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思维;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9703
0引言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是 “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课程群(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主干选修课程,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当前,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网页已经成为信息共享和传播的主要载体,该课程因其实用性强,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选课人数逐年增多。
这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必要对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特别是考试方法等课程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与改革。
1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成为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1972年图灵奖获得者Edsger Dijkstra(艾思科·迪克斯彻)曾经说过:“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它是一种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思维。这种变化,对人们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课程群建设的宗旨一致,《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在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点的传授及网页制作技术的应用,更应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开展网页设计与应用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计算思维如同逻辑思维、认识思维一样,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计算思维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和表达。
1.1教学方法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多,涵盖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HTML语言、多媒体处理软件、数据库基础知识、ASP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且各有特点。
比如:网页编辑软件的应用属于静态网页制作,而脚本语言的编程属于动态网页的制作,信息量大而教学课时较短,这就决定了不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
(1)静态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优秀网页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网页作品的分析、讨论,使得学生对网页制作的流程有整体性的了解,从而为学生对具体应用环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动态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据库技术与ASP技术的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对于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过于抽象,可采用基于问题驱动的实例教学法,提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一致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数据库技术的教学中,首先提出“如何将学生的个人信息有效地、安全地保存在计算机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模型、数据模型的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贯穿着计算思维的教学理念,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的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将现实世界中的信息转化为计算机世界的数据这一过程中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计算思维解决问题方法的应用。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网页设计技术的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了计算思维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思维的领悟。
1.2考试方法
考试不仅检测学生学习成绩、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评价学生能力水平,更是通过信息反馈以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面广、概念多,对操作应用能力要求高,为了既能真实、有效、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比考试结果更重要,本文特提出“多阶段、多元化”的考试方法。
(1)多阶段。所谓多阶段就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考核延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期末考核,多阶段的考核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
(2)多元化。即不止一种考核方式,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避免了单一成绩考核方式的片面性。
《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课程群已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有了成熟的研究成果——开放式的教学平台系统,它突破了以往教学活动只能在课堂进行的限制,构建了开放式的教学网站,教学资源共享,学生不仅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还可参加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构建了全天候、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多阶段、多元化”考试改革将在该课程群的框架内有序地展开。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内容多、课时少,为了既不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又能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完成分阶段考核,将充分利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系统的无纸化考试来实施分阶段考核,分3次考核学生各阶段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阶段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以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确认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正确理解,以保证本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期末的网站项目建设则注重对学生在计算思维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考核。如表1所示,学生的最终成绩将按3阶段考核成绩各占20%,期末的网站项目占40%的比例进行合成,全面、客观、有效地反映出学生该课程整个学期的学习水平。
2课程考试改革方案设计
2.1考试改革目标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考试改革的目的是以计算思维为导向,促进学生掌握网页设计技术理论知识和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站开发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考试改革以《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根据本课程特点,以“多阶段、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各阶段考核结果,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改革总体思路及特色
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比考试结果更重要。课程考试不仅仅要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应该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督促与引导作用。如何让考试对教学过程起到促进作用,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着力解决的问题。计算思维在面对复杂问题的解决中采用模块化的方法,即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较为简单的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就是一个模块,各个模块问题的解决即导致所有问题的解决。《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多阶段、多元化”的考试改革正是这一计算思维方法应用的具体体现,将考核分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时监控,以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各阶段考核的反馈信息,进行“教”与“学”两方面的调整,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完成,提高教学质量。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考试改革是以计算思维为指导、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对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的改革,它与整个教学环节同步,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监测,有利于学生在不同阶段对所学内容的查缺补漏,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3考试改革具体办法
《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多阶段、多元化”考试改革建立在开放式的教学平台系统上,这是一个经过多门课程检验过的成熟的教学平台,既可通过教学资源共享进行在线学习,又可实施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庞大的题库和自动阅卷系统,为本课程的考试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依托开放式的教学平台系统,实施课程的考试改革,要实现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要抓好题库的建设以及考试内容的合理构成,应依照以下3方面有步骤、有计划、有序地进行。
