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的金融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当前我国金融运行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减速,存款加速,银行存差继续增加
在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居民的储蓄主要集中于银行,企业的融资也主要来自银行。因此,经济景气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在银行的存、贷款的变化上。当前,在信贷方面,由于经济景气下滑以及银行贷款意愿和企业借款意愿双双下降,导致信贷增长逐步减速。在存款方面,收入的相对增加和消费的长期稳定导致存款进一步加速增长。贷款和存款的反向变化致使银行业存贷差继续扩大,并使得银行业的资金运用难题日益突出。
在本轮经济周期中,信贷同比增长速度在2003年8月到达顶峰(接近24%)。从那以后增速开始下滑,但下滑幅度较小。2004年5月,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信贷减速逐渐显著,同比增速由5月的18.5%下降到12月的12.5%,2005年全年平均信贷同比增速维持在13%左右。贷款增速的下降导致2005年全年信贷净增额偏低。减速最明显的是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由1月的23.35%下降到12月的15.67%,当年全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81369亿元,净增加11023亿元,比2004年少增加2500亿元。
在信贷减速的同时,存款增速依然保持较快势头。2005年,各项存款的同比增速由1月的16.7%上升到12月的19.4%。截至2005年12月份,各项存款合计为287163亿元,全年净增加46638亿元,而2004年各项存款净增额仅为32469亿元。在2005年各种存款中,储蓄存款的增加最为明显,其同比增速由1月的11.9%上升到12月的17.98%。12月储蓄存款余额为141050亿元,全年净增加21495亿元,而2004年净增加的储蓄贷款只有15938亿元。
在信贷减速和存款加速的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的存贷差继续扩大。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存差分别为49059亿元、63161亿元和92472亿元。同时,全部金融机构的存贷比(贷款与存款之比)由2003年的75%分别下降到2004年的74%和2005年的68%。由于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存贷差的扩大对货币供应和利率的动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M1减速和M2加速,货币增长的“剪刀差”继续扩大
在货币总量方面,与信贷减速和存款加速相对应,狭义货币M1增长率减速和广义货币M2增长率加速,并导致两个层次货币增长速度之间的“剪刀差”持续扩大。货币供应“剪刀差”的出现和不断扩大,说明我国货币供应的流动性趋于下降。同时,也表明货币的储蓄功能加强与媒介功能弱化,这也反映出我国的经济景气正在趋缓。
2005年,我国货币供应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M2与M1的增长率在经历了2004年下半年的大幅度下降之后,2005年两个层次货币供应增长率开始出现背离趋势:2月以后,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逐步回升,而M1的增长率在经历3月和4月的进一步大幅下降之后,一直保持在低位运行,从而使得M2与M1的增长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到12月末,M2的增长率为17.57%,M1的增长率为11.78%,前者高于后者近6个百分点。
从货币的构成看,造成M1减速和M2加速的主要原因在于存款结构的变化,即活期存款减速,定期和储蓄存款加速。2005年2月,活期存款增速由1月的18.77%下降至10.18%;此后虽有所回升,但一直维持在12%左右。与此同时,定期存款的增速却不断提高,由1月的19.21%持续上升到12月的30.41%;储蓄存款则由1月的11.9%上升到12月的18%。
在存款持续加速增长的情况下,存款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货币“剪刀差”的扩大,既反映了居民消费意愿的下降和企业投资意愿的下降,也同2004年10月29日央行的利率调整有关。在该次利率调整中,央行在维持活期存款利率不动的情况下,加大了各类存款利率的差距,期限越长上调幅度越大。在可选择的金融资产局限于银行存款的情况下,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相对价格的调整,必然会对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下,银行存款的动态和货币供应的动态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统计显示,在M1中,活期存款占比为78%,而在M:中,各类存款则占据91%1)2i的份额。因此,我国由于定期存款增速加快所导致的M:增长加速,并不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反映了通货膨胀压力的积聚,相反,它是经济景气趋缓的表现。这种现象在1996年就曾出现过,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三)货币供应的外部冲击增大,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在经济景气下滑、国内资金呈现过剩征兆的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导致货币供应增长的外部因素――外占款增长――却在加强,这种来自外部的冲击,加剧了国内的资金的“过剩”,导致金融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外汇占款的加速增长,加重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
在外汇占款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央行努力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回收过多的货币流动性。从2004年11月至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头寸一直是负值(回笼货币),但依然无法改变资金相对过剩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并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上。与此对应,债券市场价格则创造了历史最高点,债券收益率下降至历史最低点。从2005年10月起,相同期限的债券收益率已经低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由于商业银行并没有选择降低存款利率(虽然这
在政策上是允许的),其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一方面银行在用较高的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另一方面经济景气下滑使得银行业不愿意发放贷款,而将资金投向了收益率较低的债券市场,这必然会对今后银行的利润水平带来负面影响。
二、对策建议
在经济景气趋缓的背景下,当前金融形势的主要特点就是资金“过剩”。然而,这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我国的工业化尚处于中期,而城市化更是任重道远。在这种形势下,不仅金融层面的资金“过剩”只具有相对性,而且实体经济中各种产品和生产能力的“过剩”也只具有相对性。然而,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在实体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同时出现相对过剩,固然与经济景气周期下滑有关,但其深刻的根源则在于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深化改革的路径,则应当从实体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两个侧面展开。
(一)实体经济领域
鉴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投资依然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必须,但有些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我们必须大力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放松对服务业投资的管制、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并努力增加住宅产业投资,并使其居于关键地位。
统计显示,在我国,正在走向重工业化的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已较大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也下降了1200万人。这意味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且能够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来增加就业。这就要求放松对交通、金融、电讯、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教育等关键产业的准人限制,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必然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保持更快的增长态势。鉴于此,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系,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为今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所必须。
居民住宅建设是兼有消费和投资功能的一个特殊领域,同时又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而且与住宅相关联的建筑业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尽管这一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我们绝不可因噎废食,正确的方略应是在理顺相关机制的条件下,引导居民住宅建设走上健康高速的发展路径。
(二)金融领域
篇2
【关键词】经济 金融形势 经济政策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一种良好趋势,国民产值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在这种良好的趋势下仍然存在一些经济运行上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就业率有所下降等。我国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制定出解决对策和措施,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
(一)出口形势不乐观
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在今年一月、二月都呈现负值,这说明我国今年一月、二月的商品出口金额出现了下降。出现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春节假期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全球的经济形势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2015年,全球经济整体出现萎缩状态,各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量都有所下降,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去年的商品出口量占全世界总出口量的12.3%。而在今年年初,这一比重则达到了13%[1]。但是这并不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有所好转。相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大力扶持制造产品出口,出口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各个国家正在从疲软的经济形势下恢复过来,在出口贸易上对我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要积极寻求出口贸易的新出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需求会出现增加,我国必须抓住这一良好机遇,与欧盟、韩国、澳洲等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促进我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往来。我国政府要对出口贸易予以扶持,加强出口贸易管理,对外贸企业的税收采取优惠政策,降低我国出口贸易的压力。
