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依靠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科研管理工作仍使用传统的文件管理方式,还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把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和科研管理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科研部门要重视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管理体制的变革来实现信息化管理。
一、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不足:当前科研部门的投入大多倾向于硬件等基础设施,而在应用软件开发和信息管理数据库的投入太少,导致科研管理的软件发展滞后,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部门对科研管理观念落后,管理者尚未认识到信息化对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充分了解。
(二)定位不准:信息化的科研管理需要形成一个体系。在信息化管理的总体规划中,必须要依据科研的实际状况,分步骤建立信息化的数据库,进行规范的管理,这些过程都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但科研部门大多将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当作是一种简单的管理模式,在信息化建设中定位错误,缺少整体性。
(三)模式陈旧: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之上,在改进现有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同时,逐渐构造起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促使管理部门组织结构朝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但过去的管理模式太过陈旧,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更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才能将老旧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四)标准不一:科研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与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对外的信息交换都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的科研机构还未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其科研软件版本和开发设计标准都未统一,开发技术和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使得科研机构浪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同时又无法对科研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1]。
二、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做好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把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内容,以建设各项内容为步骤,逐步建立起信息化科研管理的体系。除去公共服务平台、业务综合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外,科研管理还有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础通信设施:基础通信设施的建设主要是建立通信网络和运行软件的硬件平台,从科研管理的实际出发,围绕科研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保障各科研执行机构和科研管理机构网络办公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保证通信的安全,传输的速度要快,网络运行稳定[2]。基础通行设施是科研管理信息化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特别重视。
(二)基础数据平台:基础数据平台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同时是科研数据的储藏库。基础数据平台存储的资源数据包括项目资源、研究数据和人力资源等,都与科研管理密切相关。收集好这些数据后,需要再按照信息化管理的标准来统一分类保存,伴随科研的进程不断更新数据库,保证科研资源数据的先进性。
(三)网络办公平台:网络办公平台是一种自动化的办公模式,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各部门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标准的办公流程。在网络办公平台上,科学研究的资源数据都可共享,信息的管理和决策变得流畅,科研数据管理更加规范,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
(四)科研管理制度:除了建设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科研管理的制度也是搞好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科研管理制度在信息化的科研管理中起到约束作用,尽量避免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过多问题,影响到科研的正常进行。因此,建设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
三、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网上资源共享: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在互联网上项目申报、中期评估和验收鉴定等各类通知和指南,将信息共享到互联网上。通过网上资源共享,可以及时的把最前沿的科研讯息传达出去,将过去复杂的信息传输过程直接省略。
(二)建立信息系统:建立科研管理的信息系统需要结合现代科研管理理念和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以科研计划管理和科研成果的管理为核心,综合运用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信息技术最终形成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标准体系[3]。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科研机构的人力、资金和其它科研条件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整合所有可用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采用规范的管理流程,形成科研机构的资源规划和信息管理体系。
(三)提高管理能力: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最终还是要依靠科研机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信息化科研管理的改革,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信息化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对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其它相关知识要有所了解,还要具备足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特别是对信息系统软件的掌控能力。为提高科研机构对信息化科研管理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让管理人员接受专业的网络信息管理教学,或参与专门的培训,使管理人员更够更专业地使用信息化科研管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科研管理走向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的科研管理使科学研究的资源和信息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但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长期任务,科研机构在将科研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不懈,按部就班,为科研事业在信息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1]张喜爱,曾庆平,韩晶.浅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09)
篇2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学科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等的基础功能单位,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在国家“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全国各高校更是将学科建设列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对学校的教学、人事、科研等基础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管理水平及办公效率。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工作,是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各高校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科学、高效的管理会推动学科建设,反之将会制约学科建设与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革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已成为必然选择,一个科学高效的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带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学科信息管理是学科建设管理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长远性、系统性工程,学科建设内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位点申报、增设新学科、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重点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水平和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内容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学科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学科信息量相对较为庞大,如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学历、年龄、职称等人事信息)、项目课题、科研成果、科研平台、人才培养情况等,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各类信息将为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在指导学科建设、制定重大决策时提供重要依据,促进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科发展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
(一)学科信息是学科建设情况的直观反映。
通过查看学科信息可以对学科整体情况、学科建设水平及层次有所了解,如学科骨干教师信息、科研获奖信息、重点实验室平台信息等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性信息,是学科实力的具体反映。
(二)学科建设定位与发展规划需要完整系统的学科信息作为决策支撑。
通过对学科现状信息和既往学科信息分析总结,可以为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对学科信息变化情况追踪监测,可以掌握学科规划执行情况,及早发现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调整规划决策。
(三)对学科建设成效评价需要学科信息作为依据。
通常,学校分管学科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对学科建设情况(尤其是对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学科建设信息将是评价学科建设情况的主要依据。此外,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也可视作是对学科建设情况的全面检验,更需要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信息。
二、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学科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学科建设管理存在的不足。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建设的核心,但是各高校却普遍存在重学科建设轻学科管理的现象。以“学科建设”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近五年的学术论文有15500余篇,而以“学科管理”为主题近五年的论文数仅有270余篇,如此明显的差距表明了学科建设管理相对学科建设来说的弱势地位[2],从学科信息管理角度看,学科建设管理还存在如下局限:
1.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方面。各高校往往注重宏观性、指导性的规划文件,缺乏行之有效的工具、平台支撑实际操作,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学科建设成效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
2.在学科信息管理方面。首先,目前学科建设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仍然是手工或半手工方式为主进行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相对滞后,致使数据的保存更新和查阅工作较为繁重,业务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学科建设日益增长的信息管理需求。其次,分散于各学院或职能部门的部分学科信息存储格式各异,如学科团队人员信息存放在人事系统、学生培养信息存放于学生管理系统,各学院存储的学科数据可能存在规范不一致、格式不统一的问题,使得学科信息难以集中,无法及时了解学科现状,产生信息孤岛,浪费人力物力。
3.在学科建设体系化管理方面。由于各学科独立进行建设,学科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很难对学科信息有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无法从学校整体角度了解学科建设情况,进而给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学科数据的管理分析比较工作带来困难。
(二)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学科建设管理。
