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创新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务贸易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务贸易创新

篇1

[关键词]服务贸易;中泰关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028-03

在2013年10月中国和泰国共同发表的《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双方同意推进两国各领域的深入合作,惠及两国人民,为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涉及到旅游、交通运输、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等众多服务贸易领域,并以创新服务贸易发展理念、服务贸易方式、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来促进中泰服务贸易发展。

一、服务贸易创新的内涵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所涉及的行业和部门已经远远超出传统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随着知识、信息、技术等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旅游、运输、劳务输出与输入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国际服务贸易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知识型国际服务贸易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然而,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旅游、运输领域,且长期存在逆差,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额为879亿美元。在全球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对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应从服务贸易发展理念、服务贸易方式、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和服务贸易政策的创新入手,促进服务贸易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服务贸易发展理念的创新

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7922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726亿美元,约为货物贸易总额的1/8。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被低估。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必须对服务贸易进行重新定位,客观分析服务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服务贸易全面纳入对外开放范畴,逐渐提升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以改变服务贸易发展长期滞后于货物贸易的状况。

(二)服务贸易方式的创新

在《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与《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关于服务贸易方式的划分是一致的,均将服务贸易划分为四种类型: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在《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议》附件中,除马来西亚和缅甸外,中国和其他8个东盟国家均针对四种服务贸易方式的所有服务部门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原则作出了限制,主要是针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的限制。对商业存在的限制最多的是商业存在形式和外资股份比例,对自然人移动的限制主要集中于高级管理人员(董事、经理和专家)等特殊身份自然人的入境及居住方面。

为了应对东盟各国对服务贸易所设置的众多障碍,中国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应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不必拘泥于传统发展模式。在促进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类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上,鼓励服务贸易方式的创新。以货物贸易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加强服务贸易产业间的联动。

(三)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创新

从全球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看,知识、技术型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1914亿美元,其中运输和旅游的出口额为889亿美元,占比为46.4%;服务贸易进口额为2812亿美元,其中运输和旅游的进口总额为1879亿美元,占比为66.8%。其他服务贸易产业(主要包括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及信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和其他商业服务)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产业构成主要集中于旅游、运输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而新兴的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因此,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创新是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渠道。目前,中国应在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服务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型服务贸易,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四)服务贸易政策的创新

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框架下,服务贸易自由化是服务贸易发展的主题,各国逐步减少或降低服务贸易壁垒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体内成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各国基于对本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服务贸易壁垒将长期存在于各国的服务贸易政策中。因此,中国在发展与东盟国家服务贸易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应对服务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应制定既有利于保护本国产业又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为了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下服务贸易自由化与服务贸易壁垒并存的大背景,中国需要在服务贸易政策上进行创新,使服务贸易政策既适应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要求,克服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壁垒,同时又能寻找到政策切入点,适当保护本国服务产业的发展。

二、《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涉及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创新

(一)《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关于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1.金融合作领域

中泰双方重申希望到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额1000亿美元的目标。随着中泰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中泰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合作机遇。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两国同意深化金融和银行业合作,鼓励使用本币作为双边贸易和投资结算货币,完善相关合作机制,为双方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提供便利,双方将共同探讨提供更便利的人民币清算服务。加强中泰金融合作,有助于促进双边投资和经贸合作,并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2.交通运输领域

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中泰双方同意连接经过老挝和缅甸的铁路和公路网络、加强港口和机场等基础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以便利本地区货物与人员往来,推动区域贸易和旅游发展。中国和泰国分别与老挝和缅甸陆地相连,通过连接老挝和缅甸的铁路、公路网络,有利于畅通中国与泰国间的运输系统,加强两国间的交通运输合作,使得运输更加便利,缩短了地区间人员和货物流动的时间,有助于促进两国贸易和旅游的发展。二是中方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系统项目建设,以泰国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同时泰方表示欢迎,并将适时与中方讨论合作的相关事宜。中泰双方这一合作计划被简称为“大米换高铁”计划,对于中国而言有助于促进中国高铁技术的出口;对于泰国而言,既可以促进本国大米出口,又可以加快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高铁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

3.文化教育领域

在文化方面,中泰双方同意加强两国文化部门的合作,加大在对方国家推广本国文化艺术的力度。在教育方面,双方同意落实好教育合作协议和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深化两国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民间教育的合作研究。基于中国与泰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两国间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培养出更多了解两国文化、法律法规、精通金融贸易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增强两国间的人文交流以及国民间的了解互信。深化中国与泰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对于推进两国合作关系健康持续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以及促进两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科技创新领域

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中泰双方同意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助力两国创新型与知识型社会建设。双方同意加强高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合作平台,深化移动通信、高速互联网等领域相关企业的经贸合作,促进在航空、航天、卫星技术与应用、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双方同意积极拓展两国在空间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合作,加强遥感卫星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开展科技与创新合作,共享科技发展的成果,有助于增强两国的科技能力,加速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5.旅游

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双方有意愿商签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谅解备忘录,促进两国人员往来,以鼓励两国更多游客赴对方国家旅游观光,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为双方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便利,切实保障游客利益,扩大双向旅游规模。如果中泰两国就持普通护照的人员达成免签协议,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两国间人员移动的壁垒,对促进两国间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服务贸易的主要创新点

1.服务贸易发展理念的创新

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以加强国家间政治、国家安全和防务的合作,以及加快双边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发展,作为加强中泰两国间合作的重要发展理念。该规划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众多领域,从传统的旅游、交通运输领域到知识、技术型服务领域。这意味着,中国将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其视为处理国家间外交关系的重要手段。

2.服务贸易方式的创新

《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服务贸易方式的创新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以货物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二是加强服务贸易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

在以货物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方面,中泰“大米换高铁”计划便是十分成功的案例。中国参与承建泰国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系统项目建设,而泰国以农产品(主要是大米)抵偿部分项目费用,这是计划中的货物贸易部分。而对于中国而言,高铁技术的出口有助于提升技术出口比重,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在加强服务贸易产业联动发展方面,电影《泰囧》的上映从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泰国旅游业的发展就是很好的案例。2012年12月12日,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一上映,其主要拍摄地泰国一时间成为旅游热地。国内各大旅行社顺势而为,纷纷推出了不同路线的泰国游。据途牛旅游网站监测数据显示,《泰囧》上映对泰国旅游的咨询预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截至2012年12月17日,当月通过该旅游机构预订赴泰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0%左右。

3.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创新

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双方服务贸易合作领域更加宽泛,不仅涉及运输、旅游等传统领域,而且更加重视在金融、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而中国在这些领域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较弱,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知识、技术型服务产业的合作,有助于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服务贸易官方合作的创新

进一步加深中泰两国政府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搭建更高效、便利的服务平台,促进双边服务贸易的发展。在《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双方关于普通护照免签的谈判就是一种创新。繁琐的签证程序是人员跨国移动的主要障碍,中泰双方就普通护照免签达成一致,进一步扫除了这一障碍,为两国间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中泰两国在其他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逐步减少其他服务贸易领域的贸易壁垒,加深两国间服务贸易领域合作。

三、以创新促进中泰服务贸易深入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纷纷寻求贸易伙伴进行双边或者区域合作,以扩大本国经济发展空间。自2002年《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在服务贸易合作方面,2007年7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正式生效,201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关于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第二批具体承诺的议定书》,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服务贸易的合作水平。随着《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的签署,中泰两国在旅游、交通运输、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应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机遇,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由于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高、旅游和交通等传统服务业优势明显、各国对服务贸易的保护程度较高等特点,以服务贸易创新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

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中国应借鉴《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服务贸易创新的成功经验,从服务贸易发展理念创新、方式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以及官方合作创新等方面入手,推动双边服务贸易谈判和发展,由泰国扩大到东盟各国,扩大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RCEP)和其他与我国签订自贸区协议的国家,以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与产业[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

[2]齐虹丽.中国—东盟自贸区法律协议条文释义[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王兴珠.新经济时代的国际服务贸易创新研究[J].国际贸易,2007(9).

[4]杨建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3).

[5]郁文蕾.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对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6).

