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风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电信企业风险分析
电信企业的外部风险主要包括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和政策风险。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通信消费能力,因此电信运营公司的发展与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息息相关。例如从美国自1976年以来GDP增长和电信业收入增长的走势看,两者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尤其是在历次经济低点电信收入的增长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两者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表现了较强的相关性。自然灾害等风险是电信企业经营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比如 2006 年末我国台湾南部海域发生强烈地震,中国电信和网通的多条海底通信光缆均受到地震影响,发生不同程度的通信中断。公共环境和政府管制政策的变化也是电信运营企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三大运营商重组之前的固网运营商由于监管政策的限制,不能经营移动业务,随着重组的完成三家运营商都成为全业务运营商,市场因政策而发生了剧变。特别是近期运营商之间开始试点携号转网,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电信企业的内部风险主要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愿景和使命,进而建立正确的战略目标。而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财务风险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在资本运营,还是在会计核算、税收筹划、经营管理等项活动中,财务风险是电信企业面对市场竞争,提升企业核心价值所必需面临的挑战。由于电信业是一个要求高投入的产业,网络的全程全网特性,对建网投资需求很高,因此必须慎重考虑在投资规划和项目评估中出现的风险。同时电信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对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二、电信企业风险评价
用因子分析法来计算和分析电信企业的主要经营风险,以求客观评价同类企业的综合抗风险能力。因子分析法最早是由心理学家Chaules Spearman在1940年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指标(因子)组合来表示,并显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以某省电信公司为例建立了风险因子评价体系,该省下设12个地市分公司,为了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价这12个分公司的综合风险情况,根据电信企业的行业特征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按照前文所述的电信企业内外部风险分析,选取可量化的并且是电信企业内部经营绩效考核通用的主要风险评价指标44个作为基本支撑指标因子,同时按照指标的属性再将这44个因子归集为六大类:经济环境类指标(含6项指标因子)、竞争环境类指标(含3项指标因子)、企业规模类指标(含9项指标因子)、企业效益类指标(含8项指标因子)、企业管理类指标(含8项指标因子)、企业可持续发展类指标(含10项指标因子)(详见表1)。
采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对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处理和数学变换,构建原始指标体系矩阵,并将原始数据值进行标准化变换,计算出综合得分值。综合得分经济意义是:如果某个企业的综合得分为正,则意味着该企业的水平在所有样本的平均水平之上。如果综合得分越高,则该样本企业具有的优势越明显;得分为负则表明该样本在平均水平以下;得分接近0分,则样本属于中等水平。
因子分析法消除了指标间的相关影响,通过消除数值本身差异造成的不可比性,保证了评价的质量。由于其数据处理全过程的电算化和软件化,可以方便地得出客观的评价结果。以下是该省12个地市分公司的综合风险得分并排序(详见表2)。
从各分公司风险综合得分看:分公司1综合得分第一,全省最高,抗击风险的综合能力最强;分公司5综合得分第十二,全省最低,抗击风险能力最弱。由于分公司1的企业规模类指标和竞争环境类指标在全省排名第一,说明电信企业规模效益的特征依然是抗击风险的主要动因;分公司5虽然所处的地域经济环境发展较快,但由于内部管理失控,企业效益低下,导致其抗击风险的能力最弱;分公司9虽然企业规模很小,并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竞争环境也不理想,但该公司善于低成本高效运营,企业效益取得了骄人业绩,从而也增强了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
通过这种综合风险评价,可以比较客观地诊断出电信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相关单位有效纠偏,同时这也可以作为省级公司对地市分公司年度经营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表2显示分公司5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财务管理失控,成本费用严重超支,导致企业效益低下。因此根据综合风险评价结果,省级公司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地市分公司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人员管控,以此提升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电信企业风险应对策略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风险与生俱来。电信企业通过追寻风险、承担风险,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企业的健康发展就是在增长、风险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有效地管理和化解风险,不仅可以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还可能带来机会和收益。过去电信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很快,大投入、大建设时期忽略了风险管理,随着电信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各个运营商在经历多年高速发展之后,增速开始回落,进入新的转折期,如何保持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第一,电信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选择风险承担、规避、转移、转换、对冲、补偿、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总体策略。在决策时能够考虑到更全面的风险,要适应“三个转变”,即在发展阶段上,要适应由快速增长向平稳增长的转变;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从外延式增长向外延与内涵相结合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做好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例如表2中的分公司8,虽然内部管理比较规范,但由于企业规模小,风险承受度本身较弱,在当地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不敢冒险去拼抢市场,选择过于保守的发展策略导致企业市场份额更加萎缩。
第二,风险管理不仅仅是要“合规”,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一个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的“增值”。要契合当前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重点,更加关注关键业务和关键环节的风险把控,通过调整、合并、修改等方式优化各业务流程,针对薄弱环节,查找管理漏洞,提出管理建议,保持竞争优势。例如表2中的分公司11,企业规模和效益都属于中等水平,但通过企业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的风险管控手段,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运营。同时切合当地经济的发展环境,勇于开拓新领域,勇于承担风险,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优势。
第三,电信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繁杂,对风险信息的收集、检查、评估和优化等工作必须借助高智能化的风险管控系统。因此,一方面电信企业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风险管控手段;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建立优秀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1]彭英:《电信运营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
[2]COSO :《公司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篇2
[关键词]负债经营 经营风险 因素分析
