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规划信息化;发展趋势;关键技术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这两大要素都对城市提出了更高效、高质的功能性需求,因此城市规划的责任进一步加重了,需要向更高的水准和层次发展来满足实际需求,规划信息化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状况的外在体现之一。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规划模式,规划信息化继承了旧有城市规划模式的复杂化特征,而综合运用的多种信息技术令这种复杂化特征愈发明显,因此,规划信息化自身的技术特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预估其发展趋势的关键。
1 规划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特征
城市规划的工作虽然繁杂,但大体来说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规划管理、规划辅助这三类,用于城市规划的诸多信息技术基本都是为这三项工作服务的。因此以这三种技术目的为基准,分析规划信息化中关键信息技术的技术特征。
1.1 用于规划设计的信息技术
目前应用于规划设计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两类,分别是数据挖掘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1.1.1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某一类型技术应用模式的统称,这类技术的基础在于城市规划的基础信息建设。事先建立城市规划专用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将城市区域内的基础地形图、历年的规划记录和规划数据、各种城市信息的统计资料等基础信息都存储在里面,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信息使用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基础信息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具有表面化特征,但具有很高的挖掘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和发掘才能实现基础信息价值的最大化,所以这类技术才被称为数据挖掘。总体来说,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提升规划设计中所用信息价值的功用。
1.1.2 虚拟现实技术。该项技术的关键在于以电脑模拟出虚拟的规划设计结果,与普通虚拟技术不同的是,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出的空间具有三维化特征,而且能实现感观模拟效果,令使用者不只通过视觉,还能以嗅觉、触觉、听觉等感观去实际感受规划设计的效果。严格来说,虚拟现实技术将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预期、效果检验三项工作融合在了一起,规划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并立刻看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亲身体验到实际效果的优劣,并对不足的部分即时修改。这种设计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设计效率,而且对规划设计的质量也有很好的优化效果。
1.2 用于规划管理的信息技术
规划管理一直是城市规划的一大难点,城市规划牵扯到多部门、多领域、多人群,可以说几乎与城市的所有居民都有联系,这种复杂性导致了传统的规划管理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混乱状态。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正是信息技术中的数字管理平台和电子一图技术。
1.2.1 数字管理平台。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必须办理的规划业务不仅种类繁杂而且数量庞大,为此,许多城市都为规划管理建立了专门的电子业务平台,以期实现相关业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电子平台不仅具有极高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能效,而且为城市的所有民众提供了参与城市规划的窗口,能令规划的管理决策更贴合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升城市规划质量。
1.2.2 电子一图技术。电子一图技术是GIS技术、信息制图技术、电子地图技术、动态数据技术的一种统合应用。这种技术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需要用到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资料数据等全部统合、叠加、拼接到城市的电子地图上,并令该图能反映出这些数据的动态变化。这样一来只要通过操作这张电子图就能实现全部的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在图上对某区域进行规划管理时,相关的管理信息立刻就会全部显示出来,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规划管理的条理性和效率。
1.3 用于规划辅助的信息技术
规划辅助的工作通常与上述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结合起来,不能独立存在。但用于规划辅助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在这里将其与设计、管理分开讨论。以规划辅助为目的的最典型信息技术就是城市规划专用的动态化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数据网络。这二个信息系统通常共同进行建设和应用,通过网络对规划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提取,以数据库对规划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二者共同构成的规划辅助系统相对独立于设计和管理系统之外,能实现独立收集、独立存储、独立运作,但可以随时为规划设计提供数据资料,为规划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2 规划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规划信息化在未来的发展受两大因素影响,分别是技术和需求。其中需求因素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而技术因素则因特征和水平可以实现短期内的预测。因此,这里仅以目前可预知的技术水准,结合最迫切的发展需求,讨论规划信息化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2.1 数据网络技术促成的信息共享趋势
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规划用信息数据库,但在共享方面做得并不好,数据库的独立性过强,一方面难以实现跨城市、跨领域、跨部门的技术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也使数据库的应用能效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加强共享平台建设和数据网络建设,一方面将城市规划的数据库与公安、税务、工商、交通等部门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建立城市整体的数据网络;另一方面,与其他城市展开合作,连接数据网络,期望最终能完成全国范围的巨大城市规划网络,这对我国城市规划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2.2 遥感监测技术促成的动态规划趋势
目前的规划信息化模式无论是设计还是管理在动态性上都有所不足,难以满足越来越快的城市变化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遥感监测技术,将其与前述的虚拟现实技术、电子一图技术结合起来,对城市中的各项规划信息实行动态监控、动态反馈,保证城市规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2.3 GIS技术促成的智能规划趋势
从本质上来说,城市规划是一种有方向性的成果预期,因此预期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的最终质量,这种特征反映到规划信息化上就是发展趋势的智能化。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最适于智能规划的技术是GIS,因为GIS技术原本就集成了空间分析和数学模型两大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可以应用于智能分析。通过对GIS的改进和融合,可以令其与基础数据库连接起来,预测出更准确、全面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效果。
3 结束语
作为信息技术实用化的产物之一,规划信息化必然会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创新而持续进步和成熟。可以预期城市规划总体在未来的发展依然会是一个多元化和动态化的进程,因此未来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会呈现出这种技术特征,这为技术人员对规划信息化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相信未来以更多特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规划信息化能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工程中发挥更理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进程[J].规划师,2007(9).
