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1930年,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风险管理自产生以来,在短短的时间内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世界各国中,以美国风险管理研究最为活跃,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风险管理研究。如:1931年,美国成立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究风险管理和保险问题的部门;1932年,美国成立纽约经纪人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的正式兴起;1950年,以Mowbray为首的多名学者率先在Insurance一书中对风险管理的概念做出详细阐述;1960年,美国风险管理协会保险部纽约分社和亚普沙那大学正式开始为期12周的风险管理课程;1961年,印第安纳大学成立ASIM的“风险及保险课程概念”特别委员会,表明:美国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一步深入;1963年,美国学者Mehr和Hedges共同编制了《Risk Management in Business Enterprise》,该书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风险管理文献,对日后其他各国开展风险管理研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975年,美国将ASIM更名为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标志着美国风险管理由用保险方式处置风险逐渐向用风险管理方式处置风险转变;1983年,美国确定将“101风险管理准则”作为风险管理准则,并对明确其内容:风险管理一般准则、分析控制准则、风险财务处理准则、风险识别与衡量准则、退休年金准则、索赔管理准则、行政事务处理准则、国际风险管理准则以及管理哲学准则等。
对于英国来说,其在风险管理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首先,英国C.B.Chapman教授在《Risk Analysis for Large Projects:Models,Methods and Cases》中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概念,之后,英国其他相关学者在C.B.Chapman教授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并构建起健全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同时,还将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成果正式引入项目中,不仅大大降低了项目成本,而且还提高了项目的安全系数,对项目的顺利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国际工程建设市场密切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稳定阶段,各国纷纷致力于兴建大型宇航、水电、能源以及交通项目以求刺激自身经济的尽快复苏,大量的投资使得项目势必将带来一系列风险,以此,使得项目投资者越来越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诸多项目投资者相继组织高端人才,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加大对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各国学术界逐渐对项目风险管理形成统一的看法,即风险管理的概念:如何在一个肯定的有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管理过程,该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目的:降低风险、规避风险,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在最低限度。风险管理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2 国内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国内近几年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有:
朱珊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13]中针对于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管理进行的全面论述,之后,朱珊提出高速公路项目企业需采取失败模式影响分析法度量工程风险,以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为依据计算风险概率数,以此得出高的风险概率数。
卢有杰在《项目风险管理》[14]中,以国民经济各部门项目活动中的风险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风险后果、风险来源、风险影响范围、风险是否可管理以及风险后果承担者的基础之上对工程风险进行分类,并对项目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和控制的原则、方法、技术和程度做出全面概述。最后结合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形势,把握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陈立文在《项目投资风险理论分析与方法》[15]中,以系统和过程为出发点,对项目投资风险的收益分析、概率分析、变权分析、模糊分析、回归分析、决策分析、区间分析、可靠分析、系统分析、模拟分析等理论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赵振宇在《故障树引入高速公路项目风险管理研究》[16]中,将可靠性工程研究中的故障树分析法引入工程风险管理。之后,赵振宇采用图形演绎法构建起高速公路项目风险故障树,并对高速公路项目风险识别模式和风险因素量化进行全面论述,最后依据二态系统和概率理论对项目成功度和判定项目风险成本最小化的风险源问题进行定量分析。
3 国内高速公路工程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仇一颗,李伯勋,欧莉,张胜军(2006)针对影响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在模糊数学原理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证明了综合评价法在风险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田艳(2008)通过实证分析结合公路招投标的特点,运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风险因素的计算方法。
吴竹青(2009)合理的选择20个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然后把握支持向量机的运行原理,运用以向支持量机开展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方法,构建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所构建模型为依据,运用LibSVM软件开展数据计算和风险估算活动,之后得出估算结果,以此,进一步验证SVM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篇2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项目管理
1、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1.1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是研究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管理学科,各经济单位在风险辨识、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房地产项目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后果,以期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在决策时,能否达到上述期望目标,不仅取决于决策前的风险辨识、分析和评价是否全面正确,还取决于在实施控制方案过程中能否进行正确的效果评价,对控制方案不断修改,使其更加切合实际。这表明房地产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辨识、分析和评价新风险,修改管理方案,这样才能达到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1.2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分析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等四个阶段,各环节紧密联系,其推行和开展按一定的程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进行。
(1)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步骤,只有全面、正确地识别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风险,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风险进行分析,使风险管理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通过风险识别应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影响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所有风险因素,采用恰当的方法予以分类,逐一分析各风险因素产生的根源。风险识别的参与者应尽可能包括项目队伍、风险管理小组、来自公司其他部门的专家、客户、最终使用者、其他项目经理、项目相关方以及外界专家等。另外,项目风险识别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应当自始至终反复进行。
(2)风险分析包括风险定性分析与风险定量分析,风险定性分析是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并按照风险对项目目标可能的影响进行风险排序,以明确特定风险的重要程度从而指导风险应对计划的制订,并帮助项目团队成员修正计划中出现的偏差。风险定量分析则是量化风险的出现概率及其影响,确定该风险的社会、经济意义以及处理的费用和效益分析。不仅量化分析每一个风险的概率及其对项目目标造成的后果,而且也分析项目总体风险的程度。通过对项目实施各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包括分析风险性质、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风险发生对预期利润的影响程度,使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可靠性好、风险隐患少、风险程度低的项目管理方案。
(3)针对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为提升实现目标的机会,降低风险对目标的威胁,必须制订项目风险应对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必须与风险的严重程度、成功实现目标的费用有效性、项目成功的时间性与现实性相适应,同时也必须得到所有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并应由专人负责。项目一旦立项,项目管理者就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政策,在城市规划、政策法规的约束条件下,研究房地产的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周密的产品方案和营销策略,围绕项目开发进度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资金安排,使整个项目的实施有条不紊,进而达到预期目的。
(4)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保证风险计划的实施,并评估风险减轻的效果是项目控制的主要任务。完善的控制体系和有效的实施,是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可靠保证,同时也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对减小财务风险的作用极其显著。一个好的风险控制系统可以在风险发生之前就提供给决策者有用的信息,并使之做出有效的决策,达到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
在以上四个阶段中,项目管理者只有充分了解房地产项目的风险情况,对“易发险情”进行认真的分析和预测,并根据自身实力估算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综合权衡房地产项目的收益和风险,制定各种风险的防范措施,达到风险小而收益高的目的,才是房地产项目管理的真正目的所在。下面结合该项目的案例,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来具体分析该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及产生根源,对重要风险进行估计和评价,同时提出较为详细的风险管理措施。
2、工程实例:
我公司开发建设的湖州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5万m2,绿地率40%,是由别墅、高层、小高层组合的住宅小区。从规划设计上看,该项目强调不同建筑群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规划设计方案既要能满足该建筑物的各项使用要求,同时又必须符合建筑间距,相邻建筑间的相协调。从规划布局上看,项目建设充分体现了现代感与自然文化气息的结合,建筑互相围合、各组团间贯穿公共绿地,即统一又形成每个单一的整体,构成气势非凡的空间效果。
2.1 项目各阶段的风险识别
在投资决策阶段,从各项政策方面来看,本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方面来看,由于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良好,风险因素也较少。但是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对国有土地进行了彻底的清查,相继下发了关于房地产土地交易方面的各项文件,严格的土地政策使该项目在土地获取方面面临极大风险。
在土地的获取阶段,房地产开发所需巨额资金和融资是开发商最为关切和颇费心机的问题。我国房地产业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贷款,许多开发商利用贷款进行滚动操作,然后将楼盘以个人按揭贷款进行销售,最终将房地产风险转嫁到金融机构身上。由于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使得该项目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筹资方面的风险。
在建设阶段,该项目也将面临着招标模式风险、承包合同风险、工期拖延风险、项目质量风险、开发成本风险及施工索赔风险等,但只要施工单位与开发商在房产开发市场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因此项目在招标模式、承包方式以及承包合同方面的风险因素也可控制在较小范围。
在租售阶段,该项目采用预售方式,在住宅具有稳定需求的市场条件下,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回笼,因此这方面的风险因素较少。租售合同风险方面,重要的是销售价格定位,准确合理的销售价格能够比较快地为广大需求者所接受,从而为资金的快速回笼提供可能。
2.2 项目的风险分析
2.2.1 项目投资阶段风险的敏感性分析
通过对与利润有关的建安工程费、土地开发费、综合配套费用、住宅售价等敏感因素进行单变量敏感性分析。列出住宅售价因素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建安工程费、土地开发费、配套费用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住宅售价因素对利润的影响比较关键,总结以上几个因素的变化与成本利润的关系,是正、负相关的关系。
2.2.2 项目土地获取阶段风险分析
项目在土地获取阶段的风险主要是融资风险,而该项目在融资方面依靠银行贷款,自身也需具有充足的自由资金,加大融资手段上的多元化,大大降低了融资风险。
2.3 项目的风险控制
(1)项目土地获取阶段筹资风险的控制措施。对筹资风险主要采用风险控制与风险自留,明确不应过度负债,项目开发前期对资金运作应有全过程通盘的考虑,留有余地并有资金补充应急计划项目;将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区别对待,尽量减少短期负债,以适应该项目开发生命周期长的特点;将房地产销售工作提前,用收入弥补资金不足,减少负债,并提前盈利等。
(2)对设计变更风险、设计方案不合理的风险控制。主要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加强施工前施工图审查及设计交底,建立健全会审制度;采用监理制度,更好地规范各个单位的行为;严格设计变更审查制度等,以便对项目投资控制。
(3)对工期拖延的风险控制。主要采用风险转移,利用工程承包合同与工程监理合同将该部分风险转移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具体措施为:在工程承包合同中,严格制定相关工程工期条款,在该项条款中,明确指明工期拖延所造成的后果及相应承担的责任,将该部分风险转移到主体承包单位;聘请专业监理公司,在监理合同中同样设定相应工期条款,明确监理公司对工期拖延同样负有责任。
