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地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基地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基地建设规划

篇1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教学;肿瘤学;放射肿瘤学规培基地

作者简介:宋泉毅*,张大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一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中国肿瘤学起步较晚,1972才正式重组肿瘤内科。作为与内科、外科、妇科、神经内科和儿科等并行的二级学科,其却未能在中国临床医学的本科教育中有一席之地,开设肿瘤学课程的医学院校寥寥无几。现肿瘤专科发展速度较快,为规范化中国肿瘤科诊治团队,拉齐基层住院医师水平,本文结合现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不同方面阐述放射肿瘤基地的改革建议。

1中国肿瘤学教学现有问题

1.1缺乏本科课程设置

中国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未开展肿瘤学本科必修课程。据笔者调查获悉,仅少数几所医学专科院校教授本科肿瘤学,比如中山大学设置了肿瘤生物治疗、病理诊断和临床肿瘤学等课程[1];首都医科大学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设立了《肿瘤影像学》《临床肿瘤学》及《恶性肿瘤诊疗学》等课程[2]。但其他的大多院校包括华西医学院这样的医学类先进院校,临床医学本科肿瘤学仅为选修[3]。

由于课程设置的缺乏,大多医学本科生甚至部分住院医师均缺乏肿瘤学相关基本概念,包括放射治疗为何、放射外科的先进程度和肿瘤综合治疗等。对本科生来讲,肿瘤学就是盲区。如若研究生就读专业为肿瘤学,那其专业基础几近为零。这将严重影响当前中国肿瘤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才储备。肿瘤学发展极其迅速、知识体系过于庞大,解剖学、影像学和免疫学也在掌握范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一年至少更换四版。建设基础肿瘤课程设置以便学生及早掌握尤为重要。

1.2放射肿瘤学发展全面不足

中国肿瘤学发展滞后,其三级学科放射肿瘤学发展受到较大制约。且放疗设备大多昂贵,医院经济条件不足也是牵制因素之一。一个完整的放疗科室应该具备4种医学人才:医生、物理师、技师和护士。放射科医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要高于肿瘤内科医师,除了内科、肿瘤内科知识,还需具备解剖学、影像学和放射生物学的知识及勾画放疗靶区的能力。放射物理师也为完整放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放疗计划的设计与质量控制。2011年的中国放疗人员与设备调查显示,按模型推算本应具备放射物理师2400~3200人,实则仅为1887人。某些医院甚至不具备专业的放射物理师[4],如此放疗计划的安全施行将受到极大影响,患者生命安全难以保证。

分析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有开设专业院校不足、专业报考人数偏少、教学模式不完善、社会认知不够等。目前全国仅有华西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等少数几所医学院校开设放射肿瘤学,而放射物理师则更多是半路出家,放射肿瘤学的根基之作《肿瘤放射治疗学》也未能将靶区勾画标准详尽描述。放疗科医师缺乏便捷直接的“入门”之路,仅能通过林林总总的资料或学习班提升自己,成长缓慢。

1.3肿瘤患者心理治疗缺失

中国在肿瘤患者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心理干预及对肿瘤科医生的心理学教育方面严重短腿,主要原因无非一点,即对心理学重视不够。肿瘤心理学的中文书籍仅有1本《心理社会肿瘤学》,且还不是规划教材,心理学授课内容多半泛泛而论,一言以盖之。目前多个国家已经将痛苦(Distrss,疾病相关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识别筛查放入了肿瘤诊疗程序[5],而中国医师却连基本的心理治疗都未予以重视。

在美国住院医师需要具备的6条核心能力中,有2条关于人文——“患者关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流技能”,可见美国对于沟通与心理的重视程度。中国住院医师规培效仿美国,却如东施效颦、管中窥豹,只模仿其表面,未钻研其本质。

2016年的《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已经明确提出,肿瘤临床所有学科的医护人员都要了解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并且还要注意出现其对周围所有人员及关系的影响。肿瘤相关医生要学会如何告知患者及家属坏消息,掌握医患沟通的艺术及医学人文的理念[5]。肿瘤患者大多心理焦虑、抑郁和脆弱,给予及时的、有愈合力的沟通不仅可以让患者得到心理治愈,还会极大的获得患者的信任程度,避免医疗纠纷与不配合治疗等行为[6]。面对以上标准,中国肿瘤医师应快速提升心理治疗的地位,重实践、轻理论,从身体及精神双重层面安抚患者,以提高生存质量。

