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前景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业前景分析

篇1

【关键词】 畜牧业;养殖;科技;生产

平关镇地处贵州盘县西部,与云南省富源县接壤,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土地总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8%,其中宜林、宜牧地面积为8771亩,具有丰富的农作物桔杆及块根,块茎类饲料,平关镇海拨2060米,年平均气温为14.3摄氏度,气候温和湿润,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平关镇畜牧业基本情况

平关镇现养殖业主要从家庭养殖为主,人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以“养鸡为吃盐、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习惯。在生产方式上不能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生产方式,没有形成生产方式专业化。生产者没有先进的养殖技术,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进品种改良,疾病的防治及饲养管理。这就使得生产成本较高,饲养饲料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没能争取用尽可能少的饲料,得到尽可能多的肉、奶、蛋高效益的发展畜牧业生产。

养牛以役用、多种牲畜深坑圈混养,全牧饲养为主,在繁殖配种上以野交乱配为目的,不能改变衰老死亡自然淘汰为适龄育肥屠宰肉食或出售。养猪养肥肉型一至二年的大猪,采用“呆架子”方式进行养殖,采用单一饲料饲养。对羊群不采取优胜劣汰方式,对繁殖母羊不加以合理的饲养管理,对春产羊羔在放牧的基础上不补饲精料,强化肥育使之不能当年出栏。不定期给羊群进行预防注射和投药驱虫。在养鸡上专养老品种本地鸡“长寿鸡”,粮食囫囵撒养,不能定期采取预防措施。

二、平关镇畜牧业存在问题

由于平关镇大部分行政村都远离城镇,造成人们生活文化素质的落后,信息不灵、人口增长过速、土地贫脊、栽培、养殖、管理技术落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现实条件下,畜牧养殖必然走向恶性循环。农户把各种家畜深坑圈混养,牛、羊用全放牧、干粗料饲喂,猪以肥肉型、吊架子后催肥为主,这样生产成本相对提高,造成养猪不挣钱,养牛为耕田的意识;各种秸杆内、藤薯类饲料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饲养水平较低,以传统的养殖方法为主,要在科技推广上下功夫,积极认真地推广“四良、四改”三提高。各种淘汰的种猪育肥后都是卖给屠户,进入市场,大部分效益被别人拿走。信息不畅,生产产品不与市场接轨,经济效益差。

三、平关镇畜牧养殖前景分析

虽然平关镇在养殖上存在着诸多因素,制约着我们的发展,但仍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其表现为:政策优势。我县对畜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市场优势。平关镇与云南接壤,平关镇农村养生猪的市场占有率只占35%左右,65%的市场被川猪、云南大河的新品种猪所代替,应通过结构调整,挖掘潜力,提高我镇畜牧业的发展。我镇拥有占年产30万吨的大型煤焦化厂和洗煤厂等各种货场,需求量大,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对外可向云南省出境。资源优势。我镇剩余劳动力多,为发展养殖业提供情了稳定的人力资源,市场竟争优势比较明显。平关镇是农业大镇,具有充足的秸杆、块根、块茎类饲料资源,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四、平关镇畜牧业发展对策

按照盘县提出的把建成贵州省畜牧大县要求,实现年存栏大牲畜35万头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的战略目标,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采用政策优势、资金扶持、技术指导、行政服务等措施,加快我镇畜牧业的发展。

1、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强品种改良。

平关镇现具有种牛品改点到为3个,年平均配种新品种黄牛350头左右、猪品改点7个,存栏能繁母猪1049头,年配种率达96%左右、羊品改点4个。我镇现引进新品种,种羊200只、能繁母羊3200只,现配种率达87%左右,现有规模养殖场7个。当前要重视对各场带头人和当地农户的技术培训,着力在推广科学适用技术,指导农户搞畜圈改造,科学饲养、人工管理、防疫等工作上下功夫,让当地农民能掌握对品种的鉴定,人工授精等繁殖技术的操作,劣种淘汰等常规技术的运用,使农户真正学到并能规范应用科学养畜配套技术。

2、建立专门从事防疫工作队伍。根据盘党发[2003]28号文件精神,在全县每个行政村设置一名村级畜兽医人员,专门从事本村的治疗、疫病防治、统计、疫情监测等工作事项。这样一来,既充实了平关镇村风防疫队伍,又使畜牧部门与村一可以随时联系,便于掌握各村畜禽发展动态,有利于制定有效可行的畜牧发展规划。

3、改变深坑湿圈饲养为“畜、沼、厕”三结合建干平圈饲养。改变一至二年杀大猪为养七、八月杀“小猪”。

平关镇只有畜牧业发展起来,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才能真正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将畜牧业打造成为实现全镇人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促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畜牧业区域布局与调整目标[J]. 肉品卫生. 2003(06)

[2] 方琳.乡镇如何开展畜牧科技培训工作[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06)

[3] 杜学勇,刘朝旭.河南畜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05(10)

