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安全课程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安全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安全课程

篇1

新课标的颁布,使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更具创新性和开放性,实行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三种操作性更强的课程体系。其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明确提出了不同水平学生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生存的基本能力。因此,笔者提出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模块教学,将丰富中小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并使安全意识转向安全技能的习得。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安全教育是各部门的管理者对安全教育工作进行有计划的宣传、指导及调控活动,保证人们在学习、工作以及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以及财产安全,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的稳定。安全教育是对人们在学习、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自我约束。安全教育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教育、安全行为教育、安全管理教育、安全制度教育。本文所阐述的安全教育是指所有身体活动的安全教育,包括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安全教育,尤其是交通安全、地震、洪水(溺水)、火灾、台风等情况下的应急避险和自救、突发事件的自救和逃生。

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模块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模块的重要性。安全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重视和做好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既是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模块的可行性。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的必修课程,它广阔的教学空间,丰富的教学器材,灵活的教学手段,更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四、安全教育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各教学水平的体现形式

(一)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作为体育教师,不能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安全教育局限理解为安全管理,最可贵的是授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安全教育模块的原则是实用性以及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结合任意一种安全教育观念、制度或行为,以恰当的体育项目为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二)中小学不同教学水平实施安全教育的教学目、形式和内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并在不同的学习领域水平目标中确定了不一样的“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标。如水平二,知道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危险;水平三,说出不同的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和避免办法;水平四,注意安全运动;水平五,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水平六,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现是不同的。作为体育教师,不要把体育的安全教育局限于安全的管理,应通过情景模拟进行实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和应急生存能力等。

五、结论与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安全教育教学模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较好的实践性,既可以增加安全教育实施的途径,又可以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落实新课标改革的精神。在中小学各阶段进行安全教育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原则是实用性以及技能训练与安全意识培养相结合。安全教育模块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纵向呈序列化进行。其中,小学阶段重点在安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得,中学阶段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安全问题的能力上。

篇2

一、《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意义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如何在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上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突出高等人才的实用性,突出高等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老师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同国外成熟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功能还有很大的差距[1]。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知识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教育,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服务社区安全的能力[2]。社区安全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消防安全,“消防安全,人人有责”是消防工作的方针,消防安全是跟每个社区群众息息相关的部分,加强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火灾的有效措施,是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部分[3]。

由于社区群众的文化层次、年龄层次、职业层次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消防管理一直是保障社区消防安全的重要措施。高校的《消防管理学》课程一般是从消防设备和消防相关规范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课程内容偏向于理论,教学方式也偏向于理论化教学,不能很好的体现授课对象的实践能力和课程的服务社区功能。因此,本文在进行《消防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消防管理学》课程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功能进行研究,以求合理的展开该课程,使其最大限度的服务社区安全。

二、《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措施

一般院校消防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燃烧的原理、火灾的特点、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灭火剂的原理和灭火范围、常见的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法规、火灾调查等内容,理论性非常强,有些院校由于实训材料等原因,教学方法全是课堂讲授,不能体现消防管理的实践性,在服务社区消防安全中的实际应用性不高。

针对以上方面,《消防管理学》课程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做了改进。

1.课程内容方面。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火场中人员逃生和疏散、灭火器扑救火灾的范围和操作方法、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主要构件和动作原理、防排烟系统的主要构件、消防安全检查、危化品管理的内容,重点在于消防器材、消防设施的操作、维护和管理,以及日常消防巡查和消防检查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消防设施设备、消防检查的内容,并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实际社区安全检查、社区初期火灾扑救、社区宣传教育中。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社区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能够对社区的消防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保障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及时发现初期火灾并正确报告火警,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消火栓等社区常备消防设备扑救初期火灾,能够有效组织消防宣传教育,提高社区群众的消防意识和防火警惕性,达到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去服务社区安全的目的。

2.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丰富课堂形式,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采用案例法、模拟训练法、实训法、实验法、兴趣小组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2.1案例法,比如,利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讲解以硝化棉为例的易自燃物质的火灾特点以及扑救此类火灾宜采用的灭火物质,并说明此类危化品储存、运输时的注意事项;利用蓝极速网吧案件讲解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规范,并说明放火罪具有主观故意、直接实施放火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等特点,此外,案件中有一防火人由于未满14周岁未受到刑事处罚,这是由于放火罪对年龄的界定条件是年满14周岁的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案例法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模拟训练法,比如,在消防宣传教育中,宣传对象不同时,宣传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肯定会有所不同,据此,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进行宣传教育,其他三组扮演宣传对象,通过模拟真实的宣传教育场景,分别模拟对象为小学生、大学生、老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四种情况下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效果良好。另外,通过释放烟雾弹和打响火警铃声,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组织学生在火场中快速疏散逃生,使学生熟悉火场环境,克服人在火场经常出现的从众心理、归巢心理、向明心理、恐慌心理等影响疏散逃生的心理活动,理智的进行疏散逃生。模拟训练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增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实训法,带领学生进入郭溪街道,对社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包括二氧化碳灭火器压力不足应该重新重装、消火栓水压不够应该维修、感烟探头不灵敏为误报禁止在附近抽烟或使用明火、楼道内乱拉电线违反相关规定有引发电气火灾的危险应该立即拆除等内容,这些整改措施大多被社区采纳。实训法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2.4实验法,组织学生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和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对铁桶内燃烧的汽油进行火灾扑救,并要求学生在使用灭火器之前检查灭火器的铭牌和压力,确保灭火器处于可有效工作范围,加强了学生对灭火器检查内容的掌握,锻炼了学生操作灭火器的能力。

