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辨识分析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辨识分析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原油进口量近几年持续攀升。根据英国路透社发表的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量已攀升至3.08亿吨,同比2013年增加9.45%。在我国原油进口各类运输方式中,海运一直占据主渠道地位。但是,海运进口原油的快速增长受到深水油码头数量不足和油轮大型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制约。发展海上原油船对船(ship to ship ,STS)过驳成为舒缓三方矛盾的主要对策之一,具有节约油港口资源、节省远洋油轮停港时间等优点。
与进港船岸原油输送相比,海上原油STS过驳所面临的船舶碰撞、火灾爆炸、人身伤害等事故风险也更高。通过提前辨识过驳作业中的风险因素,并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障过驳作业安全。然而,如何全面、系统、科学地识别过驳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方法,给过驳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下面结合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实际情况,遵循全面、系统、科学的原则,结合现有风险辨识分析技术,提出适用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的风险辨识方法。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现状
国外关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方面多集中在划定风险辨识范围。被MARPPOL公约附则Ⅰ第八章推荐为最佳实践导则的《船到船过驳指南:石油》(2005年,第四版)第三章明确了风险评估的四项基本内容,风险辨识、评估、控制措施和突发事件处理。Nikolaos P. Ventikos将过驳影响因素划分为船舶及其特性、人员、设备、总控制人、其他外部因素等五个方面。国内关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的研究也并不多见,主要针对风险要素的分析上。高春元从硬件、软件、环境、人、公司管理和行业指南、政府监管和法律规章等六个方面识别长三角海域原油过驳风险因素。刘卓基于原油过驳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风险和海上溢油风险,将锚地原油过驳风险源归纳为过驳人员、过驳设备、船况、船员和自然条件五个方面。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的范围和内容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参考,但全面性和系统性略显不足,且均未给出规范、简明、实用的风险辨识方法,无法满足过驳行业内安全管理的需要。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辨识
对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的辨识遵循全面、系统、科学、实用的原则,根据其自身的作业流程和特点划分辨识单元,从工程管理的5M要素(人/机/料/法/环)出发明确风险辨识对象,探索提出适用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的风险辨识方法。
1、风险辨识方法的选择
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头脑风暴法、系统分析法、经验判断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事件树分析、安全检查表法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各行业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一些常规风险辨识方法过于依赖评价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经验,在辨识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而某些风险辨识方法如事件树分析等,由于专业性太强,又不易被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掌握。在海上原油STS过驳风险辨识过程中确保风险辨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原油过驳作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几种常用方法各自的特点,最终选择了比较常见的系统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安全检查表法相互结合用于构建适用海上原油过驳的风险辨识方法。
2、风险辨识单元的划分
海上原油STS过驳单次作业时间一般从十几小时到几十小时不等,作业流程包括若干阶段,涉及作业活动种类也较多,流程不同阶段及不同作业种类所面对的风险及受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将过驳作业过程看成一个整体,按照其自身特点划分为多个风险辨识单元,有利于辨识工作有条理无遗漏进行,确保辨识的全面性和有条理进行。辨识单元划分有多种方法,一般按照工艺流程、活动种类、有害因素类别等进行划分。考虑过驳作业工艺流程简单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特点,选定按照过驳作业的基本流程划分辨识单元,同时明确各个单元所涉及的作业活动种类。
我国的《原油过驳安全作业要求》(GB/T 18819-2002)将过驳流程分为“靠泊原油输送离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不同的活动类别。根据过驳流程划分一级辨识单元,包括靠泊作业、过驳作业和离泊作业三大单元。根据各单元所包含活动种类划分辨识的二级子单元,包括船舶驶近操纵、系泊操作、软管连接操作、原油输送操作、软管拆卸操作、解缆操作和船舶离航操纵等7个子单元。风险辨识单元划分结果如图1所示:
3、风险辨识对象的确定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为一种施工作业活动,其活动安全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即是风险辨识的对象。全面系统分析风险辨识对象,确定其内容和结构,对风险辨识工作全面、系统、有序开展有重要作用,风险辨识才能有的放矢。
关于风险辨识对象的划分,可以按照对象属性分析,也可按照功能、用途或需求进行分析。本文参考安全管理的“5M要素”,根据属性划分风险辨识对象的范围,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五大方面,并对各个方面再进行了细化,划分二级类别和更小的子类。
3.1人员
风险辨识对象的人员分类依据任务种类的不同分为指挥管理人员、操作执行人员、监督检查人员和协作辅助人员等4个子类,每个子类又按照具体职能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1)。
3.2设备
风险辨识对象的设备依据功能的不同分为过驳船舶、系泊设备、原油输送设备及其他设备等4个子类,子类内部依据作用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2)。
3.3材料
风险辨识对象的材料包括作为过驳对象的原油,以及用于平衡油舱压力的惰气,在此不做细类划分。
3.4方法
风险辨识对象的方法主要指活动的方式或程序,经常是风险辨识中比较难分解和容易疏忽的方面。依据方法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分为靠系泊方法、原油过驳方法、离泊方法及其他方法等4个子类,子类内部依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3)。
3.5环境
风险辨识对象的环境根据其属性分为气象环境、水文环境、地质环境和其他环境等4个子类,子类内又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4)。
通过明确辨识对象并形成类别结构,方便以下风险辨识工作规范、全面、有条理地开展。
4、风险辨识方法的构建
基于以上确定的风险辨识对象,结合行业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等的具体要求,为每个风险辨识单元逐一建立适用的安全检查表。在过驳作业活动前和活动中,根据相应的安全检查表,有步骤、分条理逐项检查,以确认在安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隐患和不足,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为了更直观的说明可建立的表格的模式,现已船舶驶近操纵单元为例,选择此单元涉及的五类辨识对象中可能存在的部分风险形式构建风险分析检查表的示例(见表5),在具体应用中,辨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修正。
结语
风险辨识是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现有的分析方法为过驳作业风险辨识提供了系统分析和科学分析的思路。在我国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分析还未引起行业充分重视的情况下,探索提出一种适用的风险辨识方法能够为行业内相关企业完善自身过驳风险管理提供思路和结构的参照。但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所构建的方法还未进行实例验证,实用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石油和化工网.2014年中国原油进出口盘点.http://.cn/news/hyfx/2015-1/144924.shtml.2015.03.20.
[2]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 & Oil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Marine Forum, “Ship to Ship Transfer Guide (Petroleum)”, Witherbys Publishing, Fourth Edition 2005.
[3]Nikolaos P. Ventikos, Dimitrios I. Stavrou. Ship to Ship(STS) transfer of cargo: Latest development sand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63(2013),pp.172-180.
[4]高春元.长三角海域石油过驳风险分析[J].中国水运,2006.02.
[5]刘卓.锚地石油过驳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6]张进春,吴超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项目风险辨识方法研究――以某油气长输管线建设项目风险辨识为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2):40-45.
