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监管区域监管办法

篇1

关键词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发展 转型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参考国际发展实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该区域作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载体,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转型和升级开创了新的途径。但总体来说,目前其发展仍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形势,转型已经成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持续发展的必要之举。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思路

(一)拓展区域功能

拓展区域功能是昆山出口加工区在2004年提出的,之后,吴仪副总理又在2005年11月的全国出口加工区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打破瓶颈,积极拓展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发展需求旺盛的出口加工区”。在2006年,国务院批准了昆山出口加工区的保税物流等业务试点。2008年,国务院在全国推广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了《关于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意见》,明确提出允许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以及开展研发、维修、检测等业务。目前国家正在不断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拓展和政策导向,以吸引更多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型生产服务业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发展。

(二)整合区域资源

2006年,作为单一试点的苏州工业园区整合了原有的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进而形成综合性较强的苏州工业园保税区,成为我国第一家综合性保税区。2008年,海关总署正式提出将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通过强强联合将分散园区整合为“综合性保税区”,将沿海和沿江园区整合为“保税港区”,努力实现功能、政策导向、管理制度的规范和统一。自国家相关文件出台以来,全国综合性的保税园区数量迅速增加。

(三)突破区域限制

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功能,促进低端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业链转移,是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的必要之举。国家应鼓励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中,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体现辐射带动作用,使特殊监管区域成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移承接、经济发展拉动、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的载体。此外,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要强强联合,通过各个区域的功能错位,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实现先进技术和人才的交流。

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转型中常见问题

(一)管理体系缺陷

目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管体系存在较大缺陷,如苏州市的海关管理体系较复杂,具有两个副厅级海关,分别是苏州海关与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其中苏州海关下又有5个正处级海关,分别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办事处。苏州现共有八个特殊监管区域,却分属于不同的办事处,很难实现发展目标上的统一。

在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转型过程中,由于各区域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不同,进而导致了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导向不同。在管理模式上,一般以合同、企业为管理单元,有的特殊管理区域虽然在探索高效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自身发展的程度不足,管理体系不够成熟,在发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缺陷。

(二)部门协调困难

在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成立需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中央部委的验收并实现封关。从总体上看,特殊监管区缺乏权威的领导机构,缺少宏观层面的主管部门,所以在政策决策上国务院、海关总署、商务部等部门各司其职,政策的协调比较困难。从地方看,有特殊区域管理委员会进行直接管理,特殊区域管理委员会作为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虽然能够对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立、招商引资等事务进行综合管理,但是其协调与统一存在较大障碍。

(三)法律依据不足

法律法规的缺失阻碍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的发挥。对比国际特殊监管区的立法情况,我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缺乏中央立法。与国外自由贸易区相比,我国的中央立法不健全,不能保证区域的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只有《海关法》规定可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没有一部中央级别的法律对特殊监管区域的主体、权限和管理等做出统一规定。其次,立法的程序和设区的程序较为混乱。国际上通常是立法在前,设区在后,且发达国家都在法律中将区域的性质、政策等进行明确规定,而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在没有全国统一立法的前提下设立的,虽然有海关总署的规章以及地方法律作为法律依据。但是,这些规定的级别不够高且内容相对分散,造成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标准存在明显差异。

三、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改革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设立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并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创新。管理体制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和转型尤为重要。因此,海关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体系。首先,我国应该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管模式,以尊重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的主体地位为基础,由原来的单一保税经营模式向多元并存的形态转变。其次,统领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应创新传统的货物分类模式,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优化特殊监管区域的后续核查工作。再次,升级特殊监管区域的信息管理体系。监管部门实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信息化管理,改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促进监管效率的提高。

(二)加强部门的协调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首先,我国应该设立一个权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主要负责部门,该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所有海关监管部门制定总体的发展规划、负责处理各地区特殊监管区域设立的审批、协调海关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协助出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法律法规等。其次,设立部门精简的地方机构,明确规定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委员会的具体职能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确保其职能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中央要协调好管理委员会、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给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三)完善相关立法

针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法律层级较低、内容不够系统的情况,国家应该出台统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法律。根据我国特殊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借鉴海外自由贸易区的立法经验,由最高立法机关出台统一的法律,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审批设立、功能的定位和管理机构的职能权限有法可依,落实“先立法,后设区”的发展思路,尽快实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变。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化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参与度逐年提高,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也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在此形势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逐渐失去政策优势。因此,其发展转型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特殊监管区域在发展转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经过国务院和海关总署等部门同心协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必将顺利实现转型。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胡孟影.苏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发展研究――以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为例[D].苏州大学,2015.

[2] 王鑫.特殊经济区域政府监管机制及政策效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篇2

业内人士表示,制定加工贸易单耗管理办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加工贸易管理、加强海关单耗管理的制度建设,从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和操作规范上进行逐一完善,以达到运用《加工贸易管理系统单耗数据库》,实现计算机提示、监控、核定单耗的管理要求。

而此次新《办法》的出台对于部分单耗管理方面则更加明确。

根据新《办法》的内容,海关总署相关人士做了几个要点介绍,

1.强调加工贸易应当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向海关进行单耗备案,遵循如实申报、据实核销的原则。

2.明确单耗标准的管理。(单耗标准设定最高上限值,其中出口应税成品单耗标准增设最低下限值;同时单耗标准适用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反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内的加工贸易企业则不适用。)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应当在单耗标准内向海关进行单耗备案或者单耗申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外的加工贸易企业申报的单耗在单耗标准内的,海关按照申报的单耗对保税料件进行核销;申报的单耗超出单耗标准的,海关按照单耗标准的最高上限值或者最低下限值对保税料件进行核销。尚未公布单耗标准的,加工贸易企业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单耗,海关按照加工贸易企业的实际单耗对保税料件进行核销。

3.明确规定了如特殊情况无法在出货前按期申报单耗的,向主管海关提出书面申请并经主管海关批准的,可到核销前据实申报单耗核销(第14条)。

4.明确规定了6类不列入工艺损耗的情况(第16条)。

5.明确规定了成品已经出口后,不可以向海关申请办理单耗变更或者撤销手续(第18条)。

6.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申报单耗的真实性、准确性有疑问的,应当制发《单耗质疑通知书》(第22条)。

7.单耗核定前,加工贸易企业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银行担保,并经海关同意的,可以先行办理加工贸易料件和成品的进出口、深加工结转或者内销等海关手续(第28条)。

新《办法》规定,加工贸易企业申报单耗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加工贸易项下料件和成品的商品名称、商品编号、计量单位、规格型号和品质;加工贸易项下成品的单耗;加工贸易同一料件有保税和非保税料件的,应当申报非保料件的比例、商品名称、计量单位、规格型号和品质。

篇3

内容摘要:保税区以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引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为例,对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优势及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综合保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 区域经济 优势 作用

保税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保税区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适应了对外经济发展的需要,已逐步成为吸引内外商投资,引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极大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各个地区的保税区已经依据其优势、特殊功能以及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综合保税区概述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我国借鉴了国外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创立了我国第一家保税区,即1996年6月在上海设立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其特点是在特定区域内,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促进国家之间经济往来,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保税区成为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利用海关保税的独特条件,最大限度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增长点。1997年6月,国务院在《保税区海关监督管理办法》中规定,我国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是对我国境内进出口货物监管的特殊区域,海关采取“境内关外”的监管形式,即国外货物可以自由进出保税区,不实行海关监督管理,不征收关税及其他税费,也不需办理进出口许可证等手续。境外货物、国内非保税区货物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货物进入国内非保税区视同进口。保税区内可以自由进行贸易、加工、仓储、中转等业务。保税区的这一功能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开展。

海关的保税业务是一国政府为鼓励发展本国加工生产出口或在境内进行特定储存而设立的一项特殊的制度。也就是对那些在境内从事特定方式加工或储存的进口货物尚未确定最终去向的前提下,给予其暂免纳税的待遇。海关的保税业务一般包括保税加工业务和保税储存业务。我国的保税物流业务是在顺应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在原有海关保税储存业务的基础上,结合海关业务制度的特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现代物流业务的发展,我国海关建立起一系列的保税物流的具体运行模式。具体包括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

保税港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保税监管区域。综合保税区是指设立在内陆地区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保税监管区域,实行封闭式管理,是当前海关各类特殊监管区域中的最新和最高级形态。海关依法对进出综合保税区的运输工具、货物、物品以及区内企业、场所等进行监管。通过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卡口、围网、视频监控系统等设施,与我国境内的其他地区进行隔离。自1992年以来,为配合我国对外经济布局建设的发展,先后在我国设立了8个保税港区和13个综合保税区。

2008年7月23日,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我国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也是全国唯一的包含机场口岸操作区的“空港”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政策最优惠、通过最便捷的特殊经济区域,集口岸通关、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等功能于一体,享有“免征、免税、保税”等优惠政策,是北京唯一的,也是目前国内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手续最便捷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天竺综合保税区作为北京高度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凭借着政策、功能和区位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北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服务区域经济,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天竺综合保税区作为北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促进了北京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北京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完善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转变,在北京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合保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及作用