[2]李成名,等.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5.
[3]于静,程鸿.加强城市遥感影像技术在城市规划监控中的应用[J].城乡建设,2007(3).
篇2
关键词 农村教育 信息技术 教育短板 综合施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信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师资匮乏,课程开设不规范、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学科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当前本地区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准差距,采取措施,补足短板,全面提高学校信息技术运用水平,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的责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困境。
1加大信息技术资源供给,弥补信息技术资源不足
近来来,就笔者所在县域来说,虽然国家投入大额资金用来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添购了大量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计算机教学设施设备等,但增量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城乡多媒体教室数量缺乏、多媒体设备老化、师生比、生机比重偏低、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当前,国家正在积极实施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重大战略,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各部门,要紧抓国家全面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有利时机,积极扩充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建设好多媒体教室,添置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更新信息技术教学软件,管好、用好信息技术教室和器材,提高使用效益,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运用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2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提高信息化运用水平
笔者所在的县城属于农村大县,基础教育明显薄弱,信息技术普及度和应用率亟待提高。仅就信息技术专业师资来说,不少农村学校没有配备信息技术教师,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当务之急,必须补充信息技术教师数量,是全面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其次,要积极扩充师资队伍,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师德优良、业务精通、掌握现代信息教育理论,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教师队伍。结合本地实际,目前要继续完善继续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深化教师信息化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业化培训,提高教师自觉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和水平。
3加强和改进信息化教学,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促进学校信息化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并非一蹴而就。首要的是学校要严格执行信息技术课程计划,不得随意削减和挪用。同时应当意识到,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功能的不足,我们在应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须做到“适时、适当、适度”,决不能背离立德树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基层学校和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弥补资源匮乏和传统教育的短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探索信息技术运用教学的新途径。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获取源源不断的学科资源提供了条件,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将文字、数字、图形、动画等融入学科教学课程、教材、教学活动中,既能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潜能,又能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升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的水平。开展必要的信息化教育活动对促进教师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规划和指导,创造必要的条件,以信息化教育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为依托,定期组织教育教学信息化运用比赛、网上晒课等活动,推动学校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展现了我国教育信息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坚持的根本遵循。《规划》特别指出,要针对基础教育实际需求,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全面提升应用能力。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
因此,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说,务必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时机,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加大教育信息化软件和硬件建设,搭建好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校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篇3
关键词:科研管理 科研秘书 提高 素质 途径
科研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1]。为了适应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建设,深化内部管理科研管理机制体制改革,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质量以及科研管理效率。很多高校都推进了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在科研管理上,学校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营造良好科研环境,组织建设重要科研基地;组织争取科技资源,培育重大科技项目;学院负责实施已获学校批准的规划与计划,学院内部科研机构实施科研和开发工作,负责学校下拨的研究经费的使用、规划和管理监督工作[2]。这种校院两级科研管理机制给学院科研秘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学院科研秘书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学院科研管理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学院科研管理水平。
1 学院科研秘书面临的形势变化
1.1 科研工作种类繁多
科研管理工作涉及项目、成果、经费、学术交流、考核、奖励等,工作内容繁多。科研项目根据归口不同,分为纵向项目管理和横向项目管理。根据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分为项目申报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进展管理、项目变更管理、项目结题管理。不同类型的项目、项目的不同阶段管理终点和管理方法不尽相同。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专利、软件著作权、其他类型成果、鉴定成果、获奖成果等,涉及人员众多,数量巨大。科研考核和奖励指标多元、过程复杂、工作量计算任务繁重。以上这些都决定了科研工作的复杂性。
1.2 科研种类和投入的变化
目前,随着国家多科技投入的增加。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均不断增加。同时,投入渠道也呈现出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教育主管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
(2)学校与其他部门或企业进行科研合作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
(3)高校自筹的配套科研经费。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不同,不同的科研由于其资金来源、科研内容、管理规定等的不同,其科研管理过程和经费使用情况,均有不同的要求,这给科研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复杂性。
1.3 国际交流不断深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也需要以开放的视角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诸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出国考察、进修和学术交流等[3]。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带来了科研工作的繁荣和开发,也给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众多的国际会议和国外学术期刊,如何比较它们的学术价值,对相关的科研成果作出适当的评价,在目前还缺少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方法。
1.4 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无线通信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广泛反映在日常科研管理的普通交流方式中,从传统的电话交流,发展到QQ、MSN、飞信、短信等的互联网和无线手机交流。同时,在掌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技术更新,将整个科研资源、科研信息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科研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高科研管理水平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提高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基本途径
2.1 强调服务意识