[7]张亚东.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安全风险辨识及分析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篇2
[关键词]油田企业;HSE;基层;危害辨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235-01
一、HSE风险管控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
过去由于受认知所限,HSE风险管控存在着主体责任不明、方法缺乏、标准不统一、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由安全环保管理人员负责,基层风险管理没有落实直线责任,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危害辨识、风险评估缺少适用于基层、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方法。危害因素描述、风险等级划定执行标准五花八门,难以统计、分析。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与隐患排查治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程序制修订,以及基层HSE培训、HSE监督检查等脱节。这些问题是HSE风险管控工作中最大的“风险点”和“出血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很难保证企业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二、开展基层HSE风险管控的研究
基层是企业的基石,也是安全环保管理的重点,因此抓HSE风险管控首先要从基层入手,首先要明确基层各级管理者的责任。站队长作为基层行政最高管理者,承担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第一责任,对基层风险管控全面负责。基层安全管理人员是基层HSE管理的咨询师、培训师,承担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咨询、辅导和监督工作。其他管理人员按照直线责任组织和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岗位员工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在从事生产作业和其它相关活动时,预先或按规定时间、规定周期和方法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通过明晰和落实责任,保证了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分工负责。
技术路线:以风险控制为核心,根据集团公司“识别、评估、控制和应急”四条风险管理基本框架,立足于基层,着眼于各层面,从行为安全、工艺安全、系统安全入手,应用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工作循环分析(JCA)等工具,按照每个操作项目、单台设备辨识危害,运用简捷方法评估风险,探索适用于油气田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方法、标准和程序,解决风险管控存在的瓶颈问题,补齐短板,建立融操作、设备设施和系统管理于一体的HSE风险管控系统。
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总结工作经验,发挥基层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了《基层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指南》和《典型危害分类和术语》、《典型危害因素描述规范》标准,明确基层站队各级人员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的职责,规定单元划分、操作及设备设施危害辨识、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统一、规范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基本术语,固化基层风险管控模式,指导基层有效开展风险管控工作。
三、从岗位入手划分单元,确保危害辨识与岗位相符
在危害辨识前首先应开展岗位设置情况调查,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责,对负责管理的工作区域、工艺流程、设备设施进行梳理,划分管理单元。针对每个管理单元,按照生产运行、工艺流程及设备设施管理要求,确定操作项目和管理的设备设施,确保危害辨识目标、过程和结果相统一。在划分危害辨识单元过程中,充分考虑采油、集输和修井专业各自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单元划分方法,如采油、集输应以设备为主线结合工作任务划分单元;修井应以工序为主线结合工艺的方式划分单元,为系统辨识各专业危害奠定了基础。各站队工艺、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生产骨干等组成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以生产工艺过程、工作区域、工作任务为主线,列出所有的工艺环节、操作工序和作业活动,划分出一至四级作业活动单元。岗位员工参照操作规程、工艺流程、生产参数、设备说明等,对最末级单元操作步骤进行分解,具体到开关阀门、检测仪表、拆卸法兰等操作节点,建立《作业活动清单》,然后再对本单位作业活动所涉及的所有相关设备设施进行调查统计,建立《设备设施清单》,作为风险识别的重要依据。
在充分考虑“人、机、料、法、环”各方面因素的条件下,以操作步骤和设备部件为抓手,开展危害辨识。应用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对每个操作项目进行操作步骤分解,按每个步骤的操作动作、涉及设备设施和以往发生事故事件辨识危害。应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把单台设备设施按照由内到外、从上到下拆分成若干部件,结合设备设施生命周期,辨识每个部件可能存在的缺陷或偏差及带来的危害。首先,由班组长组织进行工作前安全分析,识别每个作业步骤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然后,由每名员工识别自身岗位所存在的风险,并依据个人经验进行初步风险评价。最后,各站队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针对各班组识别情况,通过查阅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三违”记录、相关事故(事件)分析报告、现场观察等方式,对每个作业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再识别、再确认,进行再评价。
针对辨识出的危害,采用便于基层员工掌握的经验法评估风险。考虑员工在本岗工作时间较长,操作经验丰富,成立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骨干组成的评估小组,结合以往发生的事故、未遂事件、违章及发现的隐患进行分析,集体讨论判定风险等级。针对经验法难以评估的风险,采用矩阵法进行评估;针对复杂的工艺流程或生产装置,采用危害可操作性分析(HAZOP)进行风险评估。各站队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照操作规程、制度标准等进行有效性分析,将风险提示、操作标准、制度要求、应急处置等融入到每个操作步骤中,实行标准化操作,并对管理方案、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现场检查表、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等进行补充完善。
按照中油集团公司“辨识、评估、控制、应急”风险管理四原则,根据存在风险确定应急种类和范围,针对重大风险制定应急预案,从现场可操作和技术措施出发,修订应急完善处置程序,使处置程序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便于员工掌握。各站队利用岗位练兵、班前会和交接班等时机,按照每次工作任务的具体操作步骤,结合识别出的风险和操作规程,组织员工不间断地反复讲风险,分享风险内容,使岗位风险入脑、入心,“动手之前先动脑,操作之前先思考”。
把HSE风险管控作为员工培训的基础性内容,让每名员工认知风险,掌握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方法,并运用到工作实际中。根据操作规程制修订完善岗位“需求型”培训矩阵,使矩阵与操作技能要求、操作规程与风险管控相统一。通过这些措施,岗位员工主动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即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员工,也都争先恐后,以口述的方式讲述身边的风险,实现了由“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的转变。
四、结语
通过开展HSE风险管控系统建设,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风险管控的过程就是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过程;落实风险管控职责就是落实岗位HSE职责;只有在基层HSE风险管控方面狠下功夫,把风险管控融贯于各个管理环节,才能以基层HSE风险管控推进企业风险分级防控,有效提升HSE管理绩效和能力,建立安全环保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的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篇3
论文摘 要:阐述了我国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了我国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高危行业之一,随时面临着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严重挑战。职业安全和健康一直是影响我国建设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建筑市场规模将长期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建筑行业成为国家的基础行业之一。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繁荣提升,国内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型城市加快了城市建设开发的进程。与之伴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一大批“高、大、精、新”的项目不断涌现,成为城市的亮点,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建筑行业也存在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国家或地区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建筑施工管理手段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投入不足,生产技术的管理和开发落后于市场发展,安全保证能力低,环境保护意识差等,都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损失。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其他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现代建设项目,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复杂性、资金投入、资源消耗量、还是在影响范围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所存在的风险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导致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国内外许多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开始重视对其进行所谓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最早是由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其目标是努力防范、减少和分散风险,但是最终不可能消除风险。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国外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所谓风险管理公司。我国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项目领域的应用差距就更为明显。建筑工程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发生风险的频率并尽量减轻影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作为安全风险决策的基础,它们可以使工程中的实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从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及造成的损失统计分析来看,我国从建国以来已经历了四次事故频发高峰。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成倍扩大,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资源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承接工程规模的增长速度。有专家认为,我国正在经历第五次安全事故频发高峰期。近年来,国家对建筑安全法制建设越来越重视,政府建筑安全主管部门也大大加强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这种监督检查是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完善基本的安全管理系统,使安全管理依法办事,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不断提高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
2.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认识还相当落后。
受传统思维和旧有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工程建设企业从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对风险管理都满足于经验型的粗放控制,依赖于感官印象和主观判断,对如何科学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认识不足,尤其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有哪些要求、适用哪些方法,如何适宜于行业和企业的特点等等更是不予重视,主动应用科学的辨识、评价方法以及实现辨识、评价范围的全面覆盖更是十分薄弱。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缺陷。
我国企业对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在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应用还处于自发阶段,随着安全健康事故的增多,各行各业日益关注辨识、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但是,通过评审和研讨,人们发现过去零散的、自发的辨识、评价方法,在可靠性、充分性方而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从国外引进的方法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不好应用等问题,尤其是立足于建筑行业特点,如何强化辨识、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针对性、适宜性和匹配性,如何确定内容与方法的应用准则、可靠程度等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经验法简单可行,而科学方法复杂得无从下手,导致目前大部分企业应用的多种辨识、评价方法存在经验和科学之间的错位,往往最后采用经验方式决定辨识和评价结果。
(3)现有的辨识和评价内容与方法不利于风险预防和控制。
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和所面临风险的复杂性,各种辨识和评价方法的有效应用相当困难,粗放的辨识和评价结果,不适宜的应用方法,不仅导致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手段和成效,而且还导致了人们对科学辨识、评价方法的实际作用产生怀疑,不利于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从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上产生了大量的人为缺陷。
3.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建筑业的安全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长期以来,工程建设企业的安全健康风险一直处于严峻态势,各种事故的持续发生,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生产和管理铁序,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企业的责任危机、生存危险和社会危机。分析事故原因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的风险预防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充分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受到质疑,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相关内容及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紧迫课题。
篇4
关键词:联合站 风险识别 危害因素 管理体系 整改措施。
一、建立危害识别管理体系背景及意义
联合站作为油田甲级要害生产单位,其安全生产平稳运行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联合站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并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存在形式、阶段各异,同一过程和活动的危害因素又相互联系,为全面科学识别出作业活动过程及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类危害因素,准确判定其分布、种类、数量、引发事故的条件,建立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二、目标分析
1.指导开展危害因素辨识,解决危害因素辨识方法难以为员工掌握的问题。
2.解决管理体系文件与风险评价结果、与部门职责不符的问题。
3.指导开展风险评价,解决风险评价方法过于简单,随意性大的问题.
