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体育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阐述,提出现代体育课堂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用创新教育--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体育课堂,而推动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教学改革 健康第一
研究目的:
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校是文化传播的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学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研究的方法
搜集资料法:查阅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网络、查阅有关民族教育书籍
实践法:结合各班研究的民族,体育课上进行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
结果与分析: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学校体育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因此,改革体育课堂完成素质教育已是时代赋予我们体育教学的重任。我校开展的“知我民族、爱我中华”的民族文化系列活动,促进了我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下面就如何结合我校民族文化教育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浅谈几种具体做法
1、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武术教学为切入口,激发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1.1确立武术教学内容
在确立武术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搜集中,我们查阅大量有关武术的书籍和VCD,经过筛选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本校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学生初次接触武术等多种因素,就确定了现在的武术教学内容由少林入门拳改编的“中华武术操(一)”和由中华正阳拳改编的“中华武术操(二)”。
1.2武术学习与学校体育活动相结合,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学校的民族活动促进了武术教学: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民族运动的活动特点来施教育人。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本动作人手,以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为套路练习打下良好基础。练习中,采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学生互动的形式,让每位学生比较容易的接受武术动作学习,乐于参与到武术动作的练习与表演中,使学生学习武术兴趣极高,由此来提高武术动作的规范性、正确性。在学校的广播操、民族活动展示中, “中华武术操”作为一个重要的表演项目进行展示。表演时,学生大声齐喊“嘿”,一是动作整齐;二是增添力量和气势,达到了以气推人,以声助势的效果,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激发了学生学好武术的决心,同时赢得了领导和家长的肯定与支持。
1.3以武育人、以武激智
在武术教学过程当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思想品质,因此,应适时地生动具体地向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培养优异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学中,教师结合民族英雄人物进行武德和思想品德教育。练习中,体现学生的严格性、紧张性,加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凝聚了校风和学风。
2、课堂教学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认识,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我们刚进行研究时,我们把五十六个民族人们的习俗、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打印出来,通过切磋、研究、实践、反思、交流几个步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把符合在我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确认出来,并同现有课标相结合,分成了发展跑、跳、投、灵敏等素质几个大块。比如:跑的项目有瑶族的巧过独木桥、汉族的二龙戏珠、京族的捉迷藏、黎族的珍珠球(又名托球跑)、维吾尔族:踩绳等,跳的项目有黎族的跳竹竿、夹包等,投的项目有畲族的打松鼠,发展身体协调性的项目有怒族的虎熊背石头、撒拉族的蹬棍、蒙古族的牧羊人、怒族的虎熊背石头、壮族的赛龙舟等,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是渗透德育,通过简单讲解各民族的习俗,无形中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又让学生感受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如:平日练习的掷准项目,在练习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境的创设下成为畲族的打松鼠,畲族的打松鼠填充了学生上肢的活动机会,把绳捆绑成小球作为投掷物,把滚动的球作为小松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常用物品的一物多用,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游戏讲评中,教师语言引导学生把获得的奖励―小粘贴能否像畲族人一样,把打到的松鼠送给自己喜欢或自己尊敬的人?教育学生要有一颗爱待别人和尊敬别人的心。枯燥的跳绳练习,在练习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境的创设下成为朝鲜族的花样跳绳;就连同学们最喜欢玩得快快跳起来,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境的创设下成为同学们更想跃跃欲试的彝族跳火绳 。朝鲜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花样跳绳引导学生学习朝鲜族人民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学习他们团结协作、奋发图强的精神。彝族的跳火绳激发学生拥有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学跳黎族的竹竿舞:引导学生来了解黎族的部分民族文化,吸引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探究。学生初次练习跳竹竿,动作会很不协调,这样就会导致竹竿伤脚或摔倒,发生不安全事故,练习中教师用绳来代替竹竿,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的进行练习了。练习中提高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反应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体现出同学间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师生间的友谊。又譬如游戏:穿过小树林,教师一般只是给学生一个想象成小树的情景,练习内容简单,这时如果结合民族体育项目,把它创设成草原小牧民,赶着一头头的羊(小牧民手中拿着一根体操棒,羊由小足球代替),绕过一个个障碍,最终要把羊安全的送回羊圈,以此类推。学生的练习热情特别高,并且在练习中手脚并用,为了更好地当好一个小牧民,都开动脑筋,寻找窍门,练习效果明显高于原有游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让学生深切的领悟到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融入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独创我校的民族趣味运动会
我校的民族趣味运动会与课堂内容整和,本着各民族的友好团结为宗旨,渗透竞技体育,体验民族风情,结合我校的民族特色活动,开幕式上,各班根据自己班的民族特色,采用不同民族音乐来伴奏,一年级学生也加入进来,学生们跳起来了具有各民族代表性的舞蹈,如“蒙古族――赛马”、“高山族――甩发舞”、“藏族――热巴舞”等,最后,五十六个民族的集体舞,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民族大团结得到了升华。
竞赛中参加的体育项目也是经过我们反复筛选,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同体育课相结合,让学生全体参与进来,有畲族的打松鼠、瑶族的巧过独木桥、蒙古族的牧羊人、彝族的跳火绳、壮族的赛龙舟、怒族的虎熊背石头等。在比赛中,学生们各显奇能,快乐有趣的参与到民族体育项目比赛中,看!比赛者虎视眈眈,观看者摇旗呐喊,其中还夹杂着兴奋的家长们,趣味运动会的成功举办,给了我们又一个成功的体验,同时,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完善我们的校本教研的信心。