(1)题库的建立。题目是教学内容的反映,题库的建立在本课程的考试改革中尤为重要,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题目,再对题目进行审核,以确保题目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学内容,与网页技术的发展同步,同时还必须对题目进行分类,按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标识,方便后续的组卷工作。
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要求题量必须巨大,学生平时可在课余通过此教学平台访问试题库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如果题量少,那么阶段考试结果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必须持续地对题库进行维护和更新。
(2)考试内容设计。要实现阶段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评价、反馈和激励作用的目的,就必须合理地进行考试内容的设计。《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教学内容多,一张试卷不可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基本教学点进行取舍,力求能测试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并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
一般而言,在阶段考试中,重点、难点和基本知识点在一张试卷中的百分比分别为40%、20%和40%,因为重点和基本知识点构成了教学内容的主体,因此两者所占比例为80%,而最后一次的阶段考试,基本上所有教学内容已经学完,教学重点、难点和基本知识点在一张试卷中的百分比分别调整为40%、10%和50%,之所以前2次的阶段考试中难点题比重较大,意在督促学生重视学习,适当地加重难点的考题比重,提醒学生学习不要松懈。
多元化考试除了网上无纸化考试以外,还有对学生网页设计能力的考核。在该阶段的考核中,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主题,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开发一个网站,学生可独立完成,若网站功能过于丰富,可以团队形式完成。无论何种方式均须通过相应的方式将网站上传到Web服务器上,同时完成实践报告。
本实践考核的完成时间并不局限于课堂,学生也可以在课后完成,这就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意设计、寻找素材,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完善自己的作品,比如向同学征求意见、在网上咨询等。总之,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求异思维。本实践考核成绩的评定依据网站使用工具先进性、主题表现的新颖性、界面设计的艺术性、实现功能的完善性和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5个方面来评分。
(3)教学过程监测实施。《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多阶段、多元化”的考试改革重在对教学过程的监测。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说明“教”与“学”双方间的信息传递顺畅,学生只有及时接收并理解了教师所传授的信息,才会愿意继续接收新的信息,这样良好的教学过程就会一直持续,教学质量自然得到了保证。如图1所示,每次阶段考试后,教师需要分析考试结果,一旦在阶段测试中发现学生成绩出现较大波动,说明信息传递不畅,可以立即启动督导模块,所谓督导模块,即检讨教学情况,探明原因,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从“教”与“学”两方面加以改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保证“教”与“学”间信息的有效传递,这样,在最后阶段的网站建设的实践中,学生自然有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很好地保障。
本课程的考试改革所依托的开放式教学平台是个成熟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功能丰富、实用性强,建好题库后,即可按要求组卷,还可以机器阅卷,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确保教学过程监测的顺利实施。
3结语
教学过程的良好进行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网页设计技术与应用》的“多阶段、多元化”的考试改革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监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多阶段、多元化”考试改革的内容及方法,切实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计算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篇2
关键词:微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91-01
1 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
1.1 项目背景与来源
为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促进研究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南通大学启动了2014年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全校微课的限额是10门。学院按照学校下达的推荐限额,择优推荐校级立项项目,教务处组织对推荐项目的审核,符合校级立项要求和标准的,正式列为校级立项。最终,笔者主讲的“计算机系统维护”被学校正式立项。
1.2 教学设计
“计算机系统维护”共制作计算机硬件组装、数据恢复技术、计算机系统优化、计算机系统故障检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安全问题、密码的科学设置与使用等15个微课视频。在拍摄与制作每一个微课视频前,都进行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其中的教学过程包括:1)设计教学方案及课前探究。围绕选题设计方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2)导入新课。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增添兴趣的言语导入新课。3)按教学结构营造教学情境讲授教学内容。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和学科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理论部分采用讲授法,操作部分采用演示法,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总结针对微课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巩固教学重点与难点。
1.3 拍摄制作
拍摄设备选择了索尼HDR-PJ390E,拍摄场地选择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拍摄时间选择了一个光线充足的晴天。为了避免拍摄过程中被外界干扰,在教室外面设置“请勿打扰,请安静!”的告示牌。事先调整好三脚架、机器等设备一个人独自完成拍摄[1]。拍摄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了平时应有的教学水准。拍摄完成后,用X4版本的会声会影进行片头片尾的制作,并在覆叠轨加入课件内容,最后输出视频结果文件。
1.4 比赛获奖
在“计算机系统维护”微课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微课视频“密码的科学设置与使用”参加了南通大学第二届微课教学比赛。最后获得了二等奖。
2 对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1)在微课中教师是主角。教师精心准备、精心策划、精心制作的微课,是教师自我风采展示的舞台,每个教师都有独特的魅力。所以许多教师对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很感兴趣。学校及相关部门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教师进行微课教学资源建设,保护教师的积极性。
2)在微课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同一门课程或者是相同内容过度重复建设,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统一规划,重点建设一批精品微课。在百花齐放的基础上重点扶持一批优秀教师,制作一批高质量的微课。
3)在微课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侧重建设一些比较特殊的微课。这些微课包括:平时不能反复做的、动用设备多的、复杂的演示实验;平时在课堂上不太好讲的、不太好演示的内容;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的内容。比如:望远镜、显微镜下的科学研究物体,快镜头、慢镜头、定时拍摄下的物体,教师个人独自拥有的、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找不到的一些教学资料,一些再不用拍摄等技术手段记录下来就要消亡的、需要抢救性记录保存的教学资源,等等。
4)微课肯定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也不是将上课40分钟的内容一分为三或者一分为四就是微课。微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听课对象、教学手段等都和课堂教学不一样。微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优质教学资源。
5)学校在微课的拍摄与制作过程要加强技术指导,可以举办一些培训或讲座,也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制作团队由教技水平高的教师进行后期剪辑、合成[2]。当然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微课 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因为真正经常要用到的制作技术不是很多。
6)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段大段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而碎片化时间却越来越多。教师精心制作的、每次时长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的微课,正好可以填补这些碎片化时间的空白。在学生学习了越来越多的微课后,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7)逐渐由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向学生制作微课视频方向发展。当然这是许多发展方向中的一个。贺斌老师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中谈到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记住率存在巨大的差异: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也就是学生自己讲能记住95%最有效。现在手机、DV、电脑等硬件都很普及,录屏软件也很容易使用。只要在学生自己讲的同时做好摄录工作,一个简单的学生微课视频就很容易地完成了。
3 结束语
