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板风险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业板毫无疑问是中国证券市场下半年的一件大事,自成思危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创业板始,已经过去11个年头。创业板的横空出世将给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舞台,也为中国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一直以来,大家给了创业板极高的关注度,更有不少投资者对于上市的创业公司开始跃跃欲试。对于投资者来说,有一定的投资机会,但风险也是不可小觑。
不可忽视的风险
“只要打新,不看风险。”股民老王在大厅告诉记者。“完全博傻。”这是广发证券一位营业部经理对大部分创业板开户散户的定性,“把创业板当中小板炒,这个也不是中国特色了,你看美国,德国、英国、香港,他们的创业板推出的时候不一样的爆炒么?无一例外,首批上市的股票最后都炒成了中石油”。
按照海外市场的经验,推出初期,创业板个股都大幅跑赢主板市场,且推出初期新股三个月涨幅为正。
“中签就意味着会有不错的收益。”国信证券某营业部经理告诉记者,“创业板推出初期极有可能受到市场追捧,而创业板块盘口小,股价波动很大,初期很可能获取较高的溢价。”
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都处于创业期及成长期,规模较小,发展相对不成熟,资金,管理层都存在不可预期的风险,会使这种追捧迅速降温。记者在一些营业部发现,10页左右的协议,很多投资者几分钟就填完了。高风险使众多投资者和基金都对长期收益持观望态度:信息披露不充分,定价因流程缩短与国庆假期的影响,使创业板未来发展充满变数。所以“打新”具有了空前的积极性。
著名财经评论人皮海洲告诉记者,高价发行是创业板的主要风险。据说,像老王这样抱有只打新股,开盘就卖心态的投资者有将近七成,这样就极有可能造成买了股票无人接盘的局面。皮海州认为创业板的市盈率太高,也是创业板风险存在的原因之一。再就是经营风险,创业板都是中小企业,本身就存在着经营风险,所谓船小经不住大浪,投资者须注意其公司的经营状况。
股评人曹中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创业板简单明了的总结几条:创业板的风险表现在,一是公司经营上的风险,二是发行价格高企的风险,三是信息披露不对称或造假上市的风险,四是二级市场炒作的风险。
自我评估风险承受的能力
选择进入创业板股票的投资者,首先要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想想,自己适合不适合参与这种紧张而刺激的“心跳游戏”,要在尽可能多地了解创业板特点、投资风险,并客观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后,再审慎决定是否参与创业板股票投资。
如在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之后,依然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承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可以作出适度参与。反之,如自认在承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上“底气不足”,那就“安分守己”,继续守在主板市场为好,毕竟创业板是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而微软这样的奇迹总是少数。
假如,投资者在未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盲目跟风参与,就极有可能得不偿失、事与愿违,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这不仅是投资者自身所不希望出现的结果,也是有关部门反复强调要加强创业板投资者风险教育,规定在参与创业板投资前需按要求签署风险揭示书的原因之一。
篇2
关键词:创业板 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披露准则
一、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披露不全面、估价不准确。大多数创业板公司属高新技术企业,其发展有时并不依赖于实物资产,但对其拥有的无形资产及相关的核心技术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与其市场价值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由于现行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体系的不完善,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过于简单且未作详尽的分析与评估,大多数无形资产及关键技术在财务报告中得不到充分反映。而这些信息恰恰反映了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发展前景,是信息使用者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同时,由于无形资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缺少专业可靠的评估下,对其进行准确的估值具有很大的难度,不准确的定价也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了困扰。
(二)非财务信息反映不充分。非财务信息虽然不能像财务信息那样可以量化,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但是在反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上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上市公司自身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财务信息包括上市公司的背景、管理及研发团队、已掌握的核心技术及对企业未来成长能力和获利能力的评估等关键内容。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着重于披露其财务信息,对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较少,相关的披露准则也缺少强制性的规范。目前尽管有少数创业板企业对非财务信息予以披露,但是披露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三)尚未建立专门的财务指标体系。投资者及监管部门非常关注创业板公司的可持续增长能力、未来的发展前景及隐藏的风险等因素,这些信息是可以通过一定方法量化纳入到现有财务指标体系中的,而遗憾的是目前证监会的披露准则对创业板公司财务指标的披露要求与主板没有显著的区别,同样以关注公司的常规财务指标为主,没有推出适应创业板公司的专门的财务指标。研究表明,常规财务指标并不能使一般的信息使用者通过定量分析了解到企业的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所以,缺少这些针对创业板公司特有信息的财务指标的披露,给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带来了障碍。
(四)披露的信息内容虚假,存在操纵行为。目前我国部分创业板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吸引投资者,在信息披露时大多将利好消息作为披露的第一要务,甚至违背基本的会计准则,比如利用各种手段虚增利润、制造虚假文件、在招股说明书中虚假财务信息粉饰业绩,以此获得上市资格或配股增发资格。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不规范,导致了资本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减弱,股票价格无法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真实价值。同时由于创业板市场成立时间较短,配套的监管法规还欠完善,这些都加剧了信息披露失真,严重影响了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目前我国主板市场信息披露体系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如何完善补充创业板市场的信息披露体系是当前证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1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和5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调研询问,题目为:您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信息有哪些?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尝试性地构建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的框架,见图1。
(一)无形资产扩展信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最大特点是拥有诸多能为其带来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包含的信息则是判断创业板公司未来成长潜力和获利能力的重要依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内容,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狭义的无形资产。由于现行准则和法规并没有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出台特别的规定,所以目前创业板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还存在局限性,远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想深入了解的需要。
本文认为,在现有的可以量化的狭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还应该增加投资者比较关心的暂时无法量化的广义上的无形资产,以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具体应该包括:(1)人力资源信息(企业管理团队、研发团队、组织培训能力等)。(2)核心技术信息(研发能力、外部技术支持等)。(3)客户资源信息(现有营销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等)。(4)组织资本信息(企业品牌影响力、企业文化等)。这些广义的无形资产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对企业影响深远,虽然暂时不可量化纳入会计报表,但是本文建议,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单独详细反映,并提醒财务报告使用者关注。同时,基于无形资产对创业板公司的重要性与特殊性,针对可以量化的狭义无形资产部分,本文还建议,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应扩展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的评价表并配以附注说明,用于全面揭示与评估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尝试性的构建了无形资产的评价表,见表1。
(二)成长性信息。众所周知,高成长性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显著特点,成长能力是创业板公司发展的核心目标导向,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命运,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如果创业板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没有披露企业的成长性信息,将无法反映和预测该公司未来的发展潜力。成长性信息作为投资者渴望了解的重要决策信息,如果将其纳入到创业板公司的信息披露体系中,则能更准确地描述该公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本文认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高成长的能力,不能仅仅依赖于资产及营业收入增长率等财务指标,对于非财务指标也应予以更多的关注。由于目前这些非财务信息按照已有的会计准则难以确认和计量,所以我国至今也未要求主板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其成长性信息,在现有披露体系中这些信息涉及较少,也不够全面和深入。但是为了突出创业板的特点,也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本文建议应进一步扩展成长性信息的详细程度,并在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主张使用复合指标合成评价体系,本文尝试性的构建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信息披露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财务评价信息;二是该公司所处的行业状况;三是该公司的市场占有能力;四是该公司团队管理能力及员工素质;五是该公司的创新能力。详见表2。
(三)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本信息。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无形资产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建议,针对创业板公司,应建立“人力资源评价表”并以辅助报表形式予以披露。“人力资源评价表”应反映企业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的成员构成、学历水平、已获成果、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分配利用状况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入支出等情况。同时在评价表中可以采用一定方法(如综合评分法等)量化人力资源形成会计信息,尤其对于一些高成本引进的高端人才应单独分析其量化后的投入产出比、投资回报率等指标,最终形成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将是评价创业板上市公司价值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资本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牌逐渐成为竞争的主体,这对于拥有高成长性和高新技术的创业板公司来说尤为重要。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通常会涉及一些真正“无形”的资源。比如企业经营管理思想,高管人员的管理理念与模式,营业推广模式,员工和社会的认可程度等等,这些信息很难计量量化,现有的财务报表也无法反映,但是这些对信息需求者却十分重要。本文建议,上述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等信息应该结合其他已有并已被量化的信息,全面、详实、客观、公正地以文字叙述的形式在财务报告中披露。
