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教育资源及其管理

篇1

[关键字]教育资源;著作权;数字化;少数民族

一、教育信息传播的现状中分析数字化发展的必要

根据《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报告指出我国信息资源增长迅猛,全国域名数约为259.2万个,比上年增长40.0%,以下统计数字是截止于2008年1月,可以部分的反映其发展的规模:

上网计算机数: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超过7000万台,接近8000万台,比起2005年7月增长了快一倍,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9.9万台的270多倍。上网用户人数: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超出20000万人,同2005年7月调查结果的上网用户人数相比多了一倍半。WWW站点数:我国WWW站点数为150多万个,是2005年7月2倍多。CN注册域名:我国CN注册域名900万个,是2005年7月的50万左右的18倍。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我国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370000多M。是2005年7月的80000多M的4、6倍多一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育资源在提供知识信息服务的同时,需要注重少数民族人员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应用与信息化人才培养发展的速度。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应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更应该重视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二、目前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权问题

一般来说,获取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来源于:一是接收少数民族语言书写的应归类的电子文件及其元文本:二是对馆藏传统介质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通过数据压缩技术、数字摄像技术等手段,将纸质、声像等传统介质的作品和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数字化馆藏文件。根据2001年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第22条第8款规定:“少数民族教育资源在陈列或保存中以传统载体形式存在的作品数字化则无需取得授权,亦无需支付报酬”在对这些受著作权保护的少数民族作品进行数字化时,都要事先取得权利人的授权,经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后方可数字化,否则就构成侵权。

2、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

传统介质的少数民族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实现数字化文本信息的和传递,也会受到权利人专有权的控制。但是目前受传统文化熏陶较深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员,都是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业领域和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岗位,对于利用著作权法去保护已存和现著的教育资源有很大的不足。而图书馆等将受著作权保护的少数民族教育资源数字化信息放在网络中传播时,会涉及到权利许可问题,其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网络公开展览权和传统的展览权有很大区别。我国新著作权法第10条第8项将展览权规定为:“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这表明,数字化作品无论何种方式传播,教育资源管理者必须经过著作权人的授权,否则就构成侵权。

3、著作权的合理使用问题。

著作权能够实现鼓励创作、促进传播、繁荣文化、推进人类文明的利益平衡的根源在于其的合理使用这一限制著作权人专有权的制度。然而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中,其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处于一种很不协调的状态,以及在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界限不明。

三、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1、从传统语言和文本载体到数字化载体的转变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资源应当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即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机构要想建构数字资料馆,必须着眼于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特殊性,将其教育资源数字化。目前有的学者从逻辑结构上对数字化校园进行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理念层、应用层、物理层。首先做好:采集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并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管理:开展流通阅览和读者辅导工作:开发数字化的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各大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交流工作并开展学术研究:参加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整体化建设。其次将馆藏数字教育资源加工与:把传统形式的信息通过国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及其他多国语言文字转化成数字化信息:运用电子技术储存和管理已经生成的数字化信息,在传播和利用中注意涉及到版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问题:还要提供数字化藏书馆的访问查询技术,做好少数民族文字查询端口,例如藏族有班智达、喜马拉雅、同元、桑布扎等输入法。

2、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传播权保护

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案件的赔偿问题有其特殊性,表现在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的违法所得、权利人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导致的其复制品市场销售量减少的数量难以计算。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8条规定:“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其未规定法定赔偿额度,应尽快规定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定赔偿额度。

参考文献:

[1]2005年互联网信息资源数据与2008年清华大学版计算机网络教材配套ppt的统计图,以此与作比较得出,

[2]刘艳玲,《解决我国馆藏档案的数字化权问题的策略》[J],《兰台世界》理论版,2006

[3]谢宇红,《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路文焕《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法律保护》,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篇2

一、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

无论是将资源理解为教师的教学资源还是儿童的学习资源。都只从改善教学效果,增进儿童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资源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儿童。而事实上,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其生活的整个生态环境,受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把握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儿童、家长及教师之间均存在双向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资源不仅直接作用于儿童的发展,还能够促进生态系统中各主体的发展,包括教师与家长,而这种作用又将积极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如图)。其中,幼儿园教师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应当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以支持教师进一步深入了解儿童、有效设计活动、加强对课程的反思以及增进家园联系,这最终将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及整个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内涵的理解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它基于我国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通过科学、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指标,反映了国家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指南》的颁布为我们深入理解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更多样化地理解幼儿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随着《指南》的颁布,将《指南》中提出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高质量教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幼儿园教师新的工作重点。它要求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能够正确理解儿童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有效观察、记录与评价儿童的学习,并结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开展家园互动。(2)能够结合《纲要》中的教育理念与《指南》中各年龄段儿童具体的发展目标设计、实施课程。(3)能够结合儿童评价结果与课程内容反思结果,努力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师幼互动质量。教师以上几方面的专业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对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理解不仅应包括传统的教与学资源,还应包括:(1)与《指南》配套的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的资源,让幼儿的学习行为“看得见”。(2)在《纲要》和《指南》指导下,体现过程与内容有效结合的资源,包括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参考性资源。(3)便于教师交流和反思的反映现场教学过程的可视化资源。(4)用于分析幼儿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效能,有助于评价和反思课程有效性的资源。(5)支持幼儿园文化积淀,反映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等。这些有关课程构建、教与学、师幼互动、家园互动、儿童发展评价等与幼儿园教育实际密切关联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幼儿园落实《指南》,促进幼儿园质量提升的有效资源。

(二)幼儿园应作为主体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一般人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很难在幼儿园层面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大家把数字化教育资源狭隘地等同于那些用于教与学的视听动画等。事实上不尽然,尤其是《指南》颁布后,幼儿园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成为能否有效落实《指南》的关键。为提升教师有效观察与评价儿童的能力,把评价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幼儿园可以作为主体建设一系列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数字化教育资源。