(一)综合保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1.政策优势。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发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的开发区域。在政策方面享有特殊的优惠。首先,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外货物进入保税区可以免税、保税,国内货物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可以享受退税政策。保税区内所有生产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可以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但企业所得税还是按规定提交,不享受减免待遇。其次,在外汇政策方面,区内企业的外汇管理也不同。2007年10月1日保税区外汇管理规定——《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正式生效。该办法规定保税区内企业与保税区外的国内企业之间的交易,企业之间可以自由选择外币或人民币进行结算,简化了企业出口结汇、进口付汇以及外汇核销的管理,有利于综合保税区内与区外之间的贸易活动。此外,在海关监管方面,根据2007年10月3日实施的《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海关对综合保税区的监管采用一站式进驻服务,实行《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便捷通关管理模式,极大方便了企业开展各种贸易活动,促进综合保税区贸易与国际物流活动的开展。最后,在进出口商品检验方面,国家也提供了优惠政策,即采用国外货物入区只检疫不检验,而国内货物入区不需进行检验检疫的规定,大大简化了进出口手续,提高了进出口速度,成为进出口手续最便捷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区位优势。我国保税区大部分设在海港或空港附近,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保税区依托开放的沿海或空港城市,发达的腹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保税区经济的发展。作为全国首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的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更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它与北京国际机场无缝对接,全面实现真正意义的“区港联动”。所谓“区港联动”就是对保税区与临近国际海港或航空港进行整合,将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与港口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在业务上实现保税区与港口的联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坐落在北京国际机场西、北两侧,地处北京临空经济区,集口岸通关、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等功能于一体。在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内,整合了货运站、出口货物拼装区、监管仓库、快件监管中心、海关监管与查验等监管场所。当进出口货物进入保税区后,货运通过拼装区、分拨系统、海关监管中心及监管仓库等,极大缩短了进出口货物分拨及发运时间,简化通关手续,提高了口岸整体物流运转速度,促进了保税加工、现代物流、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发展,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广泛的辐射优势。综合保税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综合保税区利用其独特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极大带动了综合保税区经济的发展以及腹地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综合保税区利用其特有的功能,在开展各种经济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将腹地经济与国际接轨,促进腹地经济的发展。这种强有力的辐射功能只有综合保税区能够做到,任何其他的区域都无法实现。

天竺综合保税区除开展自身保税业务外,通过功能、政策及区位优势等,促进综合保税区与区外业务合作,带动了北京临空经济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天竺综合保税区土地有限,企业在保税区注册后,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将固定资产投入综合保税区以外的区域,比如仅北京邮政速递企业一家,就为周边区域带来近7亿元固定资产的投资。此外天竺综合保税区还积极与周边经济开发区合作,如亦庄经济开发区、中关村等,加强区域间的战略合作,共同谋求发展。

(二)天竺综合保税区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促进了北京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资的引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天竺综合保税区的核心功能是出口加工。天竺综合保税区的设立更加发挥了北京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吸引了一批实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大量相关零部件供应商在周边设厂,形成配套产业集群,发挥着协同效应和积聚效应。近年来,北京的加工贸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如2006年北京的加工贸易额为248.2亿美元,2012年北京的加工贸易额为390.61亿美元,如图1所示。

从北京近年来加工贸易的统计数据分析,加工贸易数额虽有所增长,但占对外贸易额的比例有所下降,2006年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5.7%,2012年占对外贸易总额的 9.6%,这说明北京的加工贸易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天竺综合保税区的设立为北京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提供新的动力。从综合保税区的功能看,聚集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所有的功能,享有较优惠的政策,促进了该区加工贸易的延伸发展,如表1所示。

综合保税区享有功能叠加的优势,综合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的优惠政策与所有功能。综合保税内的加工贸易企业不仅仅可以开展保税加工贸易,还可以开展保税物流、科技与生产研发、商品检测、展示等。在真正实现港区联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综合保税区的叠加功能,有助于吸引跨国公司引进高科技、精加工、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升级。综合保税区外的货物进入区内企业可以获得出口退税,区内企业从事加工、生产并将货物直接出口或销售给区内企业,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综合保税区可以降低加工贸易的成本,促进区内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力度,提高加工贸易的产品增值率,有助于深加工业务的发展。

2.促进北京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发展。在现代分工条件下,制造业与生产业越来越密不可分,两者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而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内在关系。当前,北京市生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己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产业。天竺综合保税区的成立有利于促进北京制造业与生产业的互动发展,加速提高生产业的总体水平。

第一,推动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物流业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是一种复合型、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被列为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这对于优化发展北京投资环境、带动产业升级、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业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竺综合保税区口岸操作区承担着北京近85%的进出口货物,成为北京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窗口。国际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当前,天竺综合保税区主要以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主开展保税业务。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首都机场航空货运大通关基地的重要功能区之一。其主要业务包括:国际中转业务、国际采购业务、深加工结转出口复进口业务、VMI业务。目前,B型内有10多家企业入区,操作60多家客户的货物,每月贸易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天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功能极大丰富了北京物流服务内涵,提高了北京保税物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保税物流的发展有助于优化地区投资的软环境,促进企业聚集,形成庞大的物流中心。天竺综合保税凭借其优势,吸引大量的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国际采购、分拨和配送等物流中心,形成国际物流枢纽集散平台,同时也带动了保税区外物流业聚集,打造北京空港物流基地,促进北京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

第二,加快了北京生产业的发展。天竺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吸引了众多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入驻,从开始最早的44家企业现已增至140家。科园信海公司是一家从事医药品经营的公司,2009年起入驻天竺综合保税区,最初开展的业务只是单一的进口药物仓储和为总公司药品进出口业务。随着天竺综合保税区的快速发展和口岸操作区的启动,科园信海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的优惠政策和功能优势,迅速拓展其业务范围,区内租赁面积从最初的1300平方米增加到6500平方米。除了进口药物仓储和为总公司药品进出口业务外,还为多家医药企业进口、仓储和开展保税贸易。入驻综合保税区仅三年多时间,科园信海就已经迅速成长为年营业收入达十三亿元,年利税近千万元的大型医药贸易企业。借助综合保税区这个平台优势,不但实现了企业自身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北京医药物流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从天竺综合保税区口岸进口的药品占到全国进口药品的近13%,占到北京的80%以上。

第三,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天竺综合保税区的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了首都机场作为国际重要空港、未来国际重要的枢纽港的区位优势,依托北京雄厚的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优势,重点发展天竺综合保税区的七大产业、五大中心和三大特色,形式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特色。贸易、物流等服务业所占比例由10%上升到90%,实现了从简单加工业向高端服务业的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1年实现进出口总值达693.5亿美元,实现各种税收348.4亿元,企业营业收入180亿元,保税功能区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6%,增速在全国各综合保税区中名列前茅。天竺综合保税区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北京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天竺综合保税区在带来税收、就业等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外,在航空产业、汽车产业、医药产业等方面,凭借其特殊的保税和口岸功能平台,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进一步发展综合保税区的建议

我国各地的综合保税区在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势和区位优势下,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发展平台,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本文通过对天竺综合保税区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分析,对我国目前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一)合理规划和综合布局综合保税区

目前,我国的综合保税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均衡发展和辐射区域的角度看,应考虑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尽管在重庆设立了保税港区与综合保税区,但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各个综合保税区的功能优势和政策优势等多样性,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海关监管模式,势必需要地方部门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有效地促进我国综合保税监管区域的均衡发展。

(二)进一步整合管理信息平台

目前,我国综合保税区的管理信息平台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海关已经建立起了电子口岸、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的海关电子监管系统。这三种管理系统目前还处于独立状态,无法满足海关对综合保税区综合管理的需要,使得综合保税区的区位优势无法充分得以体现。我国综合保税区信息平台主要是针对物流企业的,将加工和仓储业务的信息管理相互隔离,不利于海关的监管。此外,电子报关系统已投入使用,但由于实际报关业务中依然需要纸质单证,这种信息化管理的不彻底不能体现出电子报关的便捷性。

(三)发挥综合保税区功能定位的辐射效应

我国现有各种类型的保税监管区域,如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等,由于设立的时间、所处的环境、条件等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区域的功能与定位不同。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功能最齐全、政策最优惠的特殊经济区域,因此,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物流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天竺出口加工区内完成,物流产业主要分布在天竺综合保税物流中心(B型)内。天竺综合保税区产业结构定位符合“十二五”期间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与空港口岸关系密切。但是,从北京市总体产业分布来看,产业分布比较集中,对北京及周边区域的辐射效应有限。政府部门应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内资企业直接参与到加工贸易和物流业务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质量,代替加工贸易的进口原料,为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提供配套服务,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的辐射效应。

结论

我国综合保税区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优惠条件,利用好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在科学有效的管理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综合保税区监管模式,以更好地助力我国区域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孙一冰.解读我国首个“空港型保税区”[J].中国税务,2009(11)

