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项目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社区项目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东蓝创新性地提出智慧城市项目投资、融资、运营一体化模式,在智慧城市试点的顶层设计、投融资规划、投资融资、运营管理、项目实施、产品服务等方面全程贯穿,形成以区域性龙头企业带动智慧城市的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目前东蓝已经与15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含区县、镇)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智慧城市项目投融资体系与运营体系,实施智慧城市运营平台。东蓝还将联合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在试点城市(含区县、镇)比较集中的地区共同合作设立智慧城市产业基金,组建智慧城市运营公司和智慧城市项目公司,投资当地的智慧城市项目及智慧城市产业从业企业,形成用资本和信息化推动城市转型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
目前,宁波市镇海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并作为示范样板在东蓝智慧城市群复制推广。东蓝作为国家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智慧城市产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成为中国智慧城市项目投融资体系与运营体系建设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宁波镇海模式
2013年10月28日,镇海区智慧城市运营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东蓝第一个区域智慧城市运营公司。东蓝致力于智慧城市投融资、信息化投资和运营管理,在“智慧镇海”首轮建设中起核心引领作用。镇海智慧城市模式包括:建立镇海智慧城市运营公司,整合国内外专家、技术资源和项目建设经验,为智慧城区建设提供资金筹措、项目建设、系统运维与运营服务;创立IBM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满足镇海区智慧城区建设的资金需求:成立产业园和宁波市镇海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引进若干项目公司,开展智慧水务、智慧环保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建设与运维服务。
篇2
据了解,2010年武汉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感知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中心等基础信息设施,构建应用、产业和运行3大核心体系,其中应用体系选择在15个领域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慧社会综合管理与服务、智慧国土规划、智慧市政设施、智慧公共安全、智慧医疗卫生、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社区、智慧物流。产业带动目标是: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产业化,其建设覆盖了光通信、地理信息、云计算、物联网在内的多条产业链。据测算,到2015年将带动这些产业增加值达3040亿元,到2020年将带动产业增加值达到11200亿元。
如此巨大的数额,仅在数字上就已经足够引人注目了,那么对于武汉来说,这800亿的价值又将如何体现呢?
城市规划
随着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陆续公布,智慧城市似乎还未来得及淡出人们的视线,就又迎来了新的关注度。根据《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中所描述,未来几年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将进入试点示范阶段,按照“基础先行,民生优先”的原则,优先选择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进行先行示范建设。计划用8年时间,全面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
据了解,武汉为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勾画了“113”的框架体系,即一个发展目标、一套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三大核心体系。具体项目包括拓建光网都市,实现光纤到户覆盖面达到100%,所有光纤带宽用户群都可达到家庭接入速率100Mbps级别、企业接入速率1000Mbps级别的业务需求。同时,除规划建设1个武汉市云计算中心外,还将建设6个行业云计算中心,分别涉及公安、交通、教育、环保、医疗卫生和水务等。此外,城市视频监控系统、肉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13个试点项目也将在未来3年内建成。
总体来说,智慧武汉将是数字武汉的推进和强化。在智慧武汉建设中将实施光城计划,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物联网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化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努力建设智慧城市。
提升城市基础测绘保障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充实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善数字武汉地理空间框架。深化“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工作,推进通信网、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网络全覆盖,提升服务功能,促进融合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在光城计划中会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利用武汉光纤光缆产业优势,积极推进光纤到楼,大力发展光纤到户,扩大远城区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设智能楼宇、智慧家庭。进一步增加无线网络覆盖点,实现机场、车站、学校、大型商场等公共空间无线网全覆盖。
依托武汉“市民之家”等重点工程,完善电子政务和电子社区工程,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加快建立政府与市民网上互动机制。推进移动电子政务建设。
推广、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实现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等环节的渗透,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强产品、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发展,提高企业电子交易水平。
在物联网建设层面引进和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设施、智能环境监测、数字化医疗等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拓展“武汉通”应用功能,基本覆盖居民衣食住行的小额消费,促进与身份信息管理互联。
产业纵横
而在产业调整方面,武汉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围绕基本构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首先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次是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光通信、消费电子、高端器件和集成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富士康武汉科技园、中芯国际武汉芯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光通信设备供应基地、国内大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基地;汽车产业方面,重点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加快汽车零部件和服务体系发展,提高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推进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加快发展汽车服务业。到2015年,形成15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第三,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及文化创意产业。
在其它领域,武汉还将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围绕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全面完善交通和市政设施网络,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武汉建设,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篇3
《支点》记者 蒋李 实习生 李思琪
在武汉市北郊承包户王振华的菜棚中,一颗颗西红柿已经成熟,等待它的是即将开始的“智慧之旅”:采摘后,它们会被贴上二维码标签,标签中包括从播种到物流的全部信息,如1月16日施药、1月20日间苗除草、2月26日采摘等;数小时后,这个西红柿将会进入城市中心的一个个智能电子菜箱中,而这一切只需要你在网络上点击确认。
作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家事易生鲜速递服务平台仅用两年半时间便已覆盖了1200多个社区,成为国内最大的同城生鲜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之一。这是企业掘金“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
投资拉动效应显现
没有密集的拖车,也没有熙熙攘攘的配送员和搬运工,在本应嘈杂的武汉九州通药品物流配送仓库中,是一片整齐有序的状况。
一辆辆无人驾驶的传送车自动接收指令,依据药品的二维码、条形码等传感系统自动识别,替进出仓库的药品寻找摆放位置,再根据需要准确发货。
这些传送车比员工更像这座仓库的主人——机器与货品之间的物联网络,使它们的记忆比人类更为可靠,能准确找到某一盒青霉素的摆放位置。而这里的员工,主要负责设备的调试与监督。
然而,对于人类而言,这座仓库实在是太小了。我们的“野心”是想在更大范围内,让所有物品发生连接,比如整座城市。
“我心中的智慧城市,就是通过云计算、物联网使机器自主进行信息识别、数据分析、操作管理,提升城市整体运转效率和服务能力。”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寇有观对本刊记者说。
没错,这就是智慧城市——当IBM在2008年首次抛出这一概念时,便被认为是能与“信息高速公路”相提并论的产业革命。
“目前,IBM已在全球完成20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在即将举办奥运会的里约热内卢,IBM整合了30多个政府部门数据建立城市管理系统,能处理交通事故、停电应急以及其他城市问题。”IBM华中区总经理辛鑫对本刊记者说。
同样重视智慧城市的还有微软,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向本刊记者表示,智慧城市是微软今年以及未来3年非常重要的计划。
“目前微软已与海南、武汉、温州、无锡、陕西西咸新区、上海闵行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为其提供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张亚勤说。
2013年1月,武汉作为唯一超大型城市入围中国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这让微软更加看重华中地区。张亚勤预计,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总投资将超过817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1200亿元。
截至2014年3月,全国已有193个城市启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接近5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拉动的投资规模将达10000亿元。
以武汉为例,2011-2012年,由武汉市信息产业办操作的市财政信息化专项资金仅550万元,但带动的28个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项目共吸引投资12亿元,政府投资仅占全部投资的0.4%。
从顶层规划走向建设
企业“淘金”的脚步,从设计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开始。
700万元可以买到什么?海景别墅,豪华跑车,还是一架私人飞机?
在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长清的书柜中,放着一套共计20册、200余万字的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如果用秤称,这套方案的重量不会超过12斤,但它的价值却达到700万元,每克价值是黄金价格的3倍以上!