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复杂性重要性及学科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必然要求创新学科管理模式,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紧跟教育体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也称学科信息管理系统)是以网络化、信息化方式管理学科信息资源的软件平台,是实现学科信息科学管理、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立足于学科建设事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管理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满足学科建设管理业务的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在充分熟悉学科建设各环节、掌握学科建设管理者各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设计的,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科信息的科学管理,满足学科建设工作实际需要,提高学科管理者工作效率。成熟的网络技术和C/S软件架构使得用户不必进行繁琐的安装配置,通过浏览器即可便捷地访问服务器进行一系列操作,方便使用、易于维护[3]。
2.科学规范地管理学科建设数据信息,为学科建设稳步推进提供保障。学科建设信息涉及的数据较多,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对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安全、稳定、规范的存储和管理,完整的学科信息有利于学科建设过程的常态追踪、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研究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3.多角度的信息查询展示,为上层规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学科管理者通过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了解学科的信息数据,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检索功能,针对信息或信息的要素提供不同粒度的查询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尤其是可视化的方式)地展示学科信息可以使管理者对学科状态有直观的认识,及时掌握学科建设情况,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支持,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
4.实现层级式学科建设管理。利用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为学科、院系、学校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功能,在满足各级单位学科建设管理需求的同时构成完整的管理流程,将分散的学科数据有效整合,并给予不同的系统用户不同的操作权限,确保学科建设信息数据业务上的安全性。
三、学科建设管理的思考
方法决定成效,运用何种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的建设发展。通过学科建设管理平台的运行建立学科信息库,使学科建设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将原本琐碎繁杂分散的学科信息有效整合并管理的井井有条,不仅提高了学科管理人员的办公效率,更为学科建设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支撑,使学科建设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更有效地落实。在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在后续的学科管理工作中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对学科建设进行常态追踪管理。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学科管理更要做到久久为功,坚持学科建设常态化跟踪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学科建设。
(二)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学科管理。
一流学科建设要有一流的学科管理,高校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避免闭门造车,结合实际情况向国内外优秀高校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紧跟时代潮流,革新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
(三)进一步优化学科信息管理平台,革新管理技术。
一方面,学科信息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基本的信息管理功能外,智能化的功能是一个新要求,数据挖掘技术、决策科学的发展为系统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智能化系统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模式是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学科信息管理平台的有效运行需要学科信息维护人员及时客观的维护系统数据,需要管理人员具有高度责任心,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是学科建设整体信息有效的基础。
篇3
关键词: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医院学科建设水映出医院的整体学术地位。作者单位是以研究治疗肝胆疾病为特色,各学科并进发展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本文针对综合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作简要论述和探讨[1]。
1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
1.1有利于形成优势和特色推动医院科研发展
医院重视和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建设优质、有突出优势的学科,可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发挥学科优势,带动医院多学科共同发展和建设,使医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2促进高层次学科人才的培养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可以增强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感,调动科室人员的积极性,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学科带头人的聪明才智和引领作用。
2学科建设的方向
2.1提高医学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技进步
重点学科建设与促进科技进步密切结合,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科技水平。注重科技前沿,不断加强重大、重点攻关科技项目的能力,突破医学防治疾病的重点、难点,对关键技术加以攻关,提高疾病的治愈率[2]。
2.2造就高层次人才创建一支尖端水准的医学科技队伍
加强学科建设,力求让医院的学科专业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锤炼出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创办多学科、构造健康的学术梯队,逐渐形成人员队伍合理、精干、高效的卫生科技队伍[3]。
2.2.1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及时补充医院各学科需要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培养和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快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4]。
2.2.2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医院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使之成为医院发展的主力军[5]。我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工股骨头置换、阴式子宫切除术等新技术在医院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我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2.3优化实验技术装备,完善科研支柱体系
科研支柱体系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先进的实验装备,对准国际前沿优势学科,创建以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研究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平台,加快医院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强科研设备,如荧光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等设备的配置。积极吸引人才,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科研平台的建设,保证了科研课题开展的可行性,促进了重点学科的健康发展。
3重点学科建设注重专人培养
3.1做好重点专科建设,实施专科人才培养
加快重点专科建设进程,增进医院优势,提升医院竞争力[6]。制定每位医生的轮转计划,强调急诊轮转。要求主治医师以上要有科研方向。组织科室内副教授和主治医师编写书籍。科主任和副主任参加指导,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组织英语听说训练,观看专业原版光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注重横向与纵向合作交流
为了不断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知识,有计划选派年轻医师短期到国外学习,学习新的技术,开拓新的科研方向,为开展科研及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打下基础。重视与国内兄弟单位的合作,注重提高学术水准及医院的综合实力,使重点学科建设获得优势地位。要保持医疗水平的领先,医院就必须强化科研管理,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创业、科技兴院之路,树立品牌优势,使医院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参考文献
[1]项媛珍,洪启明,顾奋勇,等.上海交通大学健康科研所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实施初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20(4):236-238.
[2]蒋小华,贾媛,涂诗意.政府补偿与监管机制改革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科教与学科建设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2):22-23.
[3]毕玉田,蔺武军,苏承芬.综合性医院创新性管理的应用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4(1):25-26.
[4]胡玉莲,张志英,刘敏.288名医护人员医疗纠纷防范认知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1):45-47.
[5]周永,赵宁志,王家政.加强医疗环节质量管理控制的策略[J].医药杂志,2013(3):88-90.
篇4
关键词: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科研档案;重要价值;现状问题;管理对策
档案是准确、完整记录历史信息的重要资源,在医院档案管理体系中,科研档案是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可以真实、具体地反映医院科研工作的基本状况,为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推动医院科研项目顺利进行,对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极为有利。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的时代环境下,医院相关人员应正确深刻领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明确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在实践中以多元化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为医院科研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助力。
一、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共享管理的重要作用概述
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者应基于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实际,积极推动科研档案共享管理工作开展,既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价值,又可以为高质高效地开展科研项目提供信息支撑,以此推动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发展。1.有效控制医疗科研成本医疗科研项目的有序进行,可以实现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共享目标,进而可以为医疗科研人员展开科研工作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源和档案信息资源支撑,且便于科研工作人员借鉴科研档案资料中记录的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优化科研工作,从而可以保障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有效降低科研成本。在此过程中,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升,对医疗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提高科研档案资源利用率和价值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为科研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支撑,从而有利于医疗科研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进而可以为医院各项工作的高效率开展提供优质服务,使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得以全面提高,最终有利于医疗科研工作的现代化发展。3.推动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挖掘有价值的科研资料,为医务人员临床科研工作提供资源支持,进而整体提升医院综合服务水平。在当代网络信息环境中,积极探索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手段的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化共享管理模式,可以为医疗工作人员参与临床科研工作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参考,在提高科研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同时,有利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提升,使得医疗科研工作能够高质量、有序进行,最终有利于全面提升医疗综合服务水平。
