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教育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教育的理解

篇1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数字化 节奏化 幼儿园

许多幼儿教师,尤其是年轻的幼儿教师,常会感叹新授教学内容难度大。例如教授幼儿体育动作,一遍遍地示范讲解,一遍遍地操作演示,使出浑身解数,可让孩子自己做动作时,往往还是千姿百态;比如提出一项常规要求,老师口干舌燥地重复讲解,但幼儿还是不能理解,还是不能遵守执行。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有体会,每到此时我们可能会忍不住呵斥、责怪孩子,然后再一遍遍地重复教授,可多次的重复,孩子们厌烦,老师们自信心受到打击,“放弃吧,也许明天就会了”,只能自己安慰自己了。其实这种时候,需要冷静,需要反思。有一个妙招,不妨试一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将“数字化”“节奏化”带进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换一种思路,可能会海阔天空。在多年前,“数字化”这个名词就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耳边,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而,我这里所提及的“数字化”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手段,它只是孩子们所熟悉的阿拉伯数字,是一种程序化的行为模式。在音乐中,节奏的作用很重要。我们在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若能巧妙地使用各种节奏,也能给教学、活动的效果增添一丝闪亮的光彩。把音乐节奏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便是我所谓的“节奏化”。

一、数字化

1.“数字化”的简单应用

我们幼儿教师的平时工作中,“数字化”随处可见。比如,我们教孩子们洗手,常分四步:一(把手弄湿),二(擦肥皂),三(搓手心、手背),四(甩三下);我们也常会与孩子说“一二三,不说话;四五六,坐坐好”,正是用这些数字来告诉孩子们做事情要分步骤、讲速度。

一次吃早点时,我发现许多孩子把饼干拿在手里一点一点地咬,这样就延长了时间,对下面的活动会造成影响。看着他们手里的饼干,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我们分四步把饼干吃完。”于是我开始数“一二三四”,没等我数完,有的孩子已经吃完了,并摆出一副得意的架势,炫耀自己的“胜利”。

体育课教师在新授动作时,“数字化”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我在教“立定跳远”时,注意到部分孩子的手臂不知道怎么摆动,所以我采取了“数字化”的方法:一(双手由身体两侧自下而上举起),二(双手由举起经身体两侧向后甩,双腿同时弯曲),三(双手再由身体两侧用力向前利用惯性起跳)。就是这个过程,配合示范,孩子们看了很清晰,操作起来自然有了方法,再配合自己“一二三”的口号,训练起来格外精神,动作很规范。这样的例子在幼儿园生活中不胜枚举。

2.“数字化”的优缺点

“数字化”的应用,其优点在于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正确地学会各种规范的动作,而且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办事效率。长期的“数字化”训练,还能培养孩子们分步骤做事情的良好习惯,教会孩子们做一个做事条理清晰、干脆利落的人。

“数字化”的应用,其缺点在于,盲目地强调“数字化”,也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在学习韵律活动时,有些连贯的动作,如果分步骤进行,则会导致孩子们动作生硬、不流畅,从而使动作的整体美感大打折扣。“数字化”强调的是整齐划一,但我们又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对待有差别的孩子。如果盲目地强调“数字化”,可能会使发展缓慢的孩子完不成要求。像吃饭,有的孩子的确不能很快地吃,如果我们再强调“数字化”,可能要出些问题了。

“数字化”的应用需要灵活多变,“数字化”标准需要层次分明,不能盲目为了追求整齐划一而“数字化”。

二、节奏化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灵活多样的节奏给音乐增添了无限的魅力。然而节奏在幼儿生活中的运用,也同样会妙趣横生。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老师边拍手边说“请你跟我拍拍手……”这样的例子。这就是节奏的应用。一般来说,教师打的都是一些基本的节奏,因为这样便于幼儿模仿,最后让他们安静下来。还有一种便是我们语言课时念儿歌,经常会采用一定的节奏型,这样会使儿歌念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孩子记忆。

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对于英语“数来宝”的兴趣远高于对英语歌曲的兴趣。每当“数来宝”开始时,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拍起手跟着念,有的孩子甚至直接跟着节奏做动作。原因之一便在于“数来宝”的节奏很明显,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

音乐活动中,孩子们普遍喜欢音乐游戏和打击乐,不仅因为可以玩游戏,还在于有明显的节奏。音乐游戏需要跟着节奏做,打击乐也如此。节奏是一种很容易制造的音乐要素,伴随着音乐的进行,孩子们很容易参与其中。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容易制造的音乐要素运用到体育活动中,许多体育活动都能用上节奏。

例如,在教孩子们拍球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之所以不会拍,是因为他们拍球的时候会把球胡乱地拍打一气,速度很不一致。但是要向幼儿表达正确的方法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就给这些孩子固定一个节奏,按固定的节奏来练习拍球,这个方法对于他们来说很好,练习很有成效。

把孩子们的生活变得“节奏化”,是给孩子们的生活注入活力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篇2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33-02

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2005年,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010年教育部提出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在此背景下,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主要探讨将研究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引入到针对独立课程《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初步尝试。

一、研究性教学和案例教学结合的可行性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而案例教学是要求教师根据工程实际,加以分析汇总,改编加工成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对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再现,并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将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就是将工程实际转化为课程的课题、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生产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对提出的问题通过提出解决方案、质疑方案、修改方案的方式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将相关的知识点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二、教学的实施过程

本文主要探讨将研究性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引入到《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初步尝试。《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的教学过程初步探索由确定项目任务、制定方案、课堂讨论、教学评价四个环节组成。项目在结合生产实际的基础上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下面以“单周期控制电机启动”项目为例。

1.确定项目任务。确定项目任务:设计单周期控制电机启动控制电路。项目中涉及到的课程知识包括:电力电子器件(IGBT)、调压电路及IGBT驱动电路。因此在学习本课程相关知识时,结合项目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如在介绍电力电子器件IGBT时,可以提出如何IGBT判断的极性及好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进行项目之前,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在进行项目过程中,温习前续课程的知识,如电工电子知识(识别常用元器件并能借助仪器仪表对这些元器件进行好坏判别、性能参数检测等),电机启动中串电阻启动知识。这样可以在学习电力电子技术的同时,将自动化的一些相关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