三、为了更好的引用,我们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引入课堂教学
选择时要具有针对性,更多的选择具有浓厚民族、地方特色,能满足学生趣味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学练积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最适合学生的,如现在我们在教授低年级教学时,就要偏重于这一方面选择适合学生的传统项目,象游戏赛威呼 是游戏赛龙舟的初级阶段, 每组队员手握两根木杆或竹竿,以一路纵队的队形向终点飞跑,先到终点者为胜,跑的过程中队员可伴唱:嘿――吆嘿吆或“一二一”等便于集体掌握的运动节奏性口号,比赛中,竹竿任何部分不能落地,赛威呼在对于小学低年级走跑教学中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既可以纠正低年级学生走、跑的协调性,还可以解决学生“一二一”的落脚问题,同时还感受了一种民族风情。
2、及时反思,注意交流
教师上完课后,要针对教学中的有些问题进行反思,认真总结,比如:瑶族的独木桥,此活动虽然学生的兴趣极高,但是,通过上课,我们发现此项目低年级学生的安全性并不是很高,于是,我们用木块替换了体操凳,适当的降低了难度,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效果反而更好,使我们尝到了反思后的甜头。同时我们还要多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同行之间共同探讨,还要同其他学科的进行交流,吸其精华,去之糟粕,从而形成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民族体育传统教学。
四、结论与建议
结合民族体育传统项目,把它有效的引入到体育课中,使我们初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在惊喜之余,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坚持下的信心,同时,在民族传统教学中我们也获得了一些心得,为自己的体育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展望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将为继承、发扬、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在我校“知我民族,爱我中华”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的良好环境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应迈得再大一些,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保持充沛的精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东方56个民族网
[2]青岛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
篇2
关键词:民族 传统养生 高校 体育 课堂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70-01
民族传统养生与体育结合由来已久,当今民族传统养生体育进入大学体育课堂并得以推广是体育的一种进步和发展。民族传统养生可以归结为四大特征,分别为身形俱养、注重饮食养生、注重适度的人体外部运动、遵循自然节气的变化。民族传统养生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股强劲的力量,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健康带给身心的益处。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大多呈现出明显的亚健康症状,民族传统养生体育能够从身心两个方面调理身体状态,不仅能够快速缓解身心疲劳,更能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水平。除此之外,民族传统养生与体育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树立“日常体育与终生体育”的观念,传统体育养生从饮食起居、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出发,更能够让体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逐步开始开设民族传统养生体育课程,虽然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民族传统养生走M高校体育课堂现状分析
(一)高校缺乏对传统养生体育的重视
正确的认识理念是提升民族传统养生体育发展水平的先导,我国一部分高校虽然已经陆续开设了传统养生体育课程,但是明显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而且课程开设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甚至体育系。一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传统养生体育课程,但是仅仅是把传统养生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的选修课程,并没有把它作为必修课或者基础课进行研究。通过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高校学生对于民族传统养生体育还是十分喜爱的,也对此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但是高校仍然对养形、健身气功等一系列传统养生项目设置不足,明显缺乏重视。
(二)高校传统养生体育教学水平不足
当前,民族传统养生课程已经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教学范围狭窄等问题,造成我国高校传统养生体育课程教学水平明显不足。高校在设置理论部分与技术部分的过程中,仍然是重技术,轻理论。如此的设计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但却导致学生只会表面功夫,却没有深入了解传统养生的理念和内涵,不利于学生真正走进民族传统养生体育。除此之外,我国高校缺乏专业的传统养生体育课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如何更好地让民族传统养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
(一)把握教学原则,完善教学内容
传统养生体育教学与基础体育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并非基础体育教学那么单一,传统养生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形神合一、内外结合并且动静结合。在教学阶段应该在教授动作的同时注重意识的传达。传统养生体育教学的动作相对复杂,学生本身接受较少,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高校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让教学过程更加深入和形象。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享受这一个过程,修炼自己的身心。
(二)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方法
传统养生体育的教学范围相对广泛,教学难度与基础体育教学相比也较大,高校应该立足于教学宗旨,通过一些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首先应该保障教学条件优良,选择一套良好的教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民族传统养生体育更加通俗易懂,强化学生的传统养生知识储备,保障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械的正常供应,为学生更好地习练做好铺垫。
三、结语
民族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作为后人的我们,应该积极将这一瑰宝最大程度地沿袭到生活中。民族传统养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不仅仅是一种趋势,而且应该让它成为一种必然。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结合学生的需求,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养生体育教学,不断摸索,不断提高,最终提升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为我国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力,也为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丁连元.传统养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研究, 2015(6).
[2] 李洪江,张江平.中国传统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11).
篇3
〔关键词〕民族 民间 传统体育 有效运用 现代小学体育课堂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在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体系,充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练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结。怎样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更好的运用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呢?