4.指导进行两书一卡、应急预案,完善各级安全检查表,解决风险评价和现有安全管理脱节的问题。
三、建立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实施步骤
1.单位组织开展各层次、全方位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培训,涵盖本单位各级管理者、负责人和员工。
2.对各班站进行现场调查,指导危害因素辨识。
3.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分级。
4.确定对照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并实施岗位操作规程、两书一表一卡、应急预案等风险控制的机制。
上述优化步骤中,风险分级和危害因素的辨识尤为重要,以下逐条阐述。
四、具体实施措施
1.风险识别的划分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自身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
在现今作业活动划分过程中,由于至今尚无一个明确通用的“规则”来规范单元的划分方法,因此会出现不同的人员对同一个对象划分出不同单元的现象。按照操作项目、生产作业单元、作业活动、场所类别划分的方法,都存在不同的缺陷,导致危害因素辨识的遗漏。另一方面,作业活动划分由于生产、管理等各项作业活动复杂程度不一,风险情况也不一样,因此需要分层次划分相关作业活动,以便逐步拆解,避免遗漏。
根据经验,应按照分级的方法,将作业活动分解成作业活动(一级作业活动)、工作任务或过程(二级作业活动)、工作任务或过程细化(三级作业活动)。高一联合站主要作业场所有:输油岗、污水岗、卸油台、计量岗、化验岗。将其定为一级作业,而后逐级划分。
在二、三级作业活动划分过程中,在生产单位以工艺过程为主线进行划分,重点检查有无职能遗漏,划分作业活动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原则:
1.1各级作业活动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应以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进行明确。
1.2具体的划分着眼点应明确为划分到最基础的可以实现风险控制的单元,为对于生产单位而言“可以指导编制修订对应的操作卡,检查表或作业指导书为止”。
1.3作业活动划分的目的是充分辨识危害因素,划分程度的把握主要看该项作业活动涉及的危害因素数量多少。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含几十种危害因素,也不能太简单,如仅涉及一、两种危害因素,一般以能进行清晰辨识,主要危害因素没有遗漏为准(一般该项作业活动涉及的危害因素为10-20个左右为宜)。
2.危害因素的辨识
高一联合站在危害因素识别中,主要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方法。这是一种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实施作业危害分析,能够识别作业中潜在的危害,确定相应的工程措施,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置,以防止事故发生,防止人员受到伤害。主要用于识别人的动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以便指导编制作业指导书、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危害分析主要步骤如下:
2.1确定(或选择)待分析的作业;
2.2将作业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
2.3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
2.4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经验对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分析、评价。针对辨识出的各类危害因素,查找目前的各类风险控制措施,便于进行风险评价,并对下一步各类HSE控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根据单位目前的实际,查找在操作规程、管理方案、隐患治理计划、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作业计划书、HSE检查、应急预案等方面的现状和缺陷。
五、危害识别管理体系取得成果
通过危害识别管理体系的建立,使联合站存在的危害因素得到全面有效的识别。管理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现场风险管理,完善作业许可,两书一表,四有一卡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编制工作,培训讲课7次,培训人员277人次,修改程序文件22个,完善全站危险识别因素960条。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抓重点领域、要害部位、关键环节安全环保监管。从而实现联合站安全合理化、运行高效化管理。
六、整改措施
1.针对各单位风险评价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及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针对各单位风险评价结果,修改完善检查表、操作卡。
3.针对各单位风险评价结果,完善各部门作业教材。
4.会审并.危害识别管理程序文件。
参考文献:
[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第1部分:规范》 (Q/SY 1002.1-2007)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08
[3]《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
篇5
1.1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事故预防控制。事故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科学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安全科学借鉴风险管理科学成果,形成了用于实现事故预防控制的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风险管理科学原理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质是:系统全面地识别企业生产作业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导致安全风险的因素(危险源或危险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状况;确定对其采取的控制措施。
1.2风险、危险源辨识
安全培训是避免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手段,保证培训内容中涵盖所有岗位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十分必要。本文以某石化码头为例,针对其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和生产工艺4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针对现场的作业活动情况,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的方法,配合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操作人员,将整个作业步骤进行分解,对每一个步骤潜在的危害进行识别,找出导致风险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作业过程中设备设施可能引发的事故,利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照企业设备设施清单分解出重要零部件,找出每一个零部件可能发生的故障或功能损失,分析每一个故障或功能损失可能导致的事故,最终提出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环境下能量意外释放的情况,利用能量源分析(ESA)的方法,找出不同场所环境的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析导致风险的原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流体装卸工艺这一重大危险因素,独立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的方法,划分单元、确定每个单元的相关要素,运用先导词法分析要素是否存在偏差,得到发生偏差可能导致的风险及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多种模式下的风险及危险源辨识可以确保辨识结果全面,但也造成部分辨识结果重叠,综合辨识信息并去除重叠部分形成最终辨识结果。
2结合辨识信息开发培训矩阵、培训课程和试题库
2.1岗位培训矩阵
结合企业特点,由安全培训行业专家、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各岗位人员三方组成培训开发小组,共同制定培训需求分析,确保将安全培训专业意见、公司实际安全培训需求状况、岗位员工工作习惯与易接受培训方式有效结合,既符合安培知识结构,又兼顾员工和企业实际需要。培训课程包含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法规要求、生产操作环节、设备设施、场所环境、特殊工艺等内容,适用性覆盖企业全部岗位。将培训内容分配给每个岗位的员工,生成培训矩阵。
2.2针对性培训课程
运用风险识别信息,结合企业现有的《体系文件》、《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企业安全生产操作手册》、《技术检保任务书》、《事故事件分析表》、《HSE卡片》、《施工安全教育记录》及安全培训材料等开发如下课程:《企业主要安全风险控制基础知识》,其中主要包括生产作业过程简介、生产作业过程主要安全风险、风险控制措施3部分,总体上介绍了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目的在于让参训人员对企业有所了解,宏观掌握安全注意事项,针对企业所有岗位。《三级安全教育》,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3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制定,涵盖厂级、队级和班组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侧重不同级别人员,使其了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等内容。《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针对企业重点作业环节,逐项讲解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配以正误对比操作图解和经典事故案例分析,目标人群为一线操作各岗位。《内部维修安全风险控制》,主要规范企业内部维修部门,针对其涉及的维修项目,从操作工具、劳防用品、操作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训,培养良好作业行为,避免安全隐患。《委外维修安全风险控制》,针对委外施工承包方和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突出施工过程中企业特有施工要求和环境场所影响,明确双方权责,适用于外来施工人员入厂培训和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日常培训。《设备设施和场所环境安全风险控制》,重点针对企业作业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设施和不同的作业场所环境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设备安全使用、定期检查和故障处理等内容,也有场所环境中能量意外释放和能量隔离的要求。《流体输送工艺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是企业特有工艺的培训,针对性强,操作复杂,危险性高。目标群体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艺改进和工艺评价中具有一定安全防范作用。考虑到参训人员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增加参训积极性和趣味性,以上课程均配有专人讲解、视频、漫画、正误操作图片和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