企业的资金结构大体分为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两部分。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的权益资金是企业承担经济责任的基本保证,但一个发展中的企业仅靠权益资金是难以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于是,举借债务便成为企业获取更多资金、加快发展速度的重要方式。负债经营的合理运用,既可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又能为企业增经济效益。正确认识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合理适度地安排负债资金,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一、负债经营的内涵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由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而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来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1]。简单来说,企业筹资一般是两种途径,一方面是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以及留存收益转增的资本;而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即负债,而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资金的这种经营方式也就是负债经营。
一般而言,经营方式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负债经营的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负债经营方式而带来的风险就被称为负债经营风险。负债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包括负债经营导致的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也包括负债经营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二、负债经营的特点
1.融资速度快
负债经营是通过举借债务方式来获得资金,而这种方式较容易获得资金,限制性条款较少而且程序较为便捷。
2.融资富有弹性
通过负债经营方式取得的资金,自主性比较强,资金使用比较灵活,富有弹性。
3.融资成本低
通过负债经营这种方式来进行融资只需商业信用优越,无需其他费用或办理其他手续,融资成本比较低,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4.融资风险较高
负债融资到期偿还本息,如果资金安排不当,就会使得企业财务发生危机。除此之外,利率波动等因素也会影响财务支出。
负债经营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更加看出企业进行负债经营的优点,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负债经营的缺点,所以要合理正确的利用负债经营,从而使得企业在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形成的因素分析
合理的利用负债经营除了要正确认识负债经营以及其风险的概念和负债经营的特点外还有了解负债经营风险的来源。只有了解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来源才能更好的避免风险,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1.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还本付息的资金的最终来源是企业的收益。而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经常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够到期还本付息,这样企业就会有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导致企业信誉降低,不能有效的再集资,从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的破财。
2.企业的投资决策
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项目不能完成而无法获利,从而使得企业资金短缺导致不能到期还本付息增加财务风险。
3.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当企业负债规模增大,相对应的筹资成本-利息费用支出就会增加。而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偿付能力的丧失或破产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于此同时,股东收益的变化幅度就会加大。因此,负债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负债风险程度就越大。
4.负债结构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用不同的筹资渠道所筹集来的资金的比例关系,从大的方面考虑,贷款、发行债券、筹资租赁、商业信用这四种负债方式所筹资金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间的关系[2]。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是否恰当,与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的时候,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相反,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不同的负债筹资方式,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资本成本的水平不一,对企业约束程度也不同,从而对企业收益的影响肯定不同,因此,负债风险的程度也就不同。
5.负债期限结构
负债的期限结构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限,所使用长短期负债所占的比重。一般来说,长期负债利率较高,短期负债利率较低但波动比较大。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比如应该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加大企业的筹资风险。其主要原因是:⑴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变的,而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可能就会有大幅的波动;⑵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用于投资长期资产,那么当短期借款到期时,由于投资的回收期没有到,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这种情况,而此时,如果债权人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延期,那么企业有可能会被迫宣布破产;⑶长期借款的筹资速度比较慢,而取得成本通常较高,并且还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
6.利率变动
在筹集资金时,企业会面临着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双松”,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当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7.政治风险
由于战争、内乱、罢工、政局波动及政府政策的变化等原因使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外部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产生约束,这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企业负债筹资活动有重大影响。
8.自然风险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使企业遭受意外的损失,难以进行日常生产经营的活动。企业由此而产生负债风险是很正常的。
9.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风险是指由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及市场变动等引起的企业负债风险的不确定性。负债利息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取得借款的时候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的情况,而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和汇率的波动都会导致企业的负债风险。
四、结束语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都与负债相关。正确对待负债,正确核算负债,按期清偿债务,是企业会计诚信建设的具体表现。企业健康发展就必须控制负债,控制得当,举债可以给企业发展、壮大增加动力,负债失控,不仅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和信誉,还会给企业、债权人、国家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王郑江.论企业负债经营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77-78
[2]徐清海.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模式的选择和理念创新[J].特区经济,2006(6):126-127
[3]周志田,王海燕.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27-28
[4]包晓红.浅议企业负债经营的极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55-57
[5]丁启军.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合作经济学与科技,2007,04(318):P28-29
[6]郑雪梅.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J].企业论坛,2007,06(346):P101-102
[7]王玉英.负债相关问题剖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8,02:P15-17
[8]李玉玲.企业负债经营及风险分析[J].山西科技,2008,5:P82-83.
