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制度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查研究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坚持重大决策之前开展调研。凡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不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做决策。凡提交市委常委会决定的重大决策方案,必须经过调查研究程序,把是否进行调查研究作为追究重大决策失误责任的主要内容。
二、重大调研课题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优势,借助社会智力资源,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参与调研决策分析、咨询论证。一些重点课题可以聘请专家学者参加,也可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由专家学者承担。
三、明确调查研究的主要分类。调查研究主要分为基本情况调研、典型经验调研、新生事物调研、市情民意调研、决策性调研、督导性调研和突发性问题调研等。要按照不同类型的调研,认真把握好调研工作的主题。
四、突出调查研究工作的重点。调查研究要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展开,既要抓住各级领导关注的焦点问题,又要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切实为市委决策做好服务。对于农民上访、职工下岗、减轻农民负担、司法不公正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深入基层调研,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
五、把握重点调研课题的时限。对于贯彻中央、省委、酒泉市委以及市委重大部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要及时开展“短平快”式的调研,迅速准确地反映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增强市委快速反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六、不断提高撰写调研报告的本领。撰写调研报告是每一位市委委员的一个基本功。要勤于观察,捕捉信息,掌握动态,选准课题;勤于思考,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勤于学习,努力扩大知识面;勤于练笔,不烦修改,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七、认真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一是情况要真实。反映情况要真实可靠,提供信息要准确无误,得出的结论要正确公正。二是材料要详实。要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找出规律性。三是文风要朴实。调研报告的文字要生动质朴,不要华而不实;要文字简练,不要拖泥带水;要数据一致,不要前后矛盾;要结论客观,不要主观独断;要有前瞻性,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四是建议要切实可行。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既要防止光讲观点没有材料,满纸结论性语言,空发议论;又要防止只堆砌材料,不提出明确观点。建议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实际,合情合理合法,便于操作,便于研究。
八、加强对调研成果的转化。要建立市委委员调查研究工作资料库,加强全市性资料交流,对一些有分量、有价值、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成果,可采用《参阅件》的形式印发全市进行成果共享,也可推荐给新闻媒体或其它刊物发表。要做好优秀调研成果的评审工作,每年召开一次调查研究交流座谈会,通报调研成果,进行调研成果交流和评审,将优秀调研文章编印成册。市委的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等要重视采纳优秀调研成果,及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新思路和新举措。
九、建立和完善调研工作责任制。每位市委委员每年用于下基层调研的时间不少于一个月,每人每年选定1个调研课题,亲自主持制定调研方案,亲自组织调研活动,亲自组织撰写有分析、有建议、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市委常委每年下基层调研的时间不少于两个月,每周一般不少于一天,市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市委委员调研工作专题汇报。
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月活动。市委确定每年11月份为调查研究月,全面盘点全年工作,分析形势,谋划下一年度发展思路。调查研究月所确定的重大调研专题,分别由市委常委包抓,各常委对所承担的课题,要亲自主持制定调研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到调查研究与本人分管的工作相结合、与服务市委的决策相结合。
十一、对全市调研课题实行分类管理。市委常委会确定的调研课题为重大调研课题。重大调研课题由市委办公室征集各方面的意见,提出建议性课题方案,报市委常委会研究确定。事关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调研课题,由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市委办公室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市委委员承担的其他调研课题为专项调研课题。专项调研课题由市委委员研究提出,向市委办公室备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调研成果。市委关注的其他调研课题,由各乡镇、各部门根据各自工作实际情况来完成,并向市委办公室备案和提交调研成果。
十二、坚持深入基层联系点调研制度。要把基层联系点作为市委委员调查研究的落脚点,坚持经常深系点调查研究,原则上每月深入基层联系点调研不少于2次,及时掌握联系点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动态,要善于从各自联系点上发现新问题,切实帮助联系点解决实际困难。
十三、不断改进调研方式。要采取上下结合、横向联合等方法,开展联合调查研究。要注重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和水平。对涉及全市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调研课题,可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等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要反复论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十四、切实转变调研作风。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调研作风。全体市委委员下基层调研,要轻车简从,不准搞超出规格的接待迎送,不得给基层增加负担,要带头深入基层一线,带头联系困难群众,多到问题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把调查研究的过程,变成为基层群众服务的过程,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市委委员在群众中的威信。
十五、建立资金投入办法。对重大调研课题实行调研经费专项划拨制度,在分配重大调研课题任务时,应足额拨付相应的调研经费,专项资金从市财政中列支,并在人员、时间、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从各方面支持和鼓励市委委员开展调研工作。
十六、完善考评管理办法。市委委员的调研课题完成情况,由市委办公室汇总,定期向市委常委会报告,年底由市委常委会进行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干部考核、评优树模范畴,把调研工作完成情况、建议转化为决策情况,作为评价市委委员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依据。
篇2
关键词: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制度;扶贫绩效
1.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状
贵州省的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涵盖了贵州省66个县域,占全省县域总数的75%,这其中还包括50个国家重点扶贫县。该连片地区石漠化面积达到3.3万平方公里。三大片区常用耕地面积136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7.3%。2012年末,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总人口是2319.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6.6%。2012年贵州省三大片区的生产总值是3214.94亿元,占整个贵州省生产总值的43.9%,人均生产总值是13858元,是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70.4%。2012年,贵州三大片区公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285亿元和1201.7亿元,分别占贵州省的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28.1%和43.6%。贵州三大片区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量是1069.97亿元,是全省总产量的74.5%。三大片区的粮食产量是867.2万吨,占全省的粮食产量的80.3%。2012年末,贵州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813.1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88.1%。三大片区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5%,远远高于全省的26.8%的农村贫困发生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集中了石漠化问题与贫困问题,扶贫难度较大。
2.贵州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制度及绩效分析
2.1参与式扶贫制度绩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就开始推行参与式扶贫制度。参与式扶贫制度的理念就是让农民积极参与其中,成为扶贫的主体,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实行“参与式整村推进”政策,让农民自主决策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建设自己家园的创造性。另一方面,通过基层社区主导的方式进行扶贫试点,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在连片特困地区,参与式扶贫制度也初见成效。以滇桂黔石漠化区的罗甸县为例,从2003年到2005年,举办了90多期的农村技能培训,参加培训人数达8550人次,有60%以上的农户掌握了1至2门致富技术。15个村的2995户的住房、饮水、交通、卫生服务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2.2整县推进制度绩效
在贵州连片特困地区,整县推进制度是一种比较有效、快速的脱贫方式。整县推进通过引导社会资金、财政资金等资金多元使用,统筹和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到贫困地区,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以乌蒙山区的威宁县为例,该县在实行整县推进扶贫制度的过程中,加强扶贫资金的统筹管理和集中使用,把威宁县建成为全省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的示范县。
2.3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制度绩效
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扶贫制度是指对贫困地区的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民进
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技术水平和生活水平。
贵州省从2005年到2010年每年作为专项奖金的财政扶贫资金就有5000万元,连片特困地区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10万人。2010年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60万、48万人参与转移,192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脱贫致富问题。
2.4产业化扶贫制度绩效
在连片特困地区,由于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业很难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是农业产业化,只能依靠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扶贫致富。
当前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发展特色农业。以滇黔桂石漠化区的晴隆县为例,该县是贫困与石漠化的典型,从2006年到2011年,实现了从2006只波尔山羊种羊起步到存栏羊42万只的光荣成绩,1.28万农户参与养殖,脱贫致富的人群已达到75%,养羊的人均收入达到5296元,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31%提高到2011年的50%。
第二,大力扶植龙头产业。“十一五”以来,贵州省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累积投入各项扶贫基金3亿多元,中药材种植面积多达120万亩。中药材产业覆盖了200多个乡镇,从中收益的农民接近7万多。大力扶持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工业,最终建成了一批中药材龙头产业基地。
第三,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是充分利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结合当地的政策支持,使当地的旅游业产业化,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摆脱贫困状况。
贵州省针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围绕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等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乡村旅游扶贫品牌,启动建设10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来自乡村旅游、农村就业20%来自乡村旅游、全省旅游总收入20%来自乡村旅游”。
3.连片现有扶贫制度存在的问题:
(1)扶贫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现有在扶贫绩效考核中,更多的是以经济效益衡量扶贫成果。因此政府更加关注的是经济指标,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其实,扶贫绩效的考核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考核体系,在考核经济指标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劳务输出扶贫模式为例,这种扶贫模式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收入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是,在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输出的背景下,出现了留守儿童、老人的养老问题等社会问题。
(2)产业联动效益不高。以往的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模式主要有:对口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景区带动扶贫和异地安置扶贫等形式。这些扶贫模式都是从某一因素进行研究,强调了外来援助、农业、旅游和人口迁移等因素对扶贫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相关资源的衔接和整合,没有把扶贫工作放在整个区域经济中统筹考虑,因此,产业联动效益不高。
