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在护理过程中,因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和法律知识,服务意识不强,不耐心解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也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程和交接班制度,因此出现疏忽大意或用药错误或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当等,也未落实医疗器械用前检查和治疗中观察等措施。尤其在夜班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护士任意简化操作规程,致使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及时,从而造成护理风险的存在。
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知识经验缺乏:新生儿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要求,特别在工作繁忙之时,常造成患儿家属长时间的等待。同时再加上一部分护士对新药的作用和药物配伍禁忌缺乏足够的了解、穿刺技术不太熟练、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护理工作量较大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等原因,导致某些护理流程不尽合理,因此易引起纠纷或产生护理技术风险。
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加强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做好风险评估:要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程序和执业范围,认清当前形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护理服务观念,实施全程护理质量管理,并有计划、有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风险教育意识,以减少护理中的风险。在护理中,由于患儿家属有权知道各项护理操作内容和应承担风险的事宜,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好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和风险评估[2],通过识别与评价风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于风险评估较低的新生儿,应做好重点监护。我科在明确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的基础上,针对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如新生儿沐浴、抚触等技术的指导和护理常规等,达到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
加强护理质量监控,明确风险管理职责: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切实履行护士的职责。要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并制定风险管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及宣教制度,明确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使大家对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要职责分明。不断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定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讨论,找出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改进措施。注意加强巡视和记录新生儿体温、大小便次数、新生儿吸吮等情况,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在收送新生儿沐浴或护理操作时,应坚持逐个拆开清洗,不可同时脱掉多个新生儿的衣服,待洗完后应及时查对新生儿识别带或手圈是否正确,在确定无误后及时包裹好。注意沐浴期间应随时调节水温,工作人员更不得随意外出,亦不可有非工作人员进入,避免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实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人性化服务是强调以人为中心,在护理工作中不断转变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制定护理服务用语和护士风险防范培训计划,使其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与目的,明确护理人员和患者各自的权利,这不仅有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与持续改进,同时也对降低医疗护理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3]。要根据新生儿科具体情况,制定可能发生的各项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并制作成册,发到每位护理人员手中,要求人人掌握,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另外要加强夜间、午间以及交接班期间的薄弱环节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尽量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巡视次数,以减少不必要的护理风险。
讨 论
新生儿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但由于患儿家属对医疗或护理风险认识不足,加之病情变化较快和患儿无家属陪护,且从住院到出院均有护理人员操作进行,所以如果稍不注意某个细微护理环节,就可出现差错,导致潜在护理风险的存在或造成新生儿不良后果。本组通过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各项措施的落实,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和健全了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做到了持续质量改进,使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提高了护士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和工作中薄弱环节的积极性,都能严格按照护理范围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规避了相关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收到了满意效果。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尤其作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健全护理管理机制,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完善各种规章制度[4],努力从制度规范、护理服务流程、人员培训、风险评估等各个环节入手,善于观察,总结和分析护理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从而才能有效推进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7):405.
2 夏纯,邓瑛瑛,王晓艳.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44-45.
篇2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外治法;综述
新生儿黄疸以新生儿全身皮肤、巩膜出现黄染为特征,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早期(生后1周内)新生儿更多见。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有50 %足月儿和80 %早产儿可出现肉眼黄疸,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因此,利用早期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十分必要。外治法预防该类疾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优势。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现就近10年来外治法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抚触
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的紧张性,使胃肠道激素、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加,这样食物的吸收能力增强,奶量摄入增多,刺激胃肠蠕动,使新生儿胎粪排泄次数增多,胎粪尽早排尽,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对新生儿黄疸产生干预作用。张桂芹等[2]将自然分娩出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抚触组出生后第1 d即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对照组常规护理。两组间新生儿生后48 h吃奶次数,大便转黄天数及生后第3 d、第4 d经皮测总胆红素值,在统计学处理上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
2光疗
采用经皮测胆红素仪监测新生儿黄疸指数,给予预防性光疗,能有效地将血非结合胆红素浓度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通过光疗可使间接胆红素氧化为一种无毒性水溶性双吡咯,从胆汁或尿中排出,以降低血胆红素浓度,可减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效果良好。陈新斌[5]对144位新生儿进行经皮测胆红素指数(TCB)监测,凡生后3 d内TCBI>18者放入光疗箱治疗,12~24 h后出箱,若停止光疗后TCBI又升高且>18者则再次光疗,直至TCBI
3游泳
新生儿游泳后吃奶频率增加,每次吃奶持续时间延长,肠蠕动增加,加速了胎粪的排出。由于游泳新生儿的摄食时间提早,从而加快了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建立,使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之排出体外。同时,新生儿小肠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结合胆红素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粪便排出,促进了胆红素的排泄和减少了肠—肝循环胆红素的吸收,从而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以及核黄疸发生的危险性。覃桂荣等[7]将78例足月剖宫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游泳组(38例)与对照组(40例)。游泳组从出生当天开始游泳,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不游泳。结果游泳组新生儿末梢血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P
4人工促排便法
胡颦等[9]应用开塞露纳入新生儿内通便,加快胎便的排出与排尽,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推迟黄疸出现时间,减轻黄疸程度,降低黄疸发生率,从而减小了新生儿黄疸的危险性。他们将健康儿共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给予开塞露,对照组不用开塞露。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黄便时间、黄疸出现时问、黄疸发生率、黄疸达高峰期经皮胆红素值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
5药物贴敷及外洗法
通过脐周穴位、皮肤吸收药物,从而达到清除新生儿体内胎毒、清热祛风、消降积满,对减轻黄疸、消除黄疸有较好的效果。钱竹珍等[12]将剖宫产娩出的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断脐后脐部用胎毒清脐敷包扎,对照组60例断脐后暴露脐部。结果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浓度>205 μmol/L例数分别为6例和22例,黄疸消退至正常时间分别为(1.5±0.51)d、(2.4±0.81)d,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
6快速断脐法
快速断脐法减少了脐血进入新生儿体内,使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相应减少,从而减少了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减少了新生儿胆红素的生成[14],它可明显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使黄疸程度减轻。林振喜[15]将22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快速断脐组(120例)和慢速断脐组(100例)。快速断脐组新生儿娩出后11 s内快速断脐,慢速断脐组新生儿娩出后待脐搏停止后将母血挤向新生儿脐部再断脐。结果显示,快速断脐组的新生儿肉眼黄疸发生率明显低于慢速断脐组,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也明显晚于慢速断脐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较慢速断脐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
7综合干预疗法
7.1 游泳加抚触
徐雪梅等[16]将3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0例出生后24 h进行游泳加抚触,对照组16O例出生后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出生后不同时段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7.2 抚触配合足部脏腑反射区按摩
俞琦等[19]选择足月产新生儿162 例,两组均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治疗组加抚触配合足部脏腑反射区按摩。结果表明,治疗组每日排便增加、胎便变黄时间提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
7.3 多种早期干预措施
采取早期补充喂养、喂服酶诱导剂、抚触及灌肠促排便等多种早期干预措施,不但能让新生儿获得初乳的高营养和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能量,而且可以快速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加快胎粪排出,降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涂燕青等[20]将182 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2 例) 和对照组(90例) ,观察组在出生后12 h 预防性给予苯巴比妥、妈咪爱,结合抚触,直至出院。对照组不给予早期干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黄疸发生率为39.1 %、61.1 %,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
9小结与展望
从上述文献可知,外治法预防新生儿黄疸有其独特的效果,方法也较多,包括中医外治法和西医外治法,目前已引起广泛重视,其优越性突出表现为疗效明显、作用迅速、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小以及价廉。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有关外治法的研究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上,实验研究、机理研究较少、不够深入,不少报道观察病例例数少,说服力差。我们认为,随着有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实验、治疗方法的规范化、现代化和多样化,外治法将在预防新生儿黄疸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uretschke L J,Kernicterus. Still a concern[J ].Neonatal Netw,2005,24(2):7-19.
[2]张桂芹,孙晓娟. 抚触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 69-70.
[3]仝玉丽. 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附180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07-1909.
[4]董旭东,刘宁,孙琼兰. 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及排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685-1686.
[5]陈新斌. 胆红素监测和间断光疗对新生儿核黄疸的预防[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5,5(10): 894-895.
[6]岑金,林雪霞,蔡爱群. 微量血胆红素高值新生儿的早期干预120例临床分析[J].中华新医学,2003,4(16): 1493-1494.
[7]覃桂荣,雪丽霜,谭红,等. 游泳对新生儿末梢血胆红素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 6-7.
