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决策支持系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图l所示公认的体系结构。它把模型并入信息系统软件中,依靠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这两个基础逐步发展起来。它为解决非结构化决策问题提供了相应的有用信息,给各级管理决策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便利。从图1可以看出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可划分为三级,即语言系统(LS)级、问题处理系统(PPS)级和知识系统fKS)级。其中问题处理系统级包括推理机系统(RS)、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知识库管理系统(KBMS)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知识系统级包括模型库(MB)、知识库(KB)及数据库(DBo九十年代中期,兴起了三个辅助决策技术: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0LAP)和数据挖掘(DM)。联机分析处理是以客户,服务器的方式完成多维数据分析。数据仓库是根据决策主题的需要汇集大量的数据库,通过综合和分析得到辅助决策的信息。数据挖掘顾名思义,是为了获得有用的数据,在大量的数据库中进行筛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一个智能的DSS人机界面,可进行图、文、声、像、形等多模式交互,人机交互此时变得更为自然和谐,人们能沉浸其中,进行合作式、目标向导式的交互方法。从目前情况来看,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财务数据的保密性、特殊性决定了财务决策不能全部公开化、透明化,但随着中央及国务院相关部门财务预决算数据的公开,财务决策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和过程也将随之公开,这就要求决策者充分利用财务知识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聪明”决策、合理决策、科学决策、规范决策。
2财务管理神经网络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总体研究框架
2.1神经网络运行机制神经网络的着眼点是采纳生物体中神经细胞网络中某些可利用的部分,来弥补计算机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单单用物理的器件去完整地复制。第一,神经网络中的链接的结构和链接权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具有十分强大的学习功能;第二,神经网络所记忆的信息是一种分布式的储存方式,大多储存在神经元之间的权中;第三,神经网络部分的或局部的神经元被破坏后,仍可以继续进行其他活动,不影响全局的活动,因此说,神经网络的这种特性被称作容错性;第四,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的神经元组成的,每个神经元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它们组合到一起并行活动时,却能爆发出较快较强的速度来。我们可以利用神经网络的上述特点,将之应用于模式识别、自动控制、优化计算和联想记忆、军事应用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中。
2.2财务管理神经网络集成智能财务DSS的必然性在企业经营管理、政府机构财务活动中,人们时常面临着财务决策。人们往往需要根据有关的理论及经验制定出一系列的衡量标准。这种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非结构化决策过程,一般都是由内行专家根据一定的专业理论凭经验和直觉在收集大量不完全、不确定信息基础上建立起多级指标体系。但在这种指标体系中,各种指标之间的关系很难明确,而且还受评价者的效用标准和主观偏好所左右。因此,很难在指标体系和评价目标间建立起准确的定量或定性模型。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一种可处理不确定性、不完全性信息的评价方法以支持决策。自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造系统模式来支持这类评价决策问题是目前财务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一种发展趋势和必然趋势圈。
2.3财务管理神经网络集成智能DSS系统框架神经网络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主要以知识、数据和模型为主体,结合神经网络进行推理与数据开采。图2给出了神经网络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框架『2I。研究中有两个重点,即神经网络推理系统和神经网络数据开采系统。
2.3.1神经网络数据开采系统神经网络数据开采时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协助从数据中抽取模式。数据开采有五项基本任务:相关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偏差监测、预测。常用的前馈式神经网络,如BP网络,可用于进行概念描述及预测。对向传播(CounterPropagation,简称CP)神经网路可用来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CP网络是美国神经计算专家RobertHecht—Nielsen提出的一种新型特征映射网络,其网络结构分输入、竞争、输出三层。该网络吸取了无教师示教型网络分类录活、算法简练的优点,又采纳了有教师示教型网络分类精细、准确的好处,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由竞争层至输出层,网络按基本竞争型网络学习规则得到各输出神经元的实际输出值,并按有教师示教的误差校正方法调整由竞争层至输出层的链接权。经过这样反复地学习,可以将任意输入模式映射为输出模式。
2.3.2财务管理神经网络推理系统财务管理神经网络推理系统主要利用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机制来解决传统推理方法中存在的“组合爆炸”、“无穷递归”,等问题。在神经网络系统中,计算与存储时完全合二为一的,即信息的存储体现在神经元互连的分布上,并以大规模并行方式处理。流动的过程就是从部分信息找到全部信息的过程,这就是联想记忆的基本原理。若视动力系统的稳定吸引子为系统计算能量函数的极小点,系统最终会流向期望的最小点,计算也就在运动过程中悄悄地完成了。因而,可用双向联想记忆(BAM)网络或CP网络实现并行推理。CP网络具有特殊的联想推理映射功能。将输入学习模式和期望输出模式取为同一模式,且将之分为x和Y两部分。网络通过提供的样本对进行充分的学习后,就可用来进行模式问的联想推理。
3财务管理神经网络智能DSS研究展望
当前世界上最热门的研究课题,是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是比较常用的技术,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它们都侧重于人类思维方式的某一方面。平时解决简单的问题的时候还好,但真遇到解决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它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两种技术结合起来解决,除了它们要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外,还要注重两者的协调配合,神经网络DSS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依靠这两种技术不断结合,从而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3.1财务管理神经网络支持专家系统常见的财务管理神经网络支持专家系统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知识维护、知识表示、知识获取、推理等,我们针对各个步骤展开讨论。
3.1.1知识维护。如果知识是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来获取的,我们就可以同样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让维护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维护可以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来自动完成,我们需要做的只是重新运行网络模块,或者重新训练网络模块,又或是增加新的网络模块。
3.1.2推理。一般的专家系统只是求解专门性问题,应用的领域非常狭窄,同时由于控制策略不灵活,推理方法简单,容易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推理效率低、速度慢。人-T-~$经网络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速度,它可以拓展知识空间,不只局限在狭窄的领域。
3.1.3知识表示。很多专家知识事实上很难用规则表示出来,但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大部分财务管理专家却都采取这种方式,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其它的知识表示方法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来将知识提供给专家系统,这样做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当专家系统需要相应知识时,就不需要用规则来表示知识,直接调用人工神经网络就可以了。
3.1.4知识获取。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帮专家系统来获取知识,知识获取是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的。首先,专家系统向专家提出问题,人工神经网路则负责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在人工神经网络的联结权值中已经具有通用的知识,所以这一步骤会很方便,之后再产生相应的数据结果。接着,专家系统在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专家系统只运用很少的规则就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财务管理专家系统支持神经网络财务管理专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对神经网络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一,提供相应的必要的解释;第二,进行预处理:第三,联合应用。
3.2.1解释。作为专家系统的人工神经网络,它做不到同其他专家系统那样,具体详细地跟踪问题求解的过程,以获得答案的原因,它只能依靠增加一个小型的专家来解决这一问题,以获得答案的原因,这个专家系统可以反向推理,从结果到初始输入,系统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模式中,经过训练的人工神经网络来解决问题。当用户要求解释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网络输入一个并行的专家系统。
篇2
1 现代财务管理是市场管理的核心
市场消费主体的首都是排水和增值的资本。企业资本投资和成本,无论有多少种混凝土通过业务转换形式,其最终目标是市场,市场联系成本。但成本是值得的,是否有价值,最终取决于市场接受度。只接受市场资本成本,确保资本消耗,并通过其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的认可,实现资本增值的目标排水。
资本经济需求和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并寻求价值服务。一个广阔的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有巨大的资本保值和升值潜力资本将流向市场。但随着资本,不一定有市场而花费巨大的广告可以打开一个市场,但如果市场不能被社会接受,最后打开市场也只是昙花一现,而不是长远发展。
2 财务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当前形势下,我国的疲软的金融管理体系不健全,绝大多数仍以传统的方式存在,以记账为主,账户,还款,甚至不够真实和准确的财务报表,不能跟上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给决策者提供科学、真实、准确和及时的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从荣耀崩溃。但是一些破产只是忽略了财务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没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高系统财务管理的要求,市场竞争需要有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资本的安全,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工作的目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败在激烈的竞争市场。
3 财务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财务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符合管理机制的转变,逐步建立,但也有一个特定的形式。
首先,在成本控制方面,生产成本的会计方法,结合经济责任体系,逐步建立制造成本法结合成本控制系统的目标责任制。
第二,在财务分析方面,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建立规范的财务报表体系,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财务分析系统。
