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政策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分析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分析政策

篇1

[关键词]房地产;房价;国民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5-0040-03

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1.房地产开发,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的作用。房地产业是促进消费、拉动投资、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一个多功能产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较其他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近几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房地产业以其投入产出周期短、投资额大、产业关联带动性强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消费热点和主导产业,房地产业活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

2.房地产开发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房地产业高关联性、带动性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开发能带动整个建筑业快速发展,房地产业的上游企业包括钢材、水泥等,同时房地产业是耗费能源和原材料较多的产业部门,整个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涉及到施工、建材、销售、交通运输、保险等诸多相关行业,房地产开发也有利于家装市场的兴旺和发展。最近几年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20%以上,房地产开发带动其关联产业的繁荣,从而拉动我国总需求的增长。

3.房地产开发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随着农村生产技术的提高,其剩余劳动力会逐渐增多,而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房地产业,由于其涉及的行业众多,加之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房地产开发能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所造成的社会压力。房地产业繁荣,就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能带动大量农民工外出就业,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社会就业的有效途径。

4.房地产开发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发展,农民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脱贫致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可以从总体上重组城乡结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城镇建设中的房地产开发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重组,同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1]农村中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优化了农村资源配置,使农业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从而缩小城乡差距。

5.房地产开发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中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如商业、货物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保险业以及社会服务业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房地产业能够为城市积累资金,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房地产业发展使城镇居民居住更加集中,更容易共享基础设施,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是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水平,改善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

6.房地产开发吸引外资,促进对外开放[2]。中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加上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和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中国成为外资竞相流入的地区,近几年外资在中国规模越来越大。房地产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工业化标准房、高新技术智能化办公用房的建设,从而带动交通运输等配套设施的改善,为吸引外资,促进对外开放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资在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房价过度上涨导致的问题

1.投机程度急剧增加,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放大。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性质,住房也不例外。住房的使用价值是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价值规律,住房价格应围绕其固有价值上下波动。而住房的交换价值则意味着住房具有投资性质,可作为资产而带来利润。不仅如此,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一方面人们投资住房时,其回报不仅有房租,还有房价上涨的收益;另一方面,人们购房的机会成本通常是按照存款利率而不是贷款利率来计算的。这两个因素造成,只要人们对房价有上涨预期,或房租高于长期存款利息,就助长更多炒房者进入市场,为“卖”而“买”的投机性需求就会产生。

很多较早进入房地产的投资者获取高额利润后,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关注,意识到投资在房地产的收益远远大于投资其他行业所带来的收益,于是他们纷纷进入这一暴利行业,投机程度急剧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房价高速上涨时期,富人和投机者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资金较之前流入房地产行业增加,资金充裕程度不断上升,“到位资金/投资总额”值一直呈上升趋势,造成了房价一定程度上的非理性上涨。当房价有上涨趋势时,富人和投机者对房价的上涨预期,使得他们对房地产投机需求不断增加。

市场投机行为引起的资产价格脱离其固有价值的上涨就是泡沫。从泡沫的定义中看出,过度投机而导致的房价飞涨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原因。房地产投机会产生大量的投机需求,需求的增加造成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从而引起进一步涨价的预期,由此形成一个自我强化作用的正反馈过程,最终形成房地产泡沫。凡是从投资或产业角度看待住房问题的,必然强调住房的交换价值,通过投资来获取高额利润。如果房价持续走高,其结果是?熏由于投资、投机与炒作的作用,商品住房的价格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民众被隔离在住房市场之外。不仅如此,由于过度投机,住房价格的“泡沫”越积越大,为经济发展埋下了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因为靠房价上涨?穴非理性炒作?雪支撑的房地产需求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购买力的瓶颈迟早会到来,这样一个难以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势必然会导致泡沫的破裂,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安定。[3]

2.中低收入者无力购房,房地产市场更加偏离真实需求。房价过快上涨,特别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城市中低收入者带来巨大压力,当房价增长速度高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时,必然造成中低收入者无力进入住房市场。按照国际标准,衡量房价合理性的指标是房价收入比。房价收入比是指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年平均上市房价与居民家庭年平均收入之比。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合理的住房价格”的“房价收入比”应该为3~6倍,按世界银行专家的说法为4~6倍。就目前已经公开的信息显示,中国的房价收入比超过7.8倍,许多大城市房价收入比持续在10倍以上。该指标显示,当前中国房价明显偏高。[4]据报道,深圳、上海、北京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超过30倍,就连西部省会城市以及二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也高出国际标准2倍以上,中国房价畸高。过高的房价已经把80%以上的城镇普通居民推出了商品房市场之外,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更加背离了房地产真实的需求,房地产市场缺乏有效需求的支撑。房价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在中国的国情下?熏住房发展应当优先强调其民生性质,即满足大多数人的住房需要。

3.房价上涨过快,加剧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已经相当严重,而房价大幅增长,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房价增长过快,意味着财富以货币和固定资产的形式向经济发达的地区集聚。现在住房已成为当今最大的社会分化器,借助于住房的价格机制,社会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向少数高收入者特别是投机购房者和房地产商手中集聚,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他们把房地产更多作为一种投机手段,不断获取高额利润,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大部分居民、经营者的收入和财富则变相缩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的增长赶不上房价的增长,住房支付能力逐步下降,许多人被排斥在住房市场之外,只能依靠租房来维持生活。

4.国民经济比例失衡,破坏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中国房地产业利润过高,是吸引投机者蜂拥投机的根本原因。据专业人士透露,中国投资房地产的利润大大高于国际平均利润率,也高于发达国家。国际上房地产的平均利润率基本为6~8%,有些国家只有2%,但国内平均利润率在20~25%,大大高于国际和国内一般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专家认为,用1元钱的自有资金赚取80多元的利润,中国房地产行业显然已成为暴利行业。[5]由于房地产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看到房地产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它们认为投资几个亿在本行业赚的钱还不如投资几千万在房地产行业赚得多,于是把应该投资在本行业的资金转而投入到房地产,使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这就使国民经济各行业比例失衡,打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例如著名的水利水电企业葛洲坝集团,看到房地产行业的巨大利润空间时,它们也向房地产行业进军,于1997年9月11日投资创办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这是典型的水利水电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的事例。再如一向以家电业为主打、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之一的海尔公司于2002年4月成立海尔地产,它是海尔旗下专业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和经营的全资法人企业。由于我国房地产业的利润率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这就导致许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尽管在房地产专业、经验、人才、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缺陷,它们也纷纷进入房地产领域。这就打乱了国民经济各行业比例,不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具有一方面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另一方面又有买涨不买跌的双重特性。当房价上涨时,住房真实居住需求的减少被投机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总需求是增加的,造成房地产市场背离人们真实需求的虚假繁荣。又由于开发商永远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当房价上涨时,即使房地产市场已经饱和,他们仍然向房地产市场大举进军,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比例进一步失衡。中国出现的房地产业中的投机行为以及相关产业的过热现象,就导致相应的钢铁、建材、水泥行业需求急剧增加,其它行业资源进一步向房地产行业流动,从而打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链条。

三、优化房地产市场的对策

1.改善供应结构,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针对房地产市场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而高档住宅供过于求,商品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调控项目和土地供应,安排经济适用房开发项目,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搞好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政府应增加低价位住房供应并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政府在住房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在降低经济适用房价格的基础上,将经济适用房卖给真正需要补助的低收入者,对一些连经济适用房也买不起的无房者,政府应提供廉租房并采取额外补助等办法。[6]

2.加强银行监管,完善金融体制。当前我国银行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应对银行信贷加强严格审核和控制,降低信贷风险。在调控信贷过程中,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贷款发放条件,将贷款投向经营规范、信用等级较高的开发企业,降低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同时强化和规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此外,中央银行应通过利率手段、信贷窗口等政策工具,对银行贷款的流向进行监督,防止银行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从而形成新的不良资产。[7]我国银行业是在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涉足房地产信贷业务,在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风险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信用制度、抵押贷款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样才有利于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发展。[8]

3.提高进入门槛,扩大企业规模。政府适度提高进入门槛,可以有效控制过多企业蜂拥而至。房地产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实力才能进入。政府可以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和最低注册资本额等准入条件;加强建筑质量审核,加大对资本实力小、开发业绩差、违法违规经营企业的惩罚力度;鼓励企业间以合作联合等方式来提高进入壁垒,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4.激活住房二级市场,加强增量市场的有益补充。国际公认的新商品房与二手房交易量的合理比例为1?押1,按照这一比例,目前我国各地住房二级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二级市场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积极培育二手房市场,建立引导住房合理消费的长效机制,实现住房的最大限度利用。放开搞活住房二级市场,使之成为一级市场即商品房增量市场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居民以旧换新、以小换大,促进一级市场的联动发展,有助于遏制不断上涨的房价,也是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5.强化土地资源管理,规范土地市场。加大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管理力度,把好土地源头关,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适当干预,保护耕地,减少浪费,保障土地使用结构的合理性,控制房地产行业过热发展的源头;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杜绝乱圈地和土地闲置现象,将土地供应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规模;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土地投机行为,保障普通住宅用地供给;完善土地招投标制度,在投标时不仅要考虑投标价格,还要考察开发商的资质、信誉和业绩水平;对违规违纪者应给予严厉的制裁,以保障土地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四、房价过快上涨的启示

