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产品
中D分类号:F8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Abstract: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has a huge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y.China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green financial exploration.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new industrial countries develop green finance earlier than our country,so China should avoid weaknesses and take the ess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Key words:green fin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green financial products
一、引言
(一)发展绿色金融的背景
近几年我国经济达到了持续增长,但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1]。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这种背景下,绿色金融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战略,是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桥梁[3],因此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绿色金融业务在全球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绿色金融,无疑证明绿色金融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国家的产业优化升级。利用金融机构的导向作用将社会资金引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可以适当的打击污染严重的企业,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4]。第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金融,间接地将公众的投资引向环保产业,引导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重工业行业转向污染少的行业,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概述
(一)“绿色金融”概念
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目前国内外对绿色金融的定义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金融业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社会资源引导向环保产业,从中发挥导向作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金融行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必须保证机构内部资金运行流畅,促使行业内部实现绿色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绿色金融而言,在国外学者的很多文献中,对其研究各有不同,但重点均体现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Jeucken(2006)对金融机构的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绿色金融的发展对金融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5]。国内对绿色金融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国内的研究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我国国情上。麦均洪和徐枫(2015)对绿色金融影响因素得出“还款能力”是影响绿色金融的主要因素。宋晓玲(2013)通过研究西方银行业绿色金融政策主要采取的国际标准,得到西方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对中国的启示,有利于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6]。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涉及三个主要的领域,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以绿色信贷为主。全球共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国的85%,但我国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国内主要的银行都有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包括的绿色金融产品类型多、领域宽广,以国内五大国有银行和兴业银行为例。中国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余额 4123.15亿元,同比增长36.96%;农业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余额5431亿元,同比增长15.6%;工商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7028.4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建设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7 335.63亿元,同比增长50.61%;交通银行截至报告期内,支持的环保项目节约标煤622.9万吨,节约水83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 409.5万吨;兴业银行截至2015年,绿色信贷余额8 046亿元,减排二氧化碳当量7 161.99万吨,节约水量28 565.06万吨。可见,几个主要的国内银行均开展了绿色金融业务,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很大的渠道,各个银行的主张也各有不同,但都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加强社会责任的同时提倡行业内的绿色运营,绿色发展。
四、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建议
(一)政府角度
1.政府财政政策扶持。现在实行的绿色金融业务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在没有利益的驱动下很少有机构愿意主动去实行绿色发展,很难产生正的外部性。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给予金融企业一定的利益分配,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2.健全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探索绿色金融法,以法律形式来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促进环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公众角度
1.提高环保意识。作为公众,应该最先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培养绿色环保意识,为绿色金融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树立绿色消费观。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应该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拒绝购买有害环境的消费品,认识到绿色金融产品的益处,积极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
(三)金融机构角度
1.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还不是很多,金融机构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2.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金融机构是绿色金融产品的发源地,机构本身应该严格控制内部的风险,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安全性,从本质上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6:67-71.
[2]麦均洪,徐枫. 基于联合分析的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因素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05:23-37.
[3]Salazar,J.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 [Z].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1998,(1):2-18.
[4]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李晓西,夏光, 蔡宁.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5]Jeuckn,M.sustainable Finance and Banking[M].USA:The Earthscan Publication,2006.
篇2
【关键词】 绿色信贷 境经济学 道原则
如今,全球被一股绿色的浪潮包围,这就是“绿色金融”。它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重新审视金融行业的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所处地位和承担责任,研究各种金融工具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绿色金融又被称为可持续金融。不同于政府的强制约束和限制,绿色金融侧重于通过税收和价格等经济杠杆来引导资金融通,提高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企业的污染成本,以事前控制代替事后惩罚的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即要求金融行业将环保意识贯穿其整个经营活动,在业务设计和运作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社会资源资金的合理引导分配。
一、绿色信贷的涵义
一般认为,绿色金融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其中将环保意识纳入金融核心最强有力的体现就是绿色信贷。绿色信贷属于可持续金融的范畴之内。早期,西方发达国家将考虑环境因素的放贷称作“道德投资”,也就是现今熟知的“绿色投资”,表示信贷资金只流向有主动意识承担环保责任的项目或企业。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重视这种投资理念时,一些准则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赤道原则”。它是由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在2003年推出的信贷指南,意义在于辨别、分析和管理金融机构在项目融资中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至今已有诸如花旗、汇丰等大型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遵循该原则,履行社会责任。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本文讨论的绿色信贷是指,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过程中,对利用新能源、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大力支持并施以优惠政策,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及破坏环境的企业实行资金控制,抑制其盲目扩张。
二、绿色信贷理论基础
1、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