第三,资本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资本和资本价值,资本保全的原则。同时,取消传统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制度,特殊的存储、使用基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
第四,在融资方面,按照建立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当前的金融市场融资机制,采用,包括发行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各种融资方式,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财务管理必须同时进行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分不开的,在传统管理中,财务管理的职能未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划分的两大市场,导致管理为主的产品市场管理和财务管理与资本市场管理为主。更重要的是,金融管理局限于日常资金管理,客观造成的金融管理和整体管理的步骤,人为地降低财务管理的作用,扭转被动的财务管理,必须建立一个产品市场为出发点,对产品和资本市场和现代财务管理模式。
在创建产品市场的基础上,当产品管理一定规模,将市场的帮助,只有大量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巨大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并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服务。从而达到产品,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本使用产品市场\”的和谐统一。同时财务管理只有与产品和资本市场为核心,以显示财务管理的地位应该是发挥融资,资金运用资金调度和组织收集的一系列功能。
4 市场决定资本流动的方向
企业管理离不开资本,资本是一个企业的血液,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包含了资本运作的过程。沿着轨道,但资本运作和市场化的轨道是企业管理系统的结构和业务。
企业市场的大小,决定了企业资本需求的大小。按照的原则,充分满足和利益管理,企业的资本应该能够完全满足现有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扩大市场需求,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与此同时,也要防止过度的资本储备,导致浪费钱。
企业的营销管理策略决定了其财务管理战略。同时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财务管理只能配合实现,不会引起过度资本缺口两家公司加强新产品开发力量,建立区域办事处,和确定生产和原材料储备需求,如商业策略的变化,要求金融及时、全面的财务规划,以满足战略决策的要求。
篇3
关键词:国际财务管理;跨国公司;国际理财环境;国际税收管理;国际投资管理
一、国际财务管理概述
(一)国际财务管理的定义
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对国际财务管理形成统一的认识。国际财务管理是指按照有关国际惯例和国际经济法的相应条款,根据国际企业财务收支的特点,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企业国际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的一系列职能性管理活动。本文所讨论的国际财务管理与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在内容上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指跨国企业对国际业务的财务管理,而后者既包括跨国企业对国际业务部分的财务管理,又包括对其国内业务的财务管理。
(二)国际财务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国际化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当企业的经营走出了国门之后,企业的财务活动也必然随之超越国界,由此产生了国际财务管理这一新的领域。国际企业是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的,泛指一切超越国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其中,跨国公司是最典型、最全面的国际企业。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国际财务管理成为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西方财务管理学界进行重点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在我国,国际财务管理也成为我国财务管理界急需为之投入精力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国际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这个领域的基础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开展国际财务管理研究的需要,而且是指导国际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更是培养国际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
二、目前国际财务管理的体系及评价
(一)夏乐书模式
本模式的主要架构为:绪论-国际筹资管理-国际投资管理-外汇风险管理。由于这种体系的代表作是夏乐书编著的《国际财务管理》,故称为“夏乐书模式”。这个体系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内容,比如对国际理财环境的分析。而这个问题对跨国经营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跨国公司理财活动涉及面较广,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地理、自然、技术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理财活动,这些因素大致分为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金融环境、税收环境等四大类,这些因素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特定的跨国公司理财环境。
(二)蒋屏模式
本模式的主要架构为:国际财务管理基础分析-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筹资管理-国际投资管理。由于这种体系的代表作是蒋屏主编的《国际财务管理》,故称其为“蒋屏模式”。这种体系实际上是在分析国际财务环境的前提下,以汇率行为为基础,将国际财务管理从总体上分为国际筹资和国际投资两大部分。
与蒋屏模式相类似的还有Jeff Madura所著的《国际财务管理》。这个体系虽然分为五个部分,但很明显,其中第二、第三部分是讲同一方面的内容,即外汇汇率的问题。而第四部分短期资产和短期负债管理主要是讲国际融资,第五部分的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管理侧重对国际投资的研究。
(三)陈玉菁模式
本模式的主要架构为:国际财务管理基础分析-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筹资管理-国际投资管理-国际税务管理。本模式的命名原则是因为该体系的代表作是陈玉菁所著的《国际财务管理》。
陈玉菁模式的前四个部分与蒋屏模式类似,只不过在最后增加了国际税务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当然第一部分的基础问题研究有别于前一体系对国际理财环境的分析,它的范围更广,研究的内容更丰富一些。
在此,有必要对国际税务的问题强调一下,因为它的确是现代国际经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四)其他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的宋常在《国际财务管理的整体构架》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国际筹资管理;第二,国际投资管理;第三,国际收益管理;第四,外汇风险管理;第五,国际转让定价;第六,国际并购理财;第七,国际理财环境;第八,国际理财目标;第九,国际理财方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筹资和投资作为财务管理学最基本的内容,在国际财务管理这一分支中仍然是最基本的内容,不同的是,各个学者对国际理财环境、外汇风险管理、国际税务管理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同时,针对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跨国企业面临许多的问题,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同时理论界学者也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这样跨国企业才可能健康发展,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研究才能日益完善。
三、我国国际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国际财务管理的理财目标
国际理财目标具有两重性、层次性及时域性等特点,同时,理财主体多元化与财务关系多维化,国际理财目标应设定为“相关财富(利益)最大化”,即以长期合并收益为主,辅之以资产流动性和股票市场价值,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财务目标体系。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突出了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在跨国经营的条件下,强调了资产的流动性,并合理考虑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是站在国际理财环境中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综合概括。
(二)国际财务管理的特点
1、全球性与整体性。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财务管理决定了国际财务管理也具有全球战略的特征。全球战略的实施要求高层管理当局从全球战略的高度,把国际性营利组织视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或经济实体。因此,国际性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的理念与战略上具有全球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协同性与耗散性。国际性营利组织在财务结构及组织上,一般实行适度的集权制和内部一体化,以便利用该组织整体所具有的诸如“资源配置”等特殊能力,促使各成员单位或子(分)公司贯彻统一的财务政策并协同作战,从而发挥或取得犹如“1+1>2”的协同效应。与此同时,国际性营利组织还实行相应的分权制,这是缘于其众多成员单位耗散地分布于全球,而他们又有着不尽相同的业务特征和异质复杂的外界环境。只有实行相应的分权制,才能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以便灵活有效地开展经营与理财活动。可见,国际性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的结构与组织上具有协同性和耗散性的特点。
3、异质性与复杂性。世界各地的经济状况、政治气候、法律规定、文化习俗及社会背景各不相同,且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国际性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也是国际财务管理有别于国内单一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而又显著的特征。因此,国际性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的条件与环境上具有异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4、多元性与层次性。在异质复杂的理财环境里,国际性营利组织在从事财务管理时,既应谋求经济利益,又应重视社会效益,并以前者为基础。可见,国际性营利组织在财务管理的动因与目标上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的特点。
5、灵活性与不确定性。基于独特的财务理念和理财目标,国际企业在资本运作、收益分配、风险规避及转让定价等战略性财务方面大都实行统一性政策和一体化管理,以确保全球战略的实施及长期利益的实现。与此同时,鉴于异质复杂的财务环境与动态多变的业务活动,国际企业在财务管理具体策略与技术方法等战术性财务方面往往采取灵活性政策和机动化原则。
国际企业为实施或实践其全球战略,大都进行多角化经营,因而涉足行业众多,分布区域广泛,理财活动多样,由此也决定了国际企业在所从事的国际资本运作具有特殊性。国际企业在筹措资金方面有多种方式,既可以利用国际股票市场,又可以利用国际债券市场或国际租赁等,显然,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多种多样,筹资来源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在资金投放方面,多角化经营和多样化理财,使国际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并有望取得更大、更高的收益。然而,全球性、多样化的理财活动给国际企业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因全球各地诸多异质复杂的环境因素及其交织影响而使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较高、较大的风险。
(三)当前我国国际财务管理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治风险问题。政治风险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国际企业的经营成效,而且影响到企业资产的安全。有时出于经济动因(如维持资源的国家控制,国际收支平衡,良好的产业结构)、政治动因(如民族自尊,国家完整,政治信仰)等,这类政治风险是国际企业独有的。
