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考能力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考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思考能力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独立思考能力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独立思考指的是一种洞察力思维,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只有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自己找到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大学生作为已成年的个体,应当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由于我们教育制度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受到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在从相对封闭的高中进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载体,让缺乏独立思考的大学生变得茫然。

1 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1.1 对外界的依赖性

现在的大学生,在娱乐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主见,然而涉及到专业选择、就业、深造等对他们的将来影响比较大的事情时,就变得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甚至不知道都有哪些选择。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大学生对外界的依赖性太强。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学习课程的安排都是学校、老师做的,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他们很少思考学习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知识将来有什么用。绝大多数同学学习只是为了能考上大学。即使考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选择哪个学校都有可能是家长代劳。这种培养方式形成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惯性。进入大学后,需要学生自己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自己规划将来的学习目标,自己考虑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时,他们往往变得无从选择,无法做决定。但毕竟,当今的大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点,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面对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时,他们首先会选择从外界获取相关的信息,从网络上吸取别人的经验。这本是无可厚非,因为从外界获取信息,参考别人的经验也是独立思考的一个前提。然而,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别人的选择往往成了学生们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很可能是不合理的。例如,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比较关心将来的就业,就问他们高一级的同学,高一级的某些同学告诉他们某个专业将来就只能干某个职业。然后问的学生就向老师倾诉,说他们专业没前途,将来只能干某个职业,他对这个职业不感兴趣,所以觉得学习没兴趣了。这类学生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典型代表。首先咨询对象的选择就没考虑清楚,咨询就业问题却选择向没毕业的学生咨询,得到的反馈信息肯定不合理。其次,别人给出答案,都不加以考虑就信以为真,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独立思考,最终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可见对外界过度的依赖往往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又往往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热情,进而导致学习成绩的滑坡。

1.2 “自我中心”的个性

强烈的“自我中心”同样会导致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90后”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强烈,自信并崇尚自由,同时也十分自我和功利。信息化时达的网络、电视、报纸等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任何事情。然而泛滥的网络、媒体并不都能准确地传递信息,甚至被故意掺杂诸多负面信息。当学生习惯了从这些渠道信息来判断事物的时候,他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出现偏差。但是,他们唯我独尊,认为学校的规定,政府的宣传才是对他们的束缚。时代独有的叛逆使得他们愿意不假思索地相信他们认为“绝对自由”的网络宣传,而不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判别自己所见所闻。这种“自我”造就了个人主义,造成了责任感的缺失。混淆了固执己见与独立思考的内涵,违背了独立思考的真正含义。最终会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偏颇。

1.3 “随波逐流”的思想

随波逐流思想也是造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学习场所。学生要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生活,就要学会自我管理。然而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事、班级的事、学校的事都漠不关心。班长、辅导员一遍遍地催他们才勉强把事情处理掉。平时的学习生活随波逐流,看别人怎样做,自己也跟着照做,不管事情好坏。从而导致了现在大学校园里旷课以宿舍为单位,迟到以班级为单位,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怪现象。这些同学不会独立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不会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让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紧张忙碌的大学生活变成了消磨时光的游戏。

篇2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质上是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学习与创新的实践活动,它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人类的今天有赖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

二、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大学扩招后,相当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欠缺学习主动性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时发现,学生开始都挺茫然,有热情,有想法,却不知从何下手,怎样去获取更多的资料。而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必然经历大量的新知识学习、构思设想和实践三个基本过程。在经过科技创新活动锻炼之后,学生们在查阅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分析、整理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方面大大提高了,这是学习前沿科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整个创新科技活动过程中,就选题与开题、项目分析、实践动手操作、撰写科技文章以及申报专利等多方面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为日后增强其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2.培养大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团队意识不足、合作精神不够的问题。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申报、立项,都会与校外、校内多个部门与人事进行沟通,凭一己之力做好这些工作是不可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既应尊重并激发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又需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把科技活动做实做好。如何处理个人与创新团队的关系是每个课题组成员都要面对的问题。现在社会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学生个人知识是否全面、技能水平是高还是低,还特别看重该学生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能不能与人良好沟通。经过科技活动的锻炼,将大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

3.科技创新活动有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实践动手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最好能接地气,就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将学校发展及当地的企业、市场结合起来,力求选题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国家设立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等,以及各省市及高校为层层选拔参加国家级比赛而设立的各种科技活动平台。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在校园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必须有设计作品才可以参赛。这就要求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动手做出模型或实体来。这促使学生去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经常到企业、到市场寻求解决办法。学生在反反复复地研究、制作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4.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首先,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逐渐培养正确的思考方法。其次,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在科技活动中,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自然规律,学生学习、积累经验,追求创新活动的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三,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科技创新活动中,学习、研究、动手操作等等,这些过程都是很辛苦的,甚至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会非常苦恼,且一般会经历多次失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第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创新活动是群体的活动,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出去交流或比赛,学生为了维护集体荣誉感而顶住巨大的压力,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为集体争得荣誉。我校在每年的省级大赛中屡屡获奖,学生们都特别自豪。

三、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良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准确定位,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

