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学历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学历史的方法

篇1

1.初步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从史料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历史是什么?历史首先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呢?历史的结论和规律又是依据什么、从何而来、如何得出的呢?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会告诉学生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给出一些结论性的评价,却忽视了这些问题,几乎从不告诉学生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如何得出结论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是史学,也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一切凭证据说话,而证据来源于史料。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古代两河流域》的教学中,为了从高中历史教学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教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一些如何取得、认识历史证据的方法,并懂得什么是一手资料,什么是二手资料,在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讲授《汉穆拉比法典》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了教材中文献选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19.倘藏匿此奴隶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21.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22.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25. 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196.如果一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198.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平民的眼睛或打断他的骨头,该凶犯应赔偿一米纳白银。199.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半赔偿。

接着,我提出了问题:通过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你对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逐条解读法典条文,并分析其中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比如:社会成员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自由民与奴隶的对立,自由民中又形成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对不同人犯罪量刑不一,表明古巴比伦王国运用国家权力保护贵族的根本利益;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法典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及藏匿奴隶、盗卖奴隶的行为等。接着,我又问:《汉穆拉比法典》反映了人类早期法典具有怎样的特征?通过师生对法典条文的共同解读,学生认识到:法典颁布于公元前18世纪,带有人类文明早期的时代特征:与今天的法律相比,法典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严酷;保留了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带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报复原则的痕迹。最后,我进一步提问:《汉穆拉比法典》对我们研究历史有怎样的意义?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从两个方面认识了法典的历史意义: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我们研究世界法制史具有不可估量的的作用;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这样,通过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的片段,发现材料所折射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分析法典所反映的人类早期法典的时代特征,学生初步学会了从历史文献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提高运用各种史料所蕴涵的信息分析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思想与方法。

2.科学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二重证据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离不开史料。但史料并不是历史,史料种类繁多,来源广泛,价值不一。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可以作为证据。还要让学生了解怎样评估史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怎样对史料进行科学的整理、统计和研究。

在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甲骨文等考古资料是属于一手史料和直接证据,甲骨文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所体现证据价值,更好地掌握“二重证据法”,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在讲到商的内外服制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则甲骨卜辞的译文:第一则:“癸巳日,占卜官问:以后十天有没有灾祸?王视察了卜兆后说:鬼神要降祸,似有祸患就要来临。自卜日起第五天,即丁酉日,果真有祸事来自西边。沚国的诸侯向王报告说:“土方国征伐我邦边邑,使两个邑受损;邛方国也来侵犯我邦西边的农田。”第二则:问“我派遣的使者有无收到贡物?”

我请同学阅读卜辞及课文后回答问题:卜辞中提到的沚国等与商的关系如何?商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回答出,沚国臣属于商,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于商。这时我又出示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段: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帝盘庚之时……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商的兴衰与方国的向背有什么关系?商与方国之间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这时发现原来方国在商强盛之时臣服于商,而在商衰落之时会背离于商,彼此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我又进一步提问:我们在研究商代历史时,甲骨卜辞和 《史记》哪一个更可信?为什么?两者对研究商史的价值有何不同?这时学生明白了我选择这几段史料的用心并纷纷作出了回答。最后我做了这样的总结: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们在研究商代历史时主要借助《史记》。而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为商朝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极为珍贵的一手史料。学者王国维首倡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如甲骨文与传世文献,如《史记》相互印证,这种历史考证方法即“二重证据法”。王国维的研究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也将中国历史的信史推前到商代,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知道了内外服制和甲骨文等基本知识,掌握了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而且领悟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所以历史就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以往不同的解释,历史学也正是这样不断发展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形成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能养成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这正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这种严谨的态度也正是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的重要素养之一。

3.准确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运用反思的方法,论证史料的可靠性。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性决定了大多数问题本身就是动态开放、不断变化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史料不同,对史料的解读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因此,在论证教材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反思的方法,查证历史资料的可靠性,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辨别判断结论的正确性。

