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提问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师生之间互动交往、沟通对话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双向信息传输的过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提问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甚至出现了以提问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而要实现这些,就需要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
课堂提问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还可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学生学习的盲点。不仅如此,有价值的课堂提问还能启发学生,开启学生思考的各种视角,对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活动时,就需要重视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可以利用有价值的问题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有价值的课堂提问的概述
有价值的课堂提问追求的应该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利用恰当的内容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好的提问能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文拟从三个方面介绍有价值的课堂提问的特点。
(一)从教育教学过程来分析
首先,有价值的课堂提问应建立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教材是重要的教学材料,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渠道。教师应从新课改的理念出发,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作深入的研究。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教材和教学目标,切忌无的放矢,天马行空的问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如果为了提问而提问,那就很形式化了。比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听到教师问“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当然,这样的问题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是有它的作用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属于没有价值或是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应该尽量减少提出此类问题的频率。
其次,有价值的课堂提问要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目标。每堂课都有它的总目标及为了实现总目标而设置的具体目标。各个具体目标在内容多寡、难易度、重要性等方面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各个具体目标的特点进行设计,提出的问题应有助于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
有经验的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通盘考虑提问的数量、时机、方法等问题。更有一些教师会根据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设计一堂提问启发式的教学课。《论语·述而》中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提问启发式教学从课堂导入到教学过程到课堂小结都以问题的形式贯穿其中,使学生经常处于“愤”和“悱”的心理状态中,从而达到建构新知,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时应注意逻辑的严密,结构的严谨及节奏的紧凑,在进行教学实践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和多角度地思考,使这种模式的功能达到最大化。
例如,在上《生活处处有哲学》这节课时,就可以在课堂导入和教学重难点处设置问题。课堂导入时可以创设情境,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我们经常会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是谁?”“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等等。让学生自由发言。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举学生身边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在介绍“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问学生:“我们大家平时都会进行哪些活动呢?”学生会列举很多活动。再次提问:“我们将这些活动归归类,可以分为几类活动呢?”学生可能因为不同的分类标准而列出不同的类别。然后再提出这一知识点,一步一步的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状态。本节课是《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的第一节课,可以说是这门课的导入课,所以在学生不太了解这门课的前提下,应该使课堂氛围自然,轻松,让学生能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如果讲解了太多的哲学概念,则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晦涩,从而对哲学望而生畏。
(二)从学生角度来分析
1. 有价值的课堂提问应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发展相适应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都不同,问题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如果问题处于“已知区”区域内,则问题过易,不仅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处于“未知区”区域内,则问题过难,学生容易失去信心,不再努力探索答案,使提问失去价值。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和学生的现有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处设问。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例如,在讲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时,如果直接问学生:“人类的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可能学生会不知从何回答或答非所问。我们可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重新设计。首先问学生:“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龙,那‘龙’是从何而来的呢?”可能学生知道一点,教师加以补充:“龙的形象取自日常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动物形象的综合,如头似鸵、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身似蛇等等,‘龙’的观念是以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为依据来创造的”。接着继续提问:“那么天上真有神仙,地下又真有鬼怪吗?”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得出结论,这些天神鬼怪也不过是按照人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存在天神鬼怪。然后趁热打铁,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即离开了客观对象,不能产生人的意识。
问题的设计应该难易适度,当有些问题较难回答时,可以分解成几个相关的较易回答的问题,化难为易,使学生能够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思考、回答问题。我国教育界也提出了“跳一跳,摘桃子”的理论,即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也能太简单,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2. 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一个好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民主和谐的关系。