各高校办学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科研型的高校和教学型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及参加人数不可相比,实验室的开放与利用,科技活动经费的支持,都不相同。通过宣传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如竞赛、讲座,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和认识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自身完善和对学风建设的积极影响,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加入创新团队。高校应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当地发展需要,合理选题立项,最好能使科技创新活动的立项具有延续性。创新团队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为科技创新团队配备德才兼备的老师,不断提升创新的科技含量,使学生体会到课本上得来的知识终是浅,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效用。学生团队应有梯队建设发展的意识,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施行分层教育培养,如一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兴趣培养,加以引导;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逐步介入课题活动,从认知、有兴趣开始进入有思想、有目的的实质性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在专业知识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开始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开发,由此形成一个不断更替、良性循环的创新团队。

2.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团队活动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基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创新基地既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实践学分等形式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竞赛活动以逐步发展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科技开发中心。全校实验室都可以作为创新活动的一部分向学生开放。在创新基地,成立以相关主管领导组成的基地管理组织,负责对外联系和宣传工作,制定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评审专家队伍、指导教师队伍和创新学生团队。基地还应配备日常管理的专职人员。加大基地的硬件投入,争取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建设,同时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针对专业学生的需要,分别建有两个科技活动中心,分别由相关的两个二级学院单独管理,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希望学校考虑整合两个中心,形成一个综合性质的科技创新基地,集中建设。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设计和竞赛设立一套规范、科学,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如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以及综合考虑指导教师如评职定岗各方面的考核方式方法等。奖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有助于创新科技动的良性发展,利用得不好、不合理,势必打击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是学校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鼓励和认可,对学校学风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看到科技创新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对后续的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现我校对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团队中的成员采取的是物质奖励和减免一门课程的考试的办法,笔者认为后一条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对免试课程的性质是否有规定,是全部课程范围内任选还是有条件的选择?因为免试很可能会使学生学习免试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现学生挑选免试的课程往往不是其学得好的那门课程,而是专业知识难度较大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性学习的完善需求,对学生个人反而是不利的,在同学中更没有起到其应有的榜样示范作用,更有可能产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享有特权的负面影响。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希望学校在工作成绩考核、工作量核算及评职定岗时给予适当地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四、结论

篇3

近些年高等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综合实习改革实践较为普遍,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研究以此为依据,通过对上述课程综合实习效果进行分析,明确出该综合性实习课程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提升作用,以期为进一步明确林业院校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改革提供重要的方向。

关键词

林业院校;专业课程综合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林业院校作为以培养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学校,在服务国家林业生产、社会生态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不同学者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改革提出了诸多建议和意见,逐步对专业课程的综合实习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认知。不同课程结合在一起开展实践实习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综合知识的掌握。本研究基于高等院校主要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模式,探索其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大学生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改革,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研究成果逐年增加

通过对2002-2015年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主题“课程+综合实习”检索,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诸多学者对于课程的综合实习积累了较多的研究文章,特别是近些年不同学者对于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的研究成果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图1)。

2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效果分析

近些年,国内学者对高校中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开展的综合实习进行分析,如生态学[1]、生物学[2]、资源环境[3]、森林防火[3]、土地利用遥感变化检测[4]等课程。课程综合实习通常的做法是将同一个班级的不同课程(一般在同一学期学习理论课程),进行资源整合,较好地实现不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以及完整性,较好地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然而,针对前人有关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发现:如果实习中所开展的教学内容不能以学生需求为主要导向,其效果往往表现较差,同时,如果实习中缺乏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也不能较好地激发其对于综合专业知识应用方面的兴趣,此外,学生在开展综合实习之前,对于实习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也会对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当然,对于实习成绩的评价仅依赖于老师单方面评价以及结果评价,尚缺乏同学们相互评价以及过程评价等,均会对综合实习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往往在大学生学习完基础课程、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因此,专业课程综合实习如果仅是某几门课程的简单综合或者简单混合,并不能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提升具有任何意义或者效果。就植物保护专业而言,新疆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开展了“普通植物病理学”与“普通昆虫学”的综合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5]。塔里木大学则开展了“农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昆虫学”的综合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6]。上述综合实习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更好地促进其走向社会,更好地提升就业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任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也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实践基地等地方的形象。

3专业课程综合实习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重要人力资源,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机构,教师作为重要的培养主体,在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国内各大高校所开展的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改革,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对于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地促进了大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当然,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又对其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我校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所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来看,不仅不会对其课程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更好地激发了其对植物病理学相关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其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由于专业课程综合实习一般以相同学科、相近方向课程为主,这就较好地实现了相近课程的交叉,较好地促进了相关科研内容的相互结合,有助于开展后续科研工作。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相关的实习报告,教师评定成绩,该课程结束。作为一门具有较多相关理论课程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实习课程,针对实际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具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尚缺乏进一步的科学研究,针对在实际生产上所发现的问题,也缺乏必要的科研、教学经费支撑,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开展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改革建设过程中,如何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科技创业为主要导向,如何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而较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升,仍然是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迫切解决的问题。

4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的改革方向

近些年诸多高校对于专业课程综合实习开展了较多的实践教学活动,已经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1)尚未建立以学生需求为主要导向的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角度来看,仍然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2)尚未确立以个性化教学为主要模式的专业课程综合实习模式,依然按照平均分配的制度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分割,严重地破坏了学生对于个性化需求方面的要求。(3)尚未建立以“老师评价+学生互评”为主要评价模式、以“实习过程+实习报告”为主要评级标准的评价体系,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开展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的积极性。(4)尚未开展对于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结束后,就在实习过程中所发现问题开展科研、教学经费资助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严重地制约着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学生需求”“个性化教学模式”“评价标准制订和完善”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等角度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以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专业素养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本良,章家恩,孔旭晖,秦钟.基于问卷调查的“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2):93-96.