[9]杨依华.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防范分析[J].经济师,2008,6:P220-221
[10]鱼红锋.企业负债经营风险与防范[J].新西部,2008,8:P87-78.
篇3
一、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分析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导致企业盈利水平变化、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或者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的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体现在企业盈利水平的变化,其中产品需求的变动、产品售价的变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等因素都是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其中最综合的是由于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经济杠杆的高低可以放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小,经营杠杆率越高,利润变动愈加剧烈,企业的经营风就险越大。反之,经营杠杆率越低,利润变动愈加平稳,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
我国企业的经营风险现状较差,当前大部分企业由于风险管理工作起步晚,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于企业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对经营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防范和处理风险的能力较差。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或者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从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做好财务收支的计划决策、控制、记录和考核工作,维护财务资金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目前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力度较低等现实情况,严重阻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容易出现企业财务漏洞,促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2、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是指企业自有资金和举债资金的占比不合理,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极易让企业遭受财务风险。当自有资金占比为零或者较小时,企业可能会因为可使用的资金较少,影响企业运营;另外当企业举债资金比例过大时,企业可能会无法偿还债务,加剧企业债务负担。企业资本结构的不科学降低了企业财产的流动性,促进财务风险的发生。
3、企业收益分配政策不科学
收益分配政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科学的收益分配政策有利于梳理企业的良好形象。一旦出现企业的收益分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企业提出的发展决策将会出现差错,再加上企业管理能力不足,必然会形成财务风险,带给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4、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是处理企业财务业务的主体,对企业财务工作结果起着重要作用,因而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必定会引起企业财务风险。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就不会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实现预警;而在当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时,又缺少应变处理能力,无法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一)企业要分散、转移风险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一定要考虑现代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经营规模、可用资金以及创收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决策出最佳的企业筹资方案,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来筹集资金。还应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投资和产品结构,分散经营风险;另外,有时候企业遭遇的风险会超出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让企业无力抵抗。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在遭遇经营风险时获得保险公司一定数额的保险金,以便减轻经营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项合理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将有效地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安排,将企业整个的管理层、工作员工约束在内控制度之下,保证任何人不会脱离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管理,独立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监督,监督将会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发挥风险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的作用。因而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预防为主监督机制,对企业上、下层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对管理层人员要监督其权限,防止个人权利过大,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对下层工作员工要监督其工作行为,把工作行为限制在企业规章制度之中。可见,企业要建立适应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有成效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还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风险,完善的企业风险预防制度可以再企业各项经营过程中进行具体风险预测,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可以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实施风险识别、风险预测,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还要强化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令其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提高风险应变能力。
(四)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包含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企业筹资、投资和运营资本管理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主要的目的是保持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在企业向外筹资时,首先要了解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计算出适度的负债率。然后加强企业资金的防范和控制,适度筹集资金,保证企业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占比的合适;在对外投资时,也要基于企业资本机构的合理性,预测未来投资收益,适度投资,防止企业外部应收款额过于庞大。
(五)提高企业应急管理能力
企业不可能对所有的经济风险到达准确的预测,有些经济风险会突然降临,如果企业来不及提出措施解决,肯定会对企业的财产资金等造成严重损失。企业要着急管理层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一同商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商讨出企业在经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风险,并结合这些经济风险制定出一整套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应急管理措施必须要做到详细、具体,而且还要拥有较高地可操作性。最后将应急措施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企业每一个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升全员风险应急能力。
篇4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含义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由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产品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而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来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简单来说,企业筹资一般是两种途径,一方面是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以及留存收益转增的资本;而另一方面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的资金即负债,而企业通过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资金的这种经营方式也就是负债经营。一般而言,经营方式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负债经营的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由于负债经营方式而带来的风险就被称为负债经营风险。负债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借入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它包括负债经营导致的所有者收益下降的风险,也包括负债经营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二、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成因
1.负债规模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当企业负债规模增大,相对应的筹资成本-利息费用支出就会增加。而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偿付能力的丧失或破产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于此同时,股东收益的变化幅度就会加大。因此,负债规模越大,企业潜在的负债风险程度就越大。