比如,教师应依据《指南》指出的各年龄段儿童的发展目标来观察与评价儿童的发展,并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课程的设置。幼儿园可以借助园本教研,通过让教师撰写并交流儿童的学习故事来分享观察心得,在提高教师观察与评价儿童能力的同时,积累与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有关幼儿学习故事的资源。幼儿的学习故事通常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生了什么”,可借助文字、图片或视频对儿童的自发游戏、学习活动情景进行真实描述。第二部分是“学习了什么”,即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包括儿童对各领域内容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品质)进行解读、评价和回应。第三部分是“接下来的教育策略”。这是对教师接下来该如何进行指导的计划与思考。通过不断的积累、筛选、完善与整理,学习故事的第一部分内容就可以成为生动、直观呈现儿童在五大领域中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二部分内容则可以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看待儿童的学习行为、如何适宜地评价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资源,第三部分内容则能成为体现教师如何结合儿童的表现反思当前教育行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考与调整的资源。这些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积淀与进一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成为园本教研的主题或培养新教师的途径,又可以成为幼儿园文化积淀中很有意义的一个音盼。

由此可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形式非常丰富,幼儿园完全可以自行建设,而且这样的资源建设对于幼儿园的意义与价值更大。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幼儿园可以巩固园本教研的效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最终提高园所整体教育质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少提炼、整理与结构化的过程,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可能会迷失在资源的海洋里。将资源的积累变成了资料的堆积,这是幼儿园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该避免的误区。那么。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三、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系统性

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的角度将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这首先需要园长具有相应的领导力,要在宏观把握幼儿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质量建设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建设发展的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应该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对资源的类型、资源建设的途径、资源的收集时间、资源的编辑与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形成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并确定相应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

(二)有意性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意性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建设资源。一方面,每一次资源收集之后就应该根据系统设计的框架给予一定的编码,即给资源贴上相应的标签,明确资源所反映的内容和作用;另一方面,还应该依据形象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原则对每一个资源进行及时的剪辑与整理。比如,传统的教育案例通常只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教师只能大概了解活动的计划与思路。教学过程录像则可能因为时间过长、无用信息过多等原因,教师不愿意从头到尾细看,而且由于容量较大,在储存和传输方面也存在较多不便。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完整教学过程的可视化教案,既能使教师快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过程的脉络,又能使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性的师幼互动过程加以聚焦,还可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以及完成的作品,这样的可视化教案资源建设既反映了资源建设的有意性,又体现了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性

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是指幼儿园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某些方面不仅优于其他方面,也优于其他幼儿园的独特品质。个性与特色是一所幼儿园的竞争力之所在,它赋予幼儿园发展以强劲的生命力。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积累传承本园最具特色的教育资源,这也是积淀园所文化的有效方式。事实上,幼儿园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特色教育资源的建设可以成为幼儿园办园特色建设的一部分,长期的资源建设将会成为一所幼儿园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特征。这样的特色创建能够拓展和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涵,有效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四)持久性

篇3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开源软件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知识正以几何级倍数爆炸式增长,但其质量良莠不齐,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在终身教育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建设可以满足人们不同时期不同方面学习需求的多种类别和形式的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通过网络载体实现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因此,网络上各种开放的教育资源应运而生,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在世界范围内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一、开放教育资源的内涵与分类

“开放教育资源”这一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是在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会议指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基于非商业性目的,通过信息通讯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应用或修改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现在被学术界广泛应用的“开放教育资源”的一个定义则是“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的、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数字化材料”。

开放教育资源正式开始于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然而,随着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开放教育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入,开放教育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除了最初的开放课件,还包括了内容管理软件、内容开发工具、开放协议及其他一些有助于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工具、技术等。对此,国内外均有专家与学者进行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包括学习资源(如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与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等)、支持教师的资源(如能够支持教师创造、修改并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工具与资源、教师培训材料以及一些促进教学的工具等)以及质量保证的资源。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开放教育资源的类型

尽管目前学者们尚未形成关于开放教育资源统一而又明确的定义,然而他们的理解却包含了一些共性:第一,开放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开放性的课程材料与课程内容,还包括学习管理软件、学习发展工具、在线学习小组等能够促进学习与交互的教学技术与工具。第二,开放教育资源是提供给教师、学生与自学者的数字化的高质量的资源,旨在支持更多人有机会获取这些优质资源,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提高资源的使用与共享率。第三,开放并不意味着免费和放弃著作权,开放指的是遵循一定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开放,因此开放协议也是开放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通过对欧美一些国家开放教育资源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将开放教育资源的组织和实施架构划分为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开放的标准和协议、开源的工具和软件、开放的课程管理平台、开放获取的内容、开放的共享联盟。这五部分分别针对开放教育资源中必须要解决的五个问题:一是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版权问题;二是选择创建教学资源所需要的技术工具问题;三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管理与整合平台;四是基于资源标准而创建的各类实质性的教学资源;五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校际合作与共享机制问题。这五个部分相互依存与作用,从细节至实施,共同构建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一)开放的标准与协议

数字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首先需要遵循统一的规格和协议。开放的标准与协议主要是指各种用于终身教育资源建设的工具性软件的使用协议、内容的版权处理协议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技术标准等,是在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实现内容性资源、技术性工具之间的交流与互用以及解决各种版权法律问题的基础。相关协议包括:GNU Public License,Creative Commons License,Open Knowledge Initiative和SCORM等。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知识共享协议是Creative Commons,该协议目前已经有了中国大陆本地化的版本,在“知识共享@中国大陆”(http://.cn/)网站上有详细的介绍。该协议包括六套核心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为保证条款的清晰解释,网站还在每一条协议后面附了具体的应用实例。