2、外汇风险问题。外汇风险问题是指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的资产(债权、权益)与负债(债务、义务),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可分为三大类:交易风险、财会风险、经济风险。
3、资金管理问题。国际企业资金管理问题主要涉及资金管理及内部资金流量管理两个领域。国际企业资金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三大方面。国际企业资金流量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转移、投资决策、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等方面。
4、国际税务问题。国际企业在多重税收制度下经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子公司要根据各国有关的税收规则进行纳税,有时会出现双重课税的可能,很容易使国际企业承担不合理的税收负担。
5、内部财务控制和评价问题。各国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的多样性,以及财务、会计、税收制度的差异,要求国际企业在各地的子公司采取有差别的财务政策,尽力适应当地的环境要求,而这些往往意味着总部财务控制的难度加大。国际企业共同拥有的多种资源和一个适用于所有集团成员的共同目标。虽然在形式上各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但其利益必须服从总体利益。这意味着实现总体利益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某一局部的利润目
标,并不可避免地引起利润水平的失真,导致利润考核问题的复杂化。
四、我国国际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界定了国际财务管理的内涵,明确了国际财务管理的理财目标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对目前国际财务管理体系的剖析和构建国际财务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将我国将国际财务管理分为三大部分,共九章内容比较合适,架构体系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是概论,包括四章。具体内容是:第一章交代国际财务管理的基本问题,包括国际财务管理的概念、理财目标、特点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介绍国际财务管理的理财环境,主要是对国际企业面临的他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作具体分析。第三章讨论外汇风险管理。这一章还将涉及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收支的内容,同时由汇率因素引起的期权、期货市场的内容也有涉及。第四章是国际理财战略管理。本章将对国际企业理财战略的基本内容和理财战略的形势作具体分析。
第二部分是国际经营管理,这部分涉及国际企业实际运作的四个重要内容,包括国际融资管理,国际投资管理,国际转让和国际并购,国际纳税管理。其中,第五章的具体内容是国际融资管理。除了国际企业内部融资外,主要阐述两大内容,国际债务融资和国际股票融资,同时对一些衍生金融工具融资也做了一些分析。第六章是国际投资管理,着重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投资环境的评价;其次是对投资项目的风险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和研究;再次是对投资方式作具体的分析。第七章研究国际转让与国际并购(敌意并购的问题除外)。首先分析国际转让与并购的动因,接下来对具体操作做一些初步的试探,最后分析成功的国际转让与国际并购会对企业产生的影响。第八章是国际纳税管理,世界各国税收制度差异较大,而课税对国际企业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国际经营的业绩评价(比财务分析中讨论的业绩评价范围更广),这部分内容是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做进一步分析,找出企业经营中的先进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期经营战略和理财战略的制定提供最直接、最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才丽辉,高绍英.浅谈国际化趋势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4(7).
2、王桂芝,朱洪友.财务管理国际化新动态[J].森林工程,2004(3).
3、刘冰.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3).
4、刘晓凤.有关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J].商业会计,2004(3).
篇4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 管理目标 管理原则 现状 体系内容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的态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行业面对的也将是国际市场,医院的管理逐渐转向企业化,国内外的行业竞争骤然加剧。为了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谋得发展,医院必须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
一、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一)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目标
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医院的经济效益。具体到各项工作,医院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准确呈现医院的财务收支情况、现金的流通情况以及经营成果,努力实现经济核算的强化,增加收入、节省开支,增强资金的利用率,实现对财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把财务和经营风险尽量降到最低,实现医院财务的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将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达到最大化。
(二)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原则
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体现了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活动的本质,它将财务管理的实践和理论联系起来,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达成。医院财务管理体系构建原则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诚信、科学性、依法理财、成本效益、合理配比等原则。
二、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在管理者中对预算管理认识不足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多数的医院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的管理者想当然的把预算管理归入到财务部门的职责之中,致使基层部门的工作人员与管理者缺乏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导致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连接不紧密,预算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也就不能顺利实现预算的意义。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医院的管理者由于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经常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因此,违规做事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就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仅仅只是作为摆设存在而已。大多数的管理者不按制度、规定行事,各种行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医院的财务管理混乱不堪。有的财务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操守,素质低下,有时利用自己所在职位的便利条件谋一己之私,给医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现在很多医院普及了会计电算化,使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基于计算机自身的特点,计算机容易被人利用,给掌管计算机但道德水平不高的人以可乘之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给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内部监控带来了新的困难。
(三)财务分析有限
部分的管理者对财务分析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财务分析仅仅只是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所做的财务分析不够全面完整,不能成为决策参考的主要依据。财务分析中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分析标准单一片面,只考虑一个或几个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财务分析除了能够反映经营成果,还能预测医院的发展趋势,但医院的管理者大多忽略了财务的这项重要作用。
三、医院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当今的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必须变革传统的管理方法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医院要借鉴企业的财务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现代化管理之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应该涵盖医院全部的开支。医院要把业务活动与发展计划列入年度财务收支计划,进行科学合理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要将经济责任制和系统观点综合考虑,具体包括预算编制、执行、控制以及考评。医院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对医院经济的控制,达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二)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
医院的财务规章制度是衡量医院财务的运转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医院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在遵守医院财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的。通过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减少财务管理中的弊端,保证医院财产的完整与安全。要贯彻实施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工作中起着统筹全局的作用。健全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建立健全医院的内部控制,重要的经济事项和大额支出必须医院开会讨论通过。从院领导自上而下的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这样内部控制才能得到单位负责人的支持、经办人员的理解,财务人员在内部控制上才能“站得住,又顶得住”,在医院内部为财务人员实行有效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工作中,那么财务工作提供的会计信息,能给医院的投资和发展提供意见。其次明确各个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在财务的内部岗位上不相容职务的相互分离,如对财务印鉴章的管理、出纳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划分、器械和药品采购工作与入库保管工作的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医院所有业务活动都应该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控制岗位责任制,并对重要的财务、采购等岗位进行岗位轮换。
(三)完善财务分析体系