(3)贫困人口自主参与程度较低。目前的扶贫制度,无论是对口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农业产业化扶贫还是旅游扶贫。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针对扶贫项目的要求和完成上级的硬性指标。而贫困人口在参与扶贫项目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贫困人口很难在获得公平、合理的机会。就如“移民反迁”的现象,就足以证明贫困人口自主参与程度低造成的后果。
4.扶贫开发对策建议
针对贵州省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生产力状况低下的现状以及现有扶贫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4.1优化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扶贫
实现产业化扶贫最重要的就是优化产业结构,而在贵州省三大连片特困地区,亟待产业优化的就是农业和工业。在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农业是扶贫克坚的主要着手点。由于连片地区耕地资源稀缺,土地生产能力低下,因此我们急需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可靠途径。我们可以依托科学技术来发展特色农业,学习“晴隆模式”的经验,根据当地的土地资源特点,集中当地的人力、物力开发出一种或者集中有市场潜力的特色农业。适合种药材的种药材、适合栽果树的种植果树、适合种植蔬菜的种蔬菜,反正一切要以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中心。针对连片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不可持续开发等特点,有必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有效、合理的工业结构。在矿产资源开发方面,首先要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加工能力,增加附加值。同时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化开发,加快实现资源开采,深加工等一体化模式,壮大区域扶贫产业规模。
4.2.开启生态扶贫模式
在石漠化严重的三大连片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成为这片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特点。政府为了兼顾环境问题,在制定扶贫政策时,生态扶贫模式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1)依靠生态农业实现三大片区生态扶贫
生态农业是指依靠农业系统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稳定增长的产业。而三大片区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有的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该片区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蕴藏量巨大。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培育出了板栗、油茶、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以及黄连、杜仲、银杏等中药材。因此,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上述比较优势,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加强对现有的林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在满足农业用地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提高片区森林覆盖率和林业经济效益。其次是引导农民找准市场,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农民积极开展生态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基地”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
(2)依托生态工业实现三大片区生态扶贫
过去,三大片区主要依赖“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物质流动模式来发展工业,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生态破坏严重,为了避免资源的日益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我们必须积极引入物质循环流动模式,在片区内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而生态工业发展的最佳组合模式就是生态工业园区。一个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区由多个产业生态网络纵横交错而形成的,在这些生态网络中,若干个不同的产业部门可以相互利用原料、能源、“三废”和中间产品,从而实现一种理想的循环经济形式,达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片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依托生态旅游业实现三大片区生态扶贫
大力发展三大片区生态旅游业,首先要制定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目标,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稀有的旅游资源。其次要积极宣传环保旅游,倡导游客绿色旅游。
4.3.全面推行教育扶贫
普及扫盲教育、义务教育、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促使受教育者获得就业机会,改善收入状况,是全社会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成果,摆脱贫困的关键。
首先,要普及基础教育。坚决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基础教育的关键,必须结合三大连片贫困地区的特点开展基础教育,办学方式可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教育方式可采取分散、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方式,特殊情况下可以发展寄宿制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率。
其次,要重视职业教育。要想提高人力资源的劳动技能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在三大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结构的调整中,应逐步打破传统的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适应连片贫困地区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使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更有实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
再次,要发展技术教育,文化科技知识教育是传播和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成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动员连片贫困地区内外科学技术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帮助贫困县建立农技站、职业中学以及与有关技术经济部门联合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如委托培训、订单式培训、半工半读等,向贫困农户推广实用技术成果,以提高贫困乡村劳动力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重点选择一些成熟可靠、容易掌握,有利于解决群众温饱、脱贫致富的科学技术,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贫困户手中,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4.4.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公共服务
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能力与经济产出增长是正相关的关系,基础设施能力每增长1%,经济产出就能增长大约1%。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贵州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二是加快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三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增强抗旱能力。提高贵州三大片区贫困地区的社会服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首先要针对人均纯收入低于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贫困线的贫困人口实施社会救助措施,解决贫困人群“吃饭”的问题。其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分类援助,对农村“五保户”的救助标准要高于农村低保标准。最后,对农村特困地区医疗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将所有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医保救助范围,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游俊、冷志明、丁建军.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3)-武陵山片区多维减贫与自我发展能力构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9.
[3]范柏乃、龙海波、王光华.西部大开发―政策绩效评估与调整策略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方黎明,张秀兰.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J].《财经研究》,2007(12).
篇3
出口退税在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可以增强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结构更加的合理,逐步摆脱之前中国产品给世界的印象。出口退税政策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只有客观的分析我国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实际,才能很好地出台相应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外汇。
【关键词】
出口退税;制度;改革
引言
自出口退税政策实施以来,在接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企业出口产品竞争力增强、缓解了就业压力、外汇增加、对外贸易处于顺差等无不显示了出口退税政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我们也要从中发现,出口退税制度仍然存在很多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去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只有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出口退税制度,才能发挥出其巨大的作用。
一、我国目前出口退税制度的成效
(一)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
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较快,但是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丰富的赖资源、廉价的成本来获取市场,同时出口的产品结构不合理。通过出口退税政策的积极引导,让企业得到实惠的同时,可以让企业逐步转型,转而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摆脱以往的发展模式。这样既优化了我国产品的出口结构,同时逐步改变了中国产品在世界中的印象,有利于避免更多的贸易摩擦,让中国不再是国外反倾销的主要对象,减少对外贸易的阻力,让我国的进出口实现均衡发展。
(二)出口退税制度改革酝酿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出口退税政策来调整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同时促进企业的整合,优胜劣汰,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品牌意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充分发挥地区经济的优势。在我国的各地区,有些地区主要是以高附价值产品出口为主,有的却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的地区产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可以有效的引导地区发展优势经济,有效利用资额同时,增强地区产业的竞争力。
改革制度,抑制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过快增长,由于我国贸易顺差巨大,这就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摩擦较多,伴随着反倾销调查对我国企业的出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改革将有效的缓解这一矛盾,为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避免反倾销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二、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合理,容易发生骗税
在目前的退税管理中,尽管是多个部门相互进行核对,但是每个部门所采用的标准存在很大差异,无法有效的达到信息共享,这样就造成各部门无法有效的配合,再加上每个环节上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就让别人有漏洞可钻,从而骗取退税。
(二)政策变动频率较高,调整幅度较大
由于政策的变动过于频繁,这就给相关的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也就给政府拖欠出口退税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这样不利于政府政策的有效落实,造成公信力的缺失。最为关键的是不利于出口企业的发展,尤其对那些依靠退税维持生存的企业而言更是一种毁灭的性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规划,打击了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财政压力巨大
我国的退税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但是相对收入较少的地方政府而言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我国的出口增长过快,这就造成出口退税的总额较大,这就造成了财政巨大的压力,所以欠税的规模越来越大。以此同时,制度设计也是造成这种局面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退税程序环节过多,审批程序复杂,工作效率较低
由于退税关系到很多部门,只要其中一个部门处理滞后,这就必然影响整个进度。再加上一定程度的腐败因素,这更增大了企业正常退税的难度。由于退税的不及时,这就容易造成占用企业资金的现象,阻碍了出口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五)出口退税的法制建设不完善
我国整体法制建设不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了很大的漏洞,限制了政策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三、针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建议