[6]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上海服务贸易创新突破发展对策思路研究[J].科学发展,2013(6).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金融;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1-0108-02

贸易金融作为贸易活动的灵魂,在经济市场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贸易金融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而发展,从最初简单、狭隘的融资与贸易结算发展为包括贸易信贷、结算、担保及风险、财务管理的综合金融服务,并贯穿于贸易链的始终。2007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及贸易遭受长时间、大范围的影响及打击。全球金融危机,造成贸易金融的委靡现象,使贸易金融的发展在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受到重创。贸易金融作为贸易活动的命脉使得全球金融贸易举步维艰,全球金融贸易活动受到极大影响。由于贸易金融在贸易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贸易金融萎缩的情况下,贸易链中的多个环节及相关产业都受到一定消极的影响。为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努力实现贸易金融及整个金融活动的经济正增长及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努力发展贸易金融并寻求创新发展的方式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探索贸易金融的发展及创新势在必行。

1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贸易金融要想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得到发展与进步,必须对制约贸易金融发展的因素加以分析,才能针对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帮助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不断完善与发展。

1. 1 银行放贷效率低下,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在贸易金融活动中,很多银行在放贷之前会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如果授信融资业务没有被列入低风险的范畴内,则无论风险指数的高低以及借贷金额的大小,审批程序与审批模式都极其复杂,审批环节多,最终导致业务办理拖沓、放贷效率低下、不具有时效性。这些都是制约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的消极因素。

1. 2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金融活动中,商业银行融资方式与融资产品大体相同,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多以货押业务这种低风险的手段进行贸易融资活动,而国际贸易融资则通过打包放款以及减免保证金和进出口押汇这种简单的形式,对进出口企业量身打造适合其经济发展结构的贸易融资方式,但却不能满足国际化进出口企业的需求。

离岸业务是中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起着积极的影响及作用。但由于我国很多银行不具备离岸业务的牌照,而使得很多跨国公司无法获得国内银行的服务而转投外资银行,使得国内银行不仅比外资银行少了该部分优势,更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失去了很多机会。因此,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与缺失优势的同质化,使得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1. 3 综合金融服务在企业贸易链中的不足,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综合金融服务在企业贸易链各个环节服务的不足,是由于国际与国内贸易融资的相对孤立性造成的。传统的贸易融资在某一企业某项交易的单项业务环节中停留,使得进、出口贸易融资相互独立,国内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融资相互独立。很多银行不能为兼具进出口业务的客户提供服务,因银行无法将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与调整,再加上银行很难推出通过不同结算方式下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造成银行在综合金融服务的企业贸易链中方案缺失,从而制约了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

同时,在贸易金融活动过程中,银行应对兼具出口业务及国内采购业务的企业进行一体化服务,但目前很少有银行能够为此种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而是只有少数银行可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中针对客户提供全面贸易融资服务,对在国内进行销售且具有进口业务的企业推行国内贸易融资与进口贸易融资相结合、优化的模式,以此服务以兼具进出口贸易与国内销售业务的企业。因此,积极发展贸易金融向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方案,并不断创新贸易金融向企业提供的贸易融资产品及综合服务,如贸易金融信息咨询、贸易融资便利以及贸易金融风险保障和企业财务管理,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但在目前制约贸易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很多商业银行对融资企业金融方案的整体规划不够重视,而过分关注整体金融方案的其中一个单笔业务。这种做法使得商业银行习惯性地将融资企业的贸易链进行分解,最终导致业务无法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渗透和布局。

1. 4 对贸易金融的认识存在不足,导致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存在问题

在贸易金融活动过程中最常见的贸易融资活动属于狭义的贸易金融范畴,这是先进且流行的贸易金融理念。而包含了贸易融资业务结算、贸易融资财务管理以及贸易融资风险担保和信用管理的贸易金融活动才是广义上的贸易金融活动。但由于先进且流行的多为狭义范畴内的贸易金融活动,因此,广义范畴内的贸易金融活动其发展主体在整个贸易金融活动中的参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后金融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了使贸易金融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得到不断发展与创新,要加强贸易金融过程中物流业、商业银行业以及信用、担保业的多方参与,通过内外联动的模式,全面实施转让融资资产以及参与贸易融资风险等综合服务业务。贸易金融要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不断发展与创新,必须对贸易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加以解决。

2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发展及创新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金融及金融相关产业应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抓住机遇并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经济的正增长。因此,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发展手段应从贸易金融产品创新、贸易服务创新、综合金融服务创新以及贸易金融合作方式创新等入手,不断完善和发展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手段及措施,最终使得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稳步发展及金融、经济的快速增长。

2. 1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贸易金融产品

贸易金融产品创新要建立在银行控制物流及资金流的基础上,同时对相关联方进行信誉及责任捆绑,银行授信要建立在对授信资金风险的有效控制之上。贸易金融相关产业可以根据贸易金融以信用为基准达成贸易金融活动的特点,进行金融产品的研发设计及创新。为避免相关产业之间竞争的同质化,银行应对融资企业进行量身定做有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2. 2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贸易金融技术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申请贸易金融服务看重的不是业务的资费标准,而是银行的放贷效率。有些银行将业务操作过程自动化和网络化,通过先进、积极的信息科技方法操作贸易金融业务过程,取代陈旧的手工操作工作。同时,根据各个行业自身的特点及性质,为贸易金融活动中的相关环节提供即时信息服务,以确保贸易金融服务对更多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最终使贸易金融服务朝着标准、规范的方向发展。

2. 3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综合金融服务

不断创新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是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贸易金融的重要措施。为了使更多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应实现贸易融资业务以及涵盖各个层次的交互型销售方案同时发展。此种形式的综合金融服务,使被服务企业得到来自多层次的服务与便利。同时,将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引入到金融贸易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风险。这样不仅充分发挥机构在贸易金融活动中的作用,同时也使得贸易金融活动中与相关产业的合作日渐加深。

2. 4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要不断创新贸易金融合作方式

外资银行的金融产品较为成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较强,这是由于外国的金融体制相对比较完善。不难看出,金融体制与金融产品及产品创新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若想在贸易金融的创新过程中独占鳌头,创新贸易金融合作方式、加强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国际贸易融资行业中,对信用证业务等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加强合作。贸易金融产品作为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润在总利润贡献度中所占比例没有国外银行比例高。因此,通过对外资银行的优势加以借鉴及利用,实施联合营销策略,使中资银行在拓展境内外贸易融资项目时的业务范围得到拓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降低投资风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创新贸易金融合作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3 结 论

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了保证贸易金融及整个金融活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努力促进经济及全球贸易金融的发展,同时积极扭转经济增长局面以求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缩减到最小,努力发展贸易金融并找出创新发展的方式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黄海宁.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J]. 新金融,2006(11).

[2]肖铜. 贸易金融是经济复苏的助推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

[3]董君.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分析[J].北方经济,2010(14).

[4]王毕强. 郑猛. 拯救中小企业[N].财经,2011(25).

[5]罗武. 金融危机后贸易融资变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2(4).

[6]于中琴,陶凌云.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金融的发展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2(2).

[7]付文平.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口商贸易融资方式的选择[J].北方经贸,2010(12).

[8]刘连舸. 后危机时代贸易融资发展图景[J]. 银行家,2010(9).

篇3

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世界上第一大服务贸易国家,而且保持巨额顺差,美国绝对不可能轻易放弃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优势地位。所以,无论从战略方向上讲,从规模影响上讲,还是从实际利益上讲,“再工业化”都不会影响美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更不会影响世界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四个“超过”的态势将长期存在,服务贸易将长期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服务贸易将继续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保障就业的重要力量受到各国广泛重视。

一、世界服务领域新变革对我国服务贸易产生深刻影响

服务要素在全球经济贸易领域的作用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服务领域变革向纵深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 制造业服务化的变革,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确立了重要方向

全球制造业投入的服务要素比重在增加,产出的服务价值比重也在提高。制造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以IBM、GE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许多制造企业将重心向提供核心服务转移,甚至完成了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型。我国制造业服务化,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在正在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提出)中占据有利地位,抢抓发展机遇。而且,我国制造业基础雄厚,发展生产业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难有的后发优势。

(二) 服务业信息化的变革,为我国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的进步使服务交易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以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得以蓬勃发展。近几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抓住了全球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发展势头迅猛,而且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比重逐渐提升,反映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正向产业链高端业务拓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并创造了新的服务需求。服务业信息化也推动家政、餐饮、住宿等商贸服务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有的家政网络服务平台已开始借助云计算、物联网运营,网上订餐、订票、订房成为消费时尚。