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其核心任务是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保障,其价值最终也是通过一线科研人员的成果体现出来的。而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脱离最终的科研成果,其价值无法体现。因此,管理人员应强化服务意识,履行科研管理服务职能[4]。科研管理中,科研秘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把多出科研成果、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及时传递各种项目申报、科研奖项申报、重要科研基地申报等申报信息,协助做好各种项目的及时结题和资料提交,了解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科研人员解决问题。深刻掌握各种科研政策,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政策解释、质疑。
2.2 不断学习
随着科研体制的变革,各种科研政策不断更新,及时了解各种科研动态,详细、透彻的掌握科研政策、文件的精髓,是进行科研管理的必要准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项目管理、日常科研管理、年终考核、任期考核等多个科研环节中应用了大量的计算机软件和信息系统。只有科研秘书真正地对这些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操作,才能够掌握其中的操作规律,及时排除科研人员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研管理人员要结合学校科研专长,学习相应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以便在项目申报、结项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组织作用。
2.3 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针对目前学院科研管理的不断改革,需要学院科研秘书及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持较高的创新意识,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2.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软件平台
在当前科研管理任务繁重,工作量巨大的情况下,为有效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的软件平台,降低电话通知、文件排版、数据统计、文件传送等事务性工作的时间,将主要集中于科研管理的核心业务中去,以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在传统的事务通知中以电话通知为主,而高校教师因需要上课、出差、开会等众多原因,电话有时会不方便接听,因此,采用短信、邮件等形式更为灵活、有效。针对大量的数据统计任务,尽可能采用现有的统计分析软件,或者充分利用Excel中的统计、排序功能,降低数据统计的工作量,提高效率。
3 结语
学院科研秘书作为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机制中的重要角色,起着连接学校和一线科研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学院科研秘书多面临的形势变化,给出了提高学院科研秘书素质的基本途径,对于学院科研秘书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科研服务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2] 周文胜,姜川.试论研究型大学的校院二级科研管理工作[D].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
篇4
【关键词】银行业 技术应用 措施 风险监管
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技术应用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但对技术应用的现状缺乏调研,有些安全检查条款已无存在意义,有些安全条款与实际应用相抵触,新的突出风险点却在其中找不到规定。在技术应用安全上,由于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堡垒原因,容易形成管理不到位,缺乏联动性以及大众性的弱点。从管理层到员工,能否意识到技术应用安全的重要性,明白技术应用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技术应用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技术应用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缺乏对银行业务技术应用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而依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手段的应用。
一是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全行整体的信息战略规划,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信息技术规划制定时规范管理的缺乏。一些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由信息技术部门单独完成,业务部门较少或不参与,导致规划不够全面,脱离应用,纸上谈兵,基础风险点不能反映到制度中来,并在整改后得不到有效实施以及具体落实。很多银行不但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机制,而且没有专属授权的机构,进而无法对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进行定期调整以及更新。由此,造成银行在制定重要业务安全系统规划时无法考虑周全,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造成业务发展需要与信息技术支持脱节,闭门造车想像出的产品不但浪费了财力物力人力,更有可能产生更大的经营隐患。银行业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还要依靠国家的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和经济规划的支持,以及解决好一些环境问题,如产业技术安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人才使用、激励和培训问题等,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展现银行的业务风采。
二是技术应用除了具有传统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以外,还由于其特殊性而存在着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业务风险。影响渠道应用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相关金融资产价格等的变动,另外有产品生命周期、社会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制度等方面,还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政治因素等。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系统中存在不利于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的重大缺陷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渠道应用与技术有着直接的关联关系,操作风险重灾区在于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完整性,网络系统的缺陷、误操作或故意破坏都是最严重的风险防范关注点。在渠道应用的风险中除了有以上所列举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风险,还有物理安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都会严重影响着渠道应用的发展和安全稳定,这些都不利于渠道应用的发展,对于这些所存在的风险,监管部门和银行内的监管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制度先行,适时抽检,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消灭这些风险于无形,让新兴电子渠道业务走得更好、更远、更稳。
三是完善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架构。通过智能远程部署、更新和维护减少参与环节,保障信息和维护交流安全。进而为银行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设计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和应用的新方式。架构中的应用系统主要功能应被组织成多个标准化的服务,并被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工作组件内,其中的服务接口采用可身份识别的访问机制来实现,并按权限分配鉴别应用请求,服务导向型架构可以使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利用现有的数据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及功能分配,减少次级风险的发生。
四是构建技术金融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特性,我们可以聘请专业人员解决客户在购买产品和服务等时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进而顺利地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拓展。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银行技术应用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服务以及经济信息,引导社会商品运动以及资金运动向基于网络的电子平台转移,以实现信息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五是电子渠道业务风险监管主要是针对新兴的技术应用和发展,基于信息全球化和金融活动虚拟化等一些特征而必须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的灵活管理体系。技术应用所存在的风险,不仅包括传统银行所具有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更包括与业务自身特点相伴的业务风险。由于这些银行风险的存在,它严重影响着技术应用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体系的安全、消费者利益等也够成了极大的威胁。没有风险监管,电子渠道的发展会受到自身特点因素的干扰,导致怯场心理而难以更好发展,风险和安全问题首当其冲,所以对技术应用而言,风险监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网上银行等渠道监管能够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金融消费理念,技术应用的风险监管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总体来说,技术应用的风险监管对技术应用的良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5
一、信息技术对减负增效的意义
在现代化教育的新环境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双方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必将推动教育的深刻变革。“减负增效”就是在这一新形势下摆在教育者面前的新课题。要使“减负增效”取得成效,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才能走出“重负低效”的阴影;信息技术与“减负增效”的有机组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这一变革中的巨大作用和正效应,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二、信息技术在实现“减负增效”中的作用