[8]蒙林,崔艳萍,董秋燕,等. 游泳对新生儿胆红素影响的临床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1): 56-57.
[9]胡颦,陈丽,王薇,等. 开塞露减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02,26(4): 354-355.
[10]李忠. 生理盐水灌肠防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9): 970.
[11]李先林,赵新霞,刘燹,等.人工排便法预防新生儿黄疸[J].护理学杂志,2006,21(15):27-28.
[12]钱竹珍,叶君儿.胎毒清脐敷防治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3,17(10B): 1231.
[13]王利民,吴曙粤,黄春兰,等. 新生儿退黄洗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44-945.
[14]钱华,钱育昆.快速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2,2(3):88.
[15]林振喜.两种断脐法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07-2308.
[16]徐雪梅,陈冬菊,涂敏娟. 游泳与抚触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21): 19-20.
[17]刘继波,张桂荣,沈连春,等. 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对新生儿影响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9): 1081-1082.
[18]曾华. 游泳与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干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06,27(4):546-547.
[19]俞琦,邵雪英,余金仙. 抚触配合足部反射区按摩减轻黄疸的效果评价[J].浙江临床医学,2006,8(5):557.
[20]涂燕青,虞靖虹,江月明.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作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1):30-31.
篇3
【关键词】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医院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069-02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在儿科较为常见,好发于早产儿,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在生后6h内发病,可伴有呼吸困难症状,病情呈渐进性加重,若未及时有效干预,可因窒息而死亡,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并行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是提高生存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键,本文就相关内容综述如下[1]。
1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病发生机制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因孕母患有糖尿病、剖宫产或感染等原因导致于肺表面分布的活性物质生成不足,娩出胎儿时出现缺氧、窒息情况下进一步降低了表面活性物质功能,进而造成患儿肺顺应性下降,肺泡广泛萎缩,出现严重的通气障碍,肺内动静脉分流,诱发酸中毒及严重低氧血症,肺损伤加重,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及生成进一步减少。胎龄越小,越有较高的发病率[2]。患儿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易引起呼吸循环衰竭,最终死亡。积极实施医院感染控制、行综合护理干预,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2 基础护理干预
需对患儿的意识状态、液体输入量、pao2变化、气道有无阻塞、末梢循环状况、皮肤色泽等情况行密切观察。若呼吸机高压持续报警,pao2呈下降表现,患儿情绪烦躁,则可能存在痰液堵塞、管道漏气、通气不足情况,需对原因积极查找,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3]。对患儿的末梢循环状况、呼吸、面色加强观察,记录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若气管导管内出现痰液,需行轻柔吸痰操作,负压设置在50-80mmhg,时间<10-15s,避免损伤气管。患儿肺萎陷程度较重者,需在吸痰操作后加压吸氧,使pao2迅速提高。加强体温监测,注意保暖,记录血气分析变化。若有酸中毒先兆,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确保水分、药物、营养物质、电解质的有效供给[4]。因患儿机体各器官尚未完善发育,需控制输液速度,适当补充营养,防止发生应激性溃疡。
3 气管插管前后护理
3.1气管插管护理:应用经口插管方法,需对插管妥善固定,避免脱管事件发生,对外管长度每小时行1次测量,对管道有无受压扭转、接头有无漏气松脱进行检查。调整蒸馏水在湿化器内的深度,控制在标准线刻度处,加温湿化,控制吸入气体温度在32-35度,对呼吸道黏膜起到保护作用,并使分泌物得以稀释,方便排出。吸痰操作后需正确固定导管,对肺部行听诊操作,观察是否为对称呼吸音,记录痰量、痰液性状、吸痰时间,必要时取痰标本送至实验室培养,以及时掌握病情[5]。
3.2拔管后护理:取地塞米松1mg/kg在拔管前30min静注,对生命体征行密切观察,若患儿血氧饱和度>90%,有良好自主呼吸,即可行拔管处理。将鼻咽、口、气管内的分泌物在拔管前充分吸出。拔管后采用头罩行吸氧操作,常规雾化吸入(氨溴索+地塞米松+生理盐水),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喉头水肿。拔管后需行超过24h的禁食,以防呕吐症状诱发窒息,给予营养液遵医嘱用药[6]。
4ps药物应用方法及护理进展
肺表面活性物质(ps)于肺胞气液界面分布,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可起到降低表面张力的效果,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以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或释放为根本原因,造成肺广泛性萎缩等导致呼吸困难。故针对病因采用外源性ps补充代替治疗,可起到良好效果。ps由专用溶解剂溶解后于辐射台上放置温化,合理选择给药,以气管插管内注射为常用给药途径,对患者生命体征加强监护,将呼吸道分泌物吸除,检查气管插管位置的准确性,用无菌注射器取出外源性ps,经气管导管送入气管内,注入后用复苏囊加压行1min的辅助通气,确保药物均匀分布在肺内。用药后做好吸氧,呼吸机参数依据病情调整,氧疗、保证营养供给予,重视早期干预等护理,以提高患儿生存质量[7]。
4.1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治疗及护理进展: 临床治疗通常包括支持治疗,机械通气治疗,抗炎治疗、表面活性物质应用、液体和血流动力学管理、抗凝治疗、抗氧化物应用、加速炎症消散等。随着科研的进一步深入,治疗方法将会进一步完善。多方研究表明,对患儿行早期干预可明显提高精神运动和智力发展水平,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在提高人口素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
5 医院感染控制
工作人员专用衣物每日均需更换,外科室工作人员需洗手、戴口罩,更换专用隔离衣帽后进入。患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工作人员需暂调离新生儿病区。严格无菌操作,做好卫生清洁,听诊器等用具需专用,每日更换床单,及时清洗奶瓶并消毒[9-10]。复苏囊和呼吸机管道均专人专用,定期更换。用消毒液每日擦暖箱,避免残留分泌物、奶液、血液等异物,恒温箱每周更换1次,并彻底消毒,对医护人员带菌情况、空气质量、消毒灭菌质量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控制,以避免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确保患儿生存质量。
6 小结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预后效果不佳,有较高病死率,与低体重儿和早产均有一定相关性。多由妊娠合并症、出生时窒息、难产和剖宫产所致。故需加强围产期保健,行完善的产前健康宣教,严格掌握终止妊娠指征,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虽预后差,但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及合适治疗方法,可避免医院感染发生,是提高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江桥,邱燕玲,林伟玲,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调查及控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73-1375.
[2] 廖颖芳,林冰纯,熊小云,等.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医护对策和护理技巧[j].中国小我急救医学,2007,14(4):322-323.
[3] 黄少燕,陈海钿,陈佳佳,等.新生儿肺透膜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2):37-378.
[4] 卓志强,王瑞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0):55-56.
[5] 陈静,杨滢.珂立苏联合序贯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6b):62-64.
[6] 王春香.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8):1106.
[7] 王秀芳.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观察及护理要点[j].华夏医学,2003,16(5):626.
[8] 聂振明,孟昭全.实用危重病监护与急救[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033.
