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新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新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新方法

篇1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思维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而英语课堂教学上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小学教师所要深思的。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应该如何来应对此次教学改革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该改变了,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有些电影小说无结局的艺术方法,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学生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质疑问难,引发互动

现代教师应该引导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应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有些教师因为害怕学生乱提问题,而有些问题自己答不上来,就会影响自己的威信,其实这些并不需要害怕,我们教师也是和孩子一样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成长。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我们知道产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也就失去了互动的前提。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须引导学生大胆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趣开头,精心设计导入语或者一些有趣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曲游戏等,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此外,教师适时巧妙地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课堂情景表演

爱好表演,在表演中表现自己是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来推进英语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授完所有的知识点,并且把课文也熟读之后,教师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英语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五、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般教师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但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是不容忽视的。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管是对教材内容理解上还是对教学方法的设计上,都应考虑是否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要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使英语教学在学生兴致盎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例如,教师在句子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伸向更广阔的领域。

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这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尤为必要。在单词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常用的方法是扩词、造句,还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单词或某句话的,这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利于学生记忆新单词,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主题活动,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便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

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原则 创新方法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过去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纯粹数学知识的呈现,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比较沉闷和单调,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按照新课改“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要求,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原则

(一)从教学内容入手,注重数学学科特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没有教学内容,所谓课堂教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应该首先从教学内容入手,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当然,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紧紧抓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注重数学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融会贯通,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学内容入手,注重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创新,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都过于突出教师的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不可动摇。这种教学模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直接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处于被动位置,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打破这种现象,努力突出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课堂的完全放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起到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保证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序进行。总之,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还应该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创新课堂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开始,课堂导入方法的创新理应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导入的直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从上节课的学习或者课间活动中转移到数学课堂上,数学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实现,从导入方法着手。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直接从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入手进行课堂导入,导入方法比较平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导入的方法一定要新颖别致,比如可以在课堂开始讲述数学故事、列举数学应用的实例或者解读相关的数学图片等,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创造最佳的心理环境,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二)探索多样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过程。

1.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采用例题分析和习题讲解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但是忽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由于智商、个人经历等的不同,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不同,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敏捷,如果教师强加干预和打压,可能会限制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的发展,而分组讨论恰恰是一种有效的交流和共享方式。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和其他同学交换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深学生对正在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帮助他们通过这种数学活动体验获得启发,培养其合作精神。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分组讨论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应该对分组讨论进行有序引导,保证教学活动不偏离原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的引导应该把握一定的度,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某一观点,肯定的方式要温和,既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助涨学生的骄傲自满情绪,对分组讨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妥善处理。

2.采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注重开拓性知识的学习。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将文本、声音、图片、影片等多媒体信息引入课堂,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创新课堂结束方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导入和教学过程的创新,很少有人意识到课堂结束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课堂结束方式同样需要创新。有效的课堂结束方式能够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是课堂教学的完美收尾。因此,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创新课堂结束方式同样不容忽视。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数学逐渐渗透到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关系日益紧密。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在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探索[J].才智,2013(26).

[2]徐剑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认识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01).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弊端;课堂氛围;课堂导入;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的目标在素质教育的深化影响下逐渐发生迁移和转化,学生主体的英语交流和表达能力成为素质教育主导下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希望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学会英语、利用英语、使用英语。然而希望很难转化为现实,众多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仅仅只掌握了英语的表层含义,只学到了英语的浅层内容,而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则成为空谈。究其根本,这是由课堂教学方法的传统陈旧而导致的。所以,要想优化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就要从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整体分析的结果中获得改变与创新,以此找出与新课改、素质教育及学生主体发展相适应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在现存的英语教学中,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主导着整个课堂,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地融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导致教学的主要倾向有失偏颇,导致教学的目标未能合理化,导致教学的方法未能根本化。其主要的弊端表现为以下几点:

1.过度强调知识传递,严重忽略学生主体技能及素养的深化培养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对各种考试,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注重英语知识的传递及学生英语成绩的优良,完全忽略学生主体各种内在潜能及文化素养的培养。

2.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严重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一人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则是以被动形式接受教师的讲授与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处于受约束与受教育的地位。

3.重视英语知识的苦学蛮练,严重忽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总体提升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多做习题,而根本不重视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构的优化,导致课堂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优化方法

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优化,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基础,是启迪开发学生智力的根本,是塑造世界型、全面型、社会型人才的切实需要。

1.注重课堂氛围的愉悦化,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众多的研究实验表明,教师的教学心态与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如果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积极活跃,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热情将会逐渐饱满,课堂教学的活动则会井然而有序;但是如果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过于消极和低沉,师生便无法端正态度,更无法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必然一片混乱。所以,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积极创设,要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要在学生主体心理被尊重和被重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教学。教师应当主动放下身段,摆正姿态,要主动亲近和接触学生,要积极发现和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行为;教师更要注重自身教学态度、教学情绪和教学行为的控制,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完美的形象和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教师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要以游戏、互动合作等多种综合可行的手段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2.注重课堂导入的灵活性,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探究的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引入新知、联系旧知的重要方式。毫无新意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但无法引起学生的关注,还会使学生心生厌倦。所以,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方式的灵活与精心策划,要注重挖掘英语知识的内在特点,要以适宜的导入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语言的精彩描述、生活中的奇闻轶事和创设疑问悬念等方式进行英语知识的导入,使学生主体在各种精彩的导入方式下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注重课堂教学的技术性,拓展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是现代化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技术形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相集成的优势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辅助支撑,以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的特点进行英语教学直观形象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人机交互的环境中主动参与英语知识的学习,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各样、内容丰富、声形俱全,使英语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优化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主体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要以现代化的技术为支撑,要以教师孜孜不倦的探索为根本。只有源源不断地创新挖掘,才能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索海婷.努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J].神州,2013.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纵观现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节奏快。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或全新的问题时,往往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有限,而在课堂这样的大环境下,每个学生的回答问题的速度也存在差异。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尚未来得及思考和反应,就被带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

第二,大多数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则造成其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无所知,毫无思想准备,造成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效率不高。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是巩固知识的关键,而一些学生却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存在抄袭作业的情况,影响学习质量。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优化课堂导入环节

课堂导入环节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重要环节。对于一堂课来说,好的课堂导入将迅速带领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课堂导入环节的关键,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选择设置悬念或创设问题情境等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的“加减法的验算”为教学实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加法验算方法,并通过交流验算方法,让学生体会、感受到加法算法的多样性。通过加法验算,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过超市买东西吗?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再请学生主动回答,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而,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出小丽和爸爸去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并询问学生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通过创设这样的导入环节和生活情境,可激发W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为新课讲解奠定基础。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在小学阶段,素质教育也逐渐体现出主要地位。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数学课堂过度强调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忽视了灌输式教学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学生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课堂角色,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内学习,提升其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或放下教师的“架子”,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由上而下的教学方式。在讲解知识点或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均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外,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更加喜欢并热爱数学这门课程,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相对较为抽象的学科,虽然每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但每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相对较多,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有:多总结、多反馈、积极评价、灵活设置作业及练习等教学方法。教学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关键在于所选择的教学方法需要符合教学实际。

(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5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新方法

信息技术课具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与其他学科不同。下面就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一、信息技术的性质和特点

(1)基础性。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2)趣味性。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阶段,并对计算机有着强烈的兴趣。兴趣越高,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

(3)技术性和应用性。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当然是在一定层次的理论基础上的技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高层次方面、小学生的学习或日常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4)实践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5)综合性。信息技术课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而且与各科知识的结合比较紧密,特别是“课程整合”概念的提出,需要我们不断丰富自己全方位的知识。