篇2

关键词 畜牧业;限制因素;对策;哈萨克斯坦

中图分类号 S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81-03

Survey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Production

LI Hong-bo YAN Xiang-min DU Wei ZHOU Zhen-yong ZHANG Jin-shan YUAN Li-xing ZHANG Yang *

(Institute of Livestock,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s,Urumq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 in histo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analyzed the reasons 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Kazakhstan′s livestock husbandry in recent years,and proposed the potential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Key words livestock husbandry;restricting factors;countermeasures;Kazakhstan

1 哈萨克斯坦概况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Republic of Kazakhstan),简称哈萨克斯坦,国名取自其最大民族哈萨克族,人口1 716万人(2014年1月)。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272万km2,其中土地面积2.70亿hm2,内陆水域面积为252万hm2,境内大部分领土为平原和低地。

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全国有农牧业用地2.1亿hm2,人均约12 hm2(有的州高达18 hm2)。其中,耕地有2 403.5万hm2,人均1.5 hm2,按农业劳动力计,每个劳动力约负担11 hm2耕地,具有发展农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2 哈萨克斯坦农业

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耕作传统的影响,哈萨克斯坦种植业以粮食、棉花为主,其产值达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9.1%。畜牧业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为50.6%。总体来看,哈萨克斯坦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7%左右。

哈萨克斯坦大量出口粮食,且近年来出口持续增加。2011年粮食产量增加1倍,出口量超过50%。2011年,哈萨克斯坦粮食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6.7%,畜牧业产值同比减少0.7%,农业生产总值增长26.7%。

3 哈萨克斯坦畜牧业

3.1 独立前畜牧业非常发达

哈萨克斯坦历来有发展畜牧业的传统,畜牧业非常发达。良好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孕育了辽阔的草原,再加上充足的日照,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哈萨克斯坦畜产品主要有牛羊肉和皮、毛、奶等产品,在中亚诸国中畜牧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3.2 独立后畜牧业严重倒退

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在经济整体下滑的趋势下,畜牧业也遭受了重创,出现倒退现象。近年来,哈萨克畜牧业存栏量大大减少、产量降低、技术落后等问题突出。

1990―1998年,哈萨克斯坦各种牲畜存栏量减少,除了马和骆驼外,其他牲畜1998年的存栏量比1990年减少了一半以上。虽然在1999年后,逐渐呈现出恢复的趋势,但与1990年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2012年底,大牲畜(主要指牛)的存栏量为569.0万头,较1990年减少了41.7%;羊的存栏量为1 763.3万只,较1990年减少了50.6%;猪的存栏量为103.2万头,较1990年减少了68.0%;家禽的存栏量为3 350万只,较1990年减少了44.1%。与1990年的存栏量相比,马和骆驼存栏量增加了3.7%、15.2%。

1990―2000年,哈萨克斯坦的肉产量降低了60.1%,蛋产量降低了59.6%,奶产量降低了33.9%,毛产量降低了78.8%,皮产量降低了92.9%。2001年,肉、蛋、奶的产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毛和皮的产量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2012年,肉产量为93.4万t,较1990年减少了40.1%;蛋产量为36.7亿枚,较1990年减少了12.2%;奶产量为485.2万t,较1990年减少14.0%;毛产量为3.8万t,较1990年减少64.4%;皮产量为4.4万张,较1990年减少97.6%(表1)。

3.3 由肉制品出口国变为纯进口国

畜牧业是哈萨克斯坦的传统产业,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曾非常发达,但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国内市场上肉及肉制品价格高,国产肉产品目前尚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目前仍是畜牧产品的纯进口国[1]。

根据哈萨克斯坦国家海关统计数据,2007―2011年,哈萨克斯坦肉及肉制品年市场供应规模约为120万~130万t。本国产量约为100万t,进口约为20万~30万t。2007―2011年哈萨克斯坦肉类进口情况见表2。

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哈萨克斯坦的肉及肉制品进口数量远大于出口数量。哈萨克斯坦出口肉不超过2 000 t,而进口鲜肉、冻肉和冷藏的肉及食用杂碎等共计23.54万t,进口香肠和肉罐头6.46万t。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畜牧产品交易不频繁。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12年哈萨克斯坦从中国进口的畜产品主要以禽肉及杂碎为主,进口量为496 t。

哈萨克斯坦的畜牧业,为何从曾今的非常发达,大幅倒退到依靠进口来满足自身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自苏联解体后,80%的畜牧养殖业转入个人手中,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二是为满足市场需求,过早屠宰。哈萨克斯坦目前屠宰的牛的重量平均为305 kg/头,而发达国家为不少于450 kg/头;三是肉类的主导产品为牛肉,而纯肉牛的数量极少,牛肉只是产奶业的附属产品;四是哈萨克斯坦没有专门的肉牛品种。近年来,从国外引进了部分优良肉牛品种,但由于受到冻精制作、人工授精等技术条件的限制,杂交改良步伐缓慢。