表1 美国大学创建的开源软件项目

类型 项目名称 主要参与院校 开源协议

网络门户 uPortal JA-SIG高校联盟 BSD

单点登录 CAS 由耶鲁大学创建,属于JA-SIG高校联盟 BSD

课程管理系统 Sakai 印第安纳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 ECL

Pachyderm 200所美国大学和博物馆组成的新媒体协会 Apache

EduCommons 犹他州立大学 CPL

Manhattan VC 西新英格兰学院 CPL

电子档案 OSPI 明尼苏达大学等 ECL

资源库 DSpace 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 GPL

Fedora 康奈尔大学、弗吉尼亚大学 ECL

应用工具 Chandler 开源应用程序基金会 CCL

UW Calendar 华盛顿大学 BSD

LionShare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GPL

校务管理 Kuali 印第安纳大学、夏威夷大学 ECL

安全认证 Shibboleth Internet院校联盟 Apache

Pubcookie 华盛顿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Apache

Signet 斯坦福大学,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 GPL

资源来源:根据网络资源整理。

表2 其他国家大学主持的开源软件项目

类型 国别 项目名称 主要参与院校 开源协议

课程管理系统 澳洲 MOODLE 科廷技术大学 GPL

LAMS 马克奎恩大学 GPL

英国 Bodinton 利兹大学、牛津大学 Apache

加拿大 Atutor 多伦多大学、梅隆基金会 GPL

瑞士 OLAT 苏黎世大学 Apache

芬兰 Fle3 海森克艺术与设计大学 GPL

瑞典 Learnloop 哥德堡大学维多利亚大学 GPL

比利时 Dokeos 15所大学参与开发 GPL

奥地利 E-Lecture 格拉兹大学 GPL

比利时 Claroline 卢威天主教大学 GPL

德国 UniOpenPlatform 哈根大学 GPL

资源库 英国 E-Prints 南安普顿大学 GPL

新西兰 Greenstone 威克特大学 GPL

资源来源:根据网络资源整理。

图2 开放教育资源的基本结构

(二)开源的工具与软件

“开源的工具与软件”是指通过免费提供开放源代码软件的方式来促进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传播、交流与共享。由于开放教育资源属于数字化资源,传播途径是Internet,制作、存储、、浏览或使用这些开放教育资源必然涉及各种软件的应用。使用商业软件肯定会增加开放教育资源的传播成本,而且也与开放教育资源所崇尚的开放、免费的理念不相符。因此,与开放教育资源迂曲同工的“开放源代码软件”则成为最佳选择,承担起技术上辅助开放教育资源发展的重任。开源的工具与软件所提供的开源软件数量众多,功能强大,从资源的制作、编辑、存储,到资源的交流、传播,可谓应用尽有。

近年来,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为弥补制作工具与软件之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开始合作开发各种用于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与共享的开源软件系统(见表1、表2),主要包括校园门户系统、课程管理系统、数字资源库系统和身份认证系统等。

这些开放源代码的软件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使整个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够在一种开放和共享的状态下健康发展,无须受到各种商业因素的制约和显示。这样,从理念、实施到最终的技术展现,都主要依靠教育机构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使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交流始终能够按照开放教育资源的精神和理解来实施。这为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未来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的课程管理平台

课程管理系统是一种专门用于网络教学或混合式学习的软件平台,通常具备创建、存储、和管理网络课程等功能(见表3),是终身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

表3 课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系统功能 主要内容

管理工具 用户注册、账号管理、身份认证、课程登陆认证和课程注册等

课程设计 课程模版、定制外观和风格、课件标准兼容、教学设计工具、教学内容共享

课件制作 教学大纲、日程/课程进度安排、异步/离线阅读工具

师生交流 讨论区、文件交换、E-mail、在线刊物、实时聊天、视频交流和电子白板等

课程传递 课程管理、教师帮助、成绩评定、学生跟踪、自动测验和计分

学生参与 分组学习、自我测验、学生社区、电子档案夹

实践表明,建立课程管理系统突破了以往单独和分散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局限,有利于同化资源结构、资源格式和技术标准,便于教学资源的统一、集中管理和广泛传播,有利于教学资源内容的及时更新,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四)开放存储的教育资源

有了工具与平台,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建设并向各类学习者开放存储的具体的教育资源,包括直接与教学相关的资源(教学讲义、练习和阅读资料等)、电子课件(符合各种技术标准的学件和课件)、资源库(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的集合)等。除各种常规性教学资源建设外,尤其要注重教学视频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随着基于网络的视频点播与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数字摄录技术和设备的普遍应用,使得视频资源的录制与传播成本大幅下降,这就直接推动了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从文本资源为主向视频资源方向发展。为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和鼓励教育名师用播客、网上直播、录影等新媒体科技录下他们的授课,让学生能通过电脑或下载至手机突破教师的墙框,以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

(五)开放的共享联盟

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仅凭单个机构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在此情况下,加强合作,利用联盟的方式来建设和共享教育资源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联盟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地区性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联盟,跨地域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联盟,单纯传播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联盟。

(六)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以上述五部分为基础,我们可以构建起一个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模式

在以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和开源的工具与软件为基础,将教学资源统一于开放的课程管理平台之中。利用平台和开放的共享联盟为组织机制,利用Internet的交互性资源共享特点,可以将平台中的开放存取的内容向其他联盟成员开放,同时,其他联盟成员也遵循类似机制进行交流与共享教学资源,最终形成一个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网络。

三、结语

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需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最终建立并完善真正符合终身教育理念、适应学习者需求和我国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的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焦建利,贾义敏.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一个研究计划[J].现代教育技术,2011(1).

[2]刘冠华,胡树红.从MIT OCW评估结果报告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3]毛美娟,汪维富.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比较研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3).

[4]王龙.开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再思考――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开放课件项目关闭的警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1).

[5]赵国栋,姜中皎.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发展趋势[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6]王龙.回顾与展望:开放教育资源的七年之痒[J].开放教育研究,2009(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市州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建设模式研究”(XJK012CCG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赵伟斌(1986―),男,湖南湘潭人,助理讲师,现供职于湘潭广播电视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终身教育。

篇4

关键词:资源整合;模型; Web服务;教育门户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3-0000-02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数量众多的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被陆续创建出来,这些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以及资源开发者的不同背景和方向,使得网上充斥着由各种不同开发者制作的不同方向、不同领域、不同格式的各色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被限制在受限的、私有的信息管理系统、流媒体服务器和在线协作工具之中,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性,信息资源无法共享、交换,形成了许多互不联系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仅仅借助传统网络搜索引擎,难以准确的查找信息资源[1],使得用户无法迅速、准确的从网上丰富的资源海洋中查找所需信息。这大大限制了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造成了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因此,有必要为这些信息资源提供一种高效的共享及应用模式,以便于用户方便高效的查找、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

为了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信息资源,人们基于元数据开展了诸多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本文第1部分首先分析了这些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然后通过分析教育资源整合的特点,指出其不足之处。第2部分详细描述了模型ERIM。第3部分介绍了ERIM模型在教育门户建设中的应用情况。第4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了ERIM下一步的完善方向。

一、现有模型比较及教育资源整合需求

(一)现有模型比较

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要求首先用元数据来描述信息资源,然后定义信息资源及其元数据的存放策略、同步协议将来自不同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点,进而允许来源各异的信息资源被单点检索、访问。