(4)对各种安全事故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的控制。任何风险防范措施都是有“人”来发现并实施控制措施的,对该项目总体而言,首要的是建设一支业务优,能力强、熟悉市场的管理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就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各种风险因素对房地产项目的影响。另外,进行风险控制管理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风险控制目标的确定与分解,二是责任落实。当然,在有效地管理规划与控制风险时,还应注意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执行与反馈。这是对风险控制效率和效果评价与规避风险能力再提高的过程,检查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对风险情况进行监控,用实践效果评价风险管理决策效果。要确定在条件变化时的风险处理方案,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风险,对新发现的风险因素应及时提出对策。
3、结语
对房地产项目风险的分析研究在国外是可行性研究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要避免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风险,必须对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做出较为精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经营管理的实践还缺少理论研究和总结提高,许多项目管理者甚至各级政府在房地产项目的运作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对房地产业的风险更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全面论述也比较少。因此,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不仅是房地产项目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是房地产业管理和政策制定部门所必须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谭术魁.房地产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三大支柱;障碍;风险管理
一、引言
为促进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消除国际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颁布了《巴塞尔协议》,其主要宗旨是通过对资本风险和充足率的管理来加强国际银行的稳固性[1],由于此协议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不断的修改最终于2004年6月颁布了《巴塞尔协议Ⅲ》,其形成和实施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自加入WTO以来,金融体系受到外国巨大的冲击,潜在的金融风险正在加大,长期累积的风险易导致金融危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呆账坏账比例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从《巴塞尔协议Ⅲ》入手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二、《巴塞尔协议Ⅲ》三大支柱
《巴塞尔协议》主要从划分资本、划分风险权重、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以及过渡期安排四方面展开,但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仅涉及到信用风险,忽略了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非信用风险的详细概述;二是风险权重划分不精确,不能反映银行资产面临的真实风险;三是内容核心在于对资本的管理,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为了遵循《巴塞尔协议》的要求片面追求资本充足的状况而忽略银行其他经营目标等。
在整体内容上,《巴塞尔协议Ⅲ》保留了88年协议有关资本的定义,增加了银行市场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非信用风险,同时提出了更具风险敏感性的计算方法等。《巴塞尔协议Ⅲ》主要包括三大支柱:最低资本标准、监管审核和市场约束。
1.最低资本标准
(1)信用风险的计算。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业务相对简单和尚未建立内部风险模型的银行使用经过改革的标准化方法,二是对业务复杂和管理水平高的银行在符合严格的监管规定条件下使用内部评级法[2]。
(2)操作风险。新协议首次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缺乏足够的或失效的内控程序、人为错误和系统故障或是外部事件导致的损失风险[3],除此之外也对市场风险以及利率风险等做了资本要求。
2.监管审核
监管审核强调各国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监管,其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持银行资本充足率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也能够提高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监管当局要具备能够评估风险并控制风险能力。
3.市场约束
市场约束依靠市场的力量来约束银行,认为市场具有有效配置资源和控制风险的力量。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要求银行尽可能多的披露信息,披露的信息包括风险种类、资本充足率和风险及资本结构相关状况等内容,除此之外还要求监管机构对信息披露体系进行监管。
三、《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1.对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Ⅲ》不仅提出了具风险敏感性的计算方法,同时也提出了监管审核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存在不足,例如风险识别能力较差,方法和技术落后以及专业性人才较为缺少,因此应将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的任务提上议程。
2.对加强市场约束的影响
协议通过规定银行向市场披露相关信息,使经济主体对银行业的经营有清晰的了解,起到对银行的外部监督作用,同时也能避免银行信息不对称对客户造成的损失。我国市场约束以及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因此加强市场约束机制对于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对资本质量的要求
协议严格界定资本、特别是核心资本的核算范围,提出了更高的核心资本中普通股占比要求,这对于资本充足率达标但核心资本率不足的我国而言具有指导意义。
四、妨碍《巴塞尔协议Ⅲ》在我国顺利实施的障碍分析
我国银行业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各种差异,且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对银行的影响较大,因此我国在实施《巴塞尔协议Ⅲ》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
1.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着较大信用风险
截至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体融资方式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银行业仍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仍居高不下,在经济波动与清理融资平台贷款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下滑不可避免。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大量违约状况,社会诚信状况并未好转,我国商业银行仍面临着信用风险问题。
2.商业银行资金期限不匹配导致的流行性风险较大
2013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加2.38万亿,但经济并未明显提高,5月PMI为50.1%比上月减少0.7%。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受影子银行的影响,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资金投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投资额并未伴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增长,且银行业贷款大多以中长期贷款为主,与此同时受实际负利率的影响,我国居民更偏好于期限较短的活期存款,这使得银行业面临资金期限不匹配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较大。
3.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日益突出
2013年7月19日央行宣布放开金融贷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表现,与此同时也会使得银行业博弈加剧,加之我国银行业业务的大量性与复杂性、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承担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日益突出。
4.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有:信息披露途径少,披露内容较浅。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银行年报对外披露信息,且只有上市银行对外公布年报,未上市银行年报只有公司内部网有;各银行年报披露没有规范的形式和内容要求,披露信息不全面,未涉及利率风险及市场风险等方面信息,风险披露不足。
5.风险量化管理落后
较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量化管理水平落后,风险量化大部分仅注重账面指标分析,忽略了报表中可能存在的虚假信息,很少使用现代风险量化技术分析,对VAR、持续期等运用度不高。除此之外,我国并未存在西方国家较为完善的信用评级机构,致使商业银行在不能掌握企业的真实状况下发放贷款,从而增大了银行贷款风险。
6.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薄弱,内部风险控制不足
(1)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薄弱。部分银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权责模糊,审批不严,使得银行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或追求利润而放松对贷款对象、有无担保等贷款限制的审核,发展关系贷款或账外贷款等,这种情形的贷款本身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时间长久则会形成呆账坏账,若处理不当会转变成不良贷款。
(2)商业银行贷款“三查”制度执行力度不足。这种状况极大地扩大了贷款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建立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但银行内部控制力不足、资产风险统计工作并未制度化,这严重降低了贷款的安全性。
五、《巴塞尔协议Ⅲ》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降低不良资产额
1.加强贷前、贷中及贷后管理,严格执行“三查制度”
搞好贷前调查评估,主要通过风险五级分类分析、财务分析或企业信用分析等,做好贷前审批工作;提高贷款业务人员业务水平,建立奖惩机制和责任归属制,提高贷时审查力度;加强银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贷后风险监管体系,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进行考察,及时发现有问题贷款并采取相应措施。
2.加强对贷款结构的管理
《巴塞尔协议》给予流动性资产较低的风险权重,所以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贷款结构的管理,调整资产结构,增大流动资产比率,改善单一贷款模式,分散贷款额投放方向,同时要努力跟随金融创新脚步,为顾客提供更多种类金融服务,吸引优质投资,降低贷款风险。
3.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
银行可通过概率分析法和数量统计法等方法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估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例如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设立预警模型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能帮助商业银行有效避免呆账坏账的发生,减少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分析预警可从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或者市场行业风险等方面进行。
4.加强贷款人信用审核,降低贷款人信用风险
对贷款人信用分析可通过6C原则和信用评级法进行。
(1)6C原则: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或抵押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和连续性continuity。
(2)信用评级法:对贷款人信用状况全面了解是贷款投向正确与否的第一关。建立内部评级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内部评级部门、内部评级程序和规章制度,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在这里贷款人主要指企业,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借用国外评估经验采用5C评级法,按照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五种类型: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及损失。
5.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能够提高银行面对不可预测的风险时的应变能力。通过建立呆账准备金制度,按照五级贷款分类比例提取不同额度的呆账准备金,可以在出现贷款损失时及时应对贷款风险,保证商业银行体系的健康运营。
(二)完善信息披露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监管力度,逐步开展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扩大披露信息范围,并做到有针对性的披露,同时要提高公众对商业银行所披露信息的评价能力,逐步做到与《巴塞尔协议Ⅲ》的统一。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1.健全内控机制,要完善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独立的监督管理机构,加强内审机构审核程序独立性、权威性,建立监督奖罚机制,实现各级、各部门相互监督;2.健全银行内控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制定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维护执行力度,同时建立贷款责任制,将贷款责任明确到个人,实行月度或季度考核,按贷款收回状况等级实行奖罚。严格的贷款责任制能有效防范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的发生,降低银行贷款风险;3.提高员工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提高员工素质的途径有:建立责任归属制和奖惩制度;提拔高文化水平的新生力量;定期进行已有员工职业道德培训、法律知识培训、业务培训,提高员工文化水平等。
(四)应用先进的风险量化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我国风险量化水平落后,风险管理技术欠缺,且专业型人才较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运用现代风险量化的方法,改变仅仅运用账面财务分析的落后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提高银行内部高经济水平的员工数量,通过与高校建立员工文化素质培训等方式提高银行内部现有员工文化素质,提高风险管理技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
参考文献
[1]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7).
