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详细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课;思路;教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课程以及历史复习课也进行了一定的革新。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和复习课程时要注意转变和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安排历史课程和复习课程的教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复习习惯。学生可以在创新的历史教学以及复习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一、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思路
目前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都受到了极大地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高中历史考试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高中历史考试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解决综合型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还未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认识和理解。②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一定的历史基础。学生在学习和日常训练只是简单地归纳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历史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升华。③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课程复习效果不理想。针对高中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革新教学思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高中历史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高中历史复习注入活力。其次,教师要优化和创新高中历史复习课程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技能。
二、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及结构。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复习高中历史的重要依据,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将其作为历史复习的重点,抓住历史题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历史知识,才能够打好历史复习的基础。在日常的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教材的结构看起,在熟悉知识脉络后,再去复习具体的历史内容,这样的复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历史教材复习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鼓励学生理解记忆,反复阅读和理解,知识自然了然于胸,这样的方法也不至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打压下去。因此,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及结构,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历史复习的基础环节。
(2)重视高中历史知识点间的联系。高中历史是由很多琐碎的历史知识点构成的,如果学生只是单一地记忆每一个知识点,不注意发现和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得不到有效提高,并且学生也会在枯燥的知识点记忆中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导致高中历史复习质量的逐渐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解题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只要掌握好其中的一个知识点,与之相关的知识也会了然于胸,学生的复习负担也大大减轻。尤其是学生在解决知识跨度大的历史题目时,由于已经具备了联系知识点的能力,学生就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综合解题和分析能力就会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唐朝贞观之治的原因时,要求学生不仅仅要从政治、经济上理解这一问题,也要联系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这样学习一个知识点可以将好几个知识联系和综合起来,学习效果更佳。
(3)注重历史知识点和重难点的复习。高中历史复习中,历史知识点以及重难点应该作为学生系统复习的重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每一个复习环节,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学生必须准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学生的拓展和提高能力才能获得提高。教师要向学生明确高中历史知识点的重点部分,并且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考查和验收,监督和督促学生查漏补缺。学生在记忆知识点时要坚持理解记忆,讲究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是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历史重点知识往往能够将历史章节的重点勾勒出来,对于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帮助意义重大。对于重点知识,教师要详细讲解,并且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记忆规律,抓住重点内容理解和升华。高中历史的难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等都较为复杂和深入,也有部分难点是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点混淆的部分,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将抽象复杂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变成直观和容易理解的知识脉络,注重指导和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复习效率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历史观念、价值观念等,教师要从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思路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不断地革新和优化,教师也要注意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复习水平。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历史复习质量,同时也为自身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历史复习课也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严桂珍.化复杂为简单变苦学为乐学――关于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改革及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2]高凌风.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之我见[J].广东教育,2012(15).
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不被重视 激发兴趣 课堂效率
引言
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事件,开展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要认识到教学的现状,以及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增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高中历史课的特点及教学的现状
1.高中历史课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从内容上看,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从其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上看,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历程,具体到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及历史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包括了数千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经过,因此具有涉及知识面广泛及知识点多而琐碎的特点。基于此,学生要想将历史学科学好就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做好笔记,课后再进行有重点的复习,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果。
2.高中历史课教学的现状
(1)学校对历史课不重视。在整个高中教学活动中,历史课长期不被重视。具体表现在课时安排上明显少于数理化等学科。在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历史课在客观上成为了副科,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补充,但事实上,历史课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2)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学校对历史课程的安排,也使得学生们在心中认定了历史课是副科,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课不够重视,认为历史只需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能记住就够了,因此在平时很少花时间学习这门课程,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上。学生将历史课程的学习放在次要位置,这也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开展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1.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摆脱传统观念对教学的影响。首先要改变的是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而对历史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思维不够积极,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讲课的进度。而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优化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充满探究的兴趣,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再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发现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探究、解决不能理解的内容,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3.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思考时间,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展开历史课的学习。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而是要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再通过积极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及时予以纠正,使学生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历史知识能够不断的得到积累,促进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
4.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所有的事件都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真实发生过的。由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与现实的生活差别很大,因此在学习时,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将历史事件的再现,让学生得到最直观的感受,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也愈发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的做出改。教学方法得当,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和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历史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更多的技能,实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学生课下学习时间,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苗家瑞. 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 成功(教育),2013 (05):206.
