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发展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中国核电;核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熊伟(1977-),男,湖北荆州人,三峡大学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杜晓超(1976-),女,河北保定人,三峡大学理学院,讲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43-02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在地震和海啸的连续洗礼之后发生氢气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核电的安全性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极大的关注,也使得各核电使用国开始重新审视核电的发展战略计划。目前中国是全球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福岛核事故之后,国内暂停了核电项目的审批,并展开了一系列核电安全检查。2012年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讨论并通过《核电安全规划(2011-2020年)》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两个核电规划的公布意味着自日本福岛核事故以来,国内暂停的核电建设正式重启。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核电建设作出部署:稳妥恢复、正常建设——合理把握建设节奏,稳步有序推进;科学布局项目——“十二五”时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数经过充分论证的核电项目厂址,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提高准入门槛——按照全球最高安全要求新建核电项目。新建核电机组必须符合三代安全标准。

核能应用安全性及核电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核电专业的发展。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11年度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2012)2号),批准三峡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自2012年开始招生。自此,全国开设核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37所,开设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有28所。后福岛时代中国核电的发展何去何从,核电专业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这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发展核电的重要意义

从1954年前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至今,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还不足60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对发展核能的需求日益增加。与传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相比,核电无污染、碳排放几乎为零,有利于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实施,因此成为我国达成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与传统能源相比,核电的另一优势是能耗少,1千克铀裂变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00吨标准煤。核电有着传统能源无法比拟的巨大经济价值。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300万~400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30~40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交通紧张等问题。

二、国内外核电现状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全球共有441台核电机组运行,总装机容量约为3.7亿千瓦,核电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6%,其中法国核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75.2%,日本为29.2%,美国为20.2%,中国核电比例只有2.57%。全世界有18个国家和地区核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超过了20%。

在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之后,日本关闭了所有的核电站,最近有两座重新启动;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宣布放弃发展核电。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在内的更多国家并没有放弃核电的发展,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纷纷规划自己的核电项目。近期捷克、白俄罗斯、阿联酋等无核国家也启动或开始建设一批核电站项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全球有60多个国家计划发展核能,包括30个无核国家,今后20年全球的核能发电量将会提高一倍。

中国目前已运行的核电机组有15台,总装机容量为1256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约占全球在建机组的40%,在建规模世界第一。目前中国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不足3%,这与核电占电力总量16%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根据2010年修定的《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5~10年我国新建核电机组将以每年5~8台的速度递增。就在中国核电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出于安全考虑,中国国务院宣布暂停所有核电项目的审批,用了9个多月时间对全国41台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3台待建核电机组以及所有民用研究堆和核燃料循环设施等进行综合安全检查,[3]并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努力提高核设施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核紧急响应能力,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此次国务院审议通过核安全规划,已基本认定目前我国核电厂处于安全状态。

目前我国运行的核电站均是二代改进型反应堆。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在国务院四条指示下,我国对在运行核电站和在建核电站进行了安全检查,并按当前最先进核电规范进行核电规划和核电安全规划。通过核电站安全检查及核电设计中提高安全措施的实施,表明我国现有核电站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国际上对于核电安全的评估一般是两个参数:一个是“堆芯熔化概率”,另一个是出现放射性大规模释放的概率。日本福岛核电站在设计当初是考虑了地震和海啸的因素,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设计的抗震能力是抗里氏8.2级地震,而且这次的9.0级大地震也在它的安全裕度之内;抵御海啸的预设高度是5米,而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却高达14米,这超出了设计预设。若是三代核电技术,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吗?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美国的合作方专门进行过一次模拟计算,如果福岛采用了AP1000的三代技术是可以经受住此次考验的。

日本核危机对全球核电业的影响终将过去,我国核电发展必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最大限度地防范核安全风险,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国核电产业才能实现持续、安全、高效发展。中国发展核电的政策就是要在极端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并且要着力于第三代核电站的设计和建设。目前世界上在建的压水堆三代核电主要有AP1000和EPR两种,共在建8台机组,中国占6台。其中美国西屋公司研发的AP1000三代核电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安全的核电水平,AP1000核电机组全球在建共4台,全部在中国;EPR核电机组在建工程共4台,2台在中国,1台在芬兰,1台在法国。

最新引进的三代核电技术在安全问题上具有更高的水准。发展核电不仅要掌握引进技术,还要开发自主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正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ACP1000和ACPR1000,以成熟可靠的技术为基础,借鉴吸收引进的三代核电先进设计理念,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先进安全系统,考虑应对类似福岛核电站事故的相关改进和措施,具备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与缓解措施。

三、核专业人才培养

发展核电产业离不开核电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核电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核电专业人才的培养。2012年国家提出要安全高效发展核电,这意味着对核电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核人才的培养,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的专业有:核科学与核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等。近年来,开设核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部分高校还成立核工程与核技术学院。特别是清华大学专设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不仅是科研基地,也是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福岛事故之后,核电科学研究的方向也发生着针对性转变。2011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开办能源实验班,所学内容涉及能源的长期利用和使用安全问题,这是人才培养专业方向上首次涉及核辐射与核安全。

再来看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2007年开设核专业的各高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为例,2007年全国招聘应届毕业生50人,到2009年校园招聘计划达到851人。虽然福岛事故发生后,核专业招生和就业稍显遇冷,但是应对核电的复苏,人才储备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将推动另一波就业。

