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风险点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金融风险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金融风险点

篇1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2.042

供应链金融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市场主要导向,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位于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的资信等条件信息,从而弥补其融资缺陷,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的目的。制造商、供应商、银行以及营销商等都会因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而实现更多的盈利。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了解供应链金融,尤其没有正确认识到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仅仅是看到其带来的利益,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成为各大银行关注的焦点。

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基于贸易融资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其具有相似之处。所谓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基于真实发生的贸易,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为开端,针对供应链上的资金流,银行利用各种管理和控制手段来进行合理调配,并对监管、筛选和共享物流信息,从而将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模式。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理配置其产品的走向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效率,银行针对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过程。

1.2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第一,供应链金融体系能够改变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资金失衡问题,从而帮助各方企业有效分析并整理其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解决各方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第二,根据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及现金和存货情况,银行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并加入银行信用,进而增强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协作,最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并实现其稳定发展;第三,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构建真正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使得所有企业各取所需,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

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基于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存货所有权,而且在企业整个资产中,存货占有很大份额。那么如果存在闲置的存货,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资产的使用情况。当前存货融资方式被我国很多企业所采用,银行会根据企业抵押的货物量来进行放贷额的考虑。因此,如果银行得到虚假提单的话,整个供应链上就会出现一种提单风险。而这种模式下风险是由存货引起的,金融风险会受到存货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

2.2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产品转为现金的时间被应收账款所拉长,从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但是同时,企业经营成本也增加了,这样一来也就相应增加了账款的风险。另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的质押融资业务也就有了很大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应收账款质量恶化、金额降低,以及借款人的欺诈行为。

2.3基于预付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存货不足、供不应求以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因此对于预付账款,我国很多企业都将资金集中于此。此外,基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企业产品还要对其退款政策、货源充足情况、运输在途风险以及发货时间准确和及时情况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生产商将商品交付给购买者时,商品的价格很可能会和预期价格不一致,从而带来一定的价格风险;当银行授信其预付账款贸易时,虽然双方签订了授信合同,但是当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贸易行为,从而存有较大的贸易风险。再加上,当银行发放贷款之后,上游企业因各种原因,如信息交流不畅等并没有及时发货或出现发货错误的情况,这些都会给整个供应链金融带来一定风险。

3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控制体系

3.1.1银行贷前风险防范

在进行放贷之前,银行认真评估其授信企业的风险,综合衡量和考虑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系数,这是最初和最有效的风险防范环节。因此银行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从而努力提高从源头实现自我控制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为供应链提供一个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还要培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控制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3.1.2做好贷中实时风险监控

加强贷中风险监控,在供应链金融授信风险防范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一般情况下,信贷业务产生之后,银行就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当贷款放出之后,银行就没有了直接控制资金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供应链企业金融运行过程中,银行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且银行在贷后进行持续监督管理的活动也因信息不对称以及其地位的变化出现一定的难度。如果根据信贷业务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限,那么信贷决策时间就会缩短,相应就会延长业务发生到账款收回的时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风险信号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就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

3.1.3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尽早、及时发现并确定风险来源、范围、程度以及风险趋势,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针对特定的经济主体来做延续性、系统化的监测,从而能够提出预防和处理风险的方法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风险搜索准确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帮助银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另外其风险分析技术也能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由于在供应链的金融运作过程中,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果存在金融风险,那么就会影响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因此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这种特点,银行必须加大对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3.2不断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2.1对供应链内控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供应链融资在内部控制原则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对企业的管理评价以及资产信用审核方面。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分离这些审核过程,其并不能实现对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金融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供应链要想降低这一方面的风险,必须设立一个特定的,且经过授权的部门,专门针对授信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实施双重核查管理。另外,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审核制度,专门针对一些循环贷款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3.2.2对风险转移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风险转移技术包括外包操作环节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两种类型。国外供应链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大部分都是采用保险形式来进行风险转移,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这种风险转移方式还没有推广。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环节上,应当加大对类似风险转移渠道的构建,保险公司同时要支持推出相关业务。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有效合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成本。

3.2.3促进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

对于供应链的操作流程来说,建立信息中心能够将其全部集中到中心系统中去,而根据相关要求,信息中心的业务操作人员要收集并汇总企业的相关信息,另外还要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操作过程 的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而且还增加了操作流程的透明性,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运转对于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对于错误纠正能力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3.2.4不断改进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应当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成因并对症下药。为了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供应链业务发展的需求,可以对金融产品、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和革新,有效降低业务流程上的风险。

3.3加大对供应链现金流的控制力度

3.3.1对金融产品进行科学选取

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特点以及现金的走向和回收等来看,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现金流循环过程,就能够实现对其金融风险的防范。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或者对付款人、付款账号进行指定的办法来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另外,作为限制性条款,这些控制方式都可以在审批意见中进行明确,从而加大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

3.3.2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范

对于现金回流的有效保障,可以通过在协议签署相关约定以及在合同中签订相关条款来进行控制;另外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于出示的相关合同、发票以及证明等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查;还可以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从而最大力度的管理和监督现金流。

3.3.3加大对供应链财务报表的关注力度

供应链现金流向可以通过连续性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因此贸易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其资金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都能够通过相应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如果加大对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及销售情况、存货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也就能够实现对现金流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有效防范现金流方面的风险。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由内部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来发展,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供应链金融也就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金融逐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中的一个新领域,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果不注意对其严加防范和控制,就会给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白瑞.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朱广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J].物流技术,2014(7).

篇2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 金融风险 调研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相关论述

国外文献研究中关于农业供应链的观点有:米勒等人重点研究了价值链的发展给农业和农业综合企业带来的潜在利益及引发的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克里斯丁等人提出,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可以参与现代供应链,并表明现有的研究集中在农场发展现代供应链。

国内文献研究中关于农业供应链管理观点有:张晟义等人在《供应链管理:21世纪的农业产业化竞争利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2,4)一文中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机制,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创新管理模式。将供应链管理导入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绩效,供应链管理导入农业产业化意义重大。

国内文献研究中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观点有:贾彦乐在《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应用》(现代金融.2008,4)一文中将供应链金融理念引入服务“三农”中,从更宽泛的角度,阐释了服务“三农”的内涵。王影等人在《供应链金融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应用研究》(特区经济.2010,4)一文中对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村金融机构利用供应链金融开展微型金融服务的观点,加强供应链建设和管理是基础,控制供应链风险是关键,改善信用环境是保障的解决措施。贾俊萍等人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供应链管理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11,7)一文提出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应以客户供应链及资金流、信息流为核心,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强化资金管理的效率,以价值链管理为核心开展节点企业的融资服务,提升供应链整体流动性,逐步建立核心企业、银行、上下游客户之间的战略合作,实现渠道融资一体化。马九杰等人在《土地流转、财产权信托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龙江银行“五里明模式”剖析》(银行家.2011,11)一文中从应用角度探索了龙江银行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典型模式,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探索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樊雪志在《如何有效规避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人民论坛.2011,27)一文中提出: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由核心企业道德风险、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农户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等四个方面构成。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调研概况