篇4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新生儿; 护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92-01
新生儿通常是指足月正常体重的新生儿。胎龄38~42周。体重约3000g(2500g以上),身长约50cm(47cm以上)。新生儿抵抗力低,容易受感染且反应不明显,经常需要行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接受药物及肠道外营养的重要途径,由于新生儿静脉非常细小,可穿刺部位较成人少,行常规静脉穿刺很难一次性穿刺成功。再者,新生儿容易哭闹,这些都给临床护理工作增大了难度,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若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则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及对新生儿的不良刺激,减少其痛苦,保护穿刺的静脉,有利于临床用药及紧急抢救。
1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范围
静脉穿刺是新生儿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临床上常用的穿刺工具有头皮钢针和静脉留置针,显然,静脉留置针可以为输液的患儿减轻多次穿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1.1静脉输血、输液:新生儿免疫能力低下,患病几率较常人高,而且其进食能力基本为零.临床治疗期间,经常涉及到输血及输液,显然,对于好哭闹的患儿来说,静脉留置针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1.2动脉、静脉采血:在临床诊疗常规中,疾病的诊断首先需依赖一定的生化检查,需要动脉采血,若采用普通的一次性静脉穿刺,很难得到患儿的配合.留置针置管期间、血液标本随时可取,能够较方便地间断、多次留取血液标本,从而减少血管损伤,减少多次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1.3用于腰麻:与常规腰穿刺针比较,静脉留置针芯比腰穿针要细。小儿患脑膜炎等疾病期间,可将其用于腰麻,其对皮肤及组织损伤小,疼痛轻,不用局部浸润麻醉,患儿能忍受,同时,可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器材消耗。
1.4用于引流:若婴幼儿不小心致外伤性双额部硬膜下积液可用静脉留置针行硬脑膜下积液前卤穿刺持续外引流,临床引流疗效极好且安全可靠等优点,另外,其促进肺复张并发症也少。也可用于张力性气胸患儿的院前抢救。
2 静脉留置针应用的好处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其有点越来越被护理人员所赞同。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1、静脉留置针采用先进的高分子材料,质地柔软,有较强的韧性,不易损伤血管壁而引起外渗。2、.静脉留置针对血管损伤小,能较好的保护血管,拔管后血管壁恢复快。3、.静脉留置针减少了对新生儿血管的穿刺次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意外扎伤和感染机会。由于新生儿血管小,要花长时间找到,采用静脉留置针不仅减少了对新生儿的疼痛,而且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4、静脉留置针在血管内保留时间长,随时保持静脉通道畅通。当新生儿出现危急情况时,可以做到随时静脉输液及时抢救,保证治疗。5、静脉留置针保证了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治疗落实,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新生儿的死亡率,进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6、采用静脉留置针能减少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而减轻家长的焦躁情绪。
3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使用及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严格无菌操作: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属于有创操作,毫无疑问,有创操作最重要的是无菌原则。在静脉留置针穿刺及其后期护理过程中,无菌观念需贯穿始终。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护理静脉留置针需保持其干燥,保持其通畅,并且需正确使用抗凝剂封管。在每次治疗或需要时,要更换干净且干燥的无菌穿刺口敷料。倘若导管口有液体渗出,需要采集这些液体标本进行相关培养,在新生儿治疗结束后需用一定浓度的肝素封管,只有做到以上这几点,才能确保整个过程的无菌。
3.2 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新生儿体质较弱,在医院这种病原微生物较多的区域,若新生儿行静脉留置针较久,容易发生感染。所以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若发现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等生命体征改变,应该及时处理。
3.3 注意置管处的情况:新生儿好哭闹,尤其是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中,一旦其哭闹,静脉留置针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要密切注意导管有无脱出,有无液体的渗漏和局部炎症的发生。若发现这些情况,需要新生儿护理工作者作出及时正确的处理。
4 小结
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我们要加强静脉留置针输液管理,完善输液体系,牢记输液注意事项,做好周密的预防措施,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这样既可以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又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纠纷的发生,保证静脉留置针在血管中的保留时间,最大程度上发挥静脉留置针持续留置优点,对新生儿及新生儿护理人员都有益处。
参考文献
[1]李东,刘晓芬.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和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04):82.
[2]徐亚丽.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01):54.
[3]陈英.腋静脉留置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276.
篇5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护理
1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1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
1.2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泄胆红素。
1.3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
2新生儿黄疸分类
2.1溶血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2.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2.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预防感染的护理 出生时及时吸净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每次喂奶后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使其排出吸奶时吸入的空气,以免引起新生儿窒息及吸人性肺炎。勤换尿布,便后洗净臀部,预防臀部感染,根据气温变化增减包被,预防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脐部有创面,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脐炎,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脐炎最常见的并发症「1。所以,应重视脐部护理,每天用75%酒精擦洗脐部2~3次,保持脐部干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出现感染,应积极治疗。通过以上干预,减少或消除感染因素所致黄疸
3.2 进行新生儿抚触和游泳,新生儿抚触有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作用 .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后,给予全身抚触15~20分钟,尤其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尽早排出。游泳可通过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消耗能量多,肠蠕动加强,同时新生儿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使食欲增加。新生儿游泳时注意保持室温28℃,水温36℃~37℃,检查游泳圈是否漏气,扣好保险扣,贴好防水护脐贴。游泳时间最好是喂奶后1小时、新生儿醒时进行,保证安全,一对一服务。游泳后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
3.3 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酶诱导剂对于母乳性黄疸,停用母乳3天后黄疸指数明显下降并消退,一般不引起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黄疸早期可予口服给药干预,达到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的目的。苯巴比妥是肝酶诱导剂,用法为每日3次,每次5mg.妈咪爱散剂是一种微生态调节剂,用法为每日2次,每次1/2包。静脉输注白蛋白,碳酸氢钠溶液,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3.4 增加喂养次数,保证营养供给初乳可以促进太分的排出「2.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时,即对于母乳性黄疸在停用母乳3天期间,新生儿则增加人工喂养次数,奶液的配制一定严格按配方稀释,防止奶液过浓增加胃肠负担而影响胆红素的排出,奶液过稀引起新生儿营养不足。
3.5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光疗期间予黑眼罩覆盖双眼,尿布包裹好会,其余部位充分显露,定期翻身,确保蓝光均匀照射于身体皮肤,同时增加喂养次数,鼓励及指导母乳喂养,每日不少于6~8次,两奶之间适当补充温热葡萄糖水,以增加大小便次数,从而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3.6 应用护理手段促进胎粪排泄。新生儿肠腔内胎便约含80―200mg胆红素,这个含量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产生量的5一10倍,如胎便排出延迟,胆红索吸收增加,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因此,早期应采取措施促进胎粪排出。
3.7 口服西药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时常用一些口服西药来预防和治疗黄疸,如金双歧,思密达等,喂药前注意三查七对,口服金双歧时用30~40℃温开水溶解,水温过高会杀灭药中活菌,于吃奶后30分钟喂服,喂药时抱起新生儿,抬高头部,减少反流和误吸。金双歧含有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口服后种植于新生儿肠道内,有利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可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随大便排出体外。
3.8 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孩子黄疸的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若为母乳性黄疸,轻度可嘱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球,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换血治疗 研究进展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并且是出生后第一周入院的主要原因,发病率居于新生儿住院病例的首位,近年来我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新生儿黄疸主要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通常情况下,临床大约有60%的足月新生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会出现黄疸[2]。由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可能因胆红素毒性而引起不同类型的并发症如异常精神运动、神经后遗症和死亡[3]。早期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选用合适的干预治疗,如光疗、换血、药物等,可预防或减轻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并使不良预后、死亡的发生率下降。其中换血疗法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可使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快速下降,有效去除致敏红细胞、母体抗体等[4],有效遏制溶血和阻止黄疸的进展,被认为是一种迅捷可靠的治疗方式,但换血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5],需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本文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1 判断标准:
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对于胎龄≥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6]所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参考。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根据不同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程度,胎龄≥35周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分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即血清总胆红素(TSB)峰值超过342 µmol/L(20 mg/dL);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即TSB峰值超过427 µmol/L(25 mg/dL);危险性高胆红素血症,即TSB峰值超过510 µmol/L(30 mg/dL)[7]。
1.2 常见病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复杂,表现多样,主要病因有患儿的胆红素生成排泄因素、围生因素、感染因素、母乳因素等[1,8-10]。现围生因素已超过感染因素成为引起新生儿高胆素血症的主要因素。TAVAKOLIZADEH等[9]研究认为新生儿胆红素的水平与母亲年龄、怀孕次数、产程等母体因素密切相关。丁国芳等[8]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出生体重下降和出生后红细胞压积增高对正常新生儿早期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显著影响(P<0.001),而母亲年龄 、分娩方式、 第二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时间、出生体重等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崔花淑等[10]认为感染也为重要致病因素,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引起感染导致红细胞膜的破坏出现溶血。同时感染可造成肝脏功能障碍,抑制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大大降低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导致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的增高。
