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的战略定位范文
时间:2023-06-04 10:0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的战略定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财务战略是财务管理在战略上一个符合逻辑和极具潜力的理论扩展。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财务战略定位和实施的基本策略作一论述,旨在促进人们对财务战略管理实践的认识。
初创期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经营重点在于如何以独特的产品拓展市场,不断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较高的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与较小的市场需求,又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在财务实力相对脆弱的情况下,如何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企业采用稳健型财务战略。这可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互逆关系上得到验证,即较高的经营风险应当以较低的财务风险与之相匹配,从而在财务战略上保持稳健。在筹资方面,企业应根据未来的偿债能力选择可以接受的融资方式,防止在初创期就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陷入财务危机而走向衰亡。在募集新的资金时,可以招募新的股东或者尽最大努力争取银行贷款。但在利润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这时企业也可以选择引进风险投资。由于初创期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因此,如何筹资、何时筹资和筹资多少则是财务战略管理者考虑的首要问题。由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著作并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一书,是现代筹资财务理论的雏形。20世纪初,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筹资财务理论逐渐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重心之一。筹资财务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如何为企业发展筹措必要的资金。这里涉及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如何降低筹资成本;二是如何实现资本结构优化。资本结构理论将这两个相关的问题融为一体。企业应从融资成本最小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角度,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效应。具体地讲,当投资项目确定后,通常要对项目前几年的现金流量情况做出较详细的核算。现金流出量大于流入量的数额即筹资额。筹资规模的确定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这里主要考虑企业资金需求量、投资规模、投资效益、筹资难度大小以及融资成本等。筹资的时间应与所需资金的时间相配比。筹资方式的选择要结合初创期的特点,以股权资本投入为主,辅以项目融资和其他负债融资方式,但负债融资不应成为主流方式,以降低财务风险。筹资方式可以是内部积累,也可以是借入资金或接受投资。前者一般不主张实施较高比率的现金股利政策,惟有积累才能使企业未来增长保持后劲与实力;后者不仅要考虑资本成本问题,还要注意筹集的资金是否有用途限制,是否会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转,尤其要避免部分投资者为了尽快收到投资报酬,不关心项目本身,在取得企业的股份后,迫使企业采取“杀鸡取卵”的自杀性发展方式。因此,初创期企业在筹措资金选择对象时,应接受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司或股东的投资。此外,由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管理者缺乏战略的观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企业没有完整的发展规划,在市场混沌、到处充满发财机会和诸多“陷阱”这一特定的时期,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进入系统的战略设计阶段,仍沿袭过去别人尝过甜头的那种幼稚的财富积累方法。期待着东咬一口是肉、西咬一口也是肉的好事情。殊不知,“突然之间,生意不再那么好做了”(迈克尔・哈默,2002),20世纪90年代那些“繁花似锦的日子”如今已成了记忆中的风景线。今后的结果可能会是东咬一口没吃到肉,西咬一口磕着牙齿。巨人集团的兴衰史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在投资方面,企业应将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选择所能达到的投资规模,而不能盲目地进行资本扩张。要在不断降低财务风险的前提下,支持和配合企业技术领先和市场渗透的竞争战略的实施。在分配方面,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应尽可能多地留存,充实资本,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20世纪80年代初,青岛双星集团的崛起,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可见,初创期财务战略的重点就是筹资,难点则是如何确立战略观念,从资金上支持并保证企业生产导向和市场导向等战略重点的落实。
发展期
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已拥有一定的财务实力且逐渐主导市场,其资本结构相对稳定。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宜采用扩张型财务战略。扩张型财务战略的目的是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了实现这种扩张,企业往往采取“多留利,少分配”,将大量留存盈余用于再投资,同时还大量筹措外部资金。在这个时期,企业举债已具备资信条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愿意提供资金,通常能贷到数额大、成本低、附有优惠条件的贷款。在融资方式上,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从而带来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投资方面仍然要防止盲目扩张,多方位出击新的领域,避免企业由资源丰富型变成资源不足型。其战略实施应主要通过一体化经营来实现。一体化经营是指企业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或是进行横向扩张,实现规模的扩张;或是进行纵向的扩张,进入目前经营的供应阶段或使用阶段,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长。企业可以适度增大营销投入力度,以保持现有的市场地位。在企业快速发展期,企业需要大量人才,因此应该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纳入企业投资战略之中。加强对中高层人员的培训,同时制定相应的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战略。在分配反面,企业可以在定期支付少量现金股利的基础上,以送红股和转赠股为主,从而在保证企业未来成长所需资金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所有者现实利益的增长。扩张型财务战略能使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得到极大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海尔公司为了实现“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的战略目标,利用海尔文化进行低成本扩张,使海尔先后兼并18个企业,共盘活包括5亿元亏损在内的18亿元资产,海尔品牌价值评估高达330亿元。当然,企业的扩张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企业迅速扩张会引起资源的紧张,扩张速度太快就像太慢一样,都会使企业陷入不利的境地。1995年,国内名声大噪的“红高粱”烩面,在“复制、复制、尽快复制”的口号声中相继倒闭,终于在1998年破产,负债总额高达3600万元。国外麦当劳的快速扩张,同样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财政危机。
成熟期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减缓,买方市场形成,新产品开发难度加大,盈利能力下降,而财务风险抗御能力雄厚,有足够的实力进行负债融资,宜采用多元化财务战略。多元化财务战略是指在现有业务领域基础之上增加新的产品或业务的经营战略,包括相关多元化经营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相关多元化可以使企业在保持主要核心业务的同时,将其竞争优势运用于多个相关的业务,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与经验优势,为企业创造基本利益和价值,是企业抢占未来商机,谋求更大发展的重要和决定性力量。当企业正在经营的行业,由于市场、技术等变化导致经营风险加大时,企业可采取多元化经营来实现分散风险。相关多元化的企业,虽然经营种类众多,但各种经营在某些方面是相互配合的。他们可能以某些相同的要素为基础,如相关的技术、共同的劳动技能、共同的分销渠道、共同的供应商和原材料、类似的经营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这是对企业很有吸引力的一种扩大经营领域的战略。它不仅使企业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分散风险,而且能把企业原有的经验基本不动地运用到新的领域。通过资源共享和经营匹配,迅速建立起比单一经营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获得更高的利润。考虑到企业具有一定的财务实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特别是通过资本经营,如实施兼并、收购、上市等战略促成企业规模扩大、资本结构优化,开发新的市场,进行组织、制度和管理的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多元化经营既可以获得协同效应,也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实施多元化财务战略的目的,就是期望抓住产品和市场上的多种机遇,从而长期地保持增长态势,并追求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最大化。当然,企业在决定实施多元化财务战略之前,必须认真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否保证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因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当企业贸然采取不相关多元化战略时,这种风险很可能会增大到危及企业生存的境地。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所有的事。即便有足够的钱,它也永远不会有足够的人才。它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事都做,但都只做一点点。这必将一事无成。”