在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6课《与》一课中,在讲到爆发的原因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我接着又问:你认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纷纷回答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于是我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关于爆发的原因,中日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如何论证教材观点的准确性?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回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制定了“大陆政策”,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查阅史料,以数据说明日本前的扩军备战;查找足够的证据,说明前日本在中国进行了大量间谍活动,为发动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等。在肯定了学生答案的合理性之后,我出示了以下几段史料:

材料一:若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应乘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我国始能保持安宁,亚洲大势始得以维持。

——1887年日本《清国征讨方略》

材料二: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本有二途。第一曰守护线,第二曰保卫利益线。其中,所谓线,国家之疆域也。所谓利益线,曰与线之安危密切有关之区域也。……欲维持一国之独立,唯独守线,决非充分,亦必然保护其利益线。……我方利益线之焦点,在于朝鲜。”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帝国议会上的施政演说

材料三: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发动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

——《蹇蹇录》(内阁外相陆奥宗光的回忆录)

在师生共同解读了几段史料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认为这些史料是否可以说明日本对中国与朝鲜的侵略蓄谋已久,为什么?学生纷纷回答之后我指出:这些文件,尤其是《清国征讨方略》是日本最高层次的官方文件,其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和纲领性,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

查阅史料——鉴别史料——选取史料——解读史料——论证史料的可靠性,这个过程正是史学研究的普遍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掌握了史学方法,形成了强烈的证据意识,又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既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高中历史教学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篇2

一、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1)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2)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3)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在高考历史更加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因此对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有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只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有加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情境,以情求趣

学生对于久远的历史难以感知,可以借助历史图片和影视创设丰富的情境,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可感知的历史现象,把失去的历史再现,从而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思想受到启迪。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大幅度减少讲课时间,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当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高效率地利用课堂45分钟。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独立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能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中国现代史有很多纪录片,采用纪录片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直接感知、触摸历史。图片与影视相比往往更清晰,在教学中使用图片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讲改革开放时展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一些有代表性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多想办法,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指导学生编写学习提纲、归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规定学生在新课前要预习,并编写学习提纲;课后,则对全课知识进行归纳小节,明确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

由于历史学科内容庞杂,需记忆的东西多,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把握不住要点,该记忆的内容没有掌握。

在起始阶段,我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做出示范,如《》一节,我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读完后,让学生归纳这几段主要表述的中心意思是背景,然后仔细分析每段的中心意思也就是运动的背景包含几层。在逐步把握了本节的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分析该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并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和概括。

篇3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6-01

高中历史一直是高考中的一门很重要的科目,这是让历史真实展现和传承下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其中来自于各方面的史料就是历史展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和模式。

文字史料、表格数据史料和图片史料,将的新的高中历史教材的课文中史料系统地穿插起来,在教材和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师是对这些史料的使用起到主导作用,因为史料都是围绕着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来选择的,所以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史料,思考题有思考,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学习史料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文字史料的学习

文字史料,顾名思义,是通过文字堆积来呈现历史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也在历史教材中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因而掌握好文字史料的运用方法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挑选出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让学生在指导下品味每个字和句子,保证过关。每当遇到生僻的字和难理解的典故,要认真讲解。2、面对材料时要认真分析,为提炼有用的信息和体现课文本质的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3、同时,为了更好的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还需要在对材料的研读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思路。文字史料看起来是比较枯燥,但是只要很好的运用起来,发挥效果就会是其他史料无法比拟的。

二、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

表格数据史料和其他的史料相比,更加直观、形象和具体同时数据本身就具有可信度高说服力强的优点,可比性比较高。运用数据,可以帮助学生在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从各方面理论知识出发,得到正确和有用的信息,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更活跃,从而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会有突破。 表格数据史料的分析有以下几种方法:1、教师要学会将这些抽象的数字信息变成更加直观的图和学生们仔细的讲解,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们在图表的世界里,熟悉数字的魅力。2、数据在书本中常常是静态的,但是当通过图画出来时,将数字变成可以看得符号时,便会变成动态的样式,让同学更好的接受和直接理解。3、学生在学习常常觉得数据是个枯燥无味,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常常遇到这样问题。这时表格数据便会发挥它的作用,它让数据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了。