医院要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医院的财务部门要学习现代企业的财务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经验的学习、借鉴,再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分析法,最终建立起健全的财务分析体系。医院的财务分析体系要通过对对比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以及经济批量分析法的使用,对医院各个时期的财务会计报表以及有关的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重点分析,具体的分析可以从一般分析和专题分析两方面进行。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管理、财务效益、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变现能力等,同时也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医院的领导阶层能够对当下时期的收支情况、经营成果、财务状态、现金流量净额等内容的具体情况一目了然。这样才能使医院的领导阶层发现本医院与其他医院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的缺陷,及时调整政策,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缩小与先进医院之间的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四)优化人员配置
财务部门是医院的关键部门,因此首先要挑选责任心强,诚实守信,思想品质高的财务人员。其次要把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医院财务人员的培训计划,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医院会计制度,学习财经法规,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的同时注重思思想道德的培养,逐步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然而,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通过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研究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本文提出了一些解决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问题的方法,力图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财务管理体系。我们还会坚持进行探索,努力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文祯.医院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篇5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这就要转变管理观念,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在市场体制下的作用,改变“财务就是记账”的错误认识;积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探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机制,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产,解决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全面高效地建立以财务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为重点,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财务管理机制。
一、积极借鉴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经过多年运用、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以财务管理目标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和以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和分配为主的财务管理方法体系。而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套用,而应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方法,吸收利用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中先进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体系。
二、建立财务预测系统,强化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当今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能否获得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目前,许多国有企业掌握信息滞后,信息反馈能力较弱,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显得被动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在预算上下功夫,根据企业特点和市场信息,超前提出财务预算,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财务决策,使财务管理从目前的被动应付和机械算账转变为超前控制和科学理财,编制出一套包括预计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预算体系。
1、搞好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增强财务预警能力。企业应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尽可能做到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强化信息反馈能力,并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安排企业工作。
2、着力于做好预测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现金流量变化预测工作,为企业融资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使企业财务活动在筹资、投资、用资、收益等方面避免盲目性。
3、搞好销售预测及目标利润预测。销售预测是全面预算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开展正确经营决策的重要前提。只有搞好销售预测,企业才能合理安排生产,预测目标利润,编制经营计划。
4、围绕目标利润编制生产预算、采购预算、人工预算及其他各项预算。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利润及编制全面预算,有助于企业开展目标经营,为今后的业绩考评奠定基础。
5、围绕效益实绩,考核预算结果,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工作记录和考核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系统,并将实际数与预算数相比较,借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强化会计控制。
三、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社会中,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市场供求变化莫测,特别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等情况,对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控制的因素,因而我们应重视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分析风险性质,制定风险对策,减少和分散风险的冲击。为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筹资决策上应慎重分析比较,选择最适合企业的筹资方式,以避免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如果财务杠杆率过高,借入资金过多,一旦投资利润率下降,利息负担过重,就会威胁企业财务的安全。因此,国有企业要加强销售客户的信用调查,合理确定赊销额度,避免呆账损失;避免随意决定赊销额度,盲目贷款,损害企业形象和信誉。
2、对风险的信号进行监测。我们不仅要对未来的风险进行分析还要对风险的信号进行监测。如果企业财务状况出现一些不正常情况,如存货激增、销售下降、成本上升等要密切关注,弄清情况及时向企业有关部门反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3、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对策。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防止风险,分散风险,把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四、强化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体系,挖掘内部资金潜力。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安全高效地管理和使用资金,就要重视以下几点:
1、实行资金管理责任制,抓好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企业在财务收支上要实施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合理安排资金调度,确保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挖掘内部资金潜力。狠抓贷款回笼,调整库存结构,压缩存货资金占用,增强企业支付能力,提高企业信誉。
3、建立自补资金积累机制,防止费用超支现象。对企业按税后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合理制定税后利润分配政策,促进企业自我流动发展。
五、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完善目标成本责任制。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薄弱、费用支出控制不严等问题。为此,提高财务部门对成本的控制水平,搞好成本决策和控制,提高资金营运效益,确保出资者的资金不断增值就显得尤为关键:
1、树立成本意识。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明确各部门成本目标责任,并与职工个人利益挂钩,提高企业成本竞争能力。
2、对企业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管理。通过研究市场变化调整成本管理重点,把降低成本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3、建立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和牵制制度。切实加强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成本管理,建立成本报表和分析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反馈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拓宽成本考核范围,改变目前的定额成本法为目标成本核算法。企业不但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还应考核产品的售前成本和售后的后续成本。真正把成本管理中心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上来。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管理体系、资金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会计管理体系。预算、资金、资产、会计,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四大要素。而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业务运转程序、内部控制系统等全面管理体系,是企业货币流动的链条,也是企业实物运转的约束方式,是财务会计人员、财务会计机构等硬件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每一位公司老板都认为财务管理很重要,也都很重视财务。
一、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对投资、筹资、营运资金及利润分配的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与企业的各方面都有广泛联系,会涉及到重要的商业机密问题,需要交给有能力、能担当责任的人。
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是与此物管理有关的。企业管理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专业管理,目的都是使企业效益不断得到提高、财富不断增加,正确的决策、合理的经营、先进的技术,顺畅的产销,都能迅速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并带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实现产销两旺,加快资金的周转,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把各部门的工作都纳入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个轨道上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的萌芽约出现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大,筹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筹资活动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也使筹集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财务管理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成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加上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不景气,使得众多企业破产,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的扩大,投资风险增加,因此60年代中期以后,投资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之后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运用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
