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文化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文化的现状

篇1

一、县域网吧的基本状况。以作者本地为例,网络业起步较晚,截止到目前,全县已拥有网吧 70 家,终端数量 2100 余台,其中城区(包括开发区)现有网吧35家,终端数量近 1100 台,乡(镇)共有 35 家,终端数量1000余台。从业人员300人左右。产值在800万元人民币以上。从投资规模分布情况来看,县城区内最大规模的网吧为60台终端,最少的30台,乡镇最少的30台。从内容选择情况来看,网吧中选择游戏内容的占45%,上网聊天的占36%,查找资料的占5%,看电影的占11%,其它占3%。

二、基本特点和问题:1、起步较晚且增长迅速。因为这种行业是以网络来传播的,开始人们对这种文化消费形式表现淡漠。2、功能单一、规模偏小。通过大面积抽样调查,网民主要利用网吧进行游戏和聊天,娱乐色彩较重。没有发挥网吧应具有的商务、技能培训、电子赛事等增值功能,单一消费模式已成为制约网吧业多元发展的“怪圈”。3、行业歧视、效益下滑。在所有行业中,文化市场是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而网吧又是在文化市场中引起非议最多的。4、多头管理、干预偏多。政府职能未能转变到位。参与网吧审批的单位有文化、公安、消防、工商等多个部门,且程序繁杂,使申办者叫苦不迭。《行政许可法》要求的便民原则在这里没有丝毫体现,一些部门又私设了“指标审核”等,使管理部门行政动机的纯正性受到质疑。

三、网吧现状及特点的成因分析。1、趋众心理、盲目心态,使得网吧在一夜之间暴涨。当互联网刚刚进入民间的时候,由于我国正处于信息化程度偏低的时期,从而使网络成为精英化的、学术性的人才可以享受的一种新鲜事物。2、认识误区和舆论的负面报道,使网吧难以以一种产业的姿态健康成长。3、政策制定上的偏失和司法保护缺位。因为网吧是一种全新的事物,而内容与游戏有着极大的联系。由于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主管部门几经调整出台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4、缺乏现代公共管理理念,“总量控制”凸显行政焦虑。人们在姿态上也普遍表现出向新生事物的前倾,但在具体的操作上又回到压制新事物的“自觉”上。主要表现在“控制总量”、“指标限制”等。

四、县域网吧的发展趋势。在考虑宏观政策、社会环境、自身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将来网吧的发展大致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趋势。1、总量得到控制,规模进一步提高。由于国务院把我市定为九个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试点城市之一,因为明确的政策干预,总体数量将得到控制。2、电子竞技将会发展。3、进行电影传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网吧正在实行时尚三联影视有限公司的“中国网吧A-G院线”计划。 4、新的教育培训阵地。网吧作为国内电脑互联网知识的重要普及场所,同样是公众教育的理想平台。5、成为一个新兴的分众媒体。网吧已成为网民接触互联网的媒体界面。6、主题化、个性化、专业性网吧出现,增值服务会更多。7、网吧正当的利益诉求将促使《条例》进行修改。由于《条例》是“蓝极速”事件后,急就的一部行政法规,因此难免存在一些漏洞和不合理之处。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2-2708-03

当下,随着我国互联网业务开展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互联网应用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因此互联网技术需要不断地发展变化才能适应新兴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需要。以往的网络运营与建设模式将逐渐不能够满足新形势下网络融合的需求,新的应用模式与网络协议不断出现,网络虚拟化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网络虚拟化主要通过抽象、分配及隔离机制实现在一个物理网络上独立运营多个虚拟网络,以有选择性地开展资源的调度与分配,从而实现物理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提高网络服务的质量并降低维护与运营成本。该文就网络虚拟化技术中的虚拟网映射问题及其研究现状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网络虚拟化及分层服务提供模型概述

作为一种有效应对克服当下互联网刚性问题的方法及技术手段,网络虚拟化技术可以被看作是互联网这几年发展与革新的主要趋势。网络虚拟化思想主要是将互联网划分成多个虚拟网络,实现互联网架构的多样化,每个虚拟网络都可以享用同样底层的物理网络资源,但能够实现不同的服务、应用于架构,这样就能达到多样化技术的应用与部署的目的。虚拟网络由虚链路连接的虚节点组成,并且虚节点与虚链路都处于物理网络的映射中。虚拟网络映射通过为不同需求的虚拟网络分配对应的物理资源来实现网络虚拟化,虚拟网络映射作为虚拟网络的基础还包括链路资源与节点资源。合理科学的映射算法既可以实现虚拟网的高效映射,也可以使物理网承载更多的虚拟网。

在网络虚拟化的服务环境中,主要应用分层的模式,通过建构虚拟网来实现各种业务服务。分层模型主要有三层,即应用层模式、服务层模式和资源层模式三层。在三层模式下,每一层的结构与功能彼此影响。SP(服务提供商)主要通过InP(基础设施提供商)提供的借口来管理虚拟网,并能够接入终端用户的虚拟网。在网络虚拟化的服务环境中,终端用户及传统的互联网终端用户一样,只是在虚拟化服务的环境中,每一个终端用户可以通过映射的方式来和多个SP同时建立不同的连接,从而来实现随不同的业务需求获得不同服务的目的。网络虚拟化分层服务所提供的模型如下(图1)所示。