(二)投资增速大
从我国的投资形势来看,今年年初的投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增加,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2各百分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长了2个百分点,建筑项目的投资总额增长了9.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总收益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个百分点[2]。这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和优化当中,企业在扩大产品的生产小说规模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各项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产品生产水平的提高,大大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投资增加,比如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等。
(三)消费能力增长
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于基本生存之外的花费也越来越多。对这些巨大消费潜力的合理挖掘,能够带动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我国在今年年初推行减税政策和支持产品创新的政策,这大大提高了我国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让服务业得到了良好发展。政府的这种行为,伴随而来的是我国人民消费能力的大大提升。我国目前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居民的意识发生了转变,消费意识大大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基本生活需求更多转向其他需求,这就为服务业和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我国应该采取的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方面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势来看,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政府的当前目标是将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下,不要让财政赤字的金额超过2.18万亿元这一数值。我国政府要从财政预算着手,通过调整财政预算的分布,来控制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督促我国的各项产业向着高科技、智能化、全自动的新型产业转变。为了降低我国的财政赤字,我国要对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采取减税政策,为新兴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减轻其发展负担。我国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财政预算的分布不均衡,前半年少后半年多,这不利于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调节。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方面
我国的信贷行业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贷款的利率逐渐降低,信贷业务的运营水平比较低,这是由世界上复杂的金融形势决定的。面对这种形势,我国要采取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让信贷业务的增速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提高信贷业务的运营水平。政府要尽量避免通货膨胀,维持汇率的稳定,确保我国货币的价值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如果货币政策太宽容,就会由于溢出效应造成泡沫经济泛滥,资产价格虚高,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三)加强投资有效性
在2016年,我国要将投资增长的速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加强投资有效性上。首先,我国的财政预算中要挪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项目的建设当中,优先完成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债务管理,限制置换债务的数额限度,避免由于政府债务而产生经济风险。最后,我国政府要放松对民间资本的投资限制,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发展薄弱的环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加强投资有效性的过程中,我国政府要始终坚持财政与金融的协调发展,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情况。
(四)扩大房地产需求
房价的居高不下,不仅是困扰着我国人民的生活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过高的房价给买房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抑制了人民的购买需求,不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此,我国应当适当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提高员工住房公积金的金额,或者降低二手房交易的税费,刺激人们的购房需求。我国要积极抑制房价上涨的速度,建设更多的保障房来缓解房源紧张的状况。
我国的经济形势与世界金融形势息息相关。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要积极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加强投资的有效性,有效带动资金流动和行业发展,扩大房地产等行业的需求,降低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涛.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与展望[J].金融纵横,2015.
篇3
关键词: 过渡区域 金融业 经济发展 知识经济
过渡区域指介于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与周边区域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而又明显区别于周边区域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七大经济地带中的中部五省: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该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位置,在知识经济悄然而至,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之际,其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将给西部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过渡区域现实中的经济地位、经济发展的意义及其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过渡区域的五省均为农业大省,其GDP中农业产值的比重较其它地区都要高。表1显示了自1995年至1998年各区域人均GDP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过渡区域人均GDP在逐年有所缓慢的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正逐步放慢。
过渡区域经济的现状迫切要求其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台阶式”发展战略的切实实施同样需要过渡区域经济的即时发展。首先该区域经济的发展能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有利于该区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对西部大开发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其一,过渡区域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起着“东接西联”的作用,经济发展了,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才能实现,如公路网等的建设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前提,进而为东西部有形生产资料的流通创造条件。其二,过渡区域经济实力的增长还可增加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过渡区域人才培养量的增加可缓解西部的人才供求矛盾。因此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要求有过渡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最后过渡区域经济发展对减轻东部地区就业压力、促进东部地区“夕阳产业”的转移并最终实现东部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过渡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对该区域自身有好处,同时更可直接和间接作用于整个社会,促使国家经济发展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稳定”的目标。
过渡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经济运行纽带上的特殊联结地位,与西部地区相比较,在国家对中部地区同样有部分政策倾斜的同时,更容易发展起自己的经济。特别是现今经济增长主要是以提高生产效率、加速资金积累、促进技术进步为依托,而不是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和低技术的组装。
第一,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它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区域之间,同时也处于七大经济地带中三大阶梯地带的中间地带,较之于西部有更大的发展经济的地理优势;第二,特殊的产业结构。过渡区域的五个省份均为农业大省,但又有别于纯粹的农业省份,它们均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如合肥和长沙的轻工业和电子工业,武汉的汽车和钢铁工业等,而且工农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发展也比较成熟;第三,生产要素的占有优势。生产要素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还包括知识的占有和利用,过渡区域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在人才、科研等知识资源方面都占有较之与西部的优势;第四,经济核心地带的存在。中部五省经济发展都有着一个共同特征,即存在经济核心地带,如长沙——株洲——湘潭、南昌——九江、合肥——芜湖——巢湖——铜陵、武汉——黄石、郑州——洛阳——新乡地区等,它们的存在能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从而有利于该区域各省份经济的整体发展;第五,该区域的经济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较,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六,经济运行纽带上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国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离不开诸如运输业等的流通部门,过渡区域由于它的特殊的位置,东西部地区的各种资源的有效流通必须依靠过渡区域这一中介区域充分发挥“传输”作用,所以过渡区域在国家实施“阶梯式”发展战略时拥有发展自己经济的优先优势。