二、财务管理的意义
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角度对企业进行的管理,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使企业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在成本管理上,注重成本效益管理,节约效率不高造成的高成本,控制管理不善增加的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而对能够促进企业的结构升级、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增加,及从长远看能使企业持续经营并蓬勃发展的费用支出则给予保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运行机制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从最初流入到最终流出的都是现金。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要服从于财务管理目标,这样,财务管理得好,企业经济效益就高,加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工作,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并发展的大事。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的评价,是监督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工具,也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做好财务管理,能带动企业全面科学的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建立财务管理系统,使企业更好地生存、发展、获利。
三、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财务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有:科学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明晰市场的发展变化,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完整、准确,社会诚信机制。企业管理水平通常受气预算管理水平影响,若能做好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在财务控制上,对各项资产运行状况进行控制,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时效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增强企业支付能力,提高企业的信誉,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监督核查体系主要包括财务审计、上午审计、法律审核。保证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投资决策体系则是对投资决策和战略的有效整合。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财会人员,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平会得到很大提高,对企业的发展有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企业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构建财务管理体系,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才能跟上当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通过对财务管理的改善、健全,建立全面、完整、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双赢。
四、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激烈,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的变化情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建立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优秀的财务管理本身就是企业巨大的效益,要通过财务活动最大限度地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改善,需要构建并依赖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核算不完整、流程不合理、管理不科学的企业,财务效益不能得到提高,对企业的管理也不能起到良好的支持与促进作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管理和效益形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剑锋.企业财务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体系;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系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中国加入WTO,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越来越多的挑战。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财务管理,尽管其本质仍然是组织和处理高校各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整体经济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教育地位从一般认识到战略重点。
随着筹资多元化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推进,个人缴费和学校创收在高等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大幅提高,政府拨款比例下降,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高等教育也经过了快速发展期,但随之而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高校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与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在中国经济的现有发展水平下,各个方面对财政资金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大幅增加高等教育拨款的难度较大,三是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制度有待完善。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目前现状
(一)缺乏对预算支出的有效制约,预算效力缺乏权威性。目前大部分院校采用增量调整预算的编制方法。编制预算时只是简单的按上年基数再加一定的比例调整,上年的项目不过今年是否需要都会安排,而今年新增需要经费不易解决。导致预算安排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符,促使实际执行中不断调整乃至追加预算才能保证有些项目的顺利完成。参与预算编制的一般只是与财务有关的个别人员,没有专职人员对学校运行和建设发展与预算的关联进行研究,导致预算过程缺乏公开性、公正性、民主性、有效性。
(二)轻视成本核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由于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将成本费用与收入进行配比,院校经费由财政全口径拨款,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钱不够伸手要。不考虑财务分析决策,不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花钱不精打细算,大手大脚,缺乏经营意识,轻视成本核算,在筹资、投资及资金运营上不讲究“投入产出比”,不讲求资金的使用效率历史陈旧观念普遍存在。
(三)经济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现在各高校决策者还存在着在制定经济决策中的各种信息资料往往带有各部门的主观成分,再者在经济决策中,对于决策可行性研究不够重视,使得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这些现状或多或少地造成了经济决策某种程度的失误,由此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是学校内部监督经费合理有效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的不可替代部门。但是高校内部长期一直重视资金的投入,不重视内部的审计监督,内审机构架空的局面。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只对必须计的工程进行审计,而对院校自身的全部资金的运行、核算的审计只是草草了事。
三、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财务管理执行力度,科学预算管理。要硬化预算执行,审慎预算调整,强化预算监督。预算编制按程序审核确定之后,能否顺利的贯彻执行,是体现整个预算管理良好互动的关键,只有实行预算“硬约束”,才能树立预算的严肃性与权威性。预算执行与控制是相辅相成的,执行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只有控制住才能有效的执行。在预算执行后,预算执行的职能管理机构应编制预算执行结果报告,分析各项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经费超支或结余的情况及原因,报告事业计划完成情况,并重点分析预算差异原因,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其进行审计。
(二)建立良好的高校财务管理机制。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校内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并建立财务核算相对独立的二级核算单位—院(系)财务管理机构。实行校、院(系)两级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将打破现行单一的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发展为注重筹资多渠道、投资全方位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将从以目前具体预算管理为主发展到以院(系)核算管理为主、高校核算管理为辅,高校财务从现行以具体管理为主发展为管理与监督、协调并重。从部门、单项资金预算核算管理中解放出来,注重高校财务战略研究,通过调整和完善预算体系和资金分配标准,发挥经济杠杆导向作用,强化财务的宏观调控职能。
(三)构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评价体系。高校财务管理评价体系就是通过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财务预算的控制与管理、合理有效的资源优化与配置、健全的财务制度与真实的财务信息、经济责任制与财务监督等方面的评价。规范高校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建立二级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加强审计监督。在对院系的各项收入、开支进行了详细、准确的财务核算的基础上,每学期或每一学年各院系应该对外提供一份反映本院系财务收支和分配情况的报表。反映各院系财务收支和分配情况的财务报表应定期报送学校有关部门,对于创收的情况要报送明细表,学校的审计部门应该定期的对各院系报送报表的真实性进行相关的审计。只有通过编制财务报表,使得院系的财务收支情况能够接受各方面的审计监督,也只有具备了一定审计监督才能避免腐败和其他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汽车技术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必要性;原则;构建
一、汽车技术开发企业构建财务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的汽车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家对其的支持和关注力度也有所增加,但是我国汽车产业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发展模式并没有如愿以偿地换来核心技术与自主研发能力,自主开发的产品比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引进和模仿的,汽车设计制造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成为了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瓶颈,所以如何有效的提高汽车开发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拥有更多的资金去研发新的技术、新的项目、引进高精尖人才成为了现阶段业内十分关注的问题,故就如何构建好汽车技术开发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汽车技术开发企业如何构建财务管理体系