2虚拟网映射问题与研究现状分析

作为构建虚拟网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虚拟网映射是映射较核心的功能。虚拟网映射主要依据SP的构建需求结合InP的资源状况,通过一定的映射算法在网络资源与构建需求间进行匹配,获取较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案以进行嵌入,从而形成虚拟网。所以,在虚拟网映射过程中,映射主要实现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接受并描述InP的资源信息、SP的虚拟网构建请求以及执行映射算法。在此,笔者就虚拟网映射与研究现状问题主要分析了以下几点内容。

1)网络资源概述。对InP的网络信息资源一般能够通过INSADL、NDI、NML等来描述。在对网络资源的描述过程中,任一网络元素就可以代表一个基本组件,例如链路、路径、节点和接口等。每一网络元素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标示符、功能性或者非功能性属性、可用性参数。功能属性主要决定其属性、特征和网络元素的具体功能,非功能属性则主要决定了在虚拟网络中各个网络元素的限制及应满足的标准。节点可分为虚拟节点与物理节点两种,物理节点包含多个虚拟节点,同时一个物理或者虚拟节点可以拥有多个物理或者虚拟接口。其中接口的类型主要包括ATM接口、以太网接口及无线接口等。由于一个物理链路就可以支持一个或多个虚拟链路,因此每一个物理链路包含QoS参数及连接类型两个附加特征。

2)虚拟网的构建需求描述。虚拟网的构建需求与物理网络规划的需求很相似,主要关注的是网络拓扑结构、虚链路的带宽、虚节点的位置、路径的跳数限制、端口的类型以及QoS参数的配置等。虚拟网的构建与拆除,实质上主要是依据业务的需求对物理网络资源进行动态的分配和释放的过程。因此,虚拟网运行的生命周期也是虚拟网在构建需求上的主要参数。

3)虚拟网映射问题模型的描述。对于虚拟网的构建需求中操作系统OS及端口port类型等需求完全可以通过在映射前预先筛选InP所提供的各类资源。虚拟网映射问题的难点是怎样最大程度地实现InP利益。因为虚拟网映射要满足虚拟网构建需求中各个链路和节点资源的要求,而且还要充分地、高效地应用物理网络资源,达到在有限的物理网络资源上形成更多虚拟网,最大程度实现InP利益的目标。但是,虚拟网的物理网络资源有一自身的局限性、虚拟网的构建必须要求呈现出多样化的个性特征和虚拟网的构建请求动态化、即时处理化等特征。这样,虚拟网的映射问题实际的应用中还面对很对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挑战。

4)映射算法中的各项评价指标。虚拟网映射算法要通过有效地采用提供商所提供的物理网络资源来满足服务提供商提出的构建要求。同时,映射算法的各项评价指标必须要通过网络资源利用率及虚拟网映射成功率等指标的计算来科学衡量。虚拟网映射的成功率是在构建申请中映射成功的虚拟网数,提高虚拟网的映射成功率就是要提高映射成功的虚拟网数。而提高物理网络资源利用率,关键在于如何在满足当下构建需求的前提下,更合理地为后续的虚拟网构建提供资源分布空间,为后续虚拟网的构建提供便利。

5)映射算法研究现状。目前来看,资源分布相对较均衡的物理网络逐渐成为虚拟网映射问题研究的方向。因为这样的物理网络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和虚拟网构建的成功率。所以,当下对于映射算法的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Yong Zhu等研究人员把互联网资源假定为无限的,因此在构建虚拟网时,要综合考虑满足各个构建的具体要求,以便最大化的实现预定目标以最小化的链路承受最大量的负荷。(2)Robert Ricci等研究人员则通过避开物理网络中的各种瓶颈链路的方式来映射虚链路,不断提高虚拟网构建的成功率。(3)Jens Lischka等研究人员利用子图同构检测和回溯的技术把虚链路及虚节点同步映射到物理网络中,以此来提高构建虚拟网的成功率。(4)在虚拟网的映射中,一种W szeto基于多商品流问题而提出的对资源进行预分配的方法技术逐渐被提出来,该方式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对映射问题进行建模求解。这种基于多商品流问题的模型很好地地解决了映射中资源分布均衡性的问题。(5)另外,MinlanYu等人提出了多径映射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多径映射将虚拟链路映射到多条物理路径上,以此来提高物理网络的负载均衡,并利用多商品流问题的形式建模进行求解。多径映射法与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的并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映射中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但是难以达到路径跳数的限制,所以一般只能通过单径映射的办法满足业务要求并有延时约束的构建需求。

3虚拟网络映射算法PBMC

1)PBMC算法的设计思路。众所周知,基于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的虚拟网映射方法不能够解决路径跳数的约束要求问题,因此在多径映射时,虚链路的带宽很难通过路径的路径跳数来确定分配比。因此,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PBMC算法,即基于路径集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的虚拟网映射算法。这种算法主要采用基于有效路径集的多商品流问题模型来规划和求解虚拟网映射问题的。在PBMC算法中,首先要结合各个物理链路的带宽需求和路径跳数的限制条件来计算出有效的物理路径集合。其次将路径的可用带宽视为决策变量,在符合虚链路带宽要求的前提下,运用多径映射的思想建立相应的数学规划,同时采用启发式的算法进行建模求解,最后实现链路的最大负载强度最小化。

2)建立数学规划。链路负载强度是链路上已占用带宽与链路带宽容量之比。PBMC算法的规划目标是建立链路的最大负载强度最小化。PBMC算法的约束条件有三个,分别为物理链路带宽容量约束、虚链路带宽需求约束及带宽占用的正则性要求约束等。

