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优化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服务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服务优化

篇1

我国各省(市、区)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典型平台主要有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国科技金融网、北京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其他诸如团贷网、众贷网、红岭创投、合力投资等只提供科技金融某一细分产品服务或是只提供信息服务而没有相应在线申报平台的不纳入典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范畴。分析这些典型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主要共性问题:①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品种不全。如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只提供创业孵化服务,而忽略了科技金融领域中其他组成部分,如“风险投资”、“私募”“、债权投资”等。②在各平台现有的金融产品中资源的覆盖面很小,只依靠于自身积累的资源,而没有积极向外扩展,且地域性很强。如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的科技项目只包括“省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省创新资金项目”和“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局限于江苏省内和国家级的项目,而并未兼顾到其他省市的项目;而且不提供科技项目的主动申报,不能满足更多中小企业的项目申报需求。③大部分平台只提供供需信息,流程覆盖面比较窄,很少有从信息、供求双方接洽、调查、合约签订的全流程服务,尤其在合约签订后的后续服务、多方协调等方面更是缺乏。如江苏省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只了相关供求信息,而没有提供后续的服务,平台的功能只限于信息和查找,缺乏一站式的管理。④大部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都没有考虑到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资金需求结构有着很大区别,如风险投资比较适用于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而在企业的成熟期比较适用主板市场或二板市场融资。现有科技金融平台并未对融资产品进行细致划分,导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中小企业难以找到适合的融资产品。如中国科技金融网在项目仓库中按照“投资期限”、“投资金额”“、投资收益”对投资产品进行了分类,而未区分资金来源,导致融资企业需花费较多的洽谈成本才能找到合适的融资产品。⑤几乎所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都未设计出清晰的商业模式,运营成本主要来自政府补贴,不具有自我生存能力。

2、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的思路

综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提升:①结合科技金融理论,考虑多种融资方式,对融资产品进行细分,其中内源融资属于企业自有资金融资,不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考虑范畴;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的多层级资本市场融资国家已经有相应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因此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只提供相关知识,而并不作为中介平台参与。因此,平台应主要服务于直接融资中的风险投资和包括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融资租赁和民间融资在内的间接融资。②确保平台的开放性与易用性,获取更多资源,提高科技项目与融资产品的匹配率。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基本都是封闭式的,只能提供平台自有信息,而不能搜索到其他平台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近百个带有科技金融服务功能的平台,均为独立运作,每一家的信息量都不大,但平台布局和结构不一,用户很难一一注册并适应每一家平台,因此现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使用率不高,很多平台的信息更新还停留在几个月之前。通过确保平台的开放性和易用性,一方面可以丰富平台的自有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垂直搜索技术集成其他省(市、区)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信息,增强用户体验,提高平台使用率,实现良性循环。③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实现从项目申请直至最后签约、签约后跟踪的全流程服务,增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为第三方中介在项目接洽和开展过程中协调作用,实现服务平台的增值作用。④改进平台的信息搜索功能,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融资产品的推荐与匹配,防止双方的盲目寻找,减少接洽成本。⑤考虑集成的概念。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对科技金融方面有所需求的同时可能还有技术转移或技术交易等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集成多种服务,为企业提供“一揽子”中介服务;即便企业只对科技金融有所需求,在项目申报和后期审核过程中也需要集成其他系统的信息,避免重复验证,增加时间成本。

3、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功能优化

根据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流程,对服务平台功能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对接服务、合同管理、项目执行、后评估及其他服务六大功能模块。

3.1基本信息管理

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为会员提供注册和需求服务。其中会员又可分为投资方、融资方和中介机构。系统提供类别选择,但不划分独立子系统分别管理。首先由会员提供营业执照等证明文件给平台,通过平台确认无误后进行基本信息填写完成注册。经过注册的会员,可提交需求信息进行需求,但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需在需求提交的同时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等证明文件。同时,考虑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融资需求,我们将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所处阶段的不同进行细分;将投资方的投资资金按照风险投资、私募等来源不同进行细分,争取做到多维度的精确匹配,降低搜索成本。

3.2对接服务

对接服务是指由投资方、融资方或平台三者任意一方发起的信息查找对接服务,一方在平台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若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则通过平系另一方,并进行双方洽谈,对接服务发起的业务流程以双方或三方签订合同为终结。对接服务是整个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核心板块,是平台使用者真正进行沟通、实现交易的关键步骤。对接服务可细分为对接服务(一级交易)———投资方发起、对接服务(一级交易)———融资方发起、对接服务(一级交易)———平台发起和对接服务(二级交易)———投资方发起四部分。一级交易是指项目的发行过程,涉及项目从发起到完结的全过程,起到的是科技项目与金融资产的对接作用;二级交易是指金融资产的转让,二级交易的实施能够使资金真正融通起来。对接服务无论是哪一方发起都会涉及信息检索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项目匹配,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开放性和易用性特质,在建立自有信息系统的同时提供垂直搜索功能。用户的信息检索首先将在平台自有信息系统中完成,若不符合要求将通过垂直搜索集成其他平台信息,提高用户的检索匹配度。

3.3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系统提供半自动化服务,包括线下合同签订、线上合同更新和抵押质押物管理三部分,需线上和线下配合完成。其中合同的洽谈与签约过程主要由平台工作人员配合交易各方在线下完成;而线上合同更新则是对合同进度的线上跟踪服务,主要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抵押质押物管理是指对交易过程涉及的抵押物与质押物进行查询、跟踪的过程。

3.4项目执行管理

项目执行管理系统包括常态化跟踪和冲突解决两部分,常态化跟踪是指平台对于合作项目的日常跟踪调查,冲突解决是指平台作为中介协助解决合作各方存在的冲突问题。常态化跟踪由平台定期发起,需合作各方定期上报项目进展与相关材料,平台工作人员负责维护与审核。冲突解决由合作方不定期发起,主要发生在项目合作出现问题时,由合作各方沟通解决,平台工作人员提供相应协助。

3.5后评估流程

后评估发起于合作的结束阶段,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估;对投资方、融资方、中介机构的评估;以及平台的自评估。评估结果以评估报告的形式给出。对合作各方的评估主要包括对各方的诚信度、配合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为后续合作提供依据。平台的自评估能够分析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平台的后续运营提供支持。评估结果将存入平台数据库,供后期项目开展参考。

3.6其他服务

除了针对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的跟踪管理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将提供其他相关服务,具体包括会员服务、信息资讯、成功案例和内参报告等。会员服务板块将为平台用户提供入会指引和平台介绍等帮助信息;信息资讯则主要有关科技金融的媒体报道、政策法规等资讯信息;成功案例提供平台过去的项目对接成功案例;内参报告是对平台累积的信息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的研究报告,能够为平台用户提供投资方向、行业现状等指导意见。

4、结论

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公共金融服务;寿光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4-0039-04

