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现代农业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现代农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效现代农业

篇1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科研机构、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显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多。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强强联合,实现农业生产快速推进。

1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随着农业形势不断变化与发展,基层农技队伍结构老化、专业知识弱化、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思想陈旧,整体素质比较差,很难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近年来产业发展变化快、农民需求变化大,但基层农技人员由于国家投入经费有限,接受专业知识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更新比较慢,同时也由于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薪资待遇有限,许多专业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流动更新很慢、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1.2 推广经费投入少,推广方法及配套服务不到位

发达国家在农技推广方面的投入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平均在0.5%左右,而我国的投入却不足0.2%。而且实际过程中真正用于农技推广项目的投资还不到推广经费总数的20%,尤其是基层推广部门的事业经费严重缺乏。基层推广虽然要求服务到田间地头,但由于服务对象较广,经费缺乏等原因,导致农技人员无法全部做到手把手服务,仅能服务极少数,很难服务到位。

1.3 推广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技推广活动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考核指标就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这样的评价体系,不能约束推广人员充分履行责任,不利于积极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 农民的学习能力不强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我国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规避新技术的风险,往往采取比较保险的农业生产技术,高新技术在农村很难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具有严格的使用操纵技术,很少有农民可以快速掌握。新的技术成果往往还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农民缺乏购买的能力和欲望。

2 解决对策

2.1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业务素质

一是加大资金的投入。作为公益性的工作,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设备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进行过市场化改革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采取融资手段,加大对各方资金的吸收力度,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可支配资金范围;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对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深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2.2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国家对农业工作高度重视,各级财政应切实落实好上级的文件精神,加大对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的经费补助力度,在提拔重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方面放宽条件,高度关注农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为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及生活条件。

2.3 规范考核机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规范考核机制,实行业绩与效益挂钩,对工作完成好的乡(镇)与个人要给予适当奖励,以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4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只有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民切实地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农业技术才能得到更快更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成果的使用需要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农民可以通过参加技术培训、电视讲座、远程教育以及专家授课来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培训活动,加强与农民之间的交流,指导农民快速掌握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此外,农业生产的分散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扩大科技成果的推广范围,以此来解决技术推广难题。

3 结语

篇2

一、天山南北全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

(一)从渠道防渗节水到膜下滴灌节水

新疆农业节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90年代的渠道防渗节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建设渠道防渗工程实现节水。二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喷灌节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推行固定式或移动式喷灌设施实现田间节水。三是始于本世纪初的以膜下滴灌为主体的高效节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抓手,按作物生长需水规律进行有效供水的方式节水。

(二)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推进节水工作

制定了《新疆农业节水建设发展规划》、《新疆高效节水建设方案》,确定2011—2020年每年新增农业高效节水面积300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区农业高效节水面积达到4300万亩以上的目标。出台了新疆实施高效节水财政直补和贴息补助政策,自治区财政对实施高效节水的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100元/亩,提高到了2012年的300元/亩;2008年以来,全区共投入高效节水建设资金90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投入25.3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农业高效节水工作。

(三)加大研发力度,促进科学节水

通过科研部门和节水企业的研发攻关,目前,节能型低压小流量膜下滴灌技术、利用地表水自压滴灌“大首部”技术(即利用河水的重力过滤泥沙,并向下游灌区供水)、自吸式自动清洗过滤网技术、无线传输信息自动化技术以及基于滴灌条件下的水、肥、盐综合调控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新疆田间高效节水中。利用地表水自压滴灌“大首部”技术和自吸式自动清洗过滤网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地表水用于滴灌的问题。节能型低压小流量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既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滴管用量,又通过对作物生长期的需水管理,实现了科学供水、科学节水。

(四)加大建设力度,提高节水效益

截止到2011年底,新疆农业高效节水面积已达1770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1%。灌溉作物也由初期单一的棉花作物,逐步覆盖了棉花、番茄、辣椒、哈密瓜等经济作物,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核桃、红枣、葡萄、香梨等特色林果。据统计,实施高效节水后,农业用水亩均减少100立方米以上,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经济作物平均每亩增收700元;设施农业平均每亩增收1500元。目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实施较好的玛纳斯县农业用水价格约0.1元/方,工业和城镇供水价格分别为2.6元/方和1元/方(不含污水处理费)。若计入水权有偿转让收益,则高效节水的效益更大,必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五)推进标准化,提升节水水平

