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培训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培训调研

篇1

关键词: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48-01

一、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项目组通过调研32家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1251名大学生、18家市人保局、322家企业,发现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起着很重要作用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功能。

在32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中,28家主要承担教育教学兼具培训功能,占87.5%;4家主要承担创业孵化功能,占12.5%。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一体化教学,不仅仅包括创业技术课程,而且包括创业教育文化课、活动课、拓展课在内的所有类型的分立课程。这14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也都设有创业孵化场地,但是只有牌子,没有实际运营。主要承担创业孵化功能的4家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里面就是若干家公司在实际运营,孵化程度比较好的公司已经开始雇佣在校大学生。

2.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包括资金、个人能力、技术、兴趣等。

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资金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46.2%;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个人能力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2.3%;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技术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7%;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兴趣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2.3%;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其他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5%。

3.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创业精神、风险承担倾向、吃苦耐劳、诚信等。

通过调研,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创业精神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45.7%;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风险承担倾向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8.8%;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吃苦耐劳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2.2%;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诚信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9.8%;认为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其他是第一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3.5%。

4.政府在创业教育实践中作用十分重大,但是也存在支持大学生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通过调研,认为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4.2%;认为有效规避创业风险的机制不健全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22.9%;认为服务不到位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9.7%;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2%。

5.高校响应政府倡导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实践,但是也存在创业实践经验不足、经费不足、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等问题。

通过调研,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经验不足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5.8%;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经费不足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3.2%;认为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是第一位问题的占调研总人数的31.8%;认为高校创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的占;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9.2%。

6.企业对于给大学生创业项目投资热情不高,但是愿意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等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调研,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的占调研总人数的58.9%;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组织和评审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5.3%;认为企业最愿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帮助是在学生模拟创业和企业管理实务等环节提供指导占调研总人数的14.4%;其他的占调研总人数的11.4%。

二、对策

1.整合高校创新创业实训资源,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训练场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中心所辖的各种校内实训基地,整合资源,直接为创新创业实训提供训练场所。

(2)为创新创业实战提供实战场所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模拟公司实训室、沙盘模拟经营实训室、网上创业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整合资源,通过创造创业活动的仿真环境,学生在其中可经历从企业创办到经营的全部业务操作过程,增加学生的实战机会,使学生在实战中提升创业能力。

(3)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践场所

在创业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为有创业实践意愿的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定期举办校园创业大集,校园小推车创业活动,为高职大学生提供校园的实践机会。

2.新建多功能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

(1)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指导

结合创业导师制度,开展创业咨询服务,聘请行业专家和成功创业者,包括创业成功的校友,对在校的创业团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贯穿创业过程暨企业发展的始终;使创业团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得到提高、创业项目不断完善、创业方案付诸实践,创办的企业或实施的项目健康发展。

(2)提供创业教育培训

主要针对创业团队开展创业政策、工商、税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培训专家由“企业家创业导师团”成员担任。

(3)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对接

举办、承办、参加各类全国性、全省性、全院性大学生创业比赛,征集大学生创业项目,特别是通过向在校学生征集创业项目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兴趣,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调查 问题

让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学校教育的扩展和延伸,对促进高校培养出综合素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过学生经过直接的参观,访问等活动,收集到大量材料,对社会客观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对获得的社会调查材料进行思考与分析,从而由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提高到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获得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而言是一件好事。

高校学生对参加社会调研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下文试探讨之。

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1.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调研的方法不熟悉

在学生中有人糊涂地认为,调查研究无关紧要或者不太重要。这种认识会影响参与社会调研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有些学生凭着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没有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影响工作的进度和效度。

这两种现象都需要学校和指导老师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教育,树立大学生对社会调研的正确认识,并教会学生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例如,讲解调查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调查研究采用的普遍调查法(叉称“普查法”)、典型调查法、抽样调查法;调查研究运用的形式:开调查会、个别访问、实地观察、通讯调查、问卷调查;调查研究步骤(程序):

(1)调查前的准备,就是确定调查目标、编写调查提纲。

(2)调查实施,主要是搜集资料、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等。

(3)调查材料的整理与分析,主要指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4)撰写调查报告或考察报告。

2.疲劳与挫败感的修复

进行社会调查会产生疲劳,包括生理和心理两种。在调查实践中发现,在连续进行三天以上的全天性调查后,调查员普遍会出现心理上的疲劳感,最明显的表现是不愿意说话、困乏和思维障碍。加上采访接连碰到挫折和失败,当收获较少的时候,容易产生挫败感,继而动摇参加活动的决心。

引起疲劳的原因主要是工作量安排不合理造成的。为了尽快完成项目,或者急于求成,密集作业。对于许多初次参加调查工作的大学生调查员来说,遇到一两次拒访后情绪会非常低落,产生自己能力有限或运气不佳等想法。

较为理想的方法是不进行连续工作,在中间穿插一两天休息或安排一些其他工作,这样可使生理和心理的疲劳有时间得以恢复。对于从事市场调查的人员来说,在访问过程中的种种挫折都是难免的,要使大学生能够经受住挫折,同样的除了要树立良好的心态,指导老师也要教给学生排遣和情绪缓冲的方法,并鼓励和引导学生。例如,参加一些集体娱乐活动或自身能力较强的活动,通过获得较多的成就感和胜利感来达到恢复的目的。

3.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调查不仅仅是一项收集资料的工作,它包括资料收集和资料的加工、分析研究两个环节,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使在调查对象的选择、直接收集事实资料的过程本身中,也必须包括人们的思维加工,调查与研究二者不能割裂开来。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活动,不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老师的调查员,而应定位在研究者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调研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本身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才会得到提高。不仅要认识社会现状,也要学会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从学校方面考虑

1.引导不够

社会调研具有良好的辅助学习的作用,而现行教育方法下,并没有广泛应用,只有个别学科、专业或者学生项目、活动,才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如果能够结合专业学习,在深入实际的基础上,对与国情民情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调查与考察;或者是与学生密切相关、引起大多数同学兴趣的事件、话题,都能够组织社会调研。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励学生深入思考。这对于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少创新精神也是一种改变。

2.投入不够

学校除了设立相关经费拨付和奖励制度,来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的调研活动外,还可以独自或校企联合设立学生自主调研基金。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学习、创新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良好形式。