有鉴于此,企业实施多元化财务战略,通常不应脱离其核心能力而“另辟蹊径”,因为缺乏核心能力的支持,任何多元化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更谈不上企业可持续发展。考虑到市场增长潜力不大,产品的均衡价格已经形成,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间的价格战,而是内部成本管理效率战。因此,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重点应是如何制定成本费用预算并加以有效地控制,使成本耗费降到最低。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步入成熟期后,企业的未来走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了管理者对未来战略决策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其职业风险。企业应从机制上提供风险与收益相对等、激励与约束相兼容的制度,以此强化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事实说明,建立起战略管理和战略实施的良好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管理者的行为问题,从而保持管理者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保持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衰退期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对紧缩或退出经营战略的选择。因为由于新产品和大量替代品的出现,导致市场逐渐萎缩,销售增长率出现负数,利润率停滞或不断下降。对产品作进一步技术改进的动力不足,产业重构、组织再造与管理更新已显得尤为迫切。此时宜采用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防御不是消极防守,全面退缩,而是减少现金流出并增加现金的流入,积累内部力量来寻找新的机会。在环境有利的条件下,谋求新的更大规模的发展。在投资战略方面,衰退期的企业往往通过业务收缩、资产重组或蜕变或被接管、兼并等形式延缓衰退,或蜕变为另外一个产业的企业。这时,企业应合理进行投资,谨慎地进行资本运作,以有效规避风险,特别要注意财务指标的预警提示。对于那些不盈利而又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企业可以采取剥离或清算等退出战略,以增强新投资领域或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现有存量资产,节约支出等手段,集中一切资源,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延长企业主导业务退出市场的时间。要在技术上实行拿来主义,以购买专利为主,不搞风险型财务投资;在生产方面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着眼于提高资金流动效率,不断降低成本的集约方式。衰退期企业初期,具有一定的财务实力,以现有产业作后盾,仍可继续保持较高的负债率,而不必调整其激进的资本结构。衰退期企业的获利能力开始下降,但现金流量依然较多,可以采用较高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当然,高现金股利分配应以不损害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资金为限。收缩型财务战略的特点,往往表现为战略转移,如处于“夕阳”产业的企业,应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寻找新的财务资源增长点,实现战略转移,或企业应从衰退行业中尽可能多地收回投资,同时停止一切新的投资,削减成本,精简机构,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集中一切资源,准确地选择新的产业领域,企业就可能重获新生,再次显示出企业发展期甚至成熟期的特征。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不能被认为是持续经营和以前所实施财务战略的结束。当企业发展从成熟期经过稳定状态阶段过渡到衰退期后,公司财务战略的重新审视和相应调整是非常重要的。此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较低。经营风险的减少会导致提高负债融资的比重。从理论上讲,负债权益比对企业的市值并无影响,但负债融资会产生避税的正面影响,同时也会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和相关成本的负面影响。低的经营风险可以同相对高的财务风险互补,即通过高的股利支付率和利用负债融资来提高财务风险。衰退期企业一般都要收缩规模,逐步退出所在行业,具体表现为减少直至取消科研投入,减少广告支出,压缩促销费用,减少产品种类,提高产品价格等。此时企业财务战略的重点就是对未来市场的产业状况进行预期,制定资本预算,寻找新的财务资源增长点,实现战略上的转移,以实现企业的良性“蜕变”。这就是说,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不会坐视其走向消亡而无动于衷,而是努力改革组织模式,使其适应规模发展和创新的要求;增强和重建新的管理制度;通过新产品开发、对现存业务的流程再造以期建立新的新陈代谢机制走向新生的再循环。
结语
财务战略实施的权变与动态性质
分析是战略性思考的起点,战略分析是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而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和制定,总是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假设(预测)。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原先的假设条件不成立或有所偏离,遇到一些原先未估计到或不可能完全估计到的问题总是难免。战略实施过程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当财务战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或者新的威胁等,以致原定的战略成为不可行(或部分地不可行),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这就成为一个实施中的权变问题。权变的观念应贯穿于战略管理的全过程。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基础上制定的财务战略,常常依赖于过去类似发生的情景。权变观念要求识别哪些是与战略制定密切相关的关键变量,并对之做出相应的灵敏度分析,提出当这些关键变量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时,原定的战略就需要调整,并不断地进行财务战略创新。一般情况下,这种权变主要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者的超前决策意识,保持清醒的战略头脑,冷静分析财务战略环境的变化状态及趋势,科学判断与评价。在财务战略上重新定位,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新的选择。当然,权变观念不只是笼统地提出财务战略需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还应对可能发生的特定变化及其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应变方案都要有足够的了解和准备,从而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这对处于动态环境条件下的企业的周期发展尤为重要。
篇2
“事实上,在这一主动转型的过程中,CFO们首先要考虑什么?就要考虑管理层需要什么、业务部门需要什么,财务能给什么这一问题。”张克慧称,这个时候CFO一定要听得懂需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很多管理层、业务部门的需要,是与财务的价值理念不一致的。所以在这一主动转型的过程中,CFO的主动迎接就是要发挥牵引的作用,让大家跟着你走,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当然,在这种主动转型过程中,各个部门也要统一共识。”张克慧强调,而这个共识就是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不能创造价值,任何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在这种主动转型的情况下,如何定位CFO的角色也是关键问题。“在必须主动引领转型的情况当中,CFO到底是什么角色?怎样定位?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个时候,CFO要用对四种新角色的重新定位,来带动整个财务部门职能的转变,以实现财务由过去的直线职能式管理向价值引领式管理的转变。”作为业界资深的CFO,张克慧诠释了在主动转型情况下,CFO的角色新定位与职能作用的改变。
《新理财》:目前有很多谈论财务转型的声音,但很少有人将原因讲清楚。在您看来,财务为什么要转型?
张克慧:财务转型很简单,因为它是一个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组织日益复杂、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日益延长之后,这时候企业对财务的要求就与小规模企业对财务的要求不一样了。而这种要求更多来自于管理层――小规模企业的管理层可以直接观测到整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但当一个企业日益复杂、产业链冗长之后,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不可能单独地、直接地观测到全局或者把握全局,这时候就对财务提出了要求――因为在企业中,只有财务是可以全过程监测到所有信息的。而外因主要来自市场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所有企业财务都要转型。由此可见,财务转型正是一个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理财》:您提到的CFO要用四种角色来带动整个财务管理部门的转变,我们要怎样来理解这四种新角色?
张克慧:我想用汽车做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过去传统的财务特别像刹车系统,其中CEO负责踩油门,CFO是谨慎的给油者。但CFO仅踩刹车是不够的――CFO要成为一个仪表板,这个仪表板包括汽车导航,它会告诉CEO前面的路在哪儿、哪有探头、哪有限速、哪有弯道,以及车超没超速、汽油够不够、轮胎气足不足等等。事实上,只有越丰富自己的仪表板功能,CFO对企业的价值就越大。所以财务转型是要向一个全方位的指引者、引领者方向去转的。而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CFO要重新定义四种新角色,即成为战略家、运营者、管控家和推动者。
《新理财》:CFO首先要成为战略家,您如何定义战略家?在成为战略家的过程中,CFO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克慧:战略家就是要有战略思维。CFO成为一个战略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市场的把握能力;二是成为一个行业的观察员;三是成为一个价值的引领者。因为CFO打造的是总部的财务,因此成为战略家,就能够实现集团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并可以从产业链整体价值来观察企业的运行。如果一个CFO只埋头于每天的财务,那就是会计,充其量是个老会计、好会计,但不是CFO。因为目前所有的价值创造,不是企业自己埋头可以完成的,而要依赖于市场环境和客户。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尤其像神华集团这种传统的能源企业,受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更大。所以我们对财务的把握,首先要从宏观政策方面看,市场是怎么走的。
《新理财》:同时,我们要怎样来理解CFO是一个运营者的角色定位?
