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演变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字演变的方法

篇1

1、形声字是指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2、从汉字发展的角度来看,形声造字法不仅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的局限,找到了为许多元形可象、有意难会的事物造字的简便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弥补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如果不能标示读音,是极不便于使用因而就不能持久存活下去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表意向标音的过渡乃是一切文字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

3、中国的汉字虽然没有演变为纯标音的文字,但是由于形声造字法的发明和表声字的迅速增多,并很快在后来的汉字中占了绝对的优势(现今使用的汉字形声字占85%以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汉字的标声功能也说明中国的汉字同样是在遵循共同的声化规律而发展、演变的汉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形声字起有很大的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汉字认知视角下的教材状况

我们认为汉字认知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掌握其形音义,并能运用于契合儿童身心需要的阅读和书面表达。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第一、二、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至初中阶段(第四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第二,获得汉字思维,树立汉字规则意识,具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且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它以象形字为基础,继而构造出指事字和会意字,又进一步向半表音半表意的形声字发展,具有以形表义的特征。汉字的形体逐步演变发展,从原始表意性图画到甲骨文,历经金文、篆书、隶书,直至楷书。汉字教育,须遵循汉字整合性与具象性的特点,也应符合汉字发展的规律,使儿童充分感受、认识汉字构造特点,能够运用汉字构造的思维方式自主识字。

第三,积淀传统文化,了解与汉字相关的文化知识,亲近传统文化。汉字文化,既包含有关汉字起源、演变、构造、书写、规范等文字知识,也包括与汉字关联的历史、经济、宗教、民俗与艺术等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着汉民族的文化、行为与思维模式。汉字学习,除了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养成汉字思维,还应在一定程度上感知汉字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获得对汉字及其相关艺术的审美体验。

以汉字认知的内涵衡量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着汉字意识不强的问题,即对汉字认知的内涵认识不足或不全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对汉字构造特征关注不足。汉字是源于象形的文字,以形表义,现行教材并非没有注意到汉字的构造特征,如基本上都阶段性地设计有形声字归类、形近字辨析等练习,有的教材还注重引导儿童关注偏旁与字词意义的联系,也不乏诸如“日月明,鱼羊鲜”“二木林,三木森”之类的识字歌,但总体而言,若从字种选择、汉字识读内容与顺序的安排来看,大多数缺乏一以贯之的汉字特征逻辑。这就在教材内容层面减弱了从本体特征人手培养儿童汉字思维的基础。

对汉字认知缺乏文化维度。一方面表现为凭借字源及其字形演变学习汉字文化。尽管各家教材都会不同程度地呈现一些象形字、指事字的字源,有的也包括字形演变,但往往是举例性质的几个或十几个字,如“日、月、山、水、石、田、火、人”等,大多数汉字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处于被忽略状态。另一方面表现为处理汉字与汉语拼音学习的关系不当。除了少数的几家,多数教材的教学顺序是汉语拼音学习先于汉字学习,这一设计显然忽视了汉字认知和汉语阅读的特点。因为汉字的形体特征,汉语阅读者最终一般会获得由视觉符号关联概念的认知方式,而汉语拼音是拉丁字母,形体与意义之间并无联系。儿童入学之初,首先接受的是非汉字的认知方式,且不论拼音学习的难度,从母语教育的角度来说,母语特性的缺失是毋庸置疑的。

二、识字教材内容的组织要旨

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现课程内容,其组织依据由特定的教育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课程目标决定。识字教材内容的基本组织取向有三种:社会需要取向(以汉字的使用能够满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基本依据)、汉字特征取向(以汉字构形系统、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的特点为组织依据)、儿童特点取向(以儿童的语言和生活经验、发展需要以及学习心理为组织依据)。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以整合取向组织识字教材内容成为越来越多汉字教育研究与实践者的共识。整合取向并非各个维度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个取向为核心来整合其他维度。通过汉字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本是以汉字特征为基点整合组织教材内容,把汉字应有的文化内蕴充分地发掘出来。

以汉字特征为基点组织识字教材内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初始阶段的字种选择。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识字教材的字种选择依据当然主要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附录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共3500字),那么初始阶段学习哪些汉字比较合适呢?我们认为初始阶段的字种选择应整合汉字特征和儿童特点。从汉字特征而言,如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所主张的“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即先学习构字能力较强的象形、指事字等;从儿童特点而言,则是选择儿童心理词典中已经储存了音、义的字词。所谓整合,便是尽可能地择取二者的交集部分(下文将增加新的维度)。

第二,汉字的呈现形式。通常第一学段儿童所要认读的汉字组织在两类材料中,一是篇幅短小的诗文,一是词或短语等。从文化传承而言,应较大幅度地增加韵文的数量,除了儿童文学作品,还可以借鉴古代声律启蒙读物的编写经验,使儿童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充分感受汉语的节律。

第三,识字的内容与方式。教材内容及其组织的理想状态,“是形成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组织识字教材内容需要考虑识字内容与方式。识字是在一个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联系,以汉字特征为基点组织教材内容的要旨是:有助于明字源、讲字理。明字源,即把汉字的字形演化过程呈现出来;讲字理,即阐明汉字字形与意义的关系。