2.3试题数据库
针对以上安全培训课程内容,选取主要知识点编成试题,分别以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生成数据库,并分配试题难易程度。试题库实施动态管理,内容定时更新,保证随机选取后形成的试卷兼具知识广度与深度。
3安全培训考试信息化
3.1在线培训
员工凭工号和密码登陆后便可见培训主界面,由于培训系统已嵌入原有办公系统中,所以员工在本部门即可随时完成。员工选择本部门下分属的自己岗位,针对分配的课程学习,系统自动记录接受培训时间,达到培训课时要求方可参加考试,避免了安全教育培训课时不达标的问题。
3.2在线考试
安全管理部门提前安排考试科目并配置试卷,确定考试时间、题目难易度、合格分数等内容,并在考试过程中拥有重新配置试卷和强制交卷等权限。员工凭工号登陆考试界面开始答题,试卷题目具有标记和提示功能,易于修改并防止参考人员漏答。答题完成后可自主交卷,或考试时间倒计时结束后自动交卷,交卷后系统同步显示成绩。
4结论
篇6
关键词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管理模式;风险控制;风险监控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190-02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发展十分迅速的管理学科,也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学科。虽然它发展很快,但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统一的、形成标准的风险管理模式。挪威船级社(DNV)将广义的风险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这是目前国内外风险管理最为流行的模式之一。
油气管道的风险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内一些院校和石油企业开始了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1]。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油气管道风险管理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自身具体管理模式,使风险管理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主要探讨挪威船级社风险管理模型在油气长输管道的应用。
1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基本知识
风险管理定义为:风险管理是确保识别、排序和有效管理所有重要风险的过程[2]。
通俗的讲,风险管理就是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可接受的管理过程。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3]。
油气管道只要在运营,就存在各种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风险,要实现“管道平安畅通,企业和谐稳定”,最重要的是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要优化资源配置,就要对确保管道平安运行的各类风险进行管理,分析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取各种防范措施,确保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从而满足政府、公众和自身的需要。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的目的从微观来看,是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从宏观来看,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本质安全化。
2 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DNV风险管理适用于各行各业,通用的模式如下[2]。
DNV风险模式如图1,它既可以应用到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可以应用到一条管道、甚至一个输油气站(队)、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它的本质是通过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对风险形成闭环管理。
2.1 风险辨识
广义风险辨识就是指辨识隐患、威胁。包括危险源辨识、辨识的方法、参与人员等。风险辨识本质就是危险源辨识。
一条特定油气管道的危险源辨识是有标准参考的,以中石油某管道公司下辖的一条埋地油气管道为例,这条管道面临的危险源来自9个方面[2]。分别为:①外部腐蚀;②内部腐蚀;③应力腐蚀开裂;④制造缺陷(管焊缝缺陷;管材缺陷);⑤焊接/建造相关缺陷(环焊缝;对接焊缝;褶皱弯曲或翘曲;剥离失效);⑥设备因素(密封O型圈失效;控制和泄放设备故障;泵密封失效;其他);⑦第三方破坏(瞬时失效;延时失效;人为破坏);⑧误操作;⑨天气相关及外力因素(天气过冷;雷电;暴雨或洪水;地壳运动)。
2.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指综合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各类风险相对高低次序。风险评价方法很多,管道线路风险评价一般采用Kent打分法,Kent法风险评估模型如图2。
通过搜集一条管道自身属性和周边环境信息等一系列数据,参考Kent打分法的评分标准,赋予这条管道第三方破坏、腐蚀、设计、误操作四大指数一定的分值,四个分值相加得到一个总指数和,同时,分析管道所输油品的产品危害性、泄漏、扩散、周边接受体的实际情况,得到一个泄漏影响系数,采用如下公式确定相对风险值:
相对风险值=总指数和/泄漏影响系数
根据相对风险值大小,可以对管道不同管段的风险进行排序,确定风险高低次序。如果能同时结合风险矩阵图分析,就可以得到哪些风险需要立即治理,哪些延后处理,哪些可以忽略不治理,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制定和实施风险防范计划和措施,它是风险管理的重点。风险管理前两步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都是为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做准备的。
1)风险控制的内容和手段。风险控制就是指预防和缓和风险。包括事故发生前的预防控制和事故发生后的缓和控制。比如对输油站队新入岗员工进行入职安全教育、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规程学习、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与检查,从而提高员工岗位技能,预防事故发生,这是预防控制;事故发生后,如何快速有效的应急(疏散、救助、恢复),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这是缓和、减缓控制。风险控制的手段有培训、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检查、标识、应急计划等等。风险控制的措施是多样化的。
2)风险控制的原则。国际上通用的风险控制原则为“4T”原则,即:容忍(Tolerate)、转移(Transfer)、终止(Terminate)、治理(Treat)。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针对风险评价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4T”原则,目前国内外大型企业处理风险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有避免、预防、自留、转移等,国内外很多EPC总承包项目处理风险方法也是上述
几种[4]。
3)油气管道风险控制。以上一条油气管道为例,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①第三方破坏:包括增加管道埋深,避免管道穿过高活动区,管道占压清理,公众宣传教育,加强第三方施工监测,加强巡线,确保管道标志完好无缺等措施。②人员误操作:包括设置就地保护,设置多级安全装置,编写工艺运行程序、油品切换程序、阀门维护程序、设备保养程序、流量计标定程序,记录安全活动,加强应急演练等措施。③腐蚀:包括外涂层检测修复,管道内检测与修复,加强阴极保护,套管,完善管-地电位测试,清管,排除(屏蔽)杂散电流等措施。④设计:包括提高安全系数,减少管体疲劳应力次数,控制水击,进行水压试验,进行在线检测,消除地质应力等措施。⑤管体自身属性监控:包括分析管体壁厚、管龄、运行压力、最大运行压力等数据,流量、温度监测等措施。⑥后果:包括加强维修队伍的响应,加大公众宣传,做好应急疏散,截断阀灵活性测试,水源点监测保护,泄漏监测,管道周边环境敏感区和高后果区监测等措施。
2.4 风险监控
1)风险监控的内容、意义和手段。风险监控是指监督风险的控制措施。风险监控是风险管理的最后一步,意义重大。它既能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合乎法规,又能确保风险措施实施到位,最重要的是审核和改进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监控采取的手段有:对设备设施的监控、监测;对员工行为观察;任务观察;审核;满意度调查等。
2)油气管道的风险监控。油气管道风险监控是对管道风险控制措施的监督和对管道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既包括技术监控,也包括管理监控,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风险登记表。
以上一条油气管道为例,风险登记表中,详细注明风险编号、风险类型、风险评价(概率和后果评价)、成本-效益分析(投入资金,预期效益)、风险控制措施(具体的实施措施)、控制措施的辨识(负责人、时间、地点等)、风险状态的监控(高、中、低风险)、控制措施状态的监控(完全控制、部分控制等)等。
总之,风险监控相当于效能评估,是衡量措施落实和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依据,风险监控得当,才会对下一轮风险辨识有所帮助,使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在PDCA循环中不断提高。目前,很多公司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监控环节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和提高。
3 结束语
总之,风险管理是着眼于“预防”的安全管理。风险辨识、评价、控制、监控四个环节的循环改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在管理机制上,是管理机制的全面升级,在管理理念上,是企业由传统的安全管理向基于风险的安全管理的转变。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事业蓬勃发展,建设好并应用好油气管道的风险管理模型,既是石油管道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安全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又是管道公司走本质安全型道路的外在体现。石油管道公司要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管道公司,在风险管理上一定要狠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琦,张明智,等.油气管道风险管理技术现状及对策[J].油气储运,2004,23(7):63-64.