还有一些对需换血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研究表明,常见病因还有新生儿溶血病(HDN)、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乏、感染和原因未明等[5,11-13]。王晓娇等[13]回顾性分析1996~2013年北京儿童医院85例新生儿换血患儿中,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 81例(95.3%),其中 Rh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Rh-HDN) 71例(87.7%),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ABO-HDN) 9例(11.1%),Rh合并ABO系统血型不合溶血病1例(1.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共 1例,占1.2%;不明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共3例,占3.5%。YU等[12]对重庆地区61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婴儿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368例(59.9%)为ABO血型不合,103例(16.8%)为病因不明。BUJANDRIC等[5]分析了塞尔维亚17年398例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患儿情况,发现母婴ABO和Rh血型不相合是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MICHAEL SGRO等[11]研究认为母婴ABO-HDN和G6PD酶缺乏是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还有近25%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能明确其病因。能够导致严重HDN的同种免疫性抗体还有Kell血型系统的抗-K和MNSs血型系统的抗-Mur等;其他可引起HDN的抗体还包括Rh血型系统的其他抗体,Duffy血型系统中的抗-Fya、抗-Fyb,Kidd血型系统的抗-Jka、抗-Jkb,以及MNSs血型系统的抗-M、抗-N、抗-s、抗-S等[14]。
1.3 主要危害:
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的产生和消除不平衡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范围引起。生理浓度的胆红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功能,不仅可以抗自由基,还能够抑制炎症、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它还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的功能,能够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5]。但超出一定范围的胆红素极易在全身多个脏器内沉积,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其表现形式,若不及时处理,血液中过高的胆红素越过新生儿血脑屏障,轻者表现为急性胆红素脑病,重者表现为核黄疸,死亡率较高,即使存活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DEY等[16]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听力损伤相关,亦有研究报道胆红素的升高也可引起多脏器的损害,造成心、肝、肾的损伤[1]。
1.4 临床干预和治疗方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需要尽早发现,及时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的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治疗主要有光照、换血和药物治疗3类方法[7]。光照疗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方法简单有效,对于多数足月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为首选干预方法。在光的作用下,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4Z、15E异构体以及结构异构体,直接经过胆汁和尿液排出,进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早期研究发现光疗会造成新生儿发热、腹泻等短期不良反应,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光疗可通过氧化应激、DNA损伤等机制增加病死率,并与儿童期肿瘤、黑色素痣、过敏性疾病及癫痫有相关联系[17]。药物治疗起效慢,起辅助作用。常用药物治疗有肝酶诱导剂、白蛋白、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微生态制剂以及中药等,可有效缓解患儿的黄疸症状。抚触疗法可以增强患儿的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患儿神经系统、肌肉发育等。同时抚触可以增加排便次数,达到间接去除胆红素的目的[18-19]。换血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去除体内过多胆红素,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同时具有一定的风险,通常用于重症患儿。
2 换血治疗
换血治疗是给患儿输入成人的新鲜混合成分血液,从患儿血管抽出血液废弃,可以短时间快速清除患者血中游离胆红素、致敏红细胞、抗体,一般2 h就可以使胆红素降低50%左右,可有效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20]。但换血治疗也属于大量输血的一种,存在输血治疗所具有的风险,因此换血治疗通常用于重症患儿,且不可滥用。
2.1 换血指征:
国内换血治疗指征主要参考2014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制定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7]。具体如下:(1)出生胎龄≥35周以上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可参照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换血参考标准[21],出生体重<2 500 g的早产儿换血标准可参考以上共识[7]。在准备换血的同时先给予患儿强光疗4~6 h,若TSB水平未下降甚至持续上升,或对于免疫性溶血患儿在光疗后TSB下降幅度未达到34~50 μmol/L(2~3 mg/dL)立即给予换血。(2)严重溶血,出生时脐血胆红素>76 mmol/L(4.5 mg/dL),血红蛋白<110 g/L,伴有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3)已有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者无论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换血标准,或TSB在准备换血期间已明显下降,都应换血。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还可以B/A(TSB与白蛋白比值)作为换血决策的参考,如胎龄≥38周新生儿B/A值达8.0,胎龄≥38周伴溶血或胎龄35~37周新生儿B/A值达7.2,胎龄35~38周伴溶血新生儿B/A值达6.8,可作为考虑换血的附加依据。
2.2 换血途径与方法:
传统换血途径是脐静脉推注法,操作简便且管径较大,但常引起平均动静脉压升降的变化,降低心输出量和静脉回流量,影响组织器官灌注,可能造成插管性心律失常、肠穿孔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目前传统换血方法已被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所替代,主要选取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腋动脉抽血保证出血速度,再同步从外周静脉注血,这一操作十分简便且创伤较小,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防止局部缺血坏死、栓塞出现,已普遍应用于临床[22]。
2.3 换血血液的选择:
根据致病的免疫机制进行血液组分的输注选择,一般同型换血是主要原则,对于ABO-HDN,血液首要选择O型红细胞和AB型血浆;对于Rh-HDN,通常选用Rh血型同母亲,ABO血型同患儿或O型血;对于相对少见的其他血系统(如MNS系统)HDN,选择ABO血型同患儿或O型,且其不规则抗体对应的抗原为阴性的红细胞。为尽量减少患儿输血的巨细胞病毒等感染风险、高血钾影响以及避免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推荐新生儿换血宜使用洗涤或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红细胞要“新鲜” (储存期5 d内) 且最好辐照[23],但辐照后红细胞应立即进行换血,以防止高钾血症的发生。但加拿大的ARIPI研究观察分析显示188名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应用 “新鲜”红细胞(储存期5.1±2.0 d)和189名VLBW应用常规储存期红细胞(储存期14.6±8.3 d)输血对其临床结局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观察的主要结局包括了整个ICU住院期间(最长90 d)患儿的NEC、视网膜病、支气管发育不良、脑室出血与发病率和死亡率,次要结局主要观察其院感发生率[24]。
换血时红细胞与血浆的比例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双倍血容量换血较为常见。沈玉才等认为2.5∶1球浆比例换血后贫血发生率更低[25];也有研究指出患儿没有贫血可选择2∶1的血液换血,若需要换血的患儿同时存在贫血,则应该选择3∶1的血液为宜。如换血目的仅为纠正贫血时,采取单倍血容量换血(80~100 mL/kg);如用于纠正高胆红素血症时,可采取双倍血容量换血(160 ~ 200 mL/kg)[26]。
2.3 换血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和治疗:
换血治疗过程中患儿的内环境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可导致不良反应及结局,进而影响治疗顺利开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良反应及结局主要有高血糖症、低钙血症、血小板减少、代谢性酸中毒和换血后输血等。王晓娇等[13]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85例新生儿换血患儿中,经换血治疗后,总胆红素换出率为48.0%,间接胆红素换出率为47.8%。换血后血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B/A值较换血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共77例,占90.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糖症61例(79.2%)、低钙血症46例(59.7%)及低钾血症33例(42.9%),血小板减少症28例(36.4%)及代谢性酸中毒l5例(19.5%)。YU等[12]对重庆地区61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婴儿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换血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血小板减少(54.6%)、高血糖(42.8%)、呼吸暂停(3.3%)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3%),未有换血相关死亡的报告。BUJANDRIC等[5]研究了塞尔维亚39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患儿中,低钙血症和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不良反应,有1例新生儿发生呼吸衰竭。KIM等[27]的研究发现韩国23例换血患儿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7.8%,发生在换血期间和/或24 h内,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低氧血症和低血压[2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后常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非常重要。首先,医护人员在换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7]:(1)换血过程中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严格注意无菌操作。(2)注意监测血气、血糖、电解质(含血钙离子)、血常规。(3)换血时需等容量匀速地抽出和输入血液。输注时间一般控制全程在90~120 min内。(4)换血后可发生TSB反弹,应继续光疗,并每4小时监测TSB。如果监测TSB超过换血前水平应再次换血。其次,医护人员要对换血治疗中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高血糖症、低钙血症、血小板减少、代谢性酸中毒等)及时对症处理[28]。(1)高血糖:患儿换血后出现高血糖可能与换血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对胰岛素产生拮抗作用以及静脉输注含糖液体有关。换血过程中避免输入糖浓度≥10%的液体,且须密切监测血糖动态变化,尤其是对患有胆红素脑病的高危患儿,换血治疗前中后、治疗后12 h内每3 h以及治疗后3 d内每12 h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动态变化适时调整进糖浓度,防止因新生儿高血糖未及时处理造成严重后果。(2)低血钙:换血治疗后出现低血钙考虑与换血采用的血源可能含有枸椽酸抗凝剂,而抗凝剂枸椽酸能与血液中的离子钙结合,以及换血前所有患儿均曾接受蓝光照射使钙离子流失等因素有关,因此密切监测血钙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日龄7 d内的患儿,换血治疗前中后分别监测3次,且换血治疗后6 h内每2 h监测以及治疗后3 d内每天1次监测血钙水平,并观察有无抽搐等表现,静脉补钙时严防液体渗出。(3)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与换血血液为洗涤或悬浮红细胞与血浆的混合血,几乎不含血小板成分,而置换出的全血中含大量患儿自身血小板等有关。大部分血小板减少为无症状的暂时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于血小板生成速度快,一般可自行恢复正常,不必常规输注补充血小板。(4)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发生主要与血源保养液中含枸椽酸导致碳酸氢根降低、 大量碳酸氢根在换血时随着血液排出等因素有关,换血治疗全程及治疗后积极监测血气,尤其对合并有胆红素脑病的患儿,予换血治疗前中后分别监测血气,且治疗后6 h内每2 h监测及治疗后3 d内每天监测血气,及时补充碳酸氢盐纠正酸中毒。
3 总结与展望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和诊断标准因患儿种族、病因等差异而有所不同。换血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个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可使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迅速下降,但换血治疗仍有一定的风险,其安全性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充分掌握换血指征,评估风险,谨慎选择换血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也应当重视患儿内环境变化,密切监测。换血治疗的方法和途径也在不断地进步,目前国内有关新生儿换血治疗的前瞻性研究尚少,新生儿换血对其成年后的长期影响研究几无,因此大样本和多中心的系统地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研究仍有必要。早期发现和治疗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范思聪,何昕.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肝脏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3):3133-3136.
