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的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物的发展史

篇1

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因其规模大、产品新、信息多逐渐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专业物流展览会之一。今年9月12日至15日举行的“2006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吸引了来自包括日本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334家公司参展,摊位达1967个,涉及物流、交通、仓储、包装、信息、自动化生产及应用等各类企业,展品汇集了亚洲最新的物流机械、物流管理系统以及物流信息软件,入场观众逾12万人次。

“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由日本五大商会联合举办。本次展览的宣传口号是“安全、环保、与社会和谐共存”。展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大福公司副社长小林史男在诠释这一口号时指出,从安全、环保的角度看,企业必须从高起点来审视新的价值观,解决方案中必须要加重环保、安全的元素,构筑一个企业、服务和消费者三方面都可以接受的方案,以达到整体社会和谐的效果。纵观整个展会,记者发现“安全、环保、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理念不仅仅停留在主办者的宣传口号上,它如同风向标,在展会上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大福公司的三大主题

看趋势必看龙头。作为世界领先的物流系统集成商――日本大福公司理所当然地成为本次物流展的明星。这不仅仅因其展位面积最大(大约1350平方米),展区布置的最豪华,也不在于大福公司已经连续两次担当东京物流展的执行委员会主席,大福公司的龙头地位在于它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透过大福公司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可以洞悉物流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创建于1937年的大福公司,近70年来一直把持续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从1975年开始生产塑料托盘,到目前提供全套物流设备,大福以“更快、更便宜、更安全”为生产方向,以“日进日新”为经营理念,不断将最新技术引入产品生产与物流系统规划建设。在研发方面,大福的研发费用约占公司销售额的5%,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0%以上,从而使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在本次展览上,大福以“大福物流解决方案,创造出新的价值”为主题,展出了三大主题板块,分别是世界上最高效的自动化立体仓库、RFID全球一体化的应对力、物流系统的安全管控。每个主题既有实物展示,又有现场说明会。

在“世界上最高效的自动化立体仓库”这个板块里,大福展示的是一个未来概念的立体仓库,一个巷道配有两台堆垛机,它们在同一系统中搬运储存,其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让人叹为观止。他们以每分钟400米的速度行走,有时各自分别运作,有时两台互相合作搬运货物,就像是两个体操运动员在你的面前翻舞。其处理能力达到每小时800件,实现了世界最高能力。

在自动化立体库领域,大福公司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巷道堆垛机的运行能力主要由机械的速度模式来决定,因此,当时的最高走行速度不过100米/分,最高升降速度不过20米/分。80年代后期开发的变频器速度控制方式大大改变了堆垛机的速度控制。运用这一技术,大福公司在2002年的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上推出了AS21模式自动化立体仓库。AS21模式实现了没有冲击的平稳速度控制,达到了高效能化。2004年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大福公司推出的是超高效能的堆垛机“H-V1”型,其行走速度高达每分钟500米,处理能力为每小时500箱。一次次向极限挑战,一次次向“高效能”冲刺,通过展览,人们可以见证大福公司的创新成果。当然,作为技术的先导,大福公司也享受到了创新带来的硕果。目前大福自动化立体仓库已经占据全球销量的半壁河山。

如何将RFID这项新技术应用到物流装备系统之中,是近年来大福公司一直关注的问题。在“RFID全球一体化的应对力”这一板块里,大福展示的正是这方面的成果。目前大福正在着力研究RFID技术与WMS系统有效配合,并在以物流箱为单位的RFID的普及应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在“物流系统的安全管控”这个板块里,大福公司用生动的现实模拟表演展示了12种可能出现的物流系统的安全问题。这其中既包括与人相关的安全技术,也包括与系统相关的安全技术。同时,大福还演示了在系统进行的过程中如何预防系统出现的问题,当出了问题之后如何通过远程操作对系统进行诊断和维护,并排除故障。在应对自然灾害面前,大福公司的防震立体库的对比演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RFID成为焦点

在展会上,RFID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无论是物流集成商,还是输送设备生产商,都把RFID的应用当作当前研发的重点。事实上,RFID技术并非新发明,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物流界的新宠。原因何在?也许我们可以从日本大福公司FA&DA事业部物流计划部理事本方迁则先生的分析中得到答案。

本方迁则认为,日本的物流技术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1960~1970年代的省人力化、1970~1980年代的无人化、1980~1990年代的协调化、1990~2000年代的高性能化四个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都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彼此促进。在省人力化阶段,以人工操作机械为主,最具代表性的设备是运输机;在无人化阶段,大量采用条形码技术给货物加入信息,自动仓库、AGV、TU大型系统是其主流物流设备;在协调化阶段,企业内部的物流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与人相互协调,由于信息网络化,企业与企业间沟通便利,这一阶段设备的特点是制造机械和自动化仓库的结合;高性能化阶段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企业管理从内部延伸到外部从而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在物流设备方面自动仓库的高性能化得以实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关键,这恰恰是RFID技术最突出的优点之一。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虽然RFID用途非常广泛,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是RFID技术最大的舞台。

就在2006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举办的同时,日本第八届自动识别综合展也在比邻展馆同时举行,所以,观众得以在两个场馆穿梭,从比较借鉴中获得更多收益。有些RFID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和标签的使用创意,让人眼界大开。(见图)有专家指出,RFID在使用上的技术约束并不是最大的障碍,目前的难点在于标准。如果超高频频段(UHF)开放,那么RFID的应用将迎来一个新时代。因为UHF频段的RFID装置发射功率大,电波传送距离远,又容易与手机信号相互干扰,所以UHF在使用上受到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更大限制。但正是由于在这个频段上RFID性能的优越性,业界认为它将能够解决最为棘手的应用问题,故而市场对它的期望值极高。9月12日,“2006东京国际物流综合展”开幕当天的日本某报纸头版头条新闻就是《日本总务省决定在年内对远距离电子标签解禁》。这一消息无疑给业界一个极大的鼓舞。

环保节能产品唱主角

日本物流管理系统协会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经济在度过了低迷复苏后,已经明显好转。具体表现在订单上升,货量增加,库存和仓库管理业务需求上扬,库存周期缩短而流通在加快。这些表现对物流管理效率和配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使第三方有效解决方案层出不穷,也使物流设备,特别是高性能的装备供不应求。事实上,经济景气带来的市场繁荣在这一次展会上处处显现。托盘、货架、叉车、起重机、仓储系统、各种工业车辆、打包机械、第三方物流产品、软件等各种物流产品都似乎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更为明显的一点是,环保、安全、节能的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旋律。

在展会上。多家日本汽车厂展出了多款运输车辆,无论是适于城市配送的短途物流车,还是适于长途运输的重卡,无不讲究舒适、安全、实用、美观,同时均强调其油耗低,符合日本今年初颁布的废气排放标准。

篇2

关键词:市场;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04-3

1 国内外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

早在20世纪20年代,为了克服保护地土壤因连作而带来的病害和盐渍危害,国外就以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无公害蔬菜。在世界范围来说,无公害蔬菜的发展由来已久。到了20世纪90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已开始向要求更高的有机蔬菜发展。而我国无公害蔬菜起步较晚,大规模的开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纵观世界各国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对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模式作一个对比,以期对我国今后的无公害蔬菜发展有一点启示。下面就针对几个典型范例做一下对比。