黄长清向本刊记者介绍,3年前,武汉市面向全球武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招标公告,出资700万元征集国内外一流机构编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
当时,国内很多业内专家对此不甚理解——他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产业更新换代很快,恐怕顶层设计还未完成,马上又有新的技术来更新换代了。
然而,长期接触一线的黄长清却有充分的理由:“由于缺乏有效规划,很多地方的电网拉了又牵,重复建设情况严重,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这种背景下,时任武汉市市长阮成发提出“顶层设计与重点示范齐头并进”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武汉成为全球唯一公开招标进行顶层设计的城市。
黄长清告诉本刊记者,当时竞标企业无一例外都是IT行业中赫赫有名的公司:航天科工、神州数码、中电科技、华为、戴尔。最终,航天科工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
“航天科工的前身,就是‘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领衔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他们既然能完成‘玉兔’号月球车的传感系统,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当然不在话下!”黄长清说。
规划的推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国内城市纷纷学习武汉做法,如杭州市也选择与航天科工集团合作编制规划;徐州市则与神州数码合作;鄂尔多斯市于去年11月底招标,预算金额115万元,目前尚未公布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统计,目前全国提出建设或正建的智慧城市共250多个,但制定发展规划且有实际行动的城市仅80多个。
从这个数字来看,“做规划”的市场依旧很大,而且有能力制作规划的企业,一般也具备建设相当一部分项目的实力,有“向下延伸”的产业机遇。
如航天科工就于去年8月,与武汉市签订武汉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合作意向书,拟成立合资公司,推进武汉市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与运营,立足武汉开拓全国市场。
商业模式十分重要
火辣的桑巴舞、华丽的服饰、以及热闹的街头派对——2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之一,巴西里约狂欢节终于拉开帷幕,成千上万人身着华丽服装走上街头,开始为期5天的全民狂欢盛会。
大规模的狂欢活动给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的市政管理增添了一些难度,但令人惊讶的是,从两年前开始,狂欢节期间的各项活动都被调配得秩序井然。
秘密在于IBM为里约热内卢市设计的市政管理中心,这里的一面电子背景墙上,呈现着不断变化着的动态视频监控图像。有的屏幕显示着地铁站、路口情况,有的预测着未来几天降水概率,有的显示着交通事故、停电地区及其他城市问题。
“IBM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收集到的各项数据,利用计算机算法来预测数据类型和流动趋势,再利用智能运营中心系统(IOC)及其衍生产品智能水管理、智能交通管理去完成分析。”辛鑫说。
如今,IOC项目已成功推广到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个城市,而国内舟山市、日照市等地也购买了IOC系统用于城市管理。
除市政管理外,智能医疗也成为一个投资热点。
88岁的武汉市退休老人戴荣璋每天出门,都会戴上一块由武汉侨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养老设备“e脉手表”。
虽然不如江诗丹顿、卡地亚等名表昂贵,但对于戴荣璋而言,这块手表有其独特的意义:它代表的不仅是一份安全保障,更是一个让家人安心的承诺。
“这个手表能够监测我所在位置,以及心率、睡眠、运动等健康状况,并能够及时地将这些信息传给侨亚信息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我的家人。”戴荣璋说。
在遇到紧急状况时,用户还能通过手表进行呼救,中心客服人员在对他进行询问、定位后通知相关机构实施救助。
此外,侨亚集团还会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收集到的情况为用户定期提供保健、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健康管理方案,协助老人实施健康改善计划。
老年人需要的养老其实是全方位的,而非单纯的健康安全检测。为此,侨亚集团还在武汉投资兴建了两个大型养老公寓,拥有养老床位2000余张,并将智能养老的功能串联其中,入驻情况十分可观。
“武汉市目前就有28个项目落地,涵盖食品药品监管、社区服务、医疗卫生、国土规划、交通、政务等多个领域。”黄长清表示,这些项目都满足两个标准:首先,满足市民需要,具备社会责任;其次,从市场出发,追求经济效益,例如一个RFID芯片要1元钱左右,而采用二维码技术则不到1分钱。
“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要追求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建立自我造血功能。” 黄长清认为,政府应当给予企业引导和支持,但企业不能完全依靠政府。
“弯道超车”的中国机遇
在辛鑫眼中,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是系统性工程,主要包括透彻感知、传输数据、智能分析这三大环节,覆盖了目前智慧城市的所有企业实体。
在透彻感知阶段,需要利用遍布各处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对项目状况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这就可以为“传感设备”的硬件提供商带来大量订单。
“这很好理解,譬如我们路边常见的监控摄像头,以及车辆中安装的电子标签(ETC),甚至智能手机都可作为传感设备。”辛鑫说。
收集到数据后,就需要实时传输到各个信息中心,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将扮演这一环节的重要角色。
在此之后,便是整个智慧城市项目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让“数据会说话”。政府、企业在已有数据之上进行智能分析,发挥预测、管理的功能。
辛鑫表示,如今国内涉及三个环节的企业都有“跨界”全环节意愿,但难点就在最后一个环节,而这正是IBM最擅长的地方。
尽管IBM对在中国的业务拓展一直表现得信心十足,但在黄长清眼中,国内企业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机遇更广阔,甚至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过去的IT行业对底层设备和基础技术的要求很高,每当国内企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力求取得技术突破时,国外早已将核心设备推进至下一阶段。于是,国内企业一步落后、处处受制于人。
“而建设智慧城市中,硬件基础设施的水平中外基本同步,但数据分析应用的中外技术差距却并不大。而且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很多公共数据,更了解政府需求、更能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国内企业更易赢得商机。”黄长清强调,中国企业要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再加一把力。
武汉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州同意这一观点。“设备上大家技术都差不多,但由于国内城市人口密度大、路况复杂、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即便是在国外有过交通管理软件经验的外企,也很难将原有经验直接复制。”
当记者问及目前智慧城市推进的难点时,黄长清表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信息融合,但有些政府部门会“过度维权”,不愿提供开放的数据。
另外,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良好的通讯设施,但黄长清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市民一边抱怨手机信号不好,一边又反对在家门口建通讯基站。
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2年的52.57%,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中国城镇化已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智慧城市是以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发展能力、提高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激发城市新兴业态活力、提升政府执政为民能力为宗旨。
(二)内涵
它本质上是传统的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化发展进入深水区后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境界。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有利于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
(一)智慧交通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交通拥挤、交通事故救援、交通管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交通问题日益突显。智慧交通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交通工程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集成及应用,使人、车、路密切配合达到和谐统一,发挥协同效应,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智慧市政管理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是城市运行的基本要素,如水、电、气、各种管线、道路、照明设施等。而市政管理就是对各种基础设施和资源进行引导、治理、经营和服务。而智慧市政管理,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泛在的感知网络,通过城市网格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市政资源的共享与协同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三)智慧医疗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成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智慧医疗系统的建立能够大大缓解这个问题。智慧医疗系统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兴起的医疗信息综合平台。它通过建立顾客端档案,实现顾客、医务人员、医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顾客可通过任一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病例档案,查询医院的优势、优惠活动、专家资料、预约专家等。
三、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
(一)做好战略部署
1.做好顶层设计
将“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战略层面,结合未来城市的发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着重解决总体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问题。
2.明确发展目标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根本目的,以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任务,努力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的发展目标。
3.加快工作推进
抓住智慧城市战略机遇期,加快推动“智慧天津”建设。在总体框架下,编制重点任务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按照市级、区(县)、部门及行业三个层次组织开展,分类推进。
(二)明确发展重点
1.推进无线与宽带,打造智慧基础
构建高速宽带泛在安全的新一代综合信息网络;加快宽带城市、无线城市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政府云、公共云、行业云的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2.鼓励创新与发展,引领智慧产业
打造以“六云”(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方案、云灾备)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慧服务业,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慧工业,以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聚焦民生与民需,推进智慧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中心整合公共服务。加快实施智能医疗、智能教育、智能家庭、智能社区、智能安防等一系列智慧应用,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服务更加及时便捷,将城市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三)创造发展环境
1.创新体制机制
成立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高效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保障各项工作开展。
2.完善政策法规
研究制定促进本市信息化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统筹资金投入
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解决部门间的资金交叉和重复使用问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创新运营模式,吸引集聚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四、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法
(一)突出规划设计
强化系统谋划战略、规划、计划、方案等顶层设计工作是一个城市在创建智慧城市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到建设起点、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应通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城市信息化基础、建设智慧城市所具备的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考虑自身发展地位、地区优势制定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建设方案。
(二)突出资源整合
强化统筹协调一方面新技术创新应用引发部门间分工不断演进,造成资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部门间协调配合、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和手段。绝大多数智慧城市应用项目都要不同部门密切合作,建设成果通常也是各部门共享共用,因而对部门间的分工合作,业务协同要求较高。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一体化、联动性”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分类分层次,强化统筹协调、条块结合,形成既鼓励区县错位发展形成特色,又确保资源充分整合、协调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技术创新
强化智慧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是当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要着力攻克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创新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系统化智慧应用市场开发,以应用来带动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建设时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建设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切实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实行全流程管理,既要做到城市信息的保护,又要保证城市发展空间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慧鹏. 智慧城市试点开启国家发展新动力[J]. 中国电信业,2013,04:68-70.
