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与风险防控

篇1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是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金融信托和外经外贸等多行业为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铁企业的经营范围广,涉及财务工作内容和范围就更加复杂,在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上就更加需要提高质量与效率,才能减少或避免企业因发生税务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

1 税务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1.1税务风险与企业运营的关系

对于中铁企业而言,每个行业的每个运营阶段都涉及到纳税问题,尤其是不同行业的纳税标准问题,一旦出现错误就形成税务风险,无论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无意错误还是企业故意出现错误,都会对企业的名誉和形象造成破坏。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明确各个行业的税费标准,要针对企业经营的项目进行纳税申报,明确企业相关税种和纳税依据,要求企业的管理层熟练掌握我国基本税制,树立依法纳税、科学管理税务、严格防控税务风险的管理管理。

1.2税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中铁企业经营范围广、员工数量多,如果企业内部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控制机制,那么在税务风险管理和防控中就会感到更加棘手,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有效避免税务风险发生,并能够正确引导企业积极纳税。内部控制机制可以起到防弊纠错的作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行和可靠性,为企业提供科学的纳税依据,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防控水平;内部控制机制可以起到保证企业经营效率的作用,做好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促进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科学发展。

1.3税务风险管理与成本的关系

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都是需要经济成本的,是需要企?I从经营成本中抽出一部分用于制定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方案设计与实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防控方案的设计要以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为前提,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原则。

2 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

2.1组织框架

对于中铁企业而言,由于经营的项目种类多,因此对不同项目的税务风险管理程度要进行严格的划分,由企业管理层牵头,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受监事会监督,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而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又被分为税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同时在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内部设置监控组和战略组,通过分工明确的工作分配,明确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每个成员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实现有效控制税务风险的目的。

2.2税务风险管理流程

大型企业要想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第一、制定健全的税务风险管理计划,将参与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所有人员工作内容和职责明确提到书面上,提高每个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第二、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要明确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环境和风险类型,要对企业税务风险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其进行分类,为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第三、要对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程度进行评估,估算企业发生税务风险后可能遭受的损失大小和概率,将税务风险进行量化处理,才能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防范的重视;第四、根据企业自身性质和经营特征,选择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并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1]。

3 企业风险识别

3.1内部税务风险因素

中铁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策略、税务规划以及对税务风险的态度、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企业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案设计和实施、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与相互制衡机制、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分析企业内部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有利于管理层人员对企业经营事务掌握更加清楚,对企业内部情况进行细分有利于从微观角度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3.2外部税务风险因素

中铁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有市场经济形势和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企业经营项目适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等人的越权或违规行为、灾害性因素等,对企业外部税务风险进行识别,有利于企业从宏观角度对市场经济形势、竞争环境等方面评估企业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4 风险防控措施

4.1全面提高税务风险防控意识

中铁企业是一个大型国企公司,一旦发生税务风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形象的破坏影响很大,因此要全面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改变过去那种出事后寻找各种关系减少罚款的现象,将风险防控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人员的身上。

4.2建立基础信息系统

企业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铁企业应该积极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建立和完善税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与更新,及时汇编成本企业适用的税法执行手册;建立并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系统,让每个财会人员都能够接触到最新、最完善的国家法律法规,使得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有法可依;根据企业经营项目特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税务风险防控工作中,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信息基础。[2]。

4.3对税务风险实行动态管理

企业在防控税务风险过程中应该对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在动态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风险及时处理,尤其是要将关注焦点放在企业重大事项上,包括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等,在企业重大战略决策过程中也要注意规避税务风险。因此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要在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并根据其具体要求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企业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3]。

4.4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将企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分为避免、转移、小心管理和可接受等不同层次,对于可以避免的税务风险一定要制定完善得规避方案,对于可以转移的税务风险要考虑到转移的对象和需要对转移对象承担的补偿责任等,对于小心管理的税务风险要倾注更多管理精力,对于可接受的税务风险也要注意制定相应的承担策略。

篇2

关键词:供电企业管理;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U291.4+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一方面作为供电企业,应通过坚持内强素质、提升业务水平、牢固树立供电服务意识以及建立完善的规范管理工作机制,努力使自身的管理风险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作为供电干部员工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在执行供电政策、管理程序还是在公开办电、优化服务等方面,都要在法制、公平、文明、效率上下功夫,稍有不慎,就要承担相应的管理风险。

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防范供电企业管理风险,供同仁们借鉴。

1管理风险产生的根源

1.1内部因素引起的管理风险

1.1.1供电企业一般都是国有性质的大企业,缺乏竞争,致使大部分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养尊处优,对业务知识缺少钻研和后续的学习,在管理上存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1.1.2供电企业管理人员不仅在有娴熟的职业技能,还在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在工作上要做到严谨、规范,在相关条文的制定方面要在相关法律条文基础上详细说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1.1.3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遵守相关制度,因人情关系等因素而忽视了管理的职责,从而留下了风险隐患。

1.1.4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如供电线路检修方面的管理漏洞,或偷窃电的管理跟不上。

1.1.5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职权不收或少收费,损害了企业的利益等行为。

1.2外部环境导致的管理风险

1.2.1来自地方政府对基层供电企业工作的干涉。在当前各地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基层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搞活地方经济,私自出台各种供电优惠政策,干预供电企业管理,然而出现问题以后还要供电企业承担责任。

