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问题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贸易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贸易问题

篇1

关键词:信用证;国内贸易;风险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1-02

一、国内信用证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信用证推出。当时一同推出并使用的还有商业汇票。由于当时国内信用程度较低,经济欠发达,信用证暂时没有被列为一种结算工具。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了《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正式将信用证引入国内贸易结算,但此时信用证仍然遭受市场的冷落,2007年国内的信用证发展依然很缓慢,只有几家银行参与到信用证业务当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2010年以来信用证业务才得到突飞猛进的进展,2011年的1月到9月全国开证量已超过了8千亿元人民币,虽然与以往相比量上有了大的突破,但在国内贸易结算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银行承兑汇票。或许这与后者的央行大力推广有关。但不可否认,国内信用证有其自身的硬伤,与庞大的国际信用证业务量相比,它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二、国内信用证规模较小的原因分析

从功能和特点上来说,我国的国内信用证业务与国际信用证并无大的差异,但为什么在国外广泛使用的信用证在我国的发展却严重滞后,甚至频频触礁,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用证自身业务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内信用证在制定初是参照了UPC500的原则,但是还是有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国内信用证实际操作中产生很多问题。首先,手续繁杂,结算时间长,成本高。信用证与国内现行的各种结算方式相比,无疑手续繁杂,时间较长,不能满足企业快速收回资本的需求。此外,跨系统银行间的信用证通知、交单和资金清偿的渠道不畅通,造成结算速度更加缓慢。成本上,除了通知费略低外,其他费率基本都与国际信用证相当,明显高于国内贸易的其他结算方式,特别是商业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通常会要求开证申请人提前缴纳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开证保证金,以期达到占有对方资金的目的,但这对开证申请人来说却造成了流动资金的积压,使得国内信用证的吸引力下降。其次,与国际贸易中使用的信用证相比,由于运输方式的不同,国内信用证的使用上会存在单据的缺失,由此造成审核单据时的标准不统一。国际贸易信用证一般都为跟单信用证,所谓的单是指附有货运单据,这种信用证是仅凭货运单据就可以付款的。但是在国内贸易中,货物运输方式多采用的是公路或铁路,基本不存在海洋运输。提单代表货物所有权,有了提单等于拥有货物。国内贸易信用证缺乏提单,贸易就无法顺畅完成。此外,国内信用证结算时,在单据审核上缺乏统一标准,一旦发生业务纠纷,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货物,但是在不同地方的法院或者甚至是由不同的法官来审理,结果都不相同。审核单据标准的缺失,使得信用证业务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单据的质量保证,而是银行之间及银企之间的信用合作关系,这大大阻滞了业务的发展。

2.阻碍信用证发展的环境因素。(1)国内立法滞后,潜在较大的法律风险,从立法上来看,目前关于国内信用证上的规范仅有一个《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这只是一个规章制度,并不是法律。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修订也相对滞后,这就对国内信用证的使用人约束不足。和另一种结算工具汇票相比,无论从立法上还是从配套体系上都稍显落后。银行承兑汇票已经非常成熟,信用度也较高,商业汇票在《票据法》有专门章节规定,司法解释也比较详细。而国内信用证除了在有关法律中对信用证诈骗有相对应的惩罚外,对于鼓励政策或配套措施一直缺失。(2)人员素质限制,信用证有很强的专业性,但一旦操作熟练又相对简单。国际贸易中的频繁使用使得企业和银行中专门进行国际结算业务的人员对其非常熟悉。但是如前所述,对于并不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对信用证缺乏了解,而更多使用的是汇票,托收承付,汇兑或者直接现金交易。长期的习惯及对国内信用证知识的不了解使得人们存在抗拒心理。(3)金融机构推广热情不高。近年来,银行承兑汇票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广下已经获得广泛应用,国内信用证却受到相关部门的冷待。由于缺乏相应的运行标准,商业银行即使想开展该业务,也发现无章可循,只能自己摸索,银行自然就失去了推广的动力。作为唯一的规范,《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近年来修订较少,明显落后于当前经济时代的发展。因此国内信用证经常被打入“冷宫”。

三、关于发展国内信用证的建议

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国内市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交易各方将充分认识到国内信用证在技术含量、灵活性、风险控制、对交易各方等综合效能方面的优越性。所以尽管国内信用证业务在开展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金融业务创新确实有无法阻挡的趋势。我们要从信用证业务本身出发,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规则,提供适合信用证发展的大环境。

1.简化国内信用证的相关手续,缩短结算时间。与国内现行的结算方式相比较而言,国内信用证的手续烦琐,办理时间较长。我们把国内信用的规范《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和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使用规范UCP5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500号出版物》做详细比较后发现,两者的基本内容几乎一致。也就是说,国内信用证并没有基于国内贸易的特点有自己的结算方式,而是跟国际信用证操作方式几乎一样。举例来说,国际信用证作用中,卖方交单议付的时间,一般是装运日后15天之内,当然也可以买卖双方约定。这个15天的约定是基于跨国贸易,两国之间距离较远以及海洋运输较慢等特点制定的。而国内贸易中不存在这些问题,运输多采用铁路,距离短速度快,所以可以将交单议付期缩短,如3~5天。另外,现代通讯技术在银行间的使用,也可以促进国内信用证流程的缩短,如电报索偿业务可以督促合同的尽早履行。

2.充分利用社会分工的成果,弥补国内信用证单据上的缺憾。在目前国内信用证业务中缺乏像海运提单一样的货权凭证,是货物的转移不能仅仅依靠单据的转换,增加了买方装让货物的不便,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利用第三方机构,对国内贸易来说,大量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出现,大大方便了合同的进程。买卖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把运输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把检验业务交由第三方检验机构,并出具相应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告作为议付单据。此外,随着信用平台的建立和规范,还可以尝试通过限制提单的格式,使其能够作为物权凭证,这样银行就可以掌握货物的物权,也可以使因资信问题而无法为企业减免保证金开证的问题得到缓解。

3.加强国内立法及司法保护。如前所述,国内信用证存在法律缺失。对于国内信用证唯一的依据,《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要加以充实完善,要体现出与国际信用证应用的不同之处,同时还要结合国内贸易的特点。对国内信用证欺诈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但同时最重要的是要有对使用国内信用证的奖励措施。既要吸收国际信用证的优点,又要体现出其自身特点,同时与其他国内结算方式的使用方式要区别开来。加大信用证欺诈和诈骗行为的惩处,出台有关司法解释,为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提供依据,为当事人有关国内信用证行为提供法律边界。

4.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加大营销宣传和市场推广的力度。只有对目标客户的精确定位,才能使营销有的放矢。鉴于国际贸易信用证已经使用相对成熟,所以可以从一些跨国公司或外贸企业入手,这些企业已经熟悉了国际贸易信用证,因此对国内信用证更加容易接受。其次,商业银行应是推广主力,对于同在本银行系统开户的陌生交易伙伴,可积极推荐交易双方使用国内信用证控制交易风险。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国内信用证有机嵌入企业的供应链,以大型企业为核心重点开发其下游企业即供应商、经销商或产品消费厂商,改变其传统思维方式,实行替代战略,逐步用国内信用证替代银行承兑汇票。

5.加强培训,先内后外,培育市场。国内信用证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一种结算方式,因此在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上要求较高。要想推广这项业务,必然要对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法律方面的培训,在流程设计上,手续操作上以及如何更好地让客户接受这样一种结算方式上都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建立一支具有良好业务水平的营销和结算队伍对国内信用证的推广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证结算办法[R].1997.