在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有很多因素造成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环境的外部性带来了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不仅要运用法律、政治等手段对市场失灵进行调节,还应通过经济手段来约束规整企业的生产活动。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即是在这种理念下,政府出台的一种调节市场失灵、形成环境污染价格的一种经济手段。因此,绿色信贷作为经济手段的提出,与政府的直接管制形成互补,双管齐下。商业银行在放贷之前,通过对企业环境影响的调查和评估,判断该企业的环境友好程度,对未通过环保部门审批的项目或企业不予贷款。并且,从借贷资金规模、利率等方面加大对相关新能源、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绿色项目的扶持以及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打击限制,实行奖惩分明的借贷制度。由此,企业治理污染的激励得到了强化,排污成本内部化的目的更容易实现。
2、环境污染与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
在各国企业兴起环境责任的热潮中,以商业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也行动起来,将环境保护纳入机构的能力建设中。除了类似于企业的环境责任即自身的节能减排外,作为特殊的企业,金融机构应尽的义务还在于: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对资金进行合理配置,以便实现社会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追求盈利性、保护股东及存款人收益的同时,进行道德思考,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帮助。金融是一国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工具,自然,在环境污染整治中,它也要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赤道原则》的推出,这对整个银行界来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三、绿色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1)可操作绿色信贷标准法规的缺失。之所以说中国绿色信贷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比国际上较成熟完善的《赤道原则》,国内《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等系列有关绿色信贷政策还只是综合性、原则性的行动规则,内容大而泛之,缺少具体的放贷指引或环境风险评定、管理标准。各大商业银行在宏观指导下,虽然出台了相关制度规定,但由于关键概念不统一(如环保产业的界定等),执行速度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绿色信贷专业人才的缺口矛盾。虽然国内商业银行都意识到绿色金融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大部分环境管理还是分配到传统信贷业务部门进行操作。因此,相比起国外环境专家和信贷专员的配合,国内绿色信贷执行者缺少相关专业背景,还需学习环境风险在信贷评估、审批流程中的实践应用,提高绿色信贷政策的效果。
(3)政府相关奖惩制度的缺失。环保执法活动开展速度缓慢,绿色信贷在商业银行内难以贯彻,绿色生产在企业内难以持续,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现有的奖励或惩治机制无法对绿色信贷相关利益体产生威慑作用,达到预期效果。环保当局对排污企业的经济惩罚最高也只有10万元,这对排污企业来说,损失并不大。
2、原因分析
(1)绿色信贷与短期经营绩效的冲突。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来自于大量的存款贷款差额,大客户带来的高额信贷利润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诸如钢铁、煤炭等国家经济支柱行业虽然有高利润,但往往也是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商业银行在响应绿色可持续信贷发展的同时,如果严格执行环境评估制度,控制对污染企业的贷款,无疑会大幅削减其信贷利润。另外,如果骤停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贷款,势必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停产,由此对放贷银行带来更大的违约风险。因此,在中国信贷市场上,绿色信贷开展并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见的预期收益。若对污染企业惩罚不到位,在环境评估审查成本增加的基础上,绿色信贷反而会成为商业银行短期经营绩效受损的源头。
(2)绿色信贷与地方政府业绩的冲突。商业银行作为节能减排活动的主力,绿色信贷的推行不仅是中央政府的要求,也是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挠,比如地方政府。这是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环境的矛盾所决定的,可以从两个层次理解。第一,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有包庇纵容的倾向。在企业环境污染还没有明确衡量指标的前提下,地方GDP增长这一经济指标成为考核当地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第二,商业银行难以保持对地方政府的独立性,商业银行的企业性决定了它在地区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行政支持和政策倾向。为了保住自身利益,当地政府往往会向银行施压,进行行政干预。商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负担下,只能向污染企业大开绿灯。
(3)绿色商业银行与非绿色金融机构的冲突。如果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可以按照绿色信贷的要求,进行环境评审,严控排污企业的信贷规模,那么整个信贷市场就是有效的,不会存在资源配置的浪费或资金价格的扭曲,商业银行可以在规避环境风险的基础上,实现有效长足发展,既符合绿色金融的要求,又满足自身经营需要。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实践表明,并非所有商业银行或融资机构都能切断排污企业的资金供给,大家都抱着自欺欺人的心理,认为污染企业总会得到其他商业银行的支持,在结果不变的情况下,与其让出本行客户资源,不如继续与排污企业合作,保持市场份额。由此可见,资本的逐利性对信贷市场的良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进一步发展中国绿色信贷的政策建议
1、完善发展绿色信贷的宏观体系
《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中首次将“从环境监管角度强化信贷安全,以严控信贷管理扶持环保工作”作为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提出,并对其绿色信贷政策提出了具体要求,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做出了明确安排(宏观体系总结如图1所示)。
2、改善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
(1)构建并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中国商业银行要想贯彻落实绿色信贷的发展,打造绿色金融,最紧要、最关键的环节就在于将社会环境因素融入风险管理过程中,建立一条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国内商业银行应将环境风险考察判断作为信贷环节的第一步加以重视,对企业环境风险的监查要贯穿始终。如图2所示,整个环境风险的管理应出现在每个环节,特别是贷款发放后,更要跟踪监测该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一旦出现违法污染,要强制其整改。
(2)实施绿色信贷的人才培养战略。绿色信贷发展需要的是熟悉金融、环境、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项全新业务,国内商业银行较难找出大批能胜任的人才。因此,要想加快绿色信贷的发展步伐,一方面应加强对内部职员的培训,一方面应加强对外交流,引进相关专家,从中国实际出发,处理融资过程中资金投放于环境影响的关系。绿色信贷是传统信贷业务的延伸和扩展,对资金运用及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信贷工作者的培训重点应放在行业划分、环境评估和风险判别等内容上,并兼顾强化信贷管理、资金风险控制等传统难点,实现绿色信贷知识的全面掌握。
(3)设计和研发绿色信贷产品。现阶段,对绿色信贷概念解读最为流行的是:仅仅通过借贷资金规模的改变来影响特定企业或行业的经营发展。事实上,绿色信贷的内涵远不局限于此。在环保意识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商业银行应借助绿色概念,创造更多信贷产品或金融工具,拓宽利润渠道,这也是绿色金融的意义所在。在单纯资金放出和回收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其信贷风险的管控。因此,今后绿色信贷产品的发展应该还遵循变“被动”为“主动”的思路,借助政府政策支持,设计资金的多种运用模式。
3、完善相关外部配套措施
(1)完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的法制体系。目前,国内出台诸如《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政策落实效果并不理想,还停留在指导性原则上,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会遇到很多障碍。若要从根本上改善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就要按照“使用者付费”的思路,明确规定企业、政府及商业银行等利益相关提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权力。
(2)提升绿色信贷相关标准的可操作性。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涉及很多操作标准的问题,而目前有关绿色信贷政策的标准还很不完善,只是把绿色信贷政策大体的框架构建起来了,很多的细节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事实上,国家环保总局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联手其它经济部门、国内行业协会、国际组织,积极酝酿绿色信贷可操作性政策,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即赤道原则及其主要行业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污染行业信贷指南等,以期制定出适合中国的绿色信贷标准。
(3)建立环保信息库。为了加强企业环保信息的管理,方便绿色金融发展相关单位的交流沟通,环保部门应建立一个详尽、动态的数据库,为商业银行放贷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征信管理系统就是一个现实可操作的模板。全国征信系统是国内信用体系的基础,囊括了个人和企业的各种信用记录,但从开发至今,该系统并没有得到有效应用,还停留在供信息查询的简单阶段。借此绿色信贷发展的契机,应该把信用数据库建立成更高效、便捷的数据平台。
(4)建立绿色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政府环保部门必须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建立有效商业银行实现绿色信贷政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和压力。其中,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或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J. Richardson Professor Osgoode Hall Law School, Toronto, The Equator Principles: The Voluntary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inance,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November 2005.
[2] Eran Feitelson, An Alternative Role for Economic Instruments: Sustainable Finance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Vol. 16.