1.2.2我国电法自实施以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与其他法律体系之间衔接的不协调,在实际管理中会有许多法律的盲点,这就造成了相关部门对协电和用电的意识淡薄,在很大程度上为管理风险埋下了隐患。

1.2.3随着法律的逐步普及,公民、法人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供电企业管理风险的变数更大。

2供电企业管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研究管理风险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与化解管理风险,从而有效保护管理人员的管理安全,全面提高管理效率。要防范和化解供电企业管理风险,就必须围绕着建立平安供电、和谐供电、阳光供电、效能供电而展开,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防范意识,各级供电企业都要把防范管理风险、构建平安供电切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为基层管理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确保供电人员的管理安全。

2.2要摒弃“权治”思想,克服“人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供电企业要强化对供电人员的“法治”教育和“管理风险”的警示教育,不断强化供电企业管理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管理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让“法”深入人心,克服管理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

2.3要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质量

2.3.1要求供电企业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针对本系统的每一个岗位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及追究实施办法,做到有章可循,理顺管理规程。

2.3.2要求供电人员在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自觉依法行事,努力克服管理随意性,尽力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提高管理质量,规避管理风险。

2.4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目前电力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还不健全,规章制度也不完善。而风险控制一直是供电行业作风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应增强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也成为了当前风险管理的重点。

2.5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要化解供电企业管理风险,供电企业管理人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够正确开展供电企业管理活动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的工作态度,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协调能力等。因此,供电企业应统筹兼顾,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加强供电人员的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尽可能地提高供电人员的综合素质。

2.6突出三个重点,降低廉政风险

党员干部在执行公务或日常生活存在着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因此,通过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以降低廉政风险,是降低供电管理风险的重要环节。

2.6.1突出决策权的“民主”

进一步贯彻执行领导干部民主议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避免“一言堂”,把领导决策过程中潜在的廉政高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6.2突出供电企业管理的“法理”

对涉电审批、电价类别认定、用电比例核定、偷窃电处罚等行为,构建一条自由裁量权的“警戒线”,防止管理行为的随意执行。强化对日常供电管理权的监控,促进供电企业管理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2.6.3突出人、财、物、权的“公开”

当前,供电企业涉及的人、财、物管理是一个廉政高风险点。公开操作,透明运行,才能保障干部员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而降低风险。

2.7积极应对风险

一是大家要强化风险防控意识,企业管理方方面面都存在着风险,我们要不断完善体制,把风险控制提高到企业管理的层面。

二是加强工作风险防控、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现在各企业处于激烈竞争阶段,一点点的经营风险和外界因素都关系到企业的存亡,所以企业要时刻警惕,做好风险防控。

三是风险管理是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的需要,我们要认真领会电力企业管理的意图,抓好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逐步完善企业内部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风险防控管理机制。

四是要把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到企业文化范畴,所以要不断的提高个人素质,加强服务意识,把企业风险时刻放在心中,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做好企业风险的防控,进入用方法促管理,用管理促发展,用发展促盈利的良性循环的局面。

2.8实行权力制约,强化内外监督

科学分权。供电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严格规划出不同权利的管理和行使范围,通过优化权力流程,减少非法定的和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建立起职权明晰、责任明确,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

2.9加强信息管理,有效掌控风险。风险信息管理至关重要,关系到风险的控制与效果。建立风险信息报送管理办法,可与突出矛盾和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同时进行,及时发现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电力供应、故障报修、员工思想动态、重要岗位、关键人员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利于及早掌握信息、研究分析、果断决策、制定措施、强化疏导、降低风险。

结束语

企业在新的管理条件下,需要面对管理的诸多风险因素,所以在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控制风险的发生,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加强标准化建设,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应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举措,控制企业管理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企业 风险管理 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财务风险已成为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的企业起步晚、规模小,没有实现规范化管理。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随着现代管理体系逐渐走进企业的管理中,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竞争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会计电算化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的会计电算受宏观政策调控和国际经济变动的影响,企业承受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完善财务经营管理机制,应对外部危机的根本保证。从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入手,健全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发挥财务风险管理职能,保证企业能够得到稳定的发展。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资金运营及利润分配因各种因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确立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企业管理者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企业开发经营过程具有长期性,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管理。加大了汽车销售企业风险控制的难度。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财务管理的依据,也是抵抗经济危机的保障。汽车销售企业应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一系列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提高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制订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建立充满活力的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为促进每一位财务人员的责任心,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也是做好财务基础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是账套的备份。维护工作是会计电算化顺利进行的保证。由于会计数据的重要性,存储在硬盘里的数据必须进行备份2份,当会计数据丢失或会计数据遭到破坏时,能借助备份恢复到最近状态。同时根据备份的内容,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地方,达到“双保险”。流于形式,增强其执行的刚性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创新和调整财务管理的内容。确立明确确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元化。改进和调整原有的管理指标,建立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考核指标,评估知识资本价值,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

四是建立投资决策制度。汽车销售活动资金投入量大,而且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按照要求其作好投资决策分析,导致企业经营者投资信息不可靠,汽车销售财务审计工作强调过程控制和主动控制,做好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工作,重视风险管理,充分发挥内审的防范作用,及时消除不良隐患,发挥资产经营效益;同时由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工程项目预算评价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程度,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全面实现监督、控制、服务、评价职能。