[2]杨文权,寇建村,慕小倩.高等院校生物学综合实习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生物学杂志,2015(3):96-99.

[3]王数,李保国,吕贻忠,张洪军,郭淑媛,王国安,等“.资源环境野外综合实习”课程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4(1):63-66.

[4]李刚,潘励,潘斌.土地利用遥感变化检测综合实习课程的建设与创新[J].测绘科学,2014(5):161-164.

[5]王丽丽,日孜旺古丽•苏皮,李克梅,赵莉“.普通植物病理学”与“普通昆虫学”课程联合实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48-17949.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实验能力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36-02

一、前言

大学生实验能力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和创新性实验能力两个方面。它要求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始注重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实验能力仍较弱,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际脱节、动手操作能力欠缺、创新创造能力薄弱等。

二、大学生实验能力差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

科学实验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将来要从事科技工作的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长期存在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教育教学始终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进行,实验教学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得不到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学生依旧保持着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自身实验能力的锻炼。他们放在实验课上的精力很少,由于缺少预习,往往在进入实验室前都不知道实验内容,一切都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无法真正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有些甚至连仪器如何使用都没有弄明白,靠抄袭实验数据蒙混过关。

(二)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不足

很多高校在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实验队伍的受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实验队伍的人员编制数量受到限制,一个实验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往往比较繁重,而他们的薪酬待遇却相对较低,且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难度相对较大。这些学校政策层面的限制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很多教师在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工作以外,往往会将一部分精力花到与实验教学并不相关的科研上去,而对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等投入的精力则远远不够。

(三)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

虽然很多高校近年来加大了对教学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但仍远远无法满足创新型实验教学的需求。很多教学实验室的设备台套数不足、更新率低、且配套不齐全,往往只能满足演示型、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开设,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出率则很低。在一些作为创新型实验教学主要承担者的专业实验室,这一现象更为明显,由于紧扣学科发展前沿的关键性仪器设备的缺少或台套数严重不足,很多与之相关的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无法开出,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无法真正得到锻炼。

(四)课外实验教学管理不完善

课外实验教学是创新性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很多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进行课外实验教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类课外实验教学方式的管理较为松懈:为提高科研训练计划的参与率,在项目的申报立项上把关不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监督不力,很多项目都是要到结题了才匆匆开始做实验,草草结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实践基地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生很少有机会长时间在这些实践基地接受系统的实践锻炼,很多实践活动都被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所替代。

三、提升大学生实验能力的途径

(一)纠正错误观念,提高学生对实验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纠正实验不重要的错误思想,引导学生改变旧有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实验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在新生实验教育中就应告知学生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区别,强调实验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一开始就将实验学习放到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的位置。各专业要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增加实验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建立以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实验考核绝非只是上交一个实验报告这么简单。此外,可以通过参观、交流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承担重要科研任务的重点实验室,与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结对、交流,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转变学生对实验的消极心态。

(二)转变教学思路,倡导“以学为主”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重新梳理“教”与“学”的关系,实验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基本思路是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即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载体。

教师主要承担引导和鼓励的角色,应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确保实验的可行性。

(三)注重软件建设,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验队伍

高校管理者要转变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逐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加大对实验队伍建设的支持与投入。要注意实验教师数量与实验教学任务相匹配,注重实验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的优化,引进一些年轻、高学历的专业人才来充实实验队伍,同时也允许不适宜实验岗位的人员流出,保持实验队伍的适度流动性和动态稳定性。要注重人才队伍的持续性培养,鼓励和支持实验人员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和交流,让他们能及时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管理方法。要引导和鼓励实验人员创新,对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仪器设备自研自制、实验教材编写等要在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

(四)加大硬件投入,建设设施完备、开放程度高、紧扣科技前沿的实验室

高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保证实验仪器设备的齐备、完好和及时更新,确保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有较高的开出率。对于常规仪器,要确保与实验学生数量相配套,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操作。对于台套数较少的高精尖仪器,可进行分组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仪器操作,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是提高设备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应循序渐进,逐步推行,并与实验预约系统建设同步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使仪器设备利用率达到最大化。科研反哺教学是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的巨大助力,要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资源投入到实验教学中,科研实验室也可向本科生开放,让学生能学到最新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提升课外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课外创新性实验学习

课外实验教学应以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同时依靠学科的科研实力,充分发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应建立一整套规范化的课外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严格依规管理,牢牢把关,促使学生摈弃懈怠散漫、临阵磨枪等不良实验习惯。不能因追求科研训练计划的参与率而降低评审标准,申请项目应有一定的淘汰率。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激发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要倚靠学科雄厚的科研实力,调动教授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教授与本科生结对,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和实验环节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大学生的实验能力需要教育者转变思路,以鼓励创新为宗旨,以高素质实验队伍建设和紧扣科技前沿的实验室建设为基础,以课堂实验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规范和提升课外实验教学为抓手,提高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滨,王芳等.大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94-195.

[2] 贾福全,权松.浅谈大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6):139-140.

[3] 郑桂容,孟桂菊.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实验能力[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3):14-15.

