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业务风险点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贸易业务风险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贸易业务风险点

篇1

然而,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布后,却引来了业界的种种质疑。先是公司几项财务指标表现异常,接着沉重的应收账款和不稳定的现金流也为公司的后续成长性和经营带来不确定性。

财务指标表现异常

首先,金雷风电的毛利率值得考究。据悉,2011-2013年,公司风电主轴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28.29%、29.33%和30.59%。有研究报告指出,前两年由于行业竞争无序,诸多企业涌入,2012年风电产业链上的产品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年金雷风电的风电主轴的毛利率却从28.29%提升至29.33%。同样的疑问也存在于2013年。公司招股书显示,当年其全部产品的平均售价同比下降-6.08%,而同期毛利率却提升1.26个百分点至30.59%。

针对以上数据,公司表示:“公司凭借熟练的工艺生产技术、较高的产品质量、较短的供货期、采购的有效控制及平衡的国内外客户结构,报告期公司毛利率逐步提高并逐渐高于同行业平均的利润率水平。”但是,如果公司把主要原因归咎于外销占比提升的话,那么2013年在外销比例较上一年同比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当年的毛利率又为什么仍有提升?

对比同行可以发现,以上解释还是令人难以信服。从通裕重工风电主轴的毛利率情况来看,其同期的数值分别为39.66%,28.43%,和26.28%,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提出质疑:“工业制造品的毛利率对其价格的敏感度比较高,所以公司的说法其实不足以解释在风电产品价格普遍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公司的毛利率依然保持增长,毕竟当年同类企业的毛利率都有相当幅度的下滑。”

此外,公司的费用率也有异常。2011-2013年,公司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0.95%,1.19%和1.41%;管理费用率分别3.54%,4.25%和4.30%。同期,相对应的行业平均值为3.41%,4.00%和3.46%;以及5.45%,6.86%和7.15%。可见,公司的费用率大幅低于同行。对此,公司的解释为:“管理费用率比同行业平均值低,主要是由于研发费用归集差异、职工工资水平地域差异造成的。”

这点颇为引人关注。首先,有的企业会计政策比较保守,对于研发费用尽量将其费用化;而某些企业则出于各种原因会计处理非常激进,想方设法将其资本化,从而压低费用。另外,在计算行业平均值所参照的样本企业中,它们的资产规模和收入规模均比金雷风电大不少,按理说,其规模效应应该更能体现,对费用的摊薄也应该更充分才是。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公司的费用率确实有必要商榷。

有证券业人士指出:“在现今的上市公司中,利用各式各样‘财技’虚增利润的屡见不鲜。而当投资者提出质疑时,上市公司总有美丽的说词予以回应,投资者因为各种条件限制也无法再继续深入调查,不少投资者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发现有财报有异常情况,投资者应多加注意。”

成长性有待验证

根据公司招股书,金雷风电2011年至2013年,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1.19亿元、1.18亿元、1.40亿元,并成持续增长的态势,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38.11%、35.22%、37.83%。而高企的应收账款在多数情况下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金雷风电也不例外。同期,公司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867万元、12009万元、-120.48万元。这些数据或许是公司竞争力不足,对下游客户欠缺议价能力的体现。在此情况下,若将来政策力度跟不上,或其他因素导致行业景气出现不利波动,那么将可能对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篇2

应该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对操作风险防范的手段和工具日趋先进,随着业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改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管理能力,确实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建立了结构清晰的贸易融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以风险关键指标检测为基础加强了操作风险实时性监督、强化和落实了操作风险事故报告制度、集中进行了操作、管理、监督三条防线的建设、建立了针对业务流程的事后监督机制、构建了系统瘫痪和软硬件故障的应急系统。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市场的发展不断呈现新的内容和形式,其对银行内部业务管理,特别是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现存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还远未成熟,因而现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1.操作风险的标准化管理不能完全反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特征目前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和标准化内部控制机制,实际是针对银行所有业务而设计的,因而更多的提炼了各业务种类的共性环节施加风险管理,其虽然易于推广和统一,但也存在对具体业务特征反映不足,进而无法对实际业务特殊和具体的操作隐患实现有效监督的问题,具有具体业务特征的操作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能力还显不足。例如,操作风险指标监测中,国际结算差错率、单证相符率与储蓄环节的补打储蓄凭证交易数量、异地通存通兑冲正交易数量等指标等权重纳入到各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评估中,而实际上,相对后者而言,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监测指标可能具有更高的隐性损失和资金风险可能,且从性质上看,其错误也往往难以有效修正和弥补。此外,相对一般信贷业务而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更高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资信审核、担保和质押及第二还款源管理难度较高,因而容易出现较高的差错率和违约风险,将之与一般信贷业务在相同标准上进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比较,也不利于相关业务人员的管理和激励。