1.1 日本模式

日本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农户+农协+批发市场”、“农户+集货商人+批发市场”、“农户+集货市场+批发市场”、“农户+批发市场”等,其中以第一种为主要发展模式。农户负责蔬菜的生产,然后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将产品销售出去,而所有的方式几乎都要通过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在日本无公害蔬菜的流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及时调节供给、信息以及促成市场价格的形成。无公害蔬菜的等级检测也是在批发市场完成,然后才由批发市场分发到各大零售店及超级市场进行零售。正是由于批发市场的这种关键作用,日本政府对于批发市场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专门对批发市场的通讯设施、人员配备、销售方法、卫生检疫以及维护市场环境方面制订了一系列制度,使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1.2 美国模式

美国农业属于大农场农业,产业化程度很高,其蔬菜种植同属于大农场种植,全美有一半的蔬菜产于加利福尼亚州。“农场(公司)+农协(非政府组织)”、“农场+企业”模式是美国有机蔬菜发展的主要模式。一般来说农场规模都很大,现代化程度很高,由农场完成蔬菜的生产,之后由农协等非政府组织负责对蔬菜进行检测并推广,进入超级市场零售。

1.3 国内模式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大陆地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并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地区发展的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当前主要有“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蔬菜经纪人)+龙头企业”、“农户+产销合作社+市场”等,其中以后两种模式最为常见,也最为成熟。三种模式中农户均作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源头负责生产,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中合作社或蔬菜经纪人负责蔬菜的销售,通过这一中间环节的联结,蔬菜进入龙头企业进行加工或包装,最终进入零售渠道。龙头企业的作用较为重要,其负责蔬菜的检测及再加工,是这种模式中的关键一环。“农户+产销合作社+市场”模式中,产销合作社的作用至关重要,其已不再仅仅是起到联结作用,更多的是起到辅助及引导作用,此模式中产销合作社的结构已非常健全,有自己的技术人员、销售队伍及运输队伍,掌握着最新的市场信息,不但能解决蔬菜销售问题,而且能够带动起地方市场的发展。上述几种模式各有特点,支撑着我国各地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

2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情况

2.1 西柏店村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必要性

2.1.1 区位因素的限制 西柏店村位于北京市平谷区西部,村域面积1.2km2,耕地面积800亩,用于蔬菜生产330亩、养殖业用地200亩、林果业用地200亩、养鱼水面80亩。全村现有220户、村民707人,其中劳动力420人。地处京郊的天然优势,加上村域面积小、劳动力少的条件限制,决定了西柏店村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只有为京城提供日常农副产品才能获得最大收益。西柏店村距离北京城区只有1小时的车程,具有产地即市场的优势,且市场需求巨大,具备新鲜农产品生产的一切条件,这也是西柏店村最终选择蔬菜种植作为村庄主导产业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 市场的导向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逐渐增强。尤其北京市作为经济发达、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居民对食品卫生及食品质量的要求更高,而相关部门对食品市场准入的监测更加严格,传统上用化肥、农药种植的蔬菜已不再受到人们的认可,反而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的无公害蔬菜越来越得到市场的青睐。消费趋向的变化迫使西柏店村村民必须做出改变,否则将很难收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也看到发展无公害蔬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只有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才能跟上市场的脚步。虽然在无公害蔬菜种植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但由于其在价格及市场需求方面均具有优势,也就打消了人们之前的顾虑。因此,市场是西柏店村选择无公害蔬菜种植的最大动力。

2.1.3 建设生态文明村、开展循环农业的需要 西柏店村2006年荣获“北京郊区生态文明村”、“京郊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先进村”和“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村”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首都绿色村庄”、“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和“全国绿色小康村”荣誉称号,2008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定为“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示范村”。如今全村上下正齐心协力向着创办“全国生态文明村”的目标努力,而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西柏店村还正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建设循环农业的项目,无公害蔬菜也是循环农业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为西柏店村开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提出了客观要求。

2.2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及发展状况

2.2.1 市场催生的“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并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种植及经营模式。具体说来就是“农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西柏店村首创,而是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在开展的一种模式,西柏店村只是将这种理论上的模式运用得比较到位、发展得比较成功。西柏店村建设成规模的日光温室之初也是在无公害蔬菜的道路上逐步摸索,并非一步到位发展到今天这么规范。最初菜农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品牌和销路,自产自销,工作量大且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村庄年产约200万公斤蔬菜在市场上已经颇具规模效应,北京三安科技公司主动与村庄洽谈合作事宜。为便于收购保证蔬菜及时上市,公司建议村内注册成立蔬菜合作社。于是在韩素菊等人的带领下,2007年3月北京西柏店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西柏店村的蔬菜生产也逐渐实现了订单化。

目前,西柏店村120户菜农已有约100户自愿加入了蔬菜合作社。菜农与三安公司签订供货合同,供货价格与市场价挂钩并在市场价的基础上每市斤提高一毛钱。这种订单模式不仅比原有的自产自销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益,还省去了小批量销售的工作,大大减轻了菜农的负担,因此对菜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目前西柏店村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还负责邻村农户蔬菜的销售,足见这种模式的魅力。而三安公司收购蔬菜之后经过加工包装,产品进入大型超市或卖场,凭借无公害蔬菜特有的价格优势,也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从而保证了买方的利益。此外,根据合作社与公司的协议,三安公司从西柏店村收购的蔬菜还要按市斤返还一部分利润给村合作社,作为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经费及主要成员工资。如此一来,凭借市场这一无形手的支配,从菜农到合作社到企业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收益,即三方共同获利,也唯有如此,这种“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图1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模式运行示意图

为了更好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提高市场认知度及竞争力,西柏店村还将本村生产的蔬菜注册了商标,名为“柏店二仙”,现在这一品牌已初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本村菜农为了维护自有品牌的形象和信誉,也都自觉努力达到无公害要求的各项标准。

2.2.2 无公害的取得 为了真正实现无公害生产,西柏店村在种植蔬菜过程中从各个环节入手保证蔬菜远离污染、符合无公害标准。具体分为产前预防、产中保护、产后检测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贯穿蔬菜生产的整个过程,确保生产出的蔬菜时真正的无公害产品。而在这三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每一步都与西柏店村的这种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即都涉及到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参与。

产前预防:无公害生产最忌讳的是农药与化肥的施用,而不使用农药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为了从源头杜绝污染,打好无公害生产的基础,西柏店村在土壤中施用由三安公司提供的“三安生物土壤净化剂”,从而吸附重金属,降低土壤中有害金属含量。对于病虫害防治问题,西柏店村菜农听取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相关专家的建议,在蔬菜产前采取高温焖棚的办法,借此杀死害虫及其幼虫。根据农科院相关人员用温湿度露点记录仪试验得出一周内的统计数据可知,当室外温度为32-37℃时,测定焖棚期间棚内空气温度的最高值为76.1℃,而土壤温度采取深5cm、10cm随机观测,同期最高温度分别为54.5℃、44.0℃,这一措施虽不能完全杀死害虫,但已经对一些不耐高温的害虫形成了极大的杀伤,具有不错的杀虫效果。