[3] 于晓刚:中国商业银行环境(2009)NEO报告[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
[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7.
[5] 庇古: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6] “中国金融、环境与和谐社会”研讨班:日本瑞穗银行与赤道原则[Z].2006(12).
[7]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 安伟:绿色金融的内涵、机理和实践初探[J].经济经纬,2008(5).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 新型 金融业
我国是世界上减排结构较大的提供者之一,将来5年期间,碳每年的平均交易量约为2×109t。相关人士提出:我国迎来了碳交易的新时期。部分发达国家于2012年需达成5×109tCO2减排指标,我国在市场上出售的减排指标约占全世界的65%以上,从而表明将来大约3×109t来自中国减排指标。由此可以推断,碳交易同金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以下简要针对碳金融与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一、碳金融的概念
当前,碳金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定义,我国对碳金融的认知较为统一的观点为:碳金融指的是同碳相关联的金融行为,也可以将其称为碳融资。人们将其看做环保项目的融资内容之一,同时也讲碳金融作为买卖碳物质的行为。通常来讲,碳金融包含了全部为限定温室气体排放服务的金融行为,包含:银行借贷、直接投资、碳指标买卖等。
二、碳金融的工具
1.碳货币
对于碳金融来讲,其较为常用的工具为碳货币,同时,碳货币也是世界各个国家所要争夺的重点。相关人士认为:一个大国的发展,一般同国际大型产品,尤其是可以与能源结算或者能源计价相绑定等存在密切的关联。例如:上世纪的煤炭同英镑绑定、石油同美元绑定等,都表明国际货币同能源交易的途径。同时,著名学者刘颖也强调:碳货币对于国家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碳货币是一项构想出的货币系统,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各个货币价值的新指标。在当前碳货币系统下,除了国家黄金存储及经济实力以外,碳的排放标准必将变成对其货币价格及地位造成影响的关键条件。在碳货币时期,标准的初始制定人员都必将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及主动权。
2.碳信贷
相关人士指出,虽然银行对于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然而,在银行的总体信贷系统中,绿色信贷所占据的比例依旧较低,最本质的原因在于没有创建完善的推动绿色信贷前进的环境。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因为关于绿色信贷的定义相对较为模糊,缺乏具体的标准,现今,在银行进行贷款规模统计期间,没有创建绿色信贷的专用通道,也没有让绿色信贷相关政策发生倾斜;其二,我国相关企业对绿色信贷的要求仍位于初级时期;其三,当前绿色信贷所处的融资项目技术评价较为复杂,银行在实施期间缺少技术及人力;其四,绿色信贷仍存在一定的项目风险,在控制过程中较为困难。想要推动绿色信贷发展,相关政府及管理部门就需要不断增强绿色信贷的发展能力,极大政府推动力度,增强发展银行绿色信贷的能力,颁布相应的优惠及鼓励方针政策。同时,银行也需要转变自身观念,不再仅重视以往节能减排的信贷,同时还需要关注绿色信贷的业务。想要减弱绿色信贷业务风向,就需要同碳权抵押融资、节能减排借贷相融合。
3.碳期货
碳期货指的是以碳买卖市场的交易经验为基础,应对市场风险而衍生的碳期货商品。同时,因为碳排放指标具备容易交易、同质性明显、参与人数较多、价格变化较快的特征,所以,更适合利用期货的形式进行买卖。创建碳期货的买卖市场也能够遵循价格的相关规律,为相关企业指导期货买卖提供高效、科学的价格信号。现今,我国对碳期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旨在通过发现期货市场的价格规律及风险管理方法,对我国碳资源的定价造成影响,创建同我国需求相吻合的市场系统。
4.碳基金
对于碳基金来讲,其是碳汇基金的统称。世界上一般指的是在清洁生产标准下买卖温室气体放权的特定资金。依据我国现今的发展情况,制定了中国形式的碳基金定义,将世界的碳基金更加本土化。一般来讲,碳基金可以被划分成以下四种类别:其一,世界银行性形式的碳基金;其二,国家形式的碳基金;其三,政府合作形式的碳基金;其四,金融部门设定的盈利形式的碳基金;其五,非政府管理形式的碳基金;其六,私募形式的碳基金。相关人士对碳基金的投资及目标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于碳基金的目标来讲,其不仅需要对碳汇的增长进行关注,同时还需要对商业部门及公共部门降低CO2排放量的内容予以重视,并且从中挖掘低碳技术的商机,进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通常来讲,碳基金的投资可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推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其二,增强低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其三,对孵化器进行投资。
三、碳金融的相关政策
想要促进碳金融的不断发展,需要创建有利的条件及环境,所以,相关部门及政府需要对其予以一定的方针政策支持。我国著名人士高建平曾指出,需要对五个方面予以关注:其一,创建买卖平台,对碳排放标准及配额买卖市场深入研究;其二,增大宣传力度,应让企业明确CDM标准及节能减排包含的商机;其三,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其四,促进中介市场的形成,激励民营团体参与到金融活动中;其五,创建鼓励标准,规划一定的政策、方针,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信贷、投资导向配套政策,推动金融活动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发展低碳经济。
著名学者王斌建议,首先,创建财政环境基因,进而有助于低碳项目的应用与研发,同时创建节能减排方法;然后,极大人才培养及相关部门的建设力度,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低碳观念及认识,创建高水准、高技术的低碳队伍;最后,实行低碳城市或低碳园区的试点。
四、总结
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碳金融必将成为未来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所以,相关人员应及时转变自身观念,认清碳金融的重要性,进而促进我国更快进入低碳经济。因此,对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雪玲.国内银行业低碳金融业务发展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4).
