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立思考的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独立思考的精神

篇1

一、要加强对自学的指导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有效地接受书本中的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而更多知识的获得,主要还要靠学生自己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学生手边的教科书,在做作业时翻一翻书本外,平时就很少加以利用,教师也不要求学生认真地去阅读。对于一些应用题,教师往往先给学生作了解释,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去审题分析,“应用题”无形中变成了“形式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当然也无法逐步培养起来。

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在课堂教学中读读议议,对于教材中某些内容,先指定学生在课内或者课外进行预习,在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先复习,再练习。

自学要取得成效,既要考虑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也要有适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例如,社会上出现各式各样的习题集很多,每本习题集都附有详细解答,有些学生把它买来阅读,思想上认为多看到一点,以后在考试时,就可以应付自如。其实,题目是无穷无尽的,即使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去背,也不能解决问题。这种偏向,必须及时纠正,要教育学生自学也要抓根本,抓基础,知识面广一些,思想开阔一些是完全必要的,但决不能把精力完全耗费在看习题集的现成解法上。至于有些学生,不是刻苦专研,独立思考,只是走马看花地去阅读参考书、自学读物,自以为懂了,其实只是一知半解,上课时不注意听讲,这样往往会得不尝试;因此应教育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要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要真正地把知识学到手,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实际中去,必须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这种能力也是需要通过教学才能逐步培养起来的。

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只是局限在解答习题上。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学生已经了解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已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的能力,就只需把问题提出,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分析,找出矛盾(消元后得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由此找寻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然后再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常见的各种典型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例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例题在课本中已经有了解答,如果只是让学生去看看它的解法,或者把这个解法在课堂上提出来照着讲是起不了作用的,应该着重于分析解题的思路。当学习例题的解法时,应该要求学生先不去看课本中现成的解答,自己想一想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解答,再对照课本看看自己所想的对不对。由此总结出解题的规律。一个数学习题往往有多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考虑几种解法,并进行比较,这对巩固学过的知识技能,综合地、灵活地利用学过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要注意,一题多解,目的要明确,不要盲目追求解法数量,以免浪费时间。

三、要注意三“严”一“化”

学好数学,要求做到说理严谨、思考严密、表达严格,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要训练学生逐步达到。

数学,有一定的逻辑系统,无论是运算、推理、论证,都要有根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追本溯源。学生往往只记某一结论而不重视由来,解题中应该说理的作为“显然”来对待,这样一方面不够严谨,同时也易产生错误。

论证一个数学命题或解答一个数学问题,都要求我们能够进行周密的思考。例如在论证“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这一命题时,就要对圆心在角的内部、外部或者在角的一边上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否则就不严密,但初学者常常忽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懂得这是为什么,解答一个数学问题,不仅要求答案正确,而且应该要求表达合理。条理清楚,能够正确应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学生在这方面问题很多,应该引起重视,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向学生指出仅仅停留在会做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合理表达,条理清楚。对于运算题必须指出哪些步骤可略而不写,哪些步骤必须加以叙述,而不能只写一个最后结果。

培养表达能力,不仅要注意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让学生习惯于运用数学语言。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支支吾吾,讲不清楚,更不习惯于运用他们已掌握的数学语言,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做这样的联系。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应该有一个概括提炼的过程,使学生把厚厚几本书的内容,提炼成薄薄几页书的要领;同时还要把它“化”开来,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发现书本中没有讲到的规律。学校里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把所有东西都编导课本中去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把最基本的那些知识、方法学到手,并能善于独立思考,化得开去,就可以掌握书本上没有讲过的知识。

上面所述的这三“严”一“化”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也完全有可能做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逐步培养起来,学习数学的质量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篇2

缺少独立思考将产生严重后果。人缺少思考,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组织缺少思考,会形成人云亦云的团队思维;一个社会缺少思考,会降格为“低智商社会”,表现为社会公众“集体智商”的快速衰落。既然真知灼见来自于多思善疑,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思考甚至惧怕思考呢?一是思考太累,尽管深思熟虑者常能思有所得,但在内心深处展开惨烈斗争,总不是心旷神怡之事;二是很多人的思考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不愿在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加以拓展,自满于微不足道的知识;三是一部分人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下被铲除掉了;四是人一旦养成依靠权威和专家给出答案以解决问题的习惯时,独立思考自然渐行渐远。