3)模型求解。在PBMC算法中,主要通过采用设计启发式的算法来求得近似最优解的方式进行求解。算法主要分为部分,首先要求证出初始的可行解;其次,对初始可行解迭代从而求解出近似最优解。在这种算法中,更多的考虑了局部的均衡问题,没有对整个虚拟网映射范围进行综合考虑,因此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优化工作,对初始可行解进行优化。优化的思想主要是找出最大负载强度的链路,将该链路路径上的虚拟网迁移到其他的路径上,以此来降低链路的负载强度。

4)仿真实验。为了很好地与基于单径映射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算法对比,可以采用基于Matlab的方式对PBMC算法进行仿真与模拟实验。在实验中,对虚拟网链路的带宽、构建请求的虚节点数、虚链路的带宽需求、跳数的限制、虚拟网申请的时间间隔均值以及生命周期均值等进行适当的设置。仿真实验中,要对比和分析的指标除了有构建成功率、资源、利用率外,还含有运营商收益及资源分布的均衡性两个指标。

5)仿真结果分析。

仿真实验中,将物理网络链路负荷的标准差、虚拟网构建的成功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物理网络运营商所收取的收益等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于单径映射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算法,通过PBMC算法可以使得物理网络上各链路负载强度的标准差更小,因此物理网络资源的分布均衡性将得到更好的优化与实现。并且,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及构建成功率,物理网络运营商才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以,本次仿真实验结果也说明相对于基于单径映射多商品流问题模型算法来说,PBMC算法不仅可以满足带路径跳数限制约束的虚拟网构建需求,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优化网络资源分布的均衡性问题,不断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4结束语

目前,网络虚拟化技术已经成为解决当下互联网僵化等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在网络虚拟化技术中,虚拟网的映射实现网络虚拟化的基础。虽然对于网络虚拟化技术中的虚拟网映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不断研究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实现物理网络资源分布的均衡性,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汪斌强,邬江兴.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分析[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9(10).

[2]李文,吴春明,陈键,平玲娣.节点可重复映射和链路可分流的虚拟网映射算法[J].研究与开发.2010(7).

[3]吕博.网络虚拟化资源管理架构与映射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软实力;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网络文化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是人们依赖于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网络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秦皇岛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打造滨海名城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持续推动秦皇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网络文化不只是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目标和对象,更重要还在于它对网络时代城市文化发展模式的提升。因此,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充分适应网络文化的内在属性和规律,进一步发挥网络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潜力。

网络文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信息传输系统来传播思想文化和风俗民情。网络文化建设直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位一体建设紧密联系。秦皇岛正在由文化城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意义重大。除抓好旅游立市百项工程外,将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性机遇,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目前,秦皇岛网络文化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都日趋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①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和引导力亟待加强。②网络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不强。③网络文化的主体网民普及率偏低。④网络文化监管机制有待完善。⑤网络文化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⑥网络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二、创建和谐安全网络的主要策略

发展和谐网络文化,提升软实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要植根于优秀地域文化,努力在网上形成具有秦皇岛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主流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体策略如下:

1.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法规建设,对现有网络法规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犯罪行为,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通过内容审查监管等制度,净化网络文化内容,积极推进和谐网络建设。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明网络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培养网络文化产业。大力鼓励创作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绿色游戏”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

4.网络媒体及网站应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

5.网民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因此,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博客、网页、论坛等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质疑社会不公现象,反对低俗化。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可以从网络传媒、网络文化企业、网络生产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方面来探讨网络文化管理的措施。应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1.打造品牌网站,形成网上文化信息传播辐射中心。网络媒体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它担负着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秦皇岛市要积极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新闻网站,提升网络文化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2.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建立立体化的网络文化传播圈。网络应用涉及网络新闻、即时通信、博客、网络购物等。秦皇岛市要发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传播安全文化,以满足网民的不同需求。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数字鸿沟不仅制约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制约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秦皇岛市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民的素质,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

4.遵循规律,科学管理,形成安全网络文化传播的有序化运行。用科学发展观认识网络媒体,按网络传播规律管理网络,疏导结合,掌握好管理的度,以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5.加强教育,提高安全网民的媒介素养。广大网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每个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自律文明上网,形成和谐健康的网络文明生态。

6.实施人才战略,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网络技术、网络经营管理等高级人才,他们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保障条件。要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技术过硬、懂得网络文化经营和管理规律的人才队伍。

四、小结

打造滨海名城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就要继续大力弘扬以“开明、开放、开拓、开发”和“创业、创造、创新、创优”为核心的秦皇岛人文精神,进一步深化思想内涵,体现实践特色,着力培育地域特色文化。提高网络文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也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秦皇岛文化以及旅游信息化建设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帅.网络文化的软实力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2,14(03).

[2]魏友苏.浅议网络文化发展问题与管理思路[J].东南大学学报,2008(06).

[3]张晓玲.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J].情报杂志,2007(01).