一、引言

公共金融服务的内涵在于提供公共金融产品和促进公平。公共金融产品具有公共产品所具备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种性质决定了市场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低效率,这时由政府提供公共金融产品成为必然的选择。目前公共金融服务还存在许多欠缺,特别是县域范围内,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利用程度低,支付结算体系相对落后。人民银行作为政府的代表应承担起提供公共金融产品的职责,应更加注重公众享有公共金融产品的公平性,将公共金融产品向农村、农民、涉农中小企业等公共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倾斜。人民银行寿光市支行(以下简称“寿光支行”)扎实推进公共金融产品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全覆盖,构建了涉农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开展了文明信用联动联评活动,培育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寿光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优化了金融生态环境。

二、农村信用体系与公共金融服务

农村信用体系是在农村经济、农村信用的环境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收集、整理、分析与农村、农民相关的信用资料,为客户提供当事人信用状况的证明材料的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公共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促进城乡居民平等享有信用体系建设带来的好处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信用自身特点

1. 以农户作为信用主体,而非单个的个人。这里所说的信用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在参与现代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借贷行为。在家族特征尚占据主要地位的农村,发生借贷行为往往是一个家庭共同做出的决策,而非单个的个人。这种农户作为信用主体的性质决定了,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时要以农户作为信用基本单位。

2. 农村信用有无形的约束。企业是以其资产来承担债务,企业债务对管理者和所有者自身没有影响,而农户作为信用主体,在需要偿还债务时,会以自身的财力甚至家庭的全部财力进行偿还;农户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安土重迁,逃债成本巨大。这种无形的偿债约束机制为农村信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农村信用重人情轻程序。目前农村信用社是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干力量,而农户联络员长期为农信社业务开展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农户联络员实质上是农村信用社在村庄的业务员,他们熟稔本村风土人情,串家走户联络存贷款业务。受农村家族观念、人情观念和知识能力的限制,农户联络员开展金融服务必然会依赖熟人网络,而轻视程序规范,这不利于农村公共金融服务范围的扩大和信贷风险的防范。

4. 农村信用规模小而零散。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和农村人口分布分散的现实条件下,农户和村镇企业所需的信用额度小并且分布不集中,同时农户和村镇企业的信用资料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每一笔小额度的放贷,银行都要付出对应的调研、分析、审查成本,积小成多,交易成本巨大。银行考虑到自身利益更愿意放贷给城市居民和大中型企业,这严重制约了银行向“三农”提供金融产品的积极性,也导致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不足。

(二)公共金融服务发展需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有力的支持

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公共金融服务的范围扩大到农村。信用体系在城市中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两大系统,供企业和个人来使用,为城市居民和企业提供公共金融服务。而在广大的农村,信用体系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这里是信用体系、也是公共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信用的自身特点,逐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让广大农民享有更多的公共金融服务。

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新型公共金融产品奠定基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使农村脱离了以人情网络为基础的农村信用,建立起农户信息征集、农户信用评价、农户信用档案管理为一体的农村信用体系,从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公共金融服务,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与农户的信息不对称,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三、寿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

(一)寿光的经济社会环境提供了发展农村信用体系的土壤

寿光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提出了客观要求。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如蔬菜的种植、销售,土地流转,林业生产,渔业养殖等,并立足蔬菜种植成立了几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产业链条上形成了储藏、加工、包装、运输、物流、会展、科研、旅游等一大批行业,也孕育了一大批涉农中小企业。寿光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要求信用环境的不断提升。这引起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信用村镇、信用户的评定活动。2006年寿光市就成立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领导小组,提出了建设“信用菜乡,诚信寿光”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寿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寿光支行坚持“小而有为”,追求创新,在社会有地位、在银行有权威,能够协调党委政府和商业银行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寿光模式”

寿光立足“菜乡”实际,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先试先行,构建了以农户信用创评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项建设”为平台、以涉农中小企业评级为引领、以信用示范工程为推进的农村信用体系“寿光模式”。

1. 打牢基础:持续开展农户信用创评。寿光农户信用创评经历了由起步到成熟的历程,2000年寿光开始进行试点农村信用户创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支农协理员、客户经理、农村信用社、农信联社‘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网络。2003年进行整村整镇大范围信用创评,并以此为依托推进“五户联保”,每户授信额5万,截至目前已组建五户联保小组3.6万个,参加农户16万户,贷款余额31亿元。2007年组建由农村商业银行、村委和农户一体的“大联保”,农户授信额由5万提升到10万,累计对44个村为759户农户发放大联保“2+1”贷款1.4亿元。2008年后,寿光支行组织辖内农商行进行信用流程再造,将户主年龄在18至65周岁的农户全部纳入评定范围,发放信易通卡,目前已对975个行政村20.7万户农民进行了信用评定,授信额度182.7亿元,信用村、信用户评定覆盖面全部达到了100%。

2. 创建平台: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项建设”。寿光市在实现信用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三项建设”,即由农村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人民银行负责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桥梁建设、金融机构跟进信贷服务建设。通过三项建设,寿光市燎原菜果、东方誉源等62家专业合作社被列为信用示范社,348家专业合作社被列为信用培植单位,并确定了10-15万的授信额度,现累计发放“农业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商行+农户”的“4+1”模式贷款8220万元,直接带动农户4.3万户。

3. 引领方向:发展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到2008年,寿光市为1610家涉农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以此为延伸,寿光支行积极组织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中小企业贷后评级和商业承兑汇票评级。2009年农商行与评级机构签署对15家企业进行贷后评级的协议,并达成长期合作意向,2010年寿光贷后评级模式在潍坊农信社系统得到推广,目前参与贷后评级的涉农中小企业上百家。通过开展涉农中小企业商业承兑汇票评级,目前15家企业签发了商业承兑汇票并得到了贴现和再贴现。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有效促进和规范了中小企业的财务行为和经营行为,进而使涉农中小企业获得了更多的信贷支持。

4. 信用再造:联合推进信用示范工程。2011年4月,寿光支行协同市委宣传部、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了“文明信用联动联评”活动,此次活动从全市22万户中评选出了50000户“文明信用户”,1000户“文明信用个体工商户”,200户“文明信用小微企业”,100个“文明信用村”,10个“文明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选出的各类文明信用户贷款利率享有较一般农户少上浮10个百分点的优惠,文明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贷款利率享有较一般农户少上浮30个百分点的优惠。文明信用单位和农户可获得银行优先安排发放信贷资金,享有贷款“绿色通道”,获得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农村商业银行逐步推进“富民理财”计划,为每个村的“文明信用户”逐一建立金融服务档案。2011年6月,寿光支行、市团委及金融机构联合组织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及融资扶持试点工作,每村10个青年,全市1万个青年参加了活动,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市选定2018名青年创业者作为扶持对象,目前已有393个青年创业信用示范户获得贷款授信5756万元。

