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进出口情况范文
时间:2023-06-02 15:0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贸进出口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我市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看,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对外贸易和全国一样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之中。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全面推进“5523”工程。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市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查字典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壮大出口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出口重点企业和产品 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提升壮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要努力培育机电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医药产品和服装产品的出口。要将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进行规划和引导,多途径地争取国家和省级各部门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出口品牌,支持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开展加工贸易 积极申请国家出口新产品研发资金,鼓励各类企业增加新产品研发资金投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用好用足国家有关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及进口贴息的有关政策。将以镍氢电池、无汞碱性电池、输变电设备、金属管件系列产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医药原料药、植物提取物为主的医药产品,以煤炭、铝锭、硅锰合金等为主的矿产品,以各类服装为主的纺织品,以苹果、核桃、小杂粮及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农产品,以工艺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电力陶瓷为主的轻工产品等六大类出口主导产品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地产品出口品牌。
(三)建立进出口贸易促进体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扩大外贸出口做好保障
篇2
对外贸易发展迅猛
2005年,我省进出口总值达到14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倍,5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6.3%;2006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6亿美元;2007年外贸进出口突破20亿美元大关,增速在西部地区列新疆、甘肃、云南之后,排名第四位;2008年进出口总值达到33亿美元。全省贸易总额呈历年攀升之势。
外贸市场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我省已逐步形成有重点、全方位的多元化对外贸易市场格局。近年来,我省已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产品出口遍及12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香港、日本、欧盟、东盟已成为我省的主要出口市场,出口前十名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美国、越南、香港、菲律宾、台湾、印尼、澳大利亚、泰国,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7.1 %。
外贸进出口仍以国企为主
在我省对外贸易活动中,国有企业一直保持“领头羊”的作用。如:2006年,我省国有企业进出口12.1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2007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17.62亿美元,占全省的77.52%;2008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26.2亿美元,占全省的77.6%;2009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18.52亿美元,占全省比重80.3%。
私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
以2010年第一季度为例,我省私营企业进出口7594万美元,同比增长67.2%,占全省进出口13%,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29万美元,同比增长22.3%,占全省出口14%,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5个百分点;进口3266万美元,同比增长226.4%,占全省进口11%,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6个百分点。
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
我省企业主要出口商品有磷酸氢二铵、矿物磷肥及化学磷肥、烤烟、白酒、硅铁、棕刚玉、碳酸钡、硅锰合金、锰铁、黄磷、重晶石、锌锭、铝锭、轮胎、磷矿石(粉)等。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资源性矿产品出口减少,农产品出口增长,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制成品、深加工产品有较大幅度增长。
特色农产品具较大发展潜力
2009年以来,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我省农产品中的烤烟、酒和茶叶出口却逆势上扬,成为拉动全省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发展“特色、绿色、高效”农业的一系列思路,特色农产品生产良好的发展态势将成为我省外贸出口新的增长点。
东盟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9年东盟成为我省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出口总值达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7.3%。我省企业在化肥、烤烟、钢铁和橡胶等商品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进出口贸易。目前,我省正积极加强对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政策研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与东盟的经济互补。
外经业务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我省各地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发展极不平衡,90%以上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业务集中在贵阳、遵义等地区,部分市州地还处于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空白状态。2008年,贵阳市进出口总值实现25.4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5.3%;2009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7.6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6.3%。
外贸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2001年至今,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我省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一直徘徊在28位左右。全省的外贸依存度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在外贸进出口总值创历史新高的2008年,我省的外贸依存度达到7.1%,但仍处于全国倒数位置,与云南(9.8%)、重庆(10.6%)等相邻省区相比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篇3
一、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1、对外贸易在低起点上持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显著上升
改革开放之前,安徽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外贸发展极其落后。在1957―1978年的21年中,进出口额增加不到400万美元。1978年进出口额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0.06%,与当年安徽GDP总值占全国3.1%、人口占全国5%的比重相比有很大差距。
改革开放后,安徽外贸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79―2003年,进出口额从2782万美元增加到59.4亿美元,增长了213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这一增长速度,既高于同期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同期全国外贸的平均增长速度,从而使安徽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由0.2%上升到12.4%,占全国外贸的比重由0.06%提高到0.7%,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2位上升到第12位。
2003年安徽外贸更是强劲增长。全年进出口增长42.1%,创近10年来新高,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当年全省进出口净增额超过过去3年增量的总和,其中进口净增11.5亿美元,是过去7年进口增量的总和,增幅位居全国第二。2003年安徽外贸的高增长,是过去20多年所少见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显示出安徽外贸发展的巨大潜力。
2、出口商品以机电、纺织服装、高新技术和农产品为主,贸易商品结构由“农、轻、重”排序,转变为“轻、重、农”排序
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出口产品以粮油、土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为主,加工产品很少,反映了当时安徽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大省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安徽轻工业迅速发展,一度成为全国著名的轻工大省,出口商品结构由“农、轻、重”排序,变化为“轻、农、重”的排序,目前,进一步演化为“轻、重、农”的排序,贸易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出口初级产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80%以上,下降到1990年的41%和2003年的11%。同时进口初级产品的比重也不断下降,90年代中期下降到20%以下。之后,外贸发展思路的转变,加大了对短缺资源的进口,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有所上升,2003年为31.3%。
目前,机电、纺织服装、高新技术和农产品是安徽主要出口大类商品。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81927万美元,比重为26.7%;纺织服装出口78110万美元,占2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3366万美元,占17.4%;农产品出口28000万美元,占9.1%。四大类商品出口合计241403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8.8%。出口额排在前10位的商品已全部是工业制成品,农产品已从1999年的占有3个(大米、芝麻、蔬菜),到全部退出。
3、外贸以国有外贸为主导,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外贸发展不充分
总体来看,安徽仍以国有外贸为主导力量,2003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进出口额38.6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6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15.3亿美元,比重为25.8%;民营企业5.5亿美元,比重为9.3%。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安徽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都偏低,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但是,在国家外贸经营权不断放宽和招商引资不断推进情况下,近年来,安徽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外贸还是获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民营出口增长102.7%,高出全省出口平均增幅77.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更是达到216.8%。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城市,如六安、滁州、安庆、宣城等城市,民营出口已分别占该市出口总额的59.9%、44.3%、44.1%和32%,初步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外贸发展格局。