篇4

>>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网络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影响探究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正面教育引导策略 网络文化与新兴电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浅析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 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文化视阈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对策研究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网络文化对在校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分析 影视文化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调查报告:网络规模与结构特征

[4]张童童,田宁.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03)

篇5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 校园文化建设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并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新的特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向新媒体延伸的现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是当今新时代伴随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1]。为区别以往校园的四大媒体: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新闻板和校园电视,当今意义上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随着承载着新兴的校园文化的新媒体涌入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一系列的传播媒介、科技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当下,新媒体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与渗透,形成了校园新媒体网络亚文化,使得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点。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而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更是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认知与关注

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是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今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更多呈现出时代特征,对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2]。对于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网络原创视频等最受大学生的青睐,并且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网络文化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二)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网络文化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可通过院校所在的区域的地理标识,各具特色校园环境、风格迥异的校园建筑、意义深远的校名、校徽、校训、校歌等有形载体来呈现;而无形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在科研教学、学生文体活动、校园生活中孕育出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校园氛围、人文精神。新媒体网络文化富含的价值体系、舆论导向以及生活方式,都无形中贯穿于校园文化中,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整体把握传统校园文化与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互融共进。

(三)高职院校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现状表明,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只停留在信息的层次,虽然在一定层面上提供了BBS、留言板等交流沟通平台,但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较少。当下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现状中存在诸多不足,如:内容单调,更新速度慢,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形式,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受阻,缺乏学生互动,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等。现有校园文化渗透教育没有充分依托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从而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对传统校园文化渗透教育的提升。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传承中不断创新

随着当今高新科技的普及,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也日趋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在深入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同时也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针对新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迅速用正确积极的思想占领新媒体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校园新媒体领域的蔓延[3],引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学院应当作为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引导者,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使之校园新媒体行之有效,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

(二)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高职院校有区别于本科院校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不同的职业院校间也往往因为办学导向、人文底蕴、校史制度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落实到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中弘扬“职业”灵魂,塑造“职业”形象,培养“职业”素质等职业性教育特征,通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立足于本校校情,找准院校定位,把握时代特色,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苏毅清.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1).

[2]周辉.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2013(03).

[3]丁金诺.论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作者简介】

张伟明 (1986―)陕西西安人,男,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西安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

篇6

[关键词] 互联网;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33

[中图分类号] F062.9;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53- 01

1 网络文化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持续多年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奇迹,但是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现阶段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理性选择。我国要寻求可持续经济增长,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文化产业具有发展经济与繁荣市场的功能[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网络文化产业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网络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产业[3]。其核心是内容产业,具有高产值、易推广、环保好、个性化和全球化等特点,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4]。

2 河南互联网络发展现状

我国互联网的平均普及率是38.3%,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12个省市的普及率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山东、湖北等9个省市高于全球水平但低于全国水平;而湖南、河南等10个省区的互联网普及率既低于全国的水平也低于全球的水平。从网民的数量看,河南省网民人数达到2 582万,在统计的31个省区中排名第6位。但考虑到地区的人口因素,河南省的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0%,排名到了26位。相对于上一年的增长率,河南省2011年上网人数增长率只有6.80%,排名31位,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率12.20%。

由此可见,河南省由于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还不高,互联网普及率处于全国末位,并且增长速度缓慢。这是目前河南省网络发展的突出问题。造成的原因首先在于河南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比例结构。

根据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全国拥有的网络域名774万个,河南省拥有19.8万个,占全国域名总数的2.6%,列第10位,而排在首位的广东省拥有域名140万个,占有比例达到18.1%。网站数量上,全国有2 295 562个,河南拥有63 128个,占2.8%,排列第10位,全国拥有网站排名第1的北京市拥有网站384 881个,占16.8%。

表1反映了网页建设的情况。其中动态网页是指网页内容事先并不确定,在访问者提交访问数据请求时即时生成的、具有个性化内容的网页,与此相对的静态网页是指网站建设者预先设计好的网页,其内容是事先已确定的。静态网页技术上相对简单,但是根据目前的技术,有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

可见河南省网站建设信息量较大,但是静态、动态页面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相对北京和全国其他省市来说,河南省网页信息资源被传统搜索引擎收录的比例较低,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河南拥有信息资源丰富,而对外影响力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力度的原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河南网络文化业界还应转变观念,想方设法增强网络影响力和辐射力。

3 河南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从基于网络应用情况,河南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需要解决的几个方面:网络普及率低,网络使用的增长速度处在低位平台期;网络文化内容相对丰富,但是影响力不够,缺少知名品牌和网站;网络文化资源吸引力不够,缺少与现代文化结合的、具有时尚感的表现力。因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1)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重点在于普及电脑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的网络技能,带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把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激发起来。培育居民网络文化消费习惯,提高网络文化消费水平。扩大相关消费,是推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健康、有序、活跃的网络文化市场,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农村局域网络消费习惯,催生一批较为活跃的网络用户,将潜在的消费变为现实的消费,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培育和扶持网络文化企业,提高网站数量和质量,扩大河南网络文化的影响力。①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使人力增值,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网络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需要一大批专门人才。河南应当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培养一大批网络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教育、培训部门有意加强相关专业的建设。②目前河南的网站数量不少,但是上规模、在国内外有名气的企业少之又少,现有的网络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融资困难、投资不足,缺少发展后劲等问题。

因此希望结合国家有关政策,从河南具体情况出发,抓紧出台扶持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名气的网站,扩大河南的网络文化影响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J].宏观经济研究,2005(12):34-37.

[2]李怀亮,方英,王锦慧.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J]. 经济问题,2010(2):26-29.