根据国防科工局之前的统计数据,2020年核科技工业需要核专业本科以上人才约1.3万人,其中,“十一五”期间6000人左右。按照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需要400人计算,到2020年新增30座百万千瓦核电站,需要核电人才在1.2万人以上。另外还有核电科研类人才,2010年全国核电就业人员中在岗核电科研类人才为7124人,预计2015年全国在岗核电科研类人才将超过10000人。据此估计到2020年核电站共需要核工程方向技术人员16000人左右,平均每年需求2000人,特别是高质量核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缺口很大,将限制核电的发展。

各方面信息反馈,就业市场急需大量高质量核专业人才,这一现象造成全国各高校核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备受青睐。从2001年至今,高校新增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19个,目前拥有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有28所。高素质、高层次的核人才培养倍受追捧。但人才培养不能只追求数量,还应关注质量。质量问题如何保证?要从最根本的问题出发提高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由教育部规划,清华大学负责,统一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规范的工作正在开展。规范教学的同时,2012年10月教育部也对专业设置和规范进行了统一,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见表1,其中针对福岛事故新增“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

表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专业代码 学科门类、专业名称 原专业代码 原专业门类、专业名称

0822 核工程类 0805 能源动力类

082201 核工程与核技术 080502 核工程与核技术

080508S 核技术

080511S 核反应堆工程

082202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081008S 核安全工程

080509S 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082203 工程物理 080503W 工程物理

082204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080510S 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

四、核电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专业发展除了受到该学科对应的科学发展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以及国家的学科政策和大学的学术管理体系制度等等一系列外在因素影响。鉴于核电的特殊性,专业方向除了包括设计、建设、设备制造、人员培训、电站管理、核燃料生产和制造,甚至乏燃料后处理等多方面问题外,还要考虑其经济性、安全性、防止核的扩散及环境保护等。

福岛事故之后,业界极为重视核安全。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解决将是核科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严重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例如堆芯熔化事故,往往发生概率非常低。而福岛第一核电站堆芯熔化最后导致核泄漏事件的发生,更加明确低概率事故是可能发生的事件。而在福岛事故之前,包括国际上大部分核专家在内,认为低概率事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件。以美国为例,据美国核能监管委员会2011年6月公布的审查结果,表明美国104个正在运行的核电反应堆中有超过一半的核反应堆没有制定严重事故处理计划;在所调查的核电厂中,只有42%的核电厂制定了严重事故处理计划。

从核电发展的历史看,从三里岛事故到切尔诺贝利事故,每一次重大的核事故都会带动核电技术的升级。日本福岛事故同样是发展更安全更先进核电技术的契机。“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同样指出了核电专业发展的方向,各类核电研发、制造、建设的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有赖于核学科或核专业人才的培养。核电专业走出去还有很长的路。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后福岛时代带给核电专业发展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参考文献:

[1]叶奇蓁.后福岛时代我国核电的发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32(11).

[2]杨金凤.中国核电安全“体检”备忘录[J].中国核工业,2011,(5).

篇2

一、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从1981年我国南开大学、西北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始开办旅游本科教育以来,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也快速增长。据统计,仅从2001年至2012年12年间,我国开设有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含专科)从311所增加至1097所,在校生人数从102.245千人,增至576.217人。(见图1)

就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而言,截止2013年,在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中,查询至少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开设有旅游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其中属于管理学类约有470所左右;15所学院开设的是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属于教育学类;属文学类的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如邯郸学院、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北京民族大学现代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旅游产品设计方向,另还有十几所高校英语专业开设旅游英语方向;属经济学类的有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体育休闲与健康方向);历史学类的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与旅游管理双学位。另有40多所高校开设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多属管理学类。从学科分类来看,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存在,因此开设院校仍以经济管理类院系为主,课程体系仍以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为主。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体育旅游、旅游商品的发展,目前也有少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朝体育、休闲、产品设计等方面发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研究方向发展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旅游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与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现象共存

一方面我国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快速扩张,目前我国约有50%以上的高等本科院校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以贵州为例,现有26所本科高等院校(独立学院8所)中,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就有16所,占比61.5%。另一方面,我国旅游管理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行业内就业率低的现象。我国旅游行业一直存在人才紧缺现象,但这些具有高学历背景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却面临就业难题。在2009年由专业调查公司麦可思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把统计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失业率前10名或失业量前10名的专业定为红牌专业,把除红牌专业外同时位居全国应届毕业生失业率和失业量上升最快的前25名的专业定为黄牌专业,旅游管理即是其认定黄牌的专业之一。

可见旅游教育规模的扩大不能视为旅游教育真正的繁荣,这种盲目开办旅游专业带来的问题更多,以至于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限制批准高等院校新设旅游本科专业。在2012年的新版专业目录中也被设成了国家控制布点专业。2012年,我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由2011年的1115所减少至2012年的1097所,减少18所,在校生人数也首次有所下降,由2011年的599.828千人降至2012年的576.217千人,同比减少23611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出现萎缩现象。其实早在2008年,保继刚、朱峰就曾在《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