(三) 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化的趋势,为我国服务贸易高效发展塑造了功能载体

随着城市经济功能由生产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现代服务业集聚趋势日渐明显,在我国呈现同样特征:一是依托原有工业园区发展研发、设计、物流等生产业,形成园内生产业集聚,为制造业提供支撑;二是依托城市区域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如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北外滩航运服务区,以及各地涌现出的许多特色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三是依托城市总体规划,打造国际性、综合型的服务型经济城市。有专家研究称,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发展呈现“缓慢发展—加速上升—缓慢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城市化率超过57%以后,服务业上升速度将明显加快,巴西、墨西哥、日本、韩国等国服务业的发展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未来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城市或城市群总体功能的提升,以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产业集聚优势,确立竞争优势。

(四)服务消费需求多元化的趋势,为扩大内需、推动增长创造了内生动力

在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已经是私人消费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2011年突破5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我国已经进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期。餐饮、旅游、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社会化养老等服务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服务消费已经成为扩大内需、推动增长的重要动力。

据统计,2012年我国全年服务进出口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额将超过46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0%,基本达到《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11%的增长目标。

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新机遇与新动力

(一)立足新阶段,抓住服务业发展面临历史性转变的机遇

“十二五”初期有三个“超过”的发展态势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第一个“超过”: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于2011年首次超过了制造业;第二个“超过”:我国城镇化率于2011年首次超过50%,城市服务消费的市场基础不断扩大;第三个“超过”:我国服务业劳动就业人数在2011年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同时,2001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超过7%,我国早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这表明,我国不仅处于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同时也进入了迈向服务经济的关键过渡期。三次产业加快融合、协调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服务要素在农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专家预测,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首次超过工业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届时我国服务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今年5月28日,总理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明确指出“中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面临历史性的机遇,即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二)把握新机遇,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促进服务贸易新发展

许多专家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行过深入研究,对世界各国在服务领域的补贴情况也作了一些了解和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都将服务贸易补贴作为增强本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手段,通过税收优惠、直接补贴、优惠贷款等补贴形式,在金融、运输、旅游、商业、文化娱乐和视听等诸多服务领域确立了一定竞争优势。当前,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贸易补贴的定义、范围以及纪律尚在谈判之中。

如何抢抓机遇,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贸易财税鼓励政策在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破题的现实问题,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同时考虑周全。第一,我们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实施财税鼓励政策要在国际法框架下谨慎实施,同时要密切关注多哈回合谈判进程,既要保证政策师出有名,避免授人以柄,而且还要注意“抓小辫”、“攒炮弹”,积累足够的谈判筹码。第二,财税鼓励政策如何设计、如何落地也非常值得研究。目前正在实施的服务外包财税优惠政策,将于2013年底到期,我们正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抓紧研究提出新一轮优惠政策,避免优惠政策退出带来服务外包行业的大起大落。第三,财税优惠政策影响面广,杠杆放大作用明显,要注重保护和鼓励中小企业,避免扭曲国内市场。

(三)增创新动力,坚持服务领域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

我国服务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必须有效提升发展效率,这离不开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改革创新是内生动力。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依靠市场主体的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服务业效率;同时也要重视“驱动创新”,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发展知识产权服务,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

扩大开放是外生动力,我国服务业还不乏开放的空间。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一方面可以换取其他国家、其他领域更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我国企业在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发展效率。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与外资、外经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将为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重要支撑,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

三、加快培育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统筹利用各部门政策资源,推动服务贸易管理水平提升

2007年,商务部牵头成立了由34个相关部委职能司局参加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在制订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和开展服务贸易促进活动方面协调开展了大量工作。当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统筹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和标准化,提高技术贸易、文化贸易、服务外包和会展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水平,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并把加快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等内容作为重要工作,加大服务贸易的协调力度。

《服务贸易促进条例》将统筹各个服务行业的政策法规,明确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划分,集成统筹各种促进措施,为服务贸易促进提供统一的原则和方针,从法律层面保障服务贸易发展。商务部早在3年前就启动了《服务贸易促进条例》的可行性课题研究,并完成了起草工作和部门意见征求程序。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服务贸易促进条例》短期内出台的难度相当大,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现在立法资源十分有限,尤其是促进类的法规很难排上国务院法制办的立法计划;二是全国各地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千差万别,目前出台促进条例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达成共识;三是世界各国确实还没有这方面的立法实践,我们是第一个探索这方面立法的国家。所以,我们有一个不太成熟的建议:服务贸易发达的省市,比如说上海市,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率先研究出台地方性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为国家出台《服务贸易促进条例》积累经验。

(二)统筹发挥财政税收政策效用,推动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集成创新

一是强化现有政策支持。要延续现有服务外包扶持政策,加强文化贸易、技术贸易等重点服务领域的资金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服务贸易的市场主体。

二是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要研究设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建立指导目录,确立若干需要巩固优势或优先发展的服务贸易领域,利用财政资金对这些领域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行扶持,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环节。

三是要研究出台服务出口退税政策。营业税不存在出口退税问题,但改征增值税后,就面临着出口退税问题。我国大多数现代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地位,若继续实施服务含税出口的政策,与其他对服务业征收增值税的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就会更加艰难。对服务业实行服务出口退税,不仅直接有利于提高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目前,“营改增”试点正在稳步推进,已经从上海市铺开到其他10个省市,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主动探索开展服务出口退(免)税工作,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三)统筹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推动提升创新示范载体水平

目前,服务贸易功能性示范载体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已有11个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11年,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301.1亿美元,合同执行金额219亿美元,占全国总量分别为92.3%和91.9%。2011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排名前5位的省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服务进出口合计已达3322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已经达77%,服务贸易在东部沿海的积聚态势非常明显。3322亿美元的规模,已经超过服务进出口世界排名第5的国家(日本),也就是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龙头在东部,而且非常强大,当然同时也反映出中西部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集聚作用,实施错位发展,科学布局,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创新示范载体层次,在部分领域、部分地区率先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第一层次是服务贸易综合创新示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高、服务业体系完善的国际性大型城市,结合CEPA、ECFA等我周边自贸区关于服务贸易的安排,重点推进服务贸易税制改革、服务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统计企业直报等全局贸易政策试点,发挥服务贸易综合示范作用。第二层次是服务贸易功能性创新示范区。结合现有产业布局、城市功能配套,利用已经形成集聚的开发区、高新区或者海关特殊监管区,通过叠加功能开展合作,重点推进金融、会展、物流、会计、旅游等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研究培育若干区域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第三层次是服务贸易创新示范企业或示范项目。可选取带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或项目进行扶持,发挥示范效应。

(四)统筹发挥促进体系效用,推动促进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完善服务贸易展会布局。紧紧把握世界会展中心东移的趋势,抓好战略布局和行业规范,把我国打造成为亚太乃至世界的会展中心。在服务贸易领域,我们要发挥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作为综合型服务贸易展会的龙头辐射作用,建设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创办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易会,继续办好深圳文博会、大连软交会等重点行业展会,合作办好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洽谈会、中韩技术贸易展等境外展会,推进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二是拓展“中国服务”品牌的境外营销渠道。充分利用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和机构作为载体平台,宣传“中国服务、全球共享”的理念。三是提升中介组织建设水平。加强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加快建立全国会展业协会、服务外包协会,充分发挥商贸服务业各大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四是加强服务贸易双边促进机制的建设。目前,我国已经与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爱尔兰等四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服务贸易促进协议。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自贸区建设、京交会筹备等工作,促进与新加坡、日本、印度、巴西等其他重点国别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对于加快发展会展服务业要有清醒地认识。会展服务业是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重要行业,其本身就是为贸易促进服务的行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会展服务业也是重要的服务贸易领域,而且汇聚人员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其他服务贸易领域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目前,西欧和美国是世界会展的两个中心,我国有可能并正在成为全球会展的第三个中心。从会展服务业自身来看,近年来,我国会展服务业发展迅速,已经位居世界前三。据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统计,我国展馆室内展览面积为475.5万平方米,在全球仅次于美国。2010年,我国贸易展会展出净面积1300万平方米,仅次于美国(2330万平方米),高于德国(880万平方米)。从市场吸引力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成为国际会展中心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经济的持续低迷,国际会展中心从欧美向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个趋势,并抓住世界会展中心东移的机遇,做大做强中国的会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

(五)统筹利用服务贸易研究资源,推动服务贸易研究水平大幅提升

篇4

一、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概述

在当今的贸易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贸易体制改革,加快贸易体制升级,着力发展贸易促进机制,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也在尝试贸易体制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经之路。