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学校的投入很多,教师的辛勤付出也很多。微课教学资源建设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提高了很多,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很多,使大部分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微课;微课开发;微课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70 ― 02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简单化、碎片化、可视化、趣味化等特点,伴随着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网络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微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本研究依靠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已有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全面探索与实践微课的开发与实施,以及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致力于微课教学模式辅助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微课
在我国佛山教育局最早提出了微课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国外微课的概念最初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提出的60秒课程(60 Second-Course),它将概念、讲解和举例浓缩至一分钟内,来普及有机化学知识。〔1〕在美国,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在中小学已经流行,学生通过微视频自学课程,老师在课上只是负责解答疑问和引导学生讨论,由此加快知识内化的过程。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利用录屏技术建立了3000多门可汗在线图书馆的微型教学视频,包括数学、历史、金融、化学、生物和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采用一整套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更适合于网络课程学习者的特点,成功地为世界各地的网络学习者提供免费的高品质学习服务。〔2〕这些视频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影响也从家庭蔓延进学校,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比尔・盖茨评论说:“可汗引领了一场革命。”由此看来,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微课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它可以成为辅助教学的一种优秀产物。
二、微课发展现状
(一)开发现状
1.微课资源分散、缺少、不成体系
当前国内微课资源仍然处于小作坊制作阶段,分专业、成系列地推出微课尚且不足,学生难以寻求到自身需要的微课资源。微课一般时长5-10分钟,尚长一些的也不过20来分钟,每节课程着重于一个知识点(难点、疑点)的梳理,然而国内目前微课资源分散,知识点难以串联成体系,缺乏一个完善的系统的平台来供教师学生使用微课,学生搜索不到足够资源,教师也查找不到相应借鉴材料。微课资源网站缺少,现有的网站资源不全,有些资源仅仅是教师上传的公开课或精品课的浓缩版本,满足不了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网站缺乏互动交流平台以及评价反馈机制,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无法交流互动,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及时调整微课内容与形式。
2.高校微课资源缺失
现有微课资源大多是中小学教学资源,高等教育微课资源缺失。国内网站如微课网()、中国微课网()仅仅包含中小学微课教学资源,高等教育需求的微课资源难以查找。《中国高校微课报告》中指出:“未来,开放的微课也许会成为大学的另外一张名片,甚至为大学赢得更好的生源和社会评价,从而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传播力与影响力。”〔3〕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地,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微课这一类新型教育方式在进行实验演示、引发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方面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微课可以作为翻转课堂的载体引入大学课堂,更加充分地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微课制作技术门槛过高
微课虽然形式微小,在制作方面却让很多教师遇到了技术难题。制作微课往往涉及计算机操作技术与一些软件的使用,如会声会影、Adobe Premiere,复杂一点的有Autodesk 3DS Max或Macromedia Flash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采取拍摄的形式,还需要剪辑与后期制作,这些难度影响了教师制作微课的意愿以及微课辅助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使得微课短小简洁的形式耗费了教师不少的时间与精力。
(二)、评价现状
1.不以学生为主体导向
微课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然而目前大多资源并不如此。大量微课资源仅仅为了参与比赛而制造出来,没有照顾到学生的感受,缺少从学习者的角度建设的微课。大部分微课资源仅用于展播,没有引入日常教学,虽然有极少数的日常教学应用案例,但只是出于初级阶段的探索,教师制作微课资源也仅仅是用于互相交流以及提升自己,微课制作缺少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缺乏学生反馈机制
目前国内提供微课教学资源的网站上缺乏反馈机制,学生自主学习完微课资源后无法进行自我评估,老师也无从得知学生的学习进展,仅能发现某些资源配有习题,但仍然不提供学生机会以进行自我评估与反馈。要改善发展微课资源离不开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网站应当提供配套机制,允许学生提交反馈以及课程评估,以供教师改进资源内容和形式。
3.缺乏教师激励机制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资源建设方式和教学应用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近两年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微课教学比赛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虽推动了微课的发展,但还缺乏给予教师的鼓励。在目前微课资源缺少、制作难度大、不与职称挂钩的背景下,教师制作微课资源的意愿不高。因此推动微课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教师的激励机制的完善。
三、微课发展建议
1.推出完善的微课平台
建立一个支持移动设备以及拥有app支持的微课平台,系统地、全面地打造与整合微课资源。平台内囊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分门别类地提供微课资源。可以借鉴中国知网()的模式提供学校内购买使用资格,真正做到全面覆盖,让学生充分地享有自主学习的丰富资源。国外可以借鉴可汗学院(Khan Academy)、TED-Ed等大型微课资源网站,面向不同年龄、专业等人群有针对性地提供课程。并提供相应配套的互动平台,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互动,使学生更加充分理解课程,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之间经验互享等。
2.降低微课制作技术门槛
国内微课视频仍以课堂实录片段为主,很多都仅仅是教师讲课的精简版,甚至都不符合微课的要求,吸引不了学生观看。而国外形式较为丰富,有真人讲解演示、电子黑板、卡通动画等形式。究其原因,在于微课制作技术门槛过高,教师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以及专门的培训指导,自身难以掌握软件使用技术,从而打消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制作出来的课程也容易良莠不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开发政策,培训教师掌握一些常用制作微课软件的能力,或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帮助。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稍简单的软件,如视频录制软件、录屏软件、PPT、Flash等来帮助制作微课资源。
3.建立学生反馈机制
国外在微课配套资源的设计和建设上也较为完善,如可汗学院的一大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以及自定学习计划,学生能在导航中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并且根据自身需求设立计划。教师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困难,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在每个微课的问题和提示反馈区(Tips & Feedback)可供学习者讨论、提问并对课程予以评价,教师从此可以及时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4〕 相比较,国内的配套资源建设不足,仅提供相关的习题测试以及学习攻略, 难以发挥微课辅助教学作用。应参考国外目前微课发展进程,建立起系统的学生反馈机制,帮助更好地提升微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4.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在胡铁生、周晓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到的527位高校微课参赛教师的调查数据中,发现参赛教师普遍都期盼建立更完善的立体化激励评价机制体系来宣传推广其理念和实践。其中,绝大部分(84.63%)的教师希望能获得教育部门的证书奖励,66.98%的教师希望比赛成绩能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61.1%的教师希望有奖金奖励,56.55%的教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被推广宣传,48.58%的教师希望得到政策支持和优先立项等。〔5〕由此得出,应建立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与学生反馈机制相呼应,更加全面地推进微课平台的建设。系统地推进微课的发展离不开对教师的鼓励,教师有动力去做好微课,国家的微课平台才会更加丰富与完善。
四、结语
从近年来微课的兴起到开展全国中小学微课教学比赛以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微课的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可观。但同时我们也该看到,微课仍然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并且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微课建设缺少以学习者的角度来出发,以及没有建立完善全面的学生反馈机制与教师激励机制等。国内目前微课的发展就体系化、导向性、配套资源的建设都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完善微课平台、建立反馈以及激励机制和降低技术门槛的建议,以期微课发展具有更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参 考 文 献〕
〔1〕McGrew, L.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J〕.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1993,(7): 543-544.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14,06:0024-09.
〔3〕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中国高校微课报告. 〔R/OL〕. http:///report/,2013:23.
