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文学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文学读书笔记

篇1

扩大课程的开放性。目前,各大院校使用较多的教材有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对教材的过分依赖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呆板:一方面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教师无法跳出教材的框架自由发挥。教师应改变传统以教材为主的授课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整合,合理设置勾勒文学史和赏析作品时间的比例。根据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给学生介绍当代文坛的热点问题。做到教学时既扣教学大纲,又不囿于教材。给学生开列书目,要求学生阅读作品,并组织学生定期举行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开设书目时,要有针对性开一些文艺美学乃至哲学书目,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不能停留在对概念的梳理,而要让学生明白某一文学流派得以出现的历史原因。当代具有鲜明的当代性,这一特性使得当代文学贴近生活现实,具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不可比扰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当代文学的优势。如在阅读“新写实主义”小说时,不能简单地以“零度写作”评价这个文学流派的审美特征。“新写实主义”小说家不动声色的叙述,把生活事实和盘托出的态度,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只有从生存、生命的角度还原当代作家思考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明白文学的真正魅力。

二、改变教师单向授课模式

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人类已获得的知识成果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而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只有通过讨论,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取新知识的思维障碍,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问题并即将解决问题时,经老师开导,学生便豁然开朗,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讨论课的进行,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驾驭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趣味性。除了传统的授课方法,还可以配合多样化的方法。如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借助多媒体使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增强学习的形象性、直观性、兴趣性。当代文学有很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这对于阐释作品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如《活着》、《动物凶猛》、《妻妾成群》、《红高梁》等都拍成了电影,老师在讲授这些篇目时,可以播放相应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由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增进学生对当代小说后现代性的了解。当代小说的后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主体”和“历史”的解构,如果教师仅仅从小说出发,向学生讲解王朔如何采取游戏人生的态度,消解一切伟大和崇高,会显得枯燥而晦涩。但辅之以视频资料:一群小伙子在《国际歌》的伴奏下,将对手打得头破血流;一群学生在课堂上捉弄老师;主人公质疑记忆的旁白等,我们很容易理解,在当代小说中理想主义已偃旗息鼓,小说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在捏造谎言,调侃权威。电影将文字描述的场景转化为影像,更能丰富和加深我们对小说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我们辅之以第二课堂,如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影评、支持学生社团改编、表演文学作品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

四、变革考核模式侧重综合能力的评价

篇2

一、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总体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我校学生入学时的高考分数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刚刚跨过三本分数线,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学校招生名额不足的情况下降分被录取的,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应有的知识储备不足、科学合理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皆不完善,亟待提高。

2.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自觉性不高

我校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学习的,进入高校后,原有的直接监管人和集体远离了他们,造成直接监管的缺失。另外,高校的学业压力没有高中时期面临高考选拨的紧迫和集中,能够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之前大大增加。再加之身边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水平都相差无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自控能力。

3.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

考入三本,并且又在独立学院就读,我校学生普遍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有一些自愿选择我校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乐观,学习态度也很端正,认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而另外一部分由于高考失利或迫于家庭压力选择我校的学生,则自视清高,认为很委屈,对学校教学满腹牢骚,课堂不听课,课后不复习。日积月累,学习上的问题来越积越多,成绩也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4.应有的阅读储备不足

学好中文的前提基础之一就是要有大量的阅读储备,尤其是文学经典的阅读量,但是阅读经典通常在短时期内无法取得直接的功利性回报,所以很难受到学生的重视,更不用说非经典的阅读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本身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在应试教育仍旧大行其道的当下,学子们为了取得较为理想的分数,依旧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很难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5.课程课时数减少

随着独立学院的教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国家推行的独立学院(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不断向应用技术型学院转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数也由原先的一百多个减少为五十多个,这对独立学院该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1.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人文环境,培养学习兴趣

我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自觉性不强,因此,更要注意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环境的熏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从大一开课,对于刚结束高考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来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解该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学好该课程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以文本阅读为基础,提高学生理论素养

针对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时少、重实践的课程特点,教学过程中,应调整教学重点,在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基本文学知识和文学现象的基础上,适当淡化“史”的线索(如思潮史、流派史等),将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的阅读和深度理解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比如,在开课之初,可以为学生开列出一份学期必读作品书目、一份参考阅读书目,可以以“鲁迅作品阅读”“巴金作品阅读”“王蒙作品阅读”“莫言作品阅读”等专题性作品阅读的形式构建。这样既能使阅读是系统的,同时又能对专题深入学习,能够得到系统性的锻炼。不但可以学习到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另外,为了确保不流于形式,可以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教师定期不定期进行抽查,并且作为一项考查内容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轮流上讲台就自己或大家感兴趣的作家作品阐述个人看法,引导学生相互争辩,以此提高他们的分析感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3

一、评价原则

1. 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

2. 重过程原则。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

3. 导向与激励性原则。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规定阅读量。

二、评价内容

(一)爱读书――兴趣与习惯:(1)建立《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完成) (2)建立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周课外阅读计划》。(每周一完成)(3)建立《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天阅读情况,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

(二)多读书――内容与范围:(1)在《学期课外阅读计划》中,选择适合自己读的健康有益的书。要博览群书,要涉及名家名篇,现代、当代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报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籍。(2)《周课外阅读计划》,可以按照教师推荐的书目进行阅读,也可自行寻找与本周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3)上课时间每周阅读量不少于1.5万字,寒假或暑假每周不少于2万字,总体阅读量每学期不少于25万字。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阅读兴趣 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阅读的量上不去,写作的质量肯定也没多高。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阅读能培养语感,增进情感,引发创造力。对于初中生而言,浓厚的阅读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助手。结合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搞题海战术,引导学生建立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现在的农村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学科增多,课业负担加重,这无形中对语文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冲击。在阅读时间减少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就不能提高。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更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学生认为比较好学的语文,其成绩也下降了,从而导致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缺少广泛的阅读涉猎,既影响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提升,也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看着学生着急,我们也不安心。借鉴先辈和同行的一些做法,我在这一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和努力。