三、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房地产企业应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履行全面预算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及流程,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办法,对做到奖惩分明。建立完善动态调整型的财务预算,掌控各开发项目可行性阶段的推进程度,实现开发项目资金风险承受与资源价值创造的最佳结合,有效规避资金管理的风险。

二是建立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会计运输管理等子系统。目前以业务为中心,根据销售的连续运动资料能够随时更新,不需要任何人工分析,系统自动实时生成资金管理模块;集成性: 即财务管理数据可靠性之保证。通过信息集成直接传入财务子系统,ERP系统其他子系统融合在一起,有利于财务会计对未来风险的分析与预测,体现了汽车销售会计控制的思想。

三是加强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汽车销售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包括资金成本风险、资金周转风险、债务清偿风险等。在开发企业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中,必完善财务管理中的业务授权制度。作为企业对发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账务处理,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对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预测,判断项目投资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实现财务管理预算化需要以项目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把经济效益的回报项目作财务预算分析,对整个项目的资金制定可行性研究计划、提高项目开发投资决策时的准确性,要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防止资金管理上盲目进行运作,控制汽车销售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是完善财务控制监督体系。在企业建立一种制衡机制,把内部审计与财务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使企业的风险业务处理上能很好地完成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要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过关性审计,要求公司必须继续接受内部控制审计。除了进行会计核算外,还要参与监督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等。控制项目投资和费用支出,制定专项费用管理办法,完善核算办法和监督手段。

参考文献

[1]万婷婷.《战略财务管理对传统财务管理的挑战》.2008.审计与理财.

篇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内部控制 风险 管理

作为与国民经济与金融安全息息相关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行业将其整体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是保证其自身安全发展需要和维持整个经济稳定的必要举措。然而,房地产业相比其他行业,具有企业经营规模大、资本投入高度集中的特点,这使得本行业企业的经营情况经常受制于诸多影响因素,除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战略决策水平外,还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等,这加大了房地产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难度。在房地产行业相对发展成熟的各国,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个体和全行业的整体风险都有系统的研究和严格的控制规范,但我国房地产行业起步晚,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稀缺,房地产企业普遍风险控制水平有限,这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诸多担忧。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关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共同目标是保证企业的合理、健康发展,避免或最小化因为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然而,就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在国内外都没有产生过明确一致的结论。国外的相关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一般持三种观点:其一是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后者是对前者的拓展应用;其二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包含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工作内容之一;三是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互为补充。而在理论文献和业界工作之中,两者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时候表示同样概念。

相较国外文献,国内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探讨起步相对晚,但近些年发展得较快。总结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概观点与国外类似。另外结合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特有情况,国内学者提出:对风险暴露的指示工作比关注企业经营控制细节更重要,设计执行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比单纯关注于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更有意义。从《配套指引》中可见,企业的风险管理往往伴随着内部控制策略的实施,而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很多房地产企业和其他企业经营失败的教训也告诉我们,企业所承受的财务风险很大一部分根源于良好内部控制的缺失,如企业没有实现内部职务的合理分离,或存在大量的寻租、舞弊等现象。所以,若企业不能根据自身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设置、建立并严格执行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和方案,则可以认为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失效的,不但无法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还会使得企业处于不必要的风险暴露之中。

二、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类别分析

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以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之前,首先要分析影响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风险因素,经总结包括以下几种:

(一)日常运营的财务风险

主要包括房地产公司日常运营中的事务性支出,不少房地产企业因为预算制度不完善,财务报表制度与会计、审计制度建设不成熟,导致运营过程中费用过高,效率低下,形成持久性的财务风险。

(二)债务风险与利率风险

此两类风险来自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与利率的变动。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过度依赖债务融资现象,这使得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具有脆弱性与不稳定性,一旦银行信用窗口收紧或者出现利率的持续性上涨,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成本必将大幅度提升,资金来源缩小,财务风险激增。

(三)财务投资风险

房地产公司的特性决定其每一个项目的资金占用量是巨大的,则单个项目的成功与否有时候可能直接决定着房地产公司的财务安全,无论是选择错误的投资项目,或者从合作方或客户处承受高的信用风险,都可能给房地产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负担。

三、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实施风险管理的措施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见,为应对房地产企业所承受的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在对这些风险进行分门别类之后,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策略提示并解决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最终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全面应对各类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基于这一思想,我们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监测与管理给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财务资金的管理与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同时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与资金调度的高效,同时建立定期的财务报告制、会计审计制与全面预算制度,监控资金状况。针对自身行业特性,房地产企业还应用本公司数据定期计算财务风险指标,如损失率,在险价值等;其次,房地产企业应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建立严格的成本核算体系,考虑利息率和原料采购成本价的变动;第三,房地产企业应该构建财务信息资料库并及时更新,对于合作银行、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信用状况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通过建立稳健的财务决策系统。在新上马项目与研发过程中,使用合适的财务手段如对冲或分散投资的方式,防止大的政策风险为房地产企业招致难以承受的损失;最后,加强房地产公司财务人员的挑选与培训,以保持合理的治理结构和自上而下的高执行力,这可以帮助房地产企业避免由于财务人员任用不当和执行力不足、运行效率低下造成的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而同时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也有利于房地产企业有效地监控财务风险与应对财务风险。本文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从内部控制框架构建的角度,提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企业的风险暴露,与风险控制科学地相结合,达到统一的目标,即保证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J].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006

