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研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调研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调研的方式

篇1

[关键词] 社会调查; 职业编码; 数据质量

Methods and Quality of Occupational Coding in Social Surveys

Ren Liying1 Qiu Zeqi2 Li Li1 Yan Jie3

(1.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Surve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Department of Soci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3.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Occupation is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but mistakes in the coding process of occupations in survey research are.unavoidable. Coding operations can take various forms. They are distinguished as centralized coding and decentralized coding based on their work sites, or as manual coding and computerassisted coding based on their coding tools. Thus, combining these two dimensions there are four coding methods: manual centralized coding, manual decentralized coding, computerassisted centralized coding, and computerassisted decentralized coding. Computerassisted coding has not been well developed in China, so most Chinese surveys employed the first two coding methods: interviewers carrying out coding during the interviewing process; or experienced coders performing the coding within the survey organization after data collection.

When choosing coding methods, survey practitioners usually have three factors in mind: cost, time efficiency, and coding quality. 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onsite coding by interviewers is cheaper and quicker than coders centralized coding.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contradictory attitudes towards the quality of these two coding methods, and there have been very few empirical studies about tha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the 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 in 2010,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results from these two existing coding methods in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core factors that affect coding qual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coding results from these two methods differ greatly. Regarding the most detailed coding with 595 categories, only about onethird of the results from these two methods are identical. Even for simple coding with only eight categories, the proportion of identification still makes up only threefourths.

Interviewers text recording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coding quality. In addition, interviewers background and coding experiences ar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e discrepancies in the detailed coding results. It is also shown in this study that occupational categories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coding difficulty which also have an effect on coding results.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over interviewers onsite occupational coding is difficult in practice. Therefore, in rigorous social surveys, especially when detailed coding results are needed,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to use the method of centralized coding. Moreover, since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viewers text recording is so important to the collection of accurate and complete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the following steps are recommended: establish a standard for interviewers text recoding,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interviewers, and check their performance on a regular basi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enhance quality control in the coding process, such a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sign of the coding process as well as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ders work. These suggestions can be effectively put into practice in computerassisted interviewing surveys.

Key words:social survey; occupational coding; data quality

职业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为应用的重要变量,对于研究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尤为关键。在国内许多重要研究项目中,如社会流动、社会分层、公民素质等,职业变量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构成或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内对社会经济信息的重视使社会调查业在中国得到蓬勃发展,个人职业状况几乎是每个调查中必定要采集的信息。这些调查或采用访员分散编码,或采用编码员集中编码,对职业信息进行分类处理,然而对于职业编码的质量却鲜有报告或经验性研究。

本文运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2010年初访调查中收集的受访人职业信息,对访员手工分散编码和编码员手工集中编码两种方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期望能为职业编码方式的选择提供经验性依据,并寻求计算机辅助调查(ComputerAssisted Interviewing,CAI)模式下提高职业编码质量的途径。

一、 职业问题的编码方式

在严谨的社会调查中,为了采集到详实的职业信息,一般都采用开放式提问,要求访员如实地记录受访人的回答,并在数据采集完毕后,再根据权威或普遍的职业分类标准创建编码列表,培训并组织编码员将文本信息转化为数值型的职业代码,提供给研究者使用。这种编码方式由于使用了专业的编码员,且进行统一指导和及时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编码质量,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这种编码方式的缺点是成本较高,且时效性差。与之对应的另一种编码方式是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访员在采访现场或在完成单个采访任务后按照调查机构事先提供的编码表,对问卷中开放问题的回答进行及时分类。这种方式虽然降低了编码成本,增强了时效性,然而由于缺少有效的质控措施,不得不以降低编码质量为代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总是期待可以使用计算机自动编码。一套设计完善的编码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减少用时和提高编码信度。计算机自动编码方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计算机辅助编码(ComputerAssisted Coding, CAC),这种方式需和编码员手工编码结合使用。当编码员遇到编码困难时可以向CAC系统求助,CAC系统会根据编码员输入的信息给出一系列编码建议。另一类方式可以称为全自动编码。编码员将受访者的应答信息直接输入系统中,软件会自动对其分配编码,对于无法匹配编码的信息则由系统退出,转为人工编码。计算机自动编码方式已广泛应用在美国、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人口普查职业信息编码中。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中职业问题的编码方式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种是根据编码的地点及时间分为集中编码和分散编码。一般来说,集中编码都发生在调查结束后,由专业编码员来完成;而分散编码则发生在调查进行中,多由访员来完成。另一种是根据编码工具的使用分为手工编码和自动编码。手工编码中,编码员主要依据自己对职业的理解和对编码列表的掌握情况来选择职业编码;而自动编码则是借助职业编码软件进行全自动或辅编码。于是,在这两个维度上形成了四种基本的编码方式(见图1),即手工集中编码、手工分散编码、计算机辅助集中编码和计算机辅助分散编码。

计算机辅助编码技术目前在中国尚未得到开发和应用。由于中国当前职业特征多样,职业分类复杂,更是增添了该项技术开发的难度,在短时间内很难应用到实践中来。因此,目前国内社会调查中职业问题编码主要采用的是编码员手工集中编码和访员手工分散编码。

二、 职业问题的编码质量

对于职业问题的编码质量早在社会调查兴起之时就引起了西方研究者们的注意。

首先,一系列研究显示,职业变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编码误差。例如,瑞典1970年人口普查中关于职业问题的编码误差为13.5%,同一年美国人口普查对职业问题的编码误差也高达13.3%。针对这一问题,两国都采用了新的编码质控程序。在瑞典1975年的人口普查和美国1980年的人口普查预调查中,都成功地将误差降低了约8个百分点[1]238。近几十年来,尽管有多种编码方式的混合使用,但关于职业信息编码质量的评估报告却较少,目前只发现在美国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 (RTI) 1991年的一项研究中报告职业信息的编码误差为21%[2]315。

研究者们对职业信息编码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后果进行了探讨。基于传统的编码员手工集中编码,一些研究发现职业信息编码信度(reliability)会受到编码员自身的影响。为了评估瑞典1970年人口普查中开放性问题的编码质量,研究者们抽取了一部分样本,邀请5名经验丰富的编码专家对这些样本涉及的8个开放式问题(其中包括职业问题)进行编码,并计划将其编码结果作为标准,用来评估此次人口普查的编码质量。然而,在对5名编码专家的编码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编码结果不仅因编码员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一编码员的编码也有较大的变异性。如职业编码,编码员间的变异比例(betweencoder variability)为28.4%,而编码员自身的变异比例(withincoder variability)在7.1%至10.9%之间不等。而且职业问题的编码结果在测试的11个问题中变异性最高[3]。

访员实地(采访进程中或采访结束后)对职业问题进行编码的方式也比较常用。研究者们对两种方式的编码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然而意见却很不一致。有研究发现,在职业问题编码上,专业编码员比实地采访员更容易达成一致标准,但总体来说两者的差别不大[4]。有研究证明,在降低编码员关联方差(correlated coder variance)上,使用访员编码要优于使用专业编码员,同时,两种方式的编码精确度没有明显区别[5]。另有研究发现,访员实地编码的变异性平均占应答总体方差的3%,而编码员编码则只有0.6%[6],因此采用访员实地编码方式要谨慎。此外,也有证据显示访员实地编码会对采访行为产生负面影响[7 8]。

国内对于社会调查方法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商业和学术的调查机构对于职业信息的编码都设立了一定的规范,但尚未有任何一项研究对编码误差进行公开报告,也没有发现其他有关编码质量的实证研究。可以说,国内对职业编码质量的研究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三、 数据来源及职业编码方案

(一) 数据来源

以往关于问卷调查中职业编码质量的研究多采用实验方法。这种设计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目的,但却很难将结果推论到真实的调查实践中。同时,实验结果也常常会受到小样本量的限制,致使一些必要的统计分析无法正常进行。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一个正在进行中的全国概率样本跟踪调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CFPS是国内首次应用计算机辅助面访调查技术(ComputerAssisted Personal Interviewing,CAPI)的全国性综合跟踪调查数据平台,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设计实施的一项旨在通过跟踪收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实证数据的重大社会科学项目。作为探索性的尝试,该调查在2010年初访调查中对职业问题的编码采用了记录详细职业信息和访员分散编码的双重保障方式;在调查结束后,还对收集到的职业问题数据(文字描述)组织编码员进行手工集中编码。

CFPS实地采访问卷中对于目前有工作的成年受访人共设计了5道有关职业的问题:

G303您现在主要是在哪个机构工作?

G304 您现在工作单位的名称?

G305 请问,您现在主要工作的机构属于?

G306 您的职业是 。

G307 您的职业属于哪一类?