2.5视频演示法,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演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的动作原理,讲解其中主要的构件及其作用,带领学生到实训室观摩实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排烟系统,要求学生画出其动作顺序图,并注明主要构件的作用和动作机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6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形成一个兴趣小组,在节假日之前进入郭溪街道的社区,采用海报、灭火器演示、防火小贴士等多种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在11月9日全国消防日,组织开展消防展览,包括常见消防标识展示、危化品标识展示、灭火器使用展示、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展示等内容,参观群众还可以参与到灭火器的使用、消防知识问答等活动。

三、《消防管理学》课程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困难和展望

篇3

一、实验室安全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难点

高校实验室研究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实验仪器种类和实验手段各有侧重,这使得高校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应具有多层次、专业化等特点。国外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主要侧重实验仪器的安全操作、如何避免实验过程中的伤害以及紧急处理内容,规定制定的细节缜密、操作性和实用性强[1-3]。目前国内各高校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工作。北京理工大学开设安全教育选修课,对新入校本科生进行消防培训,指导学生亲身进行防火、灭火的训练。北京大学广泛征求各院系和实验室相关人员和教师的意见,建立了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4]。尽管如此,受宣传方式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国内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仍落后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5-7],安全管理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8]如下。

1. 普遍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安全教育工作仍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引起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2.现有安全管理教育课程体系不成熟,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对象,课程内容不具有专业化、层次化的特点。

3.安全管理教育形式单一,局限于发放安全手册和讲座等传统形式,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对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安全管理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如何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掌握安全防护、防护措施和紧急事故处理应对技能,降低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成为高校综合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课题[9-12]。

二、模块化安全教学体系

以我校机械与车辆学院为例,针对机械与车辆学院各级实验室实践教学任务繁重,具有面向专业广、仪器设备种类繁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建立模块化安全教育体系如上页图1所示,该安全教育体系具有模块化、全程化、层次化和多样化的特点。

(一)模块化

该安全教育体系可按照内容、研究对象、专业等形式拆分成不同模块,根据培训目的和授课对象的不同调整授课内容。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使用事故应力处理模块和环保教育模块,对学生重点进行事故应急措施和安全技能培训;对高年级学生,采用安全教育的专业化模块,针对高年级学生需要进入各个专业实验室使用仪器进行学习,重点侧重指导他们对仪器的安全操作等内容。

(二)全程化、全员化

安全教育始终贯穿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同时,进人实验室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实验室其他工作人员,有时也包括参与实验的校外人员,涉及人员多而广,所有涉及人员都要接受必要的实验室安全教育。

(三)多层次、专业化

学院实验室涉及的学科众多、专业性强,层次不同的实验室人员更替频繁,甚至有部分风险性高的创新性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应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条例,比如机械工程专业,专业实验室内的数控机床较多,需要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首先进行设备安全操作指导,防火、防电等事故预防措施,以及紧急状况的处理技能;动力能源与传动专业,常用到油液等材料,需要培训学生安全处理实验废料等。安全教育不仅涵盖专业实验,还包罗人身安全救护知识等。因此还设置了安全救护模块的课程,请医护人员现场指导学生如何处理人身伤害等。

(四)多样化

学校主要通过分发安全知识手册以及课堂授课等传统方式对学生和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根据调查发现,学生更偏向于实战演习和观看视频等学习方式,对比传统的课堂理论授课和宣传资料发放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甚至认为传统的方式流于形式化,实用性不高。为此,本课程体系引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学生安全主题小品晚会、安全技能比赛等,加强安全实战演习训练,通过培训学生使用灭火器、危险逃生技巧,模拟火灾现场人员疏散,烫伤、烧伤事故急救处理技能等实战演习;指导实验室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佩戴,水、电设施的安全操作等,提高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安全管理意识,自救能力和应急事故处理能力。

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动机;理解

所谓“案例教学法”,即指教师将特定的案例巧妙融入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之中,促使学生透过该案例所体现的细节性内容实现对所学知识点深刻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下仅以“消费者的权益”这一节内容为例,就“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优点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发现,动机对个体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引、导向功能,动机越强烈的个体越能展开积极的个体行为。因此,要想使学生持有踊跃、主动的学习行为,确保其具备明显而强烈的学习动机格外必要。而“案例教学法”由于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对于有效刺激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在教“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这一内容时,笔者在一上课就向学生列举了如下社会案例:李奶奶去菜市场购买蔬菜,在拿起一把芹菜之后,发现并不是特别新鲜,便把芹菜放回到了原摊位上,打算去另一个摊位看看,却被该摊位的摊主叫住了:“你拿了我的菜就得买,不买不行。”

随后,在呈现该案例的基础上,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上述案例中摊主的行为合不合理?”学生根据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很快就给出了“不合理”的回答。紧接着,笔者又询问:“为什么不合理呢?摊主的不合理行为侵害了李奶奶的什么权益呢?”面对笔者这一高层次的提问,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趁势,笔者讲道:“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这一知识点,相信通过学习,大家能轻松回答出老师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在案例的铺垫以及笔者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一点从他们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的学习状态中就可以看出来。很明显,学生具备了“通过学习找到问题答案”这一学习动机,充分证明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诱发学生产生积极学习动机的可实施性。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

