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业风险的概念与特征

篇1

[关键词] 创业 创业风险 研究视角 述评

一、概念界定

1.创业界定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也是解决一国就业问题的良好途径。当把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时,其是一个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动态复杂系统。由于创业学是一新兴学科,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学者们在其概念上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使得学者们难以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限制了创业学科的发展。

有些学者从创新角度界定创业,认为创业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新服务的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来产生新的财富创造的能力,任何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创业精神(Peter?Drucker,1985)。创业精神的实质就在于开拓创新。创业既可指新组织的创建过程(Gartner,1985),即个人或团体依法登记设立企业,以赢利为目的从事有偿经营的商业活动(朱炎,2000);又可指组织中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Nicholas Siropolis,1986),这扩大了“创业”的内涵。因此可将创业分为两个层次:“创建新的企业”和“企业内创业”,前者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创业,而后者则代表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创业”。

从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的角度对创业概念进行定义的也比比皆是,认为创业是创业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生产要素,并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再以不确定的价格出卖其转换品(产品)的活动(Richard Cantillon)。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领导者的角色,他们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Jean Baptiste Say)。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既是一条创业路径,又是一种创业方法,通过组合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机会,形成新的组合力量,这对创业十分重要。Robert Ronstadt从创造财富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的《创业学教程》(2004)对创业的定义也反映了这种观点。

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界定创业概念的观点更为常见,Howard Stevenson认为创业是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可由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和回报政策等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郁义鸿等(2000)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该定义强调了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能力以及所创造的新事物必须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不仅对创业家而言,也对开发的目标对象而言。创业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创造,创业者是创业的主体、创业构思的孕育者,他们通过奉献必要的时间和努力,开创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虽然他们可以借鉴、模仿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方法,但他们必须从头做起,将创业构思转化为实际行为,但这必然存在巨大风险,风险可能来源于技术、资金、管理、人力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创业者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心理和社会风险来获取货币报酬和个人满足(Amar Bhide,1992)。

2.创业风险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只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或角度来界定,而并没有将其一般的概念提炼出来。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处理进入新企业或新市场的决策环境以及新产品的引入。赵光辉主要从创业人才角度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指人才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无独有偶,牟永红也从人员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吸收风险投资的过程,而风险投资家们在对新创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创业的人员,而不是项目本身。人员风险具体表现在人员的能力、人员的流失和人员的道德三个方面。刘骅将创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创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非系统风险是指非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即与创业者、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

二、创业风险研究综述

目前,创业理论体系仍然是由国内外学者各自积累的学术碎片所组成,创业研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仍处于“青春期”(Low,2001)。由于存在理论和实践的真空地带,创业理论需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创业风险的研究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创业风险的提及率很高,但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创业投资公司的创业投资风险的研究层面,站在创业企业角度对创业风险的研究还较少。

在对创业者风险倾向的研究中,Brockhaus(1980)和Bird(1997)认为创业者比一般管理者在决策中接受更高的风险水平,但这并不表示创业者的风险倾向高于一般管理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学者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试图证实创业者与一般管理者在风险倾向上的差异性,但都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目前所达成的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较一般管理者并无实质性差异(Low,2001),创业者只是中等程度的冒险者(McClelland,1961),[5]只是创业者抱着更为乐观的心态看待创业机会(Palich,1995)。在对创业风险分析和管理的研究中,Gerosa、Nasini(2001)以太空产业为分析对象,对其创业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将创业风险管理视为太空产业管理中的一项新挑战;Barker、Harrell和Todd(2002)提出了基于模拟现金流量分析创业风险的方法, Puing和Zedtwitz提出了孵化器风险管理方法以及Allen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此外还有学者从投资者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创业企业的风险治理理论。

国内学者对创业风险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从创业风险来源及构成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陈震红和董俊武(2003)认为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是创业风险的根本来源,创业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融资缺口、研究缺口、信息和信任缺口、资金缺口、管理缺口等,这些缺口导致了创业风险的产生;李志能、郁义鸿和罗伯特・希斯瑞克(2000)认为创业风险产生的形式依赖于创业的领域,通常的创业风险不外乎由财务风险、精神方面的风险和社会领域的风险等几个方面构成。对创业风险的识别、评估模型和控制进行研究,李洪彦(2007)从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特征出发,对高科技创业风险管理与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防范高科技创业风险的管理策略;赵观兵、万武(2006)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评判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高新技术创业风险进行评估;颜士梅、王重鸣(2007)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的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赵光辉(2005)从人才创业风险的角度对创业风险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创业的经营风险、财务与会计风险、投资风险、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等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一些学者还对创业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如付玉秀、张洪石(2003)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创业风险中的创业企业家风险在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包括项目筛选机制、投资工具选择、契约限制与条款约束、动态评估和分阶段投资、控制权激励、风险报酬激励、风险跟踪管理、退出投资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创业企业家风险管理机制;陈晓健(2006)从创业企业成长风险入手,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跟踪管理机制,认为创业投资家为了及时识别和控制创业风险, 应参与创业公司的管理,并构建风险跟踪管理机制来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风险监控,在确定风险跟踪管理的方式与参与程度时, 创业投资家应考虑创业企业发展阶段、股权比例和投资行业等因素。

三、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学者们存在着不尽统一的定义,但他们均围绕着创建新组织,开创新业务,利用创新思想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发现、捕捉与利用商业机会;价值创造与财富增长;风险承担等视角进行阐述。国内学者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大多是借鉴和总结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较集中于从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承担的角度开展,认为创业是一个发现、捕捉和利用机会并获取收益的过程,这个过程创业者需要创新和承担相应的风险。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必要条件,也是首要条件。因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不管他拥有多少资源、拥有多少新技术,如果没有机会,他是不会进行创业的。创业不一定要创造出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服务,也不一定要有新的技术,但它一定要有创业的机会,创业者也是因为看到了创业的商机,捕捉住商机才利用商机进行创业的。关于创业风险的界定,目前研究只是从某个角度展开,且只是将创业概念与风险概念“相加”进行界定,并没有将创业风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进行专门定义。

在创业风险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但研究角度存在着差异。国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创业风险的承担者――创业者出发,研究创业者的风险倾向,寻找创业者愿意冒险创业的原因;在创业风险的分析和管理方面,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关注创业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方法以及创业风险治理理论的研究。而国内学者更多的是研究创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现有的方法对具体的创业风险进行评估以及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他们更多的是处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对创业风险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Drucker,P.F.. 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M].New York: Harper Row,1985:16

[2]郁义鸿李志能罗伯特 D・希斯瑞克: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

[3]刘骅:民营高科技企业创业风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4]Low, M.B.. The Adolesc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Specification of Purpos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1, 25(4): 17-25

篇2

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完善的金融支持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从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等角度出发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为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提供一点思路。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解决对策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概念

2005年颁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础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主营业务为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和服务等,人员总数要在500人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要超过30%,科技人员在10%以上。其特性与普通中小企业不同,具有持续创新、快速成长、知识密集等特征的从事高新科技技术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以核心尖端技术为其发展的前进动力,企业的透明度低下以及阶段性较为明显为其特征。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以靖江市为例

截止2012年底,靖江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5家,占泰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4.56%,但与全市拥有430家列统企业相比,所占比重仍很低,仅占12.79%。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8%。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绝大多数单体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但总的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还有很多问题尚待完善。