其实这几个方面,就突显出了表格数据史料的优点,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也会变得不再沉闷,相反而是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们就会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也会对学习有兴趣,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也被拓宽,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图片史料的运用

图片史料在教学中会引用不同种类的图片史料,这就包括实物图案、事件图案以及大量的历史地图,其实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图片史料的运用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只要教师运用的好,学生们就能对历史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起来也会变得更容易。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把这些图片史料利用起来,将历史更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还要注意仔细准备问题,必要时补充有关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观察、分析还有综合想象的能力也会培养得更好。

首先从实物图案和事件图案的使用方面来看:

1、对于这样的历史图片,我们首先采用就会是图片联想法,这样的方法就需要教师与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眼前的图片仔细研究观察,获取有效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学到的知识,充分联想组成完整的片段,这样就能更好的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和研究。

2、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需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大概掌握以下要学的内容,对知识点有个大概的了解,有储备的知识,才会在讲的时候不会感到陌生。这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图片,联想历史场景有了一定的基础。

3、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的技巧,从人物和场景的比例方面出发,再看看人物的神态,中心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些都是看图片的关键,任何细节都不能错过。然后才会让学生说出图片的大概的含义时变得简单和顺利。

下面就是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很难看得,这还涉及到地理的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为了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就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为了更直观的教学,因而我们可以有以下的几个方法:

4、教师需要将地图的内容和教材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掌握要学的知识。

5、历史图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所以图上的内容我们要力求简单,重点突出,主次也要分清。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看图示、图标和重要的地名的能力,并且结合教学的内容,不脱离教材。

不同的史料是有不同的运用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史料的能力,创造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阅读材料,教学应该从各方面涉及史料学习,比如导学案、课堂上、课后的巩固中,都应该有史料的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理解史料的能力。同时也做到巩固知识。其实只要多给学生更多接触史料的机会,让学生去阅读和理解,学生们利用史料的能力就会慢慢提高,教学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许多。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提问;物理课堂

提问对师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途径,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来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学生通过向教师提问能促进彼此的思考,提高彼此交流的质量,从而促进教学。高中物理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

提问就是引发他人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的语言刺激。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的情境,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步骤

提问的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思维发展的情况向其提出问题,并指导回答、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形成良好能力的活动过程。

(一)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教材以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处,预设课堂提问。选择提问的出发点,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提出导学性的问题。

(二)发问

教师向学生提问,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大多数,注意到提问的面。根据教学目的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教师发问时应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步步提高。

(三)倾听

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回答。这样既是对他们的鼓励,又是对教学一个有效的促进。

(四)反馈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映,对于回答不完全的内容及时补充,对回答中的错误进行更正,以免误导其他学生。在必要的时候重复学生的正确回答以强调内容,同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发问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努力营造使学生置疑的氛围,创设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以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巧妙的设置问题,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或解释问题,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乐趣,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重新认识知识点。比如在学习“动量定律”这节课时,学生虽然有能力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导出动量定理的内容,但事实上,对这个定理缺乏实际的认识,教师此时可以从已有的情景出发,联系实际,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能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再如学完“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论内容后,学生对定律还停留在抽象的理解上。“超重与失重”正是牛顿运动定律内容的延续,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实例,教师可以利用时下对家普遍关注的热点科技问题,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大家应该都坐过电梯,谁能告诉我坐电梯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为本节探究的顺利进行开了好头。

(二)适时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只有问题建立在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才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所谓问题,就是认识主体要力图说明或者要弄清楚的东西,是主体想要解决的难题,因此问题一定要具有目的性。“目的性”要求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启发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引出对物理问题的积极思考。例如在学习高中物理“核力”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来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来估算原子核内相邻质子间的库仑力大小,在得到结论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原子核是由众多质子和中子构成,虽然中子和中子间、中子和质子间不存在库仑力,但是在质子间却存在如此巨大的排斥库仑力,原子核是如何做到维持稳定的实体状态的呢?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并以疑问的口吻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唤起学生对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核力”的有效注意。