其中,G303和G305为封闭式选择题,G304和G306为开放式问题,G307则是访员在CAPI系统下根据CFPS职业代码字典进行查询,对受访人的职业和行业进行现场编码。访员在记述G306的回答时,采访系统会给出提示: (1) 如果受访者有多份工作,请询问占用时间最多的工作;(2) 请详细记录受访者的主要工作,填写具体内容: 工作部门+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工种名称。

CFPS进行初访调查问卷的设计时,国家统计局尚未公布最新的职业分类体系(GB/T 6565 2009),而当时的职业分类体系(GB/T 6565 1999)已不能完全体现近十年来我国职业发展的状况。所以,CFPS初访调查的职业代码借鉴了“中国社会跟踪调查”

中国社会跟踪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与香港科技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合作,自2003年开始的全国性综合社会调查项目。 的职业分类标准,在GB/T 6565 1999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包括8大类共计595个职业代码。

(二) 访员实地编码

CFPS在2010年度的初访调查共使用了438名访员,这些访员大多数来自本次调查的目标区县,并且都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为期6天的集中培训,其中包括关于职业代码分类的专门培训。在职业代码分类培训中不仅详细讲解了职业代码的分类框架,还传授了在CAPI系统中快速查找职业代码的技巧,并对一些分类的难点进行了举例说明和现场演示。

作为CAPI环境下访员实地编码方式的首次尝试,这次调查对编码系统的设计采用了简单的查询法,在采访界面上呈现为树形结构(见图2)。访员编码时本着“先大类、后细类”的原则,首先确认受访人的职业属于哪一大类,然后可以逐级点击,最后确认四级代码为最终代码。此外,在访员培训中强调访员在编码感到含糊时要“多追问,问细节”,以获取足够的编码信息。同时也建议访员使用键盘而非鼠标的方式进行操作,以减少错误点击,并加快操作速度。

(三) 编码员集中编码

编码员集中编码工作开始于数据采集完毕后。编码员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编码流程上采用了双向独立验证并判定(Twoway Independent Verification with Adjudication)的质控方式[1]240。

在第一轮编码中,两个编码员(A和B)根据具体的职业描述、工作单位名称和工作机构属性信息,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对每一个受访者的职业信息进行编码。在这一轮编码中,如果两人编码结果一致,则确定为最终职业代码(OC1);如果不一致,则将这些条目提取出来,进入下一轮编码。

第二个阶段选用经验较为丰富的编码员(C),由其一人对这些不一致的条目进行独立编码,如果其编码结果与前一轮编码结果中的一个保持一致,则确定该编码为最终职业代码(OC2);如果三人编码结果均不一致,则由专业的研究人员(D)根据编码员编码、访员实地编码以及相关的辅助信息进行判定,从而形成最终的职业代码(OC3)。因此,对于每一个职业问题条目,其最终代码的确定要经过2―4个编码员的判断,从而达到对编码质量进行控制的目的。

四、 访员实地与编码员集中编码的结果比较

不出所料,编码员集中编码表现出了较好的编码信度。在第一轮编码结束后,两个编码员有76.4%的结果达成一致,经过第三个编码员的确认编码,一致率提高到91.4%,最后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职业编码需要由研究人员进行最终判定。

然而,编码员的编码结果与访员实地采访时的编码结果却有较大的分歧。我们将所有编码结果根据职业分类标准分为一到四级编码(一级码为最基本的分类,四级码为最精细的分类),并且以编码员达成一致的一级编码

职业编码所采用的分类标准共有类,但军人和无职业者不适用于该问题,因此没有列入在此项分析中。 为分类标准来计算各级编码的一致比例,结果见表1。

总体来看,两种编码方式在四级码上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结果是一致的,随着编码类别的减少,一致的比例也逐渐加大。如在二级和三级码上,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结果相同,而在职业大类的一级码上,一致率可以达到四分之三。

分职业类别来看,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的生产人员在各类有职业信息记录的受访者中人数最多,约占一半。同时,这一类别内职业详细情况的编码一致率也最高。尤其在一级的大类编码上两种方式的编码结果一致率高达99.35%,在最为精细的四级编码上也有一半以上的相同比例。

与之相比,人数比例占第二位的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对其具体职业的编码结果则不甚乐观。在四级码上只有6.05%的编码结果相同,即使在一级的大类码上一致率也只有38.02%。对于其他职业大类内的四级精细具体编码,其结果的一致率也大多低于50%。

虽然有经验的调查人员对访员实地编码方式可以列举出诸多缺点,但却很少能够如此直观地发现访员实地编码结果与编码员集中编码的结果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两种方式的结果不同?我们是否可以认定编码员集中编码的结果要优于访员分散编码呢?

五、 影响职业问题编码质量的因素

影响职业问题编码质量的因素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影响因素来自于访问过程,如访员所记录下的职业信息量、访员编码时的态度以及访员编码的经验等。无论是编码员集中编码还是访员实地编码,其编码质量都会受到访员记录下来的职业信息的影响。一方面,这反映了访员了解受访人职业状况的程度;另一方面,它也是编码员集中编码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凭据。因此,职业信息越丰富,两者的编码结果一致的可能性越高。本项研究对访员记录职业信息的字数进行了统计,并以此来测量职业信息的丰富程度。数据显示,访员记录职业信息的平均字数为5.76,最大值为24,最小值为1。

访员编码时的态度可以用访员编码的时间来测量,我们假定工作认真的访员所用的编码时间会相对较长。这项指标在传统的纸笔方式的问卷采访中很难获得数据,然而由于CFPS采用计算机辅助采访系统,系统可以自动记录下每道问题的采访用时。本次调查中,访员对职业问题进行实地编码的平均用时为26秒。我们认为访员在编码时所用的时间越长,其编码结果和编码员集中编码的结果越有可能取得一致。

分析发现,访员对职业信息的编码数目从1个到271个不等,但平均下来每个访员大约会对36个受访人的职业信息进行编码。我们假定访员编码的经验会随着编码次数的增加而上升,为此我们对每个访员所完成的需对职业进行编码的问卷依据完成时间进行排序并赋予序号,序号越大意味着该访员的编码经验越丰富,从而与编码员集中编码结果一致的可能性越高。

第二类影响因素与访员自身的背景有关,我们主要选取了访员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三个变量。本次调查中,有28.2%的访员是女性。访员的平均年龄是28.2岁,最小为18岁,最大为51岁。其中,拥有大专学历的占36%,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9%,而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仅占15%。经验上认为年龄大的访员、男性访员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访员在职业方面的知识较为丰富,编码质量也会相对较高。

第三类影响因素与职业本身的编码难度有关。表1展示了不同职业大类下编码结果的一致率有较大差异,这意味着这些职业大类下的具体编码难度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编码一致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这类职业编码相对容易。因此,在分析中以第五职业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为参照组,对不同的职业分类进行控制。

为了考察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级别的职业编码上的表现,我们控制了职业类别的影响,分别对每一级别下两种方式的编码是否一致的结果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在第一类影响因素中访员记录的职业信息字数至关重要。访员记录下的字数越多,两种方式的编码质量越好,结果一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访员多记录一个字,在二级编码上结果一致的可能性会提高10个百分点,一级编码上会提高5.5个百分点,三级编码上会提高8个百分点。然而这个变量在四级编码上则效果不太明显,这意味着在精细的职业编码中,除职业信息的详实程度外,其他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访员职业编码经验在进行初级的职业编码时虽然没有什么作用,但在高级别的职业编码上显示了显著的影响,证明访员编码经验越丰富,在进行精细的职业编码时与编码员集中编码的结果越接近。但由于访员接触到的职业编码条目较少,编码经验在访员身上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然而在本次调查集中编码时,平均每个编码员会对大约3 000条职业信息进行编码,编码员丰富的编码经验意味着更好的编码质量。

相比之下,访员实地编码用时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后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影响

我们怀疑访员实地编码用时过长,可能会在记录职业描述信息时偷工减料,从而间接影响到两种方式编码结果的一致性,然而附加分析发现这种猜测并没有得到数据支持,因此没有反映在模型建构中。 。

对访员自身背景因素的分析显示,性别和年龄两个变量的作用基本与预期的相同,尤其是在进行精细的高级别的职业编码上,男性访员确实比女性访员表现出更好的编码质量,在精细的四级编码上,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男性访员的编码结果与编码员集中编码结果一致的可能性要比女性访员高出27个百分点。同时,年龄较大的访员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在四级编码上,访员每年长一岁,编码结果一致的可能性会增长3.4个百分点。

然而,访员受教育程度的作用并非像我们预料得那样简单。在较粗略的低级别的职业编码上,教育差别并没有明显地反映在编码数据质量的差异上,甚至在三级编码上,受教育程度高的访员反而更容易出现与编码员集中编码不一致的情形,但在进行精细的四级编码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访员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与集中编码结果取得一致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访员。

职业类别在分析中既是影响因素,也是控制变量。与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职业相比,其他类别的职业确实显示出较高的编码难度,从而导致两种方式编码结果不一致的可能性较高(结果未报告)。同时,在控制了职业类别后,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访员的编码信息、编码经验以及自身素质对编码质量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信息、经验和素质是影响职业问题编码质量的重要因素,三方面因素对于精细或粗略编码上的作用不尽相同。对于粗略的职业编码,访员记录的职业信息最为关键,信息越多,编码结果一致的可能性越高;然而在进行精细的职业编码时,访员自身因素也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编码经验和访员素质都会直接影响编码结果的一致性。

六、 结论及提高职业问题编码质量的设想

采用访员分散编码的方式对社会调查研究人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方面,这种方式成本低,时效强;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使用专业编码员时所遇到的信息不足及编码员关联方差的问题。

然而,本研究显示,该种编码方式的数据质量令人担忧。和编码员集中编码的结果相比,在精细的四级职业分类编码上,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结果相同,即使在最为粗略的一级职业分类编码上,结果相同的比例也只有四分之三。

在精细编码上出现的差异,主要受到访员记录的职业信息量、访员编码经验及访员自身素质的影响;在粗略编码上的不同,则主要与访员记录的职业信息量有关。分析也显示,不同的职业类别也显示出不同的编码难度,造成两种方式的编码结果不一致。