[2]德勤华永会计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 2010

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预防与控制

引言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出现了内忧外患,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中存在财务管理漏洞的高达32%,年度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将近45%,每年因财务风险导致的额外支出额损失占净利润比例约为1.8%,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逐年呈2.3%上升趋势。因此,深入研究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一、简述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的内涵

(一)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而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就是要对上述所提及的风险做好各类管控工作。

(二)财务管理的控制研究

这里所谓的财务管理的控制研究是指,企业管理者们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制度建设、人员管理、体系打造等方面,对现存风险及潜在风险进行的相关研究,目的是为了切实降低财务运营中的风险,同时,切实提升管控质量。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风险分析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最易发生的一类风险,很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和经营状态不太好的公司都容易发生这类风险,它是指上市公司筹资过程中,出现不能按时足额的偿还借款的可能性以及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在部分上市公司中,由于借入的资金无法保证企业按时定额偿还利息,反而进一步加大了企业正常经营的难度,直接导致了企业的破产,除此之外,由于筹资风险的无形扩大化,也会造成潜在投资者对企业发展缺少信心,带动企业内部股东一起一并退出。

(二)投资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投资风险是指,在上市公司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出现的投资选择、投资项目、投资组合策略等方面出现问题而使得公司方卖弄无法取得期望的投资回报的风险。这类风险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公司对外进行的投资活动,单就企业活动本身来说,如果控制得当,不会出现深层次问题,但是,如果在投资过程中缺少科学的规划,缺少管理策略的保护,就容易出现预期和现实之间巨大差异的产生,造成决策失误,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

(三)收益分配风险

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使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在现实中,部分上市企业在处理收益分配问题上有不同的考虑,有的是从企业快速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有的是从股东权益最大化方面考虑的,但是,无论是如何考虑,都要充分顾忌收益分配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性,尽量避免在收益分配环节上出现大的偏差和不良影响。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与控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验决策现象仍很普及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经验决策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者们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流程、风险管控制度、各项法律约束条件等不够了解,在涉及重大投资时,出现盲目情况而导致企业遭受重大财务风险和危机。举例来说,在上市公司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盲目相信自我主观判断,对相关项目信息掌握不充分,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分析和风险评估,因此,容易导致出现投资决策失误,人为的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管理过程,带来了较高的财务风险危机。

(二)制度方面存在诸多漏洞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制度漏洞还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制度的套搬套用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外来的制度体系并不能完全符合本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二是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加上原先企业内部就存在财务关系的混乱,两者相加容易出现更大的财务管理漏洞;三是上市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制度衔接普遍也都存在问题,在资金的使用和分配环节上容易出现权责不清、管理紊乱等现象,导致出现资金走向混乱、安全性能较低、资金使用和周转效率较差等情形;四是上市公司内部的某型专项制度缺乏创新。比如说: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系统没有根据企业业务转型而发生必要的调整,企业的市场监测机制没有根据外部空间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革新,企业成本控制制度没有积极参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而及时做出调整等等。

(三)风险防控机制还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控机制从总体上来说还不够健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应对财务防线方面缺少必要的手段,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防范风险的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应对风险的经验较为匮乏;第二,不能合理利用财务杠杆,要么就是片面的追求大规模融资导致财务结构不合理,要么就是轻视财务杠杆的作用,过渡追求低负债率;第三,财务预警机制不够健全,突出的特点是几乎所有的财务模型都集中在寻找最佳的公开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危机,但是这个模型存在诸多缺陷,即稳定性不够,采用不同的样本得到的预警模型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同一模型的适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四、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研究的几点举措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力度

这里所说的加强组织管理力度主要是指,财务管理部门并不是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运行的,在日常工作进程中,交织着很多业务往来,因此,作为上市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要做好相关工作,通过动员全员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横向和纵向的管理力度,形成管理的合力,从而真正提高管理的整体质量。实践中,大部分上市公司都非常重视定期培训机制的建立,通过培训,强化上下级的监管职能,磨合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打造优质的财务人员队伍,树立牢固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二)完善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水平

上市公司通过完善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水平是可以切实提高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笔者认为,公司高层管理者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落实推进:第一,建立健全较为完备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提升资金使用的效率,强化资金流动的过程管理,加强财产控制即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第二,建立健全相关的资本预算制度,实现对上市公司的现金进行预算控制管理。通过这项制度,可以有效的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的各类方案,定期总结预期先进的收支状况,进一步实现动态管理;第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立,对风险等级可以进行定级,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可以保持弹性;第四,建立健全问责制。应当逐步加大对财务管理的人的约束,问责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问责机制下,还可以进一步明确领导负责制,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责任区间和责任等级,能有效杜绝人为不利因素。

(三)适度负债,确定最佳资金结构

适度负债,确定最佳资金结构是应对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有效手段之一,在实际运营的上市公司中,只有权益资本而不承担负债运营的企业基本没有。实践证明:规避筹资风险管控得当,能够有效助推企业受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能保证企业长久可持续的发展,一般来说,总体资产负债规模不能超过70%。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如果上市公司负债资本的比例过大,一旦出现外部或者内部的突发事件,就会急剧扩大企业筹资风险,造成对企业发展的深层次伤害。因此,在负债比例和资金结构问题上,上市公司要有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认真的分析,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协调作用,同时,要根据外部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的方向,及时调整内部财务资本的结构比例,及时降低不可控制的潜在风险,实现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在通常定义中,所谓的最佳资金结构,是指在可以接受、可以控制的筹资风险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公司更要深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资本结构的合理化,保证适度的负债,千万不能急功冒进。

