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前景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工智能前景分析

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改革;课程调整;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0-0127-02

1.引言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以及美国推出“人工智能+”国际国内掀起一股人工智能的浪潮,有专家预测,下个十年必将是人工智能的十年,而人工智能不再是主流方向的时候则是机器人大规模使用,人类真正能够从繁重、简单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的时候。而今年三月份谷歌推出的AlphaGo与韩国围棋九段李世石的世纪大战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未来的机器人有可能在高智力领域取代人类。面对如此紧迫的处境,人类除了进入这个行业了解机器人的思考方式外似乎别无它法。而要想了解机器人的思维方式,所需的知识储备并不多,仅仅包括相关的数学、计算机能力,具体为数学建模的能力、概率统计基础、优化模型的能力以及编程能力,表现在具体课程上为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凸分析、数值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C语言(或其他任意主流编程语言)。而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而言,所学课程包括经济、管理、数学、计算机等专业入门课程,门类繁多,学生难免会找不到未来发展方向而陷入迷茫。而限于有限的精力,若干重要课程设置为“考查”科目则会让学生想当然以为这些课程“不重要”。这就造成一方面其他专业的学生因先修课程基础不足无法理解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内容,而信管专业的学生基础足够但不够扎实而迷茫。因此我们拟将人工智能相关内容融入信管专业课程中,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提高就业竞争力。

2.信管专业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信管专业开设课程内容较多,门类复杂,我们基于本校学生实际总结了信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2.1学习主动性不足

由于学习了多个学科门类的基础课程,导致学生知识面呈现扁平结构,似乎“什么都会,而又什么都不会”。而且若干重要课程开课时间安排在大三,许多学生面临实习、考研等的选择,加之课程内容较繁杂,基础知识不扎实,一些同学面对一些较难的内容时产生无力感,同时也有社会压力较大的影响,使得部分同学对本专业课程也失去了兴趣,遇到问题不主动寻求老师帮助,对课程相关的一些国际先进技术以及经典案例没有任何思考等。同时对自己前途也很迷茫,学习态度消极,进而产生了读书无用论,反过来劝说低年级学生学习不要用功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2.2基础课程掌握不牢

高年级课程的先修课程一般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程序设计、运筹学、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若干机器学习经典算法的理解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如贝叶斯分类器需要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较好的认识;线性回归模型需要熟练掌握线性代数中矩阵变换的方法以及运筹学中求解优化问题的思想;决策树算法需要理解熵的概念;神经网络算法需要理解激活函数以及正则函数的选择对解得影响等,而每个算法的实现都需要有较好的编程基础。在某些班级授课过程出甚至出现不知道如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情况。由于一些同学没有熟练掌握先修课程,导致学习本课程的难度增加,进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对实践认识不足

在讲授机器学习问题涉及的算法都会详细解释每个算法的来源、步骤等细节,大部分同学能够理解,但是忽视了实践环节,课后没有自己编程实现,理解不够深刻,致使后续课程开展不顺利。在授课过程中出现过一个算法讲了三遍学生仍然停留在听懂的阶段,由于部分同学不重视实践,导致在后续学习中比较吃力。

综上所述,在讲授高年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缺陷,归根结底为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兴趣不足,基础不扎实等。这种状况对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也不适应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为学生选择一个适合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本方向课程的兴趣。

3.解决方法

针对如上提出的问题,结合我校信管专业学生实际,我们从五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法。

3.1调整部分课程的课程大纲

由于本方向所需数学以及编程基础较强,本专业学生所学学科较多,针对此,需要小幅调整若干课程的授课计划。具体为:1)在运筹学中适当加入凸分析基础知识以及解法,减少线性规划以及排队论的课程;2)概率统计课程加入随机数生成课程,强调统计学部分课程,弱化经典概率知识;3)增加数值分析课程,内容强调数值计算,强化学生数值计算的能力;4)部分课程适当增加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编程能力。

3.2适当加入当前人工智能最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觉得若干课程与考研科目无关,对课程重视不足。加入相关视频资料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上来,比如加入经典电影“点球成金”,让学生了解数据揭示了一些表象不能展示的事情;加入短视频“科技改变生活”,让学生了解将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需要哪些技术,这些技术有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加入机器人最新技术,让学生了解机器人发展现状而不被电影误导;加入AlphaGo对战李世石的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的能量;加入经典案例能够使学生对一些算法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加入“啤酒和尿片”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关联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一些简单的算法也能够产生巨大作用。

3.3适当加入就业前景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当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让学生认识到此领域的潜在力量,了解到此领域的薪资水平以及就业创业环境,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将有很大的影响。对比各行业的发展前景,互联网行业的目前占据在前列(这从总理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即可看出),而机器学习方向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份子,则站在互联网的最前端,理性的学生将会看到其中巨大的汇报。

3.4以具体案例项目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考研就业时有较大优势

在学习高年级课程时将增加具体案例项目,在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确保学生就业时的优势。如在介绍贝叶斯算法时鼓励学生设计垃圾邮件分类系统;在介绍人工神经网络时鼓励学生设计文本识别系统;在介绍HMM算法时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语音识别系统。这些项目的完成将会让学生理解算法、编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对就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确保学生在考研面试时有极大的优势。

3.5适当加入一些专题讨论,弥补先修课程基础薄弱的不足

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理解专业课程若干内容影响甚大,比如某些学生对函数极值问题认识不足导致在学习最小二乘估计时给出损失函数后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某些学生对线性代数矩阵变换不熟练导致在学习线性模型时得到正则方程后不知该如何继续进行,当系数矩阵不满秩时不知道怎么解决。通过设置一些专题讨论,比如矩阵方程求解、优化问题、C语言读写 文件等弥补先修课程基础薄弱的不足。

篇2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保护技术 发展现状 智能化趋势 验证手段

变压器结构容易滋生一系列技术问题,一旦某个位置控制不当就会产生一定温度的热量,在此种状况下,一旦继电保护动作处理得不够及时,就会任由部件温度上升,同时产生可燃性的气体。这种气体不断汇聚并产生一定的压力作用,直到冲击变压装置内部薄弱位置为止,如果不慎与空气摩擦产生火花,就会衍生一定范围的爆炸事件。为了克制这类问题造成的大规模经济损失,必须在装置结构中安置电气保护系统,并且配合不同电气原理实现综合管理。

1 有关变压器保护技术现状的研究

在变压器保护工作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理论就是差动原理,但应用这种手段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设备实际投入使用后,正常工作下的励磁电流会施加给差动保护一种不平衡效应的电流作用,当空载变压器外部短路位置被切断并出现合闸动作,此时设备端部电压如果恢复,这种情况下的励磁电流会与短路电流大小相近。在这种极度不平衡的条件下,真正控制差动保护动作的精准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这种差动保护要将不同电压绕线的匝间位置和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短路问题反映清晰、完整,可绕组匝间出现短路问题时,输出电流是无法遏止的,这就给保护装置的灵敏程度大大减分。