(一)缺乏完善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政府设立了针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资本市场、技术创新基金、创业风险投资等这些措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且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政府引导机制不明确。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方面,主要起到导向性作用,但目前情况是:政府缺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有效机制的辨识。

(二)银行的贷款支持力度仍显不足。银行贷款是大多数非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尽管政府和银行这几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规模、实力等方面发展迅速,相应的贷款需求增大,使商业银行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三)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体单一。从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可知:风险投资市场发展不成熟、风险投资机构不多、风险资金量不大、技术和风险资本结合困难、运作不规范。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金融资本已获准涉足股权投资领域,但创业风险投资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来源单一等原因使其目前尚不能成为创业风险投资主体。

(四)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融资难”严重制约靖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瓶颈”。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债券、股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等)可以形成融资方和投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机制,可以在不同阶段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

加大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要实现分散风险和信用积累须构建系统性的金融支持体系。合适的金融支持方式、必要的政策支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健全的担保体系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的关键。

(一)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江苏省在资金支持方面正积极探索和建立辅助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和专项资金项目。目前,江苏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主要有税收减免(2008年以来,国家、省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五年来靖江市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共减免税5.0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获税收减免3.9亿元,占比达到77.38%)、贷款扶持、项目借款、项目拨款等等措施。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的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增加了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提高了对创业期企业的股权投资支持力度;并加大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实施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特别是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中小创新型企业。

(二)促进银行信贷业务、贷款模式的创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金筹集方面重要的资金来源仍是商业银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是商业银行潜在的利润增长点。德国全能型银行发展经验表明,银行与科技型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丰富的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从而形成紧密的互信、合作、共同发展壮大的合作关系。

(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可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对企业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完善证券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建设,做好主板、中小企业版、创业板市场之间的对接工作。有效解决处于种子阶段和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上市公司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增强投资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识,促进其成功融资。

【参考文献】

[1]张明喜.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J].海南金融,2009(12)

篇3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创业企业;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37-03

1 引 言

进入21世纪,世界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创业时代,创业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并日益受到各国和地区的重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相继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等政策,促使我国的创业活动日益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大量创业企业应运而生。但事实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创业企业诞生,却又有大量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创业企业退出市场。造成我国创业企业成活率低和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创业企业在其成长、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缺乏有效地识别、分析与控制。纵观目前国内外的学术领域,相对于如火如荼的创业活动而言,对创业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于创业实践。

2 创业企业生命周期

创业企业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它是相对于成熟企业而言的,是指处于由孕育期向稳定期逐渐发展和转型的企业,其规模及赢利能力较小,成长潜力与风险并存。创业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本文以爱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创业企业的特点和前人的研究,将创业企业成长划分为孕育期、求生期、扩张期、稳定前期四个阶段。①孕育期。即从捕捉创业机会到创业企业创立的阶段,创业企业实体的成立则标志着孕育期的结束。②求生期。求生期指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试销的过程,是将创业设想转化为一系列创业活动的过程,是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逐渐成型的过程。③扩张期。该时期是由产品试生产和试销向产品规模化生产并日益被市场接受的过程。④稳定前期。这是企业的核心产品生产能力、销售业绩和管理水平都逐步趋于稳定,其市场地位也趋于稳固的过程,因此,该阶段也是创业企业向成熟企业过渡前的关键时期。可见,上述四个阶段正是创业企业积累资源、增加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进过程。

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创业企业风险分析

创业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环境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风险类型也将各不相同。

3.1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主要分为筹资风险和用资风险。

(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创业企业在创业初期遇到的首要风险和核心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创业企业将陆续获得现金流入,规模和影响力都将不断扩大,则其筹资风险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产生的原因为:第一,创业企业作为一项全新的事业,缺少参照系和经验,导致企业的筹资计划和融资策略制定缺乏一定的准确度和科学性,进而造成创业企业的筹资风险;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和二板市场的不成熟是我国创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

(2)用资风险。创业企业的用资风险通常突出表现在求生期和扩张期,该时期的创业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如果资金使用分配不当将引发资金风险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一方面由于资金结构和资金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用资风险。另一方面,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不高也将致使创业企业承担一定的用资风险。

3.2 技术风险

创业企业技术风险具体可以表现为技术研发风险、技术应用风险和技术再创新风险三方面风险。三种风险虽同属技术风险,但其中技术风险出现的时间段不同,且不同时间阶段所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1)技术研发风险。技术研发风险突出表现在创业企业孕育期和求生期,此时期创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资金和技术开发经验,导致技术的研发能否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研发经验不足,创业企业经常遇到因设计方案不合理而造成后期研究工作离既定目标越来越远,最终造成技术研发工作无法继续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创业企业在技术研发工作前通常疏于技术检索,当研发工作进行到一半或结束后,才发现研究成果早已经申请专利或上市,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

(2)技术应用风险。当创业企业的研发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后,技术研发风险逐渐降低,但技术应用风险则应时而生,具体表现在:①技术适用性风险。如技术使用环境、资源等条件较苛刻,操作复杂,功能过剩或不足,与相关技术不兼容等,都会使技术因适用性较差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②技术可靠性风险。技术的不可靠将导致产品在性能、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稳定,如产品技术性能不过关或次品率过高,造成创业企业因产品无法满足相关技术标准或不被消费者接受而面临危机;③技术流失和替代风险。由于缺乏技术保护意识,创业企业通常面临技术外泄或被模仿的风险。

(3)技术再创新风险。当创业企业逐步在技术和管理上逐步趋于成熟时,技术再创新风险将可能随之产生。在稳定前期,创业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时企业容易陷入安于现状而疏于在技术广度和深度的再创新或不愿进行新技术的开发的状态,不能以动态的目光和思维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最终造成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危及企业的长足发展。

3.3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通常在创业企业的求生期就已产生,在扩张期达到最大。随着创业企业的发展,市场准入与预测风险、市场竞争风险和市场潜力成长风险依次凸显。

(1)市场准入与预测风险。在创业企业求生期,产品研发结束后,需要将所生产的产品投放市场,但由于创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少市场知名度等特点,其产品在进入市场并试图让市场所接受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或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进一步演变成市场准入风险。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开拓经验的欠缺性,创业企业还要受到因市场预测的不准确而产生的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加强,扩张期的创业企业需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来获得更大的利润,但由于消费者认知程度较低、市场地位不高、竞争能力较差,创业企业在此时就需要承担更大的市场竞争风险。市场竞争风险一方面体现在产品本身的竞争,产品质量、性能等指标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决定了创业企业市场竞争风险的大小。另一方面,创业企业要面临现存的成熟企业和新的竞争者出现所带来的竞争风险。

(3)市场成长风险。市场具有潜在性与待成长性,创业企业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和快速扩张,就得不断地发掘市场潜力或开发新的市场。与技术再创业新风险一样,当创业企业发展到稳定前期时,往往由于资金、市场开拓能力的限制或惰性的产生,使得创业企业无法继续进行新的潜在市场的开发,也就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创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用于企业的发展,如此恶性循环,创业企业的成长速度与生产水平将无法适应市场的成长速度,将导致创业企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成长风险。

3.4 人力资源风险

由于创业企业的高风险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创业企业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导致创业企业一直面临着较大的人力资源风险,主要表现在人才获得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