(四)优化决策,切实保障财务安全

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需要从不同程度加以优化,坚决避免出现主观臆断的现象,这就要求管理者们,特别是高层的决策管理者们要加强项目投资的评估机制,也要充分吸纳外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结合不同时期的投资政策导向和瞬息万变的市场运营动态,建议可以成立专业队伍或专业技术小组,制定多种方案,经过预审、整理、评估、再调整、表决、实施等一系列流程后,决定采用何种最佳的投资方案。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的概率,从而切实保障财务安全。

(五)加强培训,提升整体安全意识

上市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切实提高来不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全员培训,离不开整体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虽然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却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结合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基础性规划建议:第一,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对国家的政策有着清晰的研究,结合国家政策制定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要能使财务管理制度有生命力,能够不断依据外部变化的环境而不断变化;第二,从上市公司内部来说,一定要在关键和重要的岗位上配备适当的人,确保能力和岗位职能相匹配,同时,要把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第三,培训方式是提高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方式,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此外,上市公司其它岗位的相关人员也要落实培训计划,一般的,培训经费投入应不少于年度支出的5%,培训时长保证在人均每年60小时。

结束语

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涉及到其他方面还有很多,而其防范的方法也会因为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所以本文可能对一些企业财务防范的方法分析不够全面或不够深入,这有待将来进一步研究。(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仪明金.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及实证[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2]兰碧霜.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与控制研究[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王之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胥晓东.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短期预警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程守红.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江灏.融资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融资方式的影响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防范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中的风险可以定义为: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发生事故、发生危险,从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特别对于现代建设项目,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复杂性、资金投入、资源消耗量还是在影响范围方面, 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所存在的风险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导致的损失规模也越来越大, 从而使得国内外许多风险管理的科研人员和实际管理人员开始重视对其进行系统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和实践。由于上述的特点,或者说是不利之处,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与其他工业生产相比,成为一个高风险的产业。

一、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的风险来源

1、高处作业

现代建筑其高度越来越高,深基础的使用也较多,施工难度大,强度高,施工作业人员长年累月在相对的高处露天作业,会发生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等各种事故,因此对高处作业人员来说,必须具备完好的身体素质和娴熟的高处技能并持有作业上岗证,有较高的安全意识,而目前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在这一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建筑伤亡统计数据来看,高处坠落事故也是中居首位。

2、地理条件

地基基础是建筑工程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负荷增大,深度越来越深,深基础,人工成孔桩使用也较为普遍,在施工过程中,基础周边土层由于受到地面各种设施的干扰,地表水的侵蚀以及自然气候、环境等影响使原状土受到扰动,稳定性遭到破坏等这一切使基础施工工程中有诱发坍塌事故。

3、环境条件

建筑施工是在露天作业,同时又是不断流动的,受制于自然环境和现场条件的影响,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导致带来人员中暑等现象。

4、机械设备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规模、类型的不同,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品种、型号而不同,机械设备品种繁多,而这些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受场地施工条件和专业技术的限制,操作时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机械事故而造成人员伤亡。

5、成品材料

建筑工程所使用的预制构件、成品、半成品较多,如:屋架、预制柱、钢筋等这些体型笨重几何尺寸各异的材料在运输、吊装、堆放上都有特殊的困难,因而控制不好会出现失稳、坠落、翻滚、撞击的危险。

6、人员因素

建筑工程是一种多专业、多工种的群体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施工固有的风险性和环境的多变性,对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身体素质和现场安全意识有较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对专业施工熟练程度、身体的好坏、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建筑生产的安全性。

二、防范与控制建筑企业安全管理风险的有效对策

1、抓好安全教育思想是安全风险防范的关键

应使各施工单位最高管理人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能否坚持安全第一,关键取决于施工单位管理层的领导和工程项目部的主要负责人能否把安全作为各项工作之前首先考虑的问题,为此施工单位应该明确提出把安全作为管理层和项目经理及技术负责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完善管理体系,强化责任追究。

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要求,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主体行为及职责做出明确要求。督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措施,保障安全资金足额投人,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使施工现场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现场防护和文明施工管理,及时排查事故隐患,努力为建筑工人创建良好的作业环境。凡是背离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都要对其进行责任追究。

2、明确管理体制与职能

在施工现场管理中,首先,要必须营造出一种荣辱与共的氛围,职责分明但不失亲和力,让所有的工人都感到自己是这个项目的大家庭中的一员, 对工人要奖罚分明,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培养凝聚力。其次,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第三,针对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对人员管理必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优化施工技术

首先是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建筑设计或施工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它能保证建筑物或施工机械零部件所要求的强度裕量,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和工艺工序的正常进行。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中, 要按照既安全可靠又节省的原则,从安全和效益两个方面考虑, 辩证统一地进行分析,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其次是提高可靠性,提高建筑物、建筑设备和附件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性能,具体有降低额定值、冗余设计、选用高质量材料、维修保养和定期更换等。同时要加强安全监控,即对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进行监控,控制某些技术参数,使其达不到危险的程度,从而避免事故。