三、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地域分布和师资分布极端不均

从我国旅游院校地域分布来看,高等旅游院校数量较集中的省份如江苏(92所)、广东(76所)、四川(71所)、河南(66所)、安徽(57所)、浙江(54所)等省份,均是旅游资源富集的省份,这些省份旅游业发展较早,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也相对成熟。而高等旅游院校数量较少有(3所)、新疆(3所)、宁夏(4所)、青海(5所)、甘肃(12所)、海南(15所)、贵州(19所)等省份,多是经济较落后,旅游业亟待大力发展的省份,这些省份旅游业的发展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旅游高等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也体现在近年来审批的新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院校大多属于这些地区。

从专业师资分布来看,由表1可知,目前全国旅游专业师资人数较多的省份有广东、安徽、山东、黑龙江、四川等省份,专业师资人数均上1600以上,旅游专业师资人数最少的省份是宁夏、,不足百人。目前国内高等旅游院校专业师资校均23人,但师资与在校生数比例严重不均,根据生师比(即在校生人数除以专业教师数)来看,全国旅游专业生师比平均值为23:1,专业师资最紧缺的省份是山西,生师比高达274:1,其次是天津生师比61:1,江西生师比54:1;专业师资较富裕的省份是黑龙江,生师比6:1,其次是吉林省,生师比11:1。(见表1)

四、毕业生高流失率现象成为长期困扰旅游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失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毕业即转行,另一种是毕业进入旅游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转行。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曾对河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近5年的招生、近3年的对口就业率、3年内的流失率详细调研后发现:该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85%以上,对口就业率平均在56.8%,可3年之内的流失率几乎达到90%,即3年内稳定在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不足10%。如此高的行业流失率意味着最终只有1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其余90%学生脱离专业和这个行业,这不仅是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的原因众多,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学生自身层面均存在一定责任。因此要想解决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行业流失这一现象,仅靠高校自身之力是远不够的,而应是旅游行业、学校、学生甚至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图一可看出,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发展面临转折,院校和学生数量首次呈现负增长,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旅游业发展前景大好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已经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敲响警钟,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刻不容缓。

五、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亟待改革与创新

(一)我国高校旅游专业需实现均衡发展

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院校数量、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存在地区不均衡现象,地区间教学水平差异也极大,师资缺乏、院校数量较少的地区往往是经济不发达,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可以解决这些地区旅游人才短缺的问题,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未来我国高校在旅游专业设置、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师资培养、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应向这些地区倾斜。对于高校旅游教育资源富集的省份,其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应向精、专转变,而对于高校旅游教育资源匮乏的省份,高校旅游教育发展在追求质量的同时,也应实现数量上的同步增长。即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高校旅游专业地域分布应实现富集省份优胜劣汰的适度萎缩政策,而对匮乏省份应是重点扶持的适度发展政策。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从高校层面来看,我国高校旅游专业出现数量减少和萎缩现象,关键在于高校自身。众所周之,目前我国旅游业产值每年以2位数增长,增速远高于我国GDP增长,旅游专业人才在全国都存在紧缺这一现象,高薪招聘旅游专业人才的广告和企业并不在少数。一方面人才匮缺,另一方面,高校旅游专业大量毕业生行业流失,这一矛盾究其原因,仍是我国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同时,高校缺少对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的培养和职业规划教育。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均是90后这一群体,大多均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未来也将是服务行业的主体。但这一群体大多数由于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缺少耐性、未受过苦、讲个性、缺乏责任感等共性。因此,当他们毕业进入旅游行业,由于对职业认知不足,对旅游行业职业发展特点与现状认识不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又无管理经验,眼高手低,自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忍受不了服务行业对员工严格的要求和辛苦。因此,作为高校,面对90后这一群体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设置方面均需要调整与创新,以适应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的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

(三)社会及旅游行业观念的改变

就社会层面而言,随着社会发展,我国服务行业比重将占比越来越大,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也将占绝对主体,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据China Briefing2012年调查显示,中国最低工资约为印度的二至三倍,是亚洲国家第三高,仅次于马来西亚和泰国 。随着服务业的地位的提升,我国旧有的认为服务行业不体面、工资待遇低、没发展前途等观念会随之改变。

篇3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专利战略 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244-02

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专利已经作为一种市场策略发挥着其价值。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专利战略,能够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大量经验证明,企业实施专利战略是其获取先进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高地的法宝,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升级发展、赢得国际市场的关键。

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趋势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设计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掌握了一批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大型、成套装备的能力日益增强,并已发展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之一。近十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专利申请量也呈逐年大幅递增之势,2006年的专利申请量是2005年的两倍多,此后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2008年开始超过美国、日本的年申请量,此后历年申请量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地区,发展至2013年,年申请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如图,主要国家/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利申请份额趋势图。

由此看出,在2008年之前,美国、日本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一直位居前两位。2008年后,中国的专利申请份额呈“喇叭形”扩张,“此消彼长”,其他国家/地区的份额则相对在减少。可见,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的相对滞后而又猛烈。

2004年,我国首次提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07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一系列的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专利年申请量的快速增长。自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政策扶持的力度和作用日益凸显,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对专利的关注程度大大增强,逐渐认识到专利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利申报工作,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如下图,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利申请量趋势表。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年申请量处于增长趋势,其中2013年达最高点,整体上反映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我国一直处于研发热点,发明专利年申请量与总量远高于实用新型专利,表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更趋向采用发明专利对其技术进行长久、稳定布局。