2.国际贸易融资操作事故的责任追究机制有待健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作为多部门、多流程的业务门类,较易出现操作风险和事责后移的情况。这往往使得一旦出现操作事故或者操作风险暴露,难以清晰的进行责任倒究,使得事后惩戒流于形式,又或者仅依据操作规范是否被违背而处罚当前经办人员,形成了责任认定不清,最终影响到银行内部团结和管理效率。例如,融资业务由于伴生着丰厚的结算收益,且风险较小,贷前授信部门往往倾向于过度宽松授信,进而将风险转移到贷后管理环节,在风险转移的同时也伴随了责任的转移,最终影响业务流程的有效衔接。虽然银行业为克服前后台推诿和权责不清,普遍采取了责任上移即上级审批制,但依然难以克服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责任认定和操作风险管理难度。

3.缺乏高效和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目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虽已表现出较好的管理效应,但在部门间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管理协作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部门及机构间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虽然有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统筹管理,但其仅仅局限在重大事件处理和基础的管理措施及方针确定,大量的微小或日常风险管理内容仍主要集中在各业务部门和支行,缺乏负责统一协调。操作风险有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等四类因素引起,几乎涉及到银行的各个职能部门。从目前管理来看,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比如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安全保卫方面和外部人欺诈的操作风险,内控部门负责常规业务操作性风险和内部人管理,科技部门负责系统及软硬件方面的风险管理。但在实际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中,有时又需要依照业务流程而非风险因子来进行风险管理职能划分,像贷前和贷中风险归入信贷部门,结算环节风险隐患属于国际业务部和结算中心,贷后管理又更多的应纳入到会计部门,这种条块分割的业务管理需求造成了部门间职能重叠或者空白,也导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和有效的沟通,进而产生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混乱管理局面,使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

二、国际贸易融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以下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够对提高商业银行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和有价值的启示。

1.构建业务导向的国际贸易融资操作风险专有管理架构目前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结构,虽然可以发挥管理成本低、信息传递通畅、管理体系成熟的优势,但在涉及多部门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领域,也突出暴露了其职能边界不清、管理存在空当、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针对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部门,打破目前层级管理结构,构筑垂直的、报告线路清晰的操作风险监控组织结构。其要独立于当前的风险管理部门结构,并独立的领导及控制涉及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全部风险管理及审计活动。这种独立性具体应体现在对人员的垂直管理和资源的统一配置上,同时体现在报告线路的通畅无阻上。可考虑由总会计师或审计总监任融资业务风险管理主席,在现有职权范围内能够越过实际业务部门领导直接实现融资业务的操作风险管理与监控。下辖的专职风险管理人员有权进驻主要业务领域与客户经理“双向作业”,体现风险管理对业务过程的“全程渗透”及跟进,这样可有利于决策层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经营真实信息的获取,并能够及时制定和调整对重大风险隐患的控制措施。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的相关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和风险管理机制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为此,融资业务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在对部门员工的考核上,结合融资业务的具体特征,积极推进使用经过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或收益指标,处理好适度压力与科学有效的规则设定的关系,科学设置规范合规与操作风险考核内容在业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正确处理业务拓展、业务熟练、业务量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寻找发展与风险的平衡点,消除因绩效考核办法的不合理和扭曲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风险隐患。积极推行融资风险管理、合规业务行为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的激励方案,对发现重大操作隐患或重大违规行为、成功堵截案件以及对完善案件防控机制建设有重要贡献的员工,应在考核中予以体现。通过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各级员工克服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束缚,从思想上端正经营考核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在行动上推动制度从墙上或手册中走出来,变为岗位强制性的约束力。