(三)寿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各方参与的动机

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信用宣传,具体组织开展信用评定,收集、整理信用资料,建立信用档案,担当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同时,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金融机构也掌握了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降低了搜集信用信息的成本,拓展了放贷空间。农户通过参加信用评定、信用联保能够提升信用等级、获得金融机构更多的授信额度,并且信用等级越高所享有的贷款利率越优惠。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列入信用示范社可以获得一定的贷款授信或者为合作社的社员进行担保。涉农中小企业通过开展信用评级,有助于规范经营行为和财务行为、签发商业承兑汇票及进行集合票据融资。公共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足水平是政府社会业绩指标之一,政府执政为民、提升政绩,有动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寿光金融生态环境,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给政府带来经济业绩。

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取得的成效

(一)扩展了社会信用体系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了公共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发展比较成熟、实施全国联网的有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这两大系统在城市中已被广泛认知。农村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但也有着自身特点,它是基于农村经济特征而建立的信用体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别,多以县为单位进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广泛开展填补了社会信用体系在农村的空白,促使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城乡均衡发展的态势,社会信用体系的覆盖范围得到扩展,公共金融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降低交易费用,节约公共金融服务成本

由于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原因,银行和农户、中小企业达成贷款协议需要耗费大量的交易费用。对于银行来说,其交易成本主要包括贷前调查成本,贷中监督成本和客户违约损失,无论客户贷款额度大小,银行对每一笔交易都要付出对应的费用,由于农户、中小企业贷款笔数零散、违约风险较高,银行需付出大量交易费用。农户和中小企业在争取贷款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会面临寻租。农村信用体系为交易费用的降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是农村信用体系为银行、农户和中小企业搭建了信用资料的共享平台,有效化解了交易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可以全面快速掌握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用资料,辨别企业状况和优劣。这有助于减少银行的贷前调查成本和监督成本。农户和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用体系凭自身的信用优势获取资金支持。二是农村信用体系能够防范违约风险,进而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失信惩戒机制,失信者的行为被广泛传播,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其行为付出代价,进而违约现象大大减少。

(三)扩大三农公共金融服务范围,增加农民、涉农中小企业融资机会

长期以来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远远少于城市居民和大企业的融资机会,出现这种状况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公共金融服务滞后。对于农户来说,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其打开了一扇融资的窗户,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之前,只有少数农户能够获取贷款,而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之后,金融机构能够掌握大量农户信用状况,同时给予这些农户相应的信用额度,从而使农民的融资机会大大提升。对于涉农中小企业来说,农村信用体系为涉农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在此基础上开展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等,这样有助于企业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和财务行为,向金融机构传递真实的信息,进而有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加涉农中小企业融资机会。

五、政策建议

(一)树立合理科学的农村信用体系发展思路

首先,应该结合农村信用自身特点,开发信息结构合理、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其次,通过农户信用全覆盖、三信评定、文明信用联动联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一系列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农户信用创评工作;最后,通过开展涉农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涉农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等活动,促进涉农中小企业信用建设。

(二)各银行间信息共享

参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往往是少数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行,而获得的农村信用信息尚未纳入统一的征信系统,这显然不利于信息最优化利用。从长期看农村信用信息会逐步纳入到统一的管理系统中,从而被更广泛的金融机构和农户所共享。目前可以尝试建立信息交易机制来促进农村信用信息在商业银行间共享,开拓涉农市场。

(三)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利用

多数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时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这决定了针对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开发多种形式的信用贷款方式是客观选择。商业银行要利用农村信用体系的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开发适应市场主体特点的信贷产品,以此扩大信贷量,为广大农村提供金融服务。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信用的扩展要求更大程度的信息开放,这必然涉及到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问题,因此以法律形式将合理的信用数据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加以区分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部分的信用信息,这些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征信管理部门也很难获取这些信息,因此应制定相关法规将其逐步纳入信用体系中来。

参考文献:

[1]顾琴琳.信用评级收费机制研究[J].征信,2010.1.

2]卢钦.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构[D].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二元结构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2.

篇3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金融管制;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2201

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下的金融管制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和金融风险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制定金融管制措施,是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金融管制有其必须要性和重要性,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采取金融管制的措施,能够更好的保障自身金融安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1.1以金融健康发展为市场开发的基础

金融市场开放的前提是确保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明确,开放金融市场是为了更好的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盲目开放金融市场只会影响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阻碍本国经济的发展。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本国金融效益的提高是金融体系开放的结果,这种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证实。但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业较为脆弱,就有可能无法应对金融体系开放后的巨大压力,导致国内的经济动荡,消费者利益受损。因此,金融市场的开发必须要有策略性,循序渐进的开发金融市场。

1.2建立市场约束导向金融管理模式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金融管制模式必须要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市场约束导向金融管理模式是对金融管制模式的一种创新,它要求实现金融产品价格机制、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经济的市场化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理性、公开的金融市场机制。其中公开指的就是要实现金融市场信息的透明化,这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公正就是要杜绝黑幕交易。公平指的就是要公平的对待国内和国外金融服务提供者。

1.3充分运用金融服务相关协议

这里主要指的是对《金融服务协议》中的审慎例外条款的运用。国际金融体系相对复杂,《金融服务协议》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其附录规定了成员方可以基于审慎原因而采取相应措施。但是在《金融服务协议》的附录中,并没有对审慎性措施作出具体的规范。实施审慎金融管制措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如果有充足的理由,就可以不接受世界贸易组织的约束。由于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此,每个国家的审慎措施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件,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审慎,但对另一个国家来说就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世界贸易组织为了更好的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世界贸易公平,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特殊性权利,这种权利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灵活度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审慎条款,最大限度的确保自身金融体系的稳定。

1.4加强各部门的金融监管合作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往往会给国家的金融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造成一定的风险,比如国际交付自由化所带来的资本流动风险等,这些风险有可能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有可能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要求资本必须实现自由化的国际流通,很多金融危机事件都证明,脆弱的金融体系加上资本国际流通,就容易导金融危机。因此,必须要采取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必须要在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国家发展水平的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各国之间加强对联合资本的流动的控制,对流动资本的控制是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的重点。加强各个国家之间中央银行的信息交流,能够有效提高整个金融体系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在建立双边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合作经济体系,加强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实现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确保区域内的金融安全。另外,国际金融协调组织的建立,提高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能力。比如,国际货币组织和国际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建立就有效加强了世界各国的合作,提高了国际援助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2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金融服务贸贸易的背景下,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是为了确保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发展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而言更为脆弱,如果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将有可能出现金融系统混乱的危险,因此,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并不存在矛盾,相反,必要的金融管制措施不仅能够确保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对确保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乐天.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0.

[2]王永玲.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D].云南财经大学,2008.