(1)人才获得风险。相对于成熟企业,面对人才竞争激烈的市场和人才成本日益增加的情况,创业企业在招聘各类人才时会面临难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压力,招人难度加大,使得创业企业在运营上要承担人力资源不足和人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2)人才流失风险。人才流失风险是我国创业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中常见的风险,尤其在企业求生期表现更为突出。首先,良好的组织结构关系可能因为核心人才的流失而遭到破坏,执行中的任务也将被迫中断,企业经营效率大大降低;其次,企业花费大量成本吸收和培养的人才一旦流失,将导致创业企业在资金和资源上的浪费;再次,掌握核心技术或客户等资源的人才流失,可能造成技术开发延迟或技术外泄,甚至使创业企业因人才流失风险而遭受巨大损失和致命打击。

3.5 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贯穿于创业企业始终的主要风险之一,它是指由于创业企业管理不善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创业企业的管理风险主要由因创业者和管理团队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能力风险和由组织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组织风险两部分组成。

(1)能力风险。创业者和管理者是创业企业的关键人物,其能力的高低和经验水平直接关系着创业企业管理效果的好坏和管理风险的大小,尤其在创业企业发展初期,管理者能力有限,相应的能力风险则较大。能力风险在创业企业中具体表现为决策能力风险、业务能力风险和协调与整合能力风险。

(2)组织风险。创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在成立之初通常伴随着结构的不合理性和效率的不稳定性,由此产生的组织风险将对创业企业实施高效管理造成很大的障碍。在创业之初的孕育期,创业企业通常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组织的层级结构也相对较为模糊,经常出现多头领导或责任不清的现象且组织的灵活性较差,这将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造成管理上的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组织趋于稳定,但当创业企业发展到扩张期时,企业规模和产能都将迅速扩大,其组织结构将面临无法满足企业扩张和发展需要的风险。

4 结 论

本文基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划分了我国创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并针对不同生命周期中风险类型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①创业企业是一个动态概念,其成长和发展也是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可将创业企业的成长划分为孕育期、求生期、扩张期、稳定前期四个阶段。②创业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主要面临着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管理风险,且各种风险在不同生命周期中呈现不同影响和变动趋势。因此,在进行风险控制时也应以创业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手段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艳茹.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3):88-93.

[2]成春,贺立龙.创业企业的成长动力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36-140.

[3]宫雅卓.论创业企业的分段风险投资策略[J].科技创业,2003(9):63-64.

[4]谢胜强.创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增刊):230-233.

[5]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风险的系统分析:辨识与规避[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132-135.

[6]周荃,徐健.高科技企业的典型风险及其防范[J].科技创业,2006(9):41-44.

[7]张云.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9(1):106-107.

[8]陈春燕.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评价[J].民营科技,2009(2):42-43.

[9]Bobo,Jack.The Business Life Cycle,Life Health and Financial Service.IMI.2001(5):23-28.

篇4

卢凤菊

(上海海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135)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特征,并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潜在的不确定性,但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如风险因素、折现现金流量、比率评估都无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做出准确预测和价值评估。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潜在不确定的特征,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能更好地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重建期五个发展阶段的特性,有利于实现风现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实物期权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新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对于我国来说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时不我待,意义重大。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有3个特点:

一是成长性,新兴产业往往有着良好的成长预期,发展速度一般快于传统产业;二是新颖性,技术新、形态新、结构新(包括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等);三是不确定性,因为用户的需求市场条件、未来的进步等尚存在着很多未知因素,新的业态新的技术能不能形成规模,能不能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前期的高额投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在未来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传统的信贷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融资工具,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在现实环境下,风险投资的定位与功能正好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而项目价值评估是风险投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准确的估计可以为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传统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缺失

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投资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法,风险因素评估法,折现现金流量法和比率估价法等,本文主要介绍风险因素评估法、折现现金流法和比率估价法在战略新兴产业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风险因素评估法

风险因素评估法是一种定性的方法,通过评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用合理的方法赋予权重比例以期从总体上把握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指标的高低次序,并评估与项目价值的联系。

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从产品的研发到投入生产都要面临各种投资风险,而风险投资的各个阶段其风险特征也不相同,这就需要风险投资者有效地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价值评估体系。而风险因素评估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需要较多的人为判断,这对新兴产业的价值评估不利;而且风险因素评估法的评价体系中的许多数据来源于历史数据,而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它的许多数据都需要预期而无历史数据可查,且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风险因素评估法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作出准确的预测不利于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

(二)折现现金流量法

折现现金流量法是由美国西北大学的阿尔弗雷德· 拉巴波特于1986年提出的,是一种定量的方法,其核心是净现值法(NPV)。 所谓净现值是将整个寿命周期内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按照一定的贴现率分别折现而得到的净现值。计算净现值的公式为:净现值NPV=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

折现现金流量法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处在成长阶段,其未来发展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项目经营失败,运用折现现金流量法就要选择放弃,这会带来很大的损失;其次折现现金流量法从项目开始时就开始预测未来各年的现金流,并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折现率对未来各年的现金流进行折现。新兴产业的新颖性决定了很难对未来的现金流其准确的预测;最后新兴产业无形资产比重大,而这些无形资产多半在账面上体现不出来,具有隐形性,按照折现现金流量法无法准确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项目价值被低估,将可能导致投资者错过投资机会。

(三) 比率评估法

比率评估法是一种定量的方法,对于经过综合指标计价法评价的风险投资项目,可进一步进行评价。其中,市盈率估价法是评价风险投资项目的有效方法。市盈率以企业所属行业平均市盈率来评估该企业的价值,即:

修正的市盈率=可比企业实际市盈率/(可比企业预期增长率*100);

每股价值=修正市盈率*目标企业预期增长率*100*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很多项目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很难找到具有相同特征的可比企业;而且市盈率指标无法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潜在的增长能力,也无法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风险程度,所以采用比率估价法也很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

三、实物期权法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很难适应处于不确定环境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而运用实物期权法正好契合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实物期权的概念最初是由Myers(1977)在麻省理工学院所提出的,他提出一个投资方案其产生的现金流所创造的利润,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价值就等于净现值与实物期权价值之和。净现值部分可以运用传统的净现值法,实物期权价值部分可以运用B-S模型或二叉树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实物期权法应用于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更加符合新兴产业不确定性的投资环境。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给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投资机会。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投资可以看作看涨期权,即:投资者获得了一项对未来进行投资的权利,为下一阶段的投资创造了机会。在投资环境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执行期权,否则就不执行。这样即使前期投资不产生现金流,也为后期的投资创造了投资机会。

(二)有利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新兴产业拥有很多无形资产,而按照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会低估企业的价值,运用实物期权法,新兴产业拥有的这些无形资产,使得企业拥有了一种在未来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放弃使用这些无形资产的权利,企业考虑这些权利时,项目的价值就能公正地体现出来。

(三)能更好地体现新兴产业多阶段的特性。新兴产业一般有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重建期五个发展阶段,中国创业风险投资项目所处阶段的总体分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重心主要集中在后期,对种子期投资的金额仅为10.2%,投资项目仅占19.9%。这说明在种子期风险比较大,风险投资的价值评估也比较困难,许多评估都是基于经验判断,这样用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其作出的评估就会不准确,忽视了项目后期投资者的选择权,而实物期权法考虑到了各个阶段投资所具有的选择权,这样更能体现新兴产业多阶段的特性,从而更好地预测新兴产业的价值。

