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207-01
舆情指的是社会舆论,狭义上指的是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民众对该事项所持有的政治态度。在网络的环境下,社会舆情的表现形式就是网络舆情,其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和限制性、匿名性和外显性、突发性和多变性、时事性和交互性、少数性和分散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一般以校园网站、论坛、QQ、博客等为载体,根据学生学习、工作、生活身边发生的事件作为客体,针对同一事件产生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阵地。在比较宽松的网络言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加入了网络的大熔炉,高校在进行言论引导中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纯洁性,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实施网络舆情的存在的困难
(一)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学生处于情商易激动的时期,心智尚未成熟,遇到问题或者挫折,心里调试较慢,容易受煽动,便通过网络方式宣泄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的不满情绪。网络舆情成为了某些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的阵地。
(二)网络监管预警机制有待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可以监测校内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员应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对学校口碑的评论,比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生管理等,但是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不断完善。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薄弱。主要是数量虽然不少,但是专职较少,兼职较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行政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压力下,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成了兼职,对学生思想的监管、人格的培养、行为的引导也欠缺。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待于提高,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有待改进。
(四)校园文化开展参差不齐。由于每个高校的硬件设施、领导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机构管理健全模式及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有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有些高校校园沉默不已。学生通过网络看到了各高校文化建设的情况,随之而来是学生的自豪感和失落感,这不利于做好学生的稳定工作。
二、高校网络舆情实施的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网络道德建设。针对大学生年龄特点,在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大学生思想网络道德建设,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辅导员日常生活和任课老师德育课上的教导,使学生遵守正确使用网络的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安全健康使用网络的意识。
(二)建立校园网络预警机制,明确网络监管员的职责。大学生发表言论、表达思想动态的重要阵地是高校校园网络。因此,高校网络监管员要加强常规检测与突发事件监测。网络管理员要多关注学生日常网络舆情的动态,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发现有苗头、针对性或者指向性的问题,甚至出现谩骂、煽动、“一边倒”的不良言论,应该与发帖者沟通,弄清发帖意图,争取发帖者能主动删帖,清除影响。突发事件的监管主要是针对校园发生的时的网络舆情监管及应对。主要包括在事件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重点加强监测力度,大范围收集舆情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
(三)建立校园网络监管监察队。高校负责校园网络监管的教师一人之力难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监察学生网络的动态。所以,高校培养一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力的校园网络评论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网络监管员要对学生队伍进行全方面的培训,确保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对相应的法律规定有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和身份把高校网络舆情的导向引导向积极、健康和向上的方向,维护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集体利益。
(四)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打造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党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是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积极打造成文化型的教育人才,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速到,广泛吸取人文和社科类知识的养料,使自身的教育能力与文化内涵实现完美的统一,使学生能够追求崇高的信仰,崇尚科学,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教育新氛围。高校网络舆情对于传统校园文化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打造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高校应有机的将网络舆情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和主题活动,将网络舆情与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结合形成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尚旗.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及其管理[J].学术论坛,2011(2).
[2]王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J].考试周刊,2010(35).
[3]张彬慧,毕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及应对[J].科技向导,2010(06).
篇2
2015年,中国网民已多达6.49亿,大学生是其主要力量,也是网络舆情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某些社会事件、言论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称。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来,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对各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中,都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身影,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平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从网上购物、交友、找工作到思想交流和闲置物品交换,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不实信息的影响,从而不理智的对待一些问题。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现以90后为主,他们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一些90后的特质:总体上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目标明确、乐于发现接受新事物……。这些特质也体现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中:
1.自发性与互动性。在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爆发之后,便会有众多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通过各类平台直接发表,其他人也会纷纷浏览并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
2.相似性。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似以及所处群体的相似性使大学生群体对事件的看法趋于相似。
3.广泛性与匿名性。各类事件一经网络,立刻就会获得巨大的点击数量以及转载和匿名跟帖评论,并迅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网络舆情大规模爆发。
4.情绪化。由于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的特点,在一些特定的事件爆发之后,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时会带有主观情绪甚至冲动情绪,这些言论又会影响其他人,引导他们的言论向此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上述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积极舆情与不良舆情两个方向。积极的网络舆情很好理解,指对于已经发生的某个事件,客观理智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会促进事件的发展或者提供建议观点促进事件的解决。不良网络舆情,虽同样是发表对于事件的观点看法,但是往往伴随着虚假信息、一些激烈煽动性言论和攻击他人的辱骂性词汇。很多时候,网络舆情会同时朝这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在新浪微博中曾红极一时的“最萌身高差情侣”分手事件。这一事件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对情侣分手,但是由这一事件造成的后续网络舆情的发展却大大超乎意料。事件的两个主要当事人都是在新浪微博具有很高知名度的知名用户,都是大学生。事件起源于这对情侣中男生发表的一条用词欠妥的分手微博,后来这条微博有了数量众多的转发与评论,评论中有表示遗憾劝阻的,这些言论促进着网络舆情向着正常淡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谩骂诋毁的评论,这类评论用词难听,对该男生进行人身攻击,持续很久,并影响到该男生及其周围朋友的生活。
