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设备采购;投放设备;资产管理;风险评估
当前,医院在引进各类高、精、尖医疗仪器设备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除医院传统的自有资金采购以外,产生了多种采购方式。其中,投放设备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购形式,既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点,同时又存在着一定风险。
一、医院采购设备的方式
(一)自有资金采购
自有资金是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及其他相关活动依法取得的业务收入以及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取得的资金。使用自有资金采购医疗设备是医院引进和更新设备的基本形式,其优点是财务成本较低,总体经济效益较高,缺点是医院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由于医院的业务收入同时承担着医院人员、物料消耗和日常管理等各项支出,因此设备采购受业务收支结余规模的限制,同时医院还需拥有足够的资金对采购的设备进行维护,使其正常运行,所以该方式对医院的现金流要求较高。如果是通过银行贷款取得的自有资金,则会另外增加还本付息的负担,财务成本也相应提高。目前,除新建医院外,各医院大部分设备都是通过自有资金采购引进。
(二)外国政府贷款
外国政府贷款是指医院向政府报批立项取得的外国政府向我国提供的具有一定赠与性质的优惠贷款。因为具有政府间援质,优点是一般贷款条件比较优惠,利率也较低,且还款期相对较长;缺点是申请流程复杂,申请周期长,且部分国家的贷款为限制性采购,发放贷款国家的产品须占总采购金额的一定比例,而设备报价又往往偏高,医院除了需要支付一定的贷款利息外,还要承担较高的采购成本。该方式也要支付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维护和保养费用,但由于其还款期限长,还款压力轻,财务成本低,也被部分医院采用,作为自有资金采购方式的补充。
(三)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医院对租赁设备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设备,并出租给医院使用,医院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设备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医院拥有租赁设备的使用权,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且医院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全部义务后,医院可以按合同约定取得租赁设备的所有权。对租赁设备的归属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然不能确定的,租赁设备所有权仍归出租人所有。融资租赁是医院在购置资金不足等情况下引进设备的一种形式,如医院引进PET-CT等价格较高的大型设备,使用自有资金采购需一次投入数千万元,采用融资租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现金流的压力。该方式同样具有较高的资金时间价值成本,且需要支付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维护和保养费用,一般用于单体价值较高的大型贵重设备的引进。
(四)投放
设备投放是指医院在引进设备时,无需支付购置费用,而是由设备供应商免费在医院投放提供设备,且在约定投放期内不需支付各项维护和保养费用,通过使用仪器设备产生的利润完全归医院所有,投放设备的供应商只是通过医院购买该设备配套试剂耗材来回收成本和获取利润。投放期满设备归属于医院,同时,医院可以选择按相对较低的价格继续购买使用该设备配套试剂耗材。投放方式的优点是设备的采购成本近于零,投放期内由于不用承担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费用,运营成本也较低,在医院流动资金不足但急需设备尽快引进或拟开展的新技术应用前景不明时,尤为适用,能够保证医院现金流的正常运转,并可以规避市场风险;和外国政府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方式相比,也没有额外的设备采购成本。但如果采用该方式前未进行科学系统的效益测算以及后期管理不到位,也可能对医院经济效益产生损害。此外,设备投放方式具有一定的政策性风险。设备投放较常见于医院引进一些使用配套试剂和耗材的设备(如检验、影像类设备),在做好准确测算和科学管理的前提下,有着投入低、风险小、收益高等鲜明特点。
二、医院投放设备的形式
(一)锁定年限
锁定年限投放设备是指医院和供应商事先约定设备投放期,在此期限内,供应商免费向医院投放其所需设备,并负责投放设备的维护、修理和保养,医院则需向供应商购买该设备配套试剂或耗材开展医疗活动,供应商对医院所购试剂耗材的数量不作要求,投放期内设备的所有权仍归属供应商,医院仅有使用权,投放期满后医院即拥有该设备的所有权。对医院来说,锁定年限投放设备相对风险较小,尤其适用于医院开展新项目、新技术,且预计该项目和技术前期推广不够或无法确定该项目和技术应用前景时。供应商在投放此类设备时,更多侧重于设备的品牌示范效应和市场占有率,而不是考虑成本和效益。该形式多用于一些大型三甲医院或区域代表性医院的设备投放以及高新尖项目的推广应用。
(二)锁定耗材使用量
锁定耗材使用量投放设备是医院和供应商事先约定设备配套试剂耗材采购量后,供应商免费向医院投放其所需设备,同样负责设备的维护、修理和保养,并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当医院所采购试剂耗材达到约定数量后,设备所有权归属医院。锁定耗材使用量具体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仅约定配套试剂耗材采购累计总量,不另作年限要求;二是约定采购期和医院每年最少采购量,不管医院设备使用情况如何,采购期内每年试剂耗材采购量均不得少于约定最小量。无论具体哪种形式,锁定耗材使用量投放设备对供应商都较为有利,可以确保投入成本的收回和取得既定经济效益,风险则转嫁于医院;对医院来说,当设备购置资金不足时,在确保所投设备开展的项目具有相当业务量的情况下,也是保障医院及时引进设备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两种锁定方式相结合的设备投放模式,如医院和供货商约定投放期和投放总额,并约定只要其中一项达到约定值即投放中止,设备产权转归医院;或约定两项都达到后才中止投放和转移设备产权。
三、医院投放设备的风险
(一)政策性风险
《关于下达2009年-2011年全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88号)规定:严禁公立医疗机构采取合作分成形式引进大型医用设备,维护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设备投放虽然不同于合作分成,但由于供应商取得的利益和医院采购使用的耗材试剂数量直接相关,特别是未限定使用总额的投放方式,投放期内医院使用的耗材试剂越多,供应商获得的利益也越大,从形式上很接近于合作分成;同时由于耗材绑定,也涉嫌产品垄断和商业模式的不正当竞争。因此,一旦国家明确规定禁止设备投放,医院现有的投放设备必须全部重新与供应商进行谈判,甚至可能面临经济损失。
(二)财务成本风险
设备投放实质就是分期付款。和通常意义的分期付款不同,设备投放是将设备的购置费用分摊到医院购入的每笔配套耗材试剂里,供应商在销售耗材的同时,逐批收回成本。因此,签订设备投放合同前的科学测算极其重要,如果在约定投放期内采购的耗材试剂累计数量过大,医院很有可能在正常的耗材支出以外,发生远超过设备本身价值的费用。
(三)逾期风险
在设备投放中,由于管理流程的不完善和信息化管理的不到位,存在着逾期风险。投放设备引进医院后,如果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或者仅仅依靠人工管理,往往会出现投放期满或约定投放条件满足后,设备的产权不能及时转移给医院,采购配套耗材试剂仍执行投放合同中约定的较高价格,从而给医院造成损失,甚至可能直到设备的寿命期满,医院蒙受的经济损失都不会被发现。即使后期发现,医院也不能确保损失可以追回或得到补偿。(四)实物管理风险在投放期内,投放的设备在医院财务和资产账上都不作反映,使财务和资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上无据可依,也无章可循,只能不管不问。而在资产清查中,科室投放设备的存在以及产生的账外资产,极大地占用了清查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对正常的资产清查工作产生影响。
四、医院投放设备的管理策略
(一)科学测算后确定设备引进方式
医院在决定引进设备时,应通过对设备成本效益进行科学测算,来决定是采用自有资金购置,还是采用设备投放方式引进。以某医院内分泌实验室拟购进的进口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投放方案为例,进行可行性分析。该设备市场价值:40万元(人民币)。收费标准:60元/次。试剂价格:每套90000元。试剂规格:3000次/套。满足“设备使用五年”或“试剂购入30套”任一条件,设备所有权即归属医院,同时耗材供应价格降至8.6折。该设备实际成本:30×3000×4.2=378000元。可见,采用投放方式引进该设备,当医院购置配套试剂满30套时,实际支付的设备款项仅37.8万元,小于采用自有资金购置所需支付的40万元;如果医院使用该设备已满五年,购置的试剂仍不足30套,医院承担的设备成本将更低。所以,采用投放方式引进该设备优于自有资金购置。进一步测算还需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投放期内预计发生的设备维修、保养等费用。
(二)到期预警管理