初中思想品德内容虽然较为浅显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具备较难掌握的理论知识点。以“消费者的权益”这节内容为例,其中涉及众多消费者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学生稍有不慎,便会混淆、错误记忆,这成为制约该节内容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就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借助具体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实现了对其背后所蕴含消费者基本权利的深刻领会与认识。如,在教学“消费者的知情权”时,笔者就特意为学生列举了如下案例:

张华看到路边上有出售菠萝的小贩,询问其价格,小贩指了指其菠萝旁边立着的广告牌“一块二毛”。张华选购了五块菠萝之后,支付给小贩一元钱,小贩却坚称“菠萝是1.2元/斤”,张华认为小贩故意欺骗,小贩却表示自己明明已经在广告牌上标示了菠萝的具体价格,双方因此引发了冲突。随后,我结合该案例对消费者的知情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8条明确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享有知悉其相关情况的权利,应当将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告诉消费者,而不能做一些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在该案例中,小贩利用模棱两可的广告宣传菠萝,使得张华在不知道菠萝具体价格的情况下进行了消费活动,并由此承担了一定的损失,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案例。

再如,在教“公平交易权”时,笔者为学生列举了如下案例:李亮的父亲是一个水果摊贩,却经常在称重的称上做手脚。有时消费者购买的一千克水果实际上仅仅有900克、800克,甚至是700克。以此案例为基础对“消费者所享有的公平交易权”进行了阐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利获得质量保证、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的条件,这是消费者所享有的公平交易权。在上述案例中,李亮父亲的行为使得顾客所购买的水果重量并不符合其实质所支付的费用,这是对购买水果的顾客公平交易权的一种侵害。

……

如此,通过不同案例的列举,学生就得以对其背后所蕴含的具体消费者基本权益形成了更为直观的深刻感知与认识。在轻松突破该节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很好地确保学生切实获取了高质量的课堂学习效果。

当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并不仅仅只有案例教学法,还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此,我们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对案例教学法及其他先进教学方法进行综合、灵活地运用。如此,才能切实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际教学效率及质量的优化与提高。

篇5

ABR记者刘宝华

有必要将儿童交通安全课程引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成为学校必修课的一部分吗?当《汽车商业评论》记者面对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安全童行”项目时,不由发出这样的疑问。

这实际是很多人共同的疑问。讲到交通安全,大家的第一个反应,会觉得道路出行安全其实很简单,不就是一些交通规则吗?国际权威的非营利教育机构——JA 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项目经理张静芬博士则澄清了这样的疑问。

“安全童行”进入中国

“小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后在马路上是否一定会有正确的交通行为?”她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答案常常是否定的。

“他们的注意力常常没有集中在信号灯和车辆上,原因在于6到10岁的儿童,跟成人的注意力是不一样的,他们会非常关注在他们感兴趣的点上,比如说马路上是否有孩子在玩耍,是否有一只猫走过等等。”

张静芬认为,小学生实际上在认知和行为之间是有断层的,“这些东西你不让他通过做一些游戏去体验的话,他不会意识到。他可能第一个回答会告诉你,我过马路一定看红绿灯。可是到真正去做的时候,他未必能做到”。

为此,2012年4月28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奔驰中国”)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JA 国际青年成就等合作伙伴,把“安全童行”项目引入中国,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利用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渠道帮助6~10岁的中国小朋友学习如何在不断变化的道路环境中实现自我保护。

“安全童行”项目起源于德国。早在2001年,戴姆勒集团邀请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开发完成了儿童道路安全教育的整体性方案,并以教材的形式推广。过去10年间,该项目已在德国、意大利、以色列、马来西亚等16个国家推广,走进多个学校、家庭,使130万儿童受益。

引入中国的“安全童行”采取“两个课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方面,将原版“安全童行”教材进行本土化改造,引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中,作为一门课程增强孩子们的交通安全知识。在社会实践方面,奔驰中国提供了长期性的、与课本内容匹配的课外互动体验场所,同时建立网上互动社区,开展学校日、体验日等主题活动,形成面向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

2012年到2015年,是“安全童行”项目的第一个三年规划。在这一阶段,“安全童行”课程将以校本课程的形式首先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200所小学。在北京,为“第二课堂”提供专业道路安全教育的公众体验中心——“安全童行”道路安全教育星愿基地、国内最大的儿童交通安全体验馆也于2012年4月在北京蓝天城正式揭牌。

作为三年规划的开始,“安全童行”项目在2012年以瞩目成绩取得良好开端,课程本土化、教师培训、试点教学都获得参与各方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奔驰在华推出的这个最新CSR项目,具有深广意义,堪为近年来中国车企CSR的经典作品之一。

本土化、二课堂、网络化

“安全童行”项目全程参与者、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高级经理陈征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仅课程的本土化改造就耗时近5个月,借助了国际青年成就等专业NGO组织、邀请了国内50名教育专家,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

德国版课程已经是相关领域专家的权威之作,而且经过10年、多个国家的实践检验。但之所以要进行如此严肃的改造,原因在于中国道路状况复杂得多,引进方奔驰中国希望改造后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符合中国儿童需求,既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又适合中国国情。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奔驰中国选择了国际青年成就(JA)作为合作方,JA多年来致力于开发从小学到大学的系列课程,在改编教材方面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经验。