篇5

关键词: 创新视野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措施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环节,更是大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完善教学体系,优化大学生的知识构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我的价值和在社会中的责任,多方面提高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来相关研究,虽然在实践的内容、形式和体制优化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其应有作用的发挥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前期筹备流于形式。

高校作为先进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宣传工作正不断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形势日趋严峻。面对社会实践宣传,一些高校仅仅注重宣传的发动,却忽略了实践过程中的规划、指导、跟踪。有些高校对外宣传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没有好好策划、执行社会实践,颇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势。此外,许多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前期准备和宣传过于单调,缺乏广泛性、针对性、吸引性和感染性,有“虽上传而下不达”之态。

2.思想认识缺乏重视。

对于社会实践,许多大学生对其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目前以书面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下,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有所抵触,不积极参与,更有甚者不参与其中。高校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推动者和监督者,应做好引导、支持的工作,然而部分高校管理者却仅仅将“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创新实践”放在口头,并未以实际为出发点,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出榜样。由于长年以来,面对各级教育部门下达的社会实践的指示,部分高校的管理者产生了宣传倦怠和实践疲劳,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为学生的权威所应具备的号召、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再者,虽然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社会实践的实际意义,但是由于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意义和认识存在着理解上的偏见和偏差,使得他们不能全面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3.实践内容脱离专业。

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然而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却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成长特性、专业特点和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环节相对抽象化、概念化,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进行对照。社会实践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感性和理性双重认识的契机,然而部分高校因循守旧,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实践化的积极性和时效性,造成了学校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脱节。

4.实践指导力度不足。

随着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培养新型优秀大学生的重要举措。但是,从现实层面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来仍然有许多高校并没有将社会实践板块正式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这就导致了这些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研究和宣传力度的不足。二来很多学校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划拨专项资金,而许多单位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怕花钱、怕麻烦,这便导致很多活动需要学生、老师自己负担部分费用,使得许多原本学生参与热情较高的社会实践项目不了了之。有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对社会实践板块的教育计划,在实践过程中却忽略了实践的制度化、科学化及规范化要求,这使得许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导致实践意义大打折扣。

5.成效考评表彰粗糙。

我国的许多高校暂时还未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的实践过程、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建立科学的、质与量双向分析的考评制度。与此同时,对参与和指导的教师的表现能力也缺乏一定的考评体系。这就导致了包括指导人员和实践人员在内的实践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降低。而当下众多学校依旧以重点实践团队为主力军,着力追求某几个点的影响效应,在表彰和考评时也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倾向,久而久之降低了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性的措施

通过对其实践意义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意识尚且不足,学校相对重视欠缺,对社会而言,则是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设施。对此,我们可以从完善相关措施,加强教学重视,以及实行相关的政府政策等方面出发,提出有规范性和实效性的优化措施。

1.与时俱进多元融合,广泛宣传发挥导向作用。

为积极应对当下高校宣传社会实践活动手段单一、关注度不足的态势,积极寻求一个创新的模式,全面动员、广泛要义的错误,要一改以往“口令式”宣传的做法,积极探索各种新型宣传模式,拓宽宣传途径是十分重要的。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政府及企业的价值传递者,应该避免仅注重宣传的发动却忽略实践的真正渠道,力求宣传形式多元化,结合现代多元文化,将宣传做到“点、线、面”多层次的结合。同时应加强与校外各传播媒体的接洽,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此外,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思想和实际的双重保障。例如,积极推进新媒体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借助多元化媒体的力量,广泛传播信息,进一步扩大高校社会实践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面对信息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各高校应及时对学生周围存在的错误观念和腐朽思想进行拨乱反正,充分发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科学理论导向功能和拓展素质教育实践功能。

2.以人为本引领思想,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丰富其科学文化知识外,更要用优秀的思想武装其头脑,而仅靠课堂授课教学环节很难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和领悟到其重要性。因此,社会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充分感受优秀思想品德对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越来越被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视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榜样育人、情感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为出发点,举办形式多样的一系列相约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活动,通过校内校外相互结合的模式,切实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实践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深化课程创新改革,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均是当代优秀大学生所需要接受的用以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途径。面对当下社会实践的内容缺少针对性,实践脱离专业等的问题,当务之急是了解校情、民情和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建立完善的课内外教育实践体系。各大高校应该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将实践和教学相结合,改变高等教育偏重理论教学的现状,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积极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成绩纳入课程综合成绩的考核指标,以改变长期存在的过度偏重理论教学而致使其“独占鳌头”的现状。借鉴国外社会实践经验,加快各高校校内技能实践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建设进程,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结合专业特色与实习实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完善技术,改革创新,传承学以致用的思想,将所学知识真正用到实处。

4.多方参与通力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政府和社会应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各自在高等教育及社会实践中的角色,分清权利、义务和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通力合作,保障、监督和指导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确保其实效性。贴合当下市场竞争机制,以双向受益为宗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加强学校、政府、社会等之间的联系。例如,高校层面应该加快社会实践纳入教育计划的进程,而政府部门应该主动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并转变职能,由管理者的姿态转变为协助者。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各高校现状,从实际出发,依托学校、企业、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多层次、多纬度地有效整合资源,强有力地巩固社会实践作为联系、沟通、协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5.榜样引领活化机制,完善考评表彰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对实践成效的考评表彰依旧粗糙,对何时评价、如何评价学生和指导老师的社会实践成果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方面这是由于社会实践本身涵盖面十分广阔,评价体系很难做到统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实践类型和形势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评价评判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了。因此,各高校在着力于建立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社会实践教育管理体系及运行保障机制的同时,应该注重针对实践的质与量的长效评价机制,多方面考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在积极引导重点团队实践的同时,高校应该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其榜样的意义,利用重点团队带动普通团队、普通个人,以面带线、以线带点,全面激活社会实践的多层次、多维进行,保证社会实践在高校中的活力和价值。高校有关部门及时做好信息的采集和反馈,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将社会实践项目作为考查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的指标,并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保证社会实践的自我驱动和长效运作。