教育的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形成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师资队伍的多层次培训模式。“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农村教师成长计划”等名师、骨干、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全面实施;网络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它的简单方便,实用快捷,自由度大,教学培训两不误,越来越备受关注和欢迎。也可以说,是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历学位提高、专业知识提升、教育理论学习、教学经验借鉴、校本研修、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等都能在小小屏幕上实现,并且实现人机对话、视频交流。一键知天下,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展示提高的舞台,为“减负增效”提供了专业基础的储备和前提保证,特别是课改近十年来,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化,全面铺开,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积极的努力,显示了信息技术的极大优势。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适应和满足现实的需要,几乎是同步或超前发展的。而信息技术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就教学而言,无论是教师的或学生的,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网站、学习支持网页,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学校有电子备课室,办公室有电脑,有远程教育系统,家庭有宽带。各方的技术支持,优质资源共享,为师生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提供了方便和快捷,师生双方受益。就教师而言,利用互联网可以快速搜寻更多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图片等),还可以搜索和下载合适的教学课件,使单纯的自制教学课件发展为自制教学课件和通过网络搜索和下载适用的教学课件互为补充,从而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纸化教案设计不仅方便了教案的实时修改,而且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提升。
篇6
[论文摘 要]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发展银行业为我国的银行业带来新的生机,解决和缓和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提高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创新金融服务业务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给整个金融行业甚至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水平已经逐渐影响到银行业务运营的基础能力,银行日常的业务运营已无法离开信息技术投资系统的使用。因此,探讨新时期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的关系,进而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发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投资在银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但促使银行的业务服务创新逐渐跨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英特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银行,信息技术部门都被当做十分重要的部门之一。
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现在的银行正逐渐走向虚拟,逐渐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软件、业务需求、系统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水平,将愈来愈影响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与信息技术投资相关的投入在我国银行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22.5%以上。银行信息技术部门也在不断地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以逐渐满足新时期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很多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也已经开始积极思考并制定适合本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与发展战略,力图为银行在今后的5~10年内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我国银行业加快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优先发展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方法与模式,技术部门将主按键从“后台”的角色转变“前台”角色,通过持续有效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投资方法,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将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向前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投资是银行发展的“肠动力”,在银行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技术安全观念尚待加强
对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安全来讲,首要的问题是观念以及意识的问题。目前的国有银行,管理层次多,管理半径大,使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信息沟通都受到严重制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结构改造促进银行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客户信息资源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系统提高效率控制风险,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但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却知之甚少。因此主要工作还是在口头上落实。在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上,由于其技术壁垒的原因,容易形成管理脱节的想象,缺乏联动性以及群众性。从管理层到员工,能否意识到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明白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投资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而依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的安全手段的应用,缺乏对银行业务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
2.缺乏专门的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全行整体的信息战略规划,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缺乏足够的认识,进而导致对信息技术规划制定时规范管理的缺乏。部分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由信息技术部门单独完成,业务部门较少或不参与,导致规划不够全面,并在完成后得不到有效实施以及应用。很多银行不但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机制,而且没有专属授权的机构,进而无法对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进行定期调整以及更新。由此,造成银行在制定银行重要业务安全系统(平台)规划时不敢放开手脚的进行规划与实施,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造成业务发展需要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的脱节。银行业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还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解决好一些相关问题,如技术安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人才使用和激励及人员培训问题等,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银行的新面貌。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相关措施
1.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架构
面对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银行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建立技术驱动的业务服务,降低功能冗余以及整合的复杂度,进而为银行提供一个更具效益以及可扩展的平台。例如,通过数据访问实时性提升,参与流程的独立性功能组件的数量减少。实现智能客户端访问。典型的智能客户端应用能够优化利用本地资源及其离线功能,并能通过优化的方式被部署以及更新在设备之上。进而为银行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设计、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及应用的新方式。架构中的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被组织成多个标准化的服务,并被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工作组件内,其中的服务接口采用通用访问机制来实现,并能够接收任何来源的请求,服务导向型架构可以帮助银行利用现有的数据以及接口服务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及功能分配。
2.投资项目的合理评定
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项目需要银行特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定。在制定信息技术投资项目时,银行在确定是否涉及银行重要业务的信息系统维护服务资源投资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投资范围。另外,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负责了解与信息技术投资决策相关的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层应对信息技术投资将怎样支持金融机构的目标以及战略计划以及金融机构将如何管理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等进行评估。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投资风险对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以及资源的可用性与完整性、信息的机密性以及规则的一致性构成的威胁。
