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财会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财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本财会知识

篇1

【关键词】医院;新会计制度;成本核算;财会管理

眼下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医院会计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旧制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需要,我国于2010年开始试点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经近几年来各地的时间可以看出,新《医院会计制度》相较于旧制度来说成本费用科目更加合理,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成本费用的支出,对医院财会成本核算的改革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成本核算的积极影响

(一)对成本核算进行了有效规范

新会计制度中对医院会计权责给出了明确规定,并将其作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会计要素,其中包括有资产、负债、收入净资产以及费用支出。彻底取消了收实现制,对费用和收入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配比,有效改善了传统核算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高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化、谨慎性、配比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避免虚假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定会计科目也发生了变化,促使科目可以和成本相互对应,例如:将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扣科目关联到一起,这样可以直接且明显的反映出固定资产地损耗和使用情况。取消部分会计科目,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度,例如: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改变了“药品支出”和“药品收入”的核算方式,调整了传统的药品售价核算,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控制了医院的虚假开支,大大提高了药品的根本职能。

(二)实现了科学化的成本核算

新制度的实施也进一步强调了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对于每一项费用的支出都要严格执行相应的预算说明。新制度对于和国家的对接比较注重,这种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成本核算的实施。除此之外也完善了财务报表内容,加强了成本核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审计报告等相关资料一一俱全,有效提高了医院财政报表的合法性以及所发表文书的公允性。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对于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成本核算的基础较差,成本核算意识严重不足。甚至有些职工一致认为成本核算工作是财会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业务扯不上丝毫关系,使成本核算工作遭到了严重忽视。导致在医院管理过程中频频出现注重收入忽略支出现象。不利于医院财务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二)医院成本管理尚未明确职能,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绝大多数的医院对于成本核算都不是很重视,并未全过程的实施,只是事后在进行核算,这样一来成本核算所反映的信息也只局限于事后成本,对于事前和事中成本来说并未有清楚的揭示和分析,同时缺乏严格的成本考核。对于药品、材料、物资等的耗费没有控制,一味购入,不计产出,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占用、资源浪费等现象。

(三)医院成本核算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极具多样性和专业性,分工较为精细,使得成本核算包含超大的数据信息量,同时众所周知医疗服务是按照项目收费,成本要素一时难以界定,导致传统的手工核算无法适应目前的需要,只能使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相关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医院在成本管理体系上尚未完整,缺乏科学性,有待改进。

三、对于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缓解成本信息的局限性

新制度规定成本价格必须要在医疗服务价格之上,道理上来讲成本不能完全决定医疗服务的价格,定价太高群众肯定无法接受。但是如果为了降低价格而降低服务质量也是违背伦理道德与医疗改革要求的,再一点如果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价格也不利于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因此医院可以据此实施“差别定价法”,以成本为基础,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实施“统一定价法”,根据差别进行买单,根据基本原则提供医疗服务,对于难以解决的费用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则由政府来解决。除此之外新制度的实施也重新规定了药品的核算方法,实施个体计价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影响着药品的生产效率,对于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对药品采购进行计量。

(二)重点培养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由于医院职工对于成本核算工作缺乏较高的认识,因此领导层必须要将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培养作为重点,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在有很多的医院职工

都认为成本核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毫无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工作,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成本核算工作就会难以完成根本目标,严重者会影响到整个医院的未来发展,对此,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医院必须要从多方面实施,大力提倡相关人员学习新会计制度的重点知识内容以及最新要求,从多方面增强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会计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定期组织相关教育培训,加强计算机等信息软件的技能教育,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实施。

(三)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医院新会计制度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建立在旧制度之上的,尚未完善,基础较为薄弱,导致整个医疗系统缺乏严格的控制,严重影响到了最终的核算质量。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应该在很多方面结合国家相关制度的要求,以医院的实际事务为基础,不断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尽可能的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满足新制度的最新要求。

四、结束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制度的实施虽然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旧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医院内部必须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有效改善,使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筱芬,医院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4):170-172.

[2]胡静,李诗,李长庭.简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2(5):48-49.

[3]刘敬华.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4):88-90

[4]蓝艳娜.试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J],经济生活文摘(上半月),2012(5):91-92

篇2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从现行规定看,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强制结汇的要求,企业在发生外汇业务后可以自由选择结汇或者不结汇,但实际情况是,近些年来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降低,人民币升值趋势和压力不断增加,造成企业储备美元的意愿下降,企业完成外汇业务后,通常都选择结汇,以实现保值,结汇是企业通常的选择。所以,分析企业外汇会计处理过程以及报表中的外汇资产时,会计分录的编制在举例中通常采用企业更常见的结汇形式,并以最主要外汇形成——商品交换为主进行分析,对外来投资等形式暂且忽略。同时,为了分析时更加容易理解,企业外汇所涉及会计处理不再考虑汇率变动和手续费等因素,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为了更能体现实际情况,例中外汇都假设为美元。

通常情况下,企业外汇会计业务涉及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基本外汇业务的简化处理过程举例如下。