4 哈萨克斯坦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稳定饲料供应基础是制约哈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天然草场,大田饲料生产(割草场)和配合饲料供应是饲料主要供应来源。从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看,很难达到牲口全年放牧的条件。受自然条件的制约,适宜牧草生长的春夏及秋季大部分时间,畜牧饲料依靠牧场能够满足。寒冷季节,牧草无法生长,只能依靠饲料饲喂。分析哈萨克斯坦牲口放牧和饲料业发展,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1 牲畜放牧用地面积不足。2012年底哈国牧场面积1.88亿hm2。但是其中60%牧场所在地没有水塘,极大降低了可用性。牧场整体状况存在问题,目前大面积牧场出现土壤衰退,导致已经不适宜用于放牧。类似情况在阿特劳阿克纠宾州已经出现。土壤衰退面积超过4 800万hm2,占整个牧场面积的26%。由于缺乏资金,当地植物学研究进展缓慢,对可经营牧场的监测和检查不足。

4.1.2 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不足。近年来,由于谷物市场价格高,谷物在大田轮作中占比达85%,导致饲料作物面积缩减。自然生长和人工播种割草面积大约500万hm2,由于生产饲料的耕地面积约240万hm2。农业企业和农场保障1头牲畜的粗饲料和鲜饲料保障度为6~7 kg,而正常水平应为14~15 kg。

4.1.3 农业生产和储备技术低导致饲料品质不高。饲料生产成本增长,豆类植物和有营养的块根植物及饲料的生产下滑,采用先进技术生产的饲料比例下降,复合饲料和配合添加剂保障度不够。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相对较高情况下,动物精饲料保障水平仅为需求量的80%,说明饲料作物生产关注度不够,应加强科学化饲料轮作积极性。

4.2 良种率较低

根据最新资料,产肉大牲畜良种率约为2%(11.3万头)。大部分成长中的幼年牲畜每天增重世界标准为1.0~1.5 kg,哈萨克斯坦牲畜平均每天增重为400 g。

2012年,在《发展哈萨克斯坦大牲畜出口潜力项目》框架内进口了10 766头外国良种大牲畜(牛),耗资6 200万美元。至2016年拟进口7.2万头大牲畜。哈萨克斯坦所使用的牲畜线性繁殖法效率不高,根据世界惯例仅有0.2%的使用率。目前所采用育种-选种新技术(人工受精、生物技术、胚胎移植),未展现出显著成效。况且,《发展哈萨克斯坦大牲畜出口潜力项目》规定的第一次飞跃应该出现在2016年前。

4.3 小规模散养经济不利

牲畜集中在小型农庄导致了小商品经济和畜牧业产品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体现了畜牧业的消极发展趋势。78%的大牲畜集中在个体农庄,9%的牲畜集中在农业企业,13%的牲畜集中在农民(农场)手中,这一情况导致难以推广育种技术、高级喂养技术,生产率难以提高。

绝大多数小型个体农庄不具备为饲养场添置相关技术设备的能力,对畜产品质量产生了消极影响。目前,母畜群受到高度关注,牧民有机会获得国家补助,以购买并养活母牲畜。但是只有3~4头牲畜的牧民,因为资金分配效率问题,不符合获得补助金条件,小商品经济条件下,牲畜喂养和繁殖非常艰难。在哈萨克斯坦入世后,仅有大型农牧企业有实力与国外农牧产品供货商竞争。

4.4 兽医服务不到位

根据哈农业部数据,2012年1―9月,出现狂犬病、气肿性炭疽、利斯特氏菌病、口蹄疫、肠毒血症、猪霍乱103、14、3、10、7、3例,巴氏杆菌病疫源数量为4个,在疫源地出现了钩端螺旋体病、羊快疫、结核病、禽类呼吸道支原体和马淋巴管炎。截至2013年1月,尚未进行牲畜核查工作。而牲畜核查工作本身是畜牧学统计、育种工作和预防防疫活动的基础。此外,主要疫病接种难以覆盖所有牲畜。

同时,兽医防疫干部缺乏。兽医学专业在哈萨克斯坦专业教育领域并非有前景的就业方向。哈萨克斯坦国内高水平兽医防疫干部不足,农业畜牧业部门只吸纳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人。

疫畜埋葬场数量不足。病死牲畜的尸体在缺少应有卫生防疫处理情况下,在居民点不远处焚化,造成了感染源可能持续多年。现有屠宰点中的20%已功能不全。

5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投资合作潜力及对策

农业在哈萨克斯坦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主要的支柱产业是矿产业、粮食产业、畜牧业。苏联解体后,能源成为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农业生产在其国民经济发展中依然是其支柱产业。这种状况既受哈萨克斯坦自然及地理位置的影响,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2-3]。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在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林果业等领域,在品种改良和动物防疫体系等方面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

就种植业而言,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进行比较发现,2个国家在农业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人均农业面积、人均播种面积、人均农业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上,差距非常大。就人均耕地面积,中国少于哈萨克斯坦,但中国的人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却高于哈萨克斯坦,中国企业具有效率优势。

