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中的思维方法

篇1

一、目的性

人类的思维都有着目的性,同样在学习地理时,在进行地理教学时,我们首先就应该按照学生们正常思维的特点,进行学习地理目的的教学。才刚刚进入高中的学习,学生们对待高中的学习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好奇和无知。对待学生们的这种情绪,老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很好地把握。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得让学生们明白的是学习地理的目的。高中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生们通过中考的角逐站在了高中学习这个相同的起跑线上。或许在以前的学习中、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另一个阶段的学习已经重新开始了,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重建学习的信心。地理这门学科或许在高中的学习中还没有引起学生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在上课前老师们的必要功课。或许很多的老师会这样告诉学生,我们学习地理的目的是为了参加高考,是为了少丢分,多拿分,考上一个名牌大学。虽然在高考中地理的分数比例不够大,但是哪怕是一分也会让你们被名牌大学拒之门外。学生们或许在这样的压力下会努力学习,但是他们并不是懂得学习地理真正的目的。而且来自分数、名牌大学的激励在学生们决定放弃学习时就会瓦解,这样的学习目的只是短暂的。老师们别忘了,地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的学习就是帮助生活,帮助更好的生活。即使有一天学生们不想学习了,但是还得生活下去,地理的学习不会是学习的负担,它只是生活的必备知识。学习地理能让我们在遇到生活的难题时更冷静,更充分地解决。学习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有目的才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希望。

二、实践性

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地理来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就目前中国的教学形势来看,地理这门学科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机会是比较小的。因为地理的学习牵涉到地质考察,地形分析,环境监测等等,这些内容在理论上的学习、讲述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旦要将这些知识的学习带入实践中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的。虽然我强调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性进行思维式教学,但是在实践性教学这一模块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改进。实践性教学是能为教学添加活力,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但是条件的局限让老师施展不开教学,我们可以采取和实践联系方式进行教学。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示地理实践的精彩,虽然这只是实践的另一种形式,但是相信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

三、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概念清晰,定义准确,体系鲜明,行文有条理,同时对事物的阐述明确、恰当、有哲理性。这也是对老师上课的要求。地理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挺强的学科,比如在进行定位分析时,地质考察时等等,这些的学习都会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性。当然在教学时就更加考验老师上课的逻辑性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考验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问的方式也有很多,特别要融入不同的逻辑性思维。在问一个问题时,我们可以采取反问、疑问、多重否定等等这些方式,虽然我们考的是同一道题,但是不同的形式,就会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这样的教学关键的就是锻炼学生们思维的逻辑性,而且也帮助凝固课堂气氛,激励学生们的学习。逻辑性的教学是比较难的教学,这需要老师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去揣摩和实践,希望通过实践能够给我们带来教学的真知。

四、连贯性

篇2

一、深化历史知识教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化历史知识教学,因为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够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要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出历史概念。这是因为历史概念能够反映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抽象与概括。只有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不时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因为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深化历史知识教学,除了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注重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能够持久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历史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1)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的社会性与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学习历史不但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与总结失败的教训,还能够通过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各个层次与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3)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1)高中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因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概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总结能力。(2)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思考,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积极分析,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诱导与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在讨论中有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历史教材中的思考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较好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资料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通过做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初高中衔接;衔接教育

当前,衔接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每当暑假来临之际,“小升初”、“初升高”的语、数、英、理、化、生等各种类型的衔接班报名都异常火爆。然而有关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则鲜有人问津,可以说初高中历史衔接处于普遍缺失的状态,这种缺失给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完成初高中历史教育的顺利过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初高中历史的顺利过渡,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奠定良好基础。

一、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历史教师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衔接意识,提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视程度。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缺失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很多历史教师的衔接意识淡薄,以为初高中衔接是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与理化生学科的事,与历史学科没什么关系,进而毫不关心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甚至出现了初中历史教师从未看过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教师也从未了解初中历史讲了什么的奇怪现象。当前,初高中历史衔接的缺失已经成为阻碍很多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需尽快转变观念,认识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重视并落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