一、把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教学原则
要将民族传统体育运用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注意把握以下两条主要原则:
1、因地制宜、确保安全:开展民间传统体育教学具有特定的地域特点,教学形式就是以本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有一定数量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因此,有一定的安全因素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监督,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2、寓教于乐、积极创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练习中感受乐趣。只有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创造性练习,提高技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才能实现学校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目的。
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要以游戏为主
在对学生进行民放传统体育项目的课堂教学时,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游戏教学法为主,因为民间传统体育蕴涵着诸多游戏成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融为一体。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运用一些游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训练。使学生体验到体育训练的成功和快乐,为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要根据教学时段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课前选择诸如打歌(镇康啊数瑟)、传统民族广场舞蹈(“左蹬脚右蹬脚 ”、“大白月亮” )等运动量较小的传统体育活动热身为主;课中要将具有剧烈的游戏活动与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如:打陀螺、丢花包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等;课后要配合轻音乐,做可以愉悦身心、放松全身的有氧操或民族健身操等。这样我们就可达到课前活动身心各个关节,提高学生注意力,课时有相应的运动量,课后能充分放松。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达到了锻炼学生的目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四、要注重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缺乏关注,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的训练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激励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从而建立师生互动交往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尽量找那些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喜闻乐见的、参与性强、具有时代韵味的)的内容,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师要充分备课提高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似乎还披上了“万能”的外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逢赛必用,声、光、电齐上,图片精美绝伦,解说词优美动听,课堂不亦乐乎,而传统教学中精华中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活动几乎“无影无踪”。多媒体果真如此神奇吗?对此,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认清当前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某些方面,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最大的特点是能把“静态”教学内容和“平面型”教学方式变为“立体动态型”教学模式,再现迅速,情境交融,感染力强,信息容量大,能激发学习兴趣,打破时空限制,优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调动感官潜能,增强对抽象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三大“误区”
1.泛滥成灾
2.喧宾夺主
3.贪大求全
三、对小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的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观之,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获得人文关怀和独特的价值感受。其根本方法在于以读为本,“读占鳌头”,在读中发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先天优势”。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一种人对人的“无缝”对接和面对面的互动,显得更扎实、更真实、更朴实。教师可以通过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情趣化的语言来感染和调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随时关注学生在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可以行走在学生之间,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注视等方式,激励学生交流和互动,参与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抽丝剥茧,循序渐进,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揣摩中,让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更能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坚持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之路
1.理清认识,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当前,我国的教学现状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只能作为延伸和补充。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两者各自为政“两张皮”,力求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二合一”,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如果我们仅为追求形式、顺应潮流,一味使用多媒体,就会顾此失彼,导致教学效果负向迁移,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背道而驰,最终舍本求末,得不偿失。
2.坚持“实用、适度、高效”原则,活用多媒体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多媒体教学同样如此,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理应有“度”,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首先,教师要坚持把“实用”作为第一原则,提倡“土”“洋”结合,灵活运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其次,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再次,要坚持“高效”的原则。
3.去粗取精,将语文课堂传统教学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等教学方法,教科书、粉笔、黑板、挂图、模型等传统媒体,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传统教学的精华。实践证明,只有对传统教学中一切合理且行之有效的东西,加以继承,并不断整合、创新,才能发扬光大。教学中,我们要以更精简的板书,提炼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更精辟的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心灵共鸣;更新颖的方法,组织教学流程,突破重点、难点;更灵活的互动,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教学效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之与多媒体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有生命的课堂教学。