二、从过渡区域金融业的特殊性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过渡区域的金融业有必要加大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金融部门作为经济的核心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时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发展对整个产业部门推进的反作用。以知识为首要生产要素的新的经济形态在我国悄然而至,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已进入实施阶段,国家将对西部地区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如减免新设企业所得税、对新建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等,这样西部地区对社会资金的吸引能力必定会强于过渡区域。而同时东部地区在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其金融业较之全国其他区域的发展程度都要高,它的投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完善,如我国两大证券交易所均设在东部地区,所以该区域的企业至少在通过上市融资这一吸引投资方式上具有优势,因而东部地区也可利用它的完善的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同时加上其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因而在资金的引入方面间具有对过渡区域的绝对优势。在社会资金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过渡区域经济发展既无政策倾斜优势,又无完善的投融资渠道可用,过渡区域经济如何在东、西部地区争分社会资金的夹缝中得到长足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利用过渡区域的现有金融资源,加速资金的流转并使其发挥出最大效用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过渡区域的金融业便具有了较之于其他区域金融业的特殊的使命,其特殊性要求它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投融资责任。
过渡区域的金融业支持本区域经济发展,本身其实也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受到其带来的整个产业部门的更高层次的拉升作用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即将加入WTO时,过渡区域的金融部门为了能更好的迎接挑战,更需要有本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环境。以下从三方面论证过渡区域金融业的稳定建康发展必须以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本前提。
(一)、金融业从业人员多,但人员素质较低,入世后高层次金融人才将更难留住
1997年过渡区域金融业从业人员约为45万,其中大专以下学历的占25万以上,大专学历的约有11万,研究生学历的仅占剩余员工的0.5%左右。在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将利用高薪,出国留学深造等方式吸引走大量高层次人才,从而使国内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进一步降低。过渡区域的金融机构为防止“人才流失——效益低下——待遇水平下降——人才流失”这一恶性循环的出现,就必须使金融机构的盈利增加,从而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增强竞争能力等。
(二)、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网点虽多,但受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开发金融工具能力等的影响,加入WTO后它们将面临严峻挑战
1999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通过增设分支行、点等,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贷款余额937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但是过渡区域金融机构的吸收存款能力较全国平均水平来说要低,且其服务质量、技术、开发及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受本地区经济水平的制约,在入世后,将受到国外银行高效管理、高开发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的挑战,要在世贸组织的逐步自由化原则及相关协议规定的五年左右时间的保护期内,使服务质量、开发金融工具的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通过发展本区域经济来解决利润率提高这一问题。
(三)、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同样将受到国外此类经营机构的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及雄厚资金实力的挑战
入世后,外资证券业经营机构的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完善的服务体系将吸引走部分投资者;外资保险业经营者也会凭借自己完善高效的理赔处理而吸引走部分投保者。过渡区域的证券业和保险业在受到挑战的威胁时,唯有依靠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利用这段保护期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才能吸引并稳住更多的投资者和投保者。
以上从三方面分析了过渡区域金融业在入世后将面临的挑战,而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过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故而金融部门有必要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最大力度的支持,否则自身的发展亦将受到严重威胁。因而过渡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同时过渡区域金融业的发展也需要有该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为前提。
同时过渡区域要想吸引外国金融机构的投资,也必须以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在拥有了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国外金融机构对本区域的投资回报有较高的预期时,它们才会到本地区来投资,进而增加本区域内的资金总量,促进过渡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过渡区域的金融部门对发展该区域经济支持方式探讨
从前面分析的金融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出,过渡区域的金融业要得到长远发展,是很有必要对过渡区域的经济发展作出支持的,特别在目前知识经济到来,我国加入WTO的脚步日益临近时,尤其显得必要。笔者认为金融部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给予过渡区域以金融支持。
(一)、对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等知识资源方面的支持
篇4
关键词:新形势 利率市场化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08-0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是重要的经济金融政策。当前,我国正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其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对此,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利率化改革经验,稳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十二五”规划期间的焦点问题。
一、基于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1.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在于推进方式的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重大的工作,即使是欧美发达国家,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所以,对于我国而言,市场金融体制不完善、法律不健全。要想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仍需选择好推进方式,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稳固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考虑中小金融机构(银行)的实际承受能力。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兼顾各方,做好全方位的考虑,尤其是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承受力的考虑非常重要。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冲击,致使行政性的保护忽然缺失,让中小金融机构难以承受,进而造成金融市场不稳定,陷入秩序混乱的境地之中。
3.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在于创造良性的金融竞争环境。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其重要条件便是创建良性的金融竞争环境。当前,我国金融体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致使金融竞争市场仍存在不平等的恶性竞争。所以,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强化金融制度的改革,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基础。
二、新形势下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
1.在改革中兼顾各方、协调推进,建立成熟的债券市场。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建立成熟的债券市场是重要条件。在利率市场形成机制与取消利率限制的两个方面,不应是跨越跳,形成“夹层”。这样,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容易对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形来看,我国债权市场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其中存在非市场化机制。所以,在我国债权市场培育的过程中,债权发行的审批制度、与国外成熟市场的差距,等等,都对市场基准率体系的建立并完善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切实兼顾各方、稳妥推进,并借鉴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回避这两点:一是转移央行政策管理的重心;二是建立并逐步完善金融产品利率差价体制,为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
2.处理好各方敏感问题,建立完善的金融安全体系。就当前的金融市场而言,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影响。所以,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如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对市场竞争秩序的影响,等等。所以,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切实健全当前的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机制。并且,重视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冲击,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银行,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面临严重的金融风险。因此,处理好各方敏感关系,尤其是处理好金融安全体系与利率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形成两者良好的兼容。此外,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体系,发挥好安全体系对信用风险、定价风险、流动风险等的防范,以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金融的稳定性。