2放射肿瘤学规培基地的改进意见

中国当前医学研究生学位培养与规范化培训并轨,学员多为本科学位。结合以上本科肿瘤学构建不足,放射肿瘤学规培基地应作出相应改进以迎合学员知识层次。

2.1增设入门教材

中国目前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肿瘤学仅有4本,《肿瘤学概论》《临床肿瘤学》《肿瘤放射治疗学》和《临床肿瘤学(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有教材1本《肿瘤放射治疗学》。其中《肿瘤放射治疗学》是以提问、回答模式,逐个疾病开展讲解,此版本获得学生较多好评。放眼望去,中国尚缺乏一本肿瘤学入门书籍,需浅显易懂,具有整合思维[7],切不可过于详细甚至引入研究实验。目的让学生能快速学习本书,走入肿瘤医生角色,对常见肿瘤疾病有基本掌握且能说出大体治疗方案。

2.2完备课程设置并增设沟通与心理学课程

课程设置方面,可以上大课的方式或小讲课方式进行,各有所长。参考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研究生院在网站上公布的课程信息[8],其课程设置不仅有临床常见病种的大体治疗,还有前沿进展如“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进展”“乳腺癌靶向治疗新进展”;值得一提的是开展了肿瘤心理学及医患沟通课程,如“谈肿瘤患者的灵性和临终关怀”“医患沟通你准备好了吗?”。课程难度高低不同,兼备沟通与心理。各地方培训基地也可以如此效仿、全面设置。

面对首诊即表现出痛苦的患者,学员还可通过问卷、访谈或其他方式对其进行痛苦筛查[9],如患者有明显的痛苦倾向,可利用MDT多学科合作模式让患者接受精神科、心理科的专业治疗,以改善患者低落状态。

2.3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肿瘤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与不同学科范畴。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加快学习进度。

国内学者目前展开了一些对于教学模式的探索,接受程度较高、实施较为成熟的为PBL、CBL[10],其他的还有循证医学法、临床路径法、研讨会(seminar)教学法、蒙特卡洛教学法等。与跟随带教教师从事一切临床活动的传统带教模式相比较,PBL、CBL分别围绕问题、案例,将授课主体由老师转换成学生。虽然其实施起来较为麻烦,准备工作细致、缜密、繁多,但学生能通过较短的时间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及梳理,并融入情景,带入心理角色,锻炼沟通技巧。PBL教学法还能改善医学生的心理情绪,减轻抑郁、焦虑、躯体化和强迫等[11],十分值得推广。

迎合美国住院医师6大核心能力中的“体系内资源利用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如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让学生自己准备讲课资料的过程,提高知识搜索能力与归纳能力,培养了主观能动性。

2.4其他

除以上论点,放射肿瘤基地还应挑选具有敬业精神与责任心的带教教师,教师专一化,时间充足化;注意示范讲解支气管镜、鼻咽镜、间接喉镜的操作并给予丰富的实践机会;充分锻炼学员放疗靶区勾画能力并指点改正;主动为学员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比如如何利用PubMed、CNKI等数据库下载外文文献,介绍各类外文肿瘤学杂志的名称、网址及刊登文章的特性,还可推荐像“放疗微达人”“肿瘤时间”等优秀的微信公众号;加强床头考核、日/周间考核,勤于提问,每日强化知识点;检查病例书写,收集患者反馈并确立明确、公开的奖惩制度。

放射肿瘤基地当前接收的学员来自放射治疗专业及肿瘤内科专业,在培训细则中应设置不同的科室轮转计划,各有侧重。在全国备受争议的薪资待遇方面,应尽可能提高以消除规培学员的工作回报失衡感[12],提高学习工作热情。

3期待与展望

篇2

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应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最新形势。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为例,洪泽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1年,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有投产企业近百家,在建企业30余家,特色产业为现代纺织和冶金机械。将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与洪泽经济开发区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企业需要具备先进思想和理论知识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的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也需要企业的配合。综合两个因素,本校目前已和洪泽工业区十几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企业为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去企业实践锻炼,交流思想,考察创业机遇和行业状况,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运作模式、经营理念和发展规划。经过长期的合作,学生不仅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而巩固了所学知识,更了解了当前的市场形势,对他们的创业提供了重要帮助。借助企业力量创建创业教育基地,有助于职业学校推动创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是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

2.开放创业平台,为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保障

职业学校机电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不仅需要舆论导向,更需要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以及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第一,职业学校应开放学校实习、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探索、科研和实验的有利条件,启迪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二,职业学校应为学生创设社会实践平台,如校企合作,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成本、经营、规划、效益等创业必须要考虑的要素产生客观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丰富工作经验,为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依托,创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实践中,职业学校可首先整合社会资源,让学生了解资金链的始建、运作和产出效益,如此,既能有效解决职业学校的师资问题,又能激发学生创业的主动性。