一、积极引导,诱发农村初中学生潜在的阅读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气和灵气。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一种愉悦感,不将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不当做是作业来完成,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书兴趣培养中,我们要积极诱发学生的内在阅读需求,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知识内容,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与阅读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书目介绍推荐活动、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引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走进阅读,体味阅读的滋味,感受读书的快乐,唤起并提升学生的读书欲望,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师还要以身作则,陪学生一起阅读,示范引导,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身教重于言教,一个爱读书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用自己博大的爱来融化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情感的涟漪。

二、循序渐进,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过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因此,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篇目虽然很多,全部是名著,但学生对此阅读兴趣却不是很浓。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读书甚少,对外界尤其是国外生活内容知之甚少;二是许多作品年代久远,学生感觉离当代生活太远,就如同读鲁迅的作品一样,读不太懂,读书兴趣当然也就会大打折扣。我们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入手,选择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狼图腾》等,还可以向男生推荐武侠小说,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等,向女生推荐三毛作品如《撒哈拉的故事》等,先让他们读起来,先让他们有了一些阅读兴趣,为以后的读书活动的开展开一个好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选择书籍。七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喜欢阅读,多读通俗易懂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八年级主要要求开始选择经典、优秀作品来细读,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必读篇目;九年级的学生,应要求他们回归古典名著来精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鸿篇巨制的精巧构思。在读书活动中,教师还应让学生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及时做出总结,彼此分享阅读的乐趣和经验,最终达到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

三、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营造农村初中浓厚的阅读氛围

城区学生,利用周末,逛逛书店,享受半天精神文化大餐,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了。这些对农村学生而言,就显得有些奢侈。结合书香校园的建设,我们应积极争创书香班集体。我们还应争取家长的理解和大力支持,积极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书目,每人为班级购一到两本书籍,积极充实班级图书架,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借阅,做到资源共享,充分满足学生的读书需要,这样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大气候决定小气候。在争创书香班级过程中,有个别家长也参与其中,积极读书,并与学生积极交流,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起到了助推作用。这样就能逐步营造农村初中浓厚的阅读氛围。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新颖、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创设相关的阅读情境,以此来丰富阅读内容,使阅读材料形象化、趣味化、浅显化,丰富阅读内容的审美空间,给农村中学生营造一种可感可知的阅读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强化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注重评价,努力强化农村初中学生阅读的兴趣

篇5

(一)研究性学习切中高等教育肯綮,风起云涌成为时代趋势。

“研究性学习”类似于国际上流行的“探究学习”(InquiryLearning)、“项目学习”(Project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研究性学习具有问题性、体验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具体到教学过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既有别于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有别于学生以往学习的过程,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学术性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学生的需要、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置于核心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阶段,在学习内容上依据所研究问题加以选择,在学习方式上依据个人的特点而定,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最终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把学习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重要。这一学习模式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更有利于自主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时空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把学生从高校象牙塔里解放出来,更加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践,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超越自我,得到锻炼。这与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倡导不约而同,因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前,我国高校推行研究性学体有两种模式,即“教学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模式”和“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1]。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科研计划或创新活动,华中科技大学的电工电子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大学的基础物理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以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实施的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模式等均是研究性学习的成功尝试和实践,其中清华大学本科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尝试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2]。

(二)信息化时代对于研究性学习也提出新的要求和需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知识剧增使得人们在数量上进行追逐已不可能;以今天知识产生的传播的速度而言,即使是“终生教育”,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也是极其有限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或信息多了不等于就是有用,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利用这些信息。现在有如下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学习。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剧增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效果完全没有达到预想。另一条思路就是研究性学习。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提倡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成为当下教育的新要求。

(三)汉语言文学基础传统学科性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基础学科,积累深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就始终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来就是汉语言文学学科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倡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本人”的学习理念,传统的句读教学方式也强调的是个人领悟与思考在经典文本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还有,我国古代学者对游学学习方式十分推崇,学习者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知行合一,在长期的游学中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者对话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准。这些都说明人文学科学习对于学习者主动研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人文学科的研习者,就外在形象而言,“独立思考者”的姿态历来十分明显。明末清初,湖南衡阳王夫之蛰居湘西草堂四十余年,打通文史哲,成为前无古人、后鲜有来者的大思想家,就是鲜明个案。可见,对于汉语言文学这一基础传统专业来说,研究性学习方式符合专业学习规律,也应该在教学中予以大力倡导。

(四)学校学分制改革下课程体系重构与整合,成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契机。

近些年来,全国不少大学纷纷启动学分制教学改革,促使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新一轮的重构与整合。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不少高校的规定,公共课占到30%的课时,专业课的学分和课时明显下调,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安排学分和课时。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基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比重,增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数量和比重,都是十分必要而必需的举措。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客观上造成对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空间的压缩,不少课程面临课时减少的困境。在这一新的背景下,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如何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成为关键。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引入和实施,由此成为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共识。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背景和缘由,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通过外出学习他校教改经验,内部多次开展教改研讨等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大力倡行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具体做法是:

(一)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突出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在确保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培养方案修订中大量增设专业选修课程成为主要措施。目前开设的与现当代文学关联的延伸课程有20多门,主要有“鲁迅研究”、“现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研究”、“现当代散文研究”、“湖南文学研究”、“儿童文学”、“未来文学形态研究”、“战争文学”等,这些课程均为教师重点研究领域,在教学大力推行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成为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此外,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采风写作等同样注重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延续。如近3年毕业论文有45%的选题均与现当代文学有关,优良率超过70%。