(四)核心技术信息。创业板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是投资者和信息使用者最为感兴趣的内容。在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8号――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中专门对证券发行人的业务和技术的披露做出了相关要求:发行人应披露主营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及设立以来的变化情况、在行业中所处地位、主要技术优势、拥有的主要资产及核心技术等与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经营要素。可见,披露核心技术信息在28号准则中虽然有所体现,但是评价标准过于笼统,无法体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评价标准缺乏量化方法,在实际披露过程中容易被上市公司操纵,通过夸大其词、美化包装的描述性语言掩盖其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的事实。本文建议,应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创业板上市公司核心技术的信息披露。首先,创业板上市公司应披露其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技术,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水平、技术类别、成熟度以及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等内容。其次,要披露企业技术储备情况,主要包括正在从事的研发项目及进展情况、拟达到的目标,经费预算及支出情况等。与其他单位合作研发的,还需说明合作协议的具体内容、成果的产权归属及本企业所占比例等内容。第三,应披露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说明研发的具体流程、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等。第四,应披露本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概况,包括研发人员的构成情况,已取得专业资质及已获科研成果,最近两年核心技术人员的变动情况等。
(五)风险预测信息。由于创业板公司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发展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上市公司在披露其高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向社会公众揭示其隐藏的风险。这些风险有可能是无形资产比重过高导致资产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技术不成熟或知识产权被侵犯所导致的,还可能是外部市场的不确定导致其核心技术面临淘汰或被更新换代所造成的。为了提醒广大投资者对创业板公司隐藏的诸多风险予以足够的重视,本文建议,在现有的风险提示的基础上,应构建一个“风险预测表”,在该表中,应充分披露创业板公司正在运作的项目及相关的专业风险测评,以便投资者能够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客观地权衡风险与收益,进而使投资人的利益受到保护,同时也能使企业赢得市场的客观评价。
综上所述,无形资产扩展信息、成长性信息、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本信息、核心技术信息、风险预测信息共同构成了披露框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框架内各种信息并非各自独立,而是有着诸多的内在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一个有机整体,笔者认为这个整体正是信息需求者最想了解也是最容易理解的。
三、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尽快推出适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的特殊性,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研究开发费用一般较高,如果按照现行准则规定的资本化条件,创业板公司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是亏损状态。同时,现有会计准则的历史成本入账与摊销计量模式虽能提供可靠、客观、可验证的数据,但由于无形资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较大及预期走势的不确定性,使得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账面价值可能会大幅度偏离其实际价值,进而干扰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因此,本文建议,首先,进一步放宽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的资本化条件,推出专门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与费用化的划分标准。其次,针对现有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采取历史成本计量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如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权威机构评估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将使创业板公司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更准确、更贴近实际。同时,本文还建议在现有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尽快推出上述提及的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专用会计报表。
(二)强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承诺与风险提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在展现其高成长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应向社会公众揭示其蕴含的风险。前者,可由上市公司自己对披露内容进行斟酌,后者应由证券法规进行强制性的规范。本文建议,证监会、证交所在披露准则中应完善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创新性信息与风险提示信息同时强制披露。(2)董事会要对报告中的成长性信息和风险评估信息负责,并作出承诺说明。
(三)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首先,本文建议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包括完善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格式、技术处理,减少信息披露的不确定性因素,使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有规可循。其次,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加大惩戒力度并落实监管责任。第三,应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证券中介机构的规范和管理,提高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与资产评估质量,进一步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淼.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信息披露研究[J].财会月刊,2010,(5).
2.张婷.论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3.张林,郭仑.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J].商业经济,2011,(7).
4.葛欣.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J].会计之友,2010,(4).
5.班婷,郝文波.浅析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J].企业导报,2010,(3).
篇3
关键词:创业板 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盈利能力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05-0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舞弊案件的暴露也越来越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引起了公司高级管理层越来越多的注意。到2016年,国际资本市场对要被承认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中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和信息披露将更加严格的要求。研究发现,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施,是由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决定的。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规范程度越高,公司运营和盈利能力越能持续稳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是能够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积极作用的。
二、我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不足
(一)没有营造高度关注的内控环境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上市公司的基石,它为上市公司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改善内部控件制提供方向。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都必须依靠内部环境。比如很多创业版上市公司从事的是高科技业务,虽具备成长潜力,但由于认知不一,内控意识薄弱,管理层对内控环境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公司内控整体环境的营造和关注度。很多上市公司都鲜于研究分析优质的内控环境与完善的内控制度之间建立的机理关系,因此在公司的内控方向上漫无目标,无法真正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现在许多上市公司缺乏良好的控制环境,例如,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管理者素质偏低、管理质量低下,忽视管理控制,组织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政策及做法不完善等。
(二)没有详尽可靠的内控信息披露
在目前的上市公司中,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已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这也是在信息不对称性条件下,投资者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有效途径。但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现状来看,很多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过于粗浅,泛泛而谈,没有提供对投资者真正有用的信息。其披露中没能对内部控制的权利制衡、成果成效、存在的不足、改善的方向等进行详尽分析与阐述。投资者几乎都不能从该披露信息中充分了解被投资公司的实际情况,因此,也间接地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三)没有实现有效的内部审计
受公司规模或成本效益的限制,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都没有单独设置的内审机构,有的虽然设内审机构,也配备了相关人员,但由于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内审的审计监督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内审人员行使权利得不到保证,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我国创业板公司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公司缺乏与内部审计要求相匹配的专业人才,内部审计职能往往停留在浅层上,实行内审对公司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彰显不明显,从而弱化对内控的认知。况且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如果与其他监管机构平行,没将层级关系进行划分,其工作成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就无法体现。