3.培训不够

进行社会调研,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有一些技巧和素质需要培训,如采访技巧、社交礼仪、速记等相关能力。

三、社会层面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社会调查是一种具有一定社会服务目的,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地了解社会现象、收集经验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规律性结论的过程。开展社会调研的目的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于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二是服务于企事业单位,提供管理参考;三是服务于社会,提供社会生活及个人行为准则之参考。总的来说,是对社会发展非常有利的事。

而目前人们对于社会调查存在着诸如浪费时间、打扰生活、可信度低、结果片面、影响力小等负面的想法,从而对调查员尤其是街头调查,抱有排斥的态度。这对大学生投身社会调研活动,增添了阻力和恐惧感。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增加社会调研积极性的宣传,多多展示社会调研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改变人们的看法,从而为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和进行社会调研还需要提高自己的认识,开阔视野,主动增强综合素质;学校和社会也应支持和鼓励大学生,使得大学生从社会调研过程中进步完善自我,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桂丽.大学生从事社会调查的意义浅析.河南教育,2010,(2).

篇3

一、通过调研了解培训需求

做好调研的准备工作,要调查什么?应在调查前做好调查问卷。以河南商业大学生培训情况调查问卷为例,我们设计了包括基本情况、专业知识现状、相关知识现状、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希望参加哪种形式的培训、授课方式、一次培训的时间安排等十几个类别的问题。通过采取问卷调查、面谈、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交流等方式,摸清大学生岗前培训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信息。

在深入调研,摸清大学生岗前培训的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统计资料的整理,将调查统计来的原始记录进行分类、分组并加工和系统化。同时,要发现问题,作出科学结论,为培训的决策和撰写培训方案提供依据。

二、科学拟订培训方案

按照服务性、针对性、实效性、适时性、可行性和系统性的原则认真撰写培训实施方案。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 周密论证培训形式

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模式特点,设定岗前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大学毕业生对于注入式教育缺乏新鲜感,但是在岗位技能、职业素养、职业前景、心态调整、参观学习等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经验和能力的渴求远远胜于对知识的渴求。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培训,应该在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方面加以创新,形成与学院教育相区别的培训体系。

借鉴行业内外大型企业新进大学生培训的成功经验,在传统授课教育基础上,创新授课方式。在培训中可采取多个培训师同时授课、培训师点评方式授课、演示方式授课、现场式或场景模拟式授课、分组讨论并对结果进行交流或辩论甚至演讲。变知识教育为信息教育,给予学员思考和反馈的空间;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训练,让学员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从而帮助其建立职业观点和意识;变头脑教育为行动训练,通过学员互动和团队游戏,提高学员的行动能力。

2. 合理安排培训课程

要根据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专业、企业需求及岗位要求合理安排培训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方向。我们在培训中把整个培训课程分成了若干个培训模块。例如我们在工业大学生岗前培训中所设置的有:行业形势及企业文化建设模块、政策法规模块、个人素养及团队建设模块、安全生产教育模块、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模块、参观实习模块等。采用模块化教学可使培训更系统和有层次,同时也可以对一个模块进行考核。对教学安排的调整在一个模块内进行,有利于参加培训的学员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细化培训前准备工作

培训项目实施计划制订以后,还需要做很多具体、细化的工作,比如培训课程的开发、培训教材的选择或编写、培训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培训教师的遴选、教案的编写、培训设施工具的准备等。

首要的工作就是培训课程开发。课程开发要领会培训项目的意图,体现培训项目的构思,完成培训项目的目标要求。特别是岗前培训课程开发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丰富培训项目的内容,并注重培训课程的时效性,让学员真正在知识和技能上有一定的提高。

培训教材的选择或编写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分析培训项目、课程及培训对象的特点,分析教材的特点,突出大学生的特性化需求,把握技能与知识点的配比,借鉴相关培训资料,开发出高质量的培训教材,使培训教材起到导向和指导作用,成为师生双方的良师益友。

对大学生培训来说,培训师的水平一定要高,在行业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培训效果才会更明显。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可从行业内外聘请符合培训要求和条件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性人才担任培训师。培训师只有能理论结合实际,才能保证培训效果,真正实现培训的目标。

四、严密组织培训过程

开好开班动员会,参加人员包括参加培训的全体学员、管理人员、企业领导和培训单位领导。通过动员,会使参加培训的学员明白培训的意义和培训的要求。

做好管理人员和培训师的沟通,使培训师了解学员的情况,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态度和意见,及时对培训和服务进行完善,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对学员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做好考勤管理。培训期间,学员有什么需要或有什么突发事情能及时得到解决,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能及时反馈并解决。

适当增加学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如组织学员参加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联欢晚会等。在培训结束时,对学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对培训进行总结。

五、做好培训资料的整理、评估和反馈

在培训过程中和结束时,我们一般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培训资料,其中包括培训通知、培训手册、培训课程安排、培训人员报名表、考勤表、教师情况登计表、培训班满意率调查表、培训师满意率调查表、考核成绩表、学员培训总结等。

培训中,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判断培训的有效性,发现培训中的问题,如学员的理论和技能水平是否达到了培训的标准、行为是否有所改变、培训管理和教学活动是否科学有序、培训服务存在哪些不足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评估,促进工作的改善。培训结束后,通过用人单位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培训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为改进培训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篇4

唯好优是一个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职场衔接培训营,旨在助力女性的职业发展,让女大学生能够在职场中更加得心应手地去拼搏。唯好优CEO 刘治敏,多年前从河北农村考入中国农业大学,从中国扶贫基金发展会的实习生成为了创业者,从一个青涩的小姑娘成长为女强人。她的调研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她梦想着让所有女性能够拥有和男性平等的职业发展平台。

在《职业》杂志的访谈室里,记者见到了刘治敏。齐耳的短发、朴素的衣着、自信的声音,她推了推眼镜,自信地说:“我觉得我就是女强人,因为我是很要强的。”

精准目标:为女大学生服务

刘治敏与她的团队将公司命名为“we for you(我们为了你们)”,中文名是“唯好优”。“唯好优”寄予了创始团队对女性发展的美好希冀。刘治敏谈到:“从一个普遍的量上来讲,女性的发展绝对还没有到一个绝对平等的水平。”女性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既来自于家庭,也来自于社会,更来自于女性对于自身的否定,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女性变得优秀。