2.制定方案。由学生自由组合组成5~6人的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料,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提出各自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包括电路图绘制、器件型号及参数的选择等。

学生设计方案及单周期控制部分电路图分别如如图1、图2所示。

?摇?摇3.课堂讨论。各学习小组提出设计方案后,组织课堂讨论,主要采用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法。可以讨论设计的具体问题,如讨论时对于开关器件选择的问题,有的同学采用晶闸管,有的同学选择IGBT,在指导的时候,应该让学生知道两种器件都可以实现单周期控制,但是晶闸管由于是半控型器件,在其关断过程中要给它增加辅助关断电路,因此控制电路较全控型器件IGBT来说更为复杂。也可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改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评价。没有评价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评价分为学生设计方案陈述、教师总结、给出设计分数等三个环节。首先,学生自己讲解设计方案;其次,由教师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最后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及陈述给出适当的分数,以此来激励学生。在进行上述评价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总结设计中的经验和教训,找到理论学习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也可在学生的设计方案中查找教学中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改进。

三、总结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初步探索,发现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项目设计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建立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总体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探索更多的项目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项目的难易程度。防止难度过大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指导要适时、有效,但要防止越俎代庖,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宏丽,孙茂松.《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研究性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2]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学参考资料,2000,(19).

[3]夏志华,彭咏龙.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2009,(10).

[4]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领导-部属交换 心理资本 公民组织行为

心理资本理论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个体积极心理状态性综合性指标,能被组织开发和利用后成为提升组织竞争优势的途径。上级的认可、和睦的上下级关系能直接影响组织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能让组织成员觉察到领导更多的关怀,通过开发和利用组织成员的心理资本,达到培养组织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高绩效又使得领导对下属的感情和物质投资增加,又进一步激发组织成员的心理资本状态,从而又提高了工作绩效,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长期的良性循环。

一、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

杨岚(2010)通过对我国229位组织成员的心理资本、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公平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坚韧性)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正向作用;心理资本作为整体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正向作用;通过组织公平感这一调节变量作用下,组织成员有较高的组织公平感时,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江玲(2010)通过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心理资本与组织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且工作满意度在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通过对以往研究分析可知,心理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组织成员,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组织公民行为就越多,对组织的发展和成长就越有利。相反,若公共部门组织成员心理资本水平较低,也就是对自我效能感、乐观、积极和坚韧性等感知越强,其越会去追求自我价值及迎接困难和挑战。

二、领导-部属交换理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

杜红、王重鸣(2002)提到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感是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影响最显著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圈内”成员(高LMX关系)通常有更强的组织公民行为,乐于承担一些角色外的任务,根据领导-部属交换理论,他们在完成额外任务时总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因此增加了他们努力工作的动机;此外,“圈内”成员由于有充分频繁的信息交流,因此有可能从领导者那里得到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作为领导者也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回馈,双方沟通都较满意。相反地,“圈外”组织成员得到与上级沟通的机会较少,其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也就有限。因此,可以说,领导-部属交换关系的好坏对组织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心理资本在领导-部署交换中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效果

(一)领导-部属交换关系会直接影响组织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

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不管在国有公共部门还是非公共部门,下级要服从下级的安排,下级为了开展工作的便利尽量与上级搞好“关系”,在上级面前尽量表现出优秀的一面。领导会将自己的“亲信”作为“圈内人”来培养,而自认为是“圈内人”的组织成员们会在工作中,把公共部门当作自己的家,在岗位上尽职尽责,除完成工作要求的任务外,还会完成工作以外的内容,如组织公民行为。所以说,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会促进组织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在这里给管理者的建议是上级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多关心下属,尤其是组织成员自身的发展,通过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来提高公共部门的生产效率,降低组织成员离职率,加快组织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关心组织成员,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性是公共部门领导者必须要努力实现的。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对组织成员的激励、信任和关心,重视组织成员自我实现价值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提供创造性的工作、鼓励个性的发挥,将对组织成员的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使每位组织成员自发形成对公共部门的忠诚感和责任感,进而使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公共部门的生存发展归于一途。

(二)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显著正影响

心理资本总体及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坚韧性四个维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及五维度间有显著相关。组织成员心理资本水平越高,表明其变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就越多。管理者如何提高组织成员的心理资本水平,增强组织成员的自信心和坚韧性,其表现的组织公民行为能够增进组织成员对公共部门的尽职尽责以及除做好分内工作外,还会完成分外的工作内容。

(三)领导-部属交换关系的好坏可以通过心理资本这一中介变量来间接影响组织成员的组织公民行为

公共部门中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不仅可以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还可以提升组织成员个人的心理资本水平,增强其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坚韧性。公共部门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通过部门培训等方式来增强组织成员的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由上级监督组织成员工作转变为组织成员自愿工作,除了完成工作职责要求内的工作外,还会表现出职责要求以外的行为,即组织公民行为。

参考文献:

[1]王辉,牛雄鹰,KennethS.Law.领导—部属交换的多维结构及对工作绩效和情境绩效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4,(2).

[2]仲理峰.心理资本对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2).