[2] 王涛、胡娜. 高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构建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2013 (26):46.
篇3
关键词:学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44-02
因为在江苏高考中文科生历史必考,所以历史成为了江苏高中加二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教育部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规定初升高历史科目成为考试科目。寄希望初中的历史考试可以为高中的历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笔者作为一位从教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师,接手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一新生,切身的感受是通过初中历史考试升上高一的学生不见得在高中历史学习上就比以往的不参加历史考试的初中生显得轻松。那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初中多背点了历史难道是无用功吗?笔者从高一历史教学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是师生没有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心理状态方面。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中考过后彻底放松了两个月,步入高一,整个身心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高中学习才刚刚开始,还未到突击用功的时候。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松懈情绪继续蔓延,让高一的历史学习一开始就显得苦难重重。
2.教材方面:
(1)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迅速增加,而且题目的难度也迅速增加,比较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江苏省考试说明》中强调“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使得从初中跨上高中这一阶“台阶”显得过高,学生一时很难适应。
(2)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包括9大模块(必修3个,选修6个)和66个学习专题(必修25个,选修41个)。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这就使得刚进高一的学生一下子看花了眼,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体例。
3.教学方法方面。“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教师均有较多的时间反复强调和答疑解惑。”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初中历史习题难度较低,学生只需记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即可很好的应付考试。而高中历史习题难度较高,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检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把有限的时间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需要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教学侧重点的转换也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有的时候还会用初中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去解答高中的历史习题。让高中教师觉得心里十分矛盾,究竟应该感谢初中历史教学还是归咎于初中历史教学呢?
4.学习方法方面。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用记忆的方法,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而高中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最后才发现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二、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途径
1.教学心理的衔接。新高一的班主任在七月初拿到新生入学名单的时候就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让学生在中考后适当放松的同时,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劳逸结合迎接高一的到来是最佳的选择。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增多了,但很多地方还是与初中内容具有相似点和联系性的。教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已教过的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说明,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学方法的衔接。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又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 课程体系 变化分析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教育界同样如此。教育要跟现代化建设相合拍,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着想,因此,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必然的。新课程标准自从落实以来,教育的不同层面上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教育再现了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史实,还使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深层问题,从而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发生的种种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从灌输知识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
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出现了多元化。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目的是在应试中获得高分,而没有将历史学科深刻的人文性和情感价值观发掘出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历史的感触也比较僵硬。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这三个要素突出出来,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剖析和深刻挖掘,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历史老师的引导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减轻对老师的依赖程度。
第二个变化是,高中历史新的课程体系中,对课程目标的概括十分具体,包括总目标、模块目标等,学生从这些目标中就可以得知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可以认识到具体的要求。比如高中历史“程朱理学”一节课中,要掌握程朱二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些观点的提出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观点的文化本质是什么等等。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中都有详细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再单纯背诵书本知识。
二、课程体系专题性突出
以往的历史教材编排中,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和从中国到世界的层次来编写历史教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著都按照这个原则,这样编排有一个弊端,就是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复的,会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就是改变了直线式的历史内容的编排,而转为专题性的历史知识编排。比如,必修一设置为政治制度的学习,涵盖了我国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国外的重点政治制度;必修二则设置为经济史专题,将我国不同时代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汇总。这种专题性的编排,有助于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而且与初中时代学习的历史没有重复,就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利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在历史必修教材中,每一册都设置了不同的版块,这些版块也是一个小专题的汇总,不同版块之间既有独特性,又有割不断的联系,能够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兼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中历史课程分别设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以前就存在,不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新发明,但是新课标落实阶段的高中历史必修课和选修课,与之前的必修和选修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尤其体现在课程的结构方面。以往的历史选修课,就是直接将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划归到选修行列内,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选修课的设置是将必修课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细化,进行扩充,目的是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更多追求,开拓学生们的知识面,学历史的目的不只是应试,还在于人文素养的一种提升。例如,选修教材中有一个“重大历史改革事件回顾”的专题,实际上是从必修一中的政治制度这个专题中延伸出来的,它讲述得更加详细和具体,能够结合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共同思考历史,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历史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以上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论述了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与新课程标准精神相一致的历史教材编排出现改观,不再是线性历史,而是专题性历史研究,不同的专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体系,进行归纳和比较;第三,高中历史设置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较之以前,更加合理和完善,选修课不是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而是对某一专题的细致研究,能够扩大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参考文献】
[1]吴卫东,骆伯巍. 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7(05).