对设备投放中存在的逾期风险,可以通过明确责任部门和使用信息管理工具加以避免。医院的资产管理部门应承担起对投放设备的使用监管,通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和物流采购系统的联动,实现不同投放方式的到期预警管理。对仅约定投放期的投放设备,可以通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对其设定时限,即将达到投放期时系统报警提示,期满自动锁定,物流采购系统无法继续按原供货价格购入配套耗材和试剂,必须将设备所有权转移给医院正式入库,且耗材价格调整后才能继续进行。对同时约定了投放期和耗材使用量的投放设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还需从物流采购系统调取数据,实时统计该设备配套耗材试剂购入量,当累计购入量即将达到约定使用量时报警提示,达到后系统同样会进行锁定,等待资产入库和调整价格,从而避免医院投放期满或约定投放条件满足后由于没有及时调价而造成缺失。
(三)实物与账务管理
根据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医院设备的采购、管理和财务部门应各行其职,在投放设备的实物和账务管理中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投放设备引进前,从配置计划、上报审批到组织招标和商务谈判,医院的采购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并配合财务部门对投放条款进行科学测算。资产管理部门需参与前期整个采购过程,充分发挥事前监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下一步设备管理工作的开展。设备引进后,采购部门要整理归集好相关档案资料,及时移交资产管理部门,并按合同约定做好设备配套耗材试剂的采购供应工作。资产管理部门根据投放合同等资料,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建立投放设备明细账,并按不同投放条件对其进行设定,实行预警管理。在日常管理中,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参照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投放设备进行实物管理,确保投放设备账实相符,并能够正常使用;医院组织资产清查时,资产管理部门应将投放设备单列,作为资产清查工作的一部分,安排专人清点核查,做到产权清晰、账目清楚。投放期满后,资产管理部门需及时将投入设备正式入库,转为医院资产;财务部门相应进行资产账务调整。综上,医院通过投放方式引进设备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只要做好设备投放前的充分调研,对不同投放方案进行准确测算和比较,合理选择投放方式,同时加强设备投放后的规范管理,投放设备将是传统设备采购的有益补充,将会对保障医院正常运转和加快学科发展发挥显著作用。
作者:操礼庆 潘江涛 单位:安徽省立医院
参考文献:
篇2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骨关节炎终末期患者疗效肯定、效果优良的治疗手段,手术成功与否不仅与患者的健康状况、假体类型、手术医师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另外,患者生理、社会以及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手术的最终效果[1]。因此,有针对性地对该手术进行潜在风险因素的评估,才能有的放矢,降低手术风险,保证手术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现就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潜在风险因素评估及护理对策总结综述如下。
1潜在风险因素评估
1.1心理因素由于此类患者长期饱受病痛的折磨,心理因素变得较为复杂,并且心理状态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患者自身因素和医院环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家庭社会支持程度、对手术效果的渴望程度。医院环境因素包括医院级别,主管医师技术水平,医师对患者的态度、言语、表情(而这直接影响着患者的信任程度),病房环境,同病室患者行为(影响患者的休养),护士及其他人员行为等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研究显示[2],60.38%此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且此负性情绪的发生率与年龄呈反比,即年龄越大发生率越低,这可能与不同年龄段所承受的社会、家庭压力不同有关。
1.2感染风险因素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假体局部周围感染,对手术本身是致命性损伤,标志着手术失败[3]。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包括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如果不加以预防,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假体周围聚集,且不易清除,可导致膝关节局部感染。如果发生膝关节深部感染,不但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并且治疗困难,严重时丧失关节功能,甚至由于感染无法控制而导致截肢。有报道[3],骨关节炎患者中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局部感染发生率约在1%~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膝关节局部感染发生率为2.4%~4.4%。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是由于长期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并且常伴有皮肤菲薄,皮下脂肪明显减少,使皮肤血液供应减少,组织愈合能力下降,感染的潜在危险增加。有报道报告了360例504膝风湿病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9%[4],其中切口感染2.5%,可见呼吸道感染1.4%,泌尿系感染7.7%,其他部位感染1.4%,泌尿系感染明显高于切口及呼吸道感染。其他部位的感染除了与患者是否服用激素有关外,还与是否伴发糖尿病,既往是否有手术史以及高龄女性患者留置尿管等因素有关[5]。
1.3高龄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也随之增高,进行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也逐渐增多。由于老年人各个器官逐渐衰退,代偿能力降低,且多数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术中容易造成关节置换过程中循环系统波动远大于年轻患者,易诱发各种并发症及意外[5],因此,对老年人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风险较大。有研究显示[6],70岁以上110例163膝患者进行膝置换时,发现术前并存症有80.7%,其中高血压患者45.9%,冠心病患者19.3%,糖尿病患者34.6%,而隐性糖尿病占50%,脑卒中后遗症占6.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1.2%,24h内发生高血压8例、低血压7例、心律失常6例,肺栓塞1例、切口深部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5例,血小板急速下降1例,认知障碍1例,膝关节脱位1例,均度过围术期。另有报道[7],196例>75岁63例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9例出现意识恍惚、谵妄、躁动等神经精神症状,2例经头颅CT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1例术前10个月有心肌梗死病史,术后1d出现胸闷、胸痛,2d后死亡,1例最大95岁,术后14个月因肺炎死亡。
1.4一期选择双膝置换手术引起的风险因素一期双膝置换风险的原因包括gilvie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术后活动减少,是其潜在危险因素[8-9],双膝组与单膝组相比肠梗阻的发生率高,可能与双膝术后镇静药物用药时间长、活动能力差、手术和麻醉时间长有关[10]。有研究显示[11],双膝组的总体术后普通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与术前存在心血管系统合并症显著相关,且术后失血量和输血单位显著高于单膝组有关。术后肠梗阻的发病率双膝组为单膝组的4倍,年轻和男性患者为高发人群组[10]。急性假性肠梗阻(gilvie综合征)的发生双膝与单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男性为高险人群[9]。
1.5康复效果不理想风险因素膝关节置换术后如果康复效果不理想,康复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骨折和术后膝关节强直。研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多并发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易引起骨折[12]。术后膝关节强直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康复训练指导不够,特别是早期缺乏持续被动运动训练或训练较晚或主动-被动训练不够;另一方面患者对疼痛耐受性较差[13]。影响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既往史或手术史、手术类型、术前诊断和术前评估等,认为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活动明显受限是术后1周关节活动范围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与持续康复有关[14]。