(6)发展性。信息技飞速发展,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的发展需要。

二、多种典型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任务驱动法。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将学生引入趣味化的计算机世界,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如讲“计算机硬件”时,可拆开一台计算机主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并让其动手拆装计算机,把原先认为拆装计算机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变成现实。

(2)比喻教学法。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对于刚开始学信息技术的学生来说,一些概念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其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讲到“内存”时,可将其比喻为一个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中来,才能演出。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接受,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演示与实践法。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并灵活地应用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并且要勤于指导,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

(4)兴趣激励法。兴趣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源,是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很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对科学有着深厚的兴趣。从信息技术课的性质与特点看,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去学习、去分享,教师只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帮助,结果却很令人意外,一件件作品充满个性,富有创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真正感兴趣。

(5)游戏学习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例如:吃苹果、青蛙过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等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课堂中发现学生们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练熟了指法,学习效果会很好。电脑游戏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却不是仅以玩游戏为目的,而是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手段。

三、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篇6

1.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学生达成“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学风。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此,教师对待学生要做:点头和微笑,专心听他讲“微笑”表示友好,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我喜欢你”的表现;“点头”表示赞许与接纳,使学生倍增勇气,积极思考,“专心听他讲”是指通过集中精神倾听不同意见来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师的友好态度,同时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使学生有足够的勇气去积极思考。在英语学习方面困难较大的学生,其主要困难还是兴趣,信心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培养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自然就会有困难。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学者认为,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都积极的参与,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比如在介绍人物的相关课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自制名片,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自主的目的是张扬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捷。学生不但制作了一张张个性的名片,还都开始积极发言,进行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同学们在老师的鼓励下,都能流利的根据名片上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信息,如Name,Age,Telephone number等,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目的。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一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学只重视前者,忽视了情感。因此使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是被迫的。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探究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自己动手去实践,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所以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老师在教学生英美国家人名和中国人名字在书写方面的区别时,可以给学生一组英美国家的人名和中国人名,要求学生去分别写出这些名字中的“Family name”和“Last name”,并从中找出两种国家人名在书写上的区别。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另外,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想,去动手做。一个创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维的起始阶段,而是在思维的发展乃至最后阶段才产生出来的。创新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机会,足够思维的时间和机会,足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

4.教师要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Which teacher do you 1ike best? What did you do last night? What are your hobbies?等。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但大脑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求的过程有常规的思考,也会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吸引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想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就充分体现出来了;当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加强思维的深刻性。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就具备了发散思维的优良品质。开放性的问题就是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方法、或者过程开放。由于问题开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思考和想象可能的情况,在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得到培养。

5.鼓励学生运用信息化技术

篇7

一、转变观念,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开放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如:两盏灯、一个等式,是符合要求的两个图形,你还能构思出其它的图形吗?比一比,看谁想得多。这是一道培养学生图案设计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趣味数学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初一学生根据他们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是从以下不同的侧面来设计的:(一)来自生活实践的设计,图形如圣诞树、一辆小车、一个机器人、一座房子、两支棒棒糖、婴儿车等;(二)形象生动地刻画动物或人物,有一只小鸟、稻草人、一只蝴蝶、一只狐狸头等31种。这样的数学活动课,以情境、想象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乐在其中,使学生勤于动手、善于观察、发挥想象力,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二、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生动

我们要改变死记硬背加题海战术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冷冰冰”的数学课变得生动起来。老师可以在新课题学习时呈现出一个实际问题或是一种生活现象,让同学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找出其中的关系式,设计问题解决策略等,这样就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使知识存放有序,也便于更有效地提取和迁移。