例如,在讲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通过特殊性表现,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这一原理时,如果直接讲解,学生没有达到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很难理解这个原理。可以先向同学提问:“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请举几个矛盾特殊性的例子。”“什么矛盾的普遍性?请举几个矛盾普遍性的例子。”这些内容都是学习过的,经过思考学生也能够举出实例来。然后从学生举出的实例中选择一个进行引导。我这里以教材为例,“同学们都有哪些教材?”“语文书,数学书,政治书……”“这些书都属于矛盾的特殊性。教材可以是语文书,教材可以是数学书,教材可以是政治书,那么,教材这一矛盾的普遍性就由语文书,数学书,政治书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了”,接着继续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 有价值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问题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及时准确地捕捉学生的兴奋点,使提问价值最大化。可以事先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好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生成性资源提问。这需要教师有开阔的眼界,灵活的处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活动。
例如,在介绍“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这一部分时,就可以以学生的人际关系为例,亲人、同学是我们最亲密的人,但同时也是和我们矛盾最多的人。这样,不仅很自然的推出了原理,还可以教导学生要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
4. 有价值的提问需要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
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问题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一个问题提出来,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可能比较简单,但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则回答起来比较困难。如何让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尽量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要。比如可以在提出问题后,先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或是后进生回答,再让能力较强的学生补充,使每个学生都去思考,都有表达的机会。
(三)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
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善于提问,问题的价值性才能体现出来。什么是善于提问呢?简而言之,就是语言要简洁,时机要恰当。语言是一个问题提出的载体,我们知道,形式的好坏对内容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平缓的语速和清晰的发音会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抓住问题的中心,而如果语句冗长,则很难抓住问题的中心,使提问失去意义。
提问的时机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恰当的时机可以是新旧知识过渡处、教学重难点处、易混淆的知识点处、学生的思维定势处以及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等。
例如,在解读“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时,如果一味的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这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携带着百宝箱去旅行,里面有金钱、地位、知识、友情、生命、道德……但是你在旅途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你必须要抛弃百宝箱中的一样东西,那么你最先抛弃哪一个?请同学们依次列出。”学生们会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使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有价值的课堂提问的注意事项
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需要具备上述特点,但是,要想在教学活动中使提问的效果达到最好,还应该遵循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提问的目的要明确。为什么要提问呢?可以是为了调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是为了检查知识的掌握程度,亦可以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只有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提问,提出的问题才具有针对性,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其次,提问后要留有一定的等候时间。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马上指定学生回答,时间仓促,会影响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降低提问的价值。学生思考问题,有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理论界一般认为,一个问题提出后,至少应该等候3—5秒再指定学生回答。如果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等候时间则以10秒左右为宜。
最后,一节课内设计的问题最好既要有递进式的,又要有辐射式的。递进式的提问有助于深化理解某些问题,而辐射式的提问能使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两种思维形式都是学生需要培养的。
四、小结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价值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设计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非易事,漫无目的、随意设计的问题是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并且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总结经验,发现创新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 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2]教育部.普通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R].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0-41.
[3]孔凡哲. 上好课有效技能[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5).
[4]胡兴松. 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11).
[5]张志文.走进高中新课程[M]. 华中师大出版社,2008(8).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价值取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51-01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24
提问,是实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有效,是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有效提问中得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有效提问中得以开发;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有效提问中得以诱发。而这些目标在课堂上能否达成,关键在于教师在化学课堂提问时是否有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问价值取向的“圭臬”,在于有效。有效,是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一、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有效提问中得以激发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功能,它促使人们去攻读、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一方面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同时,还应注意知识的趣味性。注意知识的趣味性,并不是就趣味而“趣味”,而应当讲究趣味与学习内容(知识点)的统一。同时,在课堂提问时,为了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追问:一路追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追问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浓厚,“知识点”在不断的追问中从模糊到清晰,从清晰到掌握。而这一过程,全赖于有效的环环相扣的一路“追问”。