[2]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2007(05) .
篇5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高中历史教学;比较研究
在我国教育正在大规模改革的前提下,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所以本文就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背景下,通过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分别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合理的论述,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教学方法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方法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上推行一刀切和满堂灌的方法,只是被动的接受和完成教师分布的任务,扼杀了学生的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独特见解,主要因为教师都以服务于高考为宗旨,重结论和轻史实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学习过程都由老师包办,这种应试教育的方法可能导致历史教学进入到死胡同。
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要求教师在不断充实教学素材的同时,摈弃落后的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对于有独特想法的学生,更加注重表扬和引导,帮助学生自我发散思维的发展,避免学生只注重对历史科准答案的死记硬背;另外,还可以帮助教师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历史教材的具体内容,探索和创造多种历史教学方法。
二、教学理念
由于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应试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教师、教材和考试占有主导地位,学生在常规条件下就是要听老师讲课,循规蹈矩,基本上就是对教材过于依赖,只是对历史材料进行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以及猜题和押题等;教师比较注重于对教材的传授,重视学生的专心听见和知识的记忆,对课外的活动仅仅流于形式,实践项目开展的比较少,逐渐形成教师教教材,学生背教材的的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和害怕考试的情况。
在推行素质教育后,在很到程度上改变了过去落后的教学理念,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能力的培养,在思想和情感上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在改变教学理念过程中,要兼顾理念的继承和创新,保证历史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够同步。高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把握现代教育理念,有效的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更加注重对学生意向、思维以及人格方面的锻炼。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历史教学目标设立主要重视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具体包括知识点的教学以及对知识点的学习掌握程度,关键是记忆和掌握,应付考试,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在制定历史教学目标时,大部分老师收到教学大纲的影响,很容易脱离课标设计教学目标,或者仅仅参考一些参考书和教案,未能把握其中的精髓,或者仅仅断章取义,仅仅把大纲的要求一点不剩的交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严重的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不允许学生有任何的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教师仅仅为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而教学。
在推行素质教育后,教学目标更具有层次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学生的的情感、兴趣以及心理等因素,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合理的衡量,使历史课程教学标准化。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实质内容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能够实现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另外,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实现与教材内容结合,确立一个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及职业素养。
四、教学质量
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的优劣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试的成绩,这就使得教学质量和水平比较低下,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法有效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态度;教师如果一味地对学生灌输课本知识,没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可能导致学生对历史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倦心理,就会直接导致学生成绩下降,从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素质教学前提下,教师会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学生能偶得到较好的发展,提高自身基本素质,保证历史教学的质量。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教师采用层次教学,就是针对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进行备课,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应试教育相比,能够有效的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具有局限性和落后性,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育改革的桎梏,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改进,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何九江.试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学苑教育.2013(12)
[2] 岳晓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篇6