二、装备制造企业及H公司专利发展现状及分析

立于国际视角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专利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总体上还处于规模总量大但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制造能力强但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弱、引进装备多但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足、单机制造能力强但成套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薄弱的不均衡发展状态。装备制造业很多领域还停留在国际分工的低端,大部分产品是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和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而形成国际比较优势,大部分关键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主要靠从国外引进,作为装备制造业“心脏”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大多被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同时,虽然越来越多公司开始将专利纳入企业经营计划中,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缺乏专利意识,更未实施专利战略,专利“有量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H公司专利现状

以H公司为例(见下图),2008年为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申请实用新型专利6项,自2011年开始建立专利申请规范与计划。2011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明专利3件;2012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7件,发明专利1件;2013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3件,发明专利3件;2014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件,发明专利1件,外观专利1件;2015年申请实用新型专利9件,发明专利5件,外观专利1件。目前H公司专利总申请量为56件,实用新型专利占专利总申请量的73%,发明专利占23%,外观专利占4%。

由此可见,一方面,从数量上看,H公司申请的专利总量较少,每年专利申请量平均不超过10件。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32364件,?所在区(县)申请专利6749件,H公司仅15件。另一方面,从质量上看,H公司并未摆脱技术引进、模仿创新的模式,知识产权质量不高,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掌握方面较为薄弱。新申请的专利绝大多数为实用新型,在现有的全部专利中, 发明专利申请量仅占23%,这说明H公司自主开发、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技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结构功能的改进而非方法的创造方面,公司还停留在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和水平上。

(二)H公司专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专利战略意识薄弱。H公司整体缺乏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未能充分认识到专利战略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专利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对专利的运用局限于消极防御上,并没有将专利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在总体上思考如何规划和运作,没有将专利与企业的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置于同一位置加以认识和思考。

2、专利成果的市场运营缺失。“知识产权创造循环”的理念是精工爱普生的创新。在这套循环体系中,精工爱普生提出了“研发―创造―保护―市场”这样4个环节。其中,在研发环节,企业应尽可能加强其技术研发实力;在创造环节,企业应在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前提下,运用研发获得的技术,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产品;在保护环节,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为自己的研发成果申请大量专利,构建坚固的专利防护网;在市场环节,企业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许可授权、产品的独占性销售等,获得大量的利润。而当企业把一部分利润重新投入到研发环节后,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实力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强大的竞争力。而H公司仅仅在最低层面和最低效率上运用专利,即自己开发专利,自己利用专利成果,极少考虑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运作,如专利的合作开发、质押融资、转让许可以及侵权保护等,实现专利的最大化利用。

3、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诸多鼓励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扶持政策,公司得到了一定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专利维护费用的累加,H公司研发经费依然紧张,公司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于产品的研发上,对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投入稍显不足。

4、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家是主角, 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主力。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大潮下, 既懂技术又懂知识产权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稀缺。H公司在人才储备上虽具有一定基础, 但在吸纳人才的条件、留住人才的平台、专利技术与管理人才的绩效考核机制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关于H公司专利工作开展的合理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构筑专利企业文化。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利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通过培训等方式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和技术主管专利检索、分析、运用的能力。通过给员工开设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进行知识竞赛等方式宣传专利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专利意识。

2、建立知识产权职能部门,健全专利规章制度。由知识产权部门制定专利战略,通过主管部门网站、行业协会等获取信息,分析专利现状及发展趋势,为H公司在引入新技术和进行研发时提供参考资料。建立健全针对知识产权的规章制度,加强专利规范管理。一是通过加薪升职等薪酬绩效考核手段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二是建立专利预警机制,防止知识产权被他人非法利用,必要时采取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三是加强专利的市场运营,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3、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按照当今科研活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H公司要善于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联盟,整合内外资源,协同配套,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自主研发、联合攻关或引进、消化、吸收的模式,力争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4、引进和培养专利人才,优化专利创新现有条件。首先,H公司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要完善统一的人才引进机制,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形成一支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内的专利人才队伍。其次,H公司要加大专利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为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专利管理活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最后,H公司要在全公司范围内营造鼓励创新、敢于尝试和宽容试错的良好氛围,对于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科技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和专利管理活动的软硬件条件,为专利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挥空间。

参考文献:

[1]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专利统计简报》,2016年第5期.

篇4

目前旅游行业中具备的特点是:高收入、纯绿色、增加值高,故此世界各地都把旅游行业当成经济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发达国家针对于旅游行业纷纷出台有力的政策进行促进发展,在这样的大潮流下旅游行业相关人才越发显得关键,因此对其培养更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内,旅游行业也在GDP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却仍处于比较稀少的境地。国内很多高校现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也在陆续筹备。国家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人对生活水平,生存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和名胜古迹。所以我们现在深入学习、研究国内的旅游资源,总结目前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未雨绸缪,做出及时的应对,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旅游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旅游管理专业虽然在我国各大高校还不太成熟,但国外各大高校对这项专业却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和设立。因为旅游业在国外发展的势头良好,所以这又回头刺激了人们对这一专业的研究以及人才的培养,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从来都没有衰落过,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当然,有了这些关注和投入,相应的回报也自然没有让人失望。事实上,旅游业的关键是好的人才而不是资本,在其发展演变中可以得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有可能就会出一个不错的项目,一个区域就有可能出现一片繁花似锦的旅游新形态!

