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淋巴性瘤主要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 原发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39.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125-02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及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病理分型比较复杂;鼻咽部淋巴组织十分丰富,因此常被非霍奇金病淋巴瘤侵犯,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结外淋巴瘤[1]。本文对我院近年收治的鼻咽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月~2011年收治的72例原发于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10~78岁,平均(48.2±25.4)岁。患者初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类感冒症状,如鼻咽痛、流涕等,后期临床表现为听力和视力功能受损、扁桃体肿大、黏膜充血等。将72例患者参照Ann Arbor.Cotswolds分期:I期34例,Ⅱ期22例,Ⅲ期13例,Ⅳ期3例。通过免疫检查对患者进行免疫分型。

1.2方法

通过询问病史、体检和相关实验室数据检查,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免疫分型、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骨髓浸润、病理类型、其他脏器浸润和治疗方法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进行χ2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影响淋巴瘤预后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免疫分型、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骨髓浸润、病理类型、是否转移浸润至其它脏器和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法等 (P < 0.05),而与患者的性别无关(P > 0.05)。

3讨论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而NHL临床发病率高达90%;我国的淋巴瘤发病率为85%~90%,低于同类报道[2]。淋巴瘤首发病灶常为鼻咽部,发病特点为起病急,发病快,除鼻咽部分还会涉及其他脏器,病情险恶。在临床上治疗时,患者对病情的主述往往有一定的差异,治疗时反应也不同,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预后不佳,治疗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致病因素选择治疗方案。因此近年临床研究的热点是关于影响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因素[3-4]。本组研究表明,淋巴瘤的预后与患者的性别无关,而与患者的年龄、免疫分型、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骨髓浸润、病理类型、是否转移浸润至其他脏器和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患者年龄较大,则其预后即5年生存率就会降低[5],这与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较多、免疫能力差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临床上在救治老年淋巴瘤患者时,需考虑患者的原发疾病,将可能存在的干扰指标进行适当处理,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质量。

本组研究表明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显著高于临床分期Ⅲ~Ⅳ期者,可能是因为Ⅰ~Ⅱ期淋巴瘤仅发生于原发病灶,没有发生其他部位的转移。可以先行放疗,如果放疗无法达到预定结果,则需综合治疗方案进行系统治疗。Ⅲ~Ⅳ期淋巴瘤往往发病较严重,累及其他脏器,而且治疗的程度与疾病分期也具有正相关。一般应用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疗,预后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合并基础疾病、免疫能力较弱的患者[6]。因此目前临床提倡对于淋巴瘤患者应进行放疗和化疗以及免疫调节的综合治疗。

本组研究表明,在免疫分型方面,B细胞淋巴瘤5年生存期要显著好于T或NK细胞,有发热、盗汗、消瘦等B症状者其预后也显著差于没有症状者;对于有浸润转移者,如骨转移或其他器官转移,其5年生存率均低于未出现转移者。说明患者的病理分型、临床表现、有无病灶转移等,均对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影响。同时病程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病程长的患者其病情多较严重,在进行Cotswolds分期时也多在Ⅱ期或以上,一般需应用综合治疗方法进行病情控制。病程长的患者存在广泛侵犯重要脏器的现象,而且长期的病理过程,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灶在这种环境下活动度大,易复发、增生以及转移。因此临床上对于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首次治疗最为关键。总之影响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在临床上需综合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远期生存率。

[参考文献]

[1]王奇璐.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308-313.

[2]Alexander DD,Mink PJ,Adami HO,et a1. The non-hodgkin lymphomas:a review of the pidemiologic literature[J]. Int J Cancer,2007,120(Suppl 12):1-39.

[3]周建寨.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78-79.

[4]陈细女,肖莲. 原发性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72例预后因素分析[J].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8(1):74-77.

[5]袁智勇,李晔雄.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与预后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2006,26(7):425-429.

篇2

[关键词] 脾脏;脾脏占位性病变;超声;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5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5-0123-02

脾脏占位性病变是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低于肝脏占位病变和肾脏占位病变等。且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在临床缺少特异性的表现。尤其是原发性脾脏恶性占位性病变,占全身肿瘤的1%左右[1]。因此,如何对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并积极采用各种治疗方法,以更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研究的关键。本文对72例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像学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总结有效治疗手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9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7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22例。其中,良性病变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39.63±7.84)岁;患者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38例,发热2例,脾功能亢进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4~72岁,平均(40.65±8.31)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15例,发热3例,脾功能亢进4例,血小板减少和溶血3例,1例患者有消瘦。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影像学诊断的价值,并总结临床治疗方法。影像学诊断: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超声诊断和超声造影诊断。超声使用美国GE公司的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 MHz。检查过程中患者采用平卧位、俯卧位或者右侧卧位,在左侧上腹部脾脏区进行多切面的扫描,以观察整个脾脏,观察病灶的大小、回声、边界、个数、形态等。随后将病灶进行局部放大,以充分显示肿瘤及周边的血流分布。随后对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

1.3治疗措施

72例患者中,使用单纯脾脏切除手术54例,使用脾脏切除手术联合胰尾切除手术6例,使用脾脏切除手术联合原发灶切除手术6例,4例患者进行了脾脏部分切除手术。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P

2 结果

50例良性病变患者中包括:脾囊肿患者18例,脾脓肿4例,脾血管瘤16例,脾炎性假瘤4例,脾淋巴管瘤4例,脾动脉瘤4例。其中以脾囊肿最为多见。22例恶性肿瘤中,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0例,其余12例为转移瘤。72例患者的临床诊断主要包括病史、症状、体征等,影像学诊断中超声造影准确率较高,与灰阶超声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病理