(一)调研背景

在农业生产格局由零星分布、单户生产,向区域化分布、规模化种植(养)、订单化转变的形势下,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模式,为发展供应链金融贷款模式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链种类繁多,每种产品都拥有各具特点的产业链。农业产业链链条越长,其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就越高,价值活动就越多,融资需求就越大。为农业产业链的参与者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融资服务意味着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进而提高各个农村产业活动参与者的收入。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依托新型农业供应链,有针对性的分析不同供应链的内在结构特点和融资需求,向资金需求者提供灵活的融资产品和服务,使部分农村融资企业和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这种创新的融资模式有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三农”健康良性发展,分析与控制农业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研基本情况

我们采用实地走访的方法,进行市场调查。课题调研小组到台州市玉环县九山联合社及其旗下合作社进行调研,参观学习了九山联合社旗下的优+农产品超市,实地考察了玉环县山里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樟农果蔬专业合作社。经过与工作人员接触,我们实地了解了九山联合社及旗下合作社的现状、结构和运转模式等相关情况,重点了解九山联合社及旗下合作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调研过程中,我们将设计好的调研问卷发放给联合社及旗下合作社的相关人员,指相关人员填写。我们共发出并回收问卷100份,问卷涉及的内容及回收信息作为本文重要的分析资料。

三、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调研分析

根据走访、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提取了一些主要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户在生产生活出现融资难问题

问题1:在生产生活中是否曾经出现融资难的问题?其中出现过融资难问题的占70%。

问题2:出现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中认为是资金成本高的占20%,认为手续繁琐的占33%,剩下47%的人则认为是授信审批速度慢,取得资金时间过长。

由此可见,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农户在现实生活中融资实属不易。

(二)农户当前选择的主要理财方式及存款机构

问题1:您当前选择的主要理财方式?其中选择存款的占57%,民间放贷的占15%,购买债券、基金的占15%,购买股票的占7%,购买理财产品的占6%。

问题2:当前您的存款机构是什么?其中选择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的占66%,剩余34%则选择在商业银行存款。

可见农户的理财意识薄弱,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较强,当然这也反映了大部分农民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性格特点,但也不乏一些敢于创新的人。

(三)农户对当前农村金融的认知分析

通过调查,47%的受访者表示农村金融的总体风险略高,但只有25%的受访者对其有所重视,且有48%的受访者认为农村金融的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由此可见,农村金融还有很多的欠缺与不足。

(四)农户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认知分析

关于农业供应链金融,根据数据统计,当问及当前农业供应链的实施情况如何时,有45%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只有20%的受访者认为很好,可尽管如此却有63%的受访者对“互联网金融+三农”的前景持肯定态度,有40%的受访者认为实体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对于解决三农资金需求的作用很大。下图为发放调查问卷后得到的相关数据统计。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调研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的个别农企竞争模式逐渐弱化,新的模式将是农业产业链竞争。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抛弃了传统的个体授信模式,它将视角放在整个农业供应链的层面上,发挥链条内的结构及贸易优势,用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具体贸易资金的自偿性和货物的流通价值做担保,向整个农业供应链中的融资企业和农户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有效的调节了贸易及资金的不平衡,缓解了农村融资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问题,而且提高了供应链中信贷产品的使用效率。整个产业链凭借核心企业的主导,配合其他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形成了高效的、持续运转的有机生产组织结构,使得原来许多不符合银行信贷标准的企业和农户也能够获得信贷资金。推广农业供应链金融,为三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张晟义,张卫东.供应链管理:21世纪的农业产业化竞争利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

[2]贾彦乐.供应链金融在服务“三农”中的应用[J].现代金融.2008,4.

[3]王影,杨明娜,朱盈盈.供应链金融在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应用研究[J].特区经济.2010,4.

[4]贾俊萍,谢生业,李柏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供应链管理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7.

[5]樊雪志.如何有效规避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J].人民论坛.2011,27.

[6]马九杰,周向阳等.土地流转、财产权信托与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龙江银行“五里明模式”剖析[J].银行家.2011,11.

篇3

1.供应链中金融风险的种类

供应链金融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无法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对企业的供应链提供资金融资的过程中出现种种风险性的情况,例如:投入资金无法回收导致银行承受损失从而影响其正常运作;或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实际与预期有较大出入。因此,认识并准确识别这些风险以及导致这些风险的可能因素对于商业银行正常运作和健康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供应链中的金融风险可能又一下几种情况:

1.1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主要指的是自然中某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对于企业造成的伤害,包括:地震、洪涝、火灾、泥石流等等。这些自然灾害作用于银行融资的供应链中某个企业,对其造成一定损失从而影响了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和正常流转,导致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和利益受影响,从而间接导致商业银行蒙受损失。

1.2国家政策变化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形式或情况会很大程度地受到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如果企业没有独到的眼光,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政策的变更,与时俱进,那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一员,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会对供应链中提供金融支持的商业银行造成一定风险。

1.3供应链中其他存在的危险

供应链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的供应链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使供应链中物质流转平稳顺畅的进行,但供应链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不只有共同利益还有个人利益。每个企业都需要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导致在其经营的过程中和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需要进行不断的协调与配合,但不同企业存在的差异采取的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矛盾协调破裂而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1.4法律法规的影响

经济活动的运行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制约,需要依法保护权利、执行义务。而国家在发展,形式在变化,每个国家的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以适应新的形式,而这种变化虽然一般是有利于大体环境的,但仍可能对于某各产业链或某个企业诱发一些不良影响,其中产生的金融风险可能需要商业银行进行承担。

1.5信用不足

中小企业属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其发展之初不免存在各种经营上的问题,不够成熟,信用度较低。但中小企业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不得不需求资金上的支持,其自身发展的不够成熟又导致为其提供资金存在较大风险。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也是危及商业银行的风险因素之一。

1.6市场风险

市场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巨大供应产业链,其供求情况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其中极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上游企业某个环节发生某些变化,进而诱发下游企业做出一系列调整,这种调整不及时有时候可能会产生企业生产的商品供大于求,无法完成销售任务而将投入的资金回收,商业银行与企业属于利益共同体,企业流失的资金也会使商业银行承担资金流失的风险。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管理