(四)有利于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是由未来的增长权决定,而不是由现在的现金流所决定。对于新兴产业来说,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并不能立即获得收益,而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短期的收益,从长远来看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本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取得某种专利权或者进入市场的潜力。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忽视了风险投资项目的期权特性,使得投资者低估了项目的价值,导致投资者会做出不利于企业的决策,不利于实现风险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的产业,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对其进行风险投资价值评估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实物期权方法正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相吻合,这不是对传统的风险投资价值评估方法的否定,而是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找出更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如果能同时正确的使用实物期权法与传统的价值评估方法,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元,张晓原,赵明鹏.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1[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篇5

(一)风险投资的定义及特点。风险投资是一种投融资体制,它是指风险投资机构主要以权益资本(或特别债权)的形式,把资金投向极具发展潜力的创业企业或创业项目(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以期企业成长到相对成熟后退出,从而取得高额资本回报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

风险投资具备以下特点:

1、高风险、高失败率、高回报率并存。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不确定性决定的。

2、风险投资是长期性、阶段性投资。因投资对象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故而从投资到退出往往要经过数年的时间,这其中又将投资分若干阶段投入企业。

3、风险投资的管理者在投资之后与企业的管理仍有持续联系,为企业提供财务规则、发展策略等方面的帮助。

4、风险资本的再循环性。风险资本运行方式的特征是“投入―增值(或清算)―回收―再投入”,而不像一般投资是以间断的方式进行投资。

5、风险投资活动需由一批专职精干的风险投资家来运作,投资的对象和时机不同于一般投资或银行投资。

(二)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我国的风险投资活动从1985年开始,因经济体制大环境不配套,并没有真正起步。1996年后我国对风险投资进行了又一次尝试,但投资的对象多数为已经有一定发展历程的企业,不是风险性投资。目前,我国风险投资规模小、数量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政府是投资主体;政府对风险投资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国家缺乏具有高素质的专业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中介机构不够健全、运作模式不尽合理,不能形成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及特点。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我国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中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是利用高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提供高技术劳务的企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

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特点:

1、高投入性。这是由高新技术的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特点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风险所决定的。

2、高风险性。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长期性和市场性决定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财务风险、扩大再生产等。

3、高回报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一旦成功,它获得的收益是巨大的。

4、对国民经济具有极强的带动性和渗透性。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关系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和经济安全。

5、高新技术产业是以人为本的产业。由人力资本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现状。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信息业、新材料产业及生物技术等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历程还较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竞争能力较低。(2)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3)企业规模小,研究与开发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4)企业发展后劲乏力,技术优势丧失快。

三、风险投资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风险投资是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投融资机制。风险投资家在给企业带来资金的同时,更帮助所投资的企业经营管理,参与战略决策的制定、技术评估、市场分析、风险及回收的评估等。风险投资追逐高风险、获取高回报并在运作中不断分散、化解风险的特征使其与高新技术产业高风险、高收益、高增长的特征不谋而合,从而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风险投资是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1、风险投资资金雄厚、使用时间长,短期内无偿还责任。

2、风险投资的项目相当分散,可以规避投资项目的高风险。但是如果某一项目获得成功,则会带来巨大收益。

3、风险投资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期注入资金,而在稳定发展期逐步转让,资金周转较快。

4、风险投资商由于关心自己的投资,必然会竭尽全力帮助投资项目获得成功,能提供给企业迫切需要的管理资源、市场经验、经营策略以及其他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源,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催化作用

1、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在研究与发展阶段起关键性作用。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巨额的投资,但是初创企业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使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只有风险投资才可使高新技术产业在研究与发展阶段得以顺利进行。

2、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开拓与成长。经济学家把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资金用一个公式表示,即若科研费用为1,则进入中试阶段需投入10,进行大规模生产则需100。当项目研究与试验成功需投入规模生产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资金由风险资本提供,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推动。

3、风险投资具有制度创新的催化功能。风险投资敢于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高风险,所以能有效激励创新。

4、风险投资使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由于风险资本的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使产品附加值提高,更新速度加快。

5、风险投资使证券市场增加了活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风险投资使证券市场呈现多样化,使融资渠道增多,融资量增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6、风险投资带动私人资本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风险投资因其高收益性,使得它成为风险偏好投资者的一种较好的资金运用方式。

(三)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发展风险投资;反过来,高新技术产业为风险投资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带来经济效益,若相互分开都会成为孤立的个体,难以长久地良性循环发展。

1、风险投资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投入,分担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新技术产业反过来能够给予风险投资高收益。由于风险投资有很多投资者参与,所以对单个投资者来说,其分担的风险就小得多。高风险同时也包括高的获利机会,一旦风险企业获得成功,风险投资公司就能够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

2、风险投资使证券市场增加了活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反过来又可以促进风险投资特别是风险投资的主要出口――证券市场的发展。

3、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也存在互相制约的一面。当风险投资的资本数量和质量、投入的方式、风险投资公司的素质和运行机制等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时,就会不同程度的制约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

四、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问题

1、风险偏高,投资收益难以实现。由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滞后等原因,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使得风险项目成功率较低。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股权退出机制,而我国风险资本很难找到合适的退出途径。

2、我国风险投资人才匮乏,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不健全,一些风险投资企业动作不规范。例如,一些证券机构对“高新技术”概念进行了一些炒作,这导致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泡沫成分。

(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由于以上障碍,导致风险投资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每年产生的大量科技成果因缺乏风险资本而没有得到应用。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1、资金总量不足。

2、投资结构不合理,缺乏技术开发投资。在发达国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投资的比例是1:10:100,而我国为1:0.7:100。我国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技术开发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

3、缺乏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产业投资基金。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功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占56%,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

4、中介机构的缺乏。由于缺乏中介机构,使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因投资项目信息不足而使资金的供给方与项目的供给方之间难以匹配,同时造成信息披露机制和渠道效率较低,对风险项目或风险企业的评价成本过高,这将抑制个人资本参与产业风险投资活动的积极性。

5、缺乏有关法规。现行的法律,如《公司法》有的规定不符合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发展的客观要求,已滞后于高新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的实践。

6、缺乏健全的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范围十分有限,大量非上市公司的资本交易还未形成规范市场。

五、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地方政府提供风险资本,启动风险投资业,引导社会资金风险资本化。发展初期,由政府提供风险资本,不仅可为高新技术发展承担风险,而且通过树立成功的风险投资典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风险投资,可使我国风险资本积累不断增加。

2、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为风险投资业发展提供动力。优惠政策,如风险资本所得优惠、风险投资资助、风险企业所得税减免、国家担保贷款等。

3、政府通过制度创新,为风险投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风险投资运作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形成比较完善的适合风险资本变现的通道,即有比较畅通的退出机制。我国政府已经通过建立二板市场、完善产权交易制度和企业兼并制度,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机制。

(二)加快资本市场的培育,建立正常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目前我国因公司上市条件苛刻,使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时间周期过长,不利于创业基金资本的流动和再投资。因此,适当放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条件或建立第二股票市场是促进风险投资和发展创业基金的重要条件。

篇6

关键词:农业风险投资;制约因素;对策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兼具农业和农业高新技术的特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是指综合运用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服务等活动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它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风险定义为风险投资机构因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项目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变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导致机构投资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的程度及其发生概率,即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过程中遭受各种损失的范围或幅度及其可能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是为了获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巨大收益,敢冒风险将一定的资本投向高风险、高收益、高成长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熟后,获取资本增值收益的投资。