篇4

随着疫情的发生以来,学校“幸福空中课堂”工作已经进行将近4周,学生在上周日拿到纸质教材之前,师生都是利用数字教材开展学习,数字教材的应用,提升了义务制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品质,初步形成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处理、混合教学、综合评价一体化的数字化教学样态。我们学校以数字化教材及平台为载体,以观省名校同步课堂+教师钉钉平台在线辅导的教学模式,探索学习分析技术支持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

钉钉平台上课辅导时,老师以数字教材为载体,利用数字教材的声音、图像、资源包等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知识的难点进行有机的分解,把知识的重点进行恰当的点播,把学科知识又进行了拓展,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扎实地在课堂上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培养“五育并举”的学生。

一、导入能激发兴趣

1、在导入环节,动画视频,展现出朗读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当充满趣味的动画伴随着课文录音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对于学生学科学习有了很大兴趣。有效地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文本的情境。

2、如在数学课堂上导入环节,老师会利用数字资源中的图片资料,展示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数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很容易通过观察思考,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二、重点能分解点播

1、对于小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非常重要的,数字教材能够指导学生规范笔顺,正确书写。低年级老师会把数字教材中的生字书写示范的视频下载下来放到钉钉班级群里,让学生观看书写小视频,教师强调书写要点,最后再让学生描红、仿写,顺利完成了生字书写的目标。

2、语文课时老师会对于重点词汇的理解,用鼠标在数字教材上标,更清楚的提醒学生,更便于学生在自己的书上做笔记,对于诗歌的学习,有划分诵读节奏的时候,老师利用电子教材,边读让学生试着拿铅笔在书上标,非常得便捷。

三、知识能巩固拓展

数字教材课后练习题的利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数字教材的使用减轻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促进了师生的交互、激发了学生学习、表达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只要合理地科学的利用数字教材,诸多的数字教材只要我们认真甄选,把合适的数字教材为我所用,数字教材就能我们的教学插上助力的翅膀。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数字教材应用心得体会2

一场突如其来的战役到来,虽然没有硝烟却完全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对于即将要开学的我们来说,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让我们在慌乱中逐渐有了头绪。

学校第一时间商讨方案,就疫情防控时期停课不停学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很快给出合适我校学生的订制版居家学习方案。钉钉直播给我们培训如何操作,怎么样去开展直播,发送通知,查看统计数据等,各个年级、教研组也纷纷召开会议,认真对如何落实停课不停学进行了研讨。于是,独特的“幸福”周一升旗、省教育厅“名师课堂”优质资源、阳光大课间、钉钉直播个性辅导……应运而生,师生的仪式感、正式感、幸福感爆棚!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先进的网络手段,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媒介,让学生在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为延期开学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在线授课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引发了教材的变革,以前很少关注除人教版以外的教材,现在主动关注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对于知识的安排和细节的处理的不同之处,考虑编者的意图,更深入的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广泛运用,

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习内容,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況,使科学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信息技术可以和课内教材结合起来,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资源充实到现行教材中,使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等一系列的细节都要细致化、常态化。教师只有具备时代所需能力,不断创新,才能起航远行,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数字教材应用心得体会3

随着疫情的`发生以来,学校“幸福空中课堂”工作已经进行将近4周,学生在上周日拿到纸质教材之前,师生都是利用数字教材开展学习,数字教材的应用,提升了义务制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品质,初步形成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处理、混合教学、综合评价一体化的数字化教学样态。我们学校以数字化教材及平台为载体,以观省名校同步课堂+教师钉钉平台在线辅导的教学模式,探索学习分析技术支持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

钉钉平台上课辅导时,老师以数字教材为载体,利用数字教材的声音、图像、资源包等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知识的难点进行有机的分解,把知识的重点进行恰当的点播,把学科知识又进行了拓展,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扎实地在课堂上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培养“五育并举”的学生。

一、导入能激发兴趣

1、在导入环节,动画视频,展现出朗读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当充满趣味的动画伴随着课文录音呈现在学生面前时,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对于学生学科学习有了很大兴趣。有效地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文本的情境。

2、如在数学课堂上导入环节,老师会利用数字资源中的图片资料,展示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数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很容易通过观察思考,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二、重点能分解点播

篇5

【关键词】书面数符号学习;中班数学教育

数符号的运用不仅对人类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意义深远,对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首先,它是儿童从具体的数学思维向抽象的数学思维转化的标志,对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和了解能使儿童在数的理解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当儿童能阅读、书写和理解数的表征符号时,这种把数从具体事物参照体系中独立出来的过程就趋于完善(Sophian,1995)。[1]其次,它提供了一种儿童和成人可以共享的认知模式,这一模式为儿童和成人进行有关数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基础(Munn,1998)。[2]一旦儿童开始运用这些符号,它们很快就能成为儿童数学思维的一部分,并为儿童进一步学习数学提供可能和前提。然而,由于书面数符号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它给初学者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国内外对儿童语言文字读写能力发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儿童书面数符号学习的系统研究不多。英、美两国现有的研究也仅涉及儿童对数符号的表征方式和对数符号功能的理解,未涉及儿童数符号表征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书面数符号是人类文化的发明,儿童通过社会传递的方式来掌握它,因而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以及机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中班开始的时候,约40% 的4岁儿童已能运用1~10的书面数符号来表征数量, 但儿童的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Zhou & Wang,2004)。[3]这种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在幼儿园小班的活动中较少涉及书面数符号的学习。然而,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儿童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面数符号。我们尚不太清楚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是否涉及书面数符号的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儿童进行书面数符号的学习,这种书面数符号的教学是否符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本文旨在通过描述与分析来回答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上海市一所一级一类公办幼儿园一个中班的幼儿。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以非参与式课堂观察为主,并收集了教师的相关教案。该园中班2004~2005学年数学教学计划设定每周一次数学课、一次珠心算教学。由于节假日等原因,实际全年数学教学总次数为72次,其中数学课37次、珠心算教学35次。需要说明的是,该园的珠心算教学形式上为特色教学,而事实上不仅绝大部分幼儿都参加,同年级班的教师也在一起备课。我们对该班的数学课和珠心算教学进行每周1~2次的课堂观察,全年观察的次数为37次(占总教学次数的51.4%),其中数学课19次、珠心算教学18次。我们对37次课堂观察记录作了分类和归纳后,又结合本班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案中的教学内容作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在所观察的数学活动中,共有27次(占观察次数的73%)的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分别为10次数学课和17次珠心算教学。该班的数学课与珠心算的教学内容虽自成体系,但偶尔教师也会帮助幼儿在两门课的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如在珠心算教学中帮助儿童回忆在数学课上学过的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等。两类课都与书面数概念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该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概念、形状、排序、空间、时间、量和计量等,其中有关书面数符号的教学内容包括阿拉伯数字符号、加减符号和等号,具体内容涉及10以内的数字,如10以内数字的认读,比较数的大小,数字与实物的相互转换等。观察资料表明,只有一次教学涉及10以上的数字,如从1到35的认读。