3.进一步加强操作风险监测管理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集中资源进行操作风险指标监测的上传下达传递渠道建设,简化上报手续,优化报送效率,努力做到基层业务单位出现操作违规和操作风险指标异常,可以在一个工作日内,报告到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最高管理层面上,同时努力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报告质量,做到不隐瞒、不夸大,在分行内部成立专门的操作风险量化指标监测部门,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自我监测预警和量化分析,密切关注行内操作风险管理动态,注重执行层面的风险识别、评估、分析和上报汇总。做到对相关风险点进行全面评估,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识别每一重要业务活动目标所面临的风险,估计风险的概率、频率、重要性、可能性及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力争实现能够在业务开展前,就测定出预期和隐性风险指标,并能够在业务发生后对风险进行监测。进而以此为基础强化控制措施,有效防控各类操作风险及案件事故的发生。

4.努力实现后台集中化处理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的管理思路,针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管理特征,将有条件的业务和流程管理剥离和集中到中后台处理。以实现“两个集中”,即远程集中监控,后台集中对账。①远程集中监控。包括集中业务授权、集中录像监控、重点风险指标的集中监控。集中业务授权是以分行为单位设立一个统一的业务授权中心,负责重点业务和高风险度业务的集中授权和集中管理;集中录像监控是对一些重点部位和一些重点时段,通过监控录像实施监控,力争实现对前台经办业务“日常随机,定期覆盖”抽查;重点风险指标的集中监控是指运用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KeyRiskIndicatorKRI)方法,设立关键风险指标(例如:业务差错率、单证相符率等)。由分行集中进行定性或定量持续跟踪监测和早期预警,加强事前预防。②后台集中对账。主要指银行与外部公司客户对账(银企对账)。后台集中对账是在大连分行下设立一个外部客户对账中心,实现授信、账务核算、金融交易与对账相分离,上门对账与所经办业务相分离,对未达账和账款差错的查核工作不返原岗处理。

篇3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

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2.3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2.4 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

篇4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贸易融资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操作控制,有利于形成银行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其他信贷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出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

然而国际贸易融资由于涉及了信用担保和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业务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所区别,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即注重企业的财务实力、担保方式、企业规模、净资产、负债率、赢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的考核。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综合现金流、新的负债等。长期以传统信贷的思维和方法来控制贸易融资风险,会产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的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二、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3.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银行及时处置质押货物。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4.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升风险掌控能力

加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岗位轮训,并积极做好与信贷管理、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资产风险管理等部门的联合培训,努力培养真正符合国内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将客户经理对贸易融资的前期调查形成制度化,同时加强对银行客户经理的国际业务培训,尽快制定考核客户经理国际业务知识与能力的办法,提高银行客户经理国际业务专业技能和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生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是导致国际贸易融资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业务发展的粗放增长、银行内控制度失效、银行组织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其中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粗放增长指的就是在实践中银行开展业务时更多的是关注国际结算量和贸易融资的业务量,导致了部分银行为了完成指标不顾风险,业务量不断增长,但风险也在不断扩大;银行内控制度的失效使得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活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部分业务员为了完成考核指标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业务活动,更是增加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银行国际贸易业务组织结构设置不够合理主要指的是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仍旧处于审贷不分离的状态,由国际业务部单个部门来承担信贷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等责任,没有将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全行统一信贷管理中,对客户没有实施科学的风险评估、无定期的信贷资金跟踪管理和风险分析。

(二)国际贸易融资活动风险日趋严重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产生风险一方面是银行自身的相关建设不够完善,另一方也是国际贸易融资行业风险日趋严重造成的,如企业的信用意识较差、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诈骗活动猖獗等都变相的加大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在实践中,有些融资企业并没有制定还款规划,对融资款项长期占用,有的企业认为商业银行和企业同属国家所有,不存在还款问题,逾期贸易融资居高不下等;也有部分国际贸易融资企业对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驾驭能力较差,企业一直处于亏损或者微利润边缘,导致企业还款能力不足;再加上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我国进出口企业扩大对外贸易额的热情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指标上的压力来骗取银行贸易融资例如国外客户采用假信用证、假单据欺骗银行来获取贸易融资款项等。