2护理对策
2.1放松疗法放松疗法是指运用放松训练及音乐疗法,达到放松身心,消除患者紧张感和因康复训练而致的疲劳感。应用全身松弛疗法、行为疗法、鼓励和暗示疗法对膝关节置换患者进行治疗时发现,心理治疗组患者术后痛阈明显提高,能够主动参与康复,依从性更高[15]。治疗过程中详细了解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爱好、家庭情况、对手术的期望值、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入院后的情绪反应,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和防御方式,给予其心理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协助其与其他患者交流术后健康体会,创建和谐病室环境。
2.2高龄由于高龄患者,尤其大于70岁老年人往往存在有多种疾病,术前要详细询问既往史并进行全面检查,进行膝置换时有下列情况暂不手术:(1)全身一般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2)血糖不能控制在10mmol/L以下。(3)舒张压不能控制在95mmHg以下。(4)心肌梗死发生在6个月以内及3个月内有不稳定心绞痛发作。(5)有严重感染,尤其是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6)肾功能伴腹水,严重低蛋白血症。(7)有严重脑神经功能障碍[5]。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术后严密监护,减少手术风险,仍是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2.3感染预防为了预防术后感染,应尽力做到:(1)术后尽早拔除尿管,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2)切口渗血者及时更换敷料。(3)对胶布过敏者应用脱敏胶布,防止皮肤因胶布发生撕裂伤。(4)定时翻身和鼓励患者活动,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5)为了预防术后感染,入院后就要进行系统检查及化验,以排除入院前感染及可能潜伏病灶,手术前告知患者保护皮肤完好无损,禁止搔抓皮肤。(6)对有泌尿系、肺部感染、脚癣者进行治疗。(7)术前进行床上排便训练。
2.4一期双膝置换对一期双膝置换的患者要进行手术耐受性的评估,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术后监测、足量输血,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手术、麻醉医师操作是提高一期双侧全膝置换术成功重要因素[16]。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积极预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志系统、静脉血栓诸多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治疗,及时纠正,就能够提高双膝关节同期置换疗效,使更多的双膝关节疾病患者得到彻底康复。
2.5康复训练坚持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关节功能,确保术后关节效果和寿命,以尽早恢复患肢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7]。置换术后如果不早期进行关节功能训练或早期锻炼不得当,膝关节屈伸度往往不满意[18]。影响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既往史或手术史、手术类、前诊断和术前评估等,认为膝关节疼痛、功能障碍、活动明显受限是术后1周关节活动范围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与持续康复有关[19]。康复训练应遵循个别对待、全面锻炼及循序渐进原则。目前康复的方法较多,主要训练方案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功能、本体感觉、及步态训练,应用CPM机进行辅助功能锻炼等[20]。
总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重度疼痛和功能障碍的最佳治疗方法,主要适应于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或者股骨胫骨的干骺端感染、严重的涉及关节面的创伤性骨关节炎等疾病[2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就诊人群也在增加,手术指征逐渐放宽,相应的手术风险也随之增加,并发症种类也逐渐增多。提高对手术风险因素的防控,就能降低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海山,吴宇黎.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1
[2]张文明.含抗生素关节型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关节
感染的问题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4
):421.
[3]陈超.服用激素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膝置换术[J].中华骨科杂志,2013,33(10):619-621.
[4]陈超.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疗效观察[J].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2):139-140.
[5]郑海波,刁润新,杨桐伟.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0(3):716.
[6]张建军.不同测试方法评价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5(35):1582.
[7]罗丽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同抬高度数对引流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3):1237.
[8]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5-227.
[9]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6-119.
[10]郭文正,张光健.全膝关节置换术综述[J].中华骨科杂志,2010(5):321-326.
[11]韩梅.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72例护理体会[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2(6):269-271.
[12]任蔚虹,王惠琴.临床骨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31-332.
[13]王静.术前量化训练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3):207-208.
[14]孟艳艳.延续护理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机体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33-134.
[15]MallinsonT,DeutschA,BatemanJ,etal.Comparisonofdischargefunctionalstatusafterrehabilitationinskillednursing,homehealth,andmedicalrehabilitationsettingsforpatientsafterhipfracturere-pair[J].ArchPhysMedRehabil,2014,95(2):209-217.
[16]童玉梅,符永青,冯敏,等.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330-331.
[17]杨晓玲,谢伟.舒适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69-270.
[18]许丽霞.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6-17.
[19]黄健.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改善关节置换患者康复锻炼认知度及依从性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145.
[20]袁芳.骨科手术植入型器械的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4):79-80.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信息搜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任何一个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面临外部环境、内部管理因素等许多不同的风险。企业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有了较为准确的规定。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以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企业风险控制的根本是对内部环境、经营状况的控制,而在控制前的风险评估《基本规范》中单辟一章进行了规定。由此可以看出风险评估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中现状如何?怎样进行风险评估呢?