3.完善金融监管模式,强化监控与防范效力。由于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诸多金融风险,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模式,对于构建全方位的监控防范体系至关重要。(1)为确保政府部门对银行进行全面的监管,应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如对内部贷款的限制、准入的限制等。这样一来,不仅强化了对现实危机的处理能力,而且有利于对利率放开后各银行行为的严格控制,进而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妥推进。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面临的国际金融挑战日益严峻,更加强调我国应尽快完善金融体制,建立并完善存款保险体制、市场退出机制等。这样,可以控制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为银行业创建良性的公平竞争,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平稳的度过关键步骤。(2)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需求,应进一步转变信贷调控模式。当前,我国所采用的调控模式仍是数量型直接调控模式,以信贷额度管理、存款准备金率等为主。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其主要的金融信贷调控模式,以“价格型间接调节为主、数量型为辅”。所以,应进一步优化信贷调控模式,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4.完善政策性利率指标体系的建立,确保在利率市场化中银行业的平稳。在过去,我国主要基于存贷款利率和央行发行利率,实现政策指标利率的功能构成。但是,自2012年以来,我国允许利率浮动,进而进一步扩大了基准利率的波动幅度,这表明基准利率所带来的金融影响力正逐步弱化。在这种情形下,近期央行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指导信贷市场产品定价,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运行。所以,我们应更加清醒的认识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针对市场的发展需求,建立完善的政策性利率指标体系。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稳妥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事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面临诸多的现实问题,强调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清醒的认识自身的问题,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以更好的方式方法,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丹.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的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分析[J].金融经济,2011(16)
[2] 李津.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华北金融,2012(9)
[3] 尹继志.对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讨[J].南方金融,2011(7)
篇5
【关键词】国有企业 货币政策 发展 影响
我国正处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秩序逐步建立,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国际合作日益频繁。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国有企业在经济结构中,必须要坚持持续的增长,才能拉动我国经济快速进步。同样,国有企业受金融形势的影响较深,金融形势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日常运营。货币政策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指导,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实施调控式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有利于更好的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和优势和缺陷。
一、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的实效性分析
(1)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形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是从1998年金融危机后逐渐形成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为根本目标。在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贷款的质量,保持货币的供应量在正常范围内。这样就会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种提法。稳健的货币主要是一种货币的指导思想。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同于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的概念。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处理了金融风险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该货币政策以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在货币市场上,进行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好的进行市场化变化,由此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发展、收入分配等有效结合,使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达到统一和平衡。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能够保证中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紧密联系,并保持稳定的币值和汇率。
(2)现行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发展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体系存在较大差异。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建立中受金融政策的影响较多。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发育期。虽然进入了世贸组织,但是,在金融政策和经济制度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情况。无论是宽松货币政策,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都要以经济的宏观调控为大方向。要想保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效性,首先就要保证货币总量调控的规范性。建立市场化的利率调控体系,在市场业务的运行中,保持制度的灵活和体制的支持。央行要对金融市场有足够的预知和掌控。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注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保持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商业银行在参与金融发展中,应该发挥其积极的意义。货币政策体系建立,既要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又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市场经济所处的时期有正确的认知,保持宏观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协调一致。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的重要影响
(1)现行货币政策调控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和新的竞争。我国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上,都在尝试着新的转变。我国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而金融支持是保持国有企业竞争力的依靠。央行通常都会根据国有企业的运行能力,进行贷款利率的调整。在可许的浮动范围内,给予国有企业贷款的更好价值。贷款质量的提升,使国有企业的资金问题得以更好的流转。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参与,使国有企业能够在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上,保持稳定的发展过程。企业能够在金融制度的保护下进行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2)现行货币政策促进了国有企业融资担保信用体系的建立。信用体系的建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在很多发达国家,信用体系是具有高价值的物质。我国国有企业要想保持长期发展的动力,就要建立一种适宜我国经济形势的融资担保信用体系。在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方面,建立担保机制。由担保机构进行操作,从而降低商业贷款的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使金融机构发展更有空间,能够对国有企业起到更多的经济参与环境作用。
(3)现行货币政策能够加深国有企业的国际性合作和深化。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进入WTO以后,受到冲击可谓是历史性的。国有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宏观的货币政策能够使国有企业尽快制定出应对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在资本市场、金融体系建立、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国有企业都要更加适应新的形势。在资金配比、贷款调整,融资难度方面更加完善,以完善本国的发展环境为基础。保证能够拥有应对风险的成熟措施。
三、结语
中国经济的发展既依靠民族性的自我创造,又要充分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宏观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发展能够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已经经历了重要的转型阶段,正处于崭新发展的过程。但是,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货币政策作为金融形势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行调整。现行货币政策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国有企业发展也依然需要宏观经济的指导和干预。做好整体经济进步的推动,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把握,把金融政策当成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参考文献:
[1]陈丽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大众商务,2009.
[2]徐燕.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分析[J].经济师,2010.
[3]徐广福.货币政策与股市运行的思考[J].股市动态分析,2011.