就畜牧业而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草场面积分别为2.62亿、502.3万hm2,中国远远大于哈萨克斯坦。对人均草场、草原面积和人均畜产品产量作比较,哈萨克斯坦具有明显优势,而在单产上中国则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哈萨克斯坦正在实施“2011―2015年扩大牛肉出口计划”。根据该计划,将建立良种牲畜培育场,并从国外进口7.2万头肉畜。此外,还将建立可产15万头牛的育肥场,以及母畜总数达30万头的农牧场。在农场主的支持下,该计划在2011年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已建成产量达1.77万头牛的5个育肥场,进口了1.35万头,农牧场也购买了5.56万头牛[4-5]。

关于哈萨克引进良种牛的种类,主要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分布较广的海福特牛和安格斯牛,以及来自法国的夏洛莱牛和奥布拉克牛。对于从关税同盟成员国及欧美进口牛,哈国农业部还提供一定的补贴:从欧洲进口1头牛补贴14万坚戈(约合948美元);从澳大利亚和南、北美洲进口1头牛补贴21.4万坚戈(约合1 449美元);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进口1头奶牛补贴10.7万坚戈(约合724美元)。

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哈萨克斯坦将发展畜牧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哈国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畜牧工作:一是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工作。通过进口种畜产品及发展繁育基地等措施,提高畜禽繁育的水平,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扶持和发展中小型农场和家庭型农业经济。尤其是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鼓励种植饲料及安装灌溉系统。三是建立饲料企业,为畜禽提供优质饲料。四是推广使用现代化畜牧业技术,提高畜牧业劳动生产率。尤其是推广干旱地区储水技术,保障动物饮水。

近2年,随着国内牛肉价格不断攀升,国内部分企业计划利用国内的肉牛养殖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利用哈国当地的土地资源、天然草地资源和肉牛养殖扶持政策,在哈国建立肉牛养殖场,发展肉牛养殖业,所生产的牛肉部分在当地销售,部分牛肉产品可以通过口岸运回国内销售,赚取相应的利润。

6 参考文献

[1] 卡比努尔・库拉西.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的基础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贸,2013(3):52-53.

[2] 李豫新,朱新鑫.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区域合作机制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1(10):11.

[3] 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104-109.

篇3

中蒙两国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和蒙古国无论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或共同之处。在与蒙古国科技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相互交流中,蒙方普遍提出增进中蒙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愿望,如科技合作项目与交流。在农牧业方面:草原生态治理、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建设技术;畜禽改良及新品培育现代技术;胚胎移殖等繁殖新技术;舍饲、半舍饲集约化养殖技术;兽医预防医学及新特兽药研发技术,旱作农业及节水灌溉技术;小型农用农牧业耕作机械开发。在新能源利用与开发方面:小型风能设备及技术;太阳能利用设备及技术;沼气开发利用技术;中小型水电站建设技术。在稀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蒙医蒙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学术成果交流、学术刊物等各个领域希望双方加强广泛合作与交流。蒙古国所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也正是我们的希望和要求。我国已具备稀土、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农畜绿色产品深加工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双方完全可以本着互利、互赢、平等共同发展的原则,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为繁荣和发展两国经济做出贡献。

政府已提出继续下大力做好对外开放,认真研究开发利用境外资源等问题,提出一些地区和企业在开发利用与蒙古国资源方面要做进一步加强协调与沟通,中国外交部已授权开通与蒙古国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网站,内蒙古有二连浩特市口岸可以与蒙古国直接进行经贸、科技交往,也可用于乌兰巴托市国航、铁运等大通道进行交往、合作与交流。因此,从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方面,双方已具备了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条件,已具备了充分利用区位和地理优势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宽松投资环境和条件。

二、对中蒙两国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几点建议

(一)广泛开展中蒙毗邻地区科技交流与合作,开拓和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和工作机制

建议充分利用双方优势,与蒙古国签定相应的长期科技协议,与蒙古科技部门、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为开展中蒙毗邻地区科技交流与项目合作打下基础。具体是否考虑科技部与蒙古国科教部、内蒙古科技厅与蒙古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二)我国内蒙古与蒙古国接壤地区,在很多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开展科技交流合作有着雄厚基础和条件,为此,建议双方要进一步研究协商具体科技交流与合作事项

与此同时,要出台一些开展科技交流基础具体政策性指导意见、建议。

(三)我国内蒙古与蒙古国的科技合作项目应重点放在畜牧业、旱作农业、中蒙药、农村牧区新能源开发利用、农畜产品加工业、稀土矿产、铁铜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与此同时双方科技部门、院所以及企业进一步加强互访和考察活动,开展科技成果展览、技术培训、人才培训与信息交流与合作活动等

(四)组织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积极开展中蒙两大城市科技合作与交流对接活动,建议双方城市建立科技交流与合作联系工作机制