创业初期,刘治敏做了二三十期女性培训的沙龙。

摸索阶段沙龙的主题很分散,保健、养生、职场、情感等等,服务的主体也没有针对性,既有在校的大学生,也有已经在职场上打拼了几年的职场女性,效果并不是很好,公司也没有太大起色。

正在刘治敏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在妇联工作的朋友建议她不如利用自身很强的职业化背景和团队中专业的讲师资源,找准目标人群,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办沙龙。刘治敏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开始聚焦到了女大学生的职场衔接服务上。

选中了切入点,唯好优收效显著,很多参加沙龙和职业培训的女大学生都对唯好优赞不绝口。曾经平淡无奇的简历变得丰富多彩,没有特点的面试变得生动有趣,进入职场时也更加自信了。

情怀在心:走进农村了解世界

“我是一个蛮有情怀的人,因为我来自农村,又上了农大学了农学,后来又去农村调研,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去农村历练。”质朴的刘治敏坚守着“要去农村历练”的信念,用情怀做事。

刘治敏大学学的是农村区域发展,上学期间参加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扶贫基金发展组织的很多农村调研实习:从北京郊区的延庆,到青藏高原,从江南古镇,到西北农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毕业后刘治敏选择到公益组织工作,领导建议她留在北京,但刘治敏坚持要去农村,后来去了甘肃,一去就是两年多,她却觉得很充实。

调研实习和公益组织的经历不仅开阔了刘治敏的眼界,同时在接触不同风俗习惯时也让她变得更加包容,小到与家人相处,大到与不同民族的人打交道。刘治敏建议,大学生在毕业后应该多去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工作,这对于培养坚韧的品格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具有很大益处。

在农村调研期间,刘治敏做了很多与女性发展有关的工作,包括女性参政议政、女性公务员体系的建设等,这让她对女性职场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萌生了从事这个方向创业的念头。刘治敏说:“无论女孩子还是男孩子,我们应该看到他们的本质,而不是用一种性别化的分类去粗暴地看。”

全力经营:打造唯好优

“公司创业初期就是我和学妹小倩两个人在运营,她今年大学刚毕业。”刘治敏觉得90 后的小倩“可能会更加了解女大学生在职场的需要。”此外,刘治敏还有几个一直支持她事业的志愿者,随着业务量增大,刘治敏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人手不够,需要扩展团队。

唯好优目前的运营模式是给大学生用微信订阅号提供资讯服务,然后开办一天的求职训练营,再进入三个月的就业辅导员体系,辅导员给学生推荐实习岗位或者工作。除此之外,唯好优坚持每个周末举办一次女大学生职场沙龙,人数在10~30 人。

“最近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每天涨100 个粉丝,几十条留言,每一条留言我们都会回复,都快忙不过来了。”刘治敏说。唯好优增加微粉主要是通过找到“爆点”:很多性格测试还是很吸引女性的,比如MBTI 测试,“简历包”也是唯好优给微粉的福利。

从2014 年3 月份开始,通过周末沙龙,刘治敏陆续与六七十个女大学生有了深度接触,根据她们的简历和求职经历,刘治敏制作出5 个不同类型的简历包:简约版、商务版、活跃版、文艺版和通用版,方便不同风格的女生选择。因为提供的都是实在的东西——简历包,所以唯好优很受女大学生的青睐。

唯好优的求职训练营包括三个板块:第一个是“求职有料”,将个人情况在简历呈现出来;第二个是“面试有术”,是掌握面试的技巧和套路;第三个是“职场有情商”,充分发挥出女生情商高的优势。而3 个月的就业辅导员体系则完全是公益的,只有工作7 年以上的、走上管理岗位的、有爱心有承诺的女性精英才有资格申请做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是相互选择的,建立辅导与被辅导的关系。在这3 个月时间里,唯好优规定辅导员:第一,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做出反馈;第二,一定要深刻分享一下自己的“想当年”;第三,帮助改简历和提高面试技巧;最后,在培训结束之前给学生写150 个字的寄语。

一路前行:无所畏惧,有所追求

“目前,最大的难题来自自身,自己的战略思维不够。”刘治敏坦言,“这个水平不够是指自己的眼光和境界到不了,这个是相当痛苦的。”刘治敏认为创业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一边做一边学,当别人给你提出建议的时候,你就需要思考是不是应该改变了。在众筹遇到困难时,刘治敏的一个志愿者给她写了一封信,告诉她“不能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在志愿者的鼓励下她参加了很多商务晚会,逢人就说众筹的事情,最后才把这事做成。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想要不自我,那就抓紧时间去创业吧。创业之后你就永远不可能自我了,也不敢自我了。”对刘治敏来说,创业的经历让她从自我认知到一步步倾听用户认知,走出了“闭门造车”,这是一个成长的表现。创业的经历就是与用户一步步走近,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否定自己,当然不是全盘否定,但是关于服务模式和思路都是伴随着对用户了解的深入而不断调整的。

篇5

自闭症,一般指儿童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自闭症儿童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症状,部分患儿一般性智力落后,却在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量逐年攀升,由于社会认知不普及,制度保障不健全,公益途径不畅通等诸多因素导致,与之相匹配的关爱志愿服务体系发展较为缓慢,进而导致作为志愿服务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广泛参与其中。本文旨在通过对沈阳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活动现状的摸排调研,寻求到如何更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方法和举措。

二、调研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覆盖了沈阳市内7个区域,10所高校,28个学生公益团体组织,线上线下共计一千余名大学生,重点考察了沈阳同泽雨人早期干预机构和小海龟自闭症儿童学校两所康复机构。累计发放调查问卷1700份,回收1648份,有效问卷1510份,合格率为88.82%,其中256份为线上问卷,1254份为线下问卷。通过对问卷样本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对自闭症的了解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2%的受访者了解“世界自闭症日”的具体日期,14%的大学生能够说出有关自闭症题材的电影,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只有17%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活动,但频次不是很高。由此可见,以沈阳大学生为主体的被调查人群普遍对自闭症儿童的相关症状及表现了解程度不足,关注度不够。

2.对于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活动的看法

76.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参加过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服务,绝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大学生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活动持乐观赞同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确实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在关爱自闭症儿童的道路上更多的奉献自己的力量,但是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团体开展的志愿活动在专业程度、公益热情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对自闭症关爱帮扶方面的调查