4、外贸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等其他贸易形式发展不足
改革开放之初,安徽的外贸方式仅限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形式基本没有。之后,在国家鼓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下,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城市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安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1998年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曾一度达到28.5%,但是,进入21世纪后,加工贸易的发展却放慢了脚步,贸易额虽然仍有增加,但比重却有比较大的下降,2003年比重只有14.5%,5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说明安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很大问题。
5、合肥外贸总量和外贸依存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都位列前位,与本省其他城市外贸发展差距扩大
在安徽的17个城市中,合肥多年来进出口总额一直占据全省半壁江山。2003年合肥进出口额达到30.18亿美元,比最低的亳州市高出196倍;外贸依存度达到52.2%,比最低的亳州市高出51.8个百分点;人均进出口额为661美元,比最低的亳州市高出658.13美元。2003年合肥的进出口额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八位,外贸依存度位居第四位,人均进出口额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68.3美元。
6、外贸市场高度集中,市场分布结构与全国有一定差异
2003年,安徽外贸出口国家和地区已达199个,贸易额最大的前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9%,低于全国平均81%的水平,呈现出与全国一样的外贸市场高度集中的基本特征。但在市场分布结构上,安徽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欧盟(安徽与欧盟的进出口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重为20.8%,下同)是安徽最大的市场,其后依次是日本(15.1%)、美国(11.2%)、韩国(6.5%)、东盟(5.5%)、澳大利亚(3.6%)、台湾省(3.3%)、香港地区(3.0%);而在全国,最大的贸易国家是日本(占比为15.7%,2004年已历史性的转变为美国)、其后依次是美国(14.8%)、欧盟(14.7%)、香港地区(10.3%)、东盟(9.2%)、韩国(7.4%)、台湾省(6.9%)、俄罗斯(1.9%),安徽除与欧盟、日本贸易的市场份额较大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市场份额均低于全国的比重。
二、安徽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外贸商品结构升级是新时期安徽外贸发展的方向,也是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外贸商品结构升级需要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而安徽能源矿产型产业结构刚性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得到显著改善,从而会影响和制约外贸商品结构的改善。
二是外贸增长与企业资源不足的矛盾。当前,安徽外贸企业资源不足的主要问题是:外贸经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性质单一。具体为: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体,出口生产型企业少,大型外贸企业(包括出口生产型企业)少,外商投资企业少,民营外贸企业少。2003年,安徽仅有5家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最靠前的是第131位,出口在1亿美元以上的只有4家省级外贸公司和1家生产型企业。这些是影响全省外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三是外贸增长与利用外资少的矛盾。外贸增长与利用外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是,由于安徽利用外资长期偏少(2003年全省直接利用外资仅3.9亿美元),造成与此相关的进出口和加工贸易发展落后的局面。2003年,安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有18.9%,比全国低3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4.5%,比全国低40个百分点。所以,安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制于利用外资的状况。
四是外贸增长与出口退税压力增大的矛盾。2004年我国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总体来看,国家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对安徽外贸发展的影响不大。但是,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使得安徽地方财政压力增大。今后,外贸总量的进一步增加,需要安徽财力的支持和支撑,县级外贸发展将面临较大考验。
五是外贸增长与成本增加的矛盾。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展开,生产资料价格出现了较快增长,直接导致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而在全球贸易商品价格偏低的条件下,安徽可贸易商品(附加值低的初级加工产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很小,企业通过涨价转移成本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安徽外贸生产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发展存在较大困难。
六是外贸增长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从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看,通货膨胀压力还未消除,利率上调还有一定空间,适度收缩的货币信贷政策仍可能持续。而这对安徽多数外贸公司和自营中小出口生产企业的资金供给和融资都是严峻挑战。由于流动资金的短缺,一些企业无钱收购货源,难以组织出口。因此,安徽外贸的继续快速增长,还有赖于国家金融环境的改善。
七是外贸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目前安徽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的71%,而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和外贸发展水平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这又与全省的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发生矛盾。目前全省资源和环境破坏问题已相当严重,有些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边缘,显然,这是“十一五”安徽外贸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十一五”时期安徽外贸发展思路
1、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千方百计做大外贸总量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外经贸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它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导力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和吸纳社会就业的现实载体。2003年,在安徽9.2%的经济增长中,出口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在3.35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中,外贸拉动就业增长0.58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安徽经济要实现9%的增长目标,必须进一步做大外贸总量,提高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安徽外贸实现新的突破,既有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潜在优势,又有现实的产业基础。在“中部崛起”中,安徽农业、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安徽相关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因此,“十一五”时期,安徽15%外贸增长是有可能实现的。
2、积极融入全国三大区域经济的发展,迎接产业转移,拉动外贸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增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正在形成。与珠江和长江三角洲多数地区相比,安徽土地相对富裕、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能源短缺约束小,充分利用安徽能源、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对接产业转移,可以带动安徽外贸,特别是开发区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三大经济圈都加快了向安徽的产业转移步伐,安徽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合肥有美菱、荣事达和海尔的彩电和洗衣机工业园,美的、日立、科龙、实达在芜湖落户,或组装或配套部件生产,康佳、西门子在滁州建有冰箱和彩电生产基地。随着家电业的新一轮重组和产业转移,随着成本和上下游配套能力的优势凸显,安徽与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山东胶东半岛的紧密联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内外资企业的产业转移,从而将带动安徽相关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努力优化和改善贸易结构
目前,安徽贸易商品大都属于附加值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技术成熟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很少,出口产品的经济效益不高。而要提高安徽外贸的经济效益,就要以优化和提升产品、企业、产业的竞争力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贸易商品结构,形成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龙头,轻纺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两翼,加工贸易为重要形式的进出口新格局。重点促进船舶、汽车及零配件、叉车、挖掘机、机床、家电等机电产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大力推动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四个重点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持和鼓励茶叶、蔬菜、蚕茧、羽毛、羽绒和草竹柳制品等优势特色农副产品出口。
4、加强县域和开发区外经贸工作,推动外资、外贸、外经的有效结合
安徽县域和开发区外贸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利用外资少,外资、外贸、外经结合不够。2004年1―10月,全省县域利用外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反为1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全省33个省级开发区利用外资额也不到全省的40%,其中有9个开发区至今还没有引进任何外资。因此,加快安徽县域和开发区的外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落实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来。要进一步夯实引资项目基础,改进招商方式,拓宽引资渠道,强化招商措施,优化招商服务,通过提高项目质量,委托引资,拓展客商资源,修改招商引资工作经费补助办法,进一步扩散进出口经营权,对大项目进行“全程服务”和“贴身服务”等措施,努力实现县域和开发区利用外资量和质的双跨越,以带动其外贸发展。
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安徽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