[2]徐秀琼.国际结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3]阙水深.银行结算通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4]陈伯诚,钱中先,许臻.票据与结算[M].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90.

[5]王水松,费国忠.企事业单位与银行往来手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6]陆祖汶.国际贸易融资和风险[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有机食品贸易;绿色壁垒;认证标准

一、我国有机食品贸易现状

有机食品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如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FOAM)认证的食品。有机食品含有机食品原料(有机农产品)和有机加工食品两个层次,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加工食品、调料等。

我国1990年通过向荷兰出口浙江省临安县生产的红茶和绿茶开始有机食品的出口,其出口额一直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1995年的30万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3.5亿美元,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出口的主要种类有大豆、茶叶、蔬菜、杂粮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目前,国内主要有南京国环、中绿华夏、圆通认证、万泰认证等27家认证机构,认证受到环保部、农业部、认监委的多方管理。2007年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285家,产品1,113个,分别比2006年增加35%和9.2%,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92家,产品总数达到3,010个,分别增长33.1%和32.1%。

目前,全球有机食品市场正在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有机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需求量逐年增加,我国的蔬菜、有机稻米、杂粮、茶叶等农副产品和核桃油、山茶油、蜂蜜等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2006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3.5亿美元,仅占国际有机市场份额的0.7%。据统计,我国有机食品占全部食品的市场份额还不到0.1%,远远低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在有些发达国家,其市场份额已达到5%~10%。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0%~1.5%,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3.0%,甚至更高。

二、我国有机食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正处于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也越来越大,而且有机食品在质量标准和品牌影响力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具备了扩大出口的技术条件。因此,我国有机食品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事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经验、技术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有机食品出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有机食品贸易面临国外“绿色壁垒”的威胁。目前,我国的主要出口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他们凭借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垄断优势,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由,先后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以抵消由于劳动力价格、运输和原材料价格等其他国际贸易竞争因素给本国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这将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由于达不到进口国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的要求,在有机食品中,只有约占10%的AA级绿色食品才能达到国外的有机食品标准,才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难以被国外市场广泛接受,使我国近几年来有大量有机食品(主要是A级绿色食品)出口受阻。

(二)有机贸易出口企业治理机制不规范。我国有机贸易出口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有机品牌经营的理念和能力较弱,呈现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在出口贸易中,许多企业缺少技术力量的支撑,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是“以量取胜”、“靠出口数量扩张为主”的低价战略;而我国有机食品本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深度调研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盲目竞争,自相压价,客观上存在倾销倾向,给我国有机食品出口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食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品种。目前,有机食品产品、销售额都有大幅上升,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2%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品种单一,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同类产品品牌繁杂、著名品牌少等,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对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多样化形成了障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新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企业出口产品中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深加工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国际市场消费多样化的需要。

(四)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完善,且现行出口体制不顺。我国目前的认证体制存在认证过程复杂、技术落后、对认证企业和生产企业监督不力以及认证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我国的认证标准至今仍未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认可,难以与国际接轨,使得有机食品出口渠道不畅。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出口体系仍不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生产与贸易相分离,这也使得绿色食品出口难度增加。

三、对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的建议

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加大、我国政府及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生态农业和生态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的有机食品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焦点。

第一,破除绿色贸易壁垒,扩大有机食品出口贸易。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绿色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有机食品法规、标准、认证体系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营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调整有机食品产品结构。加强有机食品的基础研究,对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进行攻关,开发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有机食品。在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同时,推进A级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同时,政府应加大技术的推广,提高有机食品产业化标准。

第三,规范出口企业管理,实施有机品牌战略。加大政府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扩大有机食品企业规模,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国际竞争力。同时,有机食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有意识地扩大和宣传产品商标,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的国际知名度,为我国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第四,坚持和完善有机食品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有机食品国际认证步伐。我国要参照国际标准和法规,加快健全我国有机食品管理的办法和法规体系,对外与外国政府的有机食品相关法规对接互认,对内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由于只有通过进口国标准的认证才可以出口其他国家,所以我国标准应该保持与国外标准一致性,从而提高企业认证的效率,提高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市场推介、品牌整体形象宣传等,使我国绿色产品标准和认证准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为绿色食品的国际化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篇3

记者:请问唐总,作为一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决定开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的?

唐总: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推出,是为了顺应新的形势和变化。

首先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对出口企业而言,其出口贸易可以得到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但其国内采购和国内销售同样需要配套的保障。

第二是遵从国家的政策导向。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七天,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公司成立伊始,中国信保的定位就是一家政策性信用保险公司,配合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是中国信保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对国内贸易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出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使中国信保能够通过承保政策和费率机制体现国家政策导向,配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能够有力保障国内贸易的整体发展。

第三是为了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来看,国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不利因素阻碍着国内贸易的顺利发展,尤其是信用风险制约着国内贸易发展,如企业间的信用信息还不够畅通,企业间的恶意拖欠、商业欺诈和三角债等仍屡见不鲜,企业的债务追偿和损失补偿手段还比较单一。我国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可以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有效作用。

针对以上情况,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经批准,中国信保推出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在原有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基础上开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标志着中国信保开始为企业提供包括出口环节和国内贸易环节在内的全方位信用管理服务。

记者:内贸险具有保障国内贸易安全的作用,要使内贸险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要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国内贸易发形势,我想这也是您所关注的。

唐总:是的。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贸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与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密切相关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贸易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约3.4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约8.9万亿元。社会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国内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对贸易规则的规范化和信用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买方市场对国内贸易的影响逐步深入。我国经济的总体格局已转入买方市场,企业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对信用支付方式和融资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对信用管理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第三,国内贸易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一是城乡之间的结构性差异,二是区域性结构差异。国内贸易发展这些区域差异情况,为国内贸易的支持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信用保险机构推进内贸险业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四,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2005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集团(企业)数达到1 416家,国美、百联、苏宁、华润、大商、家乐福、物美、华联、沃尔玛、易初莲花、麦德龙、大中等一批知名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十分迅猛。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对资金周转、资金安全,以及交易效率、交易规模都有很高要求,零售企业以及其上游供应商对信用风险的保障需求越来越迫切。

第五,国内贸易信用风险凸显。我国国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信用风险也凸显出来。据测算,我国每年因企业逃废债务、合同欺诈等信用问题造成的贸易损失数额很大。截至2007年8月底,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36 726亿元,同比增长19.5%。国内贸易快速发展在为我国经济增添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如应收账款不断扩大,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企业缺乏抗风险能力。

记者:那么,国内贸易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唐总:这既有微观的原因也有宏观的原因。市场以信用为连接纽带,但我国的信用状况还不容乐观。从微观方面,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面临“销售难、收款更难”的双重困境。一方面,为争取客户订单,企业需要越来越多地赊销;另一方面,客户拖欠账款,占压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商业风险。信用问题困扰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宏观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信用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记者:请您谈谈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承保哪些风险?对企业具有哪些方面的功能?