篇7

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愈加受到重视、两微一端的高校新媒体平台日趋发展、师生网络文化工作室不断涌现、涉及的文化内容亦显生动多元。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在制度支持、内容创新、传播效果方面遭遇瓶颈。因此,高校需要及时明确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从机构机制、阵地平台、队伍能力、内容产品等方面着手,探究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方向与方法。

关键词:

高校网络文化;现状;瓶颈;趋势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一)制度层面,对话语权的高度重视

在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创新网络思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议,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形势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二)平台层面,两微一端成为新风尚“两微一端”

在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中风生水起,国内高校均对网络新媒体平台加大了投入,尤其是手机端的平台与内容建设。仅中国青年报“全国高校微信公号排行榜”的考察对象就有近470家国内高校的官方微信,以2015年6月7日———13日全国普通高校微信公号排行为例,位居第一的公众号单周阅读数量就在14万人次以上。另外,根据《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数达10.6亿,90后用户占比为35.7%成新主力,其手机里平均安装着30余款App。

(三)队伍层面,师生工作室带头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应该是一部分专职教员带领一批学生骨干组成的队伍。典型的代表是,教育部思政司于2014年7月启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工作,共有141所高校的145个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申报创建。教育部要求,入选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过程指导和条件保障,统筹推进工作室培育建设,在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创新培育建设机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催生网络文化成果等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地各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

(四)内容层面,主动引导注意力流向

根据2015年度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月度热点指南》,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需要不断引往更加优质、高效和精品化的方向。例如,2015年春由教育部、《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以“文化根•民族魂•中国梦”为主题,共收到全国高校126个项目,评选出示范项目10个、特色展示项目50个。另有5月4日清华大学学生创客们收到总理回信,肯定大学生创客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清华大学新闻网的相关报道得到了近15000人次的阅读量,加上人民网、新华网、凤凰资讯、搜狐、网易等主流媒体跟进扩大了事件传播度。

二、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瓶颈

(一)传播力和接受效果之间的矛盾

目前,不少高校在新媒体设计方面颇下心思,也达到了一定的传播广度。例如易企秀形式的手机端电子杂志、在微信中设计电话拨号页面点击听取语音、全景地图等,在之初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尤其被用在新春、校庆、毕业季等重要的活动时节,往往能获得可观的阅读量与转发量。但这些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满足于好奇心的特定形态不便于参照沿用,二是过多注重形式表达而缺乏一定的信息量和文化内涵,因此并不能受到长久的认可,甚至只能获取点击量而不能起到创新话语传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创造优质氛围与品牌的作用。

(二)平台承载和内容精品之间的矛盾

作为高校网络文化主要承载媒介的网络新媒体具有多样化、零碎化、短频快的特点,因此其平台承载力有所局限。加上目前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条数、次数、内容长度方面设有限制,因此在平台承载力方面显现出了弱势。这些弱势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受众的接受习惯,使之对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例如高校微信账号中的长视频往往点击量不高,而视频往往耗费了制作者的大量心力,可见高校网络文化的持续性和张力也取决于平台的承载能力。

(三)前端创新和后方支持之间的矛盾

高校的角色定位决定了网络文化作品的产出应当具备高水平、能担当的社会用途,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群体的逗趣上,因此对高校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的情况是,不少高校未能设置专门的部门单位统筹网络文化建设,更没有专人负责相关工作。有的高校虽设有部门和专人,但具体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部门间未设牵头单位,导致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而基层院系由于人员配备不足、资金支持有限,未能从基层师生出发激发网络文化建设的智慧和热情。这些均导致了前端创新陷入困局。

三、可预见的发展趋势

(一)机制上,抓手更实、职能更优

高校网络文化的制度建设应朝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信息多元、更加共享无边界”的方向创造条件。一方面是要设立专项统一的领导责任人,实现在关键问题、复杂问题、难点问题上有抓手、有保障;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引导和氛围营造,为优秀网络文化的培育滋养创造相互促进、共生共融的优良环境。其手段包括制定全校性的网络文化传播规划、组建主抓网络文化的委员会或确定主管部门,实现对门户网站、信息监测、新媒体传播、全媒体融合及对外合作等提出具体详实的战略规划,保障网络文化工作与党的建设、思政教育、平安校园、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评估等同步推进、同步督查。同时,对于网络文化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也将以高层次、多项目为准入进一步加大。例如对网络舆情安全队伍建设的项目投入、对全校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提升、建立网络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对基层院系的网络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经费要求等。

(二)平台上,融合更深、服务更先

文化所依托的平台将在“实现载体交互融合、满足先进的线上服务”上做文章。在门户网站方面,高校官网主页不再仅仅是发挥门面的作用,而应承担更高水平、综合性的任务,包括以门户网站为校园网络信息化的核心导向,一网打通校内其他院系部门和功能型网站,并在管理后台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协同的路径支持。高校也应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加强“两微一Q一端”建设。其一是微信端口的“微网站”模式可能会更加受青睐,借助微信实现门户网站在手机端的轻浏览,并实现查询服务和校内团队的消息及粉丝共享,应是能保证高校网络受众粘性的好办法。其二是捕捉90后、95后网络使用习惯,建设高校QQ公众号,发挥QQ邮箱、QQ账号的点对点传达优势,并运用可视化菜单和融合通信的生活化功能,扩大网络阵地的育人覆盖面和服务面。其三是升级高校的官方App,吸收师生与校友创设的优秀平台的建设经验,以服务为核心深入强化视觉冲击力与交流互动感,并借势移动化浪潮、可穿戴设备的创新创业环境做强移动端的思想引领,实现对师生思想动态的实时跟进与深入了解。同步地,校园媒体资源应该得到整合,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型传播形态积极融合并向更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实现学校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与“两微一Q一端”的高效联动,加强用户黏着度,壮大网上主流舆论。同时,基于建设打造网上选课、电子离校、网上党校、网上心理咨询、财务服务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的经验,积极推动传统知识课堂与育人模式向网络空间转移,打造“云端校园”的线上知识社区,拓宽教育服务的虚拟空间。