篇5
架设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四级联通互动
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及智慧教育的基础,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完成“校校通”工程,所有学校校园网和中心机房建设基本完成,100%的学校接入互联网,50%的学校不同程度进行了校园无线网络建设。虽然海淀区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国际视野、长远发展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基础网络建设的统筹和引领需要加强;区校基础网络信息系统在系统选型、数据交互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统一同步管理;网络和信息安全存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此外,学校带宽普遍偏低、网络设备更新滞后、无线网络未能全面覆盖、网络认证未做区级统一管理,等等。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海淀教育效率提升与教育改革中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海淀区教委对全区312家单位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勘测,提出建设架构为“一个核心四个汇聚二十三个接入”的海淀教育光缆专网,光缆专网万兆骨干千兆上联、普通校8芯接入、2400人以上学校和考务考点校16芯接入的容量设计得到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肯定。光缆专网建设将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为主干网络及81个单位接入,铺缆258公里;二期建设网络安全和190个单位接入,铺缆282公里;三期建设主要为辅助环网和41所他办、民办学校接入,铺缆108.8公里。建成后的光缆专网将形成分校本校、集团学区、区校通体的智慧教育互联互通体系构成,为教育管理、办学组成和机构工作模式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架设区域无线网络,搭建泛在学习空间
在建设海淀区教育光缆专网的同时,海淀区教委加快推进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2015年下半年,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对全区248个校区174所中小学进行项目调研及设计筹备,对全区648栋楼房、4270间平房、14448间教育教学总房量及11421间普通教室做了覆盖结构和覆盖比率分析,对全区43204台台式机、21616台笔记本电脑、10634个教学平板电脑、约17500余部移动电话等抽样数据进行了组网模式和应用测评分析。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根据测评分析结果,提出了无线网络班班通达标工程的项目建设方案。项目采取区校两级控制、两级认证、市区校三级管理的搭建方式,分三期完成,一期建设涉及57所学校3122间室,二期建设涉及75所学校5138间室,三期涉及57所学校5205间室,三期投资估算总计1.7亿元。项目建设方案经智慧教育专家评审委员会和区经信办专家评审一致通过,专家完全同意项目设定的三期建设目标,同意无线网络控制、认证和管理方式,对项目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暂不进行全区100%无缝覆盖的建设决策表示肯定。无线网络建设工作将突破教室、办公室和场馆的空间限制,为我区推行移动学习、师生上网行为管控、教育信息免费推送、教育传媒移动覆盖,城域网内免费电话、人员定位、移动监控等应用打好基础。
架设视讯服务平台,推进在线教改发展
视讯服务平台是海淀区面对不断扩大的跨校区网络化、可视化交流沟通需求采取的一大举措,是利用网络视频、移动通讯等新型技术,将海淀区教委所属学校的会议室、场馆、教师桌面终端及个人移动终端连接,构建覆盖全区的网络化视频业务支撑环境。继而,基于该支撑环境建立网络视频互动、移动个人终端业务交流、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等可视化教学综合应用,开展教研教学视频活动。为跨区观摩、全区协同、校间交流、校内沟通、对口援助提供统一平台,有效提高海淀区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视讯服务平台通过建设网络视频会议、远程视频教学、网络电话、多媒体点播直播、综合管理平台等系统,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教学资源共享。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满足学校教学业务的多样性:(1)全校日常工作开展。当召开全校大会时,各分校参会人员无需到本校集会,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就可以实现日常教学会议内容汇报和工作安排。(2)教学资源的深入应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是视讯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之一,将本校或协作校的名师教学课堂通过远程互动的方式与目标(学校)教室实现互动教学。(3)录课教室转播。通过录课教室转播后将图像视频源信号由管理员接入到视讯服务平台中,实现本校分校、本部分部,甚至全区范围内的师生观摩学习。二是协助完善教学业务。视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后,可以支撑更多的应用场景:(1)快速灵活多样的快速响应方式。平台建设完成后,校领导在特殊紧急情况下,通过主控中心的视讯设备快速接入到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实现远程指挥与远程互动的功能;领导之间还可以召开小范围内的视频会议,方便工作交流和工作指导;教委各部门(科室)可以通过主控中心及桌面视讯终端系统召开中小学校领导的会议。(2)召开应急视频会议。平台支持以海淀教委总部为主控中心的调度视频互动教学系统,同时也支持中小学局点作为临时主控中心,支持召开教委总部、其他中小学局点参与高清会议;支持通过教委总部的授权可以任意一个中小学校作为主控中心,召开部分系统高清会议,整体系统能够稳步提高海淀教委总部与下属各中小学校的信息沟通效率,保证上传下达的速度。(3)远程应急指挥。通过视讯服务平台可以对前端中小学校的工作,进行远程遥控指挥,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突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从2015年5月开始,对全区在会议、培训、教学等工作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梳理。对312家单位、区教委所属17568名教师、204227位学生和我区648公里教育交通路线进行了行政距离、业务距离和机动距离等多方面测算,设计设定了4个中心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的视讯平台建设框架。其中,30个校级集会分中心由14个学区集会会场、10所中学和6所幼儿园组成,成网状覆盖全区教育单位。就其经济性而言,由于三网一体的自建特性,全区每年教育系统内电话通讯将实现免费互通,教师个人和教育办公经费共节约资金至少600万元,其他相关的会务费、燃油费、餐饮费、课时费等累积节省至少1200万元。2014年海淀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申报的软件开发项目资金总计为5.5亿元。就开发内容和结构而言,成本高、产出低、重复性和技术面窄等问题十分突出。有鉴于此,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在指导学校使用生均经费以满足当前应用的同时,着手创建两大智慧平台,以之为枢纽激发我区教育智慧迸发。
构建智慧教育云中心,推动区域教育整体跃升
“智慧教育云中心”建设是带动一个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飞跃发展的关键,对突破教育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系统难整合”“应用难推进”“共享难实施”等瓶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慧教育云中心”包括以下三项建设内容。一是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云计算技术,聚集和整合基础硬件资源,实现动态调配和按需使用,解决硬件资源共享的有效性、灵活性和易管理性。以虚拟化技术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灵活分配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并统筹管理,形成区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有效支撑能力,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二是云应用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定制和研发各种教育信息系统与开放的各种中间件平台,为统一数据管理与应用研发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教育服务总线平台集成各平台的服务,并统一进行服务的调度、事件感知、服务感知、质量保证,统一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内容聚合、在线分析挖掘等的标准和接口,为各类智慧教育应用提供支撑平台服务。围绕教育领域的公共性的业务需求,以推进有效应用为核心,在已有各类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互联与整合为突破口,建设区域智慧教育云应用服务平台,为学校、社区提供公共性的教育信息与软件服务。三是教育内容库建设。高度重视智慧教育系统、平台中内容和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开展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可进化的开放课程库和学习资源库等基础性的数据建设。采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基本数据,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和管理,形成相对完备和稳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数据库;加大课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以不同的教学维度建设优质在线课程库;采用购买与建设并重的方式,建设多种技术表现和教学形态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海淀区智慧教育工作办公室目前正在进行美丽园、健翔桥两地机房的利旧评估和相关建设论证工作。“智慧教育云中心”将为我区两委一室、直属单位和各中小学提供更优、更快、更稳的系统应用和计算应用,将全区的课堂教学、课业作业、测评考试、政务总务、电视电话等多种应用接入平台子系统,逐步在我区真正实现资源流通、资源均衡、资源共享,打好区域集约型教育公共环境建设基础。
构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大数据支撑评价改革
篇6
温州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商业是这里的关键词,温州商人世界闻名。勤劳耐苦、从商致富,似乎每个温州人都擅长做生意。敢想、敢试、敢为天下先,温州人打造了许多令人惊羡的第一;胆大包天、包地、包海、包岛、包油田……温州人占尽市场先机、屡屡得胜。短短30年,温州以独辟蹊径的行走模式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创造性与原创性。
但在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温州制造已走上绝境,温州人究竟要何去何从?新的时代赋予了温州新的契机,也给当代的温州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智慧城市一同温州这片土地结合就立即迸发出了勃勃生机。智慧温州的建设很快被摆上了议事日程。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为了让市民生活得更好,使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成本合理,社会管理先进,整个社会秩序良好,公共服务质量效率都能够提高。如温州的市民卡集看病、消费、借阅图书、借用公共自行车等功能于一身,就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即将开通的4G网络,也为温州市市民的出行娱乐带来更多的便捷。
这还只是温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几个“落脚点”,温州市计划通过4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规划3年投资45亿元,打造“光城市”、“无线城市”,完成200万宽带用户光纤改造;推进4G商用试点;建成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医疗、一卡通、智慧城管、智能天网等系统。可以说,一场智慧化的革命正在温州轰轰烈烈上演。
城市可视可感可触摸
我们的城市“智慧”吗?可以这样看――你的汽车会自动避开拥堵路段,选择最便捷最快速的道路;你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孩子在学校上课的情况;你坐在家里就有“电子医生”望闻问切;更为重要的是,你将重新有机会拥抱蓝天白云,摆脱灰霾的阴影,因为智慧城市的运行将有效减少碳排放,重塑我们的生活环境。