唐总: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保障的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安全,承保的风险主要是买家信用风险,包括因买方破产、无力偿付债务以及买方拖欠货款而产生的商业风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当上述风险发生时,在企业难以收回货款,造成应收账款损失时,提供损失补偿。具体说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主要包括4方面的功能:

一是市场拓展功能。通过中国信保庞大的信息网络,企业可以方便地得到买家的资信情况,对买家持续跟踪,从资金实力、信用程度、道德风险等多方面对买家做出全面评估,选择更多优质的新买家,达到拓展市场的目的。

二是融资便利功能。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应收账款+信用保险”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由于信用保险作后盾,众多银行已纷纷开展“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企业可以借助内贸险,更容易取得银行融资的认可,获得贸易融资。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中国信保的信用审核,提升供应商对其资信评价,接受其信用采购方式,从而也间接满足了其融资需要。

三是风险管理功能。通过投保信用保险,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规划能力,将应收账款转化为经营性现金流。通过“信用保险+贸易融资”模式,帮助企业提前确认收入、改善财务报表结构,提高其投资价值。这样的财务安排,已为很多上市企业所应用。另一方面,中国信保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措施,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企业可以得到许多增值服务,如买方资信调查、风险管理建议、重大项目风险跟踪、贸易信用风险解决方案等多项扶持和服务。

篇4

关键词:贸易术语;国内贸易;运用

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大多数行业都需要进行和国际环境相适应的改革和创新,只有实现了有效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与国际环境更加适应。国内的贸易行业要想和国际贸易实现接轨,贸易术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贸易术语的概况

我国的国内贸易如果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正确运用贸易术语,对贸易术语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目前来说,国内的对外贸易方面的工作人员最常用的贸易术语就是FoB、CFR、CIF这几种,运用这几种术语的概率甚至超过了十分之九。但是,FCA、CPT、CIP这几种贸易术语的使用频率却非常低,只有极少的几个发达国家在他们的贸易活动当中能够运用,大多数像我们国家一样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运用这些贸易术语。正是由于贸易术语的不统一,在贸易的实际过程当中,贸易术语很多时候会被滥用,如此一来造成的局面也会相当混乱。在我国企业的贸易活动当中,贸易术语的滥用和不规范运用都造成了贸易活动非常混乱的情况。特别是外贸企业的工作过程当中,贸易术语的滥用导致贸易活动混乱的情况随处可见,这种情况对于企业的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弊端,会给贸易活动带来极大的隐患并会产生贸易方面的严重的纠纷。基于以上的情况,企业在进行贸易活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非常小心,要尽量选择正确、合理的贸易术语去完成贸易的过程,这是让贸易过程更加成功、完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常用的FCA、CPT、CIP这部分术语与FOB、CFR、CIF这三种常见的贸易术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交货风险、所有权等方面。FOB、CFR、CIF这些术语对于海运贸易活动非常适宜,在这种模式下,货物只要是越过了船舷,风险就已经得到了转移。货物完全装上船以后,船舶公司会将清洁提单签发完毕,此时卖方的交货义务才得到了有效的履行。FCA、CPT、CIP这部分术语的运用范围就更加广泛了,空运、多式联运等各种运输方式都可以运用这些贸易术语,在卖方把将要运的货物转移到了承运方的时候,风险就已经得到了转移,此时交货的任务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履行,贸易过程中的风险也可以有效得到降低。把货交给承运方的这种形式能够使出口商的工作实现更加便利的发展。进口商收货的周期也能够有效的缩短,同时货物的安全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所以说,根据贸易的运输方式等实际情况运用正确的、合适的、科学的贸易术语能够使交货速度变得更快,这对于开拓市场和贸易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贸易术语在国内贸易中的运用

国内贸易也确实需要运用一定的贸易用语,在国际贸易的过程当中,企业可以对多种贸易术语进行选择。一般来说,最常用的还是FOB、CFR、CIF这几种。虽然国际商会非常希望大家运用FCA,CPT,CIP术语,但是在推广的这十几年的时间当中,仅仅少数的发达国家会运用这种术语。当然,这是因为涉及到了很多原因。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贸易的过程当中应当怎样运用贸易术语,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真实的处理业务的过程当中,贸易术语的运用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说,买卖双方必须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国内的企业在进行贸易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适当的、科学的运用贸易术语,争取在灵活运用贸易术语的基础上,使贸易活动更加成功。

(一)对于运输的方式必须要有适当的选择

要让贸易得到很好的运用,就必须对运输的方式进行一个适当的选择。根据前文我们对贸易术语的分析可以得知,根据国际上的规定,每一种术语所表达的运输方式都是不同的。例如国内贸易的过程当中,由于地理条件的因素,多数的商品都以内陆运输的方式来完成贸易的过程,近些年来,国内的高速公路获得了更加飞速的发展,所以说公路运输的方式以及铁路运输的方式在国内来说已经成为了贸易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两种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国的内陆地区应当选择FCA、CPT、CIP这样的术语来完成运输。而那些需要通过海上运输或者是内河运输去完成的贸易活动,就应当选用FOB、CFR、CIF这样的术语去完成。如果一旦选择的贸易术语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那么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术语在整个过程当中就很难被解释出来,这样买方和卖方就容易在交接货物的过程当中因为义务解释不清而引发一定的纠纷,这也会使贸易进入到一种困境当中,甚至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对于市场竞争力一定要充分考虑

工作人员将贸易术语运用到国内贸易当中时,一定要对于市场竞争力进行充分的考虑。有些销售起来有一定困难的产品不仅仅在支付货款时会有一定的优惠,在交货的时候也有可能会有一定的优惠。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贸易的方式可以送货上门,这就涉及到D组术语。如果产品足够紧俏,那么就可以采用让买方自己到卖方处提取货物,这就需要用到F组术语。总之,要把市场竞争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和国际贸易相适应的贸易术语也实现了更好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的贸易也在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为了让国内的贸易行业能够与世界接轨并获得更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把贸易术语有效的运用到国内的贸易过程当中。这样,我国的贸易行业一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玲俐.浅谈贸易术语在国内贸易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6,(12):10-11.

[2]张亚芬.刍议贸易术语在实践中的应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6,(02):47-49.