73.2%的受访者表示会参加志愿者组织,28%的受访者表示会向慈善组织进行物质捐赠,60.44%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学习了解自闭症,78.4%的受访者表示会用正常的心态对待身边的自闭症患者,23.6%的受访者表示会学习相关知识,去康复中心就职,说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较多、可参与度高、参与门槛低。此外,67.6%的受访者希望政府能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专项救助资金,发放补助,88.4%的受访者希望能够提高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度,48.4%的受访者希望能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医疗报销比例,75.2%的受访者希望能设立专门的自闭症儿童救助医疗机构。

三、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专业志愿服务技能欠缺、专业培训不到位

由于自闭症儿童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需要更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及服务能力,但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机制并不完善,使得大学生志愿者在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只能旁观老师对孩子进行训练,并没有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得志愿服务预期效果大打折扣,制约了自闭症志愿服务水平的发展,而志愿者专业技能与服务能力的高低,恰恰决定了志愿服务质量的好坏。

2.志愿服务平台局限,内容形式单一

一方面是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与平台有限,另一方面是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创新性不足。 “一对一”的陪伴方式照看自闭症儿童的志愿者占到52.8%,只有39.8%的志愿者实地辅助特教老师参与过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另有少部分志愿团体能够结合“4?2世界自闭症日”、“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开展关爱活动,能够体现大学生群体优势和主体能动性的创新志愿活动并不是很多。

3.志愿者团体服务管理缺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从调研结果看,28个沈阳高校志愿者团队在队伍管理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关于自闭症志愿服务尚未形成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效率低下、管理缺乏时效性等问题,成员的招募与培训、志愿活动参与、志愿活动评估、奖惩评价体系等机制都不是十分规范,志愿活动普遍缺乏严格的秩序性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的约束,不利于志愿服务团队的建设与持续性发展。

四、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的改进措施

1.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充分发挥专业学科所长

志愿者们在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的服务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大学生志愿者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可以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大众对于自闭症的认知水平,帮助康复机构和自闭症儿童家长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缓解志愿服务压力。

同时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志愿服务分为医疗方面、物质方面、直接陪伴、照顾自闭症儿童等,大学生应使自身专业优势在志愿服务中得到充分发挥。例如:以沈阳市为例,中国医科大学的学生们在沈阳小海龟自闭症训练中心利用所学医学专业知识,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提供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重视专业化培训

大学生志愿者在进入机构服务之前,应进行一定专业化培训,要对服务对象、自我能力、专业水平等有一定的了解,培训方式应更加多样化。同时应充分发扬人文精神,关心和关爱志愿者,增强志愿者们对志愿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和谐,团结的氛围。

篇6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为了将真正有能力、有知识、懂技术、会做农村工作的大学生选到驻村队伍中,我们严把选人关,经过调研和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要求,采取个人报名、公开考试、领导小组考核和专家综合评价等方式,分种植、养殖、柞蚕、特色种养等几大类向社会公开选拔,20*、2008年两年公开选聘出50名技术过硬、文化素质高、想干事、能成事的大中专毕业生为驻村大学生。在派驻之际,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进行具体培训,进一步提升驻村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

二是落实保障措施,规范运作。各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认真做好大学生派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及时召开了驻村工作人员与所驻村的工作对接会,明确了驻村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指导驻村工作人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均进行了妥善安排。

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沟通协调、指导管理的职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驻村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推进驻村工作稳步开展。同时,根据劳动法等有关规定,指导驻村办与驻村工作人员签订了工作协议书,明确工作期限、工作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关待遇等。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驻村大中专毕业生任职工作的通知》,20*年的选聘的30名驻村大中专毕业生除得力其尔乡的苏刚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以外,其他人均被任为村主任助理。2008年选聘的20名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便于沟通,强化群众监督,增强服务意识,我们还为驻村大学生制作了通讯录和服务卡,标明了姓名、职务、专业、联系电话及服务内容,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并为他们定做了科技富民小红帽。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驻村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和保险等手续。

三是建立帮扶机制,规范管理考核。为使驻村大学生发挥作用,*制定下发了《关于旗级、旗直机关主要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帮扶机制的通知》,旗级和部分旗直机关主要领导都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了“一帮一”联系帮扶对子,以帮助驻村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进行扶持。帮扶领导除驻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外,我们还选择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帮扶能力的5家企业单位领导作为帮扶领导,借助单位实力,帮助驻村工作人员发展致富项目。此外,部分乡镇主要领导、村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科技特派员与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均结成了帮扶对子。

为激发驻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了驻村大学生的责、权、利,加强了对他们的管理考核,采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日常考核不定期进行,年度考核采取与本人谈话,与乡镇分管领导和所驻村负责人谈话及个别入户走访的方式进行。20*年年末已完成了对所有驻村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大部分为优秀,没有不称职的。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扩大驻村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及时将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好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新闻媒体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旗电视台、阿荣通讯社开辟了“科技富民在行动”专栏,在全旗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建立金融跟进机制。为支持驻村大学生创业行动,积极与旗农村信用社协调,探索建立金融与科技相结合、小额信贷与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相结合的金融跟进机制,出台了《*实行科技特派员创业“金融绿卡”暂行办法》,根据驻村大学生的信誉评估,旗农村信用社提供相应额度的贷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学生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参与民主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施驻村工程以来,驻村大中专毕业生能积极主动的协助村“两委”工作,并结合所任职务和分工,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农民科技意识,承担党建工作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积极深入调研,根据所驻村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长,分别撰写调研文章,为领导谏言献策。六合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宋厚刚,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村民法制观念不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等方面分别撰写了5篇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紧紧围绕所驻村实际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意见。同时,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利用我旗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认真学习信息网络化知识,成为了政策法规、科技致富信息等信息的传递员。向阳峪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孙兴儒利用远程教育网下载科技信息并刻成光碟下发给播放点,还有一些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将所驻村的所有档案全部输入微机,实现了档案电子化管理。

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意识显著提高。在备春耕之际,多数驻村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采取了入村办班、入户指导、发放科技资料、播放科技光碟等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培训内容多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涉及到畜牧疫病防治、施肥用药、农作物种植技术、柞蚕放养、特色种养殖等方面。据初步统计,20*年通过驻村大学生举办的各类科技培训班达到95期,培训人数达到1.6万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1万余份。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驻村大学生都把抓好科技示范户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为科技示范户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对比,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带动作用。六合镇东山屯村的驻村大学生刘君,春耕之际入户调研宣传,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帮助村民联系引进一批农作物新品种,20*年该村大豆种植面积只占到全村的30%。据统计,目前全旗通过驻村大学生已推广新品种19个、新技术9项,落实科技示范户490户。