珠心算的教学内容与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不同,因为该班从小班下半学期就开始珠心算教学,所以到中班后,教学内容开始涉及100以内数字的阅读、10以内数字的加减法。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有两次教学出现了10以上数字的加减。从中班一年的教案中看,有5次教学涉及10以上数字的加减。

中班书面数符号的教学主要通过实物和符号的相互转换来进行。实物包括数字卡片、算盘、图片道具等。已有研究表明,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的发展涉及对书面符号与物体之间的双向转换的理解,主要包括书面数符号认读;实物―书面数符号、书面数符号―实物(周欣,2004)[4]。如果将中班数学教学内容与书面数符号的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该园中班数学教学无疑体现了这三个方面,并且过程更加丰富。下面将一一分析涉及这些具体形式的教育活动是如何帮助中班幼儿进行书面数符号学习的。

1.书面数符号认读

书面数符号的认读是在口头数符号与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包括数字和算式的认读)。到了中班,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求幼儿认读数符号的内容和认读的方式都有所改变。首先,认读内容方面,数目从小到大,从认读书面数字到认读算式,如开始时阅读1、2、3、4……到认读……23、24……后来则开始认读算式,如8-7=1,9-7+8-9=?;其次,阅读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中班上学期开始时,为了配合珠心算的教学,教师只要求幼儿把142读为“一四二”,而不是“一百四十二”。到了中班下学期,教师则在珠心算教学中讲解了个位数和十位数,开始让幼儿按照个位数和十位数的读法认读100以内的数字,比如把52读为“五十二”。

(1)认读内容的变化

“看数报数”是教师在中班上半学期经常开展的一个活动。活动过程是,教师出示写有数字的卡片,要求幼儿不仅能正确阅读,而且在卡片短暂出示后能正确背出数字,阅读方式为依次读出卡片上出现的数字,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说,幼儿只要掌握了10以内的数,就可以读出卡片上的数字。见下例

中班认读内容还包括算式的认读。由于中班上学期珠心算的教学内容包括算式,所以教师也很重视算式认读。在认读每个算式的过程中,幼儿不断重复着1到10的数字,同时也熟悉了加号、减号和等于号。如[例子12-15-2004]:

①“[例子9-29-2004]”表示该例子是2004年9月29日的观察结果。下同。

②T表示教师,S表示一个幼儿,SS表示多个幼儿,SSS表示全体幼儿。

(2)认读方式的转变

比如[例子9-29-2004],只要求顺次读出卡

班上学期末,幼儿就开始按照“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的方法认读,教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读两位数,这样的认读方式无疑比单纯的依次读更有意义,因为这种读法赋予了除个位数以外的十位数、百位数等意义,有助于幼儿理解10以上数的概念。如[例子1-6-2005]:

S:三十八。

T:(问大家)他说对了吗?

SS:不对,应该是八十三。

T:对,应该先读前面的,再读后面的。

S:(点头重读)八十三。

2.实物―书面符号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实物的数量转换为书面数符号的过程,在数学课与珠心算教学中都有。举例来说,教师先要求幼儿数出图片上有几个苹果,幼儿数好后请他们找出写有相应数字的卡片或把答案写在纸上。观察资料表明,这种将实物转换为书面符号的实践机会并不多,特别是没有出现写答案的情况。

下面例子[例子10-20-2004]表明从实物到书面符号转换的过程。

T:这里有几只小鸭子?

SSS:1只。

T:在算盘上怎么拨?(SSS拨1。)

T:又来了几只小鸭子?

SSS:1、2、3、4、5,5只。

T:算盘上怎么拨?(SSS加拨5。)

T:你算盘上是几?

SSS:6。

SSS:加号表示。

3.实物―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实物的数量转换为书面数符号,再还原到实物数量的过程。如[例子12-24-2004]:

T:看,黑板上有几张卡片?[黑板上有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相同的实物(圆点)。]

SSS:5。

T:在你面前有一个盒子,里面有许多数字卡片(数字卡片一面是数字,另一面是相同数量的圆点数),5用数字卡片怎么表示?

T:好的,5个圆点是5个,5个点子数和数字5。那5加1个卡片是几?

SSS:6。

T:(在黑板上做相应展示)很好。(指着黑板上的实物卡片)5添上1就是6,等于6。

SSS:(重复说)5添上1等于6。

……

4.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将书面数符号转换到实物的数量的过程,就是常说的按数字取物。即教师出示数字或算式,让幼儿用操作材料表示出来。比如教师说:“请大家拿出与卡片上数字一样多的雪花片,7。”幼儿拿出7个雪花片,就证明他们理解数字7的含义。让幼儿用算盘来计算5-4=1的过程,也是书面数符号向实物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领会符号的含义。

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是四种转换类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活动形式,因为这是珠心算教学中常见的形式。1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是珠心算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常常出示(连续)加减的算式题卡,让幼儿拨算盘,比如

从上面的归类和分析可以看出,数符号阅读、实物―书面数符号转换、书面数符号―实物转换是书面数概念学习的基本过程,其中实物―书面数符号―实物的转换形式是实物―书面数符号转换形式的变体。这一描述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师如何灵活地运用书面数符号与实物之间的转换,让幼儿进行多角度的练习与实践。