篇4
绿色金融宏观经济经济效益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
关于绿色金融的内涵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其一指的是金融业在贷款政策、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种类和方式上,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从信贷投放量、期限及利率等方面给予第一优先和倾斜的政策(和秀星,1998);其二指的是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高建良,1998)。
按照绿色金融概念的界定,绿色金融包含了两个要点,其一是对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的资金支持,其二是自身业务运作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通过excel散点图以及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筛选,认为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相近的替代指标进行后续的分析。实际上绿色金融支持低碳、环保产业,其中有大部分资金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因此,污染治理投资可以作为绿色金融理想的替代性指标。同时,选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通过选取1990-2009这20年的样本,分析绿色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1、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指标选取上,仍使用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以同期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记为INV)作为绿色金融指标。为消除异方差现象,对GDP,INV进行对数变换,记作Ln(GDP)、Ln(INV)。
(1)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协整分析之间,首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
(2)协整分析
用最小二乘法对Ln(GDP)与Ln(INV)进行协整回归,得到以下协整方程:
通过各变量t检验、方程的F检验、DW检验以及残差项的平稳性检验可以得出Ln(GDP)与Ln(INV)存在协整关系。
根据模型参数系数推断,1单位绿色金融的投资,约可带动0.50单位左右的经济增长,这说明绿色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协整方程变量的系数小于1,表明绿色金融发展并不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或者说绿色金融发展仍没有完全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与我国绿色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情况是相符的。
(3)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 与Ln(INV)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绿色金融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原因。事实上,考虑到我国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机制、标准的不统一和不完善,绿色金融很难成为市场自发的行为,一开始更多地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因而要使经济增长自发地促进绿色金融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要发展不仅关乎金融业,还需要政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引导者和保障者,一方面要对绿色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和优惠,另一方面要创建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金融业是绿色金融的主体参与者,需要从金融业社会责任出发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也要进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实现绿色金融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既是绿色金融的参与者也是监督者。各组织机构和社会公众应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做出贡献。
对政府而言,应制定切实追求可持续的目标,并建立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同时加快建立绿色金融标准,制订符合中国特点的绿色金融管理指南,此外还应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配合,建立完善环保信息共享机制。
对于金融体系而言,各机构应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抓住机遇,甄别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开拓金融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对其他组织及社会而言,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NGO)己经广泛活跃在科技、文化、环保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绿色良友”为代表的NGO组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途径。在践行绿色金融业务中,可充分发挥NGO组织的推广和监督作用。
此外,要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不断提升金融业和社会公众的认识水平,因此需要加强对绿色金融的宣传。因此,应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
参考文献:
[1]郑良芳.构建绿色金融思考与建议.武汉金融,2008(3).
篇5
随着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锐化,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了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逐渐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和热点。金融作为经济发展内容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而绿色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发展,本文将以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金融指的是在进行金融投资、融资等活动时,将环境相关因素考虑进入去,通过金融经营活动引导,社会经济资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它是金融部门对环境保护制定的一项基本政策,是用于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绿色经济指的是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是为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恶化的矛盾,是经济发展适应环境和健康需要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就魍扯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样绿色金融和绿色经济也都是为了调和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也必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简单来说,绿色经济是绿色金融的基础,而绿色金融也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为其提供重要的支撑。
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分析
绿色经济是绿色金融的基础。正如传统金融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经济发展是金融得以发展基础,绿色经济也同样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因为没有绿色经济的发展就不会产生需求,就不需要供给,进而促使绿色金融的形成和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就没有资金需求,也就无法通过资金来引导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对各个经济组织的发展行为进行约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而绿色金融是在资金支持层面通过经济手段进行干预,推动各个经济发展机构将环境因素考虑到发展行为当中,从而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得以协调。因此可以说,绿色经济催动了绿色金融的产生,是其发展的基础。
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的发展的推动和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引导资本流向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绿色金融可以通过对融资行为的控制,来引导绿色金融资本向环境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企业,而是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强的企业在这样的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转型或者淘汰,调整了经济结构,也将资源进行了重新的分配,将生产要素从传统生产部门转移到考虑了环境因素的绿色生产部门,从而推动绿色经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推动绿色经济的产业优化升级。首先,从企业层面来看,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得到了金融部门提供的资金和引入的生产要素,在绿色金融的带动下快速发展,其发展的成果增加,并进一步进入应用从而得到更过的资金支持,以实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发展;然后从产业角度来看,由绿色金融理念的树立,在前期重点为绿色产业中的先进企业提供支持,从而引导了市场的风向,吸引更多的资源涌入绿色产业,从而实现绿色产业的升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弥补市场失灵问题。有环境污染引起的市场失灵,在以往通常是通过政府在事情发生之后进行处罚处理,这样办事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现地方保护,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绿色金融在前期就将环境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项,在事前事中就进行风险管理控制,从而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引发的问题。
加强绿色金融对绿色经济作用的措施
施行“绿色信贷”政策。所谓绿色信贷就是在对企业进行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也就是对绿色会计报表中反映出的其生产经营的“绿色”成分加以评估,一方面对环保方面表现较好的企业在贷款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而对表现较差的企业采用高利率的贷款,另一方面对一些高污染企业不予贷款,以此来改善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政策性金融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可以通过对国家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加以利用,在绿色经济的环保项目提供政策性的资金支持,同时也通过政策性金融来支持能够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企业技术方面的开发和生产,如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环保科技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等,以此在技术方面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加大资本支持力度。对于一些大型企业的上市审批进行绿色评估,支持一些同等发展水平下的,在技术和运作方面较为规范的绿色企业得到上市的优先顺序,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而支持一些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或者环境保护为导向的中小企业进行上市;同时也可以促成绿色基金会的设立,对环境保护项目通过筹资进行支持,也可以对一些为环保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加以奖励,助力环保公益行动的开展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商业银行