产中保护:为了保证蔬菜的无公害化,西柏店村蔬菜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化肥,而是用经过腐熟的农家肥搭配本村沼气站生产的沼肥,这种搭配不但能保证肥效,还能降低成本同时减少虫害,效果非常显著。经过试验比较测定,施用沼肥与不施用沼肥,黄瓜平均增产28%,增效40%;番茄平均增产22%,增效20%;西葫芦平均增产25%,增效15%;青椒平均增产35%,增效27%。此外三安公司还为菜农提供完全符合无公害生产标准的有机肥料,保证不同品种蔬菜生长的要求。对于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西柏店村禁止施用传统的剧毒农药,取而代之的是物理除虫、生物除虫,如采用黄板杀虫、沼液浸种、防虫网防虫等方法。即使偶尔使用农药,也是使用符合无公害标准的低毒生物农药,如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剂,这些药剂均已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及瑞士(欧盟)IMO有机认证,从而确保蔬菜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如遇到比较难处理的病害或虫害,菜农会请合作社及时联系三安公司,对方会派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帮助解决难题,这也是惠及三方利益的举措。

产后检测:生产过程的预防及保护是确保无公害的重要环节,而产后检测也是无公害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唯有通过权威检测得出的结果才能得到认可、让人信服。西柏店村虽然与三安公司事先签订了供货合同,但双方在交货之前需要由三安公司专业人员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及三安公司标准进行检测,只有各项指标合格的蔬菜瓜果才能进入正常的销售程序,而不合格的产品只能由菜农自己解决,这也就逼迫菜农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按照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能抱有半点侥幸心理。在整个收购检测过程中,蔬菜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负责各方协调及收货工作,确保菜农的产品能够及时上市。

2.2.3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发展成果 西柏店村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几年以来,在相关科研单位及合作方的指导支持下,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生产体系和一套比较完善的操作规程,村民无公害生产的意识及技术都已经能够紧跟当前无公害发展的步伐。无公害蔬菜的开展同时也给西柏店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凭借无公害蔬菜的市场认可度及价格优势,西柏店村菜农的收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2006年尚未建成规模绿色生态园时,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万元,而建成投产后第一年即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就有很大的增长,达到11472元,2008年西柏店村人均纯收入12619元,2009年人均纯收入13860元。如今,“柏店二仙”品牌蔬菜通过了北京五洲恒通认证有限公司的有机产品认证,借助这一利好条件,2010年西柏店村菜农收入一定会有更显著的增长。

2.3 对其他城郊村庄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启示

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其“农户+蔬菜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然而此种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就是过分倚重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因此其他城郊村庄在借鉴该模式的成功经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决策。

2.3.1 注重品牌价值 随着我国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品牌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西柏店村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建设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而当前我国许多蔬菜种植地区品牌意识淡薄,仍处于粗放的初期发展阶段,即使建立品牌后,对品牌的保护也不到位,没有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发挥出来。这些都是包括西柏店村在内的有志于无公害蔬菜发展的村庄应该注意的问题。

2.3.2 严守操作规程 如果决定开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就一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由于无公害蔬菜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隔绝要求较高,相应也就带来一定的难题,许多菜农抱有侥幸心理,在生产过程中不严格照章操作,最终导致蔬菜不达标,遭受巨大损失。西柏店村的发展经验表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也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实现优质优价。

2.3.3 重视合作社的作用 西柏店村虽然创建了蔬菜合作社,并且合作社在蔬菜的产销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合作社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极致,龙头企业的强势将合作社的作用大大削弱了。对于那些没有龙头企业的地区,合作社在无公害蔬菜的运作过程中应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由农户来负责蔬菜的销售既是对人力的极大浪费,也不具有市场话语权。而如果由合作社负责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地区的蔬菜销售,既节省了人力,也会在价格谈判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3 北京市开展无公害蔬菜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倡导并支持蔬菜合作社的建设

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政府涉农部门工作范围限制,权威民间组织较少,结合其他省份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经验,北京市在大力开展无公害蔬菜过程中应注重蔬菜合作社的作用,鼓励建设蔬菜产销合作社,间接提升地区蔬菜经营的规模。如山东省宁津县柴胡店镇东崔村1999年成立的蔬菜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健康快速发展已颇具规模,截至2005年合作社所属的蔬菜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占地8万平方米,有交易大棚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380万元的经济实体。市场日上市车辆2100多辆,日均销售蔬菜60万公斤,日均交易额50万元,客户遍及晋、冀、鲁、豫、辽、吉、黑、蒙、京、津等20多个省、市和地区,成为鲁西北较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正是由于蔬菜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才激活了本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但仅凭合作社自主发展还不够,政府还应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指导并在财政及政策上予以支持,如给予合作社一定的财政补贴并制定相应的减税政策等。

3.2 继续制定并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北京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标准陆续出台,涉及范围更广、规定内容更细,为无公害蔬菜的田间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当前已有的无公害标准不仅包含了无公害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蔬菜质量要求,还具体到了某一种蔬菜生产的操作规程。如由北京市农林局提出、北京市技术监督局批准的《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对所有无公害蔬菜均适用的标准,还有诸如《无公害蔬菜结球甘蓝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绿菜花生产技术规程》等具体某种蔬菜的推荐性标准。然而,北京市无公害蔬菜的发展距离科学化、标准化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还需继续制定并完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并加强宣传和指导,确保标准的顺利执行。

3.3 加大蔬菜质量监管检测力度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全程性对相关部门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北京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全程监管,确保蔬菜生产符合操作要求。同时,作为蔬菜上市进入消费领域前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质检部门除了应规范检测方法、完善检测体系外,还应加大检测力度,确保民众的食品安全。此外,在确定检测标准之后,应建立并完善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蔬菜禁止进入相应市场。

3.4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

无公害蔬菜属于对质量要求较高的食品,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在当前无公害蔬菜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时,应同步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既能对蔬菜生产者形成震慑,又有利于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要求无公害蔬菜产品采用标准包装,注明产地、厂家、联系方式等,从而有利于责任追溯。

参考文献

[1]郭文龙,等.国内外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其施肥技术发展概况[J].陕西农业科学.2005,(1):64-65.

[2]张晓玲.日本无公害蔬菜的产销模式[J].世界农业, 2004(3):33-35.

[3] 郝利,等.循环农业发展路径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 2009(3):104-106.

[4] 郭向东.无公害蔬菜的发展[M].中国民艺出版社, 2006:19-22.

[5] 胡继芳.制约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107-108.

[6] 郁樊敏.美国、加拿大的蔬菜产销[J].长江蔬菜, 2000(2):37-39.

[7] 河北省世行二期项目考察团.美国的无公害农业[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4(8):68-69.

篇3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依据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工作的一种特殊用工方式。劳务派遣制度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迅猛发展于90年代。1990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介绍行规定》,首次提出了职业介绍机构的概念;1995年又颁布《就业登记规定》,所谓的劳动力市场也仅指那些职业介绍机构。1999年北京市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劳务派遣组织管理暂行办法》的地方规章,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对劳务派遣进行了描述。2008年《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结束了劳务派遣无法可依的局面,明确了劳务派遣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对劳务派遣工的劳动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3年7月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工给与了劳动过程中应享有的权利。

二、劳务派遣工的权利在法律中的体现

劳务派遣工的权利在《劳动合同法》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中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行为进行了规范,提高了劳务派遣单位准入门槛,对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保护作出进一步细化。

三、劳务派遣工在我矿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第一,完善劳务派遣职工的地位。

目前我矿的劳务派遣职工有300多人,占全矿在岗职工总人数的36%。我矿在开展劳务派遣职工管理工作中,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视劳务派遣职工为最大财富,将人力资源与我矿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尊重劳务派遣职工的意见,认真听取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意见和建议。