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教育功效的缺失。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思考,将学生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是教师最引以为傲的事情,也是学生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作为学生养成独立精神的“助产士”,不能仅仅凭借灌输来点燃学生胸中的思想之火。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独立思考之门,门能否打开,关键在于“门内人”的自觉自省。没有自发的成长愿望,再多的外力辅助都是无效的。

唯有思想独立,才具完整人格;唯有独立思考,方能催生想象力这一推动知识进步的源泉。在科学研究的殿堂,创新是永恒的话题,而创新植根于科学研究者的独立思考体系是否建构。学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后备军和有生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兴衰盛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当学生不再把思考看成一种负担,当学生获得知识不仅仅是寻求一个答案而是为了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学习的功利主义色彩变淡,并转换为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手段,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润物细无声”般地蕴藏其中。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独立思考;怀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10-02

在新课程改革中,新教材体例编排更加侧重于情感和思想内容的整合,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和学都有了较大改变,教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而学生也正在努力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但是成效不大。究其原因,他们仍然象以前的传统方式一样,只是机械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使大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而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

如何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

一、要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

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有的学生不需独立思考,只要死记硬背,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认为独立思考是卖力不讨好的事情。这样,教师就要讲清道理,让学生真正懂得独立思考的意义,学生便会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我在接手今年的这个新班级后,发现学生学习很刻苦,但是成绩却不是很理想,仔细分析后,我发现了学生不爱好思考的坏毛病:计算借助于计算器,英语借助于文曲星,语言表达不做或者抄答案,做练习依赖老师和同学,不会就问,或参考答案,缺少必须的独立思考的环节,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于是我从学生希望学好的心理出发,结合月考成绩分析,连续利用两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洗脑”,晓以利害关系,并在班级禁止了标准答案的流行和计算器、文曲星等不利于学生思考的东西,要求学生必须写出自己的见解,经过反复的教育和检查后,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逐渐培养起来,相信在教育之后,学生学思结合,应该会在以后的考试中

二、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要让学生会疑,就应该教育学生不应一味迷信课本及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这给我的教学以很大的促动,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不仅继续鼓励学生质疑,也亲自参与到发现疑问的工作中去,不但做到了教学相长,而且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她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她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拔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已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领悟能力了。

这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与课文学习情景相似的新情境,采用师生对话、学生讨论等方法,整堂课学生轻松自如,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又为学生思维的突破提供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从以上事例我们认识到,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他们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学习语文,我们都很重视阅读课文,学习数学同样如此

数学教材是经过许多教育专家反复编写,又经过许多教师长期教学实践后认为是科学的,可行的才最后确定下来的,在教科书中,不仅积累了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成果,而且还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所以说数学教材是同学们获得数学知识的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具,它向我们提供了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特体现了数学的各种思维和研究方法,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数学教材的阅读。

五、听课

在学校里,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而听课质量的好坏,往往又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优劣。因此,怎样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听好数学课呢?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做好预习。预习是我们学习新课的前奏。预习的好坏,往往能影响到我们听课的结果。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带着问题,抓着要点来听,而且还能使我们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听课的效率更高,收效更好。

2、课堂上要精力集中,做到和老师讲课的思维同步。假如你的心理活动与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相干,那么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就会一无所知,对本节重难点问题就会因没听到或没有听好而不能理解。

3、会听课。会听课就是善于抓住本章节的重点。知识本身的重点,老师在讲课时一般会用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作为学生就应了解老师讲课的特点,知道什么情况下老师在轻描谈写,什么情况下老师在画龙点睛,而自己在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点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把握。

4、主动思考。在很多时候,我们听课都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这是非常不好的。在老师读题前,我们就应积极、快速地理清题意,迅速思考,尽快形成自己的思路,同时在思考时注意手脑并用。这样不仅能使大脑的协调性得到发展,而且还会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善于自我调节。听课是一项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积极动脑思考也确定能抓住听的主动权,培养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但如果紧张有余而无小憩,大脑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与放松,那么人就会精神疲倦,无法继续接受新知识,所以有张有弛、松紧有度的自我调节是很重要的。

六、公式、定理,活学活用

中学数学,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很多公式和定理,它们在解答数学问题时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熟悉、掌握、运用这些公式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但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对公式或定理只是一知半解,在解体式指挥生搬硬套,一旦题型发生变化便无从入手。这说明这些学生还没有真正掌握、了解这些公式和定理,对它们推导的过程以及方法还不够重视。所以,它们制作到了记忆,却没有掌握。