在规划设计环节,委托有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开展高效节水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市场准入环节,严格执行节水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严把过滤器、管材、滴灌毛管等节水设备质量关。在工程建设管理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严把工程招投标、施工质量监督关。在工程运行管理环节,落实节水工程系统运行管理规程、制度,确保工程运行安全、科学灌溉;落实合作社等集约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在配套工程建设环节,坚持灌区内的田、渠、林、路配套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二、高效节水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一)推动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新疆在实施农业高效节水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田间作物实行膜下滴灌技术后,逐步实现了“五统一”,即统一作物、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收获。“五统一”模式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分散承包与农业高效节水所要求的土地集约化管理之间的矛盾,极大地推动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如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乐源专业合作社,以长期管理人员16人,经营管理了1.02万亩耕地。

(二)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效节水农业组装了水利、农机、农技、良种、施肥等现代设施与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解放生产力的一次变革。如在玛纳斯县和呼图壁县的高效节水示范区内,实现了从平整土地、铺埋薄膜和滴管、播种、灌溉、施肥施药、到收获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三)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农业高效节水的发展,不仅实现了“三减、两增”(即减少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减少灌溉用水,增加劳动生产率、增加土地产出率),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管理的模式。如在玛纳斯县30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区内,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联户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农民用水协会经营管理模式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将以家庭为单元分散式的经营管理,转变为以规模化为主的经营管理,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四)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

以高效节水为切入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管理,进而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以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为例,全镇共有农民2846户,随着高效节水和规模化经营土地的推广,目前,该镇的土地流转率已达到了42%,全镇60%的劳动力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8年的10002元,上升到2011年的12380元。

(五)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篇3

[关键词] 现代山地 农业发展 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39-01

前言:当今时期,很多山地农业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耕地农业方式,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省级政府加强开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研讨,要求高原山地农业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加强立体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对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以及新型农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1 山地农业的功能及其拓展

对于农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对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此将农业划分为平原农业、山地农业、以及水域农业三部分。根据地质学知识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对高差在200m之上的区域,同时呈脉状分布的地表形态,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错相连[1]。山地也可以说是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及山岭的总称。如果以山地农业的角度分析,过往的山地农业,主要起到解决人民温饱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山地农业的作用也逐渐放大延伸,具体扩展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地农业需要对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农业需要促使山区农村摆脱贫穷的局面,逐渐奔向生活小康,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山地农业作为农耕文化较为关键的组成,承载着人类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农业对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山地农业的发展阶段,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保证生态平衡;第五、山地农业对于一些林木、药材、以及反季节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护责任。

2 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

2.1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长期工作内容,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山地农业不断开展各项改革,国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农业,希望能够推动山地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山地农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重新认识,充分考虑,积极利用当地环境,扩展山地农业发展的渠道。此外,山地农业的发展之路,务必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需要考虑当地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高效发展之路。比如说,某些山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具有较为独特的、多样性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逐渐拉小同其他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部分山地农业发展可以充分与本地区乡土风情、自然景观、以及农耕文化充分结合,以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业,展示山地高效农业的特色,建设新型的多业态山地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的增收。

2.2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善于引进先进的技术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山地高校农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中各个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导[2]。当前时期的山地农业发展,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创新,以及农业产品的生产方式、等内容。比如说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可以采取网络贸易,开展电子平台交易模式,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全面实现山区农业的点对点销售方式,直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成。利用网络销售方式,能够实现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往来,将山区特色农产品很好的宣扬出去,逐渐打通销售渠道,进而促进山区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此外,可以针对部分山区,建设产业研究基地、或者工业发展园,整体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3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及时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能够为发展山地农业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所以现阶段的山地农业发展,需要梳理正确的发展理念,使山地农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市场理念,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念。可以利用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形式,以此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使山地农业的科学技术能力、机械农业覆盖范围得到提升;利用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量、以及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市场理念,才能满足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发挥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力,使山地农业更加具有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3]。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也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设重新认识,高度重视,严格遵循“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政策,严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条基线,保证山地环境空气常新,大地常绿,碧水长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秉持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山地乡村旅游业、以及新型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黄婧,史琼,欧国武,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