网络世界中类似的事件有很多,上述事件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仅仅是对于某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参与事件的讨论,不仅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与他人交换意见还可锻炼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但是如果利用社交平台的匿名特点而肆无忌惮的发表诋毁谩骂他人的言论,就不应该了。这些言论除了有损当事人的形象,还会对看到的其他人造成影响,对网络舆情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其中,敏感煽动性网络舆情易引起大学生群体躁动。大学生往往对以下几类信息较为敏感,一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校园内的消息;二是涉及国家的时政问题,还有就是涉及一些明星绯闻的消息。想想事件出现后的游行活动,火遍网络的“周一见”,这些舆情事件中都出现了一些活跃的账号,他们把对事件的评论引向某个方向。这些账号的评论勾起人们心底的某种情绪,鼓动目的明显,使得评论中骂声一片,将事件推向异化的。这样的言论所引起的躁动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更甚者会引导大学生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
三、不良网络舆情的成因
1.网络言论管理存在缺陷,大学生情绪缺乏引导目前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管理还较不完善,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信息,就会拥有较大的言论自由。在此环境下,大学生往往会为了吸引别人注意,满足自我虚荣心,而发表一些不实或者攻击性言论。大学生在不稳定的情绪之下还容易发表一些攻击、诋毁性的言论,给自己、学校或是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比如会有一些学生在网上信息抹黑学校,最后不仅学校名誉受损,自己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2.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道德规范意识不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认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往往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甚至与道德标准不符也无所谓。大学生由于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形,判别能力有限,在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容易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如不实信息、不雅照片、做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学生网络教育管理存在缺陷,他们掌握着计算机、网络知识,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在网络世界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德守则。
3.网络监管技术不够成熟近年来,不良的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正是互联网监管技术的不成熟让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有机可乘。试想如果互联网的监管技术足够发达,网络监管者能够及时察觉,进而通过IP地址,拦截、封锁这些恶性消息,这类事件发生的几率还会这么大吗?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面对大学生负面网络舆情,我们要科学理性的面对,要“防患于未然”。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时,首先要注意方向性,将躁动偏激的情绪引导到客观理智上来;其次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和谐的观点意见,用科学的方法将网络舆情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最后是参与性,引导大学生更健康的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并让他们在参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从而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1.构建正能量信息平台健康的信息平台有利于正能量信息在大学生群体甚至全社会传播。在建设网站时要注意:首先,网站的信息要关注大学生的诉求,如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信息资料、校园生活的消息、重大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以及大学生关注的新闻;其次,具体消息的选择、一定要不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初衷,通过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2.培养引导“活跃账号”除了网站以外,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中的活跃账号也很值得注意,这些账号的所有者在网络世界中被称为“大神”,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活跃账号的一句话就会左右舆论的发展方向,所以培养一些积极的网络活跃账号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账号主要的作用就是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还有在平时一些正能量消息,确保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大学生意见诉求表达机制,加强情绪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诉求,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利益诉求机制的不完善。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更加关注与自己利益生活直接相关的校园环境、相关硬件配套设施、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等。如果学校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他们就会寻求别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为此,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可通过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利益诉求部门,设立诉求信箱等,来建立与大学生沟通的正式渠道。也可以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等学生组织了解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避免大学生群体因诉求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4.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不良舆情不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要杜绝此类舆情,必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应增加关于网络道德素养的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视程度,并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使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深入大学生的心里。让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进而提高不良信息的辨识能力,杜绝不良网络行为。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通过讲座、辩论会、宣传画报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5.加强网络监管和引导加强不良网络舆情预防能力,必须建立校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监管系统。在校园网络出现不良舆情产生的预兆时,通过管理员封锁恶意用户账号,使用对其禁言等方式及时处置,阻止不良舆情进一步扩散。一旦不良舆情爆发,要通过新闻发言人等制度,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确保大学生的知情权,将网络舆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篇3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part of the spread of public opinion of network,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build a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model of diffusion mechanism of public opinion of network, through simulation, explores the diffusion regularity of public opinion of network. Using System Dynamics models, from a new perspective,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mpact factors, as well as force size and finds its diffusion law, providing a strong basis for control the diffusion and the effectiv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of network.