二、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信息网络时代,医疗档案信息共享是实现档案资源利用价值增值和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主流趋势,对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上,当下的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信息共享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使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增值难以成为现实,总结医疗科研档案管理现状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医疗技术发展在科技发展支持下,医疗技术成果日新月异,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等普及应用在医疗卫生领域,为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传递创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中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在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方面,建设成效不高,即使在医疗科研档案管理领域引进信息化技术手段,也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没有正确深入地认识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中应用的积极作用,使得其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信息技术发展思想观念僵化,观念守旧,不利于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医疗科研成果的支持密切相关,一旦在信息化环境中没有加快推进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单纯凭借纸质科研档案,显然难以实现医疗科研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直接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对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极为不利。2.科研档案缺乏规范性科研项目活动是医疗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与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密切相关,始终在医疗临床经验总结、医疗技术创新、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医疗科研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在于缺乏规范性的科研档案管理,不仅会影响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还会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会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事实上,当前我国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其中科研档案缺失规范性是突出问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医疗机构在运营中一味重视科研工作,片面地认为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但科研档案工作只是简单记录科研工作内容,缺乏实用价值,这使得相关医疗机构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未能严格按照要求来规范做好科研档案收集与整理工作,从而出现科研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科研档案信息失真等问题,难以提高科研成果准确性的同时,使得科研成果丧失了利用价值,还会影响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后续利用,最终影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3.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素养有待提高现阶段,医疗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集中体现在科研档案管理业务能力和素养等方面,使得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高质高效开展。与此同时,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和素养,在具体的工作中未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来展开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使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质量和效率,难以发挥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不仅如此,当前从事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并非专业领域出身,从而存在巨大的人员流动问题,难以全面了解医疗科研档案,且无法建立稳定性高、综合素质高的档案管理队伍,直接影响科研档案管理水平。此外,由于相关医疗机构缺乏稳定性高的专业档案管理队伍,不仅难以解决医疗档案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还难以在科研档案管理理念上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科研档案管理事业发展观念相悖,最终会影响科研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不利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三、基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在医疗科研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缺陷,集中体现在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等,不利于医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应基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并立足于科研档案管理实际,从建设高效信息化平台、加强监督、规范化管理科研档案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医疗科研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1.建设高效的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医疗卫生领域,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高质高效开展,以及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都需要医疗机构相关领导和档案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因此,医疗领域的领导者应该在思想层面重新认识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深入理解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优势的基础上,立足于医疗机构发展实际,基于医疗机构长远发展目标、医疗档案信息共享等,重视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并要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医疗机构常态化管理工作范畴,不断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相关医疗机构应基于医疗科研档案特点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要同步配套建设软硬件设施。在硬件方面,相关医疗机构应配套完善的相关存储和交流设备。在软件方面,相关医疗机构应建立开发高效率的网络软件支撑平台,并要结合医疗科研档案事业发展需求,开发系统功能完善的软件,具体包括操作、管理等软件。通过完善建设科研档案管理软硬件设备设施,助力提升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为医疗科研工作高效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切实提高医疗档案信息的共享程度,彰显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推动科研档案事业健康、长远发展。此外,在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大前提下,可以快速推动新医疗成果及医疗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以此提高科研成果利用率,从而既有利于医疗科研档案事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医疗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2.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化是医疗科研档案信息高度共享,并充分发挥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的重要保障和基础。针对当前医疗科研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的实际问题,应加强多方监督,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规范化。首先,以时展和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要求为立足点,牢固树立科研档案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意识和观念,加快推进科研档案数字化建设,不断完善新形势下科研档案归档范围、构成要件等系统建设,使得科研档案应归尽归,以此保证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为科研档案后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其次,以科研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实现科研档案的全面公开、透明,鼓励科研档案信息交流与利用。最后,加强科研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明确责任。针对医疗科研部门,在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还要重视科研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旨在保障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应在科研项目进行中,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抽查科研文件资料,一方面可以有效把控科研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并指出科研档案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便于科研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共同确保科研档案工作的规范性,进而为医疗科研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提供支持,最终为科研档案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夯实基础。3.创新科研档案管理,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首先,相关医疗机构要积极创新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以传统科研档案管理功能为基础,深入开发科研档案管理利用价值,建立多样化科研档案信息数据库,完整呈现科研项目数据、成果和科研过程信息等,并要在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支持下,提供便捷且多元化的档案信息查阅服务。其次,创新和丰富科研档案利用模式。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多样化,使得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具有海量化的特征,只有加强科研档案信息的多元化处理,才能为相关医疗机构今后科研项目的高效开展提供大量信息资源,最终有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并有利于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最后,拓展科研档案应用范围。医疗科研档案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医校教学实践等方面,这要求积极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积极创新科研档案管理,切实发挥科研档案信息利用价值,最大限度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4.基于医疗档案信息要求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相关医疗机构要想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水平,应强调信息化优势在科研档案管理中的充分发挥,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全面且准确的科研信息资源,这无形中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应对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且全面的针对性培训,具体包括计算机、部门交流与协作、档案业务等培训,以期通过专业且深度的针对性培训,持续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综合素质满足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切实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相关医疗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高标准要求,要求正确认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缺陷,积极从建设高效的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科研档案信息共享提供支持,有效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价值,推动医疗档案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佞,卿粼.内控视角下公立医疗机构科研经费管理[J].质量与市场,2021
[2]陈栋.基于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对策[J].办公室业务,2021
[3]黄艳.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医疗机构科研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
[4]黄艳.福建省医疗机构科研档案管理现状的横断面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