[2]艾洪德,范立夫.货币银行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6).
[3]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4]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5]刘东.浅析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2).
[6]刘丽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迪[J].东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2011(7).
[7]王丽华.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1).
作者简介:
赵桂娟(1989―),女,山东临沂人,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理论与政策。
篇4
[关键词]审计需求;审计收费;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055-04
一、引言
从1980年代起,研究影响审计定价因素的实证文献开始出现,在这一类文献中,有一些解释变量的稳健性在不同国家和市场的条件下的检验结果是良好的,比如企业的规模、复杂程度和固有风险等。但同时有些研究在Simunic修正模型中放入的一些变量经实证检验出的结果或是与期望不一致,或是不同的学者检验的结果相差较大,例如Anderson和Zeghal发现企业的内审和外审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而Wallace发现内审和外审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并且有些研究则表明,企业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提高其内控质量,却不能有效地降低审计费用。
笔者认为导致以上实证结果自相矛盾的一个原因是使用的Simunic修正模型把审计费用视为审计师工作量的函数,并且缺少了一些影响审计服务需求的解释变量,而针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却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分别以我国深沪市2005、2008年的财务数据检验了审计风险因子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拟研究组织中风险和内控机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利用沪市2010年A股数据检验企业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披露以及公司治理状况这些审计服务需求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由于企业中存在众多利益相关者,其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各种影响的外部性使得许多控制机制具有互补作用,对外部审计服务的需求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第一,组织中利益相关者个体所面临的风险;第二,现有可以弥合上述风险的控制机制(内部和外部的)。
影响审计服务需求的一个重大因素为风险因素,许多文献对此均有所阐述,一般来说,常用的变量有存货和应收帐款,利润水平,所有权形式。前人的文献大都从审计师的角度来理解风险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观察风险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因为利益相关者出于对自身风险最小化的考虑会对企业的监控机制提出要求,所以提出假设:
假设一:企业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风险水平与审计费用之间有正相关关系;
关于企业内审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前人对此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笔者认为企业内的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的需求是内生决定的,由于企业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的利益会提出对内控的需求,而各人提出的内控需求不仅有成本,而且这种成本和风险也是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承担的,内控需求越高则会导致成本和增高风险共担,而其他利益相关者被分担的成本就越高,从而导致其余的利益相关者要求更多的具有正外部性的控制机制来减少其个人对风险和成本的分担,例如外部审计服务,从而导致审计收费的上升,对此提出假设:
假设二:组织中内控水平与审计费用成正相关关系;
笔者认为如果企业的治理水平越高,那么审计师对内控的信任程度也就越高,从而他们也没有必要增加测试以致审计费用增大,那么以上的实证结果也就很难解释。但是在多个利益相关者交互作用下,企业对审计的需求是与以上实证结果相一致的,比如说,审计委员会的董事如果独立性越强,越会考虑到如果管理层参与财务欺诈,则自己的声誉将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会要求更加细致的审计服务;企业的治理机制越是完善,治理成本越高,从而分担给别的利益相关者的成本就越多,为了减少自己的风险暴露以及支付成本最小化,其他利益相关者就会要求加强具有正外部性的审计服务,导致审计需求旺盛,增加审计费用。从而提出假设:
假设三:公司现有的治理水平与其审计费用是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方法
1.对审计服务需求的描述
本文对审计服务需求的刻画采用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LNFEE。
2.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描述
本文从财务从财务、符合性、环境、技术、内部过程和变革管理这六个维度提取了企业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测量指标,这些指标可以用来描述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并且反映了企业出于自身需要对风险的评估和管理,体现了企业自身特有风险。这些信息可以从企业的年报披露中得到。
在对这六种风险管理变量进行计算时,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0,以同类风险管理的极大值为分母,某一企业此种风险管理值为分子,得出的值为相应的风险管理变量的赋值。
对于这六种风险管理的严格定义以及筛选标准,参考了普华永道全球风险管理服务部提出的定义:
(1)财务风险管理(Risk-a);(2)符合性风险管理(Risk-b);(3)健康和安全风险的管理(Risk-c);(4)内部过程风险管理(Risk-d);(5)变革管理(Risk-e);(6)技术风险管理(Risk-f)。
笔者认为,企业在年报中流露出来对风险的态度以及采取的相应的风险管理的措施体现出企业对某种风险的敏感度。基于此,对样本中每家企业的年报中对相关风险管理的披露程度予以分析,对于披露的程度,我们设立以下五个得分点,如果某一点在年报中予以了披露,就增加赋值一分,五个得分点分别为:
(1)对特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括性定性描述;
(2)有关当年的特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量描述;
(3)有关以前年度的特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量描述;
(4)有关未来年度的特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量描述;
(5)对特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定量标杆描述。
3.对公司治理的描述
根据Carcello等相关研究,笔者采用以下变量来描述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
BIG4:哑变量,如果审计师为四大,则取1,否则取O;
INDEP:独立董事的人数;
INDEPP: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
BODNR:董事会成员人数;
CEOCHR:哑变量,如果首席执行官兼任董事会主席则取1,否则取0。
根据假设三,笔者认为审计费用与以上公司治理质量变量成正相关关系。
四、数据来源与模型
为了便于对假设进行检验,提出三个模型进行OLS回归,这样是为了分别检验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同时利用第三个模型检验他们的联合效应。
模型一:风险变量的效应
LNFEE=F(风险管理变量,控制变量,风险变量)
模型二:公司治理变量的效应
LNFEE=F(治理变量,控制变量,风险变量)
模型三:风险管理与治理变量的联合效应
LNFEE=F(风险管理变量,治理变量,控制变量,风险变量)
根据本文的研究方法,以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2010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对于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披露信息,由笔者手工摘自年报,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 8。
五、实证结果
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支付的审计费用均值为61.2万,标准差为109.80,表明不同企业支付的审计费用波动较大;企业的资产均值为36.5亿,同样不同企业之间差异较大;净利润的均值为1.52亿。从风险管理变量来看,所有企业在六个指标上得分不高,其中财务风险管理(Risk-a)和符合性风险管理(Risk-b)披露较高,而对技术风险管理(Risk-f)披露较少。最后,从治理变量来看,BIG4的均值为0.08,可见企业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不多,独立董事为3.23人,占董事会比例为33%,董事会人数均值为9.96人。
三个模型分别研究风险管理变量和治理变量对审计收费的独立影响和联合效应,下面分类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见表2。
LNASSET和SUB分析了资产和分支机构的显著性,这两个解释变量在样本中均在1%的水平上高度显著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这说明了随着客户资产规模的增大,以及附属子公司的增多,与之相关的关联交易也更为复杂,审计师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随之增多,因而要求更高的审计费用。
由于本文的模型包含大量的解释变量,为了节省空间,只报告在回归中呈现显著的变量,在前两个模型中均不显著的变量不引入第三个模型。三个模型从F值和调整R平方来看,均较好地拟合了数据。
对于模型一而言,RECTA在1%水平上显著,IN-VTA在10%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一,当企业中的各种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风险水平上升时,他们会要求加强对企业的监控,作为有很强正外部性的审计服务,自然企业对其需求也将上升。有四种风险管理的披露在本文的模型中高度显著,分别是财务风险管理、符合性风险管理、环境和安全风险管理、对内部过程风险的管理。这四个解释变量的正相关性支持了本文的假设二,说明企业对风险越是敏感,其利益相关者对外部审计的需求越旺盛,从而审计收费就越高。
对于模型二而言,本文检验了企业治理因素对审计收费的单独影响。在模型中,BIG4,INDEP,INDE-PP和BODNR高度显著,这与本文的假设三一致。企业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将支付审计费用溢价,而独立董事人数越多、占董事会比例越高,作为利益相关者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例如独立董事的声誉)、减少问题带来的潜在危害,这种力量在企业中也就越大,从而对外部监督机制之一的审计服务要求也越加旺盛,进而导致审计费用上升。而BODNR体现的董事会人数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也是与本文的假设一致,即利益相关者的成本分担引致的审计需求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治理变量符号均为正号,这印证了良好的治理结构无法使审计师减少审计程序和工作量而引起的审计收费下降。
在模型三中,检验了风险管理和治理的联合效应,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实证结果在三个模型中是比较稳健的。总的来说,以上的实证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也即审计收费受两大需求因素影响:一是风险;二是利益相关者对控制机制的需求。以上结果也潜在地说明了以往那种按照审计师工作量(生产力)的观点来建立的Simunic修正模型是有其固有缺陷的(本模型中治理变量的高度正相关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