2.李彦涛.天竺保税区 依托空港蓄势腾飞[N].中国国门时报,2009-8-5

3.郑俊田.中国保税监管区域的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4.李锋,李莹,陈辉,张俊民.天竺综合保税区:开启北京对外开放新窗口 加快“世界城市”建设进程[J].时代经贸,2010(1)

5.张峰.我国保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

6.周正柱.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6)

7.唐秀丽,邬跃,张涵,梁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建议[J].物流技术,2011,7(15)

篇4

一、深入推进大监管体系建设,提升业务质量和整体功能

集中精力推进重点改革,打牢基础,形成亮点。把握大监管体系建设的精髓和规律,牢固树立风险式管理、“由企及物”监管、分类管理等科学理念,坚持实效导向,形成整体功能。

1.确保税收应收尽收。始终坚持“以质为主、以质促量、量质并举”,继续狠抓综合治税。一是深入推进综合治税长效机制建设。二是加强征管基础工作。三是提高审单作业质量。

2.提高通关监管有效性。提升运输工具实际监管能力。以舱单为主线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有效监控。深化监管场所分类监管。提高查验规范化水平。强化行邮监管。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继续推进执勤武警长效机制建设。

3.严密加工贸易和保税管理。优化监控分析机制,加大对重点行业、商品的调研和监控分析力度。加强单耗标准、参数的制定、修订工作,规范加工贸易货物抵押、仓储等作业,完善电子账册作业制度和操作规范。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联网监管模式。加强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管理。

4.提升后续管理效能。以“三查合一”为契机,以企业风险为主要视角,集中运用后续监管资源,创新稽核查作业模式。建立关区企业信息基础数据库。提高验证稽查工作效能。建立健全稽核查相关作业制度和联系配合办法。落实错位监管理念。强化职能部门对重大、敏感稽查作业的稽查执行和集中审核。稳步推进引入中介机构参与稽查、核查工作。加强报关员和报关市场管理。

5.保持打私高压态势。继续坚持打击走私不动摇、不松懈、不麻痹。按照“办大案、挖源头”和以打促税的工作思路,严厉打击主观恶性明显的走私行为和行业性、专业性、团伙性的走私活动。加大走私打击力度,严打武器弹药和废物等非涉税走私活动。巩固深化关警融合成果,推动缉私成果共享。提升警务指挥效能,提高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

6.强化风险管理实战应用。按照职能与执行、“选”与“查”相分离的要求,逐步建立全员参与、统一研判、现场处置、统一反馈、集中评估的风险综合防控模式。

7.扎实推进综合监管试点。将试点工作作为优化关区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监管效能的突破口和试验田,积极探索实施综合监管的有效模式和可行路径。

二、提高海关服务层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经济发展。

坚持以支持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为海关应有的责任,以建设者的姿态投身于山东省经济社会新一轮的发展大潮,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内涵,全面提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层次,实现山东经济社会和市海关自身“两个发展”的有机统一。

1.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国家和山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增强统计监测预警和研究分析的针对性,完善统计信息和数据的报送、机制。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支持飞机、船舶制造等特殊行业和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便利信誉良好的企业依托加工贸易货物抵押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海关监管区域集中,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加大减免税政策及ecfa、东盟等优惠贸易协定的宣传、执行力度。优化监管模式,主动适应服务贸易、境外加工贸易、跨国经营合作等新兴贸易方式,支持环保、低碳、资本知识密集型等产业发展。

2.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面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涉及海关的各项支持措施,跟踪评估、反映政策实施效果。支持市前湾、市保税港区和潍坊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市申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面向东北亚、服务山东省、辐射沿黄九省区的“政策高地”。支持董家口港建设。支持市口岸发展过境集装箱运输业务、保税港区开展外国籍干线船舶中转业务,拓宽港口货源空间。支持中日韩区域合作实验区建设,促进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发展,实行海运快件、海运快航等小件货物便捷通关模式。积极参与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区质量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出口审单查验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力度,便利鲜活、易腐农产品出口通关。支持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和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推动市成为国际邮轮航线母港,市、威海、日照等成为邮轮停靠港。

3.促进贸易便利化。扩大分类通关改革范围,关区全面实行出口分类通关,除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全部实行进口分类通关。对诚信度高的主要税源企业和aa类企业开展预归类、预审价和原产地预确定。深化aa类报关企业的集中代存试点,探索开展进口单证暂存。继续推行“5+2”工作制。

三、深化内部管理创新,增强高效运行和风险防范能力。

1.发挥政策研究辅助决策作用。紧密围绕关区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加强重大课题研究,促进群众性政研活动广泛开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优化机构和人员配置。强化关区机构编制的统一管理。坚持人力资源配置向监管一线倾斜。建立健全业务改革与人员配置同步设计和相互促进机制。进一步理顺两级职责事权。

3.完善内控监督机制。统筹整合内控监督资源和力量,推进职能监控、基层自控、督察内审、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执法评估等各种手段的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

4.加强基础建设。高度重视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一是强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阳光行政。三是强化高效运行。

5.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四、优化队伍综合素质,打牢现代化海关建设根基。

突出关员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能力、提升素质、优化结构、凝聚力量、激发活力,为建设现代化海关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1.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水平。高度重视加强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2.增强创品牌、铸精品能力。将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各项工作上水平、铸精品、出亮点的重要抓手,紧密围绕海关中心工作深化品牌创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及时总结关区业务改革和队伍管理中的成果和经验,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市海关特色、具有实践意义的优秀品牌。加大宣传、推介、表彰力度。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准军事化管理。一是深化党员公开承诺制度,抓好承诺事项的兑现落实、点评评议和督导检查。二是抓好日常养成,严格日常管理。三是强化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四是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塑造力。五是办好有利于群众的实事。

篇5

站在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红色行政大楼的顶层俯瞰,规划有序的仓库、醒人眼目的招牌与川流不息的集装箱货车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组动静相宜的繁荣景象。这里除了具有保税仓储、保税加工等传统优势外,其区域整合、政策叠加,优化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及降低企业资金压力风险等方面的优势已逐步显现,尤其在保税物流集聚、分拨、配送方面,已经形成规模优势。目前,综保区内有生产企业102家,物流企业29家,贸易公司28家,报关企业28家。2008年,实现进出口监管货值475亿美元,今年1-4月份监管货值121亿美元,总体业务辐射到全国25个省市的1000多家企业。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但综保区却凭借通关便捷、物流成本低廉、资金回笼较快等优势,业务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3-4 月份综保区共监管进出口货值72.42亿美元,同比持平,环比增长48.1%;报关单证量9.02万份,同比增长8.4%,环比增长39.2%。

综保区缘何取得如此成就,她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这还需从苏州工业园的创建谈起。

1994年,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这是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同年5月,苏州工业园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在此后的十多年间,苏州工业园城市化、信息化和服务业大发展,园区物流业和制造业同生共长,相辅相成,苏州工业园走过了从小到大,从一般到特殊的发展历程,成为一个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加贸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并实现通过物流服务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设想,苏州工业园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和自身潜力,先后设立了进出口分流中心、全国首批出口加工区、全国首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最后升级至综合保税区。

综保区是在南京海关积极倡导下,在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海关总署以及江苏省、苏州市政府等多方面的高度关注与推动下,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会同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历时19个月建设完成,并于2008年1月封关运作。她的成功运作给区内及周边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

综保区目前是中国内陆地区开放程度最高、功能最全、政策最优惠、运作最早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时代的先锋,综保区站在了全国特殊监管区域的前列,成为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政策叠加”改革的示范点,也是苏州工业园区推进“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功能平台。

企业的“升级”平台

本刊记者朱伟

物流大产业

苏州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岭在未从事物流业前,一直从事纺织品贸易。2005年,苏州工业园有了物流保税中心,得尔达顺势成立,经过近4年的发展,戴岭和得尔达一起获得了发展。如今,戴岭是得尔达年轻有为的总经理,而得尔达已从最初注册资本金500万人民币发展到今天的4085万,保税仓库面积由最初的4000平方米增加到如今的近3万平方米,企业服务内容也由简单的仓储、货代、报检、报关拓展到现在的物流管理服务、供应链金融、商务流程外包以及数据流程外包四大块成熟业务。

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正是苏州工业园物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物流保税中心进化到综合保税中心的过程。这一过程被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武称之为:新的业务需求不断催生了新的物流模式。出口加工区和物流保税中心合并成为综合保税区,政策叠加,功能互享正是园区产业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8年9月份,韩国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从韩国搬到了苏州工业园,整个运作都交由得尔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来承办。到2009年4月份为止,得尔达共分拨三星半导体货物4600多吨,目前,三星半导体已经是得尔达最大的客户。

而三星半导体也因这次全球分拨中心的迁移,节省了大约20%的物流成本,同时物流时间也由最初的2-3天缩短至几个小时。考虑到电子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这部分节省的费用就非常可观了。