(三)队伍上,评价更细,素养更高

高校网络文化队伍能力建设需要在“完善贡献者的评价机制,提升全校性的团队素养”方面发展,定位在专业的社群化以及品牌层面。首先,高校应以具有学术权威和一定社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为主体,建立一支积极、高效、稳定的高级评论员队伍,以在海内外重要媒体刊发文章、表达观点的形式,主动出击、扩大影响。鼓励教授学者建立中英文个人主页,发表见解、引导言论,并建立相应的网评工作激励机制和人事考核机制以缔造“网络名师”。学校也应该重视基层院系的力量建设,譬如建立网络文化示范与试点基地,组建全校性质的新媒体联盟,吸纳包括院系单位、校友组织、师生个人为主体的各类网络新媒体工作室,通过评选年度“十佳网络文化工作室”、“网络文化培育单位”、“十佳网络文化作品”等,发现、鼓励和培育基层网络文化建设的师生力量。同时也可以创新网络文化节的载体与形式,打造精品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活动,融入网络文化优秀成果与工作团队评比、网络文化素养提升培训项目、移动课堂、名师校友面对面和创新企业进校园等环节,真正使师生感受到网络文化的魅力,真正成为网络空间里的主人翁。

(四)内容上,表达更新、渠道更宽

文化的本真应该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借助网络的手段服务和教育师生,如积极建设校史馆虚拟展馆,制作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视频、微电影等,利用虚拟技术打破师生感受文化的时空限制。同时学校应紧握时代脉搏打造有新意、能动人的网络文化内容,尤其是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业校友和创客文化相结合,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学校也应整合好教育教学资源,实施数字图书馆、网络精品课程等项目,推动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而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方面,高校不仅要做好校内媒体的建设与整合,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校外资源。包括谋划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全国性传统权威媒体和百度、新浪、腾讯等新兴网络媒体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新闻信息、开发资讯搜索与信息监测系统、设计网络应用平台、举办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文化活动等,提升高质量高校网络文化产品的优先出现权和高频曝光量,以个性化、集合化、创新化的手段加强网络空间思想引导。

参考文献

[1]任祥.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论,2012(2):104-106.

[2]申小蓉,李怀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61-64.

[3]李琳.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互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43-44.

篇8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各方面,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师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上面都有一些转变,而且一些负面影响在逐渐凸显。为此,本文针对网络文化给高职院校带来的影响进行解析并提出一点意见,希望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保障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字:

高职院校;网络文化;优化方案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人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以信息化为主的新型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广阔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在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实行网络文化中,学生、教师在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设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本文需要针对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二、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中带来的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影响了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网络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虚拟世界,但是网络科技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沟通渠道,因此学生之间习惯使用QQ、微信等交流软件进行交流沟通,长期的网路交流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在交往中由于虚拟世界的存在,导致交流双方在道德上面的弱化。在网络世界中个人出现没有修养的行为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并且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对有害信息的辨别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等心理的诱惑作出一些不合法律的事情,影响到学生的道德情操。[1]第二,网络文化影响校园行为文化。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是高品位文化活动和和谐人际交往的融合,不仅拉近了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凝聚感,保持了学生心理健康,提升了文化素养。但是在网络文化中,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网络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更多的渠道,电子商务、沟通渠道以及信息媒体等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行为空间。网络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优势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和追捧。高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搜集、沟通交流,将自身心扉关闭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逐渐产生了个人主义,淡薄群体观念,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感下降,行为变得孤立怪异,这些都是网络文化对校园行为文化的冲击。[2]第三,网络文化影响高职学生正常的学习。网络世界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经过高职院校的一些调查表示,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就受到网络游戏的吸引,一般打游戏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且周期也很短,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平时时间比较充足,导致一有时间就上网严重影响到了平时的学习时间。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开放文化,网络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多元化,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容易形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进行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因此学校需要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规划中,不断地依据党的正确指导方针和文明观念来引导学生认识网路文化。而在未来校园文化发展中,网络文化的价值必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而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将越来越大,因此网络文化势必会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建设,是高校在不断深化改革和文化建设的过程,要利用网络文化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真谛,推动全国素质化教育的发展[1]。第二,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制度建设。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文化制度建设,首先就要依法管理好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的法律制度管理,在管理方面不仅对网络环境的一些法制管理,同时也要对大学生网络文化进行管理,包括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符合校园文化发展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就是大力开展网络文明工程建设,将网络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加强网德教育,使得网络文化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良性健康的运行[2]。第三,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要想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较强并且熟悉校园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管理团队,这支团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在网络上通过跟踪信息动态,及时传播一些正面的思想信息,阻止负面消息对学生的思想冲击。并且在网络上设立信箱作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思想动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好坏的意识和能力,保障学生健康上网。第四,高职院校应开展具有特色的网络文化活动。在目前的社会文化中,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学校将网络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组成结构中需要不断利用网络科技,在学生中大量开展一些丰富有意义的活动,这种行为不仅有利于提高丰富校园活动质量,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网络素质,在保障学生良性健康的上网引导中事半功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是全体师生以及学校都应该尽到的责任。