六、结论与建议
篇5
关键词 汽车 跨国项目 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一、跨国汽车项目风险管理的分类及重要性
全球联合开发汽车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1)国外集团或企业间的联合开发。例如:丰田与宝马双方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宝马为丰田欧洲提供柴油发动机和相关技术,丰田则提供其先进的混合动力和锂离子电池技术,双方联手开发下一代环保汽车技术;再如PSA与宝马、PSA与通用、三菱与标致雪铁龙等。(2)国内与国外集团或企业间的联合开发。例如:标志雪铁龙汽车公司与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将联手开发新一代系统;比亚迪汽车公司与奔驰汽车公司共同对电动车进行研究;奇瑞汽车与路虎汽车公司联合开发新的路虎车型。(3)技术中心的全球联合开发。例如:上海通用汽车的泛亚技术中心在上海与美国、欧宝技术中心之间进行联合开发。
跨国汽车项目具有跨度时间长、投资巨大、不确定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会比一般的本土项目高出许多,针对跨国汽车项目的风险管理亦有其特点及重要性。首先,跨国汽车项目的风险管理范围较广;其次,跨国汽车项目的时间跨度长;再次,跨国汽车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多;最后,跨国汽车项目中需要平衡的重要关系人众多。
二、上海通用汽车B项目风险管理方法
(一)B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1、产品配置难以确定导致的进度延迟及物料成本超支。通常跨国项目都会涉及许多不同的区域,而不同区域的消费习惯、文化背景、法律法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样就会造成在产品配置上的争执。例如项目B共牵涉了中国、欧洲、北美、韩国四个地区,对于前保险杠的造型问题大家产生了争执。
2、各区域流程冲突导致的项目风险。参与项目的各个区域都有自己固有的流程,流程不仅是当地思维习惯及行事风格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区域的利益。因此当各区域在对于某一问题的处理流程上有着冲突,往往会引发项目进度的延迟。
3、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跨国项目的一个通病或者说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好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项目成本、质量、进度风险。在跨国汽车项目中供应商定点是十分困难的一个过程。究其原因是因为供应商的定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博弈。因为汽车是属于规模经济,涉及到的订单量都是非常大的。将某一关键零部件定点给某一供应商不但对于这家供应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该地区的经济及产业格局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4、计划产量高导致任何一个变更都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定位于紧凑车平台,因此是被公司高层寄予厚望的冲量项目,在B项目中中国的预期销量往往占到整个项目预期销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在此类跨国整车项目中中国地区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中国的企业通常都是领导一言堂的居多,而且领导的思路一直都在变化。
5、开发周期长。在我接触到的项目中即使是同一平台的车型,中国区域的量产时间往往比北美的晚3个月左右。然而设计开发时间确实一致的,因此中国区域的项目周期就会比其他区域的相同车型长出不少。
6、核心设计参与度低下。上海通用几乎所有的跨国项目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工程中心的手里,这样不但会导致技术风险的失控,更不利于公司技术的可持续发展。B项目就是这样,例如娱乐系统的主要开发权就在北美手中,原本中国已经选定某个型号的娱乐系统,最终因为北美的开发中断而不得不选择其他的型号。
7、成本导向意识强烈导致冲突不断。在通用汽车的跨国项目中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成本优先这条规则的威力。例如北美会聘用一位财务出身的、毫无技术背景的项目总监以及对于任何的配置更改都要计算投资回报率,哪怕是增加一个小小的接头。这样就会造成喜欢常常有新想法的中国领导层的不满,导致冲突层出不穷。
(三)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
目前,跨国汽车项目主要通过决策树法、敏感性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以及蒙特卡罗模拟法等进行项目风险管理。
1、决策树法。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2、敏感性分析法。是一种经济分析,带有主观性。项目某些因素发生变化甚至较小的变化,其影响可能很大,涉及原先决策,这些因素称之为敏感性因素。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实现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找出敏感性因素,从而确认项目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
3、德尔菲法是一种典型的综合性群体决策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是一种非见面形式的专家意见收集方法和“一种高效的、通过群体交流与沟通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国内外经验表明,德尔菲法能够充分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是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
4、层次分析法则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考虑决策的问题,将工程项目风险及应对措施难以量化的因素,进行重要性、影响力、优先程度的量化分析,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5、蒙特卡罗模拟法。基于概率统计原理的随机抽样试验的计算方法;也是一种基于进度与费用风险的网络计划分析技术。还可以结合已优化的关键路径分析。
(三)通用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改善的地方。
当然,通用在风险管理方面也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仍然有许多值得注意并应持续改善的地方:
1、系统更新慢。尽管通用公司有着近乎完美的体统支持风险管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体统数据的更新十分缓慢,这就会导致很多信息不能及时的反馈给项目管理层,导致项目风险的发生。
2、缺乏风险管控意识。虽然上海通用有着众多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但是我发现仍然有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很少或者说基本没有风险预防措施。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询问了包括产品工程、制造工程、采购、规划等部门工龄在5年以上的老员工是否会使用风险预防,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不会使用,并且大多数人表示只会反馈问题项,不出问题的就默认是安全且受控的。因此我认为这是上海通用急需进行提升的方面。
3、项目范围变更频繁。在我目前接手过的五个项目中几乎每个项目都经历过巨大的项目范围变更。例如项目区域的减少、轴距的变更、项目后期(Launch阶段)的造型变更。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中外双方领导层的博弈。由于SGM是中美各出资50%成立的公司,因此在如何表达各自出资方的观点时就会出现拉锯和争执。例如有的项目中的造型在中国做调研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在美国的调研则差强人意。而为了成本最优化考虑,模具肯定只能开一套。因此往往会出现北美选定的造型被中方、中方的配色要求被北美拒绝的情况。这样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在模具已经动刀的阶段,这些内耗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4、中外项目风险工具使用情况不一致。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中外双方对工具的使用上往往出现不对称的情况。例如,在美国和德国,ProgramPlan是项目经理负责、mastertiming是由专人负责的,而Metrics的管理是由工程经理负责,所有工程的报告由工程人员提供。但是在中国则全部由项目经理负责,这就导致很多工程报告难以获得。
5、LessonLearn(经验教训)未进入系统,问题重复再现。这点对于GM和SGM都是同样的问题。尽管目前有对在造车阶段发生的问题进行录入系统的追踪,但是对于整车开发、项目管理、竞品分析等方面则完全是空白。所以常常会发现许多问题都是在重复发生。
三、上海通用跨国汽车项目风险管理的改进设想
一般来说,找出问题相对容易但解决问题就比较困难,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有着复杂的历史问题和客观现实。基于实际的工作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改进设想。
1、建议可以通过采取类似于“20/80”的方法进行风险预防。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为以目前的时间点为零点,对前20天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任务及后80天即将要开始的任务的准备状态进行评估。二为抓住主要的20%的问题,在定期的例会上进行追踪。对剩下的80%的工作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追踪。
2、建议在全项目组开展树立风险意识的活动。让大家理解风险的重量和特点、风险的识别和追踪方式。特别是核心成员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清醒的认识,需要对已经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看看哪些问题是可以被识别出来的。对未开始的工作则需要好好的开展风险排查并对潜在风险项进行分类。
3、对尚未进入系统中的风险管理工具需要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尤其是对于问题清单及经验教训这类的工具。在这点上通用也许可以向本土的汽车新秀奇瑞汽车进行学习。奇瑞的研发中心早已经将问题清单系统加入到办公自动化中,这样不但可以利用系统定期追踪责任人的工作,还能将所有的问题分类共享给其他项目组,让相同的问题只发生一次,有效的节约资源。
4、和外方对口人员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因为几乎大部分的风险管理工具都是由美国发明和更新的。所以我建议在项目各层次开展定期的沟通以及时了解他们最新的动态,并对自己的项目组进行相应的调整。
5、洋为中用,对GM的项目风险管理工具进行本土化。在工作中常常会发现外国人的一套东西在国外用的很好,但是一到中国就会水土不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携手工程经理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ProgramPlan追踪清单,在得到中外双方领导的确认后在例会上予以追踪。所以只有符合需求的才是最好的。
四、结语
中国汽车企业的项目管理正在迅速的发展中,即使目前在某些方面暂时无法超越国外汽车企业,但是我相信假以时日必定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体系。而对风险的管控能力无疑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取长补短,辩证的去看待国外的管理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我国的汽车领域的项目管理提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上海通用汽车全球项目管理经理,目前正在负责的全球项目超过5个,涉及区域包括北美、欧洲、韩国、俄罗斯等。曾就职于奇瑞汽车,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程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逸飞.上海通用汽车新产品开发流程管埋创新.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陈虹.上汽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的架构策略.汽车工程,2010,(6):461-465.