课程本土化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德国交通法规、道路标识与中国不同,需要作出相应变化。

其次是授课方式的不同,德国小学课时短、形式活泼,更像是做游戏,而中国以老师讲授为主,课程开发需要考虑这种实际情况,最大程度地保留德国版课程的互动性和启发性,也要让中国儿童易于接受。

更为复杂的是,课程的本土化不仅仅是改编为一个版本,因为各地教育体制的不同,往往需要各地区不同的版本。比如北京小学一个课时为45分钟,而上海一个课时为40分钟,如何按照区域特点分配课程内容就成为一个问题。同时整个教材分为三大模块,分别在三个学年内教授,每个模块分为8个课时,怎样把相同的内容分配到不同课时中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对已经受到“安全童行”培训的小学生来讲,作为“第二课堂”的交通安全体验馆既能够让他们巩固知识,又能够体验乐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奔驰中国在这个25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模拟了真实的道路场景,同时设置了Moki(“安全童行”形象大使和吉祥物,蓝色小超人)学校、Moki讲堂等区域。孩子们既可以在模拟驾驶中切身体验真实驾驶感受,又可以在互动游戏中体验日常交通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不仅可以通过暗室、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教材中涉及的游戏学习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日常交通环境,还可以穿越时空隧道,畅想未来交通。

体验馆中放置着一辆大卡车车头,每个小朋友可以进到高高的驾驶舱,坐在驾驶员位置上观察路面状况。这种前所未有的视角让他们直观理解了一个小小身躯是多么容易被司机忽略,也明白了哪些位置是大卡车的盲区,也就是小朋友的危险区域。

有些环节是同时针对小朋友和家长的,比如在实验中家长可以了解到不同天气让小朋友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最容易被辨认——晴天穿什么、阴天穿什么、大雾天气穿什么、沙尘暴穿什么最容易被首先发现。

这种知识并不是简单地以讲授方式告诉小朋友,而是模拟不同天气环境,让家长和小朋友自己观察哪种颜色的衣服最显眼,这样得出的结果也更容易被小朋友记住。

相对于第一课堂,体验馆里的课程全部以体验和游戏表现。比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说教,而是让小朋友们扮演不同角色,比如开车的、骑自行车的、行人,道路上还设置了小猫小狗在旁边吸引注意力,最终让参与者自己判断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应该是怎么样的。

道路安全教育基地以“模拟真实世界”为宗旨,除了安全教育环节之外,还比照真实社会设置了各类小游戏,小朋友可以扮演银行职员、消防队员等不同职业,但这些游戏中都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让大家在游戏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此外,“安全童行”的第三个渠道——网络在线也在不断完善中。除出在线课堂等内容外,也设计了交通标识连边看、安全侦察兵、Moki拼图等在线游戏,让孩子在玩耍间加深交通安全意识。

上海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张阳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课程不仅仅是教会了小朋友要做到什么,而且还要求他们建立这种安全的意识、生命的意识、规则的意识”。

“以交通安全为切入点,教学生遵守规则、尊重生命,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北京史家小学主任陈纲同意这种说法,“这么一个小的切入点,一个小的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安全教育了,已经上升为对学生责任、公民意识的一种教育。”

主动性、立体化、体验式

在完成课程本土化改造后,项目组于2012年9月率先对北京、上海的25所学校授课教师进行了培训。10月,北京、上海两地首批25所小学正式开始试点教学。

陈征说:“进入校本课程说明这已经不是简单地发本书、发份资料,已经成为一堂课了,我们要确保它的质量、确保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我们先选25所小学做试点,希望通过试点结果去调整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师培训和试点教学中,学校和老师激发出了很大积极性,老师们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延展和丰富教程,连形象大使Moki都被老师们扩展成了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的Moki家族。

这也给项目组带来了惊喜,陈征说:“大家的力量更大,我们希望奔驰可以做一个引领,让一线的老师们来自主丰富这个课程。”

上海新虹桥小学校长胡静波没有想到课程竟然取得了极大的效果。一般而言,孩子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80分钟对于一个8岁的三年级孩子已经很长,但实际上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80分钟里20个孩子没有一个走神,从头到尾跟着做下来,甚至到下课的时候,学生会追着说,老师,我们下节课学什么?原因在于活动贯穿课程始终,有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让孩子们有了学习的渴望。

胡校长主动将“安全童行”这门课纳入2012年年秋季的校本课程。她说:“虽然我们学校只有17个班级授这门课,但是我是要求所有76位专职教师全部参加安全课程的培训,因为这是全校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著名公益人士才让多吉在《汽车商业评论》杂志社主办的“2012中国汽车业CSR沙龙”上说:“现在不少厂商在做儿童安全训练营,但问题是什么?训练的都是有钱人的孩子,这些孩子每天车接车送不需要交通安全训练,真正需要的是北京农民工的孩子,他们天天坐公交车上学放学,他们才最需要交通安全训练。”

“安全童行”走出了这个误区,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上海25所小学试点和改进之后,项目将在2013和2014年进入四个城市的200所小学,其中包括城乡结合部小学和打工子弟小学,覆盖约7万名小学生。

奔驰中国规划,未来“安全童行”将与奔驰快乐音乐教室联动起来,让“安全童行”走进现有的300所快乐音乐教室,也就是300所希望小学,把安全教育送给最需要的人。

因为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远不如城市学校,“安全童行”课程正式进入打工子弟小学、希望小学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反馈和完善。同时,2012年暑假期间,奔驰中国为打工子弟小学组织了夏令营专场,让小朋友们在蓝天城的安全体验馆体验。