[例1]某企业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外币交易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发生两笔涉及进出口的业务,期初进口原材料600吨,每吨价格2000美元,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6.5元人民币,并支付进口关税1000000元人民币,进口增值税2000000元人民币,货款已经支付,关税和增值税由银行存款支付。期中出口销售商品10000件,每件销售价格为200美元,该商品计算成本为1000元人民币,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6.5元人民币,企业享受出口免征关税和增值税优惠,货款已收到,企业在当期结汇,结汇时汇率仍为1美元=6.5元人民币(为了计算方便,此例假设三个时点的汇率相同),企业在当期期末不保留外汇收入。

由于企业当期结汇,不保留外汇收入,所以进口时要购入外汇,即换汇。其进口业务会计分录如下(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

企业进行上述会计处理后,会形成收汇与付汇的差额80万美元(进口付汇120万美元,出口收汇200万美元),企业在本期进出口业务实现利润300万元人民币,通过结汇以人民币形式获得现金流和资产,其财富已实现,储备在企业并归企业所有和支配。

由于我国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所以从整体看,所有涉外企业在会计期间经过类似上例的会计处理后,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会形成差额,此差额经过结汇后企业以人民币获得了差额并增加了企业财富,财富归于社会,并在社会中流通。

二、中央银行参与后涉及的进出口会计处理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简化资产负债表(如表1)。分析表中中央银行的会计要素,结合我国目前的结售汇制度并以典型和最直接的进出口贸易为例分析。

承例1,假设该企业进出口业务涉及三个当事方,即出口企业、进口企业和我国外汇管理部门(中央银行),三方在涉及进出口业务时其会计处理过程及资产变化情况如下(为方便分析,会计处理进行了简化,即不考虑收入、成本等影响利润的因素和税收等因素):

经过上述会计处理过程,对于国内企业,结合例1前面会计处理,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即国内企业在实现与国外企业进出口业务后,通过与中央银行的结汇和换汇交易,将进出口业务实现的增值(或称为利润)已兑换为人民币转移到企业,中央银行参与的结汇和换汇交易未出现将企业财富截留的过程。

中央银行在企业结汇和换汇后,资产负债表中的美元资产(外汇)增加80万美元,与美元资产(外汇)等额增加的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央行负债(央行票据),在这一外汇储备实现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只是通过发行债务或者票据获得人民币后从企业手中购买美元,中央银行起到货币转换作用,自身只是货币符号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的同增。同时,从中央银行对进出口业务的会计处理及资产变化,可以看到我国外汇储备形成的两个基本途径:第一是贸易顺差,这里可以称为数量差,即出口增加的美元资产(外汇)大于进口支付的美元资产(外汇),差额停留在中央银行报表美元资产(外汇)项目,形成外汇储备,这是我国外汇储备形成的最主要形式;第二是出口之后,在某个期间或某一截止日还未形成有效的进口与之相对应,这样的差额是由于时间造成的,这里可以称为时间差,时间差直接形成外汇储备,但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会形成进口与之对应。通过两种基本途径,中央银行基本外汇储备形成,并和从事进出口的企业分离,分离后中央银行外汇储备未占有企业财富或社会财富,只是中央银行资产报表上外汇的增加和负债的增加,且是等额增加。

三、外汇储备的使用及财富本质

近些年,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且我国政府所持美元债权也不断增加以及美元贬值的背景下,社会上有许多呼声,主张我国政府应将所持美元债权减少并大量购买国外资产,或者将外汇储备用于增加国内福利,或者购买外国福利用于国民享受等等。这些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也是对外汇储备本质的错误认识。

首先,从财务视角看,伴随中央银行美元资产增加的是负债的等值增加,这样的同增同减,只是改换了资产的存在空间,而非财富的增加,也就是中央银行只不过是利用手中借来(主要通过发债)的人民币资产置换下了美元资产,付出了人民币,这只是数字和币种符号的改变而已,如果非要将中央银行所持美元用于消费,就会导致一份财富企业消费一次,在中央银行控制下再消费一次,财富被虚拟并进行消费后,通货膨胀产生。

其次,假设将美元债权减少后大量进口国内所需生产生活物资,表面上看,似乎是将我国中央银行所持的美元资产进行与国外物资的交换,而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国内商业银行借钱(最终通过多发行人民币实现)后到国际市场上消费,这会造成整个世界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角度看,中央银行若将美元资产在国内赠出后投入消费,结果是消费结束后资产表中资产消失,而负债无法解决,不符合会计基本常识,如果以人民欠债的形式分配美元资产让国民享受国外资产,将会使国内人民变成中央银行债务人,其实就是国内欠债消费。

再次,如果将央行所持的美元资产直接购买国外福利然后发放给国民享受,这种福利必须到国外才能享受,大规模的享受国外福利,不但有国外能否承担的问题,同样还是产生“分资产”的问题,结果仍然是央行无钱可兑付商业银行,若依靠增发行货币,结构性膨胀随即产生。

国内企业在一段时期内仅有出口或者出口大于进口,企业获得利润,并通过结汇使利润归于企业,企业财富实现。同时,中央银行美元资产(外汇)迅速增加,伴随中央银行美元资产增加的还有等额负债的增加,这是外汇储备形成的实质。从会计处理视角对一些流行观点进行分析后,要明确外汇储备作为财富已经分配与企业,不能随意用来再次消费,理性的解决外汇储备是央行将外汇储备通过增加正常的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业务,增加国内急需和短缺物资的进口,逐渐消化外汇储备,实现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国内需求。并且,即使作为我国外汇储备主体的美元不断贬值,中央银行也只能进行外汇存在形式的改变,而不能改变外汇储备本质进行随意消费。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17-02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当前的高校课程体系中,财务管理不但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非财会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大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综合性强,加之非财会专业学生相关先修课程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正确的目标可以引导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财会专业而言,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理财实践进行基本分析和操作,从而培养具有现财理念、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目前,对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没有将财务管理与特定的专业联系起来,大部分都是参照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对财务管理与非财会专业的联系认识不清。教师在授课时常常照搬财会专业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很少考虑非财会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对财务管理知识的需要.