一、我国企业风险评估的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最先起源与国外的企业管理,后期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后逐渐与世界接轨,内部控制的理论正是建立。尤其是随着一些企业因为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影响企业发展甚至倒闭的现象频频出现,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层面也相继出台政策规避风险。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意识逐渐增强,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一些规模较大的、上市的公司对内部风险评估和控制很重视,一些小型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企业的风险控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多严重的影响。因此一些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风险控制机构,还有的将内部控制归属在企业的财务部门管理,导致企业内部的控制失去力度,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如此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控制都不会有效果。风险控制还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不使企业出现违反法律规定的运作。
二、对企业风险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风险,做好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想发展和壮大,就要注重企业的内部控制,重视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时刻面临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控的范围内。做到事先的企业风险评估,才可以完成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经济单位,随时都在经受着风险的考验,尤其是发达的经济环境,其风险性也越大。我国早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内部所蕴含的风险因素也逐渐加大。经济的发展成熟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我国企业应该把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并且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措施,防范市场经济的风险影响。企业还应该将风险概念作为企业关注和管理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内部控制的范围。将风险评估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予以重视。控制的前提是识别潜在的风险和已经发生的风险,有预见性的进行控制,这种识别和遇见既是企业控制的风险评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把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基础要素归属于企业的控制内容中。如果企业没有一个有力度的内部控制机制,那么在企业的运转中还会就会出现不可预知的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纵观我国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在5年,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内部控制。而很多成功的企业发展也得力于内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三、强化企业风险评估工作的措施
鉴于企业风险评估工作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企业有必须把风险评估摆在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在企业的管理层面将内部风险评估及内部控制,提到仪式日程。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根据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企业风险评估的管理目标,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1.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风险评估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首先是对企业风险管理方面要有目标。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将会有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预见性,构成了企业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的目标。上文已经阐述了企业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之间的风险因素进行确定,并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予以应对。企业的风险评估要实现全面管理,就是科学制定风险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建构一个目标明确的风险控制体系。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强化风险预测机制,优化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建构,高效实施风险评估。
每一个企业在发展中都给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企业经营宗旨的具象化指标。这个目标包括企业管理的所有内容,也是各项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所在。风险预控,是围绕企业发展目标而决定的,企业的决策层首先要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然后有各个部门对预定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在设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时,要召开职工大会,与全体员工沟通好,让员工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为之努力的方向。在明确目标后就可以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预定风险控制的目标,是控制措施的战略计划。只有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之后,才可以预定风险控制的目标。对企业的风险控制目标,是围绕企业的管理目标而确定的,因此目标的确定要具体和有针对性,力求具有实效性。内部控制部门和企业的高层都要参与内部控制,积极制定内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的预警能力。
2.风险信息的搜集和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重要信息可以影响企业的发展。进行风险评估需要的是对相关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尤其是财务部门的信息搜集,对风险的预警非常重要。实施企业内部的风险评估应该搜集负债、或有负债、负债率、偿债能力、资金的现金流、应收账款及其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资金周转率、付账款及其占购货额的比重等等信息。都是财务部门所应该掌握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从中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特别是企业在营运中所需要的成本、营销等费用信息,加之现金管理的信息,每一个环节的细节都应该掌握,通过掌握进行分析。
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是具体在市场这个大环境中的,风险评估的信息搜集还应该包括产品的价格是市场需求的信息,企业的生产是否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及价格变化。企业在市场中的销售渠道、主要的客户及供应商的一些基本信息。同行业中的竞争者信息,同行业的潜在竞争者信息,包括他们的主要产品。在企业的经营中,面对市场等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风险评估还要搜集产品的市场开发、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信息。企业文化建设及管理效能,人力资源的信息搜集和掌握,产品 的质量、安全、环保等信息,经营中哪些环节容易发生错误,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了纠正。员工的道德建设及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能力。风险评估对搜集上来的信息要进行筛查、整理和分析,通过比较和分类,从中进行风险潜在性的预警,及时通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预防和纠正将要产生的风险。
3.进行科学的企业风险评价
企业风险评价的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于重要事项面临的重要风险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的预测,对已经发生的风险及时采取风险应对策略,都是风险评估的评价范畴。在进行风险评估中,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技术,形成准确的风险预测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企业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合理选择应对策略,在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时需要关注:通过风险分析了解风险的重要性水平,针对不同的风险级次分别选择应对策略;必须能将企业的剩余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承受度以内;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在技术和资源上具有可行性;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必须权衡成本与效益;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应该考虑不同岗位人员的风险偏好,避免出现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整体战略和经营带来损失。
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等因素,企业在管理中可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等措施,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防范体系,及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企业的运行健康稳定。
企业的风险评估是一种长期的重复性的工作,作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要坚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未雨绸缪的原则,对企业在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科学整理和定量分析搜集上来的数据信息,合理采取应对策略。在各种信息和各个细节中寻找可能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的风险因素,予以确认并进行适当的处置,为企业的高层决策提供最新的、最准的、最有科学性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许婷婷.浅议中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J].企业导报,2012(02).
[2]赵红英.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J].财会通讯,2011(25).
篇4
【论文摘要】 风险评估是指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这一过程受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包括对内外部因素进行检查以识别相关风险,对这些风险的重大程度、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考虑使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处于自己管理的范围之内,以合理保证公司能够取得既定目标。作为寿险公司,其本身就是风险集合的中介,具有经营的高风险性,因此寿险公司的风险评估更为重要。
【关键词】 风险评估
一、公司目标
风险评估的前提是设立目标.设定目标是公司管理过程的重要组织部分,而非内部控制的要素,但它却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建立起目标体系,就能把各种力量、各类资源统一协调,按照目标的要求发挥作用,促使寿险公司切实的凝结为一个整体。只有先确立目标,公司才能针对目标确定风险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管理风险。目标设定是寿险公司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制定相关风险对策的基础。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公司面临的风险是指发生对公司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并可以通过一系列防范措施予以规避和减小的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识别需要比较客观的进行,而且为了避免忽略相关的风险事件,识别风险的过程最好与评估风险的过程区分开来。