按照信息资源及其元数据的存放策略、同步协议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下面分别介绍每类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见表1。

模型1:信息资源和元数据都集中

此类模型要求信息资源及其的元数据集中均存储在一点,无需同步协议。其优点是信息资源使用方便高效。缺点有三:一是信息资源集中于一点,各被整合系统需将信息资源和元数据更新到中心点,对中心点要求高(如需拥有大的带宽、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等);二是用此模型实施需要对被整合系统有很强的约束力,唯有如此,方能制定统一整合方案,并得以落实;三是如果被整合系统已建立,往往需要做较大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影响较大。综上,该模型适合单信息系统(现有的大多数MIS系统都是这一模型)或整合部门内部的各信息系统,这是因为整合范围小,对中心点要求低;部门内部容易协调;系统调整代价小。

模型2:信息资源和元数据都分散

此模型与上一模型完全相反,它将信息资源及其元数据均分散存储在各被整合系统,要求各被整合系统公布其元数据查询及信息资源获取接口,并将这些接口集中存储在中心点。通过遍历所有元数据查询接口,来检索资源;并通过信息资源获取接口来获得资源。该模型的中心点只是提供了一个入口,元数据及信息资源的查询、获取都是通过访问被整合系统来完成的。相对于上一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有三:一是对中心点的要求低;二是对各被整合系统通过接口提供信息资源,系统改造难度低,且无需很强的约束力。该模型的缺点也很显著,主要是信息查询和获取需要遍历各系统的接口,效率低,对用户不友好。综合上述特点,该模型一般用于组织间的资源整合。比较典型的应用是DNS。在DNS中,可将网站本身看作是信息资源,域名看作是元数据。大量网站分布在全球各地,而其域名分布在各DNS服务器中,这些DNS构成一个树形结构。

模型3:信息资源分散、元数据集中

此模型综合了上述两模型,将信息资源分散存储在各被整合系统,而将元数据集中存储在一点。并制定元数据同步协议,即各被整合系统一旦修改了信息资源元数据,则将修改同步到中心点,而信息资源无需同步到中心点。在此模型,对元数据的查询完全在中心点进行,方便高效;而对信息资源的获取,仍需访问其所在的信息系统。这种模型保留了第2种模型对中心点要求低的优点,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第1种模型的用户友好性。美国的GEM[4]正是采用这一模型实现了全国教育资源统一查询与使用。但如果被整合系统数目过于庞大,仅仅同步、存储元数据对中心点的要求仍然较大。综上,该模型适合于数目受限的组织间或组织内各部门间的整合。

(二)教育资源整合需求

篇5

>>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云存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云空间资源共享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基于GAE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基于云计算的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构建研究 基于云计算理论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馆际资源共享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 互联网时代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基于云技术思想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云计算”情境下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构 云计算在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应用 云计算在医药文献区域资源共享平台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张建勋,古志民, 郑超. 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5(2):89-90.

[6] 钟志水. 云计算的现在和未来[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0, 7 (1):78-82.

[7] 姚有真. 云计算及其发展趋势[J].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11, 12 (4):21-24.

[8] 宁宁.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云共享模式与机制研究[M].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9] 胡波. 低碳型信息化教育中的云计算辅助教学研究[M].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0] 钱丹. 基于私有云的高校云共享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3(5):29-32.

[11] 万利平,陈燕. 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探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8(9):44-45.

篇6

【关键词】共建共享 数字化学习资源 资源管理

【课题项目】2013年河北联合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z1315-15)

【中图分类号】C-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00-00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由原来的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建设向服务教学、科研的软件建设转型。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共享[1]。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能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分布,推动学习者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支为网络教育、终身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是实现学习型社会有效途径。

二、数字化医学学习资源现状

纵观教学资源建设的历程,资源建设模式经历了从分散到集成的动态过程。最初企业、个人处于自发建设阶段,个人根据自我需要建设教学资源,由于全少全局战略眼光和相应的规范和指导,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无效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学习资源转变成了以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建设模式,该模式以素材和积件为基础对学习资源进行集成,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现阶段,学习资源的建设则是突出以服务学习者为核心:资源库+资源平台建设模式,在资源库的基础上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的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医学资源建设领域,由于涉及知识量大,内容宽泛,学习资源的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在医学学习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资源建设数量不能满足学习需求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教学资源平台,例如: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高等教育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等。这些大型的资源中心为学习者提供了权威性、准确性较高,涵盖各个学科的学习资源。但是,单就医学门类来讲,仅靠这些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的免费资源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企业和个人建设的学习资源则因为课件质量、重复建设、缺乏共享、利用率低等问题,不能完全对医学教育形成有力的支撑。教师、学生会经常苦于寻找一些图片、视屏、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二)学习资源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实现效整合

医学教学具有自身特点,医学教育同时兼具抽象性、实践性、专业性、社会性,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范围广泛。中医、病理、生理等学科的内容多是比较抽象,同时,护理、口腔等学科则对技能要求非常强。例如,在美国一些牙医的培训依然沿用行为主义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在训练中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因此,不同学科的医学类学习资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目前,许多医学院校都配有多个教学、资源、模拟实验系统。例如:精品课程网络系统、远教学系统、数字心肺听触诊断系统、病人模拟系统等各类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个应用系统是独立的,各个应用系统产生的数据缺乏标准设计,数据交换难度很大,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信息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受到限制。

三、平台建设构建及特点

美国赖斯大学Connexions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共建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项目的两个核心理念:一是认为各种学学科、课程的知识都是互相关联的;二是共建共享改变以往集中封闭的资源创作、和学习过程将人们互相联系起来,人人参与资源建设,最终形成一个高知识共建共享的全球学习共同体[2]。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分系统阐述了共建共享型数字医学学习平台的构建及其特点

(一)平台建设――促进多系统的融合

1.该平台的设计以门户网站作为各种资源的访问入口,通过用户登录门户,访问各个系统模块。该平台统一用户认证,将各应用系统的用户统一管理,实现单一的电子身份,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