由于没有判断所有职业编码对错的绝对标准,我们不能直接判断哪种编码方式的数据质量更好。然而,研究发现访员的素质和编码经验对于精细的四级编码数据质量非常重要。但在访问实施过程中,对访员因素的控制难度较大,提高访员实地编码质量不易实现。相比之下,采用集中编码的方式可以对编码员进行筛选,编码员不仅会受到编码工作的专业培训,并且可以接触大量的编码条目,从而积累丰富的编码经验,加上编码过程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的质控手段,我们可以推断编码员集中编码的数据质量要更可靠。因此,在严谨的社会调查中,特别是在精细的职业编码上,建议采用编码员集中编码来获取更好的职业编码数据。

研究结果还肯定了访员记录的职业信息对于职业编码的重要性,因此应该加强对访员记录职业信息的行为规范,尽量采集到准确编码所需的重要信息。同时,在编码员编码过程中也要加强质量控制,从而在信息输入和处理过程两方面来保证编码数据的质量。

在计算机辅助调查中,这些建议可以得到有效实现。具体地说,可以考虑从三个角度来改进职业编码: (1) 调查前对访员加强职业编码的培训,使访员明白编码所需的重要信息,确立访员对职业信息的记述规范。(2) 在调查执行的同时组织编码员进行集中编码。计算机辅助调查的优势之一就是调查数据可以在采访当天传送到总部,这样可以及时将职业描述信息提取出来,组织编码员开始编码。实时的集中编码有两个目的: 一是可以及时发现职业信息记述含混及难以归类的条目,并请访员协助补充信息;二是作为数据质量监控的手段,可以提醒或干预访员遵守职业信息的记述规范。(3) 除了采用双向独立验证并判定的编码流程外,还要加强编码员集中编码的质量监控,对编码效率和质量进行定期评估。较为简单的做法就是借用计算机辅助调查系统,将职业分类说明作为帮助文件,以方便编码员查询,然后利用下拉菜单选择代码或直接输入代码的方式进行编码。计算机辅助调查系统可以记录下编码员每个条目的编码用时,同时也可以及时导出数据进行编码结果的比较和判定,从而为定期的质量和效率评估提供数据基础。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职业问题编码的数据质量,还可以加强编码员集中编码的时效性,并且提升编码效率,降低编码成本。

[参 考 文 献]

[1] P.Biemer & L.Lyberg,Introduction to Survey Quality,New York: Willey & Sons,Inc.,2003.

[2] P.Biemer & R.Caspar,″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for Survey Operations: Som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Official Statistics, Vol.10,No.3(1994), pp.307 326.

[3] L.Lyberg,Control of the Coding Operation in Statistical Investigations―Some Contributions, Stockholm: Statistics Sweden,1981.

[4] P.Campanelli, K.Thomson & N.Moon,et al,″The Quality of Occupational Cod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in L.Lyberg, P.Biemer & M.Collins,et al(eds.),Survey Measurement and Process Quality,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1997,pp.437 453.

[5] J.Martin, D.Bushnell & P.Campanelli,et al,″A Comparison of Interviewer and Office Coding of Occupations,″http://省略/sections/srms/Proceedings/papers/1995_195.pdf,2011 09 20.

[6] M.Collins & G.Courtenay,″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eld and Office Coding,″Journal of Official Statistics,Vol.1,No.2(1985), pp.221 227.

篇2

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方式。对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进行探索,提高调研实践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提升实践成果,促进学生更好的在实践中成长成材。

关键词:

专业调研;社会实践;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一课。”[1]刘同国认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上是教学实践、服务实践、科研实践、调查实践和公益实践五种主要形式。[2]其中社会调查类实践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特别指出“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1年湖南师范大学周彩姣等对湖南六所高校的500多位学生进行了调查,经分析有41.56%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作为社会实践的形式。[3]而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基于学生专业背景专业调研类实践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纲要提出调查实践不仅要满足走进社会、调查社会、了解社会,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的结合。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对它的管理和育人作用进行探讨,能有效提升专业调研实践的科学管理水平,强化其育人功能。

一、定义与内涵

根据目前的文献检索,专业调研实践尚没有明确的科学定义,主要还是经验主义的总结,以“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或“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等形式描述。本研究把专业调研实践确定为“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社会现象为观察目标,团队为组织力量,利用科学的调查方式、统计知识对社会某一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并形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调查报告”的一种实践方式。上述定义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即该类实践必须以学科的专业背景为基础,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是基于统计调查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报告文学;二是社会调查,即调查对象面向社会现象,在调查方式上必须经过实地走访。当然由于专业的多样性,专业调研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元的,但学科为基础、社会为对象,成果有科学性必须是必备的要素。

二、专业调研实践的功能性

专业调研实践是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形式,不仅具有社会调查实践本身推动学生投入实践、了解社会、锻炼自身的重要作用,更因其以专业学术背景为支撑而具有特殊的功能性。强化社会调查实践的育人效果。专业调研非常注重对社会的深入和分析,尤其对社会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有高度的问题意识。通过参与专业调研,根据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可以让学生用更科学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克服简单的经验主义认知,从而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效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社会调研能力是人文学科学生必需的专业素质。学生调研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将是其受益一生的能力培养,同时在培养其调研能力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社会调研实践可以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明确专业改进的方向。成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持续培养的平台。专业调研实践的完成并不是学生该项实践的终结,调研成果更应当视作学生继续学习、参加后续科学训练的起点和基础。在各高校都注重通过大学生学科竞赛培养人才的现状下,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通过持续进行调研的深入、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专业素养,并为学科竞赛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三、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主要困难

专业调研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开展实践调查。二是暑期社会实践,在暑期实践中专门组织专业调研类团队。这两种类型的专业调研实践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实际组织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第一,师资力量匮乏。专业调研实践的核心是专业素养,最主要的资源是教师的指导。但是由于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学生课外实践指导的主动性降低。即使部分教师出于奉献精神或教学需要指导学生,也难以照顾到众多学生的需求。因此,能持续指导学生开展专业调研实践的教师资源相对较少。第二,学生主动性的缺失。专业调研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相比,难度大、时间长、能力要求高,导致学生主动性不够。许多学生即使因为课程需要参与了该项实践,也较多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开展,缺乏积极性。第三,缺乏持续性。专业调研实践要产生高质量的调研结果、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调研能力的目的,需要研究能有持续性。然而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还是暑期实践调研,绝大多数都只能局限于短时期内。因为缺乏教师的持续跟进、学生的主动参与,随着作业的上交、实践评比的结束,专业调研实践也告一段落。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前期的实践才刚刚为学生培养铺下了基础而已,远未到收获的时候。第四,过程管理工作量大。专业调研实践以团队形式开展,人员众多,调研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再加上各种安全因素考虑,对调研实践的过程管理就存在滞后性。两头到位,中间缺失,造成对调研团队跟踪的脱节,在安全性和关键节点上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专业调研实践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人数逐年增加,但同时阻碍育人效果的困难也始终没有有效解决。如何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克服这些弊病,提升专业调研实践的育人效果,是高校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上述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困难涉及到了教师资源、学生激励、实践引导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任意一个因素的忽视都会影响实践的育人质量。因此对专业调研实践管理的改进应该是多维度的立体设计,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一,从专业调研实践管理改进的横向维度考虑,要充分加强专业调研实践的项目化管理。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调研竞赛的方法进行组织,明确奖励制度、经费支持、竞赛规则等,调研实践的成果最终进行公开评比展示。以此为平台吸引学生加入,并进而通过参赛学生引入指导教师。第二,从纵向维度考虑,要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调研实践的衔接以及多层次学科竞赛与专项调研竞赛的衔接。专业调研实践的基础是教学课程,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可以与专业调研实践互通,认可参加专业调研实践的学生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实践成果的评比也应该反馈到日常的教学中,作为教学改进的线索。学科竞赛目前是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专项调研竞赛的成果应该被纳入不同等级的学科竞赛项目,即鼓励调研成果参加校级、省级竞赛或申报各类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通过逐级提高的平台来逐渐强化调研实践成果质量的提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由此达到持续培养学生的效果。第三,要搭建第三维度平台。建立由课程教师、指导教师、管理教师联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统筹管理专业调研实践及以调研实践成果为平台的学科竞赛。课程教师团队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讲座等形式负责软件、问卷设计等统一指导;指导教师团队负责调研项目的立项指导和过程中期意见引导;管理教师负责团队安全保障、过程管理和社会实践与调研实践的互认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教师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减少而学生个体获得的指导却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也被发动起来。指导委员会之下应设置专门的学生社团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和联络。学生社团受众广、学生接受度高,可以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发动,正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营造良好的参加氛围。学生社团还能够充分发挥人力优势,建立对调研团队的直接点对点联系,有效加强调研过程中的意见交流和安全管理。通过横向的项目化管理、纵向的课堂衔接、竞赛衔接和第三维度的竞赛指导委员会、学生社团,可以有效解决专业调研实践存在的问题,为专业调研实践的“育人”效果提供了支持和力量。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年来采用上述的管理方法开展暑期专业调研实践,每年均组织实践团队超过60支,社会影响明显,成果丰硕,有多项调研报告在后续的省级竞赛中获奖或立项省级学生科研项目支持,并与课堂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果,成为我校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结束语

专业调研实践是培养学生调研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有效形式,是“实践育人”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合理的操作流程能够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专业调研实践的开展提供支持和激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来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更好、更科学、更有促进作用的管理制度。

作者:吴旭东 林韬琦 单位:中国计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全国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07-05.