在励磁涌流作用下产生的二次谐波效应明显,研究活动中可利用计算机相关程序实现检验。这种制动原理的差动保护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利用无功就地补偿方案的变压装置,其低压侧位置会安装电容器组,如果低压测出口部位产生差动范围故障,电容部件的反馈电流将直接向故障位置进发,这种与差流不可分割的反馈电流,会令整体保护动作出现延迟。

其次,对于一些大型变压器,当内部产生技术故障时,在电感和电容谐振状态下会加大短路电流中的谐波含量,很容易导致二次谐波制动的应对动作缓慢现象。对于此类问题,能够利用合理的加速判据作为克服媒介,其中以低压加速处理最为有效。

再次,在这种保护条件下大约2成左右的制动比是按照1.4倍的既定磁通幅值环境下合闸涌流的实际数值作为依据的,可是在制造技术和材料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涉及饱和磁通倍数一般不超过1.3,这种情况下涌流的最小二次谐波含量将不超过百分之十,这就引起保护动作的错误回应。针对我国目前变压器的工作条件观察,其励磁涌流中的二次谐波集中在百分之十二以上,但相关细节调整也不容忽视。

2 有关智能化变压保护装置的使用前景分析

在我国计算机智能处理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不同创新型方案的设置和应用逐渐集中起来,相关人员凭借人工神经网络格局和非线性科学策略促成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整改,同时在继电保护工程上得到一定的认可和赞扬,并已经投入广泛地使用当中。

2.1 小波分析技术原理的运用

这种理论出现时间不长,但它对频域局部化特性的开发产生一定的贡献力量。小波变换方法主要是按照信号变化活动的主体特征形式,利用基体的平移和伸缩动作,可以自行完成对分析窗空间的适应性改造,从而更加完整地收集暂态突变信号和各类微弱信号。在时频局部化特征的环境下,小波变换对暂态信号的清楚反映和准确计算,将有助于全面提高变压器保护动作的可靠程度和灵敏效果。在电力系统复杂化改造的文化背景下,有关装置的技术隐患和故障类型更加错综复杂,而小波变换就似乎就是完成不同隐患位置的自动检测和诊断识别的工具,争取将不必要的考察时间节省下来,促进电力设备正常运行效率的提升。

2.2 其它智能分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在人工智能分析领域中占据突出位置的就是专家系统,其应用范围已经实现逐渐扩散。但关于这部分保护工作具有较为严格的实时性要求,因此系统扩建和应用范围相应地有所缩减。对于继电保护装置中包括高阻接地故障排查和继电保护协调等实时特征不强的工作,专家系统的应用效应还是比较明显的。

智能化研究技术分支众多,并且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关于混沌、分形等技术开发活动也在继电保护工作中崭露头角,并带领综合性智能技术改进的先进步伐,使得整体结构的保护性能有所提高,这是后期专业化规模改革的必然趋势。

3 结语

在我国一些大型变压器保护结构中,已经将整流、电磁效应和集成电路方案等输入到计算机设备中,配合通信、网络渠道的延展效应,为整体继电保护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的信号验证方案,将一系列新型的测量方式集中管理起来,对于整体结构保护水平的提升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我国现下已经开始对这类新型技术实现全面吸引和拓展应用,有关实践过程中的技术改进和思路梳理工作也已经足够完全,并且充分具备了控制变压器危急隐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梁.智能故障录波在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08,13(06):45-47.

[2]关巍.电力变压器的故障模式及后果性分析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17(4):24-26.

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能带动制造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用科学的力量解决各方面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更趋于智能化、人性化,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提高工业生产的整体性能。21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机械制造设计与自动化的研究力度,通过政策扶植与资金投入,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涉及诸多技术种类,各个技术种类之间联系紧密又相互牵制。

1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特点

(1)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相对传统技术而言处于稳定发展状态,现代技术更加的智能化,很多工作使用自动化设备完成,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实际生产过程中,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2)以需求为导向。产品的研发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所以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实用性能或作用,机械设计制造也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当急需某一特殊产品时,设计人员根据产品特有的性质,科学合理地设计出适合该产品的生产工艺。传统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出错的概率也大大增加,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成为发展的必然。

2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优势以及作用

(1)生产能力强。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中,信息系统接收到生产的指令后,会对指令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指挥产线上的各个设备,机械化的生产能力比人工生产的效率更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在统一调控下统一生产,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2)应用安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是企业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问题。在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前提下,也要注意生产中的安全隐患。目前安全级别比较高的是自动化生产工艺,可以在没有操作员的前提下,自动实现生产要求,避免了因操作失误造成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3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

(1)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使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升级,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完善。新时代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与微电子技术的紧密结合与运用。老旧机械设备不断地被淘汰,新型机械设备不断地完善并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2)智能化。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正朝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前进,智能化是指机械设备在接受工作人员操控的同时,还能自主判断对生产过程或技术进行能动控制,这样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失误和技术缺陷。实现智能化需要综合多门类的技术,通过对这些技术的结合与运用,使设备拥有模拟人工智能的能力,减少人力资源,为企业生产节约成本。但不是所有的工作都能通过机械的智能化实现,一些复杂的工作还是需要人力解决。智能化技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3)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技术也在逐步普及,这两种技术几乎覆盖了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计算机的应用减少了大量的计算工作,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控制技术被普遍应用,最为突出的就是远程监控系统,机械生产领域与之结合应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远程操控系统监控生产过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提高工作效率。(4)模块化。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产品种类繁多,需要充足的硬件设施,复杂的接口要更加的注意,这样才能保证产品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准确性。根据标准的软件程序开发出适合产品的生产程序,实现生产模块的扩大和稳定,有利于节约时间和资金,为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5)微型化。老旧机械设备一般都技术落后且体积较大,生产过程繁琐。新型机械技术的发展使得设备的实用性能越来越好,体型更加轻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控制产品逐渐趋于微型化,新型技术的应用,使设备体积变小、能源消耗降低、操作更灵活,且产品质量全面超越传统技术。但我国目前机械设计企业中,大部分的高端设备还不能实现微型化,内部环节的设计受到很多限制,设备的外观优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6)绿色化。工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伴随着相应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今从国家到各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机械设计制作及自动化应在环保的前提下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求,也是必要的条件,针对这一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和必然性更需要与环保相结合,在发展经济技术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达到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干净、无污染。

4机械自动化的前景分析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一个企业的快速发展,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涉及很多产品,若想要企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注重企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技术发展,完成企业的生产转型。转型涉及很多的问题,需要高额费用,还要选择适合企业的自动化类型,只有这样的转型才能使企业更有竞争力。目前在我国的科技还没有处于世界的一级水平,所以需要不断的研究开发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可以适当引进国外先进自动化技术,以此提高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加强企业智能化的发展,生产出更加高难度的产品。