“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十五”时期提出的重要贸易战略措施,是扩大货物、技术、服务出口,开发利用国际资源,培育跨国企业,增加企业和劳工收入,避免和减少贸易摩擦的重要举措。受企业实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安徽实施“走出去”战略刚刚起步,少数企业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一五”时期,安徽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通过企业到境外办厂、开店和开展劳务输出,带动安徽货物、技术和服务的出口,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货物贸易与技术贸易、服务贸易结合的外贸发展新思路。
6、创新机制,改善服务
篇4
2012年的进出口情况,从企业类型来看,增速最为强劲的还是民营企业,出现下降的是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增长不明显,而且所占比重回落到一半以下。
在进出口方面,国有企业被民营企业超速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每年都有一些省市的进出口统计显示民营企业进出口值超过国有企业。太原海关的2012年山西省进出口数据显示,民营企业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兰州海关对2013年1月份甘肃省的进出口统计也显示,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总值方面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这样的状况在2011年前也频频出现。从数字来看,增速减缓的同时,国有企业在进出口方面的比重在缩小。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的数据显示,201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2210.6亿美元,增长19.6%,高出我国外贸总体增速13.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699.1亿美元,增长21.1%;进口4511.5亿美元,增长17.2%。
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7517.1亿美元,下降1.2%。其中,出口2562.8亿美元,下降4.1%;进口4954.3亿美元,增长0.3%。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940亿美元,增长1.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9%,所占比重较2011年回落了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227.5亿美元,增长2.8%,占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的49.9%;进口8712.5亿美元,增长0.8%,占我国外贸进口总值的47.9%。
从2012年民营企业增长19.6%和国有企业下降1.2%的对比来看,国有企业在进出口增速方面是趋弱的走势。那么,从人世后十几年的变化来看,国有企业一直是拉动我国进出口增速向下的主力,而相反,民营企业恰是拉动进出口增长的向上力量。
当然,由于在加工贸易方面,中国的人口红利效应渐失。近几年来,低端制造业外移、高端制造业回流,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增速下滑也日渐明显。不过,在这里,暂且不去比较外商投资企业——因为在进出口方面,加工贸易有其贸易的特殊性——而更多地来观察民营企业的增长与国有企业的趋弱,进而分析,国有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竞争优势在哪里,或者说在整体的进出口中更应该担当些什么。
在全球经济不振,欧美贸易需求萎缩的这两年,民营企业由于“身子轻”,迅速调整,恢复较快;而国有企业无论是从公司机制还是决策、生产等,都要沉重复杂得多,也就难为得多。因此。在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贸易回暖的时候,能够首先从中获益的一定是民营企业,这在2013年之初的统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海关总署对2013年1月份的进出口统计显示,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进出口1240.9亿美元,增长55.4%。其中出口789.2亿美元,增长49.8%;进口451.7亿美元,增长66.3%。国有企业进出口641亿美元,增长5.1%。其中出口217.4亿美元,下降0.7%;进口423.6美元,增长8.4%。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74亿美元,增长19.4%。其中出口867亿美元,增长15.2%;进口707亿美元,增长25%。
民营企业的增速是国有企业的十倍。不过,也不用因为“55.4%”这样的增长数字称民营企业为进出口的黑马。它们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和在贸易调整中的执行力已经决定了,在全球贸易稍有回暖的时候,它们便是反应最快的收获者。显然,再仔细看进口和出口分开统计的数字,国有企业出口呈现下降尤其鲜明——下降0.7%,虽然数字不大,但还是提醒了国有企业需要尽快加深改革力度,增强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
另一个能够说明在进出口方面“民进国退”的便是“中国外贸企业200强”的统计。国有企业在2012年出口企业200强中占了39个席位,与2011年持平,进口企业在200强中的位数由68减少至64。从进入前200强的数量来看,国有企业在排名中还是占有优势,但也正在被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逐步紧逼。国有企业首先失去了“快”的优势,如果连“大”的实力也保不住,着实是令人焦虑的。
其实,在中国人世前,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主体力量,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初,国企是国际市场的最早试水者,那时候外贸经营权还有管制。但随着外贸经营权逐步向民营经济开放,民营经济在这方面的增长速度就越来越惊人。在进出口方面,民营企业显然是国有企业面对的强有力的竞争力量,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持续推进,加快深入。
关于国企改革是个大的话题,就外贸领域而言,可以从十报告中分析应深入的方向。十报告中关于对外贸易的描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那么国有企业就应该在“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方面有所担当,成为“走出去”的先锋。国有企业改革,企业是主体,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国有企业就应该改变现在金融、地产、资源等行业业绩远远好于同是国有企业的钢铁、运输、电子、纺织等行业产业的局面;改变在垄断行业、优势资源领域独占的局面。在竞争中,全面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在国际贸易中培育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规划企业的发展。
国有企业在外贸领域不一定要占量的优势,更应该是打造质的地位,做引领的先锋。在国际贸易的市场上,国有企业应该主动、有意识地与民营企业形成不同的“层”,错层发展,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各自抢占不同的市场空间。国有企业对于民营企业应该有更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比如在品牌建设与推广传播方面。最终,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真正的竞争者,应该是与之同等的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
入世十多年之后,品牌应该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重要的筹码。“中国制造”普遍低端的印象应该得到改变,这是对中国企业的挑战,更是对国有企业的挑战。在国际市场上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是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实力,也需要信心。这方面,国有企业更具有优势。但另一方面,已经习惯了国内市场中垄断优势的国有企业又缺乏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品牌的意识。因此,在国内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垄断市场的开放,引入竞争者,尤其必要——至少先期可以在国内市场练兵。
篇5
一、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贸易顺差继续增加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2002年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了2倍。由于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出口额7620亿美元,增长28.4%。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抑制,进口增速明显放缓,全年进口额6601.2亿美元,增长17.6%,增幅低于上年18.4个百分点。虽然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高,为7.2%,但顺差规模仍然达到1018.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8亿美元。
(二)加工贸易增速继续保持强劲,一般贸易进口增速下滑
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905.1亿美元,增长25.6%。其中出口4164.8亿美元,增长27.0%,进口2740.3亿美元,增长23.6%。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额5948.1亿美元,增长21%。其中,出口3150.9亿美元,增长29.3%,自2001年以来首次高于出口总体增幅;进口2797.2亿美元,增长12.7%,增幅比上年回落19.5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长放缓,一般贸易在连续两年的逆差后,出现了353.7亿美元的顺差。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继续上升,外资企业进出口平稳增长
2005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2243.9亿美元,增长38.9%,占进出口总额的15.8%。其中出口1489.8亿美元,增长47.3%,占总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7%上升到19.6%;进口754.1亿美元,增长24.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到8317.2亿美元,增长25.4%,占进出口总额的58.5%。其中出口4442.1亿美元,增长31.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7.1%提高到58.3%;进口3875.1亿美元,增长19.4%,增幅比上年回落20.6个百分点。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回落
200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7771.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159.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4.6%和29.2%,比2000年分别提高10.7和10.3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4267.5亿美元,增长32%,进口3503.8亿美元,增长1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82.5亿美元,增长31.8%,进口1977.1亿美元,增长22.5%,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通过采取禁止加工贸易、下调出口退税率、征收出口关税等措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其中,未锻轧铝出口量由上半年的增长21.5%转为下降21.7%;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增幅由上半年的2.6倍回落到16.7%;钢材出口量增幅由1.5倍回落到44.2%。中欧、中美分别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改善了纺织品贸易环境,全年纺织品出口1150.1亿美元,增长20.9%。
(五)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中日贸易增幅回落较大
2005年,中欧、中美贸易额双双突破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173.1亿美元和2116.3亿美元,分别增长22.6%和24.8%。其中对欧美出口分别增长34.1%和30.4%,自欧美进口分别增长5%和9.1%,对欧美贸易顺差分别达到701.2亿美元和1141.7亿美元。中日贸易额1844.1亿美元,仅增长9.9%,比上年回落了15.8个百分点,与中欧、中美双边贸易的差距拉大。中国与俄罗斯、韩国、东盟等周边地区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7.1%、24.3%和23.1%。中国与非洲、拉美贸易发展迅速,中非贸易额增长34.9%,增幅居各大洲之首;中国与拉美贸易额增长26.1%,高于进出口总体增幅2.9个百分点。
二、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出口总额达到3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8%。进出口结构有所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一)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进口增速有所回升