(二)课堂教学采取多种措施,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

第一,教材选择上,启用双教材。现代文学方面,我们采用了湖南师范大学凌宇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北京大学钱理群等人主编的《现代文学三十年》。两本教材,一南一北,凌本教材注重整体,结构谨严,深入浅出,知识性强;钱本教材崇尚特色,吸收了近年研究成果,重文体流变,学术性强。在教学中,我们以凌宇本教材为主要蓝本,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两本教材均要认真研读。为确保学生主动研究性学习效果,我们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交两本教材研究性阅读与比较的读书报告,并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当代文学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第二,教学组织上,推广专题式教学。在课时减少的背景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文学史进程实施课堂教学的方式,精心设计教学专题,专题可以是重大文学事件、重点作家作品、代表性文学流派和现象、四大文学文体等,既确保了课程教学的覆盖面,又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各专题结合了学术界近年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对于彰显教师学术个性、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体系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重要环节。第三,课程作业布置上,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研习。除上文提到的教材研习报告外,还有两点,其一是开列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文学文本,课程要求学生提交不少于涉及50篇文学作品、字数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一份;其二重现代信息技能的掌握和重点作家研究结合,课程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制作完成一份介绍、解读一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的PPT文档。课程课外作品均作为课程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第四、课程考核上,平时成绩重自主学习成果的考查,依据见上文。课程考试重文学史整体全局的把握,重代表作家作品的研究,并突出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考核。比如在考试题目中有意识地设计“两本教材文学史观比较”、“重点作家作品的客观描述”等题型,考核学生们自主研习性学习的情况。

(三)课外实践多种途径持续推行研究型学习。

第一,组织学生对当下文学生产现象、趋势和新出代表性文学作品的研究性解读。比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当代作家阎真、王跃文等人新作小型研讨会议,还有对一年一度诺贝尔文学奖、国内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颁奖以及巴金、史铁生之死等焦点文学现象有意识的介绍,并适时组织小规模的研讨活动,都激发了学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组织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科研活动。比如学校文学科研平台的挂牌活动以及外请大家名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均要求汉语言专业学生全程参与。比如邀请“诗魔”洛夫来校作诗歌专题,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以及洛夫本人提前做了预介绍,讲座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提问,这种对现代诗歌和诗人直观感性的认识与了解是对课堂教学的极大弥补。另如邀请家乡溆浦、校友“王跃文”返校作小说创作专题讲座,教师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其出版的作品和书写读书体会。讲座互动时,学生思绪灵动,提问踊跃,实现了课外是课内真正的延伸和补充。第三,组织学生尝试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和项目研究活动。近年来,鼓励现当代课程主讲教师担任本科学生导师,组织学生尝试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计划和项目研究活动。项目选题注重与课程教学重点、教师科研方向相结合,开展的项目有“衡岳文化与衡阳地域作家群体研究”、“现当代重点作家解读”、“洛夫长篇诗歌解读”、“湘西作家的民俗书写”、“王跃文作品方言现象研究”等。通过尝试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实践,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现当代文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少人从中找到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还有多名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校期间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更有不少学生激发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近3年有20余名学生考上了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苏州大学等名校的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其它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与学校宣传部联合合办校报第四版文学副刊以及组织指导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晨曦文学社、诗社)、凤凰等地写作采风(沈从文故居)活动开展等。

三、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个别课程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我们有理由相信崭新的教学方法在拯救传统老专业,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深入改革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一是理论意义。研究性学习是对我国大陆高校重单一追求知识接受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颠覆。能够丰富和更新中文专业传统的教学理念,使中文专业更加接地气,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理论就是“师道尊严”,老师讲的话、讲授的知识就是“金科玉律”、“标准答案”、唯一真理,不可更易,所以高校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灌输”、“填鸭”,老师讲多少,学生就记多少,一字不落,把老师的讲义奉为“圣经”。在传统高校教学中师生双边基本上没有互动,老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居于真理的制高点,学生始终都是被动的,这种状况在当下高校教学中比较普遍,且习以为常。研究性学习就是保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欲望和创新欲望。在这种全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再始终是真理的传授者,老师在多数问题情境中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探究结果的促进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结果的方法与技能。可见,研究型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与接受性学习完全不同的几个特征:一是师生全员参与性;二是师生的良性互动性;三是对问题的探究性。二是实践意义。从根本上颠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充分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翻身做了主人”,从接受式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一变为驾驭知识的主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特别关注学生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在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很多问题情境中仅仅是学生们的指路人,甚至是共同攻关的合作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分析能力、探寻解决问题最佳路径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组织协调能力等技能将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再是“读死书,读书死”的两脚书柜,而是知识面广、能力强、技能多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运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出来的人才必定是观察力、发现力、分析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俱强,能说、会写的应用性人才,一定会是社会急需的抢手人才。

(二)研究性学习在汉语言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篇6

一、摒弃功利,阅读滋养心灵

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有相同感受,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课外阅读。提起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作文书。“课外阅读=优秀作文选”这个概念长期占据并主导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的心。走进新华书店瞧瞧,书店开辟作文选专柜,柜台前挤满了前来选购的家长和学生,各式各类的作文选琳琅满目,不怕买不到,就怕挑花眼。与作文柜台前门庭若市的盛况相比,其它柜台则冷清了许多。冷热不均背后隐藏着功利阅读的目的,即读课外书是为了学写作,提高写作水平。诚然,作文选类读物传授写作技巧,分享成功的习作,有一定的指导性,速成训练短时间也能提高成绩;但写作不是课外阅读的唯一目的,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若单一阅读这类书籍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难养文采,不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后,丰厚自身的文化积淀,积累丰富的语言,能用多种表达方式传情达意,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家长、老师还害怕学生写不出好文章吗?