1 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投入强度较低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断增长,农业科研投入近年来虽呈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从1997年的37.5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70.91亿元,增长了0.89倍,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相应从0.264%增至0.411%。据国际粮农组织报告指出:“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比重的平均值约为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2%,发展中国家一般为0.5%-0.6%” 而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低。一般认为,只有当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左右时,才能使为一个国家的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获得可靠的科学技术支撑,并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却仅为0.411%,与上述要求仍相去甚远。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科研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但我国政府投入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从投资强度上看,在80年代,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研究的投资强度为2.23%,进入90年代这一比重提高到2.37%。1997年后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有所增加,2002年达到0.339%。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低于30个最低收入水平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强度0.37%的加权平均水平。

1.2 风险资本规模小,融资渠道比较不畅

根据CVCRI统计,总体来看,2003-2009年投资金额和投资数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风险投资总额为316.64亿元人民币,共投资了689个项目,投资金额和数量与2008年的339.45亿元和506个项目相比,投资金额略有下滑,而投资项目数却有所增加。如图1所示。

农业高新技术除了面临高新技术产业共同的风险外,还要面临更多的风险,如自然风险,综合起来风险较大,再加上业风险投资在我国农业领域起步较晚,风险投资机构对农业领域的关注很少。

如图2所示,2009年样本风险投资机构对新农业的关注。

在我国风险融资中政府和商业银行占70%左右,私人资本和民间资本很少或基本没有,这是因为政府没有提供有效的制度吸引民间资金的参与,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于自筹、国家财政、金融信贷,民间资本比例依然偏低,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加上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村基础设施差等原因使得民间资本、大企业的资金及外资涉足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相当有限。因此,风险资本总体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

1.3 农业风险投资受宏观环境的制约

风险投资不同于其他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中介组织的中介服务不完善,为了促使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就需要创造有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中介组织及完善我国有关风险投资的相关法律,加大政府支持。另外,我国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科研人员出现流失使得投资的宏观环境具有不稳定性。

1.4 农业风险资本价值实现的渠道不畅通

2010年我国风险投资调研报告中指出风险项目的退出渠道不畅通是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之一。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方式,在美国约有30%的风险资本采取公开上市的方式退出,而在我国这种退出渠道缺乏。2006-2009年我国风险投资年鉴报告中指出我国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主要是股权转让。采用公开上市的退出方式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行阶段具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受创业板推出的影响公开上市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很难满足公开上市的种种条件,加大上市困难。

2 加快我国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建议

2.1 加大农业风险投资中政府扶持作用

农业风险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起到引导规范监管作用,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增强投资强度,降低农业风险投资的风险成本,更多的引导风险资本注入农业领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2.2 多渠道开辟农业风险资本来源渠道,加大风险资本的规模

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分散的资金,筹集民间资金、个人存款、保险资金等,是这部分资金进入农业风险投资领域,我国民间资金储蓄量很庞大,建立一定的信用等级机制将民间资本引入风险投资当中。其次金融机构应增加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企业的贷款。再次还应加强与国际间的金融合作,利用外资,引入国外资金的投入,使农业风险资本的来源渠道更宽。

2.3 创造有利于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多元化风险投资中介体系。改造、新增一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建立专职服务农业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其服务内容主要分为:服务于农业高新企业或项目、服务于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交易服务体系环境。其次是我国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 使得农业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

2.4 完善农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选择一定的方式将风险资本撤出投资企业,以求实现资本增值或者降低损失。风险投资成功的退出是实现收益的方式,风险投资行为是市场行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而吸引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的最重要原因是高回报。然而据统计,农业高新科技风险投资的投资成功率一般只有10%-20%,投资风险很高。我国应该构建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政策法规, 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10-52.

[2] 秦秀红.我国农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农村金融,2004,5:54-56.

[3] 任家兴.关于风险投资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

[4] 王荣.我国农业风险投资问题研究综述及趋势展望[J].山东农业经济,2010,1.

篇7

关键词:资本 资本市场 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特有的崭新的概念,与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内在基调就是强调技术创新。当前,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性部署。2010年10月18日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其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特征可以归纳为:(1)战略导向性;(2)综合创新性;(3)动态演化性;(4)多重联动性;(5)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又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资本市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是个必要条件,作为金融系统的主要部分,包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广义资本市场,其发展直接决定着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成长速度,只有资本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在一起,二者才能真正实现良性互动和互利发展。

本文试图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相关研究进行初步的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国外专家学者对于资本和创新的关系以及资本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早,且进行了许多实证分析,但直接研究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少。国内学者主要论述资本市场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也包括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初步探讨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且多是定性的研究,对于资本市场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相互关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一、国外有关资本市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

国外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从创新开始的,创新推动产业成长和产业结构变迁,资本市场又是推动创新的关键要素。从熊皮特开始,西方学者对创新投以关注的目光,产业成长的一个基本动因就是技术创新,相对于研究资本促进产业发展,西方学者研究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较为普遍,主要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资本市场和创新的关系;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不同形态资本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一)资本与创新的关系研究

Joseph A. Schumpeter 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现代工业体系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建立, 而信贷对于实现创新又是至关重要的, 也就是说, 金融是驱动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力量①。Hicks研究了金融市场和技术创新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认为金融市场的缺乏和不健全会影响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②。Howitt and Aghion(1998)认为资本积累速度越快,研发可以获得的利润越高,企业研发投入越多;知识积累速度越快,技术进步越快,资本的边际回报率越高。Zeng(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资本积累和创新都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二者不可或缺。

(二)金融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研究

Saint-Paul(1992)提出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全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资,金融发展通过允许经济主体使用风险较大但生产率水平较高的技术,推动了技术进步。King和Levine(1993)指出,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和化解创新项目收益性风险。他们以Sehumpeter理论为基础,提出金融系统通过选择最有前景的企业和项目、增加信贷资金、提供分散风险工具和披露预期利润等方式,促进技术创新③。Bencivenga(1995)等分析了二级资本市场交易成本流动性变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Levine(1997)认为金融体系功能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个渠道来推动经济发展。Levine和Louyza(2000)所做的一项研究证实: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在于资本存量。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包含着技术进步④。

(三)不同形态资本与产业创新的关系研究

Carlota Perez(2002)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5次技术革命,认为科技金融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 技术革命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金融活动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燃料;技术的创新导致新业态的出现,市场盈利空间迅速上升,风险资本家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推动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Gary Dushnitsky(2006)则研究了风险投资对于创新的意义,指出风险投资对于追求基于公司创新的企业价值意义重大,为创造公司价值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如同公司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的工具包,获取新的技术和实践⑤。H■gskolen(2008)在研究挪威国内资本和创新状况后,指出挪威的技术研究因为缺少风险资本日渐式微,进而也就不存在技术产业化,可见风险资本是促进高科技公司成长和产业成长的重要力量⑥。Bronwyn H. Hall和Josh Lerner(2009)认为美国风险资本对技术创新和公司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了许多成功的公司。同时,也指出风险资本解决方案有许多限制,投资规模和领域有限,要求有广阔的市场和可供退出的产权交易场所⑦。Donia Trabelsi和Ghasem Shiri(2010)通过实证和比较研究,指出创新活动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的特点,需要外部风险资本的介入,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大公司和小公司面对创新时面临不同形势,大公司有更多的内部资金和知识支持创新,小公司和新兴企业更需要外部风险资本的支持⑧。

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如资本和创新的关系、资本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功能、不同资本范式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等,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得出基本统一的结论:资本市场能够促进创新,进而是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效率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力量。

二、国内关于资本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研究

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主要关注于:资本市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及重要意义方面的研究;从资本市场功能角度论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研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相关的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对策研究。