2.平台以共建共享型的学习资源库为最底层,提供总线式集中的数据交换,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数字化医学学习资源平台以多个子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病人模拟系统、虚拟实验室系统等多个子系统(下图中统一归结为教学系统和环境系统)为功能支撑。实现自主化学习及个性化学习。平台系统间参照各个系统的运行环境及行业标准、兄弟院校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制订了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这是实现信息在系统间共享和交换的基础。

4.平台的核心为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资源加工、传输、搜索、浏览、评价、统计等各种功能,另外还为学习者之间提供交流、协作,以及人机互动的子平台。除了服务学习者以外,资源管理系统还会提供用户管理、课程管理、工具管理等形式的系统服务。在医学学习资源中还会有一些非系统化的碎片资源,这些资源在以课程为中心的系统教学活动中往往被忽略掉,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这种碎片化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并通过门户呈现给学习者。

(二)学习资源的共建

在本平台中资源的共建具有两方面的内涵:

1.各方共同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的积极作用,包括社会各个管理层面和社会教育、企业等各个层面[3]。该平台的建设融入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学校投资购买,免费下载,教师自建,企业支持,医生自建,学生自建等,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了数量充足、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

2.共建不仅仅指学习者具有教学资源的权限,而且平台融入基于web的协作开发工具,多用户能够同时、异地,加工修改教学资源,不仅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而且提高了平台的互动、参与程度。

篇7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创新;数字化校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1-0060-03

1我国信息化教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据调查,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95%的商品和服务供过于求,而在教育消费方面却呈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居民储蓄消费意愿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储蓄的10%准备用于教育支出。教育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第一选择。有关资料表明,到2010年,我国受学历教育人口将达3亿人,这就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市场发展潜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中青年都要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岗位业务培训,来满足工作的需要。据统计,目前中国至少有1亿人需要接受各种职业培训,而各地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又严重不足,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效率来看,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困难的,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育正是实现这个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借助数字化教育快速、有效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的信息化教学也随世界趋势同步增长,1994年底,中国开始兴建专门的信息教育基础设施。当时国家教委帮助10所高校进行协作,共同开发中国教育研究网。此后,高校各项信息化教育计划迅速发展起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7所院校先后被教育部正式批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面向全国开展研究生课程进修和专科升本科的教育,向全社会提供高校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平台,采用计算机互联网、卫星数字网和有线电视广播网相结合的模式,并基本形成了学历与非学历,校内与校外教育同时进行,互相渗透的办学格局。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全国许多高校相继组建、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筹规划、设计和组织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学校重要教育技术设备和设施实行统一管理与维护,协调和整合学校教育技术力量,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技术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效益。

虽然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就我国高校目前整体的情况来看,这方面工作还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几乎全球所有的国家都把超常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特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作为参与21世纪全球竞争的重要筹码。我国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牢牢抓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这一机遇,搭乘上教育信息化这趟快车,勇敢面对信息化进程对高校教学体制与方法所带来的挑战,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各高校特点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以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目前教育界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其缺点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发展起来。

面对数字化教育的挑战,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数字化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角色也因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设计者和管理者。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一线教师,应自觉地转变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跟踪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我,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要实现数字化教育,首先应营建一个数字化校园。所谓数字化校园就是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的教育和学习的校园平台, “数字化校园”的实质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网络为媒介,校园为舞台,实现校园各种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最优化配置以及合理化利用。网络化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数字化校园依附于网络化而存在。通过校园网促进数字化教育,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可利用因特网开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源库,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兴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形式多样的开放式多媒体网络课件,构成一个虚拟课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数字化图书馆具有多种媒体的丰富的数字化信息和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技术工具和服务手段,能为读者提供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数字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的主要区别是教育平台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数字化教育中的教育平台是虚拟的,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建立的“电子资料库”,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才能完成教育的过程。

3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的设想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我国将分三个层次逐步推进信息化教育。第一层次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与运用;第二层次是网络教学,利用网络传播知识;第三层次是开办远程教育,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不断满足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国家已经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远程教育体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能有效地协调与整合教育技术力量和教育资源,搞好我国信息化教育和管理服务的推广应用工作,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

3.1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

在信息化社会时代,通过高速的互联网络,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教育资源来讲尤其如此。教育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教育资源来之不易,是很多人甚至几代人智慧的结晶;其次,教育是一个国家,乃至中华民族赖以长期发展的大业,而不是各个学校单独、孤立办学,力所能及的事情;再者,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人口素质不提高,科学技术不可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突破校际间的樊篱,建立大国观念,拿出自己优秀的东西,并学习别人的长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部分资源的跨地区共享,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批重点名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省跨校选课,学校间互相承认学分,如果所修学分达到选修学校的要求,还可以拿到对方学校的毕业证书。但这些共享仅仅局限在一些重点院校的重点课程上,还远远不够,应从观念上、管理上、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改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3.2重视各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3.2.1建立各高校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各高校教学区域通常分布很远,有的甚至跨城市,只有建立各高校跨校区的网络教学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高校各校区教学环境建设发展不均衡、教学设备重复投入、利用率低、师资力量不足、高水平骨干教师缺乏等我国高校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3.2.2建立各高校公共课程的教育网站和资源库

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协调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和协调下,各高校分工合作建立本校公共课程的教育网站和资源库,并逐步建立包含所有课程的网站。网站中的资源(包括课件内容、课程要求、选课系统、试题库,等)集中管理,各代课教师共同维护、共同使用,从而形成一个高水平的、集体智慧共同结晶的课程教学和考试体系,减少目前公共基础课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一致、进度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该网站中实现以下内容和服务:

(1) 课件制作和维护系统,仅供教师使用。

(2) 课件点播系统。

(3) 课程练习及评估系统,自动收录学生课后练习,并进行评价,找出错误率高的问题集中讲解。

(4) 教师网络答疑。

(5) 考试题库维护和管理系统。

(6) 考试系统。

(7) 选课系统。选课系统的实施将为学分制实质性的实行奠定基础。

教育网站的建设是整个信息化教学建设的核心、重点和难点,需要广大教师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大力配合。网站内容的建设中,各高校应充分合作,扬长避短,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3.2.3重视智能化教室和远程教学中心建设