2.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还本付息的资金的最终来源是企业的收益。而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经常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够到期还本付息,这样企业就会有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导致企业信誉降低,不能有效的再集资,从而陷入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的破财。
3.负债结构
负债结构是指企业用不同的筹资渠道所筹集来的资金的比例关系,从大的方面考虑,贷款、发行债券、筹资租赁、商业信用这四种负债方式所筹资金各自所占的比例之间的关系。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是否恰当,与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财务杠杆作用下,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利息率的时候,企业扩大负债规模,适当提高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的比率,就会增加企业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相反,在投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越高,企业权益资本收益率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不同的负债筹资方式,取得资金的难易程度不同,所以资本成本的水平不一,对企业约束程度也不同,从而对企业收益的影响肯定不同,因此,负债风险的程度也就不同。
4.利率变动
在筹集资金时,企业会面临着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企业带来的风险。市场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在实行“双松”,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增加,贷款的利息率降低,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这样就降低了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反,当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资金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三、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防范
1.树立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要承认风险,正确认识风险,科学评估风险,预防风险发生。
2.在成本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
在具体项目上,企业所采用的筹资风险决策法是:首先,在筹资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风险最小的方案;其次,在筹资风险相同的情况下,选择筹资成本最小的方案;最后,在筹资风险小但筹资成本大的方案或筹资风险大但筹资成本小的方案中,根据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和筹资收益效用的大小,选择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相对较小、筹资收益相对较大的方案。
3.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
负债经营能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同时企业还要承担由负债带来的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未来时期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及稳定程度,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的情况等因素,确定最佳负债规模,保持权益资金和负债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一般控制在1∶1比较适宜,流动比率控制在2∶1较为适宜。如果大于上述指标证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较强,反之较弱。但上述两项指标过高则会造成资金浪费,过低会形成资金周转不灵,所以举债时要做到比率协调。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资金结构,是一项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速度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对于经营不理想,产销不畅,资金周转速度缓慢的企业,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企业必须大力补充自有流动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
篇5
关键词:供应链运作风险;企业竞争能力;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9・9;F0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54-03
0引言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获取、加工成半成品直至产品,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或部门组成的网络。对供应链构成、运作、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1-2]。随着供应链管理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新问题呈现在学者和企业管理者面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供应链风险问题。Christopher等认为,在过去数十年来,许多发展的倾向使得供应链这个链条更容易受到打击[3];Paulsson则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RM)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4]。供应链风险及其管理受到了高度关注。
已有的文献对有关供应链风险实证研究还较少。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脉络与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以期为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供应链运作风险
Simons首先对运作风险及其构成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运作风险就是致使企业中断生产或降低过程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5]。Meulbrook认为运作风险就是影响企业制造及提品或服务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6]。Simons和Meulbrook的研究对运作风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他们都是从企业的范畴来定义运作风险的,未考虑从供应链角度来说明运作风险。Paullson首先提出了供应链运作风险的概念,他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就是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且他指出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与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重大风险有着很大的不同。Tang则指出研究供应链风险首先应该区分供应链风险,他将供应链风险分成了运作风险和中断风险两个维度,并指出供应链运作风险维度的风险主要是指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信息风险等,而它们主要是由相应的不确定性因素的造成的[7]。我国的朱怀意在系统梳理已有供应链风险及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框架,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伙伴风险、供应链信息风险、供应链信用风险和供应链外部风险四类,并且他指出供应链风险是由供应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和制造不确定性造成的[8]。
我们认同以上学者的观点,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风险、需求风险、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四类风险组成;并参考从概率可能角度定义风险的方法,定义四类供应链运作风险。供应风险,是由供应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需求风险,是由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制造风险,是制造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上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
1.2 企业竞争能力
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学术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Roth认为企业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表现出的实际的竞争强度,也就是企业通过提供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从竞争对手中赢回订单的能力。他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配送、柔性和顾客服务五个方面。许多学者在后续研究中均采纳了这一观点,如Flynn[9],Rosenzweig[10],Ketokivi[11],等等。
相关实证研究大部分均是在研究企业范畴内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关于供应链上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研究还很少,而国内外对于供应链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研究就更少。本文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以此进一步探析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
1.3 研究假设
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提出上,提出如下研究假设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