开拓劳务派遣职工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来,让更多想做事,能做事,做好事的职工很快的成长起来,并在不同的岗位中任要职,起到了骨干作用。

目前我矿的生产一线岗位已由派遣职工担起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坚力量,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留住人才,提高他们积极性,我矿除了努力实现劳务派遣职工与正式职工同工同酬的福利待遇外,还创造各种机会,提供给他们更好的工作平台,让他们能够发挥一技之长,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务派遣职工进行表彰,对于长期表现优秀的实干型人才和有特别才干者,我矿都会向公司请示转为正式职工并得以批准,这对我矿的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劳务派遣职工安心踏实的与企业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工会组织要更新观念,明确职责,加强劳务派遣工组织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劳务派遣工已经我国职工队伍的新成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和推动力量。劳务派遣工队伍的稳定与否影响着企业的正常发展。

为切实保障劳务派遣工的政治、劳动、经济权益,2004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组织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及机关的劳务工加入工会的通知》,要求“凡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及机关从业,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含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务工,不论户籍关系在哪里、用工形式如何、就业时间长短,都要依法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2009年4月全总还专门下发了《关于组织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规定》,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都必须建立工会组织,都有吸收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这些规定,我矿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劳务派遣工和正式员工“一视同仁”,履行对劳务派遣工的日常管理,组织这部分职工同本单位正式工一样参加工会日常活动,参加或选举代表参加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让其享受与正式工会会员相同的待遇。

第三,转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经营观念。

在转变管理理念和经营理念的过程中,管理层要注重对人力资源的重新认识,不单纯的把劳务派遣职工看作攫取利润的工具,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动力。合理的人才结构,和谐的劳务关系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催化剂。企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人性的尊重和对长远战略的规划,这是企业发展必须拥有的理念。

只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劳务派遣职工,消除存在的差异和歧视,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性关怀,在管理观念上改变对被派遣职工的歧视,他们将是企业发展中一股重要中坚力量,推动企业长足发展。因为劳务派遣职工与正式职工在劳动岗位能力上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他们有权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起用有能力的派遣职工加入到了管理岗位的行列之中,使企业生产经营得以稳步发展。

第四,以人为本,逐步提高派遣工的素质,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

劳务派遣工同正式职工一样,都是企业劳动者,是人力资本的投入者,我矿从和谐劳动关系入手,以人为本,公平对待,维护权利。目前主要的任务是动员组织劳务派遣职工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要用长远的目光审视企业及劳务派遣职工个人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教育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和指导劳务派遣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维护队伍稳定;

二要深化劳动竞赛活动,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比武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活力;

三要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业务技能素质,推行“技术能手”、“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优秀班组”评选活动,使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释放;

篇4

【关键词】高校 排舞运动 现状及发展 对策

前言

排舞运动自2004年引入我国以来由于其在步法变化、动作循环、音乐风格等方面的丰富变化和内容的广泛特点深受国人喜爱,且经历了快速传播与发展期,特别是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将排舞运动列为一个比赛项目,并首次编写了《全国排舞比赛评分规则(草案〉》,这也为高校排舞运动的开展与推广提供了依据。自2011年全国性的排舞总决赛更是形成了常规赛制,表达了官方对排舞运动价值的认可。由于高校学生是一个对文化理解能力、新事物传播能力和创造性较强的群体,在高校推广排舞运动则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推动该运动的广泛发展并较易形成长期性、持续性的影响力。早在2013年我国首次主办了高校专业排舞教师培训,为{校排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看到高校排舞运动取得可喜发展的同时,而体育课堂是高校学生了解排舞的最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课堂观察及调查问卷手段不难发现,排舞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排舞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目的在于为排舞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1 高校排舞运动的发展现状

1.1 课程设置水平整体低下,缺乏理论性、科学性、体系性,严重影响教学设计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依据,虽然自北京奥运会后不少高校都将排舞纳入了体育教学体系,但由于国家体育总局至今仍未编写出一部统一的、权威的用于高校排舞教学的专门教材,这也制约了高校排舞课程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使得高校排舞课程无论就课程大纲、编选教材、教参、还是堂教学的的组织与呈现及评价都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在调查问卷所设置的关于“排舞运动教学资料来源及依据”问题上,85%的教师填写了“自选音像资料”、“来自网络排舞视频”及“自身对排舞运动理解水平”,仅有不到6%的教师是经过各级官方组织的排舞教师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如整合排舞运动的理论与培训实践经验并结合学生自身接受能力来科学设置课堂教学,而高达90%的高校排舞并未经过专业训练,仅仅是掌握几种排舞曲目之后就开展了排舞教学活动。排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运动,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全国性教材,单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无法完成课程设置的重任,这也就使得我国高校排舞课程设置水平整体低下,严重影响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效果。

1.2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培养及建设意识,不利教师素质及业务水平提高

由于排舞运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对排舞组件的步法、音乐、编舞等方面认识和理解程度直接决定了排舞的呈现水平,因此高校排舞教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养,良好的师资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但是由于全国性的高校专业排舞教师培训每期所接纳的学员数量及其有限,教师队伍的培养主要还是依赖学校和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但通过调查发现,由于高校排舞运动起步较晚,难以达到能够参加全国性比赛的水准,在短期内也不会出成绩,在学校荣誉驱使下,绝大多数高校相关领导和体育教育部门并未对排舞运动投入应有的关注和扶持,特别是对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上更是缺乏投入,不利教师素质及业务水平提高,这也必然导致排舞师资力量薄弱,不少教师由于从健美操等专业转入,对排舞运动的理论及艺术价值缺乏体系认识,在教学上显得捉襟见肘,又由于缺乏学校的支持,更不愿担任排舞教师工作甚至积极推广排舞课程。

1.3 学校缺乏宣传及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认知程度、参与程度较低

宣传和比赛是校园活动推广的重要手段,由于排舞教师数量上的紧缺难以形成推动排舞运动校园宣传的组织力量,更难以组织更为复杂和耗费精力的校园比赛活动,这也就制约了学生群体对于排舞运动的认知程度,不少学生之所以选修排舞课仅仅在于一时的好奇,当真正选修该门课程后,由于受教师和教材的种种制约因素的影响,难以体验到排舞运动自身的魅力,随着热情的减退,学生的参与意愿及参与程度也随之猛降,这对高校排舞运动的良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 高校排舞运动发展对策建议

2.1 相关教育部门正确认识排舞运动价值,加快教材研发及专业教师队伍培养

国家体育总局是我国体育项目推广的权威部门,教育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学校是教学工作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因此要想彻底改变我国高校排舞在教材和师资上的尴尬局面,必须提高权力部门的认识,并形成多层级研发、培养力量,尽快组织材的研发工作及持续性高校排舞专业教师队伍的培训、进修等培养工作,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排舞课程的教授水平。

2.2 形成多层级校园推广力量,提高学生对排舞运动的认知度,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校排舞教学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程度也将反过来影响该课程的推广与发展。要想提高学生对排舞运动的参与热情,则需要学校层面加强认识并形成以“学校―教师―学生社团、组织”为基本结构的多层级校园推广力量,通过各级比赛的组织、社团和校园展示等形式创设良好氛围及影响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尧. 推进高校排舞运动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J]. 搏击・体育论坛,2013.10