篇4

关键词:数学教育 独立思考 能力养成 分析

一、前言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养成思维能力与思维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能否成功培养起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将来的影响十分巨大。独立思考能力应该是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在数学课程中更是如此。本文首先探讨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1]

二、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与课题的研究价值

1.存在的问题

2011年2月13日《福建教育》编辑部钟建林在主持题为“小学数学预习,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时,开场白是这样的:我曾经负责了几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的前期组织工作,几乎每次都有教师不愿意让学生提前预习。不让学生预习,那就剥夺了学生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的数学思考方面有一条: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2]

2.课题的研究价值

早在20世纪60年代,叶圣陶老先生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既然“凡为教,目的都在达到不需要教”那我们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也应该如此。他还指出:“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可见,与教师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相比,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如果教师把精力都花在教学生有限的知识上,不仅学习效果不如人意,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想拥有自学能力,首先要能独立思考,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很多的好处,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更能使学生受益一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目前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原因解析

当前,我国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还不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很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原因导致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不足:

首先在于我国教育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千百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是讲授式的教学,中国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就,平时只关注标准的答案是什么样的,而不思考变准答案是怎么得出的。这样的教育是保证了学校和学生的升学率。但是却形成了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学生只能盲目的听教师讲授或者记笔记,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有些老师甚至认为学生有自己的意见是叛逆的行为,长期下来,学生自然放弃自己思考的机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终成为老师口中的“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其次,应试教育导致学校和家长过度地关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学生每天的课业非常繁重,据调查显示,小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5-7科的科目,上课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由于小学生智力和精力都有限,加之绝大部分时间已经耗在课堂之上,就客观地造成了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然难以形成。

四、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建议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虽然较差,但是,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养成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活跃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民主教学为主。将数学课堂打造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自我探索的民主式的自由课堂,老师做好纪律控制和引导。例如,在倍数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充分发表意见,或是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演算和分析,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指导。

2.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很多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控制能力差,所以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和教学案例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也就达不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案例教学,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会更好,也会在生活中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数学知识。例如,在加减法算数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或是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如手指来进行验算,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其实,当下流行一种手指演算法,无论是加法、减法还是较难的乘法、除法都可以用手指简单地进行计算,而且结果非常准确。但,鉴于这种方法多存在于一些课外培训机构中,教师可以选择进修或是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更好的将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3.加强数学的课下学习。数学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课下的求知和探索过程更加重要。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也可以不分组,安排与课程有关的数学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索和寻找答案,并及时对学生的课下探索结论进行检验和纠正。课下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学生应该自觉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小学生不能总是被动地学习,应该培养主动好学的精神,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战胜别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判断能力不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更好地面对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凭空地去钻研,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提高自身独立思考能力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关知识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纸空文。比如,在课间和放学的时间里,其他同学都去玩耍,自己却静下心来研究和思考课上老师讲的知识和理论,对不理解的自己进行思考,同时要加强对自己的自信程度,长期下来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五、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缺憾。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措施,能够很好地培养起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能力培养

前言

在科技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也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学校教学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各改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展现学生不一样的一面,真正地去学习和领会数学里的知识。简言之,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不会实现教学最终的目标和目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纯先天的能力,后天的培养和锻炼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在学校中进行培养和提高,尤其是考验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高低的数学学科。数学成为当前教学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1、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势和懒惰性。对于某一道数学题往往会有多种解决方法,然而学生如果不独立思考解决办法,只是一味聆听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长久以来就会成为习惯。学生的独立性不够强,在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懒惰的个性很有可能成为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阻挡前进和成功的脚步。

2、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2.1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吸收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渐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有利于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数学之际,会有很大的抵触心理,毕竟不是自己的母语,再加上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完善,难免会处处碰壁。所以,针对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压力及其他种种因素,应提倡合作创新,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和能力。

2.2结合实际生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论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比较差,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还不成熟,再加上数学中包含的一些公式理论有时过于抽象,小学生很难理解数学中的一些原理和公式推导。所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既能有效地使学生贴近现实生活,而且有利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分析,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集中精力听讲,教师如果仅仅讲授理论知识,不注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很难达到教学的预想效果。举个例子,比如小明去商店买东西,一共买了5本练习本和一瓶酸奶,练习本一本2元钱,酸奶每瓶4.5元,小明给了老板10元钱,那么应该找回多少钱?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种结算形式,小学生会被父母派去买东西,自己如果不会算很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问题的讲述时,尽可能地举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提供帮助。