2.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课标与课本是初高中衔接的根本依据。历史教师应深入比较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同一历史内容叙述上的异同,明确各自教学目标、内容的侧重点与内在的联系;进而比较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的差异,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联系性,对初高中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实施程序进行合理调整设计的研究;在深入研读初高中历史课标与课本的基础上,做出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对照表,明确初高中学习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3.抓住过渡关键期,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高一学年的上学期作为学生告别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能否平稳过渡,顺利适应高中阶段新的学习生活,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期。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采取可行的措施,切实推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教育。首先,可在高中开学之初开展有关学生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活动与抽样访谈活动,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和现状以及对高中历史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所反馈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初高中衔接计划并实施。其次,开学第一堂历史课是初高中历史衔接的关键节点,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准备,上好这一堂课。笔者就习惯于利用开学第一堂历史课讲授《高中历史导言课》,利用这一堂课跟学生一起回顾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了解高中历史的知识框架,熟悉初高中历史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向学生介绍高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开好头。再者,历史教师应在高一学年上学期循序渐进,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初中历史课程按时序线索编排,条理清晰,内容较为简单,因而课堂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高中历史课程在初中的基础上,按照专题编排,结构较为复杂,内容较为深入,课堂应以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以主。但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会徒增初高中历史的裂缝。在给高一新生授课之初,历史教师应仍以讲授法为主,慢慢增设问题情境,运用问题教学法,增加问题探究环节,逐渐实现教学方式的自然过渡。最后,关于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专门上暑假历史衔接班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必要。笔者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暑假衔接班。更何况初高中历史衔接的任务与数理化等学科相比是较为轻松的,更没必要牺牲学生的假期来做这项工作。毕竟假期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重要。

4.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历史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关键期在高一上学期,并不意味着能在这一时期内毕其功于一役,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就无需再关注衔接问题。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树立长期衔接意识,在高中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的知识与高中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出发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懂得什么,不懂得什么,哪些地方需要略讲,哪些地方需要详讲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收发自如。尤为关键的是,教师应该针对高中专题式的课程编排造成知识跳跃性大的特点,有意识地强化通史思维,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理清其来龙去脉。

二、学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衔接工作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能否实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顺利过渡。为了发挥主体性,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效果,进入高中的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红英老师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内部动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浓厚的故事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学科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难。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面对难度骤然增加的高中历史,往往知难而退,失去对历史的兴趣。进入高中的学生应如何提升并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呢?新课程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材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切口”,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以兴趣引路,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此外,琳琅满目的历史课外读物也是激发并保持历史兴趣的重要法宝。学生可在老师的推荐指引下积极开展历史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内容与难度适宜的历史课外读物。

2.转变学习方法。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形象思维活动。因而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们习惯于机械背诵老师讲授的知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历史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学生进入高中以后,需要逐渐放弃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掌握理解记忆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参与式的学习,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锻炼解读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课后不要一味地追求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应着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初中历史在人们长期的印象中居于副科地位,再加上其最重要的考核———毕业会考的难度也不大。因而初中生投入历史的时间与精力少之由少。不少学生甚至只是在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背背提纲,做做练习。高中历史比初中难得多,不端正学习态度,多花些时间精力,更加刻苦努力是很难学好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要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要坚持预习。没有预习,听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知所云。课堂上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指望上课睡觉而课后课后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历史成绩。课后要及时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还要努力地挤出时间广泛涉猎有益的历史课外读物以保持学习热情,开阔视野,提升历史素养。尤为关键的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与毅力,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始无终。总而言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关键点。我们应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J].中华少年,2012,10(19).

[2]林义元.历史课外阅读———学生初高中历史衔接的重要桥梁[J].中学课程资源,2017,1,(1).