篇5

自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成为当代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以来,作为微观经济理论延伸的贸易理论一直在新古典传统下演进和发展。尽管新贸易理论(NewTradeTheory)代表了一股长期以来对标准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不满的暗流,但总的来说,它也只是在新古典传统内部修修补补,难以剔除新古典框架的一些致命缺陷。

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非线性规划(即所谓的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被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高深经济思想形式化,发展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在分析工具上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新,而在思想渊源上则比新古典经济学更古。其中,斯密用分工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论述被杨小凯等人以个人专业化水平的决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进为基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又称内生贸易理论。本文旨在将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进行比较,并作出一些简单的评价。

二、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及其发展

可以说,杨小凯是第一个脱离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用分工和专业化来解释贸易现象及其本质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能够解释一些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同时澄清了传统贸易理论带给我们的一些错误观念。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不同点就在于其所依托的经济学框架存在很大的不同,具体来说体现在如下几点: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杨格(Allyn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注:YoungA.(1928),IncreasingReturnaandEconomicProgress,TheEconomicJournal,38:P527—42。)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杨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2.前提假设、分析方法不同

就前提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看,新古典经济学存在三个致命缺陷:第一是采用消费者——生产者的两分法。消费者不生产,必须从厂商处购买所有消费品,因此国内贸易必然存在,消费者不能选择自给自足,也不能选择专业化的水平和方向;而厂商的存在是给定的,所以导致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是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这种两分法使得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经济组织如何从自给自足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也无法解释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中产生等现象。第二,新古典经济学用规模经济概念替代专业化经济概念,而规模经济概念只能表明投入产出间的纯技术关系,却不能反映专业化水平、经济组织结构的演进对生产率的影响。第三,新古典经济学采用马歇尔开创的边际分析方法。边际分析主要用于处理内点解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决策往往是角点解问题。(注:角点解意味着某些决策变量的最优值是零。一般讲,买汽车的人不会自己生产汽车,即其购买量为正数,而其生产量为零;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产品的生产量为正数,而其购买量则为零。相反,内点解则意味着决策变量的最优值不是零。)

新兴古典经济学克服了上述缺陷。首先,在该体系中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这意味着每个决策者可以选择专业化方向和水平。厂商的出现也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从模型中内生而来。其次,用专业化经济来替代规模经济那种纯技术概念,并且引入交易费用的概念,从而产生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即专业化一方面提高生产率,使决策者拥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多样化消费的偏好,专业化必然意味着要从其他专业的决策者手中购买更多的商品,这就需要支付更大的交易费用。最后,新兴古典经济学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analysis),即对每一角点进行边际分析,然后在角点之间用总效益费用分析,这是处理最优决策的角点解所必须的。

3.对贸易基础的认识不同

当代贸易理论公认的一个事实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的一个发展。当然,如果静态地看,情况确实如此。但是,如果允许比较优势在模型中内生,并且随着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那么斯密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绝对优势概念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概念更为宽泛和重要。许多经济学家曾指出,个人之间生产各种物品的生产率的先天性差异远不如个人之间由于分工和专业化而产生的生产率差异来得重要。正如斯密所说:“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象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数场合,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注: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上卷,第15页。)。如果我们接受先天的生产率差异(即外生比较优势)作为分工的条件,那么就会导致贸易产品、方向和格局的静态化,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较利益陷阱的根本原因。而作为分工的结果出现的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则预示着一国贸易动态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基于分工造成生产率差异的内生比较优势能够随着分工的逐步发展而不断演进,而且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是加速知识积累和生产率内生进展的动力并且杨格定理告诉我们,分工存在自我繁殖的机制,因此基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内生比较优势的演进就成为一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持续不断的源泉。而外生比较优势不能内生地演进,对于分工、生产率进步和加速知识积累没有什么影响,因而一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就只能归功于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外生技术进步。这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很多现象的根本原因。

根据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如果事前相同的个人选择不同的专业化水平生产不同的产品,只要专业化报酬递增,就可能存在比较优势。这就是说,按照斯密的定义,比较优势可能存在于所有个人事前相同的场合。而根据李嘉图的定义,在这种场合比较利益不可能存在。换句话说,这种比较优势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专业化程度的决策。我们将这种由于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决策造成的事后生产率差别称做内生比较优势,而将以外生给定的个人之间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概念称为外生比较优势。

新贸易理论也对此作出了相似的研究。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89)把以规模报酬递增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称为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而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概念称为先天自然的比较优势。

4.对贸易利益的主张不同

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如果国与国之间存在外生比较优势,则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必定会产生,而且实行自由贸易能够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新贸易理论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的贸易模型预言,国际贸易总是优于自给自足,因为世界市场上一个经济联合体的规模总比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要大得多。因此,没有政府干预时不可能出现自给自足。那么,国际贸易的存在一定会带来贸易利益吗?它一定优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状态下的福利水平吗?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通过引入交易效率的概念,能够解释国际贸易之所以从国内贸易中产生是因为一国的交易效率的改进。交易效率与交易费用负相关,各种交易费用(内生或外生)越高则交易效率越低。如果交易效率极低,则自给自足是均衡,因而无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改进,则国内贸易将因一国之内的分工水平提高而产生。但如果交易效率改进的幅度不是很大,则在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时,贸易可能在各个地方性市场内进行。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改进,全国性市场便因分工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如果交易效率继续提高的话,则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会要求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其相适应,此时局限于一国市场之内的贸易和产品交换无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经济,因此国际贸易便会从国内贸易中产生。总之,国际贸易给一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先决条件是该国的交易效率应当足够高,以便适应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规模的市场与之相适应,由此国际贸易才成为必要。

三、评价与借鉴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对贸易理论的研究作了突出的贡献,其影响是巨大的。它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贸易理论中一些已有定论的命题,同时也提供给我们许多新的视角和观点。我们认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可能正代表未来贸易理论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下简要地对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作几点评价。

1.重新阐释了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等贸易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将贸易理论整合到统一框架下。

如果以事前和事后的生产率差别来区分不同的比较优势,那么不同贸易模型中的比较优势就可以划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其中,李嘉图模型的比较优势称为外生的技术比较优势,H—O模型的比较优势称为外生的资源比较优势,新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称为内生的规模经济比较优势,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称为内生的专业化经济比较优势。

从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赖以产生的分工基础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技术和资源不同的外生比较利益的劳动分工,一种是基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的内生比较利益的劳动分工。也就是说,从贸易产生的原因看,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利益,而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则是递增规模报酬。当然,实际经济是两者的混合体,既有比较利益,又有递增规模报酬。如果能够将传统贸易理论与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进行有机的整合,则存在着将现有贸易理论纳入到统一框架之下的可能性。很显然,传统贸易理论不可能包含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因为按照新古典理论,普遍的递增规模报酬会使一般均衡不存在或不是帕累托最优。相反,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却能够包含传统贸易理论。杨小凯(1997)将外生比较利益因素引入基于递增规模报酬的新兴古典贸易模型,从而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纳入到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现有的贸易理论整合到统一框架下。