3.以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和实践锻炼推进创业教育长效开展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 机电专业教学 实训基地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的总和。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把机电行业标准、行业惯例、行业作风引进来,突出企业文化和行业精神,营造职场氛围,训练和培养学生工作技能、职业道德,既满足机电行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必须做到“三要”。

一、领悟具有机电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

1.亲历,即入企业参观、见习或顶岗实习,实地感知

每个企业都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学生只有积极投入到现代企业的环境中,去感受蕴涵企业文化之中的企业精神,才能在心理上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在行为习惯上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要参加企业实际工作,主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不断提高自身企业文化素养。学生要通过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切身体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在课堂上、实训室里按照企业的做法去做。

2.亲听,即邀请企业人现场说法,揣摩反思

中职学校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经常把机电企业人邀请到学校里做讲座,让他们讲述本行业、本企业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通过讲座,学生可以增加学习机电技术的信心,也能培养热爱专业、热爱学校、热爱机电工业的激情,进而理解一代代机电工业人创造出的企业精神。

3.亲为,即把企业文化内化为专业文化,凝练升华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耳濡目染,中职学校要从机电专业实际出发,从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上,树立起带有企业色彩的专业文化,帮助师生实现企业文化的精神内化。根据本专业、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机电行业的性质、特点、工作内容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锤炼专业的核心精神。

二、创建符合机电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创建源于企业

学校制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要深入相关机电企业调研,积极寻求企业指导。要组建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建设工作小组,让企业对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多提建议,确保建设规划紧跟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满足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需求,顺应时代技术推广和更新的需要。

2.实训基地创建成于企业

实训环境的逼真性是提高实训效果的关键。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邀请本地区相关的机电企业,承担技术指导,全程参与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和试运行,完成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与布置,带动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向现代的企业方向健康发展。

3.实训基地创建行于企业

在基地运行中,学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技术指导或驻校顾问,帮助学校规划机电专业实训计划,研讨实训内容,在教学生产过程中推行企业产品标准。学校根据企业技术的更新情况定期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就接受企业文化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植入代表现代机电企业管理模式的实训管理制度

1.采用“6S”管理模式

学校要强化教学、生产现场管理,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机电行业的技术、操作、安全等规范,而且应养成安全、文明生产的习惯。要求学生要按照企业一线技术人员那样准时上下班、着工装、佩胸卡等;每天的实训要像企业一样,有班前会布置任务,结束检查公布,班后会激励。教师就像师傅带徒弟、车间主任管理员工一样,最终实现“学生的素质像企业员工”的培养目标。

2.实行“六结合”教学模式,贴近机电企业生产实际

学校要坚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实习课件与生产产品相结合,入厂教育与全过程管理相结合,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动手能力训练与职业习惯、工作作风培养相结合,实习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结合”的“六结合”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法、项目法、承包法等进行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达到行业的基本能力要求,养成“朴实、能干、会干”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篇4

关键词 高职 实习实训基地 瓶颈问题 对策

1.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点。实习实训基地是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场所。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是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实践证明,实习与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是实习与实训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抓好实习与实训工作的关键所在。随着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瓶颈问题逐渐显露,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习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2.1基地数量不足

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法律制度和具体方案的指引;二是校企工学结合还缺乏更广阔的思路和能够提供借鉴的经验,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不够;三是企业缺乏人才战略的长远规划和承担提升人口素质的社会责任。因此,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却比较冷淡。

2.2缺乏共享性和开放性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小而全”的独立建设、独立使用的建设运行模式,实训基地之间缺乏共享性,导致在同一区域内同类专业实训基地重复建设,并且有部分学校本身生源不多,实训基地使用率很低,大量的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缺乏开放性。

2.3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没有形成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致使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不高,影响实习实训教学的有序开展。

2.4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水平较低

①实习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②实习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③实训指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

2.5基地教材缺乏

基地教材编写由于实训项目的多样性,很难有统一的教材。因此,教师教学计划应根据实训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的标准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类实训教材和讲义或指导书。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指导文件编著水平普遍低下。具体表现为缺乏行业、企业参与教材编写的管理体制,教材编写存在闭门造车、低水平重复、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低等问题。

2.6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

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当前,产学研结合仍然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许多情况是校企合作仅限于挂个牌子或签个合约的形式,根本没有真正落实。双方都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没有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双收。