三、结语

从完善实践规范化角度来说,随着实践的场所基地化、内容科学化的落实,当代大学生实践的规范化、多元化、科学化进程将加速发展。而这些趋势在带给大学生更高的生活姿态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刘海存,朱兴同.论权威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2012(1):61-63.

[3]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周挥辉.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46-47.

[6]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2):47-51.

[7]贝丽静.政府职能缺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2(11):239-240.

篇6

【关键词】移动平台 英语学习 能力提高

一、前言

英语是一直伴随我们学习成长经历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在上了大学之后,非汉语言文学类的专业对语文的学习已经很少了,而众多文科类的专业,也已经告别了数学的学习。只有英语,无论你是学习什么专业的,对其的要求都很高。很多用人单位,也明确说明了只要通过四级或六级的毕业生。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灵活的大学时间安排。只凭老师上课讲,学生能够吸收到的知识也已经很少了。现在,对于大学生而言急需的就是寻找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有关英语方面的学习能力。而结合现在的技术水平的发展,通过移动平台进行英语方面学习的技术已经成熟。本文也是想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思考和改正。

二、大学生利用移动平台进行英语学习的不足

1.英语学习的效率低下。很多大学生因为刚上大学,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加上利用移动平台进行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与之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学习的效率并不高,打开手机后,也可能只是看看微信,刷刷微博,或者玩各种各样的手机游戏,而真正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这样的话,只能是白白浪费时间,学习的能力不能有丝毫的提高。而且还会有一部分的同学,认为自己打开手机就是学习,而忽略了学习的效率问题。可低效率的学习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对于处在宝贵人生期的学生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2.移动平台的选择错误。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移动平台开发的开发商也有很多,进行英语教育类学习的也有很多。而很多大学生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没有进行很好的对比,只是草率的选择了页面比较漂亮或者是操作比较顺手的。但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准确性确实十分重要的。很多移动平台的开发商并不是长期进行英语专业教育的,他们的英语学习教育很落后,学习资料也很陈旧,并不能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英语学习形式。在进行语法讲解和单词解析时也有很大的可能出现错误。所以大学生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到开发商的能力,综合的进行思考。

3.对提高学习能力的收效甚微。很多大学生在利用移动平台进行学习的时候,也只是机械性的进行学习。在进行听力练习的时候就只是在听听力;在进行单词记忆的时候就只是在背单词。但其实,利用移动平台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很好的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换言之,我们不能只是利用这些移动平台单纯而机械的进行学习,而是要从这些学习中考虑到要如何应用到接下来的学习中。提高自己进行英语学习的能力。

三、在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方面的作用

1.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相比于大学之前的填鸭式教育,上了大学之后,学生自己可以把握的时间更多了。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更好的进行学习,成了大学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可是有很多学生难以把握住这些时间,而是在无所事事或者玩乐之中度过了。而通过对移动平台的应用,其实就是告诉大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和渠道有很多,不仅仅是通过老师上课的讲解。同时,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的学习能获取到的知识也是更广泛和全面的。也就是说,通过移动平台进行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听多少听力、背多少单词,而是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大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时候,也会养成通过上网、图书馆查询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摄取。而能够养成这样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更加重要而且受益更大的。

2.学习利用零散的时间。大学的时间,相比于初高中的时候更加的分散。两节课中间的空闲时间、午休的时间和社团活动之间的时间也有很多,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这些时间都太短了,很多人在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就把这些时间白白的浪费掉了。可是根据实验研究表示,如果能把这些时间都利用起来,一天只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小说的创作,一年下来都能写完一部几万字的长篇小说。而在整个大学之中,我们面临的零散时间可不止五分钟。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利用起来。但当我们利用移动平台进行学习时,其实就是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的学习。能够养成利用移动平台进行英语学习的习惯,相信也能提高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英语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满足于墨守成规的学习。我们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找出新的学习方法。而且英语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是单纯的学习会一种英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进行学习方法的学习,有效的提高自己英语学习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不被飞速发展的英语知识抛弃。而且在上文中我们也分析了移动平台对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和作用。相信未来,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平台有效的提高自己英语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Guo-ming Chen's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Combining the unique cultural attitude and learning strategy, the paper proposes an improved wa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atering for the face, and ambi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training;approach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62-02