2.纠正了新贸易理论的错误结论,为其完善和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新贸易理论假定存在规模经济与多样化消费的两难冲突,也就是说,规模经济的充分利用要求与更大规模的市场相适应。如果一国的人口或经济规模很大,则能够更充分地利用规模经济的好处,因此人口的增加会带来生产率的上升。这与日本、香港的经验是一致的,但是却与印度和改革前的中国的经验相悖,因为对于后者而言,人口增长率高对经济增长并无积极作用。按照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交易效率,人口增长率对于一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中性的。在印度和改革前的中国,由于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各种纷繁复杂的行业进入壁垒、国内市场诸侯割据、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因素,导致交易效率低下,均衡的分工水平很低,因此出现高人口增长率与低生产率并存的现象。而在香港等地,由于高效率的政府、健全的法制等因素保证了高交易效率,所以高人口增长率与高经济增长率并存。

其次,新贸易理论的最大弱点在于根本不存在一个为经济学界广泛认可的不完全竞争模型,所以必须按照不同的市场结构、不同的产品差异性来构造相应的贸易模型,导致新贸易理论的各种模型纷繁复杂,难于统一,无法形成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替代。

然而,正如我们下面将要指出的,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以专业化为基础的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性市场是相容的。因此,如果新贸易理论能够正确地解释其递增规模报酬的微观基础,不再基于规模经济而是基于分工和专业化来建立相应的新贸易理论模型,那么就完全可以避开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处理问题,从而为其蓬勃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3.采用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框架,能够说明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中产生,从而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原理统一起来。

按照现有的贸易理论,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则当国与国之间存在外生比较优势或内生的规模经济比较优势时,国际贸易一定会产生。但是,它却无法解释同样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为什么古时候只有国内贸易就足够了,而现在却需要国际贸易,而且国际贸易量越来越大。这是由于现有的贸易理论假定纯消费者——纯生产者的绝对分离,所以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原理不同。国内贸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消费者不贸易便不能生存,所以即使没有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国内贸易也会存在;而没有这两个条件,国际贸易便不会产生。

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存在着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由于这个冲突,当交易效率低下时,分工的好处被交易费用造成的福利损失所抵消,人们选择低分工水平即自给自足,不需要国内和国际贸易。当交易效率的提高使得分工的好处大于交易费用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时,贸易开始在很多地方性市场中出现,但国内统一市场是不需要的。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国内统一市场出现。如果交易效率再进一步提高,则国内市场规模限制了分工的发展,所以国际贸易成为必要。可见,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是第一个能解释国际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发展而来,并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原理统一起来的理论。

4.解决了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市场的相容性问题,存在竞争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一致性。

新古典贸易理论中,多样化消费偏好意味着,一种产品的消费者数目必定很大;规模报酬递增则使得在均衡状态时,该种产品的生产者数目必定很小。一种产品的消费者从而生产者寡,即消费者与生产者地位上的不对称,使得厂商有能力根据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操纵价格,而消费者却无法影响价格。当规模经济普遍存在时,由此所产生的递增规模报酬与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即竞争性市场)难以相容。

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贸易理论的发展不必再纠缠于递增规模报酬是否与竞争性市场相容的问题。首先,生产的专业化需要每个人付出他自己的劳动时间,而这种时间显然不能在人与人之间转移和代替,所以对专业化经济而言,劳动时间的规模总是有限的,因此专业化经济所产生的递增规模报酬存在一个界限,即专业化经济产生的是有限度、有范围的递增规模报酬。其次,采用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框架,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什么和卖什么,即每个人的需求是由其供给决定的,这被杨格称为倒数需求律。在新兴古典贸易模型中,杨格的倒数需求律一直保持着,即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总是同时决定的。由于倒数需求律的作用,分工中专业化生产者对其产品价格的操纵能力会相互抵消,因此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中,以专业化为基础的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的市场是相容的。这与当代西方的经济实践是一致的。在美国,利用规模经济并不会导致市场失败,因此不需要政府的干预。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总是争着合并成最优规模的大企业,这不但不会限制竞争、形成垄断,相反却加剧了竞争,因此,存在自由进入的自然垄断并不像新古典经济学描述的那样可怕,而真正可怕的却是由于政府干预造成的限制贸易自由和行业进入自由的行政强制性垄断。

篇6

关键词:国内信用证 国内结算

    随着我国国内贸易的日益发展,为促进商品大流通,规范社会信用,改变企业间相互拖欠,减少困扰经济发展的三角债问题,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了《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正式将信用证引入国内贸易结算。国内信用证是借鉴国际贸易的做法,但与庞大的国际信用证业务量相比,它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国内信用证业务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为该项业务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 国内信用证现状

    从《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颁布之后,国内信用证就在制度的保证之下正式的为一些有需要的企业所用。2002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才把此业务逐步开展起来,迄今为止,国内信用证的业务量在所有结算业务中也只能占很小的比例。国内信用证虽具有国际信用证的所有特点,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经济、法律、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仍有诸多差异。但为什么在国际上成为盛行的信用证在我国国内却得不到同样的偏爱呢?

(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由于人们在办理结算业务时都有习惯性的支付方式,对于操作程序和相关的一些规定都有所了解。虽说商业信用有相当的不可靠性,但这些建立在商业信用上的支付结算方式仍然为普遍企业所接受的。国内信用证是一种较新的结算方式,操作起来技术性很强,因而对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容易被接受而宁愿使用他们熟悉的结算方式办理结算业务。

(二)费用较其他结算方式高

同其他等额的支付结算业务相比,国内信用证的收费较高。在我国,银行承兑收费标准为票面金额的0.5‰,开证手续费按开证金额的1.5‰计收;商业汇票贴现一般不收手续费,而信用证议付手续费则为项下单据金额的1‰;相同的是,议付利率参照贴现利率执行,两者的保证金比例也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信用证综合成本比银行承兑汇票高,形成制约企业使用国内信用证的一道障碍。

(三)手续相对复杂

根据《办法》的规定,一笔国内信用证的业务程序都要经过买方申请开证,买方银行开立信用证、卖方银行通知、传递、保兑信用证,卖方银行议付、付款、承兑信用证项下的汇票或单据并索汇,买方银行偿付或付款,买方赎单提货六个环节,这与国内现行各结算方式相比,无疑手续更繁杂,时间更长。

(四)人员素质的限制

    信用证是国际结算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种,而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是一些进出口企业,对广大并不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国内企业来说,对业务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较好的业务员不仅仅能操作信用证及单证,还应该对商品本身及其货物的运输流程有所了解,还应该有《合同法》《商检法》《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降低其操作风险,保证国内信用证的持续发展。而今能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来操作国内信用证的专业人才太少成为了目前国内信用证难以推广的一大障碍。

(五)企业资信问题

    采用国内信用证方式付款,买方在申请开证时,不用交付全部的开证金额,只需交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或担保品。然而,目前我国正处于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资信状况恶劣,同样,追逐利润最大化的银行从其自身经营安全性考虑,往往要求开证申请人交纳绝大部分甚至的开证金额作为保证金,从而导致开证申请人流动资金的大量积压,使之本能地远离这种并不经济的结算方式。

(六)缺乏有保障的法律制度

    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制定专门规范国内信用证业务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只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对国内信用证业务的有关问题作出规定。《办法》在法律效力层次上仅属于部门规章,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部门规章仅具有“参考”性质,并不必然为法院在审理案件是时所采纳。并且,除《合同法》规定的各项条件外,合同的无效只能由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也就是说,如果国内信用证业务的当事人在纠纷发生时以违背《办法》相关规定主张合同无效,将难以得到法院的支持。