一季度,出口额达到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增幅回落8.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4.4%,增幅回落17.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7.3%,增幅回落2.3个百分点。进口额1740亿美元,增长24.8%,增幅回升12.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增长22.3%,回升18.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增长26.5%,回升4.5个百分点。
(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加快,“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一季度,机电产品出口1145.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2.7亿美元,分别增长34.2%和35.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58.1%和30%,同比提高3.3和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手持无线电话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出口均实现了较快增长。机电产品进口937.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37.3亿美元,分别增长30.8%和33.2%,分别加快21和12.8个百分点。汽车和飞机进口额分别增长1.1倍和2.1倍。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下降68.6%,未锻轧铝下降23.9%,焦炭下降23.4%,煤下降16.4%,成品油下降6%。
(三)对日出口回落较大,自欧美日进口全面回升。
一季度,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达到571.1亿美元、556.2亿美元和459.7亿美元,分别增长21.1%、27.6%和11.6%。中国对欧美出口稳定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0.8%和29.5%;对日本出口仅增长9.2%,低于去年同期13.6个百分点。中国自欧盟、日本进口分别增长21.5%和13.6%,增幅分别比去年提高18.1和9.6个百分点;中国自美国进口则由上年同期的下降2.1%转为增长21.8%。中国与韩国、东盟、台湾地区、俄罗斯等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增幅均超过20%,增幅分别为20.2%、25.7%、24.2%和(四)国有企业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
一季度国有企业进出口92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3%;其中出口增长8.4%,增速低于上年同期13.6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全年1.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191.7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出口增长30.5%,进口增长25.8%。民营企业进出口600.9亿美元,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37.9%,进口增长29.7%。
三、当前中国对外贸易运行中需要关注问题
(一)贸易平衡的压力较大
2006年一季度,尽管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1.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达到233.1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其中,对美国顺差达286亿美元,对欧盟顺差达181.5亿美元。由于外汇收支仍然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大幅增加,3月末已达8751亿美元,比上年年底增加562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
(二)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
2006年一季度,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全球货币政策趋于收缩。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通胀压力,3月28日,美联储连续第15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75%,并暗示会进一步加息。欧洲中央银行在3月2日再次加息,欧元区主导利率由2.25%提高到2.5%。3月9日,日本银行宣布结束超宽松利率政策,引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提高。主要经济体提高利率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防止全球经济过热;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全球资金低成本时代即将结束,国际资本将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美欧等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因利率提高而减弱,我国出口增幅可能回落。资金向发达国家回流也可能对我国吸收外资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增长。
(三)国际市场石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曾一度趋稳但最近受伊朗核计划和尼日利亚武装袭击等事件影响,国际油价再次大幅攀升,连创历史新高。据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石油市场指标,2006年一季度,国际市场一篮子石油均价比2005年全年均价高出13.9%。从需求方来看,石油需求增长的势头仍将延续,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长1.7%,高于2005年增幅,将加剧国际原油市场紧张状况。从供给方来看,目前世界石油供给已难以满足需求,OPEC数据表明一季度世界石油供给缺口为每天20万桶,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的冲击可能进一步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尼日利亚的动乱使其石油产量明显下降,伊朗核计划前景不明,这两国原油产量占OPEC总产量的20%左右,若尼日利亚局势和伊朗与美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则难免对世界石油供给形成大冲击。
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强劲,除石油外,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也继续上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一季度非能源初级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4.4%,其中食物类商品价格指数上涨4.4%,工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上涨22.2%。据世界银行对商品价格的统计,一季度铝均价同比上涨27.5%,铜均价上涨51.2%,锌均价上涨70.5%。石油和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会加大我国企业进口和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降低部分对能源资源依赖较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对外贸易收益,影响对外贸易发展。
四、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展望2006年全年,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贸易仍然处于新一轮扩张周期,将延续2005年的较快增长势头。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4.9%。美国消费需求旺盛,就业稳定,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3.3%;欧元区经济有望恢复活力,经济增长率有望从上年的1.3%升至2%;日本企业赢利增加,个人消费上升,经济景气复苏加快,全年增长率有望达到2.8%。跨国公司赢利能力提高将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全球直接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世界贸易有望继续较快增长,IMF预计全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8%,世界贸易组织预计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均高于2005年的实际增长水平。从国内环境看,煤电油运供应增加较快、瓶颈约束有所缓解,设备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主要产品产能和出口供给能力充裕,出口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国内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平稳增长,对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将稳步上升。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所需的先进技术和重大装备进口有望继续增加。
篇6
【关键词】贵阳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9-0047-02
贵阳市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的东部,是贵州省的省会,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贵阳地处中国大西南腹地,山地丘陵之中,群山环抱,是一个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的城市,但由于地处中国内陆省份城市,经济欠发达, 对外开放程度低, 对外贸易及利用外资起步较晚。但在“十一五”期间贵阳市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举措,使本市的外贸规模、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竞争力、出口市场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扩大出口载体、提高资源性加工产品出口竞争力以及出口市场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研究贵阳市对外贸易发展问题对推动贵州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贵阳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十一五”期间,在贵阳市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贵阳市的对外贸易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和国内外市场激烈变化的考验,全市对外贸易总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量达91.5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加49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17.8%。一般贸易进出口值为22.57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85.4%;加工贸易进出口值为3.59亿美元,两种贸易分别比上期增长65.7%和55.5%,呈现显著增长的态势。贵阳市进出口贸易增速在西部10个主要省会城市中的排位由过去的第4位大幅提升至第1位。贵阳市的外贸进出口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外贸进出口队伍不断壮大
贵阳市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进出口企业从过去的400多家增加到1200多家,增长了近200%。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由过去的230多家增加到300多家,增加了近70家,增长的近70家企业大多为非公有制企业,极大改善了贵阳市外贸进出口的主体结构,推进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发展。
(二)贸易方式多元化,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贸易方式更趋于多元化,贸易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除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外,其他贸易方式所占的份额也有所增加。例如:瓮福集团在沙特中标的选矿厂建项目,共带动物资出口2.5亿美元,中铁五局、七冶企业的境外承包工程带动物资出口额高达到1.7亿美元。