〔4〕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华南师范大学,2013,06:0026-08.
〔5〕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2014,02:0005-09.
〔6〕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7〕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8〕金陵.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6期.
〔9〕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10〕杨满福,桑新民.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23期.
〔11〕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12〕王利;刘浪.微课在高职院校经济数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3,(20).
〔1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
篇4
关键词 微课;内容分析法;教学视频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121-02
Analysis of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 Course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JIANG Xinhua, ZHANG Lingyu, XU Suhua, WANG Linlin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content analysis by CSSCI from 2011 to
2016, the retrieval of literature is analyzed, show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icro course and thinkin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ther ralated fields on the basis of those and make some useful thinking.
Key words micro course; content analysis; instructional video
1 问题的提出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
从中可以看出,微课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发展契机。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但我国微课的质量目前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为了将微课更好地应用于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有必要对微课的各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发展水平。
以微课为核心,人们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广泛的反思和讨论。比如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微课,认为微课本质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2]。还有对微课的设计[3],微课在我国的应用[4],我国当前微课建设所存在问题的反思与讨论[5],但缺乏对微课的相关文献进行内容上的分析。笔者尝试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对微课的介绍与思考、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微课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微课的评价体系等进行论述,尝试通过对微课全面细致地进行分析和梳理,以便使研究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微课的介绍与反思 对研究微课基本介绍的这一类文献进行细读,会发现我国教育界人士对微课进行的理论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基本介绍。文章对我国学者胡铁生、黎加厚所提出的基本概念类型基础上提出的微课的基本概念进行研究。通过对微课起源分析,认为微课的起源背景主要是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使微课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流行起来,不同学者、不同组织对微课有不同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在对微课特点进行分析的文章中,主要是微课的特点是否适应我国教育教学现状,是否适应时展的潮流、符合大众的心理,给人们带来方便,被人们普遍接受。
2)微课所存问题的反思。对微课在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反思,主要是对设计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的反思,针对我国对微课在设计和应用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文章中还涉及一些关于观看或参加微课大赛后,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对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思考等。
3)发展趋势。关于谈微课的发展趋势文章中,大部分总会或多或少涉及微课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大家对微课的发展及前景还是很期待的。笔者通过对微课发展领域的分析研究,得出微课将会呈现出以下两种发展趋势:
①微课将会形成成熟的应用模式,即成熟的中国式“可汗学院”,供教师进行参考,吸引更多的学习者驻足;
②微课不仅是一种教学资源,同时更是一种社会资源,以后更可能地应用在社会的更多领域,如通过微课进行关于某一生活技能的知识学习。
微课设计开发与制作领域研究 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有28篇。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可得出,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在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应用。在阅读大量微课设计应用方面的文章后,发现当前微课的设计开发方面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大家一致讨论的微课视频设计很少涉及,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2)关于微课制作技术的文章涉及很少,其中涉及了录屏软件、Flash、Moodle平台、PPT等技术,微课的制作技术水平比较低,画面的质量有待提高,微课资源分布也不均匀。从内容上来看,网上上传的大部分微课没有相关配套Y源的准备,比如教学课件、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在最主要教学环节也没有相应的提示,缺乏字幕,即使带有字幕,我国的一些优秀的微课作品带有的也只是中文字幕,没有外文的翻译,因而很难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微课在我国的建设应用 微课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教育领域占12%。由此可以看出,微课在我国中的建设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学校教育方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比较少,没有进行于大规模领域的应用。应用主体的单一性,造成的后果是当人们提起微课这个词时,大部分人还比较陌生。由此看来微课的“火”仅仅是教育领域的“火”,并没有将微课造福于更多的领域。
从积极的一方面来看,目前54%的微课应用于高等教育,比例最高,从中可以看出微课在大学以及一些职业教育应用得较为普遍,这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下,学生与教师的时间比较零碎,他们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比较灵活,这样可以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带来契机。另外,分别有13%、20%、13%的微课应用于高中、中小学及综合方面。
相关评价标准研究 关于微课评价标准方面的文章,数量相对较少,无论是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还是微课的应用与实践,都需要一定的指标去评价,否则无法去确定一节微课质量的高低。单凭个人的感觉去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不能做到客观评价。在所研究的文献中,微课评价指标文献数所占的极小比例与微课评价的重要性之间的不协调,也提醒人们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3 ξ⒖嗡存问题的研究及思考
基于对微课文献调查的结果与探讨,得出关于微课的几点思考。
加强微课的理论研究 对于微课的理论基础有待人们去不断加强,对于微课的概念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对此定义进行不断完善,以此来不断丰富微课的理论基础。
加强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在进行微课设计前缺乏相应的脚本设计,教学重点没有突出表现出来,内容不精细。不懂微课脚本的设计与编写,缺少撰写微课脚本的意识,微课的设计偏重于对学习内容呈现,忽略了将现实课堂和学习过程相结合,从而会更加注重对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对活动过程的记录,难以使微课价值呈现最大化。
应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微课的研究与制作 微课的实际应用主要是高等教育阶段,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只有传统教学课堂的经验,没有经过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这就使得微课视频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特色不明显、带有传统教学的特点等诸多问题,以至于造成的后果是教师制作出大量的微课视频,但是很少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造成我国总体的微课水平不是很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对教师进行微课相关创作技能的培训,以此来保证微课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 结束语
我国的微课起步比较晚,所以微课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还存在不足或缺点。但幸运的是能借鉴别国优秀的教学模式,以改变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以此适应我国教学的实际。同时,微课的本质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必然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只要对微课进行科学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微课终将会造福于我国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篇5
【关键词】微课程 本科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课程 视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3-02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因此,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以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思考、随堂练习及学生成绩、教师答疑等辅教学资源。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使本科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对知识和案例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一 微课程教学理念概述
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流媒体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活动。因此,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的特征有:
1.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含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类型多样、教学主题鲜明和教学结构紧凑。
2.教学资源容量小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同时教学视频的总容量一般不要过大,以便于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使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状况检查、探讨学习心得和答疑等。
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疑点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堂要求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4.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般为5~8分钟,相对于传统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物流管理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1.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背景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管理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生产、制造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全球化、生产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物流开始受到重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内容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同行进行交流。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物流管理的专业导论课程及核心课程,由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相应地有所提升,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以及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物流管理理念,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是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将微课程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之所以适合采用微课程教学理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使得本科大学生普遍感到课堂知识的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物流管理的网页、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是分散的,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所以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点以及案例,辅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物流管理的动向,理解物流管理中的一系列概念,微课程就为这样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本科生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因此本科生的教学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占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利用很少的时间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三,大量的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案例和知识点适合以微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国内外物流管理教材有很多,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尤其是国外原版教材,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具有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案例。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堂微课程教学的源泉。