3.构建信息技术金融平台
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证券、保险、基金的一站式的柜台享受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聘请专业人员解决客户在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时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顺利地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服务以及经济信息,并向社会,进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以及资金的运动,以实现信息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四、结语
信息技术投资作为银行发展的动力,对推动我国银行业发展表现出愈来愈大的作用。以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系统为主的信息化发展有力地构建了信息技术投资与银行业发展的管理平台,提升了我国广大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在这种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形势下,银行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技术与管理上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逐渐完善。因此,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运行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能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实现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完美统一,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投资及其风险管理,2010年4月
[2] 郭宗宪:金融服务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2007年6月
[3] 刘冬云: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信息系统运行的新要求,中国教育,2009年3月
篇7
关键词:信息;信息技术;物流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此,必须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
一、政策环境
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政府表示要推动建立重点领域、区域的公共软件开发平台和行业性软件测试平台,加快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推广面向服务架构和复用技术的应用,组织开展基于Linux系统的电子政务示范、中间件与嵌入式系统开发及产业化、行业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工程,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和应用系统开发水平,培育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提高自主软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增强软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优化通信网络布局,提高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性,继续建设完善应急通信系统。建设集中统一的社会紧急和非紧急类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及实验室建设,建立国家网络安全协调机制,组织推进全网协调抗毁试点。
在物流信息标准、规范制定方面,原交通部在2006年、2007年两年间连续颁布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和《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标准建设方案(2007~2010年)》,明确了交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及建设重点计划表,对促进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起到了推动作用。相关物流标准的相继制定和完善为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清除了障碍,也大大提升了公路运输效率。
二、经济环境
近年来,我国物流基地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全国现已拥有各类型物流园区200多个。分散各地的物流园区之间也开始了信息化整合,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许多地方更是列出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标准化以及电子商务建设。很多物流基地在规划时就把信息化设施建设列入了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目前,全国已有半数以上省区市应用了公路货运配载系统,并逐步向物流信息平台过渡,供应链管理系统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也开始成为交通运输的重点。今后现代物流业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完成以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撑的现代仓储业务、现代配送业务、现代货物运输业务等新兴业务。
而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预期到2010年底我国信息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年均增长17.6%。其中,电信业收入达到8,860亿元,年均增长7.6%;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9万亿元,年均增长18%;邮政业收入达到990亿元,年均增长8%。到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2.6万亿元,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为10%。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
三、技术环境
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指出,应该通过市场准入、研发投入、工程带动、政府采购、标准制定、投融资支持等综合措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促使资金、人才、市场向优势骨干企业倾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国家金卡工程全国IC卡应用(2008~2013年)发展规划》中也指出,预期到2013年年末,基于磁条卡、IC卡和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等介质的各类卡应用系统进一步普及;信息基础设施、政策体系与制度环境建设更趋完善;为金卡工程提供配套的信息与通信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拥有的自主标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日益增加,为金卡工程提供技术、产品、应用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和综合信息服务的能力及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金卡工程建设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更加显著,为进一步普惠大众及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奠定坚实的技术与物质基础。
根据国家8部委颁发的《全国物流标准2005~2010年发展规划》,正在编制、已立项计划编制的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总计约110项。其中,列入《规划》中的项目约50项,根据《规划》修改、延伸、增加的项目约60项。这些项目既包括物流的管理、服务、作业、信息、专用设备的通用性、基础性重点标准,也包括汽车、冷链、出版物物流、国际货代行业等专业物流标准。
四、物流市场环境
从物流服务需求方来看,第三方物流市场潜力巨大,今后对于物流信息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即时性的服务需求也将增多。第一,消费者在网上订购商品,需要随时了解商品状态,把握它的地理位置,这需要先进的通信系统、软件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第二,制造商正逐渐向按需生产和零库存过渡,对成本和服务越来越重视,加上“入世”后跨国经营将增多,需要快速响应的物流系统和全球化的物流系统来支持;第三,大型的零售商每天要进库和售出很多品种繁多的商品,它们需要利用条码、射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来高效地清点当日接受物流公司配送来的大宗商品和售出的商品数量、价格和销售额。而物流企业要做到这两点,实现信息化运作是关键。要求物流企业一方面要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能够为客户开发出合适的物流信息系统,以实现系统的无缝链接,达到物流运作的高效率。
从物流服务的供给方来看,我国物流业的运作面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物流企业已达数十万家,但普遍规模偏小,功能单一,服务水平和能力不高,其中绝大多数企业还不足以称为物流企业。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市场规模的70%~80%左右;在工业企业,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有18%;这种自办物流方式,设施利用率低、成本高,而且设施落后,达不到客户需求的特定要求,形不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而对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讲,虽然它们也纷纷改造或准备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但是真正能够完全实现信息化,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综合服务的企业还比较少。它们在信息化建设、物流专业技术与管理能力等方面,与国际上真正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
五、结束语
本文对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环境进行分析。通过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物流市场环境四个方面介绍,分析表明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环境将更加宽松、条件也会更加成熟。
(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清一.物流学[M].第1版.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
篇8
记 者:“三通两平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性使命?对实现教育现代化有何意义?