智能化教室建设。教学网站的建立将带来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试方式等的一个大的改变。在教学手段上,将以网络终端+投影的方式为主,教师授课以网站课件讲评为主,并可随时通过教育网站访问Internet,从而可以利用Internet的资源。学生在学部分选修课和考查课时采用网络课件点播自学、自评、教师网络答疑、集中考试为主的方式。智能化教室的建设目标就是为了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的改变,在教室中应设有教师控制台和投影设备以及学生课件点播工作站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为了满足远程教学的需要,每个多功能教室还应配有摄像机和学生提问控制台。

远程广播教学和远程现场教学中心建设。对于大面积的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中心进行广播教学或现场示范,教学中心现场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个教室学生工作站或通过投影显示,教学中心现场可远程回答学生问题,每个教室也可留有教师负责答疑。

3.3以数字化教育推进教育全面创新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数字化教学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其中图、文、声、像并存的场景是普通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这种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交互训练和在线交流等全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创造性和交互性,达到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育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和教育全球化将给教育界带来全面的变革。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完善,数字化教育的推进,正是这一变革的最好切入点。它必将对教育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式和制度的变革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数字化教育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它却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字化教学还将给社会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便利条件,从而有望极大地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谁掌握了数字化教育,谁就把握了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及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1] 牟连佳,梁皎,李丕显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5(1):94~98.

[2] 李茹.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4(9):54―56.

[3] 刘云生. 实时数据库系统及其特征[J].计算机世界,2006,(10).

[4] 李国徽等.实时数据库的事务处理[J].计算机世界,2005,(10).

[5] 徐建军等.实现网络设备即插即用的Jinni技术[J].计算机世界,2005,(11).

[6] 蒋韬等.新电子神化―Jinni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5(8):3-4.

[7] 彭路,胡月明.Jini技术与分布对象计算[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40-41.

[8] 朱茜,陈福民,.Jini与EJB技术比较及其应用[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6,(5):53-55.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 建设 功能结构模块 支撑平台

一、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手段与渠道更加多样化,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代表新兴媒体的互联网媒体和移动终端媒体有赶超传统媒体之势,与传统媒体形态共同构成了全媒体环境,形成了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在此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

二、 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资源共享一直以来是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难题。一则由于教育机构之间在资源平台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二则行政归属不同,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优质资源孤立,重复建设严重,同时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前教育资源长期较低的利用率,也增加了资源建设方的投入风险,抑制了各类教育机构和建设者的广泛参与。“学习资源建设难以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学习资源质量未能得到有效保证,共建共享难以落到实处”也成为学前教育资源共享的共同难题。

三、 目标用户和建设思路

平台紧紧围绕服务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这个中心,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等群体提供丰富、充实、多样的学前教育资源。构建早期教育、幼儿教育领域的幼教服务专业平台,为幼儿教育先进理念的传播、幼儿教育市场人才的供需、婴幼儿产业的推广和研发提供一个网络信息传播媒介。学前教育资源库新媒体平台针对互联网、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终端不同媒介的特征,需进行资源内容与传播渠道的整体设计,形成“多内容定制、多形态生成、多渠道、多终端适配”的全媒体资源云服务平台建设思路。

四、建设方案

学前教育资源库新媒体平台支撑幼儿园管理资源、幼儿园保教活动资源、家园共育资源三大资源库的信息承载,包含文本库(试题库、教案库等)、图片库(幼儿图片库、教师资源图片库、教学档案图片库等)、影音库(音频、视频、动画、游戏等)三大类新媒体资源库服务,建立起基于多终端适配的线上服务,包括微博、微信公众服务号、微课堂等新媒体互动新媒体资源体系的建设和使用。

(一)学前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功能结构模块设计

1.分地域、分园所、分内容等分级体系构建学前教育新媒体信息资源库核心资源数据库,适配内容权重、增删改查等灵活的管理功能;

2.学前教育移动应用等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应用开发,含IOS和Android版本;微信公众服务号,微官网服务的移动端服务;

图1 平台内容逻辑

3.构建灵活家园一体的用户角色体系,包含用户角色、用户等级、用户分组、用户的增删改查,开放平台一键登录等功能模块;

4.构建灵活的资源库新媒体应用模块:新媒体资源库、赛事模块、成长档案袋、SNS班级群组自管理模块、园所管理、课程家长自定义模块等;

5.构建标准的WEB接口:邮件接口、短信接口、支付接口、物流接口和第三开放平台接口等;

6.统计模块:用户统计、内容统计、调查分析、数据报表;

7.搜索导航模块:针对不同级别的用户,系统提供不同的搜索方式。

8.MAP地图、API接口及二维码支持,系统提供LBS地理定位(幼儿园所)接口。

(二)学前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建设支撑平台设计

以湖南省为例,幼儿园园所数量逐年增加,幼儿园师资队伍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3年底,入园儿童数量达到167.7万名。从以上数据可以总结出,同时考虑家长、幼师及相关服务人员,省级资源平台的用户容量需为千万级用户容量。

基于该用户群,学前教育新媒体信息资源库系统架构采用多台阿里云云主机ECS服务器加RDS数据库服务器,内容采用阿里云CDN分发。根据存储量多少和流量大小进行合理地弹性升级。系统设计采用NXAP跨平台系统架构进行部署,程序设计采用MVC和AJAX开发技术框架。

五、总结

学前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建设对促进学前教育信息交流,提升学前教育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着坚持幼教产业链“开放”“共享”“多赢”建设原则,兼顾市场运营机制,在具备积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也具备经济效益,为学前教育资源新媒体平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长效机制和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内涵;发展趋势;发展策略

一、智慧教育内涵与特征

“智慧教育”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无线宽带网络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等为依托,以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心,以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为基础,以深入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为主导,全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教育体系。该体系由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数字课件、公共服务平台和先进的云端设备组成开放校园或网络教育系统。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图1是智慧教育的基本架构图式,描述了智慧教育、智慧环境(智慧计算是其核心技术)和智慧教学的关联性。根据不同的尺度范围,智慧环境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学习空间,如智慧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资源等,智慧教学根据学习的情境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智慧学习分为个性学习、群智学习、泛在学习、入境学习(情境化投入性学习)等。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智慧教育具有集成化、自由化、体验化、多样化的突出特征,可以集成多种信息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互动学习交流,亦可以根据构建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亲身体验知识,因此,顺应时展要求,推动智慧教育,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教育鸿沟,有利于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