此外,引导学生只阅读文学作品,限制了语文课外阅读的边界。成长中的孩子,对一切未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单一引导孩子阅读某一种或某一类书籍,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限制孩子的阅读空间,扼杀孩子对书本的渴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语文是门综合性学科,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靠文字承载、传递的,换种思考方式,阅读任何一种书籍,都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不论是科学还是文学,学生只要有兴趣,愿意读,都是实践中广泛地学习语文的过程,都会有收获,教师和家长何必单恋一枝花呢?语文教师要有长远的教育眼光,不仅在阅读中学文、习字,还要明确树立: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还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重任的意识。读书能使人摆脱愚昧和无知,能帮助孩子拓宽眼界、穷极四野,让人明辨是非,又保持独立的思辨性。对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儿童而言,捧书而读,读的是书,看的是世界,丰富的是自己的人生,必将终身受益。岂是寥寥几分可以衡量呢?

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摒弃功利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传承文化,滋养心灵,满足精神成长的需要。

二、书香满园,构建悦读时空

“处处品书香”是营造课外阅读时空的基本理念。我们要构建出处处有书读,处处能读书的阅读空间。

1.打造书香校园,共沐翰墨成长

(1)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校内图书馆藏书数量多、质量好,且适合小学生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不可缺少的优质资源。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借阅。

(2)建立班级图书角。除了鼓励学生进图书馆借阅图书外,在班级内建设图书角补充阅读资源。每学期开学初,让班级孩子为班级图书角捐书。图书角的书由班级管理员统一编码管理,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借阅,打破了图书馆借书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个月举行图书交换会,将自己已经阅读过的书本交换给其他同学,或者补充图书角藏书,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开设专属阅读课。为学生提供完整时间,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我是从有限的语文课程中挤出一节课,4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让班级成为小小阅览室。这种方式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多数学生认为在家阅读时间不完整,阅读效率低下,极易受干扰,而班级的阅读课气氛良好,能静心阅读,乐于阅读,阅读效率较高。用一组真实数据来说明。参与调查的班级学生共66名,阅读课设立之初,对于阅读课是否要设置持三种态度:认为有必要有17人,占调查人数的25.75% ;认为无所谓有39人,占调查人数的59.09%,认为没有必要有10人,占调查人数的15.15%。一年后,45名认为开设阅读有必要。支持率上升为68.18%。一年间,学生对于阅读的向往也在增长。一堂四十分钟的阅读课,有41人希望阅读时间延长,占总人数的62.12%;24人认为阅读时间适宜,占总人数的36.36%,一人认为时间太长,可以减短,占1.51%。以上数据说明校内开展读书活动,对学生形成“好读书”的阅读兴趣影响巨大。

2.建设书香家园,沐浴书卷芬芳

家庭是孩子课外阅读的主要阵地之一,家庭的阅读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该重视家校联系,构建校内、校外的课外阅读体系。教师要明确提出建设书香型家庭的概念,提升家庭阅读意识。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营造阅读氛围,家中要有书,随时可以选读。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家长应该首先为孩子树立阅读榜样,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润物无声的影响孩子。制定家庭阅读计划,可以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一起阅读;也可以指定家庭阅读书目,分享读书心得。书香家庭的生活时刻沐浴书卷芬芳,阅读融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3.拥抱书香资源,享受阅读快乐

随着“世界读书日”的设立,近几年来,读书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福建少儿图书馆的建立,各大图书商店的不断涌现,为学生阅读提高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一部分图书馆开设免费借阅书籍室,不收取任何费用提供场地、书籍,供孩子阅读。即使是收费借阅,费用也很低,绝大部分家庭负担得起。社会的开放,带来了观念的革新,各种读书资源的开放更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难得的阅读平台。现在的书店都会在书架上摆放一两本开封的供读者阅读的书本,文明读者可以光明正大的看书,不用担心只看不买的尴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领孩子走近社会图书馆、书店,选书、购书、看书。张开双臂拥抱丰富的社会读书资源,享受阅读的乐趣。

学校、家庭、社会构建出三维一体的阅读空间,不仅创造了“处处品书香”良好的阅读氛围、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把阅读变成了生活的一种习惯,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阅读变得悦心、悦目,让阅读真正悦读,为孩子“好读书”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三、书海引领,打造品质阅读

阅读指导初期,盲目、不加选择的阅读显然不适应小学生的阅读方式。面对浩瀚书海,教师有必要通过筛选,选择最合适孩子阅读的书,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品味。

1.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书本

不同学段的孩子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第一学段的学生识字量较少,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形象具体的图画。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带拼音、附插图的少儿童话、故事书,如:《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和郑渊洁的《童话大王》等经典书刊,敞亮孩子纯净的精神世界,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向往。第二学段的学生掌握了约1800个汉字,认知水平提高,从形象思维过渡为抽象思维,已经具备初步独立阅读的能力,渴望从书本中找到自我,所以,老师可以推荐如:《草房子》《夏洛的网》等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近的作品,这类作品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为进一步阅读搭桥铺路。第三学段的孩子,认识水平接近于成人,有一定的思辨性,可以推荐一些哲理美文让孩子阅读。语文教科书单元后也推荐一些书目,如《城南旧事》《红岩》《绿山墙的安妮》都适合高段孩子阅读。避免“揠苗助长式”导读,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书籍阅读,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广泛阅读,博采众长

许多学生喜欢阅读漫画或者玄幻类小说,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甄别这类书籍外,还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推荐学生广泛阅读。大致把书本分为三类:一是社会、自然科学类书籍,这类书籍的选读以期刊为主,内容浅显易懂,覆盖范围甚广,能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畅销读物,这类书籍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内容多样,观点新锐,跳脱一层不变古板的写作模式,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三是不可抛弃的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大浪淘沙后的真金,不仅在于它们的文学成就,其作品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和蕴含的深刻哲理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成长影响极大。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获得意志、品格的 完善。

3.阅读好书,正确审美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小学生年龄尚小,辨别能力低下,易受外界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读好书,不断提高阅读品味,丰富精神需求,获得美的熏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提出一些建议:一是中外经典童话,如《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等;二是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三是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四是诗歌散文作品,如《泰戈尔儿童诗》《寄小读者》等;五是长篇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六是当代文学作品,教师可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里挑选,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优秀作品在丰富孩子阅读的同时,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阅读品味,徜徉在好书中,孩子获得的是文品和人品的双重成长。