(四)没有建立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
就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来看,许多公司没有建立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尽管都有董事会下设的风险评估委员会,但风险评估委员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风险防范,应该是整个公司自下而上的一套完整的、科学有效的机制,而不是某个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特定职责。仅仅凭借家族企业家们的经验来防范公司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是不可靠、不稳定的,极大可能会损害公司股东和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五)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其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但就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往往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具体详细的内容。公司内部管理层也没有给予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应有的重视,信息控制披露缺乏及时有效性。而信息沟通渠道的阻塞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甚至直接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败。
三、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针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为了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
在确定组织结构时,应当以公司自身的情况为依据,结合科学的内控方法,同时必须注意职责分离。此外,还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加强储备人才的培养,使人才的成长和进步跟上公司业务的发展和企业的成长,所以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非常重要。
(二)实行明朗的信息披露
实行明朗的内部信息披露,不仅可以使投资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了解公司内部的控制。同时,也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对投资者负责任的表现,增强了投资者对于公司发展的信心。另外,明朗的内部信息披露也有助于公司内部员工明确自己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和职责,有助于公司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
(三)发挥有效的审计监督
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就像一把标尺,可以检验出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也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注重事前、事中的内部审计,可以提高整个公司的运行效率,增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四)提升整体的风险意识
相比主板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上市条件较为宽泛,因此面临的风险情况也更为复杂。风险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所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结合自身所在行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整体风险意识,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五)强化中介的监管力度
除了公司增强公司内部的审计监督,强化公司外部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也是十分必要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客观性,能够帮助创业板上市公司及时发现自己内部控制的不足,并及时完善,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六)健全披露的法规体系
近些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也屡次出现在信息披露方面违规的现象,这是对投资者和公司自身发展极不负责任的,因此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法律规范十分迫切,只有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的法律体系,创业板上市公司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七)搭建通畅的沟通渠道
公司的运转依赖于内部不同部门的协作与沟通,阻塞的信息沟通渠道,不仅降低了组织的效率而且可能使公司偏离轨道。只有搭建通畅的沟通渠道,使公司内部保持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才能使各部门明确界定自己的职责,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宋绍清,张侠.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9(9):60-66
[2] 赵银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改进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1(16):7-15
篇4
针对财资管理更为繁复的集团化公司,如何在业务之外创造价值,在合理的构建财资管理的框架下使企业进入良性的有序经营并整合企业的金融资源等问题,2010年1月16日,我们特别邀请了京能集团副总兼CFO、京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忱先生做开年第一讲,独家分享集团化财资管控之道。刘总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总结了资金管控的四大环节、四大源头与干渠、四项基础工程、四个端口、四大技术经济指标、企业集团化财资管控的“四要”等问题,给与会的财务经理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0年3月13日,比雅全球控股公司执行董事,投融资副总裁侯学理先生为大家带来了一次生动的“与资本共舞”的投融资讲座。就企业私募融资的目的与挑战、中国私募市场概况、如何成功私募融资等正在资本化进程中的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并极具实务价值的讲座。
联想集团,作为国内成功的并极具创新性的国际化科技公司,其成功的财务管理体系无疑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2010年3月20日,周末讲堂邀请了联想(中国)CFO吴辉先生,就高效的财务分析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实战解析和经验分享。吴总和与会的财务经理人们积极互动交流,Q&A环节场面异常热烈。
自去年年底创业板开闸以来,到现在已有共62家公司登陆创业板。然而更多的公司还在上市的漫漫征途上。2010年4月10日我们邀请了国内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之一的探路者CFO张成先生,独家分享了创业板上市的过程、难点和重点。张总以翔实的资料数据和对创业板的深刻理解以及探路者不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为大家详细的梳理了一张如何在创业版上市的“前进路线图”,更是有京外的财务经理人千里迢迢的来京“取经”。
随着“TOP CFO周末讲堂”在财务专业领域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2010年4月27日北京民协中关村企业家天使投资联盟与《首席财务官》杂志社联合主办了“创业企业的融资决策”讲座。邀请了清华紫光的创始人张本正先生、投中集团投资总监成妙绮女士、《首席财务官》杂志出版人兼总编辑田茂永先生等专家与到场的中关村创业企业的高管和财务经理人分享创业型企业的融资策略以及政策支持。
作为中国最高端的高层管理教育机构之一的长江商学院,拥有国际水准的教授、专家和世界级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国际视野。《首席财务官》杂志与长江商学院在高级财务管理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并于2010年4月22日联合推出“长江・TOP CFO大讲堂”第一讲“从财务角度看企业战略”。本次讲座邀请到著名学者、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兼会计系主任齐大庆教授和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汪迎春先生到场分享,引领高级财务经理人们如何从财务角度审视企业战略,找到企业快速成长的成功之径。
今年4月26日,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6月12日,我们特别邀请了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中国大陆首位高级国际注册内部控制师、ICI中国总部首席代表、中经安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玉女士,就企业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建设一个高度集中、实时监控的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尤为重要。6月26日的周末讲堂,我们特别邀请了联想全球财务业务变革和流程控制总监程伟女士,以联想的财务信息化进程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场交流气氛热烈,互动积极。
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投资风险 控制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日臻成熟,应该承认,能够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的机制,是以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进行风险资本投资并积极参与企业创业阶段运作,以追求风险资本增值收益为目的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存在问题
1.融资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虽然近几年来,个人和外国风险资本资助强度增加,但以政府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或直接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为主的机构,仍占风险资本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支出的资金规模小,风险资本的支持有限,风险资本运作不能提供长期的支持。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风险资本的规模和抗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
2.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起步较晚,风险投资机构的规模和实力有限。然具有国际影响力风险投资机构更是屈指可数,这使得大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规避意识过于敏感,对需要资金长线扶持且处于高新技术初创期项目的投资意愿趋于保守。大多将投资对象定位于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或项目。另一个问题是,实际上在我国缺乏大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一些冠以高新技术的企业名称的企业,其实质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而非研发生产。
3.支持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支持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组织机制和外部环境机制的问题。从内部组织机制上分析,以政府为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或直接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的机构,仍然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主导力量。许多这些风险投资机构尚未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导致管理和约束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使其陷入两难境地,进而导致风险投资的效率很低;从外部环境机制上分析,就目前的政策、法律、社会保障以及其他方面上看,支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仍然是有限的。