图1智慧教育架构图式

二、智慧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初步应用。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雷汉姆小学开展了教育云计算项目,全校600名师生通过“通用云计算服务”来获取虚拟电脑桌面,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学习材料。许多发达国家研究性大学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展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日本总务省启动了“未来校园”项目,建立了一个一对一电脑应用系统、互动性白板以及连接家庭和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为所有6~12岁的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和学习资源物联网技术在发达国家校园安防领域得到应用。电子书包在发达国家逐渐流行,利用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的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但智慧教育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有所体现。例如,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建设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全国、分布合理、开放开源的基础云环境,支撑形成云基础平台、云资源平台和云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一些地方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例如,宁波市镇海区正积极开展智慧城区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进智慧教育建设。

三、智慧教育发展策略

1.深刻把握智慧教育的深刻内涵

智慧教育旨在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学习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平衡的过程,揭示了“教育要为学习者的智慧发展服务”的深刻内涵。因此必须明确,智慧教育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学会如何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实践,让学习者获得更多的真实感、拥有感、责任感、安全感和平衡感。

2.积极推行智慧教育资源云服务

技术进步消除了界定教育机构的传统条框,资源的集约化,让学习者获得新资源以及由此创造出结合更紧密的合作者和资源网络。当前我国应加强教育云顶层设计,构建层级分明、应用清晰、功能完备的教育云,通过统一建设和集约化管理,节约教育机构信息化经费开支,让其区域内成千上万的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教育科研、学生社团、教师、班会等单位,都能在自己的一套教育云平台上,零门槛、微费用享用多种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资源,并快速形成一张先进、高效的教育系统管理与服务网络,多、快、好、省跨越式地提升区域教育系统整体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实现教育信息共享和教育部门的业务协同。

3.建设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

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是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园和教室,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进入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体验。在这样的校园和教室里,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教学技术和设备,有计划地开展未来校园和未来教室试点示范工作。

4.加强教师智慧教育技术提升

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终端和应用平台的建设、开放数字教育资源的布局和管理、软硬件平台的有机融合,更离不开一批教师骨干。因此,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要培养一批教育技术专业骨干,提升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其评价能力、网络信息资源的正确获取与分析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教师教学能力与技术的同步共进。

参考文献:

[1]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2012,(2):5~9

[2]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祝智庭,贺斌.解读物联网与云计算的教育应用[J].物联网与云计算,2012,(4):23~25

篇10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精品课程;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09-05

引言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式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 Project,简称OCW),宣布将学校全部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由此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的序幕。几年来,在MIT OCW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下,作为提高教育公平和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程度、赋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共享知识为宗旨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目前,开放教育资源的种类由最初的开放课件发展到包含开放教育内容、开放协议、开放平台、软件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的参与者和影响面也已经由原来的高等院校推广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等诸多领域。

目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一方面它可能对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创新以及软件的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对大学的管理理念、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因为高等院校作为教育资源拥有的主体,在这场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在资源建设与遴选模式、版权保护机制、资金支持方面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七年中,我国已形成了“学校――省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和评审机制:建成39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但是,也由此引发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探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成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系列文章在遴选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从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共享和再生的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以期对我国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大学的知识创造使命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本质与分类

1 OER的概念与本质

2002年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举行的“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上,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概念,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用于教育机构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并在以后几年中,不断对OER概念和内涵进行讨论和修正。2006年,UNESCO在OER论坛的总结报告上将OER定义为:OER是指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素材,人们在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自由、开放地使用和重用这些素材。休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认为“OER是指在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下,在公共领域存在的、可以允许他人免费应用和修改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包括全部的课程、课程教材、流媒体视频,测试、软件以及支持学习的其他资料和技术。OECD的“教育创新研究中心(CEPd)”研究者将OER界定为“向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供的免费和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可被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m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

虽然不同组织或学者对OER的理解有一些差异,但是我们能够从以上定义中看到OER的一些本质:第一,OER是面向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的资源,其目的是支持人们学习、教学或研究,促进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第二,OER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化资源,互联网为OER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运营环境;第三,OER包含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开放的课程资料、学习内容,还包括支持学习与教学的工具、软件和技术;第四,OER是免费的、开放的资源,是遵循开放许可协议的资源。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OER中的“开放(Open)”并不意味着放弃著作权或免费获取享用,而是指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简称CC协议)的开放,即在特定的条件下将部分权利授予公共领域内的使用者的开放。借鉴软件界的行规,按开放的程度,可以将自由开放分为三个版本:Freedom-1仅是简单的、免费获取信息,即通过网络可看、听、读这些信息;Freedom O是指可以复印和再分发所获取的信息:Freedom 1是指可以对所获取的内容进行修正、组合或编制,即可以派生出新的信息。OER中的“开放”是指向世界免费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只要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可以获取这些资源,并可以对其进行改变或扩展:但在应用或修改这些资源时必须要注明出处、作者,且仅用于教育目的;而且经过扩展和修改的派生资源也要按原始资源开放条款约定向其他人免费开放。

2 OER的分类

尽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缘起于2001年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入,人们对OER内涵的理解已经扩展。除却开放课件外,开放教育资源还包括开放的教科书、流媒体、测试工具、软件,以及其他的一些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和技术。

当然,关于OER的具体内涵和分类,不同的组织和学者有不同的视角和分类方法。UNESCO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包含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三部分。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完整课程、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和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支持教师的资源包括为教师提供能够制作、改编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工具及辅助资料、师资培训资料和其他教学工具;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确保教育和教育实践质量的资源。OECD的2007年报告中,引用了Margulies OER内容的分类,将OER分为开放内容、工具和执行资源三部分,具体内容分类见图1。

赵国栋等人认为“OER包括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工具、开放课件与相关内容、用于教师提高其E-learning能力的开放资

源、课件资源库和免费的教育类课程”。OER的组织和实施框架可以被划分为“开放的标准与协议”(Open Standard&License)、“开源的工具与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开放的课程管理平台”(Open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开放获取的内容”(Open Access Content)、“开放的共享联盟”(Open sharing Consortium)5个基本组成部分。

本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从OER内容和类型来分,开放教育资源分为“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标准和协议”、以及“开放的工具和平台”三部分内容。其中:

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是指向使用者提供可用于查阅、参考、使用和修改的免费数字化内容,包括全部课程资料、课程模块、课件,课程目标、资源库、教材、视频、资料集和杂志等;这是OER的主体和核心。