脾脏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两种,其中以良性病变最为多见,包括如脾血管瘤、脾囊肿、脾淋巴瘤、脾动脉瘤等,我院良性病变中,以脾囊肿最为多见,占36.00%;其次为脾血管瘤共16例。此外,临床研究还发现有脾结核、良性畸胎瘤等也为脾占位性病变的良性病变[2],但是发病率较低,在我院本次统计病例中未出现。

脾脏占位中恶性病变所占比例较低,为30.55%,其中主要包括原发性肿瘤、转移瘤两种。原发性肿瘤为恶性淋巴瘤,本次22例恶性占位病变包括10例,均为恶性淋巴瘤;此外还有临床报道有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3];转移瘤在我院恶性占位病变中为12例,包括绒毛膜上皮癌、肝癌、卵巢癌等转移,此外还可能由结肠癌等转移。

3.2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综合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而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等均缺少特异性,主要是由于脾脏位置较深,患者在病变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本次实验中72例患者主要包括腹部不适、发热、脾功能亢进等,这些临床症状均与脾脏占位病变缺少密切关系。超声是临床对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超声检查的操作简单,且切面灵活,可重复进行,因此可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①脾囊肿:患者超声边界清楚,且无回声或者仅有低回声,肿块内部和囊壁无彩色血流信号[4,5]。②脾血管瘤和动脉瘤:多为孤立性、多发性和全身性血管瘤的一部分,超声主要为高回声,且内部回声较为均匀、边界清晰且形态较为规则;血管瘤内有小血窦时,瘤体的回声较高,且分布均匀,可见有小的无回声区,并为网筛样。③脾淋巴管瘤:超声有实性、囊性等多种表现;④脾炎性假瘤:超声为低回声,且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能伴有钙化点。⑤脾脓肿:超声可以观察到脾脏内的多发低回声及无回声区域,且内部无血流信号,且会伴有左侧胸腔积液。⑥恶性病变:低回声且多伴有淋巴结肿大,肿块的形态不规则,内部无彩色血流信号,有弥漫的散在小病灶[6]。

超声造影检查也是临床适合对脾脏检查的一种方法,且检查准确率优于常规超声及CT等,本次实验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对脾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超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治疗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而手术治疗是临床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措施,包括单纯脾切除手术、脾脏胰尾切除手术等。对良性肿瘤的患者,一般认为要尽早将肿瘤切除,根据肿瘤存在的部位、大小等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此外,我院还有3例患者没有采用手术方法,其中1例患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入院时病情较为严重,患者的全身中毒症状较为明确,因此不能耐受长时间的手术,加之脏器与周围器官粘连,会导致手术疗效不佳,因此我们采用了保守治疗方法,尽管病程较长,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同时,对直径在10 cm以上的脾血管瘤也要建议采用分期手术[7]。在恶性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治疗中,我们认为要尽早地对脾脏切除,且注意清扫淋巴结,探查腹腔和腹膜后的淋巴结,在手术前后联合使用放疗和化疗[8]。另外2例主要是由于患者在就诊时已经为癌症晚期,存在远处转移,单纯手术治疗不能根治,因此选择使用了保守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使用临床综合诊断中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以更好地对其良恶性进行鉴别,对脾脏切除是临床治疗脾脏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陆培华,李晨,沈伟,等. 脾动脉瘤与脾静脉瘤并存超声诊断分析[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2,18(2):153-154.

[2]严加费,牟一平,徐晓武,等.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68例单中心经验[J]. 中华外科杂志,2012,50(9):802-805.

[3]庞文博,张廷冲,彭春辉,等. 儿童脾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外科诊治[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2,33(11):823-825.

[4]Ramdall RB,Alasio TM,Cai G,et al. Primary vascular neoplasms unique to the spleen: littoral cell angioma and splenic hamartoma diagnosis by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J]. Diagnostic cytopathology,2007,35(3):137-142.

[5]Mollejo M,Rodriguez-Pinilla MS,Montes-Moreno S,et al. Splenic follicular lymphoma: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a series of 32 cas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2009,33(5):730-738.

[6]张飞雪,吴梅,徐平,等. 超声诊断小儿游走脾并脾扭转、脾梗死1例[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11):968.

篇3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利妥昔单抗; ESHAP

作者单位:255000 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肿瘤,对放化疗敏感,但易复发及耐药,再次治疗缓解率低,ESHAP方案为常用的解救方案之一。非霍奇金淋巴瘤大多起源于B淋巴细胞,大于95%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显示CD20阳性,利妥昔单抗是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的人鼠嵌合型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它能特异性地与CD20抗原结合杀伤肿瘤细胞,明显提高了CD20高表达的B细胞性NHL的缓解率和生存率[1]。我院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ESHAP方案及单用ESHAP方案治疗复发的CD20阳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经组织病理确诊的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提示为B细胞性,CD20均为阳性,具有可评价病灶,外周血白细胞≥35×109/L,血小板≥100×109/L,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全身功能状态评分(eastem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为03分。