1.任何行业价格过快上涨,都潜伏着严重危机。如果土地、房地产、股票等价格过快上涨,尤其当它们的价格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银行长期储蓄利息时,则该行业的投机性会加大,同时泡沫会吹得越大,这就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当经济增速放缓之后,土地、房地产、股票这类产品价格跌得更快,拥有房地产、股票的投资者就会迅速进行抛售,于是泡沫就会迅速破灭,抵押的房地产、股票就不值钱,银行危机就会出现。[9]所以说,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某一行业的价格过快上涨,都潜伏着严重的危机,也背离了国民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

2.着力解决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穷人和富人、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小城市人口和大城市人口、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普通工薪阶层和高薪阶层收入差距的客观存在,高收入阶层把房地产作为一种投机手段,低收入阶层对住房的强烈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会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产生两极分化,出现社会不能容忍的伦理道德问题。严重的两极分化,会进一步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分配不均导致总需求减少,投资和就业也跟着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对高额利润行业加强调控。当某一行业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其他行业人员、资本就会纷纷进入这一高额利润行业。房地产行业有超额利润时,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自然会加入房地产行业来分享超额利润。房地产的关联产业数量巨大,它的持续过热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如钢铁、电力、煤炭、运输、能源等一系列产品的价格快速上涨,这就很容易使经济出现泡沫化和失衡。这种泡沫不断涨大,就像吹肥皂泡一样,任其变大,泡沫最后必定会破灭,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终结,掉头向下,就会引发整个经济的衰退。诸如房地产的俏销产业及商品都有可能引得消费者越涨越买,从而使得厂商越涨越产,由此导致投机及经济泡沫。政府应运用税收、金融等工具,降低诸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率。

4.加强信息统计工作。在房地产行业交易过程中,投机者采取种种手法恶意炒作,联手操纵市场。而一般的购房者,不能获取充分的信息,他们之间就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保护购房者的利益,政府应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及其他行业信息搜寻和统计工作,信息来源渠道应多样化,对捕捉到的信息应进行筛选和分析,以防产生信息失真。在住房交易过程中,政府利用掌握的信息,加强市场监测和引导,建立市场分析制度,及时市场信息,加大市场信号显示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组织协调。政府要不断完善房地产及其他行业的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其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市场信息,引导房地产及其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严格监视投机行为。由于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主体追逐经济利益基础上的,这种利益追逐在使经济具有巨大活力的同时,又使其具有巨大的投机性。严格监视投机行为仍是宏观调控的一项特殊任务。一是谨防过度投机导致经济结构严重畸形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在市场经济中,某个时期必然会有一定的产业热点,这种产业热点既有较好的市场,又有较高的利润回报,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情况,如房地产、轿车等产业。但若对于这些热点产业不加干预,追捧过度以至出现过度投机,就会把经济引向泡沫化的境地。二是谨防过度投机使财富向极少数人过度集中并引发社会动荡。因为一方面市场经济具有高效率的天然优点;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具有引起收入差距拉大的天然不足。而过度投机的结果,必然是极少数人暴富,绝大多数人受损。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就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又要抑制个别行业的过度投机行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10]一个正常、成熟的市场应该是理性的、只包含较少投机成分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邱清华,邓绍云,邱义.小城镇建设中房地产开发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J].孝感学院学报,2008,(6).

[2][6]韩健.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2004,(3).

[3][5]刘方乐.浅议房地产“泡沫”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2).

[4]曾旗,袁雯.基于供求理论的我国房地产发展态势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7,(7).

[7]徐亚洲,陈崇.我国房价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产业经济,2008,(2).

[8]谢莲.关于我国房地产泡沫现象的初步分析[J].产业经济,2005,(8).

篇2

关键词:资本市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心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88-02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一年,在此期间,我国的资本市场也经历着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但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等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因此,在全球化的背影下审视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和谋划资本市场的发展定位,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我国资本产品及其衍生品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A、B)总数达到1 708家,同比2008年新增83家。股票总发行股本24 523亿股,同比2008年底新增2 376亿股。但是,由于政策信息、庄家设置陷阱和一般投资人缺少投资知识。沪深两市股票市场总市值还是有过从2007年底的32.7141万亿下降到2008年底的12.1366万亿,两市市值共缩水63.9%。尽管,我国资本市场的各项数据均创造了历史的新高,但是,股市在一段时期内的涨落却常常会动摇人们投资的信心,对于那些以保值和适当增值为目的的普通中小股民更是如此。由于我国普通股民缺乏科学的投资知识来分散投资规避非系统风险,更重要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即缺少可供普通股民使用的对冲产品以减少系统风险。由此,导致2008年中国股市大跌时,大多数普通股民只能“望盘兴叹”。

二、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上市公司组成单一

1.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流通股占其总发行股本的比例不高。2008年我国股票总发行股本18 900.12亿股,但可流通股本却只有6 964.97亿股,约占总股本的36.85%。这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中国家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所占比例过高,“一股独大”现象普遍存在。

2.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明显低于我国企业的平均水平。长期以来形成的融资体制单一化导致了企业过度负债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通过一系列发行新股、配股等手段获得了一定的资金,但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流通股不高,所以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3.我国上市公司组成结构不合理。截至2008年底,在1 625家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比重大,而非国有企业比重小。大型传统产业企业占大多数,中小企业和非传统产业企业占少数。然而这些大型企业的股权在短时期内是不能流动的,这就对我国的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二)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我国传统金融业务当中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信贷等传统的零售业务领域仍然占我国银行业务中的大多数。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镇储蓄存款达到217 885亿元,占各项存款资金总额538 406亿元的40.47%。

这表明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中以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主的存款机构占据我国居民投资很大的市场。虽然以财务公司、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投资中介机构的发展速度喜人,但在市场的规模和规范体制方面,其发展与国外发达的金融投资中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契约性储蓄机构中,由于我国国民的受教育度和物资生活水平仍较低,只有与社会保险中的五个险种的公司或基金相关的占有一定的市场,而人寿保险公司却相对滞后。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的滞后性导致了我国金融产品缺乏多样性,由此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种类也就相对贫乏。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严重滞后,而衍生工具又是我国企业和个人投资者规避或分散经营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今交易的品种仅局限于大豆、有色金属等,但是早在1991年我国就建立了商品期货市场。可谓启蒙早、发展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用中金所)于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成立,它的成立代表着我国衍生产品进入崭新一页。目前,中金所正积极筹划推出股票指数期货、期权,并且深入研究开发国债、外汇期货及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由于有帮助其使用者避险的特点,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系统风险。如中小股票投资者可以使用空头对冲,多头对冲等手段规避股票的系统风险。由此,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中小投资者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三)资本市场相关法律滞后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人缺乏经验,便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体系。但是,我国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建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片面性。所以,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同样的弊病。个别违法、违背道德的投资者或投资机构利用证券法等法律的不健全和空隙破坏资本市场的诚信和公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打击了普通投资者的信心。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投资者将面临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阻碍资本市场的高效运行。风险企业和不法分子急于向缺少投资知识或信息的投资者推销证券,导致逆向选择的问题可能降低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进而不愿涉足资本市场。更进一步,一旦投资者已经购买了某种证券,融资者就更可能从事风险活动或进行欺诈,这种道德风险的问题也会打击投资者因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三、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阶段,培养了1.5亿多的投资者,建立了100多家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伴随我国宏观经济以又好又快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也将迎来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明天。

(一)进一步发展金融投资中介、丰富金融产品

进一步发展金融投资中介。扩大其服务对象,不但能够提供企业的投资理财服务,而且依据普通投资者风险规避心理能够提供科学稳健的投资理财工具。

金融中介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从而减少妨碍资本市场正常运行的阻力。如果我国经济社会中有更多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普通中小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这类机构降低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小额储蓄者也可以信赖中介机构间接地参与到资本市场中来。

首先,投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有更加专业的投资知识来甄别信贷风险,从而可以降低由逆向选择所造成的损失。其次,它们具有专门技术来监督借款人的活动,进而能降低道德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再次,投资中介可以选择资产组合来分散投资以规避风险。

随着资本市场相关法律、监管体系和金融投资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发展,应进一步拓展资本市场的宽度和广度。增加资本市场的层次,丰富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种类。逐步培养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各方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我国资本市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相关法律及监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及美国、欧洲等发达资本市场的成功经验,修改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使法律更加公平,机制更加健全,制度更加透明,市场体系更加安全与高效,相关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执行严格的准入限制、准入标准和审核过程更加公平与透明。严格约束信息的披露,要接受对相关账簿的定期审查和报告,而且还必须向公众公开一些信息。严格限制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和所持有的资产。禁止从事超过业务范围外的活动,对金融机构的竞争施以限制性的规定,防止相互之间肆无忌惮的竞争。

完善资本市场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给投资者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保证相关法律的执行系统健全、执法高效有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落实相关法律责任制度。严厉打击证券违法犯罪行为,规范资本市场运行制度。限制企业信息的披露,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并使之合理高效地保障我国资本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及全体投资者的投资环境。

四、结论

我国在未来几年应从全球的视野和战略的高度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突出强调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继续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逐步深化市场改革创新,平稳推出创业板市场,有序推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市场执法和监管力度。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功能稳步发挥,增加投资者信心,保持市场总体平稳运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有关各方应抓紧时机,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制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市场监管体系,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服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自主创新等全局性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弗雷德里克 S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查尔斯P 琼斯.投资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陈雨露,汪昌云.金融学文献通论:宏观金融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朱玉辰.正研究股指期货适当性制度[C]//深圳:第五届中国国际期货大会论文,2009.