篇4

美国的农民利益组织

美国目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只有200万左右,不到美国人口的2%。美国有全国农场联盟、全国农业工会联合会、美国大豆协会。棉花协会、小麦玉米生产者协会等农业组织,其任务是维护自身利益,对国会和政府施加影响,促使有利于农牧主的农业立法和政策被通过并执行。

美国农民属于规模小、组织水平高、政治能量大的利益集团。由于人口规模小,政府的农业支持政策对每个农民来说可谓利害关系重大,2001年联邦政府农业直接补贴占农场净收入的42%。例如,2001年美国农业净收入490亿美元,其中207.26亿美元来自联邦政府的直接现金支付,平均每个农场补贴9539美元。这些财政补贴大部分来自联邦税收,按2亿纳税人计算,人均农业补贴负担每年仅仅只有100美元,农业政策之于农民和纳税人的轻重关系由此充分显现。尽管政府援助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意味着一定的效率损失,但执政党必须如此,否则将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

美国的农民利益组织是农民用来向民选官员表达他们的需要和见解的一个重要机制。这些有组织的农业利益集团帮助农民更为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

日本农协

日本农业领域存在着全国农民总同盟、中央畜产会、全国农业会议所等各种团体。根据1948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的日泰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日本目前最大的农业和农民团体,目前入会农户450多万,99%的农户都被组织到农协中来,生产全国60%以上的各类农产品。

日本农协并非一个单纯的农业组织,它除了完成其农业经济职能外,还兼有协助政府贯彻农业政策,代表农民向政府施压的多种功能。日本农协能在国会议员选举中协调农村选民的政治资源――选票,将那些支持农协利益的候选人选入国会。日本自上世纪初就开始实行农业保护政策,近百年来其性质始终没变。日本大米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使得消费者利益受到巨大损失。日本政府规定:如果米价下跌,农户减少的收入由国家补偿80%。仅2005年,日本政府用于该顷补贴的预算就为700亿日元。因为存在补贴,大米即使过剩,价格也能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究其原因,就在于日本的农民团体在政治上处于优势地位,具有很强的利益表达能力。

目前,日本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5%,但控制着全国25%的选票,并且有自己的得力团体――农协,从而迫使政府决策去顾及农民的要求,对农业保护政策欲罢不能,并使得其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法国农会

据2005年法国农业部的统计,2002年法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91.6万人,便占全国劳动总人口的2%,其创造的价值占法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成立于1924年的法国农会(以下简称农会),目前在全国有94个省级农会、21个大区级农会和一个国家级农会常设委员会。每个法国农民自动成为农会成员,农会负责人大多从农民中推选出来,农会主席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农会是法国农民利益的代表和代言人,作为政治组织,在法国议会、政府和欧盟制定各种农业政策时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进行分析、提供建议,同时对国会和政府施加影响,促使有利于农场主的农业立法和政策被通过并执行。

篇5

[关键词] 牛繁改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206-01

引言

长顺县是绿壳蛋鸡的发源地之一,具有原始的绿壳蛋鸡品种,现已鉴定,作为贵州省禽类品种遗产资源,具有很高的保护、开发、利用价值。随着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大力开发利用地方性禽类品种遗产资源,并成为地区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新形势下,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绿壳鸡蛋的特色品牌,积极构建市场化的发展平台,打通向外发展的道路,在推动绿壳蛋鸡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品牌优势,积极申请权威认证,逐步建立独特品牌,实现品牌化、市场化,促进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现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当前长顺县绿壳蛋鸡的发展情况,并为今后的养殖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

一、发展概况

就目前长顺县绿壳蛋鸡养殖情况来看,发展已经覆盖全县十七个乡(镇),七十五个行政村,养殖户达到20000余户,饲养蛋鸡总数超过4500000羽,与2005同一时期调查比较,翻了近十翻。鼓扬镇是绿壳蛋鸡的原产区,在乡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其养殖数量翻了好几翻,2000年时仅有一万羽左右,到了现在,已经达到500000羽,逐步扩大为绿壳蛋鸡养殖中心,成为重点保护开发的核心区,极大的推动了全县绿壳蛋鸡产业化养殖的发展。

绿壳蛋鸡主要生长在山林里,最初仅局限于村寨中饲养,饲养方式为典型的传统式散养法,虽然有鸡舍,但主要是散养,还有些依靠灌木丛进行自然饲养。养殖效率极为低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受市场价格上涨以及政府大量优惠鼓励政策的引导,近几年不断涌现出一些大规模养殖的养殖户或者是养殖场,这一点在鼓扬镇的格道村尤为突出,养殖数超过50000羽。养殖农户规模最多的也是在鼓扬镇,其养殖规模每户在500羽以上,按照传统的养殖办法,去除劣势品种,保留优势品种。目前鼓扬镇5个行政村养殖总数超过500000羽。从整体的市场前景分析,绿壳蛋鸡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平均价格为白土鸡蛋的价格3倍以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绿壳蛋鸡的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如何应对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众多养殖户思考的关键问题,根本来说。还是以提高养殖技术,提高质量和产量为本,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二、鸡舍建造