四、结束语

网络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中已经避免不了网络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新形势下,学校更应该注重网络文化建设,确保学生保持正确的价值观。网络文化对于高职院校的冲击不容忽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特质综合考虑,打造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优势,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席丽敏.校园文化的现状与提升[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2).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思想都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正在逐渐延伸至高校校园的任何角落,并且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作为上网的主要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必然会受到网络文化的冲击,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是塑造健康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需要。

1“互联网+”时代河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1.1网络资源的利用面较局限

据相关调查发现(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只有30%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学习相关资料和浏览新闻信息。60%的学生使用网络是为了消遣、娱乐、聊天、网购等,10%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专业课学习。由此看来,学生们对网络资源的使用面较局限,并且学生们对网络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使用仍然停留在基础层面的状态,这影响了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发展、个人兴趣的激发以及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1.2网络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虚拟的,在网络虚拟性的环境下,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言论没有任何限制,自己可以畅所欲言,可以逃避现实、不需要与人接触交往,不用承担责任。基于此,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被压抑的丑陋的一面在没有约束的网络上释放出来。网络上没有具体的规则约束,并且在大量负面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个别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冲动且自制力相对较弱,又缺乏足够的人生经验,忘记自身应负的社会责任,因此进入互联网的大学生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品格。

1.3思想政治工作者业务素质不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必须得符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客观要求。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很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的了解也不够。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年龄结构、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水平,网络文化工作经验都需要提高,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比较被动。

2“互联网+”时代河南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2.1“互联网+”为高校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理念

“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呈现,呈现出一种“网状”的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冲击社会各个领域,高校校园也不例外。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只有顺应这种潮流,并结合高校自身特有的特点,融入“互联网+”这一元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应该树立互联网思维,注重融合高校校园文化,融入社会发展潮流。

2.2互联网冲击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

传统的大学教育学生要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大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获得信息,接触更多的观点,在对信息的理解方面也变得更加主动,不再像之前那样被动式地接受教师的教授和安排。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教授知识、传播信息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被打破了。再加上东西方文化价值差异,导致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受到侵蚀,动摇了学生们固有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2.3部分大学生沉溺于互联网

引发众多问题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交流思想、消遣娱乐的主要途径。部分大学生对互联网呈现出一种很强的依赖性,以致沉溺于互联网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导致自己荒废学业,淡漠了友情和亲情,激发了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产生网络性心理障碍、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退化、大学生认知障碍等问题。

2.4“互联网+”的发展导致校园网贷现象严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校园贷的迅速发展。目前大学生正处于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具有强烈的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大学生对物质生活要求更高,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走入过度消费的误区,再加上目前校园贷大多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网贷金额高达几十万。不良校园贷通过低门槛借贷引诱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以威胁、骚扰等违法方式催还贷款,引发大学生跳楼、出走等极端现象,给高校和学生个人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3.1高校应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之中

高校应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真正地重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高校各级校领导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主动学习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了解校情。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同时,更应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之中。3.2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并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上各种不健康的消息、图片、行为等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必须通过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建设网络文化内容,只有掌握了网络文化管理的主导权,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同时,高校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校园网的检查、监督以及扶持,建立全面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关网络文化的宣传工作。另外:高校应该出台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相关的具体工作方法、制度、条例等。

3.3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人来进行的,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因此,抓好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问题。高校应当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网络素质和思想工作水平,提高教师队伍发现问题并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该选拔并吸引一批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具有较强计算机网络操作知识的青年教师加入到该队伍中。

3.4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在网络上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应利用校园网自身所具有的教育优势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利用网络自身具备的功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络开设道德论坛,使道德教育变得有趣,提高大学生的自学性。高校也可以在校园网络定期开设主题讲座、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心理测评、交流讨论等,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虚拟现象。

4总结

“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应当以人为本,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网络文化活动来实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进行教育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网络信息判断、选择能力。总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程,需要依靠国家、社会、学校和师生共同的力量,只有通过各方面共同的努力,高校才会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崔向平.高校三网的应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盖元臣.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72-73.

篇10

一、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泛在学习在教育行业的不断普及,各高等院校逐步意识到大学生面对手机和计算机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面对教师的时间,而且网络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正在产生着润物细无声式的深远影响。有的高等院校已经着手校园网络文化方面的建设工作,在网络文化建设与传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与规范的作用。但纵观全局,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认知不清。对于网络文化认知不清,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是一些高等院校对于网络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现象层面上,对网络文化也只是停留在关注层面上,普遍认为网络文化并不十分严肃,娱乐成分较大;另一个层面是对于网络文化需求认识不清,建设的网络文化资源没有能够看作是真正的商品,考虑到它的社会需求,更没有进行定制生产,而是沿袭传统课堂中的填鸭式教学形式进行教授,网络文化建设仅仅是从教育需求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到网络文化市场的真正需求,没有目标指向性。因此,生产的文化产品得不到广大学生的认可,更无从谈起其文化产品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

(二)资源浪费。如今大多高等院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有政策倾斜还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优势资源同时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硬件设备以及分配了更大的带宽,相对于阵容强大的设备、设施,网络文化资源以及建设能力却都相形见绌,形成了目前有枪没弹的尴尬局面。这无疑是对于硬件资源的浪费。另外,还有一部分高等院校拥有网络文化网站,但网站上大多网络文化资源却来自互联网或是商业购买,自身建设程度较低,大多资源分享度不高,针对性也较差,这是一种对于软件资源的浪费。