4.退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风险投资的高科技含量是非常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我国的原创型高新技术企业版块甚是缺乏。相当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不强,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个问题是,高技术风险企业即使在创业板成功上市,但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股权流通有着国有股不能自由流通的限制,因此政府对国有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背景支持尚不完善,不能以这种方式来实现转让股权资本。
二、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的策略
1.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融资机制
1.1明确政府在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融资机制中的身份定位
毫无疑问,许多国家发展风险投资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融资阶段政府支撑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但由于风险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在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融资机制的筛选功能上。这就需要对风险资本的融资机制的选择完全符合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需要。
1.2规范以私人风险资本为主体的市场化融资机制
一个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建立一个公平的,以私人风险资本为主体的融资机制。其市场化程度较高是在融资机制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培养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的。然而,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风险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和融资渠道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
2.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
2.1对技术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2.1.1基于技术、使用周期、技术产业化和周围专业能力技术评估的支撑机构,为了达到设计要求,可配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机制很熟悉的专家评估小组。
2.1.2对于风险控制机制,首先,应根据相关技术,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等相关的信息,设立相关的机制。也可以设立一个熟悉部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以政府退休官员为主体的顾问专家团队。其次,在风险投资机构中,通过对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企业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实现市场规则规范和相关信息交换以及信息资源共享。
2.2对市场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2.2.1对市场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可根据机构设计的要求,成立熟悉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和进入市场后的配合流程的专家评估小组。
2.2.2对市场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投资组合。面对不可预测的市场风险,在风险投资机构设立投资组合具有积极意义。
3.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机制
3.1内部组织机制设计
在我国,这种一般的风险投资机构所涉及的高科技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推出的,主要是为了支持风险投资的任务,所以这种风险投资机构属于政府性质的机构。我们应把我国的科技成果也列入国际重大科技成果当中,服从以需求为主要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投资。
3.2外部环境机制设计
3.2.1人员的支持机制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运行的整体,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人才。
3.2.2宏观环境的支持机制
为了成立以服务为中心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企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企业应建立孵化器。
4.完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主要通过股份公开上市(IPO),即将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股份公开上市,使其私人的资本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后,再将其售出以获取利益。
参考文献
[1]马宁,企业R&D能力的审计[J].科研管理.2012,(2):74-76
篇6
关键词:企业成长阶段;融资需求;大银行;中小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4―0019―04
一、引言
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如何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按照国家工商管理局200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企业资料来看,中国至少90%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而在全球经济衰退中,中小企业由于外部环境恶化或资金链断裂,更需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支持。
樊纲(2001)对国有大银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进行了分析,认为只有加大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建设力度,才能逐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林毅夫和孙希芳(2008)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理论,在现展中国家,最优的银行业结构应当以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为主体。
但由于现阶段中国大部分金融资源都掌握在四大国有银行手中,因此,政府监管部门要求四大国有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力度,这一政策是救急的权宜之计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决策,长期执行下去,是否有利于提高中国银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值得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拟根据企业的寿命周期理论,分析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信息结构的不同和融资需求特征的差异。推断需要怎样的金融服务体系与之相匹配,才能促进中国金融业效率的提高和公平的改进。
二、文献回顾
(一)贷款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知识由被保留在人脑中的符号和关系构成,它分为两种类型,即数码化知识和意会式知识,数码化知识可通过文字、口头语言、各种符号和图表来传递,如企业会计报表、风险管理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而意会式知识无法直接传递,它高度复杂并与特定的地点、环境和时间相联系,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恰当获得(干中学)。
在贷款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委托人,在选择人-借款者时,由于数码化知识和意会式知识的不足,会面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为银行拿着负债资金一存款去进行放贷时,无法实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尽管有些贷款存在抵押物,但抵押物的交易成本很高,尤其当市场出现危机时,抵押物还会迅速贬值。因此,银行的盈利依赖于作为借款方的企业和个人的价值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是借款者的私人信息。银行无法直接观察。只能基于现有的经验,对企业或个人提交的贷款项目技术资料和财务报表进行形式性的审查和风险评估。如银行信贷人员对企业现金流、负债结构、应收账款周转率、获利能力以及销售和增长率等指标进行审查。并通过使用历史成本、特定资产和净现金流现值等会计信息来确定借款人的信用额度和抵押资产(Chung et aL,1993)。
由于未来市场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很多技术创新信息及人力资本信息难以量化,只能意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只能基于历史性和标准化的报表信息和主观预测资料作出风险评估,这很容易导致银行选择一个不好的项目(风险很高,实际净现值为负)一即逆向选择,同样,银行由于无法直接在现场观察和监督从事高风险项目投资的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或经营行为。最终也无法约束借款者的机会主义道德风险。
青木昌彦(2001)发现,贷款者通过与企业家的密切接触而获得关于企业家才能和素质的知识,这类知识高度互补于项目建议书所代表的数码化知识,但它本身不能有效地以成文形式传递,具备这种意会式知识的贷款者通过与企业家保持密切关系,在必要时提供资金,启动项目,赚取经济租金。
对于一个信息充分的贷款市场来说,市场内生的声誉约束机制可有效降低贷款者的逆向选择和面临的道德风险。但如果期初存在逆向选择引起的严重信息不对称性,声誉机制对于具有短暂信用历史的借款者来说。就会太弱而不能排除委托之间的利益冲突。随着时间推移,信用记录增加,逆向选择的程度下降,对于还款记录历史长且没有违约的借款人来说,声誉机制就会增强,最终消除委托之间的利益冲突。反过来,如果期初不存在严重的逆向选择,声誉机制就能很快起作用(Diamond,1989)。
(二)贷款市场的专业化分工
从发达国家来看,在贷款市场,存在基于规模的专业化分工,即大银行主要向大企业提供贷款,而中小银行主要为小企业提供贷款(Jayaratne and Wolken,1999)。其它金融机构则为被银行挡在门外的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借贷。这是因为大银行拥有规模优势,不仅能提供巨额贷款,还能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外汇结算、理财、资信调查、保理应收账款等,所以可以满足大企业的需求;而大企业通常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信用记录,可向银行提供完整的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等易于传递和便于定量分析的标准化的信息(青木昌彦,2001),同时拥有较多的抵押资产,因此,较易于获得大银行的贷款。同样,由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大银行事实上也更适合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而小企业则由于经营时间短,缺乏可用于抵押的有效资产,更无法提供大银行贷款决策所需要的可定量分析的数据,所以它通常难以获得大银行的贷款。中小企业的风险评估需要利用一些不易标准化和量化的信息。如企业家和经理的素质、品格和可靠程度以及技能的积累水平等。这些信息大多是一种意会式信息,无法进行客观的项目盈利性和风险性分析,也无法在合同中明确加以规范,而以特定区域服务为特色的中小银行由于熟悉区域文化和中小企业的产业环境,能通过关系性相机治理机制保证贷款的安全,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林毅夫、孙希芳,2008)。
其它金融机构如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信用社等贷款项目复杂性程度高。搜集专业技术信息和风险评估信息难度大,其风险程度较银行贷款项目高。所以它通常收取的利率也较高,但他们提供的资金借贷可起到救急的作用。
三、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与金融市场的专业化分工
由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这决定了其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具有系统性差异,而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风险特性、融资需
求和信息特征,因此,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林毅夫、孙希芳,2008)。