关键词: 地方史 高中历史教学 作用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根据教育改革要求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谈到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时指出:“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正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落实新课改的理念,《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提出学生学习要达到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我想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方面,地方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逐渐形成了将地方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来开展历史教学的新思路。
为了解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地方史运用的情况,我借助《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镜像站)》、《万方数据》、《独秀学术搜索》、《Google学术搜索》等中文数据库检索了2010―2011年发表的有关高中历史教学的论文,其研究对象多为新课程下历史课堂的构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对于教学的反思,等等。从检索的情况来看,以“地方史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文章还是不少的,如《地方史教育渗透常规历史教学例谈》(广西教育,2011)、《地方史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教研版,2010)、《浅谈利用地方历史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科技信息,2010),等等。尽管这些文章都提到地方史的价值,但并未将地方史资料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当然也有一些文章在将地方史资料运用到历史教学方面作了一些个案性的尝试。如《地方史资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课为例》(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历史教学和地方史资源的结合――校本课程设计之思考》(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等等,但这方面文章还不是很多。
实际上,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而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或动机则是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当前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仅以历史这门课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玉环县地方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作用及教师运用地方史应具备的因素。
二、地方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地方史的研究是目前史学界方兴未艾的一个领域。所谓地方史,指的是以某一地域为对象,充分利用地方的史料进行历史研究。之所以考虑到将地方史运用到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主要是基于两点因素:其一是自己在攻读历史学硕士期间,专业为专门史,研究的对象为宁波地区的区域历史,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研究地方史的基本思路。其二是自己在从事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感觉教科书的历史事件多发生在一些大的中心城市,而我工作的地点却只是一个在改革开放时代崛起的海岛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若只和学生讲教材中的那些历史事件,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因为那些事件的发生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对他们都是很遥远的。作为一个中学的学生,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很少,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了解得比较多。因此,自从来到玉环县的一所普通中学任教后,我就开始尝试着将地方史运用到历史课的教学中。在这尝试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感陡然提升,这也坚定了我在这方面的努力与尝试。总的说来,地方史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的历史感觉离我们太遥远了,特别是对于玉环这样缺少文化底蕴的海岛县城的学生来说,对于发生在其他城市的事件,他们往往很少有兴趣感。对于他们来说,关注更多的无疑是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因此,在坎门中学教学过程中,我在这一方面开始了尝试。记得在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讲到科举制度时,我问学生:玉环有没有“进士”。学生们当即回答:“没有!”听罢,我问学生:“有没有家住楚门镇的?”我让来自楚门镇的学生回答:你们知道你们那里有个“进士巷”吗?学生说:“知道!”我问他们:“知道这个地名怎么来的吗?”他们摇摇头。我告诉他们:这里曾出了一个进士叫林芳,他住的小巷子也因此而被命名为“进士巷”。尽管其他地方的学生不太清楚“进士巷”,但当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玉环也有进士时,不仅感到惊讶、产生自豪感,而且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现历史原来就在他们的身边。
2.加深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尽管当前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版)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选取的材料多是有关全局性的,而涉及局部性的材料,总是有详有略,有所侧重,又不是等量齐观的。且教材中的材料多是有关主干知识的,能够反映历史发展脉络的。但是,有时缺乏细节支撑的历史课程,必然变得枯燥、乏味与难懂,极大影响了历史学科的生动性、形象性,丧失了历史学科应有的魅力。即使有细节,也很难顾及全国所有的地方。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将重要知识点讲深、讲透、讲得生动、有味,有时离不开地方史料的补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2009版)为例,该书的专题一第四节在讲到明代中国的“海禁”政策时,只是引用了一些朱元璋颁布的“海禁”法令,而未用材料加以说明。法令是比较抽象的,是很难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究竟明代海禁政策实施如何?学生根本不清楚。而在有关“海禁”政策这个方面,玉环自身的历史材料是很丰富的。据《玉环厅志》卷一记载:“明初,倭寇为患。洪武二十年,命信国公汤和相视沿海要地,于漩江之北玉环乡楚门老岸筑城设所以备守御,而徙江南玉环山之民于腹里铙其石。曰:居者死,耕者断足,其地遂弃海外。”该志中对明代“海禁”政策在玉环的实施作了详细的记载,在讲课时的运用丰富了教材资料的缺乏,加深了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