王馆长: “三通两平台”任务的形成,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离不开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与特点,离不开各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十年的工作、目标任务以及“2020中国数字教育行动计划”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在十年规划颁布之后,如何确定一个能实现、好记忆、能上口的目标和任务,显得非常重要。这是直接的背景。技术发展趋势是第二个背景。宽带泛在网络、交流社区、内容开放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这些技术映射到教育领域,出现了新一轮的应用,如开放资源、教育社区、智能交互等。这些技术正在改变或预示着人类教与学的变革。在技术的推动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探索,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提供了宝贵经验。基于这三方面,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亲自领导提炼了“三通两平台”的发展目标。“三通两平台”和我们的十年规划、十年目标紧密结合,是对十年规划的前五年目标任务的高度凝练。它承载着加速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加速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尝试融合,推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三通两平台”任务的提出,对于在短时间内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各方面力量,集中精力打好教育信息化应用上水平这一硬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面旗帜也是一个动员令。
记 者:作为“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的总目标是什么,“三通”与“两平台”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来实现?
王馆长:“三通两平台”可以简称为“三通工程”。“三通”是目标,“两平台”是为“三通”服务的支撑系统。其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各级各类学校接入宽带并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与学习环境;“优质资源班班通”――形成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将优质资源送到每一个班级,并实现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位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之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部将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校校通”通的不是一般的网络,而是宽带网。“班班通”通的不是多媒体设施,而是优质教育资源。“人人通”通的是实名制的网络教与学环境。这三者“宽带通”是基础,“资源通”是关键,“空间通”是方向和机制。有了空间可以促进师生经常性地应用,促进基于经常性应用的数据挖掘,以及由此带来的个性化服务,而这些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本质要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将作为支撑“三通”实现的重要措施,边建设边应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应用驱动和创新机制是推动“三通工程”的关键工作思路。国家充分依托国有大型电信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资源中心,汇聚各方面优质资源、提供教育教学应用服务,把国家优质公益性资源免费提供给广大师生,并以此示范、引导和推进“三通”。教育部也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资源与服务,组织开展多种模式的资源应用。教育部确定在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中央、省、市、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覆盖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籍、营养餐、教师培训、校车、校园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和支持。近两年将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资产等信息入库,并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
记 者:中央和地方的资源怎样对接,如何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可持续发展?
王馆长: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充分依托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利用云计算等技术,逐步推动与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和企业资源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共同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为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搭建起网络交流、共享和应用的环境。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新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资源共建共享新模式,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资源建设投入,采取组织开发与征集评选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各地也要结合本地实际需要,加大紧缺型公益资源、特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力度,完善资源共享服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各地、各企业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共同构建中国教育云。
具体来说,第一个机制:企业竞争提供。大多数一线教师喜欢同行共享的资源,来自教学实践的资源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从整体来讲,还需要系统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包括软件系统和应用服务来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只有在平台或在工具层面才可以真正帮助教师和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统一规范,统一标识,多级服务,共享沟通”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教育云建设的基本思路。我们希望通过开放接口,实现和企业、地方平台的互联互通,共享用户。同时,还希望为企业服务,减少企业多层审定。实现这个目标才有可能推进机制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投入资源建设。第二个机制:政府评估准入。通过平台建设一套评审标准,建设一套专家评审机制,同时与用户评价相结合。期望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一个最大范围共享、保证师生基本需求的服务平台。各地也要与教研、教学评价结合,提供满足不同的个性化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第三个机制:学校自主选择。学校按需选用,实际上,地方政府和学校、教师,应该成为选择资源的主体。这是机制创新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机制创新方面,我们还在研究政府应该提供什么样公益性资源,不同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标准。同时要研究学校资源使用经费应如何从教育经费中给予保证。