(三)及时反馈评价,给予激励

积极的反馈不仅能够使学生知道他们是否正确的完成任务,同时还能通过赞扬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习的兴趣,拓展思维,激发学习的动机。在与学生的提问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而且应当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给予评价。对于创造性的回答,给予赞美和鼓励;对于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尤其是那些有进步的学生,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正式与非正式的评价手段鼓励学生,鼓舞起学生探究的勇气。

结语

提问是高中物理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效提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永梅.问题课堂—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中学物理,2009,(27)

篇5

关键词:时事政治新闻;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应用措施

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与时事政治这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时事政治绝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内容,更是思想政治教材在社会中直接反映出的真实案例素材。所以,时事政治内容应当与高中思想政治内容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出时事政治所带来的实施效应,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运用时事政治内容转变高中政治课堂的传统教学思维

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们才是课堂中的核心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中传道授业的引导者。此外,新课改中还明确表示,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性,将课堂开放化,在培养其知识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传统教学思维无法满足当前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当秉承师生团结合作的原则,将时事政治内容引入课堂,充分倡导“开放式”“探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大胆思考,敢于提问,勇于创新。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与此同时,这也会促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对于时事政治内容的兴趣

1.举办有关于时事政治内容的专题讲座

高中政治教材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的,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发展而言,是存在着矛盾性的,这便需要政治教学通过完善教学模式进行弥补。对于高中生来说,社会中的任何时事政治新闻都是新奇的,他们没有直接接触过社会,也没有人直接对他们来讲解这个社会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而身为政治教师,便可以来解决学生们的这种心理问题,促使其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有关于时事政治内容的专题讲座,为学生们讲解一些时事政治案例,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说通过广为人知的“日本国有化”一事,教师便可以向学习讲解以下几点问题:其一,日本的国有化进程可能被阻止吗?其二,如若日本坚持要将进行国有化,那么中国接下来应当采取怎样的预案应对这种紧张的局势?这些话题均会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通过这些话题的讲解,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还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2.通过开展演讲教学模式引入时事政治内容

演讲是一种非常充满魅力的语言表达形式,它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的表达水平,培养学生们的智商与情商。例如说,2011年10月所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演讲题材。在2011年10月13日,仅仅2岁的王悦在佛山市某五金城连续被两辆汽车碾压,而在短短七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却视而不见,最终被一名拾荒阿姨救助,这件事一时间引起无数网友的热议。直至2011年10月21日凌晨,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后身亡。通过这件事,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们以此为题材进行演讲:为何我国公民道德水平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道德滑坡?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18位路人不肯伸出援手?我国公众道德建设的改进方向与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了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教材知识,也很好地融合了时事政治内容,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动性。

三、适当适时引入时事政治内容,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时政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当是将教材作为核心,将时事政治内容作为辅助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具学习兴趣。但是,高中政治教师们应当注意,千万不要将思想政治课变成时事政治课。教师应该明确一个概念,时事政治只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绝非全部内容。所以,时事政治内容应当适当适时的进行引用,才能恰到好处。一般来说,一堂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四个时间段最适合引入时事政治内容:其一是讲新课前的五分钟;其二是课堂中间的十分钟;其三是临近下课时的五分钟;其四是结合本堂课程内容的重点穿插时事政治内容进行讲解。总的来说,恰当地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引入时事政治内容,会使教学效率得到非常显著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将时事政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去,既是新课改的理念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这种教育手法能够有效弥补教材内容的匮乏性与滞后性,促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能够走上真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岚.新课程背景下时政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7(03).

[2]董富金.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01).

[3]赵荣博.发挥时政资料在政治课中的作用[J].教育科学论坛,2003(06).

[4]孙菊如.新课程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J].河北科技出版社,2011(11).