(一) 旅游专业管理人才

虽然人员的学历提高了,但中高级的管理人才并不容易招聘到。因为中高级的管理人员,例如计调人员,起码需要3年以上的导游经验,才能了解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组织出来的产品才有说服力。缺少实际操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必须经过历练,才能胜任类似的工作。但基层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能坚持下来并工作出色的人不多,造成中高级人才的缺失。另外,蔡梓雄也提到,现在的旅游专业学生缺少必要的旅游基本知识,甚至连什么季节最适合到九寨沟旅游都不知道。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多为理论性的东西,实际性的知识不多,因此他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才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面对中高级人才紧缺的问题,中山国旅主要还是从公司内部寻找和培训合适人选,升迁出色的员工,也以此作为一个上升的空间,激励基层员工。而且内部员工在公司工作多年,熟悉公司的操作,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能够立刻上岗操作。为了招纳、培养优秀新人,中山青旅专门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对优秀人才进行多方面的特殊补贴、奖励等。

(二) 加强实践教育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被安排到各级酒店实习,实际操作所学到的知识。为了更具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旅游教育将更加细化,而非像现在那样泛泛而谈。据龙良富所知,现时部分院校的旅游专业已开设温泉、高尔夫等学科,以培养更多优秀的对口人才。政府应创造旅游大环境龙良富提到,中山的旅游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吸引点不够,缺少精品景点精品路线。政府应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开拓更多的吸引点,同时引导学校与旅游企业的沟通合作,创造旅游同行之间的联动,一同促进中山旅游业发展的平台,为中山旅游创造一个好的大环境。有了好的大环境和平台,旅游业才能蓬勃发展,从业人员也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企业改变用人机制提高待遇,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是必须的。另外也需加强系统培训,为自己储备中高级人才。龙良富赞成企业和学校合作,一方面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也为企业培养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员工端正心态规划职业前途现时许多毕业生都比较浮躁,许多人都把导游工作看作是一个短暂的跳板,希望工作不久后就能从事计调、销售等工作。可旅游业是个讲究经验积累的行业,没有经验,难以胜任较高级别的工作。积累过程肯定很辛苦,龙良富认为,学生应该在过程中加强锻炼,培养自己对行业的兴趣,同时也应自我分析,为自己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前途。

(三)学校教育

从数字上可以了解到,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的许多院校所设立的旅游专业已经有了不错的发展势头。根据调查,截止到2003年底,国内开设的中、高级旅游专业院校1027所,其中中等院校717所,高等院校526所。同期比较,虽然旅游院校总体数量降低了2.8%,但高等旅游院校的增长却有一个显著的提升,高达33%。而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调整及全国各地相关院校不断地整合兼并,数量持续降低比上一年度同期减少123所,降幅达至18.9%。2003年年全国相关专业学生总数为417058人,其中中等院校259623人,高等院校157409人。同期相较,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体数量增加了22.6%,但增长的重点部分还是高等院校,升幅达56%,相较来说,中等 职业院校只增长了8.1%。2003年,旅游院校平均学生数量为377人,同期增长了26.7%,这充分显示出独立成熟的旅游院校在不断的壮大,整体实力上升明显。

篇5

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只是单纯地把教师的学历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因此,当高学历的体育教师较之以往明显增多时,体育学科却因缺乏教育部门重视而大大制约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挥。比如说,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方面常常被忽略;因缺少良好的激励措施而致使体育教师止步不前,没有学习动力;因受大环境影响,而没有关注到体育教师自我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师中间,常常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拥有高学历却没有高能力的教师大有人在。    

2缺乏反思与自我更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只是一味地听信课本知识,学会了“教什么”,而从来不追究“怎么教”。久而久之,体育教师就会缺少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而一旦有了这样的意识,必将影响自身的专业发展。目前,体育教师日常的工作重点放在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上,却往往忽视了对本专业的深人思考和探究。然而,这种教学的思考和探究却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态度。通常所见的体育教师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传授体育方面的课本知识,而缺少对本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人思考。当然,针对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足以及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的缺失等等方面的问题,其对应的目标内容一也被列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中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以上这些困扰我国教育领域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3职业倦怠情绪普遍存在    

调查显示,在我国,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一方面带着对教师职业的向往,想在教师岗位大展身手,另一方面,他们一也会自我贬低,认为教师行业比较穷苦,跟其他行业在收人等方面有差别。之所以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处于弱势地位,不被领导部门所重视,从而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时常被其他课程取而代之。现实生活中,体育教师在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很繁重,但与其他课程相比,待遇却比较低。以上种种现象致使体育教师丧失职业理想,思想情绪不稳定,忽视了自我学习,从而阻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步伐。    

篇6

一、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小学青年教师大都毕业于各级师范院校,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但缺少教育实践和教育技能。他们走向教学岗位之前,大多经过岗前培训。目前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主要是毕业前的教育实习。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育实习效果不佳,部分青年教师毕业后未能经过系统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技能的培训,教育技能较薄弱。而且,教育实习有走过场的现象,教育实习和从教后的继续教育相分离,缺乏过渡性和连续性。青年教师的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确立优先原则和终身原则,坚持再教育、再培训,并且根据教师自身情况、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灵活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有些小学虽然实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但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实效不高,传帮带作用成效不突出。一些学校领导很少认识到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片面认为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就行了,让老教师带带就好了,把教师专业成长看成简单的活动。尤其在一些学校内部,没有相关政策,没有资金投入,领导对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过于忽视。