2.1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宏观思路

对供应链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首先需要和融资企业进行细致的沟通,对于风险信息进行具体的了解和详细的分析,据此提出一套有效的最佳应对方案,保证成本最小、风险最低,并且不能放松对资金的监控,以保证金融安全,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步骤:

2.1.1识别风险这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对于风险进行了正确地识别与准确地认识才能作出有效的决策和进行有效地行动。

2.1.1风险评估在准确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可以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与衡量,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后损失的程度,投入多少资金较为合适等等。

2.1.2控制风险风险之所以需要管理的目的就是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以及万一造成损失后损失的大小。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可用于风险管理的资源做出最适当的分配组合,来达到对风险的良好控制。此外,还可以配合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不断地优化的风险控制方案,以达到最优效果。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风险预防,即在风险将要发生之前对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以阻止其发生;第二是风险回避,这种方式比风险预防更加绝对,在风险发生前就通过回避切断了联系,一般用于可能有较大风险发生的情况。

2.1.3处理风险控制风险是为了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在商业银行的供应链中不可能做到零风险,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风险的产生,这是就需要我们去处理已经发生的风险,将已经发生的损失控制到最小,总体上来说处理风险有以下三种形式:

1)、银行作为提供资金融资的一方,本身就具有一定承担风险的资本和能力,所以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以自身的财力来承担风险损失,这也是对商业银行自身损失最大的一种方式。

2)、银行可以选择转移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减少其所获得的利润的方式,将部分投资利润让给第三方,并将风险转移出去。

3)、风险补偿,即用没有风险的产品或风险较小的产品来补偿有一定风险的融资。

2.2商业银行供应链面临金融分析按可以采用的具体对策

2.2.1建立信用档案,明确信任对象可以通过社会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对每个需要融资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价,创建社会信用系统,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档案中可对其信任度进行评价后登记,对有较高信任度的对象可认定为可以信任且有较低的金融风险,而对于恶意拖欠或逃避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则可以判定为信任度较低的企业,可以联合各个信用部门对其进行制裁、追究其责任,以维持企业正当利益。对于供应链来说,保障了各方的利益,保障各方金钱流通的安全;对于社会来说,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公正的法制环境。

2.2.2把供应链看做是整体的系统,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优化一个庞大的供应链是由各个小的系统组成,供应链中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而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导致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细微部分的变化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宏观的整体思维,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这个系统来优化供应链系统,确定融资方案。这样协同有序的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融资风险,从另一方来说也保障了在供应链中各方的利益。

2.2.3优化金融实施方案优化金融实施方案是指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所作出的把控,比如优化对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时的决策方案,金融方案一般可分为整体优化和局部优化两种。整体优化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它需要提出大量的解决方案,并将最优的方案给予实施。但是由于信息和实践经验的有限,有时无法知道选择的方案是否是最佳方案,因此有一定的困难。局部优化的工作量则相对较小,它只需要从大量类似的方案中寻找出相对最优的方案即可,因此较为有针对性,针对实际情况给出相应方案,这便使其成为了优化金融方案的重要选择。

2.2.4对供应链中关键的环节进行监控供应链中每个部分风险所导致损失各有不同,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控制商业银行供应链中的金融风险需要对核心企业进行金融方案的严格把控,包括经营状况、业绩利润、硬件设施情况、人员状况、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技术开发、产品质量和销售情况、在市场中中份额,以及用户体验等等方面。另外也需要请专家对现有存在的问题所可能带来的威胁进行预估,如有叫严重问题者则需要其及时提交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进行改进和预防,同时银行方面也需要制定相应应对风险的措施以避免企业应对不良而导致风险危害到银行自身。

2.2.5进行风险预估,要做到防于未病风险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不能彻底地规避风险而只能有限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但如果在风险发生之前就能进行很好地预防至少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甚至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在风险发生前先进行预见,认真分析供应链内部本身问题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所处环境中的特点来鉴别风险的类别及情况,尽早做出行动,来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2.2.6将业务外包现当今,国家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也成为了各个商业银行战略定位的重要对象。金融服务的形式也随着供应链模式的变化不断地演变,出现了将业务外包的经营模式。业务外包就是指,在供应链中将部物流、信息流等不属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部分外包出去,而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资金流的管理和控制上。主要是建立有关的物流监管和评估,以第三方货物的存储、运输、和现场监管的专业操作实施物流监控。其次,了解外购商品的价格信息,即通过了解各个类别的商品价格信息来实现对供应链中企业生产经营及产品的价格状况进行把控。最后,建议客户购买保险来对货物在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不仅仅为企业的资金安全构建一道屏障,也保障了商业银行资金流通的安全。

2.2.7协调供应链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与矛盾上文提到供应链是由于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共同体,但在其中各个部分均有其“个性”,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但由于各个企业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之中,难免会在联系中产生一些矛盾,导致供应关系出现一定的问题。而要使供应链这个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则需要抓住一些共性,,对于差异相互尊重,多理解包容,减少矛盾与冲突,把共性作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营造团结一致的文化氛围,增加凝聚力。这样可以减少内部矛盾所带来的风险与损耗,更多的创造共同的价值与利益,保证供应链稳定发展。

3.结束语

篇4

物流金融是推进供应链整合、提高整个供应链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对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物流与金融的业务整合,目前也成为我国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关注的新兴领域,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国字号物流占有一半市场

在国际上,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以及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机构都积极参与了物流金融活动。例如,世界快递物流业巨头UPS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成立了专门的UPS金融公司,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金融服务,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化,其业务利润成为UPS目前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在中国市场上,供应链金融已经度过了概念之初的生涩,正在被银行、物流公司和有资金需求的中小型企业所重视。在货币政策从紧、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外经济环境突变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势日趋严峻,对相关银行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更为迫切。在此背景下,众多银行纷纷开发众多针对国际贸易、汽车、工程机械、石油等行业供应商和经销商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目前,中外资银行纷纷抢占供应链融资市场,早先供应链融资市场主要由渣打、花旗等外资银行垄断,逐渐中资银行也开始推广供应链融资服务。供应链融资的高速发展,正成为货币紧缩背景下各家中资银行的新增盈利点。2008年上半年,光大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额将近2000亿元。

根据对27家银行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到2006年12月,我国有25家金融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物流金融业务,其中6家银行将物流金融业务作为战略选择在其内部进行了推广。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如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外运、中远物流、广东南储以及一些新兴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如怡亚通、越海物流、飞马国际等都基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在物流金融领域根据供应链上客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物流金融创新产品。中国储运总公司质押业务在2006年增长180%以上,与200多家银行分支机构开展质押监管业务,监管点达400多个,融资金额超过150亿元。中远物流、中外运的该项业务发展速度也很快,这三家国有物流公司成为该项业务第一方阵。