四是积极与农民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努力实现“共赢”。结合“科技富民行动”,开展了“百千万”工程,即每名驻村大学生联系3户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驻村人员以资金、技术、科技成果入股或直接建立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服务与经营有机结合,实现了与农民真正携手。20*年驻村大学生与农民共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10个,实现经济效益1650元。

二、完善组织机构,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驻村”工程,20*年成立了由旗委书记任组长,旗委副书记、旗长任第一副组长,涉及的22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在9个乡镇分别成立了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旗乡两级管理网络。同时制定出台了《*委、旗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富民行动”选派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对选聘方式、条件及程序作了详细规定,为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个别乡镇对驻村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未充分调动驻村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个别驻村大学生的工作切入点不够准确,职责任务不明确,缺乏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工作呈现被动状态。

三是部分驻村大学思想不够解放,未能突破搞技术承包、无偿服务的旧模式,与专业大户、村集体创办利益共同体较少。创业服务形式单一,团队式创业服务较少,单打独斗的服务方式较普遍,产业化能力不强。

四是驻村工作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创新机制有待健全。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创新机制,切实增强工作实效。要不断完善驻村工作机制,做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结合”文章,保持和增强驻村工作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篇7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质;高等教育;独立院校

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的一种必备能力。通常情况下,国内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由信息素养的四大要素组成,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考虑高等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也较弱,学习自觉性普遍不高,笔者将信息素养四大要素中的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融合成一个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独立学院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分为三项: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

1.江苏省高等独立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概况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的方法,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29份。统计结果如下。

1.1信息意识淡薄

根据对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学生调研结果,96.34%的学生都认为检索技能比较重要,98.25%的受调研学生对信息有需求,98.57%的受调研学生认为自身的信息检索能力需要提升,但是33.23%的学生只愿意每周投入30分钟以下的时间进行学习提升。这些数据反映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有待提升,投入学习的意愿尚需引导加强,信息意识整体上呈现淡薄态势。1.2信息知识相对缺乏,信息能力有待提高根据调研结果,70%的学生对图书馆数据库和专业网络资源不大了解,超过70%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教育,超过70%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这个数字是触目惊心的,深刻地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信息知识方面的淡薄、信息能力方面的欠缺,也侧面说明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和培训体系尚未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在独立学院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3仍有部分同学信息道德需要加强

目前,大学生是使用网络信息最多的人群之一,而且大学生正处在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虽然生理上已经是成年人,但是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已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但是极易被误导,容易出现价值取向偏离,有时甚至在无意之间构成信息犯罪、信息侵权等。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同学的网络道德水平较好。但仍有部分同学认为无所谓,不需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有“马甲”就不怕,这些同学在网络道德方面需要加强。

1.4信息素养教育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

从调研结果来看,96.34%的学生都认为信息素养教育重要,98.25%的学生对信息和信息素养教育有需求;98.57%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进行自身检索能力提升;66.77%的学生每周可投入30分钟以上的时间参与相关的学习;35.61%的受访者认为是相关课程的设置不足,导致了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方面的不足,这些数据都反映了学生旺盛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与此相对应的,77.42%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相关的课程或培训,反映出信息素养教育在民办独立学院教育中供给的贫乏。追根溯源,江苏省高等独立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生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受经费、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三是相关课程设置不足;四是对学生的宣传和引导有待加强。要提升江苏省独立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就要从这些制约因素入手。

2.提升江苏省独立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江苏省高等独立院校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但是这种淡薄是片面的、局限的。超过95%的独立学院接受调研学生在思想上都意识到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他们都认同信息检索技能比较重要、自身对信息有需求且自身信息素养能力需要提升,但是并没有把这种意识转化到具体行动上来,三分之一的学生只愿意每周投入30分钟以下的时间去改变这种现状,正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不光要想更要去做,要切切实实把这种想法转化为具体行动。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学习信息素养知识的良好习惯,把搜寻信息、利用信息当成一种乐趣,遇到困难,主动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地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真正引导学生自己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2.2增设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江苏省高等独立学院学生对信息知识的掌握相对缺乏,信息能力有待提高,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信息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学习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各独立学院应该设置相关的信息素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师资、场地缺乏或其他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可以结合公共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甚至在线课程、网络课程等改善目前信息素养课程开设少、覆盖率低的现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的权利,确保有意愿去学习的学生都能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自己想学的知识,真正在江苏省高等独立学院普及信息素养教育。

2.3加强校园信息道德建设

信息时代,信息道德主要表现为网络道德。根据对独立学院的调研结果,绝大多数学生的信息道德状况良好,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在信息道德方面需要加强。现实世界里的法律法规不可能涉及整个网络活动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以网治网”,加强主流网络正能量的传播力度,让学生自己具备辨别不良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完善相应的信息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督管理,使信息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络实名认证,并限制校园网络对不良网站的登录等,多方面营造安全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篇8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创业实践 大学生兼职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内外多数国家的教育学者等专家都在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面临极大挑战,如何有效将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了新工具和新方式。

与此同时,企业面临人才的高流失和高空缺率的用工常态问题。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信息的颠覆性改变,新生代员工难以驾驭、与企业黏性大幅度降低成为众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通过招聘兼职员工,一方面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培养人才。对于高校,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国高校进行全面深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与企业横向合作,检验学生实践成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构建面向“大学生――企业――高校”三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资讯平台。

二、“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与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如图1所示,本文提出了“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求职类社交APP平台设计构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在分析现有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本平台以具有企业实习、实践需求的大学生、高校、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群体,以学生用户为中心,通过学生用户来沟通学校和企业,在平台功能设计上考虑了各类用户需求,真正实现了“大学生、企业和高校”的多方共赢。本平台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其功能设计是完全不相同,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地实现了功能的具体。还引入了社交化网络模式,真正沟通了多方需求,实现了多方互动。