(三)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增多,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贵阳市一直以进出口磷肥、轮胎等“两高一资”的产品为主,其他产品的进出口量很少,没有形成规模。近几年,随着外贸企业“走出去”战略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单一的生产型企业转变为生产和贸易为一体的综合企业(例如:瓮福国际、贵州航天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出口商品的品种也从800多种增加到1000多种,出口禽蛋、花卉等新兴商品成为新的增长点。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局面逐步形成
近几年本市加大对外贸易工作的力度,鼓励企业拓宽国际市场,外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意识增强,广泛参加境外各种展览,展销会,利用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模式拓宽国际市场。出口国家涉及亚洲、欧洲、非洲、拉美、澳洲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十一五”期间增加22个。贸易多元化发展促进贵阳市对外贸易的稳步增长,出口市场多元化局面逐步形成。
二、贵阳市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依存度低,贸易规模落后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同时也反映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贵阳市外贸依存度从整体上来看相对较低,尽管外贸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但相对于发达省市而言相对较低, 可见贵阳市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较低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乏力,贸易的规模仍旧落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这说明目前贵阳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很滞后,外向型经济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主导产品,出口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贵阳市出口产品结构较不合理,没有出口主导产品,小而散的局面没有改变,以资源性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到出口总额的一半,这种出口商品结构反映了贵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后, 缺乏国际竞争力。例如:贵阳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玉米、水稻、辣椒、马铃薯、烤烟上,这些农产品基本上属于初级产品。由于出口原材料和粗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着较大比重,势必会导致贵阳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小。同时,这些产品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才能进行规模生产,同类产品的进出口,容易造成贵阳与其他贸易国家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双方的正常经贸关系。尽管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但大多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 很容易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难以创造稳定的出口发展环境。贵州是全球喀斯特分布最广和最典型的地区,同时又是我国亚热带山地原生植被保存地,以及形色各异的民族情调,素有“避暑之都”的美誉,这使贵州的旅游开发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热点和亮点。但与其他旅游贸易较强的省份相比,贵州旅游业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旅游产业开发较晚;经济上的落后反过来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观念封闭,缺乏对外开放的意识;目前旅游产品种类较少,没有自已的独特品牌,缺乏一定的规模,这些都是影响贵阳旅游产业落后的因素。同时,经济、文化、交通等相对落后,政府投资力量薄弱,许多高品位资源无法开发,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贵阳旅游业服务贸易的发展。贵阳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光靠出口低级或初级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迟早会被众多竞争对手淘汰。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贵阳自身的长处,推动高新产业的发展,推进出口产品的转变,寻找出口主导产品,成为贵阳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出口企业规模小,集中程度高,出口市场相对单一
贵阳市外贸进出口企业中进出口额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10%左右,而这部分企业进出口额占总量的80%以上,集中程度过高,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缺乏资金,更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和研究,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缺乏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经营人才。同时,进出口市场过于单一, 对亚洲市场依赖性较大,从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开始, 其市场就过于集中于亚洲一些国家, 造成进出口市场过于单一的格局, 不利于扩大进出口数量和进出口商品的多样化, 也容易受到一些国家的限制。欧洲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贵阳的产品应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进一步开拓欧洲市场。
(四)政府重视力度加大,但缺乏服务保障措施
随着贵阳市外贸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虽然有一定的进步,但与西部同类城市相比仍存在外贸经济依存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较短和缺乏金融服务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据了解,贵阳市政府近年来对外贸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扶持政策也从以往通过单一的出口退税来鼓励企业出口贸易发展转变为更为灵活的扶持政策,如对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费用进行补贴、对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扩大出口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对企业提供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补贴等政策。但这些政策还缺乏对于大、中、小、微型外贸企业的分类扶持,缺乏对不同产品形态区分的侧重扶持,更缺乏对企业融资发展方面的扶持,扶持政策比较单一,扶持效果不明显。
三、贵阳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坚持“走出去”的战略,抓好重点市场
贵阳的外向型经济对各贸易国应全方位开放,应加强与贸易国的多方面、多层次合作。切实落实“走出去、引进来”的这一经济指导方针,为外贸部门和出口企业提供便捷条件,制定有利于外贸发展的政策,为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优质的投资环境,建立良好有效的对外出口机制,鼓励出口。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做到:一要努力巩固传统市场。东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是贵阳市主要的出口市场,占本市出口额的40%左右。应引导各企业进行多批次、小规模和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加大各企业与传统市场的对外贸易,巩固老客户。二要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资金,加大对中东、南亚、新西兰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要特别重视挖掘自由贸易区市场的潜力,引导企业融入区域贸易合作。积极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承包工程,通过外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的出口,并及时掌握发展动态,把握时机,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实力同时,还应积极从各国市场进口有关高新产品的原料和资源,对急需资源的进口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还应提高运输、保险、通关、检验、结算等的工作效率,使国际贸易更为通畅,从而提高贵阳市的外贸依存度,促进经济新的增长。
(二)进出结合,抓好重点产品的出口,优化商品结构
首先应抓好已有的重点产品的出口,结合贵阳市工业振兴计划的实施,支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食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选取有竞争、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及具有贵州特色的产品,进行出口可行性调研,创立名牌效益。加快矿产品资源的转化率,变资源优势为出口产品优势。如:可以利用修文铝土矿的资源优势,支出中陶支撑剂,鑫益能公司聚集发展,打造成年产10万吨全国最大的陶粒石油支撑剂出口基地。其次要积极扩大进口,今天的进口就是明天的出口。要突出进出结合,以进促出,充分利用国家下调进口关税和对资源性产品的进口贴息补贴政策,扩大资源性产品,原材料产品,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推进贵阳市产业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努力改造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兴产业中的环保业、旅游业,磁性材料、嵌入式电脑软件等领域的技术,来改变贵阳市出口贸易与工业发展相脱节的状况。在商品进口结构方面,贵阳市将把过去以中高档消费品为主进口转变为以先进设备和中高档原材料为主的进口,将消费型进口商品结构转变为生产型进口商品结构,提升了贵阳市产业的技术结构。
(三)坚持“保大抓小”政策,扶持重点企业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大对企业的支持:一是要千方百计保住大企业。进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大户是贵阳市外贸进出口的骨干力量,进出口规模占全部总额的80%以上,其经营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全市的出口走势,通过采取“一企一策”、“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支持它们稳定现有客户,保住现有的市场份额,确保这些重点企业市场稳定,份额不减;二是培育中小企业。大企业要保,中小企业要稳。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进出口业务,并引导企业加强在融资担保、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帮助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但无业绩的企业实现零突破。例如:目前贵阳市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共有1200多家,但有进出口业绩的仅为320多家,占26%左右,四分之三左右的企业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下一步应加强指导服务,强化业务培训,帮助企业尽快实现自营出口。
(四)政府强化保障措施,优化市场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贵阳市对外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抓好政策服务,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指导服务,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省、市出台的对外经贸发展的促进政策。同时抓好金融服务保障,继续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得问题,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好政府出台的各项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大力扩大承保范围和保险覆盖率,化解出口风险;二是抓好口岸服务,充分发挥各口岸单位的信息和政策资源的优势,指导、扶持和帮助贵阳市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挥好口岸工作联络协调机制的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帅亮乾. 贵州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J] . 贵州社会科学, 2011 ( 2 ) .
[2]熊晓丽.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初探[J].财经界,2012(1):194.