这些,还仅仅是管中窥豹。在温州规划的智慧城市里,还将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各类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等方方面面,让管理者能够进行可视化的城市综合管理。
信息技术支撑未来生活。
4G试点城市的获批,将加快温州市建设“无线城市”、“智慧温州”的步伐。依托高速率的4G网络,电子商务、企业及工业园区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平台、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将得以推进。同时,这项新技术还将助推温州市立体化信息网络、云计算中心、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城管系统以及“无线城市”门户网站等项目的建设。一旦以上平台、项目建设完成,智能交通民生工程、社会综治民安工程、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能医疗等信息化项目工程与项目的推进将得到有力支撑。
“智慧温州的建设包括三个领域:一是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智慧建设与宜居领域;三是智慧管理与服务领域。”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州打造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让信息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同时,使政务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更加高效,公众生活更加便捷,智慧产业保持快速发展。
在《温州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实施方案》里,除了搭建新一代信息网络,使光纤到户率达到50%以上,4G移动通信网络基本建成投入商用等专业的基础性工作之外,最让人浮想联翩的,莫过于智慧建设与宜居领域。
智慧城市建设 数字城管先行
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以数字城管作为落脚点,让城管部门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转变了政府部门工作职能,提高了工作效率。“智慧城管”已经成为温州政府部门为老百姓打造宜居、和谐的智慧城市迈出的第一步。
温州市城管局应用了“智慧城管”信息系统,3个月来共采集有效城管信息4.5万条,群众投诉率逐步下降,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并提高了城管部门的执法形象。“智慧城管”让温州市将城市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变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让城管部门的职能向方便为民的“城市管家”转变。
城市大了,管理难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没有?经过几年的实践,温州已经陆续有一些城市通过信息化实践找到了缓解问题和矛盾的有效手段。
遇到小到路面井盖破损或丢失了、路灯不亮了、城市小广告、道路积水、乱倒垃圾,大到流动商贩、违章建筑、工地扰民等城市管理的顽疾,城管监督员只需拿出一台具有拍照、摄影、GPS定位功能、数据上报功能的“城管通”,将现场拍下,然后迅速将照片传回“数字城管”监督中心。然后,采集的信息会由监督中心受理、立案,由指挥中心根据区域派遣给相关责任单位。相关责任单位接到指挥中心的任务后,就会派人到现场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相关责任单位会把处理结果上报,并由监督中心再回传给监督员,由监督员进行最后的核查确认,并再次回复给监督中心结案。这样才算是了结了一桩“案子”。
其实,“智慧城管”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政府全面地分忧解难,因此,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智慧城管”目前已经不仅仅为温州市政府提供核心软件和系统平台,而且能提供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一站式运营外包服务。这样一来,政府可以减少编制、降低人员管理成本和管理风险、减少项目运营成本,并且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使政府卸下包袱、规避一边监督一边执法的矛盾。同时真正让“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有了“落点”,这也符合国家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要求。
“智慧旅游”让生活更美好
去年,温州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不出家门,就可预订温州各条经典线路;游玩时,手机上会收到景区服务信息;景区信息亭内的互动触摸屏上,各类服务信息应有尽有……如今在温州,游客们已经能够体验到便利的“智慧旅游”。游客来到温州,点击智能手机、多媒体互动触屏,就如同打开了一张活地图,旅游咨询、景点概况、地图导航……吃、住、行、游、购能实时获取多种旅游信息。
“智慧旅游”带来了各种便利,在温州景区、酒店等公共服务平台,游客可以享受到多种终端平台提供的旅游信息服务。
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2011年3月与温州市旅游局签订了旅游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温州智慧旅游建设。目前,根据旅游信息化解决方案,已在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票务、景区智能门禁管理、无线热点覆盖、二维码应用等方面全面合作。温州电信导游助手(分销助手)软件开发广泛应用于温州海外、温州星远、温州国旅等本地大型旅行社;鹿城区4A级景区温州江心屿应用视频监控、电子票务、3D虚拟展示、智能“挥屏”等,初步显现智慧景区雏形;12301温州旅游商务网上线,目的地咨询、营销平台初见端倪。
今年温州电信与温州市旅游局将共同建设智慧旅游数据中心信息交换平台,为旅游行业各个群体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及决策分析等强大功能性应用;拟合作开发基于无线全球眼业务的天翼看景区软件;并进一步拓展5A级高层次的雁荡山智慧数字景区。
近来,智慧开发与应用在浙江各领域遍地开花,中国电信以智慧城市为切入点,建立了面向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三大领域,包括十五大主题、三十六项应用的智慧业务规范体系。目前,中国电信浙江公司已经先后与全省各地市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以智慧应用为主题,全面接应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快速驶入推进“智慧浙江”建设的轨道中。
手机应用贴近民生
足不出户即可挂号就医,行车中实时掌握前方路况,附近停车场剩余车位数了然于胸……“无线城市智慧温州”手机客户端,可以轻松帮你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今年3月20日,由温州移动打造的“无线城市智慧温州”手机客户端正式,该平台全方位整合生活娱乐、交通旅游、公共事业、工作学习、政务金融等十二大核心资源,动动手指即可实现生活需求。市民可通过手机下载该客户端,随时随地登录查询交通路口视频、手机就医预约挂号、政策咨询、公积金查询、社保医保查询、交通违章查询、购买5折电子电影票、房产租售、求职应聘、享受手机市民卡消费优惠等。
据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政企数据部全业务ICT中心主任周幸介绍,“无线城市智慧温州”手机客户端汇集智慧旅游、智慧生活、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办公等主要板块,结合温州本地情况,打造温州本地的信息服务门户平台,目前该手机客户端只支持安卓系统客户,但在不久的将来,苹果手机的用户也能享受到这款应用锁带来的便利。
记者现场下载该手机客户端,亲身体验部分板块的应用服务。在智慧交通板块,记者随机选取想要查看的路面卡口的监控画面,哪里堵车、哪里通畅一目了然。哪里堵车、哪里通畅、显示地等均清清楚楚。该项目主要含市区30个路口的交通信号控制、30个路际卡口系统、32块交通诱导屏和瓯海大道东段智能交通监控系统。
周幸说:“该功能已经可以在电脑网络上实时呈现,市民可以随时查看,而目前他们正在开发的是将该功能移植到手机平台上。今后,例如鹿城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内,也会设置类似的传感功能,用于自行车调度,哪个点还有空位可供还车,租用的市民可以实时通过手机查看。”
智慧医疗板块,记者登录附一院预约挂号平台,短短两分钟轻松完成预约及取消。目前温州移动正积极与温医附一院联合打造医生远程诊疗平台,预约挂号、诊断、开药等流程,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患者无需到医院排队就诊。周幸解释道,“即便是拍CT片,也可以输进手机里生成数字化验单,通过手机平台传递给医生,从而做出诊断。”
此外,还有智慧旅游、智慧生活等多个版块的功能已经开发或者正在进行新功能的开发,用不了多久,“智慧温州”的这款手机应用将会真正成为温州市民出行的好帮手。
智慧温州 新时期的“温州精神”
提起温州,人们总是会想起温州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温州精神”,伴随着这股敢作敢为勇往无前的性子,“温州精神”已经传遍了海内外。如今,智慧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在了瓯江两岸。
篇7
关键词:PPP模式;智慧城市;项目分类
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方法。近年来,我国积极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社会投资,大力推广PPP模式,以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世界银行PPI数据库显示,1990年~2015年间中国私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量1 285个,位居全球第一,投资总额139 272百万美元,位居全球第六。中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统计,截至2016年6月,入库PPP项目共9 285个,入库PPP项目金额达106 127.50亿元。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智慧城市项目涵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及众多公共服务领域,“十三五”规划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 000亿元。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PPP模式被认为是破解智慧城市建设资金困局的一剂良药,成为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然而,智慧城市领域的PPP项目在我国方兴未艾。虽然政府部门鼓励采用BT、BOT等模式引导多方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但实践层面鲜有典型成功案例。那么,与一般公共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类的PPP项目相比,智慧城市项目具有什么特点?其产品特征和经营属性如何?适用怎样的PPP方式?这些是开展智慧城市PPP项目首先要解答清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基于复杂系统、公共产品、项目区分等理论,对智慧城市的产品特征、经营属性进行合理界定,并对智慧城市项目进行恰当分类,据此判断选择以何种方式实施PPP项目。这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成功实施智慧城市PPP项目的前提条件。
一、 文献综述
1. 关于PPP模式的研究。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就应用公私合作模式推进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学术研究方面,PPP一词在1982年已见于一些文献(Fosler & Berge,1982);世界民营化大师E.S.萨瓦斯对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E.S. Savas,1999)。此外,联合国培训研究院、欧盟委员会、美国PPP委员会、加拿大PPP委员会等都对PPP做过阐释。概括来说,PPP是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由政府与私营投资方签订协议,政府授权给私营投资方建设、运营和管理项目,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PPP的认识及解释一般借鉴国外释译(叶晓d、徐春梅,2013;伍迪、王守清,2014)。实践层面,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推行PPP时往往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创新,从而衍生出许多更灵活的模式,如外包、租赁、特许经营、O&M、DB、DBO、BOT、BOOT、LOO等(AusCID,2005)。当前阶段,PPP模式因其在资金和效率上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开发,电厂、供水或污水处理厂、通信、公路、隧道或桥梁、铁路、地铁、机场、港口等建设领域。