关键词: 网络舆情;政府公信力;系统动力学
Key words: public opinion of network;credibility of government;system dynamics
中图分类号:N941.3;F2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88-02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舆情传播的全新渠道[1]。当前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网络舆情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Kam C.Wong[2]通过研究网民舆情、国家政策和媒体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二者对网民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影响方式。金兼斌[3]则研究了网络舆情演变的一般过程,把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分为议题的出现、议题的存活和舆情的走向三个阶段,并提炼了一些影响网络舆情演变的关键因素:舆情话题敏感性、议程设置把关人、政府服务能力。本文在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思想[4]并借助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网络舆情扩散影响因素及规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运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从而就发现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力大小并发现了网络舆情扩散的一般规律。
1 影响因素归纳
1.1 舆情话题敏感性 舆情话题敏感性是指舆情事件是否与民众利益直接相关,是否会引发突发性的社会冲突。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员腐败问题、房屋拆迁问题以及其他与政治、社会民生等息息相关的其他问题都属于敏感的舆情话题,这些话题极易引发网络舆情的大规模爆发和井喷,所以舆情话题越敏感就会越易引发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扩散。
1.2 网络媒体宣传 由于一些权威的网络媒体对舆情事件的分析、评论会对网民对舆情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产生影响,这就使得网络媒体对舆情事件所传达的信息会对网络舆情的扩散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网民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可能就会使舆情事件进一步升级,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
1.3 网民对政府满意度 网民对政府满意度是指民众对政府履行职责以及处理公共事务能力的欣赏程度。如果政府和民众利益相悖,民众就会政府产生怀疑,对政府不再信任,则将对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而影响网民对政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政府关注度、政府公信力、政府服务社会有效性。政府要对出现的网络舆情作出快速响应并公开处理过程以让民众进行监督,打消民众的疑虑,做出让网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满意答复和处理方式。
2 系统动力学建模(图1)
模型分析:
①“舆情发展程度”+“政府关注度”+“政府监管参与度”+“网民对政府满意度”-“舆情发展程度”
随着“舆情发展程度”的增大,政府就会加大对舆情事件的关注,使得“政府关注度”加大,进而“政府监管参与度”就会增强,当政府积极、及时参与处理舆情事件后,就会让网民更加信任政府,从而“网民对政府满意度”就会增大,使得网民就能更加理性、平和的看待舆情事件,进而“舆情发展”就会降低。
②“网民关注度”+“网帖点击量”+“网民参与度”+“舆情发展程度”+“网民关注度”
当“网民关注度”增强时,网民就会点击和浏览更多的帖子,就会使“网帖点击量”相应增加;此时由于网民浏览量基数的增加,再加上网民参与讨论的情绪高涨,从而也就会更加激起网民参与讨论的热情,促使“网民参与度”相应加强;随着参与的网民数量越来越多,使得“舆情发展程度”不断加强,最终又促使“网民关注度”进一步增强。
③“网络新闻量”+“网络媒体关注度”+“舆情发展程度”+“网民关注度”+“网络新闻量”
如果“网络新闻量”增加,那么其他网络媒体就会相应转载以吸引网民转载,从而使得“网络媒体关注度”加强;又因为网络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会对网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所以网民会舆情事件进行大量讨论,也就会促使“舆情发展程度”不断增强,相应的舆情事件就会升级,则“网民关注度”就会增加,而网络媒体为争取更多的网民,就会更多的新闻,使得“网络新闻量”再次增加。
3 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3.1 政府公信力对舆情发展程度的影响
由图2可知,在政府公信力、服务社会有效性提高后,网络舆情发展的程度和速度都在降低,说明政府方面做出让社会满意的举措时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舆情的扩散,因此,政府公信力、服务社会有效性与网络舆情扩散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3.2 舆情话题敏感性对舆情发展程度的影响
由图3可知,当舆情话题敏感性较大时,舆情扩散程度上升幅度更大、更快,但一段时间之后,与模型基础运行结果相比,其下降幅度也较大,最后会在更小的程度上停留。因为舆情话题越敏感,政府介入程度就会越大,对舆情采取的控制和引导措施就会越多且更严厉,因此其发展程度就会下降的越快。
3.3 网络媒体沉默指数对舆情发展程度的影响
由图3可知,当网络媒体沉默指数增加时,舆情发展程度在开始候前7天时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此后网络媒体沉默指数的增加对舆情发展程度将不再有显著的影响,但总体看还是比网络媒体沉默指数增加前已经有较大的下降。
4 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网络舆情扩散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究了政府公信力、舆情话题敏感性、网络媒体沉默指数三大因素对网络舆情扩散程度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
①提高政府公信力对有效控制网络舆情扩散起着直接和积极的作用。
②敏感度不同的舆情话题对网络舆情扩散程度有着不同的影响,故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问题时要采取相对应的应对策略。
③网民回帖具有较明显的随机性,从而网民在发表观点时具有较大的从众心理,这表现出了明显的“羊群聚集”效应,所以在治理网络舆情扩散时要在早期内引导网民的观点。
④从网络媒体沉默指数对网络舆情扩散的影响可以看出,政府处理舆情问题时若强行封贴并不能在长期内有效抑制网络舆情的扩散,这就为政府在不同时期是否采取对舆情信息封杀的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7(3):38-42.
[2]Kam C. Wong. “The making of the USA PATRIOT Act II” [J].Public sentiments, political gamesmanship, media.
[3]金兼斌.网络舆论的演变机制[J].传媒,2008,49(4):11-13.