一、碳金融的发展及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1)低碳经济条件下碳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碳金融应运而生。碳金融就是指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金融活动总称,泛指所有服务于旨在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目前,国内碳金融发展潜力和市场规模巨大,大力开展低碳金融业务,对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以及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2)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意义。对于银行业而言,低碳经济条件下开展碳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资金以及其他金融中介服务的提供者,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市场空间和业务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具体的行业,银行业自身也有着节能减排的责任和义务。(3)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低碳经济下碳金融的发展亦给银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新思路:第一,低碳经济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不断推进产品和服务的整合、创新,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第二,低碳经济将带来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金融业务结构上要相应压缩“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加第三产业、节能环保行业融资比重;第三,低碳经济要求商业银行创新风险控制方法。金融机构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和办法、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第四,低碳经济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金融创新人才队伍。机遇与挑战并存,商业银行应牢牢抓住这次契机,进行多方位改革、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达到自身与社会效益的共赢:第一,有助于商业银行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第二,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渠道、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促进银行收入的多元化。
二、国内银行业开展碳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1.国内金融环境制约。(1)中介市场不健全,开展碳金融业务涉及风险因素较多。对于低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国内的相关中介机构缺乏专业完善的技术资金体系支持,尚处于起步阶段。(2)缺乏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金融政策。截至到目前为止,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尚未出现以低利率为核心的绿色信贷政策、相关支持政策及专项优惠措施。(3)项目程序复杂,交易成本高且收入不确定。一个项目审批的机构和技术认证多、审批程序复杂;项目建成后能否投产、能否达到减排效果还是未知。
2.自身发展中存在问题。(1)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社会效益与自身利益的矛盾。这种矛盾有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的客观因素,又有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方面的因素。(2)低碳企业文化有待提升。对内,应鼓励银行内部实行绿色办公,明确自身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倡导低碳环保理念;对外,应积极在金融消费中优先开展环保型金融产品。(3)银行业本身对碳金融业务的认知程度有限。国内多数银行很少认识到谈金融的巨大商机,介入较少、浅显甚至完全没有介入,且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三、推动银行业业务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面对国内碳金融业务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银行业应在积极参与碳金融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内部提升,培养与低碳金融业务相关的专业人才。银行业可以引进熟悉碳金融国际标准的专业人才,同时对内部员工进行专门培训。(2)把握先机,做低碳绿色信贷的践行者。大力支持节能产业和污水处理、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减排行业,将信贷投向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3)锐意进取,创新相关金融产品,做好低碳风险管理。未来,我国银行业应继续研究开发环境与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如: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碳金融市场对冲基金、碳信用卡等。(4)勇于探索,做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不断熟悉国际国内的相关碳金融制度和规则、实时掌握政策变动情况。通过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有关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和标准设定。
参 考 文 献
[1]蔺雪峰.低碳经济下的金融工程的创新[J].财经界.2009
篇7
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联合国相关部门也正在研究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但该体系恐怕五六年出不来,还得靠我们自己”。
2012年6月,银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在信息披露、信贷风险、流程控制等方面首次做出了相关规定,给出了监管部门将日渐重视绿色领域的信号。据上述银监会部门负责人表示,此刻他们正逐步深化细则,以期尽快颁布绿色信贷统计标准。
倒逼绿色“国标”
“目前我们只有行里自己的标准,来源于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鼓励类产业和限制类产业的规定,将明确为绿色领域的产业全放进去了。”工商银行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殷红表示。
有一些专家指出,连国家发改委自身恐怕也很难界定的所谓绿色产业,产业支持政策上易出现偏差,当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窘境就与政策脱不了干系。银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很难把握标准,才会屡屡出现“漂绿”现象和信贷风险。
“不仅是中国,全球范围都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
尽管绿色环保是全球公认的未来方向,但何谓真正“绿色”,国际上也缺乏清楚的概念,具体到每个国家的态度与方案也不尽相同。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环保事件,促使银监会加快制定绿色信贷国标。2009年,由于陕西省凤翔县东岭冶炼公司的长期污染,导致当地851名儿童出现血铅超标;2011年,国家环保部在各地排查的1930家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企业中,取缔、勒令停产及整顿了近1600家;2012年9月,曝出全国“铝业巨头”广西华银铝业有限公司四年内发生过9起泄露泥浆事故。
“‘国标’何时出台、如何出台?这就是关键所在。”曾刚指出。
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此表示,银监会眼下正在起草的有关绿色信贷统计文件,也可能成为除资产质量和收益状况等商业性指标之外,监管部门评价银行优劣的全新维度。
绿色信贷“国标”是否会真正为监管部门所用,关键就在于其范围的宽窄。“概念太窄了会有失公平,太宽了就失去政策激励的意义。”曾刚说,“此次‘国标’必须具备产业和行业上的差异化特征”。
面对“搞金融的人不懂技术,搞技术的人难懂金融”的现状,只负责金融领域的监管部门,进行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之作,实属不易。
跨界难题
通常,环保企业尤其新兴产业企业都具备一定的高科技特征,企业运营中工业标准、能耗技术会涉及大量的新兴科技和方法学,以致于绿色产业的制定会涉及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国家能源总局、住建部、交通部和铁道部等多个国家部委。因而,绿色信贷的统计也很难完全由银监会一家独揽。
“目前,我们的原始依据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其他相关联的国家级文件。此外,各大部委有关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产业升级等领域的具体细则,也是主要的参照依据。”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做到项目环境效益可测量、可报告与可核实,是此次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据悉,绿色信贷统计工作已经初步完成,目前正处于征询各部委意见和建议的阶段,预计今年底将开始在各银行进行试行,明年可能开始正式实行。
专家担忧,由于各大部委之间难以协调关系和平衡利弊,银监会只能在其间不厌其烦地“找最大公约数”。
例如,进行水资源研究的部委专家很可能希望将绝大部分与水相关的项目都录入绿色信贷之中,而进行电力研究的部委则提倡将更多的电力项目列入其中,各利益相关方势必会因此产生一些难调和的矛盾。
“先有产业政策、后有金融规划,这是常理。缺乏发改委来率先制定绿色产业标准,绿色信贷的出台不会太顺利。”上述专家认为。
据介绍,“国标”目前初定“十二五”规划中的三个重点领域为必须支持的绿色领域,即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业。
其中,制造业拥有国家提倡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诸如硅钢生产等传统产业升级的部分,再加上技术装备行业中效率高、智能化的技术升级设备等,以及能效服务贷款,都可被列入绿色信贷的范畴。
此外,碳排放达标且能耗合格的绿色建筑项目也应该被认为是绿色信贷。相对于公路交通来说更环保的轨道交通,亦可能列入绿色领域。
“这并不代表完备的绿色信贷概念。我们仅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一切还在努力探索和完善中。”中国银监会统计部专题分析处调研员李晓文说,一个制度并非开始就趋于完美,常常是先摸索,而后逐步规范。
成本博弈
然而,专家指出,绿色信贷发展的最大障碍不在于政策或风险,而在于商业盈利。
在曾刚看来,2005年欧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后,业界的呼声和兴奋度非常高,普遍认为所有社会成员都应付出一定成本来挽救人类环境,这是高尚且理所当然的事情。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垮了人们的良好愿景,也凸显出碳交易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将所有人的焦点重新集中到了如何维系生存之上。由此,曾一路高歌的碳金融市场出现颓靡。