篇6

关键词: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高中物理教学 特点 意义

一、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教师主体地位的转变。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老师是表演者,学生只是观察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实验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是真正的学习者。

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验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应在备课的时候,精心创设情境,精心准备导入语,认真调试实验仪器器材,尽可能地对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或者发生的意外情况和疑难问题作出设想;在实验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疑难问题,师生协作交流完成探究。在实验探究完成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从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物理规律和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建立探究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操作能力。

2.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实验的操作者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动地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不能积极地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只记得实验结论而不知原理的由来,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实验操作者、策划者。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探究的每个环节中,积极地思考,感受知识的本质现象,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体会成功带来的快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二、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新课程理念引领课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增强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快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思考、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探究方向,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将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深刻领会概念、规律的由来。实验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增强了实验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在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中首先要创设直观的、清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实验过程中应用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价,鼓励学生实验探究,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有助于转变旧观念,开展素质教育。(1)改变教师的职业观。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但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2)树立学生主体观念。实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探究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二、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代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三、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

        四、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五、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六、探究问题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

        七、评价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八、记忆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

        九、练习的方法

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篇8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活动最易从兴趣出发。教学中若不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对概念、定理和重要定律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做不到题,对物理感到头痛,学习情绪低落,成绩自然无法提高。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常见的生活现象诱发思维、活跃情绪;还可通过讲述物理学史故事、科学趣闻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调整学习心态,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觉得物理“难学”,并不是先天不足,相反有的“天资聪慧”,他们之所以觉得“难学”,是因为先在上高中前他们就曾听“过来人”说过:“高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难的”;又则上高中后他们的切身感受的确如此,于是在他们不成熟的心里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障碍:物理难学!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心态,让他们树立“物理好学、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培养坚强意志,养成良好习惯

坚强的意志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对待考试成绩,一两次的考试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相反这次考试的失利说不定恰恰是为了迎取下次更好的成绩。只有让学生树立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才能稳步地提高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好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记好笔记,课后完成好作业、及时复习巩固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学完一节,能自己总结,会写复习提纲,找准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四、科学阅读,努力自学

阅读是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要得法,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对物理教材的阅读可分为两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牢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于学好物理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课前预习阅读课本,超前学习,走在教师的前面,只要你认真阅读,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放在教师对解题思路的分析和解题方法的探索上,使听课更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从而提高课堂上的效率,课前阅读可以这样进行。(1)泛读了解这部分教材讲了哪几个问题,中心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哪些知识。(2)重点精读,深入了解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思想方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思考和探索出来的,新旧知识是怎样联系的,怎样用旧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时要用笔记本将教材中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录下来,对概念、规律、公式等可在纸上进行复述。这样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3)检验阅读效果,尝试做练习,即运用所获知识和方法解答教材后面的练习题;一方面可检查阅读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做题可加深对所获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上三点是自学的基本方法。

2.课堂阅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对重要段落要反复阅读,必要的加上理解说明,促进理解和记忆,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因为概念、规律的文字叙述所用的关键字、词反映了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或者揭示了某种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只有对这些关键的字、词进行反复推敲,抠懂这些字眼的物理意义,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五、专心听讲,积极思维

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聪明的学生总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专心听课,积极思考,捕获一些可能获得的信息。听课要抓住四个要求:一是听老师怎样引入新课,怎样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二是听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怎样探索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三是听老师怎样讲解在课前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四是听老师怎样作课堂小节,把握这节课的中心和要点。专心听讲必须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脑到、手到、口到。耳到就是要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听课。眼到就是要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演示、看书。脑到就是要积极思考,思维跟着老师走。手到就是动手记笔记,动手做练习,听要与记相结合,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记要注意选择性,记概念、规律的注意事项,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分析方法,记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奇思妙想,记老师的归纳总结。口到就是要敢于提出问题,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积极思维,专心听课的具体表现。