[2]HOSSAIN M,BEGUM M,AHMED S,et al.Causes,management and immediate complications of manage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A hospital-based study[J].J Enam Med Col,2015,5(2):104-109.
[3]ZAHED PASHA Y,ALIZADEH-TABARI S,ZAHED PASHA E,et al.Etiology 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in Ira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World J Pediatr,2020,16(5):480-493.
[4]KAKKAR B,AGRAWAL S,CHOWDHRY M,et al.Exchange transfusion in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 from Northern India[J].Transfus Apher sci,2019,58(6):102655.
[5]BUJANDRIC N,GRUJIC J.Exchange transfusion for severe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17 years' experience from Vojvodina,Serbia[J].Indian J Hematol Blood Transfus,2016,32(2):208-214.
[6]BHUTANI V K,JOHNSON L,SIVIERI E M.Predictive ability of a predischarge hour-specific serum bilirubin for subsequent significant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and near-term newborns[J].Pediatrics,1999,103(1):6-14.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8]丁国芳,张苏平,姚丹,等.正常新生儿黄疸与围产因素的调查[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1(2):99-101.
[9]TAVAKOLIZADEH R,IZADI A,SEIRAFI G,et al.Maternal risk factors for neonatal jaundice:a hospital-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Tehran[J].Eur J Transl Myol,2018,28(3):7618.
[10]崔花淑,朴爱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60例病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9):85-86.
[11]SGRO M,KANDASAMY S,SHAH V,et al.Severe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decreased after the 2007 Canadian guidelines[J].J Pediatr,2016,171:43-47.
[12]YU C F,LI H F,ZHANG Q N,et al.Report about term infants with severe hyperbilirubinemia undergoing exchange transfus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during an 11-year period,from 2001 to 2011[J].PLoS One,2017,12(6):e0179550.
[13]王晓娇,王亚娟,邵芳,等.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对新生儿内环境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6,37(2):136-140.
[14]吴远军,隗伏冰,杨勇.胎儿及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研究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0,23(1):44-51.
[15]廉银珠,张聘聘,秦秀娇,等.胆红素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1):76-79.
[16]DEY S K,ISLAM S,JAHAN I,et al.Association of hyperbilirubinemia requiring phototherapy or exchange transfusio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among admitted term and late preterm newborn in a NICU[J].Mymensingh Med J,2020,29(2):405-413.
[17]冯霄,童笑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20,38(9):711-715.
[18]迟春昕,侯海萍,陆丽华,等.经络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依从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8,29(4):589-592.
[19]赵红梅,关丽婵,石国燕,等.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772-773.
[20]OLUSANYA B O,IMAM Z O,EMOKPAE A A,et al.Revisiting the criteria for exchange transfusion for severe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in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J].Neonatology,2015,109(2):97-104.
[21]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Management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J].Pediatrics,2004,114(1):297-316.
[22]唐熙.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疗法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7,15(18):2211-2213.
[23]NEW H V,BERRYMAN J,BOLTON-MAGGS P H B,et al.Guidelines on transfusion for fetuses,neonates and older children[J].Br J Haematol,2016,175(5):784-828.
[24]FERGUSSON D A,HÉBERT P,HOGAN D L,et al.Effect of fresh red blood cell transfusions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remature,very low-birth-weight infants:the ARIPI randomized trial[J].JAMA,2012,308(14):1443-1451.
[25]沈玉才,黄维本,巢伟聪,等.不同球浆比例换血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7):50-51.
[26]杨丽莎,郑显兰,何华云,等.单双倍血量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19):2618-2620.
篇7
【关键词】眼底照相;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82-0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ermaurity, ROP)是一种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源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纤维增值,临床上可导致包括并发白内障、继发青光眼和终身失明在内的多种严重并发症[1]。ROP是一种对早产儿视力危害极大的眼病,是世界范围内儿科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ROP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多由早产、低体重、用氧而引起[2]。随着我国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ROP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只要及早及时地对早产儿进行筛查,并对ROP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就有可能有效地防止ROP的发生和发展[3]。我院于2012年初开始应用美国Massie实验室研发的第三代眼科广域成像系统RetcamⅢ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对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工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和新生儿科及眼科门诊部符合ROP筛查的早产儿586例,其中男312例,女274例;出生胎龄小于32周的128例,大于32周的458例;出生体重小于1.5kg的133例,出生体重小于1kg的4例;有吸氧史的360例。应用RetcamⅢ共筛查出ROP患儿56例,占9.56%,其中含AP ROP 1例。患儿体重小于1.5kg的50例,占89.29%;孕周小于32周的39例,占69.64%;有吸氧史的51例,占91.07%。
1.2检查方法:
1.2.1检查设备:美国Massie实验室研发的第三代眼科广域成像系统RetcamⅢ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可观察并记录幼儿视网膜图像,近年来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筛查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4]。该系统操作简便,配备可视范围达130°的ROP RetcamⅢ镜头,分辨率高,可准确判断各期病变和视网膜血管化情况,检查仅需几分钟。
1.2.2方法:检查前用0.1%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双眼,隔5分钟1次,每次每眼1滴,共点4次,最后一次点眼后等待30分钟左右,检查瞳孔,瞳孔开大到7mm及以上,开始检查。由1名护士将早产儿置于专用检查床上,铺一次性垫巾,取仰卧位,用清洁包布包裹好早产儿,避免手臂双脚晃动。协助固定患儿头部,检查时护士双手扶好早产儿的头部,两大拇指扶住下颌部,其余四指扶住脸部。力度适合,早产儿力气不大,切勿按压患儿囟门部和咽喉部。
2 护理
2.1检查前的护理
2.1.1家长心理护理:由于大多数家长对ROP了解较少,担心检查是否安全,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思想负担重。因此,在检查前应向家长详细解释ROP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检查的方法和流程、用药的成分和安全性,消除家长的思想顾虑。并告知家长做完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合理安排喂乳时间,为了预防窒息检查前半小时不能喂奶喂水,检查后眼睛会轻微红肿,半小时左右会恢复。对家长提出的疑问逐一解答,做到业务娴熟,取得其信任,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医生和护士进行眼底检查。
2.1.2 预防感染:因为早产儿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容易引起感染,因此检查过程中的消毒问题变得非常重要。检查前护理人员应戴口罩、修剪指甲、洗手,避免抓伤患儿皮肤,造成交叉感染。夜间用紫外线对检查室进行空气消毒。检查用的开睑器必须用高温高压蒸汽消毒。眼底照相的镜头使用前后用75%酒精消毒,接触早产儿前后要做好手消毒并注意保暖。
2.1.3 散瞳:散瞳药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前先核对早产儿及其家长姓名,然后检查早产儿是否有不适情况,及时处理。将早产儿置于仰卧位,先用左手拇指、食指轻轻撑开患儿上下眼睑,右手持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距眼部1~2cm,以免接触患儿睫毛污染滴瓶,然后将眼药水滴入结膜囊内。流出来的药液用清洁纸巾擦掉。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到位。每隔5分钟1次,每次每眼1滴,共点4次,最后一次点眼后等待30分钟左右。每次滴完药液后,需用食指轻轻压迫泪囊区5min,防止药液经泪道流入泪囊和鼻咽部被黏膜吸收,降低中毒反应。散瞳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早产儿是否出现过敏反应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用药,采取托背呼吸、刺激足底及过敏反应的急救处理[5]。
2.2 眼底照相的护理
2.2.1 眼底照相前的护理:早产儿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容易受凉。所以要注意保暖,用消毒过的包被包裹好,如有打点滴的封好管,然后从保温箱抱出放到清洁小床上做好眼底照相的准备。
2.2.2 眼底照相时的护理:将患儿放在专用检查床上,置于仰卧位。双眼结膜囊内滴诺喜表面麻醉眼液各一滴,置婴幼儿专用开睑器,结膜囊内涂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将RetcamⅢ的探头轻置于凝胶上,开始眼底照相检查。在医生进行检查过程中,护士应固定好幼儿的头部,并密切注意幼儿的呼吸、面色以及哭声变化等情况。如出现呕吐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立即终止检查,进行处理[6]。
2.2.3 眼底照相后的宣教:为预防感染,早产儿检查后滴消炎药水一滴。对于门诊患儿的家属,并告知家长留意观察幼儿是否有眼部分泌物增多、充血及流泪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到医院就诊。对于需要复查的幼儿,告知家长下次检查时间。
3 讨论
散瞳与检查的护理配合是眼底照相的重要环节,早产儿眼底照相的结果与检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密切相关。早产儿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注意每个环节,做的不够细致,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医患后果。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每个步骤准确到位,密切配合医师完成幼儿眼底照相检查。
我院在2012年年初开展ROP筛查工作前先制定好一套好管理方法,其中上述的护理配合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结果:筛查顺利进行,56例诊断ROP(9.56%),无感染无局部并发症, 以及呼吸暂停、心跳骤停等全身严重并发症。筛查是发现ROP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步骤,护理配合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方续兰,茅双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2. 18(15):2427-2429.