篇4

一、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优势

1.资源优势

六盘水市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差异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00至300天。土壤垂直带谱发育完备度好,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和黄棕壤,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5%,高者达到15%以上,氮素营养相应较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野生药用植物达1899种。银杏、光叶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金荞麦、天麻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中国特有药用植物49种,贵州特有药用植物15种,少数民族药用植物226种,民间草药82种。野生刺梨、猕猴桃、银杏、红豆杉、山楂、樱桃、葡萄、杨梅在全市均有分布,荣获了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和中国红豆杉之乡称号。

2.区位优势

六盘水市处于滇、黔两省之间,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约为300-500公里。沪昆高速、杭瑞高速、都香高速、盘兴高速贯穿全境,株六铁路复线、 水柏铁路、 内昆铁路贯穿腹部,沪昆高铁经停盘州,六盘水月照机场通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大连等15个城市。六盘水具有毗邻5个省会城市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交通条件。

3.产业优势

自2010年以来,六盘水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精品水果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至2016年底,发展茶叶18.1万亩,蔬菜44.87万亩,果园20.83万亩,中药材 11.01万亩,烤烟12.27万亩。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2个,建设贵州六盘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创建贵州六盘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59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村覆盖。

4.政策优势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努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的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等资源、资产和自有资金、技能入股经营主体,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农村“三变”改革激活了农村各类要素资源。自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共对1416.41万亩集体土地、70.81万亩承包地、6.4万亩宅基地、546.1万亩林权进行确权登记,共有36.79万亩集体土地、19.09万亩“四荒地”、40.9万平方米水面和56.88万亩承包土地入股经营主体。2017年,六盘水市被农业部批复增补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继1987年、1988年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后,贵州省第三个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承担农村“三变”改革试验任务。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从国家、省级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劣势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形地貌,山高谷深、坡陡,生态脆弱,耕地破碎。耕地总面积460.6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6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47%;97%的耕地为山地,石漠化面积占32%。地表河网多呈现河谷深切、河床狭窄、水流急、落差大的特征。耕地未实现全面灌溉,大部分耕地未通机耕道,肥料、种子和收获成果的运输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需求较大,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六盘水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还未实现零突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弱,科技水平还不高,多数龙头企业还在从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市?鼍赫?力不强,对当地农业发展带动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3.农业资源分散

1978年12月,党的召开后,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3年,六盘水市农村基本上实行“大包干”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全市农村人均收入90.83元,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30元,33年增长了90.6倍。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分”得充分、“统”得不够,导致了农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模式,给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带来不利。

4.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

当地大多数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情况下,仍然按照传统方式,种植传统农作物,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持观望态度,有的担心种植新作物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会造成收入水平下降,导致部分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积极性不高。

三、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

1.持之以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抓住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机遇,在省级划定的粮食生产区域外,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退出低效农作物的种植。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条件,发展效益高、覆盖农户广的农业产业。在低海拔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当地红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打造猕猴桃产业带;在中海拔地区,结合全域旅游景区的开发,发展旅游休?e观光农业;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布局高寒山区冷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根据产业需求,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

2.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六盘水市作为全国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集中农村土地等资源,规模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量化财政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入股经营主体,推动资金变股金,解决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中资金难题。

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系指在自然与经济再生产交错进行的生物有机体同环境之间能量转换、物质交换和循环的过程中,所必须投入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有机整体的总称;或者指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相互制约环节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总称。农业基础设施包含物质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把物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快农村组组通公路、农业机耕道、农业灌溉供水、农业供电、农业物联网、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保障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二是加强社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建设一支爱农民、懂农业、爱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

篇5

关键词:山地农业;贵州经济;高效山地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27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土面积辽阔,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1 贵州山地农业基本条件

1.1 地形地貌

贵州的地势西面高东面低,海拔平均高度在1100m左右,其中有92.5%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的发源地,地貌主体是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类型最多,危害最重,程度最深的省份。到2012年,贵州全省的石漠化面积已经达到302.38万hm2,占贵州全省面积的17.16%。在这样的条件下,贵州人民想要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是十分困难的。

1.2 气候条件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变化小,冬天不冷,夏天也不会很炎热,全年的平均气温在15℃左右。这导致贵州的山地农业气候的资源主要特征有:气候类型多样,热量充足,降水丰富,热水光可以同期,夜间雨较多,阴天雨较少,光照不够,湿度过大,风速小。同样贵州的气候资源还有很多优点,例如,气候温和且湿润,光热水的匹配很协调,辐射呈散射状态,光合有效辐射多。