针对学生用户,符合“指尖上的族群”的上网习惯,社交APP平台可以为其提供企业实习资讯、实习培训指导、实习档案、O2O实习招聘、创业实践游戏互动、实习实践经验分享等服务,通过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操控、人性化的功能、完美的服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吸引大学生加入平台,实现特定需求人群的高度聚集,为后续商业价值开发奠定基础。学生用户在录入信息经过身份验证之后,可以求职信息、参加实习培训、获取O2O实习资讯、参与实习经验游戏与互动分享,后台会基于数据分析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推荐。

针对有实习岗位的企业用户,社交APP平台可以为其提供O2O实习招聘、优秀学生推荐、实习学生管理跟踪、高校实践基地建设中介等服务,专业高效地满足企业季节性、短期、长期的用人需求,部分解决了企业人才招聘问题。企业用户需要提供经营许可证等有效证件进行资格认证,认证完毕后可以企业简介、岗位职责、时间、工作地点、薪资等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对学生实习档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实现优秀学生推荐。

针对高校用户,基于对学生实习档案的记录跟踪,可与需求有规模、较稳定的企业洽谈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等横向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改革。

在传统的平台中,校企合作仅仅是简单的创新项目的合作,对于一些普通的项目并没有深度的合作。通过本平台的研发与实践,将学生-高校-企业三方面进行了联系,弥补了传统平台的不足。且目前缺少面向“大学生、企业、高校”带有国家政策倾向性的平台,所以目前市场蓝海较为明显,可以受到市场的欢迎以及用户的喜欢。

三、“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创新性分析

现有研究对校企合作创新关注度不高,但相关理论体系还有待完善,并且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这些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本文研究致力于丰富和完善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本模式设计基于多方式、多阶段、深层次的需求调研结果,用户体验较好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实施了多方式、多阶段、深层次的需求调研,进行了产品原型设计与改进,用户体验较好。本模式设计充分分析目标客户群偏好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运用专业调研手段深入开展用户需求调研,设计产品功能完备,用户体验好。

(二)精准化实习推荐,基于场景的O2O模式实习推荐

“职上职下”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可以进行大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互动,实现精准化实习推荐,使用户达到最大程度的满意。利用地点反查坐标,GPS定位用户的移动设备位置,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推送,尝试O2O模式的实习推荐。

(三)用户积聚效果突出,商业价值无限

本项目平台具有独特的创意、新颖的操控、人性化的功能、完美的服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积聚了大学生用户群体,伴随用户数量增加,可以拓展商品销售、广告等商业模式,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中华英才网等“大而全”传统网络招聘网站,信息筛选成本高。在精准化个性营销的时代,本模式以贴合用户需求的“专而美”的特色抢占移动端竞争先机,更贴合用户需求的定位。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达到高位,传统网络招聘网站的移动端升级步伐迟缓,本项目产品能够在移动端竞争中抢占先机。

(四)有效沟通“学生-企业-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资讯,实现“多赢”

本项目平台满足了有创新创业实践需求的学生用户需求,解决了企业实习用工问题,检验了高校实践教学效果,促进了校企创新创业实践合作,实现“多赢”,用户体验较好。

篇9

论文关键词:职业发展类社团;指导;学生竞赛;科研调查

高校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学生参与学校活动,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重要方式。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以及锻炼交往能力的重要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社团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作用。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更是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方面大有帮助。该类社团受到学生的“热捧”,社团在招新时录取率约为10%。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从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的角度,提出指导和发展该类社团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高校发展迅速,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管理制度不规范,社团活动表面化和断续化,社团组织整体稳定性不足,专业教师指导缺失,经费与活动场所等难以保障,社团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制约着社团的发展。

1.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指导和资金来源

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由学生自发成立的兴趣社团或协会,主管部门为校团委,指导教师为团委或由社团聘请的辅导教师。以这种方式成立的社团,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有很强的探索意识和尝试精神,但是普遍存在教师指导不足和学校重视不够的情况,造成社团发展缺乏外部环境或资源支持,活动开展中碰到不少的困难及社团发展方向迷失等问题。另一种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议成立。以这种方式成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较多,虽然也属于团委管辖,但实际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也有专职指导教师。这类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经费支持、企业人脉、活动开展的外部环境中会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社团合理的管理制度(运转机制)还没有形成,在一些管理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筛选社团的指导教师,是由团委还是就业指导部门聘任,指导教师是否应该选定有心理学、教育学或者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在实际中,社团的指导教师多是兼职的指导教师,更替也较为频繁,未能有延续性的教师指导,导致社团管理与发展不能有效延续;如何把企业资源人士纳入到社团运作中也是一大困惑。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因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是高校内与企业接触较多的社团,具有较强的对外性。但实际运作中,社团缺乏有效揉合企业、学校、毕业生的途径,社团往往只是举办一些讲座、论坛、兼职实习等“表层次”的活动,没有把企业的相关活动与社团的发展有效耦合。制度上的不完善、“双重身份”、企业资源整合不足使得社团在发展中处于尴尬的位置,很多活动流于表面,影响了社团活动开展的效果。

2.注重社团的服务功能,忽视成员个体成长

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新载体——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为高校推进就业指导与服务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实践了学生社团“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理念。目前,由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员紧缺,高校在开展校园招聘、招聘信息、毕业生派遣咨询、毕业生鉴定、档案咨询、校友论坛、模拟面试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繁多就业事务中,都开始借助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帮助。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成立的目标就蜕变为就业指导部门日常工作的“外转移”,社团成员每天都在做反反复复的就业服务工作,而不是身在一个职业生涯探索的兴趣团队。目前,很多高校都忽视了此类社团的核心性质,仅把其当做一般的学生社团看待,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就业指导部门交予的“工作任务”,把社团只当作“老师延长的手臂”

或“学生业余爱好组织”,学生只是了解就业指导表层的事情而没有进行内化吸收,如此必然导致了社团为其他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不专业、不深入。另外,因为缺少实际锻炼,在就业竞争力方面和其他学生相差无几,从而使整个社团失去了吸引力。当前,面对逐年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和繁多的工作安排,不少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都疲于应对就业指导部门交办的就业事务,大大限制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发展,也忽视了社团个体成长。据笔者了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成员的流失率很高,而问题的根源是很多成员认为社团的活动只是完成就业指导部门事务性工作,留在社团收获不大所致。