(一)财务管理体系构建流程
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基本的步骤来完成的。第一,汽车技术开发企业的经营者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提出财务管理体系的构思与目标,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控制、监督检查、风险管理以及人员培训等基本内容;第二,对构建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层层分解,将各体系的内容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和能力进行划分和指派,对于不同的汽车开发技术项目要设立不同的财务控制关键点,例如对于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及其配套的改进设计等相关项目时,就要将财务管理的关键点设置为技术投入的资金和收益的计算,而对于汽车市场调研分析等活动涉及到的资金就需要将财务管理的关键点设置为宣传、人员费用等基本的资金投入;第三,汽车技术开发企业相关的管理部门对汇总好的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草案进行审批,并将审批后的建议和意见下发到各个部门;第四,各个部门根据管理部门的建议对财务管理体系的编制草案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再次进行上报和审批;第五,将定稿后的财务管理体系方案以内部法案的形式下达到汽车技术开发企业财务部的各个部门;第六,进入最终的执行反馈和评价优化环节,以确保汽车技术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实效性、实用性和适用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各个环节要有机结合,财务部的全体工作人员要实现全员参与,人人肩上有责任。
(二)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汽车技术开发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进而促进汽车技术开发企业的各个项目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例如汽车整车、车身、车型、零部件、底盘系统匹配的设计服务,汽车模型、模具、夹具、检具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等各个项目和环节的高效运行和发展,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在构建财务管理体系时除了要明确汽车技术开发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基本原则,还要确保财务预算管理体系、财务控制体系、监督核查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以及财会人员培训体系这五个基本的部分得以完善和高效执行,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搜集和整理企业即将研发项目的相关历史数据,例如在开展整车项目时,就需要搜集不同车型进行整车时需要涉及到的各项费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的零部件以及其他的涉及到焊接工艺、冲压工艺、零部件优化工艺等过程涉及到的费用及后期的收益状况,从中找出各主要经营指标的发展趋势以作为制订年度预算的基础;第二,搜集利用市场信息对相关指标进行预测,作为制订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第三,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与速度合理的编制预算指标。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以确保预算管理体系的真实性、可靠性。
2.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
汽车技术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财务控制体系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构建的过程中一是要建立和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汽车零部件采购与付款;技术项目款,例如汽车性能优化技术、底盘系统匹配的设计服务、整车与零部件的优化技术等各个项目;筹资;项目盈利款;成本费用以及担保资金等;二是要控制好各项资产的运行状况,对资产的耗费做好控制工作,既要控制好有形的资产损耗,无形的资产损耗,还要降低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的研发成本以及资产管理成本,包子吃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实效性;三是要施行资金管理责任制,施行严格的财务监控,合理安排资金调度;四是善于挖掘内部资金潜力,调整库存结构,压缩存货资金占用。
3.监督核查体系的构建
监督核查体系的构建要求汽车技术开发企业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适当增加监督核查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职权,做到责权结合;第二,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项目的改变适当调整财务部门的结构,精简机构,降低成本,例如对于汽车的拟形成从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到样车小批量生产的整套开发与底盘系统匹配的设计服务、小部件的开发和优化等不同的设计工艺和项目需要的资金不足,财务监督部门监督的重点和要求也所有不同;第三,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力度,建立起以会计数据处理为核心、与销售和财务报表分析等信息系统相连接的信息网络,提高财务监管的效率;第四,建立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机制,坚决做好资金的流程管理,为汽车技术开发企业项目的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促进项目更快更好的完成。
4.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所以企业可以从市场感觉评测、专业投资评测、经营性评测三个基础的方面着手,即对于正在或即将研发的的技术或项目做市场评估,看其是否有投入的价值,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汽车市场调研、分析、咨询服务,了解同行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其次,要看其是否符合公司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此外,还要考虑到新的汽车技术的经营性,公司的人力、资金、管理以及信息等基本的资源能否支持其正常运作,评测其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财会人员培训体系的构建
高素质的财会人才队伍也是汽车技术开发企业构建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严格准入机制,引进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管理能力比较高、计算机技术掌握的比较熟练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大对既有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其职业素养,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机密”;三是要增强其法律意识,确保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四是要培养其计算机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应用和掌握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
三、结语
总之,汽车技术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比较复杂和严谨的工作,而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所以掌握汽车技术开发企业的行业特点,掌握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明晰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流程以及汽车技术开发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而不断努力是需要企业全体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财
参考文献:
[1]梁志雄."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经贸,2015(15).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6012502
财务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部分,为事业单位的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了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合理的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可以规范、有序的运行,增加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合理内部分配资源,使事业单位员工工作热情饱满,工作具有积极性,使事业单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健康发展。下面先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些许问题。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财务意识方面
现在许多的事业单位领导没有重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关的财务管理意识也没有树立好,在事业单位辅助决策和控制方面,财务管理就没有很好的发挥出该有的作用。事业单位领导或管理人员不结合财务与业务管理,使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深入的进行,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深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问题就不容易被发现。有些事业单位虽然调整了人才结构,引入一批高层次人才进入,但财务管理方面的人员变动较小,许多人员相关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他们没有相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教育背景,平时接受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没有配套的相关财务管理知识和开阔的视野。
1.2 采购、投资盲目
有的事业单位在采购设备或进行项目投资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本单位的资金状况做出科学可行的分析,考虑不到财务数据例如投资回报率及回收期望等,致使事业单位随意进修采购,盲目进行投资,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比如有的事业单位在采购、利用固定资产时,有大量重复购置的现象,过于盲目追求先进性而浪费了固定资产的总体利用率,闲置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事业单位没有进行详细地市场调查分析和研究其可行性就盲目上项目,对事业单位已有的财务预算措施置之不顾,事前没有考究,事后也没有评价,没有导向性的经济举动,必然使一些机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仓库里长期积压那些落后的、效益低下的资产,财务进度不能按期的完成。
1.3 预算不科学
一个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要根据事业单位的任务和工作发展计划进行财务收支处理,安排统筹事业单位所有的财务活动。一些事业单位存在漠视财务预算的现象,编制方法、过程不合理,事业单位领导或财务管理部门根据上年度的决算数据来推算出今年的预算编制,没有必需的事前的论证和事后的评价过程,对经济任务方向不能做出导向作用,没有科学、可行的监督控制。虽然有的事业单位有预算编制的内容,但是没有其他部门的支持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执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事业单位按计划经济模式运行管理事业单位财务,忽视了分析事业单位的资产经营效益。
2 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措施