三、讨论和建议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中班的数学教育中,不管是在正规的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在课外的珠心算教学中都包含了较多的书面数符号知识的学习。在正规的数学课程中,以接触10以内的书面数字符号和简单的算式为主。我们认为,10以内的数学知识内容基本符合大部分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但学习重点应放在对1~10书面符号的表征及理解上,涉及书面算式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且一定要结合实物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而在该班的珠心算教学中,已经涉及100以内的书面数符号、简单算式(包括连加连减的算式)的横式与竖式的表达方式。很显然,珠心算的学习内容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幼儿园教育大纲对数学内容的年龄班的教学要求。当然,从大多数中班幼儿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完全有可能掌握。我们的研究也证明,即使是发展水平较低的中班幼儿,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干预,也能正确地表征100以内甚至100以上的书面数符号。但过早地要求幼儿掌握10以上的数符号,特别是连加连减的算式,对幼儿的发展也许是弊大于利。我们的观察资料表明,珠心算教学中书面数符号的学习尽管结合拨珠的过程进行,但不少操作需要重复练习,这些活动不仅与对数概念的理解没有直接关系,而且由于它机械、枯燥以及对幼儿记忆方面的高要求,很容易引起中班幼儿的反感。我们的另一个家庭日常活动的观察研究表明,在家练习珠心算是家长建议频率较高但遭幼儿拒绝的百分比最高的活动。有相当多的中班幼儿不喜欢珠心算,这已经成为事实。

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较注重帮助幼儿认读书面数符号,并能注意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如要求幼儿先学会读出数字,再学习数字的进位关系。研究表明,进位概念的学习对幼儿来说是个难点,如在本研究中幼儿把83读成38就一点都不奇怪,这样的情况在中班可能不是个别现象。即使幼儿能正确读出数字,也未必表明他们真正理解数的位置与数值之间的关系。英、美两国的有关研究发现,有些儿童甚至到小学四、五年级都对此颇感困难(Hughes,1998)[5]。我们觉得可能没有必要在幼儿园中班就通过正式的集体教学活动来教进位的概念,而应通过一些材料的操作为幼儿理解这一概念打好基础。如20的数符号可用20个珠子表示,也可用2串(每串10个)珠子来表示。在个别幼儿感兴趣、对数的理解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教师完全可以给幼儿讲解这些概念。

幼儿学习书面数符号是在他们掌握了数量的概念和口头数符号的基础上进行的,帮助他们在物体的数量、口头数符号和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书面数符号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书面算式的学习。算式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数学语言,在幼儿初步接触算式的阶段需要大量实物的操作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这种符号语言。书面加减题做对了并不表明幼儿已经理解了算式符号。本研究中,在帮助幼儿学习书面数符号的过程中,该班教师能注重帮助幼儿在口头数符号、实物和书面数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比较明显的是,教师经常提供从书面数符号到实物的转换练习,如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拿出相应数量的实物。这种转换练习有利于幼儿对书面数符号的表征与理解。观察资料也表明,反过来从实物到书面数符号的转换练习较少,即教师出示实物,要求幼儿找出或写出相应的数符号的练习较少。我们认为,该班教师尽管注意到符号与实物之间的转换,但数符号的学习与数学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形状、空间、时间、分类的学习,结合得还不够。另外,在将书面数符号的学习融入教育环境与课程主题,或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的联系方面,也有待加强。

从课程组织的方式来看,该班仍采用了分科教学的方法。然而,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都提倡综合的课程模式。如何在综合教育的课程模式中进行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这对许多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特点,在与主题综合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要不要综合,如何综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1〕Sophian,C.Representation and reasoning in early numerical development:Counting,conservation,and comparisons

between sets.Child Development,1995,66:559~577

〔2〕Munn,P.Symbolic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In:C.Donlan ed.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Skills.Britain:Psychological Press,1998,48~71

〔3〕Zhou,X.& Wang,B.Preschool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 of written number symbols.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4,173(3):253~266

〔4〕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7~240

〔5〕Hughes,M.Children and number.Oxford, England: Blackwell,1998

Math Teaching and Written Number Symbol Learning in Middle Class in Kindergarten

ZHOU Xin, WANG Yefa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篇6

关键词:数感;涵义;教育价值

我国2001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中安排了四个学习领域,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同时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在总体目标的具体阐述中,将“建立初步的数感”列入数学思考目标的首项要求,可见,数感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中一个全新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数感?数学课程中安排数感有什么教育价值?自然就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数感的涵义

“数感”的英文是“NumberSense”,也可以翻译成数觉或数意识。这个在西方数学教育中的常见词语,首次作为我国数学课程的一项培养目标,为我国当前的数学教育传达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什么是数感?可以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中加以考察。

(一)数感是关于数字(量)的直觉

1976年,Carpenter与他的同事分析NAEP数据在估算上的作用之后,得出结论:在学生能很好地进行估算之前,他们一定发展了一种数量的直觉,一种用数字表现量的感觉。[1](34)后来这种关于数量的直觉被称为数感。

1989年在美国的NCTM中,对数感进行了如下的阐述:“数感是一种关于数字的直觉,它从数字的所有不同的意义的表述得以表现。”[1](34)

(二)数感是关于数概念的网络结构

1988年,JudithSowder将数感定义为:“一个具有良好组织的概念网格结构,它能够使一个数字和它相关的操作特性相关联,并且以灵活而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数字问题。”[1](34)这就是说,数感是关于数概念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是随着数概念的不断扩大(自然数小数有理数实数复数)在人脑中逐步形成的,它帮助人脑接纳数学中的其他知识,使人开始以数为基础逐步建构数学知识系统,并且能够自觉选择灵活而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数字(量)问题。

(三)数感是与数字相关的教育目的的非精确形式

1989年,Resnick用非决定论的、开放式的思考对数感进行了阐述:数感抵抗我们已经在学校教育中所设定的以联系被指定目的的精确形式。[1](34)即是说,作为一项教育目的,对于设定的与数字相关内容的精确形式而言,数感是相应的非精确形式。然而,当它发生的时候,列出数感的主要特征是相对容易的。(1)数感是非算法。那是因为行动的路径不被预先完全叙述。(2)数感是合成物。总路径不是“看得见”(心理上)地来自任何单一观点。(3)数感包括细微的判断力和解释。(4)数感包括多标准的运用,有时各标准之间会彼此冲突。(5)数感时常不确定。不是与任务有关的每件在手边的事物都是已知的。(6)数感包括思考程序的自我规则。(7)数感思考是需要努力的。