[2]杨焱. 重庆市普通高校排舞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体育世界,2014.3

篇5

论文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特点,发展趋势



一、中国移动商务快速发展的态势



近年来,移动通信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移动通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网络基础设施、用户规模和移动通信服务等方面都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移动用户从1999年的不足5000万猛增到2007年的4.7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8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约为6200万人(如图1-1所示),截至2009年9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减少1241.8万户,达3.2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增加6140.6万户,首次突破7亿户,达到7.03亿户。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移动通信市场。



图1-1 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统计表



从用户所在地区来看:东部占60.8%,中部为24.1%,西部为15.1%。从省份来看:广东省WAP活跃用户达到970万人,占全国的1/4。北京和上海的WAP活跃用户数量分别为170万和130万人。可以说我国WAP互联网已经走到了一个快速增长的临界点,无线互联网将迎来发展。



随着手机的大规模普及,国内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激增。据CNNIC今日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止2009年6月,国内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55亿,半年内增长了32.1%。手机搜索与互联网搜索相比较,在以下两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手机搜索的便利性更高。手机网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对内容的搜索,包括新闻、酒店等信息,而不用打开电脑和寻找网络接口。



第二,手机搜索可以让用户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好的应用体验。手机不但可以作为手机搜索的终端载体,同时又支持GPS定位(至少可以利用GPRS定位),类似的手机自身应用功能,都将被很好地利用在手机搜索上。



虽然在用户数量规模上,手机搜索将有可能最终被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适合手机宽带上网的大众化应用所超越,但手机搜索所表现出的对用户生活需求的实际帮助很大,并且在手机的小屏幕上,用户依然需要用搜索来获取更多的音乐和视频等内容。所以说手机音乐等应用的快速发展,反而也会推动手机搜索的发展。



二、中国移动商务快速发展的特点



目前,移动商务进入以开发移动商务价值为特色的资源开发和价值开发阶段,进入2007年以来,移动商务的发展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⑴开始走出了短信低俗化的围城。



⑵开始走出了小富即安的满足感。



⑶开始走出了一般性的模式探索。



⑷开始了商务模式的系统研发和价值开发的研究探索。



这一变化得到了敏锐的风险投资商的关注,理性思索和系统研发开始起步。短信是目前最为成熟的中国移动通信服务业务之一,而短信与企业应用系统相结合已经成为中国移动商务的一种低成本、快回报、易操作的实现模式。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发现,在已为用户部署移动商务应用的SI/ISV中,有60.7%的SI/ISV为用户部署的移动商务是采用短信技术。



调查表明,移动商务应用的行业市场分布比较均衡,许多行业都存在对移动商务应用的需求。政府部门和制造、流通、金融行业是目前移动商务应用的主要行业市场,物流、流通、快速消费品等高流动性和服务性行业如餐饮业、旅行社等也都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另外,用户消费意识的提升是移动商务市场拓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移动商务和移动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在公安、交通、金融等行业应用领域的市场拓展步伐不断加快,并实现了由部分试点到全面启动的突破。其中,“手机银行”、“移动证券”、“警务通”、“集团彩铃”等移动商务服务已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普及和推广。



管理软件移动应用、移动终端软件开发和移动商务解决方案提供与实施都为中国软件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由于我国的管理软件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应用软件市场,实施管理系统的企业为了提供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对管理软件的移动应用产生了明确的需求。短信与管理软件的结合就是一种典型的管理软件移动应用模式。



三、未来发展趋势的简单预测



从为用户提供可随时随地享用的方便灵活的服务,到将企业运用和数据扩展到今天不固定的工作人员,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一种增加收入,简化核心流程并降低成本的全新途径。面对这种新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有待于改变,适合中小企业与普通民众使用的发展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摸索,移动电子商务在为人们带来激动人心的无限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与其相关固有的复杂性和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的保障



目前关于移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初步应用的各种数据表明:移动电子商务面临的最大障碍便是赢得客户的信任,一个安全漏洞很可能导致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因此,如何保护用户的合法信息(账户、密码等)不受侵犯,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解决好电子支付系统,商品配送系统等安全问题。



(二)技术的实现



带宽问题与有线相比,对无线频谱和功率的限制使其带宽较小,带宽成本较高,同时分组交换的发展使得信道变为共享;时延较大;连接可靠性较低,超出覆盖区域时,服务则拒绝接入。所以服务提供商应优化网络带宽的使用,同时增加网络容量,以提供更加可靠的服务。



(三)增值应用的需求



尽管近年来移动运营商和应用服务商在网络安全、身份认证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确保使用者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安全、及时、交互地进行安全接入信息与服务,降低了用户在移动商务中数据传输信息失真、非法篡改、抵赖等交易风险,提高无线交易的安全性。



但是,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移动电子商务的个人应用主要集中于获取信息、订票、炒股等,缺乏更多、更具吸引力的应用,这无疑将制约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而目前多数企业用户、政府以及大量行业用户的需求则是要“增值添效”。因为,相当多的企业和组织,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很多行业用户已经实现了OA、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还有一些企业实现了ERP、CRM和SCM等方面的成功应用,这些应用为移动商务的实施奠定了坚实了基础。但是,这些单位又遇到和提出了大量需要集成的、整合的、多维沟通的、迅速传递的、动态进行的问题需要解决。



因此,这些企业和组织的需求,不再是一般化的需求,而是一种创新性需求;一种前瞻性需求;一种实践和应用对接型需求;一种延伸动态管理型需求。



移动商务是与商务活动参与主体最贴近的一类电子商务模式,以应用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终端为特性。由于用户与移动终端的对应关系,通过与移动终端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与对象进行沟通,使用户更多的脱离设备状态和网络环境的束缚,最大限度地驰骋于自由的商务空间,是传统电子商务的重要补充。尽管目前移动电子商务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但随着它的发展和飞快的普及,很快会成为未来电子商务的主战场。

参考文献

1.骆念蓓.电子商务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年08月

2.陈申.大学生创业之旅——探秘全程电子商务.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年09月

篇6

【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 发展特征 发展趋势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特征和优势分析

(一)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特征。

移动电子商务技术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1.移动接入。移动接入技术是电子商务技术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移动电子商务重要的特征之一。所谓的移动接入就是指移动用户凭借移动终端设备和相关的移动网络进行连接,并通过这种途径来获取相关的信息。目前,移动网络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移动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接受电子商务服务。

2.身份鉴别。对移动用户的身份鉴别主要是依靠移动用户所使用的SIM卡来实现,SIM卡所对应的用户是唯一的。因此,SIM卡上的信息也就是移动用户的信息。通过SIM卡就可以实现对每一个移动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此外,通过对移动用户的SIM卡进行编程,就可以实现对客户的银行账号进行存储,同时还可以使用证书等来作为识别用户身份的有效凭证或者进行客户的数字签名、加密算法、公钥认证等安全防范,拥有这些手段以后,就可以有效地拓宽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

3.移动支付。所谓的移动支付就是指客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来实现一定的电子支付业务。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今后移动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移动支付的种类较多,根据移动支付的金额可以将移动支付划分为微型、小额以及宏支付等类型,根据移动支付对象的地域特征来划分,可以将移动支付分为远程、当面以及家庭支付等类型,根据移动用户支付的时间特征来划分,可以将移动支付划分为预支付、在线即时支付、离线信用支付等。

4.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保证移动电子商务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移动电子商务的信息的安全性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还无法完全获得保障,移动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即: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以及交易方的认证和授权等特征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服务特征。