篇3

关键词:货币政策;股票价格;模型

利率既是一个经济内生变量, 也是一个政策变量 。作为经济内生变量, 它与投资和消费需求呈负相关关系。作为一个政策变量, 它则是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利率, 除了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成本和借贷数量来扩大或缩小社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进而作用了实体经济的运行过程以外, 还可以通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来达到间接调控实体经济运行的目的。因为股票价格等于股息收入除以市场利率, 股票价格与利率成反比, 利率的调整必然会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

在一个封闭经济体系中,利率与股票价格是反向变动的。因为根据一物一价定理,投向货币市场的单位货币与投入资本市场的单位货币应该得到等比率的收入,否则就会发生套利性的资本流动,即货币会从低收益的市场流向高收益的市场,并通过这样的流动而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重新归于均等。如果这样的逻辑是成立的,那么只要利率上升了,套利资本就会从资本市场流出,从而导致股票价格的下降。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只要一国的中央银行决定升息,那么股票市场的价格就会下调。

对此,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转型,需要我们导入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这些新的变量和影响因素。导入这些新的变量和因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国资本市场中的股票价格不仅取决于本国的利率和现金流量(即通常所说的流动性),而且也取决于国际资本的流入与投资者对汇率的变动预期。

虽然汇率变动与股价变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由汇率变化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向的变化,最终会传递到资本市场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其传递机制可以用一个汇率变动的利率平价模型来加以说明。

据此模型,现在我们假设,本国的中央银行决定提高利率,就像今天中国这样,同时,又因为贸易巨额顺差而导致巨大的本币升值压力,从而在市场中引发了汇率变动的升值预期,结果汇率变动的利率平价告诉我们,国际资本将会大量流入中国,理由很简单,因为利率上升而产生套利机会,预期汇率升值而产生套汇机会。

与此相反,随着资金供给总量的增加,除了外生的决定的贸易价格可以保持不变之外,其他商品与资产的价格都会因为资金供给的增加和流动性的泛滥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趋势。所以,开放经济与封闭经济的区别关键在于资金供给是否受到约束。

由于封闭经济中资金的供给是有限的,所以利率的变动必定会引起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流动而导致股票价格的下跌或者上升。但在开放经济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金融全球化使得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因此,开放经济国家的资金供给就不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货币供给,而且还取决于因国际资本流入而导致的资金供给的增加,正因为资金供给的国民约束被打破了,利率与股票价格的正向变动的现象就产生了。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一些因素会强化利率和股票价格的正向关系:第一,假如本国存在通货膨胀,那么因为实际利率为负,所以,即使名义利率上升了,也不会引发资金从资本市场向货币市场的流动;第二,假如本国存在通货收缩,那么流动性就会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本国名义利率上升了,但因为流动性过剩,资本市场的股票价格也不会出现下降的趋势;第三,在本国利率上调的同时如果还伴随着汇率升值的预期,那么因为有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而造成的本国资金供给的增加而出现利率与股价同步上升的可能性;最后,如果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从而贸易品所占的比重越高,那么本国的一般价格(贸易品价格与非贸易品价格的加权平均价格)水平就将越低,从而进入商品市场流通所需的货币量也就越少,流动性也就越是充足,利率变动对股价变动影响也就越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提出这样的假设:

H1:利率变化导致贴现率同方向变化。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反方向影响证券的现值。

H2:利率的高低变动会使国际间短期资本发生运动,进而影响汇率。一国利率水平相对提高,对国内而言,可以紧缩信贷、抑制通货膨胀,在国际上可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尤其是可以使汇率上升本币升值,吸引外国短期资金流入,从而使得股价上升。

根据这两个假设,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回归模型。由于时间有限和数据收集的不便,本文简化了模型中其它因素。只考虑了利率与汇率和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指标的选择方面,我们采用股票市场的月度指数涨跌幅度来表示股票价格。利率和汇率也采用月度数据。利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汇率数据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

因此我们股票市场的月度对数指数与利率与汇率进行回归检验,构建一个两变量模型,考察利率、汇率对股票市场价格存在怎样的影响。

所构建两个单变量模型为:

(1)

其中Pt为股票价格指数对数,[1为常数项,[2利率系数,r为利率,[3为汇率系数e为汇率, e为随机误差项。

一、利率、汇率与股价变化的实证研究

(一) 样本的选择

本文采用了Wind金融数据库中,从2003年1月到2009年3月的股票市场中全部A股月度指数对数表示股票市场的价格。而关于单一货币政策本文选取了利率和汇率两个变量。并分析它们与股票市场的价格之间的关系。采用了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从2003年1月到2009年3月的利率和汇率的数据。对于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其它相关因素本文没有加以考虑而是把它们放在随机扰动项里。

(二)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上文建立的简化模型可以得到与之对应的样本回归模型为:

(2)

其中[1为常数项的估计值, [2为利率系数的估计值, [3为汇率系数的估计值,e为随机误差项的估计值。

我们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再应用60个股票价格指数对数、利率和汇率的数据再采用Eviews软件对这60个样本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

即模型一为:

Pt=8.985184 +(0.525439)r+(-0.339664)e

t(15.73037) (8.83085)(-5.447637)

由于样本数据采用的是月度数据,前期数据对当期的数据影响必然比较大,这也是经济现象本身特点决定了上述结果,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从而确定上述结果不是伪回归。

下面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检验:

首先,分别对r序列、Pt序列、e序列进行单整检验。我们采用ADF检验方法,将各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值与相应的临界值比较容易得出,一阶差分序列Pt、r、e均已平稳,可以判定其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

第二步是用变量r、e对Pt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u的取值。然后对残差序列u做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

由于检验统计量值-2.52529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2.9017,因此可以认为残差序列u为平稳序列,表明序列Pt、r、e具有协整关系。这表明模型不存在伪回归的问题。

从回归结果来看,利率r前面的系数为正数、汇率e前面的系数都为负数,这说明利率与股票市场价格变动具有正相关关系和汇率与股票市场价格变动具有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当利率上升时确实引起了国际热钱的流入,增加了股票市场的货币供给,导致股票市场价格倾向于上升,而一方面利率上升对股票市场具有负效应,两重效应相互作用,当国际货币供给增加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时,利率的系数就会为正。而另一方面当汇率水平下降时股票市场价格则倾向于上升。这就从实证方面说明了当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行利率上升时,会引起股票市场的价格双重效应,这就证明了单一的货币政策确实对股票市场价格具有双重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庆华.计量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i},国物流巾场发展势态总体良好,但由于,},国物流巾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经营管理等方而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分析,1,国物流巾场的现状及竞争特点,并通过sw ot分析,为物流巾场发挥竞争优势提出相应的策口各。

【关键词】

物流市场;竞争;swot分析。

一、引言。

物流市场是现代新兴起来的服务业市场之一,在保证生产和流通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为商品在流动和暂时停留提供一系列服务;同时,它也是在包装、装卸和搬运等方面起辅作用的市场。在现阶段,中国物流业市场也大力发展起来,物流业的发展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

规划中均得到充分重视。“十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引进新型生态和技术,推进物流配送、多式联运,改造并提升传统的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规划特别指出要健全综合运输体系,同分发挥铁路、公路、内河与海洋、航空等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和完善城市旅客快速运输、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运输等。

据统计,201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已达到1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3.7个百分点①。物流业专家表示,2010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势态良好,物流需求大幅增加,运行效率也有所提高。

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我国gdp的17.8%,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②,足见其效率的提高。我国各省市对“十二五”规划关于物流业的发展也分别提出目标。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对物流业的发展制定了如下目标:到2015年,我国物流业年均增长值在12%左右,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③。

二、我国物流市场的现状及竞争特点。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高速发展,物流市场的逐步开拓,物流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在码头和航运领域,像马士基、和记黄埔等国际企业纷纷在中国物流市场建起自己的地盘;在快递、零售领域也蹦现了像沃尔玛之类的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例如,马士基在中国物流市场已经建立了11家分公司,基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的货物流通领域。我国物流业市场起步较晚,物流业发展尚不成熟,物流服务提供商水平也参差不齐。我国物流市场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物流市场缺乏统一的政策领导和规范指引。在发达国家,物流市场具有健全的法律基础,且政府对物流网络合理规划并统一布局,形成跨地区、跨行业、公平竞争、有秩序的成熟的物流市场,促进了物流业运行效率的显著提高。而在我国,物流行业没有健全的法律基础作支撑,导致物流市场的混乱无序,进退壁垒的高低也阴晴不定。若进入壁垒太高,则外部资源的进入便成了大问题,直接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若进入壁垒过低,则物流资源便蜂拥而上。

第二,物流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星点般分布在我国各省市,市场占有份额较低。我国物流企业迄今仍有多、乱、散、小四大特点。据估计,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的相关企业有70余万家,如鱼鳞般遍布全国,种类五花八门,而且服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相对而言,国外物流市场的规模就不可小觑了。就2000年,美国物流产业规模就达到9000亿美元,占美国gnp的10%以上。

第三,物流管理不统一。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刚刚起步,物流市场的管理及操作尚没有理顺,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地区间协调性较差,物流资源浪费比较严重。而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体系就很完备,物流业呈现集中化的趋势,跨国公司散布在各国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可大幅削减物流成本,物流业呈现规模经济,提高了经济效益。

第四,物流服务中介组织欠缺。物流服务组织比较特殊,它具有双重身份:对供给主体而言,它是物流需求者;反之,对需求主体而言,它又是物流供给者。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它在物流市场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服务中介组织严重缺乏,远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除了以上四点问题,我国物流市场的问题或不足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尽管我国物流市场存在很多缺陷,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物流业发展的前景是比较可观的。概括来说,当今我国物流市场及其竞争有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社会物流需求稳步增加,物流业增加值持续上升,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稳步下降。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万亿元,2009年增加到6.