3.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偌大的一个中国是由无数个地方组成的。爱家乡是一种爱国的集中体现。当很多学生听了他们平时从来不知道的且与玉环关联的一些历史知识之后,对家乡的情感无疑又加深了。尽管、、巴黎和会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不在玉环,但在这些历史事件后,也有玉环杰出人士的参与。如在期间,玉环城关林正阳追随镇海总兵葛云飞参加了定海的保卫战;玉环坎门的郭云观曾先后参加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担任代表团的秘书。因此在讲课中,我就注意将玉环人与这些重大事件直接联系加以说明,从而使得学生对这些重大事件不再陌生,同时自然萌生一种对杰出乡人的钦佩之情。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培养公民对自身生活城市的认同感。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毕竟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而高中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新一代公民,他们价值观的培养,直接影响到他们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为此,历史这门课在构建学生的家乡认同感方面则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而历史教师应该做的是积极发掘地方文化中的一些典型素材,以便更好地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师驾驭地方史能力的培养
地方史是地方鲜活的记忆,其资源是丰富的,既有文字资料,如地方志、拓片、家谱、旧报刊等,又有实物资料,如文物、遗址、古董、老照片等,还有无形的资料,如传说、民谚、方言、老人的口述等。如何将这些地方史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并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运用地方史的前提是: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非常熟悉。现行的普通高中历史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组成部分,且必修与选修之间及必修教材内部都存在着知识点重合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有效整合,从而构筑一个清晰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在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点之后,还需要明确教材每章节的重难点,根据每节课教学重难点知识点的需要,搜集与之相关的典型的地方史资料,以丰富教材主干知识,促使学生突破重难点。
总之,对教材的熟悉与理解是灵活运用地方史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我们充分了解了大的历史,并能准确把握人类历史演进态势,方可将地方史恰当地加以运用。
2.教师运用地方史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了解地方史。了解地方史是运用的一个重要基础。只有了解地方史,才可能运用。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积累丰富的地方史知识,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第一,阅读地方志,地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书,通过地方志,我们可以很快了解到地方的方方面面的情况;第二,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室;第三,利用文保机构的考古发现资料,并将其列出一个清单;第四,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资源;第五,有必要做些实地考察,多了解地方,这样才可能讲得有味。当然,学习地方史,还需要对地方的地理环境了解,特别是对于地图方面,尽力不要出现地点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地方史资料,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对家乡热爱的情感。但同时也要注意使用地方史资料的度的问题。毕竟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要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地方史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好比是佐料或剂,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点。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出现主次颠倒的现象,切忌出现一节课只谈地方史,而不谈大历史的情况。真正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将地方史与大历史有效整合,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同时充分利用地方史中的优良文化传统来感染、教育学生、启发学生。
参考文献:
[1]钱放.谈地方史,民族史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中学《新疆地方史》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学历史教学,1994,(1).
[2]陈全瑜.对历史教学中地方史教学的几点建议,1995,(Z1).
[3]孟庆祝.乡土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历史教学问题,2003,(6).
[4]胥宝玉.如何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3,(3).
[5]周学君.运用地方史知识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5,(1).
[6]董云杰.利用包头地方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7]陈方南.新课改形势下的乡土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2007,(1).
[8]李文生.高中历史教学与包头地方史结合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罗天智.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地方史的教学.网络财富,2009,(22).
[10]王梅.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实践.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1).
[11]马敏.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新课标教学中的作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12]曾文成.地方历史遗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郑宁.历史教学和地方史资源的结合――校本课程设计之思考.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5).
[14]杨丽.浅谈利用地方历史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科技信息,2010,(28).
[15]宋旭飞.开发利用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荣进.地方史资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课为例.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7).
[17]玉环厅志.光绪十四年胡钟骏续增刻本.
[18]张树华,杨雁斌主编.当代国外学术论丛(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87.