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一新生 不足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许多学校减少甚至取消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此,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不少学生居然不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甚至连最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几近空白,甚至闹出了诸如“张飞与秦琼打得难解难分”之类的笑话。历史知识之贫乏可见一斑。此之谓“先天不足”。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升入高中后仍有部分学生依然如故:

1.课程广度的差异。和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历史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任务繁重。

2.课程深度的差异。高中课程在学习上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是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培养。这是新教材高考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上的目标要求。

3.初高中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学生习惯了初中的死记硬背,不理解教材的内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骤然加深的知识难度的面前立刻感到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造成部分学生刚上高一便掉队的现象。

4.初高中历史考试的差异。初中历史考试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初中平常考试甚至中考,都以课本内容考查为主,许多教师满堂灌,给学生划范围、圈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便能取得高分。而高中历史考试以能力考查为主,试题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甚至远离课本,以课外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只会使学生按图索骥,最终出现郑人买履的一幕,让学生在考试后对历史课产生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失落感觉。

这些巨大的差异,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的“瓶颈”,此之谓“后天畸形”。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这一全新挑战,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先天不足”,避免“后天畸形”呢?

1.深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可采取谈话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对以后的教学做到游刃有余。

2.要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首先,要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调整,做到成竹在胸。了解了这些情况,可使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

再次,注意指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增强通史意识,为正常教学做些必要的铺垫。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为高中历史的学习提供必备的通史基础。

3.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历史教学氛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尽管高中生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的提升,但仍然很欠缺,所以在教学中要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把现实与所学历史内容联系起来。同时要充分利用如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深厚的知识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艺术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样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历史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大门。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巧妙过渡上。所谓“求同”,就是寻找初高中教学的共同点;所谓“存异”,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存异”并非抱残守缺,而是为了平稳过渡,达到除旧布新之目的。

高一学生学会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当今是网络时代,互联网包罗万象,可以让人随时获取自己想要获取的任何知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电脑等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接触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深厚的知识储备,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加强中考制度的改革,以中考这根“指挥棒”来正确引导初中历史教学趋于正常化,为高中历史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篇5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方面是学生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变,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历史课标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与差异如下:

1.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差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课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差异。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高中课程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1.研究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衔接就无从下手。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2.研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就是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新课程恰恰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处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的过程中,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是否对刚进入高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决定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顺利实现衔接的关键。

三、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要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1.台阶产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过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产生台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实际水平较低、新教材内容跨度大,使教与学出现困难。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上述这些造成刚上高一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有研究表明从初中到高中思维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与成熟期。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纲的实施,初中历史大量降低了理论思维水平,更多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因此将这种思维转变在历史学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的转型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或是上课一听就懂,做题一做就错,成绩也像水中的木头,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一见历史就怕,越怕就越难,越难越怕。

1.3 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使学习方法的衔接出现拐点。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

2.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发学生的兴趣,缩短适应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高素质好成绩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高一历史教师如何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呢?

首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让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进行讨论。学生有的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积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导致了世界渐成一体、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有的学生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消极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殖民扩张”。在学生在讨论后,教师可以帮学生从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的影响;2是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的影响;3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导学生信息提取,具体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阅读,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遇到一些阻碍信息提取、影响学生进一步获取信息的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障碍。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一些信息,这时可以通过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历史教学 能力培养

一、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在新课改下,已经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重点进行了大力推广。高中历史课程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也使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的最主要的手段。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采用了以专题方式构建历史教学体系。在内容的编排上不苛求面面俱到,这有助于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促进教师努力去探寻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也有利于学生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特点之二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非常注重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而且,三维目标的设定具有可操作性,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决定的。特点之三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其表现一是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既有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又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二是课堂向学生的开放。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共同体”;三是作业与评价的开放。特点之四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体验式教学,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新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这些特点,不仅反映出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创设历史的情境,营造学习与探究的环境,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可以形成交流学习的“共同体”。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下,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显现出新课改的新气息。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①在网络环下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育模式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合理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程序。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也就是说,新的历史教育不再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单纯的学科能力为主要目标,最要紧的是能够使学生在认识历史事件的同时,对历史的经验教训多一些思考,并能以此作为认识现实、展望未来的基础,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但很长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历史教学一直把重点放在系统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上,这种教学模式(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强调历史知识的灌输和接受记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对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这很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建立起与时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这是培养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校的网络设施,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而且这种探索经历了由多媒体化到网络化的探究过程。