作者:李郑临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交互系统;数据采集;优化设计

在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支持下,基于信息技术和交互技术的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也随之建立起来,其重点在于整合电子信息和交互技术,并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中。由于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作为一项综合性能优越的基础信息系统,使得其在各个应用领域中,都产生了突出的应用价值,并且在技术发展的支持下,尤其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电子信息交互系统日渐完善,使得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交互性能变得更加优越,能够为社会多个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保障。

1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重要性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中,往往是在大数据获取之后,进行结果可视化处理,这要求硬件和知识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在此过程中,使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深入挖掘出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不仅如此,大数据技术使用,不局限于有价值信息和知识的挖掘,还要对电子信息交互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进行研究。而本文研究中,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来优化设计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以此大幅提升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交互性能,有效提升电子信息交互效率,从而为电子信息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并为该领域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1]。在电子信息交互系统支持下,多方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并可以实现工作的细分,若出现故障,各个统筹中心可以相互协调,使得电子信息交互系统能够自动化完成调成,并可以在日常监控、管理和控制等方面发挥出显著的作用[2]。电子信息交互系统在运行中,要求系统具备简洁、易操作特性,才能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交互结果。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子信息交互系统,实现了电子信息领域中多项技术的集成,并在统一数据接口支持下,可以大幅度提升系统的存储、计算、分析和控制性能,为电子信息交互过程提供了支持,实现了各类数据采集和处理,还实现了未来预测功能和深度挖掘潜在价值信息,并且具备自行修复功能[3]。另外,在网络支持下,电子信息交互系统实现了相互之间的连接,使得连接结构复杂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系统间相互协调的可能性,继而可以在信息挖掘分析和电子信息交互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并发挥出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不断提升信息挖掘分析和电子信息交互效果[4]。总之,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优化设计电子信息交互系统,能够实现大量复杂信息的高效处理,从而可以极大地提升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交互性能,对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

2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在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优化设计过程中,应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优化设计魏凤星田淑娟(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00)高度关注如下事项,才能保障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优化设计效果。(1)拓展自动和智能处理功能。传统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使用中,服务对象只有少部分,如军事工程、工业、传统制造业等,都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而电子信息交互系统工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信息化水平,适配更多的传感器,以期通过数据自动和智能展示设备,明确工业机械设备的运转状态,并据此开发出更多的功能,为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提供支持[6]。另外,随着工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交互要求也随之提高,这种情况下,为满足各个领域对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智能要求,应在电子信息交互系统功能设计中,充分考虑用户的智能交互需求,在自动和智能化处理功能上持续优化改进,才能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自动和智能处理水平,从而可以提高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适用性,为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广泛使用奠定良好的基础[7]。(2)精集结构,严控核心硬件数量和大小。在科技发展支持下,生产技术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以计算机为例,最早出现的计算机占地面积为1500平方英尺,并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在生产技术发展支持下,已经发展成为现如今重量低于1千克的电子笔记本,具有轻便、易携带等优势。由此可见,在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水平大幅度提升支持下,电子芯片的生产技术水平得以持续提高,这使得电子芯片的精细度和集成度一代比一代更加优越。因此,在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优化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结构精简、使用便捷性等因素,不断地精集结构,合理地减少核心硬件数量,在技术支持条件下,可以不断地缩减核心硬件的使用大小,继而为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持[8]。(3)重视和挖掘使用综合性新技术。在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优化设计中,既要注重综合性技术的使用,又要注重新综合性技术的发展,才能为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光电子技术,作为一项结合光之和电子进行综合应用的技术,在激光、光显示、光存储等方面,都有着强大的功能,这也使得其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9]。在电子信息交互领域中,光电子技术可能发展成为核心技术。基于本质角度来说,电子信息交互系统本身是综合性技术和多专业领域知识的整合运用,这要求电子信息交互系统在优化设计中,应时刻关注综合性技术的发展与使用,及时了解各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样才能及时地将各领域的前沿知识应用在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中,才能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交互系统优化效果。

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子信息交互技术在不同领域中具体应用和发展前景分析

3.1电子信息交互技术在不同领域中具体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交互系统已经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现进行简单介绍,具体如下:(1)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背景下,可以发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对广泛地使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为人们的便捷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持。而这些都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活中广泛使用的电子产品,直接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优势。(2)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为提升校园学习设施质量,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首先,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如教师采用幻灯片展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缩减教师课堂板书时间,便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传授更多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幻灯片演示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学内容,使得教师拥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和时间来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从而有利于教师快速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具有积极作用。(3)在工业制造业发展中,工人工作量和工作危险性一直是相关人员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制约工业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工业制造业中应用电子信息交互技术,就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各产品制造都拥有巨大的便利,企业效益将随之得到大幅度增长。不仅如此,在技术性行业中,科技云技术、自动导航技术、智能探测技术等的实现与广泛使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得以大幅度提高,并为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便捷地广泛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4)在互联网领域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网络数据结构等得以优化,继而使得互联网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快捷,进而在互联支持下,让人们的互相沟通不再受时空的局限,极大地便捷了人们的交流。不仅如此,电子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领域中的使用,在信息储存量和安全性等方面,也体现出先进的优势,为人们的安全、高效、便捷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人们生活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3.2电子信息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于本质角度而言,电子信息交互过程是信号集成处理,随后在线分析所接收到的信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作用是实现电子信号接收、处理和在线调度的基础上,结合存储器进行交互处理。由于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高精密度,使得其优化方法备受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电子信息交互技术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既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又可以为人们的便捷生活提供支持。现对电子信息交互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具体如下:(1)计算机多核化。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子产品的信息处理效率和质量,计算机处理多核化发展是主要方向之一。在信息时展中,人们的生存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量,这对多核处理器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体积不过多增加的同时,要求大幅度提升传输速度。同时,人工智能化发展在此方面也有同样的发展要求,人和电脑之间的交互,要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现语言识别和图像处理功能,才能促进电子信息交互系统的优化和完善。(2)通信技术智能化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卫星通信与定位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微波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有线与无线接入技术等,都是关键的通信技术,这些技术智能化发展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同时,在光电子技术发展支持下,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正迈进光子学这一新的发展领域,这使得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光电子技术支持下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另外,在光之技术的激光研究中,研发生产的激光设备被广泛应用在我国军事工程中,可以促进我国国防、军事综合能力的提升。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机械工业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业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阶段。迄今为止,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蓬勃向前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科技、经济、社会和军事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机电一体化概述

1.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所谓机电一体化就是指通过将微电子技术应用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以及控制功能等其他功能模块上,并利用相关软件将电子装置与机械装置有机整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从字面上的定义可以看出,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机械与电子简单的叠加,而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技术。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的内容。

1.2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处理技术、精密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等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1.2.1信息处理技术

所谓的信息处理技术就是指在生产基于机电技术的相关产品的过程中,对与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所进行的处理。