2. 关于智慧城市投融资的研究。自哈佛商学院“智慧城市宣言”以来,全球开启了关于智慧城市的广泛研究和实践(Rosabeth M. Kanter &Stanley S. Litow,2009)。许多组织都对进行过诠释,如MIT、Vienna UT、ICF、ICMA、URENIO等研究机构,以及IBM、Hitachi、Siemens、Cisco等世界知名企业。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的推进,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其投融资与运营模式。由于受传统投融资体制的制约,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资金困境问题,必须克服这些障碍,让金融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器(林园春,2015)。智慧城市建设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巨额的投资资金,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信贷远远不够,还要引入社会资本并创新融资模式(梁毕明,2015)。只有建立合适的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模式,才能让政府、企业、用户及其他机构等形成合力(蒋明华、吴运建,2014)。智慧城市的长期盈利能力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创新公私伙伴关系可以支持智慧城市建设(Laurent Dupont & Laure Morel,2015),PPP模式是优化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之间交易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方案(Nguyen Thu Ha & Takao Fujiwara,2014)。
3. 现有研究简要评述。国内外学者对智慧城市和PPP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为实施智慧城市PPP项目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然而,由于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视角的不同,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1)学术界关于智慧城市领域PPP模式的研究刚刚起步,当前阶段更多地是实践层面的探索;(2)由于智慧城市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设施,其他领域PPP模式的研究成果很难适用于智慧城市PPP项目;(3)智慧城市集信息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于一体,现有文献缺乏对智慧城市PPP项目的分类研究,需要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 智慧城市项目特点
与传统公共基础设施如收费公路建设、收费停车位管理、与房地产有关的市政建设、客运运营、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不同,智慧城市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在智慧城市领域,不论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公用平台建设,还是智能应用体系建设,都属于信息化项目,其特点是建立在轨道交通、停车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能源、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养老、教育、文化、郊区旅游、高速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要素之上,并依附于这些要素。
2. 从广义来讲,智慧城市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提供更加智慧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城市智能运行、市民数字生活、企业网络运营、政府整合服务。
3. 智慧城市产品和服务涵盖面广,种类繁多,关联复杂,属性多样。项目的经营属性决定了项目的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渠道及权益归属,所以智慧城市领域的PPP模式更为复杂。
三、 智慧城项目TPO分类模型
钱学森院士于1985年提议研究建立城市学,倡导将全国的城市体系当作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来研究。智慧城市有着复杂的层次结构,属于典型的复杂产品系统,应在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基于智慧城市项目特点的分析,本文从技术架构(T)、产品特征(P)、经营属性(O)三个维度对智慧城市项目进行分类,简称TPO模型(如图1所示)。
1. 技术维度。智慧城市可被视为一个由传感器、物联网、互联网、专业网组成覆盖全城的感知神经网络,体现为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智能应用的特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遵循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法,智慧城市总体架构通常包括感知基础设施、智慧共用平台、智慧应用系统以及标准、信息安全和管理运维体系等。
以“智慧北京”为例,其行动计划被分解为51项重点工作任务,具体包括:无线城市、政务信息网络、便民服务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政务服务共用平台、社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智慧共用平台项目;城市人口精准管理、交通智能管理服务、资源和生态环境智能监控、城市安全智能保障等城市智能运行项目;市民卡、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市民数字生活项目;智慧企业、电子商务等企业网络运营项目;公共集成服务、政府决策支持等政府整合服务项目等。
2. 产品维度。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中存在的物品和服务可以按照其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来进行整理和分类,其结果是四种理想类型的物品:私人产品、可收费产品、共用资源和公共产品。
智慧城市产品和服务涵盖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众多领域。这些产品和服务大多数落在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构成的连续体内,通常被称为准公共产品。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复杂性,对其产品类型的划分非常困难。图3抽象地表示了智慧城市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类型划分方法。
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变量构成了图的两个维度,并且被表示为两个连续的变量,其最大值限定了图的边界。从智能家居到智慧社区再到智慧城市,消费或使用逐渐变得更加具有共同性;排他性从公开信息到专题信息再到收费信息逐渐变得更为可行。
3. 经营维度。根据项目资产的收益特性,可将智慧城市项目区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三类(如表1所示)。
城市运营理论将城市的各种资源视为运营客体。智慧城市运营的内容主要是指城市的信息化资源,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涵盖各类公共服务领域的智慧产品和服务。关于智慧城市项目,政府可根据其经营属性通过建立收费机制或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不同的PPP模式。
四、 典型智慧城市项目PPP模式建议
1. 制度安排。按照私有化程度和对市场的依赖度划分,用于提品和服务的制度安排有多种形式,政府、私营部门和消费者在这些安排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表2所示)。
其中,合同承包(Contract, or purchase of service)、特许经营(Franchise)、补助(Grant)方式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分别作为安排着和生产者参与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符合PPP模式的定义。
进一步分析,PPP项目有多种运作形式,在完全公营和完全私营的连续区间内包括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服务外包、合作组织、LBO、BTO、BOT、BBO、BOO等。从我国官方文件中涉及到的PPP运作方式来看,主要有O&M、MC、BOT、BOOT、BOO、ROT、TOT等,当前阶段大力推广的PPP模式是以基于特许经营权合同为主的体系。
2. 参考模式。智慧城市产品和服务的分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投资主体、管理模式和权益归属等。
(1)从技术维度看,智慧城市IT架构不同层次的项目都需要委托专业的IT公司开发和维护,面向政府管理需求的无收费机制项目只能由政府投资建设,存在用户消费或使用基础的智慧产品和服务可引入社会资本投资。
(2)从产品特征维度看,智慧城市中的私人产品和可收费产品能够由市场提供,公共部门在其中扮演者较弱的角色,但有时也提供私人物品和可收费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智慧城市项目可由公共部门直接生产,政府必须提供对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公民基本权利与利益的纯公共产品,但其他制度安排也能够提供,政府可以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和私营部门的经营与技术优势生产各种不同性质的准公共产品。
(3)从经营维度看,准确界定智慧城市项目的经营属性是困难的,因为同一个项目本身在不同的环节是不一样的。以智慧交通为例,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交通信息与应急指挥中心通过整合路政、运管、轨道、港航、城市客运甚至交警、气象等信息资源为交通组织、运行、应急等提供决策支持,这类项目多是管理需求而产生的,属于政府付费模式,基本上只能依靠财政拨款来建设; 公交智能化/出租车管理信息服务主要是面向政府和企业管理需求的,可能的PPP模式是将车身、场站、电子站牌、出行信息服务APP的所有广告打包,作为运营环节的组成部分;停车管理/收费联网、公共自行车、出行信息服务等,都直接面向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者付费运营设计出很多的PPP模式。
五、 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一项庞大、繁杂、涉及面广、投入资源大、科技含量高和时间跨度长的系统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将逐渐从资金支撑角色转变为有限的技术设施,甚至是政策支持。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最终必然走向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的多元化投资主体趋势。
本文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城市IT框架下各子项目的PPP模式与其产品和服务特征相关,可运营与否依赖于投资项目有无收费机制,即是否有资金流入。(2)智慧城市项目分类复杂,可采用的PPP模式主要有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等方式,项目的收费机制包括政府付费、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3)智慧城市PPP模式适用于可收费产品和服务,主要集中在公共信息网络、轨道交通、停车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能源、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养老、教育、文化、郊区旅游、高速公路等领域的智能化工程。最后,本文就智慧城市项目分类提供了理论方法,基本上划定了可采用PPP模式的智慧城市项目覆盖范围。然而同一智慧城市项目可用的PPP模式并不是唯一的,这与具体的项目特点、运营环境和相关的法律政策有关,还有待开展近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叶晓d,徐春梅.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PPP)模式研究述评[J].软科学,2013,27(6):6-9.
[2] 伍迪,王守清.PPP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与趋势[J].工程管理学报,2013,28(6):75-80.
[3] 吴运建,丁有良,孙成访.基于复杂产品系统视角的智慧城市项目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 (4): 83-88.
[4] 毛艳华.智慧城市建设运维的SOP和PPP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6):315-316.
[5] 刘禹,何佰洲,武文婷.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公私合作制模式的新探讨――基于价值集成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0,(2):98-103.