[5]苏凯.医疗档案信息共享下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档案,2020
[6]刘春.医院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
[7]陈明喜.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
[8]廖宇红.医疗档案信息共享背景下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J].兰台内外,2017
[9]刘慧萍.医疗检测机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研究[J].医疗装备,2017
篇5
关键词:国防教育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学术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09-02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从无到有,建设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国防教育已经逐步从课程建设中走出,开始向更高层次的学科建设迈进。但是,回顾国防教育建设历程就会发现,科学研究与其他方面想比较,始终是一个“软肋”,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间专业学术成果展现、交流平台缺乏是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很多国防教育者在进行科研时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即自己的学术成果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展现,且大家的学术成果也比较分散,缺少一个长期固定的、可以集中交流的文字媒介。久而久之,从业者投身科研的积极性降低,科研水平难以提升也就逐步成为国防教育体系建设的“短板”。因此,无论是现实还是长远地看,国防教育都需要创办一个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因为这既有助于解决科研人员在工作当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又有助于行业学术成果的交流和科研学术水平的提升,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那么,打造国防教育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正确认识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对学科建设、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是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课程建设向学科建设跃升的必然结果。根据教育学理论,从课程建设转向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一种质的飞跃,相应地对学科从业者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亦然。通常,“学科建设(disciplinary development)”就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学科建设的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组织完善、学科制度建立、学科建设方向确立、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术环境建设,等等。{2}可见,与科学研究相关内容的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相应地,对于科研成果的展现也比课程建设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建设时期强调的是科研的孕育、生长,而学科建设时期则要求对科研做整体规划布局,成果的展现是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其他成熟学科拥有的众多专业学刊就是例证。国防教育要想“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3},即成为“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4},专业学术交流平台显然不可或缺。
其次,创办专业学术交流平台(有可能的话,出现多个),不仅能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工作当中面临的学术成果展现和交流的难题,而且还会从整体上激励和提高全国国防教育科研的水平,进而推动和完善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国防教育者投身科研,“积极参加……学术研究……开创教学科研工作新局面”{5},努力成为教学与科研的双优人才。但是,在实践中,国防教育者不约而同地发现自己处在发文章难和难以交流的窘境当中,要么不少期刊编辑部不认可国防教育学科科研成果,要么已有的成果分散、凌乱,最终国防教育者不得不各自为战,交流沟通的渠道偏少,这些都制约了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而专业学术交流平台一旦创办成功,并且出现多份,显然有助于国防教育者走出当前窘境,调动和激发后者的科研积极性;反过来,国防教育科研成果通过专业期刊等平台集中展示,使从业者在了解整体学科成果和水平的同时,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如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当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实现共同进步。显然,此举有助于国防教育行业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无疑对当下的学科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鼓励有条件的国防教育集体单独或联合创办国防教育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的平台
创办国防教育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考虑到刊号的审批、编辑人员、资金等一系列切实问题,创办的难度不小,这是远非一般国防教育集体所能承担的重任。担当重任的单位必须有多年的国防教育经验,雄厚的科研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相当的人员的编制,充沛的资金保障,以及顺畅、广泛的行政和学术关系,等等。即便如此,在创办过程中,考虑到工作的难度,这些单位在自身努力的同时,还需要积极争取相关方面的大力协助。那么,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具体工作的落实。首先,如前所述,基层单位要意识到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性,以及对促进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共识,并且还要尽可能地扩大这种共识,最终促成行业共识,以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推动学术平台创建工作。其次,创办专业学术期刊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如前文提到的刊号的审批、内容编审、人员的选拔与编制问题、资金的保障等,这就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具体操作中,承办单位要克服困难,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解决工作的外在条件需求,其间既有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有资金、人员配备方面的保障;同时,内部更应积极行动起来,统筹各方面的具体工作,调动和激发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各方面的工作。只有内外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术交流平台创办工作的顺利推进。
2.内容设置。首先,在专业学术交流平台内容设置问题上,要贴近和服务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范畴内,宏观上,可以将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组织完善、学科制度建立、学科建设方向确立、学科基地建设、学科的学术成果建设、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学术环境建设等众多学科建设的内容涉及其间;微观上,以教学内容为例,国防教育分为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因此内容设置最起码应顾全两个方面。其次,主编应及时把握各时段的学术热点或突出问题,以卷首语征文等方式,引导国防教育者认真思考,并以论文的形式阐述各自见解,以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再次,设置一个固定的交流、辩论平台,为大家就某一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提供空间,以期在交流甚至辩论中提升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最后,预留其他内容的空间。
3.严把质量关、科研风气关。首先,严把质量关是任何一个学术平台生存、发展的关键,国防教育专业期刊也不例外。期刊的质量关观念必须从一开始就坚定的树立,并且要一直抓下去,时刻不得松懈。期刊上刊登的文章一定要高水准,必须经过专家的认真评审,该修改就修改,严格要求,并且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将最优秀的论文呈现在读者面前,进而促使国防教育科学研究在较高的起点上扎实推进。“高标准,严要求”,既关系到期刊的长期发展,也影响到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各方必须加以重视。其次,树立科学严谨的科研风气,培育良好的学术氛围。科研风气和学术氛围必须从学术平台创立伊始就要树立和培育,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要不断地强化。“科学严谨”是对任何一个科研工作者、机构最起码的要求,学刊也不例外,后者要勇于与破坏学术规范的行为作斗争,引导、监督集体和个人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有序和健康进行,着力营造、维护和保持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气与氛围,并使其成为一种集体的规范,进而配合学科建设,将科学研究规范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进。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并适时引导有条件的国防教育集体创办专业期刊,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既可以解决本学科科研工作中的部分现实难题,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国防教育整体科研水平,消除学科建设当中的潜在“短板”,且源源不断结出的理论硕果又会服务于学科建设。
注释:
{1}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7)45-50
{2}李铁君.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11
{3}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4
{4}辞海(中)[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教体艺术,2007(1)
篇6
[关键词] 研究院所;信息化系统;科研;管理
[作者简介] 宋若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助理工程师,广西 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0-0020-0002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研管理等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院所应当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现在的计算机技术,为科研院所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同时也为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科技开发、项目试验、生产制造、成果转让、科技服务各环节提供一个利用现代技术的平台。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将改变科研院所的科研和管理模式,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的科研环境,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掌控科研院所的发展方向,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建设,应根据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明确信息化需求、确定信息化系统整体架构、进行信息化系统规划;与此同时,广泛收集相关软件商资料,比较不同软件产品的性能及特点,选择购买适合本研究所需要的管理软件和定制具体功能模块,解决其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适应研究院所的信息化建设需求,笔者认为信息化系统应该满足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信息化系统应包括从项目立项、预研、设计验证、结题交付以及成果转让、直到售后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并对项目进度能够进行实时有效控制,能够方便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提高研发、实验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有助于缩短开发周期、提升所开发产品的设计质量、降低成本。
2. 信息化系统是能够直观、准确、实时地反映研究所各部门如事业部、质量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及各项业务管理信息的一体化平台,在此平台上能及时监控和管理有关部门的工作运行,协调好物资供应、资金配套、技术攻关、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控制管理,便于高层管理者全面掌控研究所的运行情况,为作决策提供依据。
3. 信息化系统应该与研究所科研的工作特点相适应。通常科研院所研究的项目多、研究方向杂、需要的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各不相同,因此设计的系统应当充分考虑科研、实验的特点和研究过程没有规律性,为科研配套的备件和仪器设备品种多、数量少、物资配套难,组织实验的计划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所以,系统应当能够实现科研与实验联动、供应与财务关联,仓储与物流关联等,争取达到“零库存”物流系统;同时又能有效保证供应,既有利于现场作业研究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4. 信息化系统应当有助于提高基于数据的研究所决策能力和战略决策的准确性,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使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所有部门的工作都在同一数据平台上,最大限度地增强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部门间的合作效率。科研院所科研规模越大,这个信息系统的优越性就能得到越好的体现,系统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