戴姆勒东北亚及梅赛德斯-奔驰(中国)集团公关事务及媒体传播副总裁王燕说:“我们在与学校合作的时候,并不是把‘安全童行’作为精英教育的一部分。它一定是多层级的,我们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好学校能够帮助我们起到示范带头引领作用,我们要汇集更多层级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篇6

关键词:初中;生命安全;压力;珍爱生命;重要性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培养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掌握必要安全防范能力的综合性必修课。学生从出生到上学,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告诉他们不玩火、不碰电、不吃陌生人的东西、看灯过马路等安全常识。生命安全教育是我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要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就要掌握有关公共安全的常识,了解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意义。但归根结底一句话,生命是无价的,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重视起生命的可贵。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感人至深的案例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生命不可重来,同时也要懂得重视他人的生命。

二、强调交通安全

近年来,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每时每刻都威胁着我们的生命。为了有效避免此类悲剧的发生,学生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不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中小学生社会经验较少,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让许多不良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使得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让罪恶的魔爪不敢伸向他们。其次,学校还应该开展一些关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讲座、校刊、宣传标语、图片展等,这样有利于引起中小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也可以提高他们对不安全因素的分析能力。

四、提高自护自救的能力

中小学生仅知道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是不够的,还要掌握自护自救的技能。针对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危险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办法,相信在这种声情并茂的情景下,会让学生牢牢记住实用有效的自救方法。

安全教育是学校最为重视的教育内容之一,学生的安全是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所以初中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十分必要。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既是新课改的教育需求,也是教育行业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黄丽莎.生命安全教育如何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

篇7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往往不被学校领导和老师所重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流于形式,不能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这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而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的身体状况也成为老师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课程建设,创新教育方式,将素质拓展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中。

一、考虑学生身体条件,适度开展拓展训练

体育素质拓展训练源于西方,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方式,素质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一般对拓展训练的接触较少,加之拓展训练的形式比较新颖,很多项目也都比较具有刺激性,所以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对某一项任务有兴趣后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对于某些项目来说,素质拓展训练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这样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但是在开展体育拓展训练时,要注意考虑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条件和身体承受能力,因为拓展训练一般具有强度大、刺激性强的特点,并且有些项目的危险性也比较高。而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期,有些拓展训练项目不适合做,有些拓展项目需要在一定的强度控制下做,体育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要注意综合考虑小学生的身体条件,根据小学生的身体条件为其设计适当的拓展训练,避免小学生因为训练强度过大造成身体损伤,否则就违背了体育拓展训练的初衷。

二、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保障安全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高强度的训练方式,应该将安全性摆在首要位置。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保证学生安全。要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拓展训练的安全措施,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尽可能地降低危险,并且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尽可能地降低危险对学生的伤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开展拓展训练之前应该向学生介绍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并且定期开展拓展训练安全知识讲解,不断提高讲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保证学生能够记住安全防范知识,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测试活动,如开展拓展训练安全知识比赛,由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抢答,对回答问题最多并且错误率最少的学生予以奖励。在比赛的刺激下,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去记忆安全防范小知识,并且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另外,教师还可以举行模拟演练,如对于投掷类的项目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制作一个纸球作为模拟训练的工具,在学生练习纸球的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训练和动作纠正,普及安全知识,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培育专业师资力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适当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则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不利于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小学体育教师依然秉持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愿改变,不求创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教师固守传统教育观念、不愿创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实践证明,素质拓展训练是体育学习的一种重要而且有效的训练方式,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对学生也是一个良好的启发,启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注意根据实际选择正确的方法,并且要注意与时俱进,敢于尝试新观念、新想法,不断进步。基于以上要求,具备完备的素质拓展训练的专业师资力量是很有必要的,因此,社会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对专业素质拓展训练教师的培训,以保障学生能够受到专业的拓展训练教育。

四、重视体育训练方式,保障场地器材安全

素质拓展训练为小学生的体育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户,通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采用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进行体育锻炼。但同时,学校必须注重保障场地、器材的充足与安全。体育素质拓展训练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些特殊场地和器材,如“激流勇进”“穿出电网”等,这些项目可能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学生进行项目之前,教师一定要仔细检查项目所需要用到的场地和器材,确保其安全性。如果由于某种情况导致设备无法到达要求的训练强度,那么教师应该考虑变换训练方式,以防学生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由于设备问题遭受危险,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保障学生的安全是小学体育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不能为了扩大学习成果就置学生的安全于不顾,这就违背了作为教师的原则。

五、科学定位学生主体,设计训练课程体系

篇8

1.小学体育游戏的形式、内容、功能

小学生体育游戏是指针对小学生的体质特征与天性所创设与开展的,由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动作组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情节性的体育活动。主要包括走、跑、跳、投、平衡、钻爬、小球、水上以及冰雪等项目,通过个人参与或集体合作等形式来完成,是小学生体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体育游戏具有强身益智的重要功能,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运动知觉能力、观察能力、注意力、创造力、想象力和意志力,培养其勇于竞争、不怕挫折、遵守规则、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2.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内涵

创造活动类课程内涵具体体现为:一是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针对性以及灵活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二是创造活动类课程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学生在创造活动类课程中占有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生成与提高。