4、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

从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到施工现场的安全员,都要自觉地培育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一是把自己做的每一项工作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对施工现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能够及时发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是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人员的工作技能。加强内部培训,解决安全责任人员对规范、标准不了解、不熟悉、不理解的问题。要进行案例分析,从事故中真正吸取教训,在有针对性解决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安排时间对安全生产责任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教育,提高安全生产责任人员的工作技能。

5、实行工程安全保险措施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现场安全风险发生频率高,危害特别严重的客观情况,施工企业在做好防范与应急措施的基础上, 还通过保险来分散和转移风险。施工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工程保险来分散安全风险。通过投保,工程项目可以说增加了一道“防火墙”,大大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6、加强总包、分包的资质认证和管理

一个项目,严禁业主方肢解分包,严禁多次转包,加强总承包商对分包的管理。企业要建立施工现场工伤事故定期报告制度和记录,并建立事故档案。每月要填写伤亡事故报表,发生伤亡事故必须按规定进行报告,并认真按“四不放过”(事故原因调查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明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安全工作的违章情况、评估评价与招投标挂钩;对于“三类人员”不到位、无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企业,不予办理招投标手续;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在参加工程投标时按相应规定扣减商务标书分;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企业,酌情给予暂停投标或降低资质等级处分。

7、提高先进科研成果运用能力

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含量,用于减少和弥补人为的错误,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运用人机工程学和安全心理学的科研成果,调整好施工操作人员的心理,生理特征和状况, 避免员工在情绪低落时出现失常行为,有效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程程.论建筑施工安全控制和班组管理[J]. 门窗. 2012(11)

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防范控制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modern enterprise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competition, as competition intensifies the financial risks faced by the enterprises is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and changeable. Financial risk exists objectively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work in all aspects and links, strengthen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has become a modern enterprise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enterpris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link to ensure and implement. So enterprises must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and attention to the financial risk,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of comprehensive.

Keywords: analysis of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modern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根据财经法规制度和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状况下,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防范和控制风险对企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企业财务管理

1.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指导下,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企业对资金管理的要求,有组织地对企业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所进行的一项管理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及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仅要尽可能取得最大利润,而且还要做到稳步发展,增强企业的流动性,避免风险,所以财务管理的职能是围绕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这一经营目标进行的。

2.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有财务活动,就必定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会避免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严谨性

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决策职能,财务风险是在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可以说决策是财务风险之源。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决策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财务风险的种类、性质和程度的大小。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采取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等错误的方法,极易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三)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及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四)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财务决策水平。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者的财务决策水平。管理者平时应多参加专业培训,培养科学的决策观念,从而减少财务决策的盲目性。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种种因素,应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和分析方法,并且运用科学的管理决策模型进行分析,从而选出最优方案。

(二)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风险最终都会反映在财务风险中。企业应该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分析,把握环境的变化规律,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根据环境变化适时的调整财务决策,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应通过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来加大对公司债务、资产、现金回收、投资回收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管理和监控。

篇8

【Abstract】Through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asonable definition of outsourcing business scope, making outsourcing planning, analysis, integration and optimize business processes, strengthening the outsourcing contract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business risk characteristics, enterprise can prevent the risk of outsourcing supplier selection, contract, pricing, regulatory and etc. key links. Through outsourcing, the enterprises gain more professional and more economic services,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关键词】业务外包;外包合同;劳务派遣;风险防控

【Keywords】 business outsourcing; outsourcing contract; labor dispatch;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68-02

1 基于风险防控的业务外包管理的主要做法

1.1 制定业务外包制度防范业务外包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财会[2010]11号)把“业务外包”定义为“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1]

企业的业务外包风险主要包括外包范围和价格确定不合理的风险,业务外包监控不严、服务质量低劣的风险,以及商业贿赂的风险。企业应制定业务外包管理办法,优化业务外包管理流程,科学合理制定业务外包规划,规定外包业务选商、定价原则和程序,运用市场化机制完善外包费用定价,严格执行制度防范业务外包管理关键环节风险。

1.2 合理界定外包业务范围,制定业务外包规划

按照突出主业、利于管理、界面清晰、责任明确、条块整合、名称规范的原则对企业业务进行梳理和划分,把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非关键性、辅、附加值低、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度较低的业务划分为非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纳入外包业务范围。对含有可外包业务单元的核心业务进一步细分,把处于主要装置运行链的首(末)端,能独立运作、管理,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没有增值空间的工序和作业,完整切割出来作为非核心业务。对于界面模糊、相互关联的业务进行现场调查确认。

在区分核心业务、非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对非核心业务进行整合:将业务内容相近、流程相似、分散在不同地点的业务归为一项整体业务;将业务间有关联,涉及一项或多项要素,可统一管理的不同业务按工作性质内容进行归纳合并。对梳理整合的企业外包业彰称和内容进行规范统一,建立企业非核心业务范围划分表,并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操作、规范运作、保持稳定的原则,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战略需要,科学制定企业业务外包规划,分阶段实施。

1.3 严格外包业务承包方资信审查,控制签约主体风险

企业制订业务外包方案,应明确外包准入要求。企业建立“管用”分开的资源市场管理机制,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建立合格承包方一览表,签订合同只能选取获得准入资格的合同相对人。对新承包方的准入,必须按程序办理审查审批,必要时实行现场考察。承包方应取得相应营业执照、专业资质,技术及经验水平符合业务外包要求,按照业务外包方案要求取得QHSE体系管理认证等。其从业人员符合岗位要求和任职条件,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4 按业务特点规范外包合同文本,防范合同签订风险