四、笔墨之间,浓缩阅读精华

篇7

关键词:电影 读书 感官 心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076-01

电影先是一门技术,后是一门艺术;书,则是思想与精神的产物。前者触动感官,后者拨动内心。一个较为直观,一个更为含蓄。对于不爱读书的孩子,我想前者应该更为容易接受,那么,让看电影来帮助孩子们主动读书,也许能够拉近感官与心灵的距离。 ――题记

看书本来是一种享受,可对于不爱看书的孩子来说,那无疑是一种负担。对于老师布置的读书作业总是以 “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应付。所以我尝试着用看电影的方式来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

这是本学期的第二节电影欣赏课,孩子们的确很期待,因为在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那种盼望。由此,《夏洛的网》展开了故事。

“索门赛特是一个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地方,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地方,没有什么奇人怪事,住在这里的只是普通人,还有动物们,当然也是平淡无奇的,他们对生活没有任何质疑,因此,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着,但是一天,一个小女孩做了一件事情,改变了这一切……”童话般的油墨画,简单却耐人寻味的旁白,将我们带进了一个下着暴雨的夜晚。

和孩子们一样,我也深深地被电影吸引着。

故事在继续。

“芬每天给小威尔伯喂牛奶并跟他一起玩。后来小威尔伯渐渐长大了,结识了不少新伙伴,有小鹅、小羊、小鸭。有一天晚上,突然有谁用细弱的声音喊他:“威尔伯,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就这样,威尔伯认识了和它说话的朋友――灰蜘蛛夏洛。夏洛正在谷仓的门框角上织网呢。日子平静地过去,夏洛成了威尔伯的好朋友。它既聪明又能干,任何苍蝇蚊子都逃不过她织的网。”谁会想到,一头猪,一只蜘蛛,竟然会成为朋友。

“田园,纯真的音乐,季节的变化……”,影片中温情的画面,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享受,而且还记录了那个纯真年代中的友谊。当然电影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电影是一种以诗意的形式记录生活,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直接的感受快乐,悲伤……跟着影片中的人物去追寻情节的发展。于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也最为直接,你可以流泪,你可以哈哈的笑出声,随着情节的发展,整个故事刻入我们的大脑。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我用这种方法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他们爱上电影的内容,然后深入其中,为了解情节,为读懂人物……。这将为引导孩子读这本书做好的铺垫。

看着电影,看着观影的孩子,刹那间,我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那份纯真,看到了那奕奕的光彩,看到了闪闪的泪光……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他们能看懂里面所蕴含的道理,也许他们能够感受那淡淡秋季收获的友谊。只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述而已。我相信,他们已经被这个充满爱的故事吸引了。看完书后,他们又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因为我一直坚信,文字就是人类灵魂的“建筑师”。

“见证友谊的奇迹,迎接又一个春天……”伴随着音乐,影片在一段耐人寻味的旁白中结束了。孩子们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时不时的还能听到:“你看过这故事吗?”“你有这本书吗?”“你觉得怎么样?” 我想我的目的达到了,因为故事情节已经深深的吸引住了孩子。我必须趁热打铁将书介绍给孩子们,好让他们回味影片的时候去关注这本书,从而有兴趣去读一读。

(拿出书,我总喜欢在孩子们面前卖关子。)

先说这本书的作者。(美)作家E.B.怀特,他生于纽约蒙特弗农,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多年来他为《纽约人》杂志担任专职撰稿人。怀特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散文家、幽默作家、诗人和讽刺作家。对于几代美国儿童来说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写第一流的儿童读物 《小斯图亚特》 和 《夏洛特的网》。 而这部《夏洛的网》,则是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一部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我想它的地位和读者内心的情感可以达成共识,这就是我们对它的认可。尤其书页上的八个字更让我们震撼:拥有一册,感动一生。这么一本伟大的书,我们能不读吗?

文字有时可以代替灵魂,文字同样也可以代替我们的思想。小猪威尔伯看见夏洛那五百多个孩子们出生的时候,他的心情全部在于我们的想象,这就是电影。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威尔伯的心砰砰直跳,他开始呜呜尖叫,接着它绕着圈圈跑,把肥料踢上半空,接着又是一个后滚翻,接着它用腿猛地站稳,在下落的孩子面前停住……。这一连续的动作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上演,绝对真实。书中的有些描写是电影所不能呈现出来的,他只可意会。这样的文字在书中太多太多,孩子们你们想看吗?你们想走近这些文字,用心去触摸吗?你们一定会做到的。

这只幸运的小猪就在我们身边,这只守信的蜘蛛也在我们的身边,看,就是这本书,让我们感受到小女孩芬与小猪威尔伯之间的友情,威尔伯与蜘蛛夏洛特之间的友情。友情背后,当生命的繁华落尽,才开始思量四季背后的东西,那是有关人生的意义,有关生命的本质。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因为里面表达这种纯而干净的文字更让我们感动……

孩子们纷纷点点头,争抢着要读,还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写着什么,我想他们会读的。

将孩子们带到书中,我想怎样读好一本书是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像周益民老师书中所说的那样:读书,是需要分享的,分享效应的实现也是有赖于一个先决前提,就是成员的相互间聆听、包容的习惯和素养。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读书吧。

电影课简单吗?也许它是简单的,就在于每个孩子都会观影后自觉的将自己的感悟写在电影随想卡片上。而不用我说什么大道理。

电影课简单吗?也许并不简单。看电影是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环境,一种最直观的方法,而如何让孩子养成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却是不易的。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让孩子通过电影爱上书这一过程也许是不易的,因为孩子们的热情也许只是一会儿,但我已经感受到了他们对电影课的兴趣,也许有一天孩子们真的会读书,爱读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雷雨;读;练;演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76-02