[2]《风险管理》挪威船级社(DNV).
篇7
【关键词】 电力建设 施工企业 危险源 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企业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目的是实现人身伤害和健康损害的预防与控制。如何能够达到预防 与控制的目的,首先要 了解对人身和健康产 生伤 害的根源。危险 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所以危险 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是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管理核 心。它 既影响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制定,又影响到 企 业职业健康安全 目标和方案以 及运行控制、绩效测量和监 视等 要素 的实施和运行。
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体 系 运行的 主 线是控制危险 源所带来的风险,而基础是危险 源辨识 和风险评价。为了控制风险,首先要对企 业在工作活动中存在的危险 源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险 源 的危险程度,依据法律、法规要求 和 企 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确定不可接 受的风险,而后针对不 可接受的风 险予以控制。如:制定职 业健康安全 目标和管理方案、落实运行控制、应急谁备和响应、加强培训提高职 业健 康安 全意 识,通过监控机制发 现问题 并予以纠正。
二、危险源辨识方法
总体说可分成两种:对照分析法 和 系统安全分 析法,下面就两种 方法具体应用介绍如下:
1对照分析法
1.1头脑风暴法:集中有关专家召 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 向所有参与者 阐 明问题,说明会议 的规 则,尽力 创造融洽轻 松的会议气氛,由专家们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1.2现场观察、询问交谈、查询记录: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与 企 业 的某项工 作具有 经验 的 人交流,查 阅企 业 的事故、职业病记录等,可 发现存 在的危险 源。
1.3 测试分析:通过测试分析以实际 出现形式存在的危险源,即识别 事故隐患。如通过测试防止 间接接触 电击伤害的保护接地 的 电阻值,可 以确定 保护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
1.4 对 比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检查表:利用相 同或相似的工程 系统或作 业条件的 经验和职业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对比、分析评价危险因素;通过分析 工作任务 中所涉及 的危害以及可运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 企业 的人、机、料、环境进行系统 的安 全检查,可辨识 出存在的危险 源。
2系统安全分析法
2.1预先危险性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 系统存在的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 行概 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 出潜在的危险 源。
2.2故障类型 和影响分析:主要是在设计阶段对系 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找出 它 们所能产生 的故障机器类型,查明每种故障对 系统安全所带来的影响,判明故障的 重 要程 度,以便采取措 施予以 防止和消除。
2.3 危险 和 可操 作性研究:是一种对工 艺过程 中的危险源实行严格审查和控制的技术,通过生产过程 中可能出现偏离正常的 现象,能够辨识 由于偏 差而产生的危险 源。
2.树分析:是一种从原 因到结果的过程分析,最早用于分析系 统的 可靠性。从事故的 发生过 程看,任何事故的瞬间发生都是 由于在事物的一 系列 发展变化环节中接二连三“失
。败”所致。因此,利用事件树原理对事故的 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不但可 以掌握事故过程规律,还 可 以辨识导 致事故 的危 险源。
例如:某钢厂铁路运输过程 中,一列上坡行驶的货车的尾车连接器钩舌断裂,造成 尾车沿坡 道下滑。由于调度 员没有及时采取制止车辆下滑措施,车速不 断加快。当尾车滑行到1 2站时,该站运转员错误 地将 车放 入上 线。尾车进入上线后继续滑行,经过9站时该站运转员束手无策。结果,尾车与前方的检修车相撞,造成事 故。
事件树分 析如下:
导致事故的危险 源:尾车连接器钩舌断裂,下滑的尾车,调度 员没有及时采取制止车辆下滑措施,12站运转 员错误地将车放入上线,尾车经过9站时该运转员没采取措施。
可能控制事故的途径:调度 员采取制动措施,12站运转 员将尾车放入安全线,9站运转员将尾车放 入安全 线。
2.5故障树分 析:根据 系统可能发生的或已经 发生的事故结果,去寻找与事故发生有关的原 因、条件和规 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分析,可辨识 出系 统中导致事故的危险 源。分析步骤:熟悉 系统一调查事故一确定顶上事件一确定目标值一调查原因事件一编制 故障树一定性分析一定 量分析
2.6因果分析:按分支事件链方法进 行系统安全分析,是寻找问题、缺陷及查 明事故原 因的有效方法,一般按人、机、物、环境等进 行分类,然后依次从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两个方面 由大 的原因逐次地寻找 中等的、小的、更小 的原 因,层 层 分析,又称 鱼刺 图。
2.7管理疏忽和风险树:是系 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可以广泛应用 于管理、设计、生产、维修工 作中,以研究改善安全状况,特别 是适 用 于 探索 造成 危险 的管理 方面的因素,提高管理 工作水 平,保障安全。
三、风险评价方法
按照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安全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 定性评价
企 业根据 实际情况,制定定性评价谁则来判定不可接 受的风险。如下列情况之一可直接 判定 为不可接受的风险:
a )歹J l入G B 182 18一2009《危险化学品重 大危险 源辨识》中的危险物 质数量等 于或超 过其临界量;
b)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 律、法规和其 他要求;
c)有潜在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品泄漏危险 的设备装置或场所;
d)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防范/ 控制措施的;
e)相关方强力投诉或抱怨 的危险 源;
f) 直接观察到的重大危险和行为性危害因素。
为了 系统地发现现场、作 业过程或机械、设备、产品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 安全 因素,事先把检查对象加以分解,把大 系统分解成小的子系 统,找出不安全 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 目和标谁要求,将检查项目按 系统的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避免漏检。
2 定量评价
2.1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将危害性事件的严重 性等级分为四级,将危害性事件的 可能性等 级分 为五级。以危害性事件的严重性等级作为表的行项目,以危害性事件的 可能性等级作为表的 列项目,制成二维表格,在行列 的交叉 点上给 出定性的加权 指数,所有加 权指数构成一个矩阵。
灾难的
严重的
轻度的
轻微的
频繁 1 2 7 13
很可能 2 5 9 16
有时 4 6 11 15
极少 8 10 14 19
不可能 12 15 17 20
最高风险指数定为1,最低风 险指数定 为2 0。一般情况下1一5为不可接 受风险;6一9为不 希望有的风险;1 0一1 7 是有控制的承受;1 7一2 0是可接受的。
2.2作 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 E C法 )
用于 系统风 险有 关的 三种因素指标值之 间来评价操作 人员伤亡 风险 大小,这三种 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 可能性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 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 因素的不 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 的分值,再以 三个分值的乘积D(风 险值 )来评价作 业条件危险性 的 大小,D值越大,说 明危险性越大,D一L*E*C
四、电力建设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
1 电力建设施工 的 主要特点:)l 工 程规模大,技术含量高;2)主要设备沉重、高大,结构与安装技术复杂;3)施工 作业 区集中而场地空 间小,交叉 作 业多;4) 施工人员作业位置多变;幼接触高温、高压、强辐射、易燃易爆、高电压及带电 作 业,危险性较大等。
2 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 l 施工 人员多、素 质差;2)高处作业多;3)交叉 作业多;4)起重 运输多;幼大设备构件 (模块 ) 吊装多;6)焊接量大,明火多;7)施工机械多;8 ) 临时设施多;9)预留孔洞多;10 ) 环境变化 多;11 ) 土建、安装工程 量大等。
3 根据这些特 点和不安全因素,重大危险 源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方面:
3.1脚手架 (包括落地架,悬挑架、爬架等 )、模板和支撑、起 重 塔 吊、物 料提 升 机、施 工 电梯安 装与 运行,人 工 挖 孔桩(井 )、基坑 ( 槽 )施工,局部结构工 程或临时建筑 (工 棚、围墙等 )失稳,造成坍塌、倒 塌意外;
3.2高度大于Zm的 作 业面 (包括高空、洞口、临边作 业 ),因安全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人员未配 系 防护绳 (带 )等造成 人员踏空、滑倒、失稳等意外;
3.3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 (凿岩 )等施工 及各种施 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 ( 如:漏 电、绝缘、接地保护、一机一 闸 )不符合,造成 人员触 电、局部火 灾等 意外;
3.4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 ( 吊 )运等发生高空坠落、堆放散落、撞击 人 员等意外;
3.5工程拆除、人 工 挖孔 (井 )、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误 操作、防护不足等,发生 人员伤亡、建筑及设 施损坏等意外;