0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外语教学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到底让学生学到语言能力还是交际能力。随着交际法的日渐盛行以及对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研究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后者。1995年,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美国外语教育标准”中将社会文化知识教学明确规定为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1]。2004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也明确了大学英语以跨文化交际为其主要内容之一[2]。然而,我国的外语教学长期以来按照传统外语教学的路子,大量讲授语法,导致了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欠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及关注的角度不同,学者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都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少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和跨文化语用能力。基本交际能力有言语和非言语交际能力、言语行为能力和交往能力之分。社会文化能力通过交际策略运用水平来体现。跨文化语用能力则包括目的语文化知识、文化常识、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敏锐性。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获得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因为学者们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所要解决的任务不同,他们提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有就是文化我族中心主义作祟,许多学者未能觉察具体模式背后的文化逻辑,导致他们认为普遍适用的模式事实上在有些地方行不通。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Gudyunst,Hammer和Wiseman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文化知识法、行为法、情景刺激法,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3]。Chen和Starosta(1998)在比较了以前各种模式后,提出了课堂模式、模仿学习模式、文化自觉模式、行为养成模式、互动模式和角色表演、案例研究、关键事件、文化吸纳、模拟等培训方法[4]。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个性品质(personal attributes)、交际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心理适应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四个维度。

Chen和Starosta所提出的这个含有四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中,每一个维度又包括了许多内容。就个性品质来说,这一维度包括自我揭示(self-disclosure)、自我意识 (self-awareness)、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四个层面。自我揭示反映个体向交际对象以公开\得体的方式展示自身信息的意愿度,它所揭示的个人信息必须是重要而且听话者此前所不知情的,这才能给对方一种真诚和觉得得到重视和信任的感觉。自我揭示被认为最能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深度和广度,表明交际者已经从最初的较为肤浅的接触发展到了更为亲密的个人友好水平。自我意识属于一种自我监控、自我审视的能力,它有助于交际者顺利地适应另一种文化。Snyder的研究发现具有高自我意识的人会关注自己在社交场合行为是否得体,注重随机应变,能够较好地控制和调节自我展示的形象,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同的要求或环境。自我概念指的是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它不但影响着整个交际过程,而且关乎个人对交际环境的认识。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自尊。在Adler和Towne看来,一个高度自尊的人更能给他人好评并且很容易被对方接受,在受到关注的情况下表现更稳定,与上司相处时感到愉快,对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能够较好地进行辩解。

Chen和Starosta认为交际技巧由信息技巧(message skills)、行为灵活性(behavioral flexibility)、交际管理(interaction management)和社交技巧(social skills)。信息技巧要求交际者不但对交际对象的语言能够很好地理解,并且要对人家的非言语行为敏感,能够识别其中的文化意义。在不同的交际环境采取采取适合的交际行为就是行为灵活性,包括体现交际者身份的语调和措词,也包括享受交际活动过程。交际管理体现话轮转换、主动开始一场谈话并能够得体地终结会话。心理适应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适应过程,它考验着交际者在新的文化中生存的能力。这其中大到如何克服文化休克,小到应对孤独感、焦虑感、人际关系摩擦和压力的化解等。文化意识涉及到理解目的文化的风俗习惯,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种自觉意识有助于发现交际对象不同于自己的文化线索,进而理解他们的文化地图,然后改变自身的行为模式与对方保持合作一致,达到顺利进行交际的最终目的。

结合这个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模式,以建成多学科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洛学院在培养自己的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

2 系统培养模式

2.1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可以是学生毕业后出国留学或工作所需要的东西,包括中国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也可以是鲜活案例,涉及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养,或者反应深层次的信仰、价值观、行为模式,等等。

2.2 培养重心 培养的重心应当更多关注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因为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其次,注意培训方式和培训层次。对于有长期在目的国居住、生活、求学的人和短期旅行或打工的人,他们的需要是不同的。所有的培训都应当以够用为原则;“够用”对于不同目的的人,内容、程度都应当有所不同。

2.3 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可以采取专题研究和系统讲授,以及情景模拟、电影等方式。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知识灌输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在具体情况下学会适合的反应。

3 结论

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和文化能力培养能够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能力,在语言教学中融合文化教学是可行、有效的。目前大学生的文化能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学生对于非语言行为所蕴含的内容掌握不够;又不善于将深层文化知识运用于同常跨文化交际。很多教师没有把文化作为一种第五维面的能力加以系统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工作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

参考文献:

[1]肖建芳.美国外语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5):5-8.

[2]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2004,(5).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能力;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941-02

Thinking about some College Student Self-controlling Ability from Graduation Project

WAN Xiao-xia, CAI Chang-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China)

Abstract: graduation project is last stop for college student to study in the campus. The paper tells us that college student self-controlling ability shows to be low, whose student's major is computer.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n, some reasons are given, and some advices are taken to improve their self-controlling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self-controlling ability; graduation project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本科生授予学士学位需要达到的要求是: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术,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1]。可见毕业设计是考核学生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2]。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有部分学生体现出自主能力较差的问题。本文针对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思考如何提高这部分大学生的自主能力。

1 部分大学生自主能力较差的表现

对于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所做的任务大多数是进行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任务书主要要求学生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并运用相关的技术加以实现,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自主能力较差,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存在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的依赖,二是对他人的依赖。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亲自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系统框架,而是直接下载网络上的共享资料,这种依赖网络的行为使这部分学生不能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

另外,大学生这一名词赋予其特殊的使命,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么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最后是学怎样做人。仅从学习这方面来讲,即读书,学习怎么读书,学生要知道如何去学习,但实际上,部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只要碰到问题就询问指导教师或询问其他同学,而不去主动思考或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过人依赖他人的心理也让他失去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