绿壳蛋鸡喜在山林里生长,鸡舍建造应该遵循通风向阳的原则,鸡舍的前后可以适当的设置宽120cm、长70cm的通风窗,按照每隔3米的标准设置,鸡舍内设置饮水器、饲料槽、栖息架,按照鸡舍大小等距离摆放,要在鸡舍向阳面开一个高160cm、宽75cm的门,门外铺一层沙子的空地,便于蛋鸡活动,一般的养鸡场鸡舍都适合绿壳蛋鸡的养殖,也可以因地制宜的根据地势或者空闲的房间搭设简易鸡舍。

三、孵化

选择种蛋的标准依据其重量,在40g以上的作为种蛋,通过人工孵化技术进行孵蛋,首先控制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分批次孵化应该选择恒温,每批次要交叉分开放置,要将大头朝上放在蛋盘上,在孵化期前18天内,要保持蛋壳表层温度在37℃,进入19天后,要进入雏机。一定要平放,保证机内温度在37℃,前18天内保持湿度在60%,19~21天内保持在70%。其次是翻蛋,要保证每隔两个小时翻一次蛋,程度在90°;再次是出雏,一般情况下在孵化进入20天后开始出壳,第二天基本出雏完毕。第四,种蛋进入孵化期之前要进行消毒,产后消毒一次,放入孵化前消毒一次,出雏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一般选择福尔马林溶液蒸熏。

四、绿壳蛋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蛋鸡的饲养要有所区分,一般雏鸡主要喂养20%的粗蛋白,青年鸡选择15%的粗蛋白饲料,而种鸡选择17%的粗蛋白,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鸡的代谢情况决定饲养量。

1. 雏鸡的饲养管理

一般认定出壳至一个月内的为雏鸡,一周龄的雏鸡温度控制在33℃,以后每周相应降低2℃,要保证雏鸡周围有均匀的温度热。孵化机内的湿度控制在60%~65%之间,但地面要保持干燥,按照鸡龄决定育雏的密度,10日内的每平方米放置40~50羽,11~20日内的每平米放置30羽,21~30日内的防治20羽。雏鸡的饲料一般选择玉米、大米、稻糠、豆饼等杂粮,保证其营养的均衡,饲料每天光照23小时以上,随后几周内可以适当减少光照时间,一般选择日光灯照射即可,根据室内面积选定大小。

2.青年鸡的饲养管理

雏鸡饲养至一个月以上便成为青年鸡,进入青年鸡阶段后要适当调整饲料的配比,根据阶段性用途分为膳用鸡和后备鸡,膳用鸡主要以长肉为目的,选择全价肉鸡饲料,集中供食不限量,并适当喂养青饲料。每天保证新鲜充足的水,保持每平米12只以内,温度控制在10~20℃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50%~55%,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照,晚间适当进行日光灯照。等仔鸡生长至80日时便能够上市销售,否则生长速度减慢,造成饲料浪费,经济效益降低。后备鸡的饲养要有所限制,防治过肥或者早熟,对于后备鸡的饲养要保证水源的充足和清洁,采用合理分群养殖法,定期淘汰发育不良的仔鸡,根据个体大小决定养殖密度,每平米控制在8只以内。

3.种鸡的饲养管理

青年鸡在生长至20周龄后便进入种鸡阶段,种鸡群控制在100~150只之间为宜,开始产蛋前半个月开始喂养全价饲料,一天喂3~4次,每只每天控制在60~70g之间,保证水源充足,这一阶段要增加光照时间,保证每天光照在17小时以上,每间鸡舍可以安置40瓦的灯,红光为首选,产蛋期的温度在23℃左右为宜,湿度在53%左右为宜。

五、疾病防治

绿壳蛋鸡养殖的疾病防治工作贯穿于整个养殖环节,出壳鸡要注射鸡马立克氏疫苗,根据雏鸡日龄划分喂药时间,5日内喂一次,12~14日内喂一次,35~37日内喂一次,每次保证在3天以上。一般预防细菌性疾病的首选药是恩诺沙星,选择10%的100ml溶液与200斤水勾兑,进行喂药。预防呼吸道疾病可以选择强力霉素等药物。饮用水要用百毒杀进行消毒,3周龄时期以预防球虫病为主。种鸡阶段主要预防鸡新城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支气管炎等疾病,选择灭活的油乳剂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1]苏世广,许月英,秦浩亮,等.蛋重和蛋形指数对乌骨绿壳蛋鸡种蛋孵化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2):232-233.

[2]许兴嘉.绿壳蛋鸡育雏、育成期的饲养技术要点[J].家禽科学,2008(3):27-28.

[3]王福明.不同饲养方式对凉山岩鹰鸡屠宰率和胴体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58-159.