总之,多媒体面前有盏“灯”。它仅仅是一种教具,一种教学手段的延伸和拓展,根本目的是服从、服务于教学。我们必须要有一双慧眼,科学认识,走出“误区”,准确定位并有效使用。立足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特点,吸收多媒体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走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之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的聚合效应,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改革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篇5
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又称免煎中药饮片,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必煎煮,旨在作为传统中药饮片的代替品供临床配方使用。定喘汤为临床治疗哮喘的代表方之一,出自明代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一书。方由白果(炒黄)、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杏仁、紫苏子、黄芩、甘草9味中药组成,具有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之功效,常用于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而肺气上逆所致的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痰多色黄、粘稠难咳等肺系疾病。现就笔者运用中药配方颗粒组方定喘汤与煎煮剂定喘汤治疗咳嗽、哮喘等病症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近3年来所治病例共107例,其中中药配方颗粒治疗组(治疗组)57例,煎煮剂治疗组(对照组)50例。年龄30~65岁,病程3~40年。临床表现:咳嗽气喘,呼吸急促,胸高气粗,痰黄粘稠,不易咳出,面色晦黯或唇黯,汗出,纳食差,舌质红或黯,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或细数;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湿啰音。现代医学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药方组成:白果15 g(3包),麻黄12 g(2包),款冬花10 g(1包),半夏12 g(2包),紫苏子10 g(1包),杏仁10 g(1包),桑白皮10 g(1包),黄芩10 g(1包),甘草3 g(1包)。以上中药配方颗粒混合均匀后等分6份,1日3次,每次服1份,兑开水50~100 mL服用。
对照组采用传统煎煮剂治疗。药方组成:白果(炒黄)15 g,麻黄12 g,款冬花10 g,半夏12 g,紫苏子10 g,杏仁10 g,桑白皮10 g,黄芩10 g,甘草3 g。以上药物加水500 mL,浸泡1 h,文火煎煮20 min,过滤取汁200 mL,再加水,再煎煮取汁,每日3次,每次服用150~200 mL。
2组均用药7 d,期间无合并用药。
3 临床疗效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疗效标准判定。治愈:咳嗽等临床症状及体征皆消失;好转:咳嗽或气喘、胸闷好转,痰量减少,体征相对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3.2 结果
(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2组比较,P>0.05
4 体会
定喘汤具有清肺降气、清热化痰之功效,是治疗风寒外袭、痰热内壅之哮喘代表方。笔者临床分别采用中药配方颗粒配方与传统煎煮配方对哮喘进行治疗,结果均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中药配方颗粒既保持了原中药饮片的全部特征又能够满足医师进行辨证论治,随证加减,药性强,药效高;同时又具有不需要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安全卫生、携带方便、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较传统饮片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传统技术;新技术;结合(融合)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课堂教学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技能等多重功能,是实现教书育人的核心场所,是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最大化地实现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形式。采用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结合(融合)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但传统课堂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讲授法一直处于课堂教学方法的主体地位,加之部分高职院校面临规模大、资源少等诸多现实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仍然困难重重。因此,打破原框架构建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结合(融合)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着眼点。
一、用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界定
用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技术与新技术是依据教学手段的发展过程所作的区分。传统技术一般是指依赖教师口头及身体语言的面授方法、依赖书本教材的学习方法和班级授课制下发展起来的对粉笔、黑板、教鞭、模型、标本等教学器具的具体运用;新技术是指教学中运用以声、光、电为辅助的电化教学手段、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建立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总称[1]。随着幻灯、电影、电视机、计算机等不断在教学领域推广使用,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技术基础,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变成了现实。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供丰富的信息量与极强的表现力,因此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追捧。国家非常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教育信息化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到2020年,国家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二、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孰优孰劣
传统技术手段在多年的发展和运用中,被形象地概况为“四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受制于技术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某一学科体系,一度成为枯燥、落后、填鸭式教学的代名词。新技术独具的大信息量呈现、多感官刺激、超时空演示、高品质共享等优势,能够把抽象、微观的教学内容利用图像、动画进行动态模拟,很好地处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难点,从而使之得以突破,因此,新技术大有取代传统技术的“发展方向”地位的趋势。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电化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教师从对新技术的憧憬者、尝试者变为普及应用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实践当中的反思者。过度使用新技术也出现了很多短板:如新技术手段喧宾夺主,过多或不恰当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束缚了作为目的的抽象思维进程;新技术增大了课堂的密度和容量,但无疑也会减少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资源与课件的共享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由于对新技术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新技术的运用并非都能达到赏心悦目的正效应;各种新技术引进后,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动手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师生的书写能力有越来越差的趋势……