二、小学生体育游戏中设置创造活动类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是人生具有的潜能,这种潜能能够伴随人的一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这种潜能需要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开发与整合方能发挥其作用,其社会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因此,本研究的开展是对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唤醒,其目的在于为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修正我国创造教育现存的偏失与漏洞,以期与大学、中学的创造教育达成有机的衔接,进而构建我国创造教育的完善体系,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

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将作为我国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培养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一是促进小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二是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潜能,增强其个性的培养,为小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促进我国小学教育体系的更新与整合,为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探索与提供全新的发展路径;四是丰富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为实现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小学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原理

1.多元化发展原理

多元化发展的原理蕴含着一种开拓与创新的理念,是通过多视角、多维度的探求式发展来实现整体规模的扩大与实力的增强。对于小学生而言,对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由体质、心理、情感、兴趣以及初级的感悟认知能力等多方面构成。由此可见,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实质是一个多元化的培养过程,是建立在各个构成要素实现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而达成的。因此,在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创造类课程的设计时,必须遵循多元化发展的原理,以促进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针对小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规划,以避免因课程设计的局限性而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2.快乐原理

快乐是形成良好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的基础,“笑一笑,十年少”,这是对快乐与健康之间内在联系的最为直白的诠释。小学时期是否能够实现快乐的成长,是关乎于其一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快乐来源的途径有二,一是源至于自身童真的天性,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以快乐原理为导向,以营造快乐氛围为基础,为小学生创设与提供一个充满快乐的活动环境,不仅是维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需求给予课程设计者们的重要使命。

3.安全原理

小学生生性好动,对于游戏性的肢体运动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欲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极弱,尚未形成自我防护能力,因而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易于导致受伤现象的发生,不仅会对小学生的身体形成伤害,同时更会诱发其恐惧心理,使之对于游戏活动的参与形成心理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时,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制定科学实效的防护措施,防微杜渐,在确保小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小学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程序

1.制定目标

目标制定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相对于小学生活动类课程而言,其目标的制定要以小学生身心素质的适应程度为依据,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本性为宗旨。由于受体育游戏这一必要条件的限制,其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体育游戏为载体,通过对创造活动情景的设置,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进而促进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与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为了实现对所设置目标合理性的检验,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子目标,包括阶段性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构成完善的目标体系,不仅要表现出对教学预期效果的科学预判,同时还要彰显出充分的计划性与适应性。

2.选择内容

创造活动类课程具有情境性、实践性以及自主性等特征,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切实符合与充分满足上述特征的需求。

(1)坚持适应性的原则,对小学生体育游戏进行合理的筛选。小学生体育游戏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并不是每一种游戏都适合于设置与开展创造活动类教学,因此,要对小学生体育游戏要遵循安全性与趣味性的原则进行有效的筛选。在筛选的过程中,对场地、器材以及游戏的难易程度进行综合的考量,以增加安全系数,确保安全性。在趣味性方面:要选择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有情节、有角色、易于吸引儿童,并能够有效提高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游戏项目,以确保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享受快乐。

(2)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素质水平,并结合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要求,对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其目的在于使得游戏更具有适应性,进而确保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开展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对投掷游戏的改编时,将传统的投掷小石头,改为装有沙、米粒等各种材料的自制沙包,不仅确保了游戏的安全性,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等。

3.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是及时了解教学行为的适宜性与实效性的主要途径,是调整教学进度、修正行为偏差的主要依据,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受教育者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鉴于小学生的天性以及对评价行为的接受能力,在构建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评价体系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评定。主要是针对小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的评定,具体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指标并对取得的数据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比较,做出科学的评定。

(2)运动技能与创造意识的评定。主要进行游戏时其所表现出的能力,以及在创造活动类课堂上所显现出的创造意识进行评定,以便及时地掌握教学的实际及效果。

(3)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的评定。主要是用于检测创造类活动课程所设置的内容是否有吸引力,如态度是否积极、是否遵守纪律、是否能够主动地参与、是否全身心的投入以及是否能够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对其行为的改正。以便为调整课程内容、完善内容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五、小学体育游戏中开展创造活动类课程的指导策略

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创造活动类课程的指导策略,是遵循相关的原则,在对相关领域中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进行有机的整合与优化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因此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修正偏差,使教学工作更趋于科学实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组类课程开展的指导策略

(1)语言提示法。此方法简易、直白、易懂,因而被普遍使用。例如,在进行“盖房子”的游戏时,教师发出指令:“两人一组,进行盖房子比赛,看那一组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即发出了分组指令,又对游戏的内容与规则作出了简明的提示。

(2)性别分组法。根据男孩与女孩之间身体素质的差距运用性别分组法,能够有效地激发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竞争意识。例如,在进行“彩虹桥”的游戏中,通过性别分组,进行男孩与女孩的平衡能力的较量,既调动了儿童的参加兴趣,又促进了相互帮助意识的形成。

(3)角色分组法。根据游戏的内容需求进行角色的划分,担当相同角色的儿童自然组成一组。如“小兔采蘑菇”的游戏中,将儿童分成“蘑菇组”和“小兔组”,并不时地进行角色转换,促使儿童能够担当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乐趣。