[2] 蒙丹华,潘新年,李燕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768-2769.
[3] 杨晖,庄静宜,陈焓.375例早产儿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状况[J].眼科,2010,19(1):60.
[4] 布娟,林淑芳,庞宏蕾等.RetCamⅡ小儿视网膜检查系统在婴幼儿眼底病筛查中的应用[J].临床眼科杂志,2010,18(1):29-31.
篇8
1 健康教育
在静脉穿刺前,告知家长留置针的优越性以及穿刺技术的困难性;告知家长留置针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家长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常识,有利于留置针的维护。
2 留置部位的选择
应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用药情况等来选择留置针穿刺部位,主要有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腋静脉、颈外静脉、腹股沟静脉等,不同的留置部位留置时间有明显的差异。艾芳[1]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新生儿组头皮静脉和上肢静脉留置时间长于下肢;婴幼儿组头皮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上肢静脉留置时间次之,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最短;学龄组四肢静脉各部位留置时间无差异。故新生儿、婴幼儿静脉穿刺首选头皮静脉,其次为上肢静脉。但有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性脑病的患儿,不主张头皮穿刺,以免搬动头部而加重出血。对于相对配合的患儿可采用颈外静脉留置。新生儿应选择腋静脉置管,其留置时间比四肢浅静脉或头皮静脉留置时间长,并且易于固定及护理[2]。学龄儿静脉穿刺选择上肢留置较好。
3 改进的穿刺和固定方法
3.1穿刺方法 小儿血管壁薄、管腔小,加之穿刺操作时不配合,传统的穿刺方法常使送管不顺利而导致穿刺失败。陈月英等[3]采用单手送针法,即右手握住重叠的留置针针柄(Y型柄在上、针芯柄在下),以10~15o角直刺血管见回血后确认留置针已进入血管,利用右手拇指顶住Y型柄向前,食指顶住针芯柄抽向后,拇指食指迅速错位,使软管与针芯分离5mm左右,此时留置针的软管正好覆盖并超出针芯尖端,借助针芯的硬度将留置针软管全部送入血管内。此方法不仅穿刺成功率高,而且可以减少人力,值得在儿科推广使用。对血管细、血容量不足、休克的患儿穿刺时胡小薇等[4]采用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呈15~30°角刺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2mm左右,左手继续绷紧皮肤,右手持续缓慢注入生理盐水,使穿刺部位血管充盈,防止盲目送管穿破血管。在行走弯曲的血管如大隐静脉、新生儿头皮静脉等,采用分多次逐步将针芯退出的方法,使外套管在血管的行走过程中尽可能有针芯支撑,顺利通过弯曲部位,有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3.2固定方法
3.2.1头部静脉的固定 患儿好动,出汗多,常规固定法留置针的敷贴容易松脱,出现脱管,影响留置时间。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黄文Z等[5]在小儿头部留置时,用5号弹力网套套进患儿头部,能有效延长留置时间,由于弹力网套的弹力及透气性能好,不会给患儿带来不舒适;张彦琴[6]提出用弹力绷带绕一周固定留置针和敷贴,舒适透气,无刺激,不粘毛发,可以观察留置针局部的皮肤和血管情况;黄明桂[7]提出用手术网套帽固定留置针,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戴取帽、枕头、盖被、穿脱衣服、患儿手拉等各种外力对留置针的摩擦,防止机械性静脉炎及外渗或脱管的发生,起到了安全留置的作用。
3.2.2四肢静脉的固定 利梅芬等[8]通过研究提出:8字型固定法比常规固定法、纸板固定法效果更好、留置时间更长。其方法为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用4.8cm宽的医用纱布绷带绕两周后,按“8”字走向围绕腕或踝关节缠绕一周,绷带末端用胶布固定;靳铁霞[9]提出采用2号网状( A 型)弹力绷带固定新生儿四肢浅静脉,使留置针不易滑出,达到保留效果。新生儿肢体活动时顺应性好,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便于观察穿刺部位,同时减轻夹板固定带来的不适及避免新生儿躁动时夹板误伤对侧肢体。新生儿小手戴棉质手套,脚部穿松紧适度的袜子,也可用小毛巾包裹[10]可防止意外脱管,延长留置时间。
4正确的封管技术是留置成功的关键
4.1封管液选择
4.1.1生理盐水 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 与体内钠水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其封管不受病种限制,尤其适用于有出血倾向、 凝血机制障碍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不宜应用肝素钠的患者。黄丽等[11]对383例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用生理盐水进行封管,377例均通畅,通畅率达98.43%,达到预期效果。有报道[12]生理盐水可代替肝素盐水为66例患儿留置针封管,其作用可维持16h。刘婷婷[13]等通过研究提出封管剂量为2ml,采用 5 U/ml 的稀释肝素液封管与生理盐水封管,两组不同封管溶液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临床采用生理盐水对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生理盐水封管操作简单、不需配制、避免污染,是一种符合生理要求、安全、经济、有效的封管方法。
4.1.2肝素钠稀释液 肝素是一种硫酸化的带高负电荷的酸性粘多糖混合物,可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是一种高性能的抗凝血物质。稀释后可作为留置针封管液,可防止血液回流造成的血液凝固,减少静脉血栓形成,保持血管通畅,现作为常规封管液用于临床。袁亚梅等[14]认为使用25U/ml的肝素钠封管液封管,其封管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封管液。也有学者认为,小儿患者 5U/ml的肝素钠盐水 2ml 封管安全系数高,能延长留置时间,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封管[15]。饶庆华等[16]经过对77例肝素盐水封管前后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红细胞均值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认为肝素液封管对血液病患儿并非禁忌。除了有明显的出血倾向者外均可选用,肝素封管液在保留时间上优于生理盐水。对于有心血管疾病、血液呈高凝状态、哭闹较多的患儿应选用肝素盐水封管,除了有辅助治疗作用外,还可以减少堵管率。临床应根据患儿病情、自身情况、输入药液等合理选择封管液。
4.2封管方法
4.2.1注射器直接封管 当输液完毕时,关闭调节器,将头皮针与输液器衔接处分离,头皮针连接已抽取3~5 ml肝素钠封管液或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将头皮针轻轻向外拔,只留针尖斜面在肝素帽内,缓慢推注封管液,推注完后先关闭夹子再迅速拔出头皮针,使套管形成双重正压,防止血液回流,避免凝血堵管。此法临床使用较普遍。
4.2.2输液器输入液封管 方红霞等[17]通过对45例直接使用输液器内最后一组等渗溶液输入的液体( 5%葡萄糖注射液或 5%葡萄糖注射液加抗生素)和40例用生理盐水进行正压封管的研究表明,两者在保留时间、堵管率、浅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操作方法:左手固定肝素帽,右手将输液头皮针向外拔 2/3, 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头皮针尾部, 食指固定肝素帽, 左手拇指和食指将输液器滴管上端反折 , 同时左手中指与大鱼际肌捏住茂菲氏滴管用力挤压 3~ 5s , 将茂菲氏滴管及其下端的液体持续压至血管内, 与此同时右手将头皮针逐渐拔出肝素帽, 拔出后可见针头处有较大压力的液体喷出。输液器内原液压力封管可以替代生理盐水封管, 而且操作简便,不会引起血浆 pH 值、渗透压的改变,也不会激活凝血系统,同时,对局部血管刺激小,不易引起静脉炎。所以,使用输液器内液体直接封管对出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是简单可行的封管方法。
4.2.3可来福接头封管 输液接头与可来福接头分离时,可自动产生瞬间正压,将留置针软管内液体向前推进,血液不能反流入管形成血栓而达到封管目的[18]。此方法价格较昂贵,不易普及。
5 留置时间及影响因素
5.1留置时间 在我国尚无统一的标准,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3~5d [19]。有研究认为,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7d是完全可以的。
5.2影响因素 留置针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静脉炎、接触性皮炎、套管堵管、液体外渗、脱管等多种并发症,均可致置管失败,需更换其它部位重新穿刺,增加患儿的痛苦和住院费用。
6临床应用范围
6.1输液、输血 留置针能满足危重患儿的抢救、脱水患儿的补液,等同于建立一条开放的静脉通道,便于随时用药利于抢救,还可随时停止输液接受检查,为静脉输液提供了方便。
6.2采血标本 使用留置针可动脉置管[20]或静脉置管[21],可多次留取血标本送检查,不影响化验结果[20,21]。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及恐惧心理,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动脉置管可多次采血做血气分析、生化、血常规等检查,静脉置管可做各项生化指标和血常规检查,为连续监测血化验提供了便利。在动脉置管采集血液标本时[20],先用 5ml 注射器将前端含有肝素稀释液血液2ml抽出弃去,后用血气针及注射器分别抽血气和其他血标本,最后用肝素稀释液封管;如在输液中采血,停止输液3min后[21],先抽1ml含药液的血液弃去,更换注射器后才取所需的标本血量。封管期间取血时也应同样先抽1ml含封管液的血液弃去,更换注射器后才取血标本。
7护理要点
穿刺者的穿刺技术应熟练,严格无菌操作,正确选择保留位置。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苍白、发红、肿胀,血管有无条索状改变,根据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红肿及患儿的面部表情、哭声来判断有无套管堵塞、渗漏、静脉炎等,出现上述情况及时拔针,局部用碘伏消毒,并酌情用50%的硫酸镁湿敷或炉甘石外涂患处。
8护理展望
静脉输液是儿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所有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大幅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了把护士交给患者,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去护理和关心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全程、无缝隙的护理。但在临床实践中,留置针在儿科的使用仍然存在很多问题:①如何制定出更规范的护理措施减少留置针局部感染、过敏性皮疹的发生,使留置针达到预期的留置目的,是护理研究者共同探讨的科研课题;②如何改进固定方法使小儿留置针的固定更加稳固、舒适,不致脱管和拔管,充分发挥留置针的优势,使每个使用留置针的患儿都能得到安全与舒适的护理,是护理人员今后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致谢以下参考文献作者。