篇4

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有一定的进展,但大多数研究和文献都集中于金融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影响的分析,忽略了经济增长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的反向作用。然而,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贸易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的影响机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基于 VAR 模型的分析方法,利用 1997-2012年期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等统计指标来考察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在之间的双向动态关系。

一、文献综述

国外较早开始研究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问题。Francois与Schuknecht(1999)等人评估了各国经济增长与服务部门自由化间的联系,证实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Mattoo、Rathindran与Subramanian(2001)的研究显示服务部门开放影响长期增长绩效,并且金融服务部门要强于基础电信部门。Eschenbach与Hoekman(2005)发现金融服务等部门的改革与服务业FDI流入呈显着正相关。Khoury与Savvides(2006)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度上升对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低收入国家没有明显作用。该研究意味着服务部门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

最近几年关于金融服务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刘辉煌(2001)分析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整个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双面影响。詹艺丹(2007)认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通过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来推动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要抱着谨慎态度选择恰当模式、步骤与时机来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阮明烽、沈颖(2011)发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之间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崔艳娟、赵琛、徐晓飞(2013)主要研究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发现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模式的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相关效应。

二、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与变量定义

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参照同类文献模型的可行性,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经济意义,以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来度量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以国内生产总值来度量经济增长,直接建立金融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令 GDP、EXPORT、IMPORT分别代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选取1997-201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为消除汇率和通胀因素的影响,以上数据均折算成美元。笔者在分析时均采用各变量的对数值,记为[lngdp]、[lnexport]、[lnimport],上述变量的一阶差分用[dlngdp]、[dlnexport]、[dlnimport]来表示。

2.单位根检验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此时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尽管有较高的回归系数,其结果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被称为虚假回归或者伪回归。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来说明数据的平稳性,采用ADF检验法,模型的所有变量都通过了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在选择了最佳的检验形式和滞后期进行检验后,结果显示[lngdp]、[lnexport]、[lnimport]在0.01的显着水平下是非平稳的,而[dlngdp]、[dlnexport]、[dlnimport]在0.01的显着水平下是平稳的。故该时间序列在1%的显着水平下均为一阶单整过程,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

一些时间序列虽然自身非平稳,但是其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这个线性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称为协整关系。协整检验就是用来说明变量之间是否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各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各变量之间进行协整回归可知,GDP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金融服务贸易进口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方程的残差序列存在一阶自相关,需对残差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方程残差的ADF结果显示,残差为平稳序列,证明经济增长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4.VAR模型及方差分解

为了反映各个变量的单位变化通过其内在联系对整个系统产生的扰动以及各变量对这些扰动的综合反映,需要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对[lngdp]、[lnexport]、[lnimport]之间的系统关系作进一步分析,找出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金融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

⑴模型的构建。向量自回归[VARp]的一般表达式为: [yt=A1yt-1+...+Apyt-p+Bxt+εt t=1,2,...,T] (1)

式(1)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A1...Ap]和[B]是待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随机扰动项,同期之间可以相关,但不能有自相关,也不能与模型右边的变量相关。

⑵确定滞后阶数。本文根据LR检验统计量、最终预测误差(FPE)、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和HQ信息准则的结果确定模型的阶数,有超过一半的准则选出来的滞后阶数为3阶,因此可以将模型设定为[VAR3]。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可知各特征方程无特征根在单位圆外,模型较稳定,整体拟合度较高,各扰动项也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

⑶方差分解。利用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将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即考察变量间相互影响的重要程度。结果显示:

①我国 GDP 在第1期只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即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第2期才显现出来,并且冲击影响的强度很小,进口和出口分别为2.191%和0.756%,累计仅为2.947%。随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对GDP 的影响逐渐增强,在第10期达到最大,其中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预测方差分解值为 46.517%,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预测方差分解值为26.635% , 二者之和为73.152%。从第4期开始直至末期,这种贡献趋于稳定并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由此可知,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金融服务贸易进

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出口的促进作用。 ②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预测方差受其自身的影响最大,其中第1期95.697%的冲击由其自身引起,直到第10期预测方差分解值也达到了50%以上。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出口的预测方差影响相对比较小,而国内生产总值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在第6期之前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从第 6 期之后其影响逐渐上升,到第10期达到33.258%,可见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期。

③金融服务贸易进口起初受到其自身和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最大,分别为58.467%和 38.812%。随后两者的影响都有所衰减,其中金融服务贸易进口对其自身的影响从期初的 58.467%减至期末的39.603%,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对进口的影响也从期初的38.812%减至期末的24.784%。国内生产总值对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影响在初始阶段很小,只有2.721%,,此后呈现逐渐上升的态势,到期末时增加为35.613%。与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相似,说明经济增长对金融服务贸易进口的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的滞后期。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金融服务业 税务制度 增值税改革 必要性 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行业逐渐形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服务体系,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和税务制度也在不断改革适应金融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金融服务行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各个省市地区都先后建立了不同区域类型的金融服务中心,并跟国际接轨。然而由于现行的税务负担过于繁重,尤其是金融服务行业营业税全额征收使得部分金融个体为逃避税负,进行无效益型的经营和扩张,这使得金融服务业无法完全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我国金融服务业税务现状

金融服务业,顾名思义就是指提供金融服务活动的行业。目前金融服务业主要包括银行服务、信托服务、证券服务以及保险服务等。按照我国金融服务业营业税的征收规定,通过提供应税劳务服务并获得一定的盈利的业务活动需要征收营业税,因此银行贷款、结算、信托服务、融资租赁以及金融商品转让等业务活动都要征收营业税。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计征的营业税的平均税率高达5%,这比我国其他服务行业,如交通服务、邮电通讯服务等都要高出2%,也比服务行业的营业税的平均税率要高出1%以上。另外,由于金融服务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标准和方法的不同,使得金融服务业的应缴税费的收入比实际收入的金额要高,尤其是银行业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规定来缴纳营业税,这在无形中扩大了金融应税服务行业的应缴纳税额。按照现行的金融服务行业税收制度,造成了金融服务业营业税全额征收、金融服务业税负过高的现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行业也会因为税务问题逐渐偏向消极化方向发展,这对金融服务行业的茁壮成长极为不利。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税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服务业现行的税务制度对国内经济市场发展和金融服务体系都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金融服务业的增值税改革,只是对部分子行业进行改革,这不仅违背了增值税征收立法的普遍性和系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经济体制,从而给增值税抵扣的实施过程造成了中断和阻碍,使得税务部门对经济市场实施全面增值税改革的目标无法实现,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第二,金融服务业实施的营业税全额征收按照我国税收范围及内容,就会出现营业税重复课税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金融服务业无法利用增值税税务制度中的抵扣原则,也使得部分增值税税额重复征收。金融服务业采购产品的进项税和产品增值税的无法抵扣,销售产品到其他行业的营业税无法扣除的现象直接导致我国金融服务业外部的不同经济主体的税负出现差异,导致税负不公。此外,由于金融服务行业一直以来遵循利润高、税务高的原则来征收课税,这使得金融服务行业主体之间承担的税务差异化严重,从而导致金融服务内部税负不公现象。金融服务业内、外部税负不公直接影响了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失衡,不利于金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

第三,金融服务业无法利用营业税的退税制度和增值税的抵扣制度,给其造成了双层重复税务负担,对金融服务业的出口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无法实现其出口零税率的经济目标,也不利于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国际化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增值税还只是在生产制造流程征收,没有全面覆盖金融服务、旅游、电子等行业,这就使得国内经济市场的累退性较为严重。