1.2.2精密机械技术

精密机械技术作为实现大多数机电产品的核心和基础技术,它是实现大多数机电产品的相关功能和构造功能的重要前提和首要的技术支撑。

1.2.3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精度较高的速度控制、定位控制、自适应控制以及补偿和校正等技术。而且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功能的不断增强,基于自动控制技术产品的质量在获得不断的提高。

1.2.4检测与传感器技术

检测与传感器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各种基于机电技术产品运行时的相关参数、工作状态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接受,以及参数和相关信息准确度的检测,通过检测以后,将其接受的信息传送给处理装置,然后由处理装置来实现产品运行过程的自动控制。

1.2.5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基于机电技术产品的驱动装置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它作为驱动设备执行操作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质量。

1.2.6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目标出发,将基于机电技术产品的总体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各功能模块,然后结合各个功能模块的实际情况,找出能够有效解决各个功能模块实际需求的可行技术方案,再把相应的技术方案进行汇总,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功能技术方案。

2.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

2.1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

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2.2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2.3交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3.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逐渐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3.2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利用高新技术对机电一体化进行改造与提升,机电一体化涉及的学科领域很广,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我国应更加注重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推进产品设计的智能化,自动化和快速化,才能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机电一体化水平,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此外,新一代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设计和研制各种性能优良、稳定高效的机器人和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各种作业的柔性化和自动化,使机械设备具有更高的柔性。其具体表现在:

(1)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CIMS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机一体化。在CIMS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过程控制级计算机,应配备必要的硬件和一定的软件功能。在软件方面,要做到计算辅助设计(CAD)和计算辅助制造(CAM)与硬件的有机结合,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基本技术,不盲目追求高度自动化,数字化,逐步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柔性、自动化、全局化。

(2)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IMT)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是在人类专家的指导下,做到人机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取代人,智能制造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律能力。人机一体化能力,高水平的人机一体化(即虚拟制造技术),在软件的支持下,有一定自组织能力,自我优化能力,自我修正能力,欧美各国都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在这方面的研究。

(3)绿色化也是机电一体化未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绿色化是指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而且是低能耗、低材耗、协调而可再生的产品。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很多学科相互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相关技术所融合的技术将越来越广泛,而以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成为机电一体化的必然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业机器人 课程建设 可持续发展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robot specialt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h Ling,Liu Xingfa

Chongqi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Abstract: For industrial robot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facing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mon technology of industrial robot, puting forward a kind of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project with pervasive, systematic, both breadth and depth, conduciv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robot department and the training of technical type tal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dustrial robot; Course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现状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于一体的智能化的复杂装备。对于由多学科交叉集成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来说,其专业学习、研制、制造、应用、维护等均是一种较为复杂且具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对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来说,承担复杂而又广泛应用的复杂系统的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而是漫长的工作。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国内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储备的不足,逐渐成为制约工业机器人在我国快速推进和广泛使用的瓶颈。

2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去向及相关工作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方面的学生就业领域主要是两大类,一是机器人制造厂商和系统集成商,例如ABB、库卡KUKA、那发科FANUC、松下、华数等知名机器人厂商;二是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涉及行业主要是: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塑料加工、石化、轻纺和烟草、食品行业等较大规模生产企业,前者需求的是机器人和相应工作站的开发、组装、调试、销售、售后支持的技术和营销人才,后者需要的是从事自动化生产线上工业机器人及其辅具系统、检测装置、机电设备系统的安装、运行、操作编程、维修、维护、管理等综合素质较强的技术人才。

3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的特点

与工程师相比,技术型人才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相关专业知识面宽广,但理论水平要求比工程师低,更为强调能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实践的操作技能,综合素质高,具备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

4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建设现状

由于起步较晚、工业机器人系统较复杂等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课程建设面临以下难题: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知识面广,而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目前实际应用或用于教学的工业机器人标准化程度低,品牌繁杂且自成体系,互不兼容,开放程度较低;工业机器人所使用的教材质量不高,大多属于“产品说明”或“用户指南”之类,而非面向高职院校的机器人教材的理论体系又过于繁琐;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而又没有明确的师资建设依据。

5解决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难题的主要措施

目前,国内多数科研项目的相近系统根据不同应用领域独立划分出来进行研究和研制,久而久之,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度浪费,也阻碍了先进技术发展与共享。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初始阶段,应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布局,使工业机器人专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不再是以面向“熟练工种”为主,而是更多面向“能动性岗位”。

5.1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以普适性为主要方向

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再加上不同品牌的工业机器人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普遍采用的以某一品牌及某一应用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缺乏普适性,也不利于该专业及该专业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无论是哪个企业生产的应用到哪种应用领域的工业机器人,相互之间存在些许差异之外,更多的是通用技术,所以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更科学的做法是不应局限于某应用领域,或某一品牌的工业机器人,而应该根据工业机器人系统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划分(图1)进行课程建设。

图1 工业机器人的专业领域划分

5.2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进行建设

工业机器人从设计、开发、制造、调试、使用、维护等整个过程,均要以工业机器人的功能要求及性能指标要求为依据,对于工业机器人这种复杂系统来说,功能的缺失或性能指标的不达标往往是多种因素或多方面的可能原因引起,因此,合格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型人才应该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或掌握与工业机器人系统相关的专业知识,即要有“广度”,同时能把所涉及的R抵识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系统的联系在一起。

按照图1所示的各个专业领域对学生进行深度培养,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工程师资源。对高职院校来说,主要任务是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形成互补,为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技术型人才。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技术型人才不仅能够对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更能够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能够系统的联系在一起,以系统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5.3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建设应与教学平台建设同步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课时较少,造成多数仍以培养熟练工为主,此种培养目标曾经甚至目前仍有较大的市场,但很难迎接工业4.0的挑战。需要科学的处理“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深度太深会脱离高职教育的定位,深度太浅又会阻碍广度的实现。必须在规划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即每门课程尤其是较难理解的课程,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平台增进学生的理解。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之外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结论

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专业课程建设必须以系统的观点进行科学布局和建设,同时还要考虑该专业及所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工业4.0的开展和实现提供优秀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强.高职院校开展机器人教育的前景分析.教育科学[J],2013(3):101-102

篇7

关键词:大数据环境;会计;云服务平台

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各种信息和内部数据[1].随着企业的交流,企业内部会产生大量数据,如何筛选和利用大数据,从而提取出有效数据则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产业价值.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对象,面对海量的会计数据需求的压力与日俱增.考虑到会计数据的获取成本高、处理效率低以及挖掘周期长等原因,现阶段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无论在会计数据处理方面还是提供有效科学的决策方面都缺乏竞争力.因此,本文利用云计算处理技术来帮助构建高效的大数据处理平台,这不仅可以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而且还能够提供更有效的商业决策,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大数据环境下会计云服务平台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在企业内部构建基于大数据环境的会计云服务平台的前提条件就是进行系统的可行性分析,首先论证开发此平台的理论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对于后期的构建和维护成本进行预算,最后估计该服务平台的经济效益.