虽然传统技术手段受到激烈抨击,但它并没有被完全抛弃。因为新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传统技术也不是一无是处;新与传统是相对概念,此时的新亦会成为彼时的传统。例如,讲解推理演绎的知识点时,利用新技术展示课程内容可以节约时间,但学生的演练过程和做题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反映出来,必需使用传统技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解题过程,才能及时反馈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解题规范性,渗透科学知识的严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各有优劣,应将两者有效地融合,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结合(融合)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用于课堂教学的新技术只不过是辅助教学、服务教学的一种手段,对教学只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因此,需要正视新技术的辅助地位而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让整个教学过程完全依赖新技术,而是要采用两者有机结合(融合)的课堂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虚拟实验室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主讲教师一般都是先编写教案或讲义,准备器材,然后在课堂上系统地讲解并演示课程内容。但有些学科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加之部分高职院校硬件教学条件有限,无法直接搭建硬件平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采用传统手段,先向学生讲解实验原理,然后采用相关技术手段搭建虚拟实验室来模拟实验现场环境。该方式既能克服资源短缺问题,又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2.传统课堂+网络课堂
随着现代新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指借助于网络技术构建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综合[2]。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获取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辅助手段之一,能让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学习[3]。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结合网络课程能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素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能进行系统的复习,这无疑有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3.慕课+翻转课堂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通常解释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一种在线教育形式,任何人都能免费注册使用,与远程教育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但它是在一个更开放的理念和更广阔的平台上来运行的。“慕课”也和精品课程或者公开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前者侧重于把课程放到网上之前,后者则侧重于把课程放到网上之后。“慕课”出现于2008年,2011年出现了“井喷”现象并迅速席卷全球。
“翻转课堂”FCM(Flipped Class Model)也称为“反转课堂”、“颠倒课堂”或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源于美国,并迅速成为全球的关注热点。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
将“慕课”应用于课堂教学,需要重新定义课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构成教学的几个要素,即用“翻转”的思维来改进“慕课”和课堂,形成“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认真选取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感兴趣,积极参与,体现出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此外,教师一定要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及时反馈、鼓励、帮助,及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共同出现的课前作业中的问题作为例题来讲,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课前任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和相关性。只有教师和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切实为学生解决课程中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大幅度提高。
4.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转课堂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可以使用手机、平板进行交流的比较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其交流模式主要是一对一进行,也可进行群聊、发送图文或者语音,通过移动网络或者WiFi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将微信应用到教学交互活动中,可以使得教学的交互更加自由、方便、及时。微信公共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主要是一对多的传播模式。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情分析,选择微信公共平台作为学情分析的载体,一方面是因为它所提供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微信软件和微信公共平台相对于其他学情分析软件,学生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利用微信公共平台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课前进行学情分析,让教师在课前就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安排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方法也得到一些老师的大胆尝试,如吴思茗[5]等给出了英语课中采用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下的翻转课堂的实践案例。
5.微课
“微课”是教师利用视频记录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具有即时短小、主题突出、便于自学和情景交互等优点[6]。但又由于其时间短,使得课程结构呈现碎片化和很难做到统一规划,使课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受到影响。采用微课方式教学时,教师还需要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相应的讲解和引导,特别是涉及到推理性比较强的知识点,采用传统黑板板演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领会所学内容。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传统技术手段与新技术手段各有优劣,二者皆不可偏废。只有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虽然传统技术暴露出各种问题,但也具有新技术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势;新技术手段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有着超越传统技术的优势,但其毕竟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其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取代传统技术。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教师应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适度、适时、适事、适情,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融合),在教学中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如平.教学手段拒绝“孰优孰劣”简单判断[N].中国
教育报,2006-07-18(8).