篇7
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推动论”认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1];物流联盟的出现通过交易费用的降低,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除定性分析外,许多学者从定量视角对物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类似结论[3-5]。近年来,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快速,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86—2009年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从12.93亿美元达到增长到1877.35亿美元,增长了145倍。浙江省进出口贸易能取得如此成绩,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成本的下降,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戎梅(2011)就单位物流成本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货物贸易额与单位货物周转费用成反比,单位物流成本的降低对国际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杨长春(2008)[7]、侯方淼(2008)[8]等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我国对外贸易与物流之间存在着反馈性的因果关系,而物流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要稍大一些。就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程度而言,张宝友(2010)运用弹性分析法,分别从物流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检验华东地区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物流需求每变化1%,进出口贸易额相应的变化2.56%;而物流供给每变化1%,进出口贸易额就相应的变化6.08%[9]。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王领(2010)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利用上海市1978-2008年货物运输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总额相关数据,对上海市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进出口的增加会在长期内促进港口吞吐量和货物运输量的增加,但吞吐量的增加并未对上海市进出口增长起到推动作用,运输量的变化对外贸增长的作用有很大的时滞效应。综上所述,有关物流业发展能否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存在不一致看法。而且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思考:如果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那么其影响程度是多少?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以浙江省为例,考察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如果有,那么影响程度是多少,影响程度是否随时间的变化有所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方法、变量及数据
2.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物流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目的是验证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是否有促进作用,影响是否显着。然后,运用弹性理论,通过计算“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即物流发展速度与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之间的变动比率,来测算现代物流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以及其程度随时间的变动趋势。
2.2变量及数据来源
衡量进出口贸易的指标,一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总额。而衡量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不同学者选择的指标没有统一的标准,已有研究大多以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或港口货物吞吐量等指标为代表。从进出口贸易涉及的物流系统来看,其物流环节包含运输、仓储、检验、报关、包装、装卸搬运,以及信息处理等作业内容,其中,运输是必须的环节,故本文选择了货物周转量作为衡量物流发展水平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一致性,选取1986—2009年间的数据。
3实证分析
3.1物流产业发展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的相关性
在相关性分析之前,首先对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逐年变化情况作描述性分析,以掌握其变化的总体趋势,表1是浙江省1986—2009年进出口总额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数据。依据表1,绘制出1986—2009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图①,见图1。由图1可知,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这初步说明浙江省物流业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即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为了说明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显着影响,下面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进出口总额为因变量,设为Y,货物周转量为自变量,设为X。根据表1的进出口总额与货物周转量相关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和方法得知,二次曲线(Quad-rati)拟和模型较好地反映浙江省物流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变化趋势。回归结果见表2,调整后判定系数为0.9923,接近1,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以5%的显着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着性经过检验,F=1482.790,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是显着有效的。回归方程如式(1):Y=-121.873+0.3129X+0.0000118X2(1)
3.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促进程度的弹性分析
(1)测算模型
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浙江省物流业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进行定量测算。弹性分析是计算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敏感性的工具。本文以“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一词作为衡量浙江省进出口贸易对物流业变化的敏感程度。进出口贸易额设为变量Y,货物周转量设为变量X,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如式(2):E=dYdX?XY(2)
(2)物流产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影响程度的测算
根据回归方程Y=-121.873+0.3129+0.0000118X2可得式(3):dYdX=0.3129+0.0000236X(3)运用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计算模型,求得弹性系数E,见表3,1986—2009年间,浙江省区域物流-进出口贸易平均弹性为2.9,表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物周转量每提高1%,进出口总额约提高2.9%,说明浙江省物流业较大程度上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3)不同时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程度的比较表3显示,1986—2009年间不同年份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差异较大,从具体数据来看,弹性系数从1986年的8.4694,下降到2009年的1.3460。为了分析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以每5年为一个时间段,计算1986—2009年不同时间段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平均值,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弹性均值从1986-1990年的6.57,下降到2006—2009年的1.25,弹性均值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趋缓。为了分析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动趋势,以1986年作为时间t=1,对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与时间t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多种拟合模型,决定采用三次曲线(CUBIC)模型。拟合曲线如图2所示,回归结果见表4,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98915,与1极为接近,表明方程解释能力强。变量均以1%的显着性通过t检验。回归方程显着性经检验,F=700.05937,P=0.000<0.01,表明回归方程显着有效。拟合方程如式(4):E=9.790957-1.3076t-0.0689t2-0.001232t3
(4)由方程(4)计算2010—2014年的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指标值,见表5,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物流业应进行产业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以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弹性分析等工具,就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影响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到结论如下:第一,物流业发展对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物流业有力地推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以浙江省为例,1986—2009年间,浙江省物流业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相应增长2.9%。现代物流业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原因有:1)物流业的发展降低了运营成本,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价格与成本对国际贸易的效益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的空间有限,而物流成本有较大的降低空间。物流业的发展,使得对外贸易中的物流活动运作效率越来越高,降低了物流成本,导致进出口贸易的成本降低,从而刺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2)现代物流的发展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促进国际贸易的便利化。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产业不断壮大,第三方物流公司则通过货运等形式,减少了生产企业的物流负担,使对外贸易中的运输、报关等物流环节运作效率得到了提高。3)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拓展了消费者的购买空间。由于物流速度的提高,消费者在购买国外商品时,花费在物流运输上的等待时间大大减少,使得消费者愿意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商品,这有利于外贸企业发现新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不同时间段物流业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有所强弱。以浙江为例,1986-1990年间,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为6.57,而到2006—2009年,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下降为1.25,表明不同时间段物流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差异较大,且从整体上来看,浙江省物流-进出口贸易弹性值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应进行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好地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篇8
关键词:江苏省;外贸竞争力;现状