相对于寿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来说,风险因素既存在于公司内部,也产生于公司外部。对于寿险公司,有可能引起风险发生的内部因素是:
(1)管理层对实现公司目标的理念意识和紧迫感。
(2)员工的胜任能力,以及完成工作的恰当性和完整性。
(3)公司资产的规模、流动性或业务总量。
(4)公司的财务状况。
(5)信息系统电算化的程度。
(6)公司经营活动的地理分布。
(7)内部控制系统的恰当性和有效性等。
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中对公司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事件,有可能引起风险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1)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如新的法律和法规可能要求经营政策和策略的改变。
(2)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对有关融资、资本支出和扩张的决策产生影响。
(3)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发展会影响研发的性质和时机,或带来采购的变化。
(4)行业竞争及市场变化: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会改变公司营销、产品开发、业务流程和客户服务等活动。
(5)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经营或信息系统的改变以及强调对或有损失制定应急计划的需要。
识别公司层面和操作层面风险后,公司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进行风险评估,必须保证风险评估人员具备相应知识和业务能力,并已经对公司的各项政策和程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风险评估才可以顺利进行。总体来说,风险评估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定量方法评估,二是定性方法评估。
风险评估是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把握寿险公司风险的内控基本要素,是识别及分析那些可能影响企业达到企业目标或事件的手段,是决定如何构建有效内控体系的基础。目前,我国寿险公司在风险评估意识、方法、技术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风险评估的方法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由于管理层长期以来不重视风险管理和高技术人才的缺乏,我国寿险公司的风险评估主要依靠定性的、人为控制的直接管理方法,如委托理财审查等方式,而未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客观的科学方法。这导致了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低。
三、风险处理
在评估了风险的重要性和发生概率之后,管理层需要考虑如何管理风险。这涉及基于对风险假设的判断,以及对降低风险水平所需成本的合理分析。降低重大的或可能发生的风险的措施包括管理层每日做出的无数决策,从确定其他供货源或扩大产品线到获取更具相关性的经营报告或改进培训计划等。合理恰当的措施会实实在在消除风险或抵销其影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做出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转移。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成本效益的考虑。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普遍存在对风险管理的模糊认识、困惑甚至误解,进而出现风险管理导向错误的现象。因此,一是要要强化经营风险既有损失的可能,也有盈利的可能的认识,注重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关系;二是建立广泛适应的风险决策标准;三是针对各种风险确定风险应对措施的程序和方法。对降低风险水平所需成本进行合理分析,充分考虑现有程序对于控制已识别风险是否合适,以及完善流程以应对不断变化中的风险等。
四、风险监控
制定了风险处理计划后,并非一劳永逸,在公司的运行过程中风险还可能会增大或者衰退。因此,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时刻监督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风险的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风险监控就是要跟踪识别的风险,识别剩余风险和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保证风险计划的实施,并评估消减风险的效果。风险监控是与控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要使公司的风险监控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在控制活动的各个环节确立不同的控制方式:预防性监控、检查性监控、纠正性监控、指导性监控。除了以上一般的风险监控形式外,还有针对某个环节不足或者缺陷而采取的补偿性监控,为加强计算机管理而实施的计算机监控等等。这些风险监控形式,合理保证了公司风险监控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公司管理风险。
要解决好风险识别、评估、处理与监控之间的关系,离不开公司内部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努力。要使风险监控在整个风险评估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必须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对影响已识别风险或事件因素进行定期核查。
篇5
一、当前开展人民银行县支行动态风险评估的难点
长期以来,人民银行县支行重视风险监测与防控,为防范各类风险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某支行为例,近几年来该行结合实际,按岗位制定了《风险防控指引》,明确了各岗位的风险点,制定了岗位出现风险的应急处置办法及责任追究办法。为切实有效防范风险,该行还采取了行级领导每月到分管部室坐班制,分管领导对分管工作定期检查制,分管领导对分管工作交叉检查制和风险防控小组每季度对风险点进行抽查制的四位一体的风险监控体系,对提高工作质量,防范和减少各类事故和差错起到了较大作用。然而,对于人民银行县支行而言,开展动态风险评估尚面临以下难题:
(一)岗位风险识别意识有待提高
人民银行县支行自从开展机构优化和人员编制整合以来,按岗定编,人员进一步精简,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均较以往有了提高。但是随着人员岗位职责的进一步明确,岗位工作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岗位风险专业化”的问题也显现出来。有的岗位工作人员仅限于进行业务操作,主要精力用于完成工作任务,而忽视对岗位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而岗位之间因分工的明细化,相互监督防控的难度加大。
(二)风险点确定及识别难
目前,人民银行县支行一般有二十个以上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面临不同的风险。而且,随着新的工作任务的增加,风险会相应增加。但支行人员偏少,特别是审计监督人员少,面对如此众多的岗位风险,指明风险点并进行合理的分析识别,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人民银行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基层支行也建立起内控风险管理体制,但是与人民银行职能转化及业务工作不断更新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例如,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动态风险管理办法,缺乏对操作风险的整体掌控,不能根据科学原理对各项工作的操作风险进行计量、分析,对风险的评价、监督、整改和评价效果的应用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二、人民银行县支行开展动态风险评估的路径
(一)加强教育,提高风险识别意识
人民银行县支行要切实加强员工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动态风险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全行员工合规谨慎经营理念,增强防范风险的自觉性,把合规经营理念贯彻到日常工作中,使之成为自觉的习惯,把动态风险管理措施细化到每个岗位、每位员工、每个工作环节。
(二)明确标准,有效开展动态风险评估工作
开展动态风险评估,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作为依据和准则,否则评估工作无从开展。我们应该对动态风险评估所涉及的工作因素制定统一的标准:一是要明确员工行为标准。要围绕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文明服务、办公秩序、礼仪规范、文化建设、安全管理、廉洁勤政等方面对员工行为作出明确要求,明确告知员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尤其应使其知晓哪些行为是违规违纪违法的,是有风险的,以及风险有多大。二是要明确岗位工作标准。要全面梳理职责,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到人。要对各岗位主要职责、工作标准以及本岗位各工作事项的完成时限标准、数量或质量标准、工作流程及操作指引等做具体的规定,使各岗位工作人员能够清楚明了自己的工作职责、总体工作标准及每一工作事项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并清楚自己达不到标准会产生的风险。三是要明确动态风险监测检查标准。对每一风险检查工作事项建立时限标准、数量或质量标准,制定出工作流程及操作指引。做到监督检查有据可依、责任明确、标准细化、流程高效、便于考核,确保监测检查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四是要明确动态风险评价标准。在找出各岗位、各专业风险点的基础上,明确风险后果及其严重程度,并尽可能地制定出量化的标准。根据这些量化标准,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次。
(三)明确风险点,分析风险等级
人民银行县支行要围绕自身基本职能,结合各岗位工作特点,统筹考虑,积思广益,对所有岗位的风险点找对找准,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每种风险的后果及严重程度。识别风险点既要考虑客观因素,更要考虑主观因素,既要考虑业务特点,还要考虑管理因素。尤其对各部门、各岗位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要重点关注,进一步明细其识别和分析标准。
(四)强化措施,健全评估机制
篇6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以降低审计风险为根本途径,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主线,并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有机结合,旨在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一种审计技术。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风险导向审计基本程序、方法
首先进行风险评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在整体层面了解内控,评估经营风险;在业务层面了解内控,评估认定风险;以此推断出企业可以接受的重大错报和检查风险(即剩余风险);其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低,则实施控制测试,依据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是否扩大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高,则应直接转入交易的实质性测试,评价财务报表的可能性。最后实施分析性程序和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在该种模式下,除采用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方法外,还大量采用分析性程序的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比例分析法等。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该公司的应用初探
1.首先在公司内部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中心
在公司内部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中心,该中心由董事长领导,从审计部及绩效推进部抽调具有一定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组成,该中心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及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及应对策略等。
2.了解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风险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蕴涵着越来越多的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本企业的经营情况,还要了解以下内容:(1)同行业竞争对手以及潜在的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2)企业产品、原材料以及服务等的市场波动风险;(3)国家政策环境变动的风险;(4)科技进步风险;(5)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等外部环境的风险。