[2] 罗雨滋.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
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60-62.
[3] 孙江宏,李良玉.Protell99电路设计与应用[M].北京:机
械工业出版社,2001.
[4] 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
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
85.
[5] 吴思茗,左扬扬,孟琦.基于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的翻
转课堂模式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1):
44-47.
篇7
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定义是教师和学生在中学体育课堂上产生对学生学习体育有着积极影响的互动。在中学体育传统的教学中,体育课堂比较乏味和枯燥。有效互动在中学体育课堂应用的表现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互动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
中学体育;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体育锻炼的缺乏,往往因为传统的中学体育课堂是枯燥无味的。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教师传授体育知识的方法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在体育课堂的开始,体育教师教给学生一些体育方面的基本动作,让学生模仿着自己的动作来学习,在教导学生学会这些基本动作后,体育教师就让学生自由练习。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很少在体育课上交流体育知识。这样的体育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中学生对这样的体育课堂往往提不起兴趣,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的效率自然比较低。
中学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枯燥的教学方法,就要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产生有效的互动。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教师要积极向学生解答。让学生对于体育知识能够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培养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师要想使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兴趣无疑是最基础的事情。在以往的体育课堂上,学生经常进行一些机械的练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产生有效互动有以下方法:体育教师在课前积极思考,想出一些简单有趣的体育活动,这些简单有趣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工作后放松下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自然能够吸引学生参加,在活动中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每堂课上举办一些小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进行有效互动,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经过实践表明,在中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有效互动的体育课堂质量比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高出许多。在进行有效互动的体育课堂上,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在得到教师的解答后对体育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与教师一起互动,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学体育课堂。
作者:易庆余 单位:重庆市合川龙市中学
篇8
体育课程改革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日趋科学化、社会化。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对体育教师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意味着要求体育教师要充分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育人”为宗旨,着力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面对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如何构建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体育教师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体育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课堂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模式机械。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构建新的体育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体育创新人才,使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向多样化、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转化。教师要不断转变角色,成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使其由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转变,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基础。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人”和再现知识的“反应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无论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什么想法、疑问,都必须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命令来完成要求。师生关系逐渐冷淡,创新意识、学习兴趣逐渐泯灭,创造性思维受到抑制,创造力、想象力等不能得到发挥,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建立平等对话、民主协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师生关系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平等、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环境的温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习兴趣才能迸发。