(一)资本市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重要意义方面的研究

袁天昂(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有四点现实意义: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有效防范金融泡沫。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张明喜(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创业风险投资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业风险投资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资本血液,金融资本与新兴产业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将会给创业风险投资业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

(二)从资本市场功能出发研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吕光明和吕珊珊(2005)认为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四大功能促进技术创新:一是金融体系通过自身较强的流动性化解技术创新活动的流动性风险以及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技术创新的收益率风险。二是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信息处理功能影响技术创新。三是金融体系为技术创新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四是金融体系通过便利交换,促进分工和技术创新。李建伟(2005)指出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范式的技术经济发展过程,更加依赖于良好的金融支持,金融资源动员与配置效率决定着一国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质量和效果。姚战琪和夏杰长(2007)认为在许多情况下,资本积累往往是新技术应用的必备前提。金融资本能够迅速地集聚并集中投入到技术创新中,促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并在其中实现自身的获利增值。涂人猛(2009)指出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筹集资金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功能又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机制和场所,使新兴产业的融资与社会公众的投资能较好的结合起来。顾海峰(2011)认为产业选择的过程就是资金向优质产业流动和集中的过程, 需要金融的资金形成和导向机制来实现。金融的支持作用体现在通过政策性金融和政府对市场性金融活动的适当干预使金融资源流向优质产业, 促进产业类型结构的优化配置。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过程, 就是通过金融资源的初次优化配置来实现产业类型结构优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金融支持产业优化选择的过程, 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般性产业样本的顺利遴选。

(三)资本市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实证研究

刘铁牛(2009)利用1992—2006年资本市场及技术创新数据指标,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三个阶段(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传播)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三个阶段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是Granger因果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资本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不大,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在促进技术创新上没有发挥足够大的作用。朱欢(2010)针对我国31个省市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论为: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对企业技术创新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选取的高技术企业都是规模以上企业,中小型企业贷款难;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张强、赵建晔(2010)也通过一项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科技创新3个阶段即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知识传播的支持作用相对比较薄弱,得出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的作用不够明显的结论。

(四)有关风险投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万钢(2010)指出既要借鉴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一般规律,更要重视探求适合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道路,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健康壮大,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积极助推作用。张明喜(2011)认为创业风险投资在支持创新、创业中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很多国家的政府都纷纷制定特别的引导政策。对创业风险投资给予直接的或间接的支持。陈昌智(2010)从风险投资的作用出发,认为风险投资将成为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的一支力量,风险投资倡导的专业化投资理念有助于检验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和市场价值。风险投资可以促进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和机制的创新,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清科研究中心(2010)研究资料表明,本土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无论是在投资案例还是投资金额上都超过了外资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股权融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宇伟、范从来(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相辅相成,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要求优化投融资环境,加大对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吸引和扶持。

(五)资本市场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对策的研究

袁天昂(2010)从六大方面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建立风险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商业银行适度介入,成立投资银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共同基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李文增(2010)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践,提出在滨海高新区建立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许讧萍(2011)则研究了如何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渠道,指出应该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鼓励各级政府、民间资本成立各种针对新兴产业投资的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大力扩容创业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创造更好的条件。梅兴保(2011)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出发,认为应当创新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根据不同的技术路线和技术层次,提供多样金融服务;根据不同的创业主体,金融支持要把握机会和力度;充分发挥现有孵化器的综合服务优势,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运用金融工具盒专业技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经济可行性论证。

三、简单的结论与评析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研究资本市场和创新的关系的时间相对较早,抽象化的理论研究居多,研究方法和角度比较丰富,但直接研究资本市场与具体产业门类发展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但不妨碍研究结论最后殊途同归,即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产业成长。国内学者相对来说进行的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多一点,偏重于具体对策,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统一、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都显不够,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内在机理研究不够透彻,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对不同资本范式范畴研究还比较单一,没有文献系统分析广义资本市场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新兴产业,是炙手可热的领域,无论从世界经济角度看,需要孕育新的科技革命、发现新的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衰退的泥潭;还是从中国经济转型以及提升竞争力角度分析,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制高点,并使中国经济走出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结构层次低的困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实践上出现一些问题,如政府过度干预的倾向、技术创新不足的倾向、忽视市场风险的倾向等,从而使市场机制的力量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作用似乎无的放矢。面对风险性很强、技术路线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兴产业,市场竞争、风险资本的参与是有效的筛选机制,而不是政府主导的国有银行资本力量的大规模参与,这非常重要,否则风险是具有连带性质的。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与实体经济似乎存在脱节的地方,有过分虚拟化的倾向,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或产业创新的功能不强,将资本引入创新及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无论对于中国的产业发展,还是对于资本市场作用的发挥、体系的健全、功能的完善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资本市场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健康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创新的实践有深远的影响。深入系统研究这一问题,规范分析其内在的作用机理以及通过实证分析寻找规律,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注:

①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孔伟艳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40

②Hicks .J. 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 [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9.

③King R,Levine B.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513-542.

④Levine B,Louyza N,T Beck.Financial International and Growth:Causality and Caus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6):3l-77.

⑤Gary Dushnitsky. When does 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create firm value?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1 (2006) 753-772.

⑥Hogskolen Hedmark,Venture capital and innovation, Tore Anstein Dobloug,Notatnr. Vol.6,2008.

⑦Bronwyn H. Hall and Josh Lerner, The Financing of R&D and Innovation, August 2009,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Elsevier-North Holland.

⑧Donia Trabelsi Ghasem Shiri,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Financing of Innovation [R].PRISM_Sorbonne November, 2010.

参考文献:

①Peter Howitt, Philippe Agh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ion as Complementary Factors in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Vol. 3,1998, PP. 111-130.

②Zeng. J. Re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Macroeconomics,2003,25(4),541-560.

③Saint Paul G.Technological Choice, Financial Mark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European Economic Bedew,1992,(36):763—781.

④袁天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现实意义[J].西南金融, 2010(3)

⑤张明喜,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投资,2011(3)

⑥李建伟,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理论与政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⑦刘铁牛,我国技术创新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⑧朱欢,我国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4)

⑨张强,赵建晔.我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7)

⑩万钢,发展有中国特色风险投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8)

■陈昌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11)

篇8

1大学生在网络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网络创业的模式过于单一

尽管有许多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但是真正成功的人却不多,大多数都是以失败告终。除了个人的能力以及知识以外,不能持之以恒也是原因之一。在高校中许多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甚至还存在经济困难的家庭,所以大学生在网络创业中靠自己的居多,有的大学生的创业资金还是向别人借来的,存在的风险性较大。特别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压力较大的时候,多数大学生会选择放弃创业,通过找工作使自身的生活压力得以缓解。

1.2大学生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现如今,尽管有很多种网络创业模式,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网络创业模式还是开网店。由于这一模式的运营以及管理的成本比较低,而且还有灵活简单的特征,对于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十分的合适。但是从长远的目光来看,如果网络创业的模式过于单一,不仅没有办法体现出互联网的潜在优势,还会导致市场过度竞争,对于网络创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局限性较大。

1.3网络创业缺乏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

第一,大部分家长对于大学生追求自主创业不是十分的认可,他们都希望子女可以好好读书,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第二,一直以来,高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有效的引导创业技能不是很重视,在校园中,良好健康的创业氛围没有形成,学校支持学生创业的力度也不够,创业平台稀缺。第三,长期以来,我国受传统观念影响较为严重,大部分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是进入体制内工作,从现阶段公务员考试十分火爆就可以看出来,创业一般会被认为是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就业,而不得不开始创业,这与创新型社会该有的社会心态不相符,不利于高校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大学生创业者。2]