3.以下以该公司税务管理活动为例,详细介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整个流程
(1)理清税务管理活动对应的风险清单,对税务风险有初步了解。
2.建立公司税务管理活动内部控制矩阵,通过对重大事项、关键控制点实施控制测试程序,确定公司可接受的风险大小。
3.对税务管理活动进行实质性测试
根据对控制测试结果的分析,实施实质性测试。定期评估主要分为季度或者半年进行税务活动检查,通过对内控各关键控制点的审查,发现内控的薄弱之处,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在实施实质性测试时,从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追查到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验算其记账金额,核算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不定期检查评估主要是针对特殊事项,例专项税务稽查前针对稽点提前做好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及修改完善等应对方案;税法政策变更前后的税务风险评估及税收策划,尤其是近期化肥产品免税政策取消及房地产行业预计营改增税收政策的变化等,则风险评估预警及税收策划的作用显得尤其明显。
4.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及风险应对报告
税务管理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及风险应对报告,以规避风险,保障公司稳定发展。
篇7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09
[中图分类号] F23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23- 02
0 引 言
本文首先构建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然后根据构建的模式流程阐述整个模式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四个过程。
1 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
首先要对审计的环境及企业内部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流程风险及战术决策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参照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并引入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剩余风险及检查风险;在风险评估后依照风险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制定审计策略及方案并实施风险应对;最后把审计结果交于管理层决策,并完成企业经济责任评价和审计报告。
2 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阐述
2.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动态分析法、财务报表法及环境分析法等多种。本文风险识别采用环境分析法,可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了解所审计企业所处的行业的发展情况、生产经营是否存在周期性和季节性,行业的盈利水平及发展趋势。审计人员通过国家统计部门的网站及行业协会提供的调查数据来收集所需的行业状况的数据。法律和监管环境主要是了解相关部门在本行业的一些特殊规定。其他外部因素主要有银行利率的变动、通货膨胀及全球经济形势等。
内部环境分析:审计单位的性质对于企业的税收及财务报告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作为审计人员首先要分析企业的性质。审计单位使用何种会计政策对于审计单位所做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等一系列内部经济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计企业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法律及会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是企业是否遵守法律规定及衡量经营效果的尺子。
2.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首先对被审计企业的总体风险及流程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引入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及剩余风险。
总体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使用的方法是SWOT矩阵法。流程风险评估主要使用流程图法。风险警示系数是直接利用审计人员被处罚的概率来计量的,是对审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综合控制参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此风险评估法能事先确定可能发生错报的账户和披露,能节约审计资源。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可以通过两个层次来评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层次,并在这两个层次中引入风险警示系数,使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更为合理。检查风险主要受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影响,首先要确定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然后审计人员要明确审计证据、重要性水平及检查风险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前两条以及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检查风险。剩余风险来源于战略分析和经营环节分析,是审计人员较为关注的方面,审计人员在评估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后得出剩余风险。
2.3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及风险再评估。内部控制测试首先要初步评估控制风险,然后根据风险水平不同分为高水平内部控制、低水平内部控制及低于最大值的控制风险。对于高水平的内部控制不必继续了解;对于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要测试全面的控制活动;对于低于最大值的控制风险要测试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控制来应对控制风险水平。实质性程序包括细节测试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其流程是依据被审计企业的资料,对财务指标复核,寻找审计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项目组成员分头实施有关会计账户的审查工作,根据审计中的特点确定重点,并正确划分经济责任界限,最后做好底稿。风险再评估企业经济审计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审计过程中法律法规可能有重大变化或企业内部有重大改变都需要审计人员再次评估,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4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把审计结果交于管理层决策并最终完成审计报告。管理层在处理审计结果时要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及考虑报告带来的审计风险。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常用的指标有财务效益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评价过程中使用的评价原则主要是客观性、谨慎性和统一性。报告带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了解不全面所造成的,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企业的真实情况对企业审计并编制审计报告及披露被审计企业存在的问题,减少报告带来的风险。
3 结 语
本文首先构建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然后对整个模式的全过程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四个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可蔚,宋夏云,郭强华,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流程[J].审计与理财,2015(5):40-42.
篇8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66-03
城市是人口、产业、资源经济最密集的场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使得城市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迅速集聚的社会生产要素给城市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城市作为特殊的承灾体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其危害程度和范围也不断增加。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所言,现代社会正处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型之中,现代社会的风险超过了人们的控制能力。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以及2014年年底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等都给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城市的脆弱性,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防御体系势在必行。而作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重要手段的风险评估,对于识别城市存在的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提出对策、进行风险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公共安全及其风险评估
公共安全是指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城市公共安全是指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1]。这意味着城市公共安全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是由政府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政府不仅要建立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责任制,也要根据城市公共安全的特性制定公共政策,维护公共安全;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是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保障,它的保障对象是全体民众的共同利益。城市建设既是集聚财富的过程,也是集聚风险的过程[2]。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既有传统安全风险因素也有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传统安全风险因素包括自然灾害风险、技术灾害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和公共卫生风险。随着城市的发展,除了传统风险,城市越来越多地面临非传统安全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包括金融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恐怖袭击风险、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和突发风险等。为了实现对各类灾害事故的有效控制,保障城市居民的各方面安全,必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而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尤为重要,它是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城市进行风险评析,通过风险辨识发现城市潜在的危险源,对城市危险源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范、降低和消除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时,主要考量城市的脆弱性和可承受性两个方面。
二、现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分析――基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分析
(一)上海外滩广场踩踏事故回顾