在现代的低收入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林毅夫,2002),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其产品市场和所用技术都比较成熟。企业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家风险,由于中小企业相对信息不透明,融资规模较小,区域性的中小银行在为其提供融资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区域性中小银行应当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现达经济中,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但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资金需求量大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具有很高的技术创新风险和产品创新风险的高科技企业,有效的金融体系应当包括能够为大企业提供大规模融资服务的大银行,和能够有效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和产品创新风险的股票市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服务(林毅夫、孙希芳,2008)。
在经济发展或转型阶段,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无法充分地以客观知识的形式(如市场分析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提供项目的盈利性和风险估计,而不得不依赖对企业家个人才能和素质的意会知识,即使在发达国家,对尚未进入证券市场融资的小企业的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意会知识。这类知识对于接近企业的融资方来说可能是明确的,但对外部人来说,则很难以透明的方式传达清楚(青木昌彦,2001)。因此,中小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比较优势,这是因为中小企业投资和创新所需的经济信息通常是意会式知识,而非数码式知识。
我们认为,有效率的金融结构应该是经济内生的,而不是人为设计的。根据企业的寿命周期理论,我们把一个企业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少年期和成年期。所谓婴儿期,是指企业处于初创阶段,规模较小,企业风险是人力资本驱动型的,因此,意会式信息较多,可数码化的信息较少,适合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关系融资。“贴身喂养”。当企业规模扩大,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效应,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尤其是随着企业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中小银行的贷款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大企业的需要,需要营业网点分布广、信息技术平台高,能提供融资、结算、理财或保理应收账款等多样化服务的银行支持。大银行可通过一套标准化信贷程序来审核大企业贷款资料,其中以数码式信息为主,并作出风险评估,以确定最终贷款的利率、期限和总量。大企业的风险是业务驱动型或者职业团队驱动型,企业决策相对有较规范的程序。
如果把中小银行当成企业的“保姆”,那么大银行应该相当于企业人格的“导师”,大银行可以帮助和引导企业熟悉商业规则,学会承担社会责任,降低道德风险。当企业已经拥有足够的客户群,并且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完全由职业经理人经营。拥有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程序时,企业可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这种融资属于一种距离型融资,它要求当地社会有较好的法制和市场规则,企业决策和政府监管的透明度高。证券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它们都是一个“赛场”,因此,能进入这种“赛场”的企业,必须具有健全的企业人格和理性可预期的企业行为(以职业经理人经营为主导),必须经过大银行的较长时期的“市场规则”辅导,才能保证向市场提供足够充分的数码式信息,以便能向分散在不同角落的投资者传递企业价值和风险信息,能进行量化的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因此,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都应该在企业透明度和行为的可预期上建立较高程度的“门槛”。因为进入证券市场的企业,其行为具有一定的公共影响,其风险易向相关行业和整个市场传导。
上述分析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也可用来分析市场发育阶段,所谓婴儿期是市场分割严重、商业规则和监管制度缺乏的状况,因此,基于当地企业的资金需求,需要大批熟悉乡土文化和风险环境的中小银行提供关系融资: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各地市场规则和风险环境日趋统一,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平和多功能金融服务的大银行提供贷款能获得较多的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Saunders and Cornett,2007)。随着市场开放程度提高,市场规则和政府监管体系日益健全,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行为和风险具有可预期性。企业决策透明度高,能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现金流量回报的企业可进人证券市场融资。由此可知。一国金融结构由其资源要素禀赋和市场透明化程度所决定,并随着后者结构的变迁而变迁。当其市场分割严重,规则不透明、不健全,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就需要较多区域特色的中小银行提供贷款。当市场一体化程度高,市场规则高度统一和透明,政府监管较完善,就可以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图1表示了企业成长阶段或市场发育阶段与资金配置模式的关系。从我国目前的企业规模和市场发育情况来看,还属于婴儿期,所以最优的金融结构应该是以区域性的中小银行为主体(林毅夫,孙希芳,2008)。
四、结论
本文梳理了实体经济结构对金融市场结构影响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了企业成长阶段、融资需求与金融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1、对于市场规则体系不完善的地区和企业处于创建阶段,产品市场主要局限在当地,融资决策所需的可数码化的信息较少,大多是不确定的意会式信息,适合熟悉地域环境的中小银行提供融资服务。
篇7
迪博公司董事长胡为民表示,现在有相当部分上市公司只是立足于合规型内控,真正跟业务融合仍有一定距离。他强调,上市公司内控规范可以从合规型内控开始,但是不能永远只停留在合规型内控上,要从合规型内控转向管理型内控,最终要转向价值型内控。
现状
按照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四级八档的分类标准,2014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级为AA的公司共有11家,占比0.45%;内控评级为A的公司共36家,占比1.46%;内控评级为BBB的公司共103家,占比4.18%;内控评级为BB的公司共548家,占比22.25%;内控评级为B的公司共1295家,占比52.58%;内控评级为C的公司共412家,占比16.73%;内控评级为D的公司共58家,占比2.35%。
自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以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每年披露的绝对数量和绝对比例都呈上升趋势;截至2014年5月12日,在沪、深交易所2512家A股上市公司中,233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3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比例为92.99%。2008年?2013年,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披露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在2336家披露了2013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1789家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占比76.58%。同时,在2336家披露了2013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 319家上市公司披露自身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占比13.66%。
据胡为民介绍,2008年?2013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数量有两个节点:2008年?2011年,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减少,但2012年突然大幅增加,到2013年又大幅减少,波动较大。 此外,截至2014年5月12日,在沪、深交易所2512家A股上市公司中,180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71.74%。
问题
迪博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2013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内容来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保障层面存在缺陷的比例为49%;而业务和管理活动过程存在缺陷的比例为51%。
在业务和管理活动过程之中,迪博发现:(1)因为事前标准的不健全或不合理问题占到全部披露缺陷的比例为33.68%;(2)因为事中执行不到位导致的缺陷占到全部披露缺陷的比例为77.11%;(3)事后评价主动披露缺陷的积极性和质量值得关注。对比我国上市公司内控强制合规前三年和国际上其他主体(以美国为例)内控强制合规前三年数据,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无效的比例来看,我国是美国的七十五分之一。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比例来看,美国平均为中国的47倍。
从持续改进来看,截至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日,上市公司缺陷已经得到有效整改的缺陷占全部发现缺陷的比例仅为37%。仍然有63%的缺陷未得到有效的改进。任何一家企业的管理都没有完美状态。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有缺陷不可怕,关键是企业能否采取正确的方式正视这些问题,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落实改进。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不规范,2013年规范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为1762家,占比75.43%;按以前格式披露为339家,占比14.51%;按其他格式披露的为235家,占比10.06%;二是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信息披露格式不规范,2013年,111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规范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62.04%;684家上市公司采用其他格式报告,占比为37.96%。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各种类型从审计的依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三是内部控制结论信息披露不准确:一方面表现在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和内控评价结论,有一部分公司有严重差异,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是否定的,而它的评价结论认为是有效的,这说明评价过程是很不严谨的;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不一致,2013年共62家上市公司的两种审计意见不一致,占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上市公司总量的3.44 %。
3.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运行存在的问题:
从内部控制整体有效、内控存在重大重要缺陷以及非标准内控审计意见三项指标看,创业板、中小板的内部控制明显优于主板上市公司。但从另外的指标来看,创业板、中小板的上市公司违法违规比例分别是主板上市公司的2.3倍、1.6倍;创业板、中小板的上市公司公司高管违法违规比例分别是主板上市公司的1.3倍、1.2倍。这两组矛盾的数据说明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并未真正反映出其真实的内部控制水平。
建议
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迪博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为了满足监管的要求;二是有部分人,包括监管机构认为内控只适用于大公司,中小公司不需要规范内控;三是内部控制开展了可还要出事,有和没有不是都一样;四是建立内部控制,就是把制度重新整理汇编成一本手册,根本没什么用;五是内部控制就是强调程序、签字,影响客户情绪,降低经营效率;六是公司总部有了内控手册,下属单位做好经营就行。
针对上述问题,迪博提出如下建议:
1.上市公司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在管理中的定位,抓住内部控制的本质和关键。首先要重视内控的基础建设,包括公司治理、组织与授权、人的选用育留、绩效考核、企业文化等;其次要着力建设好风险评估、内外部信息沟通的机制;最后,要围绕着重要的管理和业务活动,通过风险评估,确定业务边界,制定业务程序和标准;严格按照既定程序和标准执行,适时监测执行的情况,及时报告并处理偏差;独立评价执行结果,客观提出问题和不足,落实责任追究和考核;明确问题整改计划,不断优化程序和标准,配置合理的资源,持续发现和改进问题。