[2]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周彩姣,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9):74-79.

篇3

论文关键词:老娘舅 社会调解 人才队伍

一、“老娘舅式”社会调解在当前基层矛盾化解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严格意义上说,“老娘舅”不是指代某一位具体的人,而是一种职业称谓,指的是一些热心于社会调解、在地方有一定影响力的调解人员,其类似的称呼还有“和事佬”、“老舅妈”、“大阿姐”等等。“老娘舅”身份的确定,有现行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十三条规定,“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第二十条规定,“人民调解员根据调解纠纷的需要,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可以邀请当事人的亲属、邻里、同事等参与调解,也可以邀请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或者有关社会组织的人员参与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支持当地公道正派、热心调解、群众认可的社会人士参与调解。”基于我们的调查,在江浙范围内,“老娘舅”虽然是一种民间称谓,但是,他(她)们往往也有另外一种身份,也即基层人民调解员。

在性质上来说,“老娘舅式”社会调解人才队伍属于民间的调解力量,但在当前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中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浙江宁海县的西店和解工作室,从2010年5月成立到2011年4月的11个月间,共接收案件272起,成功调解200起,几乎每天要成功调解1起。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宁波市海曙区西门街道的“和好屋”仅2011年即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89起,社区内各类纠纷参与调解率到达100%,成功率99.6%。再如,2012年1月丈亭镇挂牌成立的余姚市首家民间调解室“三江老娘舅”成立3个月来,共受理免费咨询20余次,成功调处民间赔偿纠纷4起,涉及金额10余万元,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此外,该工作室还吸引了周边河姆渡镇、三七市真的村民前来咨询。数据说明,当前“老娘舅式”社会调解在当前基层矛盾调解中主力军作用的趋势明显。

通过对一些典型“老娘舅式”社会调解调解组织的调研,课题组曾得出结论认为,“老娘舅式”社会调解在基层矛盾化解中扮演的角色之所以越来越重要,同当前基层矛盾化解的现实需求、缓解目前基层司法诉讼困境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充分实现当事人纠纷自决意识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从法律层面来看,相较于一般司法诉讼活动,“老娘舅式”社会调解机制更加灵活、主动和贴近百姓。2011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可以主动调解。当事人一方明确拒绝调解的,不得调解。”

二、当前“老娘舅式”社会调解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稳定性问题

作为基层调解人员,“老娘舅”们的威信来源于他(她)们对所在街道社区或村镇街道的现实了解和被所在地区民众的熟知。“老娘舅”们本身只有成为具有本土性特色鲜明的民众,同所在基层民众打成一片,才可能成功利用群众力量解决群众矛盾。这种本土性特色往往需要“老娘舅”们在某一地区长期生活,相应地,保持“老娘舅式”调解人才队伍的职业稳定性也成为必要条件。

从课题组的调研结果看,当前“老娘舅式”调解人才队伍的职业稳定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总体上看,目前浙江省内“老娘舅式”调解人才队伍多为热心公益、发挥余热的离退休人员为主,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格局。以宁波市海曙区西门街道“和好屋”为例,街道层面有调解人员20人,其中在编专职调解人员10人,其他兼职人员10人,专职和兼职的比例约为1:1。这些离退休的“老娘舅”们年龄多为60-65岁之间,具有丰富的基层矛盾调解经验,但很明显,能持续稳定地工作于某一基层地区的时间往往短短几年时间,这种状况对“老娘舅式”调解人才队伍的职业稳定性提出了现实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老娘舅”们所参与调解处理的纠纷多发生于周边地区,免去了这些年龄偏大的“老娘舅”们的路途辛劳。但从实际来看,纠纷何时发生并不一定,虽然多数社区规定了这些基础“老娘舅”们的正常工作作息时间,而这些“老娘舅”往往需不定时地处理各类突发纠纷,这无疑给多数高龄“老娘舅”们带来了诸多精力、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考验。

(二)职业素养提升问题

不同于同一般司法诉讼活动的是,“老娘舅式”社会调解不需遵循司法诉讼活动的“不告不理”等原则的限制,对于一般社会纠纷“老娘舅”们甚至可以主动介入调解处理,以尽早、及时解决各类矛盾,这对当前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因为“老娘舅”们的调解活动无一般司法诉讼活动的严格程序设置,实践中,应当对“老娘舅”们的调解活动提出更高的规范化、合法化的要求,如此才可能真正实现调解结果的社会效果和正确司法之间的统一。

课题组通过问卷形式对70位“老娘舅”们进行调研,在回答“您认为所从事的调解工作未来是否有职业发展前景?”,有65份问卷的选项填“有前景”,所占比例达到93%。而在问及“您认为案件调解结果的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性如何?”时候,有近30%“老娘舅”认为还有待提高。在问及“您认为自己法律法规知识素养如何?”时候,有近30位认为自己的法律法规知识有待不断充电完善。在调查接受法律知识培训问题时候,“老娘舅”们普遍认为各区(县)司法局每年组织的定期法律知识培训很有用,但至少有30%的“老娘舅”们认为,目前的培训还不够,应当加大培训密度和延长培训的时间。

既要接受基层民意的近距离“审判”,又要接受严格正确司法的严格检验,相对来说,“老娘舅”们的职业素养面临着多重考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活跃于基层的“老娘舅”调解员们往往以村镇或社区街道为单位分布,各自处理辖区内的各类纠纷,相对较为分散,“老娘舅”们相互之间能聚集在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并不多,对相关司法信息资源也很少能共享。

(三)“老娘舅”职业保障难问题

“老娘舅”们的职业保障难首先体现在待遇偏低问题上。从课题组的调研看,社区专职青年干部作专职“老娘舅式”调解员的不多,比例只有10%左右。社区专职青年干部做“老娘舅式”调解员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待遇偏低。问卷调研结果表明,多数“老娘舅”们的月收入为一千多元左右,年总收入不超过两万元,有近45%的“老娘舅”认为待遇偏低。从收入来源上看,“老娘舅”们因为多数系退休返聘人员,属于劳动法律规定中的“特殊劳动者”群体。他们的收入也被视为非一般劳动者意义上的工资,相应地,这些收入的经费来源多属于一些专项拨款,一般未纳入人事工资的经费拨款范围。

“老娘舅式”调解人员职业保障难问题还可以从人身安全保险上反映出来。主要由离退休老人构成的“老娘舅”们,除工作收入方面同一般劳动者有区别外,另外在工伤保险待遇等方面同一般劳动者有较大区别——既不能参加社会保险,也不能参加意外伤害保险。所谓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其保障对象为一般为男60周岁内、女55周岁内的劳动者。社会上企业或个人自行投保的意外伤害险多对投保年龄范围上限规定为不超过60周岁或65周岁。如此看来,这样一大批仍在为社会发光发热的退休人员,就面临了劳动安全保障困惑。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均寿命不断延长,退休后仍被返聘的老年人将越来越多,这类退休返聘人员的职业安全保障问题可能会日趋突出。

三、新形势下“老娘舅式”社会调解组织队伍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一)构建老年与青年相结合的调解人才队伍,促进“老娘舅式”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从构成上看,当前“老娘舅式”调解人才队伍多以离退休人员为主。这些退休返聘的“老娘舅”们在基层矛盾调处方面确实具有实践经验的优势。但从调解队伍的长期发展来看,“老娘舅式”调解人才队伍也应当注意培养“小娘舅”,吸纳年轻人加入到调解队伍中来,以促进基层调解人才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实际来看,“小娘舅”参与基层调解也有自身优势,如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的“80后调解室”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调解室的调解员全部由80后的年轻人构成,该调解室自2011年5月成立至2011年7月底,短短两个月即成功调处各类纠纷一百多起。这些80后调解员有活力,法律知识相对熟悉,实践中成长的也会很快。

(二)组织多样化的培训和交流,提升“老娘舅式”调解人员的专业素养

针对“老娘舅”们职业素养提升面临的问题,县(区)级司法行政部门除了每年举办定期培训以外,还可以组织不定期的各类培训,诸如针对新法规、新司法解释的培训,特别是针对“老娘舅”们在工作中经常涉及的一些婚姻家庭、一般民事纠纷等法律知识的培训等。尽量使各类法律知识、调解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常态化、多样化,以使得“老娘舅”们能经常、及时充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促进“老娘舅”之间的交流,交换思想,开阔视野。

除了一般法律法规和调解技巧的培训方面,“老娘舅”之间和各地街道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横向的交流、沟通。这种横向的沟通、交流方式既可以实地走访交流,也可以借助电子信息资源等方式,比如建立借助网络博客、微博、qq流等方式,加强互动,整合资源,形成司法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多措并举,破解“老娘舅”职业保障难问题

篇4

提起当代大学生,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是在以人潮拥挤的招聘市场为背景的镜头前,向记者讲述着应当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端正心态的青年;还是每日为学分和疲于奔命、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形象;抑或是把“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挂在嘴边的另一极端?如果你的想法与上述相近,也许《调研中国――南风窗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调研报告选集(2005~2008)》(以下简称《选集》)这本书能给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几乎来自全国各省的普通高校,学历层次从本科一年级到博士研究生皆有分布,他们以调研报告和调研心得的形式,丰富且具代表性地向读者展示当代大学生对现今社会所知所虑的同时,也在以独特的视角和最为纪实的方式呈现着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三农问题、产业转型、民族宗教、热点政改……一一进入这些学子的视野,并总能被淘浣出一个足够典型和足够小的切入口,使其得以通过亲眼观察、亲身走访,来被认识、被了解、被探讨。