三、金融服务业增值税改革的作用及影响

通过对我国金融服务业现行税务制度的分析,按照我国金融服务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方法,对金融服务业征收营业税存在着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因此,对金融服务业进行增值税改革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而这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必要的。

(一)金融服务业增值税改革有利于认清增值税本质

增值税就是对商品在流动过程中的销售和服务活动环节的征税,同时也要扣除经营者的生产进项税,简单来说就是产品在市场流通销售过程中不断增值,而增值税就是对销售的每个增值阶段其产品增值金额征税。由此可见,增值税就是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税务,其最终税负是由消费者来承担的。而金融服务业提供的货币结算、转账、贷款、保险等等金融服务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销售行为,因此按照增值税标准,也要征收增值税。但是目前普遍认为金融服务业中产品流转的增值幅度无法衡量,尤其是一些具体的金融服务交易业务的增值难以量化。这种增值税额无法明确的状况,使得部分人认为金融服务行业因此无法计征增值税,这种想法无疑违背了增值税的本质。金融服务业增值税的改革则明确了其征收增值税的必要性。因此可见金融服务行业增值税改制不仅能够改善金融服务行业发展的瓶颈状况,还有利于加强市场对增值税本质的认识,从而便于增值税在金融服务行业的全面覆盖和实施。

(二)金融服务业增值税改革有利于减少其重复征税现象

如果按照目前金融服务业的税收制度,营业税无法进行抵扣,而对金融服务业计征增值税,则有利于改善金融服务业的流转额的重复征收现象,也使得金融服务业形成规范、完整的市场增值税体系。对于目前金融服务业中存在的重复征税的情况来看,金融服务企业为了减少或避免这一现象会尽量减少产品的流通,使得营业税额降低,但这种方法只能治标无法治本,长久坚持下去一定会对金融服务行业造成严重的损害。而对金融服务业征收增值税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无论产品流通环节的多少,增值税税额都是一定的,只要服务商品流通并发生交易性质,就能够按照增值税征收规定对产品增值额度进行征收,这完善了整个市场增值税的系统化覆盖和扩围,有利于我国市场税务体系的早日健全。因此金融服务业增值税改革能够减少金融个体低效率的扩张行为,也有利于金融行业的高效发展。

(三)金融服务业增值税改革有利于规范市场服务体系

对于现在服务范围和服务体系日益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来说,实施营业税已经无法满足金融产品的细致化、专业化的服务需求,而采用增值税就可以把金融产品进行销售和服务的细致化拆分,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市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有利于优化金融产品资源的配置、使得金融服务业能够实现税务和利润的平衡,也有利于市场服务活动和经营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金融服务业采用增值税的税务制度,能够消除金融服务行业的内、外部的税负不公现象,能够消减国内市场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市场行业体系各个产业要素组合的和谐优化,从而使得国内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高质转型,并使得我国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进一步提高我国市场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缓解我国人才供需矛盾。

(四)金融服务业增值税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措施

我国金融市场保留营业税不仅使得增值税征收制度的全面化进程受损,还给金融服务业造成了过高的税务负担,使得部分金融个体为了规避营业税额进行无效扩张和经营,这不利于金融服务业的积极进取。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利用其优越性来调节市场税务平衡,现在我国增值税的覆盖范围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兴盛而不断扩大,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作为信息高度化的金融服务业而言,对其进行增值税改革是顺应我国金融服务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通过对我国金融服务行业的税务制度的分析,按照我国金融服务行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方法,我国金融服务行业的营业税征收必定给金融行业带来不利,因此,对金融服务业的增值税改革对我国金融服务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

四、结束语

由于金融服务业现行的税务制度使得金融服务业的税务负担过重,有着阻碍我国金融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部门和相关税务机关针对金融服务业的税务制度进行改革,使得我国金融服务业税务制度革新、促进我国金融服务业积极健康地成长,有利于促进我国税务体系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增值税改革在经济市场中全面实施的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默如.我国金融业改征增值税的现实意义、国际经验借鉴与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0,(08).

[2]于虹霓,陈敬珍.浅析我国增值税税制改革的发展与完善[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李晶.商品税体系改革研究——实然性问题、实施步骤与约束性条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2).

篇6

一、港口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港口金融发展薄弱,结构单一

总体看来,目前我国港口金融发展仍显薄弱,金融总量较小,金融业为港口提供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港口发展所需,同时,目前港口金融服务结构单一,服务于港口经济的仍然是传统的银行信贷和保险业务,基金、信托及其他新型金融机构相对缺乏,尚未在港口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从银行和保险公司业务角度来看,尚未设立专业性海洋特色的分支机构,或者是航运金融部等专业部门,处理和经营港口相关业务能力有待发展和提高,无法满足港口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没有形成港口金融和港口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港口金融呈现同质化、创新不足

目前,为港口经济服务的银行业务仍以存、贷、汇为主,保险也主要是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金融机构之间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港口经济上下游和相关产业链上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严重滞后了港口经济的正常发展。此外,由于金融机构对港口经济并不十分熟悉,专业性较差,为港口提供的金融服务缺乏创新,不能对港口上下游及相关链条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覆盖,难以防范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租赁、物流金融等项目中的技术、市场和财产风险。现有的少数创新型产品也仅仅是针对于港口经济的某一个点,未能以点带面,融合上下游产业链,缺乏综合金融解决方法。

(三)港口金融专业人才稀缺

港口金融作为为港口经济发展服务的衍生金融服务体系,缺少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首先最好是港口管理、海商法、船舶制造等专业出身,并需要具有金融工作经验,对港口经济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充分把握各方面的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外语能力。这一系列高标准对人才的要求非常苛刻,人才的短缺也使得港口金融服务落实困难,制约着港口经济和港口金融的快速发展。

二、港口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国家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港口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受益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港口经济在未来将会有大幅增长,港口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支持港口经济的发展壮大,因此政府应加大港口金融支持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入港口金融服务领域,使得港口企业可以获得充分金融支持。

(二)优化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专业化金融、商业化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金融服务协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增强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为港口经济发展增添助力。支持港口区域内银行向总行争取政策扶持,设立传播金融部、航运金融部等专业部门,提升与港口发展的适配度,成为涉海金融领域的专业化机构;支持保险机构创新与海洋经济、港口物流相关的保险产品;支持引进拥有国际船舶金融、港口物流产业先进经验的外资机构。

(三)创新金融服务业务

鼓励海洋经济金融业务创新,探索银行业务与创业投资的多种结合形式,大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支持港口区域内保险机构创新航运保险业务,大力引进进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汇率避险市场和避险产品的发展和创新,加大外汇远期、掉期、期权等避险工具创新和推广力度,设计适合海洋产业经营特点和汇率变化趋势的避险产品。在港口物流金融业务方面,适时开办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等业务,不断探索风险缓释手段创新。