3.社团特色不鲜明,“职业规划”味不足

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大多简称SCDA(英文全称Student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较早成立该类社团的都为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立团的宗旨是:连接单位、学校与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成才的平台。社团关注的重点是职业规划理念的了解、传播与内化。目前,各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虽然发展迅猛,但普遍存在特色不强等问题,这类社团工作还局限于组织与就业、职业相关的活动或者协助学校就业部门处理常规的就业事务。社团成员自身在就业和职业方面的能力蓄成不够,多数学生还不能在就业指引与服务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为其他学生进行就业指引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初始定位已经异化。实际上,社团只是完成具体的业务,而没有把具体业务与职业规划、职业能力素养教育、创业创新意识教育等有机的结合。社团成员只是完成具体任务,而没有把具体工作中涉及到职业规划的因素(如企业对人才需求、人职匹配、政策需求、职业定位、职业路线制定、职业环境了解)学习内化,导致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很多所谓“品牌活动”,如招聘会、模拟面试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大型兼职对接等活动,社团成员虽然参与其中,却未能融入其中。

二、基于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角度的社团指导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通过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增加支持资源

优化职业发展类社团建设,首先,要理顺社团管理,高校应该固定相应职能部门负责社团指导,以便落实指导责任。基于该类社团的性质和服务功能,该类社团应归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管理较为合适,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归管部门为就业指导部门,具体活动安排和具体经费都由就业指导部门负责,社团只是参与到团委的日常社团考核中。由此社团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好就业指导部门的相关企业资源。其次,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很多都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背景或者接受过相关的就业指导培训(现阶段高校和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较为注重就业指导服务,就业指导人员业务培训较为完善)。最后,稳定的指导教师能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和科研调查增加学生社团的经费。笔者担任指导教师期间,指导社团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了广东省职业规划大赛、港珠澳青年创业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别克汽车训练营等竞赛,还参加了企业的饭堂满意度调查、劳动政策知悉度调查、职业类高校的招生宣传等调研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增加了社团的经费收入,提高了社团开展活动的自由度和效度。

2.加强指导与培训,让个体融入到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中,促进个体成长

现阶段,高校中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发展迅猛,但普遍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活动还多局限于组织一些与就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社团成员在就业和职业指导方面的能力不够,加强对社团成员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如何把完成具体事务与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成为指导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事项能诱发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操能力、环境适应力等重要职业素质,其中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就是很好的途径。五邑大学就有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求职简历制作大赛、电子商务大赛、港珠澳青年创业大赛、商业大赛等竞赛项目,而这些项目多由就业指导部门与相关院系合办。另外,开展科研调查也是良好的锻炼途径,在校内可开展企业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毕业生创业状况等相关就业、职业方向的调研;在校外,可以参与企业的市场调研、企业员工情况调查等,通过实践类的科研调查既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了解职业上的实际需求,也促进了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积累了实践经验和社会关系,锻炼了创新和合作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综合能力。竞赛与调研相对于枯燥的书本教育来说,形式更多样化、更贴近实践,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内化吸收更多。这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指导、优化和促进社团成员成长的一个新途径。指导教师要多积累和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善于组合各类资源为学生参与活动提供便利。

3.通过学生竞赛与科研调查,塑造社团品牌,增加社团凝聚力

要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持续发展,在校园内产生积极的影响,社团必须建立自己的社团品牌,发挥社团的示范作用。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不能仅满足于自身的内部建设,还需加强与外界的接触,拓展社团的活动空间。现阶段,由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因此,应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等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比重,而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较于其他社团有更大的资源优势。合理组建的社团竞赛团队往往能在就业、创业比赛中获取优异成绩,而在竞赛中获奖往往是社团树立品牌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学生社团年度的获奖情况或者社团的影响力对社团的招新有很大的影响。社团只有具有良好的形象和影响力,才能吸收到优秀的新鲜血液,才能更好的在未来活动中体现品牌特性,两者互为因果、互相制约。另外,通过科研调研也可以塑造社团自身的形象。社团成员可以参加各类型的企业调研或者参加企业的实习,如企业产品调研、员工调研、企业形象调研、暑期工调研等,通过就业指导部门的中介作用,让其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能自觉地以社会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运作方式来指引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此外,活动中表现出色的负责人、参与性高的社团成员也可以受到表彰,并重点培养,这会在社团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和合理的工作秩序,也有利于塑造社团的品牌、增加社团凝聚力。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困惑;对策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被引入我国,此后,高校通过比赛、讲座和课程等形式逐步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以下简称《教学要求》),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年~ 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1]随着对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多数高校已得到较高普及。而且,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愈发强烈,他们更渴望尊重自己内心的需求,迫切地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现实经验相对有限,大学生对自我关注和思考越多,他们就会感到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就更迫切。

在内外环境双重需求的刺激下,过去近十年时间,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得到快速发展,其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得到较大完善,师资队伍获得大量的专业培训,成长迅速,专项研究层出不穷。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研究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开展过程中,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潜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其进一步的发展受到制约,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和急需突破的“瓶颈期”。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面临的困境,寻找问题的症结,探讨可能的原因,尝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面临的困境

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知识点过于理论

长期以来,特质匹配论在早期的职业指导和后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贯穿整个生涯研究领域的发展进程。我国最早引入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以特质匹配论最被熟知,很多高校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一些教学活动也是在该理论基础上发展完善的[2][3],如在高校课堂中广为流行的霍兰德的兴趣岛活动和职业性格测试(MBTI),均是以相关理论为背景。但最近十几年,随着时展,不同群体的生涯观念呈现出新的特点,生涯规划理论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新的理论体系,如生涯混沌理论,这些理论体现出当前时代现实的特点,为大学生的生涯问题和困惑提供了新的解释和解决思路,也为生涯规划课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当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授课思路、课程设计大部分仍停留在特质论作理论背景的阶段。多年来,并没有随着生涯理论的发展进行整体更新,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而且,高校担任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参加的培训大多雷同,甚至不同学校授课课件都相似,大都以培训时的课件为模板,知识过于理论化,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2.课程设置参差不齐,教学评估缺少追踪调研