“这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绿色经济势必具有外部性成本,会比普通经济模式高出一部分环保成本,相当于用现在的钱来购买未来。”曾刚称,“当欧美经济危机持续至今、失业率居高不下时,绿色经济自然会在全球范围内低调起来”。
外部性成本的存在,让绿色信贷至今仍遭受银行的本能排斥。前述专家也认为,唯有在项目盈利能力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银行积极性,避免仅靠“漂绿”来凸显其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发生。
“银行不能做慈善更不能无视风险,因而我们考量项目的首要标准还是商业回报能力。”兴业银行可持续金融部一位负责人坦言,尽管身为国内唯一的赤道银行,兴业银行也无法回避盈利问题。
他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按照政府的财政参与度和市场机制的发挥程度,绿色项目的盈利能力大约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即自身能产生现金流,只需少量政府补贴就能良性运作的项目,比如污水处理等。第二类是完全可以纯市场运作的项目,有着较为诱人的商业前景,几乎不需要政府补贴,比如水泥余热发电、城市新能源公交系统等项目。第三类则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诸如国家对山河湖海的治理项目,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承销债券来解决资金问题。
“经济效益最明显的第二类项目,才是银行应该更多介入的领域。”上述高管称。
但对于第一类和第三类项目,相关专家认为应该从国家补贴方面来寻找解决办法,因为市场80%的外部融资均来自于银行,银行每年好几万亿元的贷款余额具备很强的杠杆作用,如果政府能对某些特定行业进行补贴,则会引导银行向该行业有所偏倚。
如果直接给银行贴息或者允许税前提取拨备,以及在坏账核销程序中给予银行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有效刺激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篇8
一、绿色金融的实践及概念
绿色金融英文为Green Finance,是本世纪的一个新概念,又称为Environment Finance或Sustainable Financing,及可持续发展性融资, 1997年首次出现,就受到部分金融企业的追捧。对绿色金融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种,但是以以下四种观点的代表性最为普遍:第一种,指的是金融业在进行贷款政策、贷款条件、贷款种类、贷款对象和贷款方式等方面的运作中,充分考虑到产业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扶持绿色产业,从而在贷款的发放、投入量、利率以及贷款期限等方面为其提供优先或便利条件;第二种,以2000年出版的《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提供的含义为准: 绿色金融又称作环境金融,它作为环境经济的组成部分,将运用金融工具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保护作为主要内容;第三种,是把绿色金融视为一种在资本市场和环境经济中的金融手段,具体包括:绿色保险和绿色信贷两部分。结合我国绿色金融的实践来分析,就是把生态观念与金融环境和金融关系相融合,以金融创新和金融手段引导大部分企业的投资,从而实现低能耗、高产出, 质量和数量并重的金融增长,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模式,作为绿色金融的内涵;第四种,指的是要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引导指金融部门自主的参与到经济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中,进而实现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受到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一些民间金融机构的推崇,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金融实践活动,为今后对绿色金融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美国是绿色金融的第一个践行国家,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政府推出的“超级基金法案”中就有对企业要负责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迫使金融机构和银行将环境污染作为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内容。欧洲INSEAD的一项调查显示:欧美共有的绿色金融风险投资企业在2002年已经达到45家,投资的总额达到1亿欧元,主要以清洁技术、清洁设备、水以及再生能源为投资的领域。与此同时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绿色产业基金和绿色回购协议等形式逐步出现。
由7个国家的10家银行参与的赤道原则于2003年6月宣布实行,该原则以自愿原则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实行社会和环境的管理与发展。国际金融公司也出台了一些有关绿色金融的政策。目前赤道原则的参与机构已达到29家。
二、绿色金融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机制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工业企业污染是我国环境的主要问题,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企业缺乏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一是政府只顾发展经济,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于是出现了为了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随着对环境的重视度的提高,政府开始介入环境保护,但是政府往往是在出现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这些措施还会受到办事效率低下、地方保护主义和作风的影响,而丧失其应有的效能。
根据上述叙述可知,要实现我国的环境保护光靠政府的管制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金融手段,通过市场调节来唤起企业对环境的重视,自觉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倡导绿色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等业务中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作为投资的风险,采取市场管制。同时联合发挥政府管制和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及公众等社会监督作用,多抓共管达到共同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
在做好管理和监督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正面鼓励和惩罚相结合来达到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金融机构介入到环境的污染和治理中就可以迅速形成惩罚和激励机制,这样就可以更快速的解决环境问题。
将绿色金融介入到解决环境的相关问题中来,一方面可以激发环保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限制环境污染企业,迫使其进行相应的改进,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企业融资困难
我国污染企业多集中在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多是由自筹资金或民间融资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他们拥有足够的运转资金,根本不需要向银行进行贷款,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无法满足上市融资的条件,因而绿色金融对这部分企业的制约作用难以实现。
(二)执行困难
原则性和综合性是目前绿色信贷的基本标准,缺乏有针对性评级标准和指导目。致使金融企业没有一个参照的标准,想要制定监管措施以及内部实施细则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进而导致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降低。所以说现阶段我国的制度还行对欠缺,绿色信贷的执行存在困难。
(三)信息限制
要实现绿色金融对环境的保护,就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目前我国的信息沟通机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完善和改革。由于地方环保部门指定的环境违章信息相对滞后,缺乏针对性,对于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审核没有实际效用,不能为绿色信贷提供参考,从而影响了绿色金融发展。
(四)制度限制
绿色证券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现阶段推进绿色证券存在着市场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核查不完善等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管理,使得绿色证券无法达到其预防污染的目的。
四、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创建政策性银行
应将以节能减排为中心,转变多种发展方式作为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最终实现“两型社会”和“环境大国”的既定目标,需要国家和政府下大力度创建一些政策性的“绿色金融机构”和“绿色银行”。
(二)政策扶持,拓展绿色信贷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商业银行在信贷供给等业务中予以支持,推行绿色信贷扶植环保企业,同时限制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企业的融资环节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迫使企业提高环保意识,为环境保护奠定发展的基础。要实施绿色信贷就必须迅速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标准,将环境风险作为重点。
(三)建立金融机构适合的监督机构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愈发认识到金融机构监管的重要性。目前,对于国家去年出台的绿色信贷政策,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少数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落实较好。这种状况就会导致污染企业即使在上述银行贷不到款,也能转移到其他银行进行贷款,因而也就达不到真正地对污染企业进行约束的目的了。所以,应建立相关机构,监督金融机构的环保措施、环保行为。比如,可以建立金融机构环境信用评级,将金融机构在环保方面的表现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的考核因素之中。对相关措施落实到位的金融机构给予较高的信用评级,反之,则降低其信用等级,以便从融资环节对金融机构施加外部压力。
五、结论
根据上文的叙述,鉴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要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发展绿色金融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从环保角度出发,也是从一个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绿色金融业对企业乃至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已经取得成绩,应迅速改进我国的金融市场,使之使用国际市场的需要,是未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必要保证。而我国现阶段的绿色金融发展之后,大多数金融机构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所以,现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绿色文化,提高社会各界对对绿色价值认同和重视程度,增强企业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并结合国外实践经验,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文中.绿色金融:现状、问题与趋势[J].新疆财经,2005(6):38-43.