1.1理论可行性分析利用连续性随机变量期望的定义方式[2],构建基于企业的会计方面的大数据(用Y表示),其数学表达式为Y=∫ρ(x)dx(1)其中,ρ(x)表示会计大数据的概率密度函数,利用式(1)得到会计大数据的客观信息,然后利用有效会计大数据V修正客观会计大数据:V=Yr(2)其中,该表达式的价值系数为r∈[0,1],而且当r=1时,V=Y,此时会计大数据可认定为具有价值;当r=0时,V=1,则表示只有一条会计大数据具有价值.知识数据K与有价值的会计大数据V的关系为K=∫iVdV(3)其中,参数i表示有价值信息的知识转化参数.具体来讲,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针对客观数据Y进行分类、筛选、整理以及深度挖掘处理,然后自动生成决策信息K.本文设计的会计云服务平台就是扩大会计数据的处理范围,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来分析和挖掘会计大数据,并提供有效的企业决策.因此,在可行性方面,该平台有较好的可行性.

1.2经济可行性分析企业可以将内部的会计数据全部存储在专业云端平台上,任何授权的机构可以通过云端获取到所需的会计数据,这样将大大减少企业成本[3].首先,在前期构建会计云服务平台时,企业可以节约一部分存储成本;其次,企业也无需在投入系统扩展以面对高峰期数据服务需求.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应用的高端服务器的应用率不到20%,因此借助于云端平台企业将不再受到存储容量以及高端服务器的使用限制,从而进一步地节约成本;最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不同应用层次的服务,而企业只需按照服务级别付费即可,无需购买多余设备,这也节约了一些硬件成本.利用云计算技术来构建会计云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加快数据传输速度,而且还支持多数据格式相互转换,让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云端,并从中获取到所需的数据信息,从而加强了企业内部的相互交流和协作,保障了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整体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本文设计的大数据环境下会计云服务平台具有良好的经济可行性.

2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按照层次来分,基于大数据环境的会计云服务平台主要包括数据输出展示层、数据加工存储层以及数据获取层等,并且将大数据安全机制以及标准化方式应用到整个云服务平台当中,具体平台整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其中云服务平台主要由系统的存储设施、网络设施以及相应的操作系统构成,其工作模式为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模式,因此该系统的基础运行环境还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来提供的.该系统的数据获取层主要功能为从企业内部或者外部获取所需的会计业务类型数据、财务管理类型数据以及公开的企业会计信息数据等;系统的数据加工存储层主要功能为统一整合会计大数据,然后将加工后的数据保存在相应的数据库中,比如关于客户信息的会计数据、销售类型的会计数据以及人力资源类型的会计数据统一存储在基础数据库中,而关于知识库、模型库以及方法库等信息数据统一存储在分析类型的数据库中,从而为后续的分析使用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数据输入输出层的主要功能为利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来分析和处理会计数据,并从不同模块中输出处理后的会计数据.

2.1会计大数据加工存储会计大数据加工存储功能就是利用存储器收集、整理以及存储不同来源和不同类型的会计大数据,并构建不同的数据存储库.当然还可以参照大数据的中高度维度和粒度分析会计大数据,并利用ETL工具转换原始的大数据,并将转换后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维度表中以便进行有效的调用和管理.加工存储的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帮助简化数据的结构化、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化等特点,从而显著提高数据的可存储性、可传输性、可表示性以及可处理性等[4].与此同时,还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以及Hadoop架构技术应用到加工存储功能中,这不仅可以有效去除数据的冗余度,优化数据结构和存储成本,而且还能够优化大数据的非关系类型,为后续的可视化显示提供便利.

2.2会计大数据分析输出会计大数据的分析输出功能主要是在现有数据挖掘技术的基础上改进数据挖掘技术,将现有的财务分析模型、数据判别方法以及运算方式进行统一整理,并进行集成化处理,从而实现对于分布式数据库中的会计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以及多维分析处理等,然后再利用操作交互界面显示数据挖掘结果,从而满足企业的数据需求.一般来讲,系统的实时性分析工具可以使用Oracle公司的Exadata软件,还可以利用Hadoopl软件来处理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数据[5].

3平台功能构建

3.1财务综合分析本文在基于大数据的财务综合分析功能中添加了哈佛分析功能,从而为企业提供会计数据分析、财务分析、企业战略分析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分析等功能.具体来讲,在企业战略分析过程中,专门设立基于企业经营、行业发展以及竞争决策等功能[6].在整个行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行业特点、企业竞争力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找到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策略,比如在企业产品、企业技术以及企业员工等方面进行突破,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企业的潜在价值.

3.2财务综合决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平台的财务综合决策提供了海量的会计数据,而且该综合决策也不能再单一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和基本财务数据来进行判断,因此该平台的综合决策更多地依赖于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应用水平.具体的财务综合决策分析流程如图2所示,该平台使用的数据源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等,当然还可以从企业内部系统、工商管理部门以及银行等机构获取.财务综合决策系统规范处理大数据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来挖掘和筛选出相关的出纳、审计以及税收等信息,然后利用可视化技术、基于文本分析技术、智能搜索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等帮助进行财务决策.图2财务综合决策分析流程

3.3财务综合预测在财务综合预测过程中,应该根据内部企业资料、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财务综合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基于单变量和多变量的线性回归方式来预测未来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规避风险和提高利润提供帮助.营业成本预测技术利用作业成本技术将分配成本方案应用到各个作业中,然后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来分析各个因素对于成本的影响,最后根据以往成本和营业数据来选择与之相似的营业趋势模型,从而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成本.财务风险预测技术利用了周首华等学者提出的F计分模型来预测企业未来财务风险,还可以利用Kalman滤波技术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来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智能预警.比如利用Kalman滤波技术以及BP神经网络模型来构建财务预警动态模型,从而提供智能动态预警功能.由于财务危机的诱因就是企业财务状况恶化,而企业经营不善又是财务状况恶化的主导因素,内部和外部因素是财务恶化的推动器,公司财务管理力度不强又是财务恶化的内在原因,因此本文从上述4个方面收集相关企业数据资源,然后利用会计大数据技术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环境,从而更好地整理出准确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财务动态预警分析体系可以将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构建合理的综合指标监测体系,然后进行财务预警,并针对相关企业财务风险及时进行提示和报警.