正如书中一位作者所提到的那样。“世俗社会已经习惯了大张旗鼓、有摄像机跟随的调研……真实的信息只能来自于和风细雨的渗透,切不能暴风骤雨地动员……只有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的深层肌理才能展现出它最真实的一面。”也许作为一群学历来丰的在校学生,他们调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还无法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媲比,但是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不满足于从前人著述、媒体报道或者官方宣传中寻找支点,而是选择深入调查、真实呈现的精神却如此地打动读者;同时他们学生的身份,可以不受过多固有知识结构限制、不受相关利害群体的影响,又是如此不可多得。报告文体虽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流露,但是字里行间,当代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对社会问题的殷切关注乃至致力改良现状的担当已清晰可辨。

在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了解社会现状也许不仅限于实地调研一种途径,作为一名开始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形成独立观点的在校大学生,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必然早已发生并逐渐升级;但是,海量资讯无法替代的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只有直面现实才能让人产生最深的震动和思考,才能让人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时刻感到惴惴不安,才能让人真正获得改变自己和改变周遭的动力与勇气。

“调研中国”是中国唯一一个由媒体设立的面向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奖学金项目,其由南风窗杂志社于2005年创立、逐年开设并持续至今,这也是本书得名的原因;书中所载调研报告即是从过去4年受资助团队的报告中甄选所得。“调研中国”项目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命,《选集》封面所书“深入中国社会肌理”便是项目对受资助调研团队的核心要求。无论是阅读书中的报告文选还是调研心得,许多的语句和细节都在无意间与这句话相照应着。

篇5

关键词: 青年志愿者 短期支教 活动模式 管理策略

支教助学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类别,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体验农村生活、锻炼协作能力、树立人生信念的平台,而且开辟了让农村青少年学习知识、结交朋友、健康成长的新渠道。虽然以青年志愿者队伍为载体的短期支教活动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减少教育歧视,倡导教育公平,帮助留守儿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短期支教问题颇多,效果难以持续。因此,立足短期支教的特点,优化管理策略,是培养高素质青年志愿者,落实农村支教助学的必由之路。

一、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三种模式

高校现行的以青年志愿者队伍为载体的支教与助学活动大多采取短期形式,一般是高校在读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进农村贫困地区从事支教助学工作,在支教地点不超过一个月。短期支教有三种活动模式,各有优点,在提升志愿者积极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支教地受助学生的参与热情。

1.社会调研式

短期支教源于大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关怀农村儿童的意愿,可是由于时间限制和志愿者自身授课能力的制约,很难真正起到学科教学的作用。即便如此,短期支教仍受到青年志愿者的欢迎,原因在于其突出的社会调研作用。在社会调研式短期支教中,高校青年志愿者四人以上自发组队,在听取指导老师意见后,与结对学校沟通相关事宜。志愿者后续的支教活动主要基于结对学校,围绕农村教育现状、农村学校考察、留守儿童心理观察等展开,造成短期支教的“三步法”流程。第一步,通过献爱心、送温暖等方式接触农村儿童;第二步,在几天的磨合中加深情感,取得信任;第三步,有针对性地进行问卷调查、上门走访,从而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上述目的和方式使很多人对短期支教心存质疑,但是本人认为短期支教的重点不仅在“教”,更在于“支”,即支援与帮助,落实在青年志愿者的行动中,便是主动的接触、了解和陪伴。短期支教的志愿者是老师,是研究者,更是受助学生的朋友。这和中长期支教一样,志愿者都寄托了深厚的情感,甚至因为时间短暂,他们会更加珍惜与农村学生的友谊。此外,社会调研式短期支教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支教团体自选领队,协调分工,很好地锻炼团队的协作能力。社会调研任务则要求志愿者控制时间、场地、教学活动,强调组织纪律性,减少不安全的因素,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社会调研模式的反馈结果以直观的数据和文字为主,能清晰地反映农村教育问题,为长期支教活动提供依据。

2.助教基地式

暑假期间,志愿者们主要从事辅导作业、协助文体、开展德育活动等助教工作。为了形成支教的长效机制,部分高校会选择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或者乡镇社区的公益中心建立基地,每年定时派送青年志愿者队伍参与短期支教活动。助教基地模式以教学为中心,符合教育部提出“大学生扶持农村教育”的要求,并引入素质教育的理念,弥补农村教育的短板,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

青年志愿者在教授课程时,把自己代入老师这一角色中,发挥出了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同时在教学上勇于突破和创新,让农村学生体验“玩中学”的乐趣。例如,利用留守儿童集体住校的条件,白天排练节目,晚上举办文艺晚会;用比赛讲故事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等。这些教学活动迎合了农村学生基础薄弱,好奇心强的特点,符合其学习规律,在短期教学中获得明显的成效。

助教基地模式也存在问题。一方面,大部分志愿者未接受过教学培训,如果在课堂上遇到突发状况,他们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支教地点的儿童年龄偏小,志愿者很难让他们都集中注意力,维持理想的上课状态。不过,作为“点对点”可持续的短期支教模式,建立助教基地是大学生建设农村教育的良好方式,不仅省去因不熟悉支教地区环境而损耗过多的人力、物力、经费,还能让志愿者们分享经验,消除疑虑,共同将短期支教转化成一项长期事业。

3.合作夏令营式

某些短期支教的信息来源于民间慈善组织或者公益机构,比较典型的就是合作夏令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夏令营的形式实现城乡同龄孩子的“一加一”结对交流,而青年志愿者则以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结对孩子的活动。合作夏令营中,城市少年、儿童组团前往农村,与当地同龄学生结对,开展一系列校内外学习活动,约有50%以上的活动在户外进行,例如素质拓展、田间劳动等。夏令营中,志愿者需要帮助城乡学生尽快消除隔阂,加深了解,更要把全体营员的安全放在着重考虑的位置,因此活动常采用金字塔形层级管理和分组责任到人的方式实现看管任务。

合作夏令营式短期支教的重点是增进城乡学生共情,以思想道德、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除了考验志愿者的助教助学能力,更要求每个志愿者具备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孩子的领导能力。城市学生的经济条件、受教育水平、家庭环境要优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对当地的熟悉度、适应性还有身体素质要优于城市学生。这些差异无形中会给志愿者的教学、管理任务带来困难。例如,田间考察时,事先排好的队伍在前进过程中会被拉长,体力好、熟悉路况的农村学生会不自觉地加快速度,而部分城市学生则跟不上行进的队伍。此时,若志愿者缺乏对所负责小组的掌控力,就很容易产生人员走失、成员受伤等突发事故。

作为短期支教的新型模式,合作夏令营结合了多方力量:政府、慈善组织、高校、城市各中小学、支教地区学校。这不仅拓宽了城乡教育互助的途径,而且对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具有借鉴作用。

二、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管理问题

短期支教活动情况多变,很难实现全面有效的活动管理,尤其是安全、教学、情感态度和活动反馈方面,因其不确定性,更难以入手。

1.安全管理问题

短期支教的安全性是志愿者及其家长考虑较多的因素。如果能够做好前期安全培训、中期安全防范、后期安全保障的管理工作,志愿者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安全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忽视专业的安全培训。青年志愿者支教前,大型团队会进行一定课时的安全培训,内容涉及交通、治安、疾病预防、溺水触电急救等。但在短期支教中,小型团队往往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忽视专业的安全教育,致使在外支教时安全意识不强,急救能力较弱。

第二,无法掌握支教地的安全隐患。支教地可能存在道路积水、电线等安全隐患,而志愿者事前难以察觉。支教地区学生虽熟悉环境,却缺乏安全知识教育,没有对这些隐患产生足够的重视。志愿者即使发现当地学生做出危险行为,也会疏忽大意,采取跟随而非阻止的态度。

第三,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前期准备时,志愿者要签署安全责任书,保证在支教期间遵守各项规定,这种明确划分义务的做法能有效减少因志愿者自身不当行为产生的安全事故。但除此以外,安全保障措施仍缺乏相对具体的标准。系统的安保措施应至少包含四个方面:首先,为支教队伍配备随行指导教师,负责监督和处理突发事件;其次,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建立家、校、志愿者的沟通平台,及时将支教情况通知外部;再次,强调两人以上团体外出,保证所有成员之间联系通畅;最后,为参与短期支教的志愿者购买正规的意外伤害保险。

2.教学管理问题

教学是志愿者支教的主要任务,短期支教在教学管理上更具挑战性。在内容的选择上,短期支教多以辅导学科知识点为主,由于大部分志愿者非师范专业,容易使教学流于形式。另一种选择是实行开放度高、趣味性强的素质课程,这能有效提高支教地学生的参与度,却不容易维持较好的课堂纪律。教学方法上,除了讲授法外,更符合短期支教的方式是活动式,将知识寓于各种日常活动中,引导支教地学生自我探索和发现。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课堂活动方式会带来秩序混乱的问题,有时志愿者设计活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兼顾所有学生。性格外向、年龄较大、理解力较强的学生能与志愿者互动,完成活动,反之则无法迅速融入团体,需要特殊关注。如果志愿者人力不足,素质拓展等课程便很难展开,这是短期支教的教学局限。