(三)评价制度轻视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功能。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是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所承担的教学量、学生考试成绩、教学科研成果的多少等量化的指标来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这种评价关注的重点在于教师教学的最终结果,导致青年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自身的教学技能、业务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四)继续教育机会较少,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有些小学虽然非常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但现有的教师进修培训体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进修培训的目的具有功利倾向。在参加进修培训的教师中,存在着以形式代替实质,以混代替务实的偏差。在培训内容上,较多考虑学校的近期目标要求,较少考虑自身专业的长期发展。由于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许多青年教师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无法脱产学习,在培养形式上基本以短期不脱产为主,缺少对青年教师的有效培训。

二、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及主管教育部门应采取各种对策,来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做好岗前培训,将教育实习纳入就业前必须接受的一项培训。首先,加强青年教师毕业前的实习培训。虽然师范院校开设了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及专业实践环节,这对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了一定构架,但是他们在大学课堂上所学习的课程,仅仅是概念与理论,尚未转化为真正的专业技能。就业前的教育实习,促使青年教师在开始教学生涯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使他们有意识地改变一些学生时期的偏向理论的行为习惯,做好任教准备。

(二)实施导师制,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导师制应做到有章可循,要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环节要进行全面指导,帮助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少走弯路,提高教学能力。

(三)协同教学科研与教学关系,促进教学科研双促进。要督促青年教师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在教学科研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科研促教学”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研究中,青年教师可以对所从事学科的新问题、新发现、新进展更加熟悉,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深入研究,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可以把这些新理论、新方法,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等带入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针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立教育研究课题,以教研课题为依托,探索基础教育的教学规律,提高自己的素养。

篇7

关键词: 现当代教师 专业发展 背景 原因

教师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是现当代教育者重点关注的前沿课题。随着教育研究者对教师专业成长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结合,教育者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一话题上。

一、研究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发表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章中,特别强调“要将教师这一职业看作是一种专业”这个观点。一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对教师专业化的问题还在不断深入探讨,这些都大大拓展了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和范围。在这些研究活动中,已经实现了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更深层次的转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控式”转变为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式”[1]。

现今,我国对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领域的探究范围很广阔,从我国目前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对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教师的教育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现当代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措施进行探究[2]。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到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状况,期望通过对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透彻分析,为探索研究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异同点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寻求促进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践意义。通过给教师、学校、社会三方提供能够更好地促进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提议和积极的策略,对激励他们的专业自主成长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挥实践意义。

三、研究概况

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3],教育理论的日渐完善为实现教育成果提供了理论支撑,关于教育的各方面问题也备受关注,尤其是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诸多学者提出要不断提高对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要求他们成为教育的“建构者”。

目前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和研究涉及多个方面。通过对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探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现当代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相关概念

(一)专业自主发展。专业自主发展是指在专业上自主、创新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的、被动的发展。专业自主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开发专业发展的未来潜能。专业自主发展,近年来作为一个新兴词汇,越来越多地被专业研究者采用,并且日渐成为专业发展和提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与教师在专业上的死板、教条、不灵活的发展相反的,它所强调的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两大特点。教师过去一直作为教育政策或教育理论的被动实施者,他们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划、依照学科教学纲要完成教学活动。很多教师仅仅是为了达到应试目的而规划教学计划。现今,对教师的要求变高,要求教师从教育的“施行者”转变为“建构者”,转变为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

五、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学历较低。低学历的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水平略有欠缺,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现当代教师的学历越偏低,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越不足。

(二)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影响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除了学历差距较大以外,他们的工资待遇差异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较低的工资待遇仅仅能满足他们基本的家庭生活需要,他们没有根本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额外资金。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给予他们专业自主发展的资金补贴难以支持他们的自主专业发展。资金困难成为阻碍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很大问题。

(三)时间不足且零散。很多现当代教师反映,平时在学校一人一般要任教两个班,总是忙于备课、坐班、上课、作业等事务。他们平时的时间安排很紧凑,教学工作任务沉重,无暇钻研学术。另外,他们的学习时间,经常会被学校的各项事务所打乱,很难专门空出整块时间用在自主专业发展上。

(四)精力有限。许多教师因为需要任教的班级比较多,要将更多的精力分配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除此之外,还要忙于家庭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女教师。因此,她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用于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五)动力不足。很多现当代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主观原因是教师的动力不足。即使外界给予再大的帮助和支持,但如果他们自身动力不足,也是无济于事。造成现当代教师自身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或者强烈的“职业倦怠感”使他们厌倦了教师工作,或者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很强的工作压力,或者平时散漫自由的工作氛围,等等。

(六)支持力度不足。社会和学校对现当代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现在学校和社会评判一名教师的优秀与否,更多地会将方向集中于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绩。相比之下,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关注远远高于对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水平的关注。