不少企业在实施业务外包前签订劳务派遣合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用工单位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必须同工同酬。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劳务派遣劳动者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可见,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实际用工单位承担的法律责任大,存在较大的风险,要严格依法适用。

而实施业务外包后,企业注重的是对工作结果的管理,用的是服务,而不再是直接用人,用工单位并不参与劳动过程。凡是由承包人组织人员、独立指挥劳动者完成服务或作业[2],交付工作成果,按工作成果计算报酬的非核心业务,可以根据外包业务的性质和法律关系,签订合同选择适用承揽合同、委托合同或技术服务合同文本,化解劳务派遣用工法律风险。

按照基础性生产制造、物料投放、产品包装装卸、运输物流、行政后勤等业务作业特点,企业可组织业务主管部门和业务属地管理单位规范业务外包承揽合同文本,分别制定相应外包合同示范文本,防范合同风险。业务外包合同主要条款包括外包业务的内容和范围、服务和质量标准、费用结算标准、双方权利和义务、验收办法、HSE管理、保密事项和违约责任等,重点明确承包方的业务管理控制义务。

1.5 规范定价规则和程序,防范外包业务定价风险

外包合同的定价应遵循“公平、透明、规范”的原则,按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含招标价)的顺序确定,无上述价格的,企业应在进行市场调研后组织有关部门与签约对方协商确定互品(服务)的价格。对于劳务派遣合同期满终止后,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承包方增加了业务管理义务,可合理计取管理费。企业整理制作各类业务的定价依据,确保同类业务的定价标准一致性,不会因业务主管部门和属地管理单位的不同而出现偏差,严格审核外包业务服务费拟调增方案,控制定价风险。

1.6 明确外包业务的监管职责,防范作业安全风险

为加强业务外包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处理,企业建立业务外包归口管理、职能部室专业主管和业务使用单位属地管理的管理网络,发挥专业部门的“线管理”,作业部、中心单位的“面管理”作用。业务外包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编制企业业务外包总体方案,完善企业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组织新增或调整业务外包实施方案审核,并按程序报审批。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审核企业各单位提出的对口业务外包需求,核定业务外包工作量,审核业务外包费用,负责指导制定外包业务作业标准的考核细则;参与对业务外包使用单位和业务外包承包方的检查工作。企业下属单位是业务外包管理的责任主体,是外包合同的执行主体,负责督促业务外包承包方履行合同,执行作业标准和考核细则。企业通过内控测试、专业检查等形式,以安全为中心,强化对外包承包方作业现场的督查管理,防范作业安全风险。

2 基于风险防控的业务外包管理成效

2.1 实现业务流程的整合优化,提高作业效率

企业组织业务属地管理单位和部门,切实做好业务外包的基础工作,在一个单位的上下业务链的相关业务尽可能发包给同一个承包方, 减少业务交接、协调环节,业务界面清晰,有利于安全、环保责任的落实。企业通过非核心业务流程的整合优化,提高了作业效率。

2.2 实现企业的简员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通过严格依据业务工作量计算业务外包合同价款,依据作业标准和考核细则加强业务过程监管考核,在扣除考核后结算,督促承包方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业务外包风险控制,企业实现减员、降低人工运营成本的同时,得到专业化服务保障。企业把人力资源集中投入到主业的规模经营,提高了企I核心竞争力。

3 结语

推进非核心业务外包是企业突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降低自行运营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实施业务外包必须依法签订业务外包合同,规范合同条款,防范“假外包、真派遣”的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篇9

一、基层央行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是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监控、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和措施。以往基层央行经济案件的发生就是内控管理不利,导致风险加剧而引发的后果。只有加强内控建设、降低金融风险,才能有效控制案件的发生。目前基层央行内控制度执行及管理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的思想非常活跃,其价值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容易发生动摇,因此,加强职工思想内控教育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一些基层行领导重业务、轻教育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是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使职工思想内控和防范工作成为薄弱环节,职工教育达不到强根固本的效果。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实效性。教育手段与实际脱节,触及不到职工的灵魂,使职工法制观念淡化,一些思想意志薄弱、道德基础差的人员在金钱和物欲的诱惑下,产生犯罪动机,加大案件发生的可能。三是教育形式简单。多数单位还停留在传统灌输教育的方法上,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2、监督不利,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从基层单位金融案件的发生过程看,在内控制度管理执行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漏洞。一是规章制度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各项制度应有尽有,本上、墙上随处可见,但是,执行起来却很难,使一些制度落实不到位。二是监督管理不利。没有设立敢于负责、监管有力的监管队伍,使有些监管环节断层。三是执行业务操作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自人总行对金融机构内控的指导意见和原则后,基层央行内控制度日趋完善和严密,但是,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会计业务处理上,重要业务处理的关键环节缺乏必要的监控和牵制。整个业务流程操作过程中不够严密,存在一手清现象;相互监督、交叉复核的规定得不到真正落实。印、押、证分管没有制约;给司机作案的人带来机会。