三星动了将全球分拨中心迁到苏州的念头是因为在苏州工业园内外有多家三星半导体的代工厂,这些工厂类型不一,有来料加工,也有进料加工。未在苏州综保区设立分拨中心前,这些代工厂生产出的产品都由工厂各自送往韩国的分拨中心,由分拨中心再行分装,发到世界各地。不仅物流时间长,同时,因为这些代工厂都是各自散货出口,物流成本也较高。

综保区成立后,因为叠加了贸易功能,在区内就能实现货权转移。2008年,三星半导体想到将分拨中心迁到苏州来,得尔达得知后便开始和三星谈判,历经半年多的磋商,终于在2008年8月开始正式承接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的外包业务。三星半导体分拨中心从韩国转移到苏州工业园后,工业园区内外的三星企业都可以将成品直接运送到分拨中心,这就实现了货权的交接,整个加工过程就算完成,大大节省了加工企业的物流成本和时间。

在姚武看来,如果一地的生产企业已经形成集聚效应,则在当地设立分拨和配送中心是该企业为降低成本再必然不过的选择,前提就是要有适合建立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的政策,而综合保税区叠加的政策正是这一重要前提。这也是为什么继三星半导体分拨中心落户苏州综保区之后,美国快捷半导体、奇美电子等多家跨国企业选择在苏州综保区设立分拨中心的原因。

综保区能够实现货权转移,从而使得物流企业的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商业流程外包,如得尔达承接的三星半导体分拨中心的业务即属此类)成为可能。但这并非物流企业唯一的受益之处。在戴岭看来,综保区因为具有了贸易功能,从而会带来商流,而商流必然导致物流,这为区内的物流企业提供了拓展新业务的可能。同时,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一点就是,综保区的新业务会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进驻区内,激烈的竞争会推动物流服务的品质不断得到提升,而提升的物流服务又反过来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商业流程的改造,进而形成物流和加工贸易企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戴岭对综保区未来的设想正和姚武的理念不谋而合。“物流不再只是园区的配套服务,它应该视为园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和道路土地不同,它是软环境,同时,物流也被视做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发展。”姚武如此评价综保区内的物流业。他同时声称,综保区内的物流企业未来不会只运作保税货物,毕竟,区内加工企业也并非都是保税物料。未来综保区外还会建设一个非保税物流中心,真正使物流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发展壮大。

加工企业受惠多

苏州美利龙餐厨具有限公司在原苏州工业园区B区,现在的综保区内。总经理童爱军非常善谈,说起综保区对加工企业的益处,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在她看来,综保区给加工企业带来的最实惠的功能体现在贸易和物流成本的节省两方面。

童爱军说:“我们做来料加工,以前从国外采购的原材料,必须经过加工后才能出口。现在综保区有了贸易功能后,有些原材料不需要加工也能出口了,这对我们应对当前不好的经济形势有很大帮助。”

说起综保区如何能帮助他们节省物流成本,童爱军更是打开了话匣子。美利龙餐厨具是沃尔玛和宜家的直接供应商,这些企业在中国境内通常要采购很多货品,采购来的货品堆放在中国境内的非保税仓库里,凑齐了才装箱发往销售地,订货商因此通常会让美利龙至少提前7天把货运往他们的仓库。这提前的7天对订货商来说是合理的考虑,但却害苦了美利龙。作为保税产品,无论货量多少,都需用海关监管车送往目的地,又因为对方的仓库为非保税仓库,所以运去的货物常常要等到订货商采购完所有的商品后才能装箱报关。童爱军说,这一过程长则半月,短也要7天。海关监管车辆一天运费200元,有时一趟下来,运费比货值都要贵。2008年,仅这部分的费用就有40万之多。

现在综保区功能叠加后,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出区就视同出口,再加上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政策,在苏州报关,而后在上海洋山港验放,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省了许多物流费用。

“2009年,因为经济形势不好,很多订货商都是频繁下单,数量较少,因此,这一政策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童爱军如此评价。

销售总经理Tony在旁补充道:“综保区除了在加工和物流领域上能帮企业节省不少开支,也能帮我们打开销售渠道。”

他举了一个例子。此前,曾有家在中国境内的德国企业订购他们的商品,但是这家企业在货品装船之前必须要由他们先行验放。由于是保税货品,监管车的封条不得损坏,不到港口就无法清关,所以,这家德国采购商不得不在每次出货前,派检验人员到区内加工厂内检验,而后再装车。由于程序繁琐,最终,这家德国采购商放弃了这笔生意。“如今,再碰到这样的事情,就不会有此担心了。现行政策替我们拓宽了销售渠道,有很多此前不方便操作的销售模式现在都可以尝试。”Tony笑言。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区内其他的加工企业。精英志合电脑、新义半导体也称因为综保区有了贸易功能后,其原料可以转到其它加工厂去,这对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有很大帮助。

危机之下,零售企业为了节省流通成本,通常都会少量多次地下订单,有时甚至是把生产线上的产品作为自己的库存,这就对现代化的物流要求较高,综保区提升的物流功能正顺应了这一要求。

区内企业新义半导体是一家新加坡企业,此前,产品销往在加工区外的中国客户,模式非常复杂。新义半导体的货要先出到保税物流中心,报一次关,而后再从保税物流中心出到客户手里,再报一次关。此外,从出口加工区到保税物流中心之间还需要海关监管车。现在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合并为综保区后,无需二次报关,同时还可先出货,再报关,物流成本和时间都大大减少。

经济增长的“辐射源”

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总裁陆志刚

苏州现代物流园的概念最早在1996年提出。当时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了一批跨国公司落户,这些跨国公司的许多原材料来自国外,成品销往国际市场,因此希望苏州工业园能提供便捷高效的通关物流体系。于是,苏州工业园于1997年在唯亭镇设立了苏州进出口分流中心,占地20公顷,这就是苏州现代物流园的前身。随着苏州工业园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物流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苏州工业园规划建设了苏州现代物流园,总面积8.18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工业园的东大门。

综保区作为苏州现代物流园的核心部分,它的出现不但促进了园区的发展,还起到了促进周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制造业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支柱产业,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制造业和商贸业逐步将供应链中的物流业务外包出去。据苏州工业园相关资料表明,自2004年以来,园区内属于制造业的企业如三星半导体、快捷半导体、诺基亚、欧莱雅等30余家均成立了独立的VMI(供应商管理库存)/DC(物流配送中心)。这些VMI/DC凭着专业的管理,降低了成本,使制造业更专注于研发、生产、销售,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苏州工业园自2005年开始实行转型发展,实行“退二进三”,产业比例逐年变化(见下表)。

苏州工业园的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名牌轻工等门类,且以来料加工为主。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虽然还没有超过第二产业,但其增量比例已经超出。

综保区的发展和功能拓展正是随着苏州工业园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壮大发展起来的,其功能也是应园区企业的需求不断发掘出来的。有一组数字(见下表)说明了综保区内的物流企业数量随着苏州工业园的企业数量而增加。

根据统计,利用综保区做口岸通关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2008年,苏州地区有15家企业利用综保区从事海运直通业务,550家企业从事SZV业务,400余家企业从事“香港一日游”业务。

下面是一组2004年-2008年综保区的保税业务和苏州工业园进出口总额的数据: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保税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在制造业和商贸产业的催生下,物流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平台或功能,其本身也在逐渐成为一个区域内不可或缺的产业。目前苏州工业园物流从业人员数已经超过1万名,年利税约2亿元人民币。

现代制造业和商贸产业催生了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又反作用于现代制造业和商贸产业,使其转型、优化、升级,三业互动将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

海关改革“试验田”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关长 钱建中

改革示范点

作为我国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政策叠加”改革的示范点,综保区运作已一年零五个月。苏州工业园区海关作为这样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派驻机构,不仅面对着苏州经济高位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扮演着内陆地区海关保税监管改革“试验田”、“先行区”的特殊角色。

在业务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综保区在集约利用资源、功能政策整合和效能提升等方面的优势正逐步显现,这对促进园区、辐射周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地区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策、土地、监管等资源实现有效整合。苏州工业园原有的出口加工区A区、B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及直通式陆路口岸3区合一,原有海关3个虚拟办事处合为一个实体办事处,3个业务现场并为一个业务现场,5个卡口减为两个卡口,土地、软硬件设施等得到充分利用,海关监管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政策叠加,功能提升。

周边制造业成本降低、竞争力得到提升。美国快捷半导体、韩国三星、英国捷豹-路虎等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先后在区内设立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性的物流分拨配送中心,使上下游原材料和产品的配送时间、配送成本大大降低。如:三星半导体全球分拨中心于2008年8月份启动后,产品不再从韩国配送,全部改由综保区实现全球分拨配送,投入运作以来,最快分拨时间更达到2小时/次,更好地满足了企业“零库存”管理的需求,相当于“把库存移到了家门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相互配套,降低了企业库存资金压力,也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园区企业在此次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产业链向前后端延伸,价值链得到优化。区内外生产企业积极利用综保区的功能和政策,在区内开展研发、检测、售后维修服务等业务,企业加工增值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产业价值链得到延伸。目前有近30家生产企业已开始尝试拓展贸易、研发、检测、售后维修服务等业务,这对优化区域价值链将起到极为积极的影响。