[2] 曹秀芬.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J].经济论坛,2004(11):153-154.
[3] 徐瑞娥.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J].经济研究参考,2007(66): 41-45.
篇9
论文摘要: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对如何发展环境金融,并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一探讨。
2007年 7月30日,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提出要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工具,增强信贷资源支持循环水平的效用。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助于提高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环境金融介绍
(一)定义及发展趋势
1997年,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目前,关于环境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多种观点:①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②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③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纵观上述观点,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的金融创新 ,研究用于环境保护用途的金融创新工具,因此应具备金融创新的范畴 ,明显的环保意图,并能提高循环经济水平等特征。这就与当前各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环保等政策不谋而合。可以预见,环境金融将成为 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笔者认为,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环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创新途径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柴达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并达到政府一企业 一银行多方共赢。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必要发展环境金融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
循环经济包括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 ,分别定性为小、中、大循环。目前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围绕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 、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处于从企业清洁生产向生态工业园区过渡的阶段,即小循环向中循环过渡,这一阶段的显着特征是生态保护功能有待改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仍处于探索阶段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资源开发中的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坏环境和资源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水资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但万元 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9倍。三是减排防污压力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致使当地温度在以每 10年 0.44摄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发展环境金融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环保压力
1、发展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宏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宏观上看,环境金融和循环经济的目标一致,二者均期望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发展环境金融正向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微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微观上看,企业提高清洁生产能力是缓解当前环保压力的保证。环境金融的关键是以环保为宗旨,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与使用,间接影响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的环保行为,激励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环保能力,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吸引信贷资源。
3、环境金融参与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循环经济讲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为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在资源利丌]上“榨净”,最终政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绿色财政;企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效果更加突出,银行也能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收获更大的效益。
(三)循环经济为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
从循环经济“资源一产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来看循环经济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了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贷资金因环保因素所形成的风险,信贷资源的“洼地效应”强于传统经济模式,为银行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但是金融创新体制的弊端是发展环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为基层金融机构,末经上级授权 ,金融创新难以有效展开 ,并且基层银行机构创新研发人才欠缺,现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中难寻针对环保因素的会融创新产品。
三、发展环境金融有助干促进试验区企业全面采取环保措施
假设柴达木地 企业存在信贷资源争夺战,并由此产生博弈行为,柴达木地区从时间依次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绿色信贷”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博弈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 ,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与否,银行均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并且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成本,此时企业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环保措施,并且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第二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参与试点的企业以“符合同家环保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达到相关要求”为获得信贷支持的取胜条件,但环保投资见效慢,银行不愿向试点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银行仍然可以为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获得短期效益。最后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非环保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作用不充分。
第三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但不能获得信贷支持。绿色信贷实施后,给予了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良好机遇。从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条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有意愿采取环保措施,因为同一链条上的企业都不希望因其中一个环节的断裂,而导致自身经营闲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不采取环保措施的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间,虽然不存在利害关系 ,但由于绿色信贷政策的硬性约束,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博弈结果是柴达木地区所有企业均采取环保措施,共享信贷资源,最终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水平上台阶。
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环境金融产品设想
目前罔内外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有碳金融、绿色抵押贷款、巨灾债券、生态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对设计适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的环境金融产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标交易是通过总量控制与配额指标交易,督促企业采取更清洁的生产技术,或者企业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通过发行收益与制定的巨灾损失相联结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包括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
1、产品设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总量指标时,根据上年度排污总量,适当减少下一年度排放总量,并逐年递减。桐关部门根据每户企业的规模、清洁技术、排污情况,将排污总量指标公平、公开、科学地分配到每户企业,规定配额指标可在试验区范围内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银彳丁、银监局等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有关规定,监督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指标超额或不足的企业发放贷款。
2、存在困难:(1)企业向银行虚报排放情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2)企业获得贷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导致全年排放超标。(3)配额指标交易双方虚报交易情况,为某方制造指标充裕或排放达标的假相。
3、解决措施:(1)由政府相关部门(如环保局、发改委 、经贸委等)、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完善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实施方案》,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向银行机构通报指标交易情况、授信发生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排放情况需由政府相关部门认证;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相应的“信贷指导意见”并承担 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2)银/-i-~ll定与单位排放量相应的单位信贷资金规模,根据企业年度排放剩余指标计算最大信贷投放量,或根据企业使用配额指标的进度,按比例发放贷款 ,遇有违规行为,可暂停贷款发放。对于企业中长期贷款,银行可根据企业历史排放情况,保守估计贷款期的排放总量。(3)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将排放指标证券化,吸引社会资金介入。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债券
1、产品设想:由金融机构发行,专门将资金用于向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金融债券,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单独发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将试验区全部或部分绿色环保企业集中打包,发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全额用于环保产业。
2、存在困难 :(1)如何保证所募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环保产业。(2)如何保证债券融资的成功率。
3、解决措施:(1)严格审核上市企业的环保资格,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企业或项 目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环保产业。(2)由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组建债券运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债券的上市、日常运作管理及所募资金的使用监管。(3)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绿色债券。(4) 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未上市股权投资基金 ),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末上市企业。