0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额已达到74.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3.7%④。按此平稳增势,预计今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0万亿元。200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为18.3%,2007年降到18.2%,2008年与2009年该比率均在18.1%,2010年已降到18%⑤,这表明我国物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中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迅速。

中西部地区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投资规模大幅增加,既扩大了地区的物流需求,也大大改善了物流基础设施,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于经济发展态势及商业化往中西部地区的渗入,中西部地区货运量不断增长,又有大规模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的兴起,物流市场在需求和供给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第三,物流市场受传统物流竞争方式的束缚减小,竞争范围慢慢扩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物流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多元化,社会分工不断深入,物流行业从工商企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多方物流与工商企业共同竞争的多元化格局。在全球化格局下,物流行业由原先简单的地区间流通演变为现在的全球化物流,打破了区域的限制。行业的竞争也已从传统的运输、包装等的单独竞争发展到多功能综合竞争场面,包括物流服务的水平、手段及物流业技术、人才的竞争。

第四,竞争模式发生转变。从竞争目的、竞争重点、竞争方式和竞争关系四点入手,竞争模式的转变包括四个方面。其中,竞争目的从追求物流市场份额转变为追求客户信誉;竞争重点从只注重功能的简单化竞争转变为注重全过程的综合性竞争:

物流全球化使物流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要提高物流效率,必须协调这些环节之间的流动;竞争方式从价格竞争转变为非价格竞争,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非价格因素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竞争关系从只顾自己利益的竞争转变为既合作又竞争的双向关系。

第五,竞争手段不断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竞争由传统的功能、环节和设施、工具等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利用信息技术协调物流各环节,提高物流运行效率的竞争。可以说,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并合理运用与物流业,谁就在物流竞争中持有更多的胜券。国际化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一的竞争手段无法在物流市场立足,无法满足市场复杂化之下的物流服务需求,难以争得竞争优势,逐渐为物流市场所淘汰。只有将价格、促销和服务等多种手段并用形成复合式竞争手段,才可能在物流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物流市场竞争策略的swot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巨头大肆进军中国物流市场,同时,许多新兴产业也腾飞发展,对中国物流市场带来许多机遇和挑战。下面通过swot分析对我国物流市场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对策略。

(一)优势(strengths)。

1、由于我国物流业普遍规模较小,可在低工资、低支出状态下经营,这边充分发挥了成本优势。而且本土物流业熟悉本地的交通及市场特征,在物流运输上可根据市场快速调整,达到随机应变。这些都提高了物流市场的效率。

2、物流市场存在品牌效应。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初期,诸如fedex、ups等国外品牌一直是实力派的代表,在我国物流市场占有绝对优势,是高端和品位的象征。

[11]但我国物流业品牌的发展也是不容小视的,国外物流品牌与中外合资物流品牌竞争优势现已相继削弱,而以中远、中储、中集、中外运等为代表的国内物流品牌以崛起并处强盛势头。[12]由于这些品牌经营相对比较合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各种服务比其他品牌周到,许多顾客都纷纷倾向于这些品牌,形成了品牌效应。而且由微观经济理论可知,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客户具有虚荣效应,故追求品质品牌,这对物流业一流品牌带来了很大优势。

3、从上述对我国物流市场竞争特点的分析可知,技术创新在物流业经营中的地位已越来越高。而我国科学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国家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可为物流市场提供技术资源,而且借助网络这一强有力的媒介,为技术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必定会带来创新,技术创新是物流企业长久发展强有力的保证。

4、时间、价格优势。许多物流业在时间和价格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这是物流业吸引顾客的一个重要方面。快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可以在短时间内将顾客所需物品送到手里,而且快递价格也不昂贵,这种物流业已成为我国物品运送服务业的主流。再如,在中短程运输(800公里以内)方面,乘坐高铁和飞机所需时间几乎相同,但乘高铁所需价格就比飞机低很多,而且高铁的运载量相当大,充分提高了效率。

5、随着物流需求市场的不断发展,真正靠近客户需求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1]。而我国现代物流业功能不断增多,物流服务不断细化,为不同客户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拉近与客户之间的距离。

(二)劣势(weakness)。

1、运输、风险问题。无论是物流行业内部还是与客户之间,物流行业本身就存在很多风险。就物流项目经营过程来说,存在如下内在风险:货物自身的风险、基础设施的风险、物流上面临的责任风险、分包商及托运方的风险。例如在托运过程中出现货物不同程度破损,都将导致托运方的索赔。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也存在风险,首先客户所需的物品本身存在风险,这可能让顾客感到不满意;再者,托运方将物品运送到客户的途中可能存在物品丢失的风险。

在实际生活中,快递运送失败的情况绝不罕见。

2、客户可能对某些物流业的满意度比较低。在淘宝网里,许多客户都怨中通快递速度太慢,中通快递的运送失败率也是众快递之中最高的,客户对中通快递的差评也比比皆是。但这只是沧海一粟,顾客被物流公司“忽悠”的频率也比较高。若物品运丢,赔偿费也不尽人意,很多情况下顾客都是亏本的,既没了物品又收不全已付出去的钱,该物流公司在顾客心中的印象还能好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3、某些物流业成本太高。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铁,铁路造价非常高,金属材料耗费量大,短途的运输成本也很高,造成了资源浪费,需政府给予补贴才能维持高铁运输的良好运行。

(三)机遇(opportunity)。

1、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消费者需求增加,而且国内又积极提倡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从一定程度上为物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客户资源。

2、国外物流市场比中国物流市场完善,从一定程度上国外物流市场在经营上有良好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所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方案对促进我国物流市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3、广告业是新发展起来的作为重要传播媒介的第三产业。我国现在广告业发展迅猛,而且沿着从“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进军的道路不断攀升,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浙江以浙江卫视等传统媒体,积极打造“中国蓝”平台。物流公司可以通过这个良好的媒介进行宣传,使物流市场更贴近人群,间接为物流市场的壮大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4、“十二五”规划对发展我国物流市场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充分显示了我国对物流市场的重视。物流市场可以借助政府的援助之手,既受到政府的视察,汲取高级部门提出的建议,又维持自身的市场化自由发展。

(四)挑战(threats)。

1、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至2009年物流业各项指标增长都减缓。

2007年社会物流总额增幅为26.5%,但2009年该增幅下滑到7.4%,且2008、2009两年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均为18.1%,[14]这表两年内物流运行效率没有明显改善。可见,金融危机对物流市场带来很大的挑战。

2、中国入世后,国外物流市场登陆中国市场,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我国物流业须积极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物流经营素质,是本土物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中国的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物价不断上涨,这必然会使物流成本增加,随之物流价格也会增加,根据消费需求曲线,物流价格的增加会导致物流需求的减少。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特点及swot分析,认为中国物流市场应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充分利用机遇,从容面对自身的劣势及挑战,具体可以提出以下策略:

我国本土物流企业可利用熟悉地理环境和交通运输等优势,充分发挥成本优势,优化经营管理方式,并借鉴国外物流的经验,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地位。物流市场应不断细化,在细化的过程中重视各环节的运行,为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贴近民心,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物流业在具有时间、价格优势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服务的细致度,改善基础设施,降低运输费用及风险。物流企业之间可以充分合作,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切实提高自身的技术,并不断创新,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使自己更具有竞争优势。从宏观上说,物流市场应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的号召,不断完善物流市场法制建设,并根据已经制定的相关政策,建立合理的物流市场秩序,直接或间接地争取政府有关产业的援助,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金融冲击后我国物流市场再次得到改善,促进我国物流市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开明。构建我国物流统计体系初探[j].物流技术,2003,(2):35-38.

2、王伟娅。中外物流产业之比较——问题与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4):39-42.

3、龚晓丹。全面开放后的中国物流市场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9,(1):90-96.

4、佚名。国际物流市场带给我们的启示[j].大陆桥视野,2010,(8):41-42.

5、刘秉镰。全面开放下的中国物流市场结构与特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4):37-40.

6、蒋笑梅。李贵春。金融危机后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特征分析[j].港口经济,2010,(6):33-36.

7、傅岚。国际物流市场竞争趋势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经济导刊,2010,(3):70-71.

8、小水。国际物流市场竞争方式发展趋势[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4,(26):12.

9、张涵。中国物流市场竞争因素分析[j].物流技术,2005,(6):3-5.

10、旷健玲。陈建华。中国高铁营销环境swot分析与营销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0,(22):37-40.