2011年起,黄浦区政府、上海市旅游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连续三年在外滩风景区举办新年倒计时活动。鉴于在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黄浦区政府经与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协商后。于2014年11月13日向市政府请示,新年倒计时活动暂停在外滩风景区举行。2014年12月9日黄浦区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决定,2015年新年倒计时活动在外滩源举行。事发当晚20时起,外滩风景区人员进多出少,大量市民游客涌向外滩观景平台,呈现人员逐步聚集态势。22时37分,外滩广场东南角北侧人行通道阶梯处的单向通行警戒带被冲破以后,现场值勤民警竭力维持秩序,仍有大量市民游客逆行涌上观景平台。23时23分至33分,上下人流不断对冲后在阶梯中间形成僵持,继而形成“浪涌”。23时35分,僵持人流向下的压力陡增,造成阶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3]。
(二)现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是指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机构和制度,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内容及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程序、评估结果五方面内容。上海在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到目前为止已建立起以公安局和民防局为核心的城市风险管理系统。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风险评估机制的运行如下:
第一,评估主体。上海由市公安局为主的社会安全体系全面负责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性社会安全风险。2004年9月30日上海启用市应急联动中心在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中发挥应急指挥和快速联动的作用。2005年上海成立应急管理委员会,下设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目前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是以市委、市政府为主导,在“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下牵头组织各区县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在2014年年底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外滩新年倒计时活动风险评估由黄浦区旅游局进行,而现场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黄浦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及上海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进行,通过现场影像数据信息由指挥中心指挥员报送黄浦区公安分局领导及市公安局领导,从而对现场公共安全风险进行粗略评估。
第二,评估内容及指标体系。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对城市潜在的风险源的数据信息汇总分析,判断其性质、危害程度及影响区域,对其分级分类,从而做好充分响应准备,以避免事态的扩大和升级,减少危害损失。上海市把危及城市公共安全的灾害事故分为19类25种,每种又细分为一般、重大、特大三个等级。由市公安局编制的《上海市密集人群拥挤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按照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事故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将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事故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在踩踏事件中,应急指挥中心及公安局主要是对外滩广场的人流量进行评估,由于并未制定外滩活动应急预案,对于外滩公共安全的风险评估主要依赖于现场观测数据信息,并根据人流量密度评估现场安全风险,判断是否需要加派警力引导人群疏散。
第三,评估程序。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程序是风险源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事态出现恶化端倪时,报警信息迅速汇集到指挥中心,传送至各区域指挥中心,并及时向上级指挥中心和行政领导报送进行风险评估。黄浦区指挥中心根据视频摄像头、数据采集终端以及语言通信终端等获得信息并上报现场数据信息,黄浦区公安分局及上海市公安局根据上报信息进行紧急分析评估,提醒做好响应准备。
(三)风险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职能不清与评估主体不明确。任何群众活动之前,都必须要做足风险评估,相关的各委办局、各属地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各司其职,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责任。上海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成立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委员会,应是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的参与者之一,但在外滩新年倒计时活动中,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事件中的评估工作主要由公安行政领导个人评估,缺乏相关部门和专业队伍的参与,相关部门甚至没有发挥作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仅靠公安部门进行风险防控工作。现有的法制没有明确风险评估主体,形成由“条线部门”主导的各自为政的评估机制。
第二,评估技术落后与方法不科学。国内外对于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当前常用的是突变级数法,但当前评估主体并不具备专业知识水平。目前,国内外对人员拥挤的判别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限于特征的描述[4]。有规定指出景区、景点室内达到1m2/人、室外达到0.75m2/人,即要启动应急预案[5]。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人员拥挤需要科学考察单位时间内和单位地点内人员的流动情况,而不是仅凭对人流的大致主观推测来进行评估。据市民回忆,事发当晚,外滩人流密度高达6人/m2,但这一数据并没有得到指挥中心的准确监测。事发前,黄浦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应对事件的直接做法就是部署警力,却并没有采用科学评估的手段。
第三,风险意识薄弱与知识不足。2014年12月9日黄浦区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区公安分局与市政委等部门做好活动预案。作为活动承办单位,黄浦区旅游局对辖区内重点区域风险评估不足,而黄浦区政府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未检查监督会议具体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未对可能存在的大量人群聚集做安全风险评估,没有对活动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予以高度重视,缺乏应有认知。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及公安局等领导未能及时正确评估人群集聚的风险,知识不足正是一大原因,由于知识结构的欠缺,无法进行专业评估,导致判断失误,应对严重缺失。另一方面,现有预案及研究成果也存在实践操作性弱的问题。
第四,条块分割与部门协同不够。交通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是人群集散、空间移动、流量管控的关键部门。对于外滩新年活动,地铁、公交、车辆的交通管控都应做好规划评估,这不仅仅是公安局和指挥中心的任务。而对人流的趋向和流动状况,通信技术部门也必须及时将数据信息报送上级相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部门已经完成相关工作,而踩踏事件依然发生,这是因为部门条块分割,协同性不够。
三、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一)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程,规范评估程序
完善风险评估法制建设,依据国家公共安全法制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针对风险源的特点,构建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法制体系。对评估程序、运作体制、评估权限等都应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分解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任务,强化任务落实,推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编制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白皮书,强化评估科学性,细化各项评估流程,规范评估程序。同时,要强化执行监督,将风险评估工作寓于日常监管工作中,落实风险防控措施。
(二)加强风险评估技术支撑,更新评估方法
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建立起公共安全风险数据库及案例库,将历史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在遇到问题时在案例库中检索过去类似案例,对现有风险因素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另一方面,在监测方面,加强监控技术支撑,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和数字监控等先进技术,建立起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多功能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平台,实现更为准确的风险信息获取,并在全市重要场所设立显示屏、户外广播等安全提示设施。在评估方法上,引入专业团队,与国外先进评估方法接轨,采用专业数据统计和理论方法,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三)建立公共安全专家评估系统,强化教育培训
多元化评估不仅是科学评估的需要,也是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事件发生时,往往需要决策者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评估并迅速做出判断决策,这对决策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特别高,而现有决策者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学者戚建刚认为,应当以现有的应急工作办事机构为基础,通过增强职权职责、配备专家精英、更新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其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和精确性,从而集中、统一、权威、精确、高效地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6]。而对于决策者,应当加强风险评估教育培训,提高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是预防工作得以贯彻的根本保障。
(四)条块结合,推动风险评估的协同合作
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流程,建立组织、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保证信息沟通的快速与通畅。协作问题主要来自组织结构因素和现有行政体制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包括结构的静态涉及和组织运行的动态过程。因此对于横向联系的组织设计应当以横向协调与横向制约的方式设计,实行层层协调,采用标准化的协调方式。出台有关职责分工的基本制度,建立协调监督制度,设立协调类工作的量化指标体系,纳入部门和个人的工作考核。
四、结语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开放的和模块化的系统,比一般的组织结构都要复杂。风险评估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为了保证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必须建立高效、灵活的风险评估运行机制。我国目前公共安全保障基础尚且较为薄弱。本文通过结合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案例对其风险评估机制运行进行分析,从评估主体、评估程序、评估方法等方面分析其中显现的问题,进而探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为风险评估的模型建构、科学分析和实践操作提供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左学金,晋胜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课题组.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减灾应急机制[J].领导决策信息,2004(39).
[3]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全文[EB/OL].人民政协网,(2015-01-21)[2015-05-02].http://.cn/-
sy/yw/2015/01/21/435259.shtml.
[4]孙超,吴宗之.公共场所踩踏事故分析[J].安全,2007(1).
[5]北京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规范(试行)[Z].北京市人民政府,2005-01-24.
[6]戚建刚.风险规制过程合法性之证成――以公众和专家的风险知识运用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9(5).