12 临床资料 2005年9月至2010年8月我院共收治复发的CD20阳性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51岁。均经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提示为B细胞性,CD20均为阳性,既往曾应用CHOP或CHOP样方案化疗, 32例患者中弥漫性大B细胞型18例,边缘区B细胞型5例,滤泡型4例,套细胞型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ESHAP方案组(治疗组)16例和单独应用ESHAP方案组(对照组)1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LDH水平、IPI评分、B症状有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化疗前1 d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滴注,浓度100 mg/100 ml,速度起始为50 ml/h缓慢静脉滴注,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快滴速,每05 h加速30 ml/h,最大速度可达250 mg/h;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并给予心电监护;第1天开始实施ESHAP方案,即:依托泊苷(VP16)60 mg/m2静脉滴注,第1~4天;甲基强的松龙500 mg,静脉滴注,第1~4天;阿糖胞苷2 g/m2,静脉滴注,第5天,维持3 h;顺铂25 mg/m2,静脉滴注,第1~4 d。 21 d为1个周期,疗程为4个周期。

对照组:采用ESHAP方案,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第1~5 d,21 d为1个周期,疗程为4个周期。

两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均给予水化,静脉给予护胃、止呕、护肝药,中性粒细胞

14 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 按WHO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2],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和病情进展(PD)。药物不良反应按照WHO分度标准分为0~IV度,Ⅲ或Ⅳ度为严重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之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其中,对照组CR 4例,PR 5例,SD 3例,PD 4例,总有效率为563%;治疗组CR 6例,PR 8例,SD 1例,PD1例,总有效率为8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不良反应 全部患者均进行安全性评估,主要不良反应为轻中度骨髓抑制、消化道不良反应及脱发、肝功能损害(见表2)。骨髓抑制主要表现在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75%和813%,血红蛋白降低均占25%,因化疗过程中,常规予止呕、护胃,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均完成治疗。治疗组1例在第1次利妥昔单抗输注30 min时出现寒战、发热、胸闷,予减慢输注速度及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缓解,体温正常,以后应用未再出现; 1例老年患者骨髓抑制期出现肺部感染,予GCSF及抗感染治疗后感染控制;1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AST、ALT升高,但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予护肝治疗后AST、ALT恢复正常。

篇4

【摘要】 目的 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的方法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于2009年1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3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系统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缓解率、总生存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天-146个月,平均(76.3±12.1)个月;患者的缓解率为78.1%,缓解期平均为8.1个月;患者的生存时间平均为22.13个月,总生存率为9.37%(3/32)。结论 系统性联合化疗对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其缓解较快,但是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较低,在临床应用中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系统性联合化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

皮肤淋巴瘤是一种异质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发生较为少见,发病率较低,其病变约有70%是T细胞增生的淋巴瘤,是一种非霍奇金淋巴瘤[1],目前临床上对其治疗主要有化疗和非化疗手段,其中化疗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进行治疗,本文主要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方法对32例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所有对象均为2009年1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7~76岁,平均(46.5±4.3)岁;其中ⅠA-ⅡA(早期)患者有13例,占40.62%,ⅡB~ⅣB(进展期)患者有21例,占60.38%;所有患者的免疫表型为:CD3+、CD4+及CD45RO+,所有患者伴有的基础疾病如下:其中有2例患者伴有冠心病,有1例患者伴有高血压,有2例患者伴有心脏病,有1例患者伴有糖尿病,有6例患者伴有心律失常,所有患者均采用系统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32例患者均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其化疗方案为COP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及CHO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或长春地辛、阿霉素或米托蒽醌、泼尼松),其中有9例患者按照COP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有23例患者按照CHOP方案进行化疗治疗;(1)COPP 化疗方案:在患者化疗治疗的第一天及第八天给予环磷酰胺(CTX、600~800 mg)和长春新碱(VCR、2 mg),进行静脉注射;给予甲基苄肼(一天50-150 mg)及泼尼松(一天40 mg),进行口服,一个疗程为2周;(2)CHOP化疗方案:在患者化疗治疗的第一天给予CTX(600~800 mg)进行静脉注射,长春新碱(VCR、2 mg)或长春地辛(4 mg)进行静脉注射,阿霉素(60mg)静脉注射,泼尼松(一天60 mg)进行口服,一个疗程为5天。

1.3 疗效评价标准[1]: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体检及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病灶,淋巴结病理检查没有T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患者的缓解时间在一个月以上;部分缓解:患者的肿瘤及皮肤的垂直直径乘积减少在50%以上至少持续一个月;疾病进展:患者病灶垂直直径乘积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或者疾病的肿瘤分期及临床分期处于发展期;复发:在疾病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一个月疾病发生;生存期:在患者开始治疗的时间到患者死亡的时间或者到最后随访俄时间;缓解期:从首次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时间到复发或者到最后随访的时间。

2 结果

2.1 患者的缓解率及缓解期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天-146个月,平均(76.3±12.1)个月;所有患者中有11例患者为完全缓解,有14例患者为部分缓解,有7例患者为疾病进展,缓解率为78.1%;患者的缓解期为1-32个月,平均缓解期为8.1个月。

2.2 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结果:32例患者中有29例患者死亡,到最后一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活,其存活率为9.37%,患者死于疾病的进展、肿瘤发生转移或者严重感染等化疗的并发症;患者的生存期为18天-52个月,生存时间平均为22.13个月。

3 讨论

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淋巴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主要的病理特征为CD4+的记忆T 淋巴细胞发生恶性增殖,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很多,有研究对于T 淋巴细胞恶性增殖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其结果表明年龄、临床疾病分期及TNM肿瘤分期都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中患者的年龄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疾病分期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2]。目前,临床上对于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主要有化疗和非化疗方法,其中系统性化疗对其进行治疗时间较长,尤其是联合化疗常常被用于疾病进展期、复发以及顽固性疾病的治疗,其效果较好。