(一)制定稳定合理的出口退税政策
通过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国际经济环境,制定稳定可行的长期退税政策,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和出口企业的长期发展。频繁的变动只是暂时解决短期存在的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完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退税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的简化审批的流程,避免涉及过多的部门而造成退税时间过长,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遏制骗税行为的发生。
(三)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合理分担
在目前的机制下,中央负担了过多的退税,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也是欠税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央因此需要增加出口退税收入,从而增强自己的退税能力。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退税网络管理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有效的退税网络,可以强化交叉核查,同时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在有效防止骗税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系统,尽量简化程序,提高办事的效率,避免造成退税过长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
(五)建立和完善退税的法律法规,规范相应的操作流程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国家的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让相关部门明确自己权责,提高办事的效率,形成各部门相互监督又相互密切合作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A・欧文.备受非议的自由贸易(第二版)[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
[2]冯秀泉.税制调控研究方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郭远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辨析[J].国际贸易,2013(8)
篇4
【关键词】失独家庭 社会支持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21-03
所谓“失独家庭”指的是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即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失去其唯一的支撑点,而致使家庭结构瓦解。在“二胎”政策未出台前,根据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鼓励已婚夫妇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因此,许多家庭选择要一个孩子,成为独生子女家庭。事实上,独生子女家庭存在着较高的风险,一旦子女遭受意外死亡,便形成残缺的家庭结构――失独家庭。这类家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暂时性失独家庭(可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和永久性失独家庭。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失独家庭界定为:父母年龄在50周岁以上,独生子女因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原因死亡,且没有领养及再生育的家庭。这些失独者因年龄、经济或其他因素,不能或不愿再生育和领养子女,随着他们逐渐步入老年阶段,将面临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困境。然而,这些失独家庭往往不为社会大众所关注,难以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为了掌握普通大众对失独家庭的关注了解情况,以期构建完善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本文以广西普通大众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
一、数据调查概况
(一)数据来源。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出问卷1300份,收回1026份,回收率78.92%。其中,有效问卷为1001份,有效率97.5%。调查对象为广西普通大众群体,在性别结构上含男性470人,女性531人;在年龄结构上,15岁至25岁的712人,26岁至35岁111人,36岁至45岁67人,46岁至55岁65人,55岁以上46人;学历结构上,初中及以下133人,高中284人,本专科546人,硕士研究生30人,博士研究生8人;城乡结构上,城镇人口439人,农村人口562人,调查对象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掌握大众对失独家庭现状的了解情况;第二部分,了解大众对失独家庭开展社会支持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问卷涵盖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采用EXCEL2010中的CUONTIF函数对统计选项进行频数分析的方式(选择频数与有效样本比值);针对客观题题作分类统计,辅助使用SPSS进行相关统计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社会支持是一定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支持系统中可以获取各种资源支持。失独家庭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缓解精神紧张,消除心理阴霾,得到物质支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众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主力军,通过调查研究获取大众对失独家庭关注支持的数据和意见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一)大众对失独家庭现状的了解c思考。具体如下:
1.大众了解失独家庭信息的渠道。掌握普通大众对失独家庭信息的了解渠道是加强对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研究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47.19%的人选择以网络了解失独家庭有关信息,其次为电视(41.38%)、纸质媒介(34.47%)、他人告知(30.46%),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失独家庭信息的比较少。可见,普通大众获取失独家庭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的,其中网络、电视、纸质媒介等方式占有较大比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众了解失独家庭信息的重要载体。
2.大众对困扰失独家庭因素的思考。调查结果显示,大众认为困扰失独家庭的因素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68.40%的人认为源自心灵的创伤成为失独家庭最大的困扰;63.10%的人认为是缺乏子女关怀;43.10%的人认为是社会关注度不够,难以感受社会温暖;34.70%的人认为是物质生活水平低;31.70%的人认为是国家政策抚慰力度欠缺;26.30%的人认为是周围人的特殊看待;7.0%的人认为是其他困扰。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失独家庭首先面临的是心理上的冲突,其次是物质生活上的困扰,社会大众认为得到心理上的抚慰疏通比在物质生活、社会关注度和国家政策方面得到的关怀更为重要,当然所有这些因素对于失独家庭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3.大众对影响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霾因素的思考。调查显示,普通大众认为影响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霾的因素很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缺乏及时的心理疏导(65.67%)、社会关注与支持度不够(52.6%)、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49.15%)、社会各方压力(46.05%)。然而,现今对失独家庭心理救助的机构十分匮乏,且失独家庭需要的心理求助往往更为专业,因此解决影响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霾的主要因素――及时的心理疏导较为困难。此外,国家政策的不完善、社会关注支持度不够、社会压力等也影响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影。
(二)大众对失独家庭与社会支持方面的思考。具体如下:
1.“抱团取暖”的社会支持方式。调查显示,有60.24%的人认为“抱团取暖”的方式对失独家庭而言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失独者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心理抚慰,尽快走出心理阴霾;仅有15%的人认为这种方式不太好。
2.政府与社会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调查显示,社会大众认为政府与社会对失独家庭的支持方式包括制定完善与失独者权益保护等相关的政策法规(64.66%)、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关注与支持(41.24%)、开展针对失独群体的专项的心理疏导和志愿者服务(40.14%)、其他方式(7.21%)。
调查表明,要加强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首先要制定完善的针对失独家庭的政策法规,解决其后顾之忧,使这些失独者可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也从侧面证实针对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举措力度不够。其他措施,依次为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针对失独家庭帮扶的多元支持体系、提供专门的心理疏导和志愿服务等。
三、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反思与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要构建完善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对失独家庭的社会帮扶和支持,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拓宽大众了解失独家庭的渠道。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多,失独家庭的队伍也逐渐庞大起来,构建完善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变得尤为重要。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完善依赖于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因此拓宽大众认识了解失独家庭的渠道成为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完善的关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于失独家庭有关信息的传播渠道在“失独者”许可的前提下要多种多样,采取互联网、新媒体、纸质媒体、电视等多种形式,使社会大众广泛了解,进而关注参与到对失独家庭的支持帮扶中来。
然而,失独家庭是个较为敏感的话题,私密程度很高,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部分失独者往往不喜欢被公开报道,不愿受到周围人的特殊看待。社会大众虽然想了解与帮助失独家庭,但却很难获得关于失独家庭的详细信息。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失独家庭信息库,设立失独家庭社会帮扶站,搭建失独家庭与社会大众沟通联系的平台,采取隐秘的手段对失独家庭进行多对一的支持帮扶。这样既能增加社会大众对失独家庭的了解关注乃至加大帮扶支持力度,也能注意保护失独者隐私。
(二)深入了解失独家庭的需求状况。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最本能的需求,包含人的衣食住用行;其次为安全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个人安全、家庭安全、财产安全等;爱和归属需求包含亲情、友情、爱情等精神支撑,人对情感需求往往胜于对生理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主要是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认可;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的超越,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调查显示,失独家庭存在物质生活帮扶、心理疏导、社会关注认可等多方面的需求。然而,不同的失独家庭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失独后,物质生活满足不是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缺乏爱的归属;一些主要依赖于子女生存的失独家庭,子女死亡后物质生活的满足成为最大的问题,生理的需求远大于社会认可和爱的需求。因此,要构建完善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首先要获取失独家庭详细信息,了解不同失独家庭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支持。
(三)构建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具体如下:
1.完善对“失独家庭”的政策法规支持。政府在构建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理所当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对于育龄夫妇的生育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失独家庭”的产生也是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伴生现象,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帮扶“失独家庭”;另一方面,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政府也应当给予其支持和帮扶。
调查显示,政府对“失独群体”的社会支持应包含养老金的补贴、提供特殊养老保险、加强就医补助、建立专门服务于失独者的养老院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现有的政策法规中,没有专门针对“失独家庭”这个群体的,仅有我国于2001年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其中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且如何施没有作明确的说明。
随着失独群体越来越庞大,失独家庭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逐渐地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如北京市制定的“暖心计划”,为失独家庭提供养老保险、疾病身故保险、意外伤害身故保险、意外伤害医疗保险等,重点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和医疗困难,真正保障这一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此,对于完善失独家庭的政策法规,应从经济、养老、医疗等多方面给予规定,明确责任主体、保障内容、实施方式等,真正使各项制度实施落地生根,解决失独家庭忧虑。