篇9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低吟浅唱

古诗词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简练、含蓄,意象朦胧,意境深远。古诗词教学必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入境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前提。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作家遗闻轶事的介绍、角色扮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不管运用何种方式,只要能营造出学习的情境氛围,就是古诗词教学成功的开始。而披文入情的朗诵,是入境的关键。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并不急于播放课文的普通话朗读录音,而是首先请一位曾参加过市独唱比赛获奖的女同学模仿王菲唱《明月几时有》,歌声婉约悠扬,缠绵衷肠,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然后我又播放一位民间艺人用宋韵古调吟唱的视频,尽管听起来没有普通话那样字正腔圆,但看他那低吟浅唱的陶醉样子,同学们感觉很新鲜,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最后,我才播放普通话的朗读录音,让同学们比较以上各种朗诵形式的特点,选择你认为最喜欢的形式来朗诵本词。此时,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涌上来了,觉得读诗词的方式可以不那么正统、死板,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于是便大胆尝试:有用方言读的,有用普通话诵的,有模仿艺人摇头晃脑唱的,真是百花齐放,好不热闹。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学习状态,并逐渐感受到词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有了这种学习情景,再实施下一步的内容鉴赏,这样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文本,字斟句酌,品悟“韵外之致”

诗人的情感通常比较丰富,心弦幽微、灵敏,我们必须深入文本,字斟句酌,才能品出诗词中语言文字的韵味,才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对古典诗歌的品悟,忌随意解读,无限衍义。南宋大思想家、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之法,既先得它外面的皮壳子,又识得它里面的骨髓,方好。”“识得它里面的骨髓”说的就是感悟其“韵外之致”。下面以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上片为例作简说。

李煜是何许人也?他是南唐时的一位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他的词以他被俘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内容风格大不相同。被俘前多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被俘后多倾泻亡国之痛与去国之思,沉郁哀婉。《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就属后期之作,表现的是李煜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其词被前人评价为“字字血泪”。怎样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此特点,感知其中的“愁”与“痛”呢?

首句中,“无言”两字活画出词人的愁容,“独上”勾勒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其下两句中的“如钩”不仅写月形,表时令,而且意味深长。接下来用的“锁”字,锁住的岂只是这满园凄惨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了。此景此情,一个“愁”字了得!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我让学生抓住“无言”“独上”“如钩”“锁”这些关键字眼,字斟句酌,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走入词的意境,品味词人内心的孤寂痛苦之情,学生就很好地领悟到诗词的韵味了。

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字斟句酌,深入分析,以结论代替过程,以所谓的教师整体把握代替细致的品鉴,以粗浅的了解代替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机械地强记词中句子外,能品读出李煜由高高在上享尽荣华富贵的皇帝到成为苟延残喘受尽屈辱的囚徒内心的“愁”与“痛”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仿写续写,激发兴趣,提升能力

教学古典诗词,不仅要提高学生欣赏诗词的品位和审美情趣,而且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如果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以各种形式来模仿创作或对原诗词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那么,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会更浓,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初一的学生对于什么叫词,什么叫词牌名都懵懵懂懂。我曾经在教完《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之后,让学生模仿原词的格式进行创作练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词,词牌名如何运用,体会写词的感受。全词共五句,第一、二、三句和末句都是六个字,前三句和末句就让学生填六个字;第四句四个字,学生就填四个字。选定一个题材,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我展示我的范例作品,说明我是如何根据主题运用相关的字、句对号入座的。这时学生觉得有点头绪了,我便鼓励他们说:“大家继续努力吧,说不定未来的大诗人就在这课室里!”一些悟性高的学生受到了鼓舞,很快就仿写出一些似模似样的作品来。我把较好的习作展示出来,向大家点评,希望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学生觉得很新鲜,很投入进行仿写、创造,希望老师能赏识自己的作品,点评自己的作品。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写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对诗词的格式、规律,特别是对诗词的情感表达有了全新体验,深刻领悟到原诗作者的思想情怀。