全球分拨、配送物流基地初具规模,区域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综保区的设立,为周边区域第三方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区内所有物流企业都在开展VMI(供应商管理库存)业务,DC(物流配送中心)业务发展良好,国际性物流分拨配送基地建设初具雏形。目前已经运作的有韩国三星、美国快捷半导体、奇美电子,即将运作的有美国卡特彼勒、英国捷豹-路虎等。保税物流业务进出货值达到保税加工的1.7倍,辐射到国内25个省市的千余家企业。这些都为苏州工业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探索构建基层海关大监管体系

综保区作为全国内陆首家试点的特殊监管区域,业务范围广且管理相对集中,其综合功能优势的提升和有效监管的到位,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把综保区作为基层海关构建大监管体系的探索平台,具有先天优势和有利条件,也是园区海关落实总署要求、先行探索大监管体系的大好契机。按照这一思路,在总结去年运行的经验后,园区海关做出了新探索:

抓有效监管,规范管理、清晰流程。

抓物理围网。按照国家标准建设了不间断全封闭物理围网,并配备了视频监控系统和智能化卡口,海关对综保区实行24小时监管。今年5月武警进驻后,更将大大加强区域监控的力度。

抓信息围网。按照总署要求以标准版模式来建设信息化围网,通过提升科技含量来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第一本“W”账册,物流监控记录均能实现清晰可查,为前面放开奠定了基础,基本实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

抓资源合理配置,解决事权交叉现象。园区海关把创新机制,优化内部管理作为重点课题,通过进一步优化综保区海关机构、职能、人员等设置,推动有限的人力发挥更大的监管效能。

抓统一执法标准。按照标准化管理要求,以规范、统一为前提,细化和完善了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办事程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综保区业务操作规范,争取为综保区模式的全国推广积累经验。

抓风险管理,解压分流、高效运作。

抓风险分析。不断增强综保区海关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风险预警、监控功能,为强化实际监管和方便合法进出提供有力支撑。

尝试分类通关,突出监管重点。对非涉税、非涉证、低风险的货物试行“审验一体”的电子化通关新模式,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力争使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最大的管理效能。

启动了免纸质通关改革试点和档案外包管理改革。对信誉优良的企业尝试企业电子数据无纸申报、无纸审核,减轻前台审单作业量,也方便企业合法进出。自2008年6月份启动以来,共处理免纸质通关单证5万余票。2009年,园区海关计划在上述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打造诚信共赢的通关环境,也藉此进一步缓解综保区业务量高速增长和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

定期对区内企业开展风险核查。扩大“以查代核”试点的方式也为前面的放开奠定基础。

此外,园区海关还计划在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探索综保区集中申报模式,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抓综合监管,协调各方,形成合力。

申报进出环节:实施了一、二线货物“货到报关”及“提前申报、货到验放”。

卡口环节:规范了“分批送货,集中申报”业务,强化查控力度。

区内保税监管环节:采取前期强化备案审核、中期强化重点敏感商品分析预警,后期强化核查力度和物流电子账册监管,有所侧重地分配监管力度。

外部协管环节:充分发挥理货公司辅助监管作用,弥补海关监管力量不足。

外部口岸之间:园区海关建立了综保区与太仓港“区港联动”的运作模式,把综合保税区视作太仓港区的“虚拟堆场”,把太仓港区视作综保区的“码头作业区”,进出境货物真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为园区增加了一条更为通畅、快捷的出海通道。目前该模式已推广到苏州地区所有海关并冠名为“苏太联动”模式。

抓整体功能,发挥优势,做大品牌。

抓主流业务,将VMI、DC等主流业务作为海关主要扶持着力点,推动贸易、研发、检测、维修等新功能、新业务发展,力争使区内形成若干个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跨国企业的区域性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和维修中心,做大做强综保区,使它在全国范围内切实产生品牌效应;抓综保区与口岸间的物流效率提升,结合海关总署《保税监管货物流转管理办法》的实施,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的试点企业,推进综保区企业区域通关改革进程;抓区间流转手续简化,结合南京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动系统”的实施,推进特殊区域间联动更为顺畅。目前综保区内各功能区间(口岸作业区、加工区、保税物流区域),以及与无锡、昆山等周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货物流转已实行“24小时收发货,普通车辆运输,按月集中申报”的监管模式,区内、区间货物基本实现快速流转;抓电子监管优化,提升整体功能效率。拟在二期信息化开发实施后,以电子账册管理、以查代销、电子化审批、网上服务为重点,推动实现综保区海关所有业务统一平台、统一模式和电子化作业,提高实际监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作为内陆地区海关保税监管改革的“试验田”,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并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贯彻总署总关要求,以综保区为平台,不断探索构建基层海关大监管体系。

先进之外的“瓶颈”

虽然苏州工业园多年来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做出的努力得到区内众多加工企业的首肯,但在某些操作层面上,加工企业认为要让这些优惠政策完全落在实处,还需在实施细则上多下工夫。

台湾企业精英志合电脑的总部在台湾,负责产品研发的主要力量也在台湾,苏州综保区内的企业也有研发人员,但人数不多。有了综保区的政策之后,在苏州的精英志合电脑考虑慢慢把研发力量转移到苏州来,但他们也承认,就目前的政策层面来说,要把整个研发力量放在苏州还是有难度的。

在综保区的所有功能中,口岸通关、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等传统功能依然起着主要作用,而检测、维修、展示展览等还在培育期。

进出口部的资深课长金东说:“研发和加工贸易有很多不同,加工贸易有正常的单损耗,但研发在使用物料上不一样,它前期有预损耗,研发出来的产品可能未必会组装。因此在监管方式上,肯定是有别于加工贸易的,怎样既利于海关监管,同时也保证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另一个遭遇监管模式困境的是维修业务,金东称目前所理解的维修还是指维修自己企业生产的产品,仅仅停留在售后服务上。真正要靠维修赢利就不能只修自己公司的产品,而可能是不同企业的产品。综保区现在有这样的政策,但是监管模式如何改革还不清楚。此外,要维修的物品通常都是残旧的,而我国出于环保的考虑,旧家电产品是禁止进口的,如何化解这一矛盾,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

综保区增加的贸易功能,使很多加工企业未加工的原材料可以转出,对企业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但金东称某些细节仍存在问题。他举了个例子:电脑出口无需法检,但电脑某些零配件出口却可能需要法检认证,这就造成有些电脑生产商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如果要出口,就需自己去办理法检认证,这对不太熟悉上游产品的电脑生产商来说,颇费时间和精力。

而在物流环节上,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姚武认为苏州独创的SZV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推广,目前还远未形成规模效应。

由于苏州没有空港和海港,2001年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借鉴欧美模式,创设了SZV虚拟空港模式(SZV是国际航协认可的苏州的城市代码)。此种模式的运作程序是:当飞机在浦东机场落地后,地面航空货站一旦看见SZV货品,就直接办清海关手续,而后用专门的卡车拉到了苏州,变此前的二次分拨为一次分拨。

但目前,苏州工业园内使用SZV模式的货物仅占到全部出货量的1/10,从上海机场到苏州的SZV卡车也是一天只有两班,这和姚武最初设想的并非一致。他们期望的是:全苏州以及周边地区的加工制造业都采用此种模式,SZV卡车每天数趟往返于上海和苏州,形成真正的卡车航班,物流模式更高效。

“推广SZV模式的主要问题是航空公司。”姚武说:“多数航空公司不收费,但有些航空公司将此作为该公司的高端服务,收费昂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SZV模式的推广。此外,还需要我们加大推广力度,使更多的企业了解它、去用它。”

“虽然目前综保区的运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但是探索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方面。”南京海关关长李多宽表示,这些方面包括:有关政策的配套、细化;与相关部门政策法规和操作层面的衔接;新事物、新变化的应对和监管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完善等。应当说,综保区虽然已经是目前内陆地区最为开放、功能政策最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但是做好这个平台,海关还面临着很多挑战,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是对企业、政府的考验,也是对海关改革创新举措的一次考验。海关总署盛光祖署长在考察各地综合保税区时,曾多次提及“园区模式”,这既是对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的肯定,也是对它提出了更高更远的希望。

篇6

[关键词]保税物流中心 出口加工区 设备进出口 海关监管

保税物流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也是2002年以后提出的。国务院和海关总署从2002年开始积极探索保税物流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新的保税物流模式。制定了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经济区域的政策法规,形成了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A、B型)、保税港区、跨境工业区、保税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等多种海关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场所。