[4]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刘云,熊菲,李勇,沈波,张振江,贾凡,程辉,张立,张彦超,司夏萌.基于网络拓扑的主题信息采集方法[P].中国专利:CN101441662,2009-05-27.
[6]程容斌,王宏,杜勇,程辉.数据中心网络结构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5).
篇4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公众受传播信息的影响,产生和持有的观点或社会政治态度。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具有表达快、信息多、传播远、方式互动等优势,这就给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舆情带来很大的挑战。
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增强了针对性。网络舆情能够随时反映社情民意,是基层思想文化信息的放大器,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条捷径。充分利用网络,了解基层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东西,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打通了新渠道。
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新途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因势利导,解决萌芽期的思想问题。
比如开设网上政治教育课堂,全方位、多角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开发实用性强的教育软件,增强感染力和教育引导功能。
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需求
加速知识更新,结构优化。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率加快,对个体加快知识结构优化和调整不断提出新要求。为此,必须强化学习的观念,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代同进步、同发展。
增强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性思维是能够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看待事物的内在本质。
网络信息技术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丰富精神生活,
从而为发展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
政工人员作为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必须迅速破除重技术、轻理论的观念,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具备开放的视角。在网络信息时代,一切都呈开放的状态,单一的形式很难发挥作用,网络中各种思想文化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打破自身封闭的思维定势,从各种各样的思想旋涡中走出来,发散思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对网络舆情的应策
网络舆情的引导。作为网络舆情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很多网络用户没有树立法律意识。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监督制度,同时对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进行不断完善。
网络舆情的管理。对于各种舆论要加强日常监管,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和调控,防患于未然。
对公众所反映的问题借助网络优势,进行集中解答,建立网络意见受理、处理、反馈机制,接受民众监督。
网络舆情的营造。
把握主旋律,始终注意用积极、科学的信息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篇5
中国行业信息化最具成长力企业奖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由林博士联合中科院多位搜索引擎领域的专家、社科院博士以及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社资深媒体人士,共同组建而成。公司专注于网络舆情行业,研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并提供网络舆情解决方案,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点击)由林博士联合中科院多位搜索引擎领域的专家、社科院博士以及资深媒体从业人员,共同组建而成。林博士早期曾就职于Google和AOL,是Google和AOL搜索引擎的核心算法工程师。
中科点击公司所开发的软件产品统称为“军犬软件”(英文名:ADSoft,军犬软件为公司的注册商标)。中科点击专注于网络舆情行业,研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提供网络舆情解决方案,所研发的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也是目前唯一能全面监测藏、维、彝、蒙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软件系统。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是由中科点击自主研发的一套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和网络舆情办公系统,它集成了舆情监测、舆情采集、舆情智能分析、舆情处理、舆情预警、舆情搜索、舆情报告辅助生成、舆情短信自动提醒、动态图表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它不仅能够基于语义自动识别情感、自动分析信息是否为“负面”消息,还能提供360度的舆情专业词典,从各个维度深度透析相关信息。其特有的“舆情漏斗”算法,实现了把互联网“读薄”的目标,大浪淘沙般萃取舆情,并透过图表分析趋势,掌握相关事件的潜在变化规律。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可在“第一时间”对境内、境外网站,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进行“一站式”全面布控监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分析,系统可以“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
篇6
总书记2008年6月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对互联网高度重视,提出了全新论述,“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总书记直面网民,肯定了网络对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今天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已经彻底被打破。每个有能力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言论,并与他人直接进行互动。正是由于网络舆论主体的泛化和分散,网络舆论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网络舆论形成的迅速使得网络舆论控制变得难以操作。
胜利油田是国有特大型企业,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油田办公桌面机达5万多台,家庭上网用户超过6万,上网普及程度极高,油田职工已习惯上网评论油田事务。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充分肯定网络是油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还传播着各种各样错误、消极的信息。尤其是在当前油田企业深化改革,稳定工作难度加大,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在信息网络中传播的各种不利信息,严重影响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干部职工的正常理解和吸收。
为了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胜利油田党委宣传部按照局党委安排部署,明确了网络舆情工作监控、引导、宣传“三步走”的工作思路。
夯实舆情网络建设基础,加大舆情监管力度
舆情信息网络是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基础。油田党委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主要领导多次对油田网络宣传管理做出批示,要求局党委宣传部牵头做好网络宣传管理工作。2007年底,在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下,宣传部成立了网络宣传管理科,明确了以“加强舆情监管,引导网上舆论,强化网络宣传”为主要内容的工作职能,建立健全了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制度,为胜利油田网络宣传管理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胜利油田通过建立覆盖全油田的网络宣传信息员队伍。构筑起了上下沟通、左右协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舆情信息网络,对涉及胜利油田的网络舆情进行全网监测,不遗漏重大信息。通过健全的网络,夯实了舆情信息工作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舆情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舆情信息的监控做到了及时把握舆情动态走势,服务于油田和谐稳定发展大局,更好地服务于领导决策。
提高舆情队伍素质,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当今信息时代,新闻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话语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已引起网络媒体乃至整个思想舆论界的关注。胜利油田党委一直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提高实效性、增加透明度、掌握主动权。在建设网络舆情信息队伍的同时,也在培养一支善于引导舆论的评论员队伍,主动地去占领油田思想文化建设的阵地。