开放的标准与协议是指促进资料、设计原则和内容本地化的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软件的使用协议、资源的开发与存贮标准等,是OER运动中实现内容性资源共享与互用的技术和法律基础。

开放的工具和平台是指支持开发、传输、存储、应用、共享开放存取教育内容的工具,包括内容检索和组织工具、内容开发工具、内容和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

二 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发展

MIT“开放课件”项目的目的在于将其研究生、本科生的全部课程资料放到互联网上,供全世界的人免费使用。此举得到世界各国大学、国际组织赞同并纷纷效仿,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大学建立开放课程联盟开发自己的开放课件或者翻译、本土化已有的开放课件。这场发自传统大学的开放课件运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如上文所述,不同组织和机构对OER的概念和内涵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解的深入,开放共享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公众认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已蔚为潮流。开放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得到世人的关注,在相关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OER的概念和实践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首先,资源内容已由原来单纯的开放课件、开放课程内容,发展为包括“开放教学与学习过程、开放教材与课程模块、开放技术标准与版权协议、开放学习社区等”在内的教育内容;其次,由传统大学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现在已扩展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领域,其知识共享、创新理念与终身教育的实施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教育创新的开展;第三,在OER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中,既有传统高校、开放大学以及BBC等机构、团体提供内容资料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也有通过组织制度、个体等提供内容的建设资源的模式;第四,OER项目的关注焦点也由关注开放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了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和共享的实践模式的探索,乃至对开放世界中教育方式、学习文化的探索。诸如休特基金会资助的、由英国开放大学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共同实施的开放教育资源研究项目OLnet(Open Leaming Network)就是旨在通过搜集相关证据和方法以研究和理解愈加开放的世界中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与OER相关的学习方式,并探究OER的其它影响。

三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1 研究的目标

近十年的发展中,许多国家参与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涌现出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OER项目。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其理念的落实与实施涉及到教育体制、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国际教育资源运动的焦点已经由早期的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由开放理念的推广转向资源质量、资源有效应用方式方法的探究等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这个视角看,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发展与世界同步。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专栏的开辟,主要是在研究国外开放教育系统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向国内读者介绍在资源建设机制、法律机制、再生与应用共享机制等方面均比较典型的国际开放教育资源案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剖析这些案例的特征,从中挖掘其建设运营机制,剖析这些机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借鉴意义,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案例的遴选

本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开放教育资源中资源的应用共享及资源的自组织和再生问题,并聚焦了一些案例。为了保证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遴选了案例:

第一,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定义、本质,确定了案例的选择框架。即开放教育资源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几部分。

第二,基于UNESCO的OER wiki、OCW Consortium、TheWilliam andFloraHewlertFoundation、Wlkipedia等资源导向网站,遵循OER内容分类框架,分别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项目作为候选资源。

最后,将这些项目资源分别咨询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专家,让他们从候选项目中选择自己认为影响范围较广或有特色的项目,根据推荐次数的多少,确定了最终的十个OER项目作为研究案例。这十个项目中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此外还包含了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开放工具和平台。在开放存取内容选择方面,主要是从资源组织机制、资源应用和资源再生视角,对案例进行分类后,选择经典或者公众知晓率比较高的项目。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确定研究案例后,从哪些角度剖析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是本系列文章研究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我们选取的案例中,如MIT OCW、英国开放大学(Ou)的OpenLeam等项目,国内已有众多介绍和报道。如何做到不是简单的重复介绍,而是挖掘出项目新内涵,一直是该研究团队成员讨论和思考的问题。Stacey和Rominger认为一个OER项目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到政策、法律、商务运营、技术、开放的社会文化等属性问题。在借鉴Stacey和Rominger对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属性解读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确定了本系列典型项目的研究和分析框架。每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主要分析研究以下内容:

(1)案例简介

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项目的目标、面向对象、项目类型、项目的负责机构、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运营方式等基本内容。

(2)项目系统的组织架构、应用与共享机制透视

根据该项目的主要特征,深入剖析其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方式,包括资源的类型、资源的创建方式、资源的组织方式、资源的评价方式,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机制,诸如项目资源开发和运行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和版权协议等。在此基础上,

总结该案例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3)分析探讨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价值

结合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讨这些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意义。

由于本研究专栏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共享和再生机制。研究人员对资源的组织机制、资源应用方式以及资源评价和遴选机制等问题会重点剖析,提炼案例资源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价值。当然,由于本系列文章所遴选的十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分别属于不同的资源类别,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所以,在研究系列文章的撰写中,项目的特征和优势是重点内容,每个案例会依据其特殊性将会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

4 研究专栏文章的设计安排

此系列文章共分12篇,首篇为综述性文章,主要介绍此系列研究的目标、意义与价值、研究案例的遴选方式以及文章的写作体例:末篇为总结性文章,是对该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和反思;剩余十篇文章的组织主要基于开放教育资源所划分的种类,分为开放存取协议,开放学习工具和平台,开放教育内容等几部分。其中开放教育内容为研究案例的主要部分,包括MIT的OCW、OU的OpenLearn、Rice大学的Connexions、OER Commons、MERLOT等。具体研究案例及其相关简述如表1:

四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阻挡的趋势。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教育世界中,开放共享的理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开放教育资源与开放教育、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发展非常迅速。众所周知,开放教育资源内容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和技术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知识的共享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与日渐开放的文化氛围也会促进开放共享理念的传播与实现。

在国际交流中,我们发现在最近十年间,国际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比较成功或者观念新颖的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为本专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团队认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如下:

1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

(1)研究专栏的理论意义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推动人类教育发展史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从而使当代教育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并使知识共享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基于此,开设“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专栏,一方面在于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被人创造、知识为人所用、知识随时随处可用”的知识“大同”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开放教育资源这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脉络,揭示开放教育资源在设计、开发、实施、应用、评价等诸多环节的经验与不足,从而把握开放教育中知识生产和分享传播的内在规律。

(2)研究专栏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专栏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典型案例的机制、技术与方法等对于促进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结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的相关经验和不足,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系统架构。

探索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模式和共享机制,可以提升国内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维护效益,充分发挥各种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

2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价值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对教育、课程开发、教与学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