从表面上看,各个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协议,实行校企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但实际上双方“貌合神离”,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合作。高职院校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减少实习实训费用,降低设备资金投入,想尽一切办法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而实际上大多都是高职院校单方面积极主动。学校一方面给企业实习经费,一方面“乞求”工人师傅传授给学生较多的实践经验,而企业由于实习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又担心影响正常生产,大多消极被动,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策

3.1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促进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是“企业手中的教育”。在我国,要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企业心中的教育”,首先要在我国《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尽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规,制定强化行业、企业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责任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政府还要切实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应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视同仁,设立高职教育专项经费,优先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设立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另外,政府要通过减免一定程度的税收来鼓励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投入。 转贴于

3.2提升基地服务能力,保证稳定持续运行

校外实训基地要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提品研发、技术推广、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工程改造和开发科技产品,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社会资源的社会化,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多方位服务。

3.3加强基地师资培养,提高实训指导水平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学校要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基地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二是通过校企合作。

3.4注重课程教材建设,强化基地实训效果

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参照职业岗位要求,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编写具有很强岗位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开发校外实训课程,促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工作技能协调发展。

3.5校内外实训一体化

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实习实训基地承担并有效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实训、综合操作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或综合实践),为校外顶岗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校外实习基地能够促进学生技能巩固、接触行业最前沿技术信息、加强校企联合、促进产学互动。因此,校内实习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训要实现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特征是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有效解决上述的瓶颈问题,才能改进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促进校企合作,提高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姜大源,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2】《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吴兴伟,辽宁教育研究,2005,(8).

篇5

关键词: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1.引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个技术性与实用性很强的专业[1],生态环境规划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多数院校该专业开设的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多偏向理论分析,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影响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2)不注重与本课程有关课程的衔接;(3)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不能保证实践教学效果;(4)部分院校该课程主讲教师的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2.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优化教学内容

合适的教学目标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前提。首先,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学院和学科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突出所办专业的专业方向和特色,制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通过调查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及时完善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及学生就业后所需的实践技能,我们认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至少应达到以下目标:通过生态环境规划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编制《环境规划》、《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在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后,要进行教学内容优化。生态环境规划教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区划、环境目标、环境规划设计、环境规划方案选择、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等。教学内容优化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践要求,优化设计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既要满足规划知识和理论的方面需要,又要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因此,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注重将基础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整体性等特点,从而为培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1)课程基础实践。如自然地理学方面各种课程实验、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测量与地图学实验、遥感技术应用实验、环境学概论实验和环境化学实验等。

(2)课程认知实践。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等。

(3)课程技术实践。主要包括以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教学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

(4)综合应用实践。如编制《环境规划》、《生态市(县)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另外,鼓励和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如: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分别参与《信阳市环境规划》与《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3.注重与本课程有关的基础课程的衔接

由于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环境、生态、经济、统计、数学、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因此,在开设生态环境规划课程之前,学生应学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质量评价》、《遥感概论》、《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如AutoCAD、Photoshop、MAPGIS等软件应用)等课程,并且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目前,有些院校上述课程没有开出,就直接开设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必定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上述部分课程在生态环境课程中作用如表1所示。

4.加强实习场所的建设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参与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原理、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现有实习基地(主要指实验室与实习单位)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实习基地的条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本课程应具备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为该课程的实践实习和生产、科研提供保障,并为当地企事业提供服务。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实践教学硬件设备、场所的多功能化、规范化,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实现讲、演、练、教、学、一体化。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与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校外基地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强调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建立双方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调动协作单位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学院可与多个科研单位或企业联合共同建立实习教学基地。企业参与培养学生的教育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的生产、科研等活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实习教学计划,联合指导实习教学,联合考查实习质量。

目前,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有:城乡规划实验室、环境分析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地图遥感实验室、标本模型陈列室等[2]。与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有关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见表2。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边缘性和创新性等特点[3]。师资队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该专业与该课程师资明显不足,如知识结构不合理、职称和学历结构不合理、学术梯队不合理、学缘结构不合理,甚至年龄结构也不合理。这些因素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专业教师应根据社会需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可以通过国内构建的专业交流平台或者到国外大学进修学习,加快知识体系的拓展和更新,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2]苏华,王义民,余斌.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创新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6):32-34.

[3]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7):73-74.