2.合作类课程开展的指导策略

(1)自主结伴合作法。儿童在自主结伴时,往往会选择彼此间存在好感或信任的伙伴,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意识,达成有机的默契,进而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例如:在“抬轿子”游戏中,需要三名儿童共同抬一架木梯,这对于彼此间的协调与平衡具有一定难度的要求,而通过自主结伴来进行此游戏,不仅增强了儿童的活动兴趣,还有利于同伴间合作能力的提高与信任程度的提升,其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师强制性分组所取得的效果。

(2)探索性合作法。以儿童的兴趣与能力基础出发,引导儿童观察、尝试,并主动地探索游戏的各种玩法,共同探索合作完成游戏任务的途径。例如:在进行“企鹅送蛋”游戏时,通过引导与启发,共同探索出两人一组面对面拥抱或背对背拉手扮演企鹅,将小球置于胸前或置于背间完成企鹅送蛋的任务;多人一组共同扮演企鹅,将小球置于头上完成游戏任务等多种形式。既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同时促进了幼儿探索意识。

(3)榜样示范合作法。有意识地将能力突出的儿童树立成榜样,其他儿童通过对榜样示范的观察以及与榜样的合作,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赶超意识,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进行“小乌龟顶球大赛”的游戏时,可以将完成效果最佳的儿童确定为榜样,引导其他儿童通过观察来模仿榜样的合作行为,有效激发其他儿童向榜样学习的动机。

3.独立完成类课程开展的指导策略

(1)鼓励法。对于素质较差的儿童而言,鼓励是其战胜懦弱、提升自信、实现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例如,在进行“小马过河”的游戏时,由于一些儿童对于完成游戏任务存在较大的顾虑,这时就要及时地对其进行鼓励,而切忌训斥。逐步激发其自信,进而勇敢地参与到游戏当中。

(2)诱导法。当儿童对游戏的内容不感兴趣或感到游戏难度较大而无法完成时,应对儿童进行渐进式的诱导,通过观察伙伴的行为,或教师的亲身示范,使得儿童逐步消除恐惧、激发兴趣。例如,在进行“负重跑”游戏时,儿童往往会因游戏的枯燥而无法形成积极参与的意识,或游戏对体力要求较高,自身能力无法完成而产生恐惧心理。这是就要对儿童进行循循善诱式的开导,讲明游戏的重要性,并在观摩伙伴与教师的示范下,逐步建立起自信,切忌因急于求成而对儿童的身心造成危害。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在小学生体育游戏中设置创造活动类课程,是遵循素质教育发展理念、促进其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2)在创造活动类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以相关的原理为依据,以凸显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在对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以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及心理特征为依据,以避免课程设计的难度超出儿童体质的承受极限,致使设计工作趋于无效。

(4)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要对原有的体育游戏进行有机的筛选、科学的改变,以凸显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与实效性。

(5)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对课程开展情况的及时把握,进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以确保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

(6)制定课程开展的相关指导策略,是教学活动严谨性与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导向。

2.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由于小学生体育游戏的开展,对环境与设施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为了确保游戏活动的安全性与实效性,应加大对小学生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在小学生体育游戏中科学设置、有效开展创造活动类课程,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游戏的挖掘与开发,丰富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内容。在小学生体育游戏中开展创造活动类课程,是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设置的。因此,为了确保适应性的有机凸显,需要对小学生体育游戏进行科学的挖掘与开发,以便为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开展,提供不断更新的内容资源。

(3)加强对小学生参与意识的引导与激发,促进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活动类课程能够实现持久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应加强对其参与体育游戏兴趣的培养,促进其参与意识的有机生成与不断发展,进而推进创造活动类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焦润泽.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与创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第一版,1990.

篇9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55-02

安全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中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发展。但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阶段、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其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要求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但实际上,安全教育的成果并不显著,学生伤害事故仍时有发生。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50余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都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孩子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安全教育的有效模式,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笔者查阅近几年来公开发表的关于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学术专著,并将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期对本文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2.访谈法

笔者访问多位安全教育教师,并与进行过安全教育学习的中小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安全教育课堂,以期从教学一线获得准确的资料。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1.中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之初表现为喜欢参与,但他们往往对学习活动形式本身的兴趣大于学习内容,对于过去单一的教育活动形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减退。加之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并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同时,随着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学中也要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创造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激发和维持学生兴趣入手,结合学生的知识记忆特点,教学内容要丰富、生动、有趣,教学形式也要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体验式安全教育的优点

体验式教学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知、理解、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以达到特定教育目标的教学模式。首先,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热爱学习;其次,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体验中的情节发生过一次就会被大脑牢牢记忆,并且体验中个体产生的情绪也会极大地促进知识记忆的持久性和深刻性;最后,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学习是学习者基于特定的情境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脱离特定情境的知识只能是“呆滞的知识”,无法迁移到相关的情境中去。通过特定的环境,真实或仿真实的实践体验,将安全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安全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

3.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的开发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原则。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把掌握安全常识、具备防护能力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过多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救护技能,如对于火灾,应该让学生学会预防与保护、如何在逃生后快速有效报警,而不是贸然进入火场施救。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原则。安全教育应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平原地区过多学习预防泥石流、干旱缺水地区重点教授防溺水、冬季教防中暑等就偏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没有太多实效性。三是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原则。体验式安全教育需要的学时长,也不能像讲座课一样面面俱到,如安全常识类的课程可以以讲座、学生自学为主,将体验重点放在意识和技能培养上。四是系统性原则。中小学安全教育可以分为安全知识、保护能力和救助能力,安全教育要系统地加以整合,如防震减灾,就需要结合地震常识、地震逃生和灾后救助生存等内容。五是安全保障原则。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需要严格设计,如果安全课程都不能保证学生安全,那安全教育就没有意义了。