外贸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一次获得利润的能力。[1]由于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外贸竞争力对一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将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形势还处于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江苏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的比较优势,2007年前三季度全省外贸形势呈现出“进出口增速加快,顺差增幅回落”的局面。全省完成进出口总值2531.77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其中出口1464.12亿美元,进口1067.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4%、18.5%;实现贸易顺差396.46亿美元,同比增长65.5%。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2位,分别占全国的16.1%、16.7%和15.4%;增幅与全国相比快0.5个、1.3个和-0.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江苏对外贸易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2]:(1)进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但增幅有所回落。今年1-10月份,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2843.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出口1649.42亿美元,进口1194.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1%、19.2%,进出口、出口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累计实现贸易顺差455.24亿美元,同比增长59.6%。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2位,分别占全国的16.2%、16.7%和15.4%;增幅与全国相比快0.7个、1.6个和-0.6个百分点。(2)私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江苏私营企业出口在上年幅达78.3%的基础上,实现了63.2%的高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年私营企业出口233.4亿美元,增幅高达64.7%。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幅继续快于内资企业,进出口规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310.2亿美元,增长25.1%,占全省进出口的81.3%;其中出口1236.2亿美元,进口1074亿美元,双双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增长31.2%、18.7%。(3)机电产品出口超过1000亿美元,纺织服装出口平稳。1-9月,机电产品出口1003.亿美元,比去年提前2个月突破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7.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0.15亿美元,同比增长20.6%。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出口增长拉动作用减弱。纺织服装出口在第三季度有所回升,连续创下单月出口最高值。1-9月,纺织服装出口18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5.7%,其中纺织品出口76.53亿美元、服装出口112.38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2.0%、18.3%。(4)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加快,加工贸易进口增幅回升。2007年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779.80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其中出口517.89亿美元、进口261.91亿美元,增幅分别为35.3%、24.3%。第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口明显回升,各月平均增速达22.7%比上半年增幅提高了11.6个百分点。1-9月,加工贸易进出口1544.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出口927.16亿美元,进口617.46亿美元,增幅分别为23.5%、15.3%,均明显低于一般贸易增速。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分析价值的国际竞争力测度指标――显示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指数该指数是某一国某一产业(或商品)的出口额在该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商品)的出口额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在下文的实证分析中,我将把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拓展为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gional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RCA),一般来说,区域显示比较优势的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下表所列数据,不难发现,在选取的十个近年来江苏主要的出口市场中,江苏在香港、韩国市场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剩下的市场上,江苏还处于比较劣势状态,但劣势并不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外贸依存度 外资依存度 国内生产总值 宁夏
一、引言
经济外向型是指一国或地区为推动其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体系。发展外向型经济可将本地区的生产、交换与消费融入更大市场,实现资金、技术、商品、服务和人才的流动与配置,谋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
2012年,宁夏进出口总额为22.17亿美元;其中,出口16.41亿美元,进口5.76亿美元。过去十年(2003―2012年,下文同),宁夏进出口总额、出口和进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4%、21.28%和23.49%。实际利用外资由0.72亿美元增加到3.48亿美元,年均增长25.29%。
宁夏作为内陆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下,大力发展地区外向型经济,认识和研究经济外向型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对于宁夏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
经济外向型测度有不同的方法,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便于和全国的比较,笔者选取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二个指标用于测度。外贸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体现了其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表1为过去十年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及进口依存度计算值。
外资依存度指一国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表示一国或地区吸收利用国外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重要标志之一。表3为过去十年宁夏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及外资依存度计算值。
通过上述二个指标对宁夏经济外向型测度以及与全国同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
(1)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的情况下,宁夏外贸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外贸依存度年均下降6.06%,出口依存度年均下降6.67 %,进口依存度年均下降1.74%。且宁夏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年均达到68.9%。
(2)在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的情况下,宁夏外资依存度也以年均0.97%小幅下降。2009年之前六年外资依存度平均为1.57%,之后四年外资依存度下降到平均0.87%。
(3)全国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49.2%、26.46%和22.76%,宁夏外贸易依存度、出口和进口依存度年均分别为7.8%、5.16%和2.6%。宁夏仅为全国的15.8%、19.5%和11.4%。
(4)全国外资依存度年均为1.68%,宁夏外资依存度年均为0.84%,为全国的二分之一。
三、宁夏经济外向型分析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也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根据过去十年宁夏对外经济公报数据,以下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其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几个方面对宁夏经济外向型进行分析。
(一)对外贸易
1、出口产品结构
宁夏目前已形成高新技术、机电、纺织品、碳化硅、钽铌铍及制品、机床及铸件、羊绒纱线、铁合金、金属镁和轮胎等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
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6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0.58%。201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25.78%。过去十年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31.5%,但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下降0.9%。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0.4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8.8%。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达5.4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3.2%。过去十年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为18.2%,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例年均增长153.3%。这表明,过去十年宁夏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占出口额近三分之一,与进出口总额保持同步增速。机电产品占出口额比例连续稳定增长,占出口额比例逐年提高,2012年达到33.2%。
2、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度
宁夏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地区)发展贸易往来。2008年,对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进出口分别为8.43亿美元、4.54亿美元和2.17亿美元,分别占年度进出口总额的44.79%、24.12%和11.53%。对阿联酋、澳大利亚、巴西、印尼等新兴市场和其他国家及地区进出口3.77亿美元,占年度进出口额的20.02%。
3、出口商品贸易方式
宁夏出口商品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过去十年一般贸易额年均约占出口额的95%。
4、外贸主体
宁夏对外贸易主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2007年,私营企业出口4.04亿美元,占出口额的37.0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63亿美元,占出口额的14.96%;国有企业出口占出口额的47.85%。尽管近年来外贸主体情况有所变化,但就2007年与2012年出口产品结构来看,宁夏外贸主体还是国有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二)利用外资
表3、表4数据表明,过去五年,宁夏外资依存度与全国外资依存度的差距在缩小。五年的比值分别为35.0%%、38.8%、50.0%、66.6%和69.2%,说明宁夏利用外资规模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宁夏利用外资的整体水平不高,2012年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31%,外资对宁夏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强。
(三)对地区经济贡献能力
根据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核算方法:
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宁夏出口产品绝大都是工业产品,其工业增加值计入GDP。即:
工业增加值=总产值-中间投入
尽管过去十年宁夏进出口总额保持年均21.14%的增长速度,但由于:第一,出口产品总产值规模小;第二,受下游原材料、本地劳动力成本、全程物流运输费用等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带来中间投入部分增加,并由此减少增加值规模。因此,在地区GDP基数大、增速较低,出口增速高、基数小的情况,出口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小,导致出口(外贸、进口)依存度随之下降,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的贡献能力显现出不断弱化的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宁夏经济外向型的特征:
1、出口主要依赖高新技术、机电和其他初级产品;一般贸易约占进出口总额95%;出口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占出口总额的47.85%;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市场。
2、过去十年,宁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11.91%,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1.14%,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5.29%。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全国外贸依存度的差距逐年扩大,与全国外资依存度差距在逐年缩小。
3、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逐年下降表明对外经济在宁夏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在弱化。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与全国比较存在较大差距,说明宁夏对外经济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较小。
四、影响经济外向型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以人均进出口额和人均利用外资额,能够反映和用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过去五年,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2234.2美元,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301.5美元,为全国的13.5%。全国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23%,宁夏人均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86%,低于全国年均增长率2.37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75.4美元,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37美元,为全国的49.1%。全国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9%,宁夏人均利用外资年均增长32.27%,为全国年均增长率的7.8倍。