本文对于32例皮肤 T 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系统性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其结果表明系统性联合化疗治对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的缓解较快,但是其生存时间及生存率较低,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该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吉西他滨;顺铂;联合化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CHOP方案是公认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标准治疗方案, 但是该病复发率高,有50%~60%的患者治疗后出现复发。目前对于复发性NHL尚无统一治疗标准。二线治疗方案包括DICE、MINE、ESHAP、MBACOD、DHAP等方案,虽有一定疗效,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老人、一般条件差的患者难以耐受,治疗反应大,治疗费用高,难以承受。吉西他滨(GEM)是一种抗代谢类药物今年来用于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NHL疗效较好,被推荐为二线用药[1]。我院采自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用GDP方案治疗13例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13例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28.5~65.2岁。其中7例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是套细胞性淋巴瘤;4例是外周T细胞淋巴瘤,还有1例是NK/T细胞淋巴瘤。治疗前按KPS评分均在60分以上,均有可测量病灶。行常规检查。经CHOP和ESHAP治疗方案化疗失败7例,复发6例。

1.2 治疗方法 GDP治疗方案:吉西他滨(GEM)1000 mg/m2静脉滴注, 第1, 8天;顺铂(DDP)25 mg/m2静脉滴注,第1~3天;地塞米松(DXM)20~40 mg静脉滴注,第1~3天。化疗前给予制酸、止吐治疗。每21天为1个治疗周期,至少连用2个周期。如化疗后白细胞低于2.0×109/L,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直至恢复正常。 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

1.3 实验室检查 每周期化疗前后,都进行常规检查,比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以及进行骨髓、CT 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及毒性反应评价 根据非霍奇金淋巴瘤国际疗效判断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定:完全缓解(CR),淋巴结不可触及或者活检阴性,淋巴结直径小于等于1.5 cm,骨髓学检查正常;部分缓解(PR)与治疗前相比,可测量病灶缩小至少50%;稳定(SD)与治疗前相比,可测量病灶缩小小于50%;进展(PD)与治疗前相比,可测量病灶增大25%以上或者出现新的病灶。毒副反应按 WHO 标准评价,分为0、Ⅰ、Ⅱ、Ⅲ、Ⅳ度。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以P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本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2个以上周期的化疗,均可作近期疗效评价。 其中CR4例(30.8%)、PR 4例(30.8%)、SD 3 例(23.1%)、PD 2例(15.4%)。总有效率(CR+PR)为 61.5%。肿瘤进展时间(TTP)计算从使用GDP方案化疗开始计算,中位TTP是5.0个月(95% CI: 4~9)。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ORR分别为62.5% (5/8)和60.0% (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毒副反应 化疗细胞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但可耐受,少数患者出现轻度的肝功能损伤,经对症治疗后缓解,不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不良反应的分度见表1。

GDP 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毒副反应

不良反应0度Ⅰ度Ⅱ度Ⅲ度Ⅳ度

恶心、呕吐53410

白细胞减少44230

血小板减少43330

转氨酶增高93100

3 讨论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

是一种恶性肿瘤,大约半数患者的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具有侵袭性[2]。近年来,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以中青年年龄发病为主,这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CHOP 方案是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标准化疗方案,但也只有 50%~60%的患者可以获得完全缓解,且50%病例病例会出现复发。对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再采用 CHOP 方案化疗效果较差[3]。许多临床医生探索如何解决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虽然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或DICE、MINE、ESHAP、MBACOD、DHAP等方案的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老人、一般条件差的患者难以耐受,治疗反应大,治疗费用高,难以承受。 Velasquez等[4]报道,用DHAP方案治疗与CHOP方案无交叉耐药的90例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总有效率为61%,2年总生存率为25%。但是,其中的10例死于骨髓抑制引起的感染,3例死于肿瘤溶解综合征。因此,复发和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是一个难题。

低毒,相对高效的二线化疗方案是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选择标准,吉西他滨是一种新型的核苷类似物,具有副作用少,耐受性良好的化疗,化疗对实体瘤已取得了许多很好的效果。一些研究[5]表明,吉西他滨属于新型脱氧胞苷类似物,属抗代谢类抗癌药,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主要作用于 S 期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DNA 合成,引起细胞凋亡。

临床前期的研究显示出吉西他滨和顺铂具有协同作用。1999年Fossa等[6]应用吉西他滨治疗复发和耐药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现具有良好疗效。其后吉西他滨常被用于恶性淋巴瘤的二线治疗方案中,Ng等[7]对41例复发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用吉西他滨1000 mg/m2 d1, 8, 15静脉滴注, 顺铂100 mg/m2 d1,5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1000 mg d15静脉滴注,完全缓解率为21%,有效率79%,无严重不良反应。万莉娟等[8]报道用 GDP 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总有效率为 75%,无严重不良反应。马树东等[9]报道用 GDP 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总有效率 73.3%,无严重不良反应。本组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地塞米松(也称 GDP 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效果较好。13 例患者近期疗效CR4例(30.8%)、PR 4例(30.8%),总有效率为 61.5%。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和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使用GDP方案治疗ORR没有明显差异,与报道一致。其化疗毒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但可耐受,经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止吐药物对症治疗后,很快得到控制。少数患者出现轻度的肝功能损伤,不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 GD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远期疗效未作分析,尚需要大样本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陈英.GD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16):12621263.