1.2 缺少自信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说:自信是一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人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念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这说明自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在大学生的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学生对自己有信心,他总会很努力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逐个解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这样可进一步激励学生去解决下一个问题,实践的深入使得学生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也对下一步的工作产生促进作用。而有些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得不够自信,总觉得困难太多,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甚至怀疑一些相应的措施,以致找出很多借口不愿意去尝试,这使得他们积极性下降、害怕失败,从而毕业设计往往不能严格按计划进度执行。

1.3 动手能力不强

工科专业的特点决定它对实践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将专业技术和具体应用联合起来,学生必须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的结果中体会相应的技术原理和技巧。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才能掌握相应的技能。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根据系统要求做系统分析、设计、动手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往往不能做到这一点。

2 部分大学生自主能力较差的原因

这部分大学生自主能力较差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这是一个长期影响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里就有“小皇帝”“小公主”的特权,很多事情几乎都是父母或祖父母包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独立自主的概念,很多事情都可以由别人做,这种观念在他的思想中慢慢地形成了,进而将其带到学习和工作中,一旦将一些任务分配他们去独立完成,则明显表现出自主能力比较差的弱点。

2.2 环境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3]显示,现在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每年都呈上升的趋势(如表1和图1所示),由于教师少学生多这样的现状,很多教师不论是体力还是脑力,负担较重。加之现在大多高校对教学和科研的重视度都在提高,相对来说,教学的质量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3 自身人生观、价值观

个人的行为取决于思想的指导,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自己的行为起到一种导向的作用。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在学业上努力学习,同时不断猎取社会科学知识来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学习如何为人处事,为以后适应社会工作做好准备。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还不是很健全,社会上由些的不良思潮,少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向“自我”倾斜,对金钱和名利看得比较重,放松了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学生个人发展起到一种消极作用。

表1 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

图1 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曲线图

3 提高部分大学生自主能力的措施

这部分大学生已经成人,很多观念和习惯已经在入校前形成,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完全定形。有时,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能力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篇9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 创新能力 学生主体地位

本项目是*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改省级立项课题“基于目标引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XJG-10-6-10)和*江西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型回转体零件形位误差精密化测量技术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大多数参与学生的欢迎和肯定。但如何安排大学生在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同时兼顾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何提高项目实施的效果,让更多大学生认可它并从中受益,最终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育模式,是高等院校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要树立大工程观,以科研为依托

“大工程观”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的关于工程教育的思想,要求工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1]。因此,在选择实验项目时要以科研为依托,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体现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先进性。顺应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了解该学科专业的最新动态。

第二,要体现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合理性。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特点,选择与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有一定衔接的项目,选题难度适中。

第三,要体现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可行性。结合教师的科研工作来选题,一方面有教师科研实力来支撑,另一方面有科研平台来支撑,使项目的最终实施有保障。另外,学校向参加实验的学生开放各类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各项设施,以此拓宽实践空间。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要树立多元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和实施,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尝试,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创新理念[2]。笔者认为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步骤和态度比取得正确的实验结果更为重要。

以本课题组为例,由五个同学组成的团队根据各自优势选择了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分为总体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数学模型建立、误差分析等五个方向。这些同学各有研究重点但同时又需要相互配合,由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尝试研究,然后定期向老师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问题、下一步计划等。而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既开阔了视野,又完善了知识结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的品质和责任心得到修炼,意志力得到磨炼,培养和提高了科学的研究态度、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3]。以本课题组为例,机械基础好的学生分配他们设计机械装置和绘图;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分配他们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学生负责设计程序等。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获得成功并体验成功,才能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要以目标为引导,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

我校测控专业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以毕业设计目标为引导,以创新性实验为平台,打破专业与部门界限,通过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与前续课程和实践环节的任课教师共同确定各相关环节的教学要求,并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有关内容的指导工作。这种分阶段负责的方法,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

另外,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建立了以注重过程为核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评价,并且加大课外实践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建立由教研室、指导教师、学生组成的“三位一体”监控机制,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与信息反馈,“三位一体”的监控机制能获得和谐的氛围和较为科学的评价。

结束语

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计划,在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利用好科研优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胆创新、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是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高校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要认真总结大学生创新性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为建设21世纪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春林.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构建高校实践教学新体系[J].江苏高教,2010(3):78-79.

[2]安勇.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3]姚文轩.运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94-96.

作者单位:罗小燕 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江西赣州

篇10

论文摘要:要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从基础性素质、专业性素质和创新性素质三部分着手,明确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提高艺术实践的力度。 

 

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校来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亟待解决和重新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独特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新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应该是高校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设计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与统一,要求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能适应社会生活、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 

一、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学科课程:一是设计基础课,二是专业设计课程。 

我们知道,设计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起到奠基作用,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在教学中的先行性与普遍性及对以后的专业课程,如广告、室内设计、书籍装帧等专业的影响力,说明了它的重要地位。 

(一)对基础课程的设置 

让基础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例如,素描课程,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内容设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把重点放在空间结构上,动漫专业的学生放在物体造型上。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不相同的,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 

(二)对专业课的设置 

强化专业特点,化整为零,让学生可以在相对完整的时间段里去体验实务,深入研究,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将知识连贯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重视实习教学,贴近学科前沿,加强实习基地的广泛性、多样性 

根据艺术设计市场需求大、更新快、时间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多去了解现代科技设计手段,熟悉传统手法与新型的材料工艺,观察设计家的表述手段,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亲力亲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二、提高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教学,倡导个性表现,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好地促使他们产生创造力,从而达到在教育活动中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标。 