2.3学生应该自觉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

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小学生不能总是被动地学习,应该培养主动好学的精神,以拼搏进取的精神战胜别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外界的判断能力不强,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更好地面对世界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凭空地去钻研,没有一定的基础是不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提高自身独立思考能力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关知识的理解,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纸空文。比如,在课间和放学的时间里,其他同学都去玩耍,自己却静下心来研究和思考课上老师讲的知识和理论,对不理解的自己进行思考,同时要加强对自己的自信程度,长期下来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在或者,在课上老师布置几道数学题,有的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与其他同学讨论,自己不愿意动脑动手。面对这种情况,自己一定要克制,努力让自己去独立思考,在自己是在解决不了时在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商讨。

结语

随着知识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众所学校不仅要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还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这就要求对数学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在数学教学的基本设施设立的前提下,聘请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互动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绩表现,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打造良好的物质基础。针对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J].才智.2011(24)

[2]徐雪明.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04)

篇6

[关键词]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冲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突出生本教育,落实高效课堂”。教师要逐渐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语言表达”。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更重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依赖小组,忽略了独立思考,到了考试时,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冲突,必须探索二者的有效平衡机制。 

一、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合作学习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实现兼容互补。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升华和完善。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群众史观”时,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源泉”,第二节课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民群众本身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这个源泉只能是实践。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要联合应用。 

二、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现实冲突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误解,认为每堂课都不能缺少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认为小组合作能打造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而把让学生独立思考看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不论教学内容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然而经过课堂反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为对于难点部分,积极发言的总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听众”。 

曾有过这样的比喻,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也彰显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时是“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到了独立考试时,却是“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或消除两者的冲突,寻找一个有效的平衡点。 

三、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在课堂中的有效平衡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要求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当问题的难度不大时,可以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思路进行;对于思维发散度要求较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二)根据教材内容,寻求结合点 

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个人与小组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联手” 

篇7

我亲身来到山东感受了“杜郎口旋风”中的先学后教,他给我带来了新奇,学生的精彩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又来到成都芳草小学,他的分享式教学给我带来了新实,学生新奇的方法分享,给我留下了久久的回味。

一、下面来看看这两节课,他们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思考:第一节课是杜郎口中学吴新军老师的《等腰三角形》,课的开始他出示本节课的目标是:1、独立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两个推论。2、小组讨论交流一起学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完成导学案中的证明和计算。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纸和一把直尺(说明用途:是用来画等腰三角形),并要求一定要随意画一个规范的等腰三角形,然后独立思考完成教学目标和导学案中的问题,自己思考不出来再讨论交流…(这里给足了孩子们整整半节课的时间)等到后面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个个是精彩展示了自己的想法,等到有位同学把三线合一和等腰三角形联系了起来,在这时学生就争论了起来,有的说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三线合一”,有的说等腰三角形没有“三线合一”,最终他们自己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来发现了其中规律,共同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在整堂课中学生们一个个是激情高昂,积极主动的冲上讲台拿起教棍展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出其不意的想法,让听课的老师无一不佩服称赞。

二、再有一节课就是成都芳草小学易英老师的二年级《统计》她先是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统计生日”,因为贴近生活,学生们积极性高涨,紧接着易老师出示这节课的学习要求:1.说一说四个季节有那几个月份,怎样记忆。2.商量怎样完成这件任务,步骤有哪些。3.收集你们组的情况,统计注意哪些问题。4.如果由你们小组来完成这个任务,想好怎样与人家分享。(时间10分钟)这给足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老师就在学生的身边倾听,等到他们思考讨论完了之后,就开始和大家分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解决最后统计表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们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有画正字统计的,有举手统计的,有站和坐统计的…在这些方法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不是总人数不对就是没把自己统计进去。这个机灵的小男孩是在台上跳来跳去的,最后挠挠自己的小脑袋,突然叫道:“全班起立”这时教室里突然安静了下来,都期待着,他大声叫道:“用站堆堆的方法。是春季出生的站教师的右下角,是夏季出生的站左下角,是秋季出生的站讲台左边来,是冬季出生的站讲台右边来。”全班同学再他们小组的组织号召下都迅速的站在了自己的位置上,然后再一个人数一个人就填,最终在小组成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统计表,得到了最后的结果。下边是掌声一片啊,整个这节课是轻松愉快,学生是激情高昂,他们的聪明得到了肯定。