5. 信息化系统应当能够保证研发和管理各个流程有序进行,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对信息流进行加工、筛选、优化、整合,使各流程能高效开展工作并缩短流程进程,一些经过专家系统生成的最优流程将得到固化,为后续的研究项目提供最优流程。这样做可以避免工作过程中背离流程的随意,达到严格按流程运行,实现科学地开展科研、实验、后勤保障等流程的高效运行。
6. 信息化系统应该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以保证流程得以贯彻,可以方便地衡量、监测项目进度、资金流向、物资保障、实验进度、人才流动、科研项目的开题、结题等活动,达到研究所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系统平台,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容易、迅速,通过共享资源以实现集成化管理和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效率。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及其子系统的集成,可以实现从项目开题、研发、装调、例行试验、产业化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在为客户进行服务的过程中, 能及时收集客户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并快速响应,通过信息系统快速得出售后服务的处理结果,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为了实现上述几个方面的要求,要建立专业化的计算机局域网。局域网可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通信介质可采用光纤或双绞线,采用自适应交换机为核心,在所内形成一个星形拓扑的网络结构,网络连接所内各子网由路由器来承担。局域网系统的核心是服务器,它是网络的管理中心也是网络的数据中心,可以采用IA架构的PC服务器。服务器硬盘是存储数据的重要器件,它必须安全可靠运行,可采用IBM Netfinity系列服务器配置RAID(磁盘阵列)卡,这样即使单个硬盘出现物理故障,也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局域网包含信息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化系统可采用SQL Server 7.0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包括科研管理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人事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物流管理子系统、售后管理子系统和综合查询子系统等部分,并设计有32位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模式,为整个网络中的服务器、工作站提供高速、可靠的备份和恢复能力。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单位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可选用Lotus Notes 系统,实现所内公文处理的自动化,该系统能够管理上千个用户,并具有丰富的通信、协作等应用程序。
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研院所高层领导的支持力度,领导坚定支持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成功的基础。因为信息化过程中需要经费的投入,需要协调和充分了解各个部门的情况,需要各部门领导和员工的支持配合。所以,院所领导重视、支持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必需条件。信息化建设涉及到院所的各个方面,从战略决策到具体业务操作,从日常行政事务的办公自动化到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技术研究、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了使信息化符合研究院所的需求,需要院所里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这其中还包括通过培训来教会员工如何应用信息化系统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专利信息 专利文献 高校 共享平台 图书馆
[分类号]G255
1449年,英国亨利六世授予彩色玻璃制造方法发明者以专利,此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专利已成为当今世界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之一。专利文献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法律信息,几乎涉及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全部技术领域,其量约占世界每年科技出版物的1/4。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研究报告,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90%以上首先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专利作为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一个国家科技成果的核心和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信息源。
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主力军,发挥着知识供给、创新和传播的核心作用,其整体科研水平高,是专利信息资源的主要使用用户。由于长期的学术积累和人才储备,高校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提升,形成并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总量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底,我国高校共获授权专利7万多件,专利授权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3.8%,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专利自身的特点,从社会需求、课题立项、文献调研、科技查新、课题跟踪到申请、转化实施、归档等各个环节,专利需要一系列信息服务。目前,我国高校专利信息服务较单一薄弱,服务部门分散,服务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跟不上高校日益增长的自主创新对专利信息的需求。本文提出整合高校专利信息的设想,把高校各个部门从事的专利信息服务整合在一个信息平台上,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专利信息服务。
1 高校专利信息服务状况
1.1 专利信息服务在高校不同部门展开
高校专利信息服务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科研处)、图书馆、档案馆提供,一般而言,用户的专利文献检索、专利数据库使用培训等方面问题由图书馆提供服务,专利申请、转化等有关问题由科研处提供,科技档案管理由科研处或档案部门负责。图书馆开展的业务工作如科技查新、课题咨询部分涉及专利信息服务,专利使用培训、专利检索、专利网站链接是完全针对专利信息开展的服务,一般高校图书馆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以上各项信息服务。科研处承担对本校师生专利申请及转化的相关工作,专利档案有的高校归科研处管理,有的高校归档案部门管理。综观我国高校专利信息服务,管理相对松散,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衔接,这种状况不利于专利信息服务工作的有效展开。
1.2 图书馆的专利信息服务没有得到教师重视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保障基地,是学生自学的第二课堂,它负责收集、整理加工和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随着高校自主创新对专利信息需求的增强,高校图书馆也日益重视专利信息服务,如购买专利数据库、整合专利网站并提供链接、提供专利查新、开展专利数据库使用培训等。但一项针对高校教师专利利用情况的调查显示,表示没有使用过图书馆专利数据库的教师占94.5%,认为图书馆没有必要开设专利数据库培训的教师占71%。这表明图书馆还要加强专利信息的宣传,提高教师对图书馆专利文献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1.3 专利转化困难
申请专利不是最终目的,转化实施才能发挥经济效益。专利实施困难,不仅不能实现产业化并带来经济收益,甚至相当一部分连研发和实施成本也难以收回。对接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步履艰难,有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 000项至8 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十分之一,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转化水平。
2 高校专利信息整合的必要性
2.1 专利信息资源庞大,需要整合
提供专利信息服务的网站数量众多、资源庞大,需要链接、甄选、数据转换等一系列整合,才能方便用户使用。经过整合的专利信息资源,可为用户节省许多甄选资源、数据转换的工作,可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查询准则,可将不同数据源中彼此联系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从而方便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挖掘,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2.2 用户一站式检索的需求
目前高校专利信息服务部门分散、资源分散,不便于用户从企业需求、课题查新、数据库查询、申请、实施等方面获取专利信息。而自主创新活动要求专利信息服务以系统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实现分布异构的网络资源、本地资源同一检索,用户希望获得综合化、系统化、集成化的知识信息,要求服务者能够针对他们的需求,量身定做提供全程性、全方位灵活多样的一揽子信息服务。
2.3 节约科研经费,避免无效劳动
专利文献技术覆盖范围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类应用技术领域的一切发明,记录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清晰直观地反映出技术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在科研申报中,人们如果首先从调查专利文献人手,在前人已有技术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新,可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研起点、节约科研经费。据世界产权组织研究表明: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有90%~95%是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在专利研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信息可节约40%的开发时间和60%的研发经费。
2.4 便于用户了解地方企业需求信息,为专利实施提供便利
专利实施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科研和地方需求、企业自主创新需求严重脱节,高校教师在课题立项时就缺乏了解地方企业需求,因而在课题结题申报专利时,导致专利实施困难。整合高校专利信息资源可以让高校用户方便了解地方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 整合高校专利信息资源的总体思路
目前高校专利信息服务部门分散,导致资源分散,即提供专利信息服务的部门主要有科研处、图书馆、档案馆,它们按职能提供相应的服务,有时会重复服务,更多时候服务不到位,因而需整合才能有效开展服务。整合涉及多个部门的资源和服务,规划、协调、管理很重要,需要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笔者认为这个专门机构有图书馆来担当较合适:①图书馆本身就是高校文献信息保障基地,整合资源也是其保障资源工作的一部分;②“用户第一,服务之上”的理念在图书馆已深入人心,“用户服务是图书馆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重中之重”,鉴于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对于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关注度、与用户的交流、反映用户使用特性等方面都优于其他部门;③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管理和服务中心,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了一批熟悉信息服务、数据库资源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才,能承担起整合、建设和维护高校专利信息资源的责任。
具体的整合思路为:将图书馆、科研处、档案馆提
供的专利信息服务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信息流互通有无,服务分工清楚明了,用户使用一目了然。围绕专利数据库使用、文献提供等相关问题,图书馆负责专利数据库链接、使用培训、课题跟踪查新及参考咨询等;科研处负责相关政策信息、地方企业需求信息、项目制定、专利申请转化等服务;档案馆负责专利归档和加工宣传等相关事宜。各部门负责的信息随时维护,实时更新,在这个平台上,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方便了解学校科研状况、科研难题,及时提供文献保障,用户可方便了解学校专利信息,获取专利文献,得到专利申请、实施帮助及使用指导等信息,如图1所示:
4 高校专利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建设的内容
4.1 图书馆负责专利文献宣传、提供、培训等服务功能建设
图书馆负责的内容建设分两个层面:①数据资源层,提供与专利相关的信息资源,主要解决专利信息来源和专利信息组织问题,实现专利信息资源导航、专利数据库检索、专利说明书提取等服务功能;②知识服务层,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功能,主要解决专利信息的利用问题,为用户提供数字参考咨询、在线培训、个人定制与信息推送、专利分析与跟踪等服务,如图2所示:
4.1.1 馆藏专利书目数据资源 整合本馆的专利相关信息,提供与专利相关的法律、专业方面的图书、期刊、专利说明书目录、专利公报、专利数据库资源目录,向师生揭示馆藏专利资源。
4.1.2 专利数据库集成检索系统
・专利数据库集成检索系统。专利数据库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各国(地区或组织)政府建立的官方数据库,如SIPO专利数据库、USPTO数据库、EPO数据库、JPO数据库、WIPO数据库等;另一种是商业性的专利数据库,如Delphion数据库、Derwent数据库、IN-PADOC数据库等。官方数据库一般是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而商业性的数据库都是收费的,其检索系统较一般的官方数据库在功能上更强大,其检索结果也较一般的官方数据库更准确。高校图书馆要尽量多地收集免费专利数据库,制作成网页,提供详细的简介、使用说明,同时有条件的适当购买商业性的数据库,以方便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图书馆把免费的专利数据库和购买的收费数据库整合为一个检索平台,以满足用户单库检索和跨库检索的不同需求。
・专利说明书全文获取系统。专利检索的结果是要获取专利说明书全文,这个系统包括免费下载系统、付费下载系统,并链接文献传递系统(如国家科技文献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为读者提供多途径的全文获取方式。