(二)课程衔接不合理。对于财会专业而言,在内容上注意了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衔接,财务管

理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税法等课程之后,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而对非财会专业来说,在开设财务管理课程时,通常只开设基础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有的甚至只开设会计学原理,由于没有前期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作铺垫,财会知识储备不足。课程衔接不合理,导致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普遍感觉学习财务管理课程困难,很多原理不能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由于在教学目标上没有将非财会专业和财会专业区分开来,所以在教材的选用及教学内容上通常也不作区分。财务管理课程不分专业,通常都使用同一种教材,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导致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时普遍感觉很吃力,甚至有少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非财会专业与财会专业相比,两者的学习目标不同,学习基础也存在差异,再加上课时的有限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就很难系统的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太专业、太系统,进而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

(四)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这种做法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费时费力,学生由于先前的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形成教学的互动,对教师的讲解缺乏兴趣。,而且教学中实际案例较少,使学生感到财务管理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深入学习不顺利,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有些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需要补充一些管理会计或成本会计方面的内容,但由于课时有限,只能采用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非财会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该课程的非财会专业主要是管理类学生,这类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他们需要的基本能力是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的问题,财务管理活动只是辅助其实施管理能力的一个手段。因此教学目标是培养懂财会、会用财会知识的经济管理类人才。财务管理可以拓展其知识面,丰富其知识结构,但是不需要全面掌握,只需从财务管理的知识框架结构出发,了解财务管理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就可以了。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应主要以基础性教程为主,而且书中的理论要成熟、案例要生动、习题要简练。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针对非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通过学习,学生需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在读懂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决策,为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

(二)完善培养方案,处理好各课程间的衔接问题

财务管理作为管理类非财会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内容和专业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很多只学过会计学原理和中级财务会计学的非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就会存在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在安排课程时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比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往往只学过会计学原理,教师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就需要在授课内容上作一些调整,增加相关会计类的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增加课时,以解决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三)改革教学方法,适量引入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在未学习财务管理之前,他们所具有的往往是一种朴素而不稳定的兴趣,一旦在深入学习不顺利,就有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要求,以案例教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的研讨,使学生充分理解的重要教学形式,是一种易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剖析典型的企业财务案例,可以加深学生对财务理论的理解,扩展知识面,训练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并且由于案例源于实践,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可以锻炼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增强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学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先制定好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涉及主要知识点和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由于课时的有限,所以尽可能将案例教学所占的课时放在课外。教师必须精选案例,降低案例专业性,紧密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课堂上学生采用分组讨论,为每一个组员分配任务;讨论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和帮助,为讨论创造自由宽松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讨论结束后,教师适当总结,并要求各组同学写出案例报告。

(四)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期末考试主要是对相关概念等基础性内容的考核,学生考前突击复习,最终也能轻松及格,这种考试实质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期末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之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对学生培养的环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科学的考核机制与之匹配就无法真正落实其教育理念。针对非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丰富考核方式,配合多样化学习。期末考试可以适当地降低难度,并减少考试得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甚至可以将期末考试改为实践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研究环节多投入精力。

总之,通过财务管理教学的改革,激发非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创新型综合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3).

篇4

摘 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其不仅加大了会计工作的任务量,同时也为财会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将直接关系到财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本文就如何提高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企业单位 财务管理 会计人员 综合素质

在我国企业单位财会从业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较少,大部分都为初级职称人员,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这就要求企业单位财会人员思想观念必须发生转变,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下,本文就对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现状及素质问题

(一)法律意识淡薄,知识面较窄

我国企业单位内部的财会人员,其在日常的财会工作中,很少实行岗位的轮换。财会人员虽然能够充分掌握、灵活运用其所处岗位的专业技能,但对于其他部门与岗位的业务知识缺乏了解,从而难以提高综合业务能力,知识面较为狭隘。一些企业单位的财会人员,往往法律意识不足,对于国家、企业所蒙受的经济损失视而不见。此外,部分财会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与责任,盲目听从上级办事,对于自身的利益与职权不够了解。