明字源、讲字理是符合儿童认知特征的组织方式。儿童时期的思维与记忆模式以形象性为主,而汉字起源于图画,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点,恰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认知特征相吻合。基于汉字构造特征明字源、讲字理,在汉字教育中可谓一举两得。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汉字思维。儿童在感知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可以学得汉字的构造方式。象形、指事、会意是图画式的纯表意文字,古象形字能准确描画出事物的典型特征,指事字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基础上加指事性符号来表示意义,古象形、指事字的意义往往一目了然,儿童可轻松识别。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字组成,也有的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组合起来的(如上“小”下“大”为“尖”),解析会意字的构件就能推测其意义。形声字是半表意半表音的表意文字,儿童基于象形字、指事字与会意字的经验,可以很好地理解形声字。由于长期演变,形声字的许多形旁和具体事物的形态已有较大差别,借助对字源和字形演变的追溯,可以帮助儿童形成这些形旁的具象性表征。如“宀”在甲骨文中为一尖顶房屋形状“ ”,儿童掌握其演变后,就能通过“宀”提取出尖顶房屋的心理表征,从而迅速理解形旁宝盖头的含义。汉字大多数部首都是表意的形旁,儿童了解字形的演变后,就可识别很多部首的形义关系,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另一方面,有助于传承汉字文化。若能理解和欣赏古文字,表意的汉字在儿童眼中就能成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追溯汉字字源,实质上也是引领儿童感受中华文化,文字起源与演变的信息中蕴含着汉民族的文化、行为与思维模式,这种熏陶与浸染正是文化的传承。

对于可以依据明确和明显理据明字源、讲字理的汉字,教材应呈现相应的学习材料。

明字源、讲字理的方式因字而异。如象形字、指事字可以通过追溯字源来讲字理,会意字可以通过拆分、组合构件来讲字理,形声字则可以依据形旁归类来实现。在教材的组织中,对于象形字、指事字可以用直观的方式把字形演变的过程呈现给儿童:原始表意性图画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会意字也跟图画有密切联系,呈现的应是各构件及其关系,若其中的构件是尚未学习的内容,同时呈现这一构件的字形演变过程,让儿童明了各个构件的形义关系以及构形的依据;形声字要呈现的则主要是形旁的字源以及结构关系。

何时呈现明字源、讲字理的材料比较合适?并非每认读一个汉字就必须呈现相关材料,这一时机应根据汉字特点和儿童经验来确定。大致可以分为两档,一档是汉字认读当下就出现,如象形字、指事字;另一档是阶段性地呈现,教材可以按照一定的周期设置特定的明字源、讲字理专题。阶段性呈现适合各种类型的汉字。

组织明字源、讲字理的材料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识字初期少一些,具有一定的识字量后可以大面积地呈现;二是应从象形字和指事字开始。另外,有些形声字的声符与意义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汉字可在中学阶段的教材中适时归类介绍。

为使汉字所承载的文化更快更好地内化为儿童的心理结构,教材呈现讲字理的方式宜适当采取整合取向,即追求汉字特征与儿童心理逻辑的契合。汉字学习中引导儿童关注、探究汉字构造方式,旨在传授儿童识字方法,培养儿童自主识字能力,但要求学龄初期的儿童完全按照汉字造字的理据来分析每个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在明字源、讲字理后,儿童的“说文解字”,只要不对字义的理解造成误导,应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记忆汉字,如:乌鸦太黑了都看不到眼睛了,所以“乌”没有“鸟”中间的一点。这是儿童创造的识记方式,虽然从汉字个体而言并不符合字理,但是不能说不符合汉字构造的思维方式。因而,教材有必要呈现少量的儿童“说文解字”的样例,当然也可将样例编排于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由教师传递给儿童。

三、汉字与拼音的学习顺序

汉语拼音是识字阶段儿童学习的重要内容,厘清拼音学习与识字的关系是教材组织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汉字具有独特的形音义结构,尽管关于汉字认知、汉语阅读的心理机制尚无权威定论,但已有研究表明汉字认知、汉语阅读有其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心理特点,汉字认知的脑区、个体发展过程中对字词处理脑区优势的发展路径等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汉语特有的认知方式是母语赋予我们的民族属性,汉字教育有责任保护母语认知特性的传承。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先识读一部分汉字再学习拼音有利于儿童亲近汉字。

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是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汉语拼音是正音、识字、汉字输入的工具,利用汉语拼音可以学习普通话、多识字、快识字,从而及早阅读,但汉语拼音本身不是与汉字相当的学习目的物。

我们主张识字教材采用先识后拼的编排顺序。例如,某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从第八单元才开始汉语拼音的学习,“先安排学生认识一些常见常用的实词――独体字,而且是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以及一至十的数字,然后再安排拼音学习,再过渡到认字、识字、写字的学习”。编写者如是阐释,“汉字是母语文字,随处可见,应当充分利用”,“拼音不是汉民族的母语,不应当脱离母语环境学习拼音”;“汉字是方块字,像一幅图画,儿童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字母容易得多”,“儿童学习拼音困难,容易一入学就产生挫折感”;而首先学习汉字是可行的,实践和专家研究都证明,不识拼音直接学汉字可行,“而且比先学拼音效果更好”。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实验课程也是先识后拼,其语文学习开始于集中大量识字,识字五六百后开始汉语拼音学习,并与计算机汉字输入学习整合。“在儿童认读一定数量汉字的基础上,习惯于汉字的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习惯于接受汉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和语义密码后,再来学汉语拼音。从而养成儿童直接认读汉字的阅读习惯。”