三 物流管理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1.课程内容规划
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微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范和体系,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课程内容规划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一线物流行业专家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员,共同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脉络,为了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需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课程内容规划。
2.微课内容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建设为了能确保其质量,一般要经过宣传、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审核、在线报送、评价反馈等环节。其建设模式分为“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前者是面向教师个人,而后者是面向学校和机构。
3.教学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研究和应用的功能模块,从而一站式完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4.交流应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向广大师生推荐和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主要通过专家点评、集中展播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进基于微课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库”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 结束语
目前,运用到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微课程还比较少,将微课程理念引入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微课录制的软件工具的使用。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微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熟练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篇6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资源共建共享 微课 慕课 翻转课堂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教育界一直在探讨的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词汇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2012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要求,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通识必修课,也要积极融入教学改革的潮流中,思考如何用新的教育方式更好地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一、我院大学英语课程现状
我院大学英语课程仍采取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近年来在课程上有所改革,例如因材施教,引进了一套职业性较强的教材,让学生能够通过英语学习更好地接触一些职业性的话题,对未来的职业环境能更好地适应。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小班化教学,把以前一百多人的大班缩减成五六十人的小班上课,便于老师和学生更好地互动,展开教学。对于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该课程的教师尝试用公共邮箱与学生分享资料,但由于内容较少,互动不积极,因此效果不明显。如何利用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共享网络教育资源,是我们不断探索的话题。
二、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概念。
微课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潘罗思在2008年首次提出的,而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我国,广东省的胡铁生教授是将微课引入中国的第一人。2012年,微课在国内兴起。教育部全国高校教育网络培训中心把它定义为:以10-20分钟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式形成的,利用微视频说明一个教学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该微视频可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可在移动终端上呈现。微课以短小精炼为主要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是对传统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拓展。
“慕课”的英文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中文翻译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最早由加拿大Dave Cormier和美国Bryan Alexander两位学者于2008年首次提出。随后,2011-2012年,三个免费在线学习课程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分别被推出,并称为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因此,2012年被称为“慕课元年”。2013年,我国高校也启动MOOCs进程,所以2013年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MOOCs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开放和在线。大规模是指其平台上提供的课程广泛,类型各样;开放是指对所有人开放,用户可自由地下载教学资源;在线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实时地浏览与下载教学资料。慕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内容,还能够通过视频的形式实现在线交流和指导,达到共享教学资源的目的。MOOCs中的Courses(课程)建设是MOOCs的核心和重中之重,这种课程叫做微课程(Microlecture),即微n。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2004年夏天,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通过Yahoo的信息交流平台帮助表妹解决数学难题。随后,他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后放到了YouTube网站上,很快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关注并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便是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雏形。2007年春天,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伍德兰帕克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受萨尔曼・可汗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为解决因路程远而耽误上课的学生的补课问题,使用了这一教学模式并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至2011年年底,翻转课堂逐渐地被众人熟知,成为世界教育界所重视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就是教师事先创建视频,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和学习教学视频等资源,然后回到课堂上上课时,师生面对面交流,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翻转,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进行了颠倒安排,重新规划了课堂时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实现了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革新。
2.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关系。
微课是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基础。不管是慕课还是翻转课堂,它们都需要通过微课视频体现出来。微课是一个5-10分钟的小视频,要求短小精悍。这个小视频绝对不是上课内容的简单录制,而是包括整个教学的设计,比如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和教学总结。在慕课平台上,一门优秀的课程都是通过微视频系统地教授给学生知识点,并进行互动反馈。而在翻转课堂里,微视频又作为“排头兵”,需要教师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分析,总结出一些知识的片段和焦点,然后录制教学视频,学生的任务则是在课前根据教师录制的视频进行自学。微课的录制和设计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们是否有兴趣学习微课,能否在后面的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讨论。所以对慕课和翻转课堂来说,微课都是基础和重中之重,是需要教师们精心设计和思考的,是教师们智慧的呈现。
慕课和翻转课堂是微课的载体。与传统课堂相比,慕课平台通过微课让全世界更多人通过网络能够学习名校的名课,更好地做到了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教育的互联网时代,微课所能提供的便利代表了未来教育的方向――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使用任何媒介都能实现的碎片式学习方式。教师可根据课程的不同阶段在课前、课上和课后给出相应的微课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让学生有系统性地自由调整学习节奏,从而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同时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教空间。通过实施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在课前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反复学习或者暂停等多种自主操作,直到把视频中的知识完全吸收,然后有自己的思考时间,提出问题,带到课堂上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在课堂中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知识,讨论学生的疑问,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构建我院大学英语课程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1.建立微课建设团队,探索微课制作。
从大学英语课程来说,微课的建设绝对不是凭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短期工作,而是一个需要团队共同建设的长期探索过程。微课是一个必须通过团队才能完成的项目,这会带来更科学、更合理、更细致的课程内容。一个好的微课是讲授者认真备课并精心制作的成果,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精准的取舍力。微课要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单凭一个十几分钟的视频是不够的,同时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需要教师综合考虑,系统设计。我院大学英语教研室应该成立一个微课建设团队,逐步改变教学模式,把微课引入课堂,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用手机等信息平台进行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教师需要将制作的微课利用平台给学生。如果学校没有统一的平台,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等各种微软件进行网络教育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平台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了使微课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前将在平台上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方法告知学生,进行分组布置,督促学生更好学习微课。
3.将微课应用到翻转课堂。
如何调动学生课前观看视频的积极性,让课堂上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是教师们在设计微课和课堂活动时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般教师们应该设定适合学生水平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答疑解惑。同时,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探究的空间。这不仅是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学生做的,同时是大学生的一种基本学习技能。最后,要o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各种形式成果的机会。在成果展示中,学生分享自身学的知识点,也可以学到他人的分享心得,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学生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学习,增强自身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的成果展示中通过学生或小组汇报,明确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补充知识遗漏点。
四、结语
目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我院大学英语课程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从国外发展起来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理念为我们如何实践大学英语课程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方向。我院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应该迎合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进行适当改革,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丽丹.“微课”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的应用[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张虎.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12).