1.4风险意识较差

大学生在创业时,阻碍企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就是创业风险,创业风险涉及管理、资金、市场以及技术等多方面问题,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因此在创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锻炼能力以及积累知识等方面还需要努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还存在缺乏严谨分析选择网络创业项目的能力,不能清楚意识到稳定的货源是否可以获得,技术上的难题能否突破,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的情况,项目产品的市场潜力等等问题。

1.5网络创业知识的缺少

进行网络创业,如果不了解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不了解B2B以及B2C等概念,就不能深刻认识网络的信誉理念、安全手段以及交易特点等,也就无法应用网络优势顺利开展经营活动。在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多,比如说,怎样提升信誉度以及知名度,怎样可以使营销成本降低以及怎样通过精确的定位了解自己的客户群。很多大学生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以及完整的创业教育,这方面的能力有欠缺,阻碍了网络创业的运作以及开展。

2破解大学生网络创业困境的措施

2.1建立完善健全的资金支持体系

大学生创业资金不充足,导致创业最终以失败告终。根据我国的国情,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其他社会力量一起参与的资金支持体系,建立共同资金的扶持系统。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社会募捐以及财政拨款等方式成立关于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的扶持基金,而且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所有金融机构提供低利息的贷款给正在进行网络创业的大学生,使贷款审批的程序简化。其次,高校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专门用来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的资金,特别要对前景良好的网络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最后,政府部门要集结社会的力量,鼓励商业网站以及私人资本等对网络创业的活动进行投资,使网络创业需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增多,同时建立合理科学的资金风险转移以及分担机制。

2.2网络创业模式要多样化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网络创业,网络创业的模式要更加多样化。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上网越来越便捷,网络商业迅速崛起。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开网店这种单一的创业模式已经使市场饱和,而且竞争十分激烈,淘汰率也很高,提高了创业的难度,使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的积极性被打击。所以,要想使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在网络创业中,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要素就是创意以及创新,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勤动脑、多思考,有更多更棒的想法,注重开发创意项目以及创新思维,使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的空间以及渠道得以拓展。

2.3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只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认同并且予以支持,营造一个大学生得以施展创业才能的社会舆论以及氛围,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活动才可以顺利开展。第对于家庭要加强沟通以及宣传,让家长正确地认识到网络创业的性质以及前景,放弃追求稳定工作的传统观念,使他们支持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想法。第二,高校只有充分重视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才能使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教育不断得到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敢于创业的精神。第三,政府也应该根据各种各样的渠道,使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得以倡导与弘扬,形成支持创业以及尊重创业的创业环境。

2.4提升网络创业的风险意识

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的风险主要是资金的风险,在网络创业的初期阶段没有办法突破的困境就是资金链的断裂。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创业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说建设网站的成本,前期要投入多少资金,在上线后进行推广的成本,物流配送的成本等等,大学生还要分析多久能够将成本收回来,多久可以盈利等问题。尽管大学生前期投入的资金不多,但是在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不间断的进货,以保证货源的充足,这就需要一定的周转资金。如果市场的销售情况较差,就会出现库存,会给承受资金风险能力较弱的网店带来非常大的资金压力。进行网络创业,货源要充足可靠,而且十分顺畅。但是大学生在创业的初期阶段,由于需求不是很稳定,只能依靠零散组织的货源,经营的风险很大。第一,零散进货的价格较高,再加上利润的空间,客户买到手的价格会过高,无法吸引顾客的注意力。第二,购买渠道不是很稳定,当顾客有需要的时候,难以马上找到购买渠道,从而对网店失去信心。第三,现有货款都是根据大学生自己的品位进货,有可能顾客并不是很喜欢,会导致产品的积压。第四,产品较为单规格、品种不齐全,这样会导致顾客选择规格以及品牌较为齐全、产品很丰富的其他商家。所以,大学生应该对网上经营会出现的货源风险有所了解,找到灵活的供货方式,建立有稳定合作关系的货源。

2.5对于网络创业的教育进行加强

第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技能以及知识的地方,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像重视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同等重视创业教育,并将教学实践以及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也要设置创业教育的课程。第二,还可以对创新型的教育模式进行尝试,比如说,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优秀的教育模式,在创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师资建设、课程教学、主页设置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并根据学校的所在地以及区域经济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创业指导,使大学生的创业规模效益得以扩大,打造资源共享的平台。第三,还应该注重拓展网络企业以及高校之间的合作项目,将网络资深的技术人才以及网络创业的成功人士作为创业的指导教师聘请到学校中来为大学生演讲,定期进行创业的实战辅导,以便掌握大量的网络创业知识以及经验。

3结语

篇9

[关键词]风险投资;市场机制;问题;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学院;道术用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14?04

主动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者的重任是大学在其角色演变进程中迈出的最具有创新意义的一步。创业教育强调培养企业家精神,注重将大学教学科研工作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成为大学办学模式创新的最佳路径之一。201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1],将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定位为“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将创业教育的定位进一步提升到国家竞争战略的高度。

反思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存在的两个倾向值得关注:一是创业教育的教条式学术化;二是创业教育的练摊式体验化。前者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构建,后者则完全沉浸在小打小闹的经营活动中。创业教育距离教育部提出的“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在就业压力以及政策支持等多重外部动力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开始产生其内生动力。建立与优化适合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是高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文献综述

丁三青[2]对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进行了反思,认为竞赛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例如,竞赛获奖数目和等次与学校知名度、学校业绩、教师晋升等直接挂钩;参加比赛的学生更看中大学为激励学生参赛而设置的“保研”、丰厚奖金等现实功利等。丁三青等学者藉此发出了“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的呼吁。

徐小洲,李志永[3]提出,在科研领域,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已经成为新兴学科发展的趋势,同时引发了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变革。由于创业行为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具有非线性特征的系统工程,其实现需要多层面、多学科、多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些特点正好可以说明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并成为迎合这一趋势的重要切入点。

张昊民,杜蕾,马君[4]认为,以高校为主体的创业孵化器,是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实践内化创业知识与理论,最终使学生达到在“干中学,练中悟”的目的。创业孵化器重点通过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等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操性,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创业培训和实训、创业咨询和服务。

在国家重点大学创业教育的研究层面,桑大伟,朱健[5]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的创业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上海交通大学构建的以“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新模式,尤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分享式学习、启发式学习、模拟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创造性地解决了“创业能不能教,怎么教”的争论。这一模式深入剖析了创

业教育独有的多元学科交叉、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力量汇合等特点,摒弃了创业教育依附传统的有形学院或者商学院等模式的束缚,具有理念先进、重点突出、操作方便等特点,值得借鉴。

在普通院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层面,张衍学,尹邦满[6]对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创业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他们提出,创业学院是创业教育深入推进的组织载体,是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

二、“道”“术”“用”三结合的创业教育核心内容与课程体系

(一)核心内容

“道”为体,“术”为用,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在创业教育实践中,“道”“术”结合被拓展成为“道”“术”“用”结合。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组织形式亦可以分成创业规律(道)、创业技术(术)、实操应用(用)三部分。“道、术、用”三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三大内容。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应该“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这三大内容恰好揭示了创业教育“道、术、用”三结合的原则。具体见表1。

表1 “道、术、用”三结合创业教育内容体系[1]