(一)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定义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而提供的经济。具体包括:改善投资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建立更加舒适宽松的投资环境;统一对外贸易出1:3政策和公共商务信息,以帮助公众“一站式”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协调海关、质检、税务等相关的对外贸易管理部门,为出1:3企业提供更加快捷的贸易手续;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开展海外市场调查,为出1:3企业提供全面的出1:3咨询服务。它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国内企业,还应惠及普通的公众。

(二)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类型

1.出口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出1:3贸易公共服务是指国家为促进出1:3的增长,为出:13企业提供政策性扶持和制定出1:3发展规划,并为出1:3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出1:3贸易公共服务包括:出1:3贸易金融服务(例如建立出1:3银行,为出1:3企业提供贷款等)、技术性促进措施、简化出1:3手续、政策咨询、出口商品技术服务、出口研发服务、出口贸易促进政策、出:13贸易摩擦救济、贸易市场凋研、贸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出1:3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是以出1:3贸易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动出1:3企业的积极性,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机会均等的公共服务。

2.对外贸易环境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国内外关于贸易环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但是可以归纳为: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相关的贸易软件和硬件基础。具体包括:国家的政治稳定性,相关的贸易制度、政策和法规,基础设施和各种贸易配套设施,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对外贸易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积极地运用各种行政手段,营造宽松和有利的对外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积极地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3.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辅助,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本国和国外贸易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信息、对外贸易运行状况信息等。该体系有利于国内出:13企业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变化和贸易伙伴所在国的政策法规,规避风险,节约生产成本。另外,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还包括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出1:3商品技术服务体系、出1:3研发公共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这些国家大都对贸易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使之更加高效、便捷地为本国企业服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法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经济形势出现了衰退的趋势,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近年来,法国不断地改革现行的贸易促进体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该体系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营造了更加有利的贸易环境。

1.庞大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

法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机构主要包括:经济财政工业部对外经济关系司、驻外经参处、各大区外贸局、法国国际化促进署(原对外贸易中心和法国国际化促进署合并)等。各部门通力合作,以向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为己任,以为企业制定对外贸易促进政策为手段,共同为法国企业服务。法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政策主要以信息咨询服务和财政补贴为主,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和参加国际展览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培养本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简化为企业提供出口信息和支持的手续,并实行对外贸易促进手段完全商业化运作,既符合欧盟的相关规定,又不违反世贸组织原则。

2.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法国通过对外贸易中心和工商会等机构,收集、调查和整理全球对外贸易信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的信息服务。法国政府在国外设有100多个驻外经商机构,这些机构收集大量的所驻国的贸易信息、市场综合产业信息、法律法规、融资条件以及出口担保等方面的政策,为本国企业出口和对外投资提供服务。并对信息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标准化信息管理体系,实现整个信息服务程序的可控性和有效性。通过高效的信息服务,推动了本国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海外市场。

3.完善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法国的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不高,一度只维持在40%左右。随着法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在法国对外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法国政府鼓励中小企业扩大出口,中小企业很好地与政府或私人伙伴联合,这些企业在国外谋求发展,并在法国创造就业机会;设立了法国技术创新署、法国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法国风险投资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等部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及国际合作提供财政保障,为法国中小企业在国外投资设点和开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英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英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对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一直尝试着改进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创新思维、服务思想及政策措施。试图更好、更全面的为对外贸易服务。

1.完整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

英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遍及各地,具有纵向与横向紧密结合、覆盖范围广、服务细致等特点。除了政府和地方当局各经济管理机构的广泛参与外,民间机构在对外贸易促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贸易促进管理部门主要包括:贸工部、外交部、国际贸易总局、出口信贷担保署等政府部门,这些政府部门在贸易促进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相关贸易促进政策,维护出口企业和外投资公司的利益,营造公平的贸易环境,提供各种贸易咨询、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很好地促进了英国的贸易发展。

2.健全的创新服务体系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本国企业的创新。作为英国创新的主管部门的贸工部,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贸工部有多个创新支持措施,如知识转移网络、知识转移合作计划,建立了公益型信息平台;重视信息服务功能,支持信息服务领域的公共服务。此外,还提供培训、会议、考察、国际专家帮助、市场专项调查、人才流动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将这些服务渗透到企业技术或市场开发的每一步。

3.宽松的对外贸易环境

英国倡导贸易自由化,实施高度开放和自由的对外贸易体制,营造了宽松的对外贸易环境。英国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制定了税收优惠、设立自由贸易区、为国外企业提供国民待遇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优惠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外资的流入,增加了国内就业机会。

(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虽然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对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政府服务方面,强调服务至上原则,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更好地为本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服务;重视对外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促进机制,各种贸易促进机构通力合作,更好地为本国贸易发展服务;注重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贸易信息,搭建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资金、政策方面为企业创新提供帮助;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一)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目前为止,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虽然在总量上不少,但质量不高,且地区差异性十分明显。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公共服务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产生的绩效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公共服务支出明显偏少(如表1)。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财力状况好于欠发达地区,可支配的公共服务支出非常充沛,再加上多年来的不断积累,在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的条件下,形成了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另外,这六个省市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9%。由此可见,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不高

发达国家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推动贸易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包括中国贸易指南、国内涉外政策环境、世界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等在内的数据库和网站,但是总体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信息内容不全面,分布零散,地区分布不平衡,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很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快捷地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等信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缺乏统·的信息管理和分工。

(三)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够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就业数量的增加、对外贸易的增长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不完善,虽然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相关的配套法规明显不足,且可操作性不强;资金扶持不够,我国中小企业无论在融资渠道,还是信用担保与欧美国家差距仍然明显;支持创新不到位,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在财政、税收、咨询、技术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不够。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鉴于我国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缓慢和滞后,2004年通过的《对外贸易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向对外贸易经营者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公众和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信息障碍,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运行环境。加大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的专项资金投入,使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更加全面;强化商务部的网站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对外贸易信息服务;完善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及环境、国外贸易市场调研等数据库的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二)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体系

我国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还处于萌芽状态,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督和管理存在着行政职能混乱、监管规则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体系,促进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强化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责任,建立科学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权责机制,确保对外贸易公共服务有效的进行;加大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逐渐提高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民主制度,使公众参与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建立一支专业化监管队伍,确保监管工作的高效性。

(三)保证资金投入、实现外贸公共服务均衡化

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的省市,由于财力状况充足,投入较多,所以效率相对较高,产出明显;而经济欠发达的省市,由于可支配的公共服务支出较少,所以效率普遍不高。因此,政府应在保证总体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同时,兼顾经济欠发达的省市,以达到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均衡分布,最终实现对外贸易各地区均衡发展。

篇5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出现,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回应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挑战的热门话题,成为发达国家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效措施,而且已经成为各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高速发展,但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活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来说一直比较滞后,而服务贸易最大的优势恰恰是“三低两高”和可持续发展,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高效率,这一特点正是各国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在经济结构中的占比,对于降低资源消耗,推动经济朝着高效、低碳、节约型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给广东省服务贸易带来的机遇

(一)促进服务贸易激励政策的建立与完善

广东省已把宏观经济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空间,形成社会主体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而在经济低碳化发展的目标下,也必将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广东省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首批国家低碳试点范围,目前,广东正在国家发改委的统一安排下,在国内率先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试点方案》。另外,在2009年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广东确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战略定位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并且坚持低碳发展、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正是迎合了时展的需要。

(二)有利于推进服务贸易企业技术创新

随着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必然对广东省服务贸易企业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以及国际化发展,将会加速服务贸易企业竞争程度,推动广东省服务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繁荣与创新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广东省的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可通过积极推进和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来推动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繁荣和金融产品的丰富,这对于完善广东省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创新金融市场产品,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广东服务贸易面临的挑战

(一)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低碳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薄弱

目前世界最低收入水平组的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44.7%,高收入水平组高达69.1%。按世界中等水平收入组的标准,广东省GDP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应超过50%,而实际上,从广东统计信息网所公布的2008年广东生产总值构成的统计数据来看,服务业所在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4.3%,这一数字虽比2007年增加了一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经济水平相近国家的平均值。

数据显示,广东服务业增加值中近九成由占全省土地面积不及四分之一的珠三角提供,而占广东省土地面积达3/4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其服务业对广东省增加值的贡献仅占10%。虽然近年来广东省正积极拓展对港合作和加强与内地省份的交流合作,但广东腹地区域服务业水平仍然明显落后。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知识密集度高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