基金项目: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与河南教科所项目(2009-JKGHAG-0647)。

篇6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在建设过程中应与生产现场相结合,遵循先进性、工位性的原则,突出高职特色。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天津市教委批准建立的一所普通高职院校。学院积极调整办学方向,逐步确立了“以高职教育为主,产学结合”的办学方向,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有6个系,26个专业,在校高职学生8000余人。 

几年来,学院的实训基地紧密结合高职专业与企业用人的需要,围绕着学生就业与“技能证书”的考核进行建设,先后建立了机电、艺术、会电、造价、工程监理、环境保护和石油化工等65个校内实训基地,除此之外,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还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60个,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的实训基地在探索高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企业与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按专业设置规划实训基地,实现真仿结合,突出高职特色 

 

根据专业设置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实用性。本着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建立先进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为取得“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证书”提供场地的原则,每个专业要建一两个校内实训基地,两三个校外实训基地。在规划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应遵循三个原则:(1)高职实训基地应该成为学生深化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创新思维方法的基地。(2)高职实训基地应该为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3)高职实训基地应该成为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基地。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真”与“仿”相结合仿真是分析、研究、设计、控制系统及其调优不可少的手段。以我院石油化工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采油实训室的自喷采油和机械采油就是“仿真”设备,油从地层到地面整个工艺过程一目了然,钻井实训室的钻井平台和井架、修井实训室的修井架和修井设备、集输大站的工艺流程等都是仿真设备,这些仿真设备与生产现场的设备一样,只是大小不同,学生在生产现场看不到的(如地层情况、流体在地下和井筒中的流动情况)和不能动手操作的,在仿真实训室里都能看得见,也可以动手操作,在仿真实训室里,学生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设计、控制、调优,提高动手能力。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高职特色我院机电类各专业的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技术含量高、建设起点高、技术先进的原则。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满足与适应行业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要求,机电类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项目的设计上及仪器设备的配置上都与行业生产实际一致,使学生在完成实训内容的同时,能够接受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目前,我院机电类实训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已通过国家教委、财政部的验收并得到好评,认为我院机电类实训基地的建设符合职业特点,具有高职特色。我们认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先进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要求实训基地既要适应机电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又要体现技术含量高、技术起点高、技术先进的特色。机电类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立足于机电技术的发展及现代机电技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要保证设备先进,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二是工位性。实训基地的工位性体现在实训项目内容设计与实训工位数量配置两个方面。在实训内容设计上,机电类实训项目要做到贴近机电技术领域的实际;在实训工位配置上,应以创造工程环境为宗旨,在数量配置和场地安排上,应尽量使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可视性。采用解剖机电产品模型、模拟教版、模拟教具等设备,既可进行现场模拟,又可进行各个系统动态联系的演示,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采取多种方式建设高职实训基地 

 

在学院经费不足、教学设备不可能与实际生产现场的设备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我院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方式: 

建立独立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学院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积极筹措资金建设了校内实训室65个,学院每年对这65个实训室进行完善和改进,其中机电类实训基地的13个实训室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石油化工实训基地的19个实训室是天津市政府财政支持建设的。 

积极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积极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努力营造职业氛围,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学校应与企业紧密联系,使高职教育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我院逐步探索出校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的两种方法:一是积极合建校内实训基地。我院计算机系与通信公司信息中心采取租借设备的方式,合作建立了“网络实训基地”;与金山贸易公司采取公司出设备、学院出场地的方式,合作共建了“网络机房”;石化工程系与钻采研究院实验室建立了联合共用方式,研究院出设备和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学院无偿为研究院培训职员和研究人员。通过这种与企业融资合作的形式,使我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二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我院主动争取企业、行业的支持,要求各教研室都要与对口的企业、行业合作,每个专业都要与一两个企业建立相对稳定、合作密切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校外实训基地共有60个,其中在井下作业公司和石化建设公司的校外实训基地被天津市教委评为天津市级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表明,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就业起到了指导作用。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具备的功能 

 

要保证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条件是师资,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则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我们认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功能: 

重复学习与训练功能人们对一项技能或能力的掌握需要时间,需要多次反复的训练,以不断提高熟练程度,实现从一般技能向技巧的转化,即所谓“熟能生巧”。所以,高职实训基地一定要有重复训练的功能。此外,不同的人掌握同一项技能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需要反复训练的次数也是不同的,所以要给不同的学生创造反复训练的机会。在企业工作现场,反复训练是不可能的,这就要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状态下完成。 

多因素设置功能生产过程与服务过程都是错综复杂的,具有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而各种影响因素出现的频率也不一致,特别是各种不同的故障和事故出现的机会往往较少,因此,要求实训基地的设备与设施要具备设置各种影响因素、各种影响结果及其处理方法的功能。仿真、模拟设备在这一方面具有特殊功效。 

跟踪技术前沿功能学校培养人才要适应未来需要,所以,实训基地应该具备一定的先进性,而且应该与时俱进。在建设实训基地时,一定要站在技术前沿,从设备的先进性加以考虑。目前,我院新建的实训基地大多技术先进,设备领先,如机电类实训基地和石油化工实训基地。 