在学习了一部分汉字后再学习拼音,然后在汉字认读、阅读与书面表达等学习活动中继续运用拼音,我们认为这是依循汉字认知心理的学习顺序。同时,从识字心理的角度看,先识后拼还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学前的语言经验,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识字是在一个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建立联系,利用儿童已经具有的口语心理词典,先识已经掌握音、义的字,字形和音、义之间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建立,可谓事半功倍。另外,从音节拼读的角度看,先识后拼也有助于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相对于汉字,汉语拼音对儿童来说更为陌生,先期识得的汉字可以成为拼音初学阶段的工具。 综上所述,识字初期教材的字种选择应该从三个维度来考量:一是适合于明字源、讲字理的基本字;二是儿童的口语经验;三是普通话400个基本音节的覆盖率。

要在汉字教育中比较充分地实现汉字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教材建设而言,不仅仅是教科书的编撰,相应的教辅资源建设也是必需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为每一个“明字源、讲字理”的汉字设计开发专业性的帮助教与学的资源,因为教科书中呈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帮助儿童学习汉字的除了常规的图书、挂图、音像等产品外,还可以设计成学具,让儿童在操作中明字源,在拆分、组合汉字的构件中讲字理,在快乐的学习中传承汉字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340~342.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9.

[3]何林英,魏晓燕.构形学指导下中小学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建设,2013(3).

[4][7]李先启,张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0,77.

[5]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特色[EB/OL].http://gbjc.bnup.eom/news.php?id=16710.2015―03―20.

篇3

一、字理识字有助于辨析形近字和纠正错别字

由于汉字形体的局限和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复杂,汉字在据义构形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形近字,多一笔,少一笔都不一样,给学生在识读生字的过程中带来很大的麻烦。其实,汉字构形是有理据的,汉字的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如果能从字源上讲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构造原理,又能从演变过程中说明某种因变化而形成的现实依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读错、认错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例如“寇”与“冠”,寇的构形理据是手持棍棒之类的武器侵入房舍敲击主人的头部,所以指外来的强盗、敌寇;冠的构形理据是手持帽子加戴于人的头上,所以指帽子,也指戴帽子的行为,冠冕堂皇、衣冠禽兽。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从“元”(人头),不同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攴”与“寸”,前者以手持物,表示敲击,后者是由“又”字变来的,表示手;二是实施方案“宀”、“冖”,前者表示房子,后者表示帽子。通过对汉字的字形及部件字义的解析,使学生对汉字的形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字理识字有助于系统地掌握汉字

汉字教学如果孤立地进行,一个一个地教,一个一个地记,这样效果不会太好。其实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只要我们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以简驭繁,成批识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昭”字,从“日”、“召”声,“召”又从“口”,“刀”声,共有三个基础构件。如果让学生学会“日”、“口”、“刀”这三个基础字,然后按构字原理循序渐进地联系相关字形进行教学,就会引出一系列的互有联系的字形。如以“日”为义符,可以组成“明、杲、杳”等会意字,“暖、晴、晚、旺”等形声字;以“口”为义符,可以组成“名、鸣”等会意字和“召、叫、喊、啡”等形声字,以“口”为声符,还能产生“扣、叩”等形声字;“刀”作为构件,同样能构成“利、则”等会意字和“叨、忉”等形声字;进而“召”又组成“昭、招、沼、诏、迢、笤、龆、髫、苕、绍、邵、韶、劭”,又组成“照”……诸如此类,先识字成为后识字的基础,相关相联的字互为背景,互有联系又互为区别,这样从字理出发按构形规律成系统的教学汉字,比起忽略字际关系的死教硬记,效果会好很多。字理教学就是强调字理的系统性,讲一个字可以联系一串字、一批字。这些互有关联的字使孩子从认识字到理解字,形成了一个易区分、有联系的识字体系,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

三、字理识字有助于掌握词义的系统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记录汉语语词的。汉字在构形的时候,与语词的某一个意义有联系,这样一个意义我们通常把它看作是字的本义。本义是其他意义产生的根源,如果我们掌握词的本义,其他的意义会与它发生联系,掌握起来就容易了。比如“兵”,现字形已变异,其理不显。追其字源,兵上从斤,底下从两个手,就是两个手拿着一个斤,斤表示斧头,而斧头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古代经常用斤作为武器的代表,因此从字源的构形上看,这个字的本意是武器。“短兵相接”里的“兵”就是指武器。武器是由人拿着的,所以拿着武器去打仗的人就叫做兵,这就是士兵的意思,所谓“兵来将挡”的“兵”就是指士兵。士兵拿着武器去打仗,这是军事行动,“兵”可以指代战争,因此“兵”还有军事、战争的含义,“纸上谈兵”、“兵不厌诈”的“兵”不是指士兵,也不是武器,而是指战争、兵法,是更抽象的含义。这些义项都与本义“武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都可以叫做引申义。我们在掌握字形的本义后,就能将一串引申意义联系起来,这比单个记忆掌握要牢固、有效得多,使学生对词义有了更深入、系统的掌握。