1.3 土壤条件

土壤的肥力,土层的厚度和土壤自身的酸碱度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贵州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石灰土、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可以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同黄壤上可以种植油菜、茶树、玉米、小麦、烤烟;石灰土上可种植乌柏、杜仲、玉米和豆类;红壤上可种植油菜、油桐和亚热带果木;砖红壤性红壤上可种植玉米甘蔗和油菜。土壤的条件也限制着贵州发展高效山地农业。

1.4 水源条件

贵州省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高于全国水平的,但贵州省的水资源分布是不平均的,全省的水资源利用程度仅为7.5%,是十分低的,贵州已经成为我国缺水的一个省份,干旱成为限制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

影响山地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地形、土壤、气候和水源这些自然因素,但这些自然因素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贵州想要发展高效山地农业就要对这些不利因素做出改造。

2 贵州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问题

2.1 地理位置的边缘性

边缘性不是指贵州的地理位置的边缘性,而是说贵州地理空间上的边缘性。贵州距离我国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地区都很远,无法参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社会分工,也无法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增长辐射。贵州山地的边缘化使得农业经济系统与其他的经济系统发生断裂,形成一种封闭的状态,限制了贵州农业发展。

2.2 基础设施的落后性

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一般都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体系可以起到引导周边经济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有效利用周边资源的作用,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优势。贵州山地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欠缺的,这就导致贵州的经济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

2.3 文化教育性的落后

贵州山地人民的教育素质虽然因为国家扫盲行动的开展而得到了提高,但与我国的平原地区相比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经济发展较慢限制人民素质提高,人民素质不高导致经济发展落后,这就造成了贵州地区的一个恶性循环。

3 高效农业发展对策

3.1 发展方向

由于山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可以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的优势,创建有本地区特色的自主品牌,对水土等资源进行治理,加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和贵州地区都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做努力,建立相对完善的,可以促进贵州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样可以促进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才能对教育文化,品牌建设,水土资源治理等的做出更好的规划。

4 结 论

为了完善和提高我国的山地农业发展,我国的专家学者做出了很系统的研究,以上只是影响山地农业发展的一小部分问题,解决办法也是比较重要的几点,希望可以对同贵州一样的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帮助。

篇6

?S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极大的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步伐。为了有效地解决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问题,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支持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应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队伍建设力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1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农业机械化的建设要求农机购买者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且能够负担起购买机械产品的费用。农业劳动者应该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田地,这样才能确保机械产品应用到提升农业种植效率当中。考虑农业机械化的外在驱动因素,政府需要通过对税收的二次分配,对当前的农业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旨在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考虑农业机械化的内在驱动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者逐渐具备购买机械产品的能力,这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首先,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够彻底,过剩的劳动力直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其次,由于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权有相当一部分归属于个体,相应的土地不够集中,难以实现农机的集中应用;再者,由于当前农业劳动者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农业机械产品的使用、农作物耕种、收割技巧和注意事项的了解还欠缺,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就必须提升农业机械化产品服务指导队伍的建设。

2农业机械化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策略分析

2.1强化农机服务队伍建设

要想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就要加大农机服务队伍建设,提升农户对农业机械产品的使用操作能力、防虫防害技术指导、农作物的收集和存储注意事项等。农机服务队伍建设,应该为农业劳动者提供系统、完整的技术支持,并适当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农业生产水平。为了提升农业机械产品的购买能力,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掌握农业产品的市场消费走向,为农户的产品销售提供实时、有效的参考意见。

2.2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力度

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可以为农业劳动力提供系统、全面的就业指导,提升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接纳程度。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制,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3推进农业机械化深入发展

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农业机械化的深入推广打造了良好基础,为了建设发展农业种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机械化深入发展,积极鼓励劳动者购买农机产品,并开展农机示范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户展示农机的使用常识,增进劳动者对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了解。还可通过组织农机服务团队,在农作物耕种、收割的季节参与到农业劳作中,通过“手把手”的教学方法,向农户普及农业操作规范,提升农业生产及工作效率。

3研究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而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信息指导,正确引导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而为农业机械化的深入推广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提供农机购买补助支持外,开展技术指导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水平,进而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深入发展。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盐城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岸线占江苏56%,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67%,农业份额全省第一的盐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篇8