当网上出现影响油田企业形象、影响大局稳定、造谣诽谤等负面信息后,网评员在油田党委宣传部的统一指挥下,把握大局,利用“网言网语”,快速上网评论,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及时表明油田及各单位的态度和处置意见,切实掌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和小道消息传播的网上空间,把职工群众的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为油田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通过与网民在网络上的平等交流,加强舆论引导,符合互联网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是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扩展舆论宣传网络空间
互联网作为一种深刻影响社会舆论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新兴媒体,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阵地。企业必须要把互联网作为扩大宣传思想工作影响的新平台,努力占领信息化条件下宣传舆论的制高点,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指出:以党报党刊等为主,整合网络媒体等多种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的指示精神,建设开通了胜利油田党委主管、胜利日报社主办的油田新闻网站“胜利新闻网”。胜利新闻网面向因特网新闻,是反映油田党委施政纲领、油田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动态、职工文化生活等内容的新闻宣传舆论新阵地,是以油城网民为主的网上精神家园和文化平台,能够及时宣传油田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对内对外树立油田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大油田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
胜利新闻网的开通,掀开了油田网络媒体建设崭新的一页。目前,胜利新闻网开设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基层建设十面红旗专题”、“感动胜利评选专题”等多个专题,对胜利油田重要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篇7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媒体;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07
随着信息技术近些年来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在信息传播领域影响巨大的主流媒体。新媒体对政府的传统的公共危机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政府对于公共危机管理要有计划、有组织、符合实际情况就必须认识到新媒体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新媒体和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11“新媒w”的含义和特征
新媒体是指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1]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的信息是双向互动的,双方可以从交流中获得对传播新的反馈进而根据对方的反馈对所传递的信息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在传播的形态上,新媒体还能够传播声音、图像、影视等信息,新媒体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和多样化。同时,通过新内体技术的发展,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来自外界的信息,而且在信息传播的速度上看,任何信息几乎只要经过初级的加工和处理就可以迅速地进行传播和扩散,基本实现了零时间间隔。
12“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危机发生时,公共部门所采取的有助于公民和环境的一系列措施。目的是通过提高公共部门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减少损失,恢复社会稳定和公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2]
公共危机管理主要有四个特征:其一,紧迫性,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多数是突发的灾难事件,并出现了对群众和公共财产造成损失的情况,需要政府部门必须在极端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并着手解决;其二,危险性,公共危机发生后,如果工作人员处置不当将会因此延误处理事件更严重的会加重危机的损害程度;其三,权威性,公共危机管理对于公共危机事件信息的及处置的意见是具有国家的公信力的;其四,系统性,公共危机管理是协调整合人力、财力、物力及信息资源对危机进行预防和处置,必须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有序组织才能真正做到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
13新媒体对传统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其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信息传播者数量剧增新媒体传播的超越时空的特性和传播信息的广泛性使得管理过程中信息量剧增,加大分析和处置的难度。其二,应急时间急剧缩短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必然对政府的快速反应提出了要求。其三,舆论引导难度加大由于新媒体传播对于所传播信息的质量几乎没有要求,政府也没有能力对其进行逐条审核,这必然加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政府很难控制负面影响的扩散。其四,处置手段丰富多样;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技术支持,使得政府能够更加高效快速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
2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对新媒体的现状
21利用网络收集舆情
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会根据要求,对于网络上涉及该时间的舆情进行收集,特别是会对各大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的消息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进行审查,了解公众对于该事件的看法,同时对于网络上比较偏激和比较片面的言论进行了删除工作。
22利用官方网站消息
近年来,在很多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应政府部门会利用该门户网站,就该事件官方消息,并对该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的说明,保证公众能够通过官方的渠道对于该事件进行了解。
23召开会
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政府部门会举行新闻会,对有关问题进行解答,介绍事件发生的原因调查,处理经过,对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对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解释和通告,并对如何采取措施以保证减少此类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说明。
24联合网络媒体引导舆论
针对网络上的一些负面的舆论和不实的谣传,政府部门除了会通过官方网站消息外,还会采取新媒体手段回复谣言,引导舆论,具体包括采用视频、音频资料,采取评论、文章的形式,通过人们的从中心理引导社会舆论等手段。
3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对新媒体的缺陷
在很多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新媒体手段在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导向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政府部门在事前的思想认识和事中、事后的处置上都存在着很多的缺陷。
31对新媒体作用不重视
在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媒体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对于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得还远远不够。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对于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放大的作用,政府部门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而丧失了在危机的潜伏期就对其进行处置的最佳时期。尤其是政府部门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谣言并没有预警的机制,而这些谣言很可能引导公众的情绪走向极端化。
32对网络舆情反应不及时,信息不权威
随着信息资源开始更大范围的共享,政府部门实现信息封锁已经变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在此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如果仍然采取封锁消息以达到限制公众的知情权的方式,不但无法达到对公共危机事件舆情管理的目的,反而更加容易使得自身陷入被动。
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如果信息权威渠道不畅通,就会导致谣言四起,更严重的情况下会使公众陷入恐慌的情绪中。因此,信息披露的机制慢慢地取代了信息封锁的机制。这种信息披露的机制对于消除不好的传闻,导正社会公众的舆论倾向和缓解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是十分有效的。
33政府技术发展落后,对新媒体缺乏监管
网络媒体等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是完全平等的地位,他们都拥有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传播的信息的自由和发表自主意见的权利,因此政府部门并不能够很有效地对网络媒体上传播的信息进行监控。目前,政府部门还尚未建立起完整而且有效的网络舆论监管机制,政府部门所做的就是在发现有害信息后及时将其删除,并没有有效的、完整的对新媒体的监管手段。