张克慧:运营者就是要加强对业务的支持,把你的价值创造理念嵌入到业务当中,这个嵌入过程会非常痛苦。比如有一次,我与我们原来的董事长谈,他说成本你要怎么管?我说我管不了成本,因为财务在成本控制上是无能的。这话当时在集团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觉得我能管成本。但我说,你们把投资都做了,让我控制投资收益?你们把材料都用了,然后让我控制成本?不现实。所以我提出来谁配置资源谁控制成本、谁消耗资源谁控制成本,同理,就是谁掌握资源谁负责价值创造、谁消耗资源谁负责价值创造――这个理念在今天的神华集团已深入人心,但当时我们嵌入的时候很痛苦。
《新理财》:在财务转型过程中,CFO应如何发挥管控家的作用?
张克慧:CFO成为管控家,他要搭建一个共享的集中平台,这包括BCS系统、资金平台、ERP系统、预算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等,目的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整个集中化的平台一旦全部搭建起来,集团就可以做到不依赖子分公司做账,直接在资源库里生成报表,为未来的财务核算、共享服务提供服务,包括人力资源系统,也可以成为将来的共享服务平台。神华集团最近在业内反响较大的是网络销售平台,销售额已达2亿多元,目前它是由企业自建的规模最大的网络销售平台。
《新理财》:CFO要如何成为推动者,他要推动哪些工作呢?
张克慧:一是推动流程优化,以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比如目前很多单位都实行物资集中采购,采购之后就会有很多流程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增加税负,也会增加大量内部核算,所以CFO要对流程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推动业务整合,比如CFO可以整合出现亏损的子公司的业务模式,降低其损失;三是推动机制建设。在目前集团的集中管控之下,集团内部可能会出现好企业和坏企业,但是所有的下属企业都应该具有价值创造的能力。所以在这个时候,CFO需要进行机制建设,重新激活企业的内动力。
《新理财》:在您看来,目前CFO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呢?
张克慧:现在更主要的一个关注点应该是国资改革,即在这种情况下思考财务应该如何改革,以及思考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或运营模式需要配合什么样的财务模式,这是我们目前作为CFO需要研究的东西。
篇3
关键词:财务转型 部门文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者需要财务有更快的信息反馈速度,并为企业的量化、科学决策支持提供全方位、具有前瞻性的专业支持。财务需要转型以适应内外部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共识,思想决定行为,通过构建符合转型需要的财务文化理念,并在工作中贯彻和落地是实现财务转型的有力支撑。
一、财务部门文化建设是支撑财务转型的关键
文化体现的是一个组织做对事、做成事的规则,文化建设就是将组织现行的行为模式转变为组织期望的行为模式过程,其本质就是通过文化建设将组织期望的理念转变成组织内全体员工共同理解的理念,进而转变成组织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信念,最后由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信念转变成全体员工共同养成的习惯的过程。而这些思维和行为习惯,塑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支撑业务有效开展,实现文化和业务相结合的良性循环,高标准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
财务转型本质上是人与文化的转型,是财务人员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的转型。通过构建符合财务工作发展需求、体现财务专业特色的文化,并融入到业务、融入到日常管理、融入到决策过程,通过业务管理和队伍管理来改善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从而实现功能转型和能力提升。
二、财务转型阶段部T文化的内容
文化既然是组织做事的规则,不同的阶段组织的文化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财务变革转型的阶段,财务部门文化应该体现转型期及转型后财务的特征和工作模式。因此,转型期的财务文化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财务的价值和使命
止其所止,止于至善。财务作为公司核心的职能部门,其最根本的作用就是通过专业的财务分析和财务技能,成为业务伙伴,并只能通过与业务深度融合、以支持业务、使得业务部门的工作更加成功来实现自身价值。
财务数据的实质是业务的行为的反映,财务通过专业的分析,理解并发现业务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专业的视角为业务提供问题根本原因分析和决策支持,离开业务谈财务或者离开业务谈决策支持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转型期的财务文化必须明确,融入业务、服务业务,让业务更加成功是财务存在的价值和使命。
(二)定位财务在业财融合中的角色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财务的角色已逐渐向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洞察方面转化。财务组织也随着需要发展进行变革,传统的交易处理逐渐通过外包或者以信息技术以及流程优化为基础,更小、更敏捷、更迅速的内部共享平台实现,财务被赋予更多的业务分析、价值管理、前瞻性的风险管理和决策支持职能。财务的角色和定位从简单的交易处理、反映监督的角色逐步转变为高效的业务处理者、公司的风险管控者、战略的业务伙伴。
作为公司价值管理的责任部门,财务需要嵌入运营流程,融入业务的整体循环,为价值最大化提供充分支持。作为业务决策的服务者、支持者、战略伙伴、风险监控者,财务人员在融入业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坚持业务主责的原则,避免“伸手过长”、干预业务、替业务做决策,因此,与业务的协作中应遵循“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支持不主持、指导不指挥”的基本原则。坚持做好业务的财务顾问和裁判,成为业务加速器,必要的时候做业务的教练,避免做运动员,拒绝做拉拉队。
(三)明晰财务部门的总体工作目标
财务的总体目标应服务于公司的总体战略,即围绕公司战略目标,打造一支热忱敬业、专业成熟、服务高效、具有业务洞察力并不断自我挑战和成长的财务人员队伍;构建以结果导向、价值管理为核心,服务于内部价值链管理的财务组织和管理体系,通过诚信、领导才能的发展和卓越的财务管理能力,成为创造股东价值的优秀伙伴。
(四)强调财务的基本行为准则
财务作为特殊的管理部门,是公司的价值管理受托者,必须将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守住财务的职业底线,做到热忱敬业有操守,专业问题敢举手。
(1)热忱敬业有操守。财务作为公司的价值管理部门,独特的地位决定了其会面临各种诱惑,因此,在面对诱惑时要守好财务职业底线,讲诚信,坚持操守,打造清正廉洁的财务氛围;财务人员服务于内外部的信息需求者,财务人还要具有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富有激情,甘于奉献,对事业执着进取,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2)专业问题敢举手。财务作为公司运营的监管部门,要明确自己的站位和责任,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谋好政,一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站在公司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指出问题,面对问题敢于说不,处理问题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地发表第三方专业的财务意见。
(五)明确财务部门的工作理念
符合转型要求的财务部门的文化要明确财务的工作理念,体现出新时期财务工作模式的变化,要将服务、共赢、协同作为文化管理的内核进行强化和倡导。
(1)高效服务做能手。数据、账务、流程处理等工作是财务的基石,面对服务需求,财务需要深刻理解客户需求的本质,换位思考,快速响应协作需求,彻底解决问题,避免反复,反对配合别人工作是“帮忙”的思想;面对灰色地带,不绕路,勇于担当,先主动推动解决问题再讲谁的责任。
(2)价值共赢好帮手。财务转型要求财务从核算型向支持型、服务型财务转变,财务已经深入到业务的方方面面,财务不仅是服务者,更是业务的支持者,每一个财务工作者都要思考自身岗位对于工作的价值所在,协助业务发现价值点,帮助其创造价值,驱动各方利益主体实现价值最大化。
(3)协同发展手拉手。财务在融入业务、支持业务的同时要加强财务内部不同分工模块之间的协同,与业务主动配合,形成合力,互帮互助,及时补位,发表建设性意见,助力公司形成良性循环,反对消极被动,反对只提问题不解决问题。
(六)强化新形势下财务的创新与发展理念
财务管理理念日新月异,要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财务文化也需要弘扬创新精神,包容探索中的失误,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立体的财务人员成长机制。
(1)业务发展讲创新。财务在服务业务的过程中需要从财务角度帮助业务不断地挖掘改进点,优化管理过程,提高效率;工作中善于创新和敢于创新,同一件事情,不断寻求最优的解决办法,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有改进,将创新纳入内部绩效,形成不断创新和改善的氛围;做完一项工作后要及时总结,形成书面记录和部门案例库,鼓励员工内部相互分享工作方法和经验。
(2)员工培养要尽心。财务人才素质包含以价值观为核心,专业技能、业务洞察力以及领导力三位一体的素质组合。随着财务职能转型,对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业务洞察力以及基于沟通、资源协调能力的领导力才能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重视各级员工的沟通辅导,培训工作,帮助员工提升技能,融入团队,实现快速成长,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财务人员成长和培训方案,提升财务人员综合能力。
三、财务部门文化管理三步法
通过财务文化建设,影响和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打造一支优秀的干部员工队伍,形成一个优良健康的财务文化,不断增强财务的凝聚力、向心力,塑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支撑业务开展,实现文化和业务相结合的良性循环,高标准地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
财务部门负责人和业务主管干部是部门文化的第一负责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支持业务发展,不能为了抓文化而抓文化,文化只有融入业务,融入到日常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才具有价值。所以,财务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口号或者标语上,要通过在业务管理和团队管理中来提升、改善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要将文化作为管理的工具,通过文化管理解Q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财务文化管理要分三步走。
(一)统一思想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如果一个员工思想不通,你派十个人都管不住他;如果思想通了,你不用管他,他都会努力工作。因此,财务文化建设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要求、明确做人做事的规则和价值观,通过面谈、研讨、培训、宣传、标杆、典型案例等方式,向员工传递财务的工作理念,做事规则,做事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确我们要求做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不仅仅是管理人员,从上到下要统一认识,达成共识,要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要求。
(二)融入业务