戏剧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戏剧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与诗歌、小说、散文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教学价值,积极探究有效的戏剧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戏剧教学的质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雷雨》是剧作家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是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在1934年时,巴金先生曾感动地一口气读完了《雷雨》,他说:“不错,我落了泪,但是流泪之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还觉得有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他将《雷雨》剧本全文发表在了《文学季刊》第1卷第3期上。从此之后,年轻的一夜成名,《雷雨》也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成为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成为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以其丰富的文学价值在中国话剧史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其他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是说不尽的,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欣赏与解读。

在以往的《雷雨》戏剧教学中,通常有几种教学模式:一是把戏剧按照小说的教学模式来解读,往往按照分析生平、分析创作背景、分析舞台布景、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分析戏剧冲突等教学内容来讲授,而且形式单一,主要是传统的文本解读,从头至尾,面面俱到,这样的讲授偏离了戏剧的本质,忽视了戏剧的表演性和舞台艺术性,忽视了戏剧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独特的教学规律;这样的教授也是将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的鉴赏和分析,忽视了学生自身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和鉴赏,抹杀了戏剧的趣味性。二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采用播放视频资料的方式,一般会采用图像清晰、演员为学生所熟知的视频资料,比如选取由潘虹主演的明星版《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遇并相认的片段,让学生对情节、人物有最直观的了解和欣赏,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往往在课堂上难以把握视频资料的播放时间和尺度,播放时间太短,学生意犹未尽,难以有个全面的认知和欣赏;播放时间太长或者过于频繁,戏剧课就变成了一门纯粹的艺术观赏课,而且学生也容易产生观赏疲劳。三是在课堂上加入学生片段表演,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大海见面谈判的片段,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内容,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两个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但只停留于片段的阅读与表演,缺乏对戏剧作品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由此在戏剧《雷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即读、练、演一体化戏剧教学模式。以学生阅读作品《雷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排演,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作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戏剧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作品。

一、读《雷雨》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戏剧的经典之作,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思、戏剧冲突、语言对白上无不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成功戏剧的特征。由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雷雨》进行通篇阅读。再者《雷雨》作为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它的不朽之处就在于它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文本意义阐释空间,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周朴园。因此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引导学生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富有创意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建构文本意义。通过阅读学生首先对作品的情节有所了解,对人物性格有大体的认知,对戏剧冲突有初步的把握。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能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建构出丰富多彩的文本意义,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力和艺术修养。再者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之上,有个体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解,一翻开《雷雨》就将就将周朴园定格为一个阴险残忍、无情无义、利益至上的无良资本家。自我阅读让学生置身于一种陌生化的戏剧语境中,然后在多次的阅读体验和理性分析之后,上升为一种相对熟悉并为大众所熟知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意义,上升为普遍经验和共通情感。

通篇阅读需要学生有足够自觉的阅读习惯,当然教师也会采用抽查阅读情况、小组内互查、小组汇报、撰写阅读心得或者读书笔记等方式保证学生更好地对作品进行阅读。

二、练《雷雨》

我们都知道,戏剧作为表演性最强的文学样式之一,最引人注目的是戏剧语言,在《雷雨》中人物之间的对白、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潜台词,都精彩无比,耐人寻味。剧中人物对白的动作性、人性化等特征,更使《雷雨》为读者和观众所喜爱,值得耐心品味和欣赏。由此选取戏剧的经典台词,在课堂上随机点名让学生分角色模练。比如《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遇并相认的那场中,人物对白是非常精彩的。在这场中鲁侍萍几次表达“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样的意思,通过模练体会她此时的心情。通过周朴园“你――你贵姓?”、“(抬起头来)你姓什么?”、“(忽然立起)你是谁?”、“(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哦,侍萍!(低声)是你?”等语言的变化,揣摩每一句台词的语气,体会他在认出侍萍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方面让学生能更好地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另一方面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觉地走进戏剧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加强学生在角色模练、赏析方面的指导,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和互评,可以适时引入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深入思考,比如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等,在对作品熟知的基础上讨论这些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建构更多的文本意义。

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一幕,对《雷雨》进行排练,各组分配好角色,谁是导演,谁是编剧,谁是演员等等。然后各组进行分角色练习或者自行编排,在此过程学生能在进一步熟悉、揣摩台词时加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又能体现学生对戏剧内容的理解程度,也促使学生更好地品味作品,也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三、演《雷雨》

戏剧不仅以文本的形式供读者阅读和欣赏,而且最终将以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向观众展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戏剧教学应该体现戏剧的舞台艺术特点。由此在平时排练的基础上,四组分别在班级表演,然后各组互评,选出每组最佳表演等,在表演中,能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品味《雷雨》的独特魅力,充分感受人物的复杂情感及人生遭遇,从而感触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互评中,也检验了学生对戏剧语言与人物理解的深刻程度。

在学期末时,组织学生采用汇报演出或专场展演的方式进行,优秀的表演作品和场景可以成为大学生艺术活动的节目之一,从这点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与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活动开展结合起来。

在读、练、演的教学模式中,激发了学生对《雷雨》乃至戏剧文学的热情。无论是个性化的阅读,还是演练实践,学生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究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戏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这种积极性付诸行动,学生会自觉地阅读更多的经典作品,这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从而逐渐地、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的人文修养。锻炼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了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丰富了戏剧的教学模式,摆脱了教师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困境,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自我发展主体。

读、练、演一体化戏剧教学模式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感悟,在练的过程中去思考,在演的情境中去深化。不仅充分体现戏剧的教学特点,而且加深学生对《雷雨》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张晶.《雷雨》的文学解读与教学研究[J].中国知网,2014,(5).