[7]王绍玉,冯百侠.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8]董华,张吉光,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9]王振海,陈洪泉,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以青岛为个案的分析[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10]张沛,潘峰.现代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 of Risk Assessment on Urban Public Saf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mpede at Shanghai’s Bund area
ZHENG Qianqia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600, China)
篇9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
2004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赞助委员会COSO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它包括八个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1.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企业风险管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运行提供了平台。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2.目标设定。企业目标的制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起点,是其他步骤的驱动力量。只有首先确立了目标,管理层才能针对目标确定企业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评估管理风险。企业的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战略目标,二是具体目标。3.事件识别。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管理层应当考虑可能影响事项发生的企业各种内外部因素。其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人员、组织机构、经营方式、环境保护、营运安全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法律法规、技术进步、自然灾害等。4.风险评估。企业应当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风险进行评估。5.风险应对。企业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措施,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企业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以确保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一系列的活动。7.信息与沟通。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有效的沟通包括上行沟通、下行沟通、横向沟通、斜向沟通。8.监控。企业应对风险管理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监控的方式一般有两种: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
(二)ERM视角下餐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
餐饮企业应当在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确定增加企业市场份额、超过关键竞争对手、扩大市场声誉、引导餐饮文化等战略目标和生产、营销等具体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识别餐饮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的主要方法有财务报表分析法、单变量分析法、多元线性判别分析法等。餐饮企业还应当针对识别的财务风险,按照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沃尔评分法、风险价值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财务风险评估。然后餐饮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措施,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餐饮企业根据财务风险评估的结果,从人员责任、作业流程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将财务风险控制在餐饮企业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餐饮企业还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样既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又能及时发现餐饮企业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同时,餐饮企业还应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财务风险的地方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如果一旦发现出现财务风险的势头,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遏制财务风险的发生。ERM(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ERM(全面风险管理)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是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的一次重大变革。在餐饮企业中可以将ERM(全面风险管理)应用到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中去,不断提升餐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确保餐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谭霞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篇10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对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一个基本阐述,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更好的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点,从而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1.全面风险管理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管理总体目标要求下,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起来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全程控制,从而实现企业风险有效控制的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另一个层面就是减少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具体内涵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风险识别是对于潜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及时发现风险苗头,风险评估就是要对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带来的损失大小进行评估,风险应对就是如何化解风险以及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全面风险管理开辟了风险管理的新领域,其中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已经引入或者准备引入全面风险管理,希望借此来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更上一个台阶。
2.全面风险管理特点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相比,既存在共同点,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同点,对于这些特点进行一个全面把握,是了解以及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基础,本文归纳梳理全面风险管理的一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性特点,全面风险管理核心要点就在于全面性,全面性意味着风险管理要做到面面俱到,重点突出,对于组织来说,组织经营中的风险种类很多,包括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包括直接风险,机会风险等等,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这些风险统一纳入到风险管理的范畴之内,实现对这些风险的全面管理,减少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全过程性,全面风险管理贯穿到了组织各项业务管理活动的始终,业务活动整个过程都伴随着风险管理,这种做法较好的实现了风险的持续追踪,可以根据风险管理环境的变化来进行风险管理的调整。三是全员性的特点,全面风险管理不是某一个部门或者风险管理员工的事情,而是与组织所有人员都相关,当然这种相关性有大有小,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组织全体员工都纳入到风险管理活动之中,这样更有助于组织风险管理目标的达成。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本文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如下。
1.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从风险管理理念来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理念与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对立。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方面来看,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不足,缺少必要的风险理念,没有给予这一工作足够的重视。这种理念下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对于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以及误解。与此同时,很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缺少战略观念、全局理念、全程理念,信贷风险管理没有与银行发展战略相结合,没有从风险管理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风险管理规划以及应对,同时也没有树立起来全程控制的理念,这些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冲突,并直接拖累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果。
2.风险评估不够科学
信贷风险种类很多,识别出来的各种风险,风险有高有底,风险危害有大有小,并不是所有的信贷风险,都需要银行进行应对,只有那些风险发生概率大,造成的危害大的信贷风险,才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因此风险评估是否科学将会直接左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效率以及效益。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评估方面不够科学,对于信贷风险的评估不够科学准确,银行基本上就是简单的进行信贷的分类,根据经验进行现代风险的估算,实践证明,这种信贷风险评估非常不准确,这必然会影响到信贷风险的进一步应对以及处理的正确性,比如一些没必要干预的信贷风险需要浪费银行更多的精力以及资源。
3.风险应对方法单一
商业银行风险应对方法层面基本上就是以风险补偿为主,银行根据贷款数额以及信贷风险整体水平进行信贷损失拨备,一旦信贷风险发生并带来损失,就用这些不良信贷拨备来弥补。从这种风险应对方法来看明显过于被动,坐等信贷风险带来损失,却不能够主动进行风险预防、分散、转嫁等,这与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是相悖的,同时也非常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
4.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缺失
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更是离不开的必要支撑,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缺失,没有能够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来引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这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效率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利用银行及时、准确的评估信贷风险的大小。
5.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薄弱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尤其是缺少信贷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这对于信贷领域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影响。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本身专业性很强,岗位胜任力方面对于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薄弱会成为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阻碍。
三、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策略
针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本文提出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与传统风险管理的不同要求商业银行信贷领域全面风险管理的开展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深刻学习理解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以及要求,摒弃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在正确的理念下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在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内容方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关键是要树立全面统筹、全程控制、全员参与的基本理念,将信贷风险管理
进行统一的安排,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来负责这一工作的开展,持续跟踪信贷风险,根据风险变化进行风险应对策略的必要调整,将信贷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的努力统一到信贷风险管理目标之下,从而推动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2.科学评估风险大小
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科学评估风险大小,信贷风险种类很多,这些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所带来的危害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科学进行现代风险的评估,准确把握风险大小,然后决定具体的应对策略。在信贷风险评估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引入定量以及定性结合的风险评估模型,制定科学完善的风险指标体系,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对于风险进行评估,最大限度的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了确保信贷风险评估分析的顺利开展,商业银行很有必要对于信贷风险评估人员进行一个简单的培训,让其掌握信贷风险评估要点。对于评估风险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明确哪些风险需要应对,哪些风险不需要应对,针对不同的风险应该采用何种应对策略。
3.完善风险应对方法
在风险应对方法方面,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拓展创新,不仅仅是要做好信贷损失拨备工作,同时更要将风险应对关口前移,综合运用好风险预防、风险转嫁、风险规避、风险分散等风险应对策。不同的信贷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需要运用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对于那些银行不可承受的信贷风险,理性的选择就是规避,避免风险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对于那些可以预防的风险,需要注意信贷风险预防,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一旦信贷风险超过了预警线,就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转嫁简单来说就是将信贷风险转嫁给他人,典型做法就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那些不良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售卖给其它投资者,从而转嫁风险。总之信贷风险应对方法很多,需要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做到灵活引用,根据信贷风险情况进行应对策略的选择。
4.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商业银行信贷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需要立足全面风险管理基本特点以及要求,邀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企业来进行需求调研分析,开展定制式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开发,确保这一系统的功能完备、操作简单,从而能够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信贷全面风险管理的支撑作用。
5.注重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上一篇:基层卫生存在问题及建议
- 下一篇: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