注释:

篇5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策略;优质服务

引 言

随着WTO的加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电力市场在供求方面的状况在许多地区已由变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电力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和占领市场,以使电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使电力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明确当前电力市场的营销状况并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将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全面了解电力市场,积极转变营销观念

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之后,标志着电力企业传统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打破,多年来电力企业供不应求的卖方局面使得电力企业的职工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存在着垄断经营管理的优越感,因而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供电服务质量差,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电力需求的增长,这些都制约着电力销售,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形成了电能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和电力企业销售困难同时并存的矛盾性电力市场。传统的电力市场营销观念已不能解决当前电力市场的矛盾性问题,电力市场应由市场的被动方转为主动方。我局在进行观念和形式上的转变的同时,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主动分析和研究市场,实现我局从旧的用电管理模式到新的市场营销模式的转变。

二、加强电网改造建设,科学调度管理,确保供电质量

电网坚强是优质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建设一个网架坚强、结构合理、设备可靠、技术先进的电网,才能不断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用电需求。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使得电力企业有电不能卖给客户,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这些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电力线路设施不完善和电网阻塞上,尽管客户用电需求量较大,但这些客观原因却使电力企业丧失了一部分销售市场,因而要加快电网改造和建设步伐,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我局抓住城网、农网改造的大好时机,下大力气改造陈旧老化线路、建立现代化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络,改造农村落后的电力设备,不断加大电网的覆盖面积,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扩大市场创造条件,保证了城乡居民用电需求。另外通过农业排灌电网改造,改进管理方式,降低管理费用,解决了线损大、线路丢失问题,真理把实惠带给了农民。

同时,落实三公调度十项措施,严格执行政府批准的限电序位,科学合理安排运行方式,最大限度缩短停电时间,确保了供电可靠率。并在全网设置了60余处电压监测点,加强无功考核,收集第一手数据,通过系统分析,合理布置无功补偿设施,及时调节供电电压,消除谐波干扰,有效地提高了电能质量。

三、不断探索,开拓创新,营造电力市场营销新局面

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进行各种积极有效实践的同时,确定新的营销观,建立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营销体系是电力行业在新形势下的必要工作。

(一)全面贯彻电价政策,发挥电价优势,刺激电能增长

电价是影响电力供求变化的重要因素,电价上涨和下降会导致市场需求的减少和增加。因而规范电价,严格执行国家电价政策,坚决取消不合理加价,强化电价优势,为适应电力供求平衡,积极发挥电价优势,刺激电能需求,使得我局电力市场得到更大的扩展。

(二)以“人民电业为人民”为宗旨,以优质服务赢得客户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垄断使得供电服务远远落后于客户需求,而“人民电业为人民”也成了一句空话,在新形势下,新的营销观念则是以人为本,客户成了营销工作中的重点对象,客户的需求和客户的满意度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建立健全电力企业产、供、销一体化管理机制已迫在眉睫。我局始终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客户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秉承“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企业价值观,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积极创造优质服务的环境,用优质服务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三)加强员工教育,重视员工培训

人员素质是做好优质服务的基础保障。电力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素质教育,定时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使员工在思想上更加以客户和市场为重点。特别是服务窗口人员和一线员工,要将优质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做,认真学习《客户服务标准》,重点学习着装、仪容、举止、接待、会话、服务、沟通、基本文明用语的各项要求,使《客户服务标准》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加强服务意识教育和检查督促,不断提高职工优质服务意识,提高优质服务自觉性。我局积极加强员工岗位及技能培训,经常性的开展业务大练兵及技能比武,近期我局开展的安全知识竞赛、电工技能大比武、95598技能比赛及服务之星的评选,为职工提供了学习、锻炼、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

(四)加强业扩管理,完善流程控制

业扩报装工作是开拓电力市场,增供扩销的重要途径,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着客户对电力企业工作及形象的满意度。在业扩报装工作中,我局严格贯彻执行“三不指定”的原则,对内规范操作,对外简化流程,从供电方案制定、设计审核、中间检查、验收送电等环节,缩短各节点时间,方便电力客户。强化业扩报装全过程管控,推行典型设计和菜单式造价核算,着力打造“阳光业扩”。同时,随着客户早日投产,也增加了电力供应,实现了客户与电力企业的共谋发展。

(五)完善95598系统功能,发挥沟通主渠道的作用

随着95598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功能的完善,95598服务热线越来越被广大电力客户接受和应用,在供电企业服务系统中担当着传递、协调、指挥、监督等多重角色。

为了进一步做好优质服务工作,我局依托95598电力客户中心系统研制开发了电力客户“95598”报修监控服务指挥系统,坐席员通过大屏幕显示,可以直观的对95598客户服务系统和电力抢修调度管理系统进行操作。该系统具有低压表箱快速定位、停电线路区域的变色、抢修车辆、人员的全过程监控、短信的群发群呼、停电信息自动播报、抢修车辆历史轨迹查询、车辆总里程查询、任务单查询等功能,为更加合理的调度、指挥抢修车提供参考资料。该系统通过4S技术在电力中的应用,以GPS抢修车辆监控、电力GIS系统为基础构建电力服务综合平台,利用装在各受控电力抢修车辆上的移动车载设备,将电力客户的报修信息、车辆调度信息、卫星定位信息等通过GPRS数据网络平台在电力抢修车辆和95598呼叫中心之间双向传递,实现对抢修车的状态监视、有效调度、信息查询等功能,使95598服务热线达到了真正的数字化服务。

(六)优化服务流程,实施“95598 光明服务工程”

深化“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实施 “95598 光明服务工程”,坚持“你用电、我用心”,全面落实“三个十条”,广泛实施为民服务工程,完善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手段,优化服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强化服务监督,提升供电服务品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相关部门通过上街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户等方式,宣传电力法规、安全用电常识等,普及农村安全用电知识,提升对电力设施的保护意识。

篇6

【关键词】 市政道路 道路设计 问题分析

引言 市政道路是维系城市生活、社会活动与经济交流的纽带,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1]。道路设计作为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方面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道路使用的经济性,即道路建设的综合费用的经济效益以及在道路投入使用后运输费用及时间等综合效益[2]。道路建设设计过程需要从全局来进行把握,进行详尽的规划和部署。本文将对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以使城市道路设计更加完善。

1. 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一系列基本要求,主要包括道路建设经济性、道路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

(一)道路建设的经济性

市政道路的性价比是道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市政道路设计的初衷也即是能够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上,能够满足车辆的较大车速流畅的行驶通过。在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从全局出发,在原有道路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道路周边的公共设施,街边建筑设施等进行全面详尽的考虑。除此之外,还应考虑道路通车之后的预计交通状况包括道路动向和车流量等信息。针对一些次级道路,由于相关因素的限制导致在实际过程中很难在保证车流量的同时允许车辆能够以较快车速通过该段道路,因此在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在该道路旁边设计相关的分支道路来对车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流,从而能够在保证一定车流量的同时尽可能的节省道路建设费用,减少道路建设所需投资,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投入负担。

(二)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道路建设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道路建成后期的通车状况来反映的。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道路本身特性确定相应的通车量和车流量和车辆行驶方向,通过合理设置交叉口位置、数量以及面积,做好平面交叉的渠化和诱导设施等措施,对道路上的车辆进行合理的分流与诱导,保证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安全通过。

(三)道路交通的环境保护

道路交通噪声、汽车排放废弃气以及交通振动都会给城市环境带来环境污染。因此在道路设计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交通行驶环境,减少城市生活的影响。常见的措施有:道路面层采用降噪材料降低道路交通噪声;通过改善路面平整度、改良路面路基等减少交通振动;通过优化交通工程设计保持交通畅通,改善行驶状态;利用道路绿化、隔离带、防护壁等改善行驶环境。

2. 市政道路设计较为常见的问题

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设计思路、纵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以及交通分析的问题。

(一)设计思路问题

较为普遍的设计思路就是片面的将焦点集中在道路宽度,道路路面结构等方面,将该条道路孤立出来,确实能够保证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各自道路上安全流畅行驶,能够满足车流量对于道路承载能力的要求,但是在道路通车之后发现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不仅仅是一条道路的通车问题还关乎到该条道路路段上的分支交叉口设计问题。特别是在市中心区、核心商业区的一些主干路,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均汇集到主干路上,不仅加重了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且影响车辆较大车速流畅的行驶,从而大大降低了道路行驶的安全性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3]。因此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城市路网均衡的角度考虑不同等级道路的结构、密度以及宽度标准,根据路段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道路主干和支干的作用,科学合理有效地完成市政道路设计工作。

(二)纵断面设计问题

纵断面设计是道路设计过程中较为核心的部分,直接影响到排水效果、行车舒适性以及道路的美观性。在纵断面设计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竖曲线的坡度。车辆在坡道发生变化的坡道上行驶过程中,驾驶员会对道路的实际情况产生错觉判断。道路竖曲线的前后切线坡度值较大时,如下坡段陡而短时,总感觉上坡段的坡度比实际的坡度值大很多,因而驾驶员和乘客会错误地认为车辆马上就要进入上坡段,因而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状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避免竖曲线前后坡差过大。

2) 道路排水问题。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即道路的排水。通过改变道路的纵断面使道路上的雨水能够汇聚到一起,在汇聚处设置集水井,同时保证该条道路上的雨水井与整个市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保持一致。

3) 相交道路纵断面设计问题。当两条相交道路等级相同时,保持两条道路纵坡坡度不变,改变横坡坡度。其中道路横断面的改变主要通过纵坡道路的横断面来确定哪条道路的横断面需要改变,在实际道路设计过程中主要是改变那些较小的道路,并且改变之后需要保证该条道路的横断面和另一条道路的纵坡相一致;当两条相交道路等级不同时,保持主干道路的横断面和纵断面不变,改变次级道路的横断面,使次级道路在改变之后能够和主干道路的纵坡面保持一致,同时保证两交叉路口路面的顺利过渡。