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正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而广东省服务贸易以消费为主,生产不够发达,服务的科技含量低。近年来服务贸易总量虽然逐年增加,但广东服务业内部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服务贸易的发展仍主要由传统服务业来推动,如交通通信业、商贸餐饮业仍然占服务贸易增量的一半以上,而新兴服务行业如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文教卫生服务业发展滞后。而新型服务业正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专业人员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稀缺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目前,高层次科技人才资源稀缺已经成为制约广东服务贸易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

(四)服务贸易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而广东目前还没有专门负责服务贸易协调、服务和管理的具体机构,也未建立专业的服务贸易相关行业协会。因此,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制约广东省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对外服务贸易面临诸多壁垒

当前,不少发达国家出台环境产品、低碳产品或者气候友好型产品标准,以低碳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商务部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0年春季)》中指出,2010年首季中国遭遇贸易纠纷调查同比增93.5%,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技术贸易壁垒趋于增多。这说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深化,以碳排放为借口的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贸易壁垒有所强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等国家拟制定包含“碳关税”条款的法案。总体来看,这一倾向不利于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特别对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不可避免地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可能导致新一轮的贸易战,而这也是广东省发展服务贸易所必须应对的。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广东省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一)巩固、提升传统优势行业,大力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综合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广东服务贸易发展潜力以及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广东可壮大5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鼓励发展3个生产服务业,即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推进三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包括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巩固提升两个生活服务业,即居民服务业和餐饮旅馆业。在促进这些服务贸易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按照低碳发展的要求,加强这些服务贸易行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促进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提高服务贸易的档次和结构,规避低碳技术贸易壁垒。

(二)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激励机制

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应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力度,重视服务贸易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一方面利用高校和研究院所培养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专业机构加强服务业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技术和知识水平。此外,广东省各级政府应尽快建立专门管理、协调服务贸易的专门机构,积极扶持、推进建立服务贸易行业协会,并且对服务贸易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三)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开发碳金融市场

广东省的金融服务业部门,特别是大型的商业银行应把握时机,将低碳项目作为支持的重点。为此,应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操作,以更好地运用国际市场的成熟模式,开发国内碳金融工具,为国内相关企业提供碳金融服务。还可通过参股国际碳基金或联合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实体成立碳基金的形式参与碳市场交易,开拓碳市场的上下游业务,创新与碳市场相关的贷款业务类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贸易。■

参考文献:

①李江帆等.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定位与对策[J]. 南方经济,2005(3)

②The coming carbon market and its impact on the American economy[J]. Janet Peace, Timothy Juliani.Policy and Society,2009(27)

③杨泽军.低碳经济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环境经济,2010(4)

篇6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生产业贸易;发展现状;提升路径

生产业一般是指所提供的产品并非最终产品,仅是供其他产品(服务)生产所用的中间品,沟通着产业的上下游活动。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生产业是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最终消费提供的服务。2002年我国统计局在出台的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首次将生产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察业等,并在2006年《十一五纲要》、2011年《十二五纲要》中分别对上述行业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在本文的研究中,对于生产业的外延认定与国家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相符。

一、我国生产业贸易现状

(一)中国生产业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提升迅速

具商务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自入世以来,服务贸易一直稳步增长。2016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2218亿元人民币(约合1830.13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7%。其中,服务出口达4286亿元人民币(约合642.0012亿美元),同比增长4.5%;进口7932亿元人民币(约合1188.1366亿美元),同比增长37.3%。其中,作为生产业典型代表的广告、信息等产业增长迅速: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额达587.4亿元人民币(约合87.9868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出口424.9亿元人民币(约合63.6459亿美元),同比增长28.6%;技术、知识产权使用及研发服务进出口额达214.8亿美元,占进贸易出口总额的8.4%;同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1-6月我国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811.6亿元人民币,增长16.3%。其中信息服务出口增长49.7%;技术服务出口增长21.2%;维护和维修服务、广告服务、金融服务增长分别达65.9%、38.3%和35%;在进口方面,保险服务进口403亿元人民币,增长93.4%。可见,我国生产贸易业在进出口方面近年来了实现了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已开始跻身服务贸易大国行列,与欧美发达国家间从最初的差距缩减到后期的超越更显示了我国生产业巨大发展潜力。

(二)中国生产贸易的增速逐步趋缓

出口额作为直观反映一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指标显示了该国出口贸易在绝对额上的变化,而出口增速则更为直观的反映了一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幅度和发展趋势。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相关数据整理发现,自1998年以来生产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始终保持正向增长,2002-2007年间生产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均值已达到30%以上,2007年达到峰值54.04;该期间生产贸易进口额同比增长率也基本维持20%的增速,略低于出口发展速度;2008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我国生产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73%、-26.70均呈现负增长状态;此后又重新保持正向增长态势,虽然自2011年以来出口额同比增长率放缓始终徘徊在10%以下,但必须说明的是生产贸易增长率并非越大越好,在基数较小时,有限的绝对值增长就能带来较大的增幅,随着基础的增大,增幅区间自然更趋于平缓和匀速。而且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服务外包中的信息技术含量明显增加。按人民币计价,其中隶属于生产业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顺差达447亿元,金融服务也实现了44亿元的顺差。这也预示着生产业未来较大的发展潜力,这将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中国生产贸易出口结构逐渐优化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我国生产贸易各行业的出口贸易额均处于动态变化中,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生产贸易出口结构的改变。在1997 年,仅生产业中的运输服务、建筑服务和通讯服务三个行业出口贸易额总和在我国生产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就达到 92.1%;待至2014年在我国生产贸易出口的主要支撑行业则转变为运输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和建筑服务,其出口贸易额总和在我国生产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为 89%,虽然运输服务的绝对主体地位并未发生改变,但其在服务贸易占比却从 71.3%下降至 52.8%;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算机和信息服务业跃居第二位;而截止2015年,金融服务的增幅则位居首,出口增长41.9%,出口额达27.3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17.4%。一些新兴服务进口也快速增长,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广告宣传、通信服务进口增长显著,增幅分别为46.4%、37.1%、27%和22.4%。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提高了中国整体服务贸易附加值,促进了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为国内生产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我国生产贸易结构正在呈现优化态势,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四)中国生产贸易进口结构不均衡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旅行贸易逆差仍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最主要来源,达1237.4亿美元,占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90.6%。服务贸易逆差第二大来源则为生产业中的运输服务,逆差额488亿美元,同比下降15.7%;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额209.1亿美元,与2014年基本持平;保险服务逆差由2014年的179.4亿美元大幅缩窄至30亿美元,金融服务逆差也由2014年的9亿美元下降至4亿美元。2015年,中国加工服务顺差为181.9亿美元,是顺差最大的服务贸易项目。其次是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顺差为155.9亿美元,其中计算机服务顺差占98.1%。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顺差为151.8亿美元,其中管理咨询和公共关系服务顺差占78.8%。建筑服务顺差由2014年的166亿美元降至62亿美元,文化服务顺差为29.6亿美元。可见,分行业看生产业中的运输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仍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这显示出目前我国生产贸易的进口结构仍处于非均衡状态,这将严重限制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未来发展空间。

二、我国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分行业来看生产贸易各行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均衡

通过对产品出口额在世界同一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的判断可以直观了解其市场占有份额,即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为综合考察目前我国生产业各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分别对其国际市场占有率进行分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商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整理发现,自2005-2105年,建筑服务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增幅最大实现了0.046到0.131的跃升,其次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在2005年时为0.017上升,截止2015年则达到0.054;运输服务与保险服务也有较大的增幅,但对比而言,金融服务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两个行业不仅国际市场占有率基数较小且增幅缓慢,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均处于 0.1%的低水平位置。这意味着虽然我国生产业近年来整体规模增长较快,但行业发展仍不均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仍是目前生产业的主体产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金融、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业的发展仍有待加强。

(二)生产行业出口相对优势较弱

出口相对优势直接影响着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和未来发展空间,杨和李雅珍研究指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通过测算出口相对优势综合反映行业国际贸易竞争力:若该指数大于2.5则意味着在国际市场占据相当的优势,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若介于[2.5,1.25]间则意味着具备一定竞争优势;若小于0.8则竞争优势极弱。若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商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考察生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发现,自2005-2015年,仅建筑服务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大于 2.5,具备一定的出口相对优势;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虽然尚未超过2.5但截至2015年其指数值已经超过1.25,这就意味着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运输服务业在出口规模上具备优势但事实上其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确并未超过2.5,这就意味着该行业尚未真正占据相对优势,仅拥有中度出口竞争力;以技术、资本为典型特征的通讯、保险、金融行业和专有权利使用费行业等其拥有中度出口竞争力则均小于0.8,这意味着虽然在绝对量上上述行业一直保持着上升态势,行业竞争力有所增强,但从国际竞争力来看均处于较弱的地位。