(四)数感是对于数和运算的一般理解

1999年,RobertRey、BarbaraRey等六位学者在对澳大利亚、瑞典、美国以及我国台湾的8~14岁学生数感的评定研究中提出,数感是指“对于数和运算的一般理解,连同这种能力和倾向一起的是使用这种理解去灵活地作出数学判断,并且发展有用、有效率的策略去处理具体的数学情境。它导致一种关于使数字变成一种有意义的实体的数字观点,以及关于数学的操作和成果可以产生感觉的期望。”[1](34)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表现说明,我国数学课程中的数感主要是指对数和运算的一般理解。

2002年,我国学者马云鹏、史炳星认为: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性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字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是十分重要的。[2]

2002年,我国台湾学者DerChingYang关于数感的表述是:“一个人对于数字和运算的一般理解,以及处理日常生活中包括数字情境的一般能力,例如:形成有用的、灵活的和有效的策略(包括心算或估算)去处理数字问题。”[1](34)

(五)数感是对于数字(量)的敏感及鉴别能力

2002年,我国学者郑毓信认为:为了说明数感,可以先看一些类似词语的用法,如“语感”“方向感”“美感”“质感”等。显然,这些词语都代表了一种相关的能力,但与能力相比,又都含有一种“直感”的涵义,特别是指对于某些特定的事物或现象或属性或方面的敏感性,及相关的鉴别(鉴赏)能力。而后者通常又并非是一种自觉的过程,仿佛已经成了主体的一种本能,一种直接的“感知”,从而在很多情况下是说不清、道不明的。[3]根据以上描述,数感可以理解为对于数字(量)的敏感及鉴别能力。

(六)数感是数概念扩展中产生的一种对数学的敏感与理解

通过以上对数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定义的考察,笔者认为,数感是人们在数概念的扩展中而产生的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一般理解。

(1)这种敏感与理解是对数字(量)的直觉,它帮助人们对数字(量)的直感迅速地反应为数学问题,使数学问题从感知层面敏捷地链接到数学思维。

(2)这种敏感与理解是关于数概念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帮助人们以数为基础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以选择灵活而有创新的方式解决数量问题。

(3)这种敏感与理解具有非算法、非单一、非确定、非逻辑等特点,其反应时间短,稳定性差,是所需解决的问题与数学思维之间的按钮,其灵敏度与数概念网络结构的个性化有关。

二、数感的教育价值

数感的涵义及其特征,决定了数感的教育价值。正是对数感教育价值的认识,美国2000年的NCTM第32页中强调指出:“这个标准的核心就是发展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也首次将数感安排为学习内容,并列为“数学思考”中的重要目标。数学课程中安排数感的教育价值,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理解。

(一)建立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为公民素养之一的数学素养,不只是用计算能力的强弱和解决书本问题能力的大小来衡量。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具有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的数学敏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即是说,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例如,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了自然数的意义之后,懂得了自然数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当他看见盘子里的苹果时,不再是注意苹果的颜色,而是关注苹果的个数,并且懂得比较两个盘子中苹果的多少。于是可以认为这个小学生具有了自然数感,这是他数学素养提高的标志。又如,一个初中毕业生,学了不少数学知识,但不会估计学校运动场的大小,不会用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不能在需要的时候用数学方式解释某些现象,这样的学生不能说是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克服数学教育中过分地强调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运用等倾向。

(二)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

我们知道,数感是关于数概念的网络结构,数概念网络是接受数学知识的一个平台。数概念网络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是数感建立的关键,数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

例如,学生学习了负数的概念,当他购物支出5元钱时,就会与负数建立联系──用“-5”来表示这一问题。又如,怎样为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全体运动员编号?要求从号码上就可以分辨出年级和班级,区分出男生和女生,表示出参加的项目类别。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它没有固定的编排方式,而且不同的编排方式在实用性上是不同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有效地解决,也要依托于数感的建立。

(三)建立数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数感建立的过程中,有很多机会接触和体验现实问题,交流自己对有关数的问题的个性化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同一问题,对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改造。这无疑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对于“1+2+3+…+100=?”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由数感促进创新的典型案例。又如,池塘水面上生长着浮萍,浮萍所占水面面积每天增加1倍。经过100天,整个池塘长满了浮萍。问经过多少天,浮萍所占面积是池塘水面面积的一半?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指数方程的问题。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数感,对“浮萍所占水面面积每天增加1倍。经过100天,整个池塘长满了浮萍”就会产生一种敏感与理解,从而从隐秘形式中发现问题的实质:长满浮萍的前一天,即经过99天,浮萍所占面积正好是池塘水面面积的一半。

数感是一种对数字(量)的直觉:“拿创造来说,关键是直觉……直觉像是思维的‘感觉’;人们通过感官的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可是用直觉就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所以直觉也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4]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就会凭借对数字(量)的本质认识建构自身的数概念网络,有效地接纳数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灵敏地链接数学思维,从而进行数学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立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从数学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数学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人类文化。数学文化的独特价值,一是体现在它的兼容性上,即它支撑着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包容着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正如数学家克莱因所说:“音乐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数学家在赞美数学时,即使是不同的流派,在这一点上也是异口同声的。二是体现在它的先进性上。这是由功利和非功利两个方面的先进性所决定的。当数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时,就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创造出新的、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这是数学文化价值的功利方面;抽象而具有神秘魅力的数学,同时还蕴涵了高深莫测的哲学、美学、语言学等人文精神,抽象数学中许多没有直接“用处”的成果,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品格,是人类文化中的无价瑰宝,这是数学文化价值的非功利方面。[5]

数感是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成分。建立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数感是人们对数学的一种敏感与理解,是数学(理性)精神形成的基础;第二,数感是数学思考的催化剂,是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精神)成果;第三,数感是一种认知的直觉,是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凭借对问题的直觉,触发创新思维的按钮,探究问题解决的创造性策略。

参考文献:

[1]叶蓓蓓.对数感的再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2):34—36.

[2]马云鹏,史炳星.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46—49.

[3]郑毓信.“数感”“符号感”与其他──《课程标准》大家谈[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30—32.