(四)优化金融市场环境

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有利于降低港口潜在风险,应加强港口金融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引入担保评级机构,搭建港口金融征信平台,推进港口经济和港口金融的协同发展。

(五)储备专业金融人才

篇7

关键词:汽车金融;创新;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支持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建立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等业务” [1]。汽车金融是国家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并发展成为汽车产业价值链上最具有利润增长潜力的环节。

汽车金融服务,是指在汽车销售、使用过程中,由汽车金融服务机构向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包括对经销商的库存融资和对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等[2]。汽车金融服务主要包括汽车信贷、汽车保险、汽车租赁等几大业务环节。汽车金融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汽车金融业务环节,而是通过汽车金融流渗透到汽车产业价值链多个环节之中。《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将汽车金融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汽车金融专业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可以丰富自主品牌汽车制造集团的汽车金融服务业务种类,提高其汽车金融服务业务效率,使资金流在各个汽车产业价值环节流动更为通畅,使汽车营销手段更为灵活,为顾客创造价值。

汽车金融是我国融入国际市场、规范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管理的重要举措。进行汽车金融研究将对培育和促进我国汽车融资业务主体多元化、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专业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将在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了汽车金融的重要性,从不同角度对汽车金融进行了研究。本文围绕汽车金融作用机理,服务模式创新、建立和优化以及自主品牌汽车金融等内容进行文献分析,归纳出汽车金融已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2、汽车金融对汽车产业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汽车金融的作用机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构成,第二是汽车金融业务渗透到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作用。牛大勇[2]指出汽车金融公司与汽车财务公司的业务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上分布的不同,汽车财务公司有很大一部分金融业务集中在汽车生产制造环节,这将阻碍汽车财务公司在汽车金融服务领域的长远发展。牛大勇,李柏洲[3]从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构成角度,揭示了汽车金融公司业务渗透到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作用,通过建立与发展汽车金融专业服务机构,渐进式地发展其汽车信贷服务,提高汽车制造集团的竞争力,将汽车金融业务打造成自主品牌汽车集团未来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当然,汽车金融对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约束性,Orazio Attanasio[4],通过汽车信贷数据分析了影响汽车金融服务体系的信贷约束行为,认为信贷约束是Consumer Durables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价值链视角,中国汽车工业在汽车金融上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Matthias Holweg, Jianxi Luo, Nick Oliver,2009),主要体现在机构、融资、消费需求、市场价格、经验、政策法规和服务等方面[5]。

汽车金融服务不仅可以促进汽车销售,还能成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利润来源[1]。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构成有汽车制造环节产业价值链细分、汽车后服务市场价值链环节等;汽车金融业务渗透到汽车产业价值链有汽车信贷、汽车租赁、目标融合、专业化和资金流通畅等。因此,汽车金融公司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将汽车产业价值链中产品运动与资金运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资金流在各个环节的运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资金流在各个环节的运行更为通畅,提高汽车制造集团的资金运用效率。

3、汽车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研究进展

从国外的发展模式看,汽车金融服务业主要的产业发展动力在于汽车制造公司的销售意向。吴正光[6]考察了一些有代表性国家的汽车金融服务模式,分别从汽车融资机构主体和汽车消费信贷金融服务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具体情况,提出通过优势互补、信贷联盟、融资租赁、债权转让来发展我国的汽车金融业。王爱晶[7]认为国外汽车金融的业务、融资机构、汽车金融信用制度体系及风险管理都与我国有较大差异,与国外相比,我国车贷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我国汽车金融应提高专业管理能力和预防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汽车保险的保障功能。

从国外汽车金融经验比对来看,汽车金融模式构建主要包括根据汽车产业价值链的特点,建立起汽车金融专门机构并培育汽车金融专业化团队,引导汽车金融的消费需求。现实经济中,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还是以价格战的方式促进销售额的增长,借助金融手段促进销售额增长的营销方式不是汽车制造企业的主要营销方式。利用汽车金融在价值链中的比较优势,建立中国自己的汽车金融服务机构是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要求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讨论汽车金融服务对汽车消费结构的影响,为政策与措施提供理论基础。现阶段可以实现现有汽车财务公司的汽车金融服务部分相对独立发展,适时推出汽车金融业务创新产品,力争与保险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积极与世界品牌的汽车金融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1]。

4、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与优化的研究进展

汽车金融的兴起是汽车业与金融业互动的结果。在汽车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方面,唐群杰,罗凯波[8]通过演化博弈相关理论,分析了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能够降低道德风险,使信贷者与金融机构实现“合作和双赢”,从而论证了在我国发展汽车金融机构的可行性。吕伟昌[9]针对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问题,借鉴国外的运作经验与教训,建议从业务创新、丰富参与主体、加强证券资产流动性等途径来降低融资成本、实现风险分担。

在汽车金融服务国家政策支持和政府介入方面,张君毅、周宏亮、张先锋、单培、尹红坡等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外政策对进行了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课题组、刘菲菲等也对国内政策进行了分析。这些工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建立和优化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发挥其对汽车产业的促进作用,实现汽车集团主导的汽车金融服务专业机构协调发展。

从宏观经济的指标看,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支持汽车工业的发展是金融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对金融业提出了新的课题[1]。汽车消费市场中,金融机构与信贷消费者之间的行为可以看成是一种博弈。我国汽车金融服务需要建立专业的汽车公司,增加市场上贷款发放者的数目和金融机构与信贷消费者的博弈次数,能够有效避免道德风险,以更有效地促进我国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全社会的“帕累托最优”。

5、自主品牌汽车金融的研究进展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王传宝[10]从利益诉求的局限性、专业性不足、融资渠道狭窄和缺乏信用惩罚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汽车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汽车金融服务水平还很低,对此应当以专业汽车金融公司为市场主体,拓宽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完善征信机构建设来稳定地为汽车业提供连续的金融支持。常青、答朝晖、王静、李冰岫、盖国凤、李艳玲等分析了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对策,认为组建专业化汽车金融公司是其发展趋势之一,应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

从汽车制造集团的实践经验出发, 针对当前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存在的诸多问题,陶冶[11]认为应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从国家宏观经济和对金融业的监管要求出发,积极借鉴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经验,做好基础建设,实现银企合作,健全社会和个人信用保障体系,精心培育市场,创新汽车金融服务,形成多种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公平竞争、相互补充的汽车金融服务发展思路。薛茹[12]重点分析了外方独资或中外合资的汽车金融公司落户中国后成功运作的主要经验、遇到的障碍,提出了目前中资汽车厂商设立自主品牌汽车金融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汽车金融公司应向汽车产业价值链多个环节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使汽车制造集团的营销手段更为丰富,提高汽车制造集团对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整合能力,进一步加强汽车制造集团的综合竞争力[7]。国外汽车金融公司在汽车产业价值链中所体现出的整合作用,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集团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

6、结论和研究新动向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关于汽车金融可以概括出如下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6.1研究结论