(三)生产行业创新能力依然不足,高附加值科技行业贸易逆差额较大

生产业行业的出口贸易额将直接反映其在国际市场的占比,而信息时代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又将直接影响其是否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取相对优势,即越是能不断研发新产品的国家越能凭借创新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而生产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于创新资源投入、发展程度、创新环境和创新发展潜力等方面,故选择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规模、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发人员投入、产学研合作科研金额比重、行业申请专利增长率和行业申请专利数占总专利数的比重等评价指标,选择2015年相关产业数据为基本样本,对我国生产贸易中各行业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发现:我国创新资源投入产出得分仅-0.2231、创新发展程度得分0.3154、创新环境得分-0.1042、创新发展潜力0.5390,综合得分仅0.1141,远低于0.5(该值为创新能力强与弱的标准线)。再从相关行业的进出口值来看,最能体现我国生产业创新能力强弱的知识服务行业其2015年的贸易逆差额已高达到209.1亿美元,较2014年几乎无变化;而在所有行业中低附加值的加工服务业依然是生产业顺差的主要来源。这均意味着我国目前生产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满足依然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自身发展能力有限。

(四)生产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行业整体水平较低

据商务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2015年生产业出口额为1027.7亿美元,进口额为1327亿美元,贸易逆差额约为300亿美元,这表明中国生产贸易长期逆差的状态尚未改善,产业整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从隶属于生产业的技术业来看,2015年该行业出口额增速为-4.5%而进口额增速却为6.7%;建筑行业虽然在出口额绝对值上大于进口额,但从同步增长速度来看,2015年建筑行业进口同比增长99.9%;知识产权使用费上虽然出口增速为64.9%,但基数却仅为10.8亿美元远远低于219.9亿美元的进口额。可见,生产业长期的逆差状态表明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在生产的整体水平较低的当下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生产行业发展也显得仍然乏力。

三、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生产业贸易发展

(一)充分构建政策平台,优化生产业创新供给的产出机制

总理2015年12月在主持召开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更优品质的产品、更加丰富的新业态、更便利的服务,引领和创造消费需求”,这正是对创新供给的市场需求的深刻政策解读。我们需要充分构建这一政策平台,助推创新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具体而言:一是在对生产业整体创新战略进行统筹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高技术服务业的体制性壁垒,放宽对市场的管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淘汰落后企业,避免行业内因竞争不充分而导致的创新动力不足现象;二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生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产业在发展初期资金需求的充分满足,有助于其发展规模的有效扩展;三是对关乎国计民生以外的生产业,政府可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资本进入,这不仅有效扩充了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还能进一步营造多元主体参的充分的市场竞争格局。

(二)积极培养复合型高科技人才,强化生产业创新供给的支撑机制

生产业创新供给的关键在于能够通过自我生产技术或管理过程的升级实现对社会新需求的满足,即具备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必然要求大量的人力和知识资本投入,才能实现产品性能与功效的及时升级。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支持生产业创新团队培养,建立创新发展服务平台。研究促进设计、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发展。建设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增强人才供需衔接。”具体而言:一是,加大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急需的技术人才;二是,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实现我国生产业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三是,企业自身应注重完善人才的发展、培养和流动机制,通过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而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三)持续推进市场经济建设,规范生产业创新供给的竞争机制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供应链的不断延伸,从生产制造业领域不断分离出生产型服务业,是社会生产的一种必然趋势。事实上,生产业发展的本质就是经济分工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只有市场竞争才能成为生产业健康发展的真正指挥棒。未来应该通过不断强化市场力量来打破市场中不利于竞争的垄断机制,推进改革深入发展。具体而言:一是将市场主导始终视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对于各部委、各级政府而言在整体规划、公共服务方面做好各自具体的工作;二是进一步厘清政府公权力与市场的边界,以简政放权、负面清单管理和法无授权不可为为行为指向,在确保政府积极做好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

(四)扩大生产业开放力度,优化生产业创新供给主体结构

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文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也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力度才能实现生产业与国外先进服务技术的实时对接,进而通过学习掌握、引进国外先进服务技术,也只有与国际市场充分对接才能从国外引进的高层次、高效率的中间服务,进而实现知识、技术在其他行业的扩散和渗透,最终提升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具体而言,在现阶段可以通过放宽生产业市场准入条件首先实现对国际著名的科学研究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引进,将其作为目前重点引进对象;待市场发展更为成熟时则可通过优厚的政策条件和我国相对优势直接吸引高技术服务业公司入驻,进而实现对我国生产业主体结构优化,最终形成有效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格局。

篇7

一、碳关税时代中国贸易转型的背景及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

2009年6月26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该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以此来改变目前全球变暖及减排问题。目前,机电、建材、化工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出口市场一半以上的比重。如果开征碳关税,短期内必然会对上述行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专家测算,如果按照30美元/吨的标准征收碳关税,将导致中国进口总额下降约0.52%,出口总额下降约0.72%,从而拖累中国的GDP下降0.021%。如果开征碳关税,碳关税标准很可能不止30美元,上述数字也会更高。碳关税将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低碳时代研究我国贸易转型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巨大能源消耗的约束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庞大人口的日常消费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巨大,且日益增加,该数字已经由2000年的14.55亿吨稳定增长至2010年的32.5亿吨标准煤,如图1。在低碳经济时代这种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2008年中国能源报告的数据显示,1997年产品出口造成的直接和间接二氧化碳排放就已经达到2.82亿吨碳,占一次能源利用碳排放的30%以上,这意味着我们一次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大约1/3是由于满足世界其他国家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这充分的说明,我国巨大的能源消耗不仅与国内的生活、生产消耗有关,还与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增大的贸易顺差紧密相关,而在碳关税时代这种高能耗的方式必然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经贸发展。

(三)对外贸易特征的内在要求

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外贸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此外,2010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4887.1亿美元,增长39.9%。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1577.6亿美元,增长27.3%。加工贸易项下顺差3229亿美元,扩大22.2%。2010年我国重点商品进出口增长及所占比重的统计资料见表1和表2。

根据上述的数据和表格,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从贸易结构上看,虽然我国进出口总额巨大,其中,机电等高碳产业占据了中国进出口市场一半的比例;在出口商品中,我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另外,尽管近些年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构成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服务业产品比重。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仍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但出口效益不高。而在我国加工贸易中,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还属于中低技术、中低端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过多地消耗我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过低地支付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我国在整个贸易的价值链中获得的利益比较少。

通过对我国贸易结构以及贸易方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现有贸易是低效、高碳的,因此碳关税的开征必然会对我国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研究碳关税时代我国贸易转型的对策尤为重要。

二、碳关税时代我国粗放型的外贸模式难以持续发展

(一)低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为基础的生产成本优势上。未来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加受到重视。这必然会引起劳动力、资源、环境等基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国内要素价格上升将是一个长期趋势,成本上升的压力加之高额的碳关税必然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难以继续。

(二)国际分工地位价值链及贸易摩擦的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型的,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始终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贸易额的增长大部分是纯数量的增长,效益却很低。纯数量的出口增加,使得我国在初级产业中不断的重复低效率、高成本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并且在这些产业中投入大量的重要资源,造成资源产出的低效率。粗放型的模式促进了我国对高技术及其产品的进口依赖,这非但不能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的科技发展。即使在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上,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研发部分很少。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种依靠纯数量增长的贸易方式更加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碳关税的提出就是发达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最佳体现。

(三)能源紧缺与资源的约束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这类“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上。同时,由于外贸的拉动及优惠外资政策引导,大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些产业都是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低端加工环节,这使得我国目前能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也使得我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如图2-2。因此,我国这种粗放型的出口增长越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就越多,对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通过出口廉价商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来获得低利润,这不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别是碳关税会使得这些利润更加微薄,这更加说明这种粗放型的外贸模式不再具有可行性。

(四)环境成本与低碳经济的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正被全国各地重视。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是出口导向型,出口产品多集中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据测算,我国每年出口的高能耗产品的能源消耗占国内能耗总量的1/5,污染物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