[3]吴勇,孙常程.辩证看待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联合研发.交通企业管理,
篇6
【关键词】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因素措施
1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工程项目的造价风险管理对于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国家的建设资金极为重要。但是,我国在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企业对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的意识还很淡薄,企业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还很低。提高企业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可以预防和减少意外损失,对控制工程造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建筑工程造价风险主要因素
首先,业主是项目的主体,其自身对风险的影响贯穿整个工程实施过程,是整个风险控制的关键。除了业主因素,还有四个相关因素影响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
(1)前期因素
据研究,影响工程造价最大的阶段是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其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75%到95%,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项目调研和定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项目投资整体方案的可行性和风险大小。而项目财务的规划控制和概预算是整个造价控制的基础。此外,招投标和工程实施主体的选择,对于后续工作的风险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设计因素
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是进行造价控制的前提和最荃本依据。它决定工程项目的成败和投资效益的实现。因此,在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工程质量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机械设备成本等。此外,施工索赔是施工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招标投标阶段无法合理预见到的。它是保护投资方的一种措施,也是影响工程造价风险的重要因素。
3建筑工程造价风险客观因素
除上述主要因素以外,建筑工程造价风险还受到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环境对工程造价控制的影响具有不明确性,并且伴随着很大的风险。但根据近几年工程造价的变化趋势看,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具有可测性,主要是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
(1)物价上涨
由于物价上涨和国家政策性调整因素,引起工程造价的变动,由投资方与承包商之间按合同规定进行调整。
(2)通货澎胀与造价控制
由于物价水平上涨,使投资计划规定的投资额与项目实施或竣工时的不相等,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影响投资额。
4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措施
(1)风险管理机构的建立必不可少
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风险管理是涉及最广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它的涉及领域包括了勘察、规划、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有的项目是高达上亿的投资,所以这就要求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完整和完善的组织机构来做支撑。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就要求必须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责。建立规范的决策过程和专门提供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以此保证有效、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流通途径。
(2)风险管理计划的有效制定
在整个风险管理中,对于工程造价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首先要找到导致其发生风险的触发器,这种可以指示风险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指示器,可以在风险出现之前通知决策者或者是管理者。其次,还可以制定预防计划、缓解计划、应急计划,这三种计划是建筑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计划中最基本的方法。在风险发生之时,可以降低风险的概率,缓解风险带来的后果,对发生的风险可以做出应急响应。
(3)风险管理中控制方案的制定
风险控制方案的制定必须与风险事件的发展变化同步,在项目工程造价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修订控制方案的内容与程序。在按照已经制定出的风险控制方案开展具体的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活动的同时,必须紧密跟踪风险事件控制的结果。搜集项目风险事件的所有控制信息并进行反馈,从而指导风险管理中控制方案的具体有效的实施。风险发生之后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避免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4)风险应对方案的制定
在建筑工程造价中,风险响应是针对项目风险而采取的相应对策。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规避、减轻、自留、转移及其组合等策略。风险对策应形成风险管理计划,它包括风险管理的目标、范围及可使用的风险管理方法、工具的数据来源,在风险应对策略中,向保险公司投保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有效措施。
(5)建立工程造价的宏观产业调控机制
通过建立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机制,可以减少环境因素变动引起的风险。比如,政府可以通过行业预测的途径,不时地关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和行业发展的信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可根据这些行业预报信息识别和分析是否是因为通货膨胀因素引起的工程造价风险,从而可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预测,把风险尽量消灭在萌芽当中。在许多工程中,比如桥梁工程、公路工程、建筑工程中采用的工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
(6)工程造价风险的监控与处理
工程项目造价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这并不是在工程的验收阶段才出现的,它实质上是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都有存在的;主要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放松了对工程项目风险的的监控与处理,发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而又没有这样的预警机制,从而造成了这样或那样的后果,才出现在“三超”现象。工程的不确定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大多数风险事件是可以预料得到的,在工程计划实施之前就应该对风险作一个全方位的估计,做出预警规划机制,对已识别的项目风险采取已制订的预警机制进行监控与处理,这样就可以降低或消除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我们对工程造价风险的监控与处理,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①建立风险管理机制;②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人;③预期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④提出风险事件的解决方案;⑤实施风险控制方案。
具体的工程造价监控对象一部分是指已识别的风险事件,但是工程造价预期风险并不是都能够识别得到的,对于另一部分未可知的风险事件也要有不可预见费,这需要根据工程的规模来进行预期。工程造价风险不但具有普遍性,而且也具有全程性,为此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工作也应该体现在工程实施的整个过程。而对风险事件的处理,则需要对风险事件的控制来实现,因此对于工程造价的风险处理应该依托于对风险事件的控制来控制。
5结语
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风险进行控制不仅可以替委托方降低成本,为投资节约资金,也是提高服咨询行业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只有加大对风险控制工作的支持和建设力度,不断纠风险控制工作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提高自身控制工程造价风险的水平,规范其职业道德,做好工程造价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从而保证建设过程中造价风险一直在可控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夏志坚,黄德源.谈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12)
[2]张传玲.浅述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2)
[3]徐大图.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日益增大,使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
商业银行的风险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信贷风险,信贷资产是银行业的主要资产,在当前实行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它是银行业最大的盈利项目,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而引发的种种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价格风险。三是经营风险,主要是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评估、计量和报告总体风险,推动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化解可预见的风险。具体而言,其作用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能够客观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其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银行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银行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内部审计师不仅要识别相关的风险,而且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一是评价银行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否是在分析组织和行业发展情况和趋势、银行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来制定;二是看分解到各部门的目标是否对战略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持,是否与整体目标保持一致;三是评价员工是否确知已建立的工作目标(或业务管理目标);四是管理层是否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该机制至少包括机构、人员、政策和程序以及支持系统。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准确,是否已对面临的风险进行恰当分类;五是是否已识别出各类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因素,并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计量,分析控制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可以使银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内;六是风险监控是否持续得到执行,监控报告制度是否合理,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充分、及时。
(二)能够综合分析和计量风险的恰当性
内部审计对现代内部控制的焦点不仅在于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而且在于强调风险分析和计量。风险分析和计量是内部审计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采取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确定。定量分析方法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通用的公式为:风险值=风险影响X风险概率。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缺少实施先进风险计量方法的必要支撑,但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采用更为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如允许银行通过内部评级确定风险函数计量加权风险资产;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转化基础工具计量市场风险;运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和风险模型计量操作风险等。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新资本协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计量和解析。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取时,应采取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复杂性在于很多情况下需要主管判断不同结果的可能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性格和不同职位的人对风险判断都可能不同,如银行在计量未决诉讼预计负债时,其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合理而恰当的估计。
(三)能够发挥风险反馈的预警性