产学研结合功能高职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和训练,建立与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训基地应尽可能地承担生产任务和一定的科研项目,并应吸收教师与学生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研究开发工作。

高职实训基地的管理 

 

实训基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保证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建立与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保障,可以为提高实训基地效益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在搞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为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我院从实训基地建设初期就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的建章建制工作。首先,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职责”、“实训基地教师职责”、“实训基地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开放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其次,狠抓落实,特别是实训基地的对外开放,我院有专人负责管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又可以为学生的实训创造条件。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未来设想 

今后几年,我院将以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在现有的实训基地基础上,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每个实训基地都要认真做好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要反映行业的主流技术,要用好专项资金,硬件建设要基本达标;要规范实训基地的管理,改变“重建设,轻使用”的现状;要提高实训基地的校内教学利用率,提高实训的技术含量,实训基地要搞好对外开放,成为行业和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的基地;要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进行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院系两极管理体制;要继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继续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建立产业合作、互利互惠、具有稳定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具体设想是: 

1.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遵循“完善现有、提升质量、保持特色、争创一流”的原则;2.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使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训有机结合,“讲”与“练”有机结合;3.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与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职教方法相结合;4.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继续坚持注重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的教学,注重实际生产设备仪器的使用,注重企业生产环境的模拟。 

 

参考文献: 

[1]吕景泉.建设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打造中国职教品牌[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1). 

篇7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 顶岗实习基地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1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1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2009]3号文件精神,积极借鉴国内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围绕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

1.2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原则

1.2.1互惠共享原则

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要有充分的调研、论证,目标定位要准确,要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使之成为技术应用性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专业利用顶岗实习基地条件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习基地则可借助专业的科研、师资力量加强生产、教学及人员培训等工作,并可从实习学生中优先选拔人才。

1.2.2效益性原则

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顶岗实习基地长效机制。要创新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理念,实现共同投资、互惠互利,提高顶岗实习基地的效益。

1.2.3素质教育原则

顶岗实习基地应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

2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条件

2.1需要充分认清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教育部文件规定,大专学生第三学年必须进行顶岗实习以取代传统的教育教学。从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各个角度来看,校企合作势在必行。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在企业学习到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这些都是在课堂上不可能掌握的东西,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也是有重要帮助的。一旦掌握了能够谋生的本领,对未来就业可以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对减轻政府部门安置工作的压力非常有帮助。对学校而言,毕业生有了好的出路,品牌才能响亮,未来招生才有优势,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因此,明确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意义尤为关键。企业需要优质毕业生,市场需要好的技术人员,学校需要就业率,社会需要安置大学毕业生,只有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内外建设及管理,为企业和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为社会不断输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2需要重视前期调研,选择合作伙伴

在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大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有很大的热情与企业联系,积极寻找各种人脉资源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但在企业看来,未经世事的大学生会耽误企业的日常工作,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不愿意没有报酬地培养学生,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工作培训,担心他们不会长久地留下来,学到东西人就走了。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有积极性,但没有主动权,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有主动权但缺乏积极性,使得校企合作进展受到阻力。这就需要学校做好校企合作前期调研工作,有组织、有秩序地规范校企合作。我院通过大量的前期市场调研,凭借自己的声誉,主动与光谷精工有限责任公司取得联系,经过多次深入接触,与企业正式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书》。协议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需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则要接纳合格的人才。

2.3需要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协调指导作用

学校为校企合作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校企合作毕竟不能逐个排查,还需要一个很大的平台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而搭建这个平台和制定规则的应该是政府部门。这里面也需要大量的人脉关系,政府部门需要出面指定专门的机构搭建这个平台,并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指导工作,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校企合作经验,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将实事做到实处,尽量使学生能在实习单位就业,减少人才浪费和资源流失。由上至下,部、省、市、区一级一级建立良好的机制,指导高校尽力与周边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的工作,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企业、学校、社会都有益处。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发展对策

Some Thought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Practice Bases Outside campus

Abstract: Colleges practice bases is an important place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paper establishe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practice bas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base; Countermeasures

校外实习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实践教学环节,是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职院校管理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校外实习基地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针对目前校外实习基地的发展现状,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一、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实践教学

为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高校与企业工学结合办学,大力发展校外实习基地。高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市场,满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人才需求的宗旨,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营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高等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政府有责任、义务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保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仅靠学校和企业是不够的,必须在政府支持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协调经济、人事、税收、保险和劳动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关系,界定各方责权利,制定鼓励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制定有关高校教学的产业实践环节、知识产权保护、学生保险以及劳动保护等法律法规,为发展校外实习基地营造有利的宏观环境。