例如,在新授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拿出一根饮料管,请小张同学到讲台前,往试管里的饱和澄清石灰水里吹气,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启发学生,笔者问:“小张呼出的是什么气体?”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二氧化碳。”于是阐述二氧化碳的主要化学性质之一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接着笔者拿出一套吊着的杠杆,两端各系一等量的纸袋,杠杆平衡。请小明同学到讲台前,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其中一纸袋中。学生兴趣高涨,笔者提问:“根据实验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大部分同学都能圆满回答出这个问题。学生原以为就此作罢,竟不料笔者再追问:“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欲知能否下窖,可怎样判断?”学生兴趣来了,都想尽快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允许他们看书和小声议论,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思考后回答:用已燃着的蜡烛慢慢放进窖里,如果蜡烛熄灭,则不能进窖。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笔者燃成“燎原之火”,学生欲罢不能,笔者“顺水推舟”,穷追不舍。
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有效提问中得以开发
“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效率将大大提高。如果能让学生再进行亲身动手操作实践,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预设学生直接动手操作实践的教学“预案”,在这一“预案”中,笔者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关节点的导引问题――在学生动手过程中出现障碍和困难时,提出“导引”题,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动手”障碍,逐步做好操作全程中一个个步骤。在这一“动手”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开发,而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一步,是教师要精心预设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动手障碍和困难时提出的“导引题”。换言之,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能否在有效提问中得以开发,关键是在教师提问时,恰到好处地配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这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能否在有效提问中得以开发,关键就在于“导引题”与“动手”的珠联璧合。
例如,有一次,在复习实验室制氧气、制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时,笔者把学生分成A、B、C三组,每组选派一位学生代表动手操作,组内其余学生配合。动手操作过程中,三组代表均遇到了动手操作的障碍和困难。A代表选做的是“高锰酸钾制氧气”,在决定“试管口略朝上还是略朝下”时犹豫不决,笔者给A代表提问:“假如试管口略朝上,加热时冷凝水会倒流,那么会出现什么后果?”A代表很快领悟,问题就迎刃而解;B代表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还没有气泡产生,B代表就把导管伸入集气瓶中。笔者就问B代表:“这样收集的氧气纯吗?”B代表马上回答:“不纯。”笔者再提示:“想一想,导管在什么时候伸入集气瓶最恰当?”B代表很快心领神会笔者的“导引”意图;C代表对笔者询问:“我怎么收集不到二氧化碳呢?”笔者一看,对C代表进行启发:“你使用的长颈漏斗还没有形成‘液封’。”C代表一下子茅塞顿开。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由于笔者在三位代表遇到“动手”操作障碍和困难的“第一时间”,给他们提出解决“动手”操作障碍和困难的“导引题”,从而帮助了三位代表顺利完成制氧气、制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过程。
三、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有效提问中得以诱发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课程目标,实质是一种创效方式、思维习惯、一种能力,指在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意识而进行的各种实验活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中,并在情境中预设有效提问进行科学探究意识的诱发。教材中有不少富有探究性的实验,只要教师把握好实际,教学时恰当地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对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诱发非常有效。
例如,在化学总复习时,沪教版初三化学上册P27,图2-1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溶于水后的溶液呈酸性?学生思考后回答:①用酸碱指示剂;②用pH试纸;③用pH计。接着又问:这套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时,操作不方便,误差较大,怎样设计实验改进装置,使误差更小,现象更明显?学生通过课后的翻阅资料、相互讨论论证,最后得出一方案:用一注射器,在注射器内放一块白磷(足量),并且有空气,将活塞拉至刻度线5处,并将注射器插针头的孔密封,在500mL的烧杯内注入较多沸水,并把注射器放在烧杯口上。
在不断追问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以激发;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动手能力得以开发;在有效提问中,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得以诱发。
参考文献
[1] 张根仙.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创新能力[J].中学化学,2002,(7):6-8
篇3
1问题――物理课堂的生长点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等重要,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并不强,那么,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物理课堂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呢?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大程度受外界因素和刺激的制约,其中教师的提问技巧和问题的设计质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影响很大.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效提升提问技巧和质量呢?
1.1构建民主的氛围和问题环境
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处于轻松的状态,学生敢于质疑和发问是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民主氛围建设上,我们教师最应该注意的就是包容和鼓励,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出现困难甚至是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包容而并非苛刻,学生就不会因为压力而不敢提问;在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或作出有价值的思考时应该及时地予以鼓励,这样学生会有一种被肯定的精神满足感,有助于提问动机和学习动力的提升.
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教师的层面来看“贵在引导”,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妙在开窍.”由此可见,仅仅有民主的氛围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如何去质疑,借此提升学生质疑发问的质量.
1.2注重提问时机的准确把握
有了民主的学习氛围和高质量的问题,下面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我们教师何时发问,即提问时机的把握.提问在关键时刻、关键点,能够给学生一种“茅塞顿开”的顿悟感.
提问时机的把握应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发的,具有实时性和动态性,我们教师课堂提问应发生于学生需要帮助,或知识需要延伸之时,在我们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互动,或解决问题,而应做适当的停顿,环顾全班,从学生面部表情读出这个问题的难度,通过学生面部的非语言性暗示读懂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这个问题的反应,而便于及时地调整,如果学生都感觉不到一点点难度,说明我们的问题简单了,此时可以继续抛出难度再大一点、思维力度再大一点的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感觉有新奇感;如果学生听到提问后都一脸的惊讶,有可能我们的问题难了,学生思考出现了困难,此时可以以追问的形式将前面的问题进行拆解,让学生能够分析并完成知识的自主发现.