三、他们这两节课给我我很大的启示,当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坐在教室里成为“学生”的时候,看到的课堂不再是老师的,而是学生的,老师更多的时候则是倾听者。课堂的问题好多不是老师来讲解的,而是孩子们自己思考和回答的。如果一堂课被老师占为己有,得到的是老师的讲解灌输,学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这样的课还会有意义吗?当然老师在课堂上并不是一言不发,在关键的时候有这及时的指导和点拨。我们再回想我们的课堂由最初的讲授式、对话式再到今天的先学后教式、分享式,谁给够了孩子思考的时间谁就拥有了孩子的心。在这两节课堂当中他们都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哪来的学生这么精彩的展示,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哪来的这些孩子们精彩方法的分享。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序言中写道:“如果你是通过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你就会体会到这种紧张的心情,并享受到发现的喜悦,这样的体验会使你养成善于思维的习惯,并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到你一生的性格。”

篇8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认识;认知结构;独立思考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是教师要有创造性

教师的创造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性,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充电,绝不能吃老本,思维僵化,模式化,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但在班级传授知识,还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但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思维发生的过程;不但做好例题练习的教学,更要注重概念原理的阐述与引导;不但批阅作业,还要有更多的得到学生信息反馈的渠道,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风格.

2.要有丰富的教学素养

创新型教师常常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全面发展的有着丰富素养的人.具有扎实的数学业务知识、学科能力;掌握足够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能把握学生的心理认知,按规律办事,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具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几何画板、Excel都应熟练掌握;能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文史等不同的领域与数学相结合,相互促进,互相提高.

3.要有创造的监控方式

在教学设计、课堂生成、作业检查、考试分析、学法指导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精心准备,勇于创新,使得课堂教学、学习过程真正转变成自我创造、积极思考、不断生成的动态的良性的循环过程.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关键是引领学生努力创新

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品质的集中再表达,是厚积薄发的产物,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不断地保护引领.

1.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结构

创造是大脑提取信息,加工信息,产生推理的质变的过程.引领学生把知识方法像处理电脑一样,分好不同的盘,分门别类地进行存储,进而形成较好的认知结构.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的每一次存放和提取都是一次加工创造,唯此才能更好地把握本质,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活,内化成自己的信手拈来的东西.

2.引导学生灵活地观察发现并坚持积极探究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得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观察到苹果落地,牛顿提出疑问,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而灵活性是创造的最显著的特点.有时直接证明有困难,可以采取反证法思想,或者证明其逆否命题等,这就是灵活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那样:“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里的每个环节都是探究,是创造,都需要引导学生努力坚持探究下去.质疑,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进一步的对矛盾的中心提出突破的方向性问题,是创新的关键;结合各种条件把一个崭新的问题解决,实现创新的成果.

3.引导学生多元智能注重智商之外品质养成

多元智能理论表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可小视,智商之外很多品质的养成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计算机之父数学家冯・诺伊曼经常进入忘我的工作境界,甚至连约会之类的事情都忘记了.他成名后,仍早出晚归,分秒必争.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养成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为人类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谦虚谨慎、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这些都与创新的工作能力密不可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大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思维的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综合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种能力,需要不断训练培养.一是要设计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二是进行方法指导,寻找思维的突破口,解决的方式方法总结等;三是引导学生养成先独立思考,再对答案或者与别人交流的习惯,必须是先积极思考再热烈讨论,否则就扼杀了脑细胞的创造性,学习变得被动.

1.引导学生享受独立思考的快乐

一个问题,大家合力解决一般不会有很大的愉悦感觉,而一个问题的独立思考后的个人解决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成就感,大力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享受到独立思考的快乐.