文化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管,但光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不够的,文化应服务于业务,不能两张皮,文化管理要通过融入到业务管理的点点滴滴来管,把事掰开了,揉碎了,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财务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财务转型和财务日常工作开展,要通过融入业务,渗透到业财融合的过程中,在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植入和强化价值观的方式,让文化落地。
财务文化要贯穿日常管理,领导者可以通过对问题的关注方向,实现对文化建设和价值导向的引领;通过对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组织危机的反应,诠释和强化财务文化所坚持的价值观;通过分配稀缺资源,反映组织的价值倾向,实现对文化的导向作用;通过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向所有员工传递价值理念;通过奖惩和授权等来体现组织更倡导和鼓励哪些行为,或想努力规避和摒弃哪些行为;通过招聘、选拔、提升、辞退员工所遵从的标准,传递组织的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
(三)固化提升
好的理念必须依靠制度得以传播和落地,财务的文化建设必须依靠良好的制度得以保障。构建完善的财务文化制度,将文化管理通过责任化、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的建设,融入到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流程制度引导约束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财务文化的建设总体需要按照PDCA的管理循环进行布局并实现闭环管理。财务文化建设要想有效推进,必须制订完善的总体策划和推进方案,通过融入到日常业务管理、行为管理实现落地,通过末端验证和责任化考核保证效果,通过过程评估和经验总结,不断改善和优化,实现文化沉淀,提升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兴述,冯琳.财务文化建设的目标模式及实现途径[J].财会月刊,2007(2).
[2]王棣华.论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J].国际商务财会,2011(2).
篇4
总体战略,又被称为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战略。它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重要经营领域和重要资源,通常由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地位、经营规模等制定总体发展策略并监督实施,总体战略一般可分为: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收缩战略。
业务单位战略,也叫竞争战略。业务单位战略由各业务单位或者项目单位的主管人员负责,将公司总体战略进一步分解,制定有效的业务方案和具体措施,形成适合企业自己的竞争与经营战略。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把竞争战略分为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
职能战略,是指企业中的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指导职能活动的战略,它使竞争战略得以实施和保证。职能战略根据每个企业自身的职能设置,一般可分为市场营销战略、生产运营战、采购战略、人事战略、财务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公关战略、信息战略等。
下面就职能战略中的财务战略展开分析和论证,以进一步说明财务战略在企业经营过程的重要作用。
财务战略的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般企业中的投资资本回报率的多少和资本成本都是影响企业价值创造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投资资本回报率是指投出资本或使用资金与相关回报(回报通常表现为获取的利息和/或分得利润)之比例,用于衡量投出资金的使用效果。而资本成本是企业筹集以及使用资本而付出的成本。当企业投资的资本回报率超出且大于资本成本的情况时,企业就能给股东们创造利润的价值;当企业投资的资本回报率低于且小于资本成本时,就属于企业减少利润价值的情况;影响资金余缺的因素有销售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一个企业本年的销售增长额度与企业上年销售额度之间的比率称之为销售增长率,从而反映企业销售的增减额度的情况变化,而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当现有业务的销售额度增长率高于内在的可持续发展增长率时,这说明了业务正处于升值阶段,业务扩张所需的资金高于留存的资金时,资金就短缺;当销售额度增长率小于可持续增长率时,留存的资金除了满足现有销售增长所需的资金外仍有剩余。如下图所示,把他们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矩阵,这就是价值创造/增长率矩阵,也被称为财务战略矩阵,非常形象地阐述了影响企业价值创及资金余缺的各个要素之间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第一现状:增值型企业的资金短缺
处于第一现状的企业,投资资本的回报率一般高于资本成本;销售增长率明显高于可持续增长率。这种企业就处于产业的成长时期,经营的业务具有较高的增长率,产品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市场前景较好,属于“明星产品”。起初,需要判断这种高速增长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如果该产品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市场被分割,业务增长率随着规模经济的产生和竞争格局的形成会趋于下降。
(1)我们通过银行借款来筹集短期所需资金,解决了暂时性高速增长带来的资金缺口问题,等到销售增长率下降后企业会有多余现金归还借款;
(2)如果是长期性的高速增长,应当采用长期的、战略性方法来解决资金短缺这个问题,通常的解决办法有两种途径
第一:通过提高税后经营效率和改变财务政策,来提高可持续增长率,使之向销售增长率靠拢。企业应该改变经营战略,寻求突破性的改进,从经营链分析,哪些作业可以增值,哪些作业可以取消,重新构建作业链,提高增值链中有效作业的配置,从而降低成本;或降低营运资本,减少资金的占用,剥离呆坏资产,用节约下来的现金做投资,这样又具有较高回报率,风险也小;又可以改变采购方面的主要来源、增加适当外购、减少自制,减少占用资金等很多渠道。
第二:提高可持续的资金增长率仍然还是不能有效的去解决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则应该筹集长期的权益资本。增发股份或者通过收购兼并那些增长缓慢,有多余现金的成熟企业,运用收购企业多余的现金来补贴资金短缺。
二、第二现状:增值型产业的现金剩余
处于第二现状时,企业投资的资本回报率将大于资本成本;销售增长率低于可持续增长率,此象限中的企业处于行业成熟期,已经形成了既定的竞争格局和经营规模,各个竞争企业的产品趋于标准化,经营业务的销售增长率缓慢,产品属于“现金牛”,能给企业带来大量剩余的现金。企业首选的战略是利用剩余的资金加速扩大产销规模,增加生产流水线运作,增加经营渠道或者投资有些和此业务有相关的业务。也可以将多余的资金分配给各位股东,增加股份利益的分配,或者回收购买股份。
三、第三现状:减损型的资金剩余
处于第三现状的企业投资资本回报率小于资本成本; 销售增长率明显要高于可持续的增长率时,处于行业的衰退期,产品也将会被别的高技术产品所替代,属于“瘦狗”类产品。只有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才是首选的战略。应深入去了解销售方面的业绩与经营管理的业绩,以便找到提高资产利润率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能需要增加研究开发费用,或者进行重大的组织结构变动。在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的同时,如果资产负债比率不当,应该综合考虑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重,以确保平均的资本成本。若既不能提高投资资本回报率,又不能降低资本成本,最终可能会无奈终结业务,出售业务单元,甚至倒闭。所以有些企业遇到这些发展瓶颈之前,都会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能预先做出判断,提前进行企业变革。
四、第四现状:减损型的现金短缺
篇5
一、 战略管理需要战略管理会计
传统管理会计已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来看,它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对传统管理会计提出了挑战。
(一)战略管理会计更注重企业外部环境
战略管理成功的企业就是要创造和保持持久的相对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应该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提供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各种信息,但传统的管理会计却未能提供这种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跳出了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的空间范围,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战略管理会计特别强调各类相对指标或比较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如相对价格、相对成本、相对现金流量以及相对市场份额等等,使企业管理者做到知己知彼,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战略管理会计更加注重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
传统的管理会计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注重单个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利润最优,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着重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更注重企业持久优势的取得和保持,甚至不惜牺牲短期利益,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三)战略管理会计提供更多的与战略有关的非财务信息
在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衡量竞争优势的指标除财务指标之外,还有大量的非财务指标。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还必须依靠众多的非财务指标,如产品质量、生产的弹性、顾客的满意程度、从接受订单到交付使用的时间等。传统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多的是财务信息,使企业的管理者忽视市场、管理战略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因素。而战略管理会计则提供了大量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包括战略财务信息和经营业绩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以及与企业战略相关的背景信息,如市场占有率、与战略成本有关的数据、企业经营业务、企业资产的范围和内容、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等。
(四)战略管理会计改进了评价企业业绩的尺度
传统管理会计一般以投资报酬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而忽略了相对竞争地位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实际上,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相对的市场竞争地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将战略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即在“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的条件下比较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报酬的变化,对新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与决策。战略管理会计正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利用战略业绩评价,以增加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五)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业绩报告