2012年12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开通,定位是“汇聚资源,提供服务,指导应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该起到枢纽的作用,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应该共享基础设施、共享优质资源和应用。今年,我们将会继续提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应用,逐步形成以共用服务平台为引领、以学校应用为主体的、以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参与为支撑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新格局。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把握三个方面,第一是把平台做好;第二是把各地的应用开展起来;第三是怎么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为大家服务。新格局的形成需要我们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汇聚资源的应用,二是开展评审、评价,三是激励机制,激励教师和企业。
记 者:如何通过“三通两平台”实现优质资源落地,推动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王馆长:第一步,我们要在32个地区(以县为最小的单位)试点,开展以边片应用、日常应用为目标的规模化实验,总结经验。第二步,探讨与区域平台的接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探讨公益和平台的增值型服务,促进根据不同需要来实现优质资源落地。第三步是系统培训。教育部要求我们尽快对整个电教系统开展全员培训,进一步深化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修订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以适应“三通两平台”的要求。教育部在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其中信息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现代化指标会从督导的角度去落实。现在“三通两平台”将会在下一步教育督导中落实。
“三通两平台”会从两个方面实施,第一是国家层面的号召、宣传和推广,地方的组织实施。第二是教育部通过工程或示范试点来推动。从全国范围的情况来看,“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任务依然很重。2011年,中小学带宽在4M以上的不足20%,地区差异非常大,北京到达了87.5%,有些省不到5%。因此,教育部提出各地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运营商的作用来接入宽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很多地方都做了试点,比如贵州、甘肃。广东肇庆就非常好地发挥了运营商的作用,以低成本发挥多个运营商作用,实现了学校宽带接入。“优质资源班班通”,前提就要把网络基础设施通到多媒体教室。所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今年重要工作。我们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一方面存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设备老化,另一方面也存在设备闲置等问题。在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的支持下,今年中西部地区30%以上的教室能够改造为多媒体教室,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有了多媒体,班班通就能够把优质资源通过教师空间送到学校、教室,送到每位教师和学生的手中,这个指向是非常明确的。目前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网络资源非常多,但是优质资源不多,特别是免费优质资源不多。二是教师和学生共享的资源数量比较大,但是系统化、系列化不够,不能够支持完整教学过程,不能够支持多种学习方式。三是智能化资源开发推广难,应用更难。没有应用案例学校不敢用,但产品和服务试用机制没有建立,低水平重复建设状况转变的阻力很大。学习空间人人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要形成一个倒逼机制,促使教师带领学生应用,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记 者: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
王馆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是推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和重要举措。多种形式的资源服务,能够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质量。社会各级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是短期内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比如北京的数字学校,它解决了系统化学习的问题,相比以前的资源,虽然说形式单一,但是学生可以进行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成体系的课程就可以解决系统学习的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优质教学走向了每名学生,这就可以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当然,除了讲授之外,可能还要鼓励其他形式的学习,比如说智能化的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这些都直接和信息技术平台、信息技术软件、信息技术资源直接相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帮助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活。我觉得北京数字学校已经开头,从目前情况看,许多方面,如拍课、录课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北京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的整个思路正在向着“三通两平台”方向发展,是可喜的。
篇9
首先,我想讨论一下教育信息化在实现过程中间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对于发达国家我们主要是借鉴其经验。
从联合国教科文角度来讲,我们用关心教育本身的使命来考察教育信息化的潜力。一般从三个宏观的角度来考虑。
第一方面是教育机会。信息技术到底能不能给全民提供受教育机会的发展。
第二方面是教育质量。信息技术是否真能促进学习的质量。坦率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通用的数据,证明信息技术促进了课堂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三方面是教育公平。信息技术是否真的能够促进教育公平,能够给欠发达地区能够受教育的机会。
我们必须考虑到构建知识的阶梯,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创造。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宏观应用,要求要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课堂融合,以及相关政策的规划。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的近200个国家的情况,关于这些问题仍然是处于徘徊阶段,中国的教育情况也不例外。
不容忽视的五大挑战
我本人曾经和40多个国家的教育学家以及众多教育制定者讨论过相关问题。我们总结了教育信息化的五大挑战。
第一,教育信息化的成本问题,包括持续的更新。互联网在不断发展和更新,现在又有了4G,这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商业驱动,是商业部门在推动教育部门走。教育部门到底应该怎么办?
第二,能力问题,包括政策制定能力问题。
第三,教育公平问题。信息化是不是真的考虑了欠发达地区的需要。比如在普洱,许多教师没有电脑,常常是多人共用一台电脑。
第四,内容质量问题。信息技术加速了内容的分享,优化了内容的产生。实际上,信息技术也混乱了内容的产生。教师面临着内容选择的问题。内容本身的质量也是一个问题,因为MOOCs发源于全球的精英大学,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是,精英大学的联盟产生的MOOCs。而当越来越多的二流和三流大学加入进来时,就已经不是传统的MOOCs了。事实是,只有像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样的精英大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五,教育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不光是内容的质量,还有到底怎么界定学习质量。现在教育质量有很多新的趋势,基于能力的教育质量界定,还有一种呼声是,从原来的为上大学的教育转向为了工作和就业的教育,现在大学生失业非常多。因此,怎么去鉴定学习过程的质量?