在教学辅导中,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育,强调主观感受,才可能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顺其个性任其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内表现自己,感到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是一件很自然、很自由、很快乐的事。开放式教学辅导注重的是活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都能自由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开放学生的观念,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努力让学生们树立这样的意识:只要我大胆地想、设计,用我的作品表达了我的感受,那就是成功的尝试。 

为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适合不同个体的开放学习形式,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聘请一些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组织学生经常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设计比赛,加强和兄弟院校及相关其他专业领域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具有浓厚设计氛围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大限制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学中,采用自由组合的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为他们创设敢于表现、乐于表现的空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组里的每位成员负责一个空间的设计,从最初的方案草图阶段到最后的定稿阶段,全部由小组成员相互商讨完成。无论是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是表达能力、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都能让学生有所提高。 

三、正确对待电脑与手绘的关系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脑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设计专业的学生运用电脑进行设计并反映最终设计成果等,电脑技术无疑给传统的设计及其设计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电脑技术是把“双刃剑” 

电脑技术在设计学科中的广泛运用,带来了设计方法和观念的变革,成为设计和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动向。首先,电脑虚拟技术的发展和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使设计作品能综合艺术、结构、工艺、技术、材料、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谋求最佳、最完善的视觉效果。如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所设计的迪斯尼音乐厅,在最初传统模型构思的基础上运用电脑虚拟技术来检讨、完善和深化,最终完成传统二维图纸所无法表现的具有戏剧般的形状、动人心弦的建筑设计作品。其次,电脑技术亦使传统的设计观念受到冲击。电脑还是一种能够激发设计创作灵感的发生器,是获取全新的、非传统设计程序和观点基础上的造型形态的有效手段。 

然而,如同一切高新技术一样,电脑技术在艺术设计学科中的运用亦存在着众多的负面效应。如电脑技术带来了设计的“异化”,反映在具体的设计中即为重“表现”轻“设计”,设计方案变成了电脑效果图;学生设计时在电脑效果表现上所花的时间大大超过设计方案构思的时间,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形十分严重。又如,电脑技术其本身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国内有位设计师曾说过设计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我对这个观点十分赞同,但电脑技术及其软件其本身的局限和操作者的水平影响了设计构思,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逝的设计灵感,让使用者不得不放弃方案初始阶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而向电脑“投降”,使设计艺术创作变成简单的工业化“生产”。再如,在设计教学中,学生过分依赖电脑和沉湎于电脑,忽视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对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和运用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追求,最终导致设计分析、思考、创作能力的丧失,也使学生设计素养降低。 

(二)手绘效果图能提高创造性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而作为电脑,其保持精确数据概念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和肯定的显示,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其设计的表达。显而易见,电脑无法替代创造性思维活动。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内容十分重要。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二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前一个内容是后一个内容的基础和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亦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利用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图示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高技术的确给设计及设计教学带来了许多帮助,电脑技术带给设计的变革也毋庸置疑。但电脑不是“一切”,它无法替代我们的大脑,无法替代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电脑只能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好帮手。在设计教学中,加强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通过脑—眼—手—图形的有机的、不断的形象化思考和再观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的设计修养,能使设计者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创意。 

四、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大多停留在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表现,而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工作室教学)十分薄弱,投入明显不足。针对设计艺术教育的本质特点,设计艺术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的成果也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实践。结合实习基地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了解今后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把课堂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引入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现场教学实习环节,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借鉴学科课程设置特点,加大实践课时与教学力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2)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装饰材料与结构工艺、模型制作、家具设计、丝网印刷、建筑与家具测绘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设定学生自学内容,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完成相应设计作业,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施;综合创作训练和毕业设计以工程“实题”真题真做,强化学生实际设计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增加了才干。 

(4)建立校内外设计、实验实习基地,在“实战与演练”中完善创新能力。 

(5)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创新能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手绘大赛、摄影比赛、广告设计大赛、网页制作等专业竞赛,学校也对教师和学生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 

五、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包括思想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劳动素质教育等五个子系统。文化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第一,文化素质对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确立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二,文化素质对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重视身心健康,易于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科学的思维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素质对于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学生学好专业奠定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艺术技能。 

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指: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科学精神。 

(二)专业学习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契合点 

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有意识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把与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1. 对性格的塑造 

艺术设计的大学生大多20岁左右,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期,专业课对其性格的塑造有一定的帮助。法国美术家罗丹说:“美,就是性格!”艺术设计的多门专业课无不浸润着对完美性格的塑造。 

2. 对气质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教学当中,我们常常讲到形式美。所谓形式美,就是体现造型规律的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它能被审美主体所直接感知,并诱发相应的生理、心理反应。它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与具有“动力特征”的气质产生“同构”对应,从而使特定气质得到相应的强化。 

3. 对人文知识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他们往往对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等缺乏兴趣,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在这方面引导他们。在专业课上,老师可以有意提出一些传统的、文化味极浓的选题,让学生在查找与这些选题相关的资料时,吸收这方面的知识。如书籍装帧课可以布置类似于给四大名著作封面设计的作业。同学们在准备当中至少要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大概写的什么内容,有的同学还会找这四大名著评价的文章来读,吃透名著的背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无形中学生的文学修养也提高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