3.情感态度问题

支教地区很多是留守儿童聚集的乡村,受帮助的孩子在年龄上正处于感情脆弱,情绪多变的时期。在与他们接触时,若不能进行正确的情感管理,容易出现对峙和依赖两种极端,前者表现在一些性格叛逆的孩子身上,后者则出现在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身上,无论是哪种,志愿者的离开都会给他们留下心灵上的伤害。究其原因,一是志愿者没有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支教活动中,志愿者充当许多角色,却无法取代他们的父母,过度的责备和放任都不是合理的相处方式。二是支教地学生自尊心强,同时也有自卑的一面。志愿者能与他们和平相处,却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

志愿者对短期支教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抱着功利性的目的,有的对教学敷衍了事,甚至采用不当的语言和行为。情感和态度属于细节上的管理问题,在短期支教中更重要,因为在有限相处的时间内,志愿者给支教地学生留下的印象主要来源于此。

4.活动反馈问题

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在后期反馈上向来较为薄弱,不及时、不深刻、不到位的活动反馈致使短期支教难以成为优秀的社会实践传统。具体来说,短期支教常选在寒暑假,反馈往往不及时,要到开学后才进行。反馈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的内涵,大多从志愿者个人成长出发进行总结,缺少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透彻思考。反馈形式上,某些支教团队会利用媒体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关注度,而大多数团队则因缺少经费忽视了后续的成果展示,所以即使在校内,短期支教活动的知晓度也不高。

三、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的管理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需要从志愿者培训与筛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成果展示入手,系统地解决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活动管理中的疏漏。

1.重视培训筛选工作

做好前期培训是高校短期支教活动管理的关键。对于初次参与支教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来说,他们在如何教学、如何行动、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与支教地学生相处等问题上没有确切的认识。培训能让其在活动之前调整好心态,认清自身的责任,并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所需培训的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专业急救、教学技巧、活动策划、志愿者精神等,可以邀请专业教师授课,也可以是志愿者前辈分享经验、小组讨论、模拟教学等形式。培训结束后,适当的筛选有利于考察志愿者的思想水平、教学功底、心理素质,挑选出更符合短期支教需求的志愿者。

2.建立分工责任制度

团队管理理论提出,打造配合默契、凝聚力强的队伍,必须建立明确的分工责任制度。各成员应划分责任范围,并承当相应的后果,避免因权责不明产生的混乱和问题推诿。短期支教中建立分工责任制度,将人员清点、经费预算、后勤补给等活动细节分摊到每个成员身上,可以有效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实现合理的人才组合,也便于带队老师指导,提高整个团队的支教水平。

3.健全支教长效机制

为了增强短期支教的效果,健全其长效机制是不可缺少的。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建立助教基地的方式延续短期支教的作用。一方面,高校全面了解结对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从而制订计划,每年定期向基地派遣支教队伍。这种长期派遣相对安全,能培养出更多具备支教经验的志愿者,为宣传短期支教活动,传授支教经验提供便捷。另一方面,支教地的受助学生可以轮流接受帮助,并同志愿者保持长期联系,获得更多学习知识的机会。将高校短期支教从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转变为持续的农村助教事业将是青年志愿者们努力的方向。

4.拓宽成果展示渠道

健全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有力措施是拓宽活动成果的展示渠道,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成为支教活动的后备军。成果展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反馈环节,更是良好的宣传和动员平台。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分享、展板陈列或者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短期支教的现实意义将更好地为社会所接受。

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社会调研式、助教基地式还是合作夏令营式,都提供了了解农村教育现状的良好途径。当然,短期支教也存在弊端,尤其是因为缺乏全面的组织管理产生的安全事故、教学效果不佳、资源浪费等问题。对此只有加强志愿者的培训与引导,优化团队构建,制定分工规则,推行长效机制,拓宽反馈渠道,延伸短期支教活动的教育意义,才能促进青年志愿者短期支教朝着规范、科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将城乡教育的公平公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福霞,万小煌,陈丽娟,王晓春.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2014(9).

[2]孙燕琨.在校大学生的短期支教效果与发展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4(1).

篇6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基础实践课;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财经类专业基础实践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熟悉专业中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财观念、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能力。在教授财经类学科基础实践课程时想要达到以上这两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财经类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使用以下三种方式:

一、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经典案例的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现实中的实际发生情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财经素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这样一个宽泛的教学方法中,我们通常以举例法和案件法最为常用。

举例法是通过老师列举的小例子,阐明较难理解的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找到分析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较难的知识点,更简单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案件法在实现实践教学方面更为有效。这种方法是由老师为学生提供有一定的难度的案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件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相比讲授法、举例法等其他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拉入并实践于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可以测试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作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如果想并用这两种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好案例准备工作并组织好课堂。案例的准备不只是随便寻找或编造一个案例而已,这个案例应该在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同时集中考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难点,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解分析能力来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好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准备案件。此外,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组织掌握课堂方面,教师应尽可能的安排好课堂讨论环节。在课堂上,根据学生人数、个性、积极性等多方面因素,把班级科学合理的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件,随时提问并给予指导,始终注意保持讨论的内容不偏离课堂的主题,注重启发学生讨论的热情,适时活跃课堂气氛。最后,应该让每位同学都汇报心得体会,并由教师进行总结性指导。

二、专题辩论

专题辩论是指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财经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加以论证。辩论的观点不局限于是正反两方面,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多种观点,观点由学生来思考和提出,由任课教师指导和最终确定。辩论的角度也并不仅限于财经问题,也可以涉及到道德、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因为财经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问题,与他们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讨论财经问题就本应放在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来全面研究,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看待问题。每个辩论组适宜的组员为4-6人,实时热点问题的选择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老师进行筛选,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辩论时间应该是有限制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观点的阐述和论证体现了辩论的公平性也加大了辩论的难度,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每次辩论结束都要注意点评和总结环节,让学生有所启示和收获。

三、社会调研

撰写调研报告的目的在于实践,经济关系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客体,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很多知识是不能从书本上学到的,也不可能靠头脑想象得来,对于这些学生无法知道的财经知识就应该鼓励他们通过社会调研来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社会调查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学生必须对调查的项目进行通盘考虑,老师可以给出准备调研的问题并把握调查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再详细的筹划和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把社会调研计划、筹划全程的各个方面,落实为书面文字,用明确、简练、清晰的语言把调研方案撰写出来,鼓励他们结合现实生活并从财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为了保证社会调研的质量,调研报告要思维清晰,通过真材实料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多种调研方法的实施学生可以提高学生现场表达、归纳总结、写作技巧等多方面的能力。

不管运用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在课堂结尾都要对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和总结。实践考核的成绩也不单单只看学生做出的结果,重要的是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通过实践过程所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师亦可以从实践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的环节,并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今后的实践教学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菊仙.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教学质量[J].中国集体经济,2010(30).

篇7

关键词:新闻采写课;社会学知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71-02

一、新闻采写课程的特点及局限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新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分为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事业史、新闻经营与管理四块内容,其中,新闻采访写作课作为新闻业务课的重头戏和基石,多在本科一年级开设。笔者结合几年来教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经验和思考,认为在当下的新闻采写课的教材使用、课程内容的设定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方面

当前可选用的若干新闻采写类教材,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采访和写作两大部分。采访部分,按采访的不同阶段,逐一阐述采访的准备、采访形式和技巧、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写作部分,主要讲述如何围绕主题排布素材结构文章。

教材内容的设置是对应着记者采写环节逐层展开的,但是考虑到课程开设的对象是大一学生,他们刚刚从高考这一应试教育的门槛过来,无论人生经历、社会阅历、还是知识结构尤其是对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解读、判断能力都相对有限,面对这样的学生,教材内容显得技法有余而内涵不足。

因为新闻学教育培养的记者不是做简单的镜子作业,而是要成为社会的望者和监督者。望和监督,预警和展望,无不需要记者对当下社会有通盘了解乃至深刻体认、对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有相当研究、对媒体的社会职能有深切理解。欠缺这些基础,学生在经过一定写作技能训练之后写些轻浅小文章驾轻就熟,但遇到“大”选题难以做深做透。

(二)课堂实践教学方面

新闻采写课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业务课,其旨归也是指向实践的。据了解,这门课的实践教学不少院校的老师都采用在课堂上以“情境教学”、“案例练习”、“对话式练习”等方式开展,偏于纸上谈兵,素材采集和分析这样重要的实战环节得不到真正的训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素材采集和分析,新闻学教材上少有涉及,实践中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然,这种课程实践的设置与课程试验课时安排有限及教师本身的媒体经验有关。

综上,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课的教学中,务必要增加社会学知识,这是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解读一切社会现象的桥梁;另外,在课程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重视访问的技法,却缺乏信息采集和分析的科学方法,这也是新闻采写课需重视的环节。

二、社会学知识对新闻采写课的意义

(一)社会学理论对新闻采写课的意义

社会学作为具体的社会科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西方社会转型期。西方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引发欧洲社会的巨变: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迅速变革了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和统治”[1],金钱至上的观念代替了宗法等级观念。“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1],社会问题频现,“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2]。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学,站在不同的角度解答了如何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因而可以把社会学理解为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社会研究开展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形成了理论多元化、分科化的多个理论流派,分别从社会运行的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研究了社会变迁、社会系统及其功能、社会控制、社会分层、社会互动及人的社会化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无疑能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转型期的当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益格局、社会关系、等级制度、社会控制机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承受能力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面临着差距过大,不协调因素活跃,社会矛盾多发等问题。社会学研究正积极介入对转型期社会运行状况的观照,其中下岗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社会保障,人口问题,小城镇发展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其成果成为中央或地方政府实施社会控制的重要依据,也成为媒体解读报道社会问题的理论支撑。