(三)国家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保护不健全

当前我国法律虽然对国际贸易融资有所规定,如《票据法》中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金融票据做出了相关规定等,但是仔细分析当前我国的法律条文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散落在相关的法律文件中。此外,即使部分法律条文和细则涉及到了票据、货物货权质押、保证担保等问题,但是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法律界定如押汇业务中押汇行对单据和货物的权利如何、进口业务中信托收据的有效性等,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解释,由此可见相关法律制度的确实也是导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加大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加强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一)优化制度建设,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属于制度化单位,所有工作流程、环节和手续都有着严格的规则制度约束,因此优化制度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能力。对此一方面银行要根据企业的风险水平选择性实施交易风险管理制度。即对每一笔贸易融资款项的支出、资金回笼、货物赊销流转等进行全程监督,通过对借款人上下游企业的管理将融资款项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行,以此保证商品变现后能及时偿还贸易融资;另一方面也要贯彻落实流程管控。例如通过岗位制衡制度来落实各个岗位在融资用途、信贷管理、资金流转等方面的监管职责,实现信息共享和相互制约。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采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策略即以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来降低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策略即在授信客户风险已经产生的情况下提前采取措施抑制风险的恶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策略即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通过担保和其它金融交易的方式转移给第三者等手段来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加强对融资企业和产品的风险分析

加强对融资企业和产品的风险分析可以从源头上提高国际贸易风险防范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严格的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当前国际市场上诈骗活动的日趋猖獗是导致贸易融资风险加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在进行贸易融资时银行需要严格的审查进出口双方贸易的真实性,例如审查商品合同编号和签订日期、运输方式、起运港和到货港、近期内的进出口量等;其次是做好客户的资信审核工作。一方面对于信用较好的老客户银行应当建立起相应的客户信用档案,以确定其信用水准,另一方面对于银行首次接触的客户应当严格审查该客户在其它银行的业务状况记录,防止客户套取融资;最后是认真分析进出口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说,进出口企业普遍具有融资大、应收账款大、存货大、费用大、汇率影响大、自身资产小、偿债能力小等特点,使得进出口企业还款能力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贸易融资之前需要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负债情况等进行仔细的分析,在确定企业无财务风险或者财务风险较小的情况下进行贸易融资。

(三)完善对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保护

对此一方面积极呼吁并争取立法部门尽早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对于我国当前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法律条文散落各个相关法律中的现状要促使相关人员尽早对其进行整合,以此来保证国际贸易融资有法可依。此外,也要明确现行法律中对金融票据、保证担保等权利义务的规定;另一方面鉴于国内法律和国际法律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银行也要深入的分析研究国际惯例和国内法律之间的异同,避免因法律冲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结语

总而言之,全球贸易融资市场是一个巨大且在不断成长的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情况下进出口企业愈发关注商业银行能否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融资服务,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相信随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相信未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利润点。

参考文献

[1]张欣欣.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D].苏州大学.2014.09.

[2]刘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其管理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3.04.

[3]陈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及风险防范[J].黑龙江科学.2014.09.

篇6

关键词:新形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问题;对策

0前言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的发展,加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银行业的竞争,国际贸易融资因独特的优势而成为银行和企业重点发展的一项金融业务。但是银行和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中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的环境下,更应树立起融资风险意识,努力探索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以有效规避风险,帮助我国银行和进出口企业获得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实现稳定外需的目标。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例如荷兰银行开发研究出MaxTrad技术,通过Max-Trad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它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且我国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国际竞争能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设定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条件,从而缩小速效的范围,限制了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融资风险的管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6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及风险控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追求长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问题,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创新产品、流程设计,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国家应该构建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体系,推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开展,也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传统信贷业务市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基本稳定的市场分割,优质企业及项目的稀缺使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上很难取得新的突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提供了新的出路。与普通融资产品相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期限短、流动快及具备应收账款及票据作为质押的优点可以使信贷风险变得相对可控。贸易融资的自偿性将商业银行从繁杂的企业基本资料中解脱出来,重点关注单笔进出口贸易的单证、交易真实性及贸易资金偿还性,使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及业务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将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相结合,可以实现表内及表外的叠加收益,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收益增长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可以短时间内与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建立合作关系,进而与企业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但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技术、制度及人员配置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动态监测业务风险,实现稳健的经营目标。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以真实交易作为业务背景,对整个社会来说,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会为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增添助力。随着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跨境投融资业务的广泛开展,急需商业银行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另外,现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多为针对以外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交易,对于以本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进出口贸易尚未形成专门的产品类别。随着2016年12月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跨境人民币交易将变得日益频繁,商业银行急需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为人民币资金跨境支付结算提供对应的金融服务。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往来过程中发挥了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周转压力、降低财务成本、为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等重要作用。贸易融资业务将商业银行传统的融资业务与中间业务紧密联结,把贷款和结算融合一体,可以使商业银行实现表内表外的双重收益。相较与西方完善的业务流程及管理制度,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于上世纪末,发展历程较短,且在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往来过程中融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