4) 道路标高问题。道路标高主要是由地面排水、道路两侧的建筑设施、道路地下相应管线等一系列因素综合决定的,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设计人员在没有对道路实际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对道路进行盲目的臆想式设计,设计出来的道路也不能够满足相关设计要求。因此,在道路设计时,需要对设计中的关键数据进行仔细的测量和校对,对道路实际情况做好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市政道路设计的安全和准确性。

(三)横断面设计问题

随着市政道路路面情况的不断复杂化,在规划红线范围内,横断面的设计既要满足机动车的交通需求,更应注重非机动车与行人的通行需求以及城市道路的景观环境。对市政道路人性化设计,非机动车道和行人通道保持连续性,人行道宽度最小为3m,并考虑盲道、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在设计风格上,做好道路中央绿化带或两侧隔离带的绿化工作,提高道路的绿化覆盖率,种植绿化应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从而使市政道路融入当地的景观环境,反

(四)交通分析问题

交通分析主要包括车流量、流向、车辆类型、车速、周边路网等,是道路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交通分析的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交通分析,使得设计人员在进行道路设计时缺乏设计依据,很难做好所建道路与周边路网相协调,进而实际通车后造成车辆的拥堵现象。因此在市政道路设计之前,有必要对所建道路进行交通调查与系统分析,相关部门应给予充分重视与大力支持,做好项目设计前期的准备工作和整个项目的统筹工作,才能保证在道路通车之后能够解决一些突况。

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道路建设行业的蓬勃发展,对道路使用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道路设计人员在进行市政道路设计时,要充分了解道路设计的各个设计关键,充分考虑道路设计过程遇到各种的问题,使得市政道路设计满足安全、实用的要求,更要满足美观、舒适的要求,从而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伟.论城市道路设计的若干思考[J].广东科技,2009,08.

篇7

一、中美证券市场的比较分析

(一)投资规模比较

从股市市值上看,美国股市市值截止2007年底已近17.8万亿美元,已是我国的近4倍,2008年金融危机令美国股市市值蒸发了约2.27亿美元,但同期我国的下降幅度却远大于美国。数据对比足以看出美国股市有其特有的规模优势,展现出价值推动下,由股票内在价值决定股票价格,进而由公司业绩主导股市发展的清晰脉络。相比之下,中国证券市场隐含了更多的投机性因素,股权性投资占据了主导地位,股市在单只股票的剧烈波动下会发生较大震荡,究其原因还是我国证券市场自身的不规范性。

(二)证券品种比较

美国证券市场以其证券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和首创性著称于世,股票和股指的期货及期权、可转换债券、信托凭证等,投资者通过合理构建投资组合来规避风险或保值增值,且这些金融衍生品又防范了市场的暴涨暴跌。中国证券市场中现存金融工具以一般性股票为主,面对浓重股权投资风潮,新兴股票市场本身就暗藏着巨大风险,投资者又因受投资品种制约而无法有效分散或转移风险,往往受到市场因素改变所致的突发性风险的威胁。

(三)市场结构比较

美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较长的演进过程,从历史悠久、机制完备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到成长快、门槛低的美国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连同较为成熟的第三、第四交易市场,美国证券市场已形成了面向大中小企业不同风险需求、提供多种类股权融资服务、从全国性到区域性的全方位、立体式市场。而中国在近二十年里,主要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家股票交易所,且股票交易仍占据绝对比例。虽存在中小板市场,但市场容量明显不足,且在投资产品的设计方面缺乏结构性和层次性,难以适应目前我国证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各层面投资者的筹资需求差异性较大的现状。

(四)投资者结构分析

机构投资者为市场投资主体、证券投资基金为重点投资对象,是多数发达证券市场的普遍现象美国机构投资者的主要投资方向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其占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近些年来的超过50%,其投资状况已经成为保障美国证券市场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呈现出由个人投资者为主体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演变的趋势,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基础较为薄弱,基金公司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截至2011年初,中国市场投资基金公司仅63家,基金数不足800只,尚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五)交易制度比较

美国证券市场主要采用做市商制度,是指股票交易的买卖价格均由做市商给出,买卖双方的委托不直接配对成交,而是从市场上的做市商手中买入或卖出证券。做市商制度在维持市场流动性、确保交易连续性、不间断的交易活动、抑制过度投机和稳定市场价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现时采用竞价制度,成交价格由买卖双方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竞价原则直接确定,并将其与做市商制度结合运用,限制市场过分投机行为,将市场收益率维持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以内。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对策建议

(一)丰富交易品种,适度扶持衍生品及保险基金交易。

缺乏避险工具是导致证券市场剧烈波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能形成更为完善的证券衍生品交易,如股指期货、期权交易等,便可为风险规避提供场所,有效化解由易引发证券市场强震荡的因素所导致的市场过度反应问题。开放保险基金,鼓励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扩充证券市场资金规模,另一方面可以借此稳步提高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交易的比重,健全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结构。同时,保险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可以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实现保值增值,维持社会安定。

(二)完善市场结构,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

从世界成熟证券市场发展情况上分析,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构建基础主要有两个:证券交易所和柜台交易市场。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可从统一现有市场和创立新型市场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稳步推进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A股和B股、多个指数体系的有效合并,合理统筹市场整体布局,理顺市场脉络。另一方面,应借鉴美国的NASDAQ市场,加快创业板市场发展,为具备发展潜力的大批中小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渠道,重点扶持高科技企业,引导市场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升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层次。

(三)培育机构投资者,优化投资者机构。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大多集中于保险基金领域,而从我国现有发展条件上看,2009年底,中国保险业以1630470亿美元的总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七位,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4.01%,保费收入占GDP比重仅为3.4%,而同期西方国家的保费收入占GDP的10%左右,可见我国的保险市场极具发展潜力。但考虑到我国机构投资者在投资规模结构、自身经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欠缺,笔者认为应从人、市、金三个渠道上打通机构投资者进驻资本市场的道路。首先,“人”即人才,培育适应证券市场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更新投资理念;其次,“市”即市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拓宽企业融资经营领域,鼓励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培植实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最后,“金”即资金,放宽基金入市限制,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丰富的投资产品、多样化的理财方向。

(四)完善交易制度,引入做市商制度。

美国的做市商制度让交易组织者的股价操纵行为受到了限制,有利于维持连续、活跃的价格形成机制。而我国证券市场由于缺少公开的做市商制度,从而纵容了投机者的恶意操作行为,使其扰乱证券市场秩序,致使股价操纵、市场剧烈波动等问题的出现。我国证券市场应首先尝试形成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与做市商制度的混合交易机制,从体制上遏制过渡投机行为。

篇8

关键字:货币政策 利率政策 存款准备金 股价变动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7-029-04

一、研究背景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股票市场是国家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对其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所有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政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存款准备金率则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共14次调整利率,其中包括7次上调和4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8%上升至4.14%,之后又下调至2.25%;25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其中19次上升0.5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2次上升1个百分点,2次下调0.5个百分点,1次下调1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1次下调1个百分点(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7%上升至17.5%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至15.5%,目前逐步回升至16.5%;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在下降至13.5%后,一直未被上调。而在此期间,中国股市走势亦可谓跌宕起伏,上证指数从998.23点扶摇直上突破6000点大关,而后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与股市泡沫的破灭,指数急转而下迅速跌至最低的1664.93点,目前仍在2500点之下徘徊。因此,本文主要以利率政策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以来的经济数据,试图探析在牛熊市之中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货币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已经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与分析,但结论各异。

(一)利率方面

第一类:利率股价变动关系与理论相一致,即利率与股价负相关。国内方面,肖海燕、化冰和张涛(2003)采用事件研究法发现,从1998年7月1日的降息开始,伴随每次降息,综指当日都出现上扬,表明市场逐渐走向成熟。郭金龙、李文军(2004)利用Ross的套利定价模型研究了利率变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认为股票的均衡价格与利率负相关。国际方面,Berkman(1978)以M1作为货币政策的衡量指标,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化和股市价格变化之间存在着逆向变化的关系。Thorbecke和Alami(1992)采用事件研究法,发现股票收益和联邦基金利率之间有显著逆向联系。Jensen和Johnson(1993)考察了贴现率变化前后的长期收益率变化,观察了贴现率变化对宣告前(-15天- -1天)收益、宣告期(0天-1天)收益和宣告后(2天-60天)收益的影响。发现在这三个阶段内,贴现率变化对股票收益都产生了逆向影响。Patelis(1997)以货币供应量和贴现率的变化作为货币政策的衡量指标,考察了1977年-1984年期间内货币政策变化对股市的影响,发现货币供应宣告与权益价格都存在显著的逆向变化关系。

第二类:利率波动对股价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长短期反应不一。唐齐鸣和李春涛(2000)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对降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但对各次降息的反映不一样:降息有时未能引起股价上涨,反而使股价显著下跌,这表明还有其他因素制约股市的发展。屠孝敏(2005)认为就短期效应而言,股票价格与利率负相关,长期而言,股价变动趋势主要由利率和公司业绩的变动方向和幅度共同决定。平,龚玉荣(2006)以1996年至2004年中央银行的9次利率调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事件研究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短期和长期影响分析,发现股市对各次利率调整,特别是降息效应,并未充分体现出来,但从长期来看,利率政策对股市有显著影响,利率政策与股市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孙伶俐(2008)通过事件研究分析方法发现,利率调整公告与股票市场价格之间没有确定性关系,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要结合当时的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市场情况具体分析。林峰(2009)认为中国股市与利率变动关联度短期较差,但在整体趋势上表现出“利率中心下移,而股指重心上移的特点”。