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这些关于社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能从知识层面拓宽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范围,促使学生能更理性、深入、专业的剖析社会现象:

1.提高学生捕捉新闻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新闻信息的准确性。有了一定社会学理论知识基础,学生看待问题、判断事物会自觉深入表象背后,探究其深层次原因,对社会生活及环境中的各种异动变化能抓得住,看得准,吃得透。比如2008年经济寒冬,学生在家电商场购买数码产品时发现,千元以上的大小家电全部增加了分期付款方式。随后学生又到扬州其他几家大型家电商场及大型仓储式超市观察,发现同样的现象,就此抓住了“经济寒冬,商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试图拉动消费”为选题,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报道了经济危机。

2.增强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挖掘内涵的能力。社会学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马林洛夫斯基也主张应首先把握人类文化生活的整体,在完整的文化体系背景中再对各个文化事实及其相互关系加以考虑和研究,以求最终把握住他们的本质。他的主张同样适用新闻专业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把握,且只有在全局上对整个社会运行状况有通盘的了解,才能让学生把社会事件放到深广的社会背景中,作深入把握。

最近发生在扬州的“房管局女干部殴打保安”事件,学生在报道时没有就事论事,随大流地对“房管局女干部”口诛笔伐,而是跳出事件,站到更高的点上,审视网络上对此事的爆炒和热议,看到了由于当事人身份的特殊性及冲突双方的身份悬殊,触动了市民的敏感神经,从而迅速对此事形成民间立场和民间情绪,试图挖掘这种民间情绪的产生与当下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之间的联系。(又如小城镇的拆迁纠纷,学生在报道此事时,敏锐地把事件放到了小城镇建设的背景下,考察拆迁纠纷与城镇化过程中的“圈地”误区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社会学方法对新闻采写课的意义

新闻学教材中,多感性、经验性的采访技巧,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方法论体系。社会学是用实际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学科,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社会系统时,社会学的具体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于描述、剖析和揭示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通常情况下,定量方法适合从样本推论总体的研究,定性方法适合揭示研究对象全貌和整体特征的研究。有些情况下,一项具体研究中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其中,可为新闻采写借鉴的具体方法有: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历史比较法等。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动态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其中抽样原则、问卷问题设计方法值得从事新闻采写业务的人好好学习,它们关系到记者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信度和效度。田野调查法,是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研究对象(如小型社区、特定群体)有全貌研究和深刻理解。其中的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是获得重要信息材料的常用方法,同样也适用于新闻采访。参与观察法是指在参与研究对象生活的过程中,观察对象的行动,探究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内心世界,探讨行为的社会动因和文化动因,为研究对象立体“画像”;深度访谈则是根据调研主题选择有样本意义的对象与之交流,试图通过交谈了解被研究群体的内心世界,了解当地文化的内在涵义。记者兼报告文学作家贾鲁生的《乞帮漂流记》对乞帮生存状况的调查,正使用了长期参与介入观察和交流的社会学方法,对乞帮这个特定群体的内部结构及成员的生存状貌作了生动、细致入微的描摹。历史比较法原理,社会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的、自发的,而是连续的、受某种力量影响或支配的。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或因果链上能够发现当下事件或现象的真正原因。这种方法论原则对记者的启示是:不能孤立的看待、把握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而要在全面占有历史资料和当下信息的前提下,历史的分析对象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使得新闻报道在纵向或横向比较中显示出理性和深度。

三、社会学知识与新闻采写课结合的策略

我院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本科三年级才开设社会学课程,在暂时不能实现和大一开设的新闻采写课在时间上衔接的情况下,笔者采取了以下两种形式,在新闻采写课中有意识的增加了社会学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

(一)邀请社会学专业教师以课程讲座的形式,为学生普及社会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学理论深入分析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同时,介绍新闻采写中可以借鉴使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讲座结束后,讲座教师会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出十道社会调查题(如在扬农民工子女就读现状调查,独生子女孝道观念调查等),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并作相应的知识准备,到假期时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重点内容开展,社会调查过程邀请社会学专业老师带队指导。几年来,学生写出了一批较专业、有一定深度的好搞,如《独生子女孝道观念调查》、《苏北农村90后农民工婚嫁观念变迁》等,在学院社会实践汇报中获得好评;《大学生社会调查显示:扬州市六成农村书屋闲置》、《研究生暑假实践为地方服务》;《留在城市做“蚁族”,还是回乡当“青蛙”?》等深度报道在《中国劳动保障报》、《江南时报》、《扬州晚报》发表;《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媒体社会责任探析》、《微博语境下的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等学术文章发表在《新闻世界》。

(二)与媒体合作,获得专业的社会调查机会。鉴于媒体记者人力、时间、精力有限的现实,我们与扬州时报、扬州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合作,为媒体提供学生社会调查员。当媒体需要就某大型选题作专题调研时,我们的学生在媒体记者或学院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专业的调研实践。通过实践,学生既锻炼了社会调查能力,又对某社会问题有了深入了解的机会。近年来,学生通过这一方式,参与调研并撰写了《校企联姻为学生提供“试就业”岗位》、《“湿地使者”绘制大丰麋鹿“绿地图”》等文章,并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等各级各类媒体上。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 加强工会工作的调查研究是推进工会工作不断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工会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在工会工作当中一定要深入领会、狠抓落实,解放思想、乘势而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关键词 工会工作 调查研究 创新发展

党的十对新时期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会组织如何围绕新形势下工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履行工会各项职能的全过程,形成重视调研、学会调研、善于调研的风气,推动工会组织的调研工作迈上新台阶,这是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抓好调查研究工作

(一)高度重视调研。把加强工会调查研究工作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指导工作创新的重要环节,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要针对职工群众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工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制定调研计划,精心部署,深入开展研究。要建立领导带头调研制度。发挥工会组织植根基层、贴近职工的特点,面对面倾听职工呼声,及时准确收集职工队伍和劳动关系状况的一手资料。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工会正确行使职权提供准确依据。

(二)加强学习调研。加强学习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刻苦学习、善于学习是工会干部的政治责任和第一需要。工会干部要坚持学习,率先垂范,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探求,破解发展难题。要注重学习业务知识、专业技术,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学习,用十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面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三)建立推进机制。按照“调查研究出成果、创新服务促发展”的思路,探索建立调研工作推进机制,形成调研谋发展、调研解难题、调研促提升的浓厚风气。要强化调研工作整体牵引力,加强调研队伍建设,增强工会干部调研工作责任心。要搭建调研工作交流平台,注重调研报告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内参性。要发挥主题调研带动作用,着力在面上求广、在点上求精、在作用上求成果转化。要强化调研工作督促作用,着眼调研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行,坚持从建章立制入手,探索实施调研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激发工会干部开展调研工作的积极性。

二、围绕中心,深入基层,积极开展课题调查研究

(一)突出调研重点 服务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年度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抓住当前社会反映最强烈,职工群众需求最急迫,推动实际工作最直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调研。按照“出精品,破难题,求实效”的要求,加强调研工作的规范化、社会化和科学化。把调研过程作为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过程,作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过程。

(二)创新调研方式,摸清基本情况。积极探索创新调查研究方式方法,如探索报刊网络民意调查,探索民意调查的调研方式,探索开放式调研,联合上级机关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展调查研究。既要坚持传统的座谈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对比调查等方法,还要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成果,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规划与优选方法、预测与评价方法等开展调研。要深入到基层,认真倾听职工群众的建议和诉求,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查找问题的根源,结合面临的形势,组织精干力量进行课题研究和攻关,形成典型性、系统性、综合性的调查报告或课题研究报告,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抓住问题症结,认真分析原因。认真分析影响工会组织作用发挥的原因。首先,要查找工会组织自身原因,主要是工会干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是否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查找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是否有问题。主要看工会干部能不能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职工家庭,调查了解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有力措施,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倾向严不严重,工作效率是否低下,缺乏活力,有没有创造性、主动性。再次,要查找管理体制存在的不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的问题。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力度,决定着工会发挥作用的程度。

三、积极探索,规范运作,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

(一)着力解决调研存在问题。要通过调研活动,使广大工会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克服工会机关化、行政化倾向,从基层和职工群众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切实推动解决基层职工群众的实际困难,把问题和隐患化解在基层。

篇9

关键词: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对策

一、调研背景

为了更好地规划我校机电专业建设,真正实现办学与市场接轨,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我校机电专业部于2011年4月实施了“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业人才需求”社会调研活动。

二、调研的方法、对象及过程

本次调研由学校教务处牵头,由机电专业部抽调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人才需求”社会调研组,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方案,井然有序地开展调研工作。

1. 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实地访谈的形式。问卷调查全部针对企业,实地访谈的对象包括企业主管、负责人以及企业的工作人员,重点访谈对象是企业的主管和负责人。

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校所在镇的企业,共调查了33家企业,收回有效问卷33份,访谈37人。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小型企业30家,所调查企业97%是私营企业。

3. 社会调查过程。

(1)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编制企业调查问卷,选取调查样本企业,拟定访谈提纲。