2支架――物理课堂的支撑点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里就存在着一个探究时间和效果的问题.笔者对自主学习的理解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而具体的指导性作用如何发挥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其称作为搭建支架.从支架的类别来看,教师给学生设置支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范例性支架
如通常所说的“举例子”,当然这里的例子必须是与认知目标要求相符的已有研究成果,而且还需要包括与认知主题相适应的探究思路或典型的研究结果.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关物理的认知基础较为单薄,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通过范例的提供,就是为学生的思路构建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2问题性教学支架
教学过程中,问题能有效给予学生刺激,激起学生的思考,这里的问题也就成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教学支架.教师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性教学支架,把问题当做载体,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物理探究活动中,进而推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最终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2.3建议性教学支架
学生在自主探究或是进行合作学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及时地给予建议,能成功地引导学生摆脱困惑.这些建议就是建议性教学支架与问题性支架相比,此类支架因学生困难的发生而随机生成,因此缺乏系统性,但是更加直白,能单刀直入地点明问题所在,因此实际教学中效率很高.
而支架又可以具体到学生的课堂行为,如做一做、画一画、试一试、看一看等等.
维度的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如表1所示.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架”是从多个维度进行搭建的,有问题,有活动,重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实验――物理课堂的闪光点
实验是最具物理学科特色的内容,也是物理课堂的闪光点,是有效发展学生物理素养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抓手,具体在运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3.1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器材
精细化进行实验,这也体现在选择实验器材方面.在上课之前,教师精心对实验器材进行选择,并反复检查实验效果,进而选出最为适合的实验器材在课堂上进行操作.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不仅要注意到选择器材的类别,同时有些器材的用量也是很有讲究的,超标或者用量不足都会导致实验效果出现偏差.
3.2注重实验环境影响的控制
有些物理实验对环境还是很敏感的,如果环境不合乎要求,会导致实验失败,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控制实验环境和思考误差的来源,虽然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要求较高,但是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注重实验环境的渗透,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3.3注重实验的综合化与重组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教师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书上安排什么实验,课上就做什么实验;书上的实验用到了什么器材,教学实验就用什么器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们教学形式趋于僵化,也向学生渗透了“按部就班”读死书的错误理念.新课程强调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创新意识的渗透,如何渗透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从传统实验出发,对实验室的现有器材进行整合,实践经验表明,重组实验能够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演示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的过程时,课前笔者到实验室,没有找到现成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演示装置,于是,对实验室中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如图1所示,进行了如下具体操作:
(1)将挤压掉部分空气的空塑料瓶子盖紧瓶盖后放置在玻璃罩中,并将抽气机与玻璃罩连接;
(2)启动抽气机,将玻璃罩中的空气逐渐往外抽,让学生观察内部被压扁的塑料瓶所发生的变化(学生会发现塑料瓶会逐渐鼓起来,提醒学生思考原因);
篇4
1 现行教学评价的不公平性
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有基础课、公共课和专业课之分,且所起作用各不相同,教学质量评价上却仍然采用统一标准,评价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偏颇。消除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公平性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实行课程分类排序法:在评价分数统计后,将可比的同类课程进行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这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优、良、合格名单。因为通过同类比较,更能说明评价结果的好与差。此方法特别适用于对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1]。
2 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一刀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必须根据高职课堂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合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更加注重讲练结合。质量标准应具有多元、柔性、个性的特点,多元要求为教师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性。柔性要求避免一刀切,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个性要求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允许教师个性化教学,鼓励改革和创新。
3 监控评价结果运用过于功利性
课堂教学质量综合测评结果,做为教师晋职、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学年度内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定成绩为不合格的教师,不得评为优秀教师,不得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不发或少发教师奖励津贴。连续两年评定为不合格者,调离教学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目前,高职院校评价结果反馈滞后,需要到下一学期才能知道自己的评价结果,而且还只是一个笼统的分数,无法得知在哪些具体方面存在不足。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增强教师对评价的参与意识,反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被评者远离了评估,甚至激化了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建立全面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4 学生评教能力低