尽管按照《教学要求》的要求,现阶段高校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到了必修课的阶段,但在很多高校并未实现,原因很多:首先,常见的是学校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课程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有一些学校表示,结合学校学科结构特点和人才培养战略,生涯教育已经融入专业教育过程,考虑学校特色和学生发展特点,将大学生生涯教育课程设为选修课。其次,生涯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高校间差异也很大:一些学校是低年级开课[4],一些学校是在中高年级安排课程;一些学校是大一至大三、大四的“长战线”安排;另外一些学校是一学期系统讲授整体内容的“短、平、快”安排。最后,总体来看,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开课、全程教育还是短时间系统讲授,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主要从学校管理和师资力量角度考虑课程安排,缺乏对学生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足够重视。虽然,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已有很多研究,这些评估多是针对课程结束时的即时调研,得到的结果也很积极[4][5],但关于课程效果长期影响的追踪调研鲜有涉及。

3.课程覆盖群体有偏,研究生生涯教育严重缺失

据《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很多“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毕业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过本科生,但毕业本科生的主要去向是继续深造,而研究生才是主要就业群体。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调查显示,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多地关注于对自我的认知、就业方向的选择以及生涯目标,所以他们这些方面的困惑和迷茫也较多,对生涯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然而,当前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开设[6],面向研究生开课的高校屈指可数,这方面空白较大。另外,课程覆盖的多是有就业需求的学生,而不是真正有生涯规划需求的学生。

4.课程师资队伍匮乏,培训结构和体系有待完善

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授课教师是高校辅导员和学校就业工作教师,他们的学科背景较为多元[7],虽有利于了解同专业学生情况,但其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略显不足;这支队伍人员流动相对频繁,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较多,课堂教学经验不足;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希望授课水平有所突破;授课教师日常工作繁重,课程教学经常难以兼顾,造成实际能够授课的教师很少,师资不足的情况在很多高校制约了课程的发展。因此,教师队伍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当前我国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培训内容结构相对单一,提供培训的机构相对集中,同一主题滚动式的培训模式,使得授课教师基本都参与了相同的培训,但却难以在短期内转化到实际课堂中。此外,当前社会和学界对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批判声音,使得部分授课教师也遇到很多困惑和挑战。

5.授课形式在讲授与趣味间过于极端,课堂效果难延伸到课后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不像有些专业课程那样,有必须要记住的知识点,它更多是一门体验性的课程,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活动,既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能介绍相关知识。但一些教师因为专业知识背景所限,不能看到活动最初的设计理念和背后依据的理论知识,无法对课堂活动进行较好的把控,要么纯粹是理论或活动的复述重现,变成讲授说教;要么将培训时了解到的一些活动和游戏进行粗浅的简化处理,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讲解、分析,导致课堂过于游戏化,沦为活动课,启发性和思考性不足,常常出现学生“课上热闹闹,课后静悄悄”“课上很激动,课下全不动”的情况,而生涯教育正是需要通过学生课后的不断反思、总结、体验、探索而实现。如果学生缺少课后这些环节,仅靠教师课堂有限的讲解,效果微乎其微。

生涯规划课程的对策建议

1.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得到多方重视才能更好完善

虽然各高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已经多年,但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其中原因很多,但课程是否得到学校各方足够重视,却是导致教育效果是否理想的重要原因。若高校重视生涯规划课程,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安排、制度体系就能得到保障;若任课教师重视课程,就会主动深入学习,对课程活动、课程内容、课程效果等方方面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将深奥的专业理论通过精巧的活动设计深入浅出地介绍,任课教师是生涯规划教育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完善、课程是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至关重要:学生要从生涯规划教育中解答疑惑、获得成长,光提出需求是不够的,更多地需要积极参与、敢于尝试,自我反省,才能蜕变成长。

2.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学课堂中发挥更大价值

大学生普及性的生涯规划课与专业学生学习的生涯规划课程不同,前者更关注在学习中通过理论学习、活动参与,不断体验、反思,探索未来方向,规划生活学习,注重学生个人成长。按照《教学要求》的精神,职业探索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如果有社会资源充分整合进来,让专业机构或公司企业不仅参与高校生涯规划方面的师资培训,也可尝试参与课堂教学部分主题或活动,如观察某职业一段时间的“影子行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和感受。同时,也可以邀请职场人士参与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服务于大学课堂,将慕课(MOOCs)等一些在线课程资源与实际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发网上教学授课系统,将部分教学任务,如作业修改、成长记录、答疑等信息化,提高了效率,这既能部分缓解高校课程师资队伍人员紧张的情况,也对督促任课教师打开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大有裨益。

3.优质的课程群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有效结合,支撑起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

当前,一些人批评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效果有限,学生的规划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提升,于是认为没有必要开课或者选课。这种说法是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寄希望于一门课程来实现,对课程赋予很高的期望,这对需要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影响学生的生涯教育而言,未免过于苛刻。完善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第一课堂有多门相关主题的课程群,第二课堂有大量统筹设计的丰富课外活动,通过沙龙、比赛、游戏、团体、讲座、展示、拓展、交流等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思考未来、积极尝试、大胆追求、脚踏实地、发展成长。所以,要求一门生涯规划课程本身承担起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功能,而且要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可谓强求。

4.生涯规划教育需融入专业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

在很多高校,大学生普及性的生涯规划课程已经开设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课程的发展也容易陷入重复讲授的“瓶颈”阶段,导致倦怠感出现。未来要想突破成长,方向之一就是将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将相对浅显宽泛的普及教育精分专题,与专业教育结合进行深入探讨。当下的专业方向学习需要与未来成长相联系,而未来的发展与当下的专业学习也密不可分。因此,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和学科建设中,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其发展和突破的重要契机与方向。

尽管生涯规划课程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高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却毋庸置疑,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对自己一生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想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必须做好生涯规划[8]。在第四次创业浪潮到来之际,在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是未来高科技创业和高质量创业的主力军,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去向选择的重要路径,但较其他就业去向的选择,创业的风险和成本更高,这就要求大学生能更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恰当规划当下和未来的路径选择,制订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行动计划,有胸怀家国的人生梦想。要让学生作出符合个人情况的选择,挖掘自我的创业潜能,实现未来的职业理想,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课程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和形式,其职能仍不容小觑,但如何让课程在大学生的生涯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仍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高校特色、学生特点等开展充分的调研。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2007.

[2] 赵慧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2):61-63.

[3] 朱华珍,胡静.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5(2):87-90.

[4]汤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的效果评估―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5(20):165-167.

[5] 朱广跃.以生涯规划课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研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5(1):66-70.

[6] 李晓军,许鹏奎.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以甘肃某高校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59-63.

[7] 乔志宏,蒋盈杨等.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3(6):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