参考文献:
[1]艾芳.不同年龄小儿静脉留置针部位选择与留置时间的护理[J].医学信息,2008,21(8):1374-1375.
[2]陈奕杏,欧梦党,谭亚萍,等.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61-62.
[3]陈月英,孙秀凤.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J].护理研究,2008,22(3):58.
[4]胡小薇,岳签.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改进方法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5):13.
[5]黄文Z,朱建宏.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52-53.
[6]张彦琴.自粘性弹力绷带固定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的优点[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5): 698-699.
[7]黄明桂.手术网套帽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中的改进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4,06(7):3360-3361.
[8]利梅芬,陈文进.婴幼儿足部静脉留置针8字型固定法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67-269.
[9]靳铁霞.新生儿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探讨[J].现代护理. 2010, 07(19):128-131.
[10]沈梨芳,郑玉娣.小儿浅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探讨[J].浙江中 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502.
[11]黄丽,陈珍玲.生理盐水封管的可行性报告[J].中外医疗,2010,15(5):31.
[12]黄丽云,林妙娴,幸连春,等.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药物与时间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6):287-288.
[13] 刘婷婷,李莲叶.不同封管溶液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18( 12):126-129.
[14] 袁亚梅,刘媛媛,张伯芳.浅谈两种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液[ 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7( 15):83.
[15] 李红霞,苏乐芝.婴幼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的封管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 8):974 -976.
[16]饶庆华,元凤,李宝丽,等.小儿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相关问题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29-331.
[17] 方红霞,潘涛,周萍,等.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0,3( 8) :395 ~396.
[18]吴春丽.正压可来福接头在儿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34
[19] Piumer W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travenous therapy [M].5thed.Philadelphia:Lippincott,1993:100-130.
篇9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2 500 g,身长≤47 cm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发育不够成熟,生活能力弱,国内报道死亡率为12.7%~20.8%[1],另外,足月新生儿具有相对成熟的胃肠动力,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不成熟[2]。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胃肠道喂养的建立有许多困难,通常需要管道鼻饲,甚至肠道外全静脉营养[1]。早产儿生长发育快,营养需要量高,正确的喂养比足月儿更重要。因此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也是长期探索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早产儿肠道内喂养一些常见问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开始经胃肠喂养的时间
大多数早产儿出生后24 h出现肠鸣音,因为肠鸣音是肠蠕动出现的最早临床标志,所以,待肠鸣音出现后方开始胃肠喂养较为合适。对体重>1 500 g,无明显肺部疾患,并不需要辅助呼吸者,可在24 h内开始喂养,但对体重更小的婴儿;或有新生儿窒息需机械通气者可延迟胃肠喂养;极低体重儿大多数情况下可于生后3天内开始第1次喂养。
2 乳类选择
适用于早产儿的乳类仅限于母乳和配方乳,权衡利弊,对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势在必行[3]。
2.1 母乳 母乳富含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和免疫成分,可增加新生儿胃肠道防御功能。早产儿母乳比足月儿母乳有较高的蛋白质、热量、钙和钠含量,足月儿母亲的奶不适合喂给早产儿,因奶的营养成分不够[4],所以应鼓励早产儿母亲喂哺母乳。但早产儿母乳中某些成分仍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母乳喂养早产儿至生后1个月末,母乳中蛋白、钠、钙的量已明显不足,早产儿完全经肠道喂养时,即需加入母乳强化剂,直至体重>2 000 g[4]
2.2 早产儿 配方奶在母乳不足或母体疾病禁止哺乳的情况下,应选用早产儿配方奶,早产儿配方奶与牛奶相比较,首先降低了牛奶中的总蛋白质,以减轻早产儿肾脏负荷;其次乳清蛋白/酪蛋白比例接近母乳,其含有的β乳球蛋白经酶分解后抗原性低,蛋白质利用增多;此外还增加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调整了矿物质比例,其营养价值较牛奶或普通配方奶更接近母乳[5]。但早产儿配方乳的不足是缺乏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乳和免疫成分,且其高蛋白含量易导致高氨基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6]。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持续至体重>2 000 g后可以转用足月配方乳[4],所以,早产儿人工喂养过程应严格监测体重增长情况,及时更改配方奶。
3 早产儿喂养的
喂养时采用头高脚低位(呈20°角),早产儿体重增加明显,并发症也少,也有较多采用半卧位姿势,喂奶后抱起拍背10 min左右,喂奶后取右侧卧位,促进胃排空。张跃娟[7]试验早产儿每次喂养后采取俯卧位,对胃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胃排空效果明显优于仰卧位,但此卧位不利于观察病情,尚存有争议。
4 喂养方法
胎龄33周~34周者可尽快适应喂养,喂养最长时间为20 min,其余奶量由管喂供给,胎龄
4.1 经口喂养 用于体重较大、吸吮和吞咽能力较好的早产儿。
4.1.1 直接哺乳法 有吸吮和吞咽反射的早产儿,可直接哺母乳或奶瓶喂食,用奶瓶时奶汁要充满,避免吸入大量空气。喂食时采取半卧姿势,喂食时间≤15 min~20 min,以防过于疲劳。每次喂食15 min~20 min后轻拍背部使打嗝,喂食后采取右侧卧位,以促进排空及当有返流时可减少误吸的危险。
4.1.2 滴管喂养法 抬高患儿头肩部,用滴管沿患儿口角一侧,一滴一滴地依照患儿的吞咽速度来给予,奶量按医嘱给予,奶源为母乳,3 h/次。滴管喂养通过反复刺激,反射得到强化,锻炼了患儿的吸吮及吞咽功能,使患儿在生长过程中逐渐获得足够的营养满足机体的需要,在其吞咽过程中,觅食反射增强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功能加强、营养状况好转、机体免疫力增强、减少并发症。
4.2 微量喂养 肠道微量喂养作为对胃肠道的生物刺激,可提高早产儿的胃排空率,改善对喂养的耐受性,缩短到达全量喂养的时间[10]。其中早期微量喂养是指对出生后24 h内的早产儿给予<1 ml/Kg.hr的量进行喂养[11]。可选用经口喂养、间歇胃管喂养和持续胃管喂养法,在接受微量喂养的同时进行全肠道外静脉高营养治疗[12]。
4.3 胃管喂养
4.3.1 间断胃管喂养 经鼻腔插入新生儿5 Fr,其长度为耳垂至鼻尖到胸骨下端,插入胃管后注入空气,听到注入空气的声音证实胃管在胃内,将患儿24 h所需奶量平均分次灌注,2 h/次~3 h/次,在每次灌注前应抽吸胃内容物,如残留奶量大于前次喂奶量1/3以上者,则减量或暂停1次;无残留,每次增加奶量1 ml~2 ml;出生体重
4.3.2 持续胃管喂养 适用于对间歇胃管法不能耐受,胃中残留量较多或出生体重≤1 500 g,反应能力差,无吞咽吸吮,有胃返流的新生儿。用10 ml注射器按需要量取奶汁,放置到输液泵上,通过连接导管接入胃管输奶1 ml/h~5 ml/h的速度将全天的奶量持续缓慢注入胃内,能使奶液持续吸收,减少胃潴留及食物返流的发生。叶永青报道,持续胃管喂养的胃食道返流率为3.9%,而间歇胃管喂养胃食道发生率高达20%。这说明早产儿胃食道返流率与鼻饲方式有关[15]。持续胃管喂养能减少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间歇胃管喂养所致的胃食道返流、腹胀、呕吐、误吸等喂养并发症,但其本身也存在容易感染、操作不方便等问题,所以不管何种鼻饲喂养方式的早产儿最好能辅以患儿非营养性吸吮,使其尽快从鼻饲方式转为经口喂养。
5 非营养性吸吮
在每次鼻胃管喂养前,喂养过程中及其后给予早产儿吸吮无孔橡皮各5 min,每次共吸吮15 min,7次/24 h~8次/24 h,吸吮期限2周[16]。通过非营养性吸吮的训练,能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律的吸吮模式[17],可显著加快胃肠蠕动,加速胃肠道排空,促进早产儿吸吮反射的建立,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可能是通过加快吸吮反射的成熟,调节胃肠肽水平,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与成熟。综上所述,早产儿的喂养以自吮为最好的喂养途径,对吸吮吞咽机制不成熟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基础上采用早期微量喂养(MEN)及非营养性吸吮(NNS)措施,在经胃管分次喂养的同时进行NNS,能通过口腔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兴奋迷走神经,可以改变胃肠调节肽的水平,刺激胃肠道的发育与成熟,根据早产儿的进食能力和病情选择喂养方式,使早产儿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食,满足了他们在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从而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全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3.