当今信息时代,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信息系统,这大大方便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信息系统的操作和控制,来监控各种资源的运用。电脑化的信息系统为数据的综合性和及时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编制管理会计业绩报告的时间也大为减少,使得管理会计在问题发生的当时或当天就能提供相关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信息的质量和时效性提供了可能,为会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更易于取得时效性和相关性更强的信息。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一)战略成本思想
成本领先观念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低位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适应环境思想
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20世纪后半叶企业环境的加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或聚类管理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作出的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三)客户要求思想
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客户,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权。客户要求思想的本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指引,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市场价值增值最大化的思想,任何企业不可能长久地赢得客户。企业应从时间、质量、价格等多方面入手考虑如何满足客户要求。满足客户要求要从产品的功能、价格、款式和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并且要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和成本战略特性等,来对客户近期和远期要求、战术和战略的要求等进行仔细分析,先导性地掌握或引导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大程度赢得客户和机会。
(四)正确定位思想
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模、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可以讲,企业的整个战略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其合理战略定位的过程。企业在不同的战略发展期应该具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不但应符合企业一定时期的战略定位要求,更要为企业合理的战略定位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保其战略定位的合理和有效。
(五)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
企业确定发展战略后,要有一个严密可行的实施方案,保证战略得到实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要分析实际情况,评价战略成功与否及其原因,为以后的战略管理积累经验,指明方向。所有这些都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信息和制度保障。这是因为战略的制定和修正离不开市场、客户、价格和成本等各方面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和控制的及时性等,都需要通过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和系统来完成。另外,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不是通过直接的财务会计指标就能被认识,它必须要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评价体系才能说明。譬如,短期的盈利可能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伤害,而一定时期战术性调整的目的可能会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战略上的优势,等等。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篇6
谁能率先进行战略转型,谁就能在残酷的“丛林法则”中稳操胜券。联想集团日前公布最新的2012/13财年Q4暨全年业绩报告显示,联想集团全年营业额高达34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创历史新高达6.35亿美元,同比提升34%,市场份额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而这一漂亮的成绩显然要得益于联想对PC+业务的率先布局。联想集团副总裁、首席战略官(CSO)周庆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在联想集团PC+业务的影响下,联想集团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业务的销量再攀新高,并开始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然,战略先行的背后,财务的支撑也至为重要。日前,周庆彤在出席由CIMA举办的财务战略系列研讨会时指出,在企业中,财务规划是战略执行过程中的重要桥梁,对执行战略规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财务规划一定要与战略规划相匹配。“但目前PC行业的利润率水平较低,而财务就需要具备很强的规划能力和控制能力,才能助力企业实现目标。”他称。
事实上,作为联想集团首席战略官,周庆彤之前早已在联想集团做了8年的财务工作。而如今,站在首席战略官的位置上,他能够更好地从战略与财务的双重维度,来考量企业财务规划如何与战略规划相匹配的问题。
随战略而变
“企业的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财务规划也要随之而变。在一般情况下,业务人员大多会抱怨称,公司的战略既已制定,但财务部门给予业务部门的目标和投资却依然没有变化。因此,他们认为,财务根本就没有规划。”周庆彤说,“但实际上,财务目标的制定与企业的战略实现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对此,周庆彤认为,目前各家企业所处的位置、不同的业务发展以及市场演进所带来的新需求等多重因素,正在挑战着他们的战略。所以一方面,企业战略在不断延续以及不断演进的同时,财务规划也要对此进行有效匹配。而对这一过程的实现,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首先,财务规划要与战略规划按照协同的时间表同步进行。“企业不能在做战略的时候只做战略,在做财务预算的时候只做财务,将二者分割开来是不可以的。他们一定要在协调一致的情况之下同步进行,并且要配备一个输入和反馈的机制,进行协调。”周庆彤称。
其次,在企业的战略制定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在设定目标时,财务目标的设定也一定要与战略目标相匹配。
第三,在保证成熟业务有效运营的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开拓新兴业务。对新兴业务也要有不同的考量方式,以保证新兴业务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给予相关人员足够的激励。“毕竟新兴业务的开拓比较难以成功。”
第四,在不同业务上建立不同的商业模式。“财务规划与战略规划如何匹配,也能反映出企业商业模式的不同,即不同的业务要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财务模型,企业不能把以往的业务模式的经验强加在新的业务上面。”周庆彤说。
目前,联想集团根据战略的演变,正在推行着行之有效的财务规划与战略规划的匹配工作。联想集团的战略规划被称做公司级战略规划,之下为业务级战略规划。财务规划则与战略规划相匹配。公司级与业务级规划会有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循环,但主要以自上而下循环为主。“自上而下的循环在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周庆彤说。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战略规划展开。“在此,我们可以发现去年业务做得怎样、哪块做得好、哪块做得不好。同时在确定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可以设定出最关键的优先级。”
第二部分的工作涉及愿景、商业洞察、业务负责人等。期间部分业务的核心人员也会参与进来,共同对第三阶段的最高的目标进行设定,包括市场份额、财务目标、部分更高期望的KPI值等。
而具体的业务规划则包括产品组合、客户细分,围绕消费产品制定“4P ”计划,再把所有目标都具体数量化,制定出详细的目标。
最后是协调过程。“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各个业务集团都会基于公司中的战略规划进行各自的业务规划及职能规划,协调过程能够使各个目标在相互之间发挥支持作用。”周庆彤说,“这就需要财务团队与战略团队进行充分沟通,比如对每个时间段做什么工作、相互之间有什么需求,都要很清楚等等。”
财务匹配关键
联想集团整体的业务战略被称作为“保护”和“进攻”(Protect and Attack),在过去几年基本上围绕PC业务,保住既有的市场份额(以中国市场和全球大客户市场为主),同时开拓新兴市场份额(除中国市场以外),以交易型业务模式为主(主要是针对消费)。
在联想集团财务部,财务人员会针对不同的业务,将所有的业务分成“保守”和“进攻”两类,并将“保守”类和“进攻”类各自区别对待。这样,财务部门就可以据此设立不同的目标,以发挥财务对各个业务战略的导向要求。
对此,周庆彤称,财务规划在与战略规划相匹配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把财务的重要性表现出来。“财务首先要将整个公司的所有业务定位清楚,这样企业的各项业务发展,就能够符合公司的整体目标。”他说。
比如在PC市场下滑较快的2013年,联想集团的财务部门就及时发现了市场状况变化的关系,并做出了战略调整,将所有的PC业务安排进入“保护”阶段,这样一来可以保证PC业务的利润,同时也可以缩减费用,将PC业务中所节省的资金投入到PC+业务中去,比如对智能手机业务的投入等。
“PC业务里有两种分别,一种叫做利润池,另一种叫做盈利增长。利润池是现金牛,客户市场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等,其首要任务是保证一定利润的贡献。”周庆彤说,“但如果市场状况不好,我们就要做出财务规划,以保证在整个收入没有增长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完成利润增长的硬指标。”
而联想集团的“进攻”策略则主要集中在PC+业务上。2012年,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就宣布PC产业进入“PC+时代”,联想将推出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和智能电视四大品类的终端产品,通过与乐云服务的融合,实现从“传统PC领域领先厂商”到“PC+领域领先厂商”的过渡。
篇7
摘 要本文研究的是与企业财务能力相关的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企业财务能力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和提升企业财务能力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财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企业财务能力特征分析提升策略