学生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并不只表扬答案正确、表达准确的同学,而是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常常有意外的、精彩的收获。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人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并且我也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时,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比如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 启发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93-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乃是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艰巨任务。作为直接向社会输送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肩负重任。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本文从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阐释入手,对适应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创新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互为关联的三个维度,而创新素质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所在,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创新素质是一个人能够展现较强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创新能力,又称创造力,是指人们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简言之,创新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创造活动中形成,也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创新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何谓创造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B.M.Te)说:“凡是能给予新的、独创的、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过程,都叫创造活动。”这就是说,创造活动是以提供创造性产物为特征的。而创造性产物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首创性,新奇独特,前所未有;二是价值性,对社会或个人有一定用途。两个特点缺一不可。据此可以界定:创新能力是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

一般地,人们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地计划以及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它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能力,它需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四种能力的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一种非形式逻辑思维,是一种未经逐步的逻辑分析而获得答案的思维方式。具备这两种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敢于创新的必备条件,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又恰恰是我们在教育中重视不够、做得不好的。

创新能力来源于对知识的合理吸收、理解和运用。心理学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表明:创新能力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方面的基本素质,它以这些基本素质为基础,是上述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以及各种不同的操作方式、方法,都是一种创新。大学生所具备的这些能力,在本质上都属于创新能力。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关键取决于他是否具备创新素质。一般认为,创新素质至少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1)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思维灵活,具有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性,并善于想象,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对问题由高度的敏感性,求新、求异。(2)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善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运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3)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个体的主体意识比较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能排除外界干扰,专注解决某个感兴趣的问题。(4)有适度的冒险精神,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在任何不利条件和环境中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在挫折面前可很快调整自我心态。(5)所掌握的知识新(前沿性知识)、专(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深造诣)、博(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6)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7)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这主要包括意志力、观察力、乐观、独立、幽默、富于社会责任感等。

二、创新教育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构建一个与创新能力含义、内容和创新素质相一致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系。

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与致力于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这种创新教育体系还存在极大的矛盾与冲突。第一,我国大学生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思维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是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思维标准化程度不仅与教育模式相关联,而且还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思维标准化不仅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和权威迷信。因而,思维标准化构成了各国创新教育所共同面临的挑战。对于我国的大学生来讲,由于我国数千年来所秉承的师道尊严悠久传统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实际存在,客观上形成了学生“惟师、惟书、惟上”的心理定势,这种情况会变得更为普遍和严重,因而更值得加以关注。第二,大学生在长达10余年的中小学阶段学习知识的无活力化。知识无活力化是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其本质是知识吸收的僵化。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所强调的“学以致用”只是一句空话,极易引起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终导致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压抑、停止甚至退化。这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很可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所导致的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

因此,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关注以下四个方面:(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新动机、创新目标和创造潜力。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大学生才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2)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有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学校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3)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院校应通过全面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实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欲望,训练大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想象力,锻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大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着力搭建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通识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具有学术性特征的专业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锻炼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所具有的技能去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4)创新品质和人格的培养。创新品格和人格的培养应主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上述几个方面在创新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创新素质是其创新的本质力量所在,而高尚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品质则实现创新成果的根本保障,它不仅能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还能促使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创新教育过程是漫长的,它不仅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而且还通常涉及学前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作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在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大有可为,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对担负着直接向社会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来讲,尤为如此。

三、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沿阵地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是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二是培养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并尽快适应社会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虽然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两项任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事实上也证明是大学生发现、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类能力在本质上体现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虽然传统的讲授法在完成上述任务中具有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对于高等教育来讲,讲授法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教学双方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容易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激发以及创新素质与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改革传统的讲授法,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诱导、暗示或通过阐明事例,激发学生联想从而领悟知识要点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所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即通过自己的思考所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取而非被动接受,教给学生的也不只是现成的知识,而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具有发现、认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探讨、辨析乃至争论而获得知识的方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可以获取对书本及书本以外知识的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高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灵感,使其成为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经验的主动发现者,锻炼其思考问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在讨论中如果教师再加以正确地引导,不直接地论是论非,不局限于课本结论和自己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并提出新的思路、观点、方法,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讨论引起的认识交锋和思想碰撞中,充分地发挥、锻炼其思维的批判性、独创性和敏捷性。这不论是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锻炼其创新精神,抑或是塑造其创新品质和人格,都是传统的讲授法所不能相比的。