3、处罚软弱,没有显现法律的巍然。合理的处罚手段是规范基层业务经营行为和员工工作行为的基本前提,是保证国家金融政策和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保证。可目前处罚不力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是处罚力度不够。在处罚过程中,一些领导讲面子、不讲政策,讲感情、不讲原则,使政策和法规大打折扣。由于处罚不力,使职工业务差错屡查不禁、同一问题重复违规的现象严重,给案件风险埋下了隐患。二是重经济、轻行政处罚的现象较多。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干部存有侥幸心理,认为出多大的事也丢不了官,至此思想麻痹,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案件发生的必然。

二、基层央行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应采取的对策

基层央行控制案件发生,必须强化内控制度建设,防范经营风险和责任事故发生。

1、加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管理最终要通过人来实现。一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职工思想教育。使业务工作和职工教育同步运行,彻底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坚持常抓不懈,建设思想意志坚强的职工队伍,从思想这个源头上控制住内部案件发生的可能。二是切实加强职工的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有针对性地选择在押服刑人员对员工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触动职工心灵。三是改变传统的灌输方法,实行主人翁教育。采取问卷调查、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发挥员工的集体智慧,使职工身感主人的自豪。设立行长接待日,开展谈心活动,推动思想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达到强根固本的目的。

篇10

【论文摘 要】目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使一些传统的文件载体不断消失,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正逐渐被很多企业推广运用。办公自动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信息档案的建立,这种记录信息的手段对企业来说更加方便和快捷,避免了传统的纸张档案的弊端。但是有利必有弊,计算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导致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这一手段时也存在一些弊端,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在运用此技术时一点要做好风险的防范措施,力求使风险降到最低。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目前,人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必须的工具的就是电子计算机,其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这为企业的办公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使企业办公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技术时代,最新的档案方式就是电子信息档案,它对企业在高科技方面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电子信息档案并不全是优化,它也有自己的不足,比如与传统的纸张档案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如果没有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数据被盗,所以,企业在使用信息档案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安全性,积极主动的制定一些避免风险的措施,以使信息资源更加安全。

一、避免风险的措施

提前预防,在风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进行遏制是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应该以其自身的潜在缺陷为根据来实施控制管理,来保证内部信息的安全可靠,主要措施有: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控制方法如下:

1.积极引进最新技术。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要同时结合多种措施,而规避风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技术对可以使电子信息档案更加安全可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密码,这是现代操作系统最常运用的方式,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密码设置后,要积极的训练一些计算机技术人员来实施管理控制,避免信息资源被一些外界因素干扰。

2.制定一些制度。为了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那么必要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企业要主动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制度来进行预防,也可以根据需要授权档案管理人员自己制定制度,例如:可以规定只有管理人员才能进行相关的系统操控,而无关的人员没有权利操作系统等。

3.及时消除风险。为了确保信息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及时消除潜在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在计算机维修期内,企业尤其要注意随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动采取应对措施。因为计算机网络的的复杂性,使得控制风险工作也极其的不容易,不过,只要及时且做到全面看待问题,那么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比如,对于那种对计算机激进主义异常敏感的机构来说,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及时进行预防和保护。为了消除危险电子信息档案的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安全防护,其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数据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

二、缓解风险的措施

电子信息档案在遭到外界的干扰后,为了把危险降到最小,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把危险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管理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使风险得到缓解?目前,许多企业开始利用风险转移的策略进行缓解,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缓解就是通过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电子信息档案相关资产重新布置等手段来减小电子信息档案及相关资产价值本身或风险的后果或影响。常见的风险缓解方法包括:事前措施、事后措施。前者是指在损失发生前为减少损失程度执行的方案;后者是在损失发生后为减少损失执行的方法。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时如果发生危险,那么不管是什么情况,企业都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三、分散风险的措施

在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还有一种经常使用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就是转移策略,所谓转移策略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分散,即把风险转到其他的地方,以此来把已经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一般而言,能够从多个角度对风险转移的方法实施修正,如:修改配置模式、购买保险、外包给其他机构、或者与提供商签署服务合同等等。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风险问题进行简化,再对原先实施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策略优化改进,创造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此外,还可以与网络供应商互相协调,让供应商的安全服务符合电子信息档案的使用需要。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外包同样隐含着风险,如果外包人员不符合合同的标准,那么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为了预防人为因素给企业造成损失,那么那些使用电子信息档案的人员要做的就是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标准。

四、评估风险的措施

当风险来临后,企业最需要做的就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为了把风险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还要积极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用。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预防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在对电子信息档案实施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需要实施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发生危险的概率,危险带来的后果有多大,危险的成本探析,有哪些合适的控制防范办法等等。此外,企业管理者要树立风险观念,积极主动的制定一套体系完善的针对多种风险的预防计划。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机构中每个已被识别的弱点通过承认得以控制,这说明企业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防范风险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电子信息档案无危险性,在使用档案资料时未采取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这对于电子信息档案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其在管理期间要控制好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对于档案管理是极为重点的。在进行评估中,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非常警觉,对于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把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要积极采取措施,力求使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小。

简而言之,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在对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即电子文件的风险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不是确定的,而是不确定的,而且还可能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一定要有对风险的警觉度,把预防风险看做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制定风险防范办法,使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水平得以提高,这对于有效规避风险和降低损失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1

[2]王兆新,裘洁.浅议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与保密[J].浙江档案.2004(1):36~37

[3]邹生.开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