②在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它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更加有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加以新颖的、灵活的有机结合。形象思维中的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思维方法,它们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鲁班因联想发明了锯子,另外我们所熟知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典范。历史教科书把历史知识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再用语言把知识传授课学生,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面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很难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因为形象思维需要通过观察、想象才能形成。这就需要创设观察的对象和具备开展联想和想象的环境,而在这些方面,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具有绝对的优势。

③网络环境可以使知识得到充分拓展,它使历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在第三个阶段一明朗期,是创造活动的顿悟和突破阶段,也就是说,新的想法在极短的时间里脱颖而出。但这个阶段的到来,是以收集、积累、整理大量的事实和资料为前提的。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据说收集的有关资料竟有四万页之多。心理学的这个研究成果,同样也是对历史创造性活动过程的描述,也就是说,拓展历史知识的外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具有特殊作用。

④基于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前景广大。但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绝对不能轻视的,因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进行的。如果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会显得束手无策,导致学习效率底下。因此,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再现教学;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课也逐渐在由过去呆板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向着双向互动的教学发展着,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

一、传统的高中历史课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与学生之间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状态中,即历史教师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整堂历史课下来经常会看到很多学生要么在窃窃私语要么已经神游梦中了。有些教师在讲授完历史知识后,经常让学生针对画出来的历史重点进行朗诵,或者进行默记,这样的历史教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压抑着学生的思维,摧残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历史教学正在发生着改变,由原来单一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向着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着。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再现教学法

现在高中历史教学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教学法改革,像类比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性教学、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大大改观了原有的教学现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及热情。而实现再现教学方法的途径则是很多的,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网络等多种手法展现高中历史课中知识点的情景及背景,以便有利于高中学生对知识点的迅速掌握与理解。像一些影视纪录片就很好地展现了某些历史时期的特点,如在讲高中历史中与英、法、美、德等国相关章节时,很多知识点就可以借助于纪录片《大国崛起》进行讲解,在讲到我国近代史上与相关的章节时,就可以借助纪录片《寻访健在老》进行讲解。运用这些相关的纪录片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们理解当时历史所处的大环境及其前因后果,但在这些历史教学素材的选择上一定要进行把关,因为有些影视作品为了提高收视率吸引广大民众的眼球,就会夸大其词或者进行一些编造篡改,从而与历史会有很大的出入。为了很好地实现再现教学,历史教师首先要对整个历史课程进行资源的整合,并创设出相关的情境,然后设计出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从而对历史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修改,以便更好地实现再现教学。历史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并进行分析调查或者讨论,以便学生能够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三、高中历史课实现再现教学的意义

1.再现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再现教学有效地打破了原来教学的封闭性与僵化的特点,能够使教学方案更有技术含量,让高中历史课堂在动态中得到更好的预设效果,让整个历史课更加有趣多样,为原来沉闷的课堂带来活力,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有价值性,从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提高。

2.高中历史课实现再现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再现教学能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所形成的教师为中心,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接受无法进行独立思考的现象。再现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充分发挥了他们灵感的创造,让每个学生的感悟、体验与理解都得到重视与关注,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敏。

3.高中历史课实现再现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再现教学不仅加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记忆,还提升了学生的人格修养,实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主义功能,主要体现为:再现教学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养成了民主平等的意识;再现教学促进了学生独特的感悟性及个性化的理解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再现教学让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从而让学生更加容易受到教师人文素养的感染与浸润;而且再现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高中历史课实现再现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良好的公民,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自主、自律、自觉、自由的主体价值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再现教学培养了学生张扬的个性的同时还能不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勇于担当,有公共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应该行使的权利与义务,从而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

高中历史课程中,有龚自珍的一句话:“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由此可以看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但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随着新课程的步伐,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倡了再现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极大地改善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尴尬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徐春雨.关于构建高中历史生成性课堂的若干思考[J].课外阅读(中

旬),2010,(10).