(三)管理匮乏。大多高等院校网络文化单元的建设归口部门并不明晰,导致校园中文化资源建设缺少统一规划与规范。各类有能力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的单元缺乏统一的管理,建设资源种类繁多但不成体系,缺乏协调一致的建设规划,甚至建设目标也不尽相同。从需求分析到设计规划,从资源建设到资源再到收效反馈,在整个建设体系中表现为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性与严谨性。

二、网络文化建设人才智力层级解析

制约网络文化建设的速度、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因素。外部因素即为相关支持政策的缺失。但随着各级政府、文化企业、高等院校对于网络文化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关政策也将不断出台与完善,可以预见这一制约因素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基本解决。内部因素即为人才智力支撑系统的不健全。人才智力是制约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智力的缺失对于文化建设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影响与制约相当明显。广开进贤之门,广纳天下英才同样是保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之根本。

总体上讲,高等院校在人才与智力领域都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科学合理配置现有优势资源,完善人才智力支撑系统,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潜能。必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焦爱萍将网络文化行业所需人才划分为三种类型:核心人才、支持人才以及辅助人才。本文沿用其对人才划分的三种类型,并且在人才的功能与形式上有所改进。我们认为核心人才是指能给予网络文化建设战略管理、策划总监、高端技术和艺术指导等的人才;支持人才是指主导网络文化建设,并进行设计开发、经营管理的人才;辅助人才是指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并进行具体的技术支持、运营维护、市场推广等的人才。网络文化建设人才同样呈现出金字塔形的分布结构。辅助人才处于金字塔形底层,由计算机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或是其他有志向、有兴趣的在校大学生组成。这部分人员众多,建设热情高涨,且颇具想象力与创新力。支持人才处于金字塔形中间层,由相关专业教师所组成,组成成员在资源建设方面都颇具经验,队伍稳定责任心强,并且能引导与规范大学生进行资源建设。核心人才是由相关专家组成,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背景,丰富市场生存经验的人才组成。相信对于一般高等院校来说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核心人才无疑是缺失的,这必将严重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现阶段高等院校在引进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才时,在经费投入、政策倾斜、人事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尽然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人才暂时不具备引进的条件,但可以引进人才智力资源。这样既可以弥补核心人才不足的现状,又可以在最大限度地提升支持人才与辅助人才在知识、技能、艺术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能力。

三、高等院校专项人才智力资源引进模式

(一)传统方式下的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人才智力资源包括人才与智力两个部分。传统方式下人才资源的引进,是将核心人才引进到本单位,其智力、成果、经验、技术等都为我所用,为本单位网络文化发展服务,这一方式的确避免了因资源要素完全开放而出现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现象,进而导致建设能力逐步弱化的问题。然而,在实际引入人才资源时却困难重重。除了以上阐明的问题外,处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核心人才也是数量奇缺。即便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核心人才也是千金难求。而在传统方式下的智力资源引进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智力资源可以概括理解为才人对于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总结,最终以适当形式呈现的资源,如专题讲座、学术论文、调研报告、著作等等。智力的引进无疑是购置、分享优质的智力资源。但这些智力资源缺少所依附的人才因素,优秀的资源只有讲没有解,资源交互性能大大降低,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网络文化资源快速发展的建设需求。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才培养与智力引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与智力引进方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而对于人才智力的引进无疑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即为请进来和走出去。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是资讯的海量汇集与光速传播。核心人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近在咫尺的邻居。网络搭建起我们了解世界、互通有无的桥梁,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MOOC学习平台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就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团队搭建了一个优秀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在MOOC平台上不仅可以系统学习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接受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还能够与行业专家进行类似于面对面的沟通与联系。我们就以MOOC平台为例阐述网络平台对于人才智力引进的重要意义。

1、提升自身队伍建设能力与创新水平,带动后备人才的提高与成长。在《2014年MOOC学习者调查报告》一文中有统计数据显示:在当前行业领域内提升职业能力成为选择MOOC平台学习的第二大动力,人数占比达到22%以上,此项数据从侧面也说明了MOOC平台对于提升相关业务能力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学习模式下,知识热点呈现系统式、贯穿式连接形态。MOOC平台承载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大学成体系的教育资源。类似传统课堂的标准化教学,能够随时穿越互联网为全世界的学习者所轻松获得。在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民主化以及教育公平的大潮中,我们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必将收益,网络文化建设队伍中支持人才与辅助人才的建设能力与水平自然会得到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资源建设团队,逐步缩小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能力差距。随着MOOC平台上教育产业链条的成型与重组,更多的社会风险投资与专业产业公司的渗入,知识、技能与经验逐步与市场对接,基于MOOC平台的学习变得更加实际和有效。

2、借鉴先进的建设模式与管理理念,拓宽国际视野。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学习模式下,知识热点呈现聚合式与分布式相交叉的形态。MOOC平台对社会化网络、行业专家、志趣相同的学习者以及相关网络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并且通过适当交流媒介,为学习者提供咨询、交流、思考与分享的专题学习情景。cMOOC学习模式更加适合支撑人才,因为这一层级的人才无需再接受传统课堂中系统化的学习,他们所期望的是能够将已具备的各项业务能力提高到新的层次水平上。采取听取行业专家讲座、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等学习方式,都可以增强建设技术手段和积累建设经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建设团队的国际视野和见识,从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文化资源建设模式与管理理念。从这一方面讲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急需人才核心人才并不急需引进,在MOOC搭建的平台上随时可以为我所用,更为重要的是为我所用的核心人才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随时都有新鲜血液注入的庞大的人才智力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