2.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元社会支持体系。据调查显示,失独家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心灵创伤、社会关注、物质生活上,面对失独家庭的普遍问题,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关键要整合社会资源帮助失独家庭解决问题。
首先,要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失独家庭”家园,社区是失独家庭的生活乃至精神家园。社区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失独家庭关怀,提供各种社区服务,开展各种社区福利活动包含各项保险、精神文化活动、心理辅导、人性关怀等,给予失独家庭更多的帮扶和支持,使其融入集体,感受集体温暖。
其次,发挥亲戚邻里朋辈的作用,这个群体对失独家庭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是与失独家庭接触最多的群体,要发挥其与失独家庭的天然密切联系优势,帮助开导和关怀失独者,使其尽快走出心理阴霾。
最后,整合社会大众资源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支持。社会大众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利用各种途径增加失独家庭与社会大众联系,发挥社会大众帮扶支持作用,开展各种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和物质帮助,使失独家庭尽快融入社会,帮助走出心理阴霾,提高其社会适应力。
3.提升失独家庭自我救助能力。哲学上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关键,固然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支持对于失独家庭的救助很重要,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提升失独家庭自我救助能力,搭建失独家庭交流平台,提高互助的能力。
调查研究发现,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心灵创伤是失独家庭最大的困扰,心理辅导和心理倾诉是失独家庭急需的,但也往往是缺失的。有关部门要尽快帮助失独家庭建立起与外界的交互联系,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搭建失独家庭群体与外界的联系,使失独家庭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精神安慰和支持,转换心理状态。此外,特别是要搭建“失独家庭”之间长效化的沟通交流渠道,以便开展各种相互安慰、互助取暖的活动。调查研究也显示“抱团取暖”的方式对失独家庭而言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失独的父母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失独家庭的无能感、无力感是他们的负面经验所致,是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导致失独家庭与社会脱节,随之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减少,不利于失独家庭走出心理阴霾,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政府和社会要尽快介入到失独家庭物质和精神生活世界,对失独家庭进行物质和精神增能,提升失独家庭自我救助能力,让失独家庭开放怀抱、拥抱快乐。
【参考文献】
[1]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的权益保障与风险规避问题[J].南方论丛,2009(3)
[2]谢启文.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J].人口与发展,2013(6)
篇5
关键词:《内经选读》;课程优化设置;调查研究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8.02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8-0057-03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的奠基石。基于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观点,中医经典课程作为保存、传授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学术思想精髓的有效载体,在高等中医院校的教育中获得了合法性地位,成为中医必修课程[1]。目前我校很多专业都开设《内经选读》课程,尤其是中医学、针推、中西医结合专业都作为必修课,但各专业开设时间并不统一,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基础课程尚未学完,中医知识结构局限,阅读古籍能力差等等因素导致了对经典理论学习能力差,造成了学习《内经》的难度,从而影响理解和掌握经典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调高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经典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因此,优化目前的课程设置,找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经》的最佳时间,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我校开设《内经选读》的班级选中,选择2013级针推专升本50人和2012级中西医结合专业12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专业开课时间相同,使用材,授课老师一致。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已经学习中医基础的全部课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和一部分临床课程(内、外、妇、儿科等),并经过了一年的临床实践,由于专科时间较短,没有学习经典课程。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内经选读》,开课时间相当于大学四年级。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只学习了中基、中诊和中药,未涉及临床课程,开课时间是大学二年级。
1.2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比两个不同专业层次的班级学习《内经》各方面的不同和差距。主观方面是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的途径,调差了学生学习《内经》前后的自我感觉以及学习兴趣、收获等方面,客观方面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为自拟,课程结束前一周发放调查问卷,被调查的学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共有20个问题,除最后三道题是多项选择,全部为单选题。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了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内经》的了解程度,结果显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对《内经》的了解程度大体相当,其来源都是通过《中基》课程,但是有更多的专升本学生(34%)能够通过自学了解《内经》,明显多于中西医(22%)。《内经》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来引导,更需要学生课余时间自学,只通过短短的几十个学时无法认识内经的全貌,因此教材大多数都是以选读的形式编写。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习经典的重要方法。专升本的学生自学能力强于后者,其根源则是丰富的中医知识和一定临床实践作为铺垫,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更容易学习《内经》。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有学习劲头和动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一直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开课之前专升本学生中有46%对《内经》非常感兴趣,中西医学生只有17%对《内经》非常感兴趣。兴趣的培养除了与课程有关之外,与学生的素质关系很大,《内经》的掌握不仅仅是中医理论方面,涉及的相关内容相当庞杂,学生的阅历以及课外知识对理解《内经》非常关键。在这一点上,高年级的同学明显具有优势。《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教学中核心环节,学生之“兴趣”、“信心”是本,教师之“个人素养”、“知识积累与释放能力”是标,只有标本相得才能教学相长[2]。第三,《素问•著至教论》将学习的过程分为诵、解、别、明、彰五个步骤。《内经》文字古老,医理深奥,学习之前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古文知识。背诵也是学习《内经》第一步,原文背诵是两个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的共同问题,38%的专升本学生和49%的中西医都认为记不住是学习《内经》最大的困难。大学生的记忆方法一般为理解性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在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中,专升本有46%学生认为是临床实践不足影响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中西医学生有66%则认为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医理不能很好的掌握。产生这样的差异显然也与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有关,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已经全部学完,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能够融会贯通基础知识,所以理解医理并不困难,困扰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些理论运到临床中去,这也是《内经》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彰显临床,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内经》学习基本完全了本科水平所要求的层次甚至更高更深入。而中西医专业学生只是想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内经》理论。第四,关于学习《内经》后的效果,70%的专升本学生认为学习《内经》后收获很大,只有54%的中西医学生这样认为。专升本班级中76%学生感觉学习《内经》后提高了学习经典的兴趣,明显高于中西医学生50%的比率。《内经》理论博大精深,不同层次的人读《内经》有不同的收获,往往中医知识越丰富,收获就会越大,体会就越深,《内经》理论才能运用自如。高年级的学生明显比低年级的学生收获大。第五,关于课程设置时间,调查结果显示,88%的专升本学生和82%的中西医学生认为《内经》课程应当放在其他中医课程之后。40%专升本学生和44%中西医学生都认为:不仅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对理解《内经》有帮助,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甚至中医临床课程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内经》既有精湛的理论知识,也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对中医临床有着广泛的实用性和指导作用,尤其是《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知识,对于学习经典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学习《内经》需要大量的中医课程作为前期基础。
2.2成绩(t检验)
采用2独立样本校正的t检验,结果:t=-8.002,P=0.000,中西医与专升本《内经》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专升本成绩显著高于中西医。中西医的标准差较大,说明学生成绩较为分散,参差不齐,专升本的标准差较小,说明成绩相对集中稳定。
3结语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被历代中医学家所公认的、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古典医著。经典课程在培养中医高级人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调查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注重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重视四大经典的学习,熟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素[3]。《内经》是多学科交织的医学巨著,内容涉及医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化、军事等领域,要想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相关理论,必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还要掌握一些临床知识,否则学习难度较大。在本课题中,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和成绩分析,结果非常明显,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被调查的专升本学生在各方面都要优于中西医结合学生,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医的大部分课程,并且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使得他们对于《内经》的学习兴趣较高,自学能力较强,能够更好的理解《内经》原文的精髓,所以在固有的学时内收获比较大,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良好,在成绩方面明显高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内经》被称为本科阶段的后期提高课,可以使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中医学思维方式、增加中医传统文化渗透,加强人文修养,拓展知识面,提高临床实践水平。由于目标高,《内经》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难度更大,对于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对于学生也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学是个双向的过程,调高教学质量除了加强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修改教材之外,学生本身对于课程的认识,积极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只有良好的教学和积极的学习相互配合,才能调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授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内经》的学习可分为“诵、解、别、明、彰”五个阶段,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达到彰显临床的层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背诵或者解释文理的阶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会优化《内经选读》的课程设置,使得各专业开设时间更合理,开设学时更科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体会到经典课程的魅力,发挥后期提高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廖雅琪.中医经典课程合理性的确立[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54-255.
[2]李赛美.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的“标”与“本”[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23(12):43-45.