4.1.3 使用培训 相比其他科技文献,专利文献的格式统一而规范,对发明创造的揭示完整而详尽。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著录复杂、符号繁多、文献重复性大等,从而使得专利文献检索成为一项复杂的专业工作。一般用户对检索手段不熟悉,会造成通过网络检索专利信息的不充分,而图书馆服务人员具有专业的检索技能,可以帮助用户提高检索能力,因而图书馆要经常举行专利数据库使用培训,为广大师生使用专利数据库提供便利。根据不同院系需求,图书馆在培训页面定期公布举办专利数据库讲座培训通知,内容包括各种数据库使用、收录范围、说明书下载格式等,并把课件制作成在线培训,供用户自由下载学习。
4.1.4 参考咨询服务 专利信息集法律信息、技术信息、经济信息于一体,对专利信息的咨询,除了涉及专业知识、检索技巧外,更多涉及法律、市场等方面知识,对咨询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图书馆应联合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合作咨询,或加入到高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网,为用户进行虚拟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查找和利用信息的方法、途径和技巧。
4.1.5 个人定制、信息推送服务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用户可根据研究需要或感兴趣的专题定制专利信息。
4.1.6 专利查新 这个页面设置查新简介、对象、范围、步骤等。查新需经授权才具有查新资质,不具查新资格的高校图书馆可联系有查新资格的图书馆为其查新,为本校师生专利申请、课题立项提供便利。
4.1.7 专利信息统计分析 专利分析是指对有关的专利文献进行筛选、统计、分析,使之转化成可利用信息的方法,即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竞争情报,从而为企业的技术、产品及服务开发中的决策提供参考。本页面介绍国内外相关专利分析软件的优缺点,整合一些重要主题的专利分析文档,将它们集成到平台中,帮助政府、用户开展专利情报研究及专利情报分析,实施正确的专利战略。
4.2 科研处负责相关政策信息、项目制定,搭建专利转化平台
科研处是高校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服务的职能部门,负责有关专利的政策信息、本校科研奖励方案、专利知识培训、专利项目申请与管理、推广转化等内容建设。
4.2.1 政策信息这个页面主要国家和本省等有关知识产权、专利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信息等,如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02]202号),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04]4号),国务院关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国发[2008]18号)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及政策信息,以及本省的专利发展情况、战略布局、本省市关于专利申请的相关扶持政策等,本校的专利管理实施细则、专利基金管理试行细则等。
4.2.2 科研规划 本校的学科重点建设内容、近期科研任务、中长期科研规划,本地区工农业特点、特色,存在那些待解决的问题等。
4.2.3 有关专利的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专利的基本概念,申请专利的重要性,专利种类及特性,专利申请的途径和原则,专利审批程序,专利纠纷、假冒及处理,专利侵权及其法律责任,专利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区别。
4.2.4 专利知识讲座 这个页面主要讲座信息,整理讲座课件,以满足师生的不同需求。科研处应经常邀请一些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士、专利人、专利奖评审专家等,请他们为本校师生举办讲座,例如关于学校专利侵权案例及其对专利申请的启示,关于知识产权及其主要内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国内外形势),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等。如2010年6月,中山大学科学技术处举办学术报告会,题为“专利侵权案例及其对专利申请的启示”,2011年5月又有题为“美国药物专利的实践和操作指导”的报告会;2010年6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举办学术讲座,主题为“创新――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知识产权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增强了学校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促进了学校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4.2.5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发源地,但不是科技成果的吸收者,而企业既是高校科研的投资者,又是科技成果的吸收者。科技处要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以设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合作基金、联合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紧密合作,收集企业需求信息,组织专家、教授研究企业难题,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及时提供学校和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信息,让企业了解本校的科研情况,加强双方合作,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指导高校教师在进行科研时多考虑市场因素,针对企业需要进行技术、产品开发,以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目标,在科研项目选题、申报及项目研究过程中密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4.3 档案馆
专利档案是科技档案的一部分,而专利档案管理属于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科学管理”范畴。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高校必须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合理使用和保护本单位、本行业的尖端技术和科研成果。
4.3.1 及时将专利归档 专利一般是科技人员在完成某一科研项目之后,又据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科技成果再度扩展、修改、完善后而申报专利,这就使得申请专利后形成的这部分文件材料,如果不重视管理,容易游离于已归档的科研成果材料之外。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这部分科技档案的管理,及时归档,方便本校师生查询。
4.3.2 加工专利档案信息,促进专利转化 将归档后的专利文件加工、宣传,让专利技术、专利产品进入市场,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高校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5 平台整合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5.1 平台的管理中心应设在图书馆
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管理和服务中心,又是专利信息资源整合的协调管理机构,平台的管理中心应设在图书馆,由图书馆统一维护和管理,其他部门按各自的分工与职能,分担建设、更新和维护工作。
5.2 平台的整合应遵循统一标准规范,体现先进性和易用性
平台建设应使用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标准规范,尽量采用通过认证的软件平台和系统,在数据格式上应以国际和国内标准为依据,遵照数据交换协议和数据加工整理所采用的标准规则。平台还应严格控制数据质量,不同类型和不同层面的应用系统遵循统一标准规范,采用相同的加工规则来建设符合数据质量要求的资源,使其具有兼容和互操作性,用户界面友好易用,确保读者能够准确、完整、迅速地检索到所需信息资源。
5.3 平台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检索功能
平台的一大优点是集成了数量众多的专利数据库,因而需要建立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实现跨库检索功能,免除用户一个一个数据库检索的繁琐。与此同时,平台也要保留单库检索功能,因为跨库检索的实现必须以牺牲单个数据库的某些检索功能为代价,使得跨库检索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事实上,仅有部分免费专利数据库可以实现跨库检索。因此,平台建设应保留单库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检索便利,同时链接文献传递系统,以方便用户获取全文。
篇8
关键词:师范院校;创新;实践训练基地
Practice and advice on development of innovate practical base on campus for normal universities
Ye Nengsheng, Guo Changbi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innovate practical base on campu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model reform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platform, students were encouraged to take part in different curriculum and research projects, and their experimental skills would be improved. In this paper, some considerations were discus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e practical base in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e practical ba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innovation; practical base
为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在2011年开展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同时建设了理科、工科、管理类和艺术类等4个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通过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结合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情况,谈谈我们在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工作中开展的一些探索性工作。
1 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校内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成功模式能否为普通高校提供借鉴一直为教育界学者所关注,也有部分高校率先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性工作。国内普通高校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现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他们的有益尝试和建设成果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借鉴这种模式来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技能的重要环节,所以我校各院系十分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与实习学校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学时限制,加上实习单位接待能力有限,师范生在中学实习时间还不足以让他们深入中学教学全过程,这也需要师范院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一部分学生则有着不同的实践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来培养自己的科研素养,为将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也给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这些渴求很难通过常规课堂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则正是提供上述实践机会的最佳平台。在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初期,我们在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学生中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意愿,收集学生乐于参加的实践活动形式。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对校内实践创新训练基地很是欢迎,他们希望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2 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平台
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是学校委托化学系为主责单位,同时联合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物理系、教育技术系、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及初等教育学院等院系共同建设,通过整合资源,打破院系和专业限制,强调专业交叉融合,突出实用,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开设不同领域的实训项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需求。我们兼顾师范院校特色,全面规划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内容,从三个平台着手基地建设工作:
2.1 实训教学平台
实训教学平台建设旨在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教学技能,其主要方式是开设实训课程。实训课程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1)实训课程内容不能是常规课堂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翻版,而应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并与课堂教学内容互为补充;(2)实训课程内容要强调实践性,可以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但是必须以实践活动为主,重在突出学生的参与;(3)通过开设不同类型的实训课程来提升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实验技能、教学技能和科研写作能力,都可以通过实训课程来实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我们期望形成一套独特的实训课程体系,成为常规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