篇8
以2009年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颁布实施和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中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加快发展新阶段。5年来,经过顶层设计、动员部署、组建机构、项目建设、建立制度等5个环节,始终坚持把林业信息化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效益的重要抓手、服务基层的重要途径、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林业部门按照“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融合、创新、服务、提升”的发展理念,全国林业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每年都取得10大突破。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林业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80%以上的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专门机构;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全国年均投入专项经费5亿多元;网站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网站群;标准制度逐步完善,制定了20多项制度、50多项标准;交流合作日益广泛,促进了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13个示范省、25个示范市、50个示范县,推出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示范成果。林业信息化有效支撑了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信息化有效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信息化有效拓宽了生态文化传播渠道;林业信息化有效提升了林业行政服务水平。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呈现出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选择。
一、智慧林业的概念与背景
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智慧化发展的浪潮,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能源等项目快速在各地创新发展。智慧林业,就是在数字林业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智能化、物联化手段,构建立体感知、管理协同、服务高效、有效支撑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的林业信息化建设新模式。
智慧林业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林业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领未来林业工作、拓展林业技术应用、提升林业管理水平、增强林业发展质量、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智慧林业与智慧地球、美丽中国紧密相连。智慧林业的核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种智慧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林业高效高质发展。智慧林业的关键是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及管理服务规范,形成互动化、一体化、主动化的运行模式。智慧林业的目的是促进林业资源管理、生态系统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等协同化推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智慧林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的智能、安全、生态、和谐。智慧林业包括基础性、应用性、本质性的特征体系,其中基础性特征包括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应用性特征包括一体化、协同化,本质性特征包括生态化、最优化,即智慧林业是基于数字化、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基础之上,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生态化、最优化。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在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作用日趋突出。党的十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近期,国务院又相继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的总目标,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是林业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这些都要依靠信息科技为支撑,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更深入的智能、更高效的利用、更科学的决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改善生态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林业各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控制,加强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充分挖掘林地潜力,全面提升质量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物质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
智慧林业在发展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的双重历史机遇下应运而生。
二、智慧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智慧林业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打造智慧林业,建设生态文明。
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阶段迈向智慧林业阶段,是林业系统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内在需要。数字林业阶段以林业各种信息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为主要特征,重点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实现林业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管理。智慧林业阶段将在数字林业的基础上,全面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慧地球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式,使林业实现智慧的结构、智慧的感知、智慧的流程、智慧的管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服务。
智慧林业的建设原则。建设智慧林业,要更加注重信息与林业各个环节、各种资源、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集约共享和协同推进,必须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等“五个统一”的基础上,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整合资源,共享协同。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地域、级别、业务界限,充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化业务协同,提升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二是融合创新,标准引领。集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实施应用先行、国际同步的标准战略,抢占标准制高点。三是统筹协调,管理提升。统一顶层设计,推进协同运行,强化各级林业信息化部门在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统筹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信息安全水平。四是服务为本,推动转型。面向各级林业部门和林农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提供随时、随地、随需、低成本的信息服务,以信息化推动林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型升级。五是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从组织管理、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多维度切入,循序渐进,讲求实效,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重点突破。
智慧林业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集成化、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立智能决策、业务协同、便捷高效的政务体系,实现信息化与林业全面融合,为全面建成智慧林业奠定基础。到2020年,全面建成智慧林业,有力支撑林业改革发展。
三、智慧林业的总体架构和主要任务
智慧林业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涵盖智慧林业立体感知、智慧林业协同管理、智慧林业生态价值、智慧林业民生服务、智慧林业综合管理等五大体系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智慧林业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横两纵”,四横即设施层、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两纵即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其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闭环的运营体系。
智慧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四个方面:
加快建设智慧林业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加快推进林业宽带网络和感知网络建设,为智慧林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一是按照先进、适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架构,抓紧建设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满足林业物联网接入和大数据量传输等需求。二是积极推进重点林区无线网络建设,有效提高林区网络通信覆盖率,为拓展业务应用提供基础网络条件。三是大力推进林业物联网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智能感知、林业资源智能识别、林业灾害智能监测、林业信息智能推送的能力。四是完善以卫星、航空护林飞机等组成的“天网”系统,提高林业空天感知能力和监测效率。五是实施林业应急感知工程,建立全覆盖、多尺度无缝集成的应急地理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沙尘暴监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等的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县林业部门的互联互动。
切实加强智慧林业协同管理。加强信息资源融合,建立资源共享的林业信息系统,为各类林业工作者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一是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大力推进林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二是加快中国林业云示范建设,推进办公智慧化和协同化,规范办公流程,降低运行成本,全面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适应移动互联快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林业微门户、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以更加新颖、活泼、便捷的形式,服务林业、林农和公众。四是建立健全成果共享模式,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服务平台和信息工作,统一管理基础数据资源;各业务部门承担本单位业务信息的内容保障,供有关部门共享使用。
努力构建智慧林业生态服务体系。一是建设智慧林业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覆盖各级营造林规划计划、作业设计、进度控制、效果监测、统计上报等环节的一体化营造林管理系统,为营造林工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设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森林、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监管于一体的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提供多级林业资源分布和动态信息,支撑林业科学决策。三是建设智慧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对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智能化管理,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体系和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四是建设智慧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平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工程全过程的实时跟踪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积极打造智慧林业民生服务体系。围绕全面建设民生林业的新要求,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面向企业、林农及新型林区建设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建设智慧林业产业培育工程。加快高新技术与林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发展。二是建设智慧生态旅游工程。在智慧生态旅游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加强相关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建设智慧林业商务拓展工程。建立一批区域性的林权交易平台,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电子商务平台,为林企和林农提供智能、便捷的服务,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建设智慧林业社区工程。加大林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林区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智慧林业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业务“一站式”办理。
四、智慧林业建设路线图
智慧林业是数字林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实现林业自然资源更丰富、林业生态系统更安全、林业绿色产业更繁荣、林业生态文明更先进。智慧林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依据各工程项目的紧迫性、基础性、复杂性、关联性等,建设智慧林业分基础建设、展开实施、深化应用三个阶段。
基础建设阶段。编写智慧林业规划,出台智慧林业建设的相关政策,安排扶持资金等,并局部开展智慧林业的探索实践工作。在现有林业信息化成果基础上,选择基础性较强的中国林业大数据工程、中国林业云建设工程、下一代互联网提升工程、林业应急感知系统、林业环境物联网和林区无线网等优先建设,为后续的智慧林业的全面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
篇9
新型城镇一定是智慧的、绿色的、低碳的、生态的、宜居的。
在河南省,济源市正在将智慧、绿色、低碳、生态、宜居新型城市建设的梦想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曾是夏王朝的都城,中华民族许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如愚公移山、黄帝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均产生在这里。
济源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得天独厚。
这个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0万的河南省省辖市,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基地,也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年来,济源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济源一直走在建设智慧、绿色、低碳新型城市的路上。
智慧城市 破解经济问题的密钥
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传统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无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灾难应对、突发应急、信息遗失及不畅等瓶颈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麦金托什的研究指出:“现今,与微电子芯片的研制和生产有关的就业人口已达到全球人口的3%,与科技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增加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转换的跨越式发展之魂,智慧城市也是创建财富倍增器的蛙跳式的发展之机。
随着智慧城市的实现,将能更加优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达到大力节省资源和能源,提高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协调、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的基本要求,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智慧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如何才能把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在一起,智慧城市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
智慧城市将实现两大革命:一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流通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二是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所以,在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下,智慧城市是恰逢其时的选择。
这正是济源市选择智慧、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初衷。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基础坚实
济源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
在经济上,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 1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 926元,城镇化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人均财力、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多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镇化率达到55%。
济源工业支撑强劲,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提升。至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7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5.4%。产业集聚区建设从零起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8家,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4.4%,成为转型升级的新载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造了济源速度。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21.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3.4%和33.1%,连续5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市财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8.4亿元助推“三农”发展,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济源市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自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市始终坚持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思路,大幅度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6.5平方公里增加到34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城镇组团建设深入推进,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41.6平方公里增加到8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居河南省前列。
在信息化方面,济源基础雄厚。“十一五”以来,济源市累计投入7亿元,着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电子政务和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建设与应用成效。
完成基础投入3.9亿元,实现了广播网络100%全覆盖,光纤网络100%乡镇全覆盖,互联网带宽入户率达到了12.56%,有效地促进和服务了本地信息化发展。2012年,无线城市建设累计投资1亿元,改造3G基站14个,光缆220公里,无线接入点(AP)1 853个,驻地网户线11 000户;“无线城市”门户网站系统开通运行,移动“警务通”、无线电量采集系统、“农信通”系统等行业无线应用稳步推进。
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稳步推进。高标准完成了国家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工作,探索出的成本低、覆盖广、效果好的电子政务建设“济源模式”在全国推广。电子政务内外网及服务集群系统建设已完成投资近2 000万元,已基本覆盖全市各市直单位、各镇(街道)等党政机关及部分二级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河南省已开展的中原数据基地,积极探索适合济源的云计算中心建设模式。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功能得到完善,2011年至今利用该平台增加税收3 300万元。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顺利启动,投资1 000多万元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创新性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与12345市长热线办公室进行整合,实现办公场所、工作人员、硬件设备、工作机制等四位一体化管理。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验收,2012年8月,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验收,建立了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了数字济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完成了国土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大地基准管理、120应急指挥等行业应用和公众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系统,为“智慧济源”建设奠定了基础。
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显著,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1.5亿元,60%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豫光、济钢、联创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设了ERP系统、办公OA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豫光、济钢两家企业连续4年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豫光集团应邀参加2012年6月份的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奖。
注重资源整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点506个,开通比例达91.8%。整合涉农服务资源,建成了“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信息服务站点100%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四年实现了省定规划目标。正在建设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包含组建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涉农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数字乡镇等内容,有利于完善市、镇(街道)、村农业信息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发展架构,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目前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蓄势待发
世界银行指出,整个20世纪的100年,人类消耗了2 650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1 420亿吨煤炭、380亿吨钢、7.6亿吨铝、4.8亿吨铜。到了新的世纪,财富积累和增长大约是上世纪的3~4倍,如果还用这种方式创造财富,地球能不能承受?