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2011级在校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四-五年制本科大学生1000人,年龄21-23岁,其中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两组年龄、民族、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填报志愿和入学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根据此次研究的目的,参考曾萍的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该问卷分六个一级目录,其中第一个一级目录为大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专业三个子目录。第二个一级目录为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下设网络电视,课堂,书籍、宣传报纸,亲人朋友四个子目录。第三个一级目录为心肺复苏术,下设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胸外按压正确的部位、单人做心脏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比、心脏骤停后心脏复苏的黄金阶段四个子目录。第四个一级目录为环境损伤急救,下设中暑的急救处理、溺水者的急救处理、遇到触电伤员的现场救护三个子目录。第五个一级目录为中毒急救,下设因饮酒过度导致昏迷的急救处理、对轻度食物中毒的病人的急救原则、毒蛇咬伤的急救处理三个子目录。第六个一级目录为创伤急救,下设手指意外切伤的急救处理、皮肤烧伤的急救处理、被猫狗咬伤的急救处理、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的急救处理四个子目录。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预实验其信度为0.82,效度I-CVI为0.78、S-CVI为0.90。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同一时间,不同院系以不记名形式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1000份,其中在校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对个人信息不完整、填写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1.2.2数据统计所有问卷统一编号,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统计描述,计量数据用x±s表示、用u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见表1.2
3.讨论
3.1在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认知水平存在的差异
3.1.1对心肺复苏术掌握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医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术步骤、胸外按压部位等急救实际操作掌握熟练,而非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几乎出现了知识的盲点。其差异可能是由于医学生在校时能通过相关急救的专业课、选修课来系统的学习。
3.1.2对中毒相关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
虽然酒精过度导致昏迷、食物中毒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大多数非医学生缺乏对毒性物质、中毒机制、救治知识的学习。
3.1.3对创伤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存在较小差异
大学生发生手指意外切伤、皮肤烧伤、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等情况极其普遍,但非医学生常常在关节挫伤后选择热敷还是冷敷等问题上纠结。
3.1.4对环境损伤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尚不能认为存在差异
中暑、溺水、触电等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课堂、生活中都常有涉及且容易掌握。
3.2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途径分析
在校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医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而非医学生大多通过亲人朋友,电视、网络等途径学习急救知识。相比之下,医学生获取的急救知识更详细、广泛,对急救知识获取率较高,而非医学生接触的急救知识过于片面、简单,对急救知识知晓率较低。因此,选择有效的学习途径对于掌握急救知识至关重要。
3.3提高在校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的对策和意义
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在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仍有欠缺。而学校教育是普及医学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最佳、最根本的途径,而且效果好。应主要采取开设健康课程教育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健康和急救知识水平。其中非医学生理论知识尚未扎实,应增加急救知识的讲解,且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操作口诀,使学生能够对急救知识理解透彻。医学生应增加急救操作实践课,使知识与操作相结合,提高医学生急救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媒体宣传急救知识等来提高在校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的整体水平。
篇7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中小学教师;汶川地震灾区
[中图分类号]R15 [文章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seek out the state of the occupational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teachers from both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the earthquake hit area of Wenchuan, which is expected to help the bureaus concerned make policies that could improve both life satisfaction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teachers and contribute to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includ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 and finally two important conclusions have been achieved. First, as a whole, the degree of occupational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those targeted teachers is good. Those teachers who are very satisfied about their work are 8.5% of the population while those ones who are satisfied are 69%. Further, those who are not satisfied and very unsatisfied are 20.7% and 1.8%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degree of various aspects of the occupational satisfaction of those teachers is not well balanced, which could be seen in the second finding. Specifically,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the public support is highest while those for both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work are also high. Moreover,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in schools is in the middle but the one for the post-disaster working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low. Lastly,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work amount and salary is scored lowes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although those teache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occupation and life, we should further adopt more ways and take some interventions to develop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life and occupation.
[Key words] life satisfactionteachers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earthquake hit area of Wenchuan
前言
生活满意度指的是一个人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产生的主观感受与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1]。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生活满意度是指教师对于自身职业生活的满意度(也称为工作满意度),即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职业生活(教师工作)质量所做出的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评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水平关注程度的提高,生活满意度已成为学术界尤其是健康领域(主要为心理健康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最近20年间,由于研究的日益丰富,关于教师职业生活(工作)满意度的探讨也吸引了国内不少研究者的兴趣。许多学者对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结构(如冯伯麟,1996;陈卫旗,1998;张忠山,2000)[2] [3] [4]、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如郭血萍等,2009;杨婉秋,2003;李儒林等,2003)[5] [6] [7]、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杨宏飞等,2002)[8]、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策略(如杜秀芳,2003;徐富明等,2001) [9][10]等问题作了分析和探讨。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幸福感与其身处的环境及个人因素关系极为密切。而地震灾区在特定时间特殊的生存环境与工作条件,必然会影响到生活在这些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生活与工作满意度。但我们注意到,国内目前对于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非常鲜见。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给灾区的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毁,也给灾区的师生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创伤。一年多过去了,灾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秩序正在逐步恢复并走向正常。但应看到,目前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创伤还较严重,工作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工作压力与强度大,社会期望值高,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活的满意度与身心健康状况。本研究力图通过调查了解震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为提高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研究目的
探明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满意度的状况,提出有利于增强其工作满意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2 研究方法与程序
2.1调查对象
2009年7月―8月,利用来自汶川、映秀、广元、江油、德阳、绵阳、北川、都江堰、彭州等四川省地震灾区39个重灾县(市)的550名中小学教师在成都参加培训的机会,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教师264名,女教师286名 ;小学教师有181人,初中教师200人,高中教师16 9人,其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访谈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问卷系我们根据对生活满意度内涵的界定以及对中小学教师访谈的结果,结合地震灾区的情况,借鉴已有相关问卷编制并经修改而成,问卷的信效度可靠。问卷内容除教师对于总体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与评估之外,还分6个维度对于其职业生活各个侧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这6个维度包括教师“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 (维度1),“对灾后工作环境的满意度” (维度2),“对学校领导及管理的满意度” (维度3), “对工作量与收入待遇的满意度”(维度4),“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维度5),“对灾后社会支持的满意度”(维度6),共27个项目。问卷个人信息主要涉及教师的3个特征因素,即地域、性别、教学场景。
2.3研究程序
2.3.1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满意度的状况及原因。调查利用被试参加培训的时间集体施测,教师当场匿名答题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25份。
2.3.1结合访谈从更深入的层次了解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原因。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满意度总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为探明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我们特编制了相关问题对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其职业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良好,感到“非常满意”的占 8.5 %,“比较满意”的占69.0%,“不太满意”的占 20.7 % ,“ 很不满意”只占1.8%。其原因除部分教师对于教育工作本身的热爱,以及近年来教师社会地位有所上升、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之外,也和地震灾后教师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支持不无关系。调查同时发现,虽然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其职业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良好,但对于其职业生活各个侧面的满意度极不平衡,这可从以下调查结果中加以显示。
3.2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满意度各维度的调查与分析
3.2.1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自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于“自身从事工作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超过69.0%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性质、教学效果 ,都感到“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 ,这一研究结果与徐富明(2001)[10]等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原因除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的稳定性较强等之外,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教师有26.7%,“有时”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教师有68.3%)并认为从事教育工作具有“极高”或“较高”的挑战性也是导致地震灾区的中小学教师对于“自身从事工作满意度” 较高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在对灾区教师代表和心理专家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也发现,国家相关部门与媒体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给予灾区中小学教师在灾难发生时的教育行为表现给予的积极评价与肯定也是强化他们对“自身从事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环境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环境满意度”的状况,我们也编制了相关问题开展调查,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较低,表示对现有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比占82.9%,“比较满意”的也只占15.6%。结合访谈的信息,我们发现:极重灾区目前仍在临时板房学校开展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对于目前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满意度最低,“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比占90.1%;其次是在修复加固的原校舍上课的教师,“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比占78.3%;在异地复学的灾区中小学教师对于现有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满意度稍高,“比较满意”人数比占47.3%,“不太满意”占34.5%,“很不满意”只占9.5%。以下是访谈极重灾区目前在临时板房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某位教师的部分内容:
访谈对象:映秀某学校张老师
问:您对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感到满意么?