[2] 林明哲.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侵袭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0例临床分析.青海医药杂志,2006,36(9):1011.

[3] 荣枫.GDP方案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现代肿瘤医学,2011,19(3):543544.

[4] Velasquez. Increased sensitivityto gemcitabine ofPglycoprotein and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overexpressing human cancer cell lines.Br J Cancer, 2003, 88 (12):19631970.

[5] 蒋兆荣.GD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3例.南通医学院学报,2009,29(2):155156.

[6] FossaA. Gemcitabine as a singleagent in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or refractory aggressive nonHodgkins lymphoma.JClin Onco,1999,17(12):37863792.

[7] NgM, Waters J. Gemcitabine, cisplatin anmethylprednisolone (GEMP)is an effective salvage regimen inpatientswith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lymphoma.Br J Cancer,2005, 92(8):13521357.

[8] 万莉娟.吉西他滨联合治疗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2):152154.

篇6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西医结合;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136-01

据文献[1]报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最常见于欧美国家,欧美国家患者在白血病患者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该病患者多以老年人居多,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为此本文主要研究目前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具体的临床治疗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相关科室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标准。其中男24例,女9例;年龄42~61岁,平均51.2岁;平均病程2.3年。经临床监测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现象,严重的患者具有恶心、呕吐甚至昏迷,另有部分患者出现脾脏肥大的现象。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首先根据患者病情状态进行基本的临床检测,主要包括对患者的血液白细胞、红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数目进行监测等。通常情况下患者的外周B淋巴细胞含量高于5×109/L,并且居高不下,同时检测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幼淋巴细胞数目,若患者的幼淋巴细胞数目含量过高则患者有可能患有此病,最后检测患者血液中脾边缘区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等细胞的含量,以排除患者患有毛细胞白血病以及类似的白血病样表现的小B细胞肿瘤等病症。

1.2.2 治疗方法 根据不同患者的检测结果以及病情状态,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病症较轻的患者,主要利用中医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可选用疏肝解郁的方剂对患者进行治疗,中医认为对于该类疾病患者应进行疏肝理气、匡扶正气的治疗方式,同时对患者进行健脾益气,补虚为主的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四君四物加减方即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 g,麦冬、白术各15 g,茯苓18 g,当归20 g,炙甘草、黄连各15 g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以及淋巴结变硬的患者,可进行健脾补血、益气填精的四君子汤进行治疗,主要包括太子参20 g,山茱萸、白茯苓、山慈菇各10 g,白花蛇舌草、急性子、三棱、炙黄芪各15 g等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2]。另外在对患者进行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西药进行治疗,主要是利用目前临床中较为常用的氟达拉滨进行治疗。对患者予以氟达拉滨25 mg/ml进行静脉注射,4周为一疗程,连续用药4个疗程。观察分析患者治疗后白细胞、淋巴细胞的变化情况,以分析其具体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白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作用效果比较

3 讨论

最新的临床研究表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发病缓慢但危害性深远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淋巴细胞系中某些免疫功能不全的淋巴细胞恶性增生而引起的疾病[3]。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发现,该病与小淋巴细胞瘤病症极为相似,很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应当慎重,排除干扰,避免因误诊而延误病情。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利用西药氟达拉滨进行治疗,该药物能够有效杀死病变细胞,并且毒性低,对患者的危害小,是较为安全的化疗药物。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成杰.邓道昌教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5,23(3):7-16.

篇7

【关键词】 原发性胃淋巴瘤;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199-01

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很少见,与胃癌相比,其发病率相对低,大约占全部消化道淋巴瘤的55%-65%,占胃恶性肿瘤的2%-5%,是仅次于胃癌的第二位高发胃肿瘤,其组织学类型主要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霍奇金淋巴瘤(HD)相对来说教较少见,前者又分为淋巴结来源和淋巴结外来源,淋巴结外占25%-50%。长期以来对其治疗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手术是治愈的最主要手段,但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对其治疗也有了不同的治疗手段,本文对PGL的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1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病因

在近10余年的研究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的淋巴瘤密切相关,有报道称,有>90%的胃淋巴瘤病例中均发现有Hp感染。Stolte等报道了450例Hp相关胃炎中,有125例胃黏膜出现淋巴滤泡组织,提示Hp感染可使本无淋巴组织的胃黏膜产生获得性淋巴组织(MALT)。1991年Wotherspoon等报道110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101例患者检测到Hp;在临床研究方面近几年来,愈来愈多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胃淋巴瘤患者于Hp感染密切相关。

2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分期及临床特征

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绝大多数年龄在50岁以上,60-69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5-1.8∶1,白种人多于黑种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最常见的是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等。几乎所有病例均可发生腹痛,部位常位于上腹部或脐周,有时可因进食或抗酸治疗后缓解。在所有的胃淋巴瘤患者中,以腹痛和消瘦最为多见.分别占总数的71%-80%和11%-68%;出血者占7%-23%;穿孔者较少见。有些患者在晚期可有腹部肿块、恶液质等表现。上消化道钡餐对PGL的诊断准确率较低,其正确率仅为15%-20%。因此,纤维胃镜是目前最主要的诊断手段。胃镜下PGL常表现为胃腔内巨大隆起性黏膜下肿块,也可表现为表浅小溃疡,同时伴胃壁增厚、僵硬。由于PGL是源于黏膜下层。胃镜组织学活检常取材过浅而影响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故当钡餐发现胃黏膜有多发肉结节,多发溃疡,胃壁内肿块。但蠕动尚能通过,胃镜提示胃多发溃疡,伴粗大黏膜皱襞,局限性或多发肉状结节隆起或肿瘤溃疡多呈火山口状等特点时,应考虑到PGL的可能。另外内镜超声检查对胃淋巴瘤的早期诊断也有所帮助。