篇7
2012年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版初中课标”),它是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成果。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叶小兵教授所说:“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并不是对课标实验稿的小修小补,而是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厘定”。笔者认为2011版初中课标新的厘定之一,是在注重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强调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比较分析
(一)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
1.关于课程性质,2011版初中课标将初中历史课程明确定位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二者的一致性在于:强调初高中历史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
2.关于课程基本理念,2011版初中课标的第一、第四点分别表述为:“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4.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有以下的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可见,二者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学评价方式的更新。
3.关于课程目标,二者首先提出了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分别叙述。2011版初中课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共有5条,其中第1、2条主要涉及知识目标,包括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第3、4、5条主要涉及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观察、想象、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分两段分别叙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者的具体内容相似,只是高中提出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也就是说,二者主要内容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学段不同,要求不同而已。2011版初中课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分为五条,其中前三条主要叙述过程目标,后两条主要叙述方法目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仍然是分两段分别叙述过程目标与方法目标。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些结论: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进行反思的过程;初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虽有差异,但基本的方法和原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相同的;学习历史需要养成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课标列出了六条,分别从民族观、认同感、国际视野、人生观四方面提出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三段,从民族精神、人生态度、世界意识提出要求,二者的基本精神具有明显一致性。
4.关于实施建议,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第四部分均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利用与开发互换位置)四部分构成。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学建议共有7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共5条,二者都有强调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等。2011版初中课标的评价建议除总述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类型外,还分别从评价的设计、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三方面加以叙述,尤其详细地介绍了评价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评价建议总述了评价的目的、作用、依据,重点介绍了几种评价的方法。二者的相同之处除目的、作用、依据外,主要都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提出了评价思路,介绍了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纸笔测验(考试)等共同的评价方法。2011版初中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共7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编写建议共5条,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材的编写要以课标为依据,要有利学生阅读,要落实课程目标。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一是提出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并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作了简要的说明;二是提出选择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原则。”[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先介绍课程资源的类型及利用与开发的作用,再分别叙述了8种课程资源及开发建议。不难发现,二者都认为历史教科书、图书馆、历史遗存、互联网、历史影视音像资料、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属于课程资源,需要尽力去挖掘利用。
(二)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差异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设计思路上。2011版初中课标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即初中历史采取的是“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选修课分设六个模块。即高中历史新课程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由此可见,高中“模块+专题”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初中“板块+时序”的通史体例基础上的。正因为此,在2011版初中课标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有了“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的表达。
初中与高中是基础教育的不同学段,课程内容除有包容外,具体要求上自然不同,初中课程内容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本内容。初高中课程标准设计思路、课程内容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如果初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实现有效衔接,高中历史教学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体例和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学习内容也无法衔接。
二、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
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将实现初中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出来,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蓝教授所述“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2]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本人实际情况去探索、把握好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途径,才能使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后困难少一些,衔接自然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依据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初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目标的一致性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差异性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时序性教学,让学生建立时序意识,构建科学的历史体系。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在时序的基础上,每一单元都是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叙述的。同时,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因此,教学时还要注意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适度讲清每一件大事发生的国际背景。适度构建纵横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初中教学的目标,也是高中历史学习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坚持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史习惯