物流金融链有待完善

部分银行未开办供应链金融业务。从全国来看,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区域性的地方股份制银行等金融创新不足,还没有开办供应链金融业务。

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来源不畅的问题,许多企业还不熟悉甚至不知道银行有供应链金融服务,导致作为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银行在拓展客户时存在困难。

物流业还需加快发展。动产融资或仓单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第三方物流的监管,银行需要与有实力的大物流公司合作才能有效降低风险。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物流业还不够发达,还需要大力发展才能为银行办理融资业务创造良好的平台。

控制物流金融风险是关键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仍处在粗放经营阶段,物流企业起点低,发育慢,“小、散、差、弱”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初级物流服务多,高端物流服务少;单一物流服务多,一体化物流服务少。大部分企业仍然在离散的物流功能上过度同质竞争,而在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分析、模式创新、运作执行和管理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难以满足上下游企业对供应链服务的要求。因此,物流金融服务目前只适合在具备较强的资产规模和经营实力、拥有全国范围内的仓储监管网络和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品牌服务、具有物资销售资质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开展,中小物流企业要对物流金融风险进行评估,结合自身实力,综合考虑是否可以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以及服务深入程度。

如何控制物流金融风险,企业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风险保留,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以预防。可首先计提损失准备,即根据相关财税制度,计提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准备,在质物的市场价值低于融资额时,除通知融资企业增加质物外,以损失准备金抵补质物损失;另外也可设立风险保证金制度,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及质押融资的比例,预交风险保证金,以承担质物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当市场价格下跌到预警线时,按协议规定通知融资企业增加质物和保证金;如果出质人超过融资期间未归还,则以风险保证金抵充融资额或质物变现的差额;如果出质人按期归还,则退还保证金。

另一种控制物流金融风险的方式是将风险转移,通过一定的方法、措施,出让一部分风险收益,将物流金融的业务风险部分或全部地转移给别人,从而达到了降低业务总体风险的目标。

设立物流风险基金。从事物流金融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建立合适的风险损失补偿基金,来分摊风险损失。就是物流企业面向出质人,对每笔融资业务按照一定的比例,收取合适的“风险补偿金”,形成物流风险基金,对于物流业务中发生的风险损失,由物流风险基金承担的赔偿责任。与由物流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相比,由物流企业自我保险,物流风险基金能更好地避免物流企业因投保而在物流作业中不负责任的道德风险。

购买物流金融保险。物流风险伴随业务全程:运输、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包装和配送过程和信息服务。物流保险作为物流金融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保险公司针对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整合相关险种,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能够涵盖物流链条各个环节的、完整的保险解决方案,如物流综合责任保险,使保险对象可以扩大到物流产业每个环节(比如物流公司、货运公司、运输公司、承运人、转运场、码头和车站等)。通过在综合责任险中对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赔偿限额)、保险期限、保险费等各项保险要素进行明确约定,保险公司在创新自身和增加利润的同时,也帮助物流公司防范金融风险。

从国际上看,动产担保已成为最主要的物权担保融资方式,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担保模式,约80%的贷款为动产担保。其中,存货、应收账款和知识产权是使用较多的动产担保物,在动产质押中60%以上是以应收账款为主的权利担保。我国中小企业拥有的存货和应收账款是中小企业不动产价值的1.5倍(占60%)。

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的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

发展对策建议

政府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为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政府可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作出突出贡献的银行可给予表彰和奖励,以鼓励银行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构建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由政府主导、各金融机构参与的公共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渠道和信息,推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同时也向银行推介好的企业和项目,解决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服务,更好地做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工作。

加快物流的建设。加快引进大型的物流公司,以便于银行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目前,中远、中外运、中储等大型物流公司都与银行合作开展有供应链金融业务。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环节中扮演着天然监管人的角色,因此各地应加快物流的建设,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由政府牵头,举办由银行和企业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增进双方的信任和了解。邀请银行举办业务培训会,向企业介绍其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为银行与企业的接触和交流创造条件,使银行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及时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

篇5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 风险管控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生产分工模式日益变化,单一企业内部的产供销模式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不同企业间的产供销专业化分工模式,清晰的产业供应链已经逐渐形成。08年的金融危机使人们重新意识到金融业必须建立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供应链金融己经成为当今社会商业银行扩展业务的新领域。

概括地说,国内外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分析和实践探索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当前经济形势越发紧张的情况下,探索和研究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也利于拓展银行低风险信贷业务,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综述

Rutberg在其文章中对UPS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运行模式及类型进行了介绍。Massimo认为,企业用货物作为担保品是供应链金融的一大特点,并基于应收帐款建立了新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型,分析了担保物在此种业务模式下控制风险的作用。

朱道立先生在中国首次提出了“融通仓”概念,其作为一种开业界之先河的新型业态,内涵和外延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张家良先生研究了应收和应付帐款质押融资涉及到的法律合规问题。从法律属性角度来看,应收账款是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债权,所以用应收帐款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是有法律依据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的风险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企业将其合法拥有的应收账款收款权作为质押物,以此作为向金融机构的还款保证,金融机构在借款人不能如期还款时有权对质押的应收账款进行处理,如折价变卖,并以所得价款优先受偿。

在应收账款模式中存在的风险首先是账款转移风险,因为此种模式下拥有良好资质的核心企业提供了还款保证,加上对上下游企业的监督不力,很可能导致银行发放出去的这笔贷款没有按照当初约定的条件去执行,借款企业容易将资金拿作他用甚至出现转移资产的局面。其次是欺诈风险,贷款人为了获得银行贷款,很容易在其财务报表上做手脚,通过虚构、改动数据等方式迎合银行的贷款标准,而这种方式银行一般很难发觉其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从而给银行贷款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再次是应收账款坏账风险,一旦企业的应收账款出现坏账损失,对于银行收回贷款而言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最后是操作风险,在各种类型的业务操作中都可能因为业务流程操作不当,出现漏洞,从而导致贷款发放、收回方面出现问题,当然对于应收账款的贷款也如此。

(2)预付账款(保兑仓)融资模式中的风险

所谓预付账款业务,是指在供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以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

在此种模式中首先存在的授信风险是由虚假贸易带来的,买卖双方的交易合同是在真实交易开始之前就已经签好了,但是这些合同在向银行申请借款的时候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若上下游企业有心共同欺骗银行贷款或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而编造贸易合同,商业银行会面临风险。其次是生产能力风险,此种风险是指商品生产者到期无法按时、按量、按质交出商品的风险。再次是质押仓单产品跌价风险,若下游企业所需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则贷款企业可能发生违约的可能性会增加。最后是可能来自物流企业的风险,保兑仓业务中很重要的一个参与对象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它起到连接其他各方的作用,物流企业本身的风险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3)存货融资(融通仓)模式中的风险