篇7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对知识的探究阶段,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和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数学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所以儿童的数学教育尤为重要。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幼儿的数学教育,就是把数学教育与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数学中回顾生活。

国内外一些对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也说明,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是实现幼儿的思维能力转变,让孩子们通过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游戏和其他的乐趣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乐趣,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游戏教学方式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学前教师具有一定的基本教学功底。所以说现在的学前教育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进行简单地教,学生简单地学,而是应该多关注数学教育生活化。选择的数学教育方式应该是与孩子们的生活事物息息相关,也可以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和生活之间给幼儿建立一种相互依从的关系,从而极大地提高儿童的数学能力。

二、探索幼儿早期教育的方式。

(一)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进行教学。

众所周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其实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非常简单,只需要把一般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教师在教授幼儿数学知识的时候就应该运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知数学的奥妙,逐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数学学科的把握,还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教师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这里有一些简单的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切西瓜事例引入到数学课堂,将题目设置为小明从超市买了两个大西瓜带到教室想平分给4个同学享用,那么大家想想该怎么平分呢?那么如何让我们班20个同学都可以吃到西瓜呢?这样的问答方式可以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上、减去和平均分为其中的实际问题,这时孩子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为了提高儿童对数字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记录家庭有关的数字,教师布置作业,如每个同学回家寻到与数字相关的东西,第二天来和同学进行分享,给大家提醒一下,如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也可以是自己家的门牌号码等等一些与数字相关的东西。

(二)通过生活环境感知数学知识。

教师除了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进行教学外,还可以指导孩子进行有效地学习。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的一些基本特征,让孩子们觉得数学总是存在于自己的一边,对于一些孩子们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要及时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没有获得答案,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很容易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总之,教师善于抓住生活场景来促进孩子学习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多通过生活环境让孩子们感知数学知识的乐趣,如每天孩子们在排队玩游戏的时候,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知道在几行几列,或者尝试用数字进行标记。如在教室里数一数男孩和女孩的数量,门窗或地砖的数量,粉笔的数量,等等。数学教育生活化会使孩子的数学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三)通过游戏体验数学的快乐。

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游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游戏的设置会不可避免包含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果将游戏的教学方式运用到数学课堂当中,将大大提高孩子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要选择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孩子会更容易的接受数学知识。

教师将一些游戏带到课堂教学中与孩子们进行互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组织团体游戏的时候,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来提高竞争力,游戏的规则就是由老师进行主持,两个数字相加等于5的数字组合有哪些呢?两个数字相加等于6的数字组合有哪些呢?10以内的数字相加都可以给学生出题。学生就会迅速地对数字进行分组,分组快的学生就赢得教师的奖励。这样的方式使他们充分发挥同学之间的竞争力。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还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所以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8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党校干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7-6565-03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以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起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变革,一场学习革命的浪潮已经到来。党校干部教育信息化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地发展,但也应看到,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干部培训需求和学习方式变化的节奏。深入研究党校干部教育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党校干部教育信息化,对坚守党校作为干部教育主渠道的地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新的学习理论激发新的学习策略

在信息化的带动下,新的学习理论发展迅速。传统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和回忆相关信息的过程,这是简单和浅表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一个学习者理解之下的、对信息重组的、创建性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个性、背景和知识结构等对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境遇主义”则强调社会、环境、伙伴、网上交互活动等对学习的影响。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境遇或社会环境的研究形成了强调人际交往对认知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境遇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及其指引下的学习理论发展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推动了新的学习策略的形成。一是个性化学习,注重学习形式与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关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征,学习者可以根据按需选择学习内容,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学习计划。二是主动性学习,注重激发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避免硬性规定等强制性学习,通过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满足感和责任感,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认知能力和动力。三是交互性学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组织者与教师及学生之间,以及各类人员与学习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在合作学习中加深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发展组织共识。

2新技术推动数字化学习发展

在学习的方式和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信息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后,引起了传统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催生了以多媒体、网络化、虚拟化、移动化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究,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学习数字化的进程。

2.1 Web2.0促进了学习互动

Web2.0的出现,改变了网络信息传递的单向性。信息的双向流动应用到教学中,使得学习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场所。在虚拟的互动环境中,借助于微博、聊天室、BBS和SNS社区等网络工具进行联系交流,个人的知识得到了补充和完善,个人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与提升,这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2云计算实现了学习资源和服务的整合

云计算为资源的整合、服务的支持提供了有效便捷的解决方式,“教育云”的探索和研制使教育信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可能,建立连接各级教学机构,整合各种学习资源,面向各类学生服务,实行统一管理的公共教育云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

2.3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无处不在了学习条件

2011年尼尔森在线研究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在各类移动上网的设备选择中,手机上网以93%占据榜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碎片化学习具有学习融入工作生活、灵活方便、按需学习、即学即用等特点。

WEB2.0促进了学习互动,云计算实现了学习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和共享,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在这些技术和理论的共同作用下,数字化学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3党校干部教育应大力发展数字化学习

随着干部队伍愈来愈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党校的教学对象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学员学历层次高,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拥有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二是学员个体差异大,由于学员的学习背景不同,工作岗位各异,学习需求也不同。三是学员思想活跃,学习主动性强,不满足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方式,更倾向于研讨式、实践式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四是学员工学矛盾大,承担了繁重的工作任务,很难在一定时期内单一地承担学生的角色。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具有便捷、灵活、自主、互动特点。党校干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化学习方式,一是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场地不限,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二是学员能够灵活选择学习内容的余地大,能够因需定学、因需施教,改变学员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三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四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五是学习过程有迹可寻,便于课后分析统计,有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也有利于考核和测评。当前,在党校干部教育中应着力探索和发展数字化学习模式。