小学低年段以识字为主,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对识字的输入量和巩固率都有制约。字理识字教学,从汉字的构形理据出发,给孩子讲解汉字的来源与演变的过程,把汉字变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一则则有趣的故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使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总之,字理识字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增强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

【关键词】汉字;视觉艺术;文化;书法

汉字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华的民族历史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史,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征,这一特点在世界文字之林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汉字是中华名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若要谈论汉字,就不能不提到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汉字艺术的发展探讨其魅力所在。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从图画到定型,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甲骨文开启了我们汉字文明早期的艺术篇章,跟随历史的车轮,我们的汉字又迎来了华丽的艺术盛宴,那就是与甲骨相比毫不逊色的金文。在雍容华贵的青铜器铸写文字,汉字在成长的过程中过了一段奢侈华丽的日子。

金文在青铜上的华丽到秦统一开始没落,而与其辉映的“石刻文字”成为了金文的后续,殷周时期铁还没有产生,所以铭文都用铜铸,自春秋之际铁器面世,石刻文字便凭借比“青铜器”更普遍也容易得到的这种优势而风起云涌,记事在文字载体不断变换的后来,石刻都没有被淘汰,也随着文字的发展,展现属于汉字的独特艺术魅力。

汉字初显规范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政策开始,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的一下俗字体,加以规范,就形成了新的自己小篆。而成就小篆的人,李斯可是功不可没。小篆的字给人的反角是没有棱角和锋芒,但是又有不失自己的格调和锋芒,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堪称开创先河。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简帛书体是写在竹简和缯帛上的民间书体,在中国简帛文字是起源很早,发现和兴盛很晚的特殊载体方法。简帛的使用时间,大约在春秋晚期至魏晋时期,这个时代,跨越了战国、秦、西汉、新莽、东汉、三国、晋等七个历史时期,长达1000多年。在纸张未发明之前,竹简和缯帛是记录文字的主要载体,简帛书体已经日渐引起广大学者、专家、书法艺术家的重视,其艺术审美价值也被许多人所认识。

到了汉朝,文字载体因为纸张的出现而一统天下,直到今天,纸在记录文字的所有材料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纸不仅克服了以前文字载体以较大的质量承载较少的文字的缺陷,更是最大限度的营造了文字书写的美学塑造空间,纸和字的完美结合,为汉字艺术发展拉开了最隆重华丽的空间。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当书法的载体与书写方式都稳定下来以后,中国的汉字艺术被古今中外的书法家们推向,建立起了最独特的汉字艺术殿堂,一直到近代,汉字的艺术魅力非其他文字可以比拟的,而随着汉字艺术的发展与变迁,其书写方式、材料及表现手法都出现了新的争鸣,这些争鸣虽然有些并不一定正确,但对于汉字艺术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经有人提出废弃汉字,改用拼音文字,我不否认拼音文字也有它一定的优点,本文也不再从汉字的实用角度来谈,就从艺术角度上,拼音字母组合是无法达到汉字横、竖、撇、点、捺、折、勾组合的艺术形态,在中国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不仅仅是文字,还是美妙的图画,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的艺术历程,到我们今天所欣赏到了汉字艺术盛宴,更不是别的文字可以比拟的。

综上可知,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形体的演变,载体的变化,书写工具的不同,所以我们再来看汉字艺术,不得不被他沉淀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所折服。在汉字艺术发展的这场文化盛宴里,我们享受了先辈们留下的灿烂遗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攀升,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学习我们的汉字、我们的文化艺术,使其焕发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劝学》(荀子)作为教学案例来阐释“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试图将汉字造字法推广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与学之中,让其成为文言文教学中“应试”与“应需”的均衡器。

关键词 :汉字造字法 六书 文言文教学

一、造字法引入让语文教学从“应试”走向“应需”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的核心部分,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意义重大。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语文(2012版)》(简称《意见》)对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作了以下说明:“1.理解并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理解版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法和词类活用现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培养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3.理解常见文言文体的特征和常用的写作技巧,明确文体和技巧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赏析文章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精妙。4.赏析人物形象、体验作者情感、体会作品思想,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并从历史视角和当代立场评价文章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5.背诵《意见》中规定的经典名篇,汲取语言营养,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这一说明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是相一致的。它能够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维度中获得发展。

然而,一方面由于文言离现代学生生活时代较远,语言使用环境悬殊,字词生疏难懂,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兴趣不多。另一方面,文言文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再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以致在学生中流传着“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的说法。因此,无论在心理层面还是实际兴趣方面,文言文是绝大多数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

然而,教师可以将汉字的造字法引入高中文言文的常规教学中去。造字法是极具语文味的教学内容。它指的是一种文字系统里的每个字是怎样从无到有被造出来的。一方面,在“六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汉字形成演变的特点,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真正打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他们才能够迈出第二步去接受、学习文言文。其二,这也可以让学生在感受汉字音形义相糅合的构造之美的同时,触摸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的脉搏,嫁接起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传承之桥,从而促进文言文教学。