H1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3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4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5a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b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c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d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e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f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
整合上述假设,提出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揭示了四种供应链运作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途径和相互关系。该模型将在本文后续研究中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ldel)分析与检验。
2.2 变量测量
①供应风险。选择从供应网络、供应商道德、供应伙伴关系、供应商产能、供应商交货、供应商技术等6个维度来测评供应风险。
②需求风险。选择从市场需求波动和顾客流失等2个维度来测评需求风险。
③制造风险。选择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流程设计、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和库存控制等6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④信息风险。选择从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等2个维度来测评信息风险。
⑤企业竞争能力。选择从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等5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3研究结果
本文从供应链运作风险、企业竞争能力两个构面出发,设计调查问卷,对我国制造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截面(cross-sectional)信息与数据。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
针对供应链运作风险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分析和模型假设,在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与咨询业业内学者、资深工业工程专家一起讨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受访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供应链运作风险因素量表;第三部分是企业竞争能力量表。问卷除第一部分受访者基本信息外,全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量度。供应链运作风险的题项,问卷提供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企业竞争能力的量表提供从“很低”到“很高”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
样本的选择是根据《中国企业目录统计版》(2004版)的企业名录随机抽样的。正式发放问卷是2007年10月开始的,问卷部分采用电子邮件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经过6个月的收集与整理,共回收问卷191份,剔除不完整的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6.50%。
从问卷回收的情况来看,调研主要涉及到机械、电子、化工、医药、汽车等行业的制造企业,问卷填写人绝大部分是企业的CEO或其他高管人员,如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等,在企业的平均工作年限为7.3年,其中本科及以上被访问者占样本的76.9%,表明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理解问卷中的问题。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在SPSS15.0平台上通过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值)完成的。经检验,各个计量尺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4~0.906之间,表明信度满足要求。效度检验运用LISREL8.70软件对模型的五个概念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风险中2个观测指标、制造风险中3个观测指标、信息风险中的2个观测指标的因子载荷略小于0.5,剔除这7个观测指标,其它所有指标在各自计量的概念上的因子负荷高度均高于0.5且较为显著(值在7.19~11.25之间,值都小于0.05),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各个因素的平均萃取方差AVE的平方根大于各因素结构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的判别效度。因此,效度检验的结果满足要求。
3.3 模型拟合检验
满足测量要求之后,我们利用LISREL8.7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图1所示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3.4 假设验证结果
利用LISREL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10项研究假设中有7项获得了统计支持,如表1所列。
4结论与启示
由上可知: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则通过与制造风险、信息风险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上述结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消极的直接影响。这一结论验证了多位学者观点,他们认为由制造过程不确定性和供应链信息不确定性引起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主要风险因素,影响企业及供应链运作。本研究说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直接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直接路径。
其次,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但它们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强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这一结论验证并拓展了Zsidisin(2003)、Paullson(2004)、Tang(2006)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在研究文献中均指出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对企业及供应链的影响,但大都停留于观点层面,没有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说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的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间接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间接路径。
参考文献:
[1]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2001.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Christopher M, Towill D. Supply chain migration lean and functional to agile and customized[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5(4):206-213.
[4] Paulsson U.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A]. In: Brindley C. Supply Chain Risk[C].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5] Simons R L. How risky is your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3):85-95.
[6] Meulbrook L. Total strategies for company-wide risk control[J]. Finanical Time,2000,9.
[7] Tang C S. Perspective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 103(2):451-488.
[8]朱怀意、朱道立、胡峰:《基于不确定性的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J];《软科学》2006(3):37-41。
[9] Flynn B B, Flynn E J.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nature of cumulative capabiliti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22(5):439-457.
篇6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战略的及时回顾和总结。企业战略的制定立足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偏差也会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企业战略规划没有与部门的行动目标相联系;还有一点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同企业的预算工作相联系。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超级秘书网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客户满意度在B区域有所降低;
篇7
【摘要】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应当关注财务危机的预警。本文通过实例设置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纵向构建了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风险是事物未来发展的一种不确定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现代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面临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的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面临着市场的瞬息万变;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千变万化;面临者政治、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化,风险是必然存在的。财务风险是许多风险产生后的最终体现,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有助于企业防范危机,进行战略管理。我国学者对财务危机的预测大都以上市公司为研究主体,而且进行的是横向研究,而现代企业更关注个体危机的预测,因此笔者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纵向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相互独立的主成分指标的线形组合来表示,构成的线形组合可反映原多个实测指标的主要信息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理论上非常成熟。随着SPSS统计软件的逐步简化,这种方法的运用将越来越普及,企业使用起来将非常方便。