企业财务能力是来源于企业能力理论的,其作为企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取决于企业能力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在竞争日益激励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财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其不但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也是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在开展企业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只有明确企业财务能力的概念及内涵,了解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的企业财务能力提升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就以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及提升策略为切入点,对企业财务能力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企业财务能力概念及内涵
企业的财务能力,实际上指的就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迅速的适应变化的财务环境、利用变化的财务环境,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综合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和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财务学识有机组合体。企业的财务能力是贯穿于企业整个动态经营的始终的,同时,也是构成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概括来说,企业的财务能力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关系能力以及财务表现能力四个部分来构成的。其中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指的是企业组织、计划以及控制和协调企业的财务活动所需要具备的独特的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其主要包括企业财务的决策能力、企业财务的控制能力、企业财务的规划能力以及企业财务的创新能力等内容;而企业的财务活动能力指的则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所需要具备的独特的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其通常包括企业的筹资能力、投资能力以及资金运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内容;企业的财务关系能力,指的是企业在平衡相关利益者财务关系方面的能力以及企业的财务网络;企业的财务表现能力指的则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所反映出来的企业的财务发展能力,其一般包括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成长能力和社会认可能力等内容。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具备了优势的、强有力的财务能力,其往往就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会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企业财务能力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展企业财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关注企业财务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二、企业财务能力的特征分析
(一)资源性的特征
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财务综合能力,其直接的体现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财务资源,并呈现出了资源性的特征。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广泛运用,企业财务能力的资源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并越来越被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财务人员所重视和关注。
(二)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财务能力之所以具有系统性的特征,是因为,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方面,企业能力能够决定企业的财务能力。但是反过来,企业的财务能力又会反作用于企业能力。也就是说,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性的特征始终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三)动态性的特征
企业财务能力的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例如:企业的财务能力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会因为地区的不同、国家的不同、行业的不同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能力始终是与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管理模式、财务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这些变量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务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内外环境以及不同的条件下均有着不同的财务能力,而这一点也很好的反映了企业财务能力动态性的特征。
三、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要提升企业财务能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应有计划的实施战略财务管理,培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战略财务管理,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企业的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财务整体战略,是用来指导企业未来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战略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挥在那的基石,是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所做出的判断,对于企业财务能力的最大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提升企业的财务能力时,一定要注意有计划的实施战略财务管理。
二是,要重视财务创新,通过财务创新来促进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财务创新,指的既是管理创新,也是制度创新,财务创新能够通过新的财务元素为企业财务工作诸如新的活力,并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因此,企业在开展财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过财务创新的方式来促进企业财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要注意构建一个财务学习型组织。通过财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来让企业拥有更好的财务学习能力,并通过持续的学习活动,使企业的财务能力不断提升,保持持久的财务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旭.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重新定位:财务能力最大化[J].财会通讯,2010.26.
篇8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总监 委派机制
一、财务总监及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
财务总监即CFO,指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中主管财务的领导。财务总监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企业制度下,财务总监受董事会聘任、委派,为维护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以满足企业所有者经济监督的需要。
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是指财务总监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承担着理财、控制和监督职责,包括价值管理(理财)和行为管理(控制和监督)两个基本方面。在公司智力结构中的具体角色包括四方面:一是财务总监作为“战略计划管理者”,要将公司战略与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结合起来,制定建议并监督实施公司财务战略以支持公司推行其经营战略;二是财务总监作为“公司的价值管理者”,要将价值与财务管理融为一体,全过程参与公司价值创造战略的制定,并与CEO一起全方位培养公司的价值管理能力;三是财务总监作为“流程系统管理”者,要负责实施与公司战略计划相配套的价值管理系统和流程管理策略;四是财务总监作为“公司控制管理者”,要发挥卓越的能力,集战略管理控制能力、价值管理控制能力和业绩管理控制能力于一身。
二、财务总监委派制两种模式的比较及建议
实务中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总监委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纯监督型”财务总监,即企业集团总部向子公司委派的财务总监只负责监督,不参与子公司的决策和运营。另一种是“实职型”财务总监,即委派的财务总监既参与公司的决策和运营,又代表股东对其他经营班子成员进行财务监督,这种模式被许多股份制企业采用,特别是在上市公司采用较多。
(一)“纯监督型”财务总监模式的利弊
1.“纯监督型”财务总监模式的优点。(1)制度设计相对简单。这种模式下,企业集团总部制定一整套详细的制度,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和完善,再根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制度进行微调即可。(2)财务总监的独立性相对较强。外派的财务总监只负责监督,不参与子公司的决策和运营,所以其独立性相对较强。(3)集团总部对委派财务总监的管控力度相对较强。集团总部与委派的财务总监签订劳动合同,财务总监作为集团总部的员工,人事关系保留在集团总部,享受集团总部的各种工资和福利待遇,由集团总部对其工作表现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其绩效奖金。若财务总监工作有渎职行为,派出机构可以扣发工资和绩效奖金,甚至与其解除劳动关系。因此,集团总部对委派财务总监的管控力度较强。(4)财务总监汇报的情况会相对客观。由于委派财务总监不参与子公司的决策和运营,因此子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与财务总监无直接关系,集团总部对财务总监的考核着重其工作表现,一般不与子公司经营业绩好坏直接挂钩。因此,委派财务总监的工资、奖金等切身利益与子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无关。财务总监没有业绩粉饰的动因,汇报的情况会比较客观。