[3]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
篇7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步入移动互联“微时代”,各种微现象铺天盖地,凭借其小巧高效的优势迅速的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学习等“微”概念正在并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它们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节奏,更适应人们的需求,无论我们愿不愿意、能不能够接受,都已经无法摆脱微时代的烙印。
微课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借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这场教育变革大潮中只有抓住机遇,借力提升,充分研究利用好“微课”这一新的教育教学手段,真正实现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卫生技能人才。
一、微课的涵义
1.什么是微课
微课也是微时代的产物。最早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Le Roy A. 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s course)和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教授T. P. 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而现今广受关注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College of SAN Juan)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 提出的。在我国,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组合。国内还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微课的概念进行过阐述。尽管说法不尽相同,但本质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可以说微课(Micro-Course Online Video)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
2.微课的优点
微课既然能够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靠的是它鲜明的特点和凸显的效果。微课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目标明确 有针对 一般情况下微课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的视频,其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指向性明确,不仅注重教师的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每个微课内容往往都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有利于学习者抓住关键实现突破。
2.2短小精悍 易传播 指微课本身容量较小,每个微课教学内容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便于学习者在工作、生活的间隙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也便于通过网络流畅的进行观看、传播和下载。
2.3半结构化 可扩充 微课是围绕一个知识点的片段,相当于一块积木,虽然有其自身的微结构体系,但并不是完全独立封闭的,仍然可以进行扩充和完善,也可以像搭积木一样与其他教学要素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2.4应用广泛 无界限 作为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微课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难点疑点突破、技能操作训练等均可借助微课实现目标,实现随时随地可以学到任何知识。
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微课应用的思考
微课的出现应该说给当今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形成了新的生长点,使得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更加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实现个人成长。在新的形势下怎样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努力实现效果最大化,将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强大助推力。但是在微课教学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个人学习情况监控
微课的一个重要优势就在于它能够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在课堂之外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要求学习者本人要能够管理好自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学习,这才能充分发挥微课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格的自律性恰恰是最大的短板。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个人学习情况实施有效监管,是充分发挥微课功能的首要前提、基础和保证。
2.课堂教学应用形式
微课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应用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无论是课前预习、重点解疑、难点突破、课后复习、还是交流反馈、加深记忆、强化巩固,微课都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该怎样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防止重新回到传统课堂教学课件的老路上,真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使我们不仅拥有了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更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教学质量,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总结。
3.微课教学资源共享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任何资源都是需要全网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共同并分享的。微课作为一种微型的、片段化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与传统教科书的编撰完全不同,不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广大参与者共同建设、完善并实现共享。但是参与者在建设微课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毕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在资源建设的初期,这又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如何在对资源建设者的知识产权给予切实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的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微课的功能,全面提升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质量也需要深入的思考。
4.微课教学软硬件建设
篇8
微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本文探讨了微课的定义,分析了《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为职业教育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微课;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而微课资源建设正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2015年11月,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主持,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杭州启动。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库中《饮食文化概论》子项目成功落户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子项目团队从微课的定义开始,开启了《饮食文化概论》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二、微课
微课,即“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的DavidPenrose,而在国内,则是由广东的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而焦建利教授强调,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则是认为,“微课程”是时间在10分钟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其内容既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包括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学习单,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尽管学者们对微课的定义有着不同表述,但是对于微课的特征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一是微课的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形式短小为特点;二是微课的内容围绕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以内容精悍为特色。以微型化资源为基本需求,微课资源给学习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知识载体与学习情境。加快微课资源建设,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
三、资源建设的定位
《饮食文化概论》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定位于“辅教辅学”的功能。辅教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微课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辅学是指包括在校学生、校外社会学习者在内的具有学习意愿、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习者,都能够通过微课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满足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从业人员职前、职后的学习需求,提高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四、资源建设的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按照“辅教辅学”的功能定位,遵循资源库“资源碎片化、课程结构化、设计系统化”的建设原则,通过碎片化的资源,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化《饮食文化概论》微课资源的应用与共享。
五、资源建设的的具体实践