3 组织学分类

胃肠道淋巴瘤的分类可参照WHO的B细胞及T细胞淋巴瘤的分类标准。消化道淋巴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占据了胃淋巴瘤的40%,黏膜相关淋巴瘤占首发胃淋巴瘤35%-40%,滤泡型淋巴瘤于胃中较少见。其他的病理类型包括T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通常表现为淋巴息肉病),这些类型均比较少见,总和不到5%。

4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随着对MALT淋巴瘤与HP感染之间关系的不断研究,HP感染可以导致MALT淋巴瘤发生的观点已得到共识。Nakamura等的大样本研究发现在61%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中检测到HP感染,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的病例,低度恶性的胃MALT淋巴瘤病例中阳性率更高。目前对HP致病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HP引发胃MALT淋巴瘤是通过一种继发作用,即能起到一种持续的细胞毒作用,HP特异性激活Th淋巴细胞并使之释放细胞因子,而后者促使B细胞的进一步活化和增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发现,近几年来学者们通过抗HP感染治疗胃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抗HP治疗成功地使淋巴瘤病例得到了完全缓解。

5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治疗

目前对于胃原发性淋巴瘤的治疗,没有统一和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其发病率较低,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比较困难,对其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估仍尚有争议,但其总体趋势是向综合治疗发展,提倡尽量保留胃,提高生存质量根据其临床分期及分类,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5.1 抗Hp治疗 近年来临床上将抗Hp治疗作为抑制淋巴瘤的有效方法,但抗Hp治疗对浸润胃壁深层的MALT淋巴瘤效果不明显。在正规抗Hp治疗后,约有50%-70%的患者可出现程度不同的消退。因此,正规的抗Hp治疗不仅对接受放化疗的患者非常有效,同样也作为淋巴瘤手术切除后的综合治疗之一。

5.2 手术治疗 长期以来,外科治疗一直作为治愈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手术可直接切除肿瘤,便于分级分期、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高病人的存活率。根据具体情况作根治性全胃切除,根治性胃次全切或联合脏器切除。即使手术不能根治仅作主要病变的切除,术后辅以其他治疗也可望获得较好疗效。

5.3 化学治疗 胃原发性淋巴瘤不论是早期还是晚期,术后常规采用辅助化疗,可以增加病人的治愈率,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其具体化疗方案应视病情和手术后的状况而定,常用化疗方案有COPP和CHOP方案。

5.4 放射治疗 由于胃原发性淋巴瘤对放疗并不是很敏感,所以目前多主张术后不必做常规放疗,仅将其作为肿瘤在局部复发后的保守治疗措施。

6 结 论

本病对化疗、放疗都有一定的敏感性,如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本病治疗效果较好,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胃癌。根据目前国内对胃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认知现状,我们认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然是缩短与国外差距的关键,对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江,徐琰,张连阳.17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6(05).

篇8

关键词 沃辛瘤 腮腺 临床观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71

收治沃辛瘤患者48例,现将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99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腮腺沃辛瘤患者48例,男42例,女6例,男女比例7.3:1,年龄50~78岁,平均68岁,其中55~78岁38例(86.36%)。吸烟史:48例患者全部有吸烟史,烟龄史均>20年。病变部位:有2例发生于耳屏前腮腺内,46例位于腮腺后下极,40例位于腮腺浅叶,8例位于腮腺深叶,左侧腮腺病变28例,右侧腮腺病变20例。病变特点:病程5年7例(14.59%)。在患病期间伴有轻度炎症24例,经抗炎治疗后肿块可缩小,但不消失。触诊肿块质地中等柔韧偏软,光滑。无压痛。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其中10例完整瘤体切除,38例切除瘤体及周围部分腺体组织,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结 果

48例患者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腮腺沃辛瘤,全部患者经2~15年随诊均未见复发,无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在同侧、不同位置再次出现,2例在对侧不同位置出现。

讨 论

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或状淋也囊腺瘤。沃辛瘤的组织发生与淋巴结有关,在胚胎发育时期,腮腺和腮腺内的淋巴组织同时发育,此时淋巴组织只是聚集成团的淋巴细胞,尚未形成淋巴结包膜,因此腺体组织可以迷走到淋巴组织中,形成淋巴包膜后,腮腺组织包裹在淋巴结中,组织学观察,在腮腺淋巴结中常可见到腺体组织。这种迷走的腺体组织发生肿瘤变,即为沃辛瘤,在沃辛瘤周围的一些腮腺淋巴结中,有时可以见到最早期的沃辛瘤改变[1]。

沃辛瘤主要发生于腮腺约为腮腺肿瘤的5%,并多在腮腺后方,可双侧发病,且可在一侧有多个肿痛,偶见于颌下腺,男性多于女性,大部分发生在>40岁的中老年人。

与沃辛瘤发病相关因素:①性别: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2.6:1[2],国内报道6:1,但近20年来,性别差异渐趋缩小,本组男女比例5.5:1。②年龄:俞光岩报道216例沃辛瘤患者50~59岁发病高峰,本组病例48例患者中50~78岁86.36%,说明年龄因素是沃辛瘤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3]。③吸烟:吸烟者比例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病患者,本组病历全部有吸烟史,说明吸烟与沃辛瘤发病有关。④发病部位:沃辛瘤有多发性的特点,可在一侧腺体内发生多个肿瘤或双侧腺体同时发生肿瘤,术后复发率高多与肿瘤多灶性有关,术前应常规对双侧腮腺进行临床检查。