篇6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也是重点投入的一项工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是一种适时的政策,这种政策既是针对当前面对形势的,也是我们推进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决策。尽管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基本的服务和要素基础没有齐备,但是这些服务既是必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文章以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信息和金融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探讨提供这些服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金融服务
1引言及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推进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构建有效的土地制度。构建有效土地制度的良好办法就在于通过农村土地流转逐渐实现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当前,我国推进农村土地有效流转工作已经有几年,通过农村土地有效流转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了种地取得的单产收益,也有利于农村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土地流转仍然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特别是现阶段这一工作推进由农民自主推进为主,基本的流转也按照农户的意愿参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毕竟规模太小,发展难度也很大,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的流转这一工作任务重,工作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复杂,远非想象。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服务也没跟上,特别是配套的金融服务、配套的信息服务等等,使得一些有意愿参与流转的群体止步于面对的现状上。
具体来说,以当前的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来说,农村土地流转急需这些服务,但是现实服务水平却难以跟上,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面临形势复杂,农村面对的情况也不是只有一面的,对金融和信息服务来说,要求更加精准,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村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不能够及时跟上农村现实发展水平,以至于有些服务确实是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所需要的服务总体上大于现实能够提供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水平。土地流转工作的铺开,原有的一家一户的土地流转工作已经逐步转换为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土地流转,流转中的年限也由原来仅仅是一年或者二年转变为现在的五年或者十年,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土地流转工作正在农村开展,但是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数量却极其有限,无法在总量上满足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由此,更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需要广大农户的参与,也更需要金融和信息这种专业化服务的参与,只有通过这些服务的不断提升,水平不断改进才有可能更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才能够有利于农村面貌的改善。
2农村土地流转中信息和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需要有相应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改进农村土地的金融和信息服务对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具体而言:一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中的必备要素。一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有相关的基础和准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也需要有金融和信息工作作为辅助指导。一项大的土地流转项目的推进需要信息服务提供精准信息,需要金融服务提供金融借贷和金融担保作为后盾,这些都是这个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必备之物。只有这些齐备,才有可能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中工作能够顺利,还能够取得相对应的效果。二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的基本保障。良好的信息服务作为支撑,提供一些关于农村土地的精确性的信息服务,能够有效推进土地流转信息化工作;良好的金融服务作为担保,能够有效的提供金融服务,让流转双方知晓对方的信用程度,从而能够保障交易的顺利开展。当然,从反方面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服务作为前提,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难以遵循章法,工作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自然效果不好,也不利于农村大局。三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项目后期顺利实施的支撑。利用信息化的服务,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和图像,在出现土地流转中信息化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利用储存资料提供信息和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实际上为了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开发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些都要求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作为担保。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推进需要有良好的基础,更需要有齐备的信息和金融服务,这些既是一种必要的,也是一种正常的选择。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金融服务的推进,信息服务的开展,这些都是离不开的。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常项工程,这些相应的服务也是一种必备的选择,既不能够错过,也不能够少,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保障好。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中改进信息和金融服务的相关思考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也是重点投入的一项工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是一种适时的政策,这种政策既是针对当前面对形势的,也是我们推进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决策。尽管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基本的服务和要素基础没有齐备,但是这些服务既是必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改善,需要有政策的倾斜,合理整合当前农村中存在的相关政策,以金融和信息服务为重点,配套到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当中。同时,配套专门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提供机构和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化解这些问题。当然,良好的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也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过程中自身去尝试,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难题都会有相应的化解策略,只是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刘攀,李娥,黄小蓉.国内外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模式比较[J].浙江金融,2010(3):28.
篇7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投资管理;风险;市场分析
在美国爆发次级贷款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进入到一个寒冬期,特别是整个世界的金融秩序都转入到一种新常态之中。而随着当前资产逐渐走向证券化经营,金融风险也就随着市场的演进和变化而产生。因此,不管是进行资产经营,还是投资管理,实际上都应该关注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的新动态。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触底,而且在下一轮的经济发展增长周期到来之前,世界的经济正处于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管理应该充分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当前的市场行情,从而做出更适应当前后金融危机条件的投资决策。投资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全面分析当前的企业发展状况,并且结合后金融危机之后的市场投资规律,谨慎做出投资方面的决策。因此,投资管理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行为,作为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方,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推动自身的投资发展。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管理挑战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其表现出的资本市场特征,不同于以往的资本市场表现,特别是从本质上看,其资本的特征也有一定差别,所以在投资过程当中,投资方应该全面分析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全方面分析当前的市场主要表现,抓住契机推动自身的投资项目得到增值。而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管理也需要重视对其面对条件的解析,才能够把握住市场趋势,最终拉动自身发展。