1.组建项目研究团队,有分工有合作。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教师个人可以简单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饮食文化概论》项目组成员,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又有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给予指导把关,也有教辅人员负责素材收集,联络推广等工作。团队成员明确分工,通力合作。2.制定资源细化表,明确建设内容。通过对其他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开设情况的调研,听取行业对该课程建设的意见,项目团队最终将该课程的内容设计为导论、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四大块,并制定出资源细化表,罗列出该课程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选择和量化。具体到需要建设哪些资源内容,需要建设多少数量。比如多少个微教案、多少个微课件、多少个微视频、多少个微练习,多少个图片、案例等等。在最初设计时,就尽可能的做到资源碎片化,并将资源碎片化体现到所有素材收集、制作、传输的全过程。3.依托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不可否认,一线教师通过手机、录屏软件等方式也可以制作出微视频,但作为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在资源质量上有着更高要求,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还须依赖于专业的摄像设备和视频编辑人员。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这样,教师也能更好的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中,专业人员也能运用技术手段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现实化,并在微课拍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比如拍摄时主讲老师的着装、语速、眼神方向,肢体动作等等,都会影响微视频最终的呈现效果。4.精心设计微课,完善配套资源。微课质量并不由视频质量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它更多的,还是主要取决于微课选题,教学设计和教师的授课效果。微课选题是微课设计的首要步骤,根据资源碎片化的原则,选取内容充实,富有代表性,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某一个知识点。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对象、教学环节等进行分析,编写微课脚本,处理相关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素材,根据知识点类型选择恰当微课呈现形式,完成微课的视频录制,同时完善相关配套的微课教学资源。《饮食文化概论》的微课类型主要有理论讲授型和实践演示型两种。理论讲授型,如五味调和等知识点,可采用百家讲坛式,緑幕抠屏式的方法录制,实践演示型,如茶道等知识点,可采用实训实操式的方法录制。5.做好平台维护,及时上传资源。一个好的微课还需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微课网络应用平台,以便于向社会大众推广。智慧职教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指定平台。子项目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智慧职教平台维护,在前期要完成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封面、课程简介、教学团队介绍的制作等工作。对已整理、制作完成的微课教学资源,也要及时上传平台,测试资源在平台上的使用效果,进行反馈和改善。
六、反思与建议
1.资源建设需要遵守技术规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和应用,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组织专门的课题组,制定了资源库系列技术规范,供资源库建设团队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循和参考。因此,各子项目团队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优化资源开发质量,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促进资源库项目与其他各级各类资源开发项目的衔接互通,推动优质资源的广泛共建共享。2.资源建设需要多做交流共享。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共有包括《饮食文化概论》在内的22个子项目。在微课资源建设过程中,各子项目团队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尤其资源建设经验较少的子项目团队,应多向已建成示范性课程的子项目团队请教学习,在吸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思路,寻求创新。各子项目团队之间也应互通有无,共享建设资源,既避免人力的重复劳动,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3.资源建设需要边建设边应用。微课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已经制作出的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前期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应用到课程教学之中,一是可以对微课资源建设进行宣传推广,让学生接受新的学习方式,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后续资源建设。学生是日后微课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通过前期的使用测试,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丰富资源。如由学生做出题人,通过学习微课视频,提出关于本节微课知识点的测试题,教师可以择优将这些测试题充实到微课的习题库资源中。
七、结语
微课资源建设既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新挑战,也是职业教育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对学生而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助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满足学生职前、职后的学习需要。对教师而言,微课的建设过程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知识点的再梳理,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再思考。对高职院校而言,微课资源的建设工作也将引领高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3]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59-61.
篇9
在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迅速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并受到国内教育领域的关注。通过对微课的特点、发展历程、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微课在国内教学实践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不足显而易见。针对目前高校教学课时精简,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复杂抽象的现状,因此需要重视对微课的研究,加强建议对微课理论、教学模式的学习,进而提高微课利用率,开展个性化学习、交互式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健全的微课资源开发平台。
关键词:
微课;教学改革;生理学
我校教学模式注重强调学生的基本功,重视对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目前高校教学课时精简,一些基础医学教学课程复杂难懂、课时安排又较少,使得学生理解和记忆负荷较重[1],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联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重要桥梁。但其内容复杂、理论抽象,一直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一门课程。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有些生理学概念抽象难懂,使得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讲;而且在目前大班制教学体制下,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缺乏师生互动和交流,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如何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提倡由过去的“接受性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微课的发展现状近
几年来,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掀起了微革命的浪潮,高等教育领域同样也受到了微变革的洗礼,微课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之中,而微课的出现使得上述教学难题得到一定的改善,微课把课程出现的重点和难点变成若干个“片段化”视频,便于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具有篇幅短小、主题鲜明、易于网络化交流、提升学习效率的优势,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又一大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高度重视。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率先推动全国高校和中小学微课比赛,积极推动微课建设与应用,设计并开发出一批优秀的微课资源[2]。而且目前清华、北大、复旦等重点高校都非常关注微课的建设应用。其次,视频拍摄与制作技术软硬件取得重要突破。过去三四年间,美国LiveScriveSmartPen与瑞典Anoto智能笔引入中国,日本东芝公司开发了东芝玲珑微课制作系统,Cam-tasiastudio、Screencast、屏幕录像专家等录课软件系统相继涌现[3],加之录播教室的迅猛发展,为微课开发提供了硬件保障和系统环境。三是微课资源日渐丰富。教育部委托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专家起草了《中国高校微课白皮书》;与微课相关的研讨会在全国陆续举办,有关微课的图书不断出版发行,不少学校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但在基础医学教学领域,尤其是生理学的微课教育还相对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2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而目前数码产品的普及也为微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我们一线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研我校的教学资源,提出适应我校特点的微课教学策略;并建立一套基于生理学特色的微课教学模式;将微课应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学习,与传统教学手段相配套衔接,真正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转变,稳步提升我们高校教学质量。因此,在微课建设中,我们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深入学习微课的教学理论,厘清和分析微课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可以查阅国内外慕课、微课资料,掌握最新研究动态,从而对微课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在医学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
2)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网站和大赛的微课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微课设计与开发的一般流程、注意事项等,为生理学微课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铺垫。
3)借鉴前人经验,立足于课堂教学,设计、开发生理学课程的微课的框架体系和辅资源,构建生理学微课教学设计模式。在开发过程中要紧密联系我校大学生实际,利用微录播室和软硬件平台制作知识点教学视频,选择生理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例如: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细胞信号转导、细胞生物电现象、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等)以及与临床常见疾病的联系作为微课设计和制作的重点,开展微课应用研究,摸索发现微课与实体课堂教学规律。
4)对设计和开发的微课资源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试用,并通过访谈、调查、听课、个案研究等方式对试用效果、微课视频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析微课的应用效果,探索适应不同专业特点的生理学教学模式。
5)总结经验,逐步改革完善。关注其他领域的微课和翻转课堂教与学,借鉴典型经验做法,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对比分析生理学微课教学与历年传统教学、其他课程教学效果,逐步论证改革生理学教学模式。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将有利于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带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丰富基础医学网络教学资源,弥补传统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短板,有利于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专业翻转课堂和精品课程,对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今后将会更多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比如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向公众开展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并推广微课与微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寻尚同,孔大军.基于视觉文化思考的医学微课视频设计与制作[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3(4).