34对新媒体手段运用不充分
面对新媒体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影响,政府部门还没能充分地利用好系内提手段来引导社会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的建设不够完善,维护不够及时;目前,政府各部门对于门户网站的建设标准不一、参差不齐,更有甚者很多市一级政府工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门户网站。其二,政府网站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性不强;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直接传播消除了传统媒体中的信息延迟的问题,利用新媒体及时与公众互动,可以将政府部门在问题处理中的角色变主动为被动,从而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和效果。其三,政府部门没有运用更多种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手段。政府部门仅是通过门户网站或者官方微博新闻或者召开新闻会的方式简单应对,并没有立即对舆情开展进一步的引导,使得该危机事件能够得到及时的控制和解决。
4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对新媒体的对策
41正视新媒体在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新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位。各国政府部门在网络信息管理中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立法执法、制定发展策略、推动行业自律和公众教育等方面。要有效地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必须掌握主动权,才能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的发展方向,进而快速地解决公共危机问题。
42建立舆情发现、分析和处理机制
网络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所以,针对当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而言,重点是应该建立对于网络舆情的发现分析和处理机制。在舆情的发现方面,应该建立常态发现突发状态发现的结合机制。在舆情分析方面,应该利用标准的分析流程,把握舆情分析的重点。在舆情的处置方面,要将“疏”“导”相结合,把握时机对舆情进行处置,压缩谣言产生的空间,进而达到对舆情的处理。
43建立新媒体监管体系
对于我国的社会情况而言,笔者认为政府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媒体进行监管:其一,通过立法手段限定网络信息管制的内容;其二,明确规定网络服务商在信息管制方面的法律责任;其三,严密监管政治性质的网站和网上政治性的论坛,并对于在该种论坛上长期活跃的用户进行实名认证。从立法和执行两个角度建立完善的新媒体监管体系。
44丰富政府网站内容信息并及时更新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电子政府工程不断地发展,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处理政务,公开信息。提倡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从平时做起,加强宣传,提高政府网站的知名度的同时注意网站的信息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网站的公信力。在危机发生之后,政府部门为了避免危机的扩散,就必须要利用有效的媒体平台及时最权威的消息,加强和公众的互动,使政府部门更了解群众的不满和疑惑,这样更有利于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和最终的解决与安置工作,提高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效率,优化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3]王宏伟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图谋实现境外指挥、境内行动网络化
目前,“”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境外指挥、境内行动、内外趋动、联合犯罪的趋向日渐明显。从侦查掌握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打掉的暴力恐怖团伙中有近50%的团伙使用互联网进行通讯联络,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在网上非法结社,发展组织、成员
2000年以来,分裂组织、分裂分子相继在境外雅虎等网站的免费空间上建立了十几个维吾尔网民聚集的“电子部落”(又称为“网上沙龙”),逐渐形成了具有分裂倾向的网络群体。他们以“东土耳其斯坦”“维吾尔穆斯林”“世界维吾尔”等为主题,进行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的交流,并进行勾联活动。
“虚拟社会”反恐治安防控体系明显滞后
进一步完善“虚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虚拟社会作为“第二社会”和一种“亚社会”状态,具有一定的活动形态和结构层次,对其进行治理防控同样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必须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原则,按照“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的基本内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政府为主体,发动和依靠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各单位、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综合手段,整治虚拟社会治安问题,不断消除虚拟社会空间滋生犯罪的条件,建立虚拟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一是紧紧抓住建设环节。加强对网络运营服务商的监管,坚持“谁运营、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其安全管理责任,责成其在推出各种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时,配套建设各种安全管理系统,使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与网络应用技术同步发展,实现建设与管理的统一。二是紧紧抓住经营环节。加强对网络应用重点单位、网络经营业主和网民的管理,严格落实“实名上网”制度,虚拟主体参与“虚拟社会”各项活动,均要实行实名申请IP、实名注册账号、实名登录网站、实名验证申请,建立起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严格掌握上网人员的真实身份,将主动权牢牢掌控在监管部门手中。三是紧紧抓住管控环节。严格落实互联网信息监控处置属地与准属地“双负责制”和以互联网服务单位开办者所在地为主、以服务器所在地为辅的安全监管“双负责制”。四是紧紧抓住教育环节。在全民中深入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文明网络行为,积极构建和维护文明、健康、有序的“虚拟社会”环境。积极与互联网新闻管理部门配合,通过开展“创建诚信网站”“评选示范网吧”和“推选网络文明单位、网络文明学校”等活动,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进一步加强“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从公安机关网络监管职责看,必须顺应互联网时展的要求,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高效、灵敏的“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坚持“情报导侦”战略,加强虚拟社会情报信息收集机制建设。突出强化网上侦查和情报职能,积极探索网上对敌斗争的规律,增强网上发现、控制、侦查、处置和取证的能力,努力提高网上斗争的能力和水平。要以网上侦查情报为主线,充分发挥安全监督管理和网络技术手段的优势,对虚拟空间中的重点“区域”“空间”进行高效、精确地控制,获取深层次、有价值的网络违法犯罪情报信息。及时发现、严密侦控、有效防范、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以及各种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的煽动、渗透、破坏活动。二是加快建立虚拟社会警务制度和机制,强化网监基础工作建设。搭建公安网络监控部门与各级政府信息中心、各互联网运营单位、上网服务场所、安全行业单位、安全教育研究机构和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联系渠道,建立网上案件举报机制、查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的信息共享及网上联动协作等机制。以深化“e网平安”为载体,构建由网络警察、网上协管员、社会信息监督员、网站网吧安全员和举报群众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虚拟社会巡防力量;建立网上虚拟社区警务制度,建立网上案件报警网站和报警岗亭,对群众的网上求助、咨询,快速反应、热情服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2010年以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公安局制定《巴州公安机关“网上警务室”建设标准》,全州48个派出所建成105个网上警务室;建立民警微博,收集社情民意,拓展公安业务网上服务14项,建立网上信息员队伍195人;召开网上警民恳谈会50次,群众留言148条,通过公布的电子邮箱收到群众建议76条,为群众解疑释惑225次,点击量达11538次。三是加强虚拟社会重点管控阵地建设。发挥网监队伍的技术优势,将网络电视、广播、电话和博客、播客等新兴网络应用纳入网上重点阵地,按照“公秘结合、人防与技防结合”的要求,协同刑侦、治安部门,落实对电子市场、网吧、大专院校等重要场所的控制措施。制定和规范电子市场业主出售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手机及手机卡、电视插播器等详细信息登记制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加强与电信、文化、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规范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行为,严格安全审核和日常监督管理,切实解决当前“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过多过滥、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无序的情况。四是加强网络警察专业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严格按照公安部“每万名网民配备一名网络警察”的标准,尽快配齐网安警力,建立一支统一指挥、机动精干、正规化、实战化的网络警察队伍;不拘一格吸纳网络技术人才,强化专门力量,通过市场化、社会化选人、用人渠道,把最优秀的网络技术人才引进专门机关,从技术水平、警力人数上不断充实打击网络犯罪的网络警察队伍。五是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反馈机制以及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及时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舆情分析和处理,做好不良网络舆情危机的监管和引导工作,提高对不良网络舆情预警的效率。