目前,高职学生的评教能力较低,需要培养和引导。要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意义对学生详加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评价帮助他们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并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匿名的形式反馈给教师,为教师提供关注学生学习的依据。其次,学生评价应在教学过程的中后期进行。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对课堂教学可以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学期的中后期可以避免期末成绩判定等因素的影响,心态比较平稳,有利于客观地进行评价。每学期评价的时间应略有差异,不固定于每学期的第几周,以免教师和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学生评教应集中安排,便于学生对被评教师进行横向比较,形成差异;对于经常无故缺席、学习态度极其不认真的学生,任课教师有权上报教学主管部门,在学生评教时,取消这部分学生对教师评议的资格。
5 专业课实践课堂监控过于薄弱
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课堂讲授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通过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次是坚持以实践为本。要根据专业实际,在课堂讲授中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在课堂讲授中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6 信息搜集不全面,造成监控评价中的工作偏差
鉴于学生座谈会的举行时间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间不一致,有的系部安排在教学初期几周内,学生对教师授课特点及风格还不了解,这时得到的信息可能因存在个人喜好而片面化。对于教师而言,是不公正的。因此,教学评价组织部门在每学期教师教学评价中后期,从学生和教师那里收集反馈信息,以分析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得失,其中包括学生与教师心理偏差造成的不良效应。这种后效追踪,有利于纠正教学评价工作中的偏差,优化评价主体和教师的心理,改善教学评价工作,真正达到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此,课堂教学监控与评价的内容既要有反映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思想的高水准要求,也要有过去教学经验的精炼和概括;既要有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又应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指导教师及时调整和矫正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状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教师要能通过评价指标和评价结果,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篇5
一、调动课堂的活跃的气氛,并且积极鼓励初中生提出问题
教师平时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走下讲台,贴近学生,融入学生中去,从中启发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懂得语文是一个一门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学科,在课堂上只要大家勇于思考、积极发言,并且敢于质疑,就是正确并值得表扬的。同时教师要明白初中生在这个生理的发展阶段有其独特的特点,初中生在这个阶段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且兴趣广泛,具备冒险精神,同时初中生思维活跃,具体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以及创造欲。教师要尤其注重利用初中生这个特点,积极帮助学生克服不敢向教科书,不敢向权威质疑的心里,帮助他们克服害怕说错的心里不好意思的心里困境。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一文时,课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或许班里就有人质疑:“怎么那个时候没人有打扰他呢?怎么那个时候的绿树成荫呢?”还有的学生提出问题:“怎么叫云雀是天子呢?”等等,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要表扬这些学生的敢于质疑的能力,说明他们心思缜密,勇于探究,再引导学生追问这个时代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
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为学生量身定做恰当合理的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因为合理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进而产生好奇心。甚至可以通过环环相扣,像解连环锁一样,但是每个问题的侧重点都不同,从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完璧归赵》这篇文章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环节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赵国和秦国的势力对比怎么样”?并且接着这个问题:“蔺相如是如何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你能从中看出蔺相如什么品质?”最后在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最后和赵国的命运如何,最后秦国有没有得到和氏璧。经过一番讨论之后,让学生带着思想感情去朗诵这篇文章。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前面的问题是后面问题的铺垫,后面问题是前面问题的延伸。但是这几个问题的主要考查点不一样,首先是训练了学生寻找知识点进行归纳的能力,其次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整个课堂都在老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由老师为主导转换为学生为主导,充分体现的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当课堂上遇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很大的问题时,学生既没有相对的处理问题的经验,又没有有效解决问题的模板,学生会感觉叼着块大肉,但是无从下口,此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应该积极发挥老师的作用,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比如通过相关资料,角色扮演还原课文的内容情节,一对一回答等等诸如此类。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掌握好了课堂上课的节奏,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兴趣,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我组成小组,发挥团队精神,积极带动大家一起融入到这个课堂中来,锻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在问题不断学习进步。比如,在学习《完璧归赵》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同时教师问大家提出有效的问题留给大家进行探究学习:“你认为这个表演中哪个表演最为惊险?秦王先要看和氏璧的原因是什么?你从这篇文章中看出了啥道理?。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问题尤其是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心里感受和精神体验,用真切的情感和理性的逻辑去思考问题,进而在问题中解决问题,实现进步。
结语
问题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它不仅能够提高初中自我的逻辑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为了能够深化拓展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桎梏,提出了三点措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朱立华. 谈新时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艺术[J]. 科技资讯,2012(33).
[2] 黄厚江. 关于“问题教学”的几个问题[J]. 中学语文教学,2013(3).