篇8
据Wind数据,民生加银精选从2010年2月3日成立以来,亏损30.10%,低于同类平均水平,同类排名为228/236。从各区间表现看,该基金今年以来表现较差,收益率为-3.72%,同类排名为393/531;1年收益率为-1.41%,同类排名为394/531;3年收益为-29.75%,同类排名为295/321。
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江国华,自2011年12月起担任民生加银精选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截至12月24日,任职回报-2.24%,同类排名为265/288。
坚守精选流程但效果欠佳
今年以来以创业板为首的中小市值个股发力,主动管理的偏股型基金净值大都表现优异,平均回报率达到了12.62%。与之相比,民生加银精选基金今年的业绩并不乐观。
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江国华解释说:“我们买入股票,是按照成长性、价值性综合比较,自下而上精选作出的判断。对于个股问题,由于公司要求,我们不便谈论。敬请理解。”记者注意到,在基金公司的投资策略这一栏里,对于如何进行股票投资着墨甚多。譬如:
“本基金在个股选择上采取自下而上的股票精选策略,通过构建初选股票池、精选股票池,从基本面角度筛选出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并通过估值水平和流动性筛选个股,构建股票投资组合,最后通过风险评估优化股票投资组合。”
“本基金将分别通过民生加银核心竞争力外部特征识别系统、民生加银核心竞争力内在根基识别系统,由外及内、由浅到深逐步细致深入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竞争力,精选出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作为股票投资备选对象。”
“企业竞争优势的好坏必然体现在企业的一系列财务数据中,因此,本基金运用财务分析的方法,分析有关指标和数据,以细化、深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理解,同时,揭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的真实面目。”
正是由于对个股选择有着详细的精选流程和电脑识别系统,所以民生加银精选基金2013年各个季度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同公司的十大重仓股中交叉持仓品种分别达到了10只、8只、7只。
“我们的重仓股都是经过公司的流程,通过构建初选股票池、精选股票池,从基本面角度筛选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并按照成长性、价值性的综合比较,作出的投资决策。”江国华称。
自由发挥的个股业绩也差强人意
《投资者报》记者对比发现,除了同基金公司持仓品种,该基金在2013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各有两只重仓股。其中二季度是恒宝股份和金地集团,三季度是云南白药、东港股份。
从上述个股的盘面表现来看,恒宝股份与金地集团都是在3月至5月间有过短暂拉升,此后一直横盘阴跌,可能是基金经理个人发挥,追高买入。之后见势不对便斩仓卖出。云南白药和东港股份情况类似。
一位北京刘姓证券分析师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称,今年的市场行情和民生加银精选基金的精选流程不够契合。一般而言,通过电脑识别系统筛选出来的股票更为看重市盈率和财务指标,因此也更为稳健,配置偏均衡,而今年市场的热点基本上是在成长股和创业板。资料显示,江国华出任民生加银精选基金经理之前,在招商基金公司担任分析师,从事数量化研究与风险管理;2008年7月加入民生加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金融工程研究员,兼任煤炭、电力、汽车、电力设备行业研究员。他的从业经历也决定了他选股倾向于自下而上,基本面好、估值不高、盈利增长空间大、市场份额方面占有优势的公司,不倾向炒重组、炒热点、炒概念等波段操作行为。
翻开民生加银精选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报告,江国华始终强调的是仓位以及组合结构上将保持较为均衡的配置,重于选股而并非择时。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融资体系
作者简介:袁海博(1980-),男,中国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13-04
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市场繁荣、技术创新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推动力。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各国有商业银行成立了小型企业信贷部,各地也进行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试点工作。然而这些措施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现状
(一)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存在障碍
在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外源性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而在这一融资渠道中,中小企业一般又被限定在抵押或担保贷款这一条件苛刻的狭窄通道中。(在银行贷款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市场淘汰率远远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就使得部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的要求高于对大型企业,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信贷管理的条件更高。能符合这些条件、具有合格资信等级的中小企业为数很少,这实际上将大多数中小企业排除在支持对象之外,同时也限制了基层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实际情况表明,即使在流动性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在2009年上半年我国7.37万亿元的贷款总量中,大型企业占47%多,中等规模企业占44%多,而小企业贷款仅占8.5%。
(二)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匮乏
目前,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在发行企业债券方面,从近几年来讲,尽管中央政府包括地方政府不断出台优惠政策,但是由于门槛成本高、监管混乱和创新乏力三块绊脚石横亘在现行制度面前,因此,企业债券既没有实现质的突破,也未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企业债券规模仅占我国金融市场的4%,2008年我国企业债券规模也只占GDP的1.4%。在股票上市方面,中小企业很难满足上市资格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主要以国有大型企业和较大的民营企业为主,为国家解决了大量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却一直游离于资本市场之外,得不到资本的青睐。我国筹备长达十年之久的创业板,于2009年10月23日举行开板仪式,10月30日,28家公司登陆创业板。然而,创业板的推出却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创业板虽然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但只有那些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才有资格上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目前有中型企业3万多家,小型企业大约400万家。这么多中小企业,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大约有3000~5000家,中小企业想在创业板上市,可谓万里挑一。正因如此,那些真正处于创业阶段的创业企业,就很难挤进创业板。
(三)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缺乏,互相担保申请贷款
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内源融资,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不足1%。部分中小企业仍存在产权不明晰、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等问题,缺乏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意识。企业只靠自我积累进行融资将影响自身的发展规模,但是缺乏自我积累机制,高度依赖银行信贷,将会出现自有资金的严重不足,对利率、价格等经济参数反应不敏感,企业也不可能健康发展。为了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金,中小企业往往互相担保,申请贷款。一旦一家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面临资金链断裂和破产倒闭风险,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若急需短期资金,中小企业之间会相互拆解,或通过内部融资的方式解决。
(四)民间融资活动较活跃,但处于“非法”状态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以及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中小企业靠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筹集资金的空间很小。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使中小企业也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鉴于正式金融体系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部分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转向民间借贷市场融资,成为民间借贷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对于不具备一定规模的微小企业,更要依靠民间借贷市场来融资。由于在这一领域金融监管基本是空白,民间融资活动大体呈现自发和不规范发展状况。不仅市场发育程度很低,仅仅依靠血缘和地域关系而非社会信用关系进行操作,难以发展真正市场化的融资活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中小企业内部原因
1、中小企业产权不清晰,缺乏制度化管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成分复杂,使得部分企业的产权关系存在很多问题,破产清算机制不能有效实施,严格地说作为以信用方式融入资金的主体是不合格的。特别是当企业偿还债务困难的情况下,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变为空壳,逃废债务,金融机构向这些企业融资的风险十分高,而且难以控制。中小企业中目前有一部分是民营资本,虽然注册的是有限责任公司,但资本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和地缘性质,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产权在主体上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即业主制企业,一股独大,实际上是一个人说了算,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都是形同虚设,缺少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这一特征使中小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2、中小企业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普遍自身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企业破产率比较高,竞争力明显弱于大型企业。根据有关学者对美国中小企业的研究,在全部中小企业中,约有68%的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企业可生存6~10年,只有13%的企业寿命超过10年。据美国统计全国近2000万家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其中1/3甚至1/2的企业将在3年内倒闭,特别在经济衰退期,小企业关闭率更高,这说明中小企业经营的易变性和巨大的经营风险。在资金资源紧张、明显存在买方市场、信息又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选择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也是难免的。
3、中小企业信用差,履约信用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以单代账”、“账外经营”、“现金结账”的现象,信息不透明,财务不透明,银行难以全面掌握企业财务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银行的贷款和决策。由于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落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较大。另外,中小企业资产较少,负债能力有限,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够且变现能力较差。不少中小企业信息披露意识不强,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信息缺乏客观和透明。此外,个别中小企业还恶意抽逃资金,拖欠账款、空壳经营、悬空银行债权,造成信贷资金流失,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
(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