也就是说,将汉字造字法推广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与学上去,让造字法成为文言文教学中“应试”与“应需”的均衡器。所谓“应需”,即通过对学生进行某种刺激,让其内心主动地形成一种对文言阅读的强烈渴求,这种内心主动的渴求是推动学生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受这种由兴趣而产生的渴求的刺激,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到文言学习中去,自主地寻找培养良好古汉语语感的方式与途径,从而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深化热爱祖国母语的感情,更深层次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谓“应试”,即一名高中生在该阶段所要具备的高中语文文言最基本的素养。这属于应用的层面。即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功利性来讲,“应试”直接的评价方式呈现在卷面或成绩上。

“应试”的结果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下降,而汉字造字法选取一些典型性的汉字的变形历史或造字意义来进行解释,语言文字的魅力便可一览无余。将造字法引入高中语文文言教学中来,让学生内心对文字产生真正的兴趣,文言文教学课堂便瞬间“活”起来了。

二、“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实践

汉字起源于图画文字,但汉字又是表意文字,因此我们说汉字的理据性是与生俱来的。但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演变发展,有限的文字符号,其词语意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引申,文字符号变得越来越抽象。汉字这种演变过程中的隶变、简化等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汉字的理据性,但是汉字的理据性依然存在。

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的“六书说”便是对汉字理据性的有力证明。它系统地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并提出了“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其中,“六书”不能单纯地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而前三种造字法——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的理据性可通过汉字的演变历程清晰地看出。形声字的理据性可从形声字形旁的形体上直接看出。“六书”理论对汉字变化规律和构成的阐释,有力地说明了汉字的理据性。汉字的理据性运用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提高我们文言教学的效率。

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对汉字进行“六书”分类,根据不同分类的特点,结合汉字的发展和历史,揭示汉字的内部理据,将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六书”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步骤为:首先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即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展示图片或由教师在黑板上勾画,这是一个直观的过程,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这个字的意义。再次,根据所展现出的图片,教师再仔细说明其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过程,这很容易帮助学生记住现代汉字的字形,并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汉字会是这样写的。最后,记住该汉字的读音,这样学生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个汉字的整个系统——形、音、义的结合体了。

例1,以前在教学荀子的《劝学》后得到的反馈是:很多学生对于文中两句话的默写总是出错。这两句话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中的“致”和“至”,学生总是屡写屡错。因此在这一次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参考《说文解字》,运用“六书理论”试图将这两字的区别告诉学生。

“至”,象形字。“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因此“至”的本义为“到来、到达”。

“致”,形声字,《说文解字》:“[卷五][夊部]:致,送诣也。从夊从至。陟利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送诣也。言部曰。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致”,左边为“至”,右边为“攵(反文旁)”。

“攵”即“攴”。“攴”字象形,《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或持鞭击打之形。从“攴”“攵”旁的汉字,本义大多与鞭打、敲打有关。

从“至”“致”“攵”三者的甲骨文可以看出,“至”“致”二字的区别就在于“攵”。两者都有“到达”之意。但“致”因多了“攵”,这个“到达”的意思,确切地说是“凭借他人的帮助而到达”。这正与文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意思吻合。相反,“至”就是指“不借助外物的自然到达。”

许慎将象形字定义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诸拙,日月是也。”象形文字,每个文字就像一幅图画,形象地展现出上古先民们对客观现实世界事物的认识。根据象形字这样的特点,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图画进行教学。图画直观而形象地展示了汉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告诉他们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沉淀着中华上古先民的智慧,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更感兴趣。

例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就”为何有“接近、靠近”之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桂馥注:“此言人就高以居也。”孔广居注:“京,高丘也。古时洪水横流,故高丘之异于凡者人就之。”因此,“就”的本义为“到高处去住”。后来词义又引申为“靠近(高处);走进;趋向(高处)”,再引申为“担任”(如:就职、就事)、“完成”,即“已到达高处”。而后来的这几个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出发,意义上都是有联系的。

例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疾”的词义形成过程。

甲骨文= ,像一个人在战场上被箭所射中。《说文》:“疾,病也。从疒矢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 因此,“疾”的本义为“中箭受伤,卧床休养”。又因“从矢会意,矢之去甚速”,因此,“疾”又有“快,速”之义,联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该语境,“快,速”之义又引申为“(声音)洪亮”。

后来“中箭受伤”这一本义引申为形容词“疼痛的”之义(如:痛心疾首)、动词“厌恶、憎恨”之义(如:疾恶如仇)等。

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绝”的词义形成过程。

《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因此,“绝”本义为“将丝线切断”,引申为“断,断绝”“停止、消失”之义。两山断绝,如何到达?那么只有“横渡”了。因此,“绝”又引申为动词“横渡”之义。

三、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建议

在中学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较高的认识功能,它是广大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它使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利用“六书”理论进行文言文教学,这是一件值得推广与普及的文言字词教学方法。汉字的形体结构很有奥妙,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由形而义的过程,又是有道理可言的。因此,学会用此知识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便可以形成师生之间语文文言文教与学的快乐气氛,以此来代替机械地死记文言词义的方法。

当然,教师也不能简单生硬地套用传统“六书”理论。一味地理论解释或许会让学生陷入新的枯燥中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时,不妨采用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解说象形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图示教学法、联想教学法。图式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图片呈现,它能将字形、字形演变过程以及中国祖先的造字意图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联想教学法则是一种在图式教学基础之上的适应学生年龄层次的教学方法。它需要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寻找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点,从而更好地记忆、理解词义。

总而言之,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它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何让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或许汉字造字法可成为一渠活水,让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真正“活泛”起来!