三、加强工学结合,转变管理模式,建立共赢机制

高校与企业虽在追求目标上存在差距,但应该发挥各自优势,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人才资源匮乏、科研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利用科研、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培训干部和业务骨干,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拓展灵活的多渠道合作方式,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 形成稳固的共生体系,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的“共赢”目标。

四、多渠道拓展实习经费投入

充足的实习经费是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建设的物质保障。积极拓展经费渠道,保障稳定的经费投入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关键,高校要积极争取政府、社会、企业的投入,采取各方共建的方式,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践和资金优势,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减少重复投资,集中资金分配,拓宽实习基地设备、资金的来源渠道。

五、采取“旺进淡出”的滚动方式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都以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为主,实习时间往往与企业人才、市场业务的需求不能匹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校应根据企业的类型差异、市场周期的动态分布,合理安排实习时间,旺季输入,淡季退出,采取分批渐进的滚动方式安排实习学习,以确保企业的最大经济和管理效益的实现。

六、建立实践教学网络,适时监控过程,及时沟通信息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信息平台,创建实践教学网络,将学校、企业、学生的信息及时传达,如:企业文化、就业岗位和学生个人专长兴趣、就业意向等信息,以便实习基地、企业和学生多向选择。学校利用网络适时监控实习过程,以及对企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和管理,一方面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后备条件。

七、加强校企人才联动,优化提升“双师”素质。

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功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加强基地实习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使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国内与国际新理论、新进展情况;选聘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担任实习教师,实现校企人才联动、共享。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管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高效、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因素,也是高职院校出特色、创品牌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只有根植于企业的土壤中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创特色、育人才、树品牌、谋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杨海明,王志跃.新时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07(6):87-89.

篇9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良种繁育基地;人才培养;林权制度改革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加快湖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伐,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合理、高效,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并使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协调发展,根据湖南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加强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领导

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林业生态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从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政绩观和生态消费观,深刻认识到林业生态工程是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伟大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全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是维护生态安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的应尽义务,对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意见,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完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牵涉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是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前提保证。

林业主管部门要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性、整体性和一协调性出发,在全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湖南省各区域间以及某一区域内生态经济的地域差异,本着因地制宜原则,统筹安排,搞好并完善全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以及各区域内部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生态省、生态市地、生态县市建设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各级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中,使之得到全民的共识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制定规划时,既要考虑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又要考虑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提高以及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既要确定工程建设的总体规模、具体类型和空间格局,又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并搞好林种之间、树种之间结构与搭配合理,乔、灌、草之间结合紧密,网、带、片之间配置得当,还要做到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互相配套,从而实现全省生态经济总体最佳的目标。

3.加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入

投入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条件。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程和质量。由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重、工程浩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且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多在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单靠国家财政投资的方式,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正向效应,也存在政策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随着工程的进展,造林难度不断加大,造林成本不断上升,资金缺口越来大。因此,应根据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科研周期长、社会公益性强的特殊性,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研究的投入。

要本着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投资机构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基础、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和国外资金的原则,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开门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研究,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投资、行业融资、风险投资、引进民间资本等融资方式紧密结合的多元主体投融资新体制湖南省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

4.加速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林业科技人才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保证。要不断完善人才使用和管理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坏境,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千方百计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需要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努力开创人才培养和使用管理的新局面,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要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和现代用人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加强人才培训基地的设备和设施建设以及增加投入等措施,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培训能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化科学知识的懂业务、善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经营实绩显著的林业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

5.建立新型林业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创新进程,大力推进林业新科技革命,促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活化知识产权,调动林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推动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创新为途径、以先进适用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新模式和分配新机制的尽快形成。

6.加强林木种苗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林业主管部门和科技主管部门要以林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形成全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示范网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和示范带动效应。在各示范基地内,将适于本地区应用的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通过综合组装配套与集成进行集二户展示和示范,加大宣传力度,办成有规模、有影响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教育培训基地湖南省森工企业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施方案,并使其成为促进全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支撑基础,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典型。

林业主管部门要在进一步加强现有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林木良种繁育中心、良种基地建设的同时,根据现有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条件和分布情况,在原有基础上,再建立若干处林木种苗和良种繁育基地,并在质量检测手段和经营技术方面加以完善,使之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湖南省森工企业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施方案,已逐步实现全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造林树种的良种化。