(一)业务品种单一。国际结算主要有汇款、托收、信用证等方式,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实践过程中,主要以信用证类的融资方式为主,对于汇款、托收等结算方式虽然具备相应的业务种类,但业务规模较小,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融通。我国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品种方面,多为单笔业务的短期融资,没有形成综合性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不利于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业务往来。

(二)业务流程及人力资源配置有待优化。目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操作相比普通信贷业务流程较为复杂,业务资料繁杂,中间审查及审批环节多,融资效率低,并不能及时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是现有渠道可以查询到的企业经营状况及征信信息不足以反映企业的经营全貌或该笔融资业务的实际情况。同时,商业银行数据动态分析能力较弱,不能即时了解企业现状,思路僵化在企业提供的三个报表中,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合规,这也导致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由于企业在提供资料格式不符合要求而拒贷等情况的产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而目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人员多集中在操作及审批人员,但目前操作人员对于业务资料审核多有主观性,仅实现了“表面合规”“单证一致”等基本要求,受技术水平限制,并不能对企业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国际贸易发展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但商业银行缺乏能够为融资业务提供支持的创新型人才,特别需要提升产品种类与业务操作流程设置的管理水平。目前进行商业银行系统研发的多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人员,而进行业务品种开发多为经济金融学科的人员,这种系统与业务分离的后台创新模式无法真正对前台业务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业务发展受经济及法律环境制约。受近年经济下行因素影响,参与进出口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并不乐观,部分中小企业破产,特别是进口贸易企业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商业银行参与贸易融资的积极性收到打击。资金链、担保链的风险频发导致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业务操作上更为谨慎,业务营销及客户维护上困难重重。自201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频繁出台相关政策,企业跨境投资、海外并购、大型涉外工程的融资需求不断攀升,商业银行的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创新业务品种及整合业务方案势在必行。我国金融领域的的法律法国并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国际上对于贸易融资的准则及规定已经多次作出重大调整,而相对国内的规定调整幅度较小,进出口贸易及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会出现许多真空地带,无法为国际贸易及融资业务的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法治环境,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项因素。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水平提升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但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融资难、融资品种受限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应该抓住问题源头,加大创新力度,强化风险管理才能实现国际业务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业务品种创新、操作流程整合、业务人员管理、业务风险控制、业务制度维护等“全员全过程”中。

(一)产品种类的创新。业务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秉承“以企业交易为核心”的业务理念,增强业务产品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性。灵活性强、风险小、表内外收益可观的贸易融资产品应是银行创新产品设计的首选。在产品设计上,应该将企业的结算方式与融资产品进行合理匹配,同时充分考虑到企业生产的周期性,保证企业的现金流稳定,防止期限错配导致企业过度占用银行信用。同时,综合化的融资方案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之外的财务管理、理财顾问、风险分析、管理咨询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更有助于银企双方建立长勤稳定的合作关系,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创收机会。另外,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设计不应局限在单笔的交易上,应该将视野扩大到该笔交易的整个贸易链条中,打造贸易链企业综合服务方案,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二)业务流程及人员配置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甚至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建立统一的进出口企业数据平台,进行企业风险的系统性评估,增加银企之间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在企业风险评估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提升数据动态分析及处理能力,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动态反映企业当期的风险状况以及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主要从企业盈利水平、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单笔进出口贸易对手企业的稳定性来进行风险评估。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通常将融资前对企业的授信评级作为业务的核心环节,而在贷后并未能即时掌握交易的具体情况,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对此商业银行加强对整个贸易流程的跟踪监测,及时了解该笔贸易的进度,关注是否有贸易摩擦等问题的出现,强化对贸易货权的控制。对单笔交易应该进行封闭式的管理,封锁该笔业务的资金流,使银行的债权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商业银行更应该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发现风险及防控风险的水平,建立系统保送及人工反馈相结合的风险预警制度,提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该在现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流程基础上与时俱进,整合过于复杂的审批流程,把握实质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降低人工成本。对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业务营销岗、信贷员岗、会计交易岗加大业务培训,明确岗位责任和业务分工,使岗位之间业务相互制约、信息共享、有机配合。