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构筑网络安全的法律基础
立法部门要立足我国网络发展现状,准确把握“虚拟社会”特征和网络违法犯罪特点,加快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完善现行刑法中计算机犯罪条款,扩大计算机信息系统概念外延,增加利用网络犯罪罪名,明晰网络犯罪立案标准。要借鉴互联网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网络运营商的安全管理责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由运营商同步承担网络安全系统建设的责任。网络信息安全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系统漏洞而是人的漏洞。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应当是建立起一整套网络信息安全评估、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和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的法律对策。由此可见,“网络法治”不应过于遥远,它应尽快为人们享受网络技术文明创造安全有序的环境,应尽快为国家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法律支持,使政府和民众在面对网络“天灾人祸”的考验和挑衅时,能够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从容不迫。
加强新疆民文官方网站建设,提高民文网站建设者的整体素质
篇9
[关键词]网络技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性的培养,更应注重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素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虚拟性、无边无际、资源多元化等特性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等,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冲击,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造成威胁。因此,现今如何借助网络技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所应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据工信部发表的数据分析可知,现今超过99%的大学生都拥有网络通讯设备如手机、电脑、Ipad等,而他们平均每日花在网络通讯设备上的时间超过8小时。网络逐渐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抢占网络制高点对于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对于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大多都有一种抵触心理,认为思政教育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注意,舒缓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思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的全民化普及使得高校围墙“不拆自倒”,它可以将学校、社会、家庭连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虚拟平台开放、信息传播迅速以及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虽然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网络技术也是把双刃剑,绚丽多姿的互联网世界就像是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与其带来显著社会效能的同时也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1.网络技术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时空的隔阂不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限制。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是以面授的形式开展的,这种面对面传授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系统性,然而随着资源的信息化,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为的多元化,教师费尽心力准备的资料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中轻易获取到相似的资源,教育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使得“搜索一代”的大学生们难免会受到错误思想浪潮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化和隐匿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难以实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2.对大学生认知造成冲击
信息化环境虽然能很大程度上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便利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但是它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认知造成冲击。当今世界,互联网的触角不断延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原始的天然屏障被打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想入侵和文化渗透成为了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为重要的武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仰仗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打着“自由民主”的口号不断的通过互联网向我国传输一些不良思潮和西方主义价值观,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肆意横行不断侵蚀着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弱化大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心智和认知还不够成熟,网络世界的多样性和隐匿性极易使学生沉迷其中,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满足感,长此以往,现实的落差使得学生形成浮躁情绪,不愿真实面对自我,造成学生认知偏差。
3.加大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管理者,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极其深厚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还应能够顺应时代的改变,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然而由于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大多由思政专业类的大学生和硕士生构建而成,他们在思想政治领域有着极深的领悟,但是在网络技术方面只能单纯满足日常的需求,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方面受限于网络应用能力,往往难以大展拳脚;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同时给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若高校思政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政理论知识教育和新闻宣传的层面上,显然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了。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策略研究