[2] 江卓成.新生儿危重疾病对循环衰竭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综合临床,2002,18(5):400402.
[3] 张巍,赵时敏,黄醒华.母乳添加剂在早产儿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3):187.
[4] 冯泽康,余宇,曾振锚,等.中华新生儿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7230.
[5] 李在玲,赵凤,罗凤珍,等.强化长链不饱和脂肪酸配方奶应用于早产儿营养价值的临床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11(3):231.
[6] 李彦敏.早产儿喂养新进展[J].河北医药,2002,24(11):872874.
[7] 张跃娟.俯卧位应用于早产儿喂养的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7):741.
[8] 罗涛,钱幼琼.早产儿喂养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1):57.
[9] 宋江梅.早产儿喂养的方法及体会[J].中原医刊,2005,32(18):93.
[10] 黄瑛,邵肖梅,曾纪骅.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新生儿胃肠动力管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2(3):132.
[11] 张玉侠.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技术[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507508.
[12] 段亚兰,贺之芬,李斌.早产儿的喂养[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392.
[13] 韦君.早产儿喂养方法新进展[J].医学文选,2005,24(2):300.
[14] 刑佑敏,张贵萍,彦灭利.重危早产儿早期间歇胃管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6):683684.
[15] 叶永青.早产儿鼻饲方法与胃食道返流关系的探讨[J].当代护士,2005,9:30.
篇10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3-01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胎龄已超过28周而未满37周,出生体重1000~1499g的早产儿。胎龄愈小,体重愈低,死亡率愈高。国内报道在63%-74%,其中体重
1 护理要点 在护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心率、呼吸、体重、大小便情况、吸吮能力、皮肤弹性等全般状况,把好四关,即:保温、呼吸管理喂养、预防感染。
2 体温管理 极低体重儿特别表现为皮肤的未成熟性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很容易陷入低体温状态,为便于医务人员操作和抢救,所有患儿人院时先置于远红外抢救辐射台上保暖,用3M易撕敷料胶带粘贴好肤温传感器,保持其肤温36.5-37.0℃.室温24~26℃,相对湿度55%~65%。病情稳定后遵医嘱转入暖箱中保暖,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凋节箱温,暖箱中相对湿度50%~60%。每4小时测体温1次,保持患儿体温在36~37℃。
3 呼吸管理 极低体重儿由于呼吸中枢功能不成熟,肺泡换气面积相对较小。肺表面活性物质产生及分泌不足,呼吸肌和胸廓软弱等原因,常出现呼吸暂停或发绀等。故人院后取平卧头肩稍抬高位。头偏向一侧,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皮肤颜色、心率、血氧饱和度,根据病情、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选择是否需要给氧及给氧的方式。给氧浓度为30%~40%,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由于长时间吸高浓度氧易发生肺损伤、早产儿视网膜病、神经系统损伤,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注重早产儿的氧疗管理工作,严格掌握氧疗指征,吸氧期间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情况并定期监测血气,严密观察其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呼吸暂停是指一段时间内无呼吸运动、呼吸停止20秒或更长,多伴有青紫和心率减慢(HR
4 喂养 对不伴有消化道疾病的早产儿,主张早期喂养。对可能发生低血糖者,出生后1小时开始喂5%葡萄糖,若无呕吐,腹胀,可试喂母乳或稀奶(1:8),对胎龄稍大、吸吮反射良好的早产儿,可直接用奶瓶喂养,为了防止误吸而引起吸人性肺炎的发生,开始仅给5ml 10%的葡萄糖,然后是母乳,每2小时喂奶一次。根据体重及吃奶情况调整奶量。可以每次1mL起试喂,24小时后吃奶顺利可每次逐渐增加0.5-2mL,注入时置患儿于仰卧头高位,也可通过微量注射泵缓慢注入。胎龄80次/min的早产儿,改用鼻饲管喂养,以母乳作为首选,其次可选用奶:水为2:1的牛奶,由少到多,少量多次,速度不宜过快,奶量可按每次2-4ml/kg体重,每2-3h 1次,l~2d后每天较前1天增加1-2ml,哺乳中要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呼吸暂停、腹胀、呕吐,肠鸣音减弱或便血等现象发生,如有上述情况,立即停止喂奶,待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行喂养。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出生后5-7天开始予完全肠道外静脉营养支持。与足月新生儿相比,早产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期相对较短,体重多在生后第5-6天开始回升,故每日测体重1次,及时调节喂养量,以体重保持在每日增加10-30g为宜。
5 预防感染 极低体重儿抵抗力极端低下,加之皮肤的未成熟性,即使无外来损伤。只是由于皮肤与床垫的长期接触,或自身尿粪污染都可使感染急速播散和加重。另外暧箱内的高温高湿状态,医护人员的手、气管插管、监护装置、胶布等,都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所以护理时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及加强基础护理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入室前后,操作前后洗手消毒;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听诊器做到个别专用;非损伤性管理.给予有效的静脉置管,减少频繁穿刺造成皮肤损伤与感染。监护时敷贴装置应尽可能小范围,并在皮肤上涂抹防意外故障的处理技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尤应注意,稍有疏忽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在工作中应不断地学习探索,刻苦钻研专科技术,提高专科水平。提升自身素质,增加服务内涵,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推动fIIL液净化事业的发展。
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VLBWI属高危儿,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好转后也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因此NICU的护士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保证各种监护器正常运转,抢救物品及仪器处于备用状态,每班要详细记录患儿的体温,呼吸,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吃奶及大小便情况。
综上所述,在VLBWI的护理过程中,全方位的精心护理是保证VLBWI存活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同时对年轻父母的健康教育也很重要。因此在VLBWI出院始建立健康联系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开通VLBWI健康咨询热线,安排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新生儿科医生和护士解答家长在喂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护理的方法,对VLBWI神经系统发育,听力,视力,运动能力等进行定期跟踪观察1-2年,以利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干预,改善远期成长目标。从我科出院的VLBWI定期到儿童保健科就诊随访,进行正规系统的积极干预,并指导家长育儿知识和措施,以提高VLBWI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51-52.
[2] 朱延力.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