(二)财会队伍的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企业单位,其内部财会队伍的人均年龄较高、业务水平不一,甚至有一些财会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缺少完备的财会核算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由于年龄较大,对于新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较慢,一些财会工作还停留在守旧的记账、算账、报账的模式中。与此同时,虽然财会队伍每年都在吸取新鲜血液,招聘了一些应届大学生,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其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有效利用,财会工作已然在沿用守旧模式,从而难以提高财会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企业单位针对其内部的财会人员,虽然每年都开展了教育、培训工作,但往往流于形式、走个过场,加上部分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低,从而难以达到培训效果。而一些财会人员即使参加了职称考核、学历教育,但由于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至实际的工作中。此外,由于财会人员掌管企业单位的资金、账目,其往往存在自以为是、态度恶劣、嚣张跋扈的现象,基本职业道德丧失。一些企业实际的财会工作,已然停留在事后核算的模式上,使财会人员难以及时、准确的向上级领导提供数据信息,财会管理缺乏有效性,无法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提高企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

企业应针对内部的财会人员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培养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日常财会工作的态度,从而使财会人员对于自身所处岗位,能够充分行使其职权与职责,更加积极的学习专业知识,以此保证正常的财会工作纪律、质量与效率,从而避免违法、违规现象的产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工作环境。

(二)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

作为一切财会工作的基础,企业需要定期开展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学习、业务技能的培训工作。首先,应根据企业自身会计活动的特点与情况,针对常规的财会工作,进一步巩固基本知识。其次,应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围绕新的业务知识与技能,展开业务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财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财会人员,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提升业务水平,才能确保事前预测的全面性、事中核算的真实性,以及事后分析与考核的准确性、有效性,从而更好的的完成财会工作。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贸易交流的频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应每年定期组织海外培训、深造,学习更加先进的业务技术、全新的知识与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现代化的实现。财会人员应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宏观调控措施等法律、规范、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财会工作更加严谨、合法。在市场经济下,若要成为全能型综合素质人才,财会人员应对其他部门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理念、流程有一定的认识,以便参与经营管理,实行监督职能。

(三)信息化技术的学习与应用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临近,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进一步促进了企业财会工作的改革。现代企业为实现财会工作信息化,应针对计算机系统、电算技术、网络系统、财会软件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展开财会人员的培训工作。此外,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让财会人员熟练操作数据信息的录入与存储、财务分析与报表的编制等基本的财会工作流程。随着现代化程度的加深,财会工作信息化将是我国企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四)严格执行用人选拔制,实施奖惩机制

企业内部财会人员的招聘环节,作为保证财会人员职业素质的第一关,应严格执行用人选拔制,从中挑选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新进人才并持证上岗。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企业单位应定期开展业务考核,根据其结果实施奖惩制度,增加所有财会人员的紧迫感、提高财会工作的积极性,从而避免违规操作、不负责现象的产生,有助于整个财会团队素质的提高,由此确保财会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此外,还可执行约束机制,针对各个财会岗位制定责任目标,提出具体的约束性标准与条件并签订责任状,对于违反规定、没有实现责任目标的财会人员,给予适当处罚,以此警示他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一项时间长、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企业单位应充分了解、正确认识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的作用及意义,深入持久地做好这项工作,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篇5

摘 要 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来适应自身工作的需求。文章概述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明确了财会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并重点就财会人员职业判断的提升途径做出分析论述,意在为财会人员的素质优化提供思路与支持。

关键词 财会人员 职业判断 提升途径

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日益深化,财政部出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很多内容涉及到职业判断,这对于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但就当前情况来看,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乐观,同新形势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因此,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进行探讨,来寻求该能力的有效提升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我国财会人员的能力提升、与时俱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概述

会计职业判断指的是会计人员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同企业自身目标和特点相结合,运用其所具备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对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原则等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归结来讲,即会计人员对准则、制度的把握和理解的能力,属于现代社会下,财会人员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素质。

二、财会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面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财会人员一定要以法律、制度、准则为准绳,同企业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发生的实际业务,作出公正、公平、客观的判断。财会人员应将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维护企业利益、确保企业资产的增值性和盈利性及经营目标的实现作为应尽的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企业利益的维护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为代价,在这一点上,财会人员一定要坚定立场,对外来强加意志,予以驳斥,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意见。当对方不接受相关建议时,财会人员也一定要稳住,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及时的上报。

三、财会人员职业判断力的提升途径分析

(一)树立、强化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意识

职业判断意识的树立是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正确运用及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财会人员具备了职业判断意识,才会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职业判断的内涵,进而促进自身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才能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因此,财会人员应转变思维和观念,强化对职业判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对制度、准则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容认真领会,持久深入地学习,来确保自身业务知识的持续更新。只有这样,职业判断才能为财会人员所用,成为其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二)强化职业操守和道德教育,为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提供保证

对于许多会计核算的处理,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只有原则性的要求,这为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提供了广阔空间,如财会人员道德缺失,其职业判断就极有可能失真。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成为财会人员职业培训中的重要内容,将财会人员的职业操守放在首位,来促进其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为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条件。

(三)不断学习,依靠知识更新,来提升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第一,财会人员应当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对于会计原则的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其职业判断恰当运用的基本前提;第二,对会计各主干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且对于同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外汇、金融、生产经营、贸易、经济等知识应逐步掌握;第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对继续教育认真对待。新制度、法规、政策的不断出台,要求财会人员对继续教育加以重视,来将其作为知识不断更新的重要手段。同时,只有将新准则学好,才能运用的好,财会人员的职责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自身素质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一名合格的财会人员,应当对新准则中的内容不断学习,对新、旧准则间的差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如有哪些新增内容,会计处理的不同有那些,对企业会计核算有那些影响等。