后来,我还专门制作了一个关于如何仿写诗词的教学课件,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此后,我每讲完一首诗或词,即使有些没有要求学生进行仿写,都有学生拿他的习作来给我看。我把好的作品收集起来,有的展示在班的“学习园地”里,有的投稿到学校的刊物里并被刊登,同学们觉得很有成就感,大家写诗的兴起更浓了。学生的习作虽然稚嫩,用词、平仄处理方面或有不当,可是他们的创造力却很令人欣慰。

除了仿写诗词外,我还要求学生对某些原诗词进行续写或扩写。从我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写作形式的训练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鉴赏能力大有帮助。

续写一般是对原诗词的结尾或局部进行再创作,如学完了《木兰诗》之后,我要求学生用白话文就“木兰是女郎”这个问题续写诗的结尾。结果,一些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惊叹。有的写一些奸臣得知木兰是女郎,于是向皇帝告密,皇帝龙颜大怒,要治木兰欺君之罪,木兰全家逃跑;有的写同行伙伴对“木兰是女郎”这个问题,回去该如何向皇上禀告的事,大打出手;有的写皇帝得知木兰是女郎,要治木兰欺君之罪,大批忠良为木兰求情,后来皇帝也不想失去木兰这位爱将,不但不治木兰的欺君之罪,还迎娶木兰为太子妃。

篇10

【关键词】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 发现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4

高中历史教学作为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教学,在新课改下产生了新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掌握和历史事件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内化知识结构和意义的基础上,提高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实现历史学习的创新发展,真正促进学生全方面综合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过程,改变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创新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历史课堂学习成为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一、采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教学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就具有内在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就要从夯实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建构体系化、结构化、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内化历史常识,把知识点和众多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现象串联成一个整体,以时间为顺序,重大历史现象为节点,深化知识储存质量。而采取讲授法是最切实有效的教学形式。

(一)教师要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设计,体现出知识的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必须首先自己对教材内在逻辑顺序进行清晰的把握,然后凭借结构化、有序化的知识材料来为学生展示知识,促进学生的内化。这需要教师日常教学要做好教案的写作,详细做好备课工作,教师提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组织设计,凸显知识结构和脉络。例如,我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过程,这就是一个小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在教案写作中以纲要的形式进行简略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先呈现大的架构主干,然后逐步进行充实和细化,启发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发展过程。

(二)讲授法的运用要注意语言艺术和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讲授法是以语言传递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极为容易陷入注入式的不良教学形式中。因此,教师在运用讲授法组织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同时,要善于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设计和组织。例如,在讲述我的发展阶段和时期特征的时候,教师可以以形象的比喻,把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和一个班集体的发展壮大相比较,把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形象化,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思考,避免知识的灌输教学。

二、开展讨论教学法,实现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

讨论教学法是高中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概括思维水平得到发展与提升,具备讨论学习的素质和基础,教师要充分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一)设计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明确讨论要求,指导学生收集讨论资料

讨论学习并不是学生漫无目的的讨论和交流,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经验,设计有趣并且有价值的讨论题目,提前提出讨论的要求,让学生课下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学习资料和工具,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与分析,对讨论的内容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和表征。例如,在学习我国社会制度变更与生产力的关系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具体的生产力与社会制度之发展阶段不同的表现进行资料搜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主动对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训练学生的逻辑概括思维能力

学生在进行历史问题讨论的时候,最容易走入理论的模式,而忽视现实生活实际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也不利于讨论的真正互动。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历史问题进行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形象的生动的事例还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此外,教师要启发学生在概括历史问题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启发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三、组织演示教学方法,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高中历史知识复杂并且深奥,需要学生在对现象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发掘历史问题的本质特征,这对高中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在感性资料充实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总结与思考,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的畏难心理。教师采用演示教学方法,主要就是通过为学生展示实物、教具等形式,说明和印证历史事件或者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学习过程中顺利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学习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战役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混淆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会议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的示意图,把一些关键性事件通过位置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其先后顺序,继而在进一步辨析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轻松愉快。

四、采取发现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