作者:史阿宝 丁奎敏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由于一些农业生态园在建成后,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造成园内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1],生态知识缺乏,对园区的发展缺乏长远的合理规划,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生态园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造成园区建设和服务没有特色,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不合理,甚至存在服务质量差,管理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园效益的提高。

加强经营管理,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与国外相比,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在东部沿海地区已颇具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园已成为必然趋势。加强对我国农业生态园的管理,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生态园符合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2]。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注重高素质管理团队的培养,加强对管理理论的知识的学习,加强行业间的经验和知识的交流,才能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合理布局种植和养殖,制定规划种植种类和数量规模,使农业生态园区向着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的方向发展,实现对园区科学规划和管理,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探索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和发展在积极吸收国外和先进地区的农业生态园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提高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按高效示范、观光旅游、生态循环的定位引进项目,探索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园在带动农业收入、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收及生态建设的作用,实现农业生态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现代农业生态园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现代农业生态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村社会化大生产,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农业产品生态化的问题,从而实现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加快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建设,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要建设农业生态园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业生态园的科技含量,是生态园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要推进农业生态园与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促进研发基地的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和支持园区加快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传统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引进扶持高新技术的农业企业的发展,扩张农业产业链、产品链和技术链,增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走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加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生态效益生态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在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布局种植和养殖,并合理高效地制定种养种类和数量规模,进行循环农业生产和集约化农业生产,并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用生态理念科学管理,提高生态效益,这是现代农业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地制宜,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在生态农业园的开发与建设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塑造出与当地经济、文化、社会适应相协调的,与人们生活水平相一致的的旅游品牌,注重提高品牌质量的提高,同时要突出地方特色,把农业生产、科技、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产品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可参与性,开发有特色的旅游精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3]。实现专业化、生态化的科学管理现代农业生态园中,由于项目多、员工多等原因增加了管理难度,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者要注重增强专业化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对园区管理的同时,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资源,切忌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4]。

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对于振兴地方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态园的建设当中,要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提高生态园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规划、管理、营销三方面制定农业生态园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生态农业向高效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篇9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根据《省现代农业科技园管理办法(试行)》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市场为导向,以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以高效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为支撑,以土地合作和专业合作为保障,对培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区域。

第三条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鼓励技术创新,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条各镇(乡)、园区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建设符合条件的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

第二章申报范围与条件

第五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范围。

全市范围内管理机制新、技术力量强、产业特色明显、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各类农业园区。

第六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条件。

1.区域相对集中。园区区域要求相对集中成片,具有明确的界限,并有较大发展空间。一般高效农业园区总面积在3000亩以上,其中设施农业(包括设施蔬菜、设施种苗、设施园艺、设施畜禽、设施渔业、四青作物等)面积1000亩以上;以种植粮棉油等农作物为主的园区面积须在5000亩以上。土地须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园区总体规划布局科学合理。

2.基础设施完善。园区要求具有完善的道路交、农田水利和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较好,具有良好的土壤和水质,具备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以上的生态条件。

3.产业特色明显。园区须具有高效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体现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区内农业结构合理,符合生态循环要求。

4.科技水平较高。园区科技水平要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成果转化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多家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依托单位。有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体系。拥有2家以上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企业。

5.运行机制较新。园区要求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建立以园区领导小组为主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体制,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流转机制和良好的与周边乡镇的协调机制。

6.发展潜力较大。过3~5年努力,园区可达到5000亩以上规模、种养加和产供销相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运与物流设施相对齐全,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种子种苗的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的载体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场所。

第三章申报与审核程序

第七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程序。

凡符合现代农业科技园条件的,由所在地镇(乡)和园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填报相关材料,统一上报市科技局。

第八条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材料。

1.市现代农业科技园申请表

2.镇(乡)、园区管委会批准的现代农业科技园总体规划

3.重点农业科技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情况简介

4.其它证明材料

第九条现代农业科技园评审程序。

市科技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议名单,报市政府研究确定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名单,并在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由市政府颁发证书及铜牌。

第四章实施管理

第十条市科技局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评审和业务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现代农业科技园申报标准。

2.负责园区有关材料的审核、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建议名单报市委、市政府。

3.负责组织指导科技对接工作,组织和引导有关农业科教单位进入现代农业科技园,进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