篇9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仍然是课堂教学,新理念的落实、新课标的贯彻和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死板、无趣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效。

一、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例如:补充课外知识,扩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插入有趣的典故,引起高中生的思考;讲解历史变迁的缘由;组织历史故事会,让高中生自己学会讲述历史;组织高中生编写历史剧,等等。这样能够使高中生始终保持兴奋点,使他们的思维一直围着课堂教学转,进而迸发思想的火花。在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一是联系时事,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时,可通过国内、国际时事,激发高中生对当今热点时事的兴趣,如中日问题、两会时政问题等,让高中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作积极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一些人物和事件相对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影像等媒介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和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深了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让高中生在课上真正“动”起来,进而有突出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高中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展开思维,依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如在讲唐太宗李世民功过时,通过高中生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社会经济;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传播盛唐文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过:唐太宗后期征伐高丽,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大兴土木,奢侈现象增多。探讨唐太宗前后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高中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高中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进行有效探究,能够促使高中生掌握积极质疑的思想方法。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笔者积极引导高中生进行辩论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关锁国,以求共同发展。通过讨论,高中生不仅习得了历史知识,还锻炼了探究思维能力。

4.教师总结。课堂小结能够使高中生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强化高中生的记忆,并对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表扬或指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高中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历史学习能动性的起点,是学习新知的源泉。高中生对高中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进而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高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兴趣和魅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把静态、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融入三维空间中,使其产生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使教学更充实、形象、生动,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高中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开始高效学习。

四、课后延伸,使高中生全面发展

1.上完每一节课后,要求高中生及时总结,写心得体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是哪些,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比较模糊,课堂学习中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处又有哪些,等等。让高中生找出自己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进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高中生得以全面发展。

2.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高中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提高,让高中生有更形象、更直观的体验。为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能够使高中生的才华得到有效展示,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情感价值观。

篇10

高中历史学科引起大量的历史知识点,一度让很多高中生望而生畏,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厌恶的学习心态,教学质量也同样止步不前。对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进行全新的教学改革创新,采用“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的培养者转变,使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一、“反思性教学”定义

新课改的教学背景,让高中历史教师从新认知了自己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将高中历史教学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迎合现代高中生的学生特点,挖掘出高中生灵活的思维方式,能够独立去发现、去思考、去解决历史知识,培养高中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反思性教学”正是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方针,让高中历史教师在掌握好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对历史教学进行回顾和重新认知,从而产生更加趋于合理的高中历史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的反思,是高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多年从教实践中总结出教学经验的精华。

二、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自身来看,教学需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在高中历史教学生涯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从自身做起。在新课改的推行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新课改开展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反思。如教师可以“课前、课后三问”的反思发,撰写反思日记,连同自己的教学体验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共享,通过教学观念的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学习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在高中历史中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从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四大板块组成,过于繁琐的史诗记载往往会给学生感觉教学内容的杂乱无章,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思考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区别,除了思考新旧教材中的不同之外,还应该思考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通过反思认知到新课改不在只关心教学的结果,教师要善于利用“为什么”、“怎么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四大发明”的时候,教师不再直接灌输四大发明是什么,用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其中火药粉碎了骑士阶层;指南针引导人们走向世界,建立众多的殖民地;印刷术加快了知识的传播。”让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提问去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

教学手段的反思在于,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对自己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如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开始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去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高中历史知识通过声画并茂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往往大部分历史教师将多媒体教学由原来的“人灌”转变成“机灌”,反倒适得其反,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充分的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先进的教学手段真正为课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