(三)法律环境及制度建设。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来讲,应该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构建适合现阶段国际贸易及贸易融资的法律环境,保证国际贸易发展的合法性、规范性。另外,国家应该着手建立银行业统一的国际贸易融资信息平台,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银行自身方面,应该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出台的法律条例制定本单位的业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业务的合规性。

参考文献

[1]庄艳华.浅议境内商业银行近期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与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5(08)

[2]林枢.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15.5(25)

篇8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1.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创新尝试。例如荷兰银行开发研究出MaxTrad技术,通过Max-Trad技术,可以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为买卖双方自动处理贸易交易及管理应收、应付账款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它被评为最佳网上贸易服务提供者。

2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为我国银行业和企业的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加快了它的发展速度,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方式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制约了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

2.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而且我国银行的融资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这些企业资金雄厚,国际竞争能力强,业务发展稳定。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往往设定不利于中小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贷款的条件,从而缩小速效的范围,限制了融资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银行和企业的服务质量、融资产品的创新以及融资风险的管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我国必须认真面对,重视融资风险,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帮助进出口企业度过金融危机,也拓展了自身业务量,促进了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3.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做好贸易融资贷中的审核,把握好贷中的决策和管理,细化业务风险审核,严格关注资金使用去向,必要时可派人跟单操作。因为国际贸易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业务,只要有一点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所以要依据贷前的调查结果,加强监管,进行事后跟踪,以及时做出融资决策,降低风险。

3.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5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这一业务发展的需求,目前急需一大批既懂国际惯例,又懂操作技术和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银行和企业务必安排好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并且要明确权力与责任,贯彻落实到位,促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另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和防伪能力,增强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

3.6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高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我们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时,建立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篇9

摘 要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贸易融资市场。国内银行传统融资方式与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加之外资银行进驻,使得融资市场的竞争日益剧烈,无形中加剧了风险控制。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与论述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与融资创新,争取在竞争激烈的融资市场上占据一定优势,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控制 创新 信贷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融资渠道得到了拓展。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纷纷进入外贸领域,使得融资方式呈现多样化、融资手段更加灵活化。尽管国内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传统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另外,在更加广阔的国际贸易融资市场上加剧了国内银行的融资风险。这种情况下,分析与探讨风险控制及创新融资方式与手段已然成为国内银行的发展之路。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关节为进出口商品提供便利资金的总和。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更加多样化、融资手段更加灵活化。尤其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对中国在决定贸易融资缺口问题上发挥的作用充满了期待,中国确实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可是,新形势无形中加剧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也使其更加复杂化。为了有效控制融资风险,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与分析。

(一)强化预测,加强防范

尽管国际贸易融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风险,且风险种类较为复杂,但它们是可以预测并加以预防的。这就需要切实落实科学有效的预测风险的方法和防范措施,尤其在国家风险方面。

当前,在国家风险方面并没有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与控制措施,非常不利于降低本国承担的风险。为此,应对控制与管理国家风险实施进一步研究与分析。第一,各银行的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对某国的国家风险认定应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设计,减少主观判断和随意性。具体步骤: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设计出计量经济模型用以描述各经济变量与国家风险之间的关系,经过科学分析后预测国家风险的大小。第二,对国家风险实施动态管理。在我国,某国的国家风险一旦给定,一般很少调整,除非发生重大事件。因此,经常发生多年前为某国核定的风险额度小于银行单笔贷款金额起点的规定,导致限制了贷款的发放。