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尤为关注的内容。“2011年版初中课标”提出:“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等术语,充分表达出“2011年版初中课标”重视学生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形成。这也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一致性中所体现出的对初中教学的要求,与“授之于鱼”精髓相通。教学中除必须重视历史学科学习方法的传授外,还包括如何预习,如何掌握知识点,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如何复习,如何巩固性练习,等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判断和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三)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初高中历史课程都一致强调教学必须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尽管已经实施了十年有余的新课改,但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形式上还是固守唯一的讲述式教学。因此提倡初中教师进一步改变原有的讲授为主,特别是勾划重点以背代学的教学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问题设计、引入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利用图片、影视、原始资料等各种资源(在网络上有很多历史资源可以利用和学习)再现“历史”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下通过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读懂历史,从而进一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适当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初高中历史在知识,理念上的衔接,为高中历史教学奠定基础。
(四)关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初中学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着学科不对口,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召开的初中历史学科会议期间进行过调查,参加会议的初中历史教师共152人,所学专业(含进修)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历史或政史专业)教师共73人,其它中文、物理、数学、教育心理、法律、生物、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共计有79人。这样的教师队伍严重制约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这一现象短期无法得到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在岗的教师,加强学习,除学习课程理念、初中课标、初中教材外,阅读、熟悉高中教材,了解高中教学,关注每年的高考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更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更好的实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历史和现实是紧密联系的,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历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论教学还是考试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关注时政热点。
通过对2011版初中课标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初略研读,让我深感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做了一些衔接途径的探讨。不过,如何才能真正把握初高中历史课标,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还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叶小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变化[J].历史教学,2012,(4):10.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趣味课堂;计划性;知识性;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77-02
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与梦想,教师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是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一直追求的教学境界。过去的高中历史课堂,“填鸭式”教学,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教学方式陈旧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质量不能保证。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作了尝试,运用一种创新式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新趣味课堂的新理念——化厌学为乐学
长期以来,历史课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重,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学不学都可以,学好学坏一个样,考试之前多背背书就好了,学生学习特别被动,要想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笔者尝试把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想法汇集起来,将它编织成梦想课堂,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力求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创新趣味课堂教学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笔者平日经常看一些娱乐竞赛式节目,每一次看都紧张而开心,还能获得不少知识,所以想把这种模式搬到课堂中来。
于是,在历史课堂上,笔者组建了两个小团队,在组建团队之初,笔者是煞费苦心,一方面是依据平日对学生的了解,一方面进行了考试性选拔,力求做到公平、公正、透明。等团队构建起来之后,笔者还组建了观众台,并且给每个小组都配备了人员相当、水平相当的“亲友团”。这样的格局一确定,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同荣辱、共命运,参与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中,从而点燃了思维的火花。
编织梦想,高中历史课堂的梦想与平时的梦想不同,一定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二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最终胜出的学生可以得到精美笔记本或任课教师长达一分钟的称赞等。这些课堂小梦想就成了贯穿整堂课的一条线,并把这些梦想展示给学生,使其更具诱惑性和直观性。
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制作闯关试题。试题要来源于课本,更要高于课本,每一关的难度适中,一定要富有挑战性。习题的拟定一定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在竞赛中获得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高中历史教师拟定的试题一定要有多样性,可以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选材要广泛,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材料,还可以是歌曲,趣味性一定要突显。
在正式的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起到主导作用,以选手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使各个环节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当选手遇到困难时,可以向亲友团求助,这样既增加了互动,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当堂课产生的擂主可以成为下一期的守擂者,还可以提前下战书。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师打造创新趣味课堂
高中历史教师致力于打造趣味课堂,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在授课环节和试题选择上,都不可掉以轻心,上这样创新趣味课的频率不宜过高,笔者认为以一个月一次为宜,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这样才能起到复习巩固,提升兴趣的作用。
1.创新趣味课堂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传统的课堂教学经常忽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降。而创新趣味课堂就克服了这一缺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其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中听到掌声的鼓励,感受羡慕的眼光。
2.创新趣味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知识的价值。每答对一个题目就可以实现课堂梦想,从而体验一次难得的成功过程,这样学生可以真真正正地感受到知识有价,知识有用,从而帮助其树立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3.创新趣味课堂推动了平时的课堂教学。怎样让学生爱上历史课堂的学习是创新趣味课堂的宗旨,引起每一个学生的注意,让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都能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质量,起到真正的“动力源”作用。
四、打造创新趣味课堂需注意的事项
创新趣味课堂不单单只是一节课,更是一种成熟的课堂模式,所以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上好创新趣味课堂一定要有计划性,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营造一种神秘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期待、特别想上课。
2.既然是创新趣味课堂,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趣味性一定要强,如果不能让学生喜欢,那就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毫无异处,没有吸引力。所以,课堂形式要改换,场景布置要改换,试题的选择与设计也要新颖独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 图片教学 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90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图片对于学生来说直观明了,比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图片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图片有人物、建筑物、战争路线等,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对学生教学也是有非常多的好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可以利用图片进行讲课以外,还可以采取其他教学策略。在一般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知道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参与感。