二、 国内信用证发展

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当前的经济运行背景下,要使国内信用证广泛发展起来,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加强银行间的合作

    银行对企业开证前的资信审查尤为重要,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不排除有企业对银行有欺诈之嫌。为了更好的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应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开发客户信用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也即为客户建立经济行为的信用档案,打开该系统时,客户的信用状况就一目了然,一旦该客户恶意欺诈,就会信誉顿失,其欺诈行为就会得到银行的一致抵制,这样就可以促使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严格遵守银行信用及商业信用制度,遵纪守法,建立自己良好的信用史,以便在社会活动中以自己的“信用”求得事业发展。对无信用企业,各家银行就可以进行联合制裁:只要有一家银行以正当理由拒绝了开证,其他银行也不予受理其开证申请。这样,就迫使客户讲信用、重信用,从而降低银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的风险。

(二)加强商检的规范

在商品经济竞争愈演愈烈的大时代背景下,同行业的厂商也越来越多,商品的质量成了凸现的问题。国内信用证这一金融产品正走进国内贸易,逐步被一些企业所接受,而信用证是依附于买卖合同开立的,买方就凭所购商品是否符合合同所规定的有关条款来决定是否履行其付款义务。加强商检的规范不仅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规范市场,同时也降低了银行对国内信用证的经营风险。

(三)发展电子结算系统的技术

    现代银行结算系统的完善必须有成熟的电子系统的支持。在我国的国内贸易中,国内信用证的使用也需要强大的电子技术支持,能在全国建立贸易及结算服务网络,这样可以提高了国内贸易业务的效率,降低贸易成本,简化中间环节,提高贸易收益,大大的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

(四)加强对专业 人员的培训

信用证结算业务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处理难度大,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影响信用证结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安全性。这就要求银企有关结算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如信用证结算的特点,各当事人的主要权利和义务,结算业务流程以及各个环节的处理方法等。还要熟悉票据单证、贸易、运输、保险、仓储、商检等业务内容。因而要花大力气做好业务学习与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提高结算效率。

(五)完善信用体系

    在办理国内信用证的业务中,虽然买卖双方是建立在银行信用之上的,但就开证申请方而言必须有较好的信用银行才予以开证,因而企业间如果想保证交易的资金安全和充分利用国内信用证提供的融资功能,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一方面保持自己良好信用的高姿态,另一方面配合相关部门搞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记录管理系统。将有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锁入""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系统"",在锁定期限内限制其相关行为,并上网公示,警示其他经营者,维护交易安全。二是建立企业良好行为记录管理系统。将""重合同,守信用""、经营信誉良好的企业,输入""良好行为记录系统"",向社会,宣扬其诚信守约的行为,促进全社会良好信用观念的形成。

(六)完善相关法律

    为保障国内信用证业务的顺利发展,目前我国的国内信用证的管理和运作要从部门规章这一层次提高到国内信用证立法的法律层次,至少应由国务院颁布行政法规对国内信用证业务相关问题作出规范,并由该法规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发生国内信用证纠纷时能否适用我国目前关于信用证业务的有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让国内信用证在法律的支持下在经济领域中更加规范的运作,扩大市场;同时在国内信用证的运作中,也进一步加强法律的完善,使之早日与国际惯例通行。

国内信用证的推行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这种新的结算方式对于单一从事国内贸易的企业来说比较陌生,所以,不应以一时的业务拓展去片面地衡量,而应从一定高度去理解这种与国际结算得以接轨的结算方式的积极意义。随着法律的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国内信用证结算业务必将对实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目标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贸易业务与结算操作》,屈韬 徐印州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2] 《交易保障:国际贸易信用与结算》,张培胜 张辉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篇7

计划11月完成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王民透露,针对家居家装行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劣质材料、有害有毒材料鱼目混珠,假冒名牌充斥,乱收费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由国家商务部立项的《家居家装行业经营服务规范》国内贸易标准起草工作现已正式启动,计划于2012年11月完成。

该标准是我国家居家装行业第一部国内贸易标准,标准涉及面广、内容繁多,起草工作将经过各类调研、讨论、座谈、协调等形式完成。首先,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负责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零售供货商专业委员会、北京五洲创意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标准起草工作组将选择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美誉度及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企业共同参与制定。据介绍,起草小组会将起草单位名额按企业类型方式征集,家居、家装生产企业8至11家,家装企业3至5家,行业协会1至3家,家居、家装卖场等5至7家,营销策划1至2家。

据了解,家装行业乱象由来已久,目前我国家装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包括:装修工程的质量不能达到业主的要求;装修工程的实际造价超过家装公司事先预算;装修最终效果未能达到设计效果水平;装修材料以次充好,材料价格难以控制;虚假或夸大成分的广告宣传普遍存在;报价故意漏项,设计乱收费等。

家装乱象有望遏制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规范的起草和实施,则将有助于规范家居家装行业经营行为,对消费者正确选择家装公司会起到指导作用。

据了解,标准将着力解决家装行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装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家装市场缺少规范等问题。一方面将规范行业经营行为,使各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使消费者可以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在前期的选择上及后期问题的处理中都能够得到有理可依、有据可查,达到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另一方面,标准将加强培育规范化企业品牌,使消费者更清楚选择家装企业。此外,标准还将针对家居家装行业使用劣质材料、假冒名牌、收费混乱等问题提出规范条文。

篇8

国际货物贸易属商品交换范围,与国内贸易在性质上并无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所以与国内贸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国际货物贸易要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带来的差异,所涉及的问题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2.国际货物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交易双方承担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要大。

3.国际货物贸易容易受到交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货物贸易除了交易双方外,还需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过程较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

二、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的风险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运营的所在国家的政治稳定性,以及当地的政治制度。政府的更迭,有时也会导致业务出现重大变化。甚至在政治制度稳定的国家,政治改革的影响也可能重大。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有时也成为财务风险或是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的变化而导致亏损的风险。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是汇率风险及商品价格风险。汇率风险是由汇率变动的可能性,以及一种货币对另外一种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导致。企业主要商品价格出人意料地剧烈波动,也可能是外贸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基础设施或技术或对运作有影响的类似因素的实物而导致亏损的风险。外贸企业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是不理解或误用一些国际贸易合同中的贸易术语。贸易术语即贸易合同中的价格条款的特殊表达形式,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对贸易术语操作不当,很容易给企业带来巨大操作风险。

4.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源于国家间贸易摩擦加剧、反倾销案件增多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商品能够更加通畅地流转于不同的国家,但是,近几年欧美经济的持续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有逐步抬头的趋势,这也使得外贸企业面临的政策风险进一步加剧。