参考文献:

[1]杨自俭.字本位理论与应用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注意实效 做法措施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一年级就尝试让字理识字进入课堂,抓住汉字的组构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把点点画画组成的方块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使学生从汉字构造意义上理解字的音、形、义,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从而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一、关注写字细节,夯实写字基础

低年级写字教学是学生写字起步的关键时期,抓好低年级学生写好汉字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必须从细节上抓起,让学生体验写字的乐趣,从而在学生中形成了“提笔即是练字”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写字基础。

1.写字姿势次次抓。在写字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首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而不是把字写好。“练字先练姿”,无论是书法家撰写的书法专著,还是教育部门编写的小学写字教材,都把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放在首要位置。可见,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小学生写好字的必要前提条件。

在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学生书写汉字必须首先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字时要做到:头正、肩平、身直、臂开、足安、臂稳,眼睛离书本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胸口离课桌一拳。每次学生们写字前,我都要提醒,而且每当学生们出现错误姿势时,我都会及时地、不厌其烦地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正常的写字姿势。

2.执笔方法多指导、常督促。晋卫夫人在《笔陈图》中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这是很有道理的。为此,我提出几点应对措施是:第一,教师必须自己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第二,除了要加强面上的执笔方法教学以外,还必须进行大量的个别示范和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要手把手地教。第三,要经常注意反复提醒随时纠正学生中错误的执笔方法和书写角度,使之逐渐养成正确的执笔习惯。第四,在班级形成正确执笔姿势的舆论,让同桌互相督促,每小组设立“写字监督组长”,在平时写字中起到督促作用。第五,与家长形成齐抓执笔姿势的共识。

3.重视基本笔画的教学,强化关键笔画,写好笔画是写好字的基础。低年级学生所接触的主要是基本笔画。基本笔画是笔画教学的基础,低年级要重视笔画的教学,笔画教学不能单纯地让学生笔画,应以笔画教学为重点,兼顾练字,否则,学生们会感到单调、枯燥。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八种,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也不能过高,一般只要求他们做到“横平竖直,撇有尖,捺有脚”就行了。同时,教师的示范很重要,不仅是教师在写单个笔画的时候要规范,只要是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的字,每一笔每一画都要写规范。对于一些难接受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手把手地教,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们其它由基本笔画变化出来的名称,要笔笔指导到位,教给学生们书写方法。

4.重点指导关键笔画。每个汉字中都会有些笔画对字的重心平稳,结构舒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关键笔画,每次进行写字教学,我总喜欢把写字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们,先让他们仔细观察,观察字中有哪些关键笔画,说说怎样才能将这些笔画写好,接着我会根据学生们的观察所得进行范写,最后还鼓励学生对同伴写的字进行点评。

二、借助图画,加深对汉字本意的理解

汉字中的象形字是运用描摹事物形状的方法来造字的。识字教学之初的象形字教学可以利用图形,把汉字变成一幅幅图画,把理解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难度分解降低,其基本模式为“明理――析形”。明理是指通过展示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形理据,析形是指在了解汉字的大体演变过程后,引导学生将楷体字各部分与客观物体各部位进行对应分析,进一步了解汉字形体的由来。如我在教“山”字,通过展示群山图,群山抽象图,古体“山”和楷体“山”,表现出“山”字的大体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山”字就是群山的象形,这就是明理。然后引导学生将“山”字和各部分与群山图各部位对照,明确“山”字各部分是怎样形成的,这就是析形。这样图字结合,了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汉字本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发现汉字形象美的审美享受中,油然而生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诱发起学生的创造激情。

三、教好部首,增强学习形声字的能力

篇7

一、图像记忆法

汉字有多种造字方法,根据造法不同,分成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等。在小学的初始阶段,学生认字之初就是从象形字开始的。所谓象形,就是按物赋形,用画的方法来指代自然万物的,所以,中国汉字是表意的,从文字本身就可以看出文字的意义来。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教学。把现在看来比较抽象的汉字还原成动人的图像,比如“日月水火土”这一课,教材为我们编排了插图,可谓图文并茂,也意在通过图画帮助学生认识汉字,这样编排不仅传递了象形文字的信息,而且利用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小学生来讲,形象化的东西更便于记忆。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掌握它的本质特征,再找到文字和图画的相同之处。文字是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的,可以给学生写出文字演变的轨迹,写出不同书法中汉字的形状,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演变规律,可以从简化字而上溯回繁体字时的字形,对他们牢牢的把握文字和理解汉字文化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样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还可以方便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学生掌握了象形和会意文字后,就能够学会将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记忆,为以后的汉字学习打下基础。

二、联想记忆法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联想能力强,很容易从类似的事物上展开广泛的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联想能力学习汉字,帮助学生建立汉字之间彼此的联系,让汉字融入到一个系统中去。首先是形似字之间的联想记忆,在学习新字的时候联想起以前学过的在字形上相似的汉字,这样不仅复习了旧有汉字,也能够帮助学生很快地认识新学的汉字。比如,在学习“目”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说,太阳是圆的,是个“o”,我们向东方望去,地平线是个“一”,太阳刚露出地面,还有一半没有露出来,所以,那个“一”字在“O”中,我们这样写“日”。等到太阳升上了天空,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了,我们的眼睛有两个,所以我们这样看太阳,那就是“目”。在学习“池”的时候,自然可以联系“地、他”等汉字来学。其次是同音字的联系学习法。例如在学习“园”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写出能想到的字,比如,“元、远、院”等,还有“圆”,这个字不仅在字音上相似,在字形上也相近,需要学生特别的注意他们之间在意义上的区别。