(四)强化会计实践和执业经验积累,来提升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财会人员只有以足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工作实际,在实践中进取开拓,才能促进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会计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十分必要,对于财会人员掌握、深入理解会计理论十分有利。同时,职业判断的运用,要求财会人员具备适应复杂会计环境的能力,但这一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培养起来的。出于对此方面的考虑,应当对传统会计岗位终身不变的形式加以改变,实行“岗位轮换制”,有必要时可将转换扩展到不同会计部门之间,从而使财会人员的能力更加全面,为职业判断的运用提供丰富资源。

结语:知识经济时代,要求财会人员不断学习、总结,来充实、提升自己。作为财会人员的一项重要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十分关键,参考上述内容,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加以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在未来的会计管理中发挥应有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财务处室信息素质信息时代财会人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知识与信息无疑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最大基础,终生学习的观念业已深入人心。信息时代中,信息成为至少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近年我国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工作特点和方式的内涵,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正在逐步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工作的质量,所以我们都应当认清并在工作中重视之。本文仅就信息时代背景下财会人员的信息能力的问题给予分析,希望大家一起思考。

一、信息时代财务处室财会人员的定位

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应掌握项目预算、投融资、产权、项目管理、财会制度、新的财会准则、法律、逻辑、工业、农业等各个相关方面的知识。财会人员要通晓财会学及其分支学科,要熟悉财务处室的各项业务,这些都是从事财会工作的基本条件。

1.方向定位。信息时代背景下各单位财务处室咨询员应从传意识中解放出来,财会人员必须及时转变过去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财会人员对单位和社会的价值,科学定位财会人员的角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会人员在日常工作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以适应日趋复杂的信息环境的要求。

2.知识定位。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的业务知识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浩繁、混杂的信息资源;面对各层次各方面的财会事务需求,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必须对信息进行大量的、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这就要求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以财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为两大支柱,还要熟悉大量的网络知识,成为能和各单位财务处室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某几方面的学科专家和财会专业技能能手。

二、信息时代财会人员的能力要求

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能力体现,通过能力来服务于具体的业务工作,因而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还应该具备综合化的能力架构。“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各行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各行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目标,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金、资产安全和效益的监管,使有限的资金、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新时期对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1.作为一名专职财会人员,首先应具备通晓专业理论。一名出色的财会人员必须有宽厚的财会理论基础和娴熟的财会技能。财会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财会理论研究方法是财会理论和财会实务的方法论,对于从事具体财会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了解和掌握财会理论知识和方法有利于财会人员从理论层次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它指导具体实践工作。具体来讲需要掌握以下一些方面,如:财会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收益、费用、资金、营运资金、财会清单、财会报表、合并报表、存货、递延资产、制造成本等。还有关于财会学的财会本质、财会属性、财会职能、财会对象、财会地位、财会任务等等。以上都是基础性的理论问题,是财会理论体系的支撑。财会人员熟悉财会理论,用理论指导和处理实践工作的问题,就可以尽可能减少随意的、盲目的工作。

2.计算机与网络运用能力。财会人员都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应当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各单位财务处室的日常业务工作。包括熟练运用一些重要的财会软件、网络工具,熟悉怎样使用浏览器、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如何下载网上信息和软件、如何在网上进行信息和数据上报等。电子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令财会工作的手段、工具、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财会工作中已经逐步实现计算机化。财会人员要学会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财务软件等操作,并能针对本单位、本企业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录用、存储信息、财务分析和编制报表。这是基本的要求,是财会专业基本技能之一,没有这种能力,就不能当好财会人员。

3.外语应用能力。现在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科技信息的国家界限日益模糊,交流越来越多,英文在网络技术使用的各种软件及其网络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要想跟踪学科发展的最新的动态的信息和资料,要想在未来参与到国际性的财会事务中,就要突破语言障碍。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的客观要求。奔涌不息的信息流是人们创新意识的源泉。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等特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能够不为传统习惯势力和世俗偏见所左右,敢于标新立异,想常人不敢想的问题,提出超常规的独到见解,善于联想,从而开辟出新的思维境界。创新能力是提高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工作能力的不竭动力。

5.公共关系能力。财会人员日常要与所处单位内部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多的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愈来愈多,此时人际交往能力对财会人员来说就显得很重要了。只有具备较强的公共关系能力,才能更好地达到财会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6.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财务工作属微观层面的工作行为,缺乏经济学知识的财会人员,必然是视野狭窄、不会从全局角度审时度势的财务人员。财会人员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知识有助于了解具体单位管理的细则,在此基础上运用会计、财务手段对诸如企业运营发展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考核、规范指导等功能,无疑将有助于科学财务决策的制定和有效执行财务工作及任务。

三、信息时代财会人员专业队伍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提高行业内部人才的能力和建立利用外部人才的良性人才发展机制,已成为交通发展人才保障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必须着眼于国内国际市场人才资源的开发,必须更加主动地适应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趋势,在完善财会人才机制和改善人才环境方面下功夫,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人才机制和人才环境。各单位财务处室专职财会人员的培养要求较高,一般宜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培养:

1.大学正规培养方式。在我国,很多重点大学设置了财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大学正规培训是培养专职财会人员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2.从各单位财务处室在职人员中选拔,重点培养。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是提高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在职人员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以自学和继续教育相互辅助进行。而且,在职培训人员还有两条优越性:一是人才留得住,二是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这两点对于各单位财务处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职培训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先选拔学历高、业务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青年财会人员作为重点培训对象;(2)应创造条件让其进修或自学有关课程,提高其业务水平;(3)应在业务工作中对其压担子、给机会,放手让其发挥才能,使他们在工作中锻炼成长为合格的专职财会人员。

四、各单位财务处室财会人员的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领导重视。各级领导观念上要从传统各单位财务处室观念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各单位财务处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财会人员的新的要求,要花大力气狠抓队伍建设。

2.加快建设步伐和业务改革。各单位财务处室应当适当开展业务外包工作的尝试,这不仅促进了各单位财务处室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同时也是各单位财务处室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有益探索。

3.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培训的规章制度,强化对培训师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考勤、培训考核等多环节的管理,在制度建设上保证财会人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加强对财会人员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保证财会人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技术在财务部门的应用,不仅拓宽了财务部门工作与服务的范围,增加了服务手段,而且对推动财会人员工作自动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面对新技术新环境积极应对,我们在网络环境中,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一个财会人员都会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郑佩丽:提高财会人员自身素质的对策.当代经济,2006,(06)

[2]易向彬:21世纪会计人员素质的探讨.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03,(01)

[3]邹明璇: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对策探讨.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09)

篇7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都是照搬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但是高职教育应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找到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向,以及高职教育的教育指导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进入社会就可以迅速融入社会的职业技术人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是工作上手要快,素养较为全面。笔者将从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入手,对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方法。

一、财会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时代不断前行,经济发展愈加迅速,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方向,地球已经被人们称为地球村。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财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在社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面对的知识量庞大,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财会专业人员要终身学习,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财会专业人才需求单位的范围极为广泛,任何一家单位都需要具备专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级学校,社会企业,行政机关单位,这些都需要自身设立财会部门,将财会工作梳理好。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一般位工商企业,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财会实际工作。这就需要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充分面向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财会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存在着部分矛盾,职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较少,而具备基本素质而无法拿起全部工作的初级人才供给过剩。介于高?人才和初级人才中间的综合素质较强的财会人才也比较少。高职财会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会计实际事务人才,适应我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1]。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一)对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改革

高职财会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根据定位进行培养理念的改革。高职财会专业培养人才与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财会专业要基于就业导向,培养实务型的财会人员。培养理念也与其他级别的院校有较大差别。高职财会专业应该将专业技能部分的提升作为重点目标,毕业生进入社会能够迅速融入,迅速将工作拿起来。与此同时,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也应该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品德方面,用户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与社会的总体发展思想保持一致。在职业道德方面,财会人员面临的诱惑较多,高职学校财会专业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拒绝不良诱惑,做好本职工作。

从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以适宜社会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2]。

(二)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严师才能出高徒。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极大影响了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教师具备教授会计专业的理论水平,但是在实践方面缺乏经验,难以将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反馈给学生。如果教师本身都无法了解就业需求,就很难根据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培养财会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方面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鼓励财会专业的教师们深入生产生活工作实际,走上工作一线,通过旁听旁观、直接顶岗等方式,去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人才工作能力的详细需求,将实践技能提升上来,将会计理论联合实际,加深对企事业财会专业人才需求的理解。教师再回到校园之时,带着对财会专业技能的新认识,必定会对当前高职财会专业设置的问题提出改良意见,并且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改革。

(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高职财会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除了本身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培养,还要注重实际演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其他方式补充教学资料。学生学习财会知识不应仅仅学习教材知识,要讲知识延伸到实际应用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财会教学资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资源也极大地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汲取大量的营养,对自身专业技能进行提升。

教师可以登录政府网站,让学生实际操作如何纳税申报。学生在学校即接触过的基本知识,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可以迅速拿起工作,完成纳税申报工作。各个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研讨,将彼此之间教学优势和教学心得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在进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各工作单位的工作实景,根据真实企事业单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让学生亲自体会进入社会后的工作需求。

拥有了现代化的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做好主导作用,对巨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合适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料,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添砖加瓦。

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 财务会计 对策

一、前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以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它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的知识和发达的技术基础之上的新的经济形态。

二、基于知识资本的背景下财务会计的目标、原则与措施

(一)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财会目标

财会目标,从宏观方面说,“决策有用观”抑或“经管责任观”两者均为工业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直观反映,间接地忽略了经济时代的重心,即知识资本。对于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当今社会,知识已经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渐渐加入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而一个企业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必须将知识和创新作为企业的指导方针,将发展重点转向为知识资本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上。这充分反映了经济知识时代,知识和创新就是资本的事实,而这种知识资本的评价标准就是这些资本本身的增进能力及可持续历练,企业的经济发展或者财富积累的直接来源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知识资产,因而企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不再是物质资本的拥有者,知识资本的持有者已然占据了企业的重要部分资产,这些变化必然导致财会目标的改变。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财会基本原则