在学习期间,学生可以记住自己所读的百分之十,记住自己所听到的百分之十五,记住自己所经历的百分之八十。可见如果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了。因此,教师知道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让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感悟知识。很多历史教师也做到了设置悬念,巧妙结尾。一般教师知道成功的历史课不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历史感兴趣,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后或者持续的历史感兴趣,还要让学生在课后也对历史进行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高中教师在上每堂历史课都做到了应该承上启下,把上节课和下节课的内容衔接起来,对课上内容进行总结,对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兴趣。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图片来给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是有非常意义的,对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高中历史中利用图片教学的意义。
第一,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直观印象。高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发展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把课本结合图片来进行讲学,那么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比如在讲解三大战役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用教材中的知识点来给学生解释,只用纯粹的语言来给学生述说战役的过程,学生难免晕头转向,无法把重难点理解清楚。但是如果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图片来解说三大战役的话,通过战争形式图,让学生掌握战争动态,这样学生也能准确的记忆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图,那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
第二,利用图片教学可以简化历史知识。很多历史事件在叙写的时候内容都比较多,繁杂的信息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兴趣尽失,也难以让学生记忆掌握。但因为很多历史事件是重要而繁杂的,只有大量的文字才能解释清楚,所以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也不能省略掉其中的文字叙述。因为学生没有经历过这些事件,所以本身就难以理解历史课本中大篇的文字说明。但如果教师可以利用来给学生讲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不仅可以简化历史事件的繁杂部分,也可以让学生对其中最重要的地方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化,多找些图片来给学生观看。
第三,利用图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历史是人文学科,所以如果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就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感兴趣。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图片可以更好的带动学生的思维,因为图片教学不用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历史,而是让学生根据图片来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也不用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图片来形成历史观,对历史充满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第四,利用图片教学相当于简单的历史情景教学。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该要创设恰当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要在脑子里先有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有疑问才是探究学习的开始,学生脑子里有一个好的问题比他们誊写答案更有意义。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有针对性,有恰当性,这才启发学生思考。而利用图片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图片直观的特点,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把图片展现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就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来。创设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他们会想方设法地找出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把问题解决后,他们心里就会产生愉悦的感觉,这样就能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历史也就越感兴趣了。同时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也可以确定教学的目标,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图片和问题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图片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答案,这样就能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了。
第六,利用图片教学可以补充历史知识,丰富历史教材。高中历史知识内容众多,教科书容量大,其中重点难点的知R脉络都是清楚的,详细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对所讲内容兴趣更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取其他资料来完善教材中的内容,比如把历史故事、历史传说讲给学生听,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教学效果也就好了。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给学生讲历史故事还可以结合历史图片来给学生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
篇10
关键词:教学理念 集体备课 教学方法
现在,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这样更接近于大学历史专业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作为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线教师,我想就新课程改革谈一点滴心得,与同行们共享:
问题一:新课程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显得紧张。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课时不足,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一周应为2个课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涉及面广,新教材中一个课时包含的知识点是过去旧教材需要3~5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比如必修一的第14课《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老教材用了六节来讲述,而新教材则浓缩成了一课,虽然后来加到三个课时,即使这样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二:教师课改意识淡薄,知识储备不足。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历史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薄弱,教学理念陈旧。在新课程理念下,仍用老方法讲课,进行详细的知识点讲解,面面俱到,甚至还大量的为学生补充知识点,“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还有就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等问题,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问题三:学生历史基础薄弱,产生厌学情绪。
从小学到初中,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在学生眼里,历史课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本来也尝试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每堂课都挖空心思,精心设计了一些探究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然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时无法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因为对话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学生几乎都不知道而无法正常对话;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驴唇不对马嘴,最后又免不了走上教师一言堂的老路。
面临众多的问题与迷茫,抱怨是无济于事的,任何改革一开始必然是荆棘遍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开拓。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了。”针对以上困惑,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是顺应新课改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性被扼杀,从长远看学生还谈何发展。新课改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从学什么到知道怎样学,课堂的教学鲜活了起来。夸美纽斯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只在学校中,通过学校而且将在一生里洋溢和传播着教育。”这句话是对新课改理念最好的理解和阐述。
二、加强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备课,也可以和同事共同备课,学习别人的闪光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尽力使课堂丰富且效率高。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