三、捆绑记忆法

这里所说的捆绑,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为的是有趣和活泼,并不是真的指捆绑什么,而是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将汉字和某些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使汉字和具体生动的事物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某一物马上就能想到学习过的汉字。根据记忆的科学规律,单独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往往最难以记住,如果将它与周围事物建立联系,就能降低其记忆的难度。在学习那些动词时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方法,比如学习“顶”字,就可以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用一个动作来演示这个字,看哪一位学生演示的最形象,最能让小学生接受。有学生用膝盖顶桌子,有学生用拳头相项,还有个学生在头上顶着一本书。我认为最后一个是最形象的,书横放着,像个“一”,人站在像个竖着的“一”字,那就是“丁”,而“页”就是书页,就是书。学生们都哈哈大笑,在快乐中很快地记住了这个“顶”字。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习兴趣,很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还比如在学习“看”时,像齐天大圣那样把手遮在眼睛上,“手”在“目”上就是个看字,也很形象。凡此种种,其他的名词也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

篇8

然而,若不明了其中奥妙,中国企业也许会在市场竞争中绕一个大弯子。众所周知,标志对于塑造品牌、塑造企业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志的设计方法有多种,如采用几何形、自然形、人物形、动物形、花木形等,文字标志以其文化性、时尚感及表形表义的双重作用在标志"家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许多著名大公司都采用文字作为公司标志,如世界十大著名企业及著名商标中,有一半都是采用文字作为标志的。

欧洲的拉丁字母最初起源于图画,后来规范为腓尼基字体,最后到古罗马体,逐渐形成水平位置上的正方、长方、三角、圆、垂直、水平、统一斜度的规范性字体。它以最简洁的符号形式表现,具有高度识别性,这种强化视觉识别或阅读的成功性演变在现代世界通用语言中一直被沿用。拉丁文字由26个字母组成,为了更加简洁易记,以单个字母为设计元素的文字标志非常普及,如字母"E"的变形延展,字母"H"的夸张修饰等,然而企业太多,字母有限,用得太多也许会有雷同感甚至相互混淆。

汉字的原始雏形也是图画,从皇帝时期的仓颉造字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再到秦汉时的小篆、古隶和宋明时的印刷字体,直到我们现在常用的宋体、黑体、仿宋、综艺、琥珀、圆体等,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的观念而产生的,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观念,那就是人类并非宇宙创造的中心,而是自然中次要的部分,能否符合大自然的韵律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如此强调自然的形态与模式,汉字的创造无疑也遵循这一法则,即模拟自然,将物的形简化地融会于方正的字体符号之中。这种特征在逐渐演变的汉字构成中也能看出几分,汉字的构成分六部分,古称"六书",其中象形、会意和形声的构字特点,充分说明了汉字不但是一种符号,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表情的意义。象形是指模仿自然物形,以简单的笔划书写而成的字,它不仅表达了自然物形的含义,还具有文字符号的性质。会意是指将两个字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文字,如二"木"成"林",三"木"成"森"等。形声是指形与声结合构成的文字,如"闷"字,为"门"之形与"心"之意构合而成;"河"字为"水"之形与"可"之声合而为之。汉字的另一个特点是汉字一个字本身就代表一种或多种意义,这一点,拉丁文字的一个字母却不能完成。在文人士大夫创造了优秀的书体与书法作品的同时,民间艺人也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无数巧妙而极富视觉意趣的字体图形。汉字不只是交流信息的语言符号,更被作为个性品味极强的艺术品而大放异彩。如用来招揽顾客的幌子、节庆与民俗活动中的吉语、吉祥纹样中的连笔字等,具体来说,如早期的蝌蚪文和鸟虫书(最早的物形字);秦汉时宫殿上的瓦当字(一般为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延年益寿"等);钱币字(如圆钱纹中"唯吾知足"四个字都有一个口字,以口字为中心,互相借用);剪纸字(如"飞龙戏珠",以双龙蟠绕表现草体飞字),等等。这类反映日常生活形态的杰作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篇9

年段越高,生字教学就越被淡化,高段的语文教学将重心都放在了课文的阅读和分析上,忽略了生字教学。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不论是高段还是低段都应重视。那么高段的字词教学应如何实施呢?

一、自学,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秦兵马俑》第一次生字教学:

出示词语:拱形、军吏、战靴、铜戈、擎着、下跪、模拟、所向披靡、向上翘起、神态严峻、战车千乘

小组自学:(1)用多种形式认读词语;(2)正音:靡(第三声)、乘(shèng);(3)词语的意思。

第二次教学:

出示词语:所向披靡、战车千乘、擎着利剑、握着铜戈、军吏

自学:(1)正音“靡”、“乘”,理解“所向披靡”、“战车千乘”;(2)学习“吏”和“戈”。

课前,教师把生字学习作为预习的重点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借助工具书或其他途径自主学习。教师在第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除了“靡、擎、戈、吏、乘(shèng)”,其他词语,学生都掌握得很好。根据这个情况,在第二次教学时,教师将重点放在“所向披靡、战车千乘、擎着利剑、握着铜戈” 等生词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和意愿,确定合适的内容和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合在一起,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讲解字理,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生字“吏”教学片段:

师:“吏”指什么?