从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上看,投资管理所面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当前整个世界生产和商业格局正在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结构上的调整将会深刻影响整个市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基本正处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之中,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存在发展停滞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对当前资本在整个世界各种市场当中的流动已经造成了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已经形成了贸易壁垒,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往往是质量较低,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等,这些都对整个市场的投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第二,整个世界的金融投资市场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当前已经在世界经济总量当中的占有份额不断下降,而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美元地位也逐渐动摇,这些因素都导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金融投资市场出现比较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当前发展中国家在整个世界金融市场中的地位逐渐突出,所以当前市场金融投资管理面对的挑战更加复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盲目发展资本行业,特别是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充分支持,金融不断扩大缺乏实体经济的充实基础,因此,投资方面的监督管理的强化,对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管理造成了一定挑战。第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革命也成为一项重要补充。金融危机和次级贷款危机等都充分表明,对于金融危机的监督和控制,实际上不能够仅仅依靠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也不能够仅仅依靠投资者或者资本运作的相关单位出现的道德自觉,而是应该采用各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监督之间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作用。此外,从当前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科学技术未必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生产的发展需求,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也必然会对金融投资领域的稳定带来一定影响。第四,当前经济也从过去的污染性逐渐转变为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之所以有部分企业出现了投资方面的快速提升,是因为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牺牲了大量的自然环境以及资源。但是,当前世界实体经济已经逐渐趋向于绿色和低碳的理念范畴当中,特别是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方面,全世界都正在付出努力。这也意味着当前的投资者应该充分看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状况,从而把握住当前的发展趋势,从而真正把握好投资的方向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投资方在把握后金融危机时的投资方向,以及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投资方面的一些管理调整上,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相对较多。特别是对于经济状况的把握,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抓住当前后金融危机的发展契机,特别是没有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具体趋势进行投资调整,就可能给当前的投资行为造成损失。因此,投资方对于后金融危机条件的分析应该是真正到位的,投资行为的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2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投资管理的主要对策
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投资方管理,应该还是围绕投资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管理,也就是后金融危机的风险规避应该放在首位。一旦出现严重的金融危机,能够有预先的措施降低投资方可能出现的损失。所以金融方面的安全是整个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管理重点和难点。从后金融危机条件之下的投资管理风险类型上看,主要包括市场上产生的投资风险,以及被投资方的信用问题、投资操作方面的风险这三方面。从本质上看,当前的投资管理应该充分分析市场和自身存在的风险,特别是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自己的预测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推动自身的科学发展。投资方需要围绕当前市场的价格波动状况进行管理,并且要对多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避免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和冲突,这样才能够推动投资管理的科学发展。从当前后金融危机的条件看,投资管理的主要路径和对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投资方应该对当前的金融投资市场状况有自己的评估体系,特别是根据当前后金融条件之下的金融市场环境,适当地调整和优化投资方的融资结构以及投资产品优化等,提高整个投资方的投资效率。因为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投资方最大的目标实际上是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投资方的损失,或者利润的减少等。因此,投资方应该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状况来看,将当前的融资渠道进行充分拓展,将直接融资作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优化投资方的资本来源渠道等。资本市场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已经出现萎缩,所以资本市场已需要进行转型,很多投资方实际上都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融资,而这样的一种融资结构并不是直接融资结构。对于投资方而言,应该解决单一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模式,要从多元化的融资格局出发,开发一些直接投资渠道,真正意义上将投资行为的资本直接管理作为核心部分,降低银行内部出现的资金效率相对矛盾的状况,真正让投资方的资金得到活化。第二,投资方也应该对自身做空以及做大的工具进行优化和完善,以适应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资本市场特征。从当前的资本市场状况看,股票市场也经常会出现相对比较大幅度的调整状况,尤其是国内的金融市场也处在一个波动期,这些都要求投资方要根据投资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法规规定,调整自己的做大和做空工具,让自己做大和做空行为更有依据,真正符合投资方的基本利益。特别是当前投资方应该完善自身的做大金融衍生工具,只有投资方都具备了完善的做大和做空工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稳定整个金融市场,避免各自受到局部金融因素的波动而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对于未来金融市场而言,企业应该全面分析当前金融杠杆的规律和表现,抓住金融杠杆的基本特征,全方位地推出全面性的金融投资工具体系,从而更好地平衡投资方在进行金融市场投资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各种风险,而拓宽金融投资渠道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对于当前的融资方而言,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也应该相对应地提出一些配套的创新金融产品,避免当前整个资本市场出现金融产品同质化的状况,真正意义上保障投资方和融资方的利润和效益。因为当前很多金融基金产品,特别是投资或者融资类的产品其同质性问题比较突出,很多投资方都没有什么真正的选择性。所以面对当前状况,金融产品的差异化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推出更多新的金融产品,扩大基金产品的投资范围,以及银行业也应该创新自身的中间业务等。从金融茶品的创新角度上看,应该从防止整个金融市场出现失衡状况作为基本条件,从优化当前的投资和融资工具,推动当前信用贷款工具的证券化等方面进行防护。尤其是当前信用贷款方面,鉴于之前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的次级贷款问题,所以应该强化信用贷款资产的流动性,真正转变当前投资者的资金质量等,以此更好地规避当前市场可能出现的金融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也可以适当推出一些人民币的衍生工具,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第四,投资方应该对风险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不能够盲目相信投资过程当中的低风险。一些融资和投资者往往推出所谓的低风险债券,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低风险。投资方应该分析各种债券和基金的风险状况,从金融市场和整个实体经济的状况看,真正将主线投资和当前辅投资划分清楚,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整体的投资利润率,规避风险。当前的金融脱媒化已经是必然趋势,特别是银行对于债券的持有也会进一步增加。所以对地方债务或者是传统的低风险国际金融机构债券等,投资方应谨慎持有,不能盲目相信其没有风险,要强化自身对于债券风险的判断和鉴别能力等,真正做到在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3结语
当前金融投资环境日渐复杂,特别是当前投资方所面对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现的经济现状和问题,所以应该更加审慎地处理当前的投资需求,要形成科学的投资策略和模式。投资管理的模式应该和投资方的自身发展状况相结合,也应该和当前投资方所面对的市场状况充分融合,只有把握住风险的种类和来源,才能够让投资方的投资行为更加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避免在投资过程中出现危机。防控投资风险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特别是投资方应该形成风险评估团队,对于当前市场所推出的各种金融投资工具进行甄别和分析等,只有具备真正具备实践意义的投融资判断力,才能做好后金融危机条件下的投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文雯.现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2]高晓雪.入世以来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演变[J].中国证券期货,2012(07).
篇8
温州中小企业老板携债潜逃、包头富商金利斌欠债自焚并连环引出债权人心脏病发……近期频频传出的事件将当前我国民间融资的风险链条撕裂开来呈现在公众眼前。
一边是银行高筑门槛,一边是企业投怀送抱,民间资金究竟何去何从?抛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不谈,民间融资从来都是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行业,是追逐超额利润而甘冒所有风险,还是为了控制风险而保持合理收益?健康的市场选择显然倾向于后者,而当行为主体丧失整体理性的情形下,在利率市场化远未规范的今天,“隐形手”的功能性缺失又该如何弥补?