腮腺沃辛瘤作为一种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术中常发现瘤体周围有肿大的淋巴结,在切除肿瘤或部分腺体组织后应仔细检查病变周围组织对肿大淋巴结一并切除,对48例患者采用瘤体切除及瘤体周围腮腺部分切除,该术式可减少肿瘤复发,最大地保留了腮腺功能,减轻了面部的凹防畸形,减低了对面神经的损伤。在临床对长期有吸烟史的老年男性患者,如在腮腺后下极发现直经4.0cm左右柔软肿块,应高度怀疑沃辛瘤的存在,并给予辅助检查,如细胞穿刺、超声诊断、腮腺造影等,在经过认真诊断详细询问病史方能做出正确诊断,腮腺沃辛瘤好发于>50岁中老年男性,与吸烟关系密切,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方,可表现为双侧及单侧,单发或多发。肿瘤边界清楚全部有完整包膜,对腮腺沃辛瘤这种有明显临床特点的良性肿瘤只要加以重视,应该能得到正确诊断与规范治疗。

参考文献

1 邱蔚天.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14.

篇9

【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目前小儿血管瘤诊治过程中的医学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小儿;血管瘤;进展

小儿血管瘤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为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一般于出生时或者出生后三至六个月内出现,发病率2.5%~12%。多发于患儿颈部以上皮肤,最为常见的是顶枕部的鲜红斑痣,亦少见于肝脏、肌肉和粘膜等处。小儿血管瘤分类复杂,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繁多,尤其特殊部位和特殊类型的血管瘤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血管瘤的诊治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一、分类

1982年Mulliken等人根据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分类标准,将传统上的血管瘤分为两大类:血管畸形与血管瘤,在临床已经被普遍接受。

1、血管瘤在病理上表现为病变处血管的内皮细胞增殖异常。为胚胎性良性增生,具有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表现,相当部分在增生后可自行消退,小儿外科临床上草莓状血管瘤以及大多数海绵状、混合型血管瘤属于此类。

2、血管畸形为血管的形态异常,不伴有血管内皮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异常。表现为异常的血管扩张和沟通,主要为静脉源性,少部分为动脉、毛细血管、淋巴管混合而成,可有动静脉瘘。常见分类为小儿外科临床上的葡萄酒色斑和蔓状血管瘤、淋巴血管瘤。

二、临床表现

1、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头颈部,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有时甚至可达数厘米。

2、海绵状血管瘤:常在原来毛细血管瘤的基础上发生,边界不清,深度位于皮下,较浅,质软,呈结节状,表面可呈特征性的紫蓝色,按压后缩小。

3、鲜红斑痣:边缘不齐的红色斑片,单发或多发,与皮肤持平,按压后可褪色,有一定几率自行消退。

4、蔓状血管瘤:由动脉、静脉相互沟通形成的血管瘤,又称为动静脉瘘,触之有搏动及局部皮温升高。

5、葡萄酒色斑:随生长发育长大的片状红斑,形状不规则,挤压后不褪色,不自行消退。

三、治疗方法

血管瘤分类众多,治疗方法也不一致,而且由于部分病例有自行消退的可能。虽然目前的研究指出只有部分真性血管瘤可自行消退,但对血管畸形的治疗仍需尽早,这样就对临床处理的选择增加了困难。目前主要有如下五种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在所有疗法中应为首选。虽然有部分血管瘤有几率自行消退,但现在的技术并不能预见某个血管瘤将来是否会消退。手术治疗的效果最为确切,治愈率最高,对大多数血管瘤,特别是独立的以及较小的病变后期效果最佳。近年来,整形美容手术技术在血管瘤的手术中广泛应用以来,术后伤口的遗留瘢痕较前明显减轻,尤其儿童较强的疤痕修复能力,只有很浅的线性疤痕,看不到缝线针眼,符合大多家长对美观的要求。

2、激光治疗:适合于表皮上的毛细血管瘤,一般深度在表层0.2~0.4mm,可以不留瘢痕或者只有很细微的瘢痕,而超过0.4mm后就容易产生明显的疤痕。 对单个小面积血管瘤尤为适用,也可以对面积大或不规则而手术切除不易的血管瘤,起到缩小和控制其生长的作用,从而为手术准备条件。主要因具有无需麻醉、简便易行的特点,家长易于接受。目前医学上兴起的光动力激光疗法,预先把某种光敏剂注入人体,使之进入血管瘤组织,然后以特定的光辐射,一般为黑光灯或长波段激光照射病变部位,使光敏剂产生一系列反应,破坏血管瘤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这种方法风险较大,容易出现严重的光敏性内炎等并发症,目前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3、冷冻治疗:一般仅用于点状的面积极小的血管瘤。使用液氮的挥发形成局部的超低温,一般至少低于摄氏零下20度,使局部病灶及周围组织冷凝,坏死,继之利用机体的修复作用使病灶局部恢复。因为每个人对冷冻的耐受力及反应有差异,操作者难以统一冷冻的温度及深度,尤其是容易留下疤痕甚至功能障碍,而无疤痕的一般效果欠佳,故该疗法不易为家长接受。

4、局部注射治疗:

局部注射治疗对机体损伤小,推广开展较为方便,在基层医疗机构应用较为普遍。对一部分面积较小的血管瘤可起到治愈的效果,或只有轻度外观改变。常用局部血管瘤内注射的药物,包括皮质醇激素类药物、干扰素、免疫抑制剂等。

皮质醇类激素血管瘤局部应用,对真性血管瘤效果明确。适用于易破溃、感染的位置较浅的血管瘤,对改善症状效果较好,其原理目前并不明确。地塞米松、曲安奈德、丙酸氯倍他索等是常用的药物,大量应用可发生皮质醇类激素的常见副作用,主要有皮肤颜色改变、皮肤菲薄,局部表皮失活等,应用于眼周血管瘤是还可发生眼球后出血等,长期应用还易出现肾上腺功能抑制或者库欣综合征。干扰素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局部注射后用于治疗血管瘤。由于副作用较多,包括肢体无力、体温升高等,药物价格偏高,现阶段尚未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一般在应用皮质醇激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考虑应用。

篇10

王老师35岁,工作精明能干,乐于助人。但在一次体检时,医生发现王老师右侧长了一个肿块,当时大夫建议她手术切除。但她害怕查出乳腺癌切除,所以不敢去看外科医生。王老师采取逃避的态度,自己找偏方吃中药,但肿物不见小,反而越长越大。在家人和朋友的劝说下,王老师到医院做了检查,被诊断为乳腺癌,由于耽误了病情,最后不得不切除了右侧。

手术后,王老师不愿接受眼前的现实,回到病房后见到家人泪流满面,情绪不稳,突然失语,在大夫及家人的耐心心理疏导后,才逐渐好转。后来在化疗期间,王老师一直感觉伤口及全身疼痛难忍。此后数天,王老师每日都要求注射止痛针。出院后,王老师一直不能摆脱乳腺癌的阴影,性格大变,不敢抬头看人及大声说话,总觉得同学同事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回到家,见到原来熟悉的环境即产生恐惧不安,总担心肿瘤复发、转移。每周都想到医院咨询、复查,长期处于焦虑、抑郁及顽固失眠状态,无心工作和学习。病后,王老师也不愿让爱人看到她残缺的身体,变得敏感多疑、尖酸刻薄,常常无端猜忌,最终导致夫妻离异。

可见,一侧的去除,女性特征的丧失,形体外观的变化,会给乳腺癌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躯体损害。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抗癌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每10万人口中就有乳腺癌患者56.2人,北京也高达45人,年均增长速度达3%。女性31岁以后,乳腺癌发病率直线上升, 高发年龄在36~60岁之间,占80.51%。 其中,发病率最高年龄段是41~45岁,其次是56~60岁之间。

其实,乳腺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同时,早期乳腺癌是不用切除的。

乳腺外科治疗的新时代

① 全乳切除术不断地减少,保乳治疗不断地增加。

② 区域淋巴结清扫只限于淋巴结有转移的病人。

③ 保乳治疗已成为Ⅰ、Ⅱ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治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已经成为历史,改良根治切除和腋窝清扫仍是一种重要的手术方式,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已经进入了根治性保留手术时代。

目前,保乳治疗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成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欧美国家约50%的乳腺癌病例接受保乳治疗。保乳治疗强调的是:达到肿瘤局部的有效控制,保留的应具有美容和功能上的价值。

保乳手术的适应证

保乳手术适用于原发肿瘤直径≤3cm,腋窝淋巴结未扪及,且无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欧美国家对保乳手术选择肿瘤大小较我国为宽,乃因西方国家妇女偏大,且对保乳有迫切要求,故对瘤体直径≤5cm者也行保乳术。我国亦有报道指出,对瘤体直径≥3cm-≤5cm者,先行3~4周期新辅助化疗,使肿瘤直径缩小为3cm或以内,再行保乳术。

医生在选择保乳手术病例时一般要考虑以下问题:

①瘤体与的距离一般>2cm;

②瘤体大小与比例适宜;

③患者年龄在20~60岁;

④患者强烈要求保乳并具备接受全程治疗及终身随诊的条件;

⑤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

⑥术后形体美容效果的评估。

欧美的外科医生对保乳手术病例的选择更为宽泛一些,不论是浸润性导管癌还是浸润性小叶癌,均可行保乳手术,腋窝淋巴结的状况也不影响保乳手术的开展。中国医生对保乳手术的态度相对较为谨慎。

保乳手术后的放疗

术后放疗是防止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治疗步骤,是保乳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术后放疗应尽早开始,最迟不超过术后6周,否则将会影响局部控制和远期生存。

保乳手术后的化疗与内分泌治疗

保乳手术后一般是先放疗后化疗,但具有以下若干项高危因素者应首先进行全身化疗,采用保乳术后先化疗后放疗再化疗的方案:

年龄≤35岁;淋巴结转移≥ 4个;病理检查可见脉管瘤栓;核分级达Ⅲ级;ER、PR阴性;Her-2/neu阳性;组织蛋白酶D阳性;S期细胞数明显增多;骨髓发现微转移等。

化疗方案多采用CAF或紫杉类药物方案。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绝经前患者可选用TAM类药物,绝经后患者可采用芳香化酶抑制剂。

保乳治疗后定期复查

保乳治疗的原则是不降低远期生存率,不增加局部复发率,故治疗后的随访工作尤为重要。复查中除定期体检外,还应定期进行乳腺钼靶照相和乳腺超声检查,一旦发现局部复发还可行乳腺单纯切除,若处理及时一般不影响远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