韩国一直是全球教育信息化领先的国家。2010年韩国提出一个全球最领先的政策,即所有学生上学都要背着平板电脑。这个计划听起来很美,然而,2011年韩国政府自己取消了这个政策。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是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因为很多教材都放到网上了,这意味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们在网上干什么,家长根本没法监控。
其次是近视率上升的问题。基于这两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原因,韩国重新规定不取消纸质教材,同时要求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学生仍以纸质教材学习为主。
切实帮助成员国进行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基于这些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致力于推进各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帮助成员国充分驾驭信息技术为全民服务的目标,信息技术可以产生好的效果。我们将趋利避害,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五大基本功能,基于五大基本功能以及有关的核心领域,我们来规划相关的信息化项目,包括政策制定、咨询和评估、教师信息能力培养、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资源开放,等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了一个政策工具箱,目前已经组织了20多个培训活动,我们在亚太地区已经覆盖了2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会经历全程的政策制定的路线。
首先是帮助这个国家成立国家委员会和领导小组。我们一般召集这个国家所有跟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司局长,从基础教育、师范教育到财务司等各个部门,每个司局出2到3个人,培训5天,他们能够拿出自己国家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的草稿。我们甚至给他们提供财政资助。我们提倡一种全民参与的模式。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一般会帮助成员国去通过教育信息化政策或者中长期规划,做出财务安排。我们有时候甚至帮助组织教育信息化的会,把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企业界等都请过来,同时帮助他们完成募捐。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谈的是教育需求,然后分析信息化的诺言,结合他们的准备程度。因为每个国家的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是不一样地,所以我们会帮助他们去掉那些对他们来说不现实的目标,最终确定整个教育系统的规划。
我们会给各个成员国提供一个政策制定工具。究竟要达到什么水平,让他们自己去衡量,比如是否给全体国民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受益机会。另外,我们都在谈教育质量,如何界定教育质量呢?界定完了挚友,又怎么分布到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怎么去考察信息技术的潜在应用?新的技术应用对于教师可以满足哪些需求?你们的教师做好准备了吗?有相应的职前教师培训吗?等等。这是一个大致的指导框架,下面会有很多更细的指标,能够真正而切实地帮助他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设定了一个教育信息化衡量的指标,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各个成员国制定他们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监控指标。
篇10
1.1相对落后的专业技术水平
林业调查需要先进行地形调查,如地形图的判读、地物判读、地貌判读等,在调查过程中会使用到各类设备,如罗盘、GPS、测高仪和夹板等。需要技术工作人员明确各类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点,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在操作设备时一旦出现失误则会引发后续问题。当前林业调查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其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调查规划工作涉及的设备不齐全且设备不新,部分地区的调查设备过于陈旧,使得调查规划工作受阻。
1.2缺少专业教育
因为林业调查规划对于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较为严格,但是专业的林业调查教育培训机构较少,不能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部分企业的管理者也不注重员工能力的提升,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没有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员工交流等,所以才会造成人才的流失,使得林业调查工作技术人员短缺。1.3监管力度不强目前我国林业发展受到了市场发展的限制,很多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受到了外部不良风气的影响,林业部门需要提高监管力度,实现对于林业发展规划工作的跟踪管理。但是就林业发展工作整体规划来说,需要就当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管控。
1.4技术设备落后
在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会使用到多种设备,设备的工作性能以及测量结果会对林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若是使用错误的数据,会造成林业规划不合理,影响林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利于林业的长远发展。
2林业调查规划优化对策
2.1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2.1.1GPS技术的应用
由于森林的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很多树木被遮挡,信息难以发送,传统调查技术中人工探测得到的信号也很难向管理基站传递,应用GPS技术后,借助卫星来完成信号的传递与功能质量发出任务,在传递稳定性上有明显的增强,并且不会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对调查工作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可以结合GPS的工作数据结果改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现状,提高工作效率与数据精确度,较为常见的为GPS自动采集样地坐标、定位等功能。当前,在采用GPS辅助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掌上电脑、e-trex手持机和信息传输技术,其对于划分林区边界和计算林区面积等均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实现对林业发展的全面监管。
2.1.2TM卫片技术的应用分析
TM卫片技术综合了计算机系统以及卫星系统的技术优势,直接将调查现场的森林区域影像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工作人员更方便观察。该技术能够在显示阶段区分土壤、植物、水汽,显示不同的颜色。技术应用期间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内容,例如在时间上的误差,结果误差的减小等内容,确保技术能够在规划设计阶段得到高效利用,这样可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
2.1.3SPOT-5影像技术的应用分析
SPOT-5影像技术涉及的相关遥感数据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工劳动量,加快了整体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SPOT-5影像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需要做好影像的前期处理,如正射影像校正处理、影像融合处理以及影像增强处理;SPOT5影像目视解译,主要包括建立解译标志、目视判读及小班勾画和小班属性信息的填写;野外核实建立,包括:野外实测和样区野外核实与补测等。
2.2加强人员管理机制建设
当前我国林业部门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员工分工职责划分不明确,对此,可以在政府的领导下,分别建立林业调查、规划和设计部门,各司其职,同时建立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增强部门之间的互动性,这样可以使得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
2.3强化监督,科学管理
我国林业发展规划的相关法律政策不断完善,但还需要林业部门强化法制意识,并且将其深入贯彻到林业发展或者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等各个方面,在林业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私有林权问题处理,可采用适宜的法律手段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在此阶段需要注重法律问题的解决,以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否则会引发很多法律纠纷。目前我国林业法制规定并不完善,且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执行力度不高,使得很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引发了很多后续问题和经济纠纷。对此,需要加强法律建设维护地区的正常秩序,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只有基于法律规范的要求下和严格的监督管理下,才能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权益的统一与保护,这样才能推动林业的发展,提高林业经济价值。
2.4完善设备
另外,林业调查与规划工作的高效进行依赖于先进的技术设备,这就需要加强经济投入,定期引进新型且技术发展成熟的仪器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作为林业工作者,需要时刻关注技术方法的革新,提高调查仪器的精确度,并加强研究力度,研发更多的高新设备。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注重调查规划与设计科研任务的完成,通过科技创新优化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模式。当前多媒体技术、数据统计技术、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技术和3S技术均在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工作人员需要注重日常工作经验的总结,加强数字化管理,以转变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做好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根据当前的林业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综合林业部门的内外影响因素,加强管理和监督,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梁永顺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