4平台核心功能的测试分析

4.1测试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预测情况会计云计算服务平台根据从2000年到2013年的营业成本和营业收入数据来自动预测未来5年的财务状况,其具体的平台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预测图如图3所示.本文设计的预测模型预测该企业的2010年的营业收入约为417.34亿元,企业实际的营业收入为386.87亿元,其误差率约为7.8%;预测模型预测2011年企业的营业收入为545.57亿元,企业实际的图3会计云平台营业收入与成本预测营业收入为549.01亿元,其误差率约为0.6%;预测模型预测2012年企业的营业收入为674.11亿元,企业实际的营业收入为680.67亿元,其误差率约为0.96%;预测模型预测2013年企业的营业收入为781.24亿元,企业实际的营业收入为783.11亿元,其误差率为0.23%,从中不难看出,除了2010年的预测误差较大之外,其余几年的预测误差都比较理想.考虑到2010年企业的营业收入小于预测的营业收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医改政策带来的企业结构调整,当然宏观经济环境、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市场整理都对企业的营业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之后企业及时进行战略调整,所以在2011年企业的营业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以企业在2010年的营业收入作为观测对象,点击可以详细查看企业不同产品在不同区域的销售柱状图,如果点击收入还能够查看不同产品的销售记录.如果点击营业成本点,还可以查看该行业的营业成本关系,具体数据通过点击营业成本选项.

4.2测试3项费用预测情况本文设计的预测模型预测2010年企业的销售费用为28.57亿元,企业实际的销售费用为30.56亿元,其误差率为5%;预测2011年企业的销售费用为32.69亿元,企业实际销售费用为32.46亿元,其误差率为0.67%;预测2012年企业销售费用38.36亿元,企业实际销售费用为45.21亿元,其误差率为2.9%;预测2013年企业销售费用43.83亿元,企业实际销售费用为45.26亿元,其误差率为2.8%.预测模型关于企业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的预测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4会计云平台3项经费预测从图4中不难看出,企业的2010年与2012年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存在较大的误差,主要原因是在2010年和2012年有很多企业进行整合,因此在报表合并时会产生高昂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企业在2011年财务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大量汇兑造成的,而且2012年企业恢复正常,利用内部融资方案来尽量降低相关财务费用.正是由于预测模型的汇率与实际汇率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造成了预测模型在2010年和2012年产生较大的误差率.上述这些因素都是突发性的,而会计云服务平台无法应对,这也是平台设计的缺陷.

4.3财务预警预测分析测试会计云服务平台利用Z值模型来预测集团财务状况.Z=1.2X1+1.4X2+3.3X3+0.6X4+X5(4)其中当Z<1.80时,企业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预测一年内会出现破产;当1.80<Z<2.66时,企业存在一般财务危机;当Z>2.66时,企业没有存在财务风险,预计企业不会出现财务危机.该平台还专门设定自动报警功能,当Z值一旦低于1.80时,系统会自动提醒企业注意.从表1可以看出:集团Z值主要受到X这一因素的影响,而且系统会实时观测这个影响因素.本文专门针对预测结果和企业具体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从中发现该集团在年初会出现一定的财务危机,主要是因为年初或者月初的销售计划刚刚开启,企业比较容易陷入财务危机.尤其是企业在2012年中上旬出现财务报表造假现象,而该预测系统预测企业在该年3月或4月出现财务危机,企业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相符;但是企业在2014年3月并没有出现财务危机,这与预测的结果有一定出入,因此预测模型还需进一步改进。

5结论

在大数据时代,会计部门将面临海量的企业数据,这已经成为会计部门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大数据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可以帮助挖掘和分析会计大数据的特点,为进一步解决数据资源匮乏、信息孤岛以及企业决策困难等问题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管理企业数据,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成静静,喻朝新.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统一分析平台研究与设计[J].广东通信技术,2013(1):6-10.

[2]何晓行,王剑虹.云计算环境下的取证问题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39):105-108.

[3]孙琪华.新形势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3(12):77-79.

[4]徐立冰.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揭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7.

篇8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特点

1设施园艺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涉及领域不断拓展,区域化分布趋于合理

首先,设施园艺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增幅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从不足1万hm2发展到2010年的367万hm2,增加了逾360倍。此外,我国还有超过2亿m2塑料遮阳网、3000万m2防虫网(覆盖面积约10万hm2)以及400万m2的地膜覆盖用于蔬菜生产,我国已成为世界设施园艺第一生产大国(农业部设施园艺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2011);其次,设施园艺涉及领域不断拓展,设施园艺生产作物已从单一蔬菜拓展到花卉、瓜果、食用菌、中草药等多种经济作物领域;第三,设施园艺栽培地域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设施园艺生产,从我国南端的海南三沙市永兴岛到最北端的素有北极之称的黑龙江漠河县北极村,从东端的抚远县到最西端的新疆乌恰市都在大力发展设施园艺。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经过生态、市场和社会经济的长期综合选择发展,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湾及黄淮地区,约占全国的57.2%(刘华锋等,2011)。设施形态也呈现出区域化分布的态势,北方(北纬33°~46°)以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为主,南方则以塑料大棚多重覆盖和夏季简易设施栽培为主;现代化加温自控温室,在能耗小或能源便宜的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郊区作为都市农业、外向型农业和军工特需农业定位发展;现代化温室向冬季光热资源丰富的黄淮海地区和亚热带南方地区或能源资源特别丰富的某些北方地区集中。

2设施园艺生产效益明显,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设施园艺生产产值较高,比较效益明显。2008年,全国设施园艺总产值7079.8亿元,占园艺产业的51.3%,占种植业的25.3%,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44万hm2,产量5亿t,产值6769.7亿元,净产值5248.9亿元,用22%的播种面积,创造了36.8%的产量、61%的产值、61.5%的净产值,设施蔬菜产值占种植业的21%,相当于畜牧业的39%,是渔业的1.3倍和林业的1倍。2010年,设施园艺产业的总产值逾7400亿元,净产值逾5700亿元,使全国乡村人均增收856.7元,设施园艺重点产区对乡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都在2000元以上。以设施蔬菜为例,2010年全国设施蔬菜的产值6965.3亿元,占蔬菜产业的68%,占种植业的18.9%,相当于畜牧业的34%,是渔业的1.4倍,是林业的7倍。与露地栽培相比较,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设施园艺通过对生产环境的调控,能够大幅提高单产效益,2008年的抽样调查分析显示,设施园艺生产的每667m2综合平均产值13485.5元,净产值10456.1元,比露地生产高3~5倍,投入产出达到1∶45。以大棚黄瓜为例,平均每公顷每年产量为77t,与露地种植相比较,产量增加23%;由于能够提前上市且品质较好,所以与露地种植相比,销售收入提高了61.5%,净利润增加35.3%(魏晓明等,2010)。

3温室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园艺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院所及高校通过温室整体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开发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适用于我国不同区域和气候条件下的新型温室,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教学、推广以及生产应用的温室产业化体系,温室建造及配件生产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为设施园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此外,还形成了多种类型、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配套设施及栽培技术体系,如加温与保温设施、降温设施、遮阳设施及灌溉设施、无土栽培、节水灌溉、二氧化碳增施,生物育种、机械卷帘自动化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建立了温室种植作物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范,提出了管理量化指标,以及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无公害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系统(陈琪,2011)。如:温室黄瓜每667m2年产量达1.6万~1.8万kg,番茄达0万kg,较一般设施栽培增产1~2倍,节水30%,产品商品率提高10%,病虫害防效达90%以上,农药用量减少30%~50%,实现了设施作物无公害生产,同时提出了20多种蔬菜、花卉无土栽培技术规程(李式军和郭世荣,2011)。我国设施园艺产业从工程技术、配套设施、栽培技术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