总之,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污染呈现出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如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复合型污染严重等特点。随着对外经贸的不断发展,生产出口商品依赖传统能源支撑所引起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国内和国际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为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迫在眉睫,因此,这也要求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向低碳转型。

三、碳关税时代贸易转型的途径与手段

(一)大力推行绿色贸易政策

1. 根据环境特性对产品分类,按其特性安排进出口。将出口产品按其环境特性分类,分为鼓励的、允许的、限制的和禁止的等。在此基础上安排产品的进出口,推动环境标志产品、生态产品和低碳产品的贸易;适度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贸易。我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和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大户,必须转变外贸发展思路,推进绿色贸易战略,掌握世界贸易关系变化的主动权,为我国的外贸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2.改善节能减排技术,完善政策激励体系,推动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将节能减排技术列入重大科技专项,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与节能减排技术先进国家进行合作,同时建立吸引海外相关科技人才的机制。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兴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燃料,逐步改善能源结构。可以考虑将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行业和环保行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目录,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在税率、税前抵扣甚至是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并在适当的时候实施新能源市场配额制,通过为新能源产业配给一定规模的市场,促使新能源产业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走上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3. 加快价格、税收等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传统能源、资源和两高一资产业的引导和管理力度。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价格、税收政策没有真实反映其环境和资源成本,企业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能源获得的,所以必须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因此能源、资源价格应当逐步市场化,由市场上的供求情况来决定其价格,同时提高资源税和择机开征反映温室气体污染的碳税,通过提高企业成本使其走向高效节约的道路。同时完善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税收体系,适时考虑开征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关税,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清洁能源、环保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中。

(二)带动我国国际分工价值链向高端发展

1. 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创新是推动我国国际分工价值链向高端发展的动力,因此我国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并要抓住当前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到其技术研发中去,分享研究成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努力营造适合企业创新的环境,打造公平竞争的准入平台,建立公正、规范、有序的投资和竞争体制。通过专项基金、优惠补贴、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专利法案以及促进高校或科研机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政策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

2. 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我国加工贸易的兴起是在优惠外资和鼓励出口的导向下,由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转移引起的。所以加工贸易要想升级必须改变我国引进外资政策,提高加工项目投资门槛,对于增值率低于目前平均增值率的新项目限制进入;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资金、技术密集的加工贸易项目和“关联配套”型加工贸易项目,要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两高一资”加工项目坚决禁入。

3. 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技术优势,必须注重技术创新,使自身能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技术创新包括三种类型:一种是核心技术创新,一种是非核心技术创新,一种是资源性技术创新(即改变产品原有能源或原材料的技术创新)。企业虽然应该重视核心技术创新,但更多的企业需要注重非核心技术创新和资源性技术创新,选择切合实际的创新路线。在碳关税时代资源性技术创新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这种创新不仅是获得技术优势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新的成本优势的开发。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推动自身的循环经济,选择自己最佳的规模经济,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不断调整自己的增值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将增值的重点由生产过程逐步转向产品设计、品牌创造、销售创新、服务增值等这些低碳的、非生产的增值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继续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三)鼓励服务贸易发展

篇8

【关键词】对外贸易 贸易结构

一、重庆市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不断增加

重庆的进出口量近年来以稳步且快速的发展势头引领着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向着国际标准进发,成功跃进全国进出口总量前十强。2013年,重庆的加工贸易行业的进出口量占据了总对外贸易进口量的60%,完成328.2亿美元的进出口金额。其中保税港区对重庆对外贸易贡献重大.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进出口值为171. 4亿美元,保税区进出口总值突破百亿美元关口。

(二)对外贸易主体的多元化

对于出口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在不断的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势头强劲,从长远来看民营企业有逐渐的超过或者有可能取代国有企业的发展趋势;对于进口商品来说,外资企业一枝独秀。从出口量占外贸进出口总量比例来看,民营企业占据59.3%,国有企业占据16.5%,外资企业占据22.8%,进口量方面民营企业占据38.3%,国有企业占据33.7%,外资企业占据20.8%。

(三)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服务贸易是指国际之间通过互相提供服务从而进行经济互换,换取双方利益的一种经济活动。目前重庆的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呈现稳定并快速增长势头,多元化的目标市场使得服务贸易正以跨越式的步伐向着国际市场迈进。如今重庆的传统服务贸易正处于和现代服务贸易融合并行发展的状态中。2014年是重庆服务贸易发展的的一个里程碑,从此重庆踏入服务贸易发展元年,重庆在渝新欧铁路的支持下,重庆政府提出了服务贸易五大专项计划,分别是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跨境结算和投资便利化以及保税服务贸易,目前重庆服务贸易总额在全国位列前茅,所以重庆市在日后的对外贸易中对服务贸易市场应给予重视和大力开发,力争国际市场。

二、重庆市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不尽合理

所谓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指的是某一国家或者是地区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在所有商品中的占比。重庆在对外贸易的发展进程中其贸易方式也有所转变,已经转为进口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贸易等多种贸易并存的发展格局。但是加工业技术含量不高,多为一般性的工业产品,作为老牌工业基地,以工业依附为主,不可避免地存在高污染等附加问题。过去生产的产品都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且污染和耗能高的产品,如今取而代之的是运用加工贸易方式生产更加好的产品,使得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产业结构整合优化升级,在如今重庆要打造中国内陆自由贸易港的目标下显得格外重要。

(二)缺少具代表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商品附加值普遍低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到新千年以来,重庆外贸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重庆贸易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的产业链日趋成熟,机电出口比重不断加重,但是其商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创新能力低下,加工也容易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波动。

(三)对外贸易市场存在无序竞争

为了打开国际市场,重庆存在部分出口企业以打价格战等形式打压对手,但同时也把整个进出口市场的秩序打乱。进出口贸易中无序竞争、恶性压价必然会造成出口秩序混乱、地区经济利益受损,而且还导致国外反倾销大量增加,加大重庆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负担,资源的浪费以及贸易摩擦的加大,不重视的话会把辛辛苦苦建立的国际贸易地位所推倒。

三、促进重庆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促进资本和技术创新在对外贸易中作用的发挥

对外进口对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具有促进作用,,引入国外技术资金为重庆本土发展打下物质基础,重庆进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不同领域的人才进驻重庆,大展拳脚,进而影响到重庆市经济发展;对外出口则通过物质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这两个关键因素起作用,重庆的技术创新如在机电、笔电产业上,为重庆市贸易走出去,走向国际市场,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商品贸易结构

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应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为目标、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动力的原则,加强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建设重点领域的投资上,并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重视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推动重庆服务贸易“5+1”专项对重庆经济发展影响,使服务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已经是重庆对外贸易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重视“三优化”,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使一些新型企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投资结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也使民间资本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外贸结构的全面优化,使加工贸易等行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实现了经济增长。

(三)企业应增强在中高端产品上的竞争力

在保持产业发展优势的同时,提高产品档次,实现市场多元化经营,积极解决技术上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重庆出口市场50%以上都是机电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污染量大,长久下去并不利于重庆的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国际形势的发展潮流,所以企业必须进行根本的改变。通过对产品出口情况进行分析:产品在国际上的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等各类指标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汽车产品还是以附加值较小的产品为中心,出口产品存在不合理的结构,且出口市场也太多集中,其技术研发能力偏差。在保持产业发展优势的同时,提高产品档次,实现市场多元化经营,解决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研发附加值高的新技术产品已成为一个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动力,和立足市场之本。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的科技合作,提供资金给高校研发高新技术产品,这对于重庆地区的高新技术发展有着双赢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对重庆就发展对外贸易业务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发展建议,重庆市对外贸易仍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只要扬长避短,善于创新学习,并实现自我完善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 跨境贸易 内部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国,2012年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10693亿美元,同比增长3.5%,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逆差不同,服务贸易顺差达到创纪录的195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4%,服务贸易就业人数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五分之四,因此服务贸易对美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美国跨境服务贸易(Cross-Border Services)中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Royalties and License)贸易地位突出,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数据,2011年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占服务贸易出口的20.59%,占进口的9.32%,贡献服务贸易顺差842.16亿美元,当年占服务贸易顺差总额的43.46%,占据着绝对优势。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作为国际技术贸易的核心内容,是国际服务贸易中最为活跃并具有指针意义的部分,应予以深入研究。

一、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发展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技术垄断优势最为强大的国家,在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品牌创新等方面均领先世界,既是文化、技术、品牌的最大输出国,同时也是最擅长吸纳他国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国家,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优势明显。