在新形势下,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成为21世纪的整体趋势,也是未来可持续的要求。而智慧城市正是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借助智慧城市,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整体目标。
由此看来,绿色智慧城市的基本元素,数字式的、智慧式的都是要体现绿色本质,为发展提供“动力”,其中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通过五大创新共同构成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当然还要体现发展的“质量”。同时,智慧城市还要支撑发展的“公平”,这个表现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机会平等、社会和谐、宜居幸福几个方面。
在摸清家底的同时,济源市也根据城市发展情况,总结开展智慧城市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首先,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2011年济源市就提出要建设“智慧济源”,并将建设任务列入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开展“四项整治、六项规范”活动,加强中心城区的建设,明确要求要实施智慧化管理,实现管理全过程的制度化、信息化、智慧化。领导重视,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其次。济源市信息化发展已经累积了深厚的基础。2005年以来,济源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专家资源委员会中西部地区信息化调研基地”和“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推动了全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电子政务的“济源模式”,在河南省政府信息化目标考核中连续几年都位列第二名。2012年,济源市又启动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两化融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完成《智慧济源总体规划刚要》编制工作。全市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广泛的基础。
第三,济源市面临的资源整合的难度相对较小。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在于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需要全市各部门的主动建设和通力配合。目前济源市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初步形成了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的格局,率先在河南省出台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济政〔2010〕31号)文件,形成全市信息化项目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成效明显。同时由于济源市面积小、人口少、系统少,整合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在还未建设的项目方案设计上,从一开始就统筹考虑,按照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这相对进行多个大型系统的整合困难要小很多。
第四,信息化体制机制比较完善,从2006年开始,济源市将原设在发改委的市信息中心与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进行整合,成立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统筹全市信息化工作。2010年,在机构改革工作中,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更名为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加挂市信息中心牌子,并承担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市信息化工作。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但是全市信息化工作机构从未拆分过,这为济源市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避免了多重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济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 意义深远重大
资本主义新兴以来,困扰世界的两大难题一直未解决,那就是增长停滞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日本、墨西哥都经历了相同的困境。
中国的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高速增长了30多年,未来中国经济还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同样会陷入增长停滞、中等收入陷阱困境吗?如何破这个难题,应该寻找怎样的抓手?
智慧城市的提出和推行是破解经济增长停止魔咒的一个选项和抓手。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济源信息化基础广泛,具备了加快推进的条件。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推进“智慧济源”建设,对济源来讲意义重大。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城市建设,也都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发展难题。当前,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也都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城市发展,并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来看,将信息技术引入城市管理,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因此,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呈现出了很强的发展势头。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明确提出,河南省要“实施数字河南、智慧中原、无线城市、中原数据基地和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在全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因此,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
开展“智慧济源”建设,是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近年来,济源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个城市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特别是随着济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的开展,以及济源“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无疑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手段。
建设智慧城市 关键在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对智慧城市的统一认识。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可能造成各个城市盲目建设、城市间应用形成更多孤岛和难以连通的问题,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而建设智慧城市有五大战略要点:一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设计);二是基础框架的布设、融合、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三是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分配、数字消费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核心);四是全方位物联网、监测网、计量网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主导);五是市政管理与家庭智能生活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启动)。
济源市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规律,设计了智慧城市规划文本。有了规划文本,接着就是进入标准统一融合的设计文本,最后进入到多元智慧的运行文本,从制度文本、设计文本一直到运行文本,并以此来设计济源市智慧城市的整体蓝图。
在文本规划中,济源市坚持按照“四化同步”的相关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紧紧围绕济源争当中原经济区“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信息化为引领,从整合各类数据、信息、知识和服务的角度入手,深化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各领域的应用,提供面向领导科学决策服务、面向各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服务和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公共服务,全面提高济源市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为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加强协调,统一标准、统筹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做好夯实基础、保障安全,政府主导多元投资诸多事项。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统筹规划、高标准设计。正确把握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硬件与软件、专业数据与信息共享、当前应用与扩展应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提高整体建设应用效益。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光纤网络、无线网络和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物联网、车联网的建设,搭建全市云计算中心。还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做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在社会化应用方面,还要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不断运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智慧城市”建设。
从济源市实际出发,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建办科〔2012〕42号)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相关要求,济源市通过构建“1个共享库、3大体系、5个平台、9+X行业应用”的统一架构,实现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目标。
“1个共享库”指的是:城市公共基础共享资源库,包括了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等公共基础共享资源库。
其中,“3大体系”分别是:面向领导的科学决策体系、面向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体系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城市的发展首先需要科学的决策,科学的领导决策对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的日常行政管理中的决策工作可以按照行政决策的影响时间和范围,分为长期战略决策、日常管理决策和突发应急决策三类。
长期战略决策是针对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等特征问题的决策,比如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政策、方案等,这种工作难以照章行事,既需要有长期跟踪研究的经验,又需要有符合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对此,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历史文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制定明确具体、现实可行的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思路等。
日常管理决策指政府在日常性、常态化管理中的决策,它需要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和推动这些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管理流程,如决策、执行、协调、绩效考核、督查等。对于此类管理决策需求,应按照业务流程组织决策、执行、协调、考核、督查等各类信息,以保障城市管理持续不断地运行,并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改进,让城市日常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突发应急决策是指政府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对此,信息化可在事前事件报警、事发辅助决策、事中实时监控、事后善后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支撑,以保证对突发应急事件进行决策的实效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还需要协调机制来实施决策结果。随着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综合性问题,如城市运行管理、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流动人口管理、外籍人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公共卫生、土地房屋管理、中小企业服务、地下综合管线管理、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城管执法、文化执法、卫生执法等。这些跨部门、跨层级的问题,是单个政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的,既需要同级部门间的跨部门合作,也需要上下级部门间的跨层级协同。
针对此类综合性问题,首先需要领导做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固化领导的决策,如果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则决策结果难以落实。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协同体系,可以在领导决策的基础上,支撑现有政务部门之间的关联工作,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电子政务由“信息孤岛”、“信息烟筒”、“纵强横弱”到“纵横并行”,解决各政务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协同体系所支持的协同模式则有多种,如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基准数据、数据比对、数据核实、流程控制等。
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是智慧的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目标应包括:
政府一站式服务:要真正实现政府面向公众的一站式服务,而不是公众到各个政府部门办事。
规范的办事途径:政府应规范办事途径,为公众提供办事咨询呼叫中心、物理办事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等合理、方便的办事途径。
由公众对政府服务进行绩效考评,由目前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大都在政府进行内部考核转变为由公众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应对政务部门的设置和经费有一定影响。
针对这些目标,可以采用信息技术集成、整合全市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可以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资源,实现统一有效管理,让市民、企业轻松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一站式”信息和服务,提升政府服务使用率和满意度。
“5个平台”分别是:济源市统一的呼叫平台、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应急调度平台。
“9+X行业应用”:9指的是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社区管理、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政务、智慧城镇、智慧安全九个行业应用,“X”指的是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其他行业应用。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精心勾画
充分利用济源现有城市资源优势和信息化基础,按照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十二五整体规划要求,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总体要求,运用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主线,以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为重点,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着力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努力促进区域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同步互动发展,以构建科学高效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城市为目标,突出特色、高点定位、注重实效,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深化“一个融合”:深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四者的高度融合。
实现“两个跨越”:城市管理模式的跨越、大众生活方式的跨越。
提升“三个水平”:提升物联网和互联网应用水平、政府决策支撑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构建“四个体系”:构建“智慧济源”基础信息网络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追求卓越
智慧城市的基本建设,按照我们现在国内发展水平来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必须注重三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
中国很多城市进行的智慧城市推广还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运用或者某一项技术的运用,没有达到智慧城市的整体要求。