内部审计在银行管理控制系统中发挥反馈作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起预警功能。内部审计在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合理性以及执行情况和控制效果,特别在关注高风险领域和内控不健全区域的潜在威胁时,是通过风险反馈进行持续监督与评价,确保目标与预算如期完成的。一方面,内部审计要与相关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沟通,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对重大的审计发现按清晰传递的线路进行报告,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和其他有关方面,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报告,使风险及时得到控制和防范;另一方面,以风险为核心及出发点的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作为管理层改进风险管理的参考意见,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建议反馈,提高组织的整体管理效率。
三、加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审计理念
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银行各级管理层应深刻理解银行所处环境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风险的含义,把风险作为重要的决策变量,始终把风险意识贯穿于经营的全过程。内部审计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存在风险的领域就是内部审计的重点,风险评估已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内部审计已扩展至通过战略层面参与公司价值创造。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和事中审计、从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从现场审计向远程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方向发展。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要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确认、揭示和防范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效益审计应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二)将风险管理融人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因此内部审计程序与机构的风险管理之间应该协调一致,使这两项工作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首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在对可能影响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按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优先顺序,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
其次,确定审计范围和编制审计方案时,通过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审计业务工作范围,如重要的会计凭证、重大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及交易授权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控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在选择技术与方法时,应能反映出风险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再次,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最后,追踪审计时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最严重的潜在的问题上,将风险确定为决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风险越大,追踪审计的范围就越广。
(三)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管理评价模式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利用网络信息收集风险数据开展动态评估的评价模式,为银行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机构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对日常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进行分工,收集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收集有助于进行风险评估的银行内部控制状况资料,建立数据库,利用一定的指标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准确地确定审计监控的重点和范围,为各级经营决策者和审计部门全面、连续、及时地监控和评价业务发展情况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数据库的优点是把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发挥预警作用,同时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以便及早发现存在的风险并及时进行解决,达到控制风险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篇8
关键词:最优化;投资组合;Copula 函数;均值-方差模型
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本质上是一个资产组合的优化问题。在确定投资组合时,管理者的目标是在他们可能承受的风险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使预期收益最大,或者说在预期收益目标既定的条件下,使面临的风险最小。为了确定有效的资产组合,必须对投资行为作一些假设。第一个假设是,投资者是规避风险的risk averse。规避风险是指在确定资产组合时,在投资者愿意承受的风险水平条件下,若存在两项预期收益相同但风险不同的资产,投资者将选择风险小的资产。第二个假设是风险的度量方法是合理的。
Markowitz的最优化资产组合模型均值―方差模型假设方差或者标准差作为风险的度量是合理的,从而有:
minσ2x)
s.t
σ2=xΣx
Erp)=Σni=xiEri)≥μp
Σni=xi=其中xi≥0
其中,x=x,x2,…xn)是所持有资产的头寸,r=r,r2,…rn)是资产收益率,Σ=σij)是资产收益率的协方差矩阵假定是正定矩阵,μp是投资者要求的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
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中假设的合理性是有条件的,它要求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而资产组合收益率的分布服从联合正态分布。一旦资产组合收益率不服从假设分布,资产组合的方差σ2=xΣx将不成立,则会影响均值―方差模型产生的资产组合优化结果的精度。风险值VaR能够度量各种分布形式的金融风险,不需要限制资产的分布假设,因此用风险值VaR作为风险的度量是合理的。从而,基于风险值VaR的最优化资产组合模型均值―VaR模型为
min[DDX]xVaRx)
s.t[B{]
Erp)=Σni=xiEri)≥μp
Σni=xi=其中xi≥0
基于风险值VaR的最优化资产组合模型理论上是可行的。目前也有不少学者研究这种模型,但优化问题的实现过程非常复杂,为了简化优化问题,通常需要给模型加上一些额外的假设条件。因此,该模型的实践应用相对较少。在风险值Va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条件风险值CVaR对于处理资产组合最优化问题有很大的优越性,它具有的优良的数学性质如凸性,次线性等使资产组合最优化问题变得容易处理。基于条件风险值CVaR的最优化资产组合模型均值―CVaR模型为
minxCVaRx)
s.t
Erp)=Σni=xiEri)≥μp
Σni=xi=其中xi≥0
本文以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将Copula理论引入到均值CvaR模型中来,用Copula函数来刻画风险资产的联合分布,求解CvaR最小的投资组合模型得到最优投资比例和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用这种方法的优点使得模型更容易处理,又考虑了变量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
条件风险价值CvaR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超过VaR的期望损失。它的计算方法同风险值VaR的计算方法一样,有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在这里采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来计算条件风险值CvaR,实现资产组合优化问题。
首先生成单个资产i的损失情景ijj=,…,N),N为模拟的情景数。若资产组合的头寸为x=x,x2,…xn),则资产组合的损失情景为:
Pjx)=Σni=xiij,j=,2, …,N)
构造一个函数αx,ζ)=ζ+[X]+α[X]E{[fx,y)-ζ]+}。其中fx,y)为损失函数,y为资产的未来价值向量。在置信水平-α下,优化问题可转化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
min[DDX]x,ζ)∈X×Rax,ζ)
s.t[B{]
Erp)=Σdi=xiEri)≥μp
Σdi=xi=其中xi≥0
因此,通过优化问题可以同时得到最优的CVaRαx)和对应的VaRαx)。这样,基于条件风险值CVaR的最优化资产组合模型就转化为一个典型的优化问题,使得计算更加简便可行。在置信水平-α)下,求解上面的优化问题,可以得到x*,ζ*),其中x*是使CVaRα)最小的资产组合的头寸,而ζ*是对应的VaRα)。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CVaR与VaR相比是更为谨慎的风险度量方法,从而可以更有效的管理金融风险。对于保险投资组合的风险管理,只要能够利用Copula函数生成资产组合的损失分布,就能得到投资组合的CVaR。
.基于 CVaR-Copula 的投资组合模型
运用 Copula 函数构建数学模型更能真实的反应本质问题。它的出现和应用为风险分析和多变量时间序列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将Copula 引入风险估计中,可以将最基本的风险点的分布综合成一个整体,使得风险估计过程变得简便。Copula 函数对风险管理所关注的变量间尾部风险进行较好地刻画。选择合适的Copula 函数进行建模就可以得到收益率的联合分布函数,达到量化资产组合风险的目的。同时,由于Copula 理论在相关性分析方面的优势,此方法在组合风险预测方面相对于使用线性相关系数的大多数风险管理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利用 Copula 函数建立的多元波动时间序列模型能灵活构造金融资产的联合分布函数,对未来收益率情景的模拟将更加准确,因此我们利用Copula-GARC 模型来描述它们的联合分布,利用t时刻前的信息,我们得到t +时刻基于CVaR-Copula 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如下:
假设在单一期限投资中,x=x,x2,x3,x4)′∈R4,其中x代表国债的投资比例, x2代表企业债券的投资比例, x3代表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比例,x4代表股票的投资比例。得到的基于Copula函数的保险投资组合均值-CVaR模型如下:
min[DDX]x,∞α+[X]m-β)[X]
Σmj=[fx,yj)-α]+
stΣ4i=E[yi]xi≥μ[X-]
xi≥0
fx,yi)=Σ4i=-yijxi-yx
yij+)=μij+)+εij+)i=,2,3,4
εij+)=h/2ij+)ξij+)
j=,2,…
hij+)=ω+αtε2ij+…+αtPε2i-P+)+βihij+…+βiqhij-q-)
ξj+),ξ2j+),ξ3j+),ξ4j+))|I-Ctξ),2ξ2),3ξ3),4ξ4)|I)
Ctu,u2,u3,u4;ρ,v)=ρ,vt-vu),t-vu2),t-vu3),t-vu4))
其中μ[X-]为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选取t-Copula函数来描述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国债、企债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结构,ξt),2ξ2t),3ξ3t)4ξ4t)分别为随机扰动项所服从的概率分布。
建立将保险资金投资到股票、基金、国债、企债和银行存款四类资产时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为了得到下一天保险资金的最优投资策略,我们还需要给定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本文在这里给出一组投资组合的目标收益率,并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价值和投资比例的变化情况。
对我国保险投资组合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由投资策略可知,当目标收益率较低时,保险资金大部分投资在国债和企业债券这两项风险较低的资产上。当投资收益率上升时,投资到国债的投资比例均下降,企业债券和基金的比例都有所提高。
2利用投资组合工具进行保险资产的投资运营,将有利于实现保险资产的保值增值。然而,由保险投资组合模型的最优投资策略可知,在目前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条件约束下,股票投资率比例是不可能大幅增长的,所以保险资产利用投资组合工具必须循序渐进,不能盲目投资。保险资产短期可以考虑利用银行储蓄、国债、企业债、和股票的投资组合工具进行投资运营,但股票投资部分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中长期根据资本市场的成熟度,逐步扩大股票的投资份额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国外有关研究表明,保险收益的 90%来源于投资组合的选择,只有0%取决于管理,过多的投资限制会降低保险资产的投资收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保险公司可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分散风险。
2.构建保险投资运营风险管理体系
收益和风险是任何投资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保险公司多元化投资的同时,必将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保险公司除了面临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等系统性风险外,还将面临委托风险、多元化投资资产风险等。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保险公司实现稳定收益的必要保证。我国保险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应贯穿于基金运营的全过程。风险分散机制可通过基金投资证券的多元化、投资国别的分散化、投资期限的分散化来实现。
我国的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重视承保,轻视投资,根本谈不上形成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而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设置也不利于保险公司投资,大部分公司只是在近年来才成立了投资部,而且专门的投资人才也比较缺乏,这样就导致了保险公司对资金安全控制没有把握,而选择投资风险较小的方式来投资,例如,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风险较小,所以国债投资的实际比例比较接近理论比例,银行存款居高不下。