(2)实地调查:学校将教师分成4个小组,每组设一个组长,每组成员4-6人,由组长带领到企业内部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3)统计分析:统计调查问卷,整理访谈记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分析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1)在企业对机电专业应聘者录用的重要因素的调查中,企业选择“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占76%,选择“技能证书”的占12%,选择“仪表” “谈吐与礼仪”的占12%。调查发现,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首要的选择是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技能证书并不十分看重,应聘者拥有的技能证书的数量并不能给机电类毕业生的求职带来很大优势。

(2)在企业需要哪类中职机电应用人才的调查中,

选择“生产操作型”的占40%,选择“市场开发型(营销)”的占33%,选择“管理型”的占15%,选择“技术型”的占9%,选择“其它”的为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招收中职机电类的员工主要是需要他们从事生产操作和市场开发。而对于机电类的毕业生能否从事技术型工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虽然机电类毕业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事一般的生产操作是没问题的,但是与从事技术性的工作要求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差距,一般技术性的工作,企业一般会找老师傅或是从事机电设备开发维护较长时间的人来担任。因此,中职毕业生应摆好心态,从最基本的事情做起。

(3)对于已招用的机电专业毕业生,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培养,对于这一问题,选择“专业技能”的占67%,选择“团队精神”的占21%,选择“职业道德”的占9%,选择“计算机知识”的占21%,没有企业选择“专业基础理论”。从调研中得知,用人单位并没有过多去关注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最看重的还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一选项占总数的67%,另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用人单位也认为需要加强培养。

(4)在企业认为哪些种类的机电专业人才比较缺乏这一问题的调研中,选择“设备安装与管理”的占46%,选择“数控加工”的占32%,选择“钳工、模具及车工”的占9%,选择“电子设备安装与维修”的占6%,选择“楼宇电梯等维护”的占3%,选择“其他”的占4%。可以看出,目前,用人单位认为机电专业的人才缺口主要集中于设备安装与管理、数控加工、钳工和车工,占总数的73%,相对较少的为楼宇和电梯维修等操作人员。

(5)用人单位未来几年对职校毕业生是否有需求,选择“否”的占9%,选择“是”的占91%。从调查中得知,企业对于机电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因此,学生要顺利就业,关键在于学生自己要摆正心态,能够掌握好一技之长,从底层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6)在企业是否愿意委派机电技术人员到学校培训学生的调研中,选择“很愿意”的占12%,选择“不太愿意的占51%,选择“不愿意”的占37%。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会以效益为主,他们担心派技术人员到校培训会耽误本企业的工作进度。而且在机修和电气维修方面,很多有经验的师傅都不愿意出来带学生,因为他们的收入比较高,而到学校去带学生的话,所得的酬劳并不是很高。但若学校能给出较高的酬劳,且企业也没意见,有经验的师傅还是愿意出来带学生的。

(7)企业是否愿意接受学生前往参观或实践,选择“很愿意”的占6%,“比较愿意”的占24%,“不愿意”和“不太愿意”的占70%。而对于企业是否愿意接受教师前往跟班实践学习,选择“很愿意”的占9%,“比较愿意”的占24%,“不愿意”和“不太愿意”的占67%。从调研结果可看出,如何将企业与学校的校企合作进行深入的开展还是任重而道远。企业不愿意让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践或实习,主要是担心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工作进度,所以,要让企业能接受教师和学生去实习,首先要打消企业的这种顾虑,也要从企业本身出发,算好他们的经济帐。

四、调研结论分析

(1)企业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有待加强。由于本地的经济较为发达,就业机会比较多,从我校近年的就业率统计来看,学生毕业三个月内就业率基本上在85%以上,学生毕业六个月的就业率基本上是100%。较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导致学生的工作变动率很大,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抱有一定的戒心,对于同一个岗位,有些用人单位宁可招收清远、湛江、茂名、江西、湖南的技工,也不愿招收本地的毕业生,担心这些毕业生待不久。

(2)新型电气控制有很大的需求潜力,但传统机加工需求有所削弱。目前,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新型的电气控制方式如PLC以及变频器控制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继电器控制,传统的机加工类用工需求虽仍有较大的市场,但对本地的学生需求有所削弱。

(3)“校企合作”的理念得到支持,但“校企合作”的实际运作任重而道远。多数企业表示,本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可以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但从企业的角度着想,企业如果接受学生实习,第一要提供设备,第二要安排有经验的师傅辅导实习学生,第三要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对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有着不小的影响,企业感到很为难。

五、对策探讨

(1)多组织学生与企业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使学生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品格、技能等的要求,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培养职业道德,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2)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时安排,加强技能培养,使课程的安排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现在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情况,机电专业应进行课程改革,形成几门核心技能课,并且要更加深入地开展小班化实训。还可利用技能抽测、考电工中级证等措施,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大力开展综合实训并举行机电专业各种校内竞赛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生与就业岗位的磨合时间。学校可以每年进行一个月综合实训,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校内的技能比赛或技能大比武活动,以“任务书”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元器件的选择、组装与功能调试,从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4)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真正做到“校企合作”。

一是安排有意向到实习企业就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的同时,尽量与企业签好今后工作的就业合同,这样既达到了学生实习的目标,也给企业节省了岗前培训的费用,对学校对企业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但这种方式有个缺点,就是每次实习的学生很少。

二是在企业生产任务比较重,需求临时人员比较多的时候,让学生到企业里顶岗实习,企业付给学生合理的报酬。如我校与海信科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企业的需求,每年安排两个班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效果也很不错。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实习的时间不固定,当学生顶岗实习时,学校要临时调整课程安排。

三是与政府协商,由政府统筹学生实习单位的补偿。比如落实了实习单位后,根据这个单位接收的实习学生的多少,按人数以及工种,对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进行一定的补偿,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愿,找到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这是目前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会对政府的财政造成一定的压力,需要学校与政府多加沟通与协调。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佛山市教育局. 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优秀论文汇编[C],2008.

篇10

关键词:哲学教学;学风;培养途径

一、学风与校园文化的辩证关系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群体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校园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大方面,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最高层次,又可细分为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教风建设和校园人际关系建设,而学风建设又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进而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占据重中之重的地位,有鉴于此,课堂教学中对学风的渗透和培养不仅理所当然,而且势在必行。

二、马哲教学中的学风培养途径

(一)马哲教学中学风培养的基本原则

哲学研究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最本质和最一般的问题,内容因高度凝练而显得较为抽象,这无疑会给学习带来困扰,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仍不够到位。但事实上,哲学原理无一例外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还原到生活中去,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情感状况进行讲解传授——即加强教学法中的“备学生”,让理论紧密结合实际,让高度抽象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感觉哲学每时每刻就在身边,如此一来,既传授了世界观,更重要的是传播了方法论。要实现上述目标,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入探究式教学,其本质是在教师引领下,让学生实现半自主学习并自觉深化认知,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践行哲学方法论的过程、成为世界观和德育培养的过程、成为学风培养的过程、成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养成过程。

(二)马哲教学中的学风培养途径

1.课前演讲

一般安排在正课之前,根据班级人数以学期为界统筹安排,每人3-5分钟,讲述的内容可以是时政新闻、哲理故事、亲身经历过的有教育警示意义的事情,也可以是学生个人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看法。在演讲之前需要事先告知学生做准备,如有必要需附交演讲稿,在学生演讲过程中,教师需全程认真记载并组织评价内容,演讲后可邀请其他同学先行点评,在这一过程中既可了解演讲效果,又可以在第一时间有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是非判断以及认知程度。如果学生有分析失当之处,教师可以在总结性点评中给予干预,引导学生的世界观进入正确轨道。这种形式因为针对性强,因而对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是非观念非常有效,且贴近实际,具有高时效、主动参与、即时反馈的特点,在学风培养实践中效果较好。

2.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

社会调研和实践法,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或特定的研究方向,走出课堂、直面现实问题并探究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哲学方法论和各门具体科学知识遴选方向和题目、设计方案、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归纳结论,并最终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手段,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检验,使马哲理论直接对接实际。调研成果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微电影、讲座、调研报告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新观念,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助于端正求学目的,养成务实学风。同时,调研和实践活动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客观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的位置,克服“娇、骄”二气,期间遇到的困难可以培养奉献精神、磨练坚毅品质,这体现了学风培养中勇于担当的一面,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养成的务实学习态度和创新思维方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马哲教育的目的所在。

3.微课和翻转课堂

这两种形式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和信息交流的时效性,鉴于马哲课程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且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不但可以节约并充分利用课内时间,更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运用哲学理论,共同研究解决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共同探讨现实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使这种形式往往产生类似头脑风暴的效果,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由学生在课后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形式实现全自主学习,还能在网络上查阅所需材料并与其他同学讨论,相互借鉴并提纯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能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

4.结合职业规划

马哲基本原理及应用的考核,贯穿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中的所有科目、题型、解题方法和答题策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要学会合理取舍、抓主要矛盾,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答对更多题目。申论考试考察七种能力,即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提出和解决问题、语言表达、文体写作、时事政治运用、行政管理能力,题目材料往往会给出大量信息,考生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和共性问题,归纳总结成问题要点,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事业单位招考中的综合知识考试是对知识面的全方位考察,其中也必然涉及到哲学部分。而无论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面试中必然会用到哲学观点,这是对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考查。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不妨设计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同时,消除对公考题目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学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