(二)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

当前,国内银行在外汇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分支行、不同部门之间业务相对独立,缺少网络资源与信息共享、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导致尚未完全实现资源共享、监控风险与相互制约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加强各支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实现资源共享、监控风险。

(三)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为了有效控制与管理风险,应建立一个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关注结算方式的风险程度、关注交易参与各方的特点以及贸易过程中的风险保障措施。第一,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到柜台管理。结合不同业务产品的风险特点,使客户授信与同业授信可配合使用,改变过度以来第二还款来源的授信审批模式;第二,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不能仅仅关注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和抵押担保等资料,还应关注贸易现金流流等数据;第三,加强贸易融资授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根据业务类型不同、风险程度不同,适当地调险系数、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四)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跟踪管理制度

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贷后跟踪管理制度,减少贸易风险。在企业信贷方面,应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准确长我市场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或可能造成的影响。一旦发现贸易融资不能正常收回,应立即实施应急预防以保证银行信贷的安全。

二、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分析

近年来,国内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相比,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创新,在市场竞争方面可能会处于劣势。因而,应对国际贸易融资提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发展道路,实现国际贸易业务创新。

(一)建立贸易链贸易融资业务模式

国内银行传统的融资业务,银行只对贸易的单个环节提供融资。但从国际上最新的银行开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理念来看,应将融资看成是一种交易性银行业务,即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到买方最后销售货物为止来关注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将融资环节人为地进行割裂。因此,国内银行应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实施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的产品战略。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融合货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适时的贸易服务和融资服务。

(二)有效利用外部金融市场创新的扩散效应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实现技术嫁接。在国际上,印度尼西亚银行业在用人方面的开放实例充分表现出引进人才对提高银行管理效率的作用是巨大的。印度尼西亚银行专有技术来源于人力资本流动,人才的引进带来了新技术,并发挥了重大作用。鉴于印度尼西亚银行成功经验,我国也应当效仿该做法,有效利用外部金融市场创新的扩散效应,引进人才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三、结束语

加入WTO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得国际贸易融资方法更加多样化、融资方式更加灵活化。为了有效控制与管理信贷风险,国内银行必须强化预测、加强防范,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切实可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与贷后跟踪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进行不断地创新,创新贸易融资业务模式与用人机制,全面提升银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北工业大学.2010(04).

[2]王九华.外向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07).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现状分析

从国内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实际动用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我国各银行融资业务无序竞争进一步导致了风险的加大。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各银行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要求也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我国缺乏高素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才。相关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对其风险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控制力度。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还不完善。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从国际方面看,现在信用风险仍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首要风险。某些国外客户的欺骗行为会给我国银行带来风险。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成因分析

目前银行相对重视企业财务因素审查,而对企业销售前景、管理水平、市场潜力等非财务因素的审查则不够重视,这就可能导致因银行不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而造成融资风险。再则,由于银行间竞争激烈,各银行纷纷仓促对外承揽业务,对部分自有资金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经营效益低下、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风险认识不足,没有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把握其资信状况和企业运营趋势,埋下风险隐患。银行自身技术手段落后,内部管理不力,违规操作的问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性较强,需要有相应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体系运行系统加以支持,这就促使银行对内部营运机制进行不断地改善和调整,使整个业务在相互衔接、相互制衡的情况下高效运转。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人才缺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集中在管理层,各家银行从事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对贸易融资业务的产品特点、外贸、外汇等相关知识不够了解,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从企业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大大增加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企业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进出口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对出口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控制非信用证业务的层次上。就国家风险来说,在我国还没有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国家风险进行评估、预测,多数情况是通过主观判断。大多数进出口企业仍然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很好地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企业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业务人员。虽然我国的进出口企业,特别是国有进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的外贸水平和人员素质,距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当代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国际贸易方式也已从过去的单一的商品贸易发展到技术贸易、服务贸易三者并存的局面。面对这些变化,我们的外贸人员的知识更新明显滞后于形势。且对国际贸易融资,如何灵活运用融资手段吸引进口商,从而做成交易,更是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