3.结论
本文在计算各种资产的收益率时使用了各类资产的综合指数收益率,所得到的只是初步的结果。在实际投资决策时,应该确定组合中具体的国债、企债、基金和股票,利用Copula函数建立投资组合风险度量和优化模型,得到各个资产具体的投资比例。此外,可尝试研究将保险资金投资于房地产或进行海外投资时的投资策略。要考虑各种不同种类资产间的相关特性,如何有效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以降低因收益不足所可能造成保险支付危机;要在上述考虑下,将资产适当的分配于风险、流动性高低不同的投资标的当中。
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仍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加以努力:
保费问题
在保险投资组合中,为维持基金资产价值,对于投资风险可忍受的程度必须加以考虑,希望能规避投资上的损失,确保未来支付得以兑现,本文将保险资金进行短期投资,并没有考虑保费的收取和支付,这在实际中将影响到保险资金投资工具的选择,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把本文建立的模型扩展成多阶段投资优化模型,根据保险资金提拨款收入和支出,结合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问题,建立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2投资比例的限制
由于我国对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有严格的限制,在投资政策中
[CM27*8/9]必须充分考虑到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法规对某些投资品种有明确的数量比例限制,这在客观上为我们进行资产分配设定了最高限额。
我国目前对保险投资中的风险资产持有比例仍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在进行投资组合优化时还应当考虑对各种资产的比例限制。这些政策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难度,导致我国保险投资收益率低于发达国家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
3Copula 函数选择
在利用Copula函数刻画保险投资对象的相关结构时,除了考虑到各个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关系是非线性的,还可以考虑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波动,建立一种动态的非线性模型来描述事物之间这种非线性的动态相关结构。而目前对时变 Copula模型的研究还不多,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或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文重点在于建立较适合保险投资组合模型的方法及步骤,并得到了保险最优投资策略。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初步的结果,本文在投资工具及投资比例限制、投资组合预期方面难免存在不足,还需要在保险投资管理领域,采用更大的样本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以此获得关于这种方法更多的经验与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宝,肖庆宪.基于Copula函数的动态投资组合研究[]统计与决策,20095:63-65.
[2] 陈辉,陈建成.我国保险投资组合的模拟和金融风险测量研究[]统计研究,2008,:64-7.
[3] 杨湘豫, 夏宇.基于Copula方法的开放式基金投资组合的VaR研究[]系统工程,2008,2:40-44.
[4] Rockafeller, Uryasev . Optimization of condition value at risk[]. ournal of Risk,2000,23):2-24
篇9
关键词: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6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13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影响国际工程承包投标市场的风险因素日益增多,企业必须在投标阶段就预见并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为工程中标及项目实施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国际工程投标阶段风险管理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相关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一、概念的认知
国际工程招投标是当前世界各国经常采用的有组织的市场交易行为,是国际贸易中一种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买卖方法。作为一种跨国家地域形式的商业活动,国际工程投标风险较高,国际工程承包商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涉及到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甚至是自然环境以及工程业主、监理工程师和相关单位等多种因素,为了提高投标命中率以及中标后项目的顺利实施,投标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认真分析招标文件,并经历招标文件准备、招标通知的发出、资格预审、招标文件获取、标书准备、开标、评标与决标直到合同签订等过程。对这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控就成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般而言,对国际工程投标风险都需要经历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的过程。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并以此为合理地使用多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对项目活动涉及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实行有效地控制及监控,妥善地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安全可靠地实现项目的总目标,加强风险识别的准确性,以提前预防风险的发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对风险的管制能力,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成为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关注重点。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
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在工程风险领域兴起的时间相对较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风险分析技术的应用开始出现在系统工程和运筹领域,而真正将风险管理引入工程项目管理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开始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引起了西方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Jack show[1]认为,公司风险管理必须从专业风险管理团队的组建和培训着手,通过积极调查发现公司的潜在风险,利用专业智库测算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其与机会的关联度,采取先进的管理技术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最好是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系统来加强企管风险管理活动。美国权威机构COSO指出,风险管理应当在企业战略制定中得到重视并贯穿企业管理的始终,从而使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因素在可控范围之内。
随着战略管理工具例如平衡计分卡(BSC)的的出现,许多学者将其与企业风险管理(ERM)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们认为BSC和ERM之间有不少相同点,例如都关注战略的实现、管理过程的视角、各关键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及其联系,要求整个管理过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强调责任的落实,把BSC与ERM相结合,可以拓宽风险管理的研究视野。Mark. B[3]等人建议把企业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与企业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以达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McWhorter[4]等的研究认为使用使用战略业绩评价可以增强ERM系统,并有效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
近年来,随着项目风险管理的日趋成熟,学者们对风险管理特别是技术风险、设备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工程招标方如何建立有效的工程项目费用支付控制机制及相关理论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5]。F.H.Griffis and Symeon Christodoulou[6]在研究中对投标风险中的工期风险进行评估则主要是利用PERT和Mente-Calo方法;Ming Lu和S.M.AbouRizk[7]通过对PERT网络的改进,减少了计算工作量,对工期风险进行了重新估计,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风险管理与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愈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Jiang[7]等人从用户合作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信息技术对项目成员合作的影响,指出信息技术支持下项目管理绩效提升的显著性;也有不少学者对投标决策风险评估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Bakker[9]认为风险管理应当与信息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以实证分析方法指出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对项目风险管理有正效应。
传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在项目投标风险评介研究中仍然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D.K.H.Chua and D.Li等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投标风险进行了评价[10],他们着重分析了指标层次内部之间各因素之间关系,却没有深入研究指标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其他学者对这方面研究的不足进行了弥补,如Seung H.Han和JamesE.Diekmann,运用CIA对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关系进行分析[11]; Leroy J.Isidored和W.Edward运用工期―费用组合和多重模拟分析,去研究风险的相关性[12][13];Vito F Uricchio等利用模糊决策支持系统对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的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其结论认为利用基于知识的模糊决策系统可以有效降低项目风险[14]。
目前,在企业投标的风险管理研究中,国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引领着风险投标管理的主流,而且在生产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
我国目前的风险管理理论大部分都来自于发达国家,这些理论在被引入我国后,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等的差异,国外的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的实际应用中遇到了本土化难题,
我国学者对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价研究较多。房颖等从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菲律宾国家电力公司钢杆工程投标过程中所遇到的几种风险,并指出了相应的策略。赵朋等(2004)提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即利用专家调查对各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后果及其影响进行估计,再通过综合评价,考虑所有风险因素的影响之后得出建设工程承包总的风险水平。郭鹏(2005)等针对项目风险评价中专家评判信息的模糊性与灰性,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得到指标灰色统计量,并构造项目风险模糊隶属矩阵,建立了一种灰色评价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张朝勇等(2007)在模糊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投标多风险因素综合决策算法,并通过案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项目投标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张英宝(2006)运用价值风险的相关原理,尝试将VaR风险管理技术应用于建设工程投标风险评审,为建设工程投标报价评价提供了新的风险分析方法。彭锟等(2002)结合巴基斯坦鞭水电工程项目的投标实例,验证了Fuzzy-AHP方法的投标风险评价与决策模型。刘睿等(2004)从投标风险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出发,AHP方法和改进的两两比较判断方法,对投标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投标报价风险的研究方面,肖维品[15]用概率统计方法计算投标报价总报价风险,其他如刘静[16]的分项计算法和综合系数法等都对工程投标风险费用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已充分认识到了工程投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相关的风险识别、评价等理论方法的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这些研究多将目光聚焦在我国国内投标风险管理的研究上,对于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管理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从市场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进一步对国际工程承包投标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相关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风险管理从个别理论发展到全面理论,从小范围的初步运用到整体的精密动作,从组织内部到组织外部甚至是整个企业的联合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总的来看,国际工程投标风险管理发展趋势可归结如下:
第一,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标志,风险管理从理论方法到实现手段实现了全面的科学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计算机在网络计划分析中的成熟运用,信息系统及管理科学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风险管理活动中,风险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空前提升。主要表现在:从现代管理理论中汲取新知识,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强化了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同时,现代管理方法,如评价决策技术、预测技术、排队论等又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成熟的工具和方法,极大的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第二,社会化和专业化成为风险管理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项目类型多元化、运作规模复杂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风险管理不再只是一种理论科学,其实用的技术性体现的更加明显,整个社会对专业化、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员爆发出较强的需求,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或公司也开始出现,专职的风险管理员和风险分析师成为新兴职业。
第三,标准化和规范化成为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由于面对的情况十分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因此,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倾向,要求专职人员具备数学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风险管理理论以及企业管理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从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出发,降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次生风险,使风险管理逐步工作流程化、作业规范化,从而全面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促进风险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和通用化的实现,最大化风险管理水平及其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就成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五、结论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际工程承包投标的复杂性更加凸显,给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的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内容涵盖了国际工程投标过程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演进、方法及发展趋势,不仅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MowbrayA H. Blaachard R H.Williams C A. Insurance.4thed. NewYork: MeGraw-Hill. 1955.
[2] COSO.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 AICP, Sep.2004.
[3] Mark , B.,Chen, A, Nunez. K,and Wright ,L:Working Hand in Hand: Balanced Scorecards and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c Finance, 2006.
[4] McWhorter L B.,Mathedy . M and Frizzell. D. M.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Smitegic Finance,2006.
[5] Meredith .J.R.and Mantel .S.J.Jr. Project mananagement: a managerial approach. John Wiley& Sons.I n c.2000:19-21.
[6] F.H.Gfiflis.Symeon Christodoulou.Construction Risk Analysis Tool for Determining Liquidated Damage Insm-emence Premiums:Case Study.Journal of ofConstm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6):407-413.
[7] Ming LU.S.M.About Rizk Simplified CPM/PERT Simulation Model.Journal of Consml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0,(3):219-226.
[8] Jiang, J.J., Klein, G., Chen, H.G., The effects of user partnering and user non-support on projec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Information Systems .2006,(2):6890.
[9] Bakker, K.D., Boonstra, A., Wortmann, H. Does risk managementcontribute to IT project success? A meta-analysis of empirical evid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0,28 (5), 493503.
[10] D.K,H.Chua and D.Li.Key Factors in Bid Reasoning Model. Journal of construetion and Management,2000,(5):349-356.
[11] S.H Han,J.E Diekmann.Making a risk-based decision for overseas construction project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l,21(9):765-776.
[12] L.J Isidore,w.Edward.Multiple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Probabilistic Cost and Schedules Integration.Joum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2,128(3):2l l-219.
[13] L.J Isidore, W. E dwafd, Gary T.FRY.Integrated probabilistic schedules and estimates from project simulated data.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1,23(9):417-426.
[14] Vito F Uricchio,Raffaele Giordano,Nicola Lopez.A fuzzy knowledge-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groundwaterpollution risk evalu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4(73):189-197.
篇10
关键词: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现存问题;解决策略
一、引言
纳税筹划管理体系最初出现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欧美等发达国家,随着研究的进展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纳税筹划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专业化和实践性极强的管理体系。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已经逐步深入,市场条件日趋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我国的相关领域开始关注纳税筹划问题,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研究,但是有关纳税筹划怎样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避这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所以,怎样实现对纳税筹划进行风险的评价和应对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未能形成足够的纳税筹划风险体系,也未能充分意识到纳税筹划管理的重要性。在现实中,有不少公司在涉及到纳税筹划的时候,常常过于注重纳税筹划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有些公司还将纳税筹划理解为能为公司节约税收的具体额度值,并以资金节约的比率来评价纳税筹划方案的可行性。这些公司往往没有意识到纳税筹划的另一面――风险因素,因此也就没能配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者负责人来实施纳税筹划的风险评估、预警及规避。
2.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纳税发现管理流程。与欧美国家相比,在我国的各大企业和科研院所普遍没能及时地进行纳税筹划风险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因此客观地说目前比较缺乏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流程的具体实施步骤与方案,不少已经发表的纳税风险研究成果在深度上和广度上均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具体来讲,在一个公司中,怎样进行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阶段性实施,在每一个具体的实施流程中应该进行什么样的具体工作,选择何种客观的评估算法及体系进行纳税筹划风险的识别与规避,以及如何结合具体的纳税筹划风险源进行针对性的应对等等,均未能进行足够深入的研究,甚至在一些研究领域中尚存学术理论和实践方法上的争议。
3.纳税风险管理实际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主体性亟待提升。风险的识别与规避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性工程,对执行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要求,不但应具备多样化的专业背景,还应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由于我国发展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时期较短,因此符合上述要求的专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的要求。在企业中,风险管理工作者的主体性指的是工作人员是否在风险识别与规避中起到充分的主导作用,其角色是否处于风险监控的主动地位。这些因素均对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工作有效性造成影响。而目前的情况却是:兼具企业生产运营背景和扎实风险管理经验的工作者更是少之又少。从业者整体素质难以满足要求,这种现状也是纳税筹划风险管理发展的短板和障碍。
三、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策略
1.应将风险管理体系和方法纳入到纳税筹划工作里,在公司中形成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一致认识,从而最终将纳税筹划的风险应对纳入进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应该意识到,只有公司中所有纳税筹划的管理者能够认同纳税筹划风险应对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才能在全公司范围之内形成风险管理的氛围,将对纳税筹划的风险意识完全内化为一种企业的行为模式和工作风格,在公司之中使全体员工将纳税筹划风险管理视为自身份内的工作,在意识到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同时,使之能够完善部署、充分发挥作用。
2.进一步支持学界与企业对纳税筹划风险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从而增强在企业中普及纳税筹划风险评估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可行性。针对我国的纳税风险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应该支持相关部门增强人力资源和研究环境的配置,从而尽快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通过紧密结合风险管理相关的理论、方法与企业纳税筹划面临的实际风险,构建具有较高实用度的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实施办法,从而为企业开发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纳税筹划的风险评估与规避策略。
3.强化和提升企业纳税筹划人员风险管理的专业素养。企业应该将纳税筹划风险管理视为一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风险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才能胜任。这些知识包括与企业类型相关的专业知识、风险评估和规避知识、企业运营知识等等,通过对这些知识对自身的武装,并加以熟练运用,提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进行相关人力资源的配置时,实现应结合力设置人员聘任和录用的标准,着重考察其纳税筹划的专业背景以及风险管理的优势和经验。其次,也应积极进行公司人员的培养和提升,使其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能够结合企业需求来努力掌握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胜任税务筹划的岗位要求。
四、结束语
为了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和规避纳税筹划风险的有效策略,只有对企业的具体特点和纳税筹划所采取的实际方案进行通盘考虑,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不断发现和改善纳税筹划中有可能出现风险的薄弱环节,提升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