2.“纯监督型”财务总监模式的缺点。(1)“纯监督型”财务总监的法律地位欠缺。《公司法》设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分立,各司其责,监督职责由公司监事会承担,而“纯监督型”财务总监游离于公司法设置的法人治理机构之外,其法律地位欠缺。(2)财务总监的监督作用可能会受限。“纯监督型”财务总监不参与子公司决策和运营,不分管公司的财务部门,没有纳入子公司财务管理的正常签批流程。因此财务总监无法深入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公司的生产经营等实际情况,很难完全行使监督职责控制和降低企业风险,很多情况下只能起到形式上的监督和审查。(3)“纯监督型”财务总监的委派可能会影响子公司经营班子的和谐和团结。“纯监督型”财务总监的定位决定了其与企业经营班子其他成员处于一定的对立面,往往会被经营班子其他成员排挤和孤立,不利于企业经营班子的整体和谐和团结。这种情形下,财务总监也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和线索,无法起到真正的监督职责。(4)集团总部无法对财务总监实施有效激励,导致财务总监队伍稳定性较差,人员流动性过大。由于“纯监督型”财务总监只负责监督,不参与企业的决策和运营,集团总部对委派财务总监的考核往往不与子公司经营业绩挂钩,而只看其工作表现,而工作表现往往又难以量化。因此,财务总监实际工作的好坏在绩效考核中很难得到体现,考核所起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
(二)“实职型”财务总监模式的利弊
1.实职型财务总监模式的优点。(1)“实职型”财务总监法律地位明确,聘任依据充分。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推荐财务总监人选,由子公司董事会进行聘任,该财务总监相当于子公司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参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分管公司财务工作。因此,“实职型”财务总监的聘任依据充分,法律地位明确,成为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之一。(2)“实职型”财务总监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实职型”财务总监是子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之一,相当于企业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或总会计师,能深入企业内部,完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全过程监督公司各项业务,能有效控制经营风险。财务总监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时,还可对董事其他经营班子成员是否有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进行关注。(3)“实职型”财务总监有利于企业经营班子的和谐和团结。“实职型”财务总监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是公司领导班子中的核心一员,该定位避免了他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处于对立的地位,有利于领导班子的和谐和团结,更有利于实现价值的最大化。(4)集团总部能对“实职型”财务总监实施有效的激励,财务总监队伍的稳定性会较好。“实职型”财务总监是子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分管企业财务,因此,财务总监工作好坏与子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相关。集团总部对其进行评价和量化考核比较容易,一般将其直接纳入子公司领导班子的考核范围,通过子公司董事会进行有效激励。由于财务总监工作的好坏通过考核得到了直接体现,且其薪水与同级别的企业副总经理一致。因此,财务总监的工作积极性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财务总监队伍的稳定性会较好。
2.“实职型”财务总监模式的缺点。(1)“实职型”财务总监独立性相对较弱。由于“实职型”财务总监既参与子公司的决策和运营,又负责监督其他经营班子成员,因此,与“纯监督型”财务总监相比,其独立性相对较弱。(2)集团总部对“实职型”财务总监的直接控制力可能有所减弱。“实职型”财务总监虽然是由集团总部委派,但由于其人事关系工资薪酬在子公司,其利益关系与子公司一致。因此,集团总部对财务总监的直接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3)财务总监的监督作用可能有所减弱。这种模式下,财务总监参与子公司的决策和运营,并且其工资、奖金等切身利益与子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相关。财务总监也成为“内部人”之一,有可能进一步成为“因内部人控制而损害股东权益的”一员,特别是当某些经营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与业绩指标好坏相背时,财务总监就做出与其监督定位相背的职业选择。
三、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选择及其关键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从法律角度、实务角度看,“实职型”财务总监委派制是大型企业集团委派财务总监的最终选择。“实职型”财务总监委派制在运行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一)财务总监设定双重身份
双重身份是指财务总监既是集团总部派驻子公司的财务总监,代表集团总部履行对派驻子公司财务监督的职责,同时又是派驻子公司的总会计师,组织、管理派驻子公司的所有财务活动。在履职过程中,当两种职责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财务总监要对集团总部负责。在双重身份下,财务总监可以相对充分地行使职权,通过直接参与派驻子公司决策,促使集团总部的管理目标、管理措施得以顺利实现和严格贯彻,及时发现派驻子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止和纠正派驻子公司的不规范行为。
(二)财务总监接受集团总部业绩考核
对委派的财务总监实行有效的约束控制、业绩考核及激励机制,是集团总部对子公司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度安排上,可采取单向考核和双向考核两种方式。前者是指财务总监只接受企业集团总部的业绩考核,薪酬水平由企业集团总部决定并发放;后者是指财务总监同时接受企业集团总部和子公司的业绩考核,但以母公司的考核为主,薪酬水平由企业集团总部根据最终考核结果决定。企业集团总部在考核和薪酬安排上的绝对话语权和决定权,是财务总监有效行使职权的重要保障,这样能保障财务总监的财务监督职责能够充分发挥,保障企业集团总部的管理意图和要求贯彻和落实。
(三)执行联签制度
建立财务总监与总经理联签制度,明确需要执行联签的具体事项。具体事项的确定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同时要体现企业集团总部的管理意图,可视派驻子公司的经营规模、业务特点、基础工作水平等因素差异确定,并报企业集团总部审批通过后执行。执行联签的重大事项主要有:开立公司银行账户;提供贷款担保、信用担保、债务担保、资产抵押、质押;超过年度预算和超过费用开支标准的损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项目的款项结算;超过规定限额的提取现金和银行转账结算;重大经营性垫付款项和非经营性垫付款项等。联签制度的执行,使财务总监和总经理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有效的制衡。
(四)异地委派
异地委派可以保障财务总监的独立性和执行力会更强,因为异地委派的财务总监与派驻公司之间没有历史关联,不易发生串通、舞弊等行为。在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建设初期,为了使财务总监更好地履行财务监督的职责,保持其在工作中的独立性,应考虑异地委派财务总监,不宜从派驻公司直接选派。在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运行一段时期,可考虑调整异地委派的方式,使财务总监委派制度更加人性化,因为当制度执行进入相对成熟期后,财务总监对其身份的认知已更加深入,在经过异地委派后,其独立性的职业要求得到了强化。
(五)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在集团总部与财务总监之间,应通过报告制度建立稳定、畅通的沟通渠道,以确保集团总部及时获得派驻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报告的内容包括:派驻子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和内控制度的建立、执行及变更情况;派驻子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及其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派驻子公司与财务活动有关的重大经营决策程序的执行情况;派驻子公司重大投资项目、重大经营计划和资金运作方案的实施进展和管理情况,以及派驻子公司相关经营、财务、管理等各方面情况。
(六)财务总监年度述职
年度结束后,集团总部应组织所有派驻子公司财务总监进行集体述职,由集团总部主要高管成员以及财务、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评委组,根据财务总监的述职情况进行评分。述职的主要内容包括年度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果、财务运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派驻子公司目前财务状况的整体评价以及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及计划。述职程序包括述职人做述职报告以及现场答辩、评委评分等环节,并根据述职报告结果进行奖惩。Z
参考文献:
篇9
一、常用的控制模式
日常企业采用的财务控制模式包括集权制、分权制和相容制。
(一)集权制
顾名思义,集权制就是讲企业集团的财务的控制和决策权统一揽入到集团的财务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当然其缺点还是多于优点的,其优点是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源可以有效共享,保证集团财务的便识性和可操控性。其缺点是在企业子公司众多的情况下,母公司不能很好的调动子公司的理财积极性,容易加大母公司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同时由于程序复杂,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在危机面前不能做出快速的反映。母公司应该适度放权,让子公司来进行部分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升整个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推动整个集团的发展。
(二)分权制
分权制相对于集权制,将集团的财务控制权分配到各个子公司成员中,母公司只需给与子公司一些财务管理工作上的指导。其优点在于,提升了子公司成员的理财的积极性,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获得提升,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其缺点在于不能很好的整合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源,不能做到企业资源的共享,难以发挥整体的优势,减弱了母公司的财务控制权,增大财务在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公司或者是刚刚起步的新公司而言,相对使用。
(三)相容制
将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是大多数企业采取的一种财务控制模式,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状况,对于集权和分权进行不用程度上的倚重,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偏重于集权,其他情况下偏重于分权。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但是实际上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什么时候进行集权、什么时候进行分权、集权的程度是多少、分权的程度是多少等等,这是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控制模式选择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一)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在企业目标制定上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在企业的战略制定上分为扩展性发展战略、收缩型发展战略以及混合型发展战略。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是一个成熟企业应该做到的。在扩展型发展战略下,企业集团不应该进行企业财务控制的集权,应该给予子公司财务控制权力,发掘子公司的自身潜力;在收缩型发展战略下,企业应该适度集权,把握企业财务的主控制权,发挥企业集团整体的优势;对于混合型发展战略,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上财务权力的倚重。