在如今经济体制重组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资本的直接组成部分,这种资本的可持续性受到知识创新性能力的影响,从传统的观念看来,知识资本的评价原则是物质的、以有形的资金支出数量来衡量的,这对于现代的知识体系来说是完全错误的,这种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了财会的信息需求:从旧有的现实财会信息转向财会信息与非财会信息结合的多元化需求。而当下的“权责发生制”是财会工作更为完整、完善的反映,也是作为财会工作的中心而存在的。然而,时代的改变使得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日新月异,权责发生制只是一个时代、某一个经济时期的反应和体现,是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的,这种责任制度已经开始不但受到质疑,而作为管理者本身来说也是无法改变的现状。在当今这种发展背景之下,财会主体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难以区别和认清主体的经营持续性,同时如若企业存在跨地域、跨行业或者生产、科技以及销售相结合的情况,就是的联合对象和区域难以确定和划分,以致出现“借壳经营”的情况,这时就无法满足企业的可持续性经营,而信息使用者是需要有随时可获的信息来提供和保证决策,这时财会分期的假定所不能保证的。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财务会计工作办法

(一)有针对性地对财会报告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

改进一,使用概括性报告和差别性报告。概括性报告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较为简练、概括的报告形式,涵盖有最为核心和基本的信息量,这是为了避免当下的财会报告信息量过大而使得重要信息的突出性和中心性被淡化忽略而采取的一种措施,而带有详细信息的传统的完整性财会报告和差别报告则是概括性报告的后续或者补充,差别报告的独特性就在于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和需求者的要求,即时间上、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上不同的使用者,需要的报表也会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这种即时性的报告使得业务的实际发生和终止整个过程中都能满足报表的即时性提供。

改进二,采用总结过去经营状况的总结性报告和未来预测性报告。总结性报告指的是根据企业管理单位提供的信息将经营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供给使用者作为了解企业发展态势的参考,同时也为预测性报告提供实践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总结性报告必须考虑到在报告期中企业的财会政策的变更和影响,同时企业的汇总资料必须根据当下的货币等经济现状进行相应调整。而盈利预测性报告反映的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果的预期,是建立在对今后经济发展的假设上的一种形制,这种报告可以成为对企业管理的经营成果做出评价的依据和指标,而报告使用者也会拥有更为长远的目标。

改进三,分部财务报告的运用。分部财务报告,客观来说是将企业的分支机构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和报告,一般来说以行业不同、地域不同来区分和编制,这时相对于综合报表的综合性所采取的较为针对性的措施。对于不同的行业或者地域的子公司,它是一般总结性报表的跟进和补充。

(二)预测性报告和收益报告的编制和完善

1.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进行信息的预测

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经济背景之下,一些企业的投资者对于企业的未来的发展状况的了解相对来说较为急切,而实际的报表由于使用者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对企业的充分了解,往往不能准确预测企业的后续经营和发展状况,因此预测性报告的编制也显得更为迫切。就当前的情况来说,只有上市公司在上市报告和招股说明书中允许出现预测性信息,所以预测性报告的可靠性和完善性无法保证,即使这样,预测性报告仍能满足内部管理者的需求而成为用户决策和评价的一种指标和参考,可以说是信息的一种披露形式。值得注意的是,预测性报告必须将成本和效益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加强信息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完善性,成为信息的一种客观性反映。一般来说可以考虑近两年和未来一年的信息作为基本信息构架来编制预测报告。

篇9

关键词:财务会计 职业判断能力

一、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现状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国家颁发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并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考核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但从目前我国财会人员的基本情况看,整体素质不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较差。比如,一般只从事以资金核算为主的核算业务,不能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缺乏对财务报表的归纳、分析能力,不能对企业未来的财务决策提供参考,也不能对企业有可能面临的财务危机做出预警。随着信息技术在财会工作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逐步从传统、繁杂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判断力,调整知识结构,协调能力构成,以不断适应社会和企业对财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二、财会人员职业判断的主要特点

一是目标性。判断的结果既要客观、真实、公允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的实质,还要符合企业长远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是主观性。财会人员职业判断主要是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过去积累的职业经验,对需要做出判断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选择合理的方法,并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不同的判断和选择对财务成果有不同的影响。

三是权衡性。会计职业判断就是在多个方案中比较、权衡、取舍,在此过程中,财会人员会面临着可靠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适用性、利益驱动与公允公正等的权衡与选择。

四是受制约性。会计职业判断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同时受财会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准的制约。

三、提高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性

(一)财务工作的特殊性。企业的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信息的重要汇集地和信息传递载体,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内、外部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判断是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在财务核算和报表编制的过程中,财会人员可以较为直接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对市场信息和企业决策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从而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和备选方案。

(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首先掌握了准确的信息,谁就在竞争中占领先机。因此,企业要加大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力度,通过对信息分析判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这就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会计人员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能有效地分析信息,精选出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可见,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非常必要。

四、影响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科学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财会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由于一些企业不重视对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不能及时地更新知识结构,导致了职业判断能力的缺失。也有财会人员自身的认知偏差、实践经验不足使其没有正确地发挥和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等。