在现有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汽车消费信贷进行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的思考,没有详细刻画出汽车金融资金流的产业渗透力,没有讨论其产业作用机理,更没有给出自主品牌汽车金融服务模式的发展研究。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分析,可以归纳出五点结论:

第一,汽车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完整的汽车金融服务体系具备三项主要职能:为厂商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渠道,提供市场信息;为经销商提供存贷融资、营运融资、设备融资;为直接用户提供消费信贷、租赁融资、维修融资、保险等业务。融资机构主体和服务模式之间错综复杂而又纵横交叉的关联,形成了复杂化的汽车金融运作形式。第二,汽车金融服务是以支撑和促进汽车企业销售活动、提高利润率为目的,为汽车产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并由融资、保险、租赁等环节组成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第三,汽车金融服务体系的建构受到融资约束、信贷信用风险、保险市场和再融资债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增大了汽车金融市场的风险波动。第四,汽车衍生消费的多样化,有利于汽车金融机构分散风险,增强盈利性,促进汽车金融业的稳步增长。国外汽车金融的稳步发展依赖于其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这也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金融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点。

6.2研究新动向

汽车金融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而且根据文献分析的结论可以明确其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汽车金融服务机构专业化,即形成价值链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以服务创新为主导的汽车金融市场。就我国的汽车金融而言,自主品牌汽车金融的发展模式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也是政策与措施的理论基础。其中,汽车金融服务模式构建和信贷信用风险预控是研究的难点,也是汽车金融功能发挥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下三个方面是未来汽车金融研究的方向:第一,依托汽车金融业的现状调研数据统计,进一步挖掘汽车金融服务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机理;第二,对汽车金融信贷信用风险演化博弈进行分析并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在此基础上就自主品牌汽车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展开构建与设计;第三,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为目标,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提出对策和措施来指导汽车金融服务模式的优化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3,20.

[2] 牛大勇.我国汽车财务公司与汽车金融公司的比较.经济管理,2007,7:69-74.

[3] 牛大勇,李柏洲.汽车金融公司的产业价值链整合对自主品牌汽车集团的启示.上海金融,2007,8:13-17.

[4] Orazio Attanasio. Credit Constraints in the Market for Consumer Durables: Evidence from Micro Data on Car Loan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 49, Issue 2, May 2008: 401-436.

[5] Matthias Holweg, Jianxi Luo, Nick Oliver.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a value chai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ume 2, 2009, 1-2: 76-118.

[6] 吴正光.汽车金融服务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4,10:30-35.

[7] 王爱晶.国外汽车金融经营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金融与经济,2009,4:37-40.

[8] 唐群杰,罗凯波.汽车信贷风险的演化博弈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10:119-120.

[9] 吕伟昌.汽车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问题探讨.浙江金融,2009,8:40-41.

[10] 王传宝.我国汽车金融存在问题与对策.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5:76-77.

篇8

关键词:小微企业 金融服务 改革

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现今也已进入到平稳发展的“新常态”。再加之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显著提升,我国金融环境也随之产生了诸多的变化。这些都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的深化带来了不同层面的影响与挑战。

(一)小微企业自身层面

首先,我国为了优化产业结构,激活民间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对企业注册成立的条件逐渐放宽。因此,符合条件的社会群体范畴越来越广泛,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小微企业范围内,许多小微企业的投资人存在学历低、从业经验低、风险意识低甚至对所投资的行业基本情况的了解都十分有限的情况,再加之小微企业注册组建时其企业性质的约束也进一步被放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小微企业自身在经营层面的不稳定性与风险。

其次,小微企业的组织架构简单,制度不健全,管理涣散。规模小、架构简单是小微企业最重要的特点。这种模式既有管理经营决策制定执行迅速,生产与销售机制灵活,销售渠道多样化且推广迅速等优点,也有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架构不完善,企业经营者及所有者风险意识淡薄,经营管理涣散,企业运营状况不稳定等多方面的额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对金融企业而言也会增大其形成不良贷款的概率。

(二)银行及其他金融企业方面

首先、银行多年延续下来的经营管理模式造成了其对贷款客户管理分析能力及效率上的不足。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态势,使得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困难甚至是被淘汰出局的命运,但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内的小微企业仍然以较好的市场前景而备受瞩目。因此,作为银行如果在各类行业领域内的诸多小微企业中判断符合其贷款标准的企业,并作出恰当的经营管理水平及融资能力与风险,已然成为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其次,银行旧有的高利率兼垄断式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今的金融市场环境。尤其是在我国目前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利差逐渐变小等等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机制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就必须要进一步优化自身的金融产品结构。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传统金融市场环境下面临的融资成本较高,获取资金困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更有效的将信贷资金投放到小微企业中,就需要银行运用更加市场化的利率定价方式来运作自身的金融产品。精细化、市场化、个性化已经成为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

最后,提升综合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整个金融行业的首要课题。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其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相对有限,而银行仅仅以提供贷款资金的单一服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其面对小微企业市场环境的要求。能够进一步的整合融资、理财、结算、财务筹划、金融投资指导等层面并形成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样式,这将进一步帮助提升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同时,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具有较高的经营不确定性,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相对较高,近年来的大量数据也表明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因此,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具备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机制,积极的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做好风险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综合管理分析评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小微企业层面

首先,小微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资本结构有充分的了解。虽然国家放低了小微企业创建的门槛,但是小微企业自身应该对其有足够的认识去规避不良资产的介入,避免在投资环节埋下经营安全的隐患。

其次,小微企业应该加强在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同时,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提升小微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完善小微企业的制度建设,可以有效的降低其在享受金融服务时所面临的负面影响与评价,打通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金融行业层面

首先,要提高金融行业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只有银行等金融类企业对于小微企业由足够充分的认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在贷款等环节所涉及到的风险。同时,加深对小微企业的认知,还可以在客观上保障银行等金融企业的安全运营与健康发展。

其次,要对自身的金融产品进行升级,使其可以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环境。小微企业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是存在的,并且市场基础广泛,只是苦于没有针对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种类。因此银行必须要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完善自身的金融产品结构,拓展小微企业市场。

最后,服务升级,严控风险。银行应将金融领域及其相关的诸多事项都纳入到其提供的金融服务范畴之内,增大其产品的覆盖范围。同时,金融行业还要针对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健全自身的风险管控机制,规避金融风险,健康有序发展。

篇9

一、包容性金融分析

中国金融发展的包容性应该包含“金融发展的普惠性”、“经济与金融的耦合性”、“金融发展的创新性”三个维度。

(一)金融发展的普惠性。金融发展的普惠性包括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提高、使用效用性增强与可持续性提升等。也就是说,金融的普惠性发展强化了金融服务于弱势群体的能力,对于减弱金融发展的排斥效应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普惠性增强能够降低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从而弱化实体产业的金融约束;另一方面,金融发展的普惠性通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强化资本资源的配置功能,从而优化信贷资金在产业间的再配置。