3.6 交叉跨越施工,如跨越电 力线路、通讯线路等,特 别是交叉跨越电 力 线路 施工;
3.7人 工 挖 孔桩 (井 )、室 内涂料 (油漆 )及粘贴、受限空 间作 业 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 人员窒息或气体中毒重 大危险;
3.8施工 用易燃 易爆化学物品临时存放或使用不符合、防护不到位,造成火灾或人 员中毒意外;
3.9大型模块 吊装、运输就位没有施工 方案、J H A不到位造成设备损坏、人员受伤等事故;
3.1 0施工 现场饮 食因卫生不合格,造成集体中毒或疾病。
五、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应注意的方面
1了解危险源 的成因和特点。施工 活动过程 中产生的不安全 因素主要有作 业 人员的不安全 行为、作 业环境的缺陷、设备物体的不安全状态以 及 作 业方法、作 业管理的缺陷 几方面,我们都可以把此看作 作业 中存在的危险 源。危险 源 的生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a ) 危险 源伴随着 作 业活动而生成;b)危险 源伴随着特殊天气变化 而生成;c ) 危险 源伴随 着设备缺 陷而生成;d )缺乏维修和检查;e ) 违章 冒险 作 业;约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噪声等。如果防范不周,就有 可能受其 伤害。
2在进行危险 源辨识、风 险评价时,应从宏观 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观察与 思考。我们进行危险 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从宏观面是针对某一项目的 整体结构特点 及其与外部环境 的联系 去分析查找不安全 因素;从微观面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施工 作业现场构成该施 工活 动的各因素去分析查找不安全 因素。
3 加强对法律法规、作 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 的学 习和掌握。在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时,应成立辨识小组,安全 质 量部对各单位 开展危险 源辨识给予指导,在采用方法时,应做全 面考虑,这样才能达 到危险辨识的目的,确定是否为重 大危险 源并采取 相应的控制措 施。
4危险源 的辨识、风险评价时 间不是 固定的,设备经技术改造、隐患治理后,原先存在的危险因素可能下 降或消失,也可能 出现新的危险因素,所 以要对危险 源进行重 新辨识、重 新评价。
5 从作 业环境及生产设备系 统缺陷所形成的危险 源来看,这些危险 源有其固 有性及客观性,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要制定管理方案加 以预 防。
6从作 业 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形成 的危险 源来看,这些危险源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隐蔽性,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变化时,这 些危险 源 才能出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作 业 人员,开展作 业前的事故预想,加强作 业 人 员的安全 技术培训。
7制定具体项目危险 源预 控措 施,如编制消防应急预案、防震抗灾应 急预案、大 型 反 事 故演 习 方案。
六、结束语目前 电力建设行业危险 源辨识所采 用 的多数为对照分析法,通过专家头脑风暴、现场观察、询问交谈、测试分析、查阅记录、工作任务分析等来辨识危险 源,存在一定的 局 限性,人 的 主观 因素比 较大,很容 易出现偏差。现阶段我国 电 力建设行业风险评价主要采用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 E C法 ),在L E C的取值时,可能会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相符,随意性很大。我们将不断探索,依据 依托项 目危险 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一套适用 于 电 力建设项目的辨识与评价 方法,为后续项目安全提供有效的、科学的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 ]姚小刚,建筑生产系 统危险性分析、评价与安全管理的研究【 D ]同济 大学博士论文,200 1
篇8
关键词:jsa;安全管理;应用
安全管理是人们对安全生产进行的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使风险能降到人们所接受程度的一系列活动。识别和确定危险源的存在和风险是安全管理的基础。班组是企业的最小细胞,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贯彻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基本单元,因此要把安全管理的重点放在班组。
班组开展好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让员工知晓工作中的危险源和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夯实安全管理基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工具和方法比较多,jsa作为一种危险源辨识方法,针对一些特定的高危险工作,运用比较简单,员工容易掌握,在煤矿行业、电力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jsa定义
jsa是工作安全分析英语job safety analysis 的缩写(以下简称jsa),它由工作分析推演而来,是美国葛理玛教授于1949年所提出的一套防范意外事故的方法,也是一种危险源辨识方法。它是在执行工作和危险演变成事故之前,辨识出危险源,将危险找出,消除危险或将危险降到最小。
二、jsa在班组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一)jsa的应用范围
jsa主要应用于生产工作、作业活动方面的危险源辨识。尤其适合于班组员工进行作业活动的安全分析。
(二)jsa方式
1、观察方式。对工作仔细观察后进行安全分析,观察工作可以到现场,也可以将整个工作过程拍摄下来进行观察讨论、分析。此种方式较直观,贴合实际,适用于日常工作的安全分析。
2、讨论方式。集合jsa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回顾工作或联想工作的开展进行分析。它是根据分析者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进行回顾分析,适用于日常工作和新工作的安全分析。目前班组多采用此种方式进行。
3、综合运用。也就是综合观察和讨论的方式,结合分析者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进行实地观察和讨论来完成安全分析,这种方式较为完善。
(三)jsa的步骤
1、确定危险工作
罗列出所有的工作,确定其是否为危险工作。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危险工作,可以运用一些方法进行危险工作的确定,不管使用哪种方法,一般来说出现以下情况可视为危险工作:(1)技术规程、操作规程涉及到的作业活动;(2)临时工作:班员不熟悉的作业;(3)新工作:对班员来说是陌生的工作;(4)有检修作业文件包的作业;(5)发生过事故或未遂的工作;(6)有潜在危险的工作;(7)事故严重度高的工作:对事故一旦发生其严重度高的作业,应进行分析,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8)事故可能性高的工作:事故可能性高的作业,代表事故发生机率高,应加以分析。
2、将工作划分为几个步骤
每项工作都包含几个步骤,划分工作步骤时,我们主要描述步骤的行为,即做什么。在此过程可收集工作的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确保需要完成此工作的所有步骤均列出。
3、分析每一步骤中存在的危险源与可能发生的风险
考虑从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识别和分析,对每一个步骤,须回顾可能存在的危险。为了识别危险,可以对自己提问题:是否有转动机械造成伤害,是否存在触电的危险,工作人员会跌倒、撞击吗,是否存在高空作业造成高空坠落的危险;现场环境有粉尘、噪音的伤害吗,作业时是否存在有毒液体、气体泄漏对健康、环境造成伤害等等。
4、针对危险源及风险采取控制措施,提出建议的行动
针对每一个危险源及风险制定出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可能是目前已经执行的,也可能是未执行的措施,原则是消除危险或将风险降到最低。根据风险控制的六种方法:排除法、代替法、隔绝法、工程方法、管理、个人防护,我们应优先考虑排除风险、减小风险,其次考虑控制风险,最后才考虑使用个人防护。在采取控制措施时,应注意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
(四)jsa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操作步骤划分不清,过于详细或过于笼统。一般来说操作步骤划分成7到8步最好,不要超过15步,如果分解工作的步骤超过15步,就要考虑是否划分步骤过细,或考虑将此项工作划分成几项小工作来进行分析。划分时操作步骤尽量具体,避免笼统、空洞。如果划分步骤过于简单,分析起来就难,分析出的风险必然不全面、不准确。工作步骤划分太细,分析起来会显得零乱,抓不住重点。
2、分析不到位,未完全辨识出操作步骤中的危害和风险,难以有效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应考虑所有可能受工作过程和活动的因素,不能只局限于该项工作活动本身有无危害、风险,还要考虑因工作活动引起的其他风险,和正常工作过程中及非正常作业情况下存在的风险。
3、控制措施笼统,可操作性差。象“做好防止高空坠落的措施”、“加强检查”、“戴好ppe”这样的措施很模糊、笼统,员工执行起来困难。因此,在采取控制措施时要注重可操作性,直接说明如何做,使措施具体、量化,如“系好安全带”、“每周检查一次”、“戴防尘口罩”等。
(五)运用jsa应遵循的原则
1、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jsa是为了找出工作的危险,它来源于工作,必须结合工作实际,运用到工作实际中。为了使工作安全分析全面、到位,结合实际,参加jsa的人员必须是参与、熟悉工作的员工,要求有相关的经验。
2、全员参与的原则。jsa必须是全员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只是几个能力较强的员工进行分析完成jsa表,就失去了jsa的意义,分析也不准确。
3、反复分析的原则。jsa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完成一次工作安全分析后,必须回顾工作安全分析的过程,重新进行分析,确认所有的危害与风险都已识别出。
4、持续开展的原则。jsa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工作发生质的变化(如发生事故、意外或工作的条件发生改变等)时应重新进行工作安全分析,确保工作安全分析的持续有效。