1、银行内在经济利益的要求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是盈利性,管理目标是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因此盈利为其主要目标。提高盈利水平,就要在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扩大负债规模的基础上扩大资产规模,合理安排资产结构,提高生息性资产比重;同时,在满足贷款和投资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负债结构,降低筹资资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本身一些固有的缺陷,使银行对其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
2、信息不对称影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能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它与资金的使用者(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矛盾和问题。通常,中小企业资金在经营管理状况方面比银行拥有更多信息,因此,中小企业就有优势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或事后的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银行的利益,使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从而使银行缺乏为家庭式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
3、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存在内在缺陷。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以后,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各家金融机构在经营原则上把安全性视为第一原则,因此,它们只青睐那些资信相对良好的大企业,而对管理不甚规范、效益不稳定、信用难以掌握的中小企业往往是冷漠疏远。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和授权经营,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贷款审批权限逐渐上收。这种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力度,同时造成了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严重不对称。基层工作者最了解企业,而在信贷审批上只有推荐权,无决策权,但在责任方面基层工作者却要负第一责任和终身责任,这种机制严重挫伤了基层信贷员的积极性。
4、担保体系作用有限,运作机制很不健全。近年来,各地政府即开始积极探索通过设立信用担保机构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各类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机构已可以为一些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但担保机构的分布高度分散且很不平衡,管理机制也各不相同,有的担保机构的主管部门是政府,更多的是有关部门如财政局、乡镇企业局、经贸委、工商联等,机构章程和担保办法也各搞一套,有些做法与银行贷款制度相矛盾,得不到银行认可。此外,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设立的担保机构普遍规模较小,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政府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支持多为一次性投入,后续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而担保机构多为自负盈亏的公司,为了减少风险,只能提高担保条件并严把担保业务办理关,这又从另一方面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
三、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若干建议
(一)促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在现阶段,由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银行贷款,因此,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未建立是造成融资难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自身应提高其信用度,构建融资信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管理者应遵循诚信、公平的竞争原则,积极配合金融、税务、工商和其它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依法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定期向金融机构、税务、工商管理部门提供真实、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按时偿还金融机构贷款,重塑良好的银企关系和社会形象,为企业再融资创造条件。
(二)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中小企业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竞争能力,大开拓国内外市场,千方百计减少库存积压,积极组织货款回笼,有效盘活资金。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严格遵守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如实编制财务报表,及时、完整、准确提供财务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特别是要树立诚信意识,增强信用观念和法制观念,守合同、重信用,按期归还贷款,维护金融秩序。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研究对策,采取措施,正确引导,解决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建设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整合、引资、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鼓励各级政府、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构建多元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帮助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增加资本金规模,提高融资担保能力。
(四)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根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合理确定放大倍数和授信额度,共同做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银行要发挥信贷风险控制优势,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企业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支持,共同加强担保贷款的贷后管理。在出现风险时加大对第一还款来源的追索力度,降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支持机制。各商业银行要合理确定基层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担保的中小企业,可以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担保”方式,提高担保和放贷效率。
(五)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按照“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规范运作、防范风险”的原则,开展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落实政策,调整优化信贷资金体系。为此,要调整优化信贷对象的企业结构,要增加扩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微小企业贷款规模和贷款数量;要调整优化信贷资金的期限结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需要中长期资金的支撑;要调整优化金融业务品种结构,减少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要调整优化服务网点的布局结构,发达地区的农村也要布点完善。创新机制,调整改进考核体系。要改进银行业资信评价指标体系,重新修订企业资信评价,并区别对待,要分类指导、分类设置;要改进银行业绩的考核制度,推进小企业独立核算体制建设,放宽小企业呆、坏账的核销条件;要改进银行内部考核制度,明确免责条款,设定合理的中小企业坏账容忍度;要完善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制度,实现转型升级能够风险补偿。
(六)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针对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可抵押资产有限等特点,通过信贷、担保这些间接的融资手段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融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拓展直接融资的渠道,才能给中小企业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又有较高风险承担性特点的股本型资金。同时,资本市场有一个杠杆放大的效应。通过这样进入资本市场以后,形成以资本市场为纽带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环境,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股票融资、资产证券化、兼并重组、发行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股权私暮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融资,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要抓住国家推出创业板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大上市培育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用好财政扶持企业上市专项引导资金,鼓励和扶持一批优质中小企业到创业板直接融资。
(七)对民间融资进行规范引导
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除了商业银行及正规贷款机构之外,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灰色地带――民间融资。事实上,尽管融资难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小企业,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事实,却也间接证实了这一“草根金融”的存在和力量。草根金融来自于民间,服务于民间草根经济,因而比商业银行更能贴近和了解草根经济主体的需求,取当地中小企业的信息成本较低,它可以低成本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能更好地防范风险和创造价值;但另一方面,大量草根金融行走于暗处,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存在着很多投机和暗箱操作,使得整个市场极不规范。既要放松民间融资管制,允许民间金融机构走到明处,走向合理合法;又要规范和引导,剔除其中的黑钱庄等“杂质”,使其作为银行融资以外的一个有力补充而存在。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并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同时要加强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普及,提高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避免借贷纠纷的产生。
对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这一传统问题,我们不应当拘泥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应当以现代的观点去看待它,不仅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加大倾斜力度,而且也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寻找对策。借鉴国内、国外的良好经验,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拿出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并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 何振一.中小企业的财税与信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彪.企业融资机制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 刘曼红、李焰、江娅、刘军.公司理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何雯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商业研究,2003,(02).