民间资金的沉淀、还款压力的骤升炙烤着借贷双方本就脆弱的信用神经,当前的金融形势对于民间融资而言,更像是一场浴火求生的变局。
繁荣表象
过去,在省城合肥的街头巷尾,张贴买房卖房的小广告随处可见,而如今广告的内容俨然已被各种私人借贷的信息所取代。记者就曾收到类似的一份所谓“小额信用贷款”的传单,“无抵押、无担保、放款快、利息低”几个大字甚是醒目,而仅需的身份、收入和居住证明自是印证了其“手续简单、方便快捷”的贷款承诺。
“前两年最火的是炒股、炒房,现在大家开始一窝蜂地炒钱”,具有多年从事民间放贷的经历,家住合肥的刘女士自信没有人错行。
“我们就是用别人的钱赚钱”,据刘女士介绍,在民间借贷领域,三年翻十倍早已成为行业内公认的信条。而在企业流动性短缺的当下,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炒钱的行列,说到底无非是利益的诱惑。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躁动是逐利的特征。当国家宏观紧缩法规的相继出台被看做是房市、股市短期难以景气的政策信号之时,在流通中跌跌撞撞、寻找出路的游资自然将目光对准了有利可图的民间融资市场。
篇9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严峻。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如以前旺盛,许多原来并不那么突出的问题变得日益尖锐,不仅各国同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也甚嚣尘上。正如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所警告的那样,保护主义正在抬头,而这些行为可能阻止贸易在全球经济复苏中起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整个世界贸易规模的萎缩已经板上钉钉。据世界贸易组织发表报告预测,由于经济衰退,全球需求大幅减少,2009年全球贸易量将下降9%,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毋庸讳言,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直接来看基本上是负面的。温总理在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9月以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就出口贸易而言,2008年末的形势是“急转”,而2009年初的形势却要用“直下”来形容。据海关统计,出口贸易在2008年11月和12月同比分别减少2.2%和2.8%,下降幅度比较有限;而在2009年1月和2月,出口贸易则同比分别减少17.5%和25.7%,下降幅度令人惊诧。
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这种出口贸易额连续数月下降的情况对中国来说还是第一次发生,说明当前的我国出口贸易形势的确十分严峻。事实上,仅仅在2008年10月份,中国的出口贸易形势虽然恶化,但当月出口贸易额尚且能够同比增长19.2%;而2008年的前10个月,中国的出口贸易额累计达到9862.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事实上,2002至2007年的6年内,中国出口贸易额每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20%。
作为当今的“世界工厂”,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基本上处于经济学家所描述的“微笑曲线”中间位置。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下,由于附加值相对比较低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体现在出口贸易环节,而且也体现在进口贸易环节。相对来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口贸易造成的冲击并不是渐进而成的,而是一直都很严重。据海关统计,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这4个月中,我国进口贸易同比分别下降17.9%、21.3%、43%和24.1%。
从危机中发现契机
可是,既然大家都学习过辩证法,就应当辩证地来看待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看一看能否将坏为好事。比较现实一些来看,最大的好事应当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改变我国目前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变粗放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的过程进一步加速。
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当前对外贸易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出口萎缩,而出口规模一旦萎缩,就业、税收、国际收支、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社会经济问题都难以解决。不难看出,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是严酷的。然而,挑战是一个过程,而并非结果。既然挑战也是“战”,就有可能赢得挑战,也可能输掉挑战。那么,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主动争取前者而去被动选择后者呢?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工作,不知道养精蓄锐,就无形中增加了“过劳死”的机会。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有血有肉的自然人,也同样适用于被假定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物极必反,企业赚钱是对的,但如果企业一天到晚只知道赚钱、赚钱、再赚钱,也有可能“过劳死”。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市场环境恶化,我们的一些企业现在已经认识到养精蓄锐的重要性。前不久,笔者走访了浙江的某些外向型企业,有一点令笔者最有感触,就是许多出口企业利用订单减少的时机有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对出口企业来说,这就叫养精蓄锐。当然,养精蓄锐并不是无所作为。同样是订单减少,现阶段也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的是大规模裁员的办法,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态度。可以想象,一旦全球金融危机告一段落,能够做到养精蓄锐的企业必然会捷足先登,抢占国际市场上的制高点,而在平时,抢占这样的制高点难度要大许多。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养精蓄锐的范围很大,绝不仅仅指职工培训。事实上,进行技术改造是养精蓄锐,优化产品结构也是养精蓄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养精蓄锐。不难看出,对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来说,这一切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实事求是地说,对任何企业来说,这些养精蓄锐的事情都应当主动去干,但如果企业为“赶订单”而忙得不亦乐乎,也就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顾及这些看似不是当务之急,而实际上却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前段时间,陷入这种两难处境的企业为数不少。虽然许多出口企业都知道养精蓄锐的重要性,但面对着摆在眼前的赚钱机会,谁也不舍得放弃,也都不由自主地“随大流”。退一万步说,即使真有个别企业宁可少赚钱而有意养精蓄锐,当时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势也不允许企业这样做。为什么?很简单,如果企业放弃了某一单生意,马上就有虎视眈眈的替补者取而代之,而一旦客户跑到别人那里,要想抢回来,谈何容易?既然养精蓄锐要付出巨大的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这个精不养也可,这个锐不蓄也罢。
现在,赶上了全球金融危机,无论是对于出口企业自身还是竞争对手来说,同样都缺少订单,现阶段养精蓄锐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再付出巨大的经营成本和机会成本了。
如何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恶劣形势下,对于某一家出口企业来说,要做到养精蓄锐或许要靠经营远见,而对于千千万万的出口企业来说,光靠自身的远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政策的导向。
过去,我们曾经遇上过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我们提出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出口创汇指标一级压一级下达,层层加码,企业也不得不霸王硬上弓,不管能赚多少,先将产品卖出去再说。到头来,出口企业搞得很被动。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应当看到,现在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要比亚洲金融危机严峻许多。可是,国家却没有重提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这类口号,只不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出口“不放松”。事实上,现在让出口企业养精蓄锐,恰恰是为了“不放松”出口贸易的长远发展动力。
现在看来,围绕着“保增长”的大局,国家更多强调的是“扩内需”,客观上加大了调控出口贸易节奏的自由度。表面上看,“扩内需”会将一部分出口产品生产能力转向国内市场,但从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出口转内销不失为一种捷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应当看到,经过前些年的发展,中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素质不错,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任也主要由这些企业承担。在经过优胜劣汰后,只要国际市场需求形势好转,相信这些出口企业会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竞争力。不过,就如同要留得青山在就必须浇水施肥一样,要确保出口企业的生存也离不开足够的市场空间,而首先考虑的办法就是“出口转内销”。