保税物流园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保税区规划面积或者毗邻保税区的特定港区内设立的、专门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是国务院特批的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于2004年4月15日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小组验收,被赋予了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的四大功能。而保税物流中心是经海关批准从事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封闭的海关监管区域,具备口岸功能。分A型和B型两种,多设立在内地。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是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海关保税物流中心(B型)”试点。

这些保税物流监管区具有政策优势,进区视同出口,即可享受退税政策。这种优势对我国制造企业而言,提高了企业通关和物流的效率。尤其对于深加工制造企业,只要报关进区便可享受出口退税,避免了以前多采用的“香港一日游”现象(将货物出口运至香港,不做任何加工,再运回国内进口,最终收货人为国内某企业)。

随着2009年海关总署对出口加工区叠加了保税物流功能后,可以通过国内保税物流功能进出口货物的海关监管区大范围扩大,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也视同出口,享受出口退税政策。针对经常有进出口业务的内地企业而言,保税物流海关监管区的扩大无疑打通了一条与国际对接的通道,特别是一些长期饱受转折,需要到其它地方进行报关报检的企业,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也得到了“境内关外”的好处,为企业省时省力,节约成本。

在通过上述关区的众多货物中,设备进出口是最容易遇到通关问题的,尤其是大型设备进出口。这是因为设备本身的特性造成的,即设备体积偏大、主要部件不可分割、一机多箱和收发货人所属的关区不同等等。因此大型设备的进出口比一般普通货物要复杂得多,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通关速度,增加物流成本,延误设备如期安装。现将多年来通过上海保税物流园区和上海周边一些出口加工区所遇到的设备进出口问题列明如下,并提出实际解决方案,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外商投资项目方式免税进口设备

首先进口企业要确认已取得进出口自营权并完成在海关、商检的注册备案。如果是外商投资项目,以免税方式进口设备,需要办理以下文件:

1.《国家鼓励发展的内外资项目确认书》

2. 商务部门的批准项目设立文件

3. 商务部门核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4. 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5. 项目单位合同、章程

6. 《进出口货物征免税备案申请表》

7. 海关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单证

二、出口、进口申报的品名和HS编码不一致

如果出口方发货人和进口方收货人为国内异地企业,即分属不同海关管辖。对于同一设备品名,海关的认定可能会有差异,甚至有时差异较大。而进口企业所进口设备多为国家鼓励项目,需持收货地海关所签发的《进出口货物征免税备案申请表》(以下简称免表)办理进口报关,享受设备免税进口的待遇。当遇到出口客户以进料加工方式出口设备时,则会出现发货人的《进料加工手册》和收货人免表上的货物品名甚至HS编码不一致现象。按照保税物流的功能规定,监管区内只能简单的加工,即分装、包装等,并不改变货物的品名、功能等属性。这种编码不一致的设备是无法通过园区走货的,早期经常遇到设备已经完成出口申报并进区,但因无法进行进口申报,以致设备无法出区。所以实际操作过程中,发货人在办理进料加工手册时应就此问题和收货人进行有效沟通,必需使进出口申报的货物品名以及HS编码保持一致。否则,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案只能采用“香港一日游”,即将设备出口海运到香港、再由香港海运返回国内来解决问题,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物流成本和物流时间。

三、CIF成交和FOB成交方式下运费的认定

由于通过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货物,所采用的报关单和海运方式的报关单格式一致,所以出口申报时出口需提供“FOB成交价”、进口以“CIF成交价”金额。这点对于国际货运而言(无论是海运还是空运方式),针对各种成交条款的运费规定很明确。但应用到保税物流监管区时,尤其是货物在进区后没有当日出区、发生在园区内过夜的情况下,拖车产生的运输费和过夜费该如何分配到收发货人,有时双方是有歧义的。这点需要走货前双方对这种操作模式有个必要的了解,确定以什么时间为节点来确认双方的拖车费用和其它费用。

四、设备“一机多箱”的报关

“一机多箱”也被称为“整机散报”。因为大型设备本身特性,一套设备由多个部件组成,装箱时需要分装在多个箱子里,待收货人进口后再组装成套使用。出口申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在主管地海关作预申报,把整(套、台、批)设备的总件数、总重量(净毛重)、总价格打在一份报关单上,即按照一套设备来申报;其次,提供这套设备的车辆装箱明细,包括车辆数、箱号、箱号对应的货物明细、每个车牌号对应的箱号;然后,设备进入园区卡口时,所有车辆必须集合在一起,由报关员带着出口报关预录单、车辆装箱明细等文件交给卡口海关,等待过关,在园区里也要停在一处。海关会按照之前提供的车辆装箱明细核对车辆,并很可能会开查验,在园区查验平台区查验几个箱子里的货物情况,因此要确保之前提供的车辆装箱明细要准确无误。出口申报完毕后,接着进口申报,同样也是要按照一套设备来做预申报;最后,设备出园区时,也要求所有车辆凭进口报关单出区。另外,如果进口方是以设备免表形式进口,申请免表时需将含设备明细的装箱单一并提供给主管海关。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保税物流园区现在已经不太接受此种“整机散报”货物。这种做法引起出口企业的质疑,因为大型设备受本身属性所限,无法做到“一机一箱”时,该怎么解决这种货物的报关问题呢?以前遇到这种问题,也采用过将货物运到异地保税物流中心去申报。但这也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昆山出口加工区就已经规定,在出口方和进口方中,必需至少有一方为其所管辖企业方可允许在出口加工区中申报。因此,解决“整机散报”还需给予沟通、支持。

五、设备转关自运的报关

转关自运常见于两种情况:第一种,指国内设备出口进入保税物流园区后,还需转关至另一个关区,或者是从国外海运(或空运)过来的设备需转至国内某一监管区。这种情况多见最终收货人是出口加工区内企业。按照规定,转关货物应该使用海关监管车,启运前由转出关海关施封,运至目的地关区后,由转入关海关启封。海关监管车有海关监管的集卡车和海关监管的厢式车。

由于受设备体积以及难以分隔等因素,大型设备会时常无法装入海关监管车的封闭车厢内,只能用低平板等大型平板车来运输,这样就需要在转关申报前分别向转入关、转出关海关提出自运申请,海关有固定的自运申请表格,需填入正确的品名、件数、毛重、体积以及承运车辆数和车牌号等内容,待双方海关批准后方可进行自运。随着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后,转关自运的第一种情况已经很少了,因为设备进入出口加工区便可完成出口手续,发货人可直接将设备出口到出口加工区,无需再经转关环节。从这点而言,对于原来需要转关申报的企业,出口加工区叠加了保税物流功能后,大大缩减了报关流程,有效地提高了物流效率,为企业节约了成本。

六、设备分批进口的报关

收货人在办理具体海关通关事务中遇到如下情况:单一合同项下(无分项发票),同一进口口岸,同一收货人,但由于设备超高、超大和超重,发货方无法由同一运输工具(即无法使用同一提单)将成套设备装运出境时,必须将其分批发运到中国,收货人需要分批进口报关,这就是常说的的“设备分批进口”。这种情况下收货人会疑问,能否按照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管理规定》(海关总署第158号令)第七条,即:由同一运输工具同时运抵同一口岸并且属于同一收货人、使用同一提单的多种进口货物,按照商品归类规则应当归入同一商品编码的,该收货人或者其人应当将有关商品一并归入该商品编码向海关申报……的规定,进行一个合同的申报?按照该规定的第五条,即: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归类应当按照收发货人或者其人向海关申报时货物的实际状态确定。以提前申报方式进出口的货物,商品归类应当按照货物运抵海关监管场所时的实际状态确定……的规定,在完全不可能获得每批到货的分项发票的情况下,分批到货的成套进口设备应以实际到货状态进行申报,各批货物价值总计应等于合同约定的成套设备价值。这一点需要收货人特别注意,尤其收货人是持外商投资鼓励项目的设备免表方式进口,申请免表时应和主管海关沟通确认。

七、设备分批由口岸转关进境备案

篇7

2010年,国家贸易管制政策做了新一轮的调整,本次年度贸易管制政策调整涉及13个部委公告和17个海关监管证件。

(本文以下所涉内容若与有关文件有出入,请以正式公布文件为准。)

商品调整

商品调整是指因主管部门调整管理范围而作的调整。

禁止进出口货物

依据 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告2009年第110号《关于禁止进出口莱克多巴胺和盐酸莱克多巴胺的公告》。

禁止 自2009年12月9日起禁止进出口莱克多巴胺和盐酸莱克多巴胺,2010年莱克多巴胺和盐酸莱克多巴胺的海关商品编号(以下简称“商品编号”)为2922111000。

进口许可证管理商品目录

依据 商务部、海关总署2009年第119号《关于2010年〈进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的公告》。

新增 新增16个消耗臭氧层物质混合物商品编号。

取消 水泥生产设备、工程机械、电力、电器设备3类商品共计9个商品编号的重点旧机电产品管理。

出口许可证管理商品目录

依据 商务部、海关总署2009年第125号《关于2010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的公告》。