4.组织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

5.集成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组织园区之间进行交流。

6.组织专家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第十一条各镇(乡)、园区管委会是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园区总体规划。

2.负责协调园区土地流转有关事宜。

3.负责协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事宜。

4.组织引导园区与省内外科教单位对接。

5.落实有关支农政策,协调财政、金融、保险等部门,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篇10

1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不小成就,突出表现为:传统和高效农业协同发展。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推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局面;科技惠农成效显著。现代科技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各地十分注重促进科技惠农工作,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不断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断增强,特别是智能农业和“互联网+农业(农产品)”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是关键,各地积极引导多方资金助推农业发展,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r业补贴大幅增加,社会资金不断涌入现代农业领域;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耕种土地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和无法外出的妇女,但随着现代规模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土地流转有租金,种植大户打工又有劳动性收入,比单纯守着承包地自己耕种收益高,许多农民已从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中尝到甜头,为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这既要遵循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正视存在的客观问题解决好钱、人、地、技等问题。

2.1 农业基础薄弱

近年来,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有了不少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需要,更不要说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是耕地面积仍然不断受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侵蚀,大量高产农田被违法占用,中低产田改造进展缓慢,高产农田占耕地的比重较低,相当部分耕地的田间排灌设施陈旧老化、沟渠道路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仍然是“望天收”。

2.2 农业成本仍偏高

近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但农业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幅度较大,远远高于农副产品价格的增长,农业纯收入依然偏低。特别是2015年,农业主要产品玉米、稻谷等价格普遍下滑,推动农副产品整体价格的下跌,许多农民家庭种粮收入倒挂,扣除农资和人工成本,有的人种田收入就为负数,一些高效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也面临用工难,劳动力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致使整个生产成本偏高。

2.3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基本事业费和固定研究经费比例偏低,虽然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农业科技投入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目前投入不足问题依然严重,缺口较大,普遍紧缺。我国每年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占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不到百分之零点四,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发达国家2%以上相比差距太大,不仅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2.4 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发展成长阶段,农村大量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农业劳动力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都会受到局限。每年农业相关部门都组织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低,接受领悟能力差,培训效果不理想,新科技、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进步。

2.5 内生动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同样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现代高效农业效率高、利润大。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抓农业见效慢,难有大收益,不如发展工业,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放任自流,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和引导。广大农户多数觉得农业就是传统的种粮食等作物,按照老方法“伺候”土地,发不了家,不如打工赚钱。在这样落后保守的思想理念影响下,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不重视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农药化肥超量使用,农业发展潜力有所下降,经营模式陈旧落后,土地流转比较困难,规模效应难以显现。

3 发展现代农业的策略措施

3.1 强化耕地保护,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土地是农业命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基石,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化解新型城镇化与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矛盾。绝不能认为我国幅员广大,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不必精打细算、斤斤计较。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完善耕地占补平衡验收机制,适当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土地基础。

3.2 完善惠农政策,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积极性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不同于工业服务业,有其自身特色,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推动,就是发达国家对农业也有特殊的优惠。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也不同,投资大、技术要求高、产品市场波动周期短,产业风险高,以为主的一家一户发展现代农业难度大,几乎不可能。要完善各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健全直接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避免补贴的形式化。我们要真正把好的政策做好,做到位,发挥其应有作用。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资本。

3.3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中国的农村改革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进入攻坚阶段,要深化改革,构建适应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推动土地的适度流转,促进土地向现代农业规模企业集中,要先期做好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明确土地的权属,为土地流转奠定基础。

二是要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拓展交易品种,规范交易流程和管理,推动农业资源的合理有序规范流动,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三是要创新农业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实行统一规划,扎口管理,严格监督,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最大限度发挥应有效益。

3.4 促进科技进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对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以最基础的粮食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单产从每亩168.5千克提高到2012年的353.2千克,粮食总产量由3000多亿千克增至5896亿千克,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现代生物技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即市场和品质。要积极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以市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释放其长远效应,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市场需要,提高经济效益,这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

要积极整合农业科技力量,不断巩固农技推广服务阵地,努力完善科技服务网络,较好地促进了科技服务实现全覆盖。

要注重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作用,组织农技人员“挂镇、进村、带户、联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充分发挥涉农职业学校、社区教育学校和农广校优势,加快培育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职业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进一步带动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