2.引导不同的学生都能独立思考

教学中要做到普遍的关注,因人而异,全面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面对尖子生要大胆地放手,让他们“吃饱”,给予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空;一般的学生则运用强化激趣的方法,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提供跳一跳“摘到桃子”的问题,促进其独立思考;学困生就多鼓励,多启发,多给予自信,逐步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这样,使得全部学生都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短期内是不能很快形成的,也不是一两个注意事项就能培养起来的,更不是几个典型问题的解决就能达到的,必须是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常升华才能形成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刘兼,等.数学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28

数学学习,就是把数学知识结构,经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头脑里的数学认知结构,从实例、模型或已有经验中抽象概括,形成新的数学概念、公理方法,循序渐进地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几个数,做几道题,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认识数量关系,了解空间形式,用数学语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抽象思维去开启科学之门。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然而,当下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无论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都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权威意识

在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下,小学生往往把老师的话视为至理名言,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敢有半点逾越。有些调皮的孩子在家里敢于和父母顶嘴,到课堂就变成了乖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特别是数学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几乎没有“怀疑”的习惯,几乎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是一节精彩的公开课,下课前的场景也往往如出一辙。教师:“同学们,这节课的内容都听懂了吗?还有问题吗?”学生则异口同声地回答:“听懂了,没问题了。”教师面带微笑,宣告这节课的圆满结束。学生没了“问题”,其实就表明这节课存在瑕疵:教师的权威因素抑制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前,课堂上学生只会“学答”而不会“学问”,缺乏质疑精神,缺乏独立思考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

二、教学节奏过快

教学节奏过快,课堂缺少留白,不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一道题,回过身来就问“谁会做?请上讲台来示范一下”。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状态,短暂的几十秒后,一位成绩好的学生应声而起,兴冲冲地奔向讲台,顺利完成题目,该学生赢得了老师的赞许,可能还有其他同学的热烈掌声。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在课堂上发生,表面看似乎没什么不妥,其实不然,深刻剖析该场景,你就会发现:当这位优秀学生冲向讲台时,一下子打断了其他学生的独立思考。他们有的刚读完题目;有的正在积极思考,正值“山重水复疑无路”;有的已“柳暗花明”,只差豁然开朗了。恰在这节骨眼上,那位优秀生打破了教室的沉寂,同时也打断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一下子放松了紧张的神经,大都变成了旁观者。这是因为教学节奏过快,教师舍不得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当大部分学生还在积极思考时,就不能急着让反应快的学生先来示范。最好的做法有两种:一是放慢教学节奏,再等几十秒的时间,等到大部分学生对解答题目胸有成竹时,才允许学生演示;二是抓住这一最佳启发时机,花上几十秒的时间进行启发、诱导,接通学生思维线条的最后一个关键点。正如《论语?述而》中所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大部分学生还未达到“愤”“悱”状态时,教师一定要耐下性子,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过早启发,或干脆讲出答案,同时也要避免借优秀生的手或口,武断地阻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小组讨论时缺失独立思考环节

当前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小组教学十分流行,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但是许多教师对小组讨论的环节认识有偏差。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吴洪成教授在《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集体性教学模式的程序应该包括如下环节: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集体性评价,其中独立思考是学生进行讨论前必不可少的一步。要使小组讨论取得效果,必须使学生在讨论前有良好的准备状态,有经过独立思考后急于发言的内心需要,或急于交流自己的思考成果,或急于解决自己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主见,这样讨论起来才有针对性,才能出现智慧的碰撞、信息的爆炸、思想的交融。不经过独立思考这一环节,合作交流往往是优等生“大秀才艺”,学困生呆若木鸡,甚至有部分学生借小组讨论的幌子开小差,以至于讨论的效果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滥用

篇10

一、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有创新能力,然后方会有学生的创新。教师的创新,一是教育观要创新,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是教师创新的前提,教师要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改变旧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转变了观念还应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二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创新。教学方法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三是教学手段要创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与权威,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表现为在课堂上只注重评讲、指导,只重视单向的知识传授,而忽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作文题目的内涵,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笔、动口,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教学要体现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克服形式单调、手段单一、教学语言平淡枯燥等不足。通过推陈出新、新颖生动、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层层推进,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提高学习能力。

三、从鼓励求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关键。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训,在学习生活中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往往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时常表现为跳跃性和突发性,在思想观点和语言表达上常常不连贯,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象力,不能独立思考。因此要帮助学生分析,展开丰富的联想,鼓励他们求异创新。

四、以实践为落脚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加以强化。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有效地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思考,从中得到锻炼,达到培养和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除了可以让学生阅读、谈心,还可以采用互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互相交谈或辩论中,或许会出现观点分歧,各执一词,这时,教师要针对他们的见解加以引导,只要说得有理、能自圆其说的,教师都要对他们的观点给予鼓励,肯定他们的思路。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就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的专业知识固然渊博精深,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