三、jsa在班组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组织班组员工运用jsa的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能有效地提高班员对工作及其存在风险的认识,提高班员的安健环意识,规范班员的作业,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识别危险,预防事故。通过jsa识别出作业的危险源和风险,策划出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和影响,能够有效地预防事故。
(二)规范班员的作业。jsa对工作进行全过程的安全分析,每一步骤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作业过程使用的工具和ppe等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使班员能认知工作过程中的危险,对规范班员的作业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三)编制安全工作程序的依据。jsa不是现场作业的执行文件,但是它对工作的每一步骤均提出了控制措施,因此可作为编制安全工作程序的依据。
(四)员工时,可将jsa表作为培训教材,使新员工容易掌握与运用,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对班员来讲,进行jsa也是一个培训的过程。
(五)提高班员的安健环意识。进行jsa使班员增进工作安全认识,提高对危险源、风险的识别能力,能够主动查找工作中的安全隐患,积极参与安健环工作,安健环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员工日常工作中进行非正式的风险评估、形成良好的安健环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束语
jsa是一种有效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它持续于我们的日常工作,持续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人人正确掌握和使用jsa方法,掌握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方法,全员参与风险评估,提高风险意识,我们的工作才能安全、高效地完成。
篇9
1目的
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更新,
对其实施动态管理、有效控制。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各职能部门及所有的建筑施工活动、过程、服务和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更新和管理。
3职责
3.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是本程序的主管部门。
3.2项目管理部负责对施工活动、材料堆放、危险品存放及使用、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及风险控制过程实施监督检查。
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分别负责所属范围内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策划与实施。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
4.1.1辨识方法:危险源主要通过现场观察、调查表、安全检查表、专家判断法等方法辨识。
4.1.2危险源范围
辨识危险源时,要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种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辨识范围应考虑以下主要方面:
a)建筑施工过程、服务和作业环境中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冬、雨季施工、临时性的运行、临时性抢修活动、夜间施工和外界提供的设施等)。
b)所有进入施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包括内部员工与外部分包商和访问者等的活动)。
c)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设备、材料堆放存在的危险源(包括组织内部的设施或由外部提供的设施)。
d)工程施工过程、工作场地特点、工作环境情况等存在的危险源。
e)有毒有害原材料、易燃易爆物品储存与使用可能对员工和相关方造成的危害。
f)违章作业、违章指挥、作业人员的身体条件与自身素质(技术素质、作业熟练程度、安全素质)与所从事的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带来的隐患。
g)安全措施不完善给作业人员或机械设备带来危害。
4.1.3辨识步骤
4.1.3.1公司各职能部门及项目部根据职责和业务范围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危险源进行辨识,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经部门领导或项目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全生产监督处。
4.1.3.2安全生产监督处根据各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审核、登记、汇总,建立公司《危险源辨识清单》,并及时下发到职能部门、项目部。
4.1.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依据公司《危险源辨识清单》,结合本单位实际,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建立本单位危险源清单。
4.1.3.4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对各职能部门、项目部的危险源辨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2危险源风险评价
4.2.1评价方法
采用直接判断法、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
4.2.1.1定量评价是指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D=L·E·C),通过对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分析危害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的程度。
D=L·E·C
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
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D——
风险性分值
取值如下:
L值表
E值表
暴露于危险的频繁程度
频数值
非常罕见地暴露
0.5
每年几次暴露
1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周一次暴露
3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6
连续暴露
10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概率值
实际不可能
0.1
极不可能
0.2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可能,但不经常
3
相当可能
6
完全可能预料
10
C值表
D值表
风险性分值
危险程度
风险等级
风险分类
>320
极具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5
重大危险因素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4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
一般危险因素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1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概率值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1
重大、致残
3
严重、重伤
7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15
灾难、2~9人死亡
40
大灾难、10人以上死亡
100
当总分D>160分时,为重大危险因素;D≤160时,为一般危险因素。
4.2.1.2定性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当出现以下情况直接判定为重大危险因素:
a)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4.2.2评价步骤
4.2.2.1各职能部门、项目部组织有关人员对本部门、项目部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初始风险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
4.2.3.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因素清单。经主管领导批准,下发至各职能部门、项目部。
4.2.3.3各职能部门、项目部根据公司重大危险因素清单结合实际,建立本单位《重大危险因素及其控制计划清单》。
4.3风险控制的策划和实施
4.3.1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对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策划,选择适合的控制策略。
4.3.2对一般危险源,可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程序文件或已形成的管理制度,通过培训教育、日常的运行检查实施控制。
4.3.3对重大危险源,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控制。
a)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b)制定应急预案
c)制定运行程序
d)制定管理措施
4.3.4各职能部门、项目部依据危险源控制的策划结果、《重大危险因素清单》对本单位的危险源实施有效控制。
4.3.5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检查监督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对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4.4危险因素的更新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各职能部门、项目部应按上述步骤,重新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与控制:
a)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运用;
b)法律法规发生变化;
c)生产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d)方针、目标发生重大调整;
e)与职业安全健康有关的其他情况发生变化。
5记录
5.1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
5.2危险源辨识清单
篇10
【关键词】风险预控;煤矿;安全管理
1 引言