模块界定 目的 基本内容

“道”模块 探索创业规律 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术”模块 教授创业技术 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包括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涉及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政策法规、新企业开办与管理,以及社会创业的理论和方法。

“用”模块 锻炼创业能力 系统培养学生整合创业资源、设计创业计划以及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防范创业风险、适时采取行动的创业能力。

世界上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有其客观规律,创业亦如此。“道”模块就致力于培养大学生掌握成功的创业规律(entrepreneurship rule)。无论创业过程如何迥异,成功者都遵循共同的规律。把握好创业的规律,创业者可以更容易获得成功。创业教育必须从各种创业案例中提炼出成功创业的一般规律。高明的创业者更加倾向于总结出一套识别常见创业企业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识别,甚至可以预测新创企业常犯的错误,发现更适合创业企业的管理方式。所有创业成功的公司(无论是大型企业设立的子公司,还是白手起家的小公司)都遵循着相同的创业规律,即可以大幅度减少创业成本、提升成功概率的规律。所有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都在向我们昭示着这种规律,它是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的神秘路径。

“术”模块致力于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创业技术(entrepreneurship skill)。创业不仅仅意味着创办企业、筹集资金和提供就业机会,也不只等同于创新、创造和突破。创业不仅要受资源的制约,还要求创业者设计缜密的实施方案,并掌握高超的控制技巧和领导艺术。例如,结合创业资本的人力-结构-顾客(H-S-C)三要素,对创业资源要素、创业的范畴与边界、创业团队、创业导向以及创业风险管理等关键概念进行系统介绍,探讨创业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生动案例,就社会转型、产业升级过程中创业家的驾驭能力和管理技术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业理念、创业模式,寻找自适应的创业实践方法论。

“用”模块致力于推动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即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孵化器、合作企业及机构等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以学生自组织创业活动为主的实践,促进大学生的创业体验,体现创业知识和技能及知识体系在创业实践的应用。创业孵化器在创业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经营运作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初创企业学习与体验而非筹集经营资金。在孵化器中,创业大学生更加容易感受到创业的氛围,理解创业的真谛,通过与已入驻的企业和创业导师沟通,获得咨询服务与指导,如了解他们以往的经验、项目运行规律、项目价值的评估以及优劣势分析等等。这是初创企业在初期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二)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实际是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又称“干中学”,因此,“道”与“术”的课程可以与“用”的环节同步进行。创业者通过行动来学习,即通过让创业者完成创业项目或解决一些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发展他们的创业能力。具体课程设计见表2。

表2 “道、术、用”三结合的创业课程设计[1]

模块界定 课程设计 教学目的

道 创业规律、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分析国内外成功创业模式及其规律性,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创业与创业精神的关系、创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正确认识并理性对待创业。

术 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使学生形成对创业者的理性认识,纠正神化创业者的片面认识,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重要性,掌握组建和管理创业团队的基本方法。

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 使学生了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要素,了解创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防范风险,了解由创业机会开发商业模式的过程,掌握商业模式设计策略和技巧。

创业资源 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获取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整合资源的途径,认识创业资金筹募渠道和风险,掌握创业资源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创业计划 使学生认识创业计划的作用,了解创业计划的基本结构、编写过程和所需信息等,掌握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

新企业的开办 使学生对企业本质、建立企业流程、新企业成立相关的法律问题和新企业风险管理等有所了解,进而认识到创办企业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用 创业实践 通过进驻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器或其他载体,开展创业活动,尝试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在此过程中,创业者获得创业导师提供的创业辅导、经验传授和精神支持。

三、“道”“术”“用”三结合的创业教育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通常体现为四种:一是在学校层面上设立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作为成员。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没有实质性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化的运作内容,容易停留于形式;二是成立专门的创业学院,从商学院、经管学院、学生处以及其他部门抽调专业师资力量组成专门的教学和管理团队。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制度化保障优势,教学资源的供给比较稳定,但是也容易造成学校机构重叠,加大学校的管理成本;三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即将创业学院挂靠在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共享其师资队伍、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但是也可能存在其他院系(部门)不积极参与,难以独立承担创业教育的主要职责等问题。四是依托学生处(就业指导处)或团委等部门建设。由于创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只是其部门职责的构成部分,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管理不到位,同时难以整合商学院、校外企业家、大学科技园等教育资源。组织机构的不确定性因素意味着教育资源供给的不确定,制约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管理知识的传授或者面向部分学生的兴趣班,偏离了创业教育的正确方向。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业教育的组织保障就显得十分重要。经过近年来的探索,高等教育界普遍认为,创业学院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新意识以及坚强的创业毅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型的创业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宣传创业理念、激发创业热情、探索创业路径、分享创业经验,鼓励开展师生合作、团队合作、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创业途径,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最佳选择之一。创业学院的基本职能是为全体师生提供创业教育平台支持,探索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普及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创业思想的实践基地、创业教育的改革基地和创业者的孵化基地。

从研究型大学的参照系来看,上海交通大学将创业学院设计为“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模式,创业学院不占用教学楼、不占教师编制、招收的学院不涉及学籍和院系的调整;而有形运作指学院在学校有机构代码,有运作团队,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考核目标。在治理结构上,创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设立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发展大纲,实现学院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5]。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交通大学将创业学院治理结构图

另一个参照系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作为学校独立的二级分院,创业学院主要承担电子商务创业班、创业学员班和各分院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职能。创业学院占地面积12 000余平方米,是一个集教学、实训、销售、培训、仓储、快递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教育和实战平台[7](如图2所示)。目前创业学院下设10个电子商务创业班,分别来自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四个个专业,每班有学生30人,各配备了一间工作间以及一间仓库,学生在工作间上课。除实践课程外,创业学院还为同学开设企业家素质培养以及工商、税务知识普及等课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图2 所示。

图2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职能结构图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形成的不同参照系分别代表了研究型大学与职业教育院校创业教育的不同特点。前者集“创业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三大功能定位于一体,注重学生的创业素质教育,从意识、能力、实践各个方面全方位培养创业人才,鼓励高科技创业;后者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实操能力,以网上创业为主攻领域,鼓励学生聚焦淘宝店创业,同时为学生开设相关电子商务课程,将教学楼变为仓库,为学生解决经营网店的物流配送问题。在两个学校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实践过程中,创业学院都担负着探索、实践、引领和示范的特殊使命。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两学校开设创业学院的背景条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说明创业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办学层次的院校均可选择和创新适合自身的创业教育模式。

四、结语

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唯理论主义”培养的创业人才通常缺乏真正的创业训练,实践经验或管理能力不足;而“唯实践主义”培养的创业人才则通常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认知视野狭窄,创业层次偏低,不能准确把握市场机会促进新创企业的发展壮大。“道”“术”“用”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尝试从探索创业规律和培养创业精神、教授创业技术、锻炼创业能力等三个层次入手,全面培养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通过以学生自主性创业活动为主的实践,把创业课程教学和平台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业活动,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EB/OL].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2012-08-01.

[2] 丁三青.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87-94.

[3] 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2-18.

[4] 张昊民,杜蕾,马君.高校创业园区孵化器之创业教育功能的挖掘与整合[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6):7-11.

[5] 桑大伟,朱健.以创业学院为载体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6):70-74.

[6] 张衍学,尹邦满.以创业学院为平台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2):38-41.

[7] 陆琳琳.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比较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J].考试周刊,2013(24):162-163.

[收稿日期] 2014-01-12;[修回日期] 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