(一)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巩固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也纷纷努力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逐步实施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有选择、有计划地开放服务业,而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无疑对发展中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美国在世界上强力推进服务市场开放,为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近10年来,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出口从2005年的744.4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208.36亿美元(如表1所示),年平均增长率10%以上,贸易顺差也从488.71亿美元增长到842.16亿美元,年平均增速达12%以上。虽然2008年的债券危机对服务贸易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09年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出口和顺差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恢复异常迅速,显现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较强的技术垄断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在后危机时代加速占领世界服务贸易市场的实力。

资料来源:本表及以下各表数据均根据美国BEA网站数据整理而得

备注: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的内容包括: ①商品生产中的专利与非专利技术、工艺流程、公式、其它无形资产及专有权;②商标、版权、特许权、播放权和其它无形的权利;③分销权、使用权以及常用计算机软件复制权等。

(二)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中跨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最活跃的主体,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国际服务贸易中,跨国公司以其强大的市场网络和无形资产优势而成为服务开放的推动者和主导者,在跨境服务贸易占据着较大的份额。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公司结构也不例外, 2011年跨国公司从事的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内部出口770.79亿美元(如表2所示),占出口总额的63.79%,内部进口262.1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71.59%,均远远高于货物贸易中内部贸易占三分之一的比例。而且内部进口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出口,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顺差几乎是非公司内贸易的2倍,说明跨国公司在生产国际化的同时,通过研发国际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进一步增强了其技术、文化的创新能力,使得跨国公司在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三)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主要面向发达地区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一样,也倾向于在经济发展程度相近、文化相容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但是国际服务贸易对于经济发展程度相近性的要求更高,这不仅仅是因为一国服务产业的开放程度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更因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适宜进口的服务数量及层次。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的地区分布明显偏向于经济发达的地区,2011年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出口和进口均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及亚洲太平洋国家,这两个地区分别占出口的78.38%和进口的88.91%(如表3所示),面向其它地区的贸易不足四分之一。与出口相比,进口的地区集中度更高,毕竟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决定了其需求更倾向于高层次的技术和服务。

(四)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主要集中于创新需求和创新能力相对发达的国家,如英国、瑞士、日本等,2011年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出口和进口的前五大国家分别占据着42.38%和65.34%的份额(如表4所示),除日本外其它4个都是欧洲国家,成熟的消费市场,对创意文化、创新技术、著名品牌的强烈需求,以及自身较强的创新能力是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与地区分布的特点一样,进口的国家集中度明显高于出口,同样是由美国的消费水平和需求的高层次所决定的。

(五)美国对中国的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贸易发展迅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升级,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对技术、文化的需求趋向高端,购买力不断增强,服务市场不断开放,促使美国对中国的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出口迅速发展,2006年到2012年的5年时间出口额增加了近1.7倍(如表5所示),年均增速达33.01%。虽然美国从中国的进口5年间也增加了1.04倍,年均增长达20.88%,但是中国技术、文化创新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中国对美国在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贸易上存在巨额逆差,从2006年的14.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9.28亿美元,增长了1.69倍,年均增长33.81%,说明中国创新能力相对于美国差距较大。从贸易的公司结构看,美国对中国的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出口主要在跨国公司内进行,而进口则主要在公司外部市场进行,这一方面说明美国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文化技术创新主要面向中国本土市场而较少回售给母公司,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跨国公司实力还相对较弱,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非常有限,通过子公司向美国出口的金额微乎其微。

二、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国贸易内部化倾向分析

技术的内在特殊性使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具有强烈的内部化倾向,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向海外子公司的技术转移。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也不例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Intrafirm Trade)占据着重要位置。

(一)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以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为主

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的跨境贸易主要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从总体上看,2006年至2011年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总额中,64—68%是在跨国公司内部完成的,其中,2010年最低,为64.67%,2008年最高,达到了67.57%,2011年也达到了65.6%。出口方面,62—67%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2011年达到了63.79%(如表6所示)。进口方面,跨国公司内部进口一直占70%以上,2011年达到了71.59%。这说明跨国公司在技术转移对象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内部化,以减少技术外溢,保持技术垄断优势以攫取更多的超额利润。

(二)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的内部贸易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的内部贸易的方向较为集中。一方面,内部贸易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欧洲国家占内部进口贸易的63.72%,亚洲太平洋国家占内部进口贸易的26.15%,这两个地区就占了89.87%(如表7所示),这充分说明技术的内部贸易的地理方向与经济发达程度及发展前景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向亚洲及太平洋国家的内部出口,占全部内部出口的比例高达17.81%,远高于欧洲地区以外的其它地区,而亚洲大平洋地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这说明技术向经济快速增长地区进行内部转移的动力强劲。

(三)美国的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内部贸易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美国的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内部贸易主要集中于几个大的贸易伙伴,公司内出口主要集中于爱尔兰(占18.37%)、瑞士(占10.3%)、德国(占6.84%)、英国(占6.08%)和日本(占5.74%)等发达国家(如表8所示),这五个国家就占了近48%。而公司内进口主要集中于日本(占23.96%)、瑞士(占16.76%)和德国(占11.14%)等国家,仅这三个国家就超过了51%,说明美国跨国公司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贸易中进口比出口的国家分布更为集中。东道国市场、制度等优势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因素,对于高技术投资而言,制度和法律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跨国公司会选择将低层次技术投向仅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而将高技术生产力投向经济发达、法律制度健全的国家,因此不难理解跨国公司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内部贸易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

表8 2011年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的内部贸易的国家分布

三、结论

公司的所有优势都与其技术优势相关,因此可以说技术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跨国公司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最核心的战略资源。美国在技术创新、文化创意等方面依然走在世界的最前沿,推动着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迅速发展,毫无疑问,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主体和推动者,在美国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跨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关键在于培养跨国公司的创新能力,形成其独特的知识、技术和品牌优势。

跨国公司要想获得长久的技术垄断,延长技术寿命,就必须将知识技术转移内部化,特别是内部产业化,将技术优势与其它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技术运用竞争力。因此,虽然美国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在技术垄断、文化创新、品牌创建等方面领先世界,但仍然以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方式在公司内部进行转移,以巩固其在国际经营中的竞争优势。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虽然2012年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出口和进口增幅分别达到40.1%和20.7%,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全年服务贸易逆差仍高达897亿美元,其中专有权利与特许经营是逆差的重要来源,说明中国在知识技术的创新上还很落后,必须在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大力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的同时,大力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并保护知识、技术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服务贸易的品质和数量。

参考文献:

[1]吴林海,吴松毅.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OL].http://

[3]Marilyn Ibarra-Caton,Charu Sharma. U.S. International Services[OL]. OCTOBER 2012,http ://bea.gov

篇10

其中,“支持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鼓励有实力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设“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等服务设施”等内容成为《通知》的亮点,跨境电商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五大方面成外贸重点跨境电商迎机遇

今年以来,在我国贸易进出口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一系列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措施陆续出台。今年5月9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于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若干意见》,提出五个方面14条政策措施支持外贸发展。

在此基础上,此次两部委联合的《通知》将“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放在首要位置。而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五大利益相关方将成政策资金关注的重点。

《通知》指出:支持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结合当地实际和优势完善统计监测、信息共享、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用管理、风险防控、“单一窗口”、市场开拓和营销等服务体系,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帮助企业有效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对外贸易;鼓励有实力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设“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等服务设施,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以企业对企业(B2B)方式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综合配套服务,提高便利化水平,扩大服务覆盖面。

同时,“推动中西部地区及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支持外贸中小企业开拓市场”、“促进茧丝绸产业优化结构和国际化发展”及“鼓励扩大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产品进口”等四方面内容也作为支持重点特别提出,有望带动相关区域、企业以及一系列产业链条的转型发展。

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重点领域加强对外合作

《通知》指出,要从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鼓励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技术及技术服务出口等三个方面促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其中,支持经国务院批准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有助于为试点地区符合产业导向的中小服务贸易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鼓励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支持重点则包括:鼓励经国务院批准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现有平台资源统筹利用,提高使用效率;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开展研发、设计和品牌建设,建立国际(离岸)接包中心和研发中心,取得国际通行的资质认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培训机构(含大专院校)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同时,针对铁路等交通运输、电力、通信设施、矿产资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农业、林业等重点领域如何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等业务能力,《通知》也作出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