三、国际贸易企业应对风险的措施

1.实施交易对象资信调查在国际贸易中,选择好交易对象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规避贸易风险的前提。一定要慎重考察对方企业的真实性,查清对方的资信情况。资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查看对方营业执照的正本和副本,同时核实其经营活动情况、货物情况、注册资本、法定地址和现在是否仍在合法地进行经营活动。其次,查看对方资产信用的真实性和履约能力,进而了解其开设的基础账户和经营管理能力。再次,对其主体资格要辨别清楚。如对方是以自然人身份,或以法人身份,还是以非法人经济组织身份出现,是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还是委托人的身份出现。最后,调查对方企业的信誉度,有无不良行为历史记载。开展资信调查非常必要,是规避国际贸易风险至关重要的一步。

2.建立风险的内控决策机制任何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所谓对于风险的管理,只是想在贸易过程中所到的利益与所存在的风险隐患找到一个恰当的比例分配。想要使企业在贸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就必须把握好贸易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平衡利弊来选择一些东西的同时也要放弃一定的利益,因为利益与风险一直都是并存的,企业最好不要做超出利益与风险比例的贸易,若要为之,那就事先做好风险承担的准备,从而降低风险发生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3.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如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已从价格的竞争转变为质量的竞争,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重视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运用,不断开拓新产品,在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加工深度上下功夫。面对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不断提高的“国际标准”,我国出口企业要用产品质量进行反击,努力提高我国标准档次,打造品牌产品,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篇9

双周宏观经济分析

如果说1870年至1913年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那么这次的全球化,中国则是最大的受益者。没有这次全球化,中国经济不可能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长,更不会有现在的地位。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总体而言,都从这次全球化中得到好处,而中国无疑是受益最大的国家。中国正是抓住这次机遇,成为制造业的第一大国。所以,100多年前的全球化和100年之后的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影响。

出口驱动经济增长已不可持续

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国国际贸易增长率都是高于GDP的增长率。大致来说,中国的实际GDP年增长率在10%左右,出口的实际年增长率在15%左右。按照名义值算,2008年出口是1978年的553倍,GDP是1978年的83倍,前者是后者的6.7倍。结果是,贸易占GDP的比重大幅攀升。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4.6%,1990年是16.1%,2000年是20.8%,2007年是37.5%。1990年后,除1993年外,其他17年都是贸易顺差。到了2008年,外汇储备突出2万亿美元。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是8%。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逆差占其GDP的8%。

2001年之后,我们的出口为什么增长那么快?有许多原因,包括加入WTO和中国竞争力的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出口的高度依赖与人民币汇率有关,因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了,对企业而言,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有利可图。

现在出口危机发生了,危机发生后,政府还继续补贴,也没有研究这个出口补贴多大是好,多大是不好,就是为了保出口而补贴。值不值得?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次危机后,中国的出口受到了阻碍,我个人认为它不是一两年的短期危机,可能是个长期的调整过程。为什么?一般而言,经济规模越大,贸易占GDP的比重越小(极端而言,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这一比重就是0)。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世界十大经济体里,只有德国的出口占GDP比重(39.9%)高于中国(37.5%)。至于其他国家,美国8.4%,日本16.3%,英国15.7%,法国21.6%,意大利23.4%,西班牙7.4%,加拿大29.2%,巴西12.2%,世界平均是25.6%,都低于中国。这意味什么?一种可能是我们的GDP被低估,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出口依存度确实太高了。

中国出口占GDP比重那么高,而中国还有那么多农民,说明其中存在问题。按照官方统计,全国55%的人口都是农业人口,这种情况下,出口占GDP比重不应该这么高,因为农民有很多产品是自给自足的。

如果此次金融危机与贸易失衡有关,那说明我们的出口增长不能再维持了。无论其他国家是否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我们过去的出口势头都很难再延续下去,未来能保持出口与GDP同步增长已经很不容易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就需要两个市场的均衡,尤其是开发国内市场。这个开发国内市场不是大家经常听到的“扩大内需”,这两个概念完全不一样。开发国内市场,类似于过去我们开发国外市场,是真正地利用企业家精神,创造需求,这是中国经济本身的一次更大规模的、更深程度的“改革开放”。问题是这个市场的潜力有多大?

中国就是一个“全球”

首先看一下经济规模。中国大陆有31个省级经济区,如果我们把每个经济区当做一个独立的“国家”排名,然后把它们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规模做个比较。

比如中国经济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如果被当做独立的经济体,其经济规模2008年可以排在世界的第18位(按照汇率换算的GDP总量,下同),在土耳其之后(相当于土耳其的67%),超过波兰、印度尼西亚(世界第四大人口国)、比利时、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的山东和江苏,经济规模都超过挪威、奥地利、伊朗、希腊、丹麦、阿根廷;排名第四位的浙江,经济规模超过委内瑞拉、爱尔兰、南非。

再看看人口。人口规模是市场规模的重要决定因素,这是为什么中国市场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移动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信公司,就是因为中国的人口规模大。任何商品,只要有1%的人购买,就是个大市场;如果有10%的人购买,就是个巨大的市场。

200年前英国崛起的时候,世界总人口不过10亿,英国人口占2%左右,英国搞殖民地原因就是本土人口规模太小;100年前美国崛起的时候,世界总人口不过16亿,美国人口占5%左右。今天中国的人口已超过13亿,几乎等于100年前全世界的总人口,比当今发达国家总人口还多。

分省来看,中国不少省的人口已超过世界上许多大国的人口总量。中国人口最大的三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山东、河南,人口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经济体;甚至陕西、山西屯都超过加拿大。

上述两方面的比较是想说明,中国本身的市场潜力该有多大。如果我们能把中国各省间的贸易做好,中国本身就能创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市场。中国各省之间千差万别,互利的贸易和分工是非常有潜力的。

233年前,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曾惊叹: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不亚于欧洲所有国家加在一起的市场规模,现在该到真正开发这个巨大的市场的时候了!

开发国内市场,离不开中西部的发展。过去沿海地区主导的经济增长是与出口主导的增长相配合的。今后,中西部地区将变得更为重要。可喜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结构已经开始向有利于中西部的转移。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东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中部和西部,但在过去的十年里,就是第三个十年,特别是过去的五六年,西部和中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东部。

这说明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正在发生转移。这也说明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而不是扩大,所以不要轻易相信中国地区差异越来越大的说法。东西部的差距有望在下一轮30年中,差距大幅度收缩。国内市场的开发一定会导致东部、中部、西部的均等化趋势。

靠什么开发国内市场?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成长有几大要素:第一是产权制度,没有政府对产权的保护,不会有经济发展;第二是科学、理性思维;第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第四就是交通和通信。

过去30年,中国的交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1988年中国才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1995年,中国的高速公路是2100公里;到2008年,已经是6万公里,并且每年以四五千公里的速度增加。

与20年前比,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两点之间的运输时间大概减少了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原来需要三天到的时间,现在可能一天半或者一天就可以到达;原来三个小时到的地方,现在可能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们在20年前中国内部两地做生意觉得划不来的事情,现在就划得来了。

这次经济危机后,中国的道路建设,包括公路和高铁,投入非常大,这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有巨大影响。简单地说,运输成本降低,必然使分工和交换更为发达,如果没有蒸汽机,没有铁路,没有轮船,世界经济就不可能一体化。中国交通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一体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前提条件,这也是我们对未来乐观的原因之一。