篇9

关键词:地方性大学 书香校园 城市文化软实力

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力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沧州打造成为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和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极,沧州已成为环渤海、环京津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机遇面前,需要清醒认识到,城市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命题,更是一个人文命题。文化软实力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内涵底蕴和发展潜力,描绘着一座城市的发展智慧和宜居程度。

一.地方性大学与城市文化软实力

沧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有着非常丰富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京杭大运河流经沧州253公里,是运河流经最长的地级市;沧州历史上出过8位状元、666名进士;沧州是闻名遐迩的武术之乡和杂技之乡;拥有千年铁狮子、全国最大的汉墓群及一大批珍贵历史文物;涌现出纪晓岚、张之洞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这些都是沧州推进包括“创新之城、产业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好人之城”在内的“五城”建设中最强大的支撑和基础。

但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仅要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还要高度重视地方性大学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大学依城市而建,城市因大学而闻名,大学是衡量所在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指标,因此,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将大学作为城市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

当前,沧州市区共有四所高校,即沧州师范学院、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沧州卫生学校和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这四所院校都始创于上个世纪50年代,距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历史的沿革中,这四所高校都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办学实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区域城市外高等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沧州这座较不发达的城市,在时代赋予的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必须要重视地方性大学的文化建设,使之跟上时展的步伐,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书香校园与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弄明白,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什么?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是读书。他说:“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①

近年来,著名的新教育推广者朱永新教授提倡“推进阅读,撬动中国教育改革”,呼吁建设书香校园。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②他在考察了数年来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实践活动后,对“营造书香校园”做出了界定,他说:“营造书香校园”是指在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培养阅读兴趣与良好的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终身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③

地方性大学的文化建设,尤其要重视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应从多角度、多方面丰富阅读形式,以切实培养学生经典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第一要务,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把建设书香校园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进而用“文化校园,书香学府”来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

三.地方性大学经典阅读调查分析

为了使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更有成效,首先应该对沧州市区四所高校学生经典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本次调查共发放400份问卷,四所高校各1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大学生阅读意识、大学生阅读模式、及大学生阅读引导这三个方面展开。调查统计数据反映出如下几个突出问题:

1.大学生经典阅读意识淡薄

65%的学生望而生畏,束之高阁;35%的学生将经典作品视为思想艺术的结晶,认为应该赏析品读。45%的学生表示没有任何关于经典阅读的规划,35%的学生有规划却未实施,只有20%的学生制定规划并认真完成任务。有关课余时间的安排,59%的大学生选择休闲娱乐,打工兼职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4%,在图书馆学习的只有25%的学生。

2.大学生阅读模式避重就轻

在通俗读物和经典名著的选择上,65%的大学生偏爱通俗读物,剩余35%的大学生是经典名著的爱好者。有关经典作品的阅读渠道,仅有17%的大学生热衷于原著,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经典文学的人数占35%,还有29%的大学生对经典文学不感兴趣。有关经典作品的阅读方式,高达59%的大学生选择电子书,其余41%的学生阅读纸质书。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习惯随时做读书笔记的大学生只有26%,有44%的大学生表示只是粗略的了解大概能容,剩余30%的大学生只在网上搜看故事梗概。

3.大学生经典阅读引导缺失

对于大学期间老师是否布置过经典作品阅读的任务这个问题,有20%的大学生表示布置过并按照要求完成,25%的学生表示布置过但未完成任务,高达55%的大学生表示老师没有布置过此类学习任务。在涉及经典阅读对本专业的学习是否有帮助这个问题时,只有12%的大学生认为经典阅读能够对自己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帮助,高达70%的大学生觉得经典阅读对自身专业的学习没有帮助,剩余18%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示不是很清楚。当问及如果开设有关于经典作品赏析的公选课是否有兴趣选修时,表示有兴趣选修的大学生占70%,表示没有兴趣选修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总人数的30%。

人类的崇高精神蕴涵于经典之中,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只有阅读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承人类的文明。但是,调查分析表明,新媒体和网络通讯的快速发展,多元、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使得各种各样远离经典原典的浅阅读成为大学生竞相追逐的阅读模式,大学的文化氛围在师生对经典的淡漠中变得愈发浮躁浅薄。

大学是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集聚地,也是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传播源。一所大学在对经典阅读的漠视中,不自觉地就会失去了引领先进文化的作用,自然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四.书香校园建设任重道远

地方性大学要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作用,首先应自觉地担当起传承先进文化的使命。从当前阅读调查现状来看,书香校园的建设与城市建设一样,挑战与机遇并存,任重道远。

建设书香校园必须要抵御浮躁浅薄的快餐文化,坚持“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的基本理念,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培养阅读兴趣与良好的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终身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同样,一个书香充盈的大学,一定也是美丽的大学,大学应该让大学生随处可见的读书行为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建设书香校园虽然任重道远,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有法可循的。书香校园的建设特别强调阅读环境对读书的渲染与熏陶作用。这里的阅读环境既包括物理环境(硬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软环境)。物理环境方面,比如通过加强图书馆的多功能建设,使之跟上信息化社会发展步伐,让充满书香气息的图书馆不仅成为大学生汲取知识的宝殿,也能成为大学生课余消遣的绿色乐园。软环境方面,比如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阅读型、学习型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爱上阅读;或者由有经验的教师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让学生在科学的指导和严格的监督下,逐步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

地方性大学营建书香校园,传播经典文化,不仅仅浓厚了校园文化气息,积累了校园文化底蕴,而且通过书香校园培养出的高素质的人才,会成为城市发展真正的生力军。总之,书香校园建设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香校园建设可以使高校真正成为城市的人文名片。

注 释

①[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4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第67页。

②程大琥,李小琼.让人本精神充溢校园――兼议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2:40-44.