融通仓是指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集物流和金融于一体的创新,其中物流服务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持续监控,而金融服务又可为企业提供融资方便以及其他配套的服务项目。

存在于融通仓模式中的风险首先是提单和仓单风险。提单风险指的是因企业制造虚假提单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仓单市场在中国属于一个新兴领域,其市场规范、流通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尚不成熟,所以仓单风险是最不确定,也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其次是货物价值风险,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在确保质物是动产的前提下,作为质押物的商品,其价格要趋于稳定,强烈的价格波动不仅会增加银行紧盯市场的工作量,也不利于银行在授信人违约后处理质押物,并承担不必要是市场风险。最后是存货融资业务中的操作风险,由于在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商业银行、存货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其操作业务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容易产生漏洞和风险。

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应对措施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要与商业银行以往的风险管理目标保持一致,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保持一致,即要在银行资本实力、风险管控能力等银行自身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里开展创新业务,要全面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确保所有的风险都得到准确的识别、计量、分析和控制,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1)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现金流控制方法

首先是金融产品的组合。国内保理业务的发展以及限制性条款的完善对于降低我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金融产品组合的创新和使用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现金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财务报表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严格控制和审核贷款企业的财务数据,对其应收账款、存货、生产销售情况、资信状况、与核心企业的关系往来密切程度等均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控,对于贷款企业的经营过程也要适度监控。供应链金融每一个环节的财务状况都可能影响和制约整条供应链的运作,因此对于链上各个相关企业的财务状况商业银行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内控制度

首先是完善风险内控体系。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为控制内部风险,可以设立独立的授信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细致的操作指引,明确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以及操作步骤要求,对这块业务进行独立测算和操作,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

其次是完善风险转移技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风险转移方式有两种:内部管理环节外包以及建立风险保险储备。商业银行虽然不能从供应链金融的整体上进行保险风险转移,但是在某些链条环节上还是可能依靠保险来转移部分风险的。与此同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紧密合作对于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也是很有帮助的。

(3)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外管体制

首先是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功能。在供应链金融的多种融资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增强与他们的往来,提高其监管能力,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更加稳定的发展相关业务。

其次是选择恰当的授信企业。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可以有效地降低和防范风险,与核心企业关系密切、信誉优良、运行稳定的企业合作不仅可以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结构,而且可以减少违约风险,增强银企间的互信互助。

最后是建立并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间应加强信息共享、促进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完善企业征信系统,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加及时、准确地追踪其所服务的企业的运营状态和供应链整体的资信状况。

参考文献:

[1] Rutberg S,Financing the supply chain by piggy-backing on the massive distribution clout of united parcel service [J].The Secured Lender,2002,58(6):40~46.

[2] Massimo O.Trade credit as collateral[R]. Working Paper, Bank of Italy, 2005.

[3]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11~14.

篇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45-01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理论分析

根据深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文章所要研究的问题,采用胡跃飞(2007)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既包括企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网络和链条,也包括下游的分销商、商,即渠道链。

供应链金融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供应链金融是针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开展的一种金融服务;二是对供应链成员的融资严格限定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三是供应链金融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即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四是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不仅引入了核心企业的信用,进行信用捆绑,而且也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承担监管货物的责任。

二、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应用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的不成熟影响了供应链金融推行的效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仅局限于汽车、钢铁、能源、电信等有限几个行业,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普遍薄弱,成员之间关系松散且边界模糊,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融资中对核心企业的资信引入有时缺乏利益激励,而成员企业对核心企业的归属感不强,也导致基于供应链的声誉效应和违约成本构造起来比较困难。这种状况不仅使得银行可选择开发的链条有限,而且也要审慎评估供应链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效性。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尚不完整

从我国各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来,从业务营运的机构设置看,大部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尚未独立,风险控制的核心价值并未有效吸收。结果不仅未能充分发挥营销的效率,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支持相对薄弱

目前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在许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中,目前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很大程度上需要人工确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我国推行和应用供应链金融的对策分析

(一)商业银行应实现其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主导作用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供应链成员之间缺乏共生共荣的合作关系,这必然为商业银行参与供应链金融带来极大的不便及风险。因此,面对供应链成员,首先,商业银行要掌握产业供应链的运作状态,并且在不同的个体、组织及要素之间寻求到整合的机会和综合效益,并利用自身综合融资与风险管理的能力优势参与到供应链应作的设计与组织中,提供量身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自身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主导作用;其次,建立有效的金融供应链关系绩效指标等相应的制度,努力促进供应链合作方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最后,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担保作用是供应链金融建立的一个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优势和约束作用,银行和核心企业可以组建一种新型的战略关系,通过内部化,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二)应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体系

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参与的主体有银行、物流企业、核心客户和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利益,为此,必须建立完整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需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并以此来控制风险、评估企业违约成本;二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评级系统中,企业的等级评定应当更注重企业的实际经营效益,注重每笔业务的现金流,同时,累积相关数据,构建独立的评级系统;三是银行要注意对行业的监测分析,包括产业成熟度、市场供求关系、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价格稳定程度、产业政策等,防范供应链整体风险;四是严格控制供应链参与者的结算账户,要做到优先掌握客户的资金信息,能够及时的收回放款;五是要防范相应的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完善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机制

供应链金融的一大特点就是将金融管理活动融入商流与物流过程中,能否有效整合第三方物流,是金融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因此商业银行要选择具备综合物流服务能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物流监管方合作和评估体系,规范动态监管机制。另外,商业银行在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强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毕竟第三方物流对贷款企业抵质押物的管理具有掌握全面信息的优势。

篇7

一、山东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劣势———Weakness分析

(一)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于经济大省而言,长期以来山东金融业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金融业总体规模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2013年山东省GDP总量位居广东、江苏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但山东金融业的规模却排名全国二十多位;全年贷款余额占全国比重约为6.5%,和沿海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从就业人数来看,山东省金融就业人员约占全省就业人员的2%,低于浙江、江苏等省份7%-10%的比例。从金融业结构来看,银行业比重过高,占山东全部金融资产的94%;银行融资比例达到80%以上,金融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业。最后,从金融机构实力来看,山东缺乏在有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及金融中心,难以产生强大的资源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二)物流业发展层次水平不高近年来,山东物流业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相对不足,物流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物流运作效率偏低。据报道,山东省物流业的企业约17000家,但大多数规模较小层次偏低,主要业务为传统的仓储、运输等,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而真正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或专业化物流企业还比较缺乏,专业化、集约化、定制化的综合服务有待扩展。数据显示,2012年山东省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885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7.8%,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10%左右的比例还有很大的差距。物流成本过高程,导致物流企业普遍盈利能力偏低。一些基础性的物流业务,如仓储、运输等,其利润率甚至下降到平均只有2%左右。这些状况,将不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充分开展。