篇6

关键词:秸秆;综合化利用;亳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6日

亳州是产粮大市,现有农耕土地1,500多万亩,占安徽省总耕地面积的1/6,主要耕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2013年亳州市小麦秸秆量达325万吨,玉米秸秆140万吨,大豆秸秆50万吨,总量达475万吨。每到夏秋收获粮食的季节,亳州市便会“狼烟遍野”,秸秆焚烧屡禁不绝,造成巨大的污染和浪费。如何解决亳州市的秸秆难题,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秸秆问题产生的原因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2003年之前我国农村的秸秆主要用于牲畜的草料和农民家用燃料,农民尚能自己处理、消化农田产生的秸秆,因而秸秆的利用问题尚不多见。2003年之后,秸秆焚烧问题愈发严重、屡禁不止,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何会产生秸秆问题呢?

(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秸秆需求减少。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大量农村人口流入了城市,追求更高的收入。农村人口的外流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减少,收集秸秆变得困难;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村地区对秸秆的消耗大大降低。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之前,农民大多生活在农村,平日以秸秆为生火做饭的燃料,因此秸秆能实现基本利用。此外,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下,单单种植粮食难以获得足够的收入,为增加收入,大多数农民都会选择饲养猪、牛、羊等牲畜,以牛为例,一头牛一年至少可以消耗1.5吨秸秆,2013年亳州市农耕土地为1,500多万亩,年产秸秆475万吨,平均亩产秸秆0.32吨,因此一头牛一年至少可以消耗近5亩农田产生的秸秆,一个四口之家,只要家中饲养一头牛就足以解决秸秆利用难题。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使得对秸秆的燃料需求减少;同时,人口向外流动导致农村牲畜养殖衰落,进一步加剧了秸秆利用难题。因此,产生了秸秆焚烧、资源浪费问题。

(二)机械化收割引发秸秆处理难题。在农村,农作物收割以机械化为主,客观上加剧了秸秆利用难题。这是因为机械收割小麦后,会将麦草抛撒在田里,由于现有的收割机没有集草装置,导致麦草难以回收。同时,机械收割后麦草成条状洒落在田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直接焚烧就成为了农民最佳的选择,使得农忙后田野狼烟四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据测量,多数收割机在收割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后留茬高度在20~30厘米左右,留茬过高,播种就困难,农民又急于抢收,由此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播种时间紧急,农民为了抢播种保墒情,一般会选择将秸秆焚烧掉。

(三)科技转化力度不够,无法充分实现秸秆利用的推广。秸秆作为一种储量相对充足的资源,拥有着极好的前景和极大的开发潜力,但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秸秆的转化应用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成本还过高,这就导致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进程十分缓慢。以农村应用相对较广的沼气池为例,一个秸秆沼气池的成本要上千元,致使许多有使用沼气池意愿的农民们望而却步。即使有的农民有条件建造沼气池,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沼气量也不够稳定,无法提供足够的沼气,因而在沼气池的推广应用上还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秸秆还可以提炼出乙醚,进而制作酒精燃料,但是由于技术相对不成熟、成本居高不下,实际投产还是需要很长时间,制约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推广。

二、亳州市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亳州市农作物耕种面积有1,500多万亩,2012年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数量约为275万亩,综合利用率约为18%。亳州市目前的秸秆利用主要集中于生活燃料、牲畜草料、秸秆还田、秸秆发电、沼气生产等。目前,亳州市蒙城县已经投资建立了皖北第一座秸秆生物质发电厂,设计安装1组30MW纯凝式发电机组,每年可消耗秸秆20万吨,这将极大地解决蒙城县周边的秸秆利用问题。

亳州市政府在坚持以秸秆还田为主、其他综合利用方式为辅的方针下,采用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方法,大力推进秸秆的综合化利用,促进秸秆利用难题的解决。亳州市未来还打算大力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力争在2020年将本市尚未能利用的秸秆的2/3用于牲畜养殖,最终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秸秆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目前秸秆的利用途径主要有四种,分别为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质发电、工业原料、生态养殖。其中,工业原料用途主要为制作秸秆“木板”、制作秸秆乙醚等,生态养殖主要为以秸秆为原料饲养牲畜、培植食用菌等。那么,秸秆的每一种用途上的利用前景到底如何呢?

(一)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为覆盖还田、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所谓覆盖还田就是先将秸秆打碎,然后将其深埋入地下;腐熟还田就是先将秸秆收集起来,浇上水,然后用布等遮盖物进行遮盖,等其腐烂、发酵后再将其还田;过腹还田就是首先将秸秆喂养牲畜,然后将牲畜排出体外的粪便还田;直接还田就是将秸秆打碎后直接还入田中,使其覆盖于地表面之上,任其自然腐烂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理秸秆的办法主要是用于还田,例如美国和日本秸秆产量的68%都是用于还田,英国秸秆的73%用于还田,加拿大秸秆的2/3用于还田。此外,秸秆还田还具有诸多其他秸秆利用途径所不具有的优点,还田不仅可以给土地增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以带来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效果。湖北农科院等单位进行的秸秆还田实验结果表明:实行秸秆还田能够增产10%以上。秸秆还田要求秸秆的量为1亩农田300~400千克秸秆为适宜。以亳州市为例,亳州地区农田的亩产出量约为320千克,恰好在300~400千克之间。同时,秸秆还田的成本十分低廉,平均每亩秸秆还田费用20元左右,因此秸秆还田应该是目前秸秆资源最具发展潜力的利用方式。