三、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是构建创新教学模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教什么动作,学生就模仿什么动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要求、情感、反应,学生也不顾教师的错与对。这种教学模式消弱了学生的主体性,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是为了学,学有助于教,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教与学的模式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摆正好自身的位置,扮演好角色,真正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中走出来,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或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同时,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案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传统的体育课堂模式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机械模仿”,使学生始终在被动状态中学习,学生的情感、兴趣受到压抑,得不得发展,久而久之,对体育课失去激情和兴趣,导致产生厌学和逃学,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遵循五段式教学方法,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练习――纠正总结。其实质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一切活动都在条框中进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根本就没有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积极探索的环境,所以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篇9
体育课堂常规是根据对长期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与概括得出来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一,新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堂常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是单纯体育课上的一些常规,同时结合当下校园主题,传达校园精神,成为形式新颖的体育课堂常规。本文对美国奇蒂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符合校园主题的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奇蒂克CHAMPION体育课堂常规案例介绍
活动名称:奇蒂克CHAMPION体育课堂常规。(其中奇蒂克是美国一所小学的名称,CHAMPION为该学校这一学年的校园主题)
活动目的:确保课堂常规
适用年级:3-5年级
理念描述:这一学年我们学校的校园主题是奇蒂克CHAMPION。因此,我提出一个方式来世学生来了解体育课堂常规的同时也包括了解这一学年的校园主题。我告诉我的学生“在体育课上遵守这些常规,将使我们得到一个奇蒂克CHAMPION”,而at这些具体常规的首字母拼起来恰好是这一学年的校园主题“CHAMPION”。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如下:
C- Cooperation(合作):利用团队合作展示良好的运动员精神
H-Hands(双手):手和身体部位不偏离我们的控制
A-Attention(注意力):达到或者改变一个安静的身体和发声状态
M-Music(音乐):做运动的时候要活泼,停下来的时候要安静
P-Prepared(准备):总是穿着胶底运动鞋和合适的衣服
I-Involvement(参与):总是参与并做出最大努力
O-Others(其它):尊重老师、环境和你的同学
N-Noise(声音):停下,观察和聆听哨声或音乐
评估方式:回顾这些课堂常规之后,我会单独说一个字母或单词(例如,我说C或者Cooperate),然后要求学生来说明这个单词对于课堂常规的意义,以此来进行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并作出评估。
二、案例分析
奇蒂克CHAMPION体育课堂常规案例中,奇蒂克小学的校园主题为英文单词“CHAMPION”,中文意思为“胜利”。这一小学3到5年级的体育课堂常规的制定是与校园主题相结合的,将“CHAMPION”每一个字幕分解开,以每个字母为首字母创造一个单词,并且这些单词符合体育课的要求。
(一)案例内容分析
奇蒂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迎合校园主题“CHAMPION”,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意思。分别为合作、双手、注意力、音乐、准备、参与、其他、声音。这些课堂常规的设计符合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案例中的教学条件即为体育课,在体育课上完成课堂常规的学习。“C”代表合作,即在课堂上的团队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员精神;“H”代表双手,表示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完成一定的动作;“A”代表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能够根据要求达到一个安静平稳的状态或者改变这种状态;“M”代表音乐,指学生在运动时保持活跃的状态,而在停止活动时马上进入安静的状态;“P”代表准备,意思是要求学生体育课的课前准备要充分,着装要合适;“I”代表参与,指学生应当在体育课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在活动中付出最大努力;“O”意为其他,指在体育课堂上,还要尊重老师同学,遵守课堂环境;“N”代表声音,表示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关注声音信号,能够辨别开始、停止等不同要求的音乐或哨音。
三、体育课堂常规符合校园主题的思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课堂常规即课堂常规,校园主题即校园主题,二者没有直接联系。而在案例中,奇蒂克小学的体育教学将课堂常规与校园主题相结合,在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良好地表达了学校的校园主题,这种新颖而巧妙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小学确定每学年校园主题
体育课堂常规符合校园主题的前提是学校要确定一个校园主题。小学校中每一学年确定不同的校园主题,有利于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因为小学生具有年龄小、知识局限性、可塑性强等特点,利用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主题对小学生进行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前我过小学中建立校园主题的并不多,但有一些学校会开展一些校园主题活动,以此来优化育人环境,给予每一个学生最有益的涵养;培养广泛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提供充分历练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增长胆识和获得经验1。但是校园主题活动仅仅是众多校园活动之一,并没有上升到指导精神的高度,对校园主题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二)体育课堂常规的确定