(三)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仅处于起步阶段纵观省内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大多局限于能源、港口、汽车、钢铁、船舶、家电等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的应收帐款类融资、存货融资、预付类融资等贸易性融资服务,因而供应链金融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效果还很有限。同时,局限于现阶段金融业监管的要求以及银行自身综合实力的限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拓展和深入还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例如,在国际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外,还包括一些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物流公司以及第三方管理公司。如摩根大通银行组建的Vastera公司,集实体供应链和金融于一体,可提供金融、运输、法律等一站式多方面业务;美国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收购了美国第一银行,实现物流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并充分利用其专业技术和信用度,拓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而当前省内这方面的供应链金融实践还很少见。

二、山东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一直以来,山东经济保持着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均GDP增长速度超时10%,人均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经济的强省和大省。如下图所示,2011年山东省GDP超过4.5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9.6%;2012年,山东省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同比增长9.8%,显示出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2013年,山东实现生产总值约5.47亿元,同比增长9.6%,大大高于全国平均7.7%的增幅。经济的高速发展蕴涵着巨大资金潜能,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平台。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山东以形成“两区一圈一带”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四大区域战略板块实现全省覆盖、紧密衔接,促进东西板块齐发展,并形成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据报道,2013年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排“两区一圈一带”建设专项资金总投资超过340万元,涉及17地市74个项目。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山东经济发展空间将不断拓展,必将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重大的机遇。

(三)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中小型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目前,山东省共有中小企业超过81万家,吸纳了75%左右的劳动力就业,对GDP、税收的贡献率分别超过60%和65%,且全省接近60%的专利技术均由中小企业完成。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占用的经济资源却只有20%,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境。据招商银行调研,2012年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缺口高达4000亿元。当前政府实施了不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在现实仍有大量中小微企业较难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小微企业信用级别低,融资抵押物和担保缺乏,风险大。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托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能较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信用级别低这一问题,因而存在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山东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威胁———Threat分析

(一)信用体系和法律建设不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是基于供应链上所有企业之间密切而稳定的协作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主要依靠企业间的信用。目前,整个社会信用征集系统建设、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仅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信用信息分散、难以得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因而,商业银行难以对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进行充分调查、准确分析和有效评估,势必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充分开展。而且,对于参与主体众多、融资过程复杂的供应链金融活动,其在实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诸如各参与方权利义务的界定、担保物权的界定与转移、影子银行的问题等方面,都急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保证供应链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技术水平落后供应链金融的开展需要借助高效的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及物流的交换与传递,因而,信息技术创新成为供应链金融得以广泛开展的关键环节。[3]国际上比较成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大多有一个先进、高效、统一的信息平台作为支撑,提供有关交易商品、成交金额、支付方式、信用等级、物流运输、融资类别等信息,用来预测资金流,充当风险管理工具等。如JPMorganChaseVastera公司就是利用其先进的信息平台提高货物运输信息的可视度,为整条供应链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金融工具和更多的融资机会;荷兰银行的MAXTRAD信息系统,买卖双方只需将所需数据输入该系统,数据则通过网络传到荷兰银行全球网络系统。一个透明高效的电子化平台既保证了交易信息的公开性和交易的安全性,又能节省时间和成本能,大大提高了供应链融资的效率。而目前,全省金融信息技术水平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都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着供应链金融活动的效率,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聚集风险供应链金融是依托于整个供应链而提供的融资服务。而整个供应链包含众多成员企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隐藏着各种潜在风险,如企业战略的调整、销售促进、季节性因素甚至自然灾害等等。综合来看,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技术、政策、法律等外在风险,以及信用、操作等内在风险。因而,有效地预防、分析从而控制这些风险,是金融机构开展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供应链金融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由于供应链金融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扩展到整个链条上的上下游企业,势必导致风险也会相应的向上下游扩散。因而,一旦供应链上某一节点成员企业出现问题,很快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从而引发一连串的金融风险。

四、山东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社会征信系统,建设良好法律环境加快推动统一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信用体系建设涉及政府各个部门,政府要发挥领导协调作用,组建央行、工商、税务、海关、法院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设统一、实时、高效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体系;同时,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征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和公信力。其次,加强相关法律环境的建设。美国是动产担保制度最完善的国家,将动产担保的主要功能定位在融通资金,为信用活动和融资服务提供了基本法律保证。因此,政府应针对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特点,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准入条件、行业管理、操作指南等做出相应规范,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保障,以促进供应链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强化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建立信息收集和监控机制。供应链金融的各参与方应紧密合作,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形成互动的联合监管和控制机制。如核心企业提供与上下游企业的真实交易记录;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企业物流信息;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建立资料收集、资信调查、资信评级、质物监控等一系列制度,对融资企业进行全方位管理。同时,应加强金融、保险、担保、法律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供应链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除此以外,不断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也可以成为商业银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构建一个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和广大企业共同参与的金融信息平台,形成以金融机构为主的资金流信息平台,以物流企业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社会资源为主的公共信息平台,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商流信息平台,实现以资金流为主导,“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统一整合、紧密结合,以及供应链各参与方的无缝对接,将金融服务导入整个供应链。同时,应加大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如ERP系统平台、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物流公司和融资企业的高效运作。

(四)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2014年2月,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加快现代流通业发展的意见》,结合这一发展契机,首先应重点培育一批综合竞争力强、服务水平高、有诚信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其先进的模式和成熟的经验引导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其次,规范物流行业发展环境,降低物流成本。如设立物流服务市场,拓展服务范围;加快物流产业硬件设施建设,增设现代化的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推广开展多式联运,实现铁路、公路、航空、海洋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化组合。再次,多种方式引导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企业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通过山东现代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实现物流业与金融业有效融合,促进山东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

篇8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深入,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金融产品的研发,以新型授信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争夺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一些银行借助客户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行特点,突破传统信贷思路,创造性地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模式,并率先向大型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客户群进行推广。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信贷业务的评级授信、抵质押担保、审批流程等方面的限制,客户准入门槛比较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方案设计灵活,适用范围较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商业银行在推广供应链金融过程中,需要对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进行管理,以增强供应链金融的适应能力。