答:谈不上满意。在板房学校中办公还能勉强对付,但是我们中午没有休息的宿舍了(地震之前学校给老师提供了午休宿舍),常常下午工作时精神不好,精力不济。关键是板房教室隔音效果差,上课时教室之间相互串音,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另外现在学生的活动场所也太小了,体育活动与课外活动很难开展,文化生活比过去差远了。
的确,就我们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在板房学校中,不但教师的办公条件很差,而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不高,学生的活动空间更受到限制。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极重灾区目前仍在临时板房学校开展教学的灾区中小学教师对于现有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满意度最低了。同时,超过半数的教师对于目前学校的工作氛围和文化建设状况也感到“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因此,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目前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在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于地震之前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满意度(尤其是物质环境)就不是很高,“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比分别占41.5%和5%。主要原因是由于汶川地震灾区的39个重灾县(市)除都江堰、德阳、绵竹等少数地区之外,大多属于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如汶川、北川、茂县等,这些地区中小学校的环境条件原本就相对较差,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所以,加大力度改善震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势在必行。
3.2.3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学校领导与管理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学校领导与管理满意度”也是构成教师职业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方面。调查数据显示,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学校领导与管理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50.3%的教师对学校总体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感到满意;超过60.0%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关心”或“比较关心”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60.0%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经常”或“有时”能积极听取并适当采纳教师的合理建议。但对于学校对教职工实施的激励机制教师的满意度则不高,“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数比分别占到50.5%和9.2%。这一结果值得相关机构和领导加以反思并在管理上有所改进。比如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上可以更加灵活、人性化,激励机制的运用可以更加科学合理,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增强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3.2.4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量与收入福利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国内众多同类的研究中都发现[11] [12],中小学教师对于自身“工作量与收入福利满意度”较低,这一结果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验证。调查发现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工作量与收入福利的满意度”很低,“非常满意”的只占0.6%, “比较满意”的占11.4%,“ 不太满意 ”的占54.4%,“很不满意”的占33.7%。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承当的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但工资收入与自己的工作量不太适当,因而“很不满意”,心理极为不平衡。尤其在地震发生后,不少教师感觉工作压力较之以前更大,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工作量和难度均加大,职业生活满意度明显下降,我们可以下面访谈的内容为例。
访谈对象:德阳某学校王老师
问:您感觉自己目前的工作压力比较大?
答: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大。
问:您感觉和自己的付出相比,您的收入如何?
答:收入偏低!偏低!和其它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心理很不平衡。
结合上述调查与访谈结果可知,对收入、福利待遇的不满意已经成为影响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教师的收入与福利待遇,对于增强他们的职业生活满意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3.2. 5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教师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但这种工作同样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配合。从某种角度上讲,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所以,教师“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也是构成其职业生活满意度、影响其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既然如此,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如何呢?调查表明: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较高,无论是与学校领导、同事,还是与学生以及朋友、家人,超过90%的人都表示相处得“非常愉快”或“比较愉快”。这与经历过大灾大难后,灾区中小学教师与其领导、同事,学生、朋友以及家人都体会到师生情、友情、亲情的可贵、从而努力改善人际关系不无关系。这是我们在此次调查中体会最深刻的一点。
3.2. 6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社会支持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们在经历过大灾大难后能否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是其战胜困难,重新发现生命意义、工作意义,重建生活信心的重要因素。我们在调查中欣喜地发现灾区中小学教师“对社会支持满意度”较高。无论是对灾难发生后各级部门与各种机构(或个人)对于教育工作提供的支持,还是灾难发生后各级部门与各种机构(或个人)给教师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大多数教师都感到“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尤其是对灾难发生后各级部门与各种机构(或个人)给教师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的满意度最高。“非常满意”的人数比占28.5%,“比较满意”的人数比占64.1%。超过90.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支持。同时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大部分教师能与同事相互合作,获得他们的帮助,并从中获得幸福的体验。这是导致灾区中小学教师“对社会支持满意度”较高的重要原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状况良好,但对于其职业生活各个侧面的满意度极不平衡,在某些方面的满意度较高、某些方面的满意度较低。
第二、具体说来,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最高;其次“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和“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也较高;“对学校领导及管理的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对灾后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较低;“对工作量与收入待遇的满意度”最低。
4.2建议
4.2. 1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于该职业的吸引力。因此,要想使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从工作中获得更强的职业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必须通过相应政策的倾斜和舆论、宣传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其职业声望。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地震灾区的中小学教师对于“自身从事工作满意度” 之所以较高,也与国家相关部门与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大地震之后对于灾区中小学教师在灾难发生时的所作所为的给予了积极评价和肯定是分不开的。
4.2. 2逐步提高灾区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教师的收入水平与福利待遇还难尽人意,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情况更差。本研究表明,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对自身收入与福利的满意度”是最低的,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只有逐步提高灾区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减少他们因社会比较而产生的心理上强烈的不平衡感,建立职业自豪感,才能增强其工作的满意度。
4.2. 3从物质环境上看,目前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尤其是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的教学条件的确较差。在此我们建议,应尽可能地加快灾后学校的建设步伐,着力改善教师工作的客观环境,如良好的办公条件、安静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尽快从板房学校中搬离出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此外,应尽量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及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电脑、多媒体教学仪器等),以满足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增强工作的快乐感。
4.2. 4社会各界应加大对灾区教师的社会支持力度,减轻其心理压力。多关心、多理解灾区中小学教师,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其职业生活的满意度,确保其身心健康。
4.2. 5 众所周知,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目前,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仍较艰苦,工作压力大,极易加重其心理负担,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编发健康教育资料等多种途径[13]、采取各种手段,教会他们使用各种心理自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及时合理地宣泄情绪、寻求社会支持、转移注意力等,以助他们增强幸福体验与工作满意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3):542-575
[2] 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6,(2):42―49
[3] 陈卫旗.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结构及其离职倾向、工作积极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6);38―44
[4] 张忠山.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0,(3)39―42
[5] 郭血萍等.不同地区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76―78。
[6]杨婉秋.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43-244
[7]李儒林等.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83-785
[8]杨宏飞等.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316-317
[9] [12]杜秀芳.教师工作满意度及提高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19)33―35
篇8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满意度;实习
机制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师资的综合性、实践性必修课程。它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教师应具有的优良品德和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能力。就浙江七所高等师范院校(包括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台州学院)相关实习文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完善师范院校实习运行机制,促进职前和职后的顺利衔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理论资源。
一、就七所高校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分析异同
1. 实习准备阶段
七所高校的教育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在开展教育实习前一学期已确定实习生名单,采取由学校(院)统一安排和部分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宁波大学教育实习工作管理办法》中规定,20%的实习学生可采用自主实习方式进行。此外,实习生已完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等相关课程,并通过考核(其中中文专业普通话等级二级甲等以上,其他专业二级乙等以上等)。
七所师范院校均要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主要完成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或其他形式的学生工作)和教育调查三部分内容。在正式进入实习阶段之前,值得一提的是,宁大在短学期就“三笔字”“简笔画”“说课”“模拟上课”等进行技能考核;湖师院组织开展 “演讲”“说课”和“课件制作”等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活动等。
除此,七所院校均要求带队老师在实习前与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取得联系,明确实习期间要求。师范院校会优先选派“双师”教师担任实习生带队老师,人员(带队老师人数:实习生人数)配比为:宁波大学1∶8,浙江师范大学1∶20~1∶40,杭州师范大学1∶10,温州大学1∶8~1∶12,湖州师范学院1∶15~1∶20,绍兴文理学院1∶12~1∶17,台州学院1∶11。