生1:官吏。

师:哪个字和它很像?

生2:“史”。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生3:“吏”比“史”多一横。

师:这一横代表什么?其实它大有来头。(出示“吏之治人,心主於一,故从一”)官吏虽有千万,但他们只听命于一人,那就是皇帝,因此,这一横指的是——

生:(齐)皇帝。

师:这一横还有一种说法——(出示“奉法为吏”)意思是官吏要遵守法制,而法制是说一不二的。

在高段的字词教学中,教师要追根溯源,引导学生体味汉字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字理,感受汉字的魅力。

三、勤于练字,提升汉字书写能力

生字“戈”教学片段:

师:戈是什么东西?

生1:一种兵器。

师:是的,戈是一种青铜制的兵器。(出示文字演变的过程)大家看,最早的时候,“戈”是这样写的,然后慢慢地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这个字是怎么写成的?

生2:上面的横和点就是一把戈。

师:是的,斜勾和撇像什么?

生3:像人的手。

师:是呀,这个“戈”字就好像是人拿着一把戈。这个字要写漂亮,关键要写好哪一笔?

生4:斜勾很重要,要写得长一点。

师:起笔也很重要,在横的中间偏右穿过才好看。

生5:撇也很重要,如果写得短,这个字的重心就不稳了。

师:是的,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的。(范写)请大家在本子上认真写两遍。

……

师:大家评一评,他写得怎么样?(生答略。)

生二次修改、练习。

写字是生字教学的一部分,在低段教学中,教师每节课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可是在高段的语文课堂上却极少看到。课标(修订版)要求教师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由此可见,高段写字教学与低中段一样重要。写字教学,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写正确”和“写美观”。在“戈”字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两个步骤进行写字教学,解决了两个问题。“戈”字只有四笔,看似简单,学生却容易写错,或者多一横,或者少一撇,或者漏一点,因此,教师要展示文字演变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戈”的构造原理,解决“写正确”的问题。接着,教师又通过笔画分解、范写、讲评和修改的方法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幼儿;识字;汉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2;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72-01帮助幼儿识字,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识字教学往往较为枯燥,很难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幼儿教师需要想一些好方法激发学生对于识字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该引起每个幼儿教师的重视,因为这是一种相对而言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让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通过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以它无可比拟的形象性、生动性、便利性,帮助教师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当教师通过计算机将一些要学的字进行动画改编之后,学生们都发出“老师,好神奇”的惊叹。看到学生眼中出现的那种好奇与兴奋,教师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多媒体可以凭借它的强大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些复杂的操作,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有些幼儿看到教师使用计算机即兴操作之后,提出想试一下的要求。教师可以手把手地进行教学,让幼儿感受到多媒体带给他们的新奇感,在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以后,成功的快乐会让他们整堂课都处于兴奋之中。经过这样的铺垫,教师正式教学生进行识字,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下也变得很配合。使用多媒体帮助幼儿识字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对于识字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幼儿在思维的过程中离不开形象的辅助,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生动形象地将所要传达的知识点直观地向学生表现出来,使得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更加具体,使静态变为动态,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生“形似识字”的时候,“林”这个字,就可以先使用多媒体将“木”这个字慢慢地演化成为一棵树,再慢慢地让学生理解两棵树合起来的字叫作“林”,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与汉字的联系性。接着再通过多媒体设计猜字游戏,可以选出一些象形字,然后配上相应的图片,将它们打乱,让学生进行配对,等到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再进行纠正和指导,很快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这些字。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可以根据所学字的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形象化和生动化,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

幼儿对于颜色丰富的图片和动画是没有抵抗力的,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质,将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图画和声音的配合融入到日常的识字教学中,提高他们对于识字的兴趣。难度较大的字也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减小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这些字。教师在进行识字课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编辑作用,制作一些对学生有着较大吸引力的课件,帮助学生加快识字的进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整堂课的有效编排,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一步步都会显得很有条理。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些关于识字的小游戏。例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看图猜字:给学生一些字,让他们看着图片选出一个和图片相关的。学生对游戏是极为热衷的,游戏教学能够帮助教师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有了这样的教学策略,识字教学也很容易达到目标。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规律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的复合体,其博大精深,一个人是很难认识所有汉字的。但是,汉字具有自身的规律。比如,有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所以,在进行识字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的规律,提高识字效率。幼儿的知识面还较为狭窄,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口头描述帮助学生学习汉字的规律,学生是很难自我消化,掌握这些规律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向学生渗透汉字的规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到汉字背后隐藏的规律。例如,教“鸟”这个汉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先向学生展示一张鸟的图片,然后进行一步步改变,从最初的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学生很直观地观察到汉字演变过程,对于汉字演变的规律也能够较好理解。总之,教幼儿识字不能只教会学生这个字,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识字的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对于幼儿识字教学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汉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特点,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识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识字的兴趣,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维军.幼儿识字教育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2]张炳林.幼儿教育软件设计与开发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