(二)企业集团的产品
企业集团化产品具体可以分为单个产品、多个产品、相关联产品以及无关联产品。对于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定位方式,以此来分析企业集团的权力的倚向。
(三)企业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企业集团进行初步发展的阶段,企业集团应该更多的偏重于集权,强化企业的控制。在企业发展的中期阶段,企业应该偏重于分权,增强子公司的活力。在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企业应该采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混合制度,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公司的技术要求
对于那些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公司,应该采用集权制,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来降低成本。对于那些技术要求很高的公司,企业应该将重心转移至企业的技术研发上,而不是企业的财务控制上,这时企业应该采用分权制,通过技术优势来控制子公司。
(五)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往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对于直线制结构、职能制结构一般采用集权制财务控制模式,将决策权归于上层。对于事业部结构和多维制结构采用分权制财务控制模式,将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权下发到各个子公司成员中。
三、理论分析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篇10
关键词:烟草;转型;财务;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05-02
2013年是北京烟草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市局公司在全市提出营销模式转型,将原有营销策略以销售公司为主改为以区县局公司自主提报,按订单组织货源、按需求衔接计划、按价格调整策略为主,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导向的营销模式。这次转型可以说是北京烟草营销模式的一次重要变革,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深入思考,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
一、创新思想,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型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养成习惯,而习惯促成文化,思想的高度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因此财务人员在思想上必须清醒地认识营销模式的变革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处理能力。
1.正确认识营销模式转型的意义。营销模式的转型是北京烟草营销的一次变革,有着深远的意义,转型的背后是北京烟草贴近市场,贴近零售客户,是精准营销理论在北京烟草中具体实践。精准营销(Precision marketing)理论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对于北京烟草来说,落实精准营销主要就是做好四个步骤:第一,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的市场差异;第二,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的产品需求差异;第三,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的服务差异;第四,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的品牌培育差异。
2.增强财务人员知惑解惑能力。营销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财务管理模式也会面临新的问题,如果财务人员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高自己知惑解惑的能力,必然茫然于财务管理的方向。因此财务人员作为基层管理者要做到知惑解惑,对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头脑,要养成主动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勤于思考,要勇于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质疑自己以往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时要提出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案,然后从中挑选出一个切实可行又有效的方案,这样才能保证问题又快又好的解决。
3.突破财务人员的保守思维模式。财务人员一般给人的感觉是“账房先生”,只会低头算账,不会抬头看路。在企业外部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传统的财务思维方式已经落伍,财务人员必须主动思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自己所能做的贡献。不得不承认,由于有国家政策的限制,财务人员为企业创收的能力不高,但是开源固然重要而节流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突破财务人员的保守思维模式,主动配合营销模式的变革而改变以往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手段。
二、基于营销模式变革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企业规范内部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应对企业经营环境风险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财务人员必须从全面预算管理的角度去迎接营销模式的变革。
1.建立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预算目标。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的牵头部门,需要具备整体的把控能力,预算的编制也必须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方向。在总的目标框架内,牵头制定可操作可实现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预算的编制应为预算的实现指明方向,预算的编制需要所有部门的共同合作。
2.梳理预算管理流程,做到控制有效,流程简单。著名的流程再造管理大师哈默与钱皮合著的《企业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正式把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定义为“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地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流程来说同样适用,目前全面预算已经成为每个业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预算的意识也在职工中逐步建立起来,但是由于预算管理有很多专业的财务知识,需要用财务的理念去思考流程,这样就要求业务部门的预算管理员有一定的财务知识,这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预算流程控制再造过程中必须要在上述四个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过于复杂的过程虽然满足控制的需要,但是不符合成本、服务和速度的要求。流程的设计要进行换位思考,方便其他业务部门操作,必要的但难以操作的控制点有必要书写操作细则,而不是简单的操作手册。只有相对方便业务部门的操作,才能真正实现全员预算管理意识,实现预算事前控制,最终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控制。
3.提升财务预测能力。目前的企业整体的财务预测并非一个整体,销售预测能从销量预测到毛利,财务预测是从毛利开始预测到税利,如果销售预测达不到税利增长的要求,则需要从头再来。这样的预测以前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根据每一个片区预测销售情况,再汇总,再测算,工作量太大了。而且对于财务预测来说,税利预测是一个公司企业经营的整体预测,应该是一个双行线的通道,而不是单行道。因此在新的营销模式下,应该建立一种更高效的财务预测数据模型,在销售预测前就设定好税利最低增长比例,最低毛利率、最低单箱结构等基础数据,然后在销售预测中进行联动预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变量动了,其他的变量一定会联动,但最终不能低于最低税利增长比例,或者增长额。这样的预测方式会大大提升销售的预测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4.提高财务分析能力。在目前经营模式转型的一个重点就是根据市场情况组织货源,而有效的财务分析将提升企业预算管理的能力。目前的月度预算仅仅局限于月度资金的预算,但转型后月度预算必须跟月度经营预测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后期的执行分析,特别是月度预测与执行的差异分析更是企业财务预算分析新的重点,不再是简单的对表指标数据的罗列,而是要深入到数据背后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区分哪些是我们自己预测不切合实际的,哪些是我们无法解决的,哪些是我们考虑不周的,通过哪些手段我们能够解决多少的问题,提出我们从财务角度思考的建议。光提供指标的多少、同期的对比多少、预算执行率多少,这是初级财务分析的水平,差异的产生都是由背后诸多原因所造成的,不深入分析原因就不叫财务分析与预测。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Water B.Neigs认为,财务分析的本质是搜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的一种技术,而分析和解释是财务分析的精华。他们是使用者最为关心的,只用通过财务分析和解释差异背后的原因,才最能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从而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
三、构建新形势下的全面风险内控管理
营销模式的转型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营销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它代表着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一种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型,是烟草行业未雨绸缪的企业战略发展愿景规划,是事关烟草行业发展的大事,绝不是预算数据来源变革这么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全体烟草员工深入思考,思考如何与市场接轨,如何将本职岗位与市场竞争接轨,如何将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融入到烟草企业管理当中。
1.加强企业财务基础管理,预防政策性风险。企业财务作为监督和服务部门具有双重身份,不但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更要让企业发展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因此要求财务工作者必须加强基础规范和基础流程的审核,抓住风险的源头,违反国家和行业财经法规的坚决杜绝,这一点在以往的财经整顿中已经做得不错了;注重基础规范管理更要注重加强基础流程的管理,理顺流程自然就会增加财务的先期审核,就可以规避一些政策风险。同时财务人员在政策学习方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不仅要了解本行业的财经政策,更要涉猎一些行业外的政策。对本行业相关的政策要吃透,要想深想细,对于行业外的政策也要知晓了解,特别是重大的财经政策法律法规及实施细则。防止企业在对外开展业务中受政策性风险的影响,而陷入项目继续执行与撤销的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