篇6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课堂提问 问题设计
根据对高中三个年级进行有关课堂提问的调查发现,84%的学生认为课堂中必须有教师的提问,45%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没有启发性,78%的学生不爱向教师提问,12%的学生对课堂上没有思考和提问的机会非常不满意,36%的学生认为教师的问题他们难以回答,几乎没有人认为提问有利于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有梯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领导力首先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
题的步步深入,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设问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是随心所欲,没有一个系统的提问设计,整堂课的设计缺乏逻辑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三思而后问,对问题进行系统设计。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中提出课堂问题包含六个水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既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整堂课的问题设计,既要兼顾知识型问题的设计又要兼顾理解应用型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要有梯度,难易兼有,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种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不仅容易解决问题,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案例:在讲到高三时政专题宏观调控时,针对2007年我国中央银行6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我先提出什么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再出示最近一次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请学生计算存入三万元,一年后可以得到的利息。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高对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对企业的生产有什么影响?对于国家有什么影响?国家为什么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一共六个问题,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从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层层深入,顺应学生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智
能素质。
二、问题设计要贴近实际,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提问很多是涉及知识点比较单一、指向性较为明确、思考空间比较狭窄的问题,学生不经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这种提问,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和相对较低的层次里,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不利的。
教师提问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提问后要有一定的“期待时间”,留下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若教师太快给出答案或者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以《市场经济的作用》为例:
设问一:商品价格的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设问二:最近CPI持续走高,1月份增幅更是达到了7.1%,以猪肉为主的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请问猪肉价格上涨与其他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有关吗?为什么?
设问一过于简单,学生从书本上就能找到答案,没有思考的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设问二创设了问题情境,同时贴近学生生活,他们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都可以接收到这些信息,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讨论,调动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并且这个问题有思考的价值,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三、问题设计要注重正确的价值引领,突出主流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人们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趋向多元化,使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十分必要。政治课教学既要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时机,在落实基本原理的同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及时澄清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实现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问题设计要突出主流价值观,围绕这个核心,突出民族精神,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淀,并将这些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现实性的解惑答疑,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中,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同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目标。
以《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为例:
设问一:一国两制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提出一国两制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问二:对于提出的公投,你是怎么看待的?为什么说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更是青年学生承担的历史责任?
篇7
[关键词]提问;教学;艺术
无论是哪门学科,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一、精简提问的语言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语言一定要精简。教师在把握文章的背景、主旨、脉络和作者的写作用意的前提下,要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语不混意不乱地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言简意赅,就犹如一条纽带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情感紧密结合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例如,教师在授七年级语文《忆读书》一课时,有的教师会抛给学生一句“请你在字里行间找出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意思是让学生找出冰心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及读后的感受。可这些学生刚刚从小学迈入初中,要想快速的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此,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也许学生会好理解一些。所以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试着找找冰心介绍自己所读的有哪些书”。这问题很简单,学生一定很快就会回答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茶花女遗事》”。这时候教师追问:“冰心在读这些书时分别有什么样的体会呢?”学生一定能准确地回答:《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赞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可见,只有把所提的问题准确化、精简化,学生才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二、斟酌提问的价值