2.1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有序工作的完成离不开健全规章制度的引导。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该先要充分地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的重要性,领导或管理人员应把眼光放长远,规划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明确各个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享有的权限,让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运行时可以有规章制度参照。财务规划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计划进行财务流入、支出预测,还有结合以往的历史数据,对有限的事业单位财务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科学调控。财务管理是完成事业单位其他工作的前提,它的过程涉及了事业单位的很多部门,这就需要其他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协调好,共同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
2.2 完善财务审计
财务审核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要为事业单位整个财务运营管理做出及时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支撑部门。良好的财务审计监督,审计范围的拓宽都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完成经济计划。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要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充分掌握,研究讨论是否在内控制度上还存在不完整性,不合法性。复核固定资产以及材料出入库账目,日清日节现金,完善流动资金款项。财产清查时,一旦发现记录与实物款目不相符和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加强保障此类财物的安全。完善财务审计工作,可以对财务管理不足进行及时有效的改正,恢复失真的财务经济信息,事业单位领导或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针对性强的建议进行财务运行决策,发挥出财务管理应用的职能。
篇10
【关键词】 公司金融; 财务管理; 市场有效
一、对西方财务管理体系的评论
任何一门应用学科的建立与完善都不应忽视其面临的环境。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属于经商过程中的理财,理财过程中的经商,类同于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一)美国经典教材内容体系的简要描述及其特点
不言而喻,西方财务管理内容体系经过上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体系成熟。①以ross,westerfield,jaffe合著的《企业融资》(corporate finance)为例②,该教材除前言或后续专题之外,其主干部分由价值与资本预算、风险、资本结构与股利政策、长期融资、短期融资与营运资本等几大版块组成。这一内容体系几乎涵盖了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的全部,且各部分及章节之间存在相对严谨的逻辑关系: (1)“总论”为初学者提供共同的知识点;(2)通过引入“价值”概念及价值标准来判断、解决各种投资决策问题(包括证券估值、资本预算);(3)在有效市场假设下,透过“风险”衡量及资本市场定价,解决投资决策参数测算问题(主要指wacc);(4)描述公司资本结构及股利政策,分析公司财务政策; (5)解释公司长期融资来源及方法;(6)引入选择权、期权等金融工具解决公司融资及风险管理事项;(7)强调短期融资决策及营运资本管理技术。
尽管该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太偏重于个人看法,部分章节属学术界不成熟的争论”(沈艺峰,2003),但作为近年来风行全美甚至全世界的经典之作,其日臻之劲头并未消减。笔者对西方财务管理内容的剖析将以此书为“标本”。同时,根据钱颖一教授的观点(2003),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主要由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三部分组成,该框架已成为当代在世界范围内唯一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的经济学范式。在这一范式中,“视角”主要解决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它通常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如经济人自利偏好、资源稀缺等),“参照系”则主要用于构建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杆”(如市场有效性、基于各种严格假定下的mm定理等),而分析工具则主要解决相关理论的数学模型化问题。根据上述观点,不难发现西方财务理论体系③有以下“特点(或问题)”。
1.理论体系的“金融化”
或者说,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体系在本质上就是“公司金融”理论体系④。该体系以股权至上为根本、以资本市场为依托、以“价值最大化”为管理目标,其所涉及的理论大体包括市场有效假定、资产组合下的市场风险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期权定价模型、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理论(包括mm理论、静态均衡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优序理论和信号理论等)等等。应当说,这种公司财务的“金融化”倾向并不是西方理论体系的一种误打误撞,而是西方经济学一贯学术传统的体现。基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和范式,不难发现现代西方“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从一开始(20世纪50年代)就是致力于解决公司外部融资及其相关市场定价问题的(其标志性成果主要是capm及mm理论),其出发点仍然是“市场”而不是“企业组织”,其理论与方法体系遵循古典经济学中的均衡理论与“价格”机理;而当人们将企业组织引入到这一价格模型后(以jensen & meckling为代表,1976),公司金融理论研究才发生了方向性转变,即以市场定价为核心的公司金融超越传统上只研究“市场”的局限性,而试图打开“公司组织”——非市场的组织这一黑箱,由此触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视角,产生了以理论、信息不对称性理论等为代表的基础性解释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用于解释和预测公司金融中的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理论、证券发行及证券设计、股利政策、激励机制设计等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分支,并促成了公司金融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由上述可以看出,西方公司金融理论体系在本意上并不完全是为解决“公司”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而发展的,作为西方经济学(本质上属于“价格理论”)在超越市场并打开“公司组织”这一黑箱后的一种学术渗透,其所研究的内容包含了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定价及公司融资与资本结构决策等核心内容。在这一逻辑上,西方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金融化”不仅可以理解而且是一种学理必然。从其学科属性看,公司金融并不属于管理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经济学”。
2.公司金融的“参照系”功能
在分析西方公司金融教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其学术体系大多围绕着“假设”而展开,从资本市场效率、资产定价到公司资本结构等核心内容,无不是在假设中构建起来的。基于“假设”的学术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参照系的构建,这种学术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学科的“科学化和严谨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术研究面的拓展。比如,放宽对“企业组织”的生产函数假设,有利于人们看清组织、公司治理及其激励的复杂性;放宽mm定理的相关假设(尤其是信息对称性假设),有利于建立资本结构及股利政策的“信号理论”、“优序理论”等理论体系的构建等等。因此,以假设为基础的公司金融体系,在本质上是建立一套有利于未来拓展的理论“参照系”,它能让未来研究者循着对复杂经济现象的思考和对各种假设的“质疑”,厘清各种经济现象发生和发展脉络并用新的视角加以解释,从而丰富和发展已有理论体系。
3.应用体系上的决策化、技术化
公司金融理论体系的另一特点上应用层面的“决策化、技术化”。这从公司金融中投资、融资、股利政策、营运资本管理等几大模块所体现的决策技术、方法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财务决策模型都与“价值”属性相关(如,长期投资决策中“净现值”原理、资本结构应用决策中的“价值最大化”或“资本成本最小化”模型)。这种财务决策的技术导向,一方面反映了公司金融对“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决策理念的遵从,同时也反映公司金融这一学科的内在边界:它仍然是“金融”在公司这一层面的运用,且这些应用离不开公司金融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价值互动(如,公司金融的大量研究都集聚于“公司财务决策或政策的市场反应”方面,即试图从市场角度来“检验”各种财务决策的合理性)。
(二)对公司金融理论体系的“疑问”
应当说,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都极具特色的学科,公司金融已成为商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但这样一种理论体系,还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在资源配置上过于依赖相关“假设”
几乎同所有经济学科一样,公司金融理论都是试图解决资源有限下的有效配置问题。资源配置涉及两个层面:(1)“市场层面”资源配置。即利用资本市场及其价值发现机制,将社会资本配置到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产业或公司等)中,以提高社会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2)“组织层面”资源配置。即利用组织内部的配置规则(如,效率优先规则或战略导向规则等),将有限财务资源配置到组织内各种有效的投资项目之中,从而提高公司价值并增进股东福利。
但无论是第一层面还是第二层面,都离不开市场、组织自身在资源配置中的“计算能力”和“配置环境”。所谓“计算能力”是指市场或组织自身的有效性,它涉及对财务资源“价格信号”的敏感性和反应度。如,资本市场层面的风险收益均衡关系及价格发现功能;组织层面的项目预期收益率判断及其显示能力等。而“配置环境”是指市场或组织所面临的各种影响变量。如,市场层面的信息披露制度、资本供求关系、法律及监管机制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资本市场效率,而组织层面的配置环境则涉及公司内部一系列治理机制,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与组织结构(jensen & meckling,1992;等)、以“决策权利划分—个人或部门业绩评估系统—激励机制”为支点的组织管理框架(brickley,et al.2001),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在理论上,“计算能力”是果,“配置环境”是因,配置环境直接决定计算能力。
如前所述,“公司金融”在面对市场、组织等的“计算能力”和“配置环境”时,都带有很强的“假设”色彩(笔者将会在后面重点分析“市场有效性”和“自组织”这两种基本假设)。从学理角度,以“假设”为基础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参照系”的根本出路,但过于依赖“假设”并不利于人们对市场与组织资源配置过程的理解,因为:在所有前提被假设的情况下,财务决策的结果也将“被假设”出来。
事实上,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法律、金融体系、公司治理因素等都是很难被“假设”的。从法律因素角度,不同法律体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少数股东权益、债权人、法律执行情况等产生重大影响(la porta et al.1997,1998,2000等),而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从金融体系看,不同国家有不同金融体系(如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基础金融体系,即market-based system;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基础金融体系,即bank-based system),它们对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公司治理角度,由于股权结构、政治体系、人文环境等不同,不同国家在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股东—债权人”之间、“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等利益冲突的机制,也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将对市场和组织两个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影响及其差异,人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市场、组织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差异。
或者说,离开对上述因素差异的考虑,公司金融就可能沦为一种纯粹的、标准化的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计算工具”。