一、供应链金融的涵义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型渠道(企业层面)。从商业银行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根据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提出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一)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1.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准入标准上,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将购销行为引人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增强信用等级,并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授信。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禁止资金的挪用;利用供应链购销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主要基于商品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3.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另外,供应链金融还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起到货押监管的作用。

(二)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

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模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可以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货押监管服务,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经销渠道的不稳定。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回购和承诺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稳定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二、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

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预付账款、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节点,这些节点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内占据了较大比例。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效率,结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周期特点,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主要有: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持续经营所需的产成品、原材料等。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用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谓保兑仓,是以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以控制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该模式下的授信产品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主要通过银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经销商)、核心企业(生产商)和物流企业(货押监管)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实施。…经销商根据与生产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生产商货款的支付保证和到期支付;物流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向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物流企业根据掌控货物的库存情况和销售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根据经销商存入的保证金签发相应额度的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经销商销货后向银行续存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再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如此循环操作,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达到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票据到期,银行保证兑付。保兑仓融资模式如图1所示。

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了经销商的杠杆采购和生产商的批量销售,经销商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避免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缓解了全额购货造成的流动资金压力。生产商以自身的资信或实力为下游经销商提供 回购承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下游销售。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授信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

(二)融通仓融资模式

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生产经营周期时,可以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的行为。然而不同于简单动产质押,融通仓是指在动产质押中引进物流企业,将中小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等质押标的存人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由物流企业提供质物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由银行根据动产稳定性、评估价值、交易对象、供应链状况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融通仓的还款来源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分阶段还款。必要时,银行还会与中小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降低融通仓授信业务的风险。融通仓融资模式如图2所示。

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平台,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通过融通仓融资模式,使针对中小企业的动产质押贷款业务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融通仓凭借良好的仓储、物流和评估条件,协助中小企业以存放于融通仓的动产为质押获得融资支持。此外,融通仓还帮助作为质押权人的银行解决了质物估价、监管和拍卖等难题。总之,通过融通仓模式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标的,从而构建起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商品销售阶段,由于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都具有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这一模式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具体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为标的物(质押或转让),由商业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融资中,主要有中小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等主体,如果是应收账款质押,银行第一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给付的应收账款。如果是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则第一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直接支付给银行的应收账款,第二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融资也可以引入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保证担保。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图3所示。

在应收账款质押中,银行通常将中小企业视为借款人,将核心企业视为担保人核定授信额度;而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通常将核心企业视为借款人,将中小企业视为担保人。因此,在应收账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得到银行更多地关注,避免了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借助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

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其运作也存在一定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因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供应链金融中是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通常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可以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提高到与核心企业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中小企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则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果由此积累的债务负担超出中小企业的承债极限,核心企业就会由控制风险的变量转变为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的“震源”,使得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带来相应风险。

2.物流企业渎职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是链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多方参与主体的纽带。订单形式的需求信息、货物形式的监管标的、担保形式的金融服务等都通过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上层层传递。一般而言,物流企业的引入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但是,在物流企业准入不严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等,则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不到无缝衔接,严重时将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者崩溃。

3.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作为针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类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授信的自偿性,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规避了因中小企业资信、实力不足所蕴涵的信用风险。鉴于此,供应链金融弱化了主体评价的权重,对受信主体的资质要求门槛较低;而强化债项评价的权重,对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更为重视。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授信支持性资产,是重要的直接或间接还款来源。如果对中小企业此类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选择不慎,供应链金融将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4.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需要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设计多元化的契约,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当供应链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传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在银行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加灵活金融产品的形势下,如果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契约设计不完善或有问题,供应链金融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配置,将可能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债权的有效实现。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金融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资金流动封闭化、强调动产担保物权等一系列特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比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

1.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首先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选择问题。“为了防范核心企业道德风险,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1)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 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2)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排产优先、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3)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2.物流企业的准入管理。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物流企业的专业技能、违约赔偿实力以及合作意愿三项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关键指标。其中,专业技能和违约赔偿实力两项指标分别关系到供应链金融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两项指标,采用打分法形式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和分类。对于合作意愿指标,除了考虑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的积极性,还应考虑物流企业具体业务操作的及时性,以及物流企业在出现风险时承担相应责任的积极性。根据上述三项指标筛选的物流企业应能在链接供应链有序运转的同时,协助银行实现对质押货物的有效监管;在出现风险时发挥现场预警作用,将质押货物及时变现,最大程度地降低银行供应链金融违约损失率。

篇9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为市场出现意外或者特殊情况,造成企业不能很据预先的方案实现产品的销售,资金回收出现问题,而无法如期还款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市场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首先是同期的市场上出现了较为新型的替代产品,使得企业的销售方案无法按照计划实施,或者资金回收出现问题,资金链条出现断档的情况。

2.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在进行贷款的过程各种,需要一定的信用,而信用缺失则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活动无法实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的管理力度不足、管理效果不佳,技术水平不足,资产较为有限,忽视了信用管理等,其也逐步成为了现代商业银行中针对中小信贷业务发展困难的主要因素。

3.政策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会与之俱进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修正、完善原有的规范,实施各种经济政策,其法规及政策的变动也会对供应链的各种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资金的筹集、投资方向或者其他方面的经营活动等,提高了供应链经营环节中的风险隐患,如国家宏观调控中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即会制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或者行政措施,为企业的投资起到指导作用,或者约束其各项产业行为,限制其某些活动,保障市场的稳定性及经济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而供应链企业原本的投资方向可能会受到政策的限制及管理,或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也会出现较多的风险。

4.信息交流环节风险

供应链是企业自发的联盟,包括数量不等、类型不同的企业,各个企业在经营及管理上均有自己的独特的模式。经济不断发展,供应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机构逐渐的复杂化,其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在该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信息沟通的不及时、不畅通,或者信息的传递出现误差,造成操作人员的理解错等,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对于企业情况的评估,使得风险增加。

二、风险防范措施

1.审核准入条件

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的融资行为需要核心企业为进行担保,而核心企业在经营出现的风险同样会影响到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关系到供应链业务整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准入条件的审核。银行需要制定核心企业的准入条件,具体分为以下几点:①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及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包括主要经营范围、股权结构、收益情况、税收政策等,根据过去的采购成本或者营销效益设定一定的比例限额,授予其一定的供应链信用额度;②评估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情况,核心企业适口能够凭借其管理客户关系的能力,帮助银行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③核心企业管理各个类型客户的状态 核心企业管理各个类型客户关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包括其对于供应商及经销商准入及退出管理、排他性有利政策的分析、激励机制及约束规范等。