1.用户位置的可确定性。以往电子商务的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需求信息的获取,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对客户的位置进行确认,也无法实现对客户身份的确认。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凭借定位技术可以十分便捷地实现对客户的定位,同时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当中存储了用户的信息,每个移动终端设备都具有唯一的标志特征,这为客户身份的鉴定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可以有效满足客户的实时性需求。移动网络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可以为用户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服务的效率,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实时性需求。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由于紧急事件发生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其事故的地点和时间无法确定,例如野外急救、交通事故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等;客户对股市行情、航班信息以及天气信息等。而用户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且具有极高的效率。

3.渠道的扩展。移动电子商务在企业中运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通信能力,根据自身的需求随时随地地接受相关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可以作为企业一个新的营销渠道,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联度,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体验。

二、国内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电子商务的个性化发展趋势。

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有效地解放了传统经济社会中的个体,而电子商务应用将更好地满足个体对信息以及商品的个性化需求,这也将成为我国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对产品和服务需求选择商品或服务,并参与到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过程中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要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子商务事业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成功。

(二)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发展趋势首先要实现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对我国网民的调查发现,今后我国的网民仍然会集中在中高收入水平的个人,这类人群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同时这类人群文化程度较高,对个性化需求满足的欲望更加强烈。在个体个性化需求较强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的专业化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其次,是电子商务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发展趋势,B2B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是以大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为主要发展目标。

(三)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为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我国的电子商务也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在国际市场也获得平等的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外各种优势资源,把握发展机遇,不断提升我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化水平。

三、结语

现代社会是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移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消费方式,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为移动电子商务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要不断发展和创新电子商务技术,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充分满足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各种需求,不断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洪成.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与运营模式探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04).

篇7

一、移动电子商务相关概述

移动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电子设备,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商务渠道,主要是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在线交易等活动。移动电子商务将原有的电子商务特点和移动电子设备的优势相结合,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移动电子商务具有移动性、便利性、个性化的特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电子商务中对地点的限制,只需要具备电子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就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消费。移动电子商务操作程序的简单便捷,使人们可以合理的安排、利用时间,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零碎时间,并为商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并且因其覆盖面较广、服务众多等特点,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使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个性化的设定,促进了电子商务的个性化发展。

二、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用户的支撑。自2004年起,我国电子商务网站呈现了迅速上升的发展趋势,订单和交易金额不断增长。在这一情况下,移动电子商务逐渐兴起,并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移动电子商务的移动性、便利性、个性化充分满足了现代人们的商业活动需求,并拓宽了商家的销售渠道,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使用。

移动电子商务主要依靠于移动电子设备和移动互联网,虽然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已经从3G网络发展成4G网络,但是网络速度和无线信号的稳定性依旧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电子移动设备的屏幕大小、储存空间等问题也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安全问题、用户的隐私问题都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移动电子商务的独特性使这些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利用相应的法律条款进行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也成为了现阶段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现阶段人们的消费意识正在不断的转变,但是很多网民的消费观念还是倾向于面对面的消费模式,对于移动电子商务网上支付方式的安全性和物品的质量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三、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1.企业主导的移动电子商务市场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在未来的商务活动中应用电子商务成为必然。传统的商务活动将逐渐向移动化、个性化发展,移动电子商务能够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使消费者能够进行随时随地的消费,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广阔的平台。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多元化的产业链

对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其涉及的商务产业类型也将越来越多。这些产业必将通过不断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融入餐饮、服装、娱乐等多种行业,实现电子商务全方位的服务。

3.使用更具安全性

移动电子商务的使用要求用户必须具备移动电子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移动设备小巧便捷,但是也十分容易遗失,一旦丢失,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并且移动互联网中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也给用户的信息安全也造成了巨大的隐患。由于电子商务无法对信息进行直接保护,因此,移动电子商务研发者应充分意识到消费者在移动终端使用这一环节的安全问题。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相信相关部门也会尽快出台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消费者信息、财产的安全。

4.加强信息服务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的服务,移动电子商务在进行金钱、信息的交易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移动的查询服务,而信息的查询也将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给消费者天气、公交线路、游戏下载、电影场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服务的加强和关广告的植入,间接促进消费,提升消费者对移动电子商务的认同感。

5.优化移动终端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手机的待机时间、屏幕大小和储存空间也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电子设备必将逐渐向更适应移动终端使用的方向发展,而移动终端的开发也需要依据移动电子设备的变化而进行,移动电子商务也会以移动终端的优化为发展基础,不断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服务。

篇8

【关键词】物联网 国防物流 物流管理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等一系列旨在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规划,使物联网不仅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着在国防建设中起支柱作用的国防物流的变革创新。物联网实质上是动态的技术系统,是通过传感器、执行器、RFID、通信网络及各种智能装置,进行感知识别、传输互联、信息处理和知识挖掘,以实现人与物、物与物有效连接的智能网络信息系统,它具有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辅助决策的功能。

1.物联网对国防物流的影响

推动国防物流管理由“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目前,在国防建设中物流管理由于自动化程度较低,功能相对单一,管理效率比较低下。军事物资绝大多数处于“静态”保管状态,难以实现“动态”的调节物资流向、流量的功能。物联网在国防物流中的应用,不仅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有效推动军事仓储转型,而且将实现物流管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通过物联网实现国防物流信息化,近实时的掌握需求信息,使物流管理由过去的“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保障”,从而全面提高物流保障的效能。

推动国防物流运作由“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当前国防建设中,制约国防物流效率的关键因素是物流信息获取不全面及时、信息传递不顺畅。通过物联网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各种信息平台在国防物流中的应用,可以解决整个物流保障过程中的“需求迷雾、资源迷雾和过程迷雾”三大迷雾,使物资变得“透明”,使国防建设的用户与物流保障机构之间增加了信任,共同谋求物资输送、补给的速度和精度,推动国防物流运作由“粗放”型向“精益”型转变,进而提升国防物流的保障效益。

推动国防物流合作由“军地自建”向“军地一体”转变。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目前国防建设的不同机构国家利益目标一致,但体制机制的运行各行其是,造成国防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导致巨大浪费。物联网在国防物流中的应用,为军地双方在信息层面的更深层、更广泛地互联互通提供了契机,为军地物流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协调的平台。军队可以通过全面了解和掌握所需社会资源的信息,地方政府和企业可以了解军队的国防物流需求,为军地之间实现信息集成、计划同步和流程协同奠定了基础,从而推动国防物流合作由“军地自建”向“军地一体”转变。

2.物联网在国防物流中的应用对策

物联网在国防物流中的应用,关键在于构建军民融合的国防物流信息网络和平台,以协调军地物流保障活动,整合军地物流资源,发挥最优的国防物流保障作用。

首先,信息获取环境建设。物联网在国防物流中的信息获取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信息标识和信息采集。在国防物流物资筹措环节,组织生产企业使用电子标签对物资包装单元名称、型号、编码、包装规格等属性进行标识;在国防物流仓储环节,使用识别技术对托盘单元物料的标识、批次、储存要求、寿命周期等属性进行标识,并建立识读系统,实时获取物资库存量、质量状态等仓储作业信息;在国防物流运输环节,根据物资电子标签中的包装规格等属性数据组织运输,在库房、港口、码头、站台等固定标志物上安装识读装置,与卫星定位和通信技术相结合,实时获取物资动态信息。