[2]王伟.微课资源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篇10
摘 要 通过分析微课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对微课的开发与制作、应用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思考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微课应用效果的方法和策略,为高职院校微课资源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微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135-02
1 微课教学的意义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数字化和移动化,是现阶段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质量的重要工作。微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教学方式,以新颖的形式、现代化的技术支撑,既方便了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又增强了教师教学的吸引力,是推动职业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也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于“90后”高职学生的行为和认知模式,随着智能化数码产品的广泛普及和在学习生活中日益增加的比重,开展微课教学具备了最基本的硬件基础。学生乐于通过手机学习新知,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自学或寓教于乐,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虽然每一节微课所包含的内容甚“微”,但学习时间短、效率高,容易理解和吸收,对于巩固课堂教学能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因此,在新的发展趋势面前,微课教学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现实意义。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进步,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对课程结构的透彻理解,对知识点更要精准把握,采用更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制作微课,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最终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2 微课在教学实践运用中的问题
微课的开发与制作 一般来说,微课的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视频制作两个环节,高职院校要想突出课程的职业性,首先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讨论、演示、练习等,因此,微课的设计应主要针对新课的导入、实验过程的演练和对重要知识点的反复练习,避免枯燥的讲授和过多的理论灌输。由于高职教师对微课教学认识不到位,把微课简单理解为课堂教学的视频,或者多媒体课件的动画版,也往往忽视脚本撰写的环节,导致微课设计上缺乏重点,师生互动较差等问题。
而从视频的制作上来看,主要体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花重金聘请专业的团队,选择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和核心课程开发微课。此做法能保证微课的较高品质,但一节微课的制作成本达上千元,并不适用于微课教学的推广和普及,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校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个极端是高职教师根据已有的条件和技术制作微课,但后期编辑粗糙,如剪辑、字幕和声音处理并不流畅,难以达到基本的播放效果,更不能体现出课程的职业化特色。
微课的应用方式 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微课平台,有些院校只在原有的精品课程平台上增加微课模块,缺乏微课程应有的选课、教学互动、考试以及评估等功能。从实际情况来看,校级平台上传的微课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点播率和下载率也很低,对于促进教学的作用并不明显。其次,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往往跟不上社会的进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高职院校的微课平台也应该为手机应用的对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最后,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吸引学生参与微课程的教学互动,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微课教学效果评价 微课资源建设,无论是面向一个学校、某个地区,抑或整个互联网络,对其进行客观而科学的评价,都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情况下,微课的评价指标分为视频和网络评价两种。视频评价主要针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其评价指标包括选题的价值、教学目标和教学特色、教学的设计与方法、微课的完整度、微课的技术指标等。网络评价是指学习者对微课的认可度,主要包括点击率、忠诚度、互动性、易用性。目前,高职教师对于微课资源的建设还大都停留在课程开发和制作层面,应用面较窄,对于微课的质量也没有系统化的评价标准。
3 思考对策
提高微课制作效率,降低成本 微课的制作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但应避免形式主宰内容,喧宾夺主。微课制作的出发点是辅助课堂教学,其作用不应盖过教师的正常教学需求。在微课制作上也应该本着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如果制作一节微课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大大超过教师能够负荷的程度,必定会打击教师的学习热情,微课教学也就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在高职教师中普及微课制作技术理应做到有组织、有针对性。首先,学校应鼓励教师自愿参与学习微课制作,采取一定的奖励机制,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习能力强的中年教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其次,开展微课制作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必备的后期制作技巧,特别是提供全面的电脑软件以及摄录装置等方面的支持,避免教师自学的盲目性;最后,微课制作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己能力和课程需求的模式,不可为微课而微课,为比赛而微课,哗众取宠只会适得其反。
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开发微课 我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开展多年,在教师队伍中已具备较广泛的基础和成熟的案例。精品课程能够体现出本校教学科研的精华,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切课程资源、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管理等环节的有机整合。精品课程在内容上往往包括丰富的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与教案、教学录像、实验演示、习题、试卷、参考教材等,其中很大一部分可以用来作为微课制作的原始素材。因此,有效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对于微课的后期制作和学习效果影响重大。开发者可以直接从精品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中提取素材,从而大大节省开发的成本和时间。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开发微课,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最优质的资源,还可为高职教师提供基本的资源保障,提升自信心,降低微课制作的难度,从而提高微课制作的积极性。
构建选评一体化微课平台 微课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项目相结合,以真实的教学过程为基础,利用完善的网络平台构建各专业课程的微课资源数据库,真正将微课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体系中,既能用来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又能用来满足学生的碎片化和自主化学习需求,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必要条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高职院校搭建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微课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微课平台还应实现一系列的必备功能,如选课系统、学习进程管理、笔记资源搜索、问题讨论与交互、测试与考查、评价以及其他辅助工具等。充分利用微课平台丰富教师的课堂,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且不断更新和完善,达到与课堂教学的相辅相成,与学生真实互动,从而真正体现出微课教学的内涵。
4 结论
微课教学的兴起符合教育改革的创新需求,必然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产生有益的促进作用,目前,广大教师参与制作微课的热情高涨,一方面带来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微课展现个人风采,对学校也起到正面的宣传作用,可谓一举两得。应该继续以谦卑的态度,继续探索微课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本,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开发更多高质量微课资源,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开拓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