现在看来,开发国内市场的主要障碍已不是交通和通信这样的硬件基础设施,而是制度性成本。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主要区别是由分割导致的制度成本。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国家贸易要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关税和非关税保护、货币等因素使得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大于国内贸易的交易成本。所谓欧洲经济化,也就是使得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变成“国内贸易”。

非常遗憾的是,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和政府主导经济的制度使得许多情况下国内贸易的交易成本比国际贸易还高,各地区的相对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开发。这是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中国的行政区域调整、划分,需要弱化行政功能,尊重区域本身的市场属性。形形的地方保护政策必须彻底废除!当中国在国际上高举自由贸易大旗的时候,同样不要忘了国内市场更需要自由贸易。

另外一个阻碍国内市场开发的因素是商业文化和诚信。如果你问中国的出口型企业,为什么70%-80%的产品都在出口,不做国内市场?他的回答很可能是国内市场难做,难就难在你签订了合同,也交了货,但可能收不到货款,而做出口,只要签了合同,就能在合同期限内收到货款。所以有些企业宁愿低价出口,也不愿意高价销售在国内市场,他们预估的国内市场的风险太大。如果我们不加强法治,合同得不到最有效执行,又有地方保护主义横行的话,中国的企业家就没有信心开拓国内市场。

当然,未来对外开放仍很重要,对外开发在中国的过去30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仍然是这样。可以看看出口占各省GDP的比重,差异是非常大的。

多数省份,国际贸易比重非常低,内蒙古只有4.7%,河南是中国第五大经济体,但是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4.6%。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中西部还要大力发展国际贸易。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将伴随着城市化。中国现有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5%,改革开放初期只占18%,未来30年可能上升至75%,这不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是必须的,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发达的。

从45%到75%,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4亿人口要转入城市,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按100万计算,未来30年中国要增加400个这样的城市。过去30年,100万人口的城市中国大致增加了200个。

我们做产业规划,企业家做房地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国家大的计划,包括现在建设新农村的办法,也应该考虑这一点。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区域经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99-02

国际贸易也被称之为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自从加入WTO以后,更加融入到国际贸易中,并促进了国际市场的扩大;有利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有利于刺激中国企业进行企业改革,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中国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商品打入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中,扩大出口贸易;加入WTO有利于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在中国扎根,为中国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总而言之,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增长值。

1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将自己本国的商品与劳务输送到其他国家中去,并引进其他国家的商品与劳务的活动。整个世界都是国际贸易的交换范围,因此国际贸易又被称为是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的形式只有两种,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发达,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值有多大。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①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贸易,商品数量及金额都很大,而且还要长时间地进行交易,而国内贸易可以进行小额的近距离的交易,只交易一次也可以,所以国际贸易的风险比国内贸易的风险大;②交易国家政治、军事、经济上发生问题的话,国际贸易就会终止,引起巨大损失,而国内贸易只会受本国的政治经济影响,损失较小;③货品要进出口,要经过很多部门的检查,盖章,耗时长,而国内贸易只要简单的程序就可以进行交易,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就经济效益而言,国际贸易扩大了交易市场,为国家带来的利润更为可观[3]。

2区域经济的含义

区域经济是指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底蕴相似或经济发展程度差不多的国家形成一个区域整体,共同努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并壮大政治军事力量。也可以是某个国家依据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能源分布、生活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将相似的地区划分在一起,形成区域经济。现在国际上形成区域经济的有三个,亚太经济区、欧洲经济区、西半球经济区。而中国的区域经济因划分依据的因素不同,有多种分法。

3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1国家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地区进行区域分工

进行区域分工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果要发展区域经济,分工是势在必行。区域分工能够带动国际分工,因此国际贸易能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要先从分工开始,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基本机制。一是将地理位置优越、拥有较多资源的区域进行分工,这个区域就可以用自己比较丰富的能源与其他区域进行交换,换取自己比较稀缺的能源,提高本区域经济的福利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区域分工,使企业进行企业改革,完善产业结构,将可以发展的新产业分化开来,独立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多样化。三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强调分工协作,将劳动力进行分工,让每个员工专门负责一个生产环节,这样可以让员工更加熟悉操作,形成劳动力专业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区域的发展。四是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打开国际市场,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环境,让区域内的企业进驻国际市场,国内国际两不误,共同促进企业经济增长,从而加快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加快分工演化,有利于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抢占先机[4]。

3.2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区域要素的积累,促进经济区域的发展

(1)进行国际贸易可以引进外资,让外国企业在本区域开设公司,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形成贸易创造型投资。经济欠发达的国家都会有很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国家就可以将劳动力输送到劳动力稀缺的国家,既可以减少国内的负担,又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些国家还可以引进其他国家的产品以及先进科技,引导人们进行国内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出口贸易是位于世界前列的,因此中国所吸引的外资越来越多。毕竟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就代表着这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不会担心自己投入的钱回收不回来,而且不必担心自己商品的销售问题。

(2)区域经济地区进行国际贸易可以将广大居民闲置在银行的钱用来投资,创造财富。而且经济欠发达国家还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提高自身资本品生产能力,将货币投资转化为实物投资,弥补自身经济发展的缺陷,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开展国际贸易是提高区域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①通过国际贸易直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再进行应用,以提高本区域的科技水平。②区域地区的企业进口其他国家的产品后,可以对这个产品进行研究,然后再创造出自己的产品。③区域地区的企业看到外资企业在出口贸易上赚到了巨大利润,就会刺激他们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研究开发出新产品。④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甚至是一起经营一家企业,然后再学习他们的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3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结构优化

(1)有利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每一个国家的资源分布都是不平衡的,也许这个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没有水资源;另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却没有矿产资源。那么这两个地区就可以进行交换了。因此,国际贸易可以优化区域的资源配置,使各地区的资源达到平衡。一个国家可以将自己本国富余的资源出口到其他需要的国家,然后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达到均衡,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优化,主要表现在出口与进口两个方面。企业出口产品量增加,就要求增加产品生产的原料及半成品,促进原料生产行业的发展,并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果企业需要大量进口,就代表着区域内将出现一个新型产业和新技术,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机遇。

3.4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新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

(1)有利于促使国家改变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形成新的管理机制。我国对于国际贸易的干预太多,设立了很多部门对国际贸易进出口商品进行检查、监管,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微观企业进行改革,形成新的经营机制。开展国际贸易就是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可以使企业摆脱旧的计划经济的制约,让企业能够自主经营[5]。使企业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结论

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知识体系。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区域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底蕴相似或经济发展程度差不多的国家形成一个区域整体,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因此,本文先了解了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的含义,根据含义得出了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区域分工、区域要素的积累、区域结构优化、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等,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的稳步发展可以促进该国家的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用明.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D].成都:四川大学,2010.

[2]彭红斌.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探析[J].桂海论丛,2011(8).

[3]王森辉.国际贸易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之我见[J].大观周刊,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