③丁林兴.“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第16页。

课题项目:《地方性大学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2016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6088)。

篇10

【关键词】 微信;大学语文;教学;运用;重要性;方法;原则

一、微信的发展及优势

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微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特别是能迅速接受新兴事物的大学生的生活中。

从微信产生到目前为止,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尤其是在大学校园,微信这种软件更是深得大学生的厚爱。微信是一种网络环境下免费使用的软件,可以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实现开放式的教育,为大学生的自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尤其在师生互动方面打破了原来的时空界限,实现了师生之间随时随地沟通交流。并且通过有趣的知识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时互动

互动式教学是目前非常流行并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在课堂参与,师生相互研讨、交流、沟通产生思想的碰撞和共鸣,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然而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一门提升人文素养的必修基础课,目前的教学模式仍处于被动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同时由于一学期的课时量设置在40节左右,而一本大学语文的选篇都在80篇左右,所以时间紧,内容多,而老师着重的是讲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内容、艺术风格等,等到学生可以提问时候,课堂时间已经结束,为了不影响后面的课堂,老师匆匆离开,学生有了疑问而留在课堂,造成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及时互动的问题。所以大学语文就成了所谓的“大四语文”。教师费时费力在知识的讲解,而学生由于满堂灌,缺乏学习的兴趣,知识得不到有效的巩固。虽然教师也在做教学改革的尝试,然而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的改革收效甚微。因此在网络开放的条件下,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微信的引入,将为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微信这种软件可以在网络畅通的条件下实现线上、线下无限制沟通,随时答疑,解决教师和学生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课堂教学,课后实时互动答疑。

2、目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局限

大学语文是高校普及的一门传统学科,由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它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固定,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所以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去读经典文学,而沉迷在网络文学中,导致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呈现出死气沉沉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引进新的网络技术如微信,因势利导,在传授经典文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去阅读、理解、鉴赏网络文学,扩充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更通俗、更时尚,更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满足他们的期待。

3、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就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平时成绩一般都是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三项,考试成绩就是一张测试知识掌握情况的试卷。所以说这种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有明显的弊端。因此这种评价体系不能把有能力的学生区分出来,只要课堂知识掌握牢固,考前努力背书就能够考出好成绩,使大学语文教学仍局限在应试教育中,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因此引进新的网络技术如微信,就可以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打破传统的网下考核方式,实现网上和网下的考核结合,对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测评。

三、把微信引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教学缺乏实时互动,教学内容局限,不能与时俱进,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那么运用新兴的网络微信技术,就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给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曙光。运用微信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课堂问题课下随时答疑,并且不需要面对面,缓解师生的紧张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大胆,更有突破性,更有想象力。正是在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学习中,可以全面了解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深度,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中随时沟通,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微信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开拓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课上和课下有效的结合,所以有必要引入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

四、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建立班级微信群

目前的高校都是以班级作为小的管理单位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小小的班级微信群,只要每个同学加入这个班级微信群,才可能实现班级成员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会话。这样就构建好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学习社区。

2、运用微信有效开展课前预习

首先老师在微信中向学生课前预习信息包。这个信息包有下次课堂讲解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设置、相关资料的链接等,并且会以文字、图表、图像、视频资料多种形式呈现。其次学生接到信息后按照预习的内容对照学习,有目的、有顺序、有思路地去思考。最后把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反馈,就能针对问题实时进行答疑,实现了师生、生生的同步交流,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因势利导,引起更深入地思考,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所以利用微信进行课前预习,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为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运用微信建立实时互动平台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非常紧张,45分钟的课时仅能讲完课本内容,课堂讨论和课堂提问环节被缩短,学生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不能随时解决,时间长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微信技术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利用它的“微”优势,可以实现学生的随时随地提问、答疑。微信平台提供语聊、文字、视频等的方式来完成交流,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内容在网络畅通的条件可以瞬间到达,避免了学生和老师之间面对面的尴尬,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课前、课后随时的互动,增强了彼此间的交流。这种随时的互动,有效地利用了大家的零碎时间,拓展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运用微信可以实现多元化地评价学生

目前我们大学语文的考核评价模式就是平时成绩加上考试成绩。而学生的平时成绩一般而言差距不大,只要出勤,交作业,一般就是满分。而学生平时课下的读书和提问,以及课下的写作能力都不能得到全面的考核。微信技术的加入,就实现了考核的全面化。平时成绩作为课堂表现的一部分,同时要把学生在微信群中的文章的数量、质量、语言的运用等多方面作为课外表现的一部分。最后就是期末考试成绩,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因此在微信的技术下,我们的考核分为三部分:30%平时课堂表现+30%平时课外表现+40%期末考试成绩。平时的课堂表现就是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背书情况、出勤情况;平时的课外表现就是学生在微信上的活跃度,包括及时提出课前预习的问题,在微信上的原创作品、参加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的情况以及诗歌朗诵比赛的情况,能够和老师、同学在网络上运用语聊工具沟通、交流的能力,课下读书的读书笔记等;期末考试成绩在于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这样就可以做到多元化地区分学生,实现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五、微信运用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微信的运用的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它是便捷的工具,是与时俱进的网络技术,深得老师和大学生的厚爱。然而微信毕竟不是课堂教学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1、适度的原则

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深知,课堂教学是根本,网络教学只是辅助的手段。微信平台确实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内容梳理、重点解析、思想的传递、面对面的交流、逼真的表情,都可以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和督促学生。所以学生知识的获取从根本而言就是在课堂。但是网络技术、微信的使用,可以起到实时互动,课前有效预习以及课后的有效复习和巩固,但却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只有在二者结合的条件下,才能与时俱进,提升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

2、及时的原则

运用微信平台就要很好地去维护,因此发现平台上的信息需要及时地更新和回复,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虽然这样就比传统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往来,学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

六、小结

微信这种新兴网络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实现实时互动,及时解决课堂内外的问题;同时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终提升了教师的水平,实现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无形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但微信技术毕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只能采取适度的原则,且不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 袁磊,陈晓慧等.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87-89.

[2] 白浩.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