传统的体育课堂常规内容一般包括: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整理着装,清点人数和出勤,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安排见习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准备活动等等。这些内容不仅能维持一堂正常的体育课程,而且在教学上都具有其各自特殊的意义,但是目前体育课堂仅仅停留在单纯运用这些规则,并没有与校园主题相结合,制定个性化的体育课堂内容,而一些小学校并没有校园主题,更谈不上课堂常规与之结合。因此,对于体育课堂常规的确定,要集思广益,积极创新;紧扣小学生的兴趣;教学三维反思;充分结合体育课堂常规。
总结
总体而言,小学校校园主题的确定有助于小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优秀品质的培养。课堂常规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课堂常规能够结合学校校园主题,能够更好地实施好课堂教学常规,有效促进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而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文娟.校园主题文化节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7(5)
[2]赵爽.对建立体育课堂规则的研究 [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0)
[3]庞宇.正确认识体育课堂常规问题[J].体育师友.2012(2)
[4]刘惠清.精致理念打造校园主题文化[J].教书育人,2013(20)
篇10
关键词:勾林舞;体育课堂;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勾林舞”是贵州省天柱县北部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它是生产劳动的演绎,集武术、舞蹈为一体,是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相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天柱县兰田镇。“勾林”是侗语说法,意思是侗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用的钩(柴刀)和镰刀,是北部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用来砍柴割草的劳动工具。将勾林舞引入农村中小学体育课堂,可以丰富体育课堂内容,同时也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资源的一种挖掘与延伸。
一、勾林舞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价值
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将勾林舞进行适当的分解与重组,把健身与娱乐有机结合,以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教学理念,确保班上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勾林舞在体育课堂上的引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是中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补充。勾林舞作为一门集合了文化、体育、艺术等多重内涵的综合性体育活动,给师生带来一种新鲜感,课堂教学也焕发出一种强劲的生命活力。通过“非遗”勾林舞进入体育课堂活动,学校大力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乡热情,提高了“非遗”的生命力。“非遗”进校园,既是现实的手段,也是长远的打算;既是“非遗”保护即文化传承的必需,也是教育改革即人才培养的必然。
二、勾林舞的现状分析
2005年12月,勾林舞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竞技类保护项目。但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引入勾林舞目前存在一些困难:首先,把勾林舞这个“非遗”项目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有一定的难度,部分体育老师观念落后,认为这跟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内容无关。其次,由于受“打工潮”及现代社会文化形式多元化的冲击,且因岁月流逝,部分勾林舞师傅早已作古,曾经繁盛的勾林舞面临传承人缺失的严重考验。最后,由于中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只能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来编排练习,会增加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量。
三、勾林舞进入体育课堂的对策与措施
1.调整教学内容,变被动为主动
勾林舞是从劳动中演绎来的,动作粗犷、简单,课堂上教师可以分析劳动场景,就每个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加工、艺术化。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在兴趣与乐趣的帮助下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排练。
2.创新教学形式,动静结合
改变以往体育课堂动、跑、跳的课前热身模式,开创新颖的小组讲劳动故事、描述劳动场景、小组舞台展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让学生踏着音乐鼓点绕操场小跑一圈入场,到指定位置后,男女小组分别即兴表演,大家在欣赏和体验中感受舞蹈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老师随机点名学生,要求他们分析不到位的动作、表情、队形的变化、道具的运用等,使体育课堂做到气氛活跃、动静结合,同性间相互竞争,异性间相互协作。
3.完善勾林舞的音乐节奏
刚引进勾林舞时,没有合适的音乐,老师只好用数字节拍为学生分解动作。勾林舞表演离不开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内容与节奏会给舞蹈增添飘逸的灵魂和炫动的色彩。因此,在舞蹈教学中,选取什么样的曲目,哪些乐器能为学生的勾林舞学习增色添彩都值得探讨,若没更适合的可暂用《走进黔东南》这首曲。
4.积极开展校际教学实践活动
勾林舞是由民间的劳动、武术、舞蹈演绎而来,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来说,要将勾林舞的动作表演到位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在前期进行创新编排与动作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将舞蹈教学在全校进行普及和推广。通过在校内开展舞蹈大课间活动,向学生展示舞蹈的魅力,让更多学生喜欢并且热爱上这项活动,也为学校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勾林舞的要领后,可通过精心选拔,让部分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核心团队,代表学校到外面交流表演,提升勾林舞的知名度。通过演出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更多学生喜欢这种舞蹈。
- 上一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 下一篇:操作风险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