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煤炭行业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但过多地依靠专项整治、集中排查、命令、处罚等行政手段,短期内对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长期看很难从源头遏制事故的发生。相对而言,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依靠严格监管的经验管理阶段,如何构建安全管理的机制,使得煤矿安全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预控管理,成为煤矿企业必须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风险预控原理,构建了煤矿风险预控的基本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消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同时也是一种闭环管理模式,是通过循序渐进不断修补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漏洞,最终实现煤矿的安全管理。
2 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
根据风险预控理论,风险预控的对象为能量和行为失误,如果进一步细分,能量可划分为设备能量和环境能量,行为失误有操作失误和管理失误。能量和行为在正常状态下称为危险源,在失控状态下称为隐患。在煤矿企业中,风险预控的本质对象是危险源,而在实际工作中,煤矿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重隐患控制,轻危险源管理,并没有完全遵守风险预控的原理。因此,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除了重视隐患管理之外,更应该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真正实现风险预控。根据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技术方法,遵循危险源辨识-监测-控制的基本思路,形成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风险预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监测;危险源控制。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的基础
性工作,其辨识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控的效果。危险源监测的主要作用是及时发现与正常状态相偏离的危险源,发出预警信息,并根据危险源监测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修订制度规范或培训员工。危险源控制是根据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危险源实施动态监测,直至警情得到控制和消除。
3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及评价
3.1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内涵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包括:
(1)煤矿安全风险管理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辨识,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消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在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中危险源辨识是关键,危险源辨识可以按照煤矿日常系统来辨识,也可以按照煤矿事故发生机理来辨识,但辨识必须全面,这样才能杜绝事故发生。
(2)煤矿安全管理要素标准和措施制定。
当煤矿安全管理所有危险源辨识出来以后,需要将危险源进行合成提炼,形成管理要素,将来通过管住管理要素就可以管住危险源。如何管住管理要素,把要素管到什么程度就能杜绝事故发生是通过制定管理要素标准和管理措施来完成的。管理标准是指管理要素管到何种程度事故就不发生,管理措施是管理要素达到标准的手段。
(3)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对煤矿企业来说,首先应建立目标清晰、分解科学、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培训目标体系。其次,要分析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或工种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再次,要重点实施行为矫正培训,即针对煤矿员工惯常、频发的不安全行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最后,要建立起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以促进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完善。同时,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的准入管理,如班前抽考不及格不允许入井,没有取得区队长和班组长资格证不能担任相应职务等。
(4)健全安全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激励
将安全指标层层分解,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考核方法可以采用绩效评估法,该方法针对煤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构建相应的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体现组织调查、全员参与、发展回馈、多元评估系统等多个组织绩效原则,而且能够体现风险预控的思想,找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提供指导,充分保障煤矿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为强化安全考核制度,必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使得考核结果与职工收益挂钩。在奖惩激励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信息透明,考核结果要及时公布,接受员工的监督,反对奖励平均主义和重罚轻奖的现象。激励要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5) 煤矿安全管理辅助环节建设。煤矿安全管理辅助环节建设包括煤矿事故救援体系建设, 职工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煤矿环境管理和煤矿准入等方面。
3.2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主要是考核评估煤矿安全管理建设是否到位, 是否以风险管理为核心, 主要评价内容包括:
(1)评价煤矿的风险预控管理是否到位, 风险管理中危险源辨识是否全面, 危险源静态和动态度量是否正确, 危险源信息检测是否及时, 危险源预控措施是否全面, 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方法是否正确, 预警是否及时, 预控是否得当。
(2)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中组织管理体系是否完善, 包括相关机构设置是否完善, 激励奖惩制度是否全面, 管理运行体系是否闭环, 岗位职责是否明确, 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健全, 煤矿文化是否体现本质安全思想, 煤矿文化管理是否到位,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监督是否到位。
(3)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是否准确到位, 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机理分析是否合理, 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手段是否合理有效。
(4)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要素是否管理到位, 要素是否全面。
(5)评价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辅助环节是否跟上, 包括煤矿事故救援体系是否完善, 职工健康保障体系是否完善, 煤矿环境是否达到本质安全要求等。
3.3 煤矿安全管风险管理的参考指标
参考指标如下:
(1)煤矿有完善的财政风险管理体系;(2)企业编制计划和任务时考虑存在风险;(3)各工作场所有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控;
(4)所有工作程序都进行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评价、风险监测与预控;(5)各类危险源识别全面;(6)各类危险源监测方法得当;(7)各类危险源预防、预控方法得当;(8) 各类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程序全面;(9)各类危险源都有相应消除措施;(10)有紧急情况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11)有意外情况风险评估和应急措施;(12)有危险任务风险评估;(13)危险源处理有分类报告,分类科学;(14)危险源有事后分析报告;(15)危险源处理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处理及时;(16)员工了解危险源预控管理,全员参与危险源预控管理;(17)其它风险防范全面。
4 结语
煤矿安全管理评价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 安全管理评价是根据现场安全检查和定性、定量评价的结果, 对那些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制度、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管理人员配置, 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的工艺、场所、设施和设备等, 提出安全改进措施及建议; 对那些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或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措施及建议。
参考文献:
[1]查振高,李新春.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建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魏晓平,巩岩,李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