现当代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具有普通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性,还具有独特的独立性、丰富性和阶段性。现当代教师的专业自主化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持续变化、不断更替的进程[4]。通过对现当代教师的专业知识、现当代教师的专业技能、现当代教师的专业意识的不断强化,以期能推动现当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宏杰.基于专业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2]王燕红.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篇8

【关键词】医用电子仪器维护专业;发展探索

1.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飞速发展,医学电子仪器的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器械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且这个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加快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建设的速度,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型交叉学科,在看到其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更应善于发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设法解决,以免问题成堆时再处理就更难了。

2.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实际问题

2.1 缺少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型专业,它是一门集医学、材料工程学、电子学、分子生物学、精密仪器、激光、超声、射线、信息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等内容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这么多专业知识都集中体现在医疗电子仪器当中,这对医电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的要求是可想而知的。学校的专业基础课都是由本校教师承担,而与临床有关的专业课只能从我校医学校区聘请,专业课的专职教师匮乏,这样知识体系的前后衔接难免会有问题,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目前需要的就是既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业教师。

2.2 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投入的两难

高职教育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下更强调的是动手能力,有一个完备的实训基地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新的医用设备的价格都非常昂贵,教学要用到的主要设备如果都买的话,投入太大,但用淘汰废旧的设备又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感兴趣,因此建立医电专业的实验室是一个难题。大多数开设医电专业的学校都是采用到医院见习的方法进行实践学习,不仅时间短而且需要院方的配合,学生对设备结构的认知和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2.3 教材

目前适用于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课教材非常少,主要还是因为行业的特殊性,该专业课涉及的面比较多,医疗设备相关的配套资料本身又比较少,且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编写本专业教材要求知识面宽,理论水平深,难度自然很大;专业教材需求量小,经费少,即使教材完成了也很难推广。

2.4 毕业实习的安排不尽如人意

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熟悉今后的工作岗位,用相对长的时间到相关用人单位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近些年由于就业的压力和市场的需求,学生实习逐渐被分流到医疗器械公司和医院两个地方,但医疗器械公司良莠不齐,更注重效益,每个公司的实习生又不可能很多,所以要找到几家适合学生实习的医疗器械公司颇费周折。

3.对这些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3.1 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引进渠道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技能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应组织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医院进修脱产学习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逐步学习和提高专业课水平,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3.2 实验实训改良方法

(1)对于基础性的电工电子类实验,安排在电子电气类通用实验室内进行,这样可以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

(2)对于大型影像设备以及价格昂贵的高端精密医疗仪器相关的实习实训,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闲置资源,校企联合办学是职业教育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3)对于专业实验实训,由于学校确实存在资金方面的困难,可以采取收集医院即将报废但尚可使用的小型设备;

(4)对于综合专业实习,可合理安排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去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生产单位、维修单位以及相关的培训机构学习,开展联合办学,让学生在多种环境下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为毕业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3.3 教材解决方案

针对现实状况,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和企业、医院之间应该联合起来编写真正适合教学的专业教材,聘请企业、医院工程师参与,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技术资料以及维修的宝贵经验,在理论结合实践指导方针教学过程当中,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逐步调整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和深度,最终按模块地完成复杂的校本教材的学习,结合高职、高专的各种理念,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逐步建立理论、实践比例,打造精品教材。

3.4 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档次,加强学科的统筹管理

了认真解决以上几个问题以外,有关部门还应注意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档次,加强学科的统筹管理,使其严谨稳步发展,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员。鉴于上述情况,我国相关高校、职业学院的医用电子仪器专业一定要善于发现前进道路中的弊端,不断完善、自我优化,以适应当今社会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

4.结语

总之,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强、颇具潜力的综合性专业。

目前该专业遇到的现实问题是不少医院和医疗器械公司都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而学校又在每年的学生毕业分配上煞费苦心,有的学生无处可去,这一反差一直是我们反省专业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的动力。我们坚信,通过我们认真并及时的分析行业和专业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努力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将医电专业建设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医电专业的人才,为中国的医疗设备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皓.关于医疗器械专业高职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2):42-43.

[2]罗斌,裘定心.医用电子仪器专业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探索[J].

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58-04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为确保幼儿教育的质量,必须重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本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14所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与访谈,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综合考虑幼儿园的性质、办园层次、地域分布等,最终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14所幼儿园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研究者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点、专业意识、教学反思、专业发展需要和教师培训等五个维度对研究对象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76份,回收有效问卷271份,回收率为98.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专业发展起点偏低

从学历来看,接受调查的幼儿园教师初中2名,高中18名,中师23名,专科122名,本科106名,84.1%的教师学历在专科以上,但大部分教师的专科学历是第二学历。从专业对口程度来看,人职前所学专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有133名,专业对口率仅为49%。年龄方面,30岁以上的占46.5%,这其中40岁以上的占14.8%,这表明,接受调查的教师有明显的大龄化现象。通过访谈发现,这些教师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学转岗教师。专业对口率偏低、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和小学转岗教师比率较高等问题,使得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起点偏低。

2.专业意识不强,缺乏科学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条件是教师对幼儿教育及自身专业发展有深入的理解。然而,现实中很多幼儿园教师对自身职业专业性的认识不够深入(胡金姣,2009)。研究者的调查发现,他们一天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幼儿都能平安回家”(详见表1)。