(二)经济与金融的耦合性。金融发展必须与实体产业形成良好的耦合机制。金融发展被抑制或者金融的过度繁荣都会给实体产业的发展增加额外的成本。一个与实体产业发展相背离的金融体系越来越呈现出显著的“攫取性”特征,加剧了资源配置“脱实向虚”的矛盾,进而削弱了实体产业发展的基础。此外,金融发展与实体产业运行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金融服务的所有制歧视、规模歧视、地区歧视与行业歧视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金融发展的创新性。包容性金融发展无法排斥金融创新。事实上,金融服务的创新是金融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实现机制,保证了金融促进产业发展功能的有效发挥。首先,融资渠道的创新通过提供更为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弱化了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优化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其次,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有助于扩展金融发展的受益边界,降低了产业发展中的信贷歧视程度;最后,金融人才的集聚是实现金融服务创新的主体与保障,金融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专业金融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包容性金融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产业结构”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新概念,它可以被解释为某个产业内部的部门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被用来解释各个产业之问的比例关系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本质是资金部门流向转变,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都离不开资金。包容性金融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资源配置。现代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社会经济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金融包容性发展意味着打破传统藩篱,注入市场逻辑,践行开放思路,允许小微金融与传统金融共存,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共生使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业态、不同所有制在法制框架下并存发展,实现金融市场准入自由,使金融市场真正基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进而促进金融市场分工专业化。

(二)创新企业技术。在传统金融发展模式下,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注重财务可行性评估,以土地和固定资产抵押作为放贷准绳,以控制风险。而技术创新型企业往往无法满足相关的融资条件,项目审批者对具体的技术细节很难充分了解,因而不容易给予这些项目和企业充分的融资支持。包容性金融发展鼓励金融创新,允许多种形态金融资本共同发展,发挥大金融机构的规模化与信息集中优势、中小金融机构的软信息优势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优势,从而大大降低技术创新投资的信息不完全程度。

三、包容性金融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发挥策略

一方面,应积极构建包容性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加强经济与金融的耦合性、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有效满足实体经济金融需求的包容性金融建设才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包容性金融体系建设不能忽视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的需求,重心应着力于提高金融服务和创新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建设,探索“政府诱导、市场广泛参与”的包容性金融发展模式,单纯的政府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市?龌?程度偏低成为制约中西部地区包容性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发挥的重要变量。

篇10

1.碳金融服务体系的主体选择。碳金融是政府政策扶持、市场机制与金融工具三结合的完整体系,包括政府、金融机构、法律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等多个主体的参与及其共生关系的形成,如下图1所示。(1)政府是碳金融服务体系的政策主体和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政府承担节能减排及其治理的公共责任,需要为企业、银行、中介组织、社会公民的碳金融活动提供政策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职能,没有政府的参与,碳金融活动将无法有序运行,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也难以构成良好的生态关系。当然政府在网络中不能过多干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自己特殊的活动边界。(2)企业是碳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实施主体,企业通过获得CDM项目提升其社会形象.并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和市场动力。地方环保部门在企业碳排放审核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银行为企业CDM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银行可以帮助碳交易的企业解决政策风险大、技术要求高、项目周期长、资金缺乏等问题。(4)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和银行的各种碳金融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帮助企业了解项目的操作模式和交易规则,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环境交易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利用CDM项目信息与银行获得的企业碳排放信息对接,引导企业参与碳交易,搭建沟通和议价平台。环境评估机构在碳金融项目可行性认定、项目运行监测、风险评估及其规避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2.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的关键种。关键种理论认为生物群落内不仅存在着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还存在着起一些珍稀的、特有的物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群落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和许多生态过程的持续或改变。关键种主导共生网络运行、引导、调节其他关联物种,关键种的微小变化可能形成连锁效应引发整个系统的剧烈变化,研究关键种对于分析共生网络结构及其运行机理非常重要。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关键种的作用,对于控制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检测碳减排项目等发挥关键作用,其强大的资金来源和资金流动、信息集中等所形成的资源优势决定其在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商业银行与政府、环境交易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等进行碳金融合作,作为企业CDM项目的牵头顾问,协调项目发起人、政府、中介机构、投资者等碳金融业务联系,促进投融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碳认证、环评机构等在碳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构建以银行为中心的碳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网络。

碳金融服务体系共生网络的构建对策

1.突出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作用,构建低碳信贷评价体系和金融服务机构共生耦合关系。目前我国碳金融服务市场还不够发达。面向碳金融的服务机构发展缓慢,企业参与碳交易、碳金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快构建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企业碳排放、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碳减排、低碳能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指标,系统考核企业在碳减排能力及其低碳信贷市场前景和社会责任,重视对企业低碳生态效益指标的考核与评价,促进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参与碳交易,形成鼓励企业和社会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提高低碳能源利用效率.达到降低碳排放和节能的目的。发挥商业银行的关键种与低碳信贷评价标准的引导作用,与环境评估机构、政府环保监管部门进行碳信息共享与合作,综合评价企业碳减排参与状况、CDM项目能力、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品与低碳营销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科学评价企业碳信用状况,严格筛选低碳绿色信贷项目,防范碳金融风险。根据共生网络的创新集群和能量生成与分配特性,应在低碳信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形成银行、碳交易所、保险公司、碳基金的紧密合作与共生耦合关系。如下图2所示.依靠金融机构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客户资源,研究开发与碳金融相匹配的服务产品,提供相应的碳金融服务。保险公司为碳金融经济主体规避气候风险提供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管理服务,为碳项目和碳交易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发挥管理投资组合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的风险管理专业能力,集聚资金,开发和促进碳市场的发展。碳基金设立的方式灵活多样。包括国际多边援助碳基金、政府双边合作碳基金、投资收益型碳基金、私募碳基金等,融通资金,分享收益。碳交易所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交易平台,提供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的清算、结算服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服务等。碳金融服务机构共同为碳金融参与者提供服务,相互配合和服务,形成错综复杂的共生耦合联系。

2.创新碳金融衍生品工具与服务模式,优化碳金融共生网络市场化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碳金融服务的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平台建设等经验模式,合理布局中国碳排放交易所,构建区域特色的地域性碳金融服务市场。在全国特大城市、省会城市等通过碳交易所、环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能源交易所或者其他形式开展碳排放项目交易和绿色金融项目服务.鼓励银行参与碳金融衍生市场交易。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碳信贷、碳基金、碳排放权衍生产品(碳排放权的远期、互换、期货、期权、抵押贷款等产品)、碳保险等。优化碳金融服务共生网络的市场化机制与模式重点建立高端金融市场交易与服务体系.提升金融工具技术能级与风险管理水平。主要包括建立以碳货币为代表的新金融管理模式与交易制度、基于碳排放指标与环境变化指标的碳交易产品、碳期权期货等交易工具、碳债券与碳股票的投融资工具、低碳信贷与碳保险的金融服务渠道等。构建市场化机制与模式应依托各地环境交易所开展自愿碳减排试点,根据买家要求购买甚至定制适用于不同标准的自愿减排额度,发展自愿碳减排的典型示范,构建和优化碳金融市场化机制和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