虽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但它要服从整体设计的总方案,智慧城市要代表整体城市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数字人口管理、数字地籍管理、数字经济管理、数字政府管理、数字环境管理等,所以智慧城市能够达到这种功能和运用的能力,才能说智慧城市进入到现代信息的基本融合。
济源市在规划中,不但要进行告便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设施和应用紧密结合,与生活宜居,产业发展内融合。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方面,完成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设立高位监管的数字城管专职机构;拓宽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渠道;建立联席会议及市领导点评工作机制,并基于济源实情,建设物联网监管系统(渣土车、混凝土运输车等管理)、工地管理子系统、地下管网智能监管子系统等,进一步整合其他政府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源,打造大城管格局。
在建筑节能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城市在建筑节能监督、评价、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水平,完成济源市建筑节能信息化监测工程。
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加快供水系统智慧化建设应用。在城市水源地、泵房、处理车间、主管网等主要供水设施上,在城市供热锅炉房、换热站、压力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在城市供气站、减压箱、供气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运行状态,对管线爆裂等险情及时报警并有效处置。同时搭建平台方便用户缴费、查询相关信息。加强排水节水系统智慧化建设。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济源东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功能区建设。重点建设在道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供水管网工程、供热管网工程、燃气管网工程、环卫设施工程、生态绿化工程、节能建筑工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绿化景观项目、低碳节能建筑工程等方面大力开展建设及智慧化提升工程,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加强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智慧化。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设各种地下管线的基础设施。同步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地下管线的智能监测体系。
在管理与服务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建设领导决策智能支持平台;基于公共数据库、通过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开展数据统计与挖掘应用,实现对城市运行情况的及时掌握,智能化地提供高发问题、频发问题等综合分析,服务领导决策。
通过“济源之窗”政务门户网站,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建设信息公开与公共服务工程,开展若干信息公开与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对公众的信息服务。
通过“济源之窗”政务门户网站,建设网上虚拟办事大厅,拓宽办事渠道,建立流水化办事流程,提升网上办事的效率及市民满意度。
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完成智慧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服务数据,建立政民互动平台,实现覆盖全市各级政府实时在线交流,实现用户和网站的交流,意见建议信息的反馈与处理,增加互动性。
在基本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方面,大力开展济源市教育城域网基础设施,加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实施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同时,以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形成纵向贯穿市镇村,横向覆盖公安、民政、人社、计生等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全部医疗卫生机构,确保各业务系统信息实现网上交换、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该项目将重点建设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字化医院、一卡通以及统一标准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全面推进无线医疗技术,逐步推进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
在智能交通方面,建设包含“4大工程、15个具体建设项目”:一是“交通信息智能监管工程”,包括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低碳交通运输综合数据中心,交通运输终端设备物联网工程,交通运输行业视频联网监控平台和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深化应用;二是“综合执法信息化工程”,包括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管理平台,路上不停车称重技术监察平台,源头治超监管平台;三是“智能管理运营工程”,包括交通运输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基于RFID技术的城乡一体化公交车辆跟踪管理平台,出租车智能调度与电召信息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水上救援平台,交通监察对讲指挥平台,交通运输行业办公系统;四是“公众出行智能信息服务工程”,包括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尝试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工程,构建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等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发展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慢行交通体系,有效降低城市交通能耗。
在智慧安全方面,将公安、住建、规划、交通、消防、环保、安全等各个部门所在管辖范围内布置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同时打造“护城河”工程,对市一环、二环及市区主要道路实现卡口系统全覆盖,搭建统一的城市管理智能监控平台,进一步扩大城市视频采集及监控范围,利用固定监控探头和移动信息采集车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全面可视化、自动化监控及问题上报,形成基本覆盖政治中心区、轨道交通、公交车辆、公共场所、在建工地、餐饮企业、地下空间、公园森林等重点场所的监控网络,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视频资源查看、控制等权限进行分级分对象管理,实现视频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部门间难协调等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精细化、流程化。
在智慧社区方面,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达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着力完善社区商业、文化休闲、医疗、健身等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托幼、修理、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务。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加快整合养老资源,建立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需结合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实现远程监控、安全管理等功能,使居民生活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产业与经济智能化方面,出台济源市产城一体化规划,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向集约化、系统化和精深加工发展,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济源市钢铁、铅锌、能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两化深度融合,通过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带动及自身科技创新等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建设虎岭、玉川、高新三个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搭建智慧园区综合平台,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项目支撑,济源市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拟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公共平台项目、智慧卫生医疗信息系统、智慧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城镇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几十个项目,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目的。
济源智慧城市建设的美丽梦想
理想城市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的理想城市应该是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又低碳、生态、绿色、智慧、宜居,让人有美丽幸福的感受。
而标准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无序发展的保障条件。
据了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归纳起来由五大类别的标准组成,即智慧城市基础标准、智慧城市支撑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标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标准、智慧城市应用标准。当前,对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如何遵循现有标准;二是如何针对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研制新标准;三是如何根据智慧城市不同场景需求,制定标准实施指南。
智慧城市不只是物联网建设,还应打破交通信息孤岛,形成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共享联动。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目标,仍需不断探索创新。
建设低碳、生态、绿色、智慧、宜居,经济高速发展,又让人有美丽幸福的感受城市是济源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同时济源也极力在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一系列标准,为其他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篇10
上半年,碧江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全省排名第10位;增比进位综合测评在全省31个经济强县中排名第11位,经济增速保持全市第一;8个省级现场会在铜仁召开,观摩了碧江区项目。今年6月,碧江区在全省改革办主任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7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督查组在督查碧江区时给予充分肯定;8月,全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在碧江召开;11月,省委经济工作调研组在碧江经开区调研时肯定了园区转型升级所取得的成绩。
注重统筹,各领域改革成效明显
产权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碧江区纳入全省第五轮农改试验区(县);11月,全省第五轮农村改革试点项目中期评估通报表彰为先进区(县)。
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初具雏形。为破解食品安全和食品作坊多、小、散、乱、差等监管难问题,碧江区精心规划,统筹推进,采取“聚、升、扶、打”四种方式,打造食品产业园,标志着铜仁城区食品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经营和集中监管转型迈出了第一步。目前,已建成标准化厂房4.7万平方米,有糕点、米粉和豆腐三大行业30余家作坊达成合作协议,组建成三个联合企业入驻园区,年产值预计可达1亿多元。
大力招商引资成效凸显。通过创新“驻点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等工作模式,积极推行项目代办工作,为企业当好全程“保姆式”服务,兑现“亲商为民显真情、服务至上无止境”的“碧江承诺”,使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截至11月底,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2.8亿元。在全省第一次项目建设观摩会上得到省委书记赵克志“以上率下、真诚招商、发挥优势、无中生有”的高度评价。
完善机制生态文明获殊荣。今年,碧江区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
行政审批“减”出效益。全区共有行政许可项目238项,许可法定时间5888个工作日,承诺办结时限2556个工作日,平均压缩许可时间56.59%以上,减少审批要件72个,减少许可审批环节150个。
网格化管理共谱和谐。加快推行了城镇社区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民情联系不遗漏、社会信息底数清、服务管理凝聚力、社区管理无盲点的社区服务管理运行机制。被省政府授予2013年全国创新社会管理先进县(区)称号。
市民化改革德惠民生。积极探索建立了农民市民化后的社会保险、计生、医疗、文化、住房、就业等接续新机制,并保留转户农民原来享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农房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农村“一免三补”等所有强农惠农政策,群众得到更大实惠。
党的建设(民主法制、纪律检查)成效彰显。建立了区政协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界别制度、碧江区党外代表人士民主协商制度、碧江区发挥党外代表人士民主监督作用制度。制定并实施了碧江区人民法院关于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和法官职业化改革试点方案。打造了“八个一”民心党建示范点。优化驻村干部工作方式,建立了驻村工作“民心档案”。完成了 “干群连心室”标准化建设村(社区)90个。按照“六有标准”打造“双强五好”党建示范点非公企业6个。探索“双诺双评”制度结果运行,在坝黄、滑石开展了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试点。清理各类繁琐议事协调机构131个,经清理保留22个。
此外,碧江区在创新市场主体培育、扩权强镇试点、扶贫资金乡级报账制、幼教集团化模式、现代商贸物流、主审法官责任制、雁归工程、生态农业转型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和成效,全面改革工作呈现出节奏加快、力度变强、发展有序的良好态势。
开拓创新,重点领域改革亮点纷呈
创新经开区建设模式。推行“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利用纬源公司融资平台,对园区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信贷包装,通过国有资产划转、专项资金支持、土地储备运营以及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园区土地、标准厂房、配套设施和无形资产。目前,收储土地500亩,融资3.1亿元,投资20亿元建设9条约20公里市政路网,投资8.5亿元实施智慧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项目50万平方米,建成锰行业公共渣库,启动3888套公租房建设,同步实施供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核心区域已实现“七通一平”。
“三升转型”确保舌尖安全。建成食品产业园4栋5万平米,通过“聚、升、扶、打”等措施,由质监、工商等20余家单位及各大银行分别负责食品产业园的QS认证,市场准入、卫生监督、项目争取、环境评价及整治、财政补贴、信贷优惠等支持和帮助“三升转型”:使分散经营升级为产业化经营、小作坊升级为企业、个体户升级为企业家。
强力推进“园中园”建设。吸引民间资本近15亿元到园区投资兴业,建成智慧产业园、农民工创业园、中小企业产业园和食品产业园30栋厂房约30万平方米,成功孵化碧仁源食品、腾达鞋业、鸡血石、宏丰源服饰等42家中小型企业。
创新城镇建设管理模式。加快投融资平台实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区城司实体化发展,通过多元化经营,承担城市公共资产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盘活土地、住房等存量资产,实现融资到位资金8.14亿元。目前,区城司已投资17亿元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8500户,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住房2.13万套;在枇杷湾、桂花塘、黑松塘等5个区域建成10余万平方米安置房,有效化解拆迁安置遗留问题。
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引导转户居民从事服务业、进产业园区就业、自主创业,并保留转户农民原来享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农房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强农惠农政策,带动就业2万余人。加快推进村改社区工作,以长期在城市中就业创业的农民为突破口,完成城中村、集镇村改社区20个涉及5万余人,3100余户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市民化。
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13个,网格工作室74个,划分网格339个,配备网格员3729人,年底将建成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网络平台系统。
创新农村产权经营模式。重点简化农村“四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及林权)确权手续、缩短流程。群众仅需提供“一书三证一图”(申请书、村组证明、土地使用权证、身份证和房屋平面图)即可办证,除收取测绘费外,一律免除其它费用,减轻群众办证确权负担。同时,搭建产权融资平台,县、乡两级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筹资1000万元建立产权融资风险基金,实行财政和贷款户、担保公司、金融部门风险共担。目前,累计完成“四权”颁证近10万本,促进土地流转3万余亩、林地流转5万余亩,完成产权融资1.2亿元,吸纳和激活各类资金10亿元以上。今年11月,在全省第五轮农村改革试点项目中期评估中,碧江区获先进区(县)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