笔者选择了三家同一行业的公司,对其连续三年的报表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该行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一、资料分析
A公司是一家电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B公司是一家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C公司也是一家自动化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都是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设计和施工,而主要的方向都是电厂和电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服务及设备成套,因此是属于同一行业的相同专业方向的三家公司。其中B公司成立于2002年,属于成长期,而A和C公司属于成熟期。三家公司目前经营运作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客户的需要和自身的开发能力参加招投标、承接项目,然后组织人员研制,最后将开发的软硬件产品交付客户,一般一个项目的运作时间是半年到一年。就目前来说,三家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取得项目,并且全力以赴以高质量、高效率完成项目,取得客户的信任、保留客户、吸引潜在客户。同时,公司属于科研开发类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公司现在和未来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如果人才流失,公司承接项目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信誉和资金回笼,给公司带来风险。同样,不能吸引人才,必将使公司丧失项目承接能力,失去生存的机会,给公司带来风险,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因为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员工奖金的大部分是从税后利润开支的,没利润,就没人才,这对该行业来说,是有很大风险的。另外,因为项目运作的特点,客户付款的方式一般是预付10%-30%,设备到货付50%-80%,
系统投运付10%,剩余的作为质保金一年后付,这就意味着公司承接项目后,在一段时间内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而且流动资金应处于良性运行状态,如果出现“断链”,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给公司带来风险。
二、指标选择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家公司目前的潜在风险主要存在于市场、盈利和流动资金三方面。因此,选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从这几方面着手,选择以下指标作为三家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指标。
(一)速动比率
三家公司运营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然经常性地存在流动负债,而流动资产中的存货主要存在于项目的设备中,不可能变现,因此只有通过速动比率才能很好地反映他们的短期偿债能力。同时,该指标还能反映企业取得负债的能力,表明公司的信誉程度,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公司的发展能力。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二)净资产收益率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利润对三家公司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作用。因此,尽管该指标容易被粉饰,但仍然选择该指标,一方面用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用来体现公司的稳定性。
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三)销售收入增长率
市场决定了三家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而市场的最好体现就是销售收入的增长情况。通过该指标,可反映公司的市场状况和公司的发展前景。
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四)应收账款周转率
因为客户的付款现状决定了公司应收账款存在的必然性,所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大小,一方面可反映公司的运营状况;另一方面可反映资金的流动状况。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五)投入产出率
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有时公司为了取得市场不惜牺牲利润,这从长期来说,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增大了公司的运营风险。因此,通过投入产出率,可反映公司的运营风险。
投入产出率=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期间费用)
(六)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反映财务风险的直接指标,笔者也选用该指标来反映三家公司的财务风险。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三、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笔者根据第二部分中选出的6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步骤如下:
(一)连续三年3家公司的6个指标值如表1所示。
(二)财务比率相关系数,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除应收账款周转率与销售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低于0.1外,其他指标均呈现线形相关。
(三)主成分特征值和贡献率值,见表3。
考虑了实测指标信息量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处理优化的因素,这里取累计贡献率为94.809%,则主成分因子个数为3。
(四)因子载荷,见表4。
根据表4,可以得到各主成分因子与原始财务比率指标的主成分模型:
F1=0.765ZX1+0.820ZX2+0.694ZX3-0.324ZX4+0.947ZX5
-0.765ZX6(1)
F2=-0.441ZX1+0.537ZX2+0.685ZX3+0.522ZX4-0.059ZX5
+0.461ZX6(2)
F3=0.422ZX1-0.176ZX2-0.202ZX3+0.763ZX4+0.287ZX5
+0.083ZX6(3)
(五)根据表3中各个主成分因子贡献率的大小,可得出该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Y=0.555F1+0.24F2+0.153F3 (4)
(六)将ABC三家公司的财务指标的标准值带入公式(1)、(2)、(3)、(4),得出各个企业不同时期的Y值,见表5。
分析:由于B公司是处于成长期的公司,因此,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在2002和2003年很高,导致该公司的Y值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将三家公司视为同一行业的公司建立了该模型,使得A和C公司计算的Y值都是负值,但这并不影响三家公司的财务风险的分析。通过三家公司Y值的标准差可以看出,C公司的标准差最低,B公司的标准差最高,但B公司Y的均值最高,这主要是由于B公司所处的特殊时期引起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A和C公司Y值均值都接近于0,但A公司2002年的Y值接近-0.5,2003和2004年相对较稳定。因此,Y的临界值应是Y≥0,而当Y≤-0.5时,公司处于财务风险警报区域。
通过分析可知,三家公司财务风险的状况是:C公司经营相对较稳定,风险较小;A公司经营风险波动较大,应特别分析原因;B公司因处于成长期,个别指标突出,公司在运用该表时应做理智判断。总体来说,处于成长期的B公司财务风险较小,C公司其次,相对来说,A公司财务风险高一些,但没有到严重状况。
篇8
【论文摘要】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不同,战略系统基础审计风险模型将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更广泛的导入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体系之中。这种创新的审计模式,具有审计视角前瞻性;审计技术多元化以及审计程序系统性等核心优势。
1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式的内涵
战略系统风险审计模式(Strategic-Systems Risk-based Audit Approach Model),又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它以审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试图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经营风险透视—业绩评价一一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的思路,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全新的模式定义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是指会计报表审计存在错报的可能性,它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战略经营风险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于企业客观存在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会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会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但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具体认定。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更符合审计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2 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式的核心优势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不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它只是将审计风险模型应用于制度基础审计之中,并以此指导审计工作进行审计风险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审计风险模型有以下核心优势:
2.1 审计视角的前瞻性