2. 实习开展阶段
(1)学生方面。在实习相关文件之中,七所师范院校均包含关于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思想、学习、生活与工作等方面的细则,《湖州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实施细则》还强调要对实习生进行师德教育;实习期间,以一周见习,七周实习的先后顺序安排实习。实习生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等工作,不同的学校对师范生要求略有差异。实习任务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实习任务信息
(2)带队老师方面。上述七所师范院校均要求带队老师与实习基地及师范生保持密切联系,并对实习生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或其他形式的学生工作)和教育调查等方面进行检查和指导。其中,宁波大学要求带队老师检查、辅导记录不少于6次;湖师院要求带队老师以教育实习日志的方式记录;绍兴文理学院要求带队老师与实习单位共同配合,及时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3. 实结阶段
按照各高校要求,实习结束后实习生要上交个人实结报告,内容涉及教案、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实习日志等方面;带队教师在实习1周内完成对实习工作的总结评议,组织学生进行实结,其中,浙师大、湖师院召开实习经验汇报交流会,并借此吸收下一届学生参加。此外,浙师大要求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进行为期3到4周的研习活动。
二、高校师范生实习现状调查
1. 调查目的
其一,旨在探讨当前师范生实习现状及遇到的问题;其二,为改进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其三,为提高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职前职后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提供有效策略。
2. 调查内容、方法和对象
(1)调查内容。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①实习前师范院校对实习内容、要求及安排的指导;②实习中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包括师范生与带队老师,师范生与指导老师,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③实习生对实习安排的满意程度;④实习生对实习后师范院校的总体评价。
(2)调查方法。采用文献收集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
(3)调查对象。问卷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情况调查表》(学生用)以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各系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该对象已于大二学年完成两周见习,大三学年完成四周特色实习,大四学年即将完成八周综合实习。发出问卷200份,收回185份,回收率92.5%,有效率100%。问卷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情况调查表》(教师用)以各实习学校指导老师为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2份,回收率92%,有效率100%。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实习前师范院校对实习内容、要求及安排的指导。为了较客观地了解师范院校在实习前的安排与指导,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有关问题,经整理、统计结果分别见表2、表3。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师范生已了解实习制度和内容,比较充分地掌握了实习信息。
表2: 师范生对实习制度和内容的了解程度
表3 :指导老师对实习制度和内容的了解度
(2)实习中师范生满意度。通过客观了解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适应情况和满意程度,分析探讨师范生的实习需求,便于为改进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经整理、统计结果分别见表4、表5。
表4 :师范生对实习的总体评价
表4反映实习生自我评价的高低与带队老师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的好坏呈正相关。总体来说,对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较满意。
表5:实习生对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评价(多选)
(3)实习后师范院校的总结评价。经过调查,有13%的同学反映实习小组会就实习机制方面向带队老师或师范院校提出建议,有58%的同学偏向于参加由校方统一组织安排的实习,21%的同学更希望以自主实习为主的实习,有10%的同学认为所在院校的实习机制有逐步完善的趋势。实习生对实习后所开展评价工作的满意度如表6所示。
表6 :对所在师范院校于实习后总结工作的评价
(4)实习期间师生(带队老师与实习生)、师师间沟通情况调查。通过对沟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反映师范院校带队老师工作职责的落实情况。统计结果分别见表7。
表7: 师生、师师间沟通情况(多选)
(5)指导老师对实习的总结评价。经过调查,有3%的指导老师反映合作的师范院校有就此次实习需要改进方面征询意见或建议,有12%的指导老师认为实习机制有逐步完善的趋势,有35%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实习很满意,54%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实习较满意。
三、完善和促进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运行机制的策略
1. 师范院校方面
(1)以多种形式开展实习安排、要求及内容的教育指导工作。教育指导工作要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其中,院校方要认真贯彻实纲计划等纲领性文件,组织开展实习动员大会,及时召开实习汇报会及经验交流会,并广泛吸收下一届学生参加,做到实习前后顺利衔接,实习学生上下级顺利结对;班主任和带队老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多种形式上传下达,确保每位实习生明确实习规章制度。此外,各院校可通过创建教育实习网络平台等方式,共享实纲计划、实习通讯稿、优秀实习生展示等内容,联合优秀的教师和学长学姐进行相关问题的答疑。
(2)调节师生人员配比比例。从七所高校的实习机制中发现,带队老师与实习生的比例一般在1比10以上,一名带队老师指导的实习生人数过多,容易导致带队老师时间分配不均,给予每位实习生的指导时间过少等不良情况出现。通过访谈后发现,该现象主要由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紧缺。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师资能力培养,吸收更多“双师型”教师参与实习工作。
(3)加大实习经费投入,保障实习顺利运行。在广泛对学生进行访谈中发现,多数师范院校学生并没有实习经费的补贴,交通费用自理,仅少数师范院校有相应政策。如台州学院在实习期间接送,宁波大学在特色实习期间接送等。教育实习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首先,争取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争取从财政拨款中获得实习专项经费,增加教育实习经费在教学经费中的比例。其次,应做好开源节流工作。一方面是实行“国家拨一点,地方给一点,学校出一点,院系自筹一点,社会捐一点,学生个人担负一点”的多方集资办法;另一方面,争取得到实习基地的援助,实习基地少收费或不收费。
(4)建立师生、师师(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间沟通良好的实习机制。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分析显示,师范生对自我的满意度与带队老师及指导教师工作负责程度正相关。因此,带队老师与指导老师的工作在实习生对实习整体评价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据数据表明,仅有12%的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能与带队老师保持联系,几乎所有的指导老师在实习中不常与师范院校的带队老师联系。对于实习生,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其进行自我审查、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5)建立客观合理的监督机制。在实习机制运行当中,运行统筹方对进程的监督和监管十分重要。据对实习机制的异同分析发现,七所院校基本将实习职责落实到个人,但由于监督审查程序和系统不健全,造成实习报告弄虚作假,工作总结敷衍了事等情况。因此,要健全师范院校的审查监督系统,实行“一步一小结”的管理方法,与实习基地学校合作,就学生实习情况和实习各方需求开展每周研讨、中期会议、定期考察、课例观察,落实责任机制。
(6)师范院校应及时掌握师范生实习情况,收集实习反馈信息。在对实习机制的分析中发现,七所师范院校都比较关注师范生的实习生活,要求带队老师全程听课,安排学院领导巡视等。但是,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的互动并不频繁,对实习情况的了解,形式单一,内容局限。因此,师范院校可以在实习中及实习结束后,收集实习生和带队老师对教育实习工作、今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实习学校对指导老师进行实习反馈调查,以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形式收集有关实习反馈信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习机制。
2. 实习基地方面
(1)由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共同制定实习安排。根据对实习学校教师的访谈发现,实习学校并没有对实习生有具体要求与安排规定,仅通过与带队老师的交流获取。因此,在遵循师范院校实习制度基础上,各实习学校可根据本校情况及特点制定实习安排及要求,为各方面制定总的实习工作方案,确保实习步调一致。
(2)在实习前期,指导老师明确实习生的实习要求及职责。在调查中发现,指导老师对师范院校的实习要求并不明确,例如课时量,实习时间跨度等内容,多是通过与实习生的交流中了解。据此,实习基地学校应定时召开实习会议,举行实习小组讨论会议等,切实普及实习工作任务,要求指导老师明确自身职责。例如了解实习生的实习要求,安排实习生教学观摩,指导实习生备课、试讲和讲课,改进教学效果。此外,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指导老师应指导实习生实施班主任工作,传授班级工作经验,帮助实习生解决存在的管理问题,协助实习生开展家访以及教育调查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全战,赵本全.教育实习现状分析及对
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
[2]蒋菠,许瀚月.变革教育实习,提升师范生
执教技能[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3]邬跃,陈恒.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实效性
篇9
本院制剂多年来生产的中药制剂由于疗效确切 , 价格低廉 , 深受临床和广大患者的好评。本文对本院 2011~2013 年中药制剂的药物利用度进行统计分析 , 更加明示医院制剂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前景。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从信息科调取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的相关数据 , 包括名称、规格、销售量、用药金额等。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使用药物利用研究的常用方法限定日剂量 (DDD) 等来统计分析本院中药制剂。DDD 定义是指某一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证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 以限定日剂量为单位的某药品的消耗量 , 反应的是用药频度的大小即为限定日计量数 (DDDs), 用于制剂之间的比较。
1. 2评价指标 本院中药制剂均是本院名老中医多年来临床经验、疗效确切的验方 , 剂型多以颗粒剂、合剂、丸剂为主。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使用情况稳中有升 , 上升幅度均超过 15%。其中 ,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止咳合剂、清热合剂以销售金额计算始终保持在前三位 , 清胃化湿合剂 3 年来一直排列第一位 , 销售金额还在逐年递增。此外 ,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合剂、鼻渊合剂、搜风凉血丸、健胃消胀颗粒、复方银花感冒颗粒等的销售金额也在大幅度上升。从 DDDs 依次排列后经过研究发现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清胃化湿合剂、清热止咳合剂 DDDs 位居前列。
3、讨论
3. 1中药制剂使用情况 2011~2013 年本院中药制剂使用排名前三的用药金额、DDDs 占总量的 51.45%~55.08% 和47.91%~54.24%, 成下降状态。除清热止咳合剂、活血再通丸使用金额略有下降 , 其他中药制剂使用金额都稳中有升 , 而十种中药制剂构成比均有下降趋势。究其原因 , 由于中药制剂起效慢、口感差、特别是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治疗 , 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
3. 2医院制剂存在的重大意义 ①弥补市场供应不足。医院制剂就是医院自己配制的药品 , 它由医院的制剂室根据本医院临床需要按照固定处方配制而成 , 是市场上买不到也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的药品 , 所以医院制剂就弥补了临床必需而市场没有的药品。②是研发新药的基础和源泉 , 据报道我国已批准上市的中成药 90% 以上的品种是在医疗制剂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龙牡壮骨颗粒”来源于武汉市儿童医院的医院制剂 ;“金叶败毒颗粒”原是同济医院制剂等 , 再有复方丹参滴丸、薏花仁油、康莱特注射液、胃苏颗粒、消渴丸、通心络胶囊等都源于医院制剂, 目前年销售额均超过亿元。③本院研发的复方银花感冒颗粒、金菊利咽颗粒、活血再通丸、清热止咳合剂、清胃化湿合剂、搜风凉血丸、益母净口服液、防风苦参颗粒等药品 , 因疗效确切、市场上没有、不可替代、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 3医院制剂发展方向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药 , 应大力发掘、整理、提高 , 如果中药制剂满足不了临床的需要 , 中医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坚强的后盾 , 所以医院制剂健康发展 , 关系到祖国医药的发展。①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发新剂型。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是生产高质量药品的必要保障 , 在中药提取方面已有超声、微波、动态逆流等提取浓缩机 , 具有省时、节能、提取效率高等优点。同时 ,研发泡腾颗粒、气雾剂等新剂型来满足临床需要。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医院制剂室应重视现有人员的培养 , 同时引进高学历人才 , 研发出疗效更好、使用更方便、副作用更小的新剂型。
近年来 , 本院加大了对制剂室建设的投入 , 并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的规定完成了大规模的硬件改造 , 并验收达标。目前 , 本院制剂室新研发的儿科用药气雾剂也已投入临床使用 , 因疗效确切 , 用药无痛苦 ,深受患儿及家长的好评;为了克服患儿服用儿科煮散口感差、煎煮困难的缺点 , 正在研发免煎儿科散剂 , 在保证用药疗效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永恒 . 医院制剂学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86:66.