4.体验式安全课程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阵地,体验式安全教学包括前期准备、实践体验、交流总结、强化提升、拓展延伸6个环节。

以消防安全教育为例。前期准备中,教师需要在选定安全主题后,制定教学目标为掌握消防知识、具备逃生和救助能力。之后设计教学内容,如学生上课所在的教学楼突发不明火灾,学生判断火情后选择紧急疏散逃离,中途可能有同学意外受伤。然后教师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前将消防演习烟雾弹等道具在学生途经场所布置到位。学生需要课前自己查阅资料,学习相关消防知识。

实践体验环节,教师教学中突然触发提前设置的道具,学生觉察到明火或烟雾后,选择最佳自救方案,运用自学知识正确地用湿衣物或毛巾掩住口鼻,低首俯身,根据紧急疏散指示标志,沿墙逃生到安全场所。教师可设定逃生过程中一些动作不规范的学生烧伤、摔伤或窒息昏迷,完成逃生后学生迅速正确报警并及时对设定的伤者展开救护,整个环节教师可全程录像。

交流总结环节,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过程并进行交流,教师可结合活动录像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

强化提升环节,教师针对安全主题的重点知识技能,如判断火情、选择逃生方案、正确的逃生姿势、准确报警、包扎、心肺复苏等进行强化训练。

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提出一些研究性小课题,引导学生课后探讨研究。如火场被困如何创造求生空间、如何利用床单进行结绳逃生、校车起火如何逃生等。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安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安全教育虽然已经走入中小学课堂,但是传统的安全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体验式安全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其安全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中小学校应该重视对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

2.建议

(1)体验式安全教育课程情境设计要贴近生活,给学生以更加真实的实践体验。课程开发要利用各种资源,可以请专业消防员协同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校外体验场馆进行安全教育,有了更加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意外发生时才会不慌不乱,从容面对。

(2)體验式安全教育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教学环节要完整,体验是过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才是目的,不能走形式主义,单纯为了体验而体验,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3)安全教育课程教学应该重视安全监控,避免在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但是也不能因为害怕事故的发生而降低体验的真实性,如何在活动中保护自己、预防损伤,也是安全教育的内容。

作者:于昌华

篇10

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卫工作,我国自1996年起就确定了将每年3月份的最后一个周一作为“安全教育日”,在全国的中小学开展。2007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公共安全教育包括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社会安全、自然灾害、信息安全以及危害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的六大模块,要求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角度多途径地开展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国家之所以设立这些制度是为了降低各类伤亡事故在中小学发生的机率,全面深入的推动安全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然而,每年非正常死亡的学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是他们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所导致的。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主要靠学校的教育,只有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生存技能、健康知识、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并掌握自我保护能力后才有规避各种伤亡事故的可能。多年以来,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学生在意外伤害事故中缺乏与安全相关的生存技能、生活经验、心理知识以及基本的医学尝试,导致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自我保护能力很差。学校受传统教学和竞技体育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过分强调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早已明文规定要在学校开展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但学校只是流于形式,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实践活动,真正发生危险时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目前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主要手段有:第一,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强调运动损伤的内容;第二,对体育器材使用的讲解;第三,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安全保护;第四,教师利用上课、黑板报、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理论讲解;第五,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让学生做热身活动,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受伤。从以上五点我们看出,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宣贯上或是对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讲解,并没有涉及到对发生意外伤害、自然灾害等情景的安全保护教育。以上所述就是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现状。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师生要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目标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进行体育活动首先要注意安全,而且上课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要告知学生如何在运动中保护自身安全,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应如何应对。教育部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需要体育老师和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了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生命安全教育里的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在学校里的安全意识。

(二)学校定期开展运动会和突发事件演练,普及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属于体育课的范畴,运动比赛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运动竞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类体育竞赛和突发事件演练,这类竞赛和演练的种类很多,比如赛跑、篮球赛、拔河比赛、火灾演练、地震演练等,在竞赛和演练中学生增强了体质、锻炼了意志,同时还学到了救险逃生的技能,强化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发与应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里虽然规定了课程目标,但并不是强制性的规定,这说明该课程是目标导向,课程内容很广泛,体育老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竞赛规则、运动项目、器材、场地上进行适当的简化,编写适合本学校风格的教学课程,把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改编成机动灵活的教学内容。

(四)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在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是安全教育的的设计者和操作者,体育教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能否顺利开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就目前情况来说,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内容和评价体系应用到体育与健康课程里的生命安全教育当中,这就需要外部和内部共同加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外部来说需要教育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期开展体育教师的培训活动,师范类体育院校应着重开展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使体育教师在走向教育岗位之前就有这专业的技能来胜任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就内部来说,作为体育教师要经常与同事、外校同行交流沟通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教学经验,多学习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图书和影像资料,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从内外两个方面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打好基础。

(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面开展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很难完成的,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学校应与社会各部门取得联系,如公安消防、卫生、交通、地震的相关部门,聘请这些部门内的专业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帮助学校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的演习活动。如请消防人员给学生讲解发生火灾后的逃生办法,请交警向学生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及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还可以请地震监测站的人员向学生讲解地震来临前的征兆和发生地震时正确的做法等等,只有学校与社会实现真正的结合才能使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