1.基于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在网络全民普及的当前,要想从限制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思政教育工作现存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打击和制止,而是考虑如何“转危为机”?现今,虽然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造成了冲击,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借助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1)巧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强化双向交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应把握好网络互动性这一特性,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媒介来增加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途径,“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同时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没有了与教师面对面的压力后,部分学生更愿意对教师进行倾诉自己的困惑、需求以及对教师的建议,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2)善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时代,为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多多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学术沙龙、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政专题辩论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无遏制的网络不良信息的对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舆情信息监管:一是积极收集网络舆情信息,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小组,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收集全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信息和事件;二是实时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在发现敏感舆情信息后,高校网络监管小组应迅速给出有效的预警方案,并对网络舆情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从源头上对危险信息进行封锁;三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跟进工作,实时跟进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并对学生进行舆情信息通报,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2)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仅仅只靠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远远是不足的,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实时关注学生的信息健康,通过构建在线心理辅导栏目,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线的与心理辅导教师交流,帮助大学生释放负面情绪,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高效大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
3.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1)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正如上节所言,现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行,网络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思政教育知识不足。而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的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和思政教育体系培训,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教育能力和网络技术应用技能,构建出一支思想觉悟高、网络技能强的综合性思政教育工作团队。(2)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文化教育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结合网络上的热点新闻话题——韩国萨德问题,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萨德部署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理智爱国,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四、结束语
作为为社会输出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高、职业能力高“三高”人才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的冲击,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从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等方面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培养出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秦艺书.基于网络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J].传媒,2016,(16):93.
[2]尹燕.化解不良网络舆论反向渗透对高校思政教育冲击的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33-136.
[3]王茹,王宇航,孙任贤.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策——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101-102.
[4]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3-94.
篇10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统揽全局、思想深刻,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他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我们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为建设陕南经济强县提供了重要遵循。作为宣传干部,应该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干部群众向心力。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我县围绕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和“陕南经济强县”目标不懈探索,拓展思路,真抓实干,需要进一步强化正面舆论宣传引导,弘扬主旋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巩固富民强县的共同思想基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宣传干部更要顾全大局,做好表率,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做到立场坚定、态度坚决、旗帜鲜明、准确把握,切实发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领思潮的作用。
二、面向基层,贴近实际,提高新闻宣传吸引力。在讲话中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以此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实践证明,新闻宣传只有坚持“三贴近”,聚焦火热的生产生活场景,聚焦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才能通过接地气激发生命活力,增强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面向基层,服务人民是一切宣传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就要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群众着想,积极主动为单位包挂的村和社区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的所盼、所需和所急。同时,要深入各镇、各部门,加强调查与研究,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准确地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新闻信息和文化服务。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新闻宣传适应力。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前,我县已进入“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美好平利和陕南经济强县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兴县、循环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并且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前所未有的,新闻宣传工作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只有摒弃传统陈旧的思维方式,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不断增强新闻宣传适应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媒体开放性、交互性、爆炸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面对纷繁的网络舆情,宣传干部只有不断探索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对网络舆情规律等相关问题的学习研究,深入把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善于运用网络手段、网络语言来处理网络舆情,切实提高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的本领,才能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面对媒体记者缺乏监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我们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完善相关网络监管制度,及时搜集并向有关领导反馈网络负面信息,利用宣传微博、政府网站等宣传阵地,采取果断有效的应对措施,用主流的声音消除负面影响,赢得宣传先机,防止事态扩大,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 上一篇:施工基坑专项施工方案
- 下一篇:地基处理施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