其次,数据传输环境建设。依托军队和地方信息基础网络建设,统一构建保障信息中心,搭建军地融合、资源互补的数据传输体系。在国防物流筹措环节,通过国家公共网络基础设施,采用军地统一的物资编目系统共享信息制度,提供安全的数据交流服务和及时的供求双方动态反馈。在国防物流仓储环节,通过利用全军信息网络资源,联通全军物资仓库,自动采集仓储作业数据,自动传输仓储作业数据,形成军队虚拟仓库。在国防物流配送环节,统一配备单点业务处理系统和军队CDMA数据终端,通过国家移动数据传输基础设施,衔接配送保障末端,实现新增基础数据向上级业务数据中心请领、动态业务数据按流程本地产生、业务控制数据通过数据携带卡逐级分解。

第三,信息应用工程建设。依据国防建设的现行体制,根据不同物资属性,先行打造专业化的信息平台。目前军队所承载流转的物资不仅包括通用物资,还包括专业部门的武器装备及零配件、被装、给养、油料、药材等专项物资,以及通过国际贸易进口的军事物资等。由于不同类型国防物资进行操作的设施设备和运输、保管要求各有不同,与之伴随的信息采集、处理手段和信息流向的要求也不同。在专业性强的军事物流领域,应采用“纵向一体化”的建设模式,业务归口管理,由军队以需求信息流为牵引,通过统一规划与控制,实现物联网在专业部门的闭环应用,以提高国防物流核心保障能力。在军地兼容以及国际物流领域,大胆采用外包和建立战略合作供应商的方式,实现物联网在军地之间,甚至国际之间的应用,拓宽国防物流的资源渠道,提高国防物流的保障效益。

3.物联网在国防物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尽早制定物联网在国防物流应用的整体规划。物联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技术系统,物联网应用于国防物流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之初,应对物联网应用于国防物流的整体框架、功能结构、联系(运作)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引和路线图设计,包括关键考核指标、建设优先级顺序、方案选择与资源规划等,并遵循相应的指导原则。

其次,要正确处理不同技术之间的衔接与互补关系。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国防物流,绝不是对原有体系建设的推倒重建,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相结合的复合发展道路。应处理好建设过程中的关系,老技术和新技术应当并存共生、互为补益。一方面,新技术失效时老技术可以作为替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老技术中的精华,尤其是一些可贵的经验积累也能促使新技术更加完善和成熟。

第三,要大力研发物联网国防物流应用标准和规范。目前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在全球多个标准化组织竞相展开,但缺乏一个类似互联网领域的、统一的物联网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体系。物联网国防应用标准尚处在缺失、或者与民用标准不相衔接的状态。以物联网国防物流应用标准研发制定为突破口,一方面可以通过军事需求带动相关标准应用与推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军地两用标准的形成,为军地物流一体化的深入结合创造条件。此外,应做好物资编目管理、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为物联网国防物流应用提供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最后,要加大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力度。物联网应用所需的人才,应当包括熟悉物联网长期规划与宏观管理的决策型人才,实施物联网研究与开发的专家型人才,进行物联网相关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以及担负物联网相关网络系统和信息化装备使用维护的专业性人才等。军队要改革人才引进与管理体制,实现人才选拔与使用的市场化、社会化,按照社会化保障的要求,军民携手、军地共举,共同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子君,杜秋,丁锦鸿,《基于物联网的军事物流体系建设探讨》,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篇9

【关键词】移动商务 3G 电信运营商

一、中国电信业的3G时代

“3G”是中国电信业近年来最热门的词语,其全称为3rd Generation,即第三代数字通信。随着2009年1月7日3G牌照在中国正式发放,中国电信业也迎来了3G时代。

1、3G技术简介

1995年问世的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只能进行语音通话。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这种模拟制式手机目前已经淘汰。

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制式手机(2G)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其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的系统容量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

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有所提升。3G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和移动宽带,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2、3G在中国电信业的进展

2008年4月1日,中国移动同时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深圳、厦门和秦皇岛8个城市放号,号段为157,正式启动TD-SCDMA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中国的3G时代由TD-SCDMA这个经历了长达十年技术成熟过程的国产3G标准正式拉开了帷幕。中国的2008年,除了因奥运而举世瞩目,还将以“3G元年”之名被载入史册。

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确定了电信业“六合三”重组方案。即中国移动+铁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CDMA网+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GSM网+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从此中国电信运营商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并为迎接3张3G牌照做准备。

2009年1月7日下午,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通信牌照,此举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其中,批准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牌照,中国联通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牌照。

随着3G牌照的正式发放,运营商之间的3G大战也将全面爆发。中国移动的一期TD-SCDMA网络正在10个城市测试,预期TD-SCDMA二期建网完成后,北京、上海、深圳等38个城市之间将可互通可视电话。中国电信推出了新品牌天翼,使用189号段,并投入巨资进行市场推广互联网手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继平表示,中国电信拿到3G牌照以后,大约要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网络建设和业务准备,陆续在100个城市推出3G通信服务。相对低调的中国联通拥有WCDMA这张最成熟的3G牌照,并在七个城市进行WCDMA试验,首批WCDMA试验网络也正在加紧内部测试中。中国联通表示,正式推出3G业务的时间还没定,争取在2009年内推出,这是中国联通追赶的一个大好

机会。

二、移动商务和3G通信

移动商务是指通过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利用无线网络所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移动电子商务可以真正使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整个网络的信息和贴身服务。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意味着需求的增加和多样化,这为电信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商机。

移动商务的业务包括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移动购物、手机上网等等,这些业务在目前的2.5G网络下也能完成,但在3G网络中,这些业务的完成会更加的安全和高效,用户能够得到更好的体验。3G技术的优势在于高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为移动商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其业务的重点是发展移动商务,可以预见,未来的3G时代将是一个移动商务的时代。

3G技术的到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移动商务发展的手机上网速度问题,大容量的带宽增快了上网速度,同时降低了用户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3G手机将整合多种商务功能,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移动商务美好未来的前景。随着3G的发展,移动商务活动必将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运营商发展移动商务的市场定位

中国通信业“六合三”重组后,就只剩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截至2008年10月,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数达4.36亿户,中国电信本地固话用户数为2.13亿户,CDMA用户数为4173万,宽带用户数4218万户,中国联通手机用户数为1.3亿。中国电信的固话和CDMA用户数逐月减少,除此之外,三个运营商其他业务的用户数都在持续增长。三家运营商各自的背景不同,决定着他们将有不同的市场定位。

1、中国移动的市场定位

移动商务用户的重要特点是转网成本很高。手机是移动商务的主要载体,而手机号码则是用户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高端客户市场。据德瑞电信咨询初步统计,70%以上的全球通用户认为号码资源是其宝贵的资源,更换号码将会带来许多不便。更何况,中国移动的TD-SCDMA、中国电信的CDMA2000和中国联通的WCDMA的手机不能通用,更换运营商就意味着更换手机,而目前主流手机的价格在1000~2000元之间,未来3G手机的价格可能更高。因此,移动商务用户的转网成本很高。

从用户基础上看,中国移动实力最强,而中国电信则最弱。然而,中国移动70%以上的用户是神州行,其品牌定位是大众消费。因此,中国移动在初期应该利用用户的高额转网成本,将当前用户群锁定在自己的移动商务服务中,将市场定位在满足大众用户的移动商务需求上。从目前的情况看,三家运营商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综合实力比较,移动第一。只要中国移动能够把当前的大部分用户留在自己的移动商务用户中,就能继续保持在电信行业的强势地位。