[2] 韩石蕊 , 程洪兵 . 浅谈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 现代药物与临床 , 2009, 24(6):341.
[3] 童立 . 新时期医院制剂发展瓶颈与前景展望 . 上海医药 , 2011,32(8):397.
[4] 王曙东 . 浅谈医院制剂对临床医疗的作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医学研究生学报 , 2010, 23(1):72.
[5] 邹豪 , 邵元福 , 朱才娟 , 等 . 医院药品 DDD 数排列分析的原理及利用 . 中国药房 , 1996, 7(5):215.
[6] 王杰雄 . 论我国医院制剂的存在与发展 . 中国药房 , 2002,13(3):134.
[7] 吴晓春 , 史颖 . 对当前医院制剂面临现状及发展方向的调查与思考 .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 2008, 10(4):141-142.
[8] 张桂君 . 医院制剂开发思路与反展方向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 13(6):12-13.
篇10
论文摘要:笔者通过对成都Q公司员工工作满意度与离职意向关系的问卷和个案调查研究表明,薪酬满意度和工作本身满意度对员工离职意向影响较大。基本人口学变量对离职意向和公平认知的影响各异。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腾飞,企业的竞争演变为人才的竞争。能否成功的吸引和留住人才成了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员工离职问题首要的是怎样评价和分析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2.数据来源、研究方法选择及研究过程
2.1数据来源
成都QI艺礼品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Q公司)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工艺礼品的制造型私营企业。公司现有正式员11326名。笔者选取Q公司作为调查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Q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专业性工艺礼品制造企业,便于获得足够的样本。2)Q公司自1999年以来员工流失率一直比较高,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流失问题非常重视,因此,笔者的这一研究得到了他们的极大支持。3)Q公司作为一个中型规模的私营企业,在成都私营制造企业中很具有代表性。
2.2研究方法选择和研究过程
笔者对Q公司的326名员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调查研究方法。本研究同时使用了工作要素总和评分法和单一整体评估法。用工作描述量表(简称JDI)来测量员工对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用单一整体评估法测量员工整体满意度。所有问题都采用Likert五级尺度来量度,即: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同意、非常同意,并从1到5记分。首先对Q公司随机抽取15名员工进行试调查,以此对所有问卷项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所有项目会聚为与工作满意度5维度相对应的5个主成分,累计解释的方差达72.31%。说明问卷信度较高。
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度量采用Farh等(1998)量表,Farh等利用该量表在中国香港进行过研究,认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Farheta1.,1998)。该量表的四个项目为:“我常常想到辞去我目前的工作”;“我在明年可能会离开Q公司,另谋它就”;“我计划在Q公司做长期工作”;“假如我继续呆在Q公司,我感觉我的前景不会好”。回答也采用Likert五级尺度度量。其中第三项目采用反向记分,离职意向的得分为这四项的总和平均值,得分越高,表明接受调查者离职意向越强。本量表在调查中的Cronbach系数为0.81。
抽样研究采用对被试者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60份进行问卷调查。而个别访谈记录他们对离职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对其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对员工离职意向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以更深入地了解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实际状况。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性,笔者将采用匿名调查。’问卷在Q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发放到拟抽样员工手中,员工填完后自行投入专门设置的回收箱中。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员工基本信息、工作满意度各维度测试量表和离职意向测试量表。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以工作满意度的5个维度即:工作本身、上级管理、同事、晋升和薪酬以及工作总体满意度等6个变量为自变量,以员工的离职意向为因变量,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实际有效问卷52份,实际有效问卷率为86.67%o此次抽样样本全为在职人员。
3.核心概念界定
3.1员工满意度
本研究中的工作满意度采用目前三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观点。第一,工作满意度是对于工作情景的一种情绪反应。第二,工作满意度通常是由结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者超出期望来决定的。第三,工作满意度代表几种相关的态度。
3.2离职意向
不同类型的雇员离职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离职意向是反映员工离职行为的预测变量。本文采用陈宝杰(2004)的表述,即是指员工想离开本单位的程度。
4.总体样本分析
4.1人口基本变量与员工离职意向的交互分析交互分析又叫列联表分析,用于检验作用于同一组样本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联系。其中,每个变量(因素)都包括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值)。SPSS输出的表格常称为r×c表。分析表明,从学历上看,小学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员工离职意向强。从岗位上看,生产线类的员工离职意向较强;而6o%以上的技术类员工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离职意向也很强;绝大多数管理类员工离职意向较弱。从服务期上讲,服务期越长,离职意向越弱,服务期的长与短成反相关关系。从婚姻状况上看,已婚员工的离职意向高于未婚员工。
4.2员工满意度各维度对员工离职意向的影响分析
在员工满意度各维度中,薪酬满意度和工作本身满意度在得分均值以下的比重最大,分别为48%和36%。由此可见,薪酬满意度和工作本身满意度对员工离职意向影响较大。
4.3公平认知的卡方检验
薪酬满意度对Q公司员工的稳定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员工对公平性的认知直接影响员工对工作报酬和奖励的满意度。因此,笔者对薪酬满意度的公平性与员工的基本情况采用统计学的卡方检验做进一步的研究。
年龄和婚姻状况对公平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异。性别对公平认知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员工对个人公平和外部公平的要求要强于女性员工;而女性员工比男性员工更期望内部公平。这也反映了一定的客观状况,男性员工接触的外部信息较多,对外部的薪酬有更多的工作职责,期望能够实现个人公平和外部公平。而女性员工希望男女平等,同岗同酬,对内部公平更看重。学历对公平认知有显著性差异。高学历的员工对个人公平和外部公平的要求要强于低学历的员工,低学历的员工更看重内部公平。工作岗位对公平认知有显著性差异。从事管理岗位的员工更看重个人公平和外部公平,而其它两类人员更看重内部公平。
5.个案分析
笔者的三个个案访谈对象是从Q公司不同岗位选取的,他们分别讲到了公司发展的现状和对员工实际情况的看法。
三个案例分别代表高层和管理类、中层和技术人员类及下层和生产线岗位类。从不同角度谈及对公司、对员工现状、对自己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各有其辞。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对公司和行业前景比较看好。案例一中,z总作为公司的创办人和管理人之一,他对公司发展很有信心。同时,他也看到了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案例二中,技术人才L在公司任职时间较长,他作为公司发展的见证人,尽管他自己对职位上没有太多要求,但是,他还是看到了公司在长远发展上必须走“大胆放手、引进人才,以适应市场竞争的挑战”之路。通过和他的谈话也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中层人员,说话和办事比较谨慎,而且他对现状感觉很满意。案例三中,小s和小Y分别是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但同一岗位类的代表,他们代表着整个生产岗位类员工的工作态度,即“累”、“不挣钱”、“晋升慢”,因此都没有把这里作为工作的归宿地。同时也反映了年轻人想积极创业的心态和闯劲。
6.思考与建议
第一,及时加速公司信息流动的网络化建设步伐,加强公司内部员工的有效沟通和对外部资讯的吸纳。
第二,在薪酬管理方面,尽量在薪酬设计方案上多样化。相关管理部门要对福利制度多加考虑,使之更加广泛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