(二)秸秆发电。秸秆发电就是以秸秆为燃料,通过燃烧秸秆释放出热量,然后经过发电动力装置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这种利用方式的优点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程度较高,缺点是所需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辐射面小,效果有限。以亳州蒙城县的秸秆生物质发电厂为例,该项目重要建设1组30MW纯凝式发电机组和1个130t/h高温高压锅炉,总投资需要3亿元,回收期约为10年,每年可消耗秸秆20万吨,而亳州市每年秸秆总产量为475万吨,秸秆生物质发电厂所利用的秸秆仅为秸秆总量的4.2%,实在是杯水车薪、不值一提。而如果采用秸秆还田的利用方式,亳州市1,500万亩农耕土地,每亩秸秆还田补贴为20元,则一年的投入只需3亿元,便可以实现78%的秸秆资源的利用,因而效果十分明显。另一方面秸秆发电有着巨大的收集成本,秸秆收购的成本相对较为高昂,运输储存上都面临着不少困难。以合肥市为例,合肥市计划建造三座秸秆发电厂,到目前也仅仅建成了1座,另外两座的建设因为第一座的效益问题而处于停滞状态。显然秸秆生物质发电厂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依靠发电这条途径远不足以解决秸秆利用问题。

(三)工业原料。通过对秸秆进行深加工,可以生产出建材或合成木板等,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提炼出乙醚,但是这种利用方式目前存在着不少困难。一方面是所需的科技水平较高,资金投入量较大,以一个年产15万吨秸秆木板的加工厂为例,其投入需要将近9,000万元;另一方面由于秸秆分散、体积大等原因,秸秆的收集、运输、储存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增加利用成本。像亳州市这样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市场需求规模偏小,企业数量和种类都偏少,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严重制约企业的生产。因而在这种条件下推动实现秸秆的工业化利用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即使实现其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

(四)生态养殖。一方面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饲养猪、牛、羊等牲畜,来消耗一定量的秸秆;另一方面是进行食用菌类的培植,通过把秸秆做成基料来培植菌类,然后再把菌类拿到市场上销售,从而实现秸秆的生态化利用。采用这种利用方式,秸秆的利用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大。以饲养牲畜为例,既可以直接把秸秆资源转化为肉类产品,还可以将养殖过程中牲畜排出体外的粪便用于还田增肥,即秸秆的过腹还田利用方式。但是,这种利用方式有消耗秸秆数量较少的弊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难题。2013年合肥市秸秆用于食用菌类培植的为5,000吨左右,但是同期合肥市秸秆的产出量高达300万吨,因而依靠这种方式很难有效地解决秸秆问题。

通过对秸秆主要的四种利用途径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短期内最能有效解决秸秆问题的利用方式无疑是秸秆还田,因此解决秸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就变成如何推进秸秆还田。

四、如何推进秸秆还田

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有着较大差别,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秸秆还田的具体方式也存在差异。美国、澳大利亚等因为实行轮休的农田耕种方式,所以采用的是秸秆直接还田的利用方式;英国由于气候相对较为湿寒,加之畜牧业较为发达,所以实行的是过腹还田的秸秆利用方式;日本由于气候较为湿热,所以实行的是腐熟还田。对于亳州市而言,因为亳州气候相对温暖,土地复垦强度大,所以实行覆盖还田最为合理,即将秸秆收集打碎后,深埋入地表面以下使其自然腐化。因此,覆盖还田的关键便是普及还田过程中所需的机械,即秸秆粉碎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等,此外还有如何调动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一)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对于秸秆还田的可行性,农民们可能还是心存疑惑,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因此要通过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直接补贴来提高他们秸秆还田的积极性。补贴方式可以采用秸秆还田补贴的名义单独发放给农民,也可以并入现有的粮食补贴中发放给农民。通过补贴引导农民们接纳秸秆还田方式,一旦农民发现秸秆还田确实不影响农业生产并且还有众多优点,便会自发养成秸秆还田的习惯。

(二)实行农用机具补贴,促进秸秆还田的机械化,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一方面可以对购买秸秆粉碎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推动该类机械的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机械加以改进,如强制要求作物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和秸秆回收装置,严格规定作物留茬高度等。这样不仅可以加速秸秆还田机械的推广,还能使采用机械化收割的农民相对便捷地实现秸秆还田利用。

(三)加强舆论宣传,破除农民的思想障碍。政府可以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或学者,深入到一线农村,积极宣传秸秆还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指导农民秸秆还田的实际操作,以防止农民秸秆还田中的操作不当,引发作物减产,激发农民的抵触情绪。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俊侠.亳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资源综合化利用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