为了做好实训课程的建设工作,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通过课程立项方式来建设,鼓励教师重视实训课程建设工作,从课程准备、课程实施到实训教材的编写都提出明确的要求。2011年秋季学期,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开设了生活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等实践性强的实训课程,同时也开设了针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多媒体课件的高级设计与制作、说课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这些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的欢迎,选修的学生表示课程实用性强,学以致用。
2.2 科研实践平台
科研实践平台旨在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学生科研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同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对科研实践平台的建设,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科研题目,自己选择科研指导教师,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实验。经过广泛征集,2011年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共立项二十余项,研究内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而且多数项目研究内容涉及当前研究热点和学科前沿,如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前沿核酸适配体等。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对入选的指导教师做出明确要求:从科研选题、科研方法、实验技能、科技论文写作到科技交流全程指导学生的科研,通过科研立项让参训学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加强对实训项目的监督,定期召开参训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情况,掌握他们的培训意愿,从而做好协调工作,确保实训项目得到落实。
2.3 学科竞赛平台
学科竞赛平台旨在通过组织学生培训、遴选竞赛选手和赛前培训准备等过程来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学科赛事。学科竞赛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自主组织的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全员参与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如2011年组织的学生教学竞赛,通过学生自选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演练,同时加以专家点评和赛事评比,促进了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结合国家级、省市级各种技能竞赛项目开展的活动,主要是在相关院系组织预选赛选拔选手,并对入选选手进行赛前指导,通过学科竞赛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2011年,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和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的选手选拔和指导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比赛成绩。
3 对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的建设实践,我们在探索中发展,不断积累建设经验并逐步完善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工作。同时,我们对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3.1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多为学校层面设置,目的是进一步整合校内各种优势资源,发挥学科优势为全校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践环境。如何协调好不同院系、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需要全局统筹规划,通过协商制定规章制度来明确各自职责,及时沟通,达到公平公正。为了做好不同院系之间的沟通,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通过《工作通讯》的形式定期向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员通报基地工作概况,这种方式得到各联合建设院系的认可,促进了不同院系间的沟通和交流。
3.2 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从目前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开展的各项实践活动来看,参与的教师多为青年教师,这非常有利于活动的开展。作为青年教师,他们年轻有活力,容易与学生接触,而且学生也愿意与青年教师沟通交流;这些青年教师都是博士,经历过严谨的科研训练,熟悉科研过程,对学生的科研指导有热情,是目前实训项目指导教师的主力军。如何进一步激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的各项活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充分肯定青年教师的奉献,同时也给青年教师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3.3 积极宣传,扩大受益面
从目前我校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情况来看,宣传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在基地建设初期尤为突出。做好宣传是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的前提,通过宣传工作,让更多学生、教师了解基地的定位和职能,才能让他们更有效地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从而扩大学生受益面。为了做好理科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的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广泛宣传,包括通过网站对开设的实训课程进行介绍,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训课程;同时我们及时在校园网介绍基地开展的各项重大活动。虽然我们做了一定的宣传工作,但是力度还不够,宣传层面仍局限在校内,将来应该走出学校,凸显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的辐射作用。
3.4 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在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结合师范院校的特色和资源优势,我们积极为基础教育系统提供服务,如为中小学科技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服务中小学的同时,我们遴选优秀本科生参与到活动中,把基础学校的需求变成我们的实践活动,通过服务基础学校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如2011年我们先后为中学科技兴趣小组提供技术辅导,包括北京部分区县的水质监测、方便面中抗氧化剂的检测等科技实践活动,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在校内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校外基础学校乃至企业单位的需求,融合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服务社会的同时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9
关键词: 大学物理 应用型人才 教学改革 教学策略
深化物理教学改革是完善物理教育教学体系,着力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物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强调教学改革应突出教学理念创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之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一是要着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依托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二是以创新为驱动,深化教学改革进程,为教改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在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大学物理教学的目标体系不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未能充分体现,这就弱化了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如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导向,对物理教学进行优化与调整,对于目前大学物理教学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大学物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就如何深化物理教学改革,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大学物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是时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依托物理科学发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大学物理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物理的基础性作用、所隐含的科研方法都是应用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并且,大学物理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突出了物理学科与应用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物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大学物理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数学、化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以物理学科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物理学中有着丰富的科研方法,这些方法的习得,有助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逻辑方法、普遍的哲学方法,都是学生在应用能力培养中,深入研究并自我发展的重要因子。另一方面,物理学的探究性为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通过物理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够在主动探究中,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培养物理学科素养。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过程,是实践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不断提高的过程,物理的基础性作用,就是基于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特点,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物理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在物理实践教学中,教师基于探究性、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为学生应用实践素养的形成,创设良好的内外条件。首先,利用物理学科的实验环节,通过实验操作、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应用能力的系统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物理学科的探究性、科研性,要求学生不断地实践,并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物理学科的研究。因此,无论是基于实验的探究,还是基于科学的研究发展,都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体现;再次,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各大物理定律、现象都是现实生产生活的重要应用。通过抓住物理学科的应用属性,并充分渗透于教学中,更能体现物理科学的重要性。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策略
应用型人才培养契合大学物理的科学特点,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优化物理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改革,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于如何实现创新驱动,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建设实验教学平台;改革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
(一)以创新为驱动,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完善的物理课程体系。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一个过程,强调以创新为驱动,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为物理教学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实,应落实物理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教学内容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导向。首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总要求,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实现对课程该体系的全面定位。一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突出课程整体的教育优势,特别是对物理系类课程的优化、重构,对于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物理课程体系应与专业充分融合,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实验教学是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物理应对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强化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占比,确保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并重开展。再次,落实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以多样化的实训锻炼,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深入一线企业、走进科研机构,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物理科研成果的转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无法在单一的校内实现培养,而是在多渠道、多视角下的审视中,对现有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构建更加多元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更契合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最后,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的设定要将“理论”与“应用”充分结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物理知识的应用转化,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系统的教学内容。当前,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过于将理论与应用隔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偏重理论的传输,在应用环节上鲜有开展,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阻碍。因此,推进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对于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实验教学建设,构建实验教学平台。