然而,中国移动获得的TD-SCDMA牌照是一种中国自主研发的3G技术,远不如中国联通的WCDMA和中国电信的CDMA2000成熟,这意味着中国移动的3G网络在初期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中国移动在推行移动商务服务时,不应与其他运营商攀比技术,盲目推广没有技术保证的高端服务只会损害中国移动的品牌形象,让用户认为其技术不可靠,从而造成用户大量流失。中国移动应将市场定位在为大众满足最常用的移动商务服务上,应先把最基本的业务做好。

2、中国联通的市场定位

在此次重组中,中国联通目前看来是最大的得利者,出售业务拖累最大的CDMA网业务,腾出手全力经营GSM网,得到一张技术最为成熟的WCDMA牌照,并与网通合并,获得部分固话资源以及较好的盈利平台。中国联通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在三种技术中,参与WCDMA标准的企业最多,不仅有大多数世界著名的移动通信设备厂商,而且目前已商用的3G网络,大都采用的是WCDMA。在网络、终端和业务层面,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业务的丰富度,还是产业链的繁荣度,WCDMA比其他两个标准都具备压倒性势。

不过,大多数用户并不了解技术,也不清楚TD-SCDMA、WCDMA和CDMA2000到底有什么区别。2000年,中国联通推出CDMA时,大肆宣传其技术比GSM先进,但结局依然很惨。移动通信市场不是一个技术唯先的市场,用户所关心的焦点并非技术,运营商比拼的是综合实力。

3G和移动商务为中国联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能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和市场地位。相对于中国移动不成熟的TD-SCDMA网络,中国联通应充分发挥其WCDMA的成熟技术优势。就移动商务初期阶段而言,中国联通应以稳定、高速的移动互联网接入为平台,推出各种实用的移动商务服务,特别是将市场目标锁定在需要移动办公的商务人士、以及喜欢上网冲浪的年轻人群。只要中国联通的移动互联网平台能够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可,联通就将会以此缩小与中国移动的差距。

此外,中国网通并入中国联通,原网通的宽带和固话用户就会成为联通的用户,中国联通可以将固话、固网宽带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走全业务整合的道路。这不但可以发挥中国联通全业务的优势,还可以尽量避免用户因某一业务不满意而流失。

3、中国电信的市场定位

从移动用户群上看,中国电信处于劣势,但中国电信具有庞大的固话和宽带用户群,这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不具备的。在拿到3G牌照后,中国电信将CDMA 1X升级到目前3G商用的最高版本――CDMA EVDO,其速率将达到3M以上。高速接入使得中国电信将把市场定位在中高端商务用户,将采取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同的策略,进行差异化竞争。

中国电信已经推出3G品牌――“天翼”,即中国电信为满足广大客户的融合信息服务需求而推出的移动业务品牌。“天翼”强调互联网时代的移动通信的核心定位,面对语音、数据等综合业务需求高的中高端企业、家庭及个人客户群,提供移动互联网应用和便捷话音沟通服务。

可以预见,中国电信在近期内,将努力展示天翼品牌的移动互联网提供者和面向中高端的市场定位,以期迅速在消费者心目中打响品牌、树立形象,为规模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中国电信会坚持融合经营和差异化竞争,充分发挥固网和移动网的协同效应,实现有效益的规模发展。

四、结束语

电信运营商可以充分利用移动商务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移动电子商务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在技术、安全防范、公众认知度、服务方式及范围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移动商务快速发展的前景下,运营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多赢并为用户带来移动电子商务价值还需要市场更多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钟伟:21世纪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模式研究[J].通信技术,2008(10).

[2] 吴朝文、蹇洁:3G关键技术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7).

篇10

(一)沈阳独有的区位优势和中心城市地位

沈阳地处东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促使沈阳成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核心,其自身的加速发展有望带动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沈阳吸纳东北地区的资金、高素质人才等生产要素走累积循环发展的道路。

(二)强大的科学与技术力量

沈阳在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IT产品、农副产品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方面有较强的科研、生产能力。现有普通高等院校 30所,省部级以上科研中心81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7个,这些对于沈阳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优越条件,如软件开发、生物制药业、高科技含量的装备制造业等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

(三)获得优秀人才和信息的便利性

由于沈阳地处核心地位,大都市良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信息和获得信息的渠道以及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一直吸引着众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人才和信息的便利对于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国家自主创新导向的产业扶持政策

中央决定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五类先进制造业,提出大城市要把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为沈阳发展服务业提供了现实机遇。

二、沈阳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沈阳有关知识服务业的行业信息统计不完善

目前,沈阳大多数行业协会在提供相关行业信息过程中,大多实行高价有偿服务,使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严重阻碍了知识服务业创新的信息来源渠道,使知识服务业的自身发展及怎样更好的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失去了正确方向的指引。

(二)沈阳知识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偏高

知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人才流动的障碍、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与现实的差异,使企业不得不在内部提供大量的技术服务,使得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知识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企业活动外包而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适当合理地利用。而在企业内部,企业不但要增加培训员工的额外费用支出及时间成本,而且员工缺少完备的专业化的先进技术知识,进而影响了整个装备制造业效率的提高。

(三)税收体制的不建全

沈阳的知识服务业在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服务时,大多作为服务业来纳税。这种税收制度针对性不强,从业人员操作困难。比如沈阳目前收取经营费0.3%,这对建筑施工、房产开发企业是富裕的,而对设计、工程咨询机构经营费5%则根本不够。同时,在对传统服务业与新兴的知识服务业收取同样的营业税税率也有不合理之处。因为,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知识服务业从业者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知识服务业发展规模,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限制了知识服务为装备制造业的知识服务活动。

(四)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不能有效地发展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沈阳大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内部研发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过于集中,除核心竞争力以外的企业活动不能完全实现外包,而由于不能完全实现外包,这在另一个层面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及动作精力和人员的浪费,不能使其专心致力于本身最核心的部分。

三、沈阳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互动发展战略

(一)实施制造业发展服务化战略

实现制造业发展服务化要求制造业必须由传统制造业向制造业信息化、软化、绿化和外置化方向转化,使企业在外包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过程中,逐渐从以硬件((生产)为中心向以软件(服务)为重心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方向转变,促进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实施服务业发展规模化战略

服务业发展规模化不仅是服务业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撑的需要,也是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将许多高度分散、小规模的服务企业连结在一起,能在更大规模上拉动专业化设备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三)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市场化战略

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实现互动发展本质上要求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相互的需求与供给在总量上实现平衡,在结构上相互适应。知识服务业的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的需求趋势更强化了这一“均衡”要求。实现这一均衡发展,必须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以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互动发展的基本前提,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这两大产业发展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四)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规划化战略

为了减少市场失灵,制造业与知识服务业的互动发展还必须重视规划在引导资源向这两大产业转移中的作用。通过规划,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战略部署,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这两大产业互动发展的资源利用最小化、产出(服务)最大化。

四、沈阳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知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

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规范知识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知识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知识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知识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二)支持互动发展所需要的相关产业、支持性产业的发展

制造业基地的先进性需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而持续的技术创新则是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可以产生极高的附加价值,促使产品价值链发生连续突变和飞跃。但是,目前沈阳的大多数制造业产品仍属于附加值低、替代性高的阶段,主要依靠低成本与生产规模上的优势占据市场,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更谈不上自主知识产权。即使一些发展较快的块状经济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知识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