(二)产业层次较低,外向型产业竞争力不强
农业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约为 0.6:1,远低于全国1.2:1的水平。产业体系不健全,附加值低,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品牌和有效的农产品出口能力。
工业内部重工业所占比例过高。2012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18.24亿元,其中,重工业增加值719.79亿元,轻工业增加值98.45亿元。轻重工业结构为12.04:87.96,与2009年轻重工业结构16.38:83.62相比,重工业增加值还在逐年增加。仅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四大高耗能行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就超过 70%以上,“两高一资”特征非常明显。
(三)对外经济结构有待完善提高
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部分重点出口商品能耗高、附加值低是制约宁夏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宁夏需要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围绕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从贸易方式创新、新兴市场开拓、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建立外贸聚集地、构建对外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完善对外经济结构,提高对外经济体系运行规模、效率和质量。
(四)政策导向不足
2005年,宁夏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全区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出口品牌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自治区重点出口企业出口协调保障机制实施意见》等,通过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全面实施和推进出口品牌战略、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提高高耗能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外向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包括及时为企业提供退税、加大对重点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等在内的若干具体措施,但就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其实际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与显现出来。
五、发展策略
宁夏发展对外经济既不能照搬东南沿海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之路,又不能长期保持已有的对外经济形成的竞争优势,必须在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与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中拓展新的发展路径。
(一)利用地区各种资源和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内资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二)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推动贸易方式多元化。加工贸易一般会伴随着外资的流入,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以发展加工贸易作为突破口,带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既可增加对外贸易额,提高外贸依存度;同时也可增加利用外资额,提高外资依存度。
(三)充分利用银川综合保税区“把宁夏打造成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清真产业集聚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契机,构建宁夏新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载体和平台。
(四)建立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近年来,商务部已在全国认定了200多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些基地其上下游产业相对集聚,形成规模,并且有公共的检测、设计研发、培训、商品推介、电子商务平台等。宁夏应立足自身特色与对外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实施特色外贸产业园区和外贸服务基地建设,带动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的提高。
(五)目前,总人口30亿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与外交战略的高度,宁夏应主动出击,积极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体系,开拓面向中亚、东欧、俄罗斯与欧洲大陆开放合作新格局。
(六)发挥政府职能和行业协会作用,组织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开拓,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产业、资本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发与创新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模式,提高外向型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和水平。
(七)政府应该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出台与落实实施系列、完整、配套的发展规划、政策指导及实施细则等。
六、结语
宁夏作为一个主要依赖资源发展的省区,在全球和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以及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需要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推动本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以现有对外经济为基础,创新性、制度化谋划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与措施,不断探索和开拓宁夏经济外向型发展的新动力、新思路、新办法与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2003―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王芳.陕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理论导刊,2012;10
[3]王宏丽.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实事求是,2011;05
[4]万寿光.“十二五”期间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宁夏大学学报,第36卷第6期:2012;11
篇10
【关键词】进出口业务 会计工作 结算
进出口业务会计工作和本国内部的商品流通业务会计相关工作的内容比较相近,都是围绕商品购进,商品存储以及商品流通展开的。但是与国内商品流通相比,进出口业务会计工作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在出口销售收入、进口成本的核算以及商品库存的清点、汇兑损益的清算和出口退税的计算等方面存在比较多的难点,为了保证进出口业务会计工作的精确性,我们要综合分析外贸业务会计工作的难点。
一、外贸业务会计工作的特点
(一)复币式账户
复币式账户的存在是外贸会计工作区别国内商品流通业务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是为了更加直观地反应外贸企业的进出口相关业务的收入、花费以及结算。会计核算一定要设置相应的外汇收入账户、外汇支出账户以及外汇结算账户,比如说“预收外汇账款”和“实收外汇账款”,所有的这些账户都是复币式结构的。所谓的复币式就是要同时反映人民币以及外币的详细金额。
(二)核算汇兑损益
外贸业务如果会涉及到贷款业务时,一般情况下采用外币进行结算。按照现行的《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在我国人民币才是真正的记账本位币种。但是很多外贸公司存在会计上的相关收入以及支出的时间和实际的收入、支出的时间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如果汇率发生变动就会产生一定的汇兑损益。这样以来,会计核算就要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主要是记录核对汇率的变动对企业带来的损益。
(三)双重成本和盈亏
双重成本和盈亏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和外币之间存在汇率差异。所以外贸业务会计工作不仅要核算相关的销售成本以及利润,同时还要计算相关的出口外币成本以及进行外币赔赚额。这是企业经营决策和评价企业进出口效益的重要标准。
(四)要遵守双重法律规定
这里说的双重法律规定主要是指不仅要遵循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还要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综合业务的考察。外贸业务中的进出口业务无论在货款结算、关税计算还是价格设定都要符合国际惯例。这是保证进出口业务规范的重要措施。
(五)国家政策以及贸易方式影响会计工作
我国外贸公司除了进行单一的进出口贸易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贸易方式。比如来料加工、样品加工、原料加工、换货贸易和以产顶进等。不同的贸易方式有不同的优惠政策,这样以来相对应的核算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我国外贸公司的相关业务还可以被划分为自营性质的进出口业务以及性质的进出口业务,两种不同的进出业务涉及到的核算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六)相关标准与国内商品流通业务不一致
目前我国运营的会计政策规定,自营性出口以及性出口销售收入的相关入账时间要以商品装运出口,并取得各项运输相关单证,以最后向银行交单的时间为准;自营性出口的销售收入的入账金额以离岸价为标准,也即是说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发票价格,离岸价是销售收入的最终确认标准;性出口要根据成交额的的一定比例收取的相关手续费用作为收入;核算进口业务的成本时,各种进口商品的国外进价要以到岸价为准,并且要以 企业收到银行转来的整套进口凭证,经过审核确认信用证与合同内容相符不存在任何差凑,并且通过银行把相应的汇票转达国外出口商的时间围着你。
二、外贸业务会计工作的难点
(一)汇兑损益的确认
复币式账户可以反映进出口外汇收入和结算工作,那么会计工作一定要尊新外币业务的会计工作原则。复币式账户要按照外币的原币金额登记账户,如果要将外币折算成人民币,可以采用业务进行时的汇率,或者是采用业务进行初期的汇率。一定要定期(一般是每月底或者是每一个季度的季末或者是每一年的年末)按照期末的汇率调整各个外币账户的期末金额。也就是说外币各个账户的期末外币余额按照期末时的汇率进行折算,折算的金额和原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是汇兑损益,以差额作为会计分录调整期末账户余额的标准。
(二)出口退税的核算
出口退税是国际上通行的相关税收准则。出口退税的最终目的是激励本国产品出口,提高本国的出口收入。以含有任何税收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这样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实力。目前我国也实现相关的出口退税政策,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内的经济现状,我国根据出口企业的相关性质以及具体出口货物,制定了不同的退税政策和科学合理的退税率。所以出口企业首先要依据本企业的性质以及本企业出口的相关货物确定本企业比较适用的退税政策,随后再根据本企业的性质选择科学合理的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退税计算方法,分别是先征后退;“免”“抵”“退”。
(三)出口销售收入、进口成本以及商品库存的核算
出口商品的销售收入是以离岸价作为基础的,但是在国际贸易中不仅有离岸价(FOB)还有到岸价(CTF)以及CFR这两种价格。如果交易价格是CTF和CRF时,一般会以CTF或者是CFR价格作为基础价格入账,而企业实际支付的CTF或者是CFR价格条件下的相关海外运费以及保险费用时,加之红字及直接冲减了销售收入,所以要调整收入价格,调整到以FOB价格为基准,不能在进行收入确认时再调整价格。部分外贸企业不仅从事国际贸易还要兼顾国内生产以及贸易,所以在核算时要把内销以及出口业务分开核算。如果在核算时无法确认货物属于出口还是内销,会计人员应该先把这些货物计入出口库存帐上,如果货物最终是用于内销,就要从出口库转入内销库中进行做好相关的存帐工作。
外贸业务中主要涉及到进出口的外汇核销业务以及相关信用证结算业务。进出口的外汇核销业务是国家为了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稳定本国货币采用的一种措施。国家对外汇收支以及汇率等进行干预。目前,我国的外汇管理法规定相关单位的外汇收入要卖给国家银行(国家批准或者是另有规定除外);在外贸业务中用到的外汇要按照国家的规定从银行中购汇。进出口外汇方面的核销就是外贸单位无论是出口外汇还是进口付汇都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办理核销手续。
外贸业务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主要有汇款、信用证以及托收。使用比较普遍的是信用证。信用证的结算要以银行作为业务往来双方的担保人,这是一种银行信用,双方都能从中得利。这是一种比较完善信用程度比较高的结算方式。所以我们每一个会计工作人员不仅要了解相关结算方式的优缺点还要根据业务的特点选择最优结算方式。
三、结束语
进出口业务是不同于国内商品流通业务,其会计核算工作的重点以及难点也就不同于以国内贸易的企业。为了提高进出口贸易的经济业务核算的真实准确,并保证进出口会计业务工作的规范性,我们要综合考虑新形势下进出业务的特殊性,做好会计工作。外贸公司要结合本单位的行业特点、产品特征和进出口货物的特点规范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1]范雅萍.浅谈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01).
[2]赵丹.新时期网络会计发展若干问题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09).
[3]迟福林.中国加入WTO与改革的新阶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4]方红.现代会计内部控制的特点与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2011,(03).