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Strategic-System Risk-oriented Audit Approach Model),是种广元化的风险控制技术,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是种狭义的“会计视角”(Accounting Lens)。新的审计视野由以往关注内部控制和具体认定层次风险扩大到历史沿革、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战略、企业环境等宏观方面,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分析入手,将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因素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要求审计师应该从更高视角去审视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从源头上寻找滋生会计舞弊的种种迹象,最大限度地识别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问题。
战略系统视角审计风险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如果被审计客户的战略制定与实施中存在问题,或者是经营环存在漏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其经营业绩很可能下滑。面对严格的市场监管和社会公众的合理预期,被审计客户的管理高层为了能够瞒天过海,往往会最大限度地掩饰其不利的经营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独立审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是很高的,而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它试图从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入手,全面剖析被审计客户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与关键所在,从而可以避免审计人员均衡用力而整日操劳于无效率的账表审计之中。
2.2 审计技术的多元性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不同,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它不仅注重传统的审计技术,而且注重全新的审计技术。虽然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也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但它往往只注重与企业会计报表相关的财务指标分析,而很少进行非财务指标分析,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均劣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优势在于:
(1)战略问题分析技术。战略分析主要是客户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独立审计师可以采用四个环境因素(PEST)分析技术和波特(PORTER)分析技术,对客户的战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对行业利润的合理预期;
(2)经营风险分析技术。独立审计师可以采用价值链(VCA)分析技术、波士顿(BCG)分析技术和机会、威胁、优势与劣势(SWOT)分析技术,对客户的经营业绩形成合理预期;
(3)业绩评价技术。独立审计师可以采用平衡积分卡(BSC)和标杆管(Benchmarking)分析技术,对客户的经营业绩进行总体评估;
2.3 审计资源的效率性
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提高独立审计师发现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行为,其基本内核是要将独立审计师的主要精力放在高风险领域。独立审计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对被审计客户的所有账表资料进行逐一地审核,况且即使这样,独立审计师也有可能发现不了会计报表中的问题。独立审计师只能做到合理的预计和确信,而不应该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做出绝对的保证。而现代风险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将独立审计师所关注的问题前移,试图在增加经营战略风险分析的成本同减少实质性测试的程序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究竟何种效果最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检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可以帮助独立审计师在制定审计战略之前合理评估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将审计精力分配到高风险环节,提高审计资源的效率。由此可见,战略系统风险审计基础模式它要求独立审计师全面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密切的关注客户的经营风险,做到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提高独立审计师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1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1.法律风险
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深人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仍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这种调整、修订的不确定性将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法律不完善、执法观念差,也会使企业承受乱摊派、乱收费等不应有的社会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对某一行业内所有的企业或者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企业具有相同的影响,是每一个企业都承受的风险,因此我们也将之称为不可规避风险。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世界战争都是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市场风险可以从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风险对每一个企业的每一项投资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企业很难规避。
3.企业特有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是由于企业所处的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产业所面临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影响范围局限在个别的企业和公司之内。新技术转实际生产能力效果不佳、资金周转不灵、重要合同的丧失等等,这些都是随机发生的,但是企业是可以想办法规避的,因此企业特有风险也被称为可分散风险或者非市场风险等等。
4.资金管理风险
一个企业的资金链不仅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凸显企业做优做强、健康发展的阳青雨表”。企业正常经营离不开资金的支撑,有了资金运作就有可能滋生风险。有的企业往往在经营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忽视了资金风险的存在: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资金匿乏的窘况,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通过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的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或者“东墙补西墙”来获得经营所需资金,这一切就必然形成经营风险,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5.国际环境带来的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我国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企业的竞争,更面临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而外资往往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和成熟的经营模式,这给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市场风险也大大增加。
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
1.树立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兔的。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要酬人风险,正确认识风险,科学评估风险,预防风险发生。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在制定了风险管理系统之后,企业风险评估人员就要依照风险管理的实施计划进行企业风险的评估,以寻找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尽量避兔风险的发生。为了提高风险评估的有效性,企业需要对企业风险评估人员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比如“作业标准法”,也就是说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依照效果和作业标准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没有达标的,让其及时改正。
3.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这是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前提条件。要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并建立一个专门进行风险管理的部门,对任何一个细微的风险征兆都要予以充分重视,并及时进行处理,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兔产生真正的风险损失。企业所设置的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比如:向企业主要领导提交各项以风险管理为主观点的分析报告,与财务部门合作建立企业内部稽核制度,防止员工欺诈行为;与行销部门合作建立产品公众责任风险防范计划;与生产部门合作制定员工福利计划等等。同时,需要企业会计和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能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间题并予以解决。