[5] 王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企业研究,2003,(02).
[6] 宝鸣.中小企业融资难隐含利益交叉[J].经营管理者,2003,(03).
[7] 孟菲、段玉峰.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探析[J].企业经济,2003,(03).
[8] 黄飞鸣.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经济论坛,2003,(05).
[9] 曾爱青、刘智勇.多方努力 共同营造中小民企融资多赢格局[J].企业研究,2003,(01).
[10]康立.中国民营经济融资困境的理论解析及政策出路[J].财贸研究, 2004,(04).
[11]由丽丹.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05).
[12]胡俊峰、陈晓峰.民营企业信贷融资:困境、风险及其有效缓解[J].商业研究,2007,(07).
[13]周民良.促进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浙江经验[N].科学时报,2010-01-08.
篇10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为特定地理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债券的转让和融资服务的私募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就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构成而言,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就是俗称的“新三板”和“新四板”市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股权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具有积极作用。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首次确认我国发展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1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资金是企业体内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没有保障。我国中小微企业正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
11企业自身原因
111企业规模小、信誉等级低
中小微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负债能力有限及经营管理不规范等特点,使其在经营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破产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普遍回避中小微企业,进而加大了企业融资困难。
112缺乏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
中小微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很难吸引和留住金融人才为其服务,对金融市场的各种融资工具、融资业务缺乏专业化的认知,企业融资仅仅局限于银行贷款、小额贷款等业务,缺乏融资操作能力。
12外部环境的原因
121银行、金融机构不愿对中小微企业借贷
中小微企业经营中,资金不足常常与资产少、经营能力不强相伴生,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利用抵押贷款等传统融资业务来解决中小微企业资金问题显然要承担很大的资本回收风险。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对企业提供贷款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指望银行和担保公司抛开利润指标、不顾自身风险给予中小微企业融资大力支持是不切实际的。
122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不足,无力支持中小微企业
各级地方政府要兼顾经济、民生、环境等发展建设,都面临着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对这些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困境更是无暇顾及,没有更多的资金给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
2中小微企业借助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的具体业务来实现融资。“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是指达不到股票主板市场挂牌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将公司股权挂牌交易,利用股权增资扩股、股权交易增值、股?嘀恃骸⒐扇ㄋ侥嫉染咛逡滴裥问绞迪肿式鸬娜谕ā?
21外部环境的条件基本成熟
211政策框架基本搭建完成
2011年到2012年,国务院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文)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2012〕37号文),为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打好制度基础。
2012年5月,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随后的《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试行)》和《证券公司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讨论稿)》,则基本确定了证券公司在四板市场上的话语权,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性股权交易中心在各地方快速成立。
2017年2月,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草案)》,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基本定位、监管底线、市场规则和支持措施等做出了基本的规定。
212国内多个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已经有一定的业务规模
截至2016年8月,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外)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除宁波市外)共建设了38家地方性股权交易中心,目前,地方性股权市场覆盖全国的态势已经形成,基本呈现了“一省一市场”格局。
在诸多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中,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天津股权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等交易中心是业务量较大、经验丰富的代表。以2016年8月25日统计数据为例,中国38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共有挂牌股份公司54412家(含展示企业),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企业为8860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2924家。可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本质上将为更大范围的、更多数量的广大中小企业服务。
213地方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组合融资业务
2014年7月,银监会印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发放工作。然而,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指令性”融资任务,不免给地方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了不小的风险和压力。如果中小微企业能够通过“地方性股权交易平台”实现资金融通,势必大大减轻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降低银行贷款需求,能够有效缓解银行的“指令性”融资任务量,进而缓解银行的信贷压力及风险。
此外,中小微企业股权挂牌交易前,必须由社会的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资产和经验状况的评估,并将社会机构的风险评估结果公开化、透明化。银行和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社会机构的评估结果对申请融资的中小微企业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风险评价,将这些信用资质优良、融资风险较小、发展前景广阔的优秀企业筛选出来,降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进而达到银行、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共生、双赢的最佳状态。
目前,地方性商业银行已经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相互配合,围绕中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业务,推出许多配套的组合融资业务创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挂牌贷”、“股权质押”等综合金融服务,开展与股权融资行为组合的融资手段,方便中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增加银行收益。
22中小微企业利用股权融资有一定的便利性
221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挂牌”条件低
我国A股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是公募市场,对企业在市场挂牌的要求很高,中小微企业根本达不到相应的挂牌条件,无法实现股权融资。例如,创业板都要求挂牌企业总股本不少3000 万元、最近 2 年连续盈利且最近 2 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 1000 万元等一系列条件。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私募市场,采用投资者和融资企业协议转让股权的形式交易,恰恰在企业挂牌基本条件方面为中小微企业降低门槛,绝大多数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经营年限、没有特殊的较高要求,为中小微企业挂牌实施股权融资提供了平台。
222金融中介服务公司可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一站式服务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懂得高水平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难以开展中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专业的资本运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构成中包括证券公司、股权托管公司、会计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服务商,它们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开展股权融资业务的一整套挂牌综合服务,对企业进行专业指导,能够为企业提供包括股份制改造、规范企业运作及纳税行为、完善公司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财务制度等一系列的增强企业信用、提高企业的资信和形象的专项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资本运营水平,很好地便利中小微企业利用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进行融资活动。
223股权融资业务可以倒逼中小微企业规范经营
我国中小微企业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中小微企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企业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管理者,企业普遍?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导致企业决策太过决断,企业职员专业知识了解较少,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埋下隐患。第二,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也就意味着企业管理不规范,内部结构不完善,容易扩大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开展股权融资,需要中小微企业必须按照股权交易市场的规则执行,要定期公布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度。在股权融资的竞争环境下,股权融资业务可以倒逼中小微企业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从而不断提升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224企业可借助“股权交易”分散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必然存在着风险,而伴随的风险是企业高速成长后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中小微企业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协议股份转让、协议定向增发等业务融资,既解决资金困难,同时也可以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融通资金、将股权变现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减少优质企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将融资方式由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为企业募集资金,促进企业资金流动性,分散经营风险。同时,通过股份转让、增资扩股、定向增发等方式能够吸纳社会上各类机构投资者和私人投资者的资金,促使社会资金转换为资本沉淀于中小微企业,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为企业发展积累后劲,也是为各类风险资本开拓了新的退出渠道,消除了风险资本投资中中小微企业的后顾之忧。
3地方政府推动中小微企业利用股权融资的建议
地方政府建设和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给中小微企业提供开展股权融资业务的平台,借助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支持,配合银行基于“非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业务的创新组合融资业务,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开展“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融资,是解决地区性中小微企业融?Y难的有效途径。
31对中小微企业股权融资活动全面落实相关优惠财税政策
中小微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活动,需要对企业的产权结构、财务管理进行一系列的改造活动,可能会引发企业的税务负担变动,地方政府应全面落实国家的相关财税政策,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改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