2.利益追求和职业道德。利益诉求或偏好是财会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内在驱动力,财会人员在做出会计职业判断时往往受利益关联方的影响。职业道德水平是财会人员做出公正、合理职业判断的基石,财会人员应排除个人主观意念及偏好,客观、公正地进行职业判断,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二)客观因素。

1.会计事项自身具有的特殊性会影响会计职业判断。如新会计事项和新会计业务,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参照,因此需要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经常出现和已被充分定义的问题,解决它只需要一般的职业判断能力。

2.宏观调控政策会对经济运行及行业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因此,经济政策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会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

(三)环境因素。

1.法律、法规的影响。《会计法》、《公司法》、《税法》等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行业规范,是规范会计行为、进行正确财务职业判断的准则,财会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不能超越其范围。

2.管理层的影响。由于不同的职业判断结果会影响企业经济利益格局,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基于经营利益,有时会要求财会人员在法律法规的边缘打球,干预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和选择,自然会影响财务职业判断的效果。

五、对提高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建议

(一)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财会人员只靠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工作需要,因此,财会人员自身要有紧迫感,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认识,并在会计工作实践中有意识地积累经验。

(二)提高财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会计政策的执行。真实、公允是财务职业判断的基本原则。我国应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宣传的力度,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建立以社会舆论和诚信档案制度为基本形式的社会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体系,促使财会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财会专业;培养目标及对接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职业技术教育中财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设置研究”课题编号:10030137的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体现出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财会专业是职业技术院校中最普遍的专业之一,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开设了财会专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当合理有效对接,充分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效率。

一、中、高职财会专业培养目标及对接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财会专业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实施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基础教育环节,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和劳动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财会专业培养定位是面向基础,为社会培养掌握应知应会的会计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电算化基本流程与基础核算模块账务处理等基本操作,掌握金融、税收、政府会计基本概念,遵守《会计法》,恪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企事业单位会计员、统计员、金融机构的储蓄员、商业机构收银员、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等工作人员。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中、高职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及对接

在确定中、高职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科学规划课程设置。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及核算技能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突出职业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财会专业在中职阶段,核心技能应放会计信息记录层面,辅以初步的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以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训练学生填制会计凭证、设置登记账簿的规范操作习惯,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并在操作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认知核算方法与会计岗位之间的联系。以《小些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初步学习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标准,训练电算化软件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具备会计信息确认、计量、报告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职、高专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及核心技能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财会专业应当设置《会计实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经济建设培养中级人才。

会计实务课程应当以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并要突出行业会计比较;《税法》、《经济法》课程要基本涵盖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所有税收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并以此为平台,设置《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提升业务水平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正确解读企业会计准则,并根据准则规定,对具体企业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的专业能力。较为系统地掌握会计实务原理和专业知识并能正确执行有关会计等财经法律制度,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熟悉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培养对财务事项的职业判断能力。

高职、高专的核心技能应体现在根据会计标准对具体业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层面。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强职业判断能力训练,结合企业经营目标,选择最恰当的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提供客观公允的会计信息。

(三)中、高职财会专业课程对接

中、高职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基础入门课程应放在中职阶段开设。如《会计基础》、《统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高职原则上不再重复设置。考虑到高职、高专会有部分普通高中生源,对这部分学生,可以设置《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将会计基础及小企业会计实务的内容整合起来,在入学时第一学期开设。《财务管理》、《税法》、《审计》等一些较高层次的专业内容,只在高职开设,中职不设置。这样就避免了课程的交叉重复造成资源浪费。

《会计实务》内容应涵盖一般企业基本经济业务。对于特定行业的特殊业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有选择开设;《财务管理》考试科目除注重企业自身财务管理的要求之外,还要涉及预算、筹资、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税务、财务分析与评价等多个方面,要能形成贴近公司财务的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税法》、《经济法》的内容应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上,涵盖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增值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等。

三、中、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思考

中、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人才的任务,应用人才的培养侧重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财会专业教学应当树立课堂即岗位理念,将真实的财务工作引进课堂,使学生在作中学,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应该是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的核心要求。

(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将行业企业适时的工作岗位、经济业务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根据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结合会计资格考试确定教学内容。

(二)虚拟企业作为课程载体

将行业企业真实业务资料加工成为虚拟企业,形成会计岗位典型经济业务,作为课程教学的载体,根据实际会计核算程序安排教学顺序,创新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三)按核算岗位构建学习情境,分层实现课程目标

根据虚拟企业情况,按照真实工作岗位构建学习情境,通过不同情境业务处理,使学生先具备单项核算技能、进一步具备综合核算能力、最终练就能够解决一切核算问题的本领,形成职业素养。

(四)任务驱动、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

对学习情境中每一个知识点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理论。学生对业务的处理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理论的过程,知识理论寓于实际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实践与知识理论一体化,学生在作中学。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五)工学交替编排教学进程

教学工作一方面在校内进行,利用多媒体教室、会计模拟室、电算化机房、创业者沙盘实训室等场所学习。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进度,有计划安排学生到行业、企业等校外实训基地现场观摩与实践,促进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总之,财会专业中、高职不同层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对接标准的明确,才能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加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的专业人才,扩大就业,提升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

[2]刘玉庭.《建全和完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体系,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建设》http://.cn/Pages/News/P_NewsViwe.aspx

[3]袁贵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