2.公司金融理论在实践层面缺乏应用的指导能力
尽管以“假设”为前提所构建公司金融“参照系”有利于内容体系的标准化,但公司金融历来都应当是用以指导公司管理实践的。从实践指导能力角度,即使强调“假设”是合理的,也仍然发现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价值最大化理念的过于依赖。无疑,价值最大化理念是建立公司金融体系的根本,但过于强化“价值”理念,将衍生出各种不良后果:第一,行为误导。它往往会让公司管理层认为追求各种外化的“市场效应和市场价值增值”经营与财务策略(如“资本运营”、“价值基础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等,优于内部“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策略,从而诱使公司价值管理“异化”为各种市场技巧或财务游戏(michael c. jensen曾从理论上将其归纳为“高估权益的成本”,2004)。第二,忽视“社会成本”与社会责任。公司价值最大化导向以公司经营所发生的各种社会成本能被合理定价并被“内部化”(而不会产生“成本溢出”)为前提,但公司屈服于价值增值及市场压力,而不得不忽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及由此而发生的社会成本,社会可持续增长理念难以成为公司“管理自觉”。第三,对债权人保护不利。价值最大化本质上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它以债权人权益保护为前提,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及“资产替代效应”,事实上,股东财富并不总是“剩余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并不总是在满足债权人利益保护基础之上的价值最大化。
(2)对价值原理的误用。即使从资源配置效率及市场反应角度,市场对公司价值增值目标的追求也并不完全基于“净现值最大化”规则。比如,当资本成本都为10%的两家企业,如果a企业项目实际收益率为30%,而b企业的项目实际收益率为20%,并不能得出“a公司项目投资策略必然优于b公司”这一结论。究其原因在于市场预期:如果市场对a公司项目投资预期收益率是40%而对b公司的预期收益率是15%,则:第一,从组织角度,两家企业的项目净现值都为正,从而都可行;第二,从市场及价值增值角度,市场对a公司项目决策的价值反应可能会是负面的(其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即30%小于40%),反之对b公司项目决策的价值反应则有可能是正面的(其实际收益率高于预期收益率,即20%大于15%)。在这里,资本成本(10%)只是作为项目投资预期收益的门槛(hurdle),它并不能完全用于项目价值衡量(尤其是市场价值)。
(3)对公司实际财务政策与运作的忽视。要使公司金融能被真正用于指导管理实践,则必须从组织自身(而不是市场)来分析讨论其财务政策,而这恰恰是当前公司金融理论所忽略的。美国企业调查表明(graham j & harvey, 2001等),公司在进行“债务融资”时,更多的是考虑保持公司财务的灵活性(financial flexibility),注重信用评级机构对公司信用等级的评估意见(迫于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压力),而在进行“股票融资”时更多的是考虑增发股票数量对eps的稀释程度、股票发行当时的股价增值状况的影响。上述表明,资本结构决策更强调“务实”而不是理论(如,资产替代效应、信息不对称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等,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并不适用)。同样,股利政策制定也主要考虑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如强调“股票回购”),而与主流股利理论(如信号理论、成本理论等)不相关(alon brav et.al, 2004)。欧洲企业调查也存在类似情形,但因其公司治理、金融市场体系、法律保护等与美国相距甚异而呈现不同的决策结果(francois degeorge & ernst maug,2006)。上述表明,公司财务决策主要立足于组织自身(如保持财务灵活性、遵循公司财务战略等),并不完全立足于市场,也与以市场为立足点所构建的公司金融理论不完全吻合。
(4)忽视价值创造的“过程”——管理属性。西方公司金融理论体系因其“金融”定位与属性,从而很少涉及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性“管理”。公司财务决策(如项目投资、并购决策等)只强调价值最大化理念及决策技术,很少涉及财务的“管理过程”,如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长期财务规划、项目投资决策与项目财务管理、融资决策与证券优化设计、资金集中管理与日常财务控制、财务风险管理等等。上述内容都是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在要义,而现行公司金融体系与公司实际上的财务“管理”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cfo的素质要求上。⑤
但无论是第一层面还是第二层面,都离不开市场、组织自身在资源配置中的“计算能力”和“配置环境”。所谓“计算能力”是指市场或组织自身的有效性,它涉及对财务资源“价格信号”的敏感性和反应度。如,资本市场层面的风险收益均衡关系及价格发现功能;组织层面的项目预期收益率判断及其显示能力等。而“配置环境”是指市场或组织所面临的各种影响变量。如,市场层面的信息披露制度、资本供求关系、法律及监管机制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资本市场效率,而组织层面的配置环境则涉及公司内部一系列治理机制,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与组织结构(jensen & meckling,1992;等)、以“决策权利划分—个人或部门业绩评估系统—激励机制”为支点的组织管理框架(brickley,et al.2001),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在理论上,“计算能力”是果,“配置环境”是因,配置环境直接决定计算能力。
如前所述,“公司金融”在面对市场、组织等的“计算能力”和“配置环境”时,都带有很强的“假设”色彩(笔者将会在后面重点分析“市场有效性”和“自组织”这两种基本假设)。从学理角度,以“假设”为基础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参照系”的根本出路,但过于依赖“假设”并不利于人们对市场与组织资源配置过程的理解,因为:在所有前提被假设的情况下,财务决策的结果也将“被假设”出来。
事实上,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法律、金融体系、公司治理因素等都是很难被“假设”的。从法律因素角度,不同法律体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少数股东权益、债权人、法律执行情况等产生重大影响(la porta et al.1997,1998,2000等),而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从金融体系看,不同国家有不同金融体系(如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基础金融体系,即market-based system;以日德为代表的银行基础金融体系,即bank-based system),它们对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公司治理角度,由于股权结构、政治体系、人文环境等不同,不同国家在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层”之间、“股东—债权人”之间、“大股东—中小股东”之间等利益冲突的机制,也存在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将对市场和组织两个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影响及其差异,人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市场、组织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差异。
或者说,离开对上述因素差异的考虑,公司金融就可能沦为一种纯粹的、标准化的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计算工具”。
2.公司金融理论在实践层面缺乏应用的指导能力
尽管以“假设”为前提所构建公司金融“参照系”有利于内容体系的标准化,但公司金融历来都应当是用以指导公司管理实践的。从实践指导能力角度,即使强调“假设”是合理的,也仍然发现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价值最大化理念的过于依赖。无疑,价值最大化理念是建立公司金融体系的根本,但过于强化“价值”理念,将衍生出各种不良后果:第一,行为误导。它往往会让公司管理层认为追求各种外化的“市场效应和市场价值增值”经营与财务策略(如“资本运营”、“价值基础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等,优于内部“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策略,从而诱使公司价值管理“异化”为各种市场技巧或财务游戏(michael c. jensen曾从理论上将其归纳为“高估权益的成本”,2004)。第二,忽视“社会成本”与社会责任。公司价值最大化导向以公司经营所发生的各种社会成本能被合理定价并被“内部化”(而不会产生“成本溢出”)为前提,但公司屈服于价值增值及市场压力,而不得不忽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及由此而发生的社会成本,社会可持续增长理念难以成为公司“管理自觉”。第三,对债权人保护不利。价值最大化本质上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它以债权人权益保护为前提,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及“资产替代效应”,事实上,股东财富并不总是“剩余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并不总是在满足债权人利益保护基础之上的价值最大化。
(2)对价值原理的误用。即使从资源配置效率及市场反应角度,市场对公司价值增值目标的追求也并不完全基于“净现值最大化”规则。比如,当资本成本都为10%的两家企业,如果a企业项目实际收益率为30%,而b企业的项目实际收益率为20%,并不能得出“a公司项目投资策略必然优于b公司”这一结论。究其原因在于市场预期:如果市场对a公司项目投资预期收益率是40%而对b公司的预期收益率是15%,则:第一,从组织角度,两家企业的项目净现值都为正,从而都可行;第二,从市场及价值增值角度,市场对a公司项目决策的价值反应可能会是负面的(其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即30%小于40%),反之对b公司项目决策的价值反应则有可能是正面的(其实际收益率高于预期收益率,即20%大于15%)。在这里,资本成本(10%)只是作为项目投资预期收益的门槛(hurdle),它并不能完全用于项目价值衡量(尤其是市场价值)。
(3)对公司实际财务政策与运作的忽视。要使公司金融能被真正用于指导管理实践,则必须从组织自身(而不是市场)来分析讨论其财务政策,而这恰恰是当前公司金融理论所忽略的。美国企业调查表明(graham j & harvey, 2001等),公司在进行“债务融资”时,更多的是考虑保持公司财务的灵活性(financial flexibility),注重信用评级机构对公司信用等级的评估意见(迫于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压力),而在进行“股票融资”时更多的是考虑增发股票数量对eps的稀释程度、股票发行当时的股价增值状况的影响。上述表明,资本结构决策更强调“务实”而不是理论(如,资产替代效应、信息不对称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等,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并不适用)。同样,股利政策制定也主要考虑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如强调“股票回购”),而与主流股利理论(如信号理论、成本理论等)不相关(alon brav et.al, 2004)。欧洲企业调查也存在类似情形,但因其公司治理、金融市场体系、法律保护等与美国相距甚异而呈现不同的决策结果(francois degeorge & ernst maug,2006)。上述表明,公司财务决策主要立足于组织自身(如保持财务灵活性、遵循公司财务战略等),并不完全立足于市场,也与以市场为立足点所构建的公司金融理论不完全吻合。
(4)忽视价值创造的“过程”——管理属性。西方公司金融理论体系因其“金融”定位与属性,从而很少涉及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财务性“管理”。公司财务决策(如项目投资、并购决策等)只强调价值最大化理念及决策技术,很少涉及财务的“管理过程”,如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长期财务规划、项目投资决策与项目财务管理、融资决策与证券优化设计、资金集中管理与日常财务控制、财务风险管理等等。上述内容都是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在要义,而现行公司金融体系与公司实际上的财务“管理”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cfo的素质要求上。⑤
(三)对“问题”的可能解释:“市场⑥有效性”与“自组织管理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西方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财务管理教材体系的“分析与评论”并不是想否定该体系,而且也没有理由这样做: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对这一体系所赖以存在的逻辑前提进行过深入、有益的讨论。事实上,西方这套理论体系的存在和发展与其依据的逻辑前提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眼中的“所谓问题”很可能是因为:第一,目前尚未辨识西方体系中那些已存在的“逻辑前提”;第二,即使已认知那些“逻辑前提”,但因怪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