毋庸置疑,推进实验教学建设,是当前大学物理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大学物理教学在实验教学建设的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通过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验教学的发展需求。纵观大学物理实验体系,更多的是验证性、综合性实验,缺乏探究性、科研性实验的建设,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形成显著的发展滞后。为此,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一是要对传统实验体系进行优化,强化探究性、科研性实验的内容建设,让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培养的平台;二是依据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强化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紧密结合,并着力构建“四大”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从一些高校的建设情况来看,这四大实验教学平台主要为: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平台、开放式物理演示平台、物理实验计算机仿真教学平台、应用探究型物理实验教学平台。四大实验教学平台既兼顾了学生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应用型实验中学生应用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着力物理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性,能够基于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需求,建立有梯度、有针对性的实验平台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内涵,激活物理教学,优化物理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是新时期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建立,更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推进。在传统教育教学的思维下,物理教学更多地强调灌溉式、填鸭式教学的开展,而忽视多元化教学形态的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良好的内在学习环节,这就需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创新教学理念,强化“生本”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指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之中,通过探究性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更加真切地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其次,传统物理教学过于僵化、单一的教学方法,弱化了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趣味性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趣味性,进而活跃课堂氛围;再次,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交流。为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合作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地自我提高,并在自主探究中,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抓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三、结语
改革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强调改革方向的明确,改革重难点问题的攻克。当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优化与调整,以更好地契合物理教学的发展需求。笔者认为,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容设置;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于实验平台的建设,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开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内涵,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依托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物理教学中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胡新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物理化学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2(04).
[2]于士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14(12).
[3]吴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探讨[J].亚太教育,2015(07).
[4]沈阳.试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6(13).
篇10
【关键词】实验室工作;作用和地位;效率
近年来,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课堂,得到了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水平也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实验室的地位和工作效率,对高校而言意义重大。
1.实验室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主要场所,实验室工作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的顺利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核心所在,是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的必经之路,不仅需要教师的实践经验储备,更需要大量设备、资金的支持。而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为课堂理论知识提供了验证的平台,对理论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1.2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实验室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增强其将理论知识和技能付诸于实践的能力。
1.3 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摇篮
实验室作为学生和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很多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形成的摇篮,在发明创作与科学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先生认为“研制成功原子弹,实验方面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真正困难的是独立解决实验技术问题”[1],而他的成功也得益于实验。
2.制约实验室工作开展的部分因素
目前,高校实验室在人员、设备、教学管理中还存在许多弊端,制约着实验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1 师生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与教室同等重要的教学、科研创新课堂,实验室建设所耗费的人力、资金等资源通常是普通教室的数十倍,而其因受建设速度较慢、利用率相对教室低、教学效果实现较为间接等特点的影响,往往得不到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足够重视。此外,中国人通常具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的思想偏见[2]。
大多数学生乃至教师只将实验课当做理论课的验证手段,实验过程缺乏独立思考。部分实验教师甚至认为教实验课地位低于理论课,导致教学过程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达不到实验课程所应实现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2.2 实验技术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随着各高校专业的拓宽、学科的交叉,加上进口仪器设备的大量引进,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要求加大,需要实验教师队伍拥有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而我国高校中,从事实验室工作的技术人员主要是辅助人员,学历与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此外,有数据显示,高校从事实验教学的人员不足理论教学人员的1/4[3]。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导致实验教学及科研活动很难达到高水平层次。
2.3 实验室设备维修、更新不及时
近年来,各高校开始重视科研及实验的重要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实验室建设,带来了实验室硬件条件的大幅提升,但是在实验室维护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实验室管理人员有限,设备维护程序繁琐,损坏设备无法及时维修;另一方面,许多高校为维持教学设备总值,对于已超使用年限、陈旧损坏的设备不能及时报废,导致设备更新速度缓慢,不但占用了大量教学空间,且需耗费人力物力进行管理维护。
3.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
鉴于实验室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应加大实验室重视程度,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力度,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整体水平,推动实验室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以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3.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新时期,实验室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课堂,因此各高校应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传统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开设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实验室注入新思想新能量;同时转变实验室只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传统思想,切实加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重要性和专业技能,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全心全意投入到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工作中去。
3.2 培养专业实验技术人员
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针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稳定性差的现状,聘任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型实验人才并提供良好的培训平台,是建设实验室专业队伍的首要任务。
首先,实验技术人员聘任严格把关,与专业教师同等学历、同等待遇,建立合理的专业技术上升平台,注重实验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具体设备情况,定期安排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学习,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职进修,不断更新其知识储备及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水平。
3.3 优化实验室硬件资源
实验室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高效运行的保障,高校应建立健全实验设备购置、维修、淘汰、更换制度,简化实验设备管理运行程序,划拨专门维修经费,指定维修人员,责任到人。
同时,实验室人员应根据专业发展建设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建设计划,及时淘汰老旧设备、维修损坏设备,保证仪器设备既能满足教学计划、科研任务,又不造成资源浪费。此外,针对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的现象,可建立学校统一管理的面向全校的实验教学中心,对可共享使用的实验室进行统筹规划,分类管理,使实验室设备利用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贾辉,马洪杰,李宏.以专业实验室评估为契机积极推进学生素质教育[J].实验室科学,2007(2):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