(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方面

第一类: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不大。国内方面,孙华好、马跃应(2003)用动态滚动式的VAR方法,对1993年10月到2002年6月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所有的货币供应量对股市都没有影响。学者杨伊莱(2007)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对股市的影响形成中性。夏韬(2007)通过分析中国货币供给现状,结合货币供给量(M2)的变化,对央行实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进行有效性检验,得出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有效性。国际方面,Lastrapes(1998)利用七国集团各成员国和荷兰的数据对货币供应量的突然变化与股票价格短期反应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通过VAR模型观察到货币政策的作用结果是很微弱的。

第二类: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价有一定影响。王晓芳、田军伟(2002)研究认为,货币供应量(M2)与上证指数关联度较大,反映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陈志行(2004)通过分析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发现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市场影响主要是滞后反应。而国外学者Hardouvelis(1987)利用事件研究法对后两个子区间(1979年一1982年和1982年一1984年)进行了检验,发现两个子区间内货币供应宣告与权益价格都存在显著的逆向变化关系。

本文与同类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利率政策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共同作为影响股市的重要变量,而非单一描述其中一项;并利用2004年至2010年2月间数据,系统描述在中国股市处于牛市与熊市的两个极端情况下两个变量与股市的关系。弥补了以往研究单一变量的局限性,使相关结论更加稳健;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更为详细具体地阐明了最近5年利率与存款准备金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丰富完善了此领域的实证研究。

三、利率政策与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机制

(一) 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主要机制

股票价格和股票交易量是衡量股市活跃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因股票价格更为直观反映股市活动趋势,本文仅以股票价格作为研究指标。

根据股票价格理论,股票价格主要决定于股票预期收益和贴现率,其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P为股票价格,Dt为第t年的股利,M为股票出售时的价格,i为贴现率。从上面公式可看出,股票价格和预期收益正相关,与贴现率负相关。

从企业层面看,提高利率会使公司贷款成本会相应提高,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而对公司利润产生连锁作用从而降低股票价格。而降低利率则会使公司借贷成本减少,从而提高预期收益,提升股票价格。

从投资者角度看,利率的提高会对靠银行信贷进行股票抵押买卖或实行保证金买卖的短期股票交易带来较大影响,增大交易成本,引起股票需求下降,使股票价格下跌。

(二)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的主要机制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比例通常由中央银行决定,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文仅以法定存款准备金为研究对象,对于超额准备金暂不作考虑。存款准备金的初始作用是保证支付,但它在无形中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历年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即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交易量扩大, 会导致货币需求相应增加。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股票市场。

理论上, 货币供应量公式表示为:Mi=B*[(1+k)/(r+k+e)]

其中, Mi(i=1,2)为货币供应量, B为基础货币, 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k为现金存款比率、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k)/(r+k+e)为货币乘数。我们所知,除 r由中央银行决定外, k由社会公众行为决定, 相对比较稳定, e由商业银行决定, B则由中央银行加以调控, 如进行公开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对政府的透支和贷款等。而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M1或M2)对应的k不同, 因此, 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具有不同的货币乘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必将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降低股市的货币供应量,导致股票价格指数趋于下跌。反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则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股票市场资金供给,导致股票价格指数趋于上涨,而对上市公司而言,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有利于促进社会消费和投资, 使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环境较以前得到较大改善, 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了积极影响;反之,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可能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消极影响。

四、近年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分析

本文以2004年以来我国存款利率的12次调整,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24次调整为依据,选取12次存款利率,24次存款准备率调整当日(D日)的股价、调整前一个交易日(D-1 日)和后一个交易日(D+1日)、前五个交易日(D-5 日)和后五个交易日(D+5 日)、前十个交易日(D-10 日)和后十个交易日(D+10 日)股价变动。

为了与利率调整保持一致,笔者把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4月25日至2007年12月25日,此阶段存款准备金率14次上调,与利率政策相一致。

第二阶段:2008年1月25日至2008年6月25日,此阶段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与利率政策相背离。

第三阶段:2008年10月15日至2008年12月25日,此阶段存款准备金率下调3次,与利率政策相一致。

第四阶段:2010年1月18日至2010年1月25日,此阶段存款准备金率2次上调,无利率政策。

五、对传统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性分析

(一) 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前股价波动未提前作出反应

由表1可知,利率调整前股价波动毫无规律;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前,股价波动呈上升态势。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前,股价下跌趋势显著。这表明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前,市场并未提前作出反应。

(二)利率作用机制、存款准备金率作用机制在牛市中的弱效用

由表1可看出,利率上调后,股票价格经过短暂的上升,一直保持平稳态势。显然,这与利率作用机制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利率政策外,还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因素、行业因素、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经营状况等息息相关。2004年,中国股市逐渐走出熊市进入平稳阶段,但在2006年初,中国的股市却出现了迄今为止最为波澜壮阔的一轮牛市。在2004年之前,中国利率下调8次后一直在低点徘徊,中国政府主张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大量社会资金为追逐高风险下的高额利润,从实体经济过度流入虚拟经济,这是造成股市虚假高涨的可能因素之一。虽然政府以期通过加息缓解股市、经济过热等现象,但2004年10月29日至2007年12月25日,中国仍处于低利率阶段,因利率起点过低,加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股市状况。并且在大牛市中,投资者因超额收益的增加而变的不理性,在股市一片大好和自身追求更高收益思想的驱动下,大多数投资者仍然选择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因此,在此期间的利率上调政策即无法遏制住股市的狂热,亦没有催生股市的疯狂。

而存款准备金方面,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一阶段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股价波动呈一定规律性,即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股价上涨,这同样悖于存款准备金率作用机制。究其原因,与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息息相关,可以看出央行为了抑制流动性、经济、股市过热,在2004年至2007年间采取了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两种货币政策搭配执行的举动,但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这表明在大牛市中,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低效性。

(三)利率作用机制、存款准备金率作用机制在熊市中的低效能

利率方面,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利率下调后,股价波动呈现规律性,即利率下调,股价下降,这也与利率作用机制相违背。而主要原因则是2008年开始,我国股市进入急剧下跌的大熊市,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资本外逃,股市状况急转而下。央行为了稳定经济,恢复股市信心,尽可能减少危机所带来的损失,连续降息5次,仍没有阻止股市急剧下跌。这表明降息无法树立公众信心,在股市一片利空的情况下,大多数投资者对股市持悲观态度。相对于低收益,零风险的储蓄,即使央行再次降息,投资者也不会铤而走险重新进入股市。而2008年11月26日, 央行为了缓解经济形势,采取一年期存款利率一次性下调108个基点的政策,终使上证指数在利率下调后出现上涨,相对其余3次降息政策,可谓效果迥异。这表明在熊市里,只有较大幅度的降息,才有提振市场信心缓解股市颓势的可能。

而对于存款准备金,由表1我们可知在第二阶段存款准备金率是上调的。上调后,股价呈规律性波动,即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股价下跌。这与存款准备金率机制相一致。这是由于自2008年初,中国股市过热现象开始消退,随着股市泡沫的破灭,大量资本逃离股市。而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更使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加速减小,从而导致股价下跌。但在第三阶段存款准备金迅速下调,股价波动亦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股价下跌。显然,这也不符合存款准备金率机制。究其原因,仍是2008年的大熊市所致。这表明,在金融危机,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央行通过降低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两项政策双管齐下,以图重拾市场信心、抑制经济过冷的做法,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因此,在大熊市中,货币政策工具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六、结论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利率机制与存款准备金率机制并不能完全反应市场规律。在一般环境中,利率机制与存款准备金率机制作用明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与股价反方向变动,即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股价下跌;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股价上涨。但在特殊的牛熊市中,利率机制与存款准备金率机制作用减弱,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与股价可能产生同方向变动,利率政策及存款准备金两大货币政策工具既无法缓解牛市的上涨,亦无法改变熊市的低迷。

参考文献:

1.陈志行.浅析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N].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9).

2.方立.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8).

3.高俊峰.浅析利率变动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以深圳股票市场为例[J]. 财经论坛,2006,(1):272-273.

4.郭金龙,李文军.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6)

5.林峰.我国利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J].经济论坛,2009,(10).

6.唐齐鸣,李春涛. 中国股市降息效应的统计分析[J ] .统计研究,2000 , (4) .

7.屠孝敏.利率调整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肖海燕,化冰,张涛.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股市的冲击效应分析[J ] . 证券市场导报,2003 , (7) .