(三)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常常将案例的介绍、分析、讨论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自觉地去锻炼、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创新素质。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和加拿大的毅伟商学院就是以课程的全案例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典型。它们的课程教学以案例分析为主,制作的案例大都以全世界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常常把一些重要的数据或资料故意漏掉,一个案例的正确答案决不唯一,案例分析的结果也往往不是全部的结论,最终总会留下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它们的案例教学法,力图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经营者的立场上,从实战的环境出发,让学生学习什么是经营和如何经营;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形势及其变化去确定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手段,而不太重视经营问题的解决结果,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而不重视是否得到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在哈佛商学院和毅伟商学院,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案例都必须由学生去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事实上,久经推敲的案例中,已经隐含了在真正的管理者看来是科学合理的过程,对学生起着提示和引导的作用。所有这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功不可没。

由上可见,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都是有利于塑造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若组织实施不当,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可以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的指挥官,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把提高教师实施创新能力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是全面推进创新能力教育的基本保证。高等学校的教师应适应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努力开展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途径的研究,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大胆实践,确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韩江水,陈春林.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理论导刊,2009(6):83-85。

[2]宁滨.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把握三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 2010-1-28(3)。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4]宋佳东.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N]. 光明日报. 2013-04-01(16)。

[5]杨臣.研究性教学: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N].光明日报. 2010-07-17(7)。

篇9

一、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恰到好处的提问,也可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提问。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是领路者,而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自己实践过、研究过,探索过的知识才会有更强更深的记忆。让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积极的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思维发散性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数学在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学,重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配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同时也要指导学生注意提问的技巧,让学生用心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问题中成长和提高。

二、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所在。教师要善于把握小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新鲜感,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活用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重要的基础课――数学,教师应撷取生活中的素材,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生活中有趣的数学故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形象生动地将其精华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能促使学生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创新。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放学路上的距离和所需的时间,去超市购物的数量和金额等等生活素材,都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交流,互相探索,让学生们充分地发挥思考能力,让他们充分地认知数学,并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积极地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由此可见,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也要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有活力与灵力。因此,数学教课应与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由此,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并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激励教学法,提高学生自信心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环境; 基础知识; 思维方法; 主体作用; 数学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数学课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数学,夯实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轻松教学环境

数学教学是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有在一个彼此信任而又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应有的学业,甚至进行深挖掘、再创造。要想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但要在情感上吸引,更要在教学中提高信息接收率。例如,利用教材中可操作性强的一些动手实践内容,指导学生用木条、铁丝、硬纸等材料,制作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讲些数学趣闻、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等,不但增加了知识的生动性,而且易于使学生把数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数学知识构建,将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情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学习数学知识要从基础着手,要求学生从定义、公理、公式、性质与判定、使用条件、方法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数学习题的基本模式,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基础知识的深化运用做准备。同时还要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的关联与转化关系进行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由知识面构成知识网。例如,关于图形的认识与证明,可从点线(平行线、相交线、同位角、内错角等)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全等)空间(投影、空间图形、垂直平分等)入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理论深入理解、数学方法熟练掌握。

三、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同时也是承认差异的课堂,要想学活数学知识就要把握好数学思维----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对于不同的学习个体来说,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个性,完善自我。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其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在拥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之后,还要引导学生练习章节综合习题,以讨论课的方式进行探讨交流,并着重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结论的能力,便于学生精确深入地理解数学理论,把课本“由厚变薄”,并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语言,为知识点的发散奠定基础。同时,要鼓励学生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解题,尊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差异发展的需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目标。教师还要对此给予指导和赞扬,合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树立自信,为学生“画龙”添加“点睛”之笔。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五、培养学生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