4设施园艺装备水平日渐提高,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之中

根据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特点,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施装备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许多适合我国不同区域设施园艺生产的高效节能新材料、新设备(齐飞等,2008)。如冬季保温、夏季降温等新型覆盖材料、滴灌管带系统以及大棚温室骨架复合材料等。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逐步形成了环境调控、栽培耕作、采摘运输、智能管理等设备系统,如以无土栽培基质消毒与营养液循环再利用技术装备、CO2施肥器、土壤消毒设备、工厂化育苗与运输设备为代表的栽培设施和消毒设备,以植物生理生态监测系统和温室环境智能化调控系统、专家咨询管理软件系统为代表的设施园艺生产管理设备,以温室覆盖材料、灌溉装置为代表的温室设施装备,以小型耕作机、嫁接用大粒种子定向播种机、穴盘苗播种机、果蔬清洗分级机、自动化嫁接装备和自动化幼苗移钵装备为代表的设施农机类等多种装备(Bergstrand,2010)。这些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有力地提高了设施园艺的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动了设施园艺产业的健康发展。一些现代生物技术和航天工程技术被广泛用于设施作物遗传改良和设施新品种的选育(vanderLans&Meijer,2011),如利用分子与生物遗传学技术筛选优良品种资源,利用生物分子工程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改良品种性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辐射诱变、航天器搭载等技术选育适合于我国设施栽培的优良园艺作物新品种。目前,我国利用以上这些技术手段已筛选和培育出适合我国设施栽培的辣椒、番茄、黄瓜、甜椒、樱桃、菊苣、球茎茴香等温室专用品种300多个,其中,设施蔬菜品种156个、花卉品种120个,温室栽培品种日趋丰富,园艺产品功能更加完善,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5建成一批以设施园艺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形成设施园艺技术推广服务平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已发生明显的变革,逐渐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作为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园区,在成果转化、技术示范推广、产业升级等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经历了试验、探索、发展三个阶段,从弱到强、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从单一示范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变,从由政府单一主体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复合主导转变(郑玉东等,2009)。在国家有关部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提高我国设施园艺产业整体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农业部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超过5000个,遍及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其中科技部、农业部等6部委认定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65个(含试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53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约600个,省级各类农业园区1500个,县地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3000个。

6设施园艺功能不断拓展,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力量

设施园艺产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在发挥其生产这一主要功能的前提下,不断拓展功能,其中,设施园艺功能向都市农业方向拓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Giacomellietal.,2012)。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工业化、农村城镇化速度加快,为了解决都市农业资源的先天不足及人口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在城郊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都市型观光农业,有效缓解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已初具规模,基本具备了农产品供应、社会服务、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设施园艺是都市农业的主要载体和技术支撑,都市农业的建设发展需要温室、大棚等设施和现代农业栽培技术作为依托,设施园艺作物的创意性栽培又为都市农业增添观赏性和经济效益(刘二亮和陈飚,2011;Campiottletal.,2011)。近年来,我国在都市型设施园艺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设施园艺作物墙式栽培(立体栽培)、空中栽培、蔬菜树栽培、植物工厂化栽培、栽培模式与景观设计等关键技术和配套设备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满足了人们对都市农业园艺产品新奇特和观光休闲的要求。

7低碳节能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成为我国设施园艺重要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我国紧紧围绕温室工程建设节本增效的目标,本着合理利用建设地区的气候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原则,运用温室建设区域优化布局与标准化配套、太阳能高效利用、新型保温材料开发和节能降耗等技术手段,建立了温室标准化设计的技术平台;将浅层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于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提出了地热在温室中应用的有效措施(Sonneveldetal.,2010);研究开发了钢渣混凝土墙体、相变蓄热墙体以及蜂窝状墙体,热工性能均优于普通混凝土和黏土机砖(王宏丽等,2008;Younsietal.,2011);结合我国气候特点,以华南、华东、华北和西北气候为基础,分别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下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的节能技术,相比传统温室,连栋温室综合节能率达到11.6%~38.5%;与传统加温温室相比,我国独创的节能日光温室每667m2均节约标准煤25t,2008年63万hm2节能日光温室共节约标准煤4亿t,等于少排放6.3万t二氧化碳、205万t二氧化硫、178万t氮氧化物,与现代化温室相比节能、减排贡献额提高3~5倍。

我国发展设施园艺的典型经验

1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区划,实行设施园艺产业化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设施园艺面积第一大国。在实施设施园艺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坚持“区位优势,形成规模,突出特色,创造效益”的原则,科学制定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生产区域的气候特点、消费习惯、经济水平等多种因子,有针对性地发展设施园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设拖园艺优势区域、设施园艺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适宜区域以及设施结构类型适宜区域等区划。通过整合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推动了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

2积极引导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政府划定的设施园艺发展区域内,鼓励和引导承包方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发展设施园艺。政府通过补贴流转价款、提供就业岗位、实行养老保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承包方自愿转让土地。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园艺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意愿,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劳动力转移比较多的地区,通过培育流转市场主体、搞好指导服务和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以适应规模化经营和发展设施园艺的需要。鼓励发展设施园艺的农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县、乡、村的区域界限,提倡以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为主,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推进设施园艺的生产、销售、加工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积极培育设施园艺产业化龙头,提高企业化运作比重

积极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设施园艺生产基地,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结成利益联合体,培育一批现代设施农业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统筹安排设施园艺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使产供销相互衔接,促进设施园艺经营水平的提高。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打造设施园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及省级和国家级知名品牌等品牌体系,通过创建名牌提升各地和我国设施园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4强化技术服务,有效提高企业和农民科技水平

在设施园艺优势区域和主产区,重点加强设施园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保证推广经费,优化人员结构,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乡镇、村均配备设施园艺生产技术员,特别是设施园艺新区,聘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指导,逐户逐棚指导,做到技术起点高、效益好,确保每户有一名明白人,每个企业有一批技术骨干。

5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

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业、经纪人从事设施农产品市场营销,积极构建组织严密、网络健全、信誉可靠的销售网络。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设施园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在面积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产业内部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从面积和生产量来看,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与人均设施蔬菜供应量均居世界前列,属设施园艺大国,但要向设施园艺强国迈进,必须突破园艺设施类型、调控环境、专用品种、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瓶颈。