取消 氟石块(粉)的出口许可证管理。

新增 将按重量计含氧化镁70%以上的混合物(商品编号3824909200)和水镁石(商品编号2530909991)纳入出口许可证管理。

调整 消耗臭氧层物质调整情况同进口许可证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调整情况。

提示 2009年第125号公告中有关“《2009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同时废止”的表述仅限于2009年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的废止,此前提出的相关管理要求仍然有效。此次公告中虽然不再有对含出口许可证管理商品的“混合物”的管理要求,但根据《商务部、海关总署关于2009年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有关事项的通知》(商贸函〔2009〕59号)的有关规定,对于通过“简单混合”等方式改变商品编号的出口货物,企业仍应向海关交验出口许可证。

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商品目录

依据 商务部、海关总署2009年第109号《关于2010年〈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的公告》。

新增 大豆、油菜籽、猪肉及其副产品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商品;“空载重量大于7吨的直升机”(商品编号8802122000)和“烟丝烘干机”(商品编号8419399020)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商品。

检验检疫法检目录

依据 质检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09年第137号《关于调整〈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2010年)〉的公告》。

新增 食品级冰乙酸(商品编号2915211100)纳入法检目录,实施进出境检验检疫监管;部分固体废物原料纳入法检目录,共计12个商品编号,实施进境检验检疫监管。

取消 “其它电力控制或分配装置”(商品编号8537209000)、“其他磷酸及偏磷酸、焦磷酸”(商品编号2809201900)不再实施进境检验检疫监管。

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目录

依据 国家濒管办、海关总署2009年第3号《关于2010年〈进出口野生动植物种目录〉的公告》。

新增 “熏制欧洲鳗鲡及鱼片”(商品编号0305490010)、“熏制其他濒危鱼及鱼片”(商品编号0305490020)、“小烛树蜡”(商品编号1521100010)和镶嵌濒危物种制品的铂金首饰及零件(商品编号7113192910)纳入进出口野生动植物种目录管理。

进出口管理目录

依据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关总署2009年第87号《关于品、商品编号的公告》。

新增 阿桔片、复方甘草片、地芬诺酯三种含的复方制剂纳入目录管理。包括阿桔片、复方甘草片(含阿片粉,已配定剂量或制成零售包装)(商品编号3004409063)、地芬诺酯复方制剂(已配定剂量或制成零售包装)(商品编号3004909041)、其他含第29章的单方制剂(已配定剂量或制成零售包装)(商品编号3004909049)。

密码产品进口管理目录

依据 国家密码管理局、海关总署2009年第18号《关于第一批〈密码产品和含有密码技术的设备进口管理目录〉的公告》(以下简称“18号公告”)。

新增 第一批列入密码产品目录管理商品共9项。

提示 下列情况免领《密码产品和含有密码技术设备进口许可证》:加工贸易项下为复出口而进口目录所列商品的;由海关监管,暂时进口后复出口的;从境外进入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及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及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之间进出目录所列商品的。

由于密码产品的特殊性,18号公告公布的目录并未包括所有密码产品,企业进口商品如含有密码技术,根据《商用密码管理条例》及18号公告等有关规定,应主动向海关提交《密码产品和含有密码技术设备进口许可证》。此外,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进入境内区外,需交验密码进口许可证。

兽药进口管理目录

依据 农业部、海关总署2009年第1312号《关于2010年〈进口兽药管理目录〉的公告》。

取消 农业部、海关总署公告第1129号《进口兽药管理目录(I期)》所列兽药品种。

新增 12种兽药制剂列入兽药进口管理目录。

提示 本次公告公布的兽药目录并未包括所有兽药,兽药进口单位进口暂未列入此次公告目录的兽药时,按照《兽药进口管理办法》,应主动向海关出具《进口兽药通关单》。对进口同时列入《进口药品目录》的兽药,海关免予验核《进口药品通关单》。

农药进出口管理目录

依据 农业部、海关总署2009年第1315号《关于2010年〈进出口农药管理名录〉的公告》。

新增 44种商品列入农药进出口名录。

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管理目录

依据 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2009第76号《关于〈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2010年)的公告》。

新增 三丁基氧化锡、三丁基氟化锡、三丁基氯化锡、三丁基锡甲基丙烯酸、三丁基锡苯甲酸、三丁基锡亚油酸和三丁基锡环烷酸共计7种商品纳入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管理目录。

美术品进出口管理特别提示

根据《美术品进出口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进出口美术品时,申请单位应持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有关手续。

篇8

一、“三查一督办”的主要内容

为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县工商局在认真总结过去工商部门监管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完善,形成了“三查一督办”的市场巡查模式。

所谓“三查一督办”,就是在市场监管中,基层工商所通过整合机构和人员,以“分片巡查、专项检查、联合稽查”有机结合的三查方式和“监察—督办—反馈”有效衔接的制约机制,从而形成对辖区内的市场经营主体及其经营活动的多层次、动态性、主体式、全方位监管的市场巡查网络。

一是精简机构设置。××县工商局将全县原有的__个工商所拟调整为_个工商所。各工商所均设立市场巡查组,按管辖范围下设若干分片巡查小组,以分片巡查为基础,根据工作要求,适时开展专项检查和联合稽查。分片巡查侧重于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突出于监管重点,联合稽查主要解决难点热点问题,监察督导则是对市场巡查工作进行全面监察、督办、反馈,以保证“三查”的质量和效果。

二是优化力量组合。各工商所将主要力量组成市场巡查组。要求巡查人员必须业务熟练、作风过硬、勤政廉洁,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且由党团员任组长,并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是过硬制度保证。××县工商局先后制定了__项配套制度,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管理体系。建立责任人制度,对市场巡查人员的权责利进行明确界定;建立市场巡查办法,对分片巡查、专项检查、联合稽查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作出了详细规定;建立监察督办反馈工作制度,对监察督办反馈的权限、职责和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坚持奖惩兑现,赏罚分明。

四是明确巡查范围。凡辖区内的各类企业(包括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经纪人;各类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展销会;租赁商场等均为巡查范围和监管对象。

五是严格巡查职责。巡查人员依法履行的职责是:⑴准确掌握巡查区域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的静态资料和监管的动态情况;⑵及时发现巡查区域内出现的无照经营行为、制假售假行为、强买强卖行为、违法传销行为、违法商标行为、违法广告行为;⑶及时受理巡查区域内消费投诉和消费纠纷;⑷按要求检查监督违法失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纠正和停止违法失信行为;⑸全面建立巡查区域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违法失信记录,为企业信用实行分类监管提供依据;⑹依法查处商品交易中的违法违章行为;⑺发现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及时反馈给登记机关,并将情况载入其经济户口;⑻保质保量完成上级指定的巡查任务。

二、“三查一督办”的运作方式

在“三查一督办”的运作方式上,××县工商局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巡查、检查、稽查为主导,促进市场监管执法全面到位。

分片巡查是经常性工作,主要解决“面”的问题,突出一个“勤”字。各工商所将管辖范围按区域划分为若干片,进行动态巡查。各组之间定期或不定期交叉轮换监管区域,坚持巡查到点、宣传到面、执法到位,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把违章违法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

专项检查是阶段性工作,主要解决“块”的问题,突出一个“特”字。就是对特殊区域和特突行业,适当集中力量,有针对性进行专项整治。如近期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的“红盾护农”执法行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___人次,执法车辆__台次,检查农资经营户___户次,查扣来路不明、涉嫌劣质稻种_个品种___公斤,不合格化肥___吨。

联合稽查是突击性,主要解决“点”的问题,突出一个“狠”字。重点是针对分片巡查,专项检查中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重点案件,打突击战,攻“堡垒”,“拔钉子”。今年以来,××县工商局抽调__名执法人员组成联合稽查组,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黑网吧”问题,打攻坚战,依法取缔了__户黑网吧。

为加大“三查”工作的力度,××县工商局还与消费者协会成员单位,生产经营企业、农村基层组织建立了市场监管与社会服务的联动网络,从而保证了执法工作的全面到位。

(二)以转办、批办、分办为纽带,促进市场监管工作有机衔接。

除巡查组外,各工商所建立了“办事大厅”,实行一个大厅办公,“一个窗口”对外。办事大厅发现的问题,一般转交巡查组处理,而巡查组遇到的问题,有时又需要办事大厅配合,为使内外勤有机衔接,通过转办、批办、分办形式加以协调解决。巡查组和办事大厅自身不能解决又不适宜转办的问 题,报告所长,由所长根据职责范围、分管区域和问题类型作出批办,然后分办到巡查组和办事大厅落实,从而使发现的问题不搁置、不拖延、不推诿,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三)以监察、督办、反馈为保障,促进市场监管机制规范运行。