斟酌提问的价值也就是慎重设置第一道提问,换言之就是每一道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问的价值。在课堂上,有的教师总是一直在提问,虽然提问多并不是课堂的败笔,但没有价值的提问一定树立不了课堂的有效性。要知道,提了太多没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齐声互动中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不但让学生抓不着什么才是重点,而且会让学生的思维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考目标。例如,有的教师在授古诗词课时,会提问“大家看这首诗有多少句”。其实教师是想引导学生学习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想借数诗句有多少句来阐释这四联,还不如直接对这四联提问解析。还有的教师在新课导入后,会提出“哪位学生上讲台来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教师是想借机扫除文字障碍,结果有同学拿着书上到讲台上来只是把课文下方的拼音注释照抄了一遍,占用了课堂时间却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对于勤奋的学生,也许早就熟悉了课文下方拼音注释了,还用在黑板上一一板书吗?如果教师说“哪位同学上讲台来补充一下注释里没有拼音注释的生字词的读音”,学生定会再次查找文中没有拼音注释的生字并及时查找注音,然后写在黑板上供大家参考,以这类资源共享的方式解决了生字词的学习。只要斟酌一下提问的价值,就达到了扫清文字障碍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有价值的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策略必须注意的教学习惯。
三、把握提问的对象
篇8
循循善诱,调动思维,注意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有的是为了强化识记,有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运用是否得当,但更多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习新知识,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等无效提问,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拓展性、发散性的提问。依据教学内容和课堂进程的需要巧妙设问,有时要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要穷追不舍、刨根问底。运用启发式提问,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消化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一个好的提问,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如在讲解“量变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这一知识点时,先提出论点,又出示了如下相关的材料:无色气体一氧化氮(NO),只需增加一个氧原子,就变成了NO2 ,成为有毒的红棕色臭气。这时如果增加一个氮,减少一个氧,又会变成五色无臭的一氧化二氮(N2O),成为有甜味的麻醉剂笑气。为什么NO能变成有毒的红棕色臭气?又能从有毒的红棕色臭气转化为无色有甜味的麻醉剂笑气呢?它们的变化说明了哲学上的什么道理?教师引导分析后使学生真正理解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的原理。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恰当采用启发诱导式提问,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内容,学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并且学的知识更加扎实、牢固。
紧扣主题,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不应是随意的,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样问就怎样问,想问谁就问谁。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对“价值规律”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基本要求是“结合实际,分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针对这一目标,笔者就这样设计提问:“南方生产的香蕉运到北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春节期间更是猛增,但春节过后开始回落。请你说一说,香蕉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香蕉价格会发生变化?”设计一个问题要心中有数,是为了突出重点,还是为了突破难点;是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还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深入挖掘,联系热点,注意教育性
为了加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好地落实思想教育目标,教师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抓住教材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社会热点的联系,找准切入点,巧妙设问。如在讲“人生价值在于贡献”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提问:“在当代有没有这样的模范人物,他用实践证明人生价值首先在于贡献?如果有请举例说明”。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像孔凡森、杨利伟等模范人物的一连串的感人事迹,讴歌了时代楷模,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注意趣味性
设计提问时注意内容的新颖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如在讲解“运动的绝对性”时,笔者说:“现在我给大家提一个要求――谁也不许动,绝对不动,谁能做得到?”有的学生认真得连眼都不眨一下,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表示自己达到了教师的要求。这时笔者说:“同学们没有做到不动,同学们的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肠胃在蠕动,思想在开动,甚至同学们的位置也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移动!”然后笔者接着提问:“以上情况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这样,学生从切身体验了运动的绝对性,生动具体,雄辩有力。
难易适当,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让学生张口就来,要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做到因人而问。
把握时机,当问则问,注意实效性
在授课前的复习性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掌握新知识铺路架桥,但不能停留在对旧知识的重复上,要加深拓宽,达到温故知新。授课中的疏导性提问,要注意学生思维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疏导,排除思维正式障碍。总结性提问要注意对新授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提问,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有前后知识的联系处提问,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起来,融会贯通。
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时,问在当问处。如在讲“商品的两个因素”这一节时,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联系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在讲到这个问题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商品为什么要有使用价值?2)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可不可以?3)只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行不行?这3个问题步步推进,层层剥笋,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学生通过思考归纳结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通过以上提问和教师讲解,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本节的重点。
准确评价,及时鼓励,培养创造性
在课堂的提问中,除了应注意以上几方面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积极鼓励,该肯定的要充分肯定,让学生有成功感。如果回答中有错误或不足之处,要诚恳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绝不能讽刺挖苦。对平时回答问题不够主动的学生,要多给一些机会,多鼓励、多锻炼。
篇9
关键字:课堂提问兴趣
一、课堂再现
今天,五年级语文上的是《黄山奇松》一课,正在讲解课文内容的时候,陈可突然站起来问道:“老师,课文中有两处都用了‘手臂’这个词语,为什么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呢?”
我一愣,淇问被拐婷幌牍这个问题,这个孩子观察的还真仔细。我说:“同学们,咱们把这两句仔细地读一读,一起来思考探究陈可提出的这个问题,好吗?”
第一句说的是“迎客松”,原句是“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另一句说的是“送客松”,句子是“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陈可同学的问题很有价值,课文中两处都有‘手臂’,为何一个有双引号,一个没有呢?”我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卢成同学第一个发言:“这两个句子都是比喻句。第一个句子是把‘迎客松’比喻成‘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第二个是直接把‘送客松’的枝干比喻成‘手臂’”。
王凯接着说:“我知道了,第一个‘手臂’指的是‘好客的主人’的手臂,所以没有双引号。第二个‘手臂’指的是送客松的枝干,所以加上了双引号。”
他们俩这一说,我也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明喻”和“暗喻”的区别吗?我怎么给忘了?