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比较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比如,对体罚的态度,62.4%的教师“坚决反对,从不体罚”,但也有26.9%的教师“虽反对体罚,却偶尔会采用”,还有8.9%的教师认为体罚“是有效方法,有时会采用”,有1.8%的教师甚至认为体罚是“最有效的方法,经常采用”。在教学活动方面,这14所幼儿园用的活动方案及材料基本上是相同的。大部分教师表示,他们开展教学活动时大多以活动方案为中心,很少考虑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

3.反思形式单一

反思是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对教育教学活动“经常反思”的教师占65.7%,“有时反思”的占28.4%,“偶尔反思”的占4.8%,“从不反思”的占1.1%。可见,绝大多数教师会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然而,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大部分教师反思的方式是“写反思日记”(64.2%),还有20.7%的教师“只是想想”,“写成论文”的仅占1.5%。由此可知,教师们大多只进行个人的“自我反思”,很少开展集体反思。

4.专业发展需求强烈

就“职前所学内容能否帮助自己做好幼儿教学工作”这一问题,有75.3%的教师认为“能,但还需要继续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有20.3%的教师认为“不能,职前所学内容与实际教学关系不大”。调查还得知,幼儿园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在很多专业问题上需要加强学习(详见表2)。表2表明,这些教师是有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的。

5.职后培训不能满足需求

对“培训方式”进行的调查显示,“参与式培训”“听课、评课”和“集体教研”所占比率分别为66.1%、61.6%和56.5%,“师傅带徒弟”和“外出参观学习”所占比率只有31%和19.9%。绝大部分教师参加的培训都是在幼儿园内进行的,缺乏高校专家的专业引领和与示范园所的交流互助。

进一步访谈了解到,教师普遍认为培训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培训缺乏专家指导、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次数不足等,一些参加过园外专业培训的教师反映,培训时觉得培训内容很有新意,但回来后不知如何将这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研究者还发现,一些乡镇幼儿园和村幼儿园,由于经费有限、师资短缺,一方面教师没有机会外出培训,另一方面幼儿园也没有能力和条件组织开展园内培训。可以说,在这些幼儿园工作的教师其专业发展几乎是止步不前的。

三、建议与对策

1.扬长避短.弥补专业发展起点低的问题

首先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这类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具备中师学历但年龄较大,这些教师求学期间以接受技能、技巧培训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比较欠缺学科和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不足。对他们应重在提高其理论修养,转变其教育教学观念,鼓励他们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同时注意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他们做好示范。二是学历较高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工作上较有激情,但比较缺乏实践经验,对他们应重在保护其积极性,可采用“导师制”带教,促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掌握初步的教育教学技能。

其次分析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这类教师中的大部分是从小学转岗过来的,年龄偏大。职称一般已是小教高级。他们有丰富的小学教学经验,但是不太了解幼儿园工作,有些教师会因为年龄和职称问题选择得过且过。对这类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派送他们参加相关专业的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小学生和幼儿在身心方面的差异,了解小学教学和幼儿园活动的差异,尽快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另一方面,可安排本园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技能较扎实的教师,定期对他们进行指导。幼儿园也要注意激发小学转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意愿,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幼儿园工作中再创佳绩。

2.“读懂”孩子,强化专业意识

学前儿童处在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幼儿园教育育人是第一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主要是由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幼儿园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必须充分认识幼教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努力读懂孩子,了解不同孩子的发展差异,给予他们最适合的生长环境和个性化教育。只有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教师才可能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实现自我成长。

3.合作互助,深化教学反思活动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修正,并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在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然而,反思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也不能仅局限于个体自身。为此。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帮教师开阔思路,自觉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形成自觉、主动的反思意识。教师则要加强同伴之间的交流,进行共同反思。俗话说,当局者迷。同事不但可以客观地看待对方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还可以启发对方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4.立足园本,满足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师资短缺和经费匮乏是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主要障碍。考虑到现有的条件和可操作性,在幼儿园开展园本培训和教研不失为一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在内容上,可以当地文化为依托,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园本培训和教研。在方法上,可根据教师年龄、经验、专业技能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分层次开展培训和教研,以满足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制度上,可制订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和评价机制等相关制度,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持续化。

5.打破界限,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调查发现,教师培训普遍存在费用昂贵、形式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考虑不同幼儿园的办学差异,打破园所性质界限、级别界限和地域界限,努力寻求和借助外界各种力量的支持。

市级幼儿园可以和本地的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园”,以使三方受惠:第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深入幼儿园,将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第二,幼儿园教师既可获得专家指导,又可进入高校课堂,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可为高师学前教育理论教学提供实践案例。第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可进入幼儿园见习和实习,以提高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也借此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不足。

篇10

>> 新时期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地方性综合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地方性本科院校植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 我国地方性英文报纸发展瓶颈与对策 地方性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浅析 浅谈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安全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我国城市报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新时期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新时期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地方性财险公司发展现状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地方行业特色院校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结构与改革策略 试析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和意义 我国地方性体育媒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西部地方性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浅谈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三个一”工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我国护理院校本科层次学生护理道德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启示 新时期我国室内环境检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关于启动“苏大课程2014―3I工程”项目申报建设工作的通知.苏大教字〔2014〕113号.

[4]黄俊杰.通识教育评鉴的必要性与局限性.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