8.孙华好,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7)

篇9

3月份前半个月,市场仍然是一个弱势寻底的走势,虽然有“两会”召开的利好支撑,市场仍然没有出现大家对市场预期的大幅反弹。从当前市场技术形态分析,市场的确处在自6124点调整以来的相对的低位,3月10日出现的4063点新低也正好处在2007年5、6、7三个月所构成的一个成交密集区。从投资成本角度分析,成交密集区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的是一个时间段的交易成本。当市场调整到前期的一个密集成交区的顶部或底部,这一密集区都会对市场形成有力的压力和支撑。这也是绝大部分专业股评家一致看好,4100点将构成这次调整以来阶段性底部的主要原因。

我们再以波浪理论作一下分析,市场在波动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对称性和相似性,市场从6124点调整到现在很有可能市场在走:6124点调整到4778点和5522点调整到4063点所形成两段32天的等长运行周期,而且这两段波形都走出了一个完整的五浪形态。所以我仍然坚持3月份会出现一波有一定力度反弹的这一观点。大家可参考一下图一,这是一张日K线图。在图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前期市场由4778点反弹到5522点之前对应的MACD指标,股指虽然一波低于一波但是MACD指标则是一波高于一波,事先出现了强势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市场形态与MACD指标出现严重的背离现象时,市场随时都会出现一个不同程度的反弹。3月份市场一旦出现反弹其形态也将会出现与4778点到5522点的上升形态,上升过程也会以A、B、C三浪展开上升,这就是市场经常出现的对称性。这一对称是否会出现且不去管它,只要大家对反弹形态有一个心理准备就行了。我们再从周K线看一下市场的变化过程。图二是一周线图,图上标注的是道格拉斯趋势轨道线,大盘自5522点调整以来,股指一直沿着道氏趋势线的中轨线运行。与其对应的MACD技术指标还没有完全形成底部的反转特征,所以市场出现反弹还需一段时间。同时在市场一旦出现反弹时,大家也一定要密切关注道氏趋势线上轨对市场的压力。

根据模拟预测4月份的市场模拟变化将是一震荡趋势,表现形式是先弱后强。针对3月可能出现的反弹,4月震荡变化趋势将是出现反弹后的调整。从模拟趋势图看,3月反弹4月仍会有所延续(模拟趋势见下图)。

这一期我想把我重点关注的600210紫江企业后期的变化分析,介绍给大家。这里不构成投资建议买卖后果自负,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我的分析思路,在今后交流中有一个良好的互动。我给出一张紫江企业周线趋势图(图三),当前该股的价格是10.7元,从趋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该股股价将会在一平行上升通道中震荡上升。上升目标也正是前期的密集成交区,这一区域的价格在14元左右。在这里支持该股上升的动力主要有两点,一是企业具有良好的业绩发展支撑,该企业2007年业绩增长了250%,而且2008年承接了奥运会指定饮料可口可乐包装瓶的生产订单。二是该股周K线MACD指标目前已形成强势上升形态,在底部出现两次金叉。周线MACD指标在底部形成金叉有一个特点,就是金叉一旦形成其上升趋势最少可以维持两到三周的上升趋势,所以在周线MACD指标出现金叉时均会有一定可操作的空间。

今天我想重点提醒大家两点,一是让大家注意前期密集成交区对趋势的支撑和压力作用;二是让大家注意HACD指标,无论在高位还是在低位一旦与趋势出现背离现象,市场将会在近期出现反向变化。这两点都是超前提示大家市场可能出现反向变化的参考点。

经典K线组合之“一线万金”

刘景澜

从本期开始介绍自己多年来根据K线组合操作过的股票战例。

经典K线组合之“一线万金”:这是一种寻找突破买点的短线战法。一个股在关键的点位(如均线密集点、颈线关卡,平台整理后、收敛三角形整理末端、连续盘跌后)拉出一根中长阳,以一红吞掉多根阴线,由此多空大逆转,股价开始走强,投资者可在突破当日或第二日盘中回档时介入,短线操作。

招式解析

又名重炮长阳,乾坤大挪移。指的是在关键的点位(如均线密集点、颈线关卡、平台整理后、收敛三角形整理末端、连续盘跌后)拉出一根中长阳,以一红吞掉多根阴线,由此出现一面倒的急涨行情。这一招式是用于寻找底部启动、趋向反转的强势股的突破买点。

应用法则

A:使用这一招式不能单看K线,一定要结合K线形态判断,大形态上要求是整理形态的末端或是第二次探底的情况。如果是单边下跌势中出现的“一线万金”,那是不可参与的。

B:如果在向下假突破或构筑出诱空的假头部后再突然拔出“一线万金”,则成功率很大,可以大胆参与。

C:“一线万金”所拔出的突破长阳走得越强越好,最好是涨停长阳,量能要有效放出。长阳最好能突破所有技术阻力位。

D:走出“一线万金”后,还需要后面2、3个交易日的走势进行确认,要求后几个交易日的量能继续保持大量,不能快速萎缩下去。后几日如出现调整,则回抽幅度不能超过这根长红实体的1/2位置以下。

E:当走出“一线万金”时,只要突破当日量能确有明显放出,就可当日追进,也可在第二日下影线位置进场,如当日快速涨停,第二日大幅高开,则可在第二日盘中回探缺口时介入。

保护措施

篇10

关键词:水果生鲜;电子商务;竞争分析;消费者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74 -03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开始“触电”互联网,“互联网+”无疑成为水果生鲜行业发展与创新的必然。那么,如何从市场供求、竞争情况以及消费者特征入手,分析与把握我国“互联网+水果生鲜”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水果生鲜电商市场竞争分析

(一)水果生鲜电商市场的总体竞争势态

目前,各类水果生鲜电商以不同形态蜂拥而入。2010年前后,“本来生活”“沱沱工社”“天天果园”等水果生鲜电商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后,水果生鲜电商的销售量和销售额迅猛增长,如“不到一年时间‘一米鲜’日销量突破300吨”“2014年‘天天果园’销售额破5亿元,年增幅达150%”。各大电商巨头、VC投资积极布局和投资网络生鲜业务,也充分表明了资本市场对水果生鲜电商发展前景看好。在“全民创业”的大背景下,许多直营农户、水果批发市场摊商通过网络销售产品,以小型水果生鲜电商公司或工作室创业则更多。因此,我国水果生鲜电商市场目前处于初级竞争阶段,市场机遇和空间较多。但一项研究发现多数水果生鲜电商仍然处于亏损状态,销售净利润率不足10%。亏损的原因主要来自仓储冷链、物流、价格波动、产品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因此,目前并未形成某种可供学习借鉴的水果生鲜电商商业模式。

(二)竞争者细分

按照企业运营模式不同,可将水果生鲜电商行业的主体分为五大类:综合平台型水果生鲜电商、垂直销售型水果生鲜电商、物流主导型水果生鲜电商、产地直销型水果生鲜电商、鲜切型水果生鲜电商。五类电商的具体运营模式和竞争优势具有差异。

综合平台型水果生鲜电商,主要是以提供电子商务交易的平台为主,商家入住佣金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另外也自采直营水果生鲜,如天猫、京东、一号店等。垂直销售型水果生鲜电商主要是靠整合零散的水果资源,赚取进销差价。具体来说又可以细分为两类垂直销售型水果生鲜电商,一种业务环节主要是“采购―销售”,不负责物流配送;另一种的业务范围则涵盖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种植、采购到销售再到物流配送。物流主导型水果生鲜电商是依托于已建立起的高效、低成本的物流链,自采自销;盈利优势主要在低价、高效的配送服务上。产地直销型水果生鲜电商直接立足于水果生鲜产地,更具品控和成本上的优势。鲜切型水果生鲜电商则主要瞄准都市白领、商务人士等消费人群,提品附加值较高的水果鲜切服务。五种类型的水果生鲜电商模式对比如下表1所示:

二、水果生鲜电商市场消费者分析

(一)调研概述

本次调研拟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89份,问卷有效率为97.25%。其中,性别构成:男性138人(35.48%),女性251人(64.52%)。年龄构成:“60后”(10人,2.57%)、“70后”(24人,6.17%)、“80后”(116,29.82%)、“90后”(239,61.44%)。地域分布:来自广西地区的被调研者有189人,占总人数的48.84%;其他地区被调查者200人,占总人数的51.16%,包括广东、北京、河南、浙江、重庆、四川、上海、湖南等地。职业结构:被调研者主要分为“工作人群”(259人,66.58%)和“学生群体”(130人,33.42%)两类。收入结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有139人(35.73%),2000元~3000元有85人(21.58%),3000元~4000元有66人(16.97%),4000元~5000元有40人(10.28%),5000元~6000元有22人(5.66%),6000元~7000元有7人(1.8%),7000元以上有30人(7.7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消费者的水果消费状况与购买行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水果的购买频率选择“偶尔一次”的所占比例为20.82%,其余的均分布在“1~2天一次”和“一周1~2次”。因此可以认为消费者对水果的消费需求比较稳定。但水果生鲜被认为是粘性高、重复购买率高的品类,但目前已形成网络高频购买习惯的用户并不多,“偶尔购买”的用户占大多数(65.8%)。因此,实际上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买水果生鲜的习惯尚未充分建立,水果电商市场仍处于培育消费者阶段。

将被调研者的收入和支出进行交叉分析(表2),发现被调研者收入越高每周购买水果的支出越多,其中收入区间在6000元以下的被调研者每周水果支出在50元以下,收入在6000元~7000元支出则主要在50元以上,收入在7000元以上每周购买水果的支出则更多在百元以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水果消费水平基本成正相关关系。每周购买水果支出在20元以下的主要人群为在校学生和工作人群中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被调研者。但在校学生中也仍有43.08%的人每周购买水果的支出为20元~50元。因此基本可以认为学生群体消费水果基本稳定在每周50元以内。工作人群的水果消费则在每周50元~100元,其中月收入在7000元以上的消费者每周水果的开支超过100元。详细数据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