我说:“同学们,第一个比喻叫明喻。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像乙。常用:“像、好像、比如、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等喻词来联系。第二个比喻叫暗喻。暗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说成乙。就如文中的第二个比喻,直接用‘手臂’一词代替‘送客松’的枝干。”
师生通过共同的努力,终于回答出了这个问题,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克服困难后那幸福的微笑。
这样的例子,在我的课堂上还有很多。
有一次,上《莫高窟》一课,有一个学生就问道:“老师,第一自然段中说‘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为什么课文中用‘她’而不用‘它’呢?”
我微笑着说:“老师首先要谢谢你,因为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咱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徐美艳同学首先站了起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应该用‘它’,因为敦煌莫高窟是一处风景,不是人。”
甄国庆同学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非常自信地说:“我觉得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把‘敦煌莫高窟’比喻成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一样,所以用‘她’。”
我适时地做总结:“甄国庆同学说得对,‘她’是一种拟人的手法,用在这里显得更生动、更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对敦煌莫高窟的喜爱。希望大家多动脑,多思考,多提出这样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二、理论分析
这就是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时候,都是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难题。
在教学中,我首先着力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经常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让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我首先帮助学生消除“三怕”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我总是会安排充裕的时间,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并且指导提问的方法,提升学生提问的价值。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出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变化。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认真地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善于从学生的提问中找到教学的新契机,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在学生刚上一年级时,我就很注重保护他们提问的能力。但这时学生们还不明白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经常问我,图上的小朋友为什么只长了几根头发?图上的小鸟为什么没有脚呢?我就一遍遍地告诉他们,书上的图画,只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不要对图画太较真,应该多对课文的内容提一些不懂的问题。慢慢地,学生感悟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到了中高年级,我会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针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且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渐渐地,学生逐步意识到什么样的问题是没有讨论意义的,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
另外,我在课堂上还经常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以前在低年级时,都是学生提问题,我来回答。到了中年级,变成了我逐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到了高年级,我就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讨论,自己解决,我适时地做一些点拨。在讨论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结论总结
篇10
一、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问题难易的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如果问题设计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设计过大、过深、过难,学生谁也回答不了,这样的课堂提问就像花瓶一样只是一种摆设,只能成为教师的“个人专利”,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据有经验的老教师传授,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方面认真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口头表达、思维等),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致偏难或偏易。如此,学生在思考、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中必然充分体验成功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要把握密度和节奏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部分教师为了求证完美的答案,达到预想的效果,总是面向少数几个成绩优异的学生,演绎一场又一场独角戏,而忽略甚至剥夺了绝大部分学生的想说欲望和表达机会。结果,提问或回答成了优生的专利,其他各层次的学生只是观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有观点不想说的局面,不利于师生的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机会,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当然,一堂课40分钟,不能问个不停,应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只有学生达到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而德育的渗透应注重内化,不是咄咄逼人的大量发问所能解决的,提问应该是适时适量,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和内心震动。
三、课堂提问需要有针对性,要切中要害
例如:在学习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框后,学生对于“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概念产生了模糊和混淆。对此,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总体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全面小康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是什么?它什么时候实现?目前我国已实现了三者中的哪些?哪些还没有实现,需要我们继续奋斗?这一连串有针对性的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三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课堂提问需要追问深问,升华提问
如,在学习《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一课时,我提问:“同学们,你学当汽车驾驶员,现在要考驾驶执照。汽车启动了,突然,你的前面同时出现了一个人和一条狗,你是……?”话音未落,几个学生马上接过来:“撞狗。”并纷纷说出了大堆理由。我没有立即表态,几个抢答的学生瞪着眼睛看着我,希望得到我的认同。我笑了笑问他们:“真的只能这样吗?”学生顿时安静下来,进入沉思之中。突然,一个学生大声地说:“不对,应该刹车!”大伙在一片笑声中恍然大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样的提问、追问、深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会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形成一个“警戒点”,以后他们就不会轻易伤害其他生命。所以,课堂提问中的追问深问,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让学生明其理,而且要导其行。
五、课堂提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