3.1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

篇9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内容;方法

在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是继《数字信号处理》、《Matlab及其应用》课程及有关课程设计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信号处理技术方面综合性的设计实训课程,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一周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熟悉Matlab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Matlab软件进行FIR或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进行一维信号的频谱分析,并利用混合信号通过所设计的数字滤波器进行验证,解决信号处理技术中的综合问题,为以后进行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打下设计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宽口径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是来源于国外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目前是国际通行的高校工程专业进行质量评价评估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可以实现工程教育领域各国之间的互相认可。 开展工程教育认证,能够推进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国际化,增强本校工程专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能够保证工科毕业生的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工程教育的进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已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得到了国际工程教育界的认可,意味着为我国的工程类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为将来我国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打了下坚实的基础,加入国际认证协会也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向国际化迈出了重大一步,说明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初步具备了与国际认证的“实质等效”性。借助专业认证,达到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高校或专业得到认可,同时能够有助于院校改进工作,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水平。

通过学习工程认证的核心理念和认证考核标准,本文作者反思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在当前的教学大纲中,课程设计的题目是老师选定后指定给学生的,选题没有考虑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探索意识的培养;2)在课程设计指导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方面,侧重于给出学生详细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而没有启发学生自主提出课题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限制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当前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教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亟待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认证目前已成为全球高校专业认证的主流,是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设定的毕业要求,需要将毕业要求分解到各门课程中,在教学中综合体现并最终达成毕业要求。依据毕业要求,我院设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体现在:“能够在电子信息系统软硬件开发项目中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能够按照设计方案要求实现电子信息信息系统软硬件开发”。本文以课题“应用数字滤波法实现语音去噪”为例,对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具体来讲,以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为指导,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 分析和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

首先,明确要处理的工程问题,即利用用MATLAB仿真工具,对数字滤波法的语音去噪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要求学生自主查阅专业文献,对语音去噪的常用方法和设计思路进行文献综述,目的是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对课题进行深入剖析,掌握课题设计的核心问题和基本思路。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分解,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是由多个关键问题组成的,合理的问题分解能够使复杂问题清晰化简单化,基于问题分解可以得出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比如,本课题要解决的工程问题可以分解为:如何采集语音信号,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字滤波器,如何对语音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如何设置滤波器的参数,如何评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等子问题。

2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时,应按照项目的规划有序开展。首先,透彻理解设计中用到的基本原理,让学生复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所学的IIR和FIR滤波器的基本原理。其次,确定设计方案。预定初步的设计方案,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同组同学讨论修改设计方案细节,其核心是理解并掌握模块化设计思路。明确了每一步骤的内容和目标以后,最后,进行仿真代码编写。熟悉MATLAB仿真工具的基本操作,熟悉MATLAB自带滤波函数的用法,编写代码,运行调试,修改代码直至调试通过。学生在仿真部分花费精力比较多,代码编写和调试特别考验学生的耐心和热情。此时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小的代码问题,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3 总结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改变系统参数或条件,重复仿真实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比如,输入条件相同时,采用不同类型的数字滤波器,对比分析滤波效果的优劣。采用的数字滤波器不变,改变滤波器参数,分析滤波效果和规律。改变输入噪声的特性,分析滤波器的滤波效果和规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即不同滤波器有不同的适用场合,有各自的优势和缺陷,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结论能够指导具体的工程实践。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是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程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实践表明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Crawley.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肖义平.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6).

篇10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仿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74-02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逐步普及和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也日益引起普遍重视。作为通信、信息处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作为测控技术和电子测量等学科的专业课,该课程综合利用高等数学、复变函数及线性代数等数学工具对工程实践中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等问题进行抽象描述,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概念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内容缺乏趣味性,在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下,课程中大量的理论和结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的方式得到的,所以学生往往过于注重公式推导或证明,而不能理解其实质和用途,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程算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该课程教学活动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其次在具体教学活动环节上,要针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缺陷加以改革。本文结合近年来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其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知识记忆的准确度。[1]这种单向传授知识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思想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为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2]

1.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个体的主体性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条件,也依赖于外部世界对个人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注重学生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即主体意识的培养,有益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觉性的提高,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调整、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身心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汲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而且要求他们主动在学习中加以拓展和提高。

3.注重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教学活动不仅要造就一代牢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智力高度发展的新人,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3]

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看做是一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而且是一门科学素质教育课程,要视学生为一切教学过程的主体、服务对象、出发点、落脚点和终极目标,把开发智力、启迪思维、培养创造力置于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教师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外,还必须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概念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内容缺乏趣味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教学环节、实验环节,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育中。相较于传统的板书、口述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模拟演示出生动丰富的画面,具有信息表象直观、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等特点,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但同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其也存在由于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等缺点。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与功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组合和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按照“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课程学习分为认知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训练。对于认知性和概念性内容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和了解前人的经验,具有继承性。因此教师对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内容,如语言文字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形式与关系、较为复杂的变化过程等,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并通过密切结合数字信号处理的工程应用,介绍通信、控制、信号处理方面的最新实例,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知识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帮助记忆。原理性的学习主要是指思维教学,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原理的内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例如对于FFT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口述及板书的方式提出计算量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提出各自改善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利用互动式的多媒体课件辅助的应用,帮助学生了解FFT算法的基本思想,并和自己的方法比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在例题讲解训练时,可以通过传统的板书方式,使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以培养其思维模式,并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理论学习的有益补充。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践学习中,利用MATLAB强大的计算仿真功能及方便易用的图形绘制功能,建立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知识和MATLAB软件平台的实验系统,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对于概念性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实验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和技术理论转变为易于理解的可视化图形,结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字信号处理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的理解。对于思维性知识点,通过实验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本质。通过设计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观察、新知识探求的思维能力。

3.评价体系改革

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对学生的评定大部分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考试和获得标准答案,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多,能融会贯通的少;照本宣科的多,能发展创新的少;课本成了公式库、资料库而非思想库。因此传统的评价体制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做出准确评估,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为改变这种状况,在“数字信号处理”课中对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进行探索及改革,其基本精神是将学生平时的各方面表现,特别是完成实践性、创造性课题的表现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总成绩。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于促使学生从单纯记忆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结论

“数字信号处理”作为一门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广泛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在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课程教学实践,从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笔者对改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些思考和探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看做是一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是一门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在此思想指导下,通过改进课堂学习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评价方式等措施,创设积极的学习情景,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推动课程从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向“研究式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1]胡居荣,曹宁.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研究型教学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2]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