7.完善政策法规

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健全有利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法规体系,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强化政府职能,明确执法职责,规范执法程序,落实执法责任,健全执法保障,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和执法监督能力与水平,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盗伐、盗窃、乱砍乱伐、开垦湿地、乱占滥用林地、毁林开荒等破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肃查处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

三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典型,繁荣生态文化,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价值观,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功能下降带来危害的忧患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生态环境事关生存与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和发展人类文明湖南省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同时,把破坏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各项法律责任宣传到千家万户,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林草植被和履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义务的自觉性,使植树造林活动和爱林护林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和谐氛围。

8.推进林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林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完善森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度,制订并完善相应的各项配套政策与措施,扫清体制和制度障碍,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管理的新体制、新模式、新机制和现代森林经营制度,“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以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和管理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促进森林、林木和林地经营权依法有序合理流转,实现森林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真正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稳定所有权,加快民有林发展步伐,逐步减少国有造林比重,增加民有造林比重,真正做到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充分体现“山有主、主有权、权有责、责有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确保“农民得实惠、社会得稳定、生态受保护”,变“拿别人的钱干别人的事”为“拿自己的钱干自己的事”,变“毁林人”为“护林人”,变“死的资源”为“活的资源”,变“短期效应”为“长期效应”,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激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石建华,喻理飞,孙保平.陕北地区退耕还林生态健康评价分析研究――以吴起县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15,06.

[2] 史菁菁.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究[J].现代园艺,2016,08.

[3] 玉山江・吾守尔.数字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研究[J].北京农业,2016,02.

篇10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体现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实现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目标,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先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关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是核心,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高职院校要按照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和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高职院校要大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共定,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过程共管,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共赢”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及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难点是课程体系的重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相关产业、行业及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把握相应技术领域的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效地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设计。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利用行业、社会资源,积极汲取社会用人单位的意见,邀请相关产业、行业及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开展工学结合、推行订单培养和与用人单位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强化职业道德,重视全面素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设计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化。

4.加强应用性、针对性,强调系统性。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等方面应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基础理论一方面要体现应用性,另一方面要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职业技能一方面要体现针对性,另一方面要重视技能培养的系统性,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5.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发展学生个性。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展示和发挥其特长的环境和条件,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技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选修课或课外教育项目,有条件的应将技能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首先是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其次是要深入开展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工作;三是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四是要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五是要组织人员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制订;最后要组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与鉴定。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贯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一是要实现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二是要实现系统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包括基于岗位工作要求的课程目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基于教学规律的课程组织和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资源。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企业中来,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一般过程是:(1)进行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2)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3)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进一步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按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排序,归并整合形成职业行动领域;(4)考虑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基础、师资力量、实训条件等多种因素,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与反思,将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序化学习领域;(5)充分考虑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确定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并根据专业核心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实践环节;(6)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季节特点,科学安排教学进程,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四、高水平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

1.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的规划。分析师资队伍的现状,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长期规划,重点是教学团队结构的调整,明确科学合理的职称、学历的结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比例。

2.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根据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创建有效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引导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引导教师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范运用、考核、激励、分配等办法,保证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力量、完善结构、提高水平。

3.培养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的团队带头人,培养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教学名师。

4.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安排专业教师到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和培训,聘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

5.重视团队服务能力。重视教师科技开发服务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项目开发与推广,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

6.大量聘请兼职教师和引进人才。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积极创造条件从企业引进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工作。

五、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1.制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分析现有实习实训基地的现状,根据专业建设和技能培养的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重点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2.开拓思路,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目前,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因此学校对内要充分挖掘潜力,对原有设备进行清理,该维修的维修,该添置的添置,能用就用,不能用的可用来展示和讲解原理,另外可以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自制实训设备;对外要拓宽思路,利用行业优势,争取企事业单位的捐献或用少量的经费购买他们设备更新后闲置的设备。

3.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一是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建立校企共用的实习实训基地,既作为学生实训的场所,也作为企业员工供培训的场所。二是建立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和教师生产锻炼的场所。三是学校相关资源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如图书资源等,一方面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企业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4.校际共建,资源共享。与区域内的有关学校,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建立模拟仿真实训环境,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有效途径。

教育部高职高专处范唯处长明确指出高职专业建设的特色,一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打破传统模式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改革。这两点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最关键的内容,也是今后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

专业建设要实现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目标,既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要与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跟踪相关专业发展动态,只有如此才能建成精品专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 张晓青.广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10,(25):250-253.

[2] 雷新亮.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4):58-59.

[3] 刘惠,张普礼.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J].机械职业教育,2009,(8):21-22.

[4] 饶水林.办好高职院校的思考[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