与此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在许多产品上,中国的出口规模萎缩,规模经济优势也就会随之而丧失。可以想象,如果缺少“量”的优势,中国的出口企业就难以降低成本;成本降不下来,出口价格也就很难有竞争力;出口价格没有了竞争力,出口规模就会更加萎缩。面对着这种可怕的恶性循环,最现实的办法就是通过“出口转内销”来确保出口企业维持必要的生产规模,使出口企业原有的规模经济优势不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而弱化。
由于国家对出口企业现在的困难比较体谅,并没有对出口企业过多施压,因而,有利于出口企业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时机养精蓄锐,不去勉强为拼凑业绩而盲目接受订单,而是在接受订单的过程中挑肥拣瘦,有意识增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
回首往昔,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国家之所以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不仅国际收支逆差比较大,而且由于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国内市场当时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空间去“扩”,必须要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相比之下,如今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接近2万亿美元,在平衡国际收支方面基本可以做到“不差钱”。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较10年前有大幅度提高,只要在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给老百姓吃上“定心丸”,当前的“扩内需”就具有可操作性。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要强调不放松出口,但也没有必要为了扩大出口而不惜一切代价。
由于面对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现阶段中国出口贸易遇到了一个“外紧内松”的生存环境。一方面,所谓“外紧”,实际上就是指来自国际市场的贸易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所谓“内松”,也就是指有关部门并没有从政策上为出口企业上“紧箍咒”。不难看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正是由于“外紧”与“内松”相互重合,国内许多出口企业才有机会为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而养精蓄锐。正因如此,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别强调,要充分运用国际通行的财税政策支持出口;适度扩大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
篇10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1、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企业亏损严重,出口压力加大。随着全球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引发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国际原油价格由2008年7月份的每桶147美元降至当前的每桶66美元,对进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随着铜材、原材料聚乙烯及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企业大量库存原材料及产成品亏损严重,企业成本增加,出口压力加大。
2、国际经济实体实力削弱,出口货款不能及时回笼,企业资金匮乏,出口运转不畅。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影响的进一步加大,国外客户经济实力受到削弱,延长付款期限,对外贸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改变贸易方式,由原来的提前预付部分货款改为货到后付款;(2)延长付款时限,由原来的三个月之内付款改为半年或更长时间,导致部分企业出口资金紧张,出口业务无法正常运转,部分定单无法落单,出口总量不断减少。
3、国际经济实体诚信受到质疑。企业出口风险加大。由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客户诚信度受到质疑,企业出口风险加大。部分出口产品,货到港口后由于国际市场发生变化及客户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客户寻找借口拒付货款,导致出口企业损失严重。
4、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企业出口难度加大。随着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贸易萎缩,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加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1)提高出口产品标准,对出口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稍有不符即进行压价或拒付货款;(2)扩大出口产品检验范围,增加企业出口难度。如一些企业出口的睡衣套、童装等以前不需商检,从09年起纳入法检商品范围;(3)提高进口产品关税,加大企业出口成本。如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提高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导致外贸企业出口到该国的各类管材成本加大,增加了企业出口难度,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按照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判断,这次危机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并且大有波及全球之势。对于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从短期来看,政府应该出来“救市”,但从长远来说,外贸企业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整个社会、政府要采取得力的措施来帮助企业转变他们的增长方式,提高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升值。”这就是要求广大的外贸企业应积极创新管理。
二、外贸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对国际金融危机,外贸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是:保市场,支持企业扩大营销,抢占市场,保持占有率;保运转,保持企业资金链不断,工厂不停产;保稳定,保持员工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增加战胜危机的信心,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在今后一段时期,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1、加大外贸形势研究力度,及时解决外贸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结合实际,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动态,强化预测预警工作,高度关注业务相关产品的价格变化和市场走势,特别是服装、面料、建材、钢材等对外贸影响较大的重点产品的跟踪,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努力化解不利影响。
2、外贸企业要加强技术改造,加大科研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加快产业升级。金融危机虽给中国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也提供了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机会。外贸企业要培育自己的品牌,进行产品转型升级,为应对危机作好准备。当前,随着国家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面对国家政策支持,中国出口企业要思考如何通过转变经营思路,来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寻找新的出路。企业要度过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就是你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有领先的技术,优质的服务,用自己的信誉、诚信来赢得这市场。通过技术创新,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档次的产品,使经销商和客户都乐意接受我们的产品。金融危机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影响较为显著,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企业可以把眼光更多地转向新兴经济体,开拓新兴的市场,如非洲、南美、南亚等地市场。
3、加大外贸资金筹措力度,协调解决外贸运行中的资金问题。今后一段时期,按照国家“创造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的方针,各级政府会继续加大对外贸企业资金筹措的力度,解决企业出口资金严重匮乏的问题。外贸企业要加大与各商业银行联系,积极向银行推荐优势项目,争取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企业要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平台,积极争取出口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