2.完善操作规范

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之前需要先进行全面的调查。由于该业务在信息方面的要求相较一般企业授信流程更多、更加复杂,银行应先构建专门的专业组、审查模板及相关的指引,调查人员可以根据模板的结构,收集相关信息,避免调查人员的主观因素对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开展授信业务的过程中,需要在和授信主体或者上下游企业之间签订合同协议的过程及规范更加细化,抓好各项细节工作,包括神恶化印章、各类票据、文书的传达等,明确职责,操作规则及相应规范。在进行出账及贷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明确各项操作的要点、要求流程,包括资金支付、质物动态监督、货款回收等,操作人员的行为受到一定的约束,使之能够更加规范,缩小了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减少风险。

3.做好信息化建设

狠抓信息化建设工作,能够保障各种信息交流活动的无偏差,使得供应链金融中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更加有效的协调,包括物流管理、资金流管理等,音粗需要提高信息管理硬件的资金及人才投入。下拨专门的款项构建相应的信息设备,包括性能良好的电脑,ERP系统平台,引进EDI 等信息处理技术,构建物资与资金数据共享平台,并组织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有效的组织其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强化各个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使之联系更加紧密,避免信息传递中出现的风险隐患。

4.抵质押物权的选择

抵质押资产是银行授信的物质保障,变现能力直接关系到授信的安全性。银行需要联合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物流企业等,准确的评估抵质押的各类资产,并根据各类资产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对存货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容易保存、易于流动、货权明确等。针对应收账款的选择,需要注意作为应收账款依托的基础合同的真实性、时效性等。预付款则需要上游企业货源较为充足,具有足够的违约赔偿能力,并考察出现违约后企业对于回购意志及实际的购买能力。

篇10

瞄准传统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四个方向――电商平台、网络借贷、直销银行和供应链金融,齐商银行着力直销银行、供应链金融,借力互联网技术探索业务转型与创新。

齐商银行行长助理邹倩表示:“城商行进军互联网金融应专注于服务金融弱势群体,服务小微、创新、普惠金融等方向,在经营和创新过程中,坚持‘长板理论’,发挥自身最强优势。”

探路互联网金融

齐商银行总部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成立于1997年8月,现有注册资本17.04亿元,总部机关设16个部门,下辖1个营业部、5家分行和72家支行,全行现有员工1500余人。

搭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平台,以P2P模式破题,是齐商银行探路互联网金融之道。

不同于青岛银行的P2B投融资平台建设模式,也区别于恒丰银行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搭建的“一贯”金融平台直销模式,齐商银行于2014年推出的“齐乐融融E”平台则是融资群体更为下沉的P2P模式。

据了解,“齐乐融融E”平台首批上线的服务包括“淄青贷”、“巾帼创业贷”、“益农贷”以及支持个体工商户创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其中,“淄青贷”、“巾帼创业贷”是分别针对青年和女性创业的P2P产品,期限1至36个月不等,适合于不同层次的理财群体。

“各家银行各有侧重。有些银行主做票据业务,我们则定位于微金融服务,基于我们线下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我们希望把它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齐商银行行长助理邹倩表示。

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30日,齐商银行微企业贷款户数达6058户,较年初增加1111户,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为21.79%,小微增速占全部贷款增速的104.66%。

在线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

创新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是齐商银行发力互联网金融的又一突破口。邹倩认为,企业资产荒、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上下游企业账期过长、赊欠严重、行业风险过大,市场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正为在线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变革的核心是实现金融业务的在线化、数据化,数据成为资源、重要资产和生产要素,数据质量决定胜负。”邹倩表示,“其变革方式是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基于平台方式连接互联网和实体经济。这种方式能够实现3分钟申请、1分钟审批、0人工干预、单笔支付成本低至0.2元。”

具体到齐商银行,其搭建的“齐乐融融E+”供应链金融平台是结合传统供应链金融封闭性、自偿性等特点构建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综合服务平台。

据邹倩介绍,该平台围绕核心企业,关注中小客户,能够在银行与上游小掌笠怠⒑诵钠笠怠⑾掠涡掌笠狄约拔锪鞴司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和资金通道,通过多种合租模式,致力于建立供应链协作生态。

以齐商银行与新希望六和的合作为例,对核心企业新希望六合公司而言,一方面,下游供应商即饲养户既是供应商又是经销商,他们从新希望六和采购饲料同时供应鸡鸭等禽畜原料,采购行为将在新希望六和生成数据订单;另一方面,下游销售商从新希望六和进购肉制品。基于三者之间的供应链,齐商银行通过来自新希望六和的数据支持,对新希望六和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进行审查、审批,同时提供一定资金支持。

“标准化”助小微金融增值

通过供应链平台的方式,能够解决小微金融人力成本高、单位产出低、短期见效慢等难点,破题方法是“标准化”。

据介绍,齐商银行建立了500万元以下小贷业务和100万元以下微贷业务标准化技术、标准化产品以及标准化人才培训机构,建立了信贷技术研发基地,以专营机构带动分行,以分行带动支行,逐步形成小微金融发展的“葡萄串效应”。此外,齐商银行在全行推广“一圈两链、一区两会、一优两新”的批量化营销作业模式,提升小微金融授信效率,既降低风险,又实现了小微客户的批量开发,节约了成本。2015年,齐商银行批量开发项目占小微金融总量的50%以以上,充分调动了分支机构服务小微客户的热情。

盘子做大,风控更为重要。

邹倩表示:“通过采用物流、资金流控制等手段,我们一是要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融资额度和期限,二是要做好贸易背景审核和物流、资金流的监控。尤其要重点审核贸易背景是否合理,客户合理资金需求是多少,合理的融资期限是多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否匹配,严格控制资金腾挪出空间后容易被挪用的风险。”

强化小微金融风控体系

邹倩认为,以“链主”为核心、应用大数据物联网联通产业链末端小微企业形成全链条式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的4.0阶段是未来的主流模式。其特征是以人为本、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虚实结合、物与物相联和物与服务相联和大数据交换,“大数据+物联网”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具有信息透明化、生产碎片化、工厂虚实化、产业智能化的特点,促使电商、金融、物流、信息全面一体化。

在具体实践中,齐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通过实行“一户一价、一笔一价、一期一价”,来增强授信服务灵活性。“我们会依据客户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小微企业贷款筹资成本、风险水平、管理成本、收益目标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贷款、不同类型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邹倩向记者表示。

在防范小微金融风险方面,邹倩表示:“一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构筑小微金融风控新体系,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风控技术研发,加强小微金融风险全流程控制,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目前,齐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已建立了以财务数据定量分析与非财务因素定性分析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小微客户风险防控技术。建立以“贷前、贷中、贷后、技术、经验、技巧、道德、管理、监督”为结合点的“九连环”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信贷风险全流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