(三 )柴达木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
1、产品设想:一是设立财政专项贴息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补偿企业因违规排放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提高银行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积极性 ;二是设立由企业利润、财政资金组建的重大污染事件补偿基金,用于应对人为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的应 急处置。
篇10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效益分析;发展途径
近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异常日益引起了各国的热切关注。特别是去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再一次让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温室气体的调控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之上。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更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往往为了赚取短期利润,忽视环境因素进行不当的贷款和投资,从而加剧了企业恶化环境的行为。发展绿色金融的途径,不仅肯定了金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配置的积极导向作用,而且也为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效益分析
(一)风险分析
成本的增加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大阻碍,这种成本的增加主要存在于短期。首先发展绿色金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贷款成本。银行甄别企业客户是否有污染环境的行迹,需要对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及监测。节能减排融资项目一般期限长、专业性强,商业银行甚至可能需要聘请专业的环境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长期评估和检测。其次影响环境的项目,商业银行不再给予融资支持,也会缩小其信贷规模,从而降低盈利性。另外,由于大多数的绿色金融项目目前还比较缺乏经济性,在实施绿色金融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收益分析
发展绿色金融从长期来看是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的。一方面随着我国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面临强制治污改造的风险也越大,商业银行慎入此类项目,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可以有效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和质量,提高银行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履行环保职责可以通过外部经济的传导作用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福利,并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市场竞争中,很多银行在体制、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加大革新力度,以不断地金融创新为手段,努力降低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银行的形象、品牌、信誉也是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承担社会责任是提升这些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商业银行不是慈善家,也需承担社会责任,在成本和利润并存的情况下,需要找到既符合环保需要,又能够带来收益的模式,这就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有途径
(一)绿色信贷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绿色信贷政策的推出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积极响应,如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年9月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信贷建设的意见》,提出建立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项目不发放贷款,对列入“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地区的企业和项目,在解限前暂停一切形式的信贷支持要求。招商银行也于2007年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电力等“两高”行业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强化准入要求,严格授信条件来确保贷款企业的较高的产业效率以及较小的环境污染。2008年11月,兴业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我国第一家赤道银行,2009年12月,首笔适用赤道原则项目――福建三明的华电永安发电2×300MW扩建项目正式落地。据中国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商业银行向“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22503.2亿元,增幅比2007年下降0.19个百分点,贷款呈总量上升、增幅下降之势。绿色信贷目前只是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成果,由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二)兴业银行CHUEE项目
2006年5月,兴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以下简称IFC)合作推出了能效贷款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签署了能效效率融资项目(简称CHUEE)合作协议。IFC通过给兴业银行提供风险分担机制、为市场营销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援助,能够使得客户和能源最终用户得到所需贷款、节能的项目服务以及技术援助。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IFC创造性地引入贷款本金风险损失分担机制。根据合作协议,一旦产生不良贷款,将根据约定比例分担贷款本金损失,IFC对第一损失(总费用以内10%的损失)承担75%的损失,对第二损失(其他的90%的损失)承担40%的损失。相应的,兴业银行对第一损失承担25%的损失,对第二损失承担60%的损失。从而实现以2亿元的风险担保额,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的能效项目融资贷款组合。IFC提供的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使银行以较小的成本,研发新的贷款产品(如设备按揭贷款、设备供应商贷款和能源合同管理贷款等),拓展新的营销渠道,并改变了以往局限于抵押品,而今基于客户现金流的信贷方式,进行风险定价而不是单纯的风险规避等,从而使能效融资模式更具商业性、推广性和可持续性。截至2009年11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
(三)民生银行“碳金融”模式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之前不需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下项目的开发,我国目前的碳金融业务主要就是CDM项目的投融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交易以及相关的金融中介服务。银行得到了CDM项目就可以得到该项目下的融资收益和融资财务顾问收益、谈交易衍生收益,吸引众多银行纷纷投身于这一业务领域。民生银行在碳金融方面先行一步,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为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的银行提供了新的选择。2008年民生银行新发放(含续授信)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产品推广信贷支持23 笔,贷款额24.46 亿元。兴业银行依托能效融资项目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创新金融工具,成功运作碳减排贷款业务,开发针对碳交易买家和卖家的两大产品系列。另外,北京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诸多小银行也已经开始试水碳融资业务。
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均在2007年8月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美元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是ECX上市、交易非常活跃的欧盟第二承诺期的EUA期货合约。中国农业银行在总行成立了投资银行部,与湖北、四川等多个省份的十几家企业达成了项目合作意向书,涵盖了小型水力发电、水泥回转窑余热发电、炼钢高炉余热发电等清洁发展项目。目前,国内很多银行也开始触及碳金融市场,由于获取的是间接效益,信贷风险较大,其实银行的支持力度很低。不可否认,通过发展碳金融交易不仅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收益和机会,而且也是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措施建议
1.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进行政策性倾斜。政府应制定激励机制,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兼具短期带动经济增长和长期促进经济转型的双重社会功效,也有助于“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国家的有关部门应出台合理的优惠政策,通过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来对商业银行进行必要的鼓励。例如可以采取在绿色金融发展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降低绿色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等措施以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绿色金融领域倾斜。
2.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进行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已开始逐渐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在拓宽利润来源、提高竞争实力的同时,有助于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层要在战略上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组织机构的健全,通过改制现有的机构或者成立新的机构,专门负责绿色金融的发展。兴业银行已经先行一步,成立了可持续金融中心,以求为可持续金融业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人才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新人员的招募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培训,逐步构建适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团队。
3.进行各种金融产品创新
(1)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对于一些社会效益较好但却需要动用大量资金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可由银行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金融环保债券来解决。所筹资金可通过优惠贷款提供给企业,支持其研发绿色产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工业加工,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2)进行个人消费金融产品创新,鼓励绿色消费。2010年1月,兴业银行联合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认同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这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将节能减排从企业项目领域引入到个人消费领域。商业银行通过个人消费产品的创新,既可以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吸引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良好的环境与社会效益。
(3)结合节能减排项目货款、开展碳权质钾融资货款。只要银行与CDM业主及发改委三方约定,客户出售CERs所获得的资金只能进人指定的帐户,并在客户不能偿还贷款时,贷款银行有权处置客户获得的CERs。商业银行以碳权质押,对CDM项目提供贷款支持,不仅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
(4)积极创新其他碳金融业务模式。利用商业银行下属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为CDM项目建设阶段的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作为CDM项目的咨询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我国的碳基金等业务都是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的。
参考文献
[1]刘青,刘传江.低碳经济与绿色金融发展[J].今日财富.2009(7):51~54
[2]申益美,谢恒.绿色金融:绿色经济新的增长极[J].企业家天地.2009(11):12~13
[3]赵静.实施绿色金融措施保护环境概论――以英国“绿色金融项目”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9(2):132~133
[4]马萍,姜海峰.绿色信贷与社会责任――基于商业银行层面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6):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