4.重点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只有合理地利用资金,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对企业资金经营管理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实行统一管理,保持资金的合理调度及运行顺畅。在企业资金比较充盈的情况下,要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升值价值,但必须对其进行有计划、组织的利用。要严格控制企业的库存,避兔大量的库存占用资金,致使企业的周转资金受到影响,进而制约了企业的经营、发展。要盘活企业的沉淀资金,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要加强回收管理,促进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5.随时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的。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人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同时,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人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综上所述,企业的经营风险出现会对企业在运营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有时候是致命的,因此,企业必须要学会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还必须要随时准备较为有效的安全措施,从而降低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风险,将所有潜在的威胁和经济效益损失降到最低,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经济效益 防范措施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只有加强财务管理,才能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并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水平。
一、要保障企业经济效益,首先要加强资金管理
(一)资金对企业来说异常重要,资金循环和周转良性与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效益的高低
所以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加速资金周转,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公司的各类应收款项应及时进行结算。只有及时结算回收,才能真实、完整、及时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利于公司的资金周转。把应收回的资金及时收回,是避免呆账坏账损失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是做好银行结算票据及限额支票的管理,对银行直接结算的票据取回后及时登记、传递和报账,对必须使用限额支票的经济业务,要规定明确的报账期限和要求;二是重视和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及时处理未达账项,对企业银行存款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好应收账款和往来账款的清理核对和清收工作,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四是抓紧做好各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五是抓好会计凭证、账簿的管理,努力做到真实、完整、合理、合法:六是要努力增加现金流量,尽量减少流动资金贷款,增加自有资金比重。
(三)要加强负债比例的控制
要考虑贷款产生的效益,要权衡资金回报率和银行贷款率熟高熟低,作好投资项目的考察考核工作,了解市场考核投资回报率及投资风险比率,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投资损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预算控制,发挥企业管理的核心作用
(一)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财务会计记录包含着一个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轨迹。企业的管理工作,如决策、计划、协调、控制、考核等,都必须利用会计资料来进行;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必须通过财务会计活动加以分解、协调与控制;企业计划的完成情况也必须通过会计资料加以考核。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趋于平稳,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彻底消除,通货膨胀已经显现,国家宏观调控日益加强,势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影响。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只有把财务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加强财务管理,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才能确保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二)预算的具体执行的注意事项
一方面需要对企业员工实施激励措施,激发企业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跟踪控制,约束和控制对预算影响的不利行为。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机构最高权力的作用,组织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详细客观地分析预算执行产生偏差的原因,查找管理漏洞,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建议,着力解决影响预算执行的重大因素。在维护预算刚性的同时,应根据市场环境、生产地质条件、国家政策法规等变化情况,结合企业实际对预算进行适当调整,体现预算的灵活性。
(三)财务预算管理
按照企业指定的经营目标、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是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总之,建立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对提高经济运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财务管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资金运转顺畅,则生产经营展现生机,资金运转受阻,则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二)要强化资金的调度,集中调控资金流向
要使资金合理运行,必须统筹全局,集中调度。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坚持预测、计划、控制、考核、评价,要量力而行,坚持量入而出的原则;合理安排投资方向,投资顺序和投资强度。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关系,着重是处理好固定资产投资和营运资金的结构关系。
(三)要狠抓资金的回笼,疏通资金活动的主渠道
企业资金充裕活化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销售货款的回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适时的安排,适时的控制,减少和杜绝因财务管理和控制不严带来的经营困扰。
(四)要加强资金管理,必须限储压库,盘活沉淀积压资金
沉淀积压的资金不仅自身存在着损失和贬值的风险,而且会使全局资金僵固。为保证生产经营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存储一定的材料、配件是必要的。但是超出限量,高额存储,不仅在观念上离时代和形势要求差距太大,而且还承担着毁损、贬值等风险。尤其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既要承担资金成本这个包袱,同时又导致全局资金周转受阻,所以企业的决策者决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五)强化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成本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而且决定着企业竞争的强弱。因此,成本管理不仅是财务管理的永恒主题,而且是全员参加的一项经常性管理活动。它体现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否扎实、过硬。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
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建立风险分析的组织机制。风险分析机构的组织成员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及外聘的管理专家组成。财务风险分析工作要做到经常化、持续化,并具体到人。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效果,建立财务风险分析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对企业不同时期、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和外部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分析,自动地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管理提供“标杆”,一旦实际值超过预警值,计算机会计系统便会自动向主管人员发出警报,使企业经营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防范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建立财务风险责任机制,明确企业经营者应全盘负责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责任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要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真正促使各责任人保持高度警觉,在未来经营期内不再重犯。
建立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在加强财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财务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后,企业应制订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发生在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投资等日常各项经营活动中。因此,财务风险处理机制的建立不仅要考虑财务活动和大量的财务数据,而且应充分考虑到各部门的常规性财务风险因素,以便对各项经济和管理活动中可能经常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连续的管理和控制。
四、结束语
通过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财务活动,保证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只有在理论上明确这了种统筹兼顾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才能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把握努力的方向,使其更好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企业财务工作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企业业务、反映企业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史玉梅.(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商业经济2008(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