为防止市场巡查人员滥用权力或不正确行使权力,必须从制度上和机制上对管理人员实行再管理,对监督人员实行再监督。

××县工商局通过建立所长直属的监察、督办、反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巡查工作实施整体监控。全系统内部监控由县局纪检监察室负责,同时,县局向各工商所委派专职或兼职纪检监察员负责对工商所的巡查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向上级反馈情况。在具体工作方式上,一是强化双层监察机制,即:县局纪检监察室对工商所按程序上报县局审批的经济案件和其他重大事项办理情况进行监察。去年以来,县局纪检监察室先后提请局长办公会讨论决定免岗不免职_人次,受党纪、政纪处分_人次。二是建立三级督办制度,由县局负责对各工商所进行督办;工商所对各个巡查组实施督办;巡查组对各分片小组开展督办。三是开辟多重反馈渠道。县局和工商所为便于监控和掌握巡查工作的全面情况,通过派出纪检监察员、聘请社会监督员、回访监督对象、公布举报电话、设置投诉箱等多种途径、广泛建立信息网络,为公平、公正、公开执法提供保障。

三、“三查一督办”的积极效应

“三查一督办”的市场巡查模式,其效应已初步显现:

篇9

物流园区享有保税区政策优势和港口区位优势,重点引进国际知名航运企业、跨国采购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发展仓储和现代物流产业,开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促进国际港航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

截至目前,物流园区已经完成总投资22亿元人民币,一期10万平方米仓库、14万平方米集装箱转运区以及海关通关大厅、卡口和查验场地等设施已经投入使用,二期28万平方米的双层仓库即将建成使用。一个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已显雏形。物流园区共吸引49家企业入驻,吸引注册资金2298万美元。

2005年,保税物流园区共监管进出区货物87493票,货值74.60亿美元,完成集装箱处理量32万TEU。物流园区自运作以来已累计监管货物12万票,货值超过100亿美元。

经过两年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区港联动”试点工作在功能拓展、体制创新和扩大对外辐射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真正实现区港物流作业“无缝”连接,满足货物快进快出的运作需求是实现区港联动的核心内容。为此,在海关的大力支持下,园区与港区之间紧密合作,加强港区与园区之间的信息一体化建设,开发了区港信息传递系统、园区生产管理系统,率先在物流园区与外港一、二、三期之间实现了进出境货物的海运直通。即以物流园区开发商作为载体,完成园区与口岸之间的货物往来,做到了进、出口货物由港口码头到园区堆场的直提直放,简化了货物进出境流程、缩短了通关时间,为实现区港业务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海海关、保税区海关的积极支持下,目前在物流园区和外高桥港区开通了海运直通式通关模式,统一由保税区海关办理货物出境放行手续,变两次放行为一次放行;对部分试点单位进行诚信管理,实施便捷的通关措施,采取了“分批进、出区、集中报关”模式和进出境备案环节“风险式通关”作业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运作成本。

作为公共物流服务平台,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对周边地区发挥了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除上海地区的企业外,江苏、浙江以及北京、青岛、广东等外地企业也在利用保税物流园区开展进出口业务。据统计,在园区进出区货物总值中,有近70%的货物来自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首家区港联动试点单位,外高桥物流园区还积极与全国其它保税物流园区进行交流,研究探索试点工作,实现共同快速发展。

园区计划全年完成进出区货值80亿美元,完成集装箱综合处理量40万TEU,全年吸引合同外资1亿美元,使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试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构建以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功能为重点,推动尽快形成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国际采购、配送中心;大力推动国际中转及拆拼箱业务的开展,与洋山保税港区形成联动与错位发展;继续巩固园区深加工结转功能,搭建为加工贸易服务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增值服务平台。

落实配套政策,完善投资环境。以物流园区海关和外汇管理办法的实施为契机,引导企业规范操作流程、优化业务模式;积极梳理并协调解决企业运作中遇到的通关、外汇、税务等各种问题;进一步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改善园区投资环境,提高园区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大力引进国际著名物流商,扩大招商引资。

篇10

试点“营改增”应税服务免抵退税管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管理办法(暂行)〉的公告》(2012年第13号公告,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自2012年1月1日起,上海试点地区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并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以后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并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计算

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相应的进项税额抵减应纳增值税税额(不包括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退政策的应纳增值税税额),未抵减完的部分予以退还,其退税率为在境内提供对应服务的增值税税率。如同时有货物出口的,可结合现行出口货物免抵退税公式一并计算免抵退税。零税率应税服务是按照取得的全部价款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后的余额计算免抵退税额。

办理免抵退税的程序

一是出口退(免)税认定。办理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前,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免)税认定,并提供以下资料:(1)银行开户许可证;(2)从事水路国际运输的应提供《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从事航空国际运输的应提供《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且其经营范围应包括“国际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从事陆路国际运输的应提供《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且《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应包括“国际运输”;从事对外提供研发设计服务的应提供《技术出口合同登记证》。如果在认定之前发生了零税率应税服务,应及时补办出口退(免)税认定,再按相关规定申报免抵退税。二是免抵退税申报。应在财务作销售收入次月(按季度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的为次季度)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纳税和免抵退税相关申报,并于收入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有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如实申报免抵退税。三是免抵退税申报资料。零税率应税服务应按不同服务项目分别提供资料。

不予办理免抵退税的范围

一是从境内载运旅客或货物至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从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载运旅客或货物至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在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载运旅客或货物,不属于国际运输服务。同时,向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单位提供研发服务、设计服务不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其业务应按规定征收增值税。二是新办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自发生首笔零税率应税服务之日(国际运输企业以提单载明的日期为准,对外提供研发、设计服务企业以收款凭证载明日期的月份为准)起6个月内提供的零税率应税服务,按月分别计算免抵税额和应退税额。税务机关对6个月内各月审核无误的应退税额在当月暂不办理退库,在第7个月将各月累计审核无误的应退税额一次性办理退库。自第7个月起,新办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提供的零税率应税服务,实行按月申报办理免抵退税。

放宽外贸企业免退税相关业务

调整视同内销货物进项税额抵扣审批时限。出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货物进项税额抵扣有关问题的公告》(2012年第21号公告)明确,对外贸企业申请开具《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征税货物进项税额抵扣证明》(以下简称《证明》)的时限进行调整,由原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货物进项税额抵扣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265号)规定的,自出口退税申报期限截止之日的次日起30天内开具《证明》,调整为可在各项单证收集齐全后继续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证明》,放开了外贸企业因各种原因无法按原规定开具《证明》的时限。

出台《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贸企业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办理出口退税有关问题的公告》(2012年第22号,以下简称22公告)明确,自2012年6月1日起,外贸企业可使用经税务机关审核允许纳税人抵扣其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相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出口退税,并明确划分了四类特殊情况的范围。

规定四类允许抵扣进项发票申报出口退税的范围

22公告在原丢失增值票专用发票及取得失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办理出口退税政策的基础上,将稽核比对异常和逾期认证增值专用发票两类情况并入特殊问题处理的范围进行明确,即发生以上四类情况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经税务机关审核认可后,并符合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规定的,在外贸企业申报出口退税时,经出口退税审核系统比对稽核信息、审核检查信息和协查信息无误后,可以作为合法凭证办理出口退税。

四类特殊情况申报出口退税的办理

外贸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提供经税务机关审核允许纳税人抵扣其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主要分为四类情况:

丢失增值票专用发票 22公告重申,外贸企业在申报出口退税时,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6]156号)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允许抵扣已丢失抵扣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应在认证相符后按以下两种方式办理:一是丢失发票联和抵扣联的,应凭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及销售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经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进行申报出口退税。需注意,如果丢失前未认证的发票,外贸企业应凭销售方提供的相应专用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认证相符后再申报出口退税。二是丢失抵扣联的,只凭发票联复印件就可以申报出口退税。需注意,丢失前未认证的,应先用发票联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并凭发票联复印件申报出口退税。

失控增值税专用发票 22公告重申,外贸企业取得《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失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的批复》(国税函[2008]607号)规定的允许抵扣的按非正常户登记失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在申报出口退税时,如果销售方已申报并缴纳税款的,由销售方主管税务机关出具书面证明,并通过协查系统回复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可以作为合法凭证申报出口退税。

稽核异常增值税专用发票 22公告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检查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33号)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允许抵扣的稽核比对结果属于异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外贸企业在申报退税时,可以作为有效凭证进行申报。即经区县主管局长批准,税务机关管理部门对审核检查结果因属于“企业操作问题”和“税务机关操作问题或技术问题”,符合税法规定抵扣条件的,允许其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发票,可以用于申报出口退税。

逾期认证增值专用发票 22公告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外贸企业取得《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逾期增值税扣税凭证抵扣问题的公告》(2011年第50号,以下简称50公告)规定的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申报办理出口退税。50公告规定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生真实交易但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增值税扣税凭证逾期,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六种范围内的,如果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办理认证或者稽核比对发票而不能实现抵扣的,在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由国家税务总局认证、稽核比对无误后,可以作为允许抵扣的凭证。而22公告针对50号公告逾期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政策,适当放宽了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对逾期认证或者稽核比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比照50号公告允许抵扣的规定,可以作为申报出口退税的凭证。如果原件丢失的,也可以凭复印件进行办理。

四类特殊情况发票申报出口退税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