1设施结构不合理、生产安全性较差

我国从事设施园艺生产的大多数农户由于资金困难,仍主要采用简易型日光温室和竹木结构塑料拱棚,设施简陋、结构不规范、性能较差、空间小、作业不便、劳动强度大、产出率低,缺乏有效抵御冬春低温、高湿、寡照,夏秋季高温、暴雨等不利气候的措施,作物长期处于亚适宜环境。虽然我国目前大力推广以镀锌钢管为骨架的保护地设施,但一些项目因追求政绩、专业知识匮乏及经济限制,钢管大棚建设不达标,抗风雪灾害能力较差,导致冷害、冻害频发,且大棚、温室普遍缺少环境调控装备,低温、高湿病害呈多发趋重态势。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盲目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产业,采取高指标和高额全覆盖补贴,不顾结构性能和建造质量,建成了一批结构不合理、使用性能差、抗灾能力低的劣等大棚、温室,给设施园艺作物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隐患主要来自多方面:一是盲目追求超大型大棚、温室;二是大棚、温室维修更新不及时;三是采光保温设计建造不科学;四是高指标和高额全覆盖补贴催生了大量低劣大棚、温室。

2设施装备水平和环境调控能力差,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少,栽培技术规范性差

我国大多数农户建造的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普遍缺少必要的环境调控设备,大棚、温室的温、光、水、气等小气候环境调控能力差;缺少设施生产专用小型机械、机具,机械化程度低,空间小、多层覆盖保温等导致劳动强度大,人均管理面积小,劳动生产率低,温室作物单产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我国温室番茄平均年产量达10~15kg•m-2,黄瓜15~20kg•m-2,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5~1/4(喻景权,2011)。缺乏优良的设施栽培专用品种,栽培品种对设施环境的适应性差,有些甚至采用露地作物品种进行设施生产,影响了设施栽培效益的发挥。此外,设施栽培技术随意性大、规范性差,为了追求产量盲目进行大水大肥管理,导致产品质量差、病虫害多发,且栽培成本高、污染环境;许多新发展起来的设施园艺产区,还未能掌握相应的设施栽培技术,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严重影响甚至打击了农户发展设施园艺的积极性。

3土壤盐渍化、连作障碍、病虫害日趋严重,产品质量安全性低

由于设施的固定性以及栽培作物的单一性、重复性,大量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加之土壤管理措施不当,随着设施栽培年限的增加,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引起土壤微生物种群改变、土壤结构破坏和次生盐渍化以及养分障碍的发生,有害物质积累、病虫害发生频繁、根结线虫严重,连作障碍逐年加重,使作物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和品质下降,连作障碍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设施土壤持续高效利用的重要瓶颈。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防治设施作物病害药剂的不合理施用,使得园艺产品的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据估计,我国常年发生的重要设施作物病虫害多达100种以上,而造成严重危害的约50余种,产量损失超过25%。

4基础研究薄弱,无土栽培、数字农业、信息技术等普及率低,应用效果差

由于我国无土栽培起步较晚,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开发应用较少,导致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规模和范围极小,面积约占温室大棚面积的千分之二,产量和质量优势不明显,影响我国设施作物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环境因子对作物生理生化、生长发育影响的相关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对环境生理基础研究缺乏足够的量化指标,即使借助于现代信息模拟技术建立设施作物生长发育模型,也未能应用于设施作物专家管理系统,对设施生产的指导意义不强。

5以个体农户生产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

目前,我国的设施园艺产业仍以个体农户生产经营为主,能够发挥作用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较少。就整体而言,耕作、播种、施肥等设施园艺的生产过程绝大多数仍靠人工进行,作业环境差、劳动生产率很低、劳动强度大,目前我国设施园艺产品的产值与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较低,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生产效益低下,设施园艺的经济效益难以体现。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1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集园艺科学、环境调控、栽培管理、景观规划、现代装备等技术为一体的设施园艺内涵更加丰富。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趋势呈现温室建设大型化、设备技术集成化、操作技术机械化、设施品种专有化和多样化、覆盖材料多样化、栽培技术无土化以及病虫草害防治综合化的趋势。

1)温室大型化、现代化,管理操作机械化

由于大型温室具有投资少、土地利用率高,便于实行机械化自动管理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室内温度相对稳定、日温差较小,便于环境控制等优点,因此,设施园艺温室类型有向大型化、超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温室单栋规模将会从几公顷发展到几十公顷以上。随着温室大型化的发展,对设施环境调控技术和设备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控制系统、栽培管理技术、环境因子采集自动化等现代技术装备将会成为未来设施园艺研究的重点。

2)设施结构不断优化,覆盖材料功能多样化

根据我国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气候环境,对生产运行能耗大、产出低的不同温室类型进行结构优化,并形成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这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设施园艺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设施的覆盖材料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覆盖材料三大类,主要用于透光保温、遮阳降温、减少病虫害等功能,今后覆盖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致力于节能环保材料的研发、注重覆盖材料的保温性、重视设施光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材料的耐候性以及拓展覆盖材料的功能。

3)推进设施园艺产业园建设,品牌意识进一步强化

由于我国农业现有科技体制和农民分散经营两方面的制约,设施园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存在不少障碍,设施园艺产业园为农业技术和农业种植者的结合创造了条件。设施园艺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应通过积极引进、推广和示范先进的设施生产方式和栽培技术,完善设施园艺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设施园艺产业园,起到带动辐射作用。随着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农业市场化进程也在加快,创建品牌是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围绕设施园艺产业主打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严格按照设施栽培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采收、分级、加工、包装、上市,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创建更多特色品牌。

4)设施环境因子调控更加智能化,设施品种更加丰富

设施园艺生产的核心是能够对设施内栽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创造出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条件。目前,现代工业技术加快了向农业领域的渗透,未来的人工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做到栽培环境全自动控制,而且与市场、气象站、种苗公司、病虫害测报等相连接,形成环境调控综合网络智能系统,进行产量、产值的预测,为生产者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情报和确切的决策依据。温室环境控制调节的方向将会实现由单一的环境因子向耦合复杂的综合因子及高层次的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设施园艺产业的深入发展,愈发重视设施作物专用品种的选育,一些具有耐低温、耐高温、耐弱光、耐高湿、优质高产的设施专用品种将会被选育出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5)设施园艺“环境友好型”意识进一步加强,使之成为可持续农业

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设施园艺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将会成为研究的热点,开展以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可大大节省设施内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灌水的用量,易于控制有害化学物质向外界环境排放。如嫁接换根抗逆促长、营养液闭路循环系统、增施有机肥、昆虫授粉等一系列适合于温室安全生产的环境友好型新技术,使设施园艺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6)设施园艺生产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组织化程度更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设施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的力度,一些制约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得到突破,然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使得一些好的技术停留在科研者手中,未能进入种植户手中。未来一段时期,重点深入基层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科技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会推动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技术水平。设施园艺产业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不同阶段,其中产中阶段目前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农户种植模式为主,但一